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_淮南子_神仙修炼论的特征

论_淮南子_神仙修炼论的特征

论_淮南子_神仙修炼论的特征
论_淮南子_神仙修炼论的特征

2010年第20期总第274期前沿F or w ard Positi on N o 1202010

Su m N o 1274

论5淮南子6神仙修炼论的特征

李建光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5淮南子6的神仙修炼理论是一种以老子道论为统领,既突出精神修炼,又注意形体修炼的基础作用,既重个人修炼,又致力于社会治理以达到促进个人修炼效益的、综合性的理性与务实性的神仙修炼思想体系。

[关键词]5淮南子6;神仙修炼论;特征[中图分类号]B23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0)20-0014-04

[作者简介]李建光(1962)),男,湖南湘乡人,武汉大学哲学院博士生,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5淮南子6中的神仙修炼理论是刘安及其宾客基于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求索并融会前人思想而有

所创新的一整套以追求神仙出世为终极目标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历史和现实前提决定着5淮南子6神仙修炼理论的特征。其特征表现为道的统领性、综合性、务实性与理性。

一、道的统领性

道的统领性是指以老子道论为终极理论依据,并将其具体运用到为人应世与养生修真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且能一以贯之的理论特征。老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道0。老子所关心的问题同样是淮南子刘安所要面对并企图去解决的问题。只不过是刘安将老子的人生问题演绎成具体的修真成仙的出世主义的问题,希望将老子的/长生久视0变为人生的现实生活;将老子的/小国寡民0的社会理想演绎成/至德世0的社会生活境界,希望通过符合/道0的特性的社会政治治理使社会返回到/至德世0的和谐状态,并进而有益于人返性为真成为神仙。所以说5淮南子6的神仙修炼论无一不是发挥了老子道论的旨意,并以道论来统领其学说的。

(一)/致虚守静0成为神仙修炼的最高原则

5老子6第16章中老子将/虚0/静0归为一条修身治国的基本原则。指出万物纷繁,必复归根,根即道,这是永恒的法则。明白并顺应这条法则,即为明;相反,胡作妄为,则为凶。人能遵循/虚0/静0的原则而行为则能与道合一,就能修身长久,治国长安。刘安在5淮南子6中充分运用并发挥了这一原则。

5精神训6曰:

/夫静漠者,神明之定也;虚无

者,道之所居也。0它阐明了人进入神明之境、与道同居的必然条件是处于静漠与虚无之态。这是悟真修

仙人应遵循的基本规律。然而,道与神明、静漠与虚无还是过于抽象,对于思维倾向具象化的汉代人来说,当然,找一个较为具体的参照物为好。于是,5淮南子6设定:/天静以清,地定以宁0;道创生天地,天地之性是道的具体化。同时,它规定:/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0。与老子之说如出一辙。人只有效法天地才能生。进而5淮南子6推而设定:/清净恬愉,人之性也0。这是人之本性,也即为真人之性。因此,必须返性,返回人之本性、真性,即道之性。

怎样返性。真人、至人就具有与道一样的无限的能力,永恒而不会夭遏。如迫不得已,感而治世,则/至人之治也,心与神处,形与性调;静而体德,动而理通;随自然之性,而缘不得已之化;洞然无为而天下自治,憺然无欲而民自朴;无礻几祥而民不夭,不忿而养足;兼包海内,泽及后世,不知为之者何。0无疑5淮南子6所述之返性修炼方法是将/致虚守静0作为修炼的最高准则。

(二)/自然无为0作为神仙修炼的行为准则老子曰:/道法自然。0又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0道对天地万物不加干涉,让其自然而然地生长、消亡,成就一切而不恃有、不显露,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故道的特性就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人应效法道,也就应当效法其/自然无为0的品质。老子希望圣人或君王以无欲为欲,以不学为学,以不言为教,一切因自然而自然成就,老百姓得益而不知谁所施,以为自然如此。这是老子追求的治国的最高境界。5原道训6的/无为0/自然0概念基本秉承了老子

/自然无为0的要旨。并作了进一步的具体化与积极化的解释:/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05淮南子6将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0的思想进行了落于现实层面的社会政治行为与人之修养行为的诠释。视老子的/自然0为一种事物运动的规律,人们只有顺应其规律而行为才是符合事物之性的,才能为而有功,就称得上无为之为。否则,就是/人为0。/人为0违背了事物运动之本性,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导致失败。/人为0用之治身则会夭遏。/人为0用之治国则乱政国亡。所以,治世者应谨记:/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返性;返性之本,在于去载。去载则虚,虚则平。平者道之素也,虚者道之舍也。0如此则修身悟真与应世治国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两者的行为准则均是顺自然之性,因势而为。所以说/自然无为0是5淮南子6神仙修炼论的行为准则。

(三)/柔弱不争0是神仙修炼的行为策略

/贵柔0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柔弱是道的表现形式,它因任自然,万物感着不到它的作用力量,但万物离不开它,其作用/绵绵若存,用之不勤0。/柔弱0的具体表现是/不争0/为下0/不先0 /持后0/守雌0。老子认为水最能体现/道0的/柔弱0特征:/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0。水性至柔,却滴水穿石、载舟覆船,具有无穷的力量,无物可比拟。老子从水之性抽象出三条人生与社会政治智慧方略。基本上体现了老子/柔弱不争0的思想。但刘安之5淮南子6在此基础上将/柔弱不争0思想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着重发挥出以柔弱不争为本、刚柔相济、动静得时为用的社会政治行为策略。这一思想,5淮南子6通过对水性的拟人化描述而表现出来:/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芒之上,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禀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蛲,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05淮南子6赋予水以道的圆满之德性,它公而无私、柔弱而能刚强、常后而能先、能下能上、能变能化、鸿洞天地、应物无穷、能容万物、与万物终始;它是无上智慧的象征,也是无限力量的象征,是人们行为仿效的对象。人君者能行此道,则能:/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0,/举踵而天下得所利,故百姓载之上弗重也,错之前弗害也,举之而弗高也,推之而弗厌0,进而/能阴能阳,能弱能强,随时而动静,因资而立功,物动而知反,事萌而察其变,化则为之象,运则为之应,是以终身行而无所困0。若然者,则/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以待;势利不能诱也,辨者不能说也;声色不能淫也,美者不能滥也;智者不能动也,勇者不能恐也;此真人之游也。0

