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及其完善措施_秦艳红

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及其完善措施_秦艳红

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及其完善措施_秦艳红
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及其完善措施_秦艳红

收稿日期:2006-09-25;修订日期:2007-01-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4BJY017)。

第一作者简介:秦艳红(1979-),女,山东蓬莱人,博士生,主要从事生态补偿和资源管理方向的研究。E-mail:qin-yanhong@ires.cn

!通讯作者简介:康慕谊(1952-),E-mail:kangmy@bnu.edu.cn

自然资源学报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

第22卷第4期2007年7月Vol.22No.4July,2007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及其完善措施

秦艳红1,2,3,康慕谊1,2,3*

(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资源管理研究所,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中心,

北京,1000875;3.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摘要:通过回顾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拉丁美洲国家)在实施生态补偿过程中采取的各种措施,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提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措施,即:界定受偿方和支付方,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以机会成本为理论依据,将受偿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虑,设定具有差异性的补偿标准,并将补偿分为基本补偿、产业结构调整补偿以及生态效益外溢补偿3个阶段;综合受益程度、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确定支付方的支付标准;建立融资渠道,有效配置资金;建立生态补偿组织管理体系。生态补偿机制应以“造血式”补偿为目标,在研究中需加强生态学与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交叉。

关键词:生态补偿;生态服务;支付方和受偿方;补偿标准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037(2007)04-0557-111引言

经济和市场手段被用于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已有很长时间[1~3]。最初,生态补偿主要用以

抑制负的环境外部性,依据污染者付费原则(PolluterPaysPrinciple,PPP)向行为主体征收税费。然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生态补偿逐渐由惩治负外部性(环境破坏)行为转向激励正外部

性(生态保护)行为[4~

6]。众所周知,生态保护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社会经济活动,实施过程中会引发两种矛盾:一是较低的边际社会成本与较高的边际私人成本之间的矛盾,二是较高的边际社会收益与较低的边际私人收益之间的矛盾。在这两种矛盾的作用下,生态保护往往以牺牲部分人的当前利益来获取社会大范围的长远收益[7]。如果不提供补偿,就难以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此提出了“

谁保护,谁受益”原则(ProviderGetsPrinciple,PGP),此处的“

受益”即受到补偿。对于生态服务的受益者来说,长期以来一直视生态服务为“免费的午餐”

,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逐渐有了为生态服务付费的意识,这就是生态补偿的另一基本原则,“谁受益,谁补偿”原则(BeneficiaryPaysPrinciple,BPP),此处的“受益”指享受生态服务。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采取了生态补偿措施[8~

13],但在实施过程中常常是政府买单而不是受

558

自然资源学报22卷益者。通过对多个国家的调查,Hanley[14]发现PGP在一些地区已付诸实践,而BBP却很少被采用。即使有的项目向受益者征收补偿,但多为单要素补偿,仅考虑部分受益者。虽然随着生态意识的加深,人们的支付意愿也逐渐增强[15],但要使生态补偿变为一种主动行为并将其制度化仍存在很多困难。真正实现BPP原则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受偿地区一般为贫困地区,如不能解决贫困问题,补偿停止后将重新面临生态退化的危险。若要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同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生态补偿还肩负着提高社会福利,改变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活水平的重任[8],即应将“输血式”补偿转变为“造血式”补偿。

补偿标准问题也有待于解决。补偿标准(针对生态服务的提供者,即受偿方)和支付标准(针对生态服务的受益者,即支付方)是生态补偿的两个关键指标。由于生态补偿的BPP原则未能得以贯彻,以往的研究侧重于前者,但其理论依据和计量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补偿标准设置不合理。

本文以“造血式”补偿为生态补偿的最终目标,遵照PGP和BPP为基本原则,在充分协调受偿方和支付方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措施:正确识别生态补偿的参与者与受益者;以机会成本为理论依据,设定合适的具有区域差异性的补偿标准;综合受益程度、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确定支付方的支付标准;资金筹措和发放措施;建立生态补偿组织管理体系。文章为确立生态补偿标准(补偿标准、支付标准)和补偿资金的管理和发放提供了新的思路。

2国内外生态补偿实践

2.1生态补偿案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生态补偿实践(表1),主要涉及流域水环境管理、农业环境保护、植树造林、自然生境的保护与恢复、碳循环、景观保护等,根据不同项目所提供的生态服务的种类及其作用的范围,可以划分为流域、区域、国家、全球等尺度。

最有代表性的生态补偿项目是在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国家开展的环境服务支付(PaymentsforEnvironmentalServices,PES)项目[8]。该项目由世界银行发起,改善流域水环境服务功能是PES主要的生态补偿方向。日本和美国也在部分流域实施了具有生态补偿性质的流域管理计划[16]。大多数此类生态补偿项目主要通过增加流域内的森林覆盖率改善水质和水文条件,因此补偿费主要向用水者征收,其他生态服务的受益者不被考虑。

生态补偿在农业环境保护中也广为应用。中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向退耕农户提供一定数额的实物和现金补偿,主要补偿农户粮食损失和造林的各种投入,这是中国首次对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工程采取补偿措施。加拿大联邦政府在“永久性草原覆盖恢复计划”(PPCRP)中,由农业部向土地所有者提供管理费用并补偿他们的损失。美国的保护与储备计划(CRP)、环境质量激励项目(EQIP),以及欧盟的农业环境保护项目都采取了补偿措施[17]。

