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

授课教师:西南大学——李明晓

第一讲导论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

?先秦地域文化的总体特征

?孔子与齐鲁文化

?荀子与燕赵、三晋、齐鲁文化

?老庄与荆楚、中原文化

?法家与秦齐三晋文化

?墨子与齐鲁文化、邾娄文化与中原文化

?名家与三晋文化

?兵家与齐文化

先秦地域文化的总体特征

先秦诸子百家概说

先秦地域文化的分类

先秦地域文化的特征

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

?诸子百家的定义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诸子百家的由来

诸子百家概念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东汉许慎《五经异义》:“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时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传授学问,培养人才。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专门传授儒家经学。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老子、庄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韩非子、李斯。

?5、名家:惠施(宋)、公孙龙(赵)。

?6、兵家:孙武(春秋齐)、孙膑(战国齐)。

?7、纵横家:苏秦(合纵派)、张仪(连横派)。

?8、阴阳家:邹衍(战国齐)。

三教九流

?《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

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文化与地域关系

?饮食

?性格

?语言

?曲艺

饮食与地域文化

?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

?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

?“涮涮辣”(“象鼻椒”,傣语“玛苤【piě】掌象”,意为“大象吃了都会叫”;印度

称“魔鬼椒”),云南德宏,100万斯科维尔单位。

吃醋的传说

?清·王棠《燕在阁知新录》:“世以妒妇比狮子……狮子日食醋各一瓶,吃醋之说本此。”

?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龙邱居土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

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唐代刘餗(sù)《隋唐嘉话》:“梁公夫人至妒,太宗将赐公美人,屡辞不受。帝乃令

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优诏之意。夫人执心不回。帝乃令谓之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曰:‘妾宁妒而死。’乃遣酌卮酒与之,曰:‘若然,可饮此鸩。’一举便尽,无所留难。帝曰:‘我尚畏见,何况于玄龄!’”

性格与地域文化

?丽鹃:“妈,你这红烧肉里放八角和花椒了吧?其实我爸说,好吃的红烧肉是不放作

料的,就是酱油加糖和黄酒,具体怎么烧我不知道,下次问了我爸告诉你啊!”

?丽鹃:“妈,今天没买菜啊?”婆婆:“买了。红烧肉我都放火上炖了,亚平一说不回,

我就把火给关了。家里没人,就不用那么忙活了,昨天的剩菜还有,凑合一顿,明天再吃新的。吃啊吃啊!”(《双面胶》)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欧阳修《鬼车诗》:“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夜呼命庭率其属,弯弧陴

遂出九州,射之三发不能中。天遣天狗从空透,自从狗嗤一头落,断头至今清血流,迩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如鸺鹠。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惊辄堕,有时余血下点呼,所遭之家家必破。”

?张君房《脞说》:“天上有九头鸟,人间有三耳秀才。”“

林语堂笔下的中国人

?(1)他们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吃

大葱,爱开玩笑。

?(2)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

欢舒适。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随时准备在伸出的拳头落在自己头上之前就翻滚在地,哭爹喊娘。

?(3)他们充满了种族的活力,人人都是男子汉,吃饭、工作都是男子汉的风格。他

们有事业心,无忧无虑,挥霍浪费,好斗,好冒险,图进取,脾气急躁,在表面的中国文化之下是吃蛇的土著居民的传统。

?(1939,《中国人·北方与南方》)

语言与地域文化

?《水浒传》23回:武松道:“嫂嫂坐地,等武二去烫酒正当。”妇人道:“叔叔,你自便。”

那妇人也掇个杌子近火边坐了。

?《金瓶梅》41回:(春梅):“俺们一个一个,只象烧糊了的卷子一般,平白出去惹

人家笑话!”

方言土话

?半子孩子怎么就这么胀饱,敢乖俺的销,再顾用,看我不一皮锤料倒你。

?水徐清,盐吼咸,脸取紫。

?猫猴子、长虫、泥留狗子、节溜龟。

?(临沂话)

?暗梅幽闻花,

?卧枝伤恨底。

?遥闻卧似水,易透达春绿。

?岸似绿,岸似透绿,岸似透黛绿。

?《卧春》

大话西游版方言版

曾经有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后来才后悔,人世间对我最好的就是你了,你用刀劈死我吧,不用想了,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讲三个字:我爱你!如果一定要在这份爱加上个日期,我希望是一万年。

曲艺与地域文化

?二人转

?(1)京剧(2)秦腔(3)黄梅戏

?a粗犷质朴

?b柔婉细腻

?c气势宏美

相关链接:教育部强推京剧必修惹争议,师资能否跟上存疑问

?2008年3月-2009年7月在北京等10省市试点音乐课唱京剧教学曲目:《穷人的孩

子早当家》、《甘洒热血写春秋》、《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智斗》。

?继承传统文化可以有多种形式,为什么一定要学戏曲?如果是学戏曲,为什么只能

是京剧?既然要学京剧,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样板戏,而不是传统的曲目?