二、综合性

5淮南子6神仙修炼论的综合性是指将神仙信仰置于现实社会中,将修仙与治国、养神与养形、出世与入世有机统一的思想特征。

(一)修仙与治国的有机统一

5淮南子6认为:许由、方回、善卷、披衣之才德并非尽善至美今人无可比拟,而今日之人无能像他们那样取得达道的成就,只是他们遇上唐虞那样的好时代,故他们能尽心修真达道;夏桀殷纣之时,并非没有才德高尚之士,只是身处浊乱之世,鸟兽生存都成了问题,向道之人要想独善修真是不可能之事。因为,修真达道是一个人生活炼历的过程,只有社会高度和谐,人的身心才能形神具妙。这是体道的前提条件。5淮南子6充分体会到了这一点,所以在5俶真训6中说:/静漠恬澹,所以养性也;和愉虚无,所以养德也。外不滑内,则性得其宜;性不动和,则德安其位。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若然者,血脉无郁滞,五藏无蔚气,祸福弗能挠滑,非誉弗能尘垢,故能致其极。非有其世,孰能济焉?有其人,不遇其时,身犹不能脱,又况无道乎!0从生存论的角度提出了社会有/道0对个体/道0的重要作用的问题。5淮南子6认为社会的道德程度决定了个人的养性与养德程度,也就决定了个人的养生程度,进而就决定了是否能修真成仙的问题。故而5淮南子6认为社会能否达到/至德世0是修真成仙的关键。而社会治理能否达到/至德世0其关键又在于君主是否能体道,做一个唐虞那样的圣人,常怀利人之心。因此,理解了这一核心观点,并以此观点去理解刘安及5淮南子6,就能理解其提出神仙信仰的同时,又在文中用大量的篇幅来谈治国经世的良苦用心。

(二)养神与养形的有机统一

5淮南子6在5庄子6人之生死气化论、5管子6的精气论、5墨子6的/生,刑(形)与知处0的观点和5荀子6的/形具而神生0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其较系统的形神论。它认为精神来自于天,形体发自于地,在精神与形体之间存在着神、气、形三者协同一致构成有生命力的人。生命停止,则形体复归于地,精神归于天。精神永存,但存在的质量是不同的。一般人死则为鬼;真人得道,精神与道合一,其精神是至纯至粹的,可以役鬼使物。正是精神的永存与纯度说构成了5淮南子6神仙修炼论的逻辑起点。

1.精神为贵的宇宙依据。按5淮南子6的宇宙生成论,天为清阳之气,在时间上是先于地而生成与存在的,地是重阴之气,在时间上是后于天而生成与

存在的;那么,按5淮南子6的类推说,则人的精神为清阳之气,在时间上是先于形体而生成与存在的,人的形体为重阴之气,在时间上是后于精神而生成。天是有象无形的,接近/道0的性质,地是有象有形的,离/道0的性质比天要远一些,因为,道是无象无形的。从逻辑上讲,就道性来说天优于地。那么,照此类推,则精神优于形体。故5淮南子6在神仙修炼论是突出重精神的修炼的。精神是一种清阳之气,在天地之间存在不消失,依据5淮南子6的宇宙生成论来说,成为天地之气是有限的。故可知,5淮南子6之精神、性、性命在一般情况下是互通的。

2.养形对养神的作用。5淮南子6认为这是一种既养形、又养性的方法。它只是反对那种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的所谓养生之术。5原道训6曰:/形神气志,各居其宜,以随天地之所为。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与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是故圣人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沈浮俛仰。0指出了形体非所安而处之则人体受损,气不能正常运行也会使身体受到伤害,形体、气志受损必定会伤神。因此,三者均应得到关注与养护,精神才会更旺盛与专注。更何况5时则训6中还指出人应根据季节的不同而注意调节饮食与起居,5淮南子#万毕术6中记载有药物使人面白童颜、轻身延寿的方法。所以,5淮南子6的神仙修炼论是突出精神兼顾形体修炼的综合理论。

(三)出世与入世的有机统一

5人间训6其中神仙修炼论出世与入世相统一的观点。它批判了单豹离欲隔世独修的行为,认为这是一种知天而不知人的行为。此处之不知人是意指未认识与不了解世俗社会与自然界生物运动习性与规律,因而不能应对自己身边的危机,是不可取的行为。它批判了张毅只知道外修仁义礼俗的行为,认为是一种知人而不知天的行为。不知天是指其未认识与掌握养生修真的道理与方法,因而不能全身长寿而夭折,也是不可取的行为。作为修道之士一定要内外兼修,惟其如此,则能应对一切危机,与物推移,万举而不陷。故而可知刘安及5淮南子6所主张的神仙修炼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是为现实历史社会关系中之人而构建的,是由/现实的历史的人0走向神的神学理论,是一种既出世又入世的修炼论。