由于森林对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最为有效,生态补偿措施在林业中也广为采用。爱尔兰为鼓励私人造林采取了两种政策激励措施,即造林补贴(plantinggrant)和林业奖励(forestrypremium)[18]。哥斯达黎加对造林、可持续的林业开采、天然林保护等提供补偿[19]。中国2001年设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主要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

4期秦艳红等: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及其完善措施

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在地中海河谷地区,为鼓励造林,常常采取现金奖励、税收减免等形式的生态补偿措施[5]。

欧盟于1992年推出了栖息地保护公约,用以保护生境的生态补偿措施在法律上被确立。美国的渔业与野生动物保护方案(FWS)和一些非赢利性的土地信托通过激励机制促进私有土地所有者相互加强合作,以创建和改善生境。在新西兰,促进私有土地参与生物多样性

保护的激励措施包括:自然遗产基金、

开放式契约以及降低税率等[20]。全球碳贸易也是生态补偿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1997年12月联

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第三次会议制定了《京都议定书》

,由于在本国内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更高,于是,一些发达国家热衷于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当量以实现减排目标,全球碳贸易被逐渐推向高潮。欧盟的排放交易方案(EUETS)[21]作为对《京都议定书》的响应,于2005年开始实施,欧洲的碳贸易市场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一些国家对景观保护也采取了生态补偿措施。瑞士景观保护的参与者每年都会从政府得到一定数额的补偿[22]。许多地区通过征收门票筹集景观保护所需资金。

2.2生态补偿现状评价

生态补偿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这对于促进生态服务市场化、

为生态建设筹资、改善生态质量、增强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等起到重要作用[17,23~26],并积累了不少经验,然而生

态补偿仍停留在个案研究水平上,理论探讨和实际应用之间还有不小的距离,尚未形成一套表1生态补偿的类别与案例Table1Categoriesandexamplesofecologicalcompensationprogramsaroundtheworld

项目类别案例主要提供的生态服务

补偿尺度流域管理环境服务支付(PES);日本和哥斯达

黎加流域下游对上游的生态补偿主要为改善与净化水质、保持土

壤、降低侵蚀与沉积、涵养水源、防洪,兼顾调节气候、防风固沙、

维护景观、保护野生生物等等

流域农业环境保护欧洲的农业环境项目;中国的退耕

还林还草工程;美国的保护与储备

计划(CRP)、环境质量激励项目(EQIP);加拿大的永久性草原覆盖恢复计划(PPCRP)主要为保持土壤、降低侵蚀与沉积、防风固沙、减少农药化肥的

污染,兼顾调节气候、维护景观、

保护野生生物等等

国家林业爱尔兰的私人造林补贴和林业奖励;中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基本涵盖上面所提到的所有的

生态服务功能,另外还包括固碳

功能

流域、国家自然生境的保育与恢复栖息地保护公约;美国渔业与野生动物保护方案(FWS);新西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激励措施主要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

提供其它生态服务

区域、国家、全球碳汇《京都议定书》;欧盟排放交易方案(EUETS)主要是防止全球变暖,同时提供

其它生态服务

全球景观保护瑞士自然保护区景观保护;尼泊尔自然保护区景观保护;伯利兹城(洪

都拉斯首都)保护区信托主要为保护特殊景观,提供休闲、文化等服务区域559

自然资源学报22卷广泛适用的生态补偿机制,尤其是如何确立补偿标准、生态补偿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实现受益者补偿等问题未能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生态补偿是建立在生态学与经济学基础之上的,而在实际中二者缺乏交叉融合,往往过于强调生态目标而忽略了经济因素对生态保护的影响;

(2)生态服务的供给方(受偿方)、受益方(支付方)以及供给方向受益方提供何种服务、提供多少常界定不清;

(3)补偿标准不合理,一般采取“

一刀切”的补偿标准,忽略了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空间差异性;受益者的支付标准如何确定尚未有明确的计量方法;

(4)生态补偿往往只针对一种或少数几种生态服务,这种单要素补偿造成生态建设和保护在同一地区重复实施,进一步导致效率低下;

(5)大多数项目为“

输血式”补偿,注重经济支付,忽视对受偿者行为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经济因素,生态保护不可持续;

(6)补偿机制缺乏有效监管和制衡,交易成本过高。

3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

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不明晰,这是导致生态补偿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围绕“造血式”补偿这一目标,生态补偿的作用机理与运行过程可由图1来表示。

在生态补偿的实施过程中,合理的补偿标准能够充分调动生态服务提供者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并且在补偿金和其他辅助措施的支持下,获得足够的动力和能力来改变原有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加速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收入得以提高。生活条件、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经济收入的增加将进一步激发农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另外,收入的增加也会逐步降低他们对补偿的依赖性,因此,受偿地区逐渐形成一个既具有生态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而对于生态服务的受益者来说,其支付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因此会愿意继续为生态服务付费。在受偿方和支付方双方利益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生态补偿得以持续良好地运行。

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措施4.1界定受偿方和支付方

由于生态服务可以扩展到地区、国家甚至全球尺度,这就为界定受偿方和支付方增加了图1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