地域文化

?所谓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是指以“历史地理学”为中心探讨人类文化空间组

合的人文学科,其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先秦文化的区域分类

?(1)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关东文化、西域文化

?(2)滨海文化、内陆文化、草原文化

中国区域文化(自然环境)

?长江文化:鬼神文化

?黄河文化:宗教文化

?关东文化

?西域文化

先秦地域文化

主要是指在周朝诸侯分封之后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地域文化,如齐鲁、燕赵、三晋、秦、楚、吴越、中原、巴蜀、邾娄等。

先秦地域文化分区

??齐鲁文化―――――山东大部

??三晋文化―――――山西、河南北部

??(陇)秦文化―――――陕西

??(荆)楚文化―――――湖北、湖南、安徽

??吴越文化―――――浙江、福建

??中原文化―――――河南

??巴蜀文化―――――四川(蜀)、重庆(巴)

??邾娄文化【东夷文化】―――――鲁南

第二讲孔子与齐鲁文化

孔子与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的精神及其历史地位

□孔子与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特指先秦时期齐、鲁两国共同创造的,有着特定内涵的文化。

一山一水一圣人

齐鲁文化的精神及其历史地位

齐鲁文化的文化精神

齐鲁文化的形成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齐鲁文化的文化精神

自强不息

崇德尚仁

经世致用

诚信待人

自强不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崇德尚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经世致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诚信待人: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齐鲁文化的形成

齐鲁文化的内涵

“齐鲁文化”是在先秦时期齐、鲁两国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区域文化。

齐鲁文化的形成过程

齐国(西周初年-前221年):居泰山之阴,始都营丘(今山东昌乐),后迁薄姑(山东博兴东南),再迁至临淄。

鲁国(前1043年-前256年):居泰山之阳,都曲阜。

春秋时期主要标志是孔子思想的产生。

战国时期主要标志是儒学的“齐鲁化”。

秦汉时期主要标志是从齐鲁之学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新儒学形成。

孔子思想两大命题“礼”与“仁”

礼→鲁文化(礼乐文化)→宗周文化

仁→齐文化→东夷文化

齐鲁之争

齐鲁争衡--→鲁弱齐强(齐桓公)--→事晋抗齐--→叛晋即齐

鞌之战:前589,晋、鲁、卫、曹大败齐顷公,“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左传·成公二年)

齐鲁文化的联系

“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

齐鲁文化的差异

齐国是沿海文化类型,鲁国是大陆文化类型。

齐重工商而鲁重农桑

齐重尊贤而鲁重亲亲

齐尚变革而鲁重守成

齐鲁文化的差异原因

地理环境:齐国是沿海经济,农业耕种、渔业、制造业、运输业、手工业;鲁国是内陆经济,农桑。

立国之君:齐姜太公“屠牛朝歌,卖食棘津”;伯禽是周公旦之子。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齐鲁文化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孔子与齐鲁文化

孔子生平

孔子名与字

孔子封号

孔子性格

三孔

儒家思想

《论语》与孔子

孔子思想与齐鲁文化精神

走近(进)孔子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 “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因时制宜

孔夫子的做定了“摩登圣人”是死了以后的事,活着的时候却是颇吃苦头的。跑来跑去,虽然曾经贵为鲁国的警视总监,而又立刻下野,失业了;并且为权臣所轻蔑,为野人所嘲弄,甚至于为暴民所包围,饿扁了肚子。(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1935)

“文化超男”

孔子生平:大成至圣的先师

1岁: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

19岁:娶妻宋人亓官氏之女。

20岁:孔鲤,字伯鱼。是年孔子为委吏,管理仓库。

35岁:鲁国内乱,孔子去齐。

37岁:由齐返鲁聚徒讲学。

53岁:任鲁司寇。

55-67岁:离鲁去卫、宋、卫、蔡、齐、楚等国。

68岁:归鲁。

69岁:孔鲤去世。

71岁:颜回病卒。

73岁: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家世

孔父嘉(字+名,宋大司马)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

四十六年,宋华父督弑其君殇公,及孔父。(史记·管蔡世家)

第六代即孔子之父

叔梁(字)纥(名)

少年凄惨

《史记·孔子世家》:“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wéi)顶,故因名曰丘云。丘生而叔梁纥死,葬於防山。

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

虽有九女,是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

二女莫对,征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孔子家语·本姓解》)

《史记·孔子世家》:“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货)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青年发愤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孟子·万章下》:“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年羊茁壮长而已矣。’”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孔子学六艺

学琴师襄(鲁)

访乐苌弘(周)

问礼老子(周)

中年教学

鲁-齐-鲁(鲁昭公、季孙氏、齐景公、晏婴、阳虎、鲁定公)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h?u)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孔子适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史记·孔子世家》)

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芥鸡羽,郈氏金距。季平子怒而侵郈氏,郈昭伯亦怒平子(《史记·鲁周公世家》)

《论语·八俏》:“八俏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

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

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列鼎制度”,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鲁国从政

(前501,定公九年)中都宰---夹谷会齐(前502)---司寇---礼堕三都(季、叔、孟三桓)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

周游列国

卫---(匡)---陈---→(前492)卫(灵公死,卫国内乱)---陈---→曹→宋(司马桓魋tuí)→郑→陈(吴侵陈)→楚→(前485)陈、宋、卫→(前484)返鲁。

初次适卫

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匡人解围

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山寨版)。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

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甯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史记·孔子世家)

宋人伐树

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礼记·檀弓上》)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

接舆狂歌(楚)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丧家狗

(齐)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史记·孔子世家》)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论语·微子》)

(楚)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史记·孔子世家》)

本国让他痛心,别国让他伤心,孔子岂非丧家?