三、务实性与理性

5淮南子6神仙修炼论的务实性与理性是指突出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依靠人的认识能力把握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进而指导其修身悟真的神仙修炼实践;同时,又将其修炼实践落实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与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各个环节中所体现出来的理论风格。5淮南子#要略6曰:/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观终始矣。总要举凡,而语不剖判纯朴,靡散大宗,惧为人之惛惛然弗能知也,故多为之辞,博为之说;又恐人之离本就末也,故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0这充分表达了刘安编著的意图。同时,也体现出5淮南子6依仗人的认识能力积极探索天、地、人运动规律,使人主动掌握这些规律,积极顺应自然,构建和谐天人关系、和谐人事关系,达到与道游息目的的理性与务实精神。

(一)以有象有形的事物去揭示道、显现认识道与体道的途径

5淮南子6利用/气0/水0及他具体的物或以比喻、或以类推的方法来诠释/道0的属性,并借以说明与凸显/道0的无限性、永恒性、真理性及其人们了解或试图掌握/道0的重要性。

1.以/气0的有象无形来说明与接近/道0。5淮南子6认为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气构成天地万物。气有象无形,最接近道的特性。5天文训6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吐气者施,含气者化,是故阳施阴化。天之偏气,怒者为风;地之含气,和者为雨。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胜则凝而为霜雪。0以阴阳气的消长变化来解释风、雨、雷、雾、露、霜、雪的产生,反过来,又以这些现象证明阴阳气的存在。而阴阳之气的总根源是/道0,实际上通过有象之气来解释/道0。此外,5淮南子6还以物类之同气相应、标本相动的气感应说来强化这种对/道0的解释与证明。

2.以/水0的变易性来说明与接近/道0。在5原道训6中赋予水以无穷的力量、无限的能力、无私公正的品德,水能大能小、能上能下、柔而能刚、变化无穷,水能应对万方而无限,盛赞水为/至德0。水是有象无定形之可见可体之物,以一般人的认识能力都可以认识与了解的。5淮南子6正是通过可以为人的认识力所认识的水的/至德0来类比或类推/道0的特性,进而达到认识/道0的目的。这一思维路径无疑是朴素的、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

3.以生活中的知识阐明得道与失道只能在实践中才能体会。5览冥训6曰:/夫道者,无私就也,无私去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顺之者利,逆之者凶。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得失之度,深微窈冥,难以知论,不可以辩说也。何以知其然?今夫地黄主属骨,而甘草主生肉之药也,以其属骨,责其生肉,以其生肉,论其属骨,是犹王孙绰之欲倍偏枯之药而以生殊死之人,亦可谓

失论矣。0这就是说/道0本身无私无偏、无分别待人待物之性,就像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其自身是不会选择什么人得到它们和失去它们的,而得到它们的人就富足了,失去它们的就贫困了。但为什么会得到或失去,这就不是一般的智慧和言说能察知与辨析得了的。也不是凭人的主观想象能做得到的。这就像地黄本来是补骨之药,而甘草是生肉之药,如要甘草补骨、地黄生肉则是妄为,也正像王孙绰这样的庸医那样以二倍治偏枯之病的药的剂量去救治行将要死的病人,这都是逆规律而行的事,是不可能的事。这些都是经验的知识,是在实践中经验总结后得到的。得道与失道同样也只能在人们的实践中才能体会得到,凭空是不会得到的。

(二)努力以经验知识来完善神仙修炼的理论体系

经验知识主要是指通过人的直接观察和间接的类推而得到的关于天、地、人运动规律的知识。它们主要体现在5天文训65地形训65时则训65本经训6 5主术训6及5齐俗训6等篇内。

1.以经验知识来探求与把握天地运动规律。5天文训6从先验的角度推演了宇宙天体的发生过程,从经验的角度详述了天体的总体结构。5淮南子6描述了天空的区域与标识,同时,接下来它进一步将天上的星宿标识与地上的区域对应起来,以便人们观察。当然,这并非5淮南子6的独创,而是秉承于5吕氏春秋#有始6。但是,5淮南子6将这些天文知识更系统化与精细化,这是5淮南子6的贡献。在5天文训6中还记载了技术性的天的定位法与测量法:/正朝夕:先树一表东方,操一表却去前表十步,以参望,日始出北廉,日直入。,,欲知东西南北广袤之数者,立四表以为方一里距。,,欲知天之高,树表高一丈。,,若使景与表等,则高与远等也。0[31]这些天文学的知识与方法是5淮南子6努力以人的认识能力去把握与顺应自然的理性精神的具体表现。在5地形训6等篇中也具体表达了这种精神。

2.以经验知识来探求与把握人及其社会的运动规律。5本经训6从先验的角度推定人之天性清静、太清社会和顺寂寞,人们质真而朴素;从经验的角度解释/衰世0是因为人们机械诈伪、逆四时秩序、淆乱/五行0,君臣不和、上下生怨而产生的。5主述训6指出:/末世之政则不然,上好取而无量,下贪狠而无让,民贫苦而忿争,事力劳而无功,智诈萌兴,盗贼滋彰,上下相怨,号令不行,执政有司,不务反道矫拂其本,而事修其末,削薄其德,曾累其刑,而欲以为治,无以异于执弹而来鸟,掸税而狎犬也,乱乃逾甚。0同时,5齐俗训6指出:/人之性无邪,久湛于欲则易。易而忘本,合于若性。故曰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石秽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惟圣人能遗物而反己。05淮南子6从先验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性本真、本静、无邪,从经验的层面分析出人性的改变是嗜欲所致,是社会环境污染所致。人性变邪是社会衰败的根本原因。而改变社会的关键是恢复人本然之性,其要紧之处又是在于君主的复性。欲使君者返性,惟一的路径是君者本人去体道。故5齐俗训6认为:/凡治物者不以物,以睦;治睦不以睦,以人;治人者不以人,以君;治君者不以君,以欲;治欲者不以欲,以性;治性者不以性,以德;治德者不以德,以道。0这种政治哲学将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治道贯通,它是基于对现实社会与人性的认识而形成的。它充分认识到了在历史社会中,性与欲、君与民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在人欲、在国君。因此,治君之欲就是社会建设的关键。社会建设之好坏又直接决定人能否修仙成功。那么,规劝国君修仙悟道无疑是一条最直接的达到社会和谐、人人能达修仙悟真状态的捷径。