Fig.1Actionmechanismofecologicalcompensation560

4期秦艳红等: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及其完善措施困难。相比之下,受偿方较支付方容易辨别。学者们对生态服务在空间上的流转机制已经做了不少研究[27],比如生态系统提供了哪些生态服务,作用于哪些地区,作用强度如何等等,据此可以鉴别生态服务的受益者,从何受益,受益程度如何。为了避免单要素补偿造成的生态保护的重复实施,生态补偿应在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确定实施地区,划定受偿方。虽然参与者同时也是未来生态服务的受益者,但比起他们所承受的经济成本来说,其受益可忽略不计。4.2厘定补偿标准

对生态服务提供者的补偿标准和对受益者的征收标准(受益者的支付标准)是生态补偿的两个关键指标。补偿标准既要充分考虑受偿方的需求,又要兼顾支付方的意愿,并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达到供需平衡,同时,又能保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资金需求。

4.2.1对受偿方的补偿标准

理论上讲,补偿标准应介于受偿者的机会成本与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的价值之间[28],但实践中,补偿标准的设置更趋近于机会成本(表2),往往导致补偿不足[29]。虽然许多研究者尝试以新增生态服务的价值作为生态补偿的标准,但计算结果往往很高,难以实施。因此,不能简单地把生态服务的价值作为生态补偿的标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必须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各种服务都通过补偿返还给自然本身才能使其维持持续再生能力,那么自然界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Macmillan对苏格兰造林生态补偿的研究结果显示,补偿标准与机会成本直接相关,而与新造林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无关,生态补偿不能完全被看作是从提供生态服务的土地使用者手中购买生态服务[30]。

因此,机会成本法是被普遍认可、可行性较高的确定补偿标准的方法,补偿不足的真正原因是机会成本统计不完全,农民的损失被低估了。既然生态补偿要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因此,除了农民近期土地产出减少的损失和植树种草的投入,还应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各种投入。

根据生态保护实施的进程、需要完成的任务和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生态补偿可分为3个阶段来实施(图2):

(1)基本补偿阶段

此阶段,主要补偿参与者的直接损失和花费,如原有土地利用方式上作物产出的损失、

表2各地生态补偿标准确立的依据

Table2Theprincipleofsettlingcompensationstandardsinseveralprograms

项目名称

补偿标准

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等国的区

域性草牧生态系统管理项目(RISEMP)

畜牧业生产损失的最低水平墨西哥的水环境服务支付项目

土地的平均机会成本哥斯达黎加的流域水环境服务支付项目

造林地区的机会成本中国的退耕还林(草)工程

黄河流域每hm2每年补偿1500kg粮食(合2100元/hm2?a),长江流域每hm2每年补贴粮食1875kg(合2625元/hm2?a),接近于机会成本美国环境质量激励项目(EQIP)

高于生产者成本,但低于生产者的潜在收益保护与储备计划(CRP)土地年租金加上50%的实施成本561

自然资源学报22卷

生态保护的初始投入等等。

(2)产业结构调整补偿阶段

初始补偿仅仅能维持受偿者原有的生活水平,第二阶段的补偿对于生态补偿能否取得成功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该阶段的补偿包括农户原有生产工具和劳动力闲置的损失,发展新产业所需的设施、设备投入,农民获取新的生产技能和技术的培训费用等等。目前这一阶段很少被考虑。

(3)生态效益外溢补偿阶段

产业结构调整完成后,受偿地区的社会经济系统逐渐进入良性循环,此时,为保证生态服务的持续供给,还需继续支付生态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费用。

基本补偿是生态补偿项目得以实施的基础,产业结构调整补偿是项目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而效益外溢补偿则使生态保护的成果得以维持。当前,许多项目仅停留在第一阶段。由于生态建设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差异,各项机会成本在地区间是不同的,因此补偿标准也势必不同,这就避免了“一刀切”的做法。

4.2.2对受益者的征收标准(受益方的支付标准)

生态补偿的资金需求除了农民的机会成本外,还涉及一定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科

研、咨询(受偿者与支付者意愿)、

土地利用现状评估、项目规划、合同设计、试点、管理等方面的费用。机会成本加上交易成本就是生态补偿总的资金需求,亦即受益者应支付的金额。

根据BBP,受益程度应是确定支付标准的重要依据,其次,受益者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topay,WTP)也是影响支付标准的重要因素,WTP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生态服务的认知程度和环境意识。此外,支付能力也是必须考虑的指标,因为不同受益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受益程度很高的地区未必有较强的支付能力,如果不考虑支付能力,相当于剥夺了贫困人群消费公共产品的权力。在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的基础上,将受益地区进行生态经济区划,并通过对这三个因素定量化,确定每一区划单元应承担的生态补偿费用的比例,乘以生态补偿费用总额,即是每一区域应支付的数额。

图2生态补偿资金需求

Fig.2Totalamountofcompensationpayment562

4期秦艳红等: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及其完善措施4.3建立融资渠道并有效配置资金

4.3.1资金来源

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主要有三种途径[1],包括:①国际组织或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的贷

款或捐助;②政府转移支付和补贴;③受益者支付。

绝大多数情况下,前两种途径是补偿资金的主要来源(表3)。

国际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发起的生态补偿项目能够提供充足的项目启动经费,然而后续资金往往缺乏保障,导致有些项目被迫中止。如厄瓜多尔的Pimampiro流域,中美基金(Inter-AmericanFoundation)停止向该流域提供资金后,该流域的环境保护受到了很大的威胁。政府补偿同样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受政府机构的变迁和政策改革的影响,一些补偿项目有可能被取消。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受财政支付能力所限,恐无法保证生态补偿资金的持续供给。

