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文明

欧洲文明

第一章欧洲文明的摇篮——希腊

一、爱琴文明

(一)、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居民

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它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仅有小块的平原又为难越的关山所阻隔。农业条件很好,航海条件优越。公元前250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来到这定居。

●对文明的影响:

●政治单位为小国寡民的城邦

●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工商航海业发达

●建立了完善的民主政治

●形成了勇于开拓、善于求索的民族性格

●突出的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

●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二)、克里特文明

克里特文明是古希腊早期爱琴文明的两大文化之一。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的爱琴海南部的克里特岛。大约公元前16世纪,以克里特岛北的克诺索斯为中心实现了统一。克里特文明的特征是宏伟华丽的王宫建筑、精美的工艺品和强大的海上霸权。大约公元前1400年左右,克里特文明遭到破坏,原因不明。此后希腊历史进入迈锡尼文明时期。

据传说,克诺索斯王宫由克里特国王米诺斯建造,米诺斯是天神宙斯与凡女欧罗巴之子。

迷宫内通道错综复杂,一旦进入很难找到出口。

(三)、迈锡尼文明

是古希腊爱琴文明的青铜文明,继克里特文明之后兴起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由希腊人的一支阿卡亚人建立。在克里特文明的影响下,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称王立国。公元前1450年左右,迈锡尼人可能通过联姻的方式得以入主克诺索斯王宫。而后继承了克里特人对爱琴海商业的控制权,使迈锡尼文明在其后的200年间达到鼎盛。迈锡尼文明的特点是墓地文化。

公元前1200年前后,迈锡尼文明开始衰落,后经多利亚人的入侵而彻底灭亡。此后,希腊历史进入“荷马时代”。

特洛伊战争是古希腊迈锡尼文化时代末期希腊人与小亚细亚海岸特洛伊城邦之间的战争。据古希腊神话称,由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王的妻子海伦,从而引发了这场战争,结果特洛伊城被毁。19世纪后期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和多普菲德经过考古发掘,证实了特洛伊传说的真实性。

二、荷马史诗及其时代

公元前12世纪,多利亚人入侵希腊半岛,毁灭了迈锡尼文明,使正在解体中的氏族部落制度在爱琴海世界重新占据统治地位,希腊历史进入了暂时的倒退时期。这一时期因留下唯一的一部重要文献《荷马史诗》,故称为“荷马时代”(公元前11—前9世纪)。这个时

代的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较之迈锡尼文明,大大倒退了,因此许多学者称荷马时代为“黑暗时代”。

三、独特的城市国家

(一)、希腊人的城邦

城邦源于希腊文polis,音译为“波里斯”,中译为城邦,有城市国家之意。通常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乡村地区,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政治共同体。大约于公元前8

世纪开始,希腊世界陆陆续续形成了很多城邦,开始了大殖民运动。

(二)、僭主政治

希腊城邦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其本意为“一个人的独裁”,是从贵族寡头政治到民主政治的一种过渡。

(三)、大殖民运动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城邦形成的过程中,日益增长的希腊人口经常向外移植,形成了大殖民运动。新建立的“子邦”与“母邦”之间有密切的经济联系,但政治上完全独立。移民运动大大促进了希腊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四)希腊城邦形成的条件

1、自然条件:地形平原少山地多势崎岖不平

2、内在因素:多利亚人的入侵

3、外在环境:外部没有来自强大帝国的压力

4、民族性格:追求自由、荣誉和独立

(五)希腊城邦发展的历史轨迹

1、荷马时代(前12-前8世纪):城邦孕育时期

2、古风时代(前8-前6世纪):城邦形成时期

3、古典时代(前5-4世纪中期):城邦繁荣和衰落时期

4、希腊化时代(前4-前2世纪中期):城邦后时代

(六)希腊城邦的政治体制

1、王政时代(前11-8世纪中期)

2、贵族政治时代(前8世纪中期-7世纪中期)

3、僭主政治时代(前7世纪中期-前6世纪末)

4、民主政治时代(前5世纪-前4世纪)

四、被抑制了的文明——斯巴达

(一)、传说中的来库古建制:

斯巴达王来库古为斯巴达确立了贵族寡头政治,建立了元老院的统治,及平等人公社和公共食堂制度。

(二)、斯巴达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生活

斯巴达的阶级划分明确,分为斯巴达人、皮里阿西人、希洛人,整个社会以军事化为主。

斯巴达国家是在军事征服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征服他人,镇压希洛人的反抗,就成为斯巴达男人唯一的事业,当兵打仗是斯巴达人的天职。斯巴达人崇尚勇敢无畏,吃苦耐劳,视死如归的精神。整个国家就象一个大兵营,社会生活充满着浓厚的军事色彩。全民皆兵、重武轻文的程度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三)、伯罗奔尼撒同盟

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斯巴达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成为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盟主。五、希腊的代表—雅典

(一)、传说中的提修斯改革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据说其在位期间(约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在雅典进行了改革,主要完成了两件事:一是把四个阿提卡部落联合成一个阿提卡国家,建造雅典卫城,设立了唯一的公共议事会厅,定国名为雅典。二是把雅典居民分成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个等级。造成了贵族专权。(二)、梭伦改革:

雅典执政官,出身贵族。反对贵族专权,同情平民。公元前594年,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颁布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按财产多少重新划分公民等级,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开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先河。

(三)、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

以僭住政治的形式维护了梭轮的民主改革

(四)、克利斯提尼改革:

古代雅典的政治改革家。公元前509年当政后开始改革,史称“克里斯提尼改革”。主要内容有:废除4个血缘部落,代之以10个地域部落;设立500人会议;建立十将军委员会,执掌军事指挥权;创立陶片放逐法。

克里斯提尼的改革促进了奴隶主民主政治的确立。此后雅典城邦内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斗争逐渐取代了贵族和平民的的斗争。

(五)、希波战争:

希腊诸城邦反对波斯侵略和雅典乘机向东扩张的战争。时间长达半个世纪,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公元前492年,波斯远征希腊,因遇暴风雨无功而返。公元前490年,再次进攻希腊,在马拉松战役中遭到失败。公元前480年,波斯再度入侵,在温泉关战役中获得小胜,从而进一步进攻希腊内陆。第二阶段时希腊已完全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公元前449年,双方签订合约,波斯承认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独立,放弃争夺爱琴海地区的霸权。希波战争结束。希腊人的胜利为古典文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六)、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制