晚年落寞

(前485)亓官氏、(前482)孔鲤、(前481)颜回、(前480)子路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论语·子罕》)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礼记·檀弓上》)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名与字

名字名字

孔子→丘仲尼←尼丘山

孔鲤→鲤伯鱼←鲤鱼(鲁昭公)

古人名与字

《仪礼·丧服传》:“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仪礼·檀弓》:“人女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之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屈原,名平,字原;曾点,名点,字皙。

孔子封号

(死时鲁哀公)尼父

(隋文帝)先师尼父

(唐明皇)文宣王

(宋真宗)至圣文宣王

(元朝)大成至圣文宣王

孔子性格

“温而厉”、“威而不猛”(论语·述而)

真性情:“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论语·宪问)

原壤:幼少之旧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

歌曰:“狸首之班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礼记·檀弓下)

三孔

孔庙

孔府(衍圣公府)

孔林(至圣林)

儒家思想

又称儒学,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儒家思想的精髓(核心)

仁:爱人

义:宜

智:知

《论语》与孔子

《论语》书名解读

《论语》流传

《论语》与孔门弟子

《论语》思想

《论语》书名解读

“论”:“论纂”,“语”:“语言”。

《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论语》流传

河北定州汉简《论语》:目前已知最早的《论语》抄本。

1973年河北定州八角廊村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前55年)墓中,620多枚。

《论语》与孔门弟子

孔子弟子概说

四科十哲

其他重要弟子

孔子弟子概说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

四科十哲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颜渊(完美版孔子)

(前521-前481),名回,字子渊,鲁人。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cuàn,烧火煮饭)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

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tái黑烟灰)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吕氏春秋·任数)

闵子骞

(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鲁人,名列《二十四孝》(元代郭居敬辑录)。

“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

冉伯牛

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人,字伯牛。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仲弓

冉雍(公元前522-?),字仲弓,鲁人,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并称“一门三贤”。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冉雍,字仲弓,伯牛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岁。生于不肖之父,以德行著名。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仲弓父,贱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骍(xīng,赤色的毛)且角,虽欲勿用(祭祀),山川其舍诸?”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论语·雍也》)

宰我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鲁人。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治长》)

子贡(实践版孔子)

(前520-?)姓端木,名赐,卫人。言语水平高超,善于理财经商。司马迁:“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史记·货殖列传》)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

? 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 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

冉有

? (前522-?)名求,字子有,鲁人,以政事称。

?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仲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 季氏(季康子)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季路

?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人,以政事见称。初仕鲁,后事卫。

?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曰:“夫子何哂(shěn)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

先进》)

? 子曰:“道不行,乘桴(木筏)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治长》)

? 明李贽《四书评》:“仲尼于子路每下毒手。”

? 痛骂:子路性子急,胆子大,脾气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雷人一个!

?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 公山弗扰(季氏家臣)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民之之也?”子曰∶“未召我者,而岂走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

? 佛肸(bìxī,晋赵简子家臣)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论语?阳货)

子游

? (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吴人,与子夏、子张齐名。

? 好文学,不拘不节

?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 注:子游时任武城宰

? 武城(小城)◆礼乐(大道)

子夏

? (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称“卜子夏”、“卜先生”,卫人。

?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其他重要弟子

公冶长

? (前519-前470),名长,字子长,齐(亦说鲁)人。

?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 “公冶长,鲁人,字子长,为人能忍耻,孔子以女妻之。”(《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 正悲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子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了?”(《红楼梦》58回)

? 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只死绵羊,你吃肉来俺吃肠。(山东童谣)

子张

? 颛孙师(前503-?),陈(一说鲁)人。

? 《艺文类聚》引《庄子》佚文:“子路勇且力,其次子贡为智、曾参为孝、颜回为仁、子张为武。”

? 子贡问∶“师(子张)与商(子夏)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论语?

先进》)

曾子

? 曾参(约前505-前435) ,字子舆,鲁人。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 《战国策?秦策二》:“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樊须

? (前505-?)字子迟,亦称樊迟,齐人(或曰鲁人)。

?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qiǎng)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

子路》)

公西赤

? (前509-?),鲁人。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

?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宗庙祭祀,或者同别国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有若

? (前518-?)姓有名若,字子有,亦称有子,鲁人。

?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澹台灭明

? 澹(tán)台灭明(前522-?),字子羽,鲁人,是孔子关门弟子。

? 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论语》思想

? 伦理道德

? 教育

? 哲学

《论语》的伦理道德思想

? “仁”:“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

? 爱人、孝悌、守信。

孔子弟子问“仁”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孝悌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守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 硁硁(kēng):浅薄固执的样子。

《论语》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 因材施教

? 启发诱导

? 学思行一体:学思并重,学而不厌

年龄段代称

? 赤子、襁褓

? 孩提

? 垂髫、总角

? 豆蔻年华——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待字

? 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 花甲

? 古稀

? 耄耋

? 期颐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 博学审问-学

? 慎思明辨-思

? 笃行-习、行

第四讲老庄与荆楚文化

楚文化

?楚文化指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湖北形成,而后在湖北、湖南、河南南部、安徽西部等地发展起来区域文化。其主要构成为六大支柱: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及屈骚文学。

楚文化的文化精神奇谲浪漫

楚国兴亡与楚文化

?楚国初兴,晋楚争霸,吴楚之争,

?战国七雄

?宣威盛世

?楚国灭亡

?

?鬻熊率族参加灭商斗争,臣属于周。

?周成王“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mǐ)姓,居丹阳”。(《史记·楚世家》)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指的是以今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游文化区域,它还包括山东西部和河北、山西南部。

中原文化的内涵

?政治文化:开封、洛阳、安阳、郑州(逐鹿中原、问鼎中原)

?汉字文化:仓颉造字、甲骨文、《说文解字》

?武术文化:天下功夫出少林、陈氏太极拳

中原文化的文化精神

?团结和平,

?自强不息

道家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公认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其他代表人物还有庄子、列子等人。西汉初年,文景之治以道家黄老思想治国,汉武帝后道家成为非主流思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道家思想的核心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25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清净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37章)道教

?道家思想后来被东汉张鲁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道教。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道教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全真道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道徒为出家道士,蓄发留须,头顶挽髻,不娶妻室,不食荤腥,一般多居宫观之内,以清修炼养为主要宗教生活内容。正一道派道徒一般为在家道士,可有家室,不忌荤,可不蓄发,主要从事斋醮仪式活动,也叫“作道场”。老子其人其事