(三)以宇宙发生论为依据构建社会阶段性政治哲学与行为策略

5淮南子6秉承了道家的宇宙生成论。假定宇宙或称世界的形成是一个历时的、从无到有的过程。万物由道而来,道在万物之中,只是因物的局限性,则物与物之道隔而不能通,物之道内在而不能自知。因此,世界万物在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形成若干个历史时期,其道性在物的外在表现也就有了差别。此就是所谓道散为器、纯一至杂多的宇宙衍生过程。人之性也依此模式由纯一清静降落为现实生活中的杂多嗜欲、躁动不静。人类之社会依此模式划分为/至德之世0 /伏羲氏之世0/神农黄帝之世0/昆吾夏后之世0 /周室之衰世0[35]等历史阶段。人类之道德水平也依此模式划分为/至德0/贵仁0/贵义0/贵礼0/贵乐0乃至/贵法0的几个程度差异状态。基于这种先验论与经验论相结合的历史主义的社会阶段理论, 5淮南子6的社会政治哲学概括地说,就是一种/返归道0的返性哲学。人之性返归于清静纯一,社会返归于/至德之世0。然而,人之性受污染侵袭已久,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复归于/道0。因此,只能基于现实,肯定仁、义、礼、法、乐的历史价值,并通过它们的救赎作用,使人与社会逐步复归于/至德0。与此同时,正是基于这种社会阶段性理论,5淮南子6也肯定了人通过学习前人先贤的经验知识从而可以正确地认识与接近/德性0的可能性、可行性及其认识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使人获得有/德性0的生活。在这种充满/德性0的社会生活中去体道修真,最后达成/真人0的终极目标。5淮南子6的这一政治思路与行动策略无不充分体现了它的务实与理性精神。

[参考文献]

[1]何宁.淮南子集释(上、中、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刘安.淮南万毕术[M].孙冯翼,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小升初名校文言文集训阅读及参考答案一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反归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②辄默记辄()③儿痴如此痴() 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②欲以去热也去()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物理学史1

物理学史—— 光学史 一、引言 说起光,我想我们大家都不陌生,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缤纷多彩的世界,全因为有光;而地球上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物种,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光。光学的起源和力学、热学一样,可以追溯到两三千年前,我国的《墨经》就记载了许多光学的现象,如平面镜成像,小孔成像,凹面镜等。西方也很早就有了光学的知识的记载,欧几里得(Euclid,公元前约330-260)的《反射光学》(catoptrica)研究了光的反射;阿拉伯学者阿勒.哈曾(Al-Hazen,965-1038)写过一部《光学全书》,讨论了许多光学现象。由此可见,光学真的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下面就让我们回到光学的发展之初,一步一步来见证光学是如何发展的。 二、正文 首先就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光的观察了。记得以前学过这样一篇文章《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而日中是如圆盘,此所谓近之大而远之小也”,说的就是人们根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比中午的时候大而来判断太阳距地球的距离。而在我国的古诗中也体现了光学的应用,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及曹操的“月影星稀,乌鹊南飞”。而光学在我国的歇后语中也有体现,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说的就是时间流逝的快,劝诫我们要珍惜时间;还有“身正不怕影子歪”等。形影不离、形单影只,形影相吊等成语也体现了光学的悠久的历史。而我国关于光学的书面记载的就有《墨经》中的论影,《经下》:“景不徙,说在改为。”《说经下》:“景光至,影亡;若在,尽古稀。”《列子、説符》云:“形柱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柱直随形而不在景;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而我国古代对磷光的记录也是非常的悠久的。磷光最早记载见于汉代《淮南子.汜论训》“老槐生火,久血为磷,人弗性也。”东汉高诱在注中也写到“血精在地,暴露白日则为磷,遥望炯炯如燃磷也。”因而世人将磷光称为“鬼火”“鬼磷”。我国古代还有一项关于光学的应用就是皮影戏,《汉书、列戚传》就有记载“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奇少翁岩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它账,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其中光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淮南子) 阅读答案附翻译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淮 南子) 阅读答案附翻译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 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文子、中行氏,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

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此之谓也。 (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忠臣者务崇君之德崇:使崇高 B.牵牛蹊人之田蹊:践踏 C.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罢:罢免 D.三国阴谋同计阴谋:暗中谋划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的一组是()(3分) ①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②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③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④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 ⑤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 ⑥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A.①②⑤B.③⑤⑥C.①③④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庄王遣卒戍陈的根本目的在于诛杀夏征舒,对陈国的土地王并无贪图的之心。 B.楚庄王听取了申叔时的谏言后,罢陈之戍,立陈之后,使诸侯皆朝于楚。

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

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 党鹏举 摘要:老子,中国道教的创始人,《道德经》一书相传为老子所著,共八十一章,是一部中国的最古老的哲学著作之一,书中多处体现出老子哲学思想所具有的“示弱”观念,并追求“上善若水”的最高理想境界。给人以感觉老子思想的内涵就是一味的“示弱”,尊崇弱小的东西才会最终取得胜利。但通过深入的理解会发现老子的“示弱”并非无下限的追求柔弱,而是由小及大,由弱到强最终胜利的发展的观念、辩证法的思想蕴含其中。本文将从处世为人、军事、对民族性格等方面来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念。 关键词:以弱胜强上善若水“示弱”观念道家思想 正文: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实体, 它不仅是产生自然万物的本源, 也是自然万物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是老子思考世界和探究世界的哲学基础。①从《道德经》这部道教的开山之作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所讲求的“道”是一种遵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客观发展规律的,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从多处看到老子推崇弱、小事物的例子,例如: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盖时。夫唯不争,故无忧。(第八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 ①青海民族学院文学院胡静《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1