希波战争后,雅典开始了伯里克利统治时代,进一步完善了民主政治。

伯里克利是雅典将军,著名演说家和政治家。公元前462年投身民主政治,公元前443年—公元前429年连任首席将军。

当政期间,他对雅典民主政治进行了新的改革。主要内容有:实行公职津贴制,一切

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实行抽签选举;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和权力;积极推行发展工商业的政策;扩建雅典海军舰队。同时,在雅典大兴土木、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使雅典的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和活跃,雅典成为古代希腊的中心,故有“伯里克利时代”之称。

公元前431年,他领导了雅典与斯巴达同盟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29年染瘟疫而死。

1、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①实行直接民主;②崇尚法治、禁绝人治;

③权力交叉的制约机制;④主权在民,轮番为治

2、雅典民主制度的影响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②国家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

③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④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制

(七)、古典时代雅典的社会生活

六、最终的崩溃和马其顿的崛起

(一)、伯罗奔尼撒战争

希腊城邦中的两大同盟集团:雅典的提洛同盟和斯巴达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战争。公元前431年,斯巴达的盟邦底比斯袭击雅典的盟邦普拉亚,成为战争的导火索,6月,斯巴达军队侵入雅典,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从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04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双方互有胜负,公元前421年双方缔结合约休战。公元前415年双方再次开战,结果雅典的远征军全军覆没,斯巴达强盛起来。公元前404年,双方签订合约,解散提洛同盟,拆除雅典卫城的防御工事。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它直接导致了希腊城邦的衰落。

(二)、腓力二世与马其顿的崛起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崛起。国王腓力二世在公元前338年基本上实现了对希腊的征服。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集的全希腊会议。除斯巴达外,希腊各主要城邦均有派代表参加。会议承认马其顿对希腊的领导地位,宣布希腊各邦停止战争,还规定航海自由,共同清剿海盗集团,严禁各邦没收财产、取消债务,以及为政治斗争而释放奴隶等。会议期间成立了泛希腊同盟,马其顿未正式参加,但腓力二世却被推举为同盟统帅,并决定积极准备远征波斯。

(三)、亚历山大帝国和希腊化文明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继位,开始东征,开创了亚历山大帝国,建立了东西方融合的希腊化文明。亚历山大是马其顿国王,古代著名军事家。20岁即位后,为掠夺财富和土地,大举进攻东方。远征波斯、叙利亚、埃及、印度等地,建立起庞大的亚力山大帝国。亚力山大在各地建立了数十座城市,均以其名字命名。并将帝国中心移向东方,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由于亚力山大帝国没有统一的经济基础,亚力山大去世后,帝国迅即分裂成若干个希腊化国家,即马其顿、托勒密王朝、塞琉古王国三个主要的国家。这一时代的文化吸收前人的成果,特别是数学、物理、天文学等有重大发展。亚历山大里亚博物馆在

当时享有国际性学府的声誉。希腊化时代是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进一步交流和互相影响的时代。

七、希腊文化

(一)、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的记载

1、荷马的《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2、赫西俄德的《神谱》

●神话的主要内容(略)

●希腊神话的特点

1、内容丰富,谱系分明,记载详细

2、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精神

3、表现了一种贵族式的民主精神

4、以内在的自我否定作为神系延续和发展的契机

●希腊神话的影响

1、希腊神话由于没有统一的经典教义,因此没能造成对文化的垄断和束缚,从而使希腊文

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消除了希腊人对自然物质世界的神秘感和畏惧感,有助

于理性的发展和科学的产生。

3、丰富生动的神话传说为希腊乃至整个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4、希腊神话对希腊生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竞技的发展和神谕的盛行。

(二)、体现现实主义的希腊文学、艺术和史学

1、文学家:

荷马:荷马是古希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素有“诗歌之父”之称。他生于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850年之间,具体年代说法不一。有关荷马的名字、出生地历来在西方有不同说法,没有定论。目前至少有七个地方被认为是他的出生地。相传荷马根据希腊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汇编成《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

伊索: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寓言作家,原为奴隶,后来获得自由。著有《伊索寓言》。他善于讲寓言故事,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如何待人接物。同时揭露权贵们的专横跋扈、欺压平民。

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年出生于一贵族家庭。他一生创作了70多部作品,完整流传下来的只有七部悲剧。被称为“悲剧之父”。他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对近代欧洲作家影响很大,伏尔泰、歌德、拜伦都有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他的《波斯人》、《阿伽门农》也是有名的悲剧作品。

索福克利斯:约公元前496年出生在一个兵器工场主家庭。公元前440年被选为雅典十将军之一。他的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相当出色,布局相当完美。人们从美学的角度给他很高的评

价。其主要代表作是《俄狄浦斯》和《安提戈涅》。

欧利比得斯:公元前485年出生于一贵族家庭。晚年反对雅典的对外政策,为当局所不容。公元前406年客死在马其顿。欧里比得斯18岁开始写诗,一生写了92部悲剧作品,流传至今的有17部。他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善于刻画各种人物的心理,反映雅典的各种社会问题。他的创作为世态喜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其主要代表作品有《特洛伊妇女》和《美狄亚》。

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6年生于雅典,公元前385年去世。他创作的喜剧敢于接触当时社会一切重大政治和社会问题,对贫苦者深表同情,受到古代人的称赞。阿里斯托芬一生创作了44部作品,七次获奖,有11部作品流传于世,主要有《骑士》、《地母节妇女》《鸟》、《蛙》、《公民大会妇女》、《财神》。

伊索克拉底:古希腊雄辩家。生于公元前436年,卒于公元前338年。在希腊开设修辞学习馆,讲授修辞学。曾经充当法庭辩护士,并从事政治活动,评论实事。希波战争中曾发表《奥林匹亚大祭》演讲辞,号召雅典和斯巴达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波斯。马其顿南下征服希腊时,成为亲马其顿派的领袖,发表《腓力》演说辞,主张在马其顿的领导下将希腊统一起来,发动反波斯战争,以摆脱希腊社会的危机。现存其政论、演说及书信约30篇,其文体对古罗马的西塞罗及后世论说家有一定影响。

德莫斯提尼:生于公元前384年,卒于公元前322年。他早年专心致志学习演说,后来开始从事政治活动,极力反对马其顿入侵希腊。他发表了《斥腓力》等演说,表达他的立场和见解。雅典被马其顿征服后,他开始流亡海外,在得知亚力山大去世后,又重返雅典,组织反马其顿运动,失败后自杀身亡。现今保存下来的他的演说有40篇,是古代雄辩术的典范。