?(约前571-前470)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周朝“守藏室之史”。

美妙的仙话:老子的耳朵

?福建清源山老君岩老子石刻雕像非常卡通,两个耳朵特别大。

圣人:听力好,口才好,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无所不明。

老子思想:东方智慧之灯

朴素辩证法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2章)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63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4章)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75章)

以柔克刚的制胜谋略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

?上善若水。(8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章)

庄子

庄子生平

?(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人(河南商丘,另说安徽蒙城),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蒙地漆园吏。

庄子的形象:孤独的平民思想家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xié,麻绳)系履而过魏王。(《山木》)

?处穷闾隘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gu?)。(《列御寇》)

庄子》内容

?《庄子》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内篇”7篇是庄子所写,“外篇”15篇是弟子所写;“杂篇”11篇是庄子学派所写。

?《南华经》唐玄宗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同时老、列、庄之书,正式改名为道教的真经:《老子》称《道德经》,《列子》称《清虚经》,《庄子》称《南华经》。

《庄子》思想庄子生死观

自然生死观:立足点

?“吾生也有涯。”(《养生主》)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大宗师》)

主观生死观:善死,超越死亡

?庄周梦蝶◇庄周化蝶◇蝶化庄周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齐物论》)

?栩(xǔ)栩然:欣然自得的样子。喻:通作“愉”,愉快。适志:合乎心意,心情愉快。俄然:突然。蘧(qú)蘧然:惊惶的样子。物化:事物自身的变化。

现实生死观:乐死

?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

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頞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至乐》)

庄子人生观

?顺其自然

?逍遥自在:真实而自由地活着

?余华《活着》福贵

?旷野之处有一棵没有用的大树,却能够在其下自由自在地大睡。

?(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

?腰上绑一只没有用的葫芦,在江湖之上飘。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庄子·逍遥游》)

?有一搭没一搭地在河边钓鱼。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庄子·外物》)

大鹏:超越有限的精神图腾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影响:守望月亮的孤树

陶渊明

?(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隐逸传·陶潜传》)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

?庄周言天曰自然,吾取之。(《天爵论》)

?参之庄老以肆其端。(《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追谥文忠,眉州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之一》)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看一时鱼鸟忘情喜。会我已忘机更忘己。又何曾物我相视。非会濠梁遗意,要是吾非子。但教河伯、休惭海若,大小均为水耳。世间喜愠更何其。笑先生三仕三已。

(哨遍:一壑自专)

老庄之道:无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57章)

?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庄子·齐物论》)

老庄之别

?(1)老子寡情,庄子善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5章)

?(2)老子多权谋,庄子多灵慧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庄子·逍遥游》)

?(3)老子积极无为(以无为求有为),庄子消极无为(以无为求无为)

儒道之异

?(1)儒家入世“有为”、道家出世“无为”。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67章)?(2)儒家“重仁尚礼”,道家“道法自然”。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大道废,有仁义。(《老子》18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

庄子与惠子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凤凰一类),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子果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chī, 猫头鹰)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庄子·秋水》)

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shū,淡水鱼类,又称白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匠石运斤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

老庄与荆楚、中原文化

?老庄与楚文化:浪漫主义与楚文化精神的奇谲浪漫

?老庄与中原文化:道家“无为”与中原文化精神的团结和平(和谐)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大理巍山彝族为例 班级:地理科学11—2班 姓名:杨胜菊 学号:2011022230 日期:2013/12/1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都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这个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因而决定了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生活在云南大理巍山这片热土上的彝族有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彝族人民为了更好的适应大自然,形成了独特色的服饰、建筑、饮食、宗教等文化景观以及一条独具特色经济发展路线,这使得彝族生活中贯穿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 关键词:民族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彝族服饰建筑饮食农作物 一、大理巍山自然地理概况 大理巍山县地形略似一只平卧的古瓷花瓶,南北两端狭窄而中部宽广;地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巍山的山脉属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段地区,和大理点苍山遥遥相望。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海拔高差悬殊大,其中河谷最低海拔1146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巍山水系属红河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以境内西部山脉为分水岭,山脉以西的漾濞江流域属澜沧江水系,山脉以东的西河流域属红河水系。由于巍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生息在这里的人民用不同的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生活在中部地区以回族为主体的人民,创造了以耕作为基

础的民族文化。生活在高原及高寒山区,二半山(中山地区)区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半耕半牧及以畜牧为基础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而这些五彩纷呈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养育了绝大多数彝族人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彝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地理环境决定彝族人民对种植农作物种类的选择 1、居住在半山区的彝族由于气候凉爽、坡度较缓,农业生产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并饲养黄牛和山羊,其经济发展居于中间水平。 2、居住在高山区的彝族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坡度较陡,农业生产以玉米、马铃薯、青稞、荞子为主,并兼营畜牧业,盛产山货药材,经济发展水平比半山地区都更为落后。 三、巍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经济的影响 由于巍山彝族地区地形大多呈高山峡谷,陡坡不平的缘故,耕地被山川河流分割为零星块状。农民为了缩短住宅与耕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节省往来于二者之间的劳力,随耕地而搬迁,造成居住依耕地分散而分散。进一步加剧了闭塞,信息不通,交通不便的状况,导致商品经济观念缺乏。资源要素难以通过市场得到有效的配置。加之巍山彝族地区的耕地大部分分布于30―70度陡坡上,属“望天地”,不存在灌溉条件。并因海拔高,气温低,只能种植一些荞麦、土豆等耐寒的低产作物,其收成好坏全凭天意。除此而外,有些地区缺水、缺电、缺路,自然灾害频繁。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巍山彝区经济基础脆弱,经济发展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其中文化作为我国人们的精神食粮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其中地理环境作为影响文化文章的重要因素,其在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对于文化发展的研究,简要探析了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文化发展;影响 引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这么久远的时间变迁,再加上人类大脑不断的开发和在地球上频繁的活动,形成了一定层级上的文化,也称之为文明。地理环境就是我们在文明发展道理上不可或缺的产物。其中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文化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根本,是整个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文职源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文明的进步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特别是在人类整体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地理环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现阶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环境和