相比之下,受益者支付较能够建立一条持久的资金供给渠道。受益者支付可以采取多种

形式,如使用费、

指定用途税、保护基金等等。水环境服务费是最常见的受益者付费案例(表3)。多数情况下,中间使用者(如水电站生产者、

水务公司或灌溉组织联合会等)通过调节水价将一部分生态建设费用转嫁给终端受益者,以此筹集生态补偿资金,并达到受益者支付的目的。

因此,实施生态补偿需进一步开发生态服务市场,使更多的受益者参与其中,并逐渐成为生态补偿资金供给的主体。相反,政府应转变在生态补偿中的职能作用,由经济支付和物质支持转向政策调控与引导、生态市场构建、监督管理等等。同时,应继续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表3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

Table3Financingsourcesofecologicalcompensation

项目类别案例

融资渠道哥斯达黎加水生态服务市场

多数情况下私人用水者承担1/4的费用,剩余的3/4由国家林业基金提供墨西哥水环境服务支付项目

墨西哥政府厄瓜多尔基多市流域保护

FONAG水基金保护与储备计划(CRP)

政府财政转移支付

退耕还林(草)工程

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世界临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

关键生态系统合作基金(CEPF)中小企业项目与土地投资基金

国际金融公司(IFC)哥斯达黎加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世界银行贷款,全球环境基金捐款,哥斯达黎加政府出资京都议定书

签署国家之间的排放权交易欧盟排放交易方案(EUETS)

所有欧盟成员国尼泊尔自然保护区景观保护

每个游客向安纳布尔那保护区支付US$12的门票伯利兹城(洪都拉斯首都)保护区信托部分由游客交纳,每个游客交$3.75生态保护费景观服务

碳汇

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环境保护流域管理563

564

自然资源学报22卷4.3.2生态补偿资金配置

“一刀切”的补偿标准常导致多数地区的不足或者局部地区的过量[31]。Whitby等人的研究发现,英国的农业环境政策补偿标准在有些地区偏高,而一些真正需要补偿的地区却没有得到足够的补偿[32]。中国的退耕还林(草)工程,整个北方地区的补偿标准是统一的,补偿偏高和不足的现象都有存在[33]。因此,应根据各地所产生的不同的机会成本实施差别补偿。

在许多项目中,受偿者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生态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期投入,并且承担较高的预期风险(因政策变化或通货膨胀),因此,补偿资金发放时,需在前期制定较高的发放标准,随着工程的进展和产业调整的推进,逐步降低补偿标准。

生态补偿支付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补偿年限。前已述及,生态补偿必须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因此,补偿年限应由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所需的时间来决定[34]。

4.4建立生态补偿组织管理体系

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对于实施生态补偿必不可少[35]。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各级政府可通过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生态补偿的征收机制和发放机制,实现补偿资金在受偿方和支付方之间的转移支付。

生态补偿组织管理体系应由补偿政策制定机构、补偿计量机构、补偿征收与发放机构、补偿监管机构等部分构成。补偿计算机构所确定的补偿标准是否合理、补偿流通网络能否保证补偿费用的合理分配和落实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为了降低交易成本,组织管理体系应尽量在现有部门和机构的基础上设置,还可以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达成集体合同。

5结论与讨论

20世纪90年代,全球发展中国家用于农村发展、自然资源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的投资明显减少[12],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农业经营、流域管理和林业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加大了生态补偿投资力度,然而,我们还将面临许多挑战。

良好的生态补偿运行体系必须将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生态补偿需与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进行。因此,在制定生态补偿标准时,机会成本不仅仅包括土地使用者的直接损失和投入,还应包括其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所需的各种投入。变“输血”式补偿为“造血”式补偿是生态补偿机制今后努力的方向。

根据生态保护实施的进程、需要完成的任务和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生态补偿可分为3个阶段来实施:基本补偿阶段、产业结构调整补偿阶段和生态效益外溢补偿阶段。在补偿资金发放时,也应充分考虑各阶段资金的需求情况,在产业结构调整初期提高补偿标准。

PGP和BPP是生态补偿的两个主要原则,受益者应支付多少是长期以来生态补偿执行过程中的难题之一。除了受益程度这一重要因素之外,受益者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也是制定支付标准必须考虑的因素。

要保证生态补偿资金的有效持续供给,需改变当前过度依赖国际组织和政府出资的局面,增加受益者支付的份额,加速生态服务市场化进程。

以往的研究往往单方面考虑补偿标准和支付标准,二者相互脱节。本文提出在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基础上,统计生态补偿所需的总费用,然后根据各受益地区的受益程度、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确定各自应承担的支付比例,将总费用在各受益地区进行分摊。各受益地区

4期秦艳红等: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及其完善措施

565可以通过对生态服务的中间使用者收费促进终端用户缴纳生态补偿金。

生态学与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交叉融合是生态补偿科学研究和相关政策制定的基础。目前,仅少数研究明确将生态学和经济学融合起来[31]。在制定生态补偿措施时,往往过于偏重生态因素,忽视了社会经济条件对生态的影响,因此,需加强交叉研究。

生态补偿的理论和实践都处于起始阶段,大多数项目正处于试点时期或者仅实施了几年,但如果生态服务能够被很好地界定,支付方与受偿方能够得以明确,补偿标准能够合理化,生态补偿的组织管理体系能够建立,法律制度框架能够健全起来,生态补偿必将会运行良好,并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ayrandK,PaquinM.Paymentsforenvironmentalservices:Asurveyandassessmentofcurrentschemes[R].Montreal:UnisféraInternationalCenter(fortheCommissionforEnvironmentalCooperationofNorthAmerica),2004.