2、艺术:

帕特农神庙:即雅典娜神庙,建于伯里克利执政期间。全部为白色大理石料。长约70米,宽约30米,高约20米,周围有46根圆柱环绕,是典型的多利亚式建筑。设计师为伊克提诺和卡利克拉特,但整个工程是在菲狄亚斯的监督下完成的。

三种柱式风格:①多利亚式:柱头一般都不加修饰。柱顶线盘的过梁有雕刻的花纹。多利亚式建筑盛行于希腊的古典时代。②爱奥尼亚式:柱基分三层,柱顶有涡卷螺旋,在处理柱顶线盘和过梁的方法上,任其朴素,不加装饰。盛行于希腊古典时代。③科林斯式:采用轮廓鲜明、有尖刻凹槽的圆柱,装饰较为华丽。柱顶有涡状螺旋,过梁上一般有雕刻。科林斯式建筑主要盛行于希腊化时代。

菲迪亚斯: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雕塑家、建筑艺术家。完成了被称为古代世界奇观的宙斯神巨像。雅典卫城中出自其本人的作品主要有两项:一是矗立在卫城广场的“战斗指挥者雅典娜像”;一是帕特农神庙中高达12米的黄金象牙雅典娜塑像。

米隆: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著名雕塑家,与菲狄亚斯同时代而较年轻。善于运用现实手法刻画人体美,特别是表现动与静处于均衡时的人物神态。现存的他的作品皆是罗马的仿制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掷铁饼者》。

3、史学家:

希罗多德:古希腊历史学家,生活于约公元前484年,卒于公元前425年。被誉为西方“历史学之父”。他的主要历史作品是《希波战争史》,简称《历史》。该书以记载希波战争为主,同时也记载了希腊、波斯、埃及和西亚一些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是研究世界古代史的重要资料。

修昔底德:古希腊历史学家,约公元前460年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公元前400年去世。他致力于写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但只写到了公元前411年,全书共8卷。该书的特色在于叙述的冷静,他与希罗多德不同,能够批判的对待史料,把历史的真实性放在第一位。色诺芬:

(三)、追求理性的哲学和科学

1、哲学:

泰勒斯:古希腊第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一位科学家,古希腊“七贤”之一。又据说因他曾经相当准确的预测了公元前585年的一次日食而享有盛名,因预见到橄榄丰收而发财致富。泰勒斯主张“水”是万物之源。

赫拉克利特:古希腊唯物主义者和辩证法哲学家。其著作有《论自然》,现仅存有130多个片断。在哲学思想上,他主张“火”是万物的本原,他还用“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来说明事物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他还提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面,对立面又斗争又统一,可以互相转化。当然这些辩证法思想是幼稚的、朴素的、自发的,并且带有某些循环论的色彩。

德谟克利特: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唯物论的创始人之一。在哲学上,他提出了原子和虚空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德谟克利特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列宁曾把唯物主义发展路线称为“德谟克利特路线”。

苏格拉底: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他以传播异说,败坏青年,反对民主的罪名被处死。苏格拉底非常重视伦理道德问题,认为“美德就是知识”。主张只有天生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一切作恶习的人都是无知的。

柏拉图: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创办阿卡德米学园。柏拉图的著作很多,多数是以对话形式写成的,而且基本上都得以保存下来,如《法律篇》、《理想国》等。柏拉图集古代唯心主义大成,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神秘主义、埃利亚学派的存在学说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综合起来,并加以发展,创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即“理念论”。

亚历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自然科学家。在哲学上,他提出了“第一推动力的概念,认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最终目的和运动的最终原因。在政治上,他反对大贪大富,主张拥有中等财产最好。他著述很多,内容广泛,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学》,堪称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

2、科学: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曾在埃及学习数学知识和神秘主义。他发现了直角三

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之和这一定律,被命名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希波克拉底:流传两千多年的确定医生对病人、对社会的责任及医生行为规范的誓言,以希波克拉底名字来命名。这一誓言很可能在希波克拉底之前就在医生中代代流传,希波克拉底也许是第一个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的人。直到17世纪时,西方国家的医生就业行医还必须按此誓言的内容宣誓。 1948年,世界医学协会对此誓言加以修改,以格言形式汇编起来,定名为《日内瓦法规》,以此作为医生的道德规范。

(四)、希腊化时代的文化

拉奥孔群像:公元前1世纪中叶罗得斯岛的雕塑家阿杰山德与波里多罗、阿泰诺多罗共同完成的拉奥孔群像大理石作品,深深表现了拉奥孔父子在祭坛上被蟒蛇折磨并做无望挣扎的痛苦表情,被认为是雕塑艺术史上的杰作之一。

亚历山大灯塔: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位于埃及亚历山大港外的法罗斯岛上。建于公元前285年至公元前247年,高约122米,分为多层,最高一层有很宽的回廊,顶端有一个大铜盘,盘内日夜举火,并通过大铜镜将火光反射到海面上,借此为船只指引航向。塔内共有300个厅室,一条螺旋形驰道可以通到塔顶。

米洛的维纳斯:希腊化时代的著名大理石雕像作品。作者是阿历克山德尔。是亚历山大里亚风格柔婉雕刻的代表作品。该像构图庄严完整,体态优美,都堪称古典艺术的典范。

太阳神巨像: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位于罗德斯岛,太阳神及马车的黄金雕像,据说高约34米,两腿之间可以通过帆船,是希腊雕塑家吕希波或其弟子卡瑞斯的作品。约公元前3世纪后期遭地震破坏。

欧几里德:希腊化时期的数学家。著有《几何原本》十三卷,是世界上最早集大成的几何学著作。我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等曾将此书前六卷译成中文。

阿基米德:希腊化时代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在数学上,他测定了圆周率的值和圆的面积。在物理学上,层发现杠杆定律和“阿基米德定律”。他确定了许多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设计了多种机械和建筑物,发明了一些战争机器,并用其打击罗马军的侵略。主要著作有《球体和圆柱体》、《圆的测量》、《浮体》等。

第二章古代西方的统治者—罗马

一、罗马的王政时代

(一)、意大利的地理环境与古代居民

古代罗马包括意大利半岛及南端的西西里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其古代居民主要是印欧人,包括拉丁人、萨宾人等。

拉丁人:古代意大利居民。公元前2000年代初,从欧洲内陆进入意大利半岛。后在台伯河下游的拉丁姆平原定居,其语言属于印欧语系。公元前8世纪,拉丁人与萨宾人联合,原始公社逐渐解体。罗马城建立以后,拉丁人与其居住地区渐趋纳入罗马人范围。

萨宾人:古代意大利居民。萨宾人以其神灵仪式和强烈浓厚的宗教特征闻名。许多罗马宗教习俗皆源于此地。公元前8世纪与罗马人形成了联合。公元前290年,罗马将萨宾人征服.