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七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 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老子始终推崇的大多是小、柔弱的事物,所以我将其称之为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念。老子的这一“示弱”观念可以说横向来看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纵向来看对于民族特点和处事原则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哲学思想中这种“示弱”的观念可以说是一种辩证法的思想。“天下莫柔弱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性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弱小转化为强大的过程。老子看到柔弱之水可以滴穿坚强之石的事实,进而提出弱小可以剩强,柔能克刚的道理。② 一、老子思想的“示弱”观念对为人处世的影响 从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我们就明白为什么在《老子》一书中是时时刻刻提到弱小才是发展生存的王道。老子思想产生于一个兵祸连年的争霸时代,大国为了争夺霸权不肯相下,小国夹在大国之间不能自保。老子生于那个年代,深知武力的竞争,以暴御暴,只有更烈,绝没有止境。只有消极的软功夫才可以抵抗强暴。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又如最柔弱的水可以冲开山石,凿成江河。③其实人生的交际、处世也是如此。成功的人士往往都是用柔道来取胜。晚晴重 ②姜国柱《中国思想通史·先秦卷》武汉大学出版社 ③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

这99条名言覆盖了88%地申论、公文写作(上)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出自李白《将进酒》。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出自郑板桥《竹石》。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自屈原《离骚》,常用于文章结语。 4、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出自陆游《书愤》。 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出自王勃《滕王阁序》,有操守,有志向。 6、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出自《卜居》,辩证的看待问题。 7、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出自《国语》,学好很难,学坏很容易,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结合起来。 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出自《杂说送张琥》,做事如同学问,讲求厚积薄发。 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出自阮元。 10、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是毛泽东根据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所做的对联,讲求持之以恒。 11-20 11、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出自于谦,爱读书,好读书。 1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出自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表信心、信念。 13、人间正道(社会规律)是沧桑(巨大变化) 出自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上半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表社会的巨大变化。 1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自李白《行路难》。下半句是。表信念、决心。 15、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出自《唐宋八大家文集·欧阳修》。眼光放长远,处理好国家大事,自然能解决家事。 1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出自《警世贤文》,常用于理论支撑或文章的结语。 17、功崇惟志(志向),业广惟勤(勤奋) 出自《尚书-周书》,建功立业需要有伟大志向,更要有长期的勤奋、行动。 1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出自《孟子·尽心上·忘势》。 19、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出自孙中山。表顺势而为。 20、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出自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体现文化的重要性。 21-30 21、知其事(怎么做)而不度( duó,衡量)其时(时势)则败 出自《全唐文》。下半句是“附其时(时势)而不失其称(衡量)则成”。 22、道虽迩(ěr,距离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出自《荀子·修身》。 2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出自毛泽东,看问题流于形式、表面。 24、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出自《论语》,以积材为喻,举直材压于枉材之上,能使枉材变直。把贤明的人选拔出来,不贤明的人自然就远离了,人民就会服从,反之则不服。 25、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 是一句谚语,突出的是立法的重要性。 26、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出自《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27、蠹(dù,蛀虫)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出自《商君书·修权》。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1]_1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1] 导读:本文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1],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容,而《淮南子·泰族训》所引黄帝之言:“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等内容又见于《吕氏春秋·应同》,相比之下,《淮南子·泰族训》是引用《吕氏春秋·应同》,而《文子》则是直接抄袭了《淮南子·泰族训》,并作了篡改。 “譬若积薪燎,后者处上”(《文子·上德》),王氏认为汲黯取之。 《汉书·汲黯传》记载汲黯对汉武帝之言“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颜师古《汉书注》已经指出这句话是出自《曾子》的,王应麟认为汲长孺学黄老之言,用《文子》之语,颜师古注应当重新考虑。而王先谦认为颜师古注应当是有依据的,不能因为世传《曾子》没有这句话怀疑颜注。李学勤先生补充说,这句话也见于《淮南子》,汲黯所说也可能源自《淮南子》。而就是《文子·上德》这段与《淮南子》对应的文字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出今本《文子》抄袭《淮南子》的铁证。 老子曰学于常枞,见舌而守柔,仰视屋树,退而目川,观影而知持后,故圣人曰无因循,常后而不先,譬若积薪燎,后者处上。 《文子·上德》 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列子学壶子,观景柱而知持后矣。