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话题,这同时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 1.地理环境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全面的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文明要想形成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内部的物质条件为根本,同时这个一定的地域内部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给该地域内部的人类文明的产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分别为: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河盆地以及两河流域全部处在非常优越的亚热带、热带以及暖温带等适宜的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哺育形成了四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灿烂的文明。这些良好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些文明的传 播和发展。 那么为什么优先在这些地区产生了优秀的文明呢?这 也是由于文明的产生以发展需要充足的剩余时间所造成的。人类只有拥有除了繁重的劳动以外的充裕的时间,才能进行其他形式的活动。在这些整体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的古代世界,正是由于这些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力,为古代人民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资源,这才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成果的产生。当然,在我们强调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基础作用时,绝不意味着要忽视人的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条件的有利,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浅析自然环境对我国南北方文化的影响 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然条件对民风和国家政治制度影响。他认为,“在亚洲,人们时常看到一些大帝国;这种帝国在欧洲是绝对不能存在的。这是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亚洲有较大的平原;海洋所划分出来的区域广阔的多;而且它的位置偏南,水源比较容易涸竭;山岳积雪较少;河流不那么宽,给人的障碍较少。在亚洲,权力就不能不老是专制的了,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影响人的情绪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人在气候炎热的地带,脾气容易暴躁,容易发生相互争斗。因此,热带地区容易建立起独裁国家政权。而处于温带的人,性情平和,容易建立民主政权。 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习惯有重要影响,而生活条件对地域人群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也不能低估。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差异巨大,虽然都是中国人,南北方、东西部有很大差异。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南北方的差异。 一、中国北方 中国最终是在黄河中下游形成的。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曾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的亚热带雨林。这里孕育着河南斐李岗文化、河北磁山文化等。之后又在黄河中游两岸发展起来仰韶文化。第二个文明时期的几个主要帝国秦汉唐宋都定都在黄河中下游。中国文化深深植根在黄土地,从孩提时代就吮吸着黄河的乳汁。 中国北部地区,山少平原多,全国三大平原有两个在北方。而且北方山地大多集中在四周,中间平原辽阔无垠,所以北方人多豁达爽朗,大方而不拘小节。形成了北方人心地纯洁、贤良的个性和粗犷、热情、义气等性格。另外,由于中国北部地区地旷人稀,天寒地冻,多风沙,有近半年的霜雪天气,无论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都以粗放型为主。黄河因泥沙的裹挟,到中游后流淌得十分缓慢,使黄河流域文化呈现出匀速缓慢的波动线,造成人群心理性格中忠厚、朴实、忍耐的特点。 一些北方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也由于北方的中国人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基因,造就了北方人坚韧沉毅粗犷乐观的精神素质。历史上黄河平均三年就有两次决口,一百年一次大改道,使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群,具有一种天然的忧患意识和共同抗拒自然灾害的群体意识。形成了民族的归属感和义务感,形成了中华民族坚韧、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素质支撑着他们勇敢地面对困厄,不断冲破苦难。北方地旷人稀使村落相距较远,不便于文化的传播,使北部偏远地带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东南沿海地区。 历史上,北方开发较早,文化也较为早熟,宗法观念相对于南方来讲较为严密和成熟,传统文化对其影响也更为深远。因接触西方国家机会少,思想比较保守。习惯简单质朴的思维,注重孝道,保持着传统文化伦理观念。北方女子对待婚姻,追求从一而终。在过去的文艺作品中,总可以看到或听到“我生是某家的人,死是某家的鬼”的说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子对男人很强的人身依赖性。 中国北方特别是西部封闭的地理环境,在给予西部人安定、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同时,也束缚了西部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形成了以小农经济和封建宗法为内涵的西部稳型文化。这种文化氛围中,公民群体的权利主体意识和参政意识较弱,法制观念和规范约束力弱于全国其他地方;民主选举往往带有血缘宗法色彩,使民主进程中的投票机制带来失真的扭曲。 二、中国南方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 引言:古代文学对我们有着很深远的意义,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遗产,是历史上无 价的瑰宝。从小《论语》中的语句我们就烂熟于心,但是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诸子散文深深影响后代。从这个兴趣点出发,对于《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这个专题从诸子百家的形成,发展以及特点做了一次简要的概括与探究。 诸子散文的形成 说理散文蓬勃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所决定的,而其直接原因是士的阶层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需要人才,并且能够产生人才的时代。当时社会激烈动荡,兼并战争频繁。 到了战国,诸侯间的存亡斗争更为激烈,奋发图强就能捷足先登,扫灭群雄,统一全国;不图强则必然削弱萎缩,最终灭亡。面临这种严峻局面,各国统治集团在展开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展开了智力资源的竞争。他们纷纷礼贤下士,争相延揽人才,人才的价值空前升值。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的另一个方面是,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人才产生的条件。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分封制度解体,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一部分贵族随着贵族身份的丧失,沦为平民,把他们的文化知识带到民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学府下移,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比如说孔子,本为殷商苗裔,但至孔子时已经从贵族降到一般平民。他早年受到了比较全面的文化教育,也从事一些平凡的工作,有短暂出仕经历,后周游列国,率不得志,晚年整理文献,教授生徒。孔子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开创了儒家学派;墨子聚徒讲学,组织成颇有纪律的集团,形成墨家学派。战国之际,私人讲学之风更盛,孟子、荀子等都曾是同辈中的老师巨擘。这种局面使社会下层人民获得了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机会,从而极大的开发了人才源,使得人才源源不断地以空前的规模生产出来。促成了“士”这一特殊阶层便迅速崛起。 时代的变革,历史的发展,需要新的思想和理论,对社会现实做出解释,对社会未来作出设计。于是,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学说讲学授徒,相互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论难,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散文是见道明志,论难说理最便捷的文体,于是,以探讨哲理人生,研究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诸子散文便勃然兴起 诸子百家的分类 按学术思想流派划分, 司马谈把他们分归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而刘歆又分其为十家: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 诸子中影响最大的是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代表性的著作有《道德经》、《庄子》。 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代表性的著作是《论语》、《孟子》、《荀子》。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性著作是《墨子》,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代表性著作有《韩非子》等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观念,这也必然造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地区的文化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尤其是人类生产活动早期,饮食文化的产生对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饮食文化打上了人们为适应地域特殊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的因,不同的饮食文化则是地理环境的体现。我国的饮食文化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很好的地域差异,也说明了地域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饮食习惯及饮食特点的形成,揭示我国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历史原因。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说,了解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性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更好的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Abstract China's vast territory, different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 conditions, people formed different way of life a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cept, this also will cause the food culture of the district difference in our country. The so-called “a side water and soil raises one party person”, the culture of any region is a product of the certain region with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as deep social roots and geographical origin. Food in a certa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production determines the people's diet,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human production activities, diet culture produces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has obvious and direct dependencies, diet culture with people to adapt to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make a deep imprint of effort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diet culture, the