伊达拉里亚人:公元前8世纪后生活在亚平宁半岛的一支操印欧语的民族,考古发掘显示,他们是一个以城市文化为主的民族,其生产工艺受到了希腊的强烈影响。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是伊达拉里亚人的强盛时期,曾一度统治罗马。公元前6世纪末开始盛极而衰,后逐渐消失。

(二)、罗马城的建立史学家推论为公元前753年,和母狼传说联系在一起。

(三)、罗马的王政时代

公元前753年至公元前509年。罗马的王政时代先后经历了七个王,基本上还处于血缘部落时期。这时主要的政治机构有:国王即勒克斯、库里亚大会即民众大会、元老院及其他一些公职人员。其中库里亚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经过第六王塞尔维乌斯的改革,罗马建立了具有地域特征和阶级特征的公民权力机构。公元前509年,由于鲁克丽霞事件导致罗马王政的结束。

(四)、塞尔维乌斯改革

罗马王政时代第六位国王,公元前578年至公元前535年在位,一般认为他出身拉丁人。在位期间,在罗马进行了政治和军事改革。主要内容有:把居民按照财产多寡分成六个等级,作为纳税和征兵的基础。六个等级组成193个百人队,等级越高,组成的百人队数量越多。百人队既是军队,也是行使政权的单位。创建以百人队为基础的森都里亚会议。他还释放了一部分债务奴隶。他的改革破坏了旧的民族血缘关系,从而迈开了向国家转变的重要一步,成为罗马国家形成的划时代标志。

二、罗马共和国

(一)、罗马的共和体制

公元前509年开始建立共和国,以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保民官为主要统治机构。执政官是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高级政府长官。每年在百人队会议上选出两名,任期一年,无薪俸,最初由贵族独占。公元前4世纪开始,从贵族和平民中各选一人。执政官享有军事最高指挥权和某些民政权力。离任后进入元老院或任行省总督。帝制设立后,任期不定,但已形同虚设。保民官是古罗马时期维护平民利益的一种特殊官职。保民官从平民会议中选出,最初为2人,后增加到10人。保民官人身不受侵犯,享有一种特殊权力——否决权。除独裁官外,其他任何高级长官的决定,只要违背平民利益,都有权予以否决。

(二)、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共和国期间,罗马平民通过“撤离运动”与贵族作斗争,争取到很多权益。

(三)、罗马人的征服事业

罗马最初仅是台伯河畔的一个小邦,时常受到临近部落的侵扰。公元前406年,罗马开始征服伊达拉里亚人的维爱城,迈开了罗马征服世界的第一步。经过三次萨谟奈战争(公元前343年—前290年)、同伊庇鲁斯(公元前275年)的战争,罗马逐步统一了意大利。此后便开始大规模的海外扩张。通过三次布匿战争,罗马最终征服并毁灭了北非强国迦太基。与此同时,罗马还积极向东扩张,经过三次马其顿战争、叙利亚战争,罗马征服了希腊和小

亚细亚,并在埃及建立了保护国。到公元前146年,希腊最后一个独立城邦科林斯陷落。至此,罗马人控制了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奠定了以后罗马帝国的框架。 罗马军事政府成功的原因:

①高效的政治体制;②严密和完善的军事制度及组织;③罗马人民的支持

三、共和向帝制的转变

(一)、马略改革和苏拉独裁

公元前107年,罗马执政官马略进行军事改革,将罗马的公民兵制改成了募兵制,为军事独裁政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二)、“前三头”政治与凯撒独裁

指公元前60年,罗马共和国内三个有势力的人物:克拉苏、庞培、恺撒秘密的结成反元老院的同盟。不久,克拉苏因出战安息而阵亡。恺撒则在任高卢总督期间,兵力、财力和威望猛增。庞培畏惧恺撒的权力,转而与元老院联合。公元前49年,恺撒开始与庞培展开内战,在次年的法萨罗战役中,庞培战败,后逃到埃及被杀。前三头政治最后瓦解,公元前45年,恺撒建立独裁统治。

(三)、“后三头”政治

公元前43年,屋大维、雷必达、安东尼公开结成的反贵族政治联盟。后三头政治时期,他们在罗马实行恐怖统治,宣告贵族派为公敌,在平息了贵族的叛乱后,三头在政治上瓜分了罗马行省。公元前36年,雷必达的兵权被屋大维剥夺。公元前31年,屋大维与统治东方行省的安东尼在亚克兴开战,安东尼战败自杀。自此,先后有两头退出政治舞台,屋大维一人成为罗马的独裁统治者,后三头政治宣告结束。

四、元首政治与罗马和平

(一)、屋大维建立元首制

屋大维公元前31年打败安东尼后,正式确立了在罗马至高无上的地位。此后,罗马的共和政体虽然形式依然保留,屋大维已经成为实事上的无冕君主,一身兼有军事、行政、司法和宗教大权。他所建立的元首制实事上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政治,故被看做是罗马帝制的开端。公元前27年,元老院奉之以“奥古斯都”(拉丁文“神圣”、“至高”之意)的称号,称其为“元首”。

(二)、罗马和平时期帝国的政治经济

公元前27年到193年,罗马帝国出现了200多年的安定局面,史称“罗马和平”,此时,罗马经济发展、对外继续扩张。图拉真皇帝(98—117年)在位时期,帝国疆域达到最大时期。161年,奥里略即位,帝国逐渐转入防御阶段。

五、罗马帝国的衰落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一)、三世纪危机

康茂德时期,帝国已无力抵抗蛮族,便允许他们居住在帝国境内,为蛮族的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这种局面的出现,并非完全由于军事失利,而是此时帝国已由盛转衰,在其背后

潜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到三世纪,这种危机则暴露无遗,从各方面动摇社会的基础。危机首先从奴隶制危机而起,使用奴隶劳动越来越无利可图。政府为了应付庞大开支,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造成物价上涨,出现了物物交换,城市经济普遍衰败。大农庄开始出现隶农制,日益成为自给自足的政体。隶农队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是罗马最终崩溃的重要因素。