故圣人不为物先,而常制之,其类若积薪樵,后者在上。 《淮南子·缪称训》 “老子曰学于常”一个“曰”字如何暴露了造作者的粗糙且不论,“观影而持后”在《列子·说符》中是子列子学习壶丘子林的内容,在《淮南子·缪称训》中同样保留了“列子学壶子”的字样,在今本《文子》中却被一起作为“老子曰”的内容。而《文子·上德》第一章中“故其身治治者”在《淮南子·缪称训》第一章中是“故其心治者”,联系上下文,当然是“心”字是而“身”学非。不是抄袭又是什么呢? “临河欲鱼,不如归而织网”(《文子·上德》),王氏认为董仲舒取之。 董仲舒《对策》曰:“古人有言,临河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汉书·礼乐志》“退”作“归”。)《淮南子·说林》:“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而织网。”这句话显然是一句古老的格言,董仲舒和《淮南子》都予以引用,说董仲舒引用了《文子》中的话没有根据。 “用兵有五:有义兵、有应兵、有忿兵、有贪兵、有骄兵,义兵王,应兵胜,忿兵败,贪兵死,骄兵灭。”(《文子·道德》)王氏认为魏相取之。 《汉书·魏相传》记载魏相元康年间上书谏出击匈奴:“臣闻之,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摘要: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 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于前571年。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老子是周王朝的史官,通晓天文星象历史文化知识,知道冬至夏至的周期,知道岁星约十二年一循环的规律能准确推算朔日认为天道并非高远莫测,在其著作中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和辩证法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同时老子还吸收了很多农业医学方面的经验如“治人事莫若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专气致柔”等。 史官出身的老子具有当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看透了奴隶制的腐朽和给农民小私有者带来的灾难,他反对奴隶制的典章制度、礼乐文化,也攻击这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上帝、鬼神宗教迷信思想。老子无神论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产生是当时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反映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的老子地打击旧势力反对奴隶主阶级旧思想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 1.2老子学说概述 老子的学说见诸《道德经》即《老子》一书里。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老子把“道”看作世界万物的本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第一性的,天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道是什么?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就是无形、无象、无体的“恍惚”,也就是“无”。所以他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把这种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的文化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儒家学派能够与道家学派齐名。由他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意义深邃博大,内涵极为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主张、社会理想、军事谋略等各个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一是他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二是把对立面转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结果使他的辩证法思想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国学经典名句 500句

国学经典名句 500句 有句话叫做“大道为简”,国学其实是人类对大自然最简单质朴的认知和总结。学习国学可以慢慢从这些最质朴的认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难以解决的各种思想问题。 诸如唐诗宋词有好多很有意境和工整的诗词,细细品读,不仅提高文化涵养,还有让自己放松在古人的世界里,在这样一个松静自然的气场下,你的身心得到休整,思考得到释放,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人生状态。 接下来就随听说今夜有雨走进阅读的世界吧~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2019秋小学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___________________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1)郑人有欲买履者: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2)先自度其足: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3)而置之其坐: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4)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 5)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2、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脚的尺寸 ) ②至之市(到、往) ③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④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⑤何不试之以足( 鞋子) 3、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dúo量(长短)) (2)吾忘持度(dù尺寸\尺码) (2)宁信度(dù尺寸\尺码)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偷偷地) ②辄默记辄 ( 就 ) ③儿痴如此痴( 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若不见恬 ( 坦然) ⑤父怒挞之挞(用鞭子打)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hé同“何”,怎么,为什么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_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2.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 吃 ) ②欲以去热也去( 驱除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 (四)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淮南子》

《淮南子》精选编译 张敏 1、原文:以天为盖,则无不覆也,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原道训》 白话:把天当成盖子,那么没有什么东西不能覆盖的;把地当作车子,那么没有什么东西不能装载的。 赏析:有智慧的人,应该将天和地看成是神奇的东西。 2、原文:能因则无敌于天下矣。《泰族训》 白话:能够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就会无敌于天下了。 赏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使我们不受伤害。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我们才会成功。 3、原文:蠹众则禾折,隙大则墙坏。《说林训》 白话:蠹虫虽小,多了就会将木头朽折;裂缝虽细,大了就会让土墙倒塌。 赏析:平时我们看到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如果它们聚集在一块,它们就会起到破坏作用。 4、原文:积薄为厚,积卑为高,故君子曰孳孳以成辉(注:火字旁),小人曰怏怏以至辱。 《缪称训》 白话:薄的积累起来就会变成厚的,低的积累起来就会变成高的。因此,君子每天都勤勉努力,最终成就伟大的事业;小人每天都懊恼不满,慢慢地酿成了耻辱。 赏析:任何东西都是慢慢积累而成的。所以我们要和善成德,不要积恶成怨。 5、原文: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积不辍,可成邱阜。《说林训》 白话:一小步一小步不停地走,跛脚的鳖也能够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持续不断地堆积沙石,它也能形成高丘。 赏析:人们只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够达到目的。 6、原文:强哭者,虽病不哀,强亲者,虽笑不和。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齐俗训》 白话:勉强哭泣的人,即使哭出病来也不让人觉得悲哀;勉强亲切的人,即使是欢笑也让人感到别扭。情感从内心流出,就会感染周围的人。 赏析:情感从内心流出,才会感动别人。 7、原文:神者智之渊也,渊清者智明也。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矣。《俶真训》 白话:精神是智慧的渊源,在清明智慧时涌现。智慧是心灵存放的地方,心平气和时智慧才表现出来。 赏析:要让我们的智慧表现出来,就要学会心平气和。 8、原文:夫鉴明者,尘垢弗能薶。神清者,嗜欲弗能乱。《俶真训》 白话:镜子明净、光洁,所以灰尘不能玷污它;神智清醒时,欲望就不能扰乱它。 赏析: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不易受到外面事物的干扰。 9、原文: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霆之声。《俶真训》 白话:当人们集中精神观察细微东西的时候,他的耳朵连雷霆的声音也听不到。 赏析:当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时,其它事情对它的影响是极小的。

浅谈老子的军事思想

浅谈老子的军事思想 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内涵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以“道”为本的核心,战争的出现是私欲的产物,是中华民族背离“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沉淀,已形成了“天道不可违”的潜意识思维模式,老子的军事思想也正是这一思维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 老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正值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急剧动荡时期。这种过渡,是通过无数兼并战争得以实现的。频繁爆发的战争荼毒生灵、危害惨烈,“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强烈刺激了具有和平主义倾向的老子,使之对战争深恶痛绝,也使《老子》一书打上了鲜明的反战印记。 在《道德经》中,老子的反战思想最集中突出地体现在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四十六章,第六十八章和第六十九章中。在老子看来,无论怎样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总是巨大的灾祸与无比的苦难。“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是普遍的,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动辄数万,数十万的兵力投入战争之中,伤亡极其惨重,而在战争期间受危害最大的,则是普通老百姓。”置身于春秋末叶的老子不仅亲历了东周王朝的衰微,而且也深味了当时天下混战的残酷。从而,他高扬天道的自然无为的旗帜,以无比悲悯的情怀严正指出战争的罪恶。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其大意说,武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是不用的。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发现,战争不仅往往体现为“其事好还”,