[2]CaplanAJ,SilvaECD.Anefficientmechanismtocontrolcorrelatedexternalities:redistributivetransfersandthecoexis-tenceofregionalandglobalpollutionpermitmarkets[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05,49:68-82.

[3]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4):38~41.[MAOXian-qiang,ZHONGYu,ZHANGSheng.Conception,theoryandmechanismofeco-compensation.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2,12(4):38-41.]

[4]CowellR.Stretchingthelimits:Environmentalcompensation,habitatcre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J].Trans.Inst.Br.Geogr.,1997,22(3):292-306.

[5]MerloM,BrialesER.PublicgoodsandexternalitieslinkedtoMediterraneanforests:Economicnatureandpolicy[J].LandUsePolicy,2000,17:197-208.

[6]MurrayBC,AbtRC.Estimatingpricecompensationrequirementsforeco-certifiedforestry[J].EcologicalEconomics,2001,36:149-163.

[7]WellsM.Biodiversityconservationaffluenceandpoverty:Mismatchedcostsandbenefitsandeffortstoremedythem[J].AMBIO,1992,21:237-243.

[8]PagiolaS,AgostinA,PlataisG.Canpaymentsforenvironmentalserviceshelpreducepoverty?AnexplorationoftheissuesandtheevidencetodatefromLatinAmerica[J].WorldDevelopment,2004,33(2):237-253.

[9]HamdarB.AnefficiencyapproachtomanagingMississippi’smarginallandbasedontheconservationreserveprogram(CRP)[J].Resources,ConservationandRecycling,1999,26:15-24.

[10]BaconPJ,CainJD,HowardDC.Beliefnetworkmodelsoflandmanagerdecisionsandlandusechange[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2,65(1):1-23.

[11]ArnaldsO,BarkarsonBH.SoilerosionandlandusepolicyinIcelandinrelationtosheepgrazingandgovernmentsubsidies[J].EnvironmentalScience&Policy,2003,6:105-113.

[12]GutmanP.Fromgood-willtopaymentsforenvironmentalservices:Asurveyoffinancingalternativesforsustainablenaturalresourcemanagementindevelopingcountries[R].WWF,2003.

[13]DudleyRG.Agenericlookatpaymentsforenvironmentalservices:Planorscaml[R].The23rdInternationalSystemDyna-micsConference,Boston,USA,2005.

[14]HanleyN,KirkpatrickH,SimpsonI,etal.Principlesfortheprovisionofpublicgoodsfromagriculture:ModelingmoorlandconservationinScotland[J].LandEconomics,1995,74(1):102-113.

[15]Landell-MillsN,PorrasIT.Silverbulletorfool’sgoldlAglobalreviewofmarketsforforestenvironmentalservicesandtheirimpactonthepoor[R].IIED,2002.

[16]DanièlePerrot-Maitre,PatsyDavis.Casestudiesofmarketsandinnovativefinancialmechanismsforwaterservicesfromfo-rests[R].WashingtonD.C.:ForestryTrends,2001.

[17]WuJ,Skelton-GrothK.Targetingconservationeffortsinthepresenceofthresholdeffectsandecosystemlinkages[J].Ecological

566

自然资源学报22卷Economics,42:313-331.

[18]McCarthyS,MatthewsA,RiordanB.EconomicdeterminantsofprivateafforestationintheRepublicofIreland[J].LandUsePolicy,2003,20:51-59.

[19]CastroR,TattenbachF,GamezL,etal.TheCostaRicanExperiencewithMarketInstrumentstoMitigateClimateChangeandConserveBiodiversity[J].EnvironmentalMonitoringandAssessment,2000,61:75-92.

[20]CloughP.Encouragingprivatebiodiversity:Incentivesforbiodiversityconservationonprivateland[R].TheNewZealandIn-stituteofEconomicResearch(NZIER),2000.

[21]ZetterbergL,NilssonK,AhmanM,etal.AnalysisofnationalallocationplansfortheEUETS[R].IVLSwedishEnvironmentalResearchInstitute,2004.

[22]ShineK.UsingtaxincentivestoconserveandenhancebiologicalandlandscapediversityinEurope[R].Krakow:CommitteeofExpertsfortheDevelopmentofthePan-EuropeanEcologicalNetwork,2004.

[23]HampickeU,RothD.CostsoflanduseforconservationinCentralEuropeandfutureagriculturalpolicy[J].InternationalJournalofAgriculturalResources,GovernanceandEcology,2000,1(1):95-108.

[24]HanleyN,OglethorpeD.Emergingpoliciesonexternalitiesfromagriculture:AnanalysisfortheEuropeanUnion[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99,81(5):1222-1227.

[25]侯军岐,张社梅.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效果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2,22(6):29~31.[HOUJun-qi,ZHANGShe-mei.EffectsevaluationofconversingfarmlandtoforestorgrasslandinLoessPlateauarea.Bulletin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2002,22(6):29-31.]