新教材高中地理 课时素养评价六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课时素养评价六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近几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在城市建设中重点突出了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一批被整体迁移至此的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充分说明 ( ) A.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 B.政府政策对城市建筑格局的影响 C.城市建设突出了现代化色彩 D.这种城市建设是哗众取宠 【解析】选A。罗店镇城市建设突出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属于地域文化影响建筑景观。 2.如图中的三幅照片拍摄于天津滨海地区,其地理景观均反映了( ) A.科技发展影响传统文化 B.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 C.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 D.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 【解析】选C。潮音寺是古代人民对大海的崇拜和敬畏而产生的,天津港、海滨浴场是现代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利用,都是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产物。 3.云贵高原文化区的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居民种植水稻的梯田层层叠叠,体现的是 ( ) A.生产景观 B.聚落景观 C.建筑景观格局 D.主体建筑风貌 【解析】选A。梯田是哈尼族世代耕作的土地,体现了农业生产景观,属于生产景观。 4.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被称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

山色半城湖”的美誉。体现的是( ) A.生产景观 B.聚落景观 C.建筑景观格局 D.主体建筑风貌 【解析】选C 。济南是依山傍水、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山水风光城市”。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建筑景观格局方面。 如图为我国各地的传统民居景观。读图,回答5、6题。 5.有关图中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光照充足,利于采光通风 B.②-雨热同期,防潮耐腐排水 C.③-人口密集,便于生活居住 D.④-长幼有序,体现传统文化 6.上述民居建筑风格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开放性特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5选B,6选C。第5题,①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竹楼有利于防潮防湿,A项错;②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夏季潮湿多雨,房屋通风尖顶,有利于防潮排水,B项对;③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从图上可以看到是多层建筑,当时主要用于防匪、防涝及居住,不只是为了便于生活居住,C项错;④是客家人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创造的,主要为了抵御外敌和防范当地人欺生,也体现了一种和谐的文化,D项错。第6题,从图片上看,开平碉楼造型别致,明显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碉楼顶部及四角的圆顶风格,是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其他都是中国式的建筑风格,所以③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开放性的特点。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郭萌萌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地理环境就是一种重要因素。在东亚大陆的地理环境适合农业发展的条件下,传统中国的民族心理、文化性格、生活习俗都随着这种条件产生并发展,散发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一的光芒。 关键词: 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农耕文明保守文化心理 一个民族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基础、自然环境等。这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一个民族的立身之地就是以所在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并且影响到经济构成、名族心理等很多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下去,不至于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中断,并且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民族心理的保守和封闭,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从地理环境上看,传统中国的政权围比较固定,主要的围大致在太平洋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南海以北,蒙古高原的南部一带,也就是历史上的“华夏”,这也构成了中国现代版图的基本轮廓。这其中,最稳定的统治区域在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中国地。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部分疆域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摇篮①。可以看出,这部分地域主要位于北温带地区。这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极适合农业发展。位于亚欧大陆的部,地域封闭,较少受到外部侵扰,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纵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远古时期的伟大