(二)、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复兴努力

三世纪末四世纪初,戴克里先、军事坦丁先后通过四帝共治制和重新统一帝国来挽救帝国衰败的历史。

(三)、基督教合法地位的确立

基督教诞生于罗马帝国统治的巴勒斯坦地区,最初为受迫害的宗教,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给与基督教合法的地位,392年,基督教被确立为罗马国教。

●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产生于小亚细亚的巴勒斯坦地区。初为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基督

是古希腊文对“救世主”的译名。早期教会曾是罗马社会的非法组织。信仰基督教的

人憎恨奴隶制,相信上帝会派救世主来到人间,使人们从苦难和罪恶中得救。公元一世

纪前后,在巴勒斯坦地区又流传着上帝派他的独生子耶稣降临人世、拯救人民的传说。

这一传说后来传遍罗马世界,基督教的影响日益广泛。罗马政府长期将基督教视为祸害,加以禁止和镇压,但均无成效。四世纪时由于教会内部上层领导的变质,加上帝国政府

的收买,基督教逐渐被确立为罗马国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基督教传说中的创始者,约公元一世纪初人。据《圣经·福音书》记载,耶稣父约

瑟为木匠,母玛利亚从“圣灵”感孕,耶稣降生于巴勒斯坦的伯利恒。他是上帝耶和华

的独生子,为拯救人类而降生人间,称为“救世主”。他召集十二门徒在各地传教,制

造各种灵迹。犹太当局对他施以迫害,交给罗马总督,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

活,预言将再次降临人间,随后升天。基督教是罗马奴隶制社会发展的产物。耶稣其人

的真实性问题,历来存在着不同看法。一世纪间并无足以证明其存在的材料。他可能是

人格化了的神,也可能是以犹太教新流派首领为原型加以渲染编造的神化的人。

(四)、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及原因

1、奴隶制经济危机导致了帝国经济的崩溃。

2、罗马帝国的征服给罗马制造了一个充满矛盾、危机四伏的环境。

3、道德的沦丧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之一。

4、以蛮制蛮政策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5、166年和252年的两次瘟疫使意大利的人口锐减。

六、罗马的奴隶制度

奴隶制是罗马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罗马很早就有奴隶,共和末年,奴隶制已有很大发展,各个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都大量使用奴隶劳动。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战俘、奴隶贸易和家生奴隶。奴隶劳动是罗马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然而,帝国后期,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停止了,奴隶来源逐渐枯竭,奴隶价格也不断提高,加上奴隶劳动的消极性,罗

马的经济开始衰落,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危机,终于使罗马走向了灭亡。

奴隶制对罗马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大量奴隶的使用使罗马的无产者日渐增多,逐渐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它也使罗马人热衷于一些冷酷、血腥的娱乐活动,如角斗士等。

七、罗马人的文化遗产

(一)、对希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罗马征服希腊后,由于希腊文化较为发达,因此罗马文化在文学、史学、哲学、神话等方面都极大的继承了希腊文化。

1、文学:

维吉尔:罗马帝国时期著名诗人。其主要著作有:《牧歌》、《农事诗》、《埃涅阿斯》。其中史诗巨著《埃涅阿斯》最为著名。这是一部关于罗马起源的史诗。据说是在奥古斯都的授意下,仿照荷马史诗之《伊利亚特》而创作的。史诗详细描述了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辗转来到意大利的故事。其主旨显然是要激发罗马人的爱国热情。它的问世使维吉尔成为罗马最有威望的诗人。

贺拉西:古罗马诗人。其代表作是四卷本的《歌集》,体裁多样,风格迥样,有赞颂诗人和爱情的,也有歌颂凯旋的,还有赞扬奥古斯都的伟大人格和不朽业绩的。堪称古罗马抒情诗中的典范之作。

奥维德:古罗马诗人。公元8年,被奥古斯都流放,后客死他乡。他18岁开始创作,其诗作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代表作有:《恋歌》,《变形记》,《本都来书》。

2、史学:波利比阿、李维、凯撒

李维:古罗马历史学家。早年写过一些关于历史、哲学方面的对话和修辞学文章。30岁起专门编写《自罗马建城以来历史》。该书简称《罗马史》,从罗马城建立一直记述到公元9

年的历史,是一宏篇巨作,全书共142卷。但保留下来的只有第一卷到第十卷,第21卷到第45卷,其余各卷只留残篇。该书记载了大量史料,是研究古罗马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也奠定了李维作为古代世界著名历史学家的地位。

(二)、重视实用技术

罗马文化侧重于实用学科的探讨,直接为对外军事远征服务,为维系庞大帝国机器的运转加固力量。主要表现在农业、地理、医学、建筑的突出成就。

古罗马的自然科学很发达。在农业方面,不仅奴隶制农业经济发达,还出现了很多农业科学著作,如老加图的《农业志》、瓦罗的《论农业》、科鲁美拉的《农业论》等。由于罗马常年对外扩张,其地理学很发达,斯特拉波的《地理志》对西亚、南亚、欧洲、北非的地理概貌做了详细论述。而托勒密的《地理学》则成为中世纪地理科学在中世纪的标准著作。托勒密还著有《天文学大全》,此书在17世纪以前一直是阿拉伯世界和欧洲天文学家的基本指南。老普林尼的《自然史》堪称罗马时期的百科全书。由于战争的需要,古罗马的医药学也很发达,产生了很多医学著作,塞尔苏斯写了一部内外科医学著作,影响及文艺复兴时代。

建筑:

万神殿:位于罗马城内。因供奉罗马所有神祗,故有潘提翁(即万神)之称。后遭雷电袭击,部分损坏,哈德良时期,重新修建。其特色是在希腊神庙原有形式上加大圆顶。建筑的主体是八柱神庙大门之后的宏伟圆顶大厅,周围墙壁厚实,杂以列柱神龛等,只从顶上天窗取光,有强烈的集中统一效果。庙门从奥古斯丁时期就开始修建,圆顶到二世纪才完成,整个建筑历时150多年。圆顶高43余米,内厅直径也为43米,在规模上是空前的,为罗马建筑中最出色的作品。七世纪时改为基督教堂。