即争战很会陷入循环复报之怪圈,而且更会造成“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的恶果。就是说,凡是军队开到的地方,必然会荆棘丛生;大战以后,灾祸苦难则随处可见。因此,老子强烈地呼吁:“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老子哲学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均有影响,但对兵家的影响尤大。在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经》五千言中,谈兵的字眼就有268字。全书有一部分内容是直接谈兵的,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以哲理来喻兵的,其他内容也贯穿着战略战术思想。《老子》的军事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兵者凶器”的战争观。老子认为,“兵”对于一个国家是极其重要的,但它应当是一个国家用来自卫而不是用来侵略的武装力量。“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就是这个意思。国家要有精兵良将,但不用来威胁或侵略别国,这才是真正的保卫自已的实力,是保证国家安全的唯一方法。早期道家通过对历史上兴亡更替的深刻考察,充分认识到战争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进而在一般的意义上对战争持反对态度,这在《老子》一书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老子》主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与其清静无为的政治立场是相一致的。 第二方面是守柔贵雌、以柔克刚的战略思想。《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即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而在矛盾的统一体中,柔弱虚静的一方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制约着刚强动躁的一方,因而主张贵柔守雌,以退为进。这一“柔弱胜刚强”的刚柔论思想体系客观上为弱小的新生的力量战强大而腐朽之敌提供

[《游西陂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师旷论学阅读答案

[《游西陂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师旷 论学阅读答案 游西陂记阅读答案(附翻译)游西陂记阅读答案(附翻译)游西陂记嘉庆十二年四月三日,商邱陈燕仲谋、陈焯度光招予游宋氏①西陂。陂自牧仲尚书之没②,至于今逾百年矣。又尝值黄河之患③,所谓芰梁、松庵诸名胜④,无一存者。独近陂巨木数百株,蓊然⑤青葱,望之若云烟帷幕然,路人指言曰“此宋尚书手植树也。”既入陂,至赐书堂⑥,晤其主人⑦,出王翚石谷所为六境图⑧,尤展成、朱锡鬯诸公题咏在焉⑨。折而西,有小屋一区⑩,供尚书遗像。其外则巨石布地如散棋,主人曰“此艮岳石(11)也,先尚书求以重价,而使王翚用画法叠为假山,其后为河水所冲败,乃至此云。”闻其言,感叹者久之。 抵暮,皆归,饮于陈氏仲谋。度光举酒属予曰“子曷为记”嗟夫当牧仲尚书以诗文风雅倾动海内,一时文士景从响应(12),宾客园林之胜,可谓壮哉今始百年,乃令来游者徒慨叹于荒烟蔓草之外,盖富贵固无常矣;而文辞亦何裨于是也士亦舍是而图其大且远者,其可已(13)。是为记。 (选自清管同因寄轩水集) 【注释】①陈燕仲谋名燕,字仲谋。陈焯(zhu o)度光名焯,字度光。宋氏指宋荦,字牧仲,官至江苏巡抚、吏部尚书。②没通“殁”,死。③黄河之患指黄河决口造成水患。④芰(j )梁、松庵诸名胜指西

陂中的景物。⑤蓊然茂盛的样子。⑥赐书堂安置皇帝赐书的房子。据宋荦漫堂年谱,从康熙三十八年起,皇帝曾多次给宋荦亲笔写字赐书,宋荦在其所建御书楼收藏。⑦其主人指宋荦的后代。⑧王翚(hu 1)石谷王翚名翚,字石谷,虞山(今江苏常熟)人,清初画家。六境图宋荦西陂杂咏共六首,分咏渌波村、钓家、纬萧草堂、松庵、芰梁、放鸭亭六境。王石谷以此为图。⑨尤展成尤侗,字展成,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朱锡鬯(chng )朱彝尊,字锡鬯,清初文学家。他们在六境图上有所题咏。题咏写在书画上的文字。⑩一区“一处。(11)艮(gn )岳石太湖石之类的奇石。宋徽宗令朱勔mi cn在江南搜求太湖石,运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在城东北修所谓的“艮岳”(在八卦的方位中东北属“艮”)。(12)景从响应如影之随形,如音之相应。 景,同“影”。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13)已通 【译文】嘉庆十二年四月三日,商邱的陈仲谋、陈度光邀请我一起到西陂游玩。自从宋尚书死了以后,西陂到现在已历经了上百年了,曾经又遇上黄河决口造成的水患,所说的芰梁、讼松庵等西陂中的名胜,都不存在了。只有靠近西陂的几百棵大树,长得苍翠茂盛,远远看去就像用云雾织成的帷幕一样,路人指着说“这是宋尚书亲手在的树啊。”进入西陂之后,就到赐书堂,会见主人,主人拿出王石谷所画的六境图,尤展成、朱锡鬯等人在上面题了字。转向西面,有一