文明大都集中在大河流域,被称为“大河文明。”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产生了古印度文明。中国也不例外,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产生了古华夏文明。而西方的古希腊和雅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从此整个世界的文明形式就出现了很大的区别②。在古中国,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以北温带为主的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富雨热同季。那时的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森林。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农业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这里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最初摇篮。现代的很多考古文献和考古发现证实:夏商周等远古文明的中心地区就是今天省的中部和北部、省南部、省的关中盆地、省的西南部和省的西部,其实这也是当时自然环境最优越的地区。中国远古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从西部高原吹过来的土壤使得这里的土地的养分每年都能得到补充,而不用每年撂荒另寻他地,农业的持续发展得到了保证,农业发达,各种农耕器具出现的也很早。那么,中原地区出现先进的农耕文明就不足为奇了。中华文化发生的经济、人口、地理基础都已经具备了。从此以后,中国的先民世世代代都在这块土地上劳作,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最初雏形。。在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哪个国家的农业经济最为发达,哪个国家的就实力强大。在中国这样的地理位置的支持下,中国的农业文明一直很发达,并且在世界上一直占据着遥遥领先的地位。 二、自然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 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华民族已经不能满足于中原地区的土地了。中国历朝历代都鼓励垦荒和屯田,以扩大农业生产,使国力强盛,稳定统治。大量的移民向外扩散,所到的地方也自然就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农耕经济是一种能够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不像商业经济那样充满风险和征服、被征服。虽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但是在农耕经济的支持下,中国文化一直在向前发展从周边和外部来看,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力保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在疆域的东边是太平洋,南边是南海,西边有青藏高原阻隔。这样就整个把中国包围起来。天然的地理环境的屏障使得这一区域很少受到外族的侵扰,这就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外部保证。这时只有北部没有任何保障,坦露在北部游牧民族的面前,对整个文明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从历史上看确实是这样,在古代各种交通都不发达的情况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摘要]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此,我们仅选择中国内部文化及中外文化这两部分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从而促使了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我们选取了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国家希腊地区,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作总体上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南、北方农业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耕地类型: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B.主要粮食作物:北方玉米,南方小麦 C.主要糖料作物:北方甘蔗,南方甜菜 D.农业生产规模:北方小,南方大 2.下列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的是( ) A.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B.民居的屋顶坡度 C.室内装饰 D.夏季服饰 1题,我国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南方种植水稻、甘蔗等亚热带或热带作物,北 方种植小麦、甜菜等温带作物;南方河网密布,农业生产规模小,北方地形平坦,农业生产规模大。 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多,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大,利于雨季迅速排水,北方地区降水相对较少,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小;城市功能区、室内装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着装差别不大。 2.B “倚山偎翠,方圆错落,似古堡巍峨苍朴,像地下冒出的‘蘑菇’绚丽多彩。以生土夯筑,却巧夺天工。安全坚固,防风抗震,冬暖夏凉,阴阳调和。”读材料,完成3~4题。 3.下图所示的传统民居中与材料描述一致的是( )

4.传统民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福建土楼主要受经济条件影响 B.陕西窑洞主要受科技水平影响 C.北京四合院主要受交通条件影响 D.云南竹楼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 3题,福建土楼是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将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 大型民居建筑,该民居具有坚固、防御性强的特点。土楼种类繁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长方形楼、 圆楼等。故选A项。第4题,云南竹楼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终年高温潮湿的气候环境而建的。故选 D项。 4.D 我国有按《周易》八卦理论筑城的传统。新疆伊犁州的特克斯县城始建于南宋,是世界上最大、最 完整的八卦城。全城路路相通,街街相连;没有一盏红绿灯,却从不拥堵(如下图)。据此完成5~7题。 5.地域文化对特克斯县城产生最独特的影响表现在( ) A.城市路网特色 B.民居的建筑特色 C.无工业区分布 D.商业网点的分布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居住生存繁衍还是发展生产。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而且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比较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产生复杂的后果,对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增长、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地理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来自这一环境之外或者离开这一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些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然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产生了如此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因为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要比现在大的多,有时往往起了完全隔绝的作用,例如海洋、大江、高山、沙漠、沼泽、丛林都曾是先民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中国的地理环境发杂多样,所以除了农业以外,人们还不得不选择其他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牧业、狩猎、养殖、捕捞、采集、冶矿、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并且成为某些地区的主要产业,形成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也不相同。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在衣食住行方面,中国各地历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久而久之就形成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 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中国的西北、西南固然是高原、高山、戈壁、

第一节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

第一节先秦诸子哲学概述 一、背景分析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许倬云作品) 背景分析胡适先生说:“政治那样黑暗,社会那样纷乱,贫富那样不均,民生那样困苦。有了这种形势,自然会生出种种思想的反动。”(《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P42)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生产关系的变化 《春秋》鲁僖公四年(前656)“蔡溃。”《公羊传》云:“溃者何?下叛上也。” 《春秋》鲁文公六年(前624)“沈溃。”《左传》说:“凡民逃其上曰溃。” 《春秋》鲁僖公十九年(前641)“梁亡。”《公羊传》说:“鱼烂而亡”。 3、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礼法之争,由此产生了哲学上的天人之辩。 二、先秦诸子的思想先驱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是在“一部分较开明之思想”和“人之发现”中阐述的。所谓“开明”是在“开明之士,渐不信鬼神及所谓天道”。“人之发现”在“渐有人试与各种制度以人本主义(Hum a ni st ic)的解释”。以为各种制度皆人所设,且系为人而设。而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则是在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变”的第五节“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方面 的斗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中作了阐述。 而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则是专用一章的内容阐发春秋思想的先驱,不过,他用的是“春秋时期的思想”,而文中所体现出来以及作者着意去阐述的也是春秋初期思想上 的“新旧交替”的特点。(见p p118-119) 早在西周末期,就出现了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思想和情绪。所有这些都成了春秋时期思想家们得以前进的最为基本的条件。 1、批判的天命神权观 (1)普遍的对“天”的怀疑。《诗经》中有“昊天不惠”、“昊天不平”等对“天”的公平性的怀疑和关心人间疾苦的怀疑。 (2)在神民关系上,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 随国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虢国大夫史嚚对祭神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他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3)在天人关系上,出现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萌芽。 鲁僖公时,出现五陨、六鷁;宋、卫、陈、郑大火等现象。有人对此很是恐惧,以为是天对人的惩罚。