[26]马永欢,樊胜岳.沙漠化地区退耕还林政策的生态经济效应分析——

—以民勤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4):590~596.[MAYong-huan,FANSheng-yue.Eco-economiceffectofactualizingde-farmingandreafforestationpolicyindeserti-ficationareas:TakingMinqinCountyasacase.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2005,20(4):590-596.]

[27]郭中伟,李典谟.生物多样性价值在空间上的流动和过程[J].科技导报,1997,10:58g60.[GUOZhong-wei,LIDian-mo.Transferofvalueofbiodiversityofvaluationofprocess.ScienceandTechnologyReview,1997,10:58-60.]

[28]熊鹰,王克林,蓝万炼.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J].地理学报,2004,59(5):772~780.[XIONGYing,WANGKe-lin,LANWan-lian.Evaluationofthelakerecoveryareaeco-compensationinDongtingLakeWetland.ActaGeographicaSinica,2004,59(5):772-780.]

[29]CastroE,CostaRican.Experienceinthechargeforhydroenvironmentalservicesofthebiodiversitytofinanceconservationandrecuperationofhillsideecosystems[R].TheInternationalWorkshoponMarketCreationforBiodiversityProductsandSer-vices,OECD,Paris,2001.

[30]MacmillanDC,HarleyD,MorrisonR.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ofwoodlandecosystemrestoration[J].EcologicalEconomics,1998,27:313-324.

[31]WjktzoldF,DrechslerM.Spatiallyuniformversusspatiallyheterogeneouscompensationpaymentsforbiodiversity-enhan-cingland-usemeasures[J].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2005,31:73-93.

[32]WhitbyM,SaundersC.EstimatingthesupplyofconservationgoodsinBritain:Acomparisonofthefinancialefficiencyofthepolicyinstruments[J].LandEconomics,1996,72(3):313-325.

[33]秦艳红,康慕谊.退耕还林(草)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研究——

—以西部黄土高原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4):28~32.[QINYan-hong,KANGMu-yi.Ontheimprovementofecologicalcompensationsystemforturningcultiva-tedlandbackintoforestsandgrasslands-AcasestudyintheLoessPlateau,westernChina.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6,16(4):28-32.]

[34]黄富祥,康慕谊,张新时.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的经济补偿问题探讨[J].生态学报,2002,22(4):471~478.[HUANGFu-xiang,KANGMu-yi,ZHANGXin-shi.Theeconomiccompensationstrategyintheprocessofturningcultivatedlandbackintoforestsandgrasslands(TCFG).ActaEcologicaSinica,2002,22(4):471-478.]

[35]JohstK,DrechslerM,WjtzoldF.Anecological-economicmodellingproceduretodesigncompensationpaymentsfortheeffi-cientspatio-temporalallocationofspeciesprotectionmeasures[J].EcologicalEconomics,2002,41:37-49.

4期秦艳红等: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及其完善措施

567

AReviewofEcologicalCompensationand

ItsImprovementMeasures

QINYan-hong1,2,3,KANGMu-yi1,2,3

(1.InstituteofResourcesManagement,CollegeofResources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0875,China;2.ChinaEcologicalCapitalAssessmentResearchCenterat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3.KeyLaboratoryofEnvironmentalChangeandNaturalDisaster,MinistryofEducationofChina,

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Ecologicalconservationorprotectionisakindofsocioeconomicactivitywithpositiveexternality.Tointernalizetheexternality,theconceptofEcologicalCompensation(EC)isputforward.Itadoptseconomicandmarket-basedinstrumentstoencouragepeopleparticipateinecologicalconservation.ParticipantGetsPrinciple(PGP)andBeneficiaryPaysPrinciple(BPP)arethetwobasicprinciplesofit.EChasbeenwidelyappliedtoafforestation,watershedmanagement,agro-environmentalprotection,biodiversityconservation,carbonsequestration,andsoon.Whileitstheoriesandpracticesarestillininfancy,thecompensationsystemisimperfectwithrespecttowhoshouldbecompensated,whoshouldpay,howmuchtobecompensated,andhowtofinanceandallocatecompensationpayments.ByreviewingECapproachesandsomeeffortsthathavebeenmadeindevelopedcountries(e.g.AmericaandsomeEuropeancountries)anddevelopingcountries(e.g.ChinaandLatinAmericancountries),wefindouttherewasverylittleuseoftheBPP,ecologyandeconomicshavenotbeenwellintegratedintoECstudies,mostprogramsjustfocusonpayments,ignoringtheinfluenceofsocioeconomicfactorsonecologicalconservation,andsoon.Afterthereviewandcomments,wesummarizeafunctioningmechanismofecologicalcompensation,whichcanguideustoimproveecologicalcompensationsystem.Theimprovementmethodsconcern:(a)identifyingprovidersandbeneficiariesofecosystemservices;(b)onthebasisofopportunitycostapproach,integratingecologicalconservationwithregionalsocioeconomicdevelopment,settlingpropercompensationstandardstoservicesproviders;(c)calculatingpaymentlevelsfromthesideofbeneficiariesbyintegratingthequantityofservicestheyreceive,theirwillingnesstopayandtheirbearingcapacity;(d)seekingfinancingsourcesandallocatingpaymentscost-effectively;and(e)buildinguptheframeworkofEC.WeconsideraneffectiveECsystemshouldtake“hematogenesis”ratherthan“bloodtransfusion”asitsobject,andECresearchshouldintegrateecologicaltheoriesandmethodswiththoseofeconomics.