论老子的军事战略思想

论老子的军事战略思想 一、柔弱胜刚强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老子》一书论兵之处甚多,有对当时战争情景的描绘,有对战争态度的表述,有对选将用兵的要求,有对战争规律的认识和作战经验的总结,然而“柔弱胜刚强”贯穿于《老子》军事思想的各个方面,是它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老子》指出:“兵强则灭、守柔曰强”,这是它言兵的总结论。从战争的规律看,《老子》认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从实战的经验看,《老子》认为:“抗兵相加,哀者胜”;从对将帅的要求看,《老子》提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从敌我态势的发展上看,《老子》与古代许多军事家一样,以水喻兵,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因此,历代军事家、政治家在研究《老子》时,都把“贵柔”看成是《老子》的基本思想。 《老子》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这一论兵的基本思想出发,观察自然界,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搞”。又用这一基本思想论及人生,认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从而概括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就是说,坚强是走向灭亡的道路,柔弱是走向新生的道路。因而告诫人们凡事都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老子》还把这一基本思想引伸到政治上,主张以柔取天下,指出:“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把这些现象提到哲学高度加以概括,从而看到了“物壮则老”这一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且试图用宇宙的本体论来进行说明,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作为他的理论基础,由此看来,柔弱胜刚强不仅是《老子》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而且也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基础。 《老子》讲的“柔弱”是指初生的事物,将此比之于初生的婴儿,又比之于刚出土的幼芽,这些事物从表面现象虽然柔弱,但实际上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所讲的“刚强”是指强盛的事物,将此比之于人生的壮年,又比之于成熟的草木,这些事物看起来坚强茂盛,“但木强日则折”、“物壮则老”,实际上日益走向死亡和枯稿。《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建立在朴素的辩证法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猜测到了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一科学真理,为他的军事战略思想找到了理论根据。但《老子》虽然看到了“柔”和“刚”“弱”和“强”的对立,也看到了柔弱刚强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由于他没有看到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动力,因而他提出一整套“守柔”、“守雌”、“守静”、“守辱”等回避斗争、安于现状、反对转己化的哲学。所以它的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正如他自已经觉察到的那样,“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最后不得不求助于唯心主义的“道”毛主席对于古代辩证法思想给了最科学最精辟的结论,指出:“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提当时社会的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被形而上学所代替。” 柔胜刚,弱胜强这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赋予科学的意义,才能真正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指导现实的革命斗争。唯物辩证法在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全面地概括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给“柔弱胜刚强”做了科学的解释。新生事物一开始看起来是柔弱的,但它代表着事物前进运动的方向,它的发生和发展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因而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在阶级斗争中代表新兴阶级的小国能够打败大国,弱国能够打败强国,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春秋战国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人类阶级

觅春阅读题答案范文

觅春阅读题答案范文 七年级下语文综合练习题(二)及答案 一、课内基础知识(1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4分)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4分) 识记下列字词的音、形、义 同复习题(一),此处略。 3.根据词性给下列词语分类(4分) 1乌鸦 2飞奔 3迅速 4美丽 5精彩 6警察 7留恋 8钢笔 9恩师 10西藏 11冲刺 12妩媚 13五枚 14少女 15小心翼翼 16侄子17我 18废都 19歌唱 20三哥 21七元 22协商 23流利 24毕恭毕敬 25音乐 26五章 27海洋 28辛苦 29爷爷 30那里 31好 32思忖33左右 34作业 35六天 36校长 37右手 38白 39黑夜 40打击 41生动 42宽阔 43市里 44一粒 45机器 46美妙 47奔驰 48字典 49生 50研究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四)数量词: (五)代词: 二、积累与运用(每句1分,共10分) (赵翼《论诗》) 5. (赵师秀《约客》) (韦应物《滁州西涧》)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木兰诗》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木兰奔赴沙场神速的句子是:

9.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寓于李龟年演唱的衰落,抒发无穷感慨的诗句是: 10.古往今来许多人将“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无数文人墨客也将这种理想写进自己的诗词作品中,如杜甫的忧国忧民,辛弃疾的慷慨悲壮,文天祥的大义凛然,无不体现着他们赤诚的爱国之心。请你从熟悉的古诗词中,写出能体现爱国情感的连续的两句。 . 三、阅读(48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0分)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 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淮南子人间训》原文及翻译

《xx人间训》原文及翻译 原文: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 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文子、中行氏,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此之谓也。(《淮南子人间训》)译文: 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谄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领土扩展。 怎么证明这点呢?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命令。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当时申叔时正出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表示庆贺。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摘要:《老子》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军事哲学思想。“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核心;后发制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基本方针;以奇用兵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知人”、“自知”、“胜人”、“自胜”是老子的军事指挥原则。而且, “不以兵强天下”的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的军事认识论和“以奇用兵”、“柔弱胜刚强”的战争指导思想, 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深入发掘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 取其精华, 避其糟粕。 关键字:老子思想军事反战柔 引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一、老子与《老子》 1老子与《老子》简介 (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老子哲学》主要思想

文言文《师旷论学》

《师旷论学》 《师旷论学》,作者是西汉时人刘向。该书说的是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的道理。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建本》)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既然晚了,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人而来戏弄自己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啊!”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对。 3.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4.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 5.何:为什么 6.炳烛:点燃烛。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炳:点。 7.安:怎么 8.戏:戏弄。 9.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0.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1.闻:听说。

12.光:这里指阳光。 13.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4.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5.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 16.善哉:说得好啊! 17.日出之阳:初生的太阳. 18.日中之光:正午太阳的阳光. 【阅读提示】 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道理】 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 【问题】 1.师旷是怎样论好学的?这番言论巧妙在何处? .文中的晋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 2.师旷论好学的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定,年纪、性别、身份都是和成功无关的。 3.有哪些反问句? “何不炳烛乎?”“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盲臣安敢戏其君?孰与昧行乎?” 4.“善哉”句中的“善”的字面意义和蕴含的深层意义分别是什么? 字面意义:赞许。深层意义:平公对师旷的赞许。 “少”、“壮”、“老”分别指什么? 指:少年、壮年、老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