……茶文化与地理环境

茶文化与地理环境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煎茶、点茶、斗茶、泡茶等不同的特点。然而,茶文化与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决定着茶树的生长、分布与质量 茶树的生长、分布、茶叶质量的高低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茶树具有喜酸怕碱、喜光怕晒、喜湿怕寒的特点。我国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降水量丰富,空气湿度大,地形上有一定的坡度,排水条件好,是茶树生长的好地方;茶树是喜酸植物,只有在酸性土壤中才能正常生长,这是因为其具有喜铝厌钙的特性,而酸性土壤中正好含有丰富的活性铝离子,可满足需要。我国南方的红壤比较适宜茶树的生长。 《茶经》中有“阴山坡谷者,不甚采掇,性凝滞,结瘕疾”之说。它是说,南坡,北坡所产之茶差别很大,甚至不及竹林之苔藓地上的茶叶更有风味。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是茶叶贸易的自然基础 青藏高原由于气候高寒,不适宜茶树的生长,不产茶叶。当地居民以畜牧业为主,食肉饮乳,饮茶可以去油腻、助消化,自汉唐时期茶叶进藏以后,藏族人民就再也离不开茶叶了,酥油茶成了藏族人民世世代代不离不弃的饮品。内蒙古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茶叶在此不能成活。自唐开始,以马易茶的贸易就在古代北方边境或大或小的城镇里进行着,追溯历史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每次以马易茶贸易被终止不久,便有一场北方少数民族发动的对中原的战争,无论战争的失败与否,茶叶都是少数民族必然抢夺的物品,可见游牧民族对茶叶的情结。 古代的商人通丝绸之路和漫长的海上运输将中国的茶叶带到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和地中海沿岸,并很快为思想较为活跃西方过度的上层人士所青睐,,饮茶成为了欧洲人追求的时尚。就欧洲来说,温带海洋性气候热量不足,地中海气候夏季光照太强,干燥少雨,湿度大,冬季雨水多但温度低,都不能满足茶树生长的需求。 三、饮茶成为一种文化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许丽娟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表现。 2.综合思维:分析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城镇景观差异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3.地理实践力:结合地理资料,分析区域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对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和保护提出合理措施。 4.人地协调观:理解城镇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协调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 最近国人被日本援华的医疗物资上的题字给感动了!先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然后是激昂滚烫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ang)!”,后来又来了充满诗意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日本人把这些诗句放在这时使用,可以说恰到好处,且无懈可击,既表达了捐助的情意,又显示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恰当运用,可谓不失优雅!让我们感恩雪中送炭的同时,也深深被中华文化被用到这样极致而感到惊叹和折服。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语言这种文化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文化的有关知识,我们上课的题目是《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请大家判断图中的地理事物哪些属于地域文化?黄山云海、贵州黄果树瀑布、云南元阳梯田、惠安女服饰。 要判断这些地理事物是不是地域文化,我们先来学习地域文化的概念。 一、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的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可以小到一个村,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洲。 2.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 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惠安女的传统服饰”是不是地域文化。 【案例】惠安女的传统服饰 惠安女是指生活在福建泉州惠安县海边的妇女,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她们的服饰特征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安女的头部被斗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而腰、腹部却暴露无遗,衣服以短袖为主,而大筒裤的裤脚宽达 0.4米。据此,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请说说惠安女的传统服饰特征的形成原因。 地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因素: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惠安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呢? 惠安地处亚热带沿海,气温较高,太阳辐射较强,降水多,风力大。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妇女主要从事是渔业生产,就产生了适应此处渔业生产的传统服饰:斗笠(可以遮阳挡雨)、头巾(可以挡风防沙)、短袖(凉爽且便于劳作)、大筒裤(有利于在海滩上挑担快步行走)。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惠安女的传统服饰是地域文化。 2.惠安女的传统服饰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笔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笔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居住生存繁衍还是发展生产。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而且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比较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产生复杂的后果,对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增长、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地理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来自这一环境之外或者离开这一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些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然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产生了如此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因为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合集先秦诸子选读概述

概述 一、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 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 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所以,有益于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先秦诸子散文原创性之强、哲思之深、风格流派之多、影响之远,它们都是空前的绝后的。 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可以得到独特的享受,──一种将感性与理性深刻融合在一起的享受。 丰富学生的思想智慧,开启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经典论说可资援引,其奇妙优美的表达可资借鉴。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又有益于提高他的写作能力。 二、“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宗法制动摇,兼并战争频仍、政治风云多变。正是在这种情势之下,士阶层空前活跃.有的聚徒讲学、有的游说各国。诸侯卿相争相养士,以招揽人才,壮大目己的势力,而贤能之士也借机献计献策,陈述己见。如战国中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中各派学者荟萃,竟达上千人,他们论学议政,著书立说,盛况空前。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文化背景与人口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2

文化背景与人口 (答题时间:20分钟) *1. 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2. 下列关于文化与人口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世界文化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婚育观念已基本相同了 B. 德国人信仰伊斯兰教,人口增长率很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C. 婚姻关系的不稳定使人口的出生率居高不下 D. 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大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3. 下列使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因素有() ①婚姻关系稳定②有宗教信仰③初婚年龄大④离婚率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4~5题。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199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1996年是10∶1,2010年是2.6∶1。在这30多年里,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并开始养育下一代。于是,由4位老人、1对夫妻和1个孩子构成的“421”家庭数量激增。在这样的家庭里,在职职工供养退休人员的巨大压力表现明显。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说,未来10年,我国“421”家庭数量至少会有上千万个。“421”家庭引发的最主要社会问题就是养老压力。 *4. 对于“421”家庭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B. 受传统文化观念和婚姻习俗的影响 C. 受宗教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概述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是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虽然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与完整系统也未曾分裂和瓦解,并生生不息。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