圆形竞技场:建于一世纪,是罗马人运用希腊建筑艺术,充分体现罗马建筑成果和特色的代表作。高48米,至少可容纳观众5万人。剧场中心舞台有灌水湖,可以表演各种海战场面。该建筑以规模宏大、坚固牢靠、设计合理而著称。其对希腊柱式体系也运用地精巧娴熟,用层层柱式分割技术来建筑巨大的立面,使连续拱券和柱式结合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

高架引水道

(三)、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各国法律中,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而且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法律,是罗马留给人类的一分最宝贵的遗产。

1、《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0年—前449年罗马政府颁布的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因法典刻在十二块铜板上而得名。十二铜表法的原文已佚失,但从后来法学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出,这一法典的内容相当广泛,公法与私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刑法与民法、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等相互交错。它不仅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还规定了残酷的债务奴役制。

2、市民法和万民法

3、法典的编撰:《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在拜占廷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主持下于529—565年间完成的法律和法律解释的汇编。其内容主要是查士丁尼组织的十人法学家委员会搜集过去的法律汇编和对罗马大法学家意见的摘录,此外还有法律基本纲要和查士丁尼自己所立新法汇编。包括四部分:《法典》、《学说汇编》、《法学总论》(又译成法学阶梯)、法律颁布后的《新律》。所有这些作品除《新律》外,都用拉丁文写成。《新律》则几乎完全用希腊文发表,但也有正式的拉丁文译本供西罗马各省使用。

第三章拜占庭帝国

一、早期拜占庭帝国

(一)、查士丁尼“一个国家、一种宗教、一套法律“的努力6世纪中叶,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又重新统一西罗马帝国部分土地,编撰《民法大全》,开创了拜占庭历史上第一个兴盛期。(二)、外患频仍、内乱不已

查士丁尼去世后,拜占庭国力衰退,开始频繁抵御外族入侵,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斯拉夫人。

二、拜占庭的鼎盛与衰落

(一)军区制改革

为应付频繁的战争的需要,9世纪的拜占庭实行了军区制改革,建立了军政合一的行政区划。(二)、拜占庭的动荡命运

11世纪后的拜占庭,经过了马其顿王朝的中兴,又开始经受突厥人的入侵,并最终于1453年被土耳其人攻占首都而灭亡。

第四章中世纪的西欧

一、中世纪的开端

(一)、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

481年,克洛维创建法兰克王国,率领部众不断扩张。496年,克洛维带领3000名亲兵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从而得到了高卢罗马教会的强有力支持,为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在征服过程中,他不曾明令剥夺罗马大地主的土地,只是将旧有的罗马国有土地及无主土地分赠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与罗马地主之间形成了政治上的联合局面,从而使法兰克能够在风云变化的局势中逐步发展壮大。

(二)、加洛林帝国与查理大帝

751年,丕平发动政变,推翻墨洛温王朝,建立加洛林王朝,其子查理大帝在位时期,四处征战,建立起庞大的加洛林帝国。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第二代君主查理大帝(768—814年)雄才大略,率领封建主四处征战,开创了法兰克国家最辉煌的时代。查理在位46年,共进行50余次战争,建立起一个西南至厄布罗河、北达北海、东到易北河、多瑙河,南括意大利半岛北部与中部的大陆性帝国,其疆域幅员可与昔日罗马帝国相比。799年,查理帮助教皇利奥三世巩固地位,教皇为报恩德,于800年的圣诞节,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加冕,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法兰克王国从此被称为“查理曼帝国”。在对外扩张的同时,查理也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器。他还十分关注文化教育事业,带动了加洛林文艺复兴。

(三)、三分法兰克

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签订《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日后法兰克、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疆域的基础。

二、西欧各国的封建政治

(一)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封建经济的发展

随着日耳曼人占据西欧,在西欧普遍建立了封建制度,即封君封臣制度,形成了封建庄园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二)、法国政治与王权的扩张

1、843年,三分法兰克之后,法国王权一直很衰弱,987年,卡佩王朝确立统治,开始与市

民阶级结盟,加强王权。经过腓力二世、路易九世、腓力四世等国王的努力,王室领地逐步扩大。同时为了同教皇对抗,法国建立了三级会议,其性质与英国国会完全相同。三级会议: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因其参加者分为教士、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而得名。三级会议通常是在国家遇到困难时,为寻求援助,由国王召集。1302年,腓力四世为了对

付教皇,召开了第一次三级会议。后来随着王权的加强,从1614年到1789年,三级会议停开了175年。1789年,路易十六召开的三级会议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

2、百年战争后,历代国王都致力于打击地方贵族势力,加强王权。1515年,法兰西斯一世

在位时,开始停开三级会议。

贞德:英法百年战争时期法国的民族女英雄。1412年出生于法国一农民家庭。1428年,贞德向查理七世请命解救奥尔良之围,并于次年打败了奥尔良的英军。由于贞德屡战屡胜,引起了查理七世及其大臣的不安。1430年,在贡比涅战役中,贞德被俘,查理拒不解救。1431年5月31日,贞德被英国处以火刑。

3、经过1562年至1598年的雨格诺战争,亨利四世取得王位,开始了波旁王朝统治。波旁

王朝的国王致力于发展经济,建立专制统治。至17世纪末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的专制王权达到鼎盛。

佩剑贵族:主要指的是法国的世袭封建贵族。他们中的大贵族多远离自己的领地,住在凡尔赛,靠领取年金过着极为奢侈的生活。由于拥有特权,他们垄断了军队、政府和教会的要职。

他们中的小贵族则常年居住在乡间,尽管不能享受大贵族那样的奢侈生活,但由于他们直接剥削农民,成为农村封建专制制度中的主要代表。

穿袍贵族:法国的一个世袭贵族等级,16世纪开始出现。他们充当高官,身穿长袍,故得名。最初,他们由于出身市民而受到佩剑贵族和名门望族的鄙视。到18世纪,佩剑贵族和穿袍贵族的界限已逐渐模糊。两者都反对国王改革,极力维持自己的特权。而且穿袍贵族较为富有,掌握大权,在反对国王的斗争中往往起领导作用

(三)、英国政治与王权的消长

1、英格兰于9世纪建立统一的国家。1066年,随着诺曼底公爵威廉的入侵,英国开始了诺

曼底王朝,大力加强王权。

2、1154年,亨利二世即位,建立安茹王朝,即金雀花王朝,对英国封建制度进行改革,增

强王室力量。

3、亨利二世去世后,王权强化趋势中断。1295年,英国召开了第一次国会,向等级君主制

过渡。

国会:13世纪中叶,由于英国国王无止境的苛捐、勒索,导致国内政治斗争尖锐。1295年,爱德华一世统治期间,英国召开了第一次国会,规定国王要征收新捐税,必须取得国会的通过。14世纪中叶,国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由世俗显贵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上层代表组成。国会的建立意味着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形成。