Keywords:ecologicalcompensation;ecosystemservices;servicesprovidersandbeneficiaries;compensationlevel;paymentlevel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福建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最新版 第—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以下统称为补偿基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财农[20xx]381号)、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持续深化林改建设海西现代林业的意见》(闽委[20xx]44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意见》(闽政文[20xx]359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通知》(闽政文[20xx]417号)等规定,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指各级政府依法设立用于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资金。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省级财政补偿基金和省政府实施的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用于省级以上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各市、县(区)政府应按照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相应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重点公益林是指经省林业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按照国家林业局、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策[20xx]214号)和《福建省公益林区划界定实施细则》认定的、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其脆弱的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林地。 第四条省级公益林和国家级公益林实行相同的补偿标准。 省级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含省政府实施的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下同)为每年每亩12元。 国家级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12元。其中:中央财政每年每亩补助10元和省级财政每年每亩补助2元。 第五条中央财政、省级财政、省政府实施的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支出分为两部分,其中:11.75元用于国有林业单位、集体和个人的补偿性支出(包含每亩0.3元用于重点公益林所有者森林综合保险保费支出,0.25元用于公共管护支出。 (一)补偿性支出使用范围包括:重点公益林所有者的补偿费、直接管护费、村级组织监管费。对重点公益林无林地的补偿性支出应全部用于造林、抚育支出。根据重点公益林不同权属,补偿性支出执行以下标准: 1.国有单位管理的重点公益林 ⑴山权、林权同属于国有的,补偿性支出全部用于国有单位重点公益林的管护支出; (2)山权属村集体、林权属国有的,国有单位应将不低于30%的补偿性支出支付给山权

实用文库汇编之生态补偿机制存在问题及借鉴国际经验

*实用文库汇编之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一、我国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及国际经验借鉴 1、生态补偿模式单一。目前我国在生态补偿过程中,更多采用政府补偿模式,而市场补偿模式采用较少。在补偿方式上以政府主导的纵向补偿为主;区域之间、流域上下游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横向补偿较少。借鉴国外经验,首先要拓展政府主导生态补偿模式,形成政府直接补偿、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征收生态补偿税“三驾齐驱”;其次要推进绿色偿付、配额交易、生态标签认证、排放许可证交易、国际碳汇交易等多种市场补偿模式,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 2、生态补偿范围单一。即生态补偿主要局限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源保护等大型环保项目方面。从补偿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森林、流域水资源、矿产资源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服务)。借鉴国外经验,应逐步探索碳汇、生物多样性、景观等生态功能(服务)的补偿机制,尤其是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积极扶持碳汇林业、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减排固碳参与CDM项目,寻求生态补偿国际资金和技术融资的新渠道。 3、生态补偿标准单一。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气候、收入水平、物价及经济结构等均有较大差异,但在目前各地各类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中,往往出现定价机制过于简单,生态补偿标准“一刀切”的现象。借鉴国外经验,首先应考虑补偿的差异性,充分考虑受偿方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特点和补偿对象的生态特征;其次应体现补偿的动态性,探索基本补偿阶段、产业结构调整补偿阶段、外溢补偿阶段的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动态调整机制。 4、生态补偿方式单一。在生态补偿过程中,“输血型”补偿过多,“造血型”补偿偏少。以致实施生态保护政策后,除了政府给予的补贴外,缺乏新的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这也导致后期生态保护地区居民慢慢回归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上,影响生态保护的成效。借鉴国外经验,应以“技物结合”作为主要补偿方式,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保障生态补偿机制的长效性。 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六大实施途径 1、财政转移支付。一是推荐“因素法”作为转移支付分配的主要方法,使财政资金获得多少与该地区承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多少以及重要性挂钩;二是以项目运作作为主要补偿载体,加强地方专项资金配套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优化财政补助结构;三是丰富公共支付体系的实现形式,重视产业扶持型转移支付、技术支持型转移支付、认证培训型转移支付等“造血型”补偿方式。 2、生态补偿基金。一是在现有水权交易模式下,围绕建立流域补偿基金理事会和加强流域补偿基金监督机制两大环节,探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制度;二是借鉴中国绿色碳基金运行模式,成立地方碳基金管理委员会,结合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规划,若某市(县)的碳源总量高于碳汇总量,就要对超出部分进行现金支付,直接缴入地方碳基金;碳源总量低于碳汇总量的地区则可获得生态补偿。