4、经过百年战争和三十年的红白玫瑰战争,1485年,亨利七世乘乱取得王位,建立都铎王

朝,以强硬手段打击贵族,建立专制王权,到1588年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时期,英国的专制王权进入鼎盛时期。

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年,英国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之间争夺王位的战争。兰开斯特家族主要依靠经济落后的西北部大贵族;约克家族依靠经济较为发达的南部新贵和市民

阶级。1461年,约克家族爱德华废黜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六世,建立约克王朝,称爱德华四世。1483年,爱德华四世去世。1485年,兰开斯特家族的远亲亨利自立为王,称亨利七世,建立都铎王朝,结束了红白玫瑰战争。

(四)、虚妄的国度——神圣罗马帝国

1、10世纪初,加洛林王朝结束在德意志的统治,开始了萨克森王朝,该王朝致

力于加强王权,一方面向东征服斯拉夫人的领地,一方面进军意大利。

2、13世纪,由于中央王权的衰弱,出现了20多年的大空位时期。

3、1294年,开始了哈布斯堡家族统治时期,王权开始完全受到大贵族的控制。

三、西欧的基督教世界

(一)、西欧基督教化与基督教的封建化

中世纪初期,经过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的努力,西欧教会逐渐摆脱了拜占庭皇帝的控制,开始独立发展,并大力在西欧传播基督教,使西欧逐渐基督教化。同时基督教会逐渐从西欧封建主那里获得各种特权,逐渐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势力。

(二)、教皇权力的膨胀与政教之争

从11世纪开始,教权与王权为了争夺主教任免权与教皇任免权产生了激烈的斗争,最后以教权获胜而告终

卡诺莎觐见:在主教任免权问题上,德国皇帝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发生激烈冲突。1076年,他召开沃尔姆斯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同年,教皇宣布开除其教籍,废除其王位,德意志诸候乘机判乱。1077年1月,亨利四世被迫前往卡诺莎,向教皇表示忏悔。1084年,他地位较为稳重,进占罗马。废除格列高利七世,另立克利门三世为教皇,并为其加冕。

英诺森三世:意大利籍罗马教皇。曾在巴黎大学学神学,后到波伦亚学法学。1185年返回罗马任红衣主教。1197年,他利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争夺帝位的混战,将德意志诸候的势力赶出意大利。1198年,被选为罗马教皇。他利用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人选问题迫使英国向其称臣纳贡。此外还有保加利亚、葡萄牙等国向其臣服。先后多次领导十字军东侵。扶植成立异端裁判所,以镇压异端。为了聚敛钱财,征收名目繁多的税收。大量出售赎罪券。1198—1216年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教皇的势力达到鼎盛,但是他的倒行逆施也引起了西欧人的广泛不满。

(三)、十字军东侵

1096—1291年,罗马教廷与世俗封建主一起发动的对地中海东岸的战争,西方史书成为“十字架对新月的战争”。战争的直接原因是11世纪下半叶,突厥人占领了基督教的发源地耶路撒冷。于是罗马教廷便利用西欧人民的宗教热情,先后组织了八次十字军东征,收复耶路撒冷,占领了许多亚洲据点。但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却背离了初衷,攻陷了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充分暴露了罗马教廷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此后,由于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日益强大,十字军日益丧失了它的据点。对东方人来说,十字军东征是一场巨大浩劫。但是

它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交往。

(四)中世纪后期封建制度的衰落

1、11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复兴、商业开始兴起

2、市民阶级逐渐发展起来

3、连年征战,使西欧的农业严重衰退,封建庄园逐渐解体

4、封君封臣制衰落

(五)、阿维农之囚与教会大分裂

14世纪初,教权与王权再次产生冲突,以法国国王为代表,挫败了教皇的权威,1309年,教廷由罗马迁到法国南部的小镇阿维农,开始了68年的“阿维农之囚”的历史。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随后又出现几位教皇并立的局面。教会多次召开宗教会议以结束分裂的局面。直到1414—1418年的康斯坦茨宗教会议,才最终结束了近40年的天主教会大分裂。会议宣布宗教会议的权力高于教皇。从此,在教会内部兴起了一股民主势力。

(六)、西欧的基督教文化

在中世纪,只有教会才开办各种学校,教士是唯一有文化的一个群体,因此中世纪早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神学烙印。哲学和神学合为一体、文学作品以赞美诗和祈祷诗为主、艺术也主要表现为教堂的建筑艺术。

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哲学思想的总称。公元9世纪产生于天主教的经院,故得名。主张理性服从信仰,所研究的问题多来自《圣经》,空洞无聊。根据《圣经》、教父哲学、柏拉图的著作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经过复杂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因此又被称为烦琐哲学。11世纪,经院哲学内部出现了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主要代表人物有托马斯·阿奎那、安瑟伦的等。13世纪经院哲学达到鼎盛,14世纪走向衰落。

哥特式风格:12-16世纪,欧洲出现并盛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最初出现在法国,亦称“法国式”。这种建筑一反罗马的厚重及半圆型拱门,而广泛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造型挺秀的小尖塔、修长的立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这种建筑风格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点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的米栏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都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第五章近代欧洲的兴起

一、资本主义的准备

(一)、“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

1、、意大利最早出现文艺复兴的背景

(1)、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意大利与古希腊罗马在地域文化上有着最多的联系

(3)、14世纪开始,教会在罗马的统治开始衰落

(4)、土耳其对拜占庭帝国的入侵,使拜占庭帝国大量的希腊文手抄稿传到意大利,带动了意大利对古典文化的复兴

2、巨人辈出的伟大时代

●文学

但丁:(1265—1321年),佛罗伦萨人,是文艺复兴的先驱,在文学、美术、音乐、天文、地理、历史和哲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其主要代表作是《新生》、《飨宴》、《论俗语》和《神曲》,还有政论性著作《论世界帝国》。但丁在其作品中盛赞人文主义的道德理想,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他大胆否定神权,鼓吹人权。但丁的文学创作和政论作品极具艺术想象力和感染力。

彼得拉克:(1304—1374年),佛罗伦萨人,意大利著名诗人、学者。他不满足于对《圣经》的理解,毕生从事对古罗马文物典籍的研究。他最早提出以“人学”对抗“神学”,号召复兴古典文化,因而被看做是文艺复兴的第一个人文主义者、“文艺复兴之父”。其主要代表作是叙事诗《阿非利加》和用意大利方言写成的《歌集》。他首创了十四行诗体裁,即“彼得拉克诗体”,为欧洲抒情诗的创作开辟了道路。

薄伽丘:薄伽丘(1313—1375年),佛罗伦萨人,意大利著名的文学家和人文主义者。他一生著述丰硕,包括叙事诗、十四行诗、长篇小说和论文等。他早期的作品几乎都以爱情为题材。长篇小说《菲罗哥罗》被誉为欧洲第一篇长篇小说;散文故事《可爱的菲亚达》真实而细腻的描写了女主人公的情绪、欲望、妒忌和被弃的痛苦,被誉为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心理小说。

●艺术

达芬奇:(1452—1519年)是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意大利著名的画家和科学家,被恩格斯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最后的晚餐》和《蒙那丽莎》是其著名的绘画代表作。除艺术作品外,达·芬奇还留下7000多页的手稿,涉及数学、物理、生物、解剖、地理、工程和军事等各个学科领域,是世界科学史上罕见的多才多艺的学者。

米开朗基罗:(1475—1564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他的风格特点是专注人体,他认为人体最能表现人类的思想和意志,因此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多以雕塑人物为中心,展示了人体魁伟健壮之美。他塑造的裸体人物充满着战斗激情,显示了人体的强健有力。其代表作为雕像《大卫》、绘画《创造亚当》、《最后的审判》。

拉斐尔:(1483—1520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和建筑家,创立了秀美、优雅、圆润和通俗化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是有关圣母的一系列画像,如《草地上的圣母》、《西斯廷圣母》等。拉斐尔笔下的圣母都以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妇女作为模特,她们都很纯朴、善良、美丽、慈祥,体现了平民式的母爱和浓厚的人情味。1520年,拉斐尔在罗马去世,享年37岁。

●政治思想

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是佛罗伦萨的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其主要代表作是《君主论》和《佛罗伦萨史》。他主张脱离教会,建立世俗主义国家,提出应以国家利益为政治行为的唯一准则。为此,他提出了一种实用主义的政治观,认为君主为达目的,可以使用任

何手段。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天文: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德意志天文学家开普勒发现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伽利略发现了银河星系。

3、文艺复兴的意义

文艺复兴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二)、地理大发现——冒险、开拓、进取精神的胜利

1、动因(1)、经济动因:15世纪,由于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通商要道,西欧商人希望另外

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同时掠夺更多的黄金。

(2)、宗教动因:西欧人一直致力于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3)、思想动因:人文主义的复兴激起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2、条件(1)、航海技术的改进

(2)、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

(3)、专制政府的大力支持

3、过程

地理大发现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葡萄牙人绕过非洲海岸驶入印度洋,到达亚洲国家的航行;二是西班牙人越过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和环绕全球的航行;三是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对北极地带、南太平洋、大洋洲及北美洲海岸的航行探险。

4、影响(1)、使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

(2)、引发了“价格革命”。

(3)、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征服世界的历史。

(三)、宗教改革——近代宗教精神的产生

16世纪首先在德国兴起,随后迅速席卷整个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是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天主教会的社会政治运动。

1、背景

(1)、14、15世纪西欧市民阶级的广泛兴起和王权的逐渐强化要求突破教会的束缚

(2)、教会逐渐走向腐败堕落

(3)、文艺复兴的成果为打击天主教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经过

德国的宗教改革以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提出“因信称义”学说为标志,迅速展开,并进一步发展成由闵采尔领导的农民战争,给教会以沉重打击。

由于宗教的分歧,德国南北诸侯国在1555年签订《奥格斯堡和约》,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形成了信教的北部和天主教的南部。双方为了争端势力范围不断发生矛盾,终于在1618年引发了三十年战争,欧洲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也加入战争,战后签订了《威斯特法里亚和

约》,德国分裂局面日益加剧。

德国宗教改革后,西欧许多国家也相继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其中以瑞士的加尔文宗教改革影响最大,他提出了“救赎先定理论”

3、意义

宗教改革打破了欧洲以罗马教廷为中心的天主较一统的局面,导致了人们在宗教信仰、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变化,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加强。

(四)、早期殖民——野蛮的扩张

1、15世纪初,葡萄牙最先开始向外扩张,到16世纪,葡萄牙占领了非洲和亚洲的大片领土以及南美洲的巴西。

2、15世纪末,西班牙开始扩张,占领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美洲大陆、西印度群岛、菲律宾群岛,并于1580年,吞并葡萄牙。

3、17世纪开始,荷兰的殖民扩张迅速发展,在亚洲占领了摩鹿加群岛和马六甲等地,在非洲占领了好望角,在美洲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

4、16世纪末,英国开始海外扩张,它占领了印度,将荷兰赶出美洲。

5、16世纪末,法国也开始了扩张,在美洲建立了路易斯安娜殖民地,并占领了加拿大。(五)、重商主义——疯狂的贪欲

约在1500—1800年流行于欧洲的一种经济思想和当时欧洲各国采取的经济政策。其主要观念是把货币等同于财富,在对外贸易中应尽量保持贸易顺差;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实行关税保护;国家应该鼓励本国居民积极进行对外贸易,以国家力量大力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六)圈地运动

二、俄国的兴起

(一)俄罗斯的早期历史:9世纪,来自欧洲北方的瓦良格人征服了居住在东欧平原的东斯拉夫人,建立起基辅罗斯,一度很强大。12世纪开始频繁遭到外族入侵,尤其受到了蒙古人的压榨。

(二)1547年,在反抗蒙古人的斗争中,伊凡四世加冕称帝,成为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

而后,俄国急剧扩张版图。

(三)1689年,彼得大帝取得帝位,在向外扩张的同时,积极向西方学习,改革国内的经济、政治、军事体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立起绝对的君主专制制度。

(四)1762年,叶卡特琳娜二世继位,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农业改革,支持手工业打破行会束缚,开办新手工工场,扩大对外贸易,实行教自由的经济政策,使俄国的经济有一定发展。进行对外战争,三次瓜分波兰,扩大了俄罗斯帝国的版图,提高了国际地位。三、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欧洲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本质上是社会经济发展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冲击的结果。首先,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其次,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殖民地的开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为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手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