国际生态补偿政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生态系统保护是国际社会非常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它一方面对那些提供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也越来越重视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发的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在解决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中,对由于保持某种生态服务所引发的额外成本或经济损失,以及资源开发给当地带来的损失所给予的补偿,也就成为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内容。国际上解决生态系统保护中的补偿问题一般采取两大类政策手段:⑴ 包含补偿内容的直接管理措施,如建立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等;⑵ 利用市场手段来调节人类的资源开发活动,以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护。 国外生态补偿政策 目前各国并没有专门的有关生态补偿的法律和政策,与生态补偿概念类似的相关规定大都包含在与生态系统保护密切相关的其他法律和政策之中,如农业政策、林业政策、自然资源开发政策等。 农业政策中生态补偿的相关规定 农田的开垦不可避免地要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过度的开垦还会造成土地盐渍化、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为了在发展农业的同时防止生态系统退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许多国家在其农业政策中,都加入了生态系统保护及生态补偿的相关规定。 瑞士农业政策 1992年瑞士修订了《联邦农业法》,对3种农业发展类型分别提供了财政补偿:⑴支持保护特定的物种;⑵ 支持更高生态标准的保护性农业活动;⑶ 支持有机农业。具体体现在生态补偿区域计划和生态税改革计划之中。生态补偿区域计划包括3个部分:⑴ 自1999年起农民因保护性农业活动获得相关的生产补助;⑵ 自1993年开始,政府为那些自愿遵守环境保护措施的农民给予直接付费补偿;⑶ 自2002年起,政府对因参与保护生物群落计划并取得成绩的农民给予奖励性的补助。此外,瑞士支持将生态保护的费用支付问题综合纳入全面的税收改革计划,包括激励性税收应该与财政和公共开支的规定相一致;重要的环境目标应该被这些税收措施所支持;各类新旧补贴都不得与生态系统保护目标相冲突。 美国农业政策 1956年美国政府推行保护性退耕计划,又称土壤银行计划,即鼓励农场主短期或长期退耕一部分土地,“存入”土壤银行,银行付给一定的补助,对按照计划退耕的农场主给予农产品价格补贴,引导农场主把退耕土地用于土壤保护。1961年又制定了紧急饲料谷物计划,为减少饲 国际生态补偿政策 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高彤 杨姝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分析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分析 摘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重点讨论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基金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保障措施。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必要性;可行性;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S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 0107-01 建立生态公益林体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当今社会 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体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严重。所以,森林生态效益补 偿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与我国的可持 续发展方针相适应,有利于中国未来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森林生态效 益环境状况逐渐恶化的今天,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成为当务 之急。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上的一个重大调整,也是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一 个重要里程碑,它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 生产力。 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意义 所谓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指国家为保护森林,充分发挥森林在环境保护中 的生态效益而建立的,通过国家投资、向森林生态效益受益人收取生态效益补偿 费用等途径设立的森林生态效益保持基金,它是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一种法律制度。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 议修改制定了《森林法》,首次提出了构建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体制 的初步设想。认为目前应由国家担任资金拨付主体,凭借细化的林业部门预算这 一载体,引入民营机制。该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资金制度。2001年,国家林业局会同中央财政选择了11个省区的685个县和2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森林生态效益保持资金的试点单位。这是我国探索建立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良好开端。 2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必要性 2.1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开垦了许多荒地,加上森林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 致使野生动物资源锐减,生存环境严重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2.2 生态公益林它不是以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为主要目的,而是以空气净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农田牧场保护、护岸固堤、护路、护渠、美化 环境,以及以国防、科研服务为主要目的。其本身的价值很难直接用经济效益指 标来衡量。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是以活立木群落的整体形式发挥作用的,活立 木本身是其生态效益的载体。 2.3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盈。我国广大的生态公益林区大多是贫困地区,贫穷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生态公益林区居民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面临着生 存危机。通过国家运用财政补偿的手段扶持为贫困地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也 标志着我国长期无偿使用森林资源生态价值的历史已经结束,开始进入一个有偿 使用森林资源生态价值的新阶段。 2.4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弥补我国生态公益林资金投入不足的重要途径。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森林生态建设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首先,造林初期投入受到限制。其次,是森林管护费用投入错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方案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保护森林资源为重点,以改革森林保护投入机制和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为出发点,以森林分类经营为基础,以创建生态、美丽为目标,遵循自然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有计划地对重点公益林实施补偿,促进重点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构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二、补偿原则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一)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集中连片的原则。对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应坚持相对集中连片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由县政府统一规划实施。 (二)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要确保林权所有者的知情权、参与权,做到补偿范围、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补偿金额“四公开”。 (三)坚持产权明晰、林主自愿的原则。补偿对象必须是产权明晰、林权所有者及相关利益者自愿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 (四)坚持责任明确、依法补偿、规范管理的原则。生态公益林补偿以各方职责明确,管护、监督权责界定清晰,程序规范、手续齐全为基础,规范管理、依法补偿。 (五)坚持保护与受益关联的原则。生态公益林补偿必须以林权所有者

及相关利益者充分履行管护义务为前提,确保管护质量和效果。三、补偿范围 根据我镇生态公益林区划成果和国家核定下达的生态公益林地面积,全镇应落实生态公益林,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含纳入天保工程森林管护的国有林),省级生态公益林。本方案所指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是经林权所有者同意纳入公益林范围并落实了公益林管护的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 四、管护形式 现阶段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主要用于公益林管护补助,公益林的管护由林权所有者负责,按照其与镇人民政府签订的管护合同,经林业主管部门考核验收合格后,采取“一卡通”的形式直接将生态效益补偿金和管护费兑现给林权所有者。各地可以结合实际组建专业管护队,通过群众“一事一议”将公益林交由专业管护队管护,统一签订管护合同,统一筹集管护费。 五、实施步骤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共分以下五个阶段进行: (一)前期准备(2013年2月1日至2月28日)。成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全镇公益林管护模式、工作经费筹措办法,制定工作方案,制作公益林界定协议书、公益林管护合同和兑现花名册、面积确认表等文本资料,完成前期批准的公益林区划图、补偿政策文件和必要的工作用具的准备,落实林业站联系联村干部和10个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技术服务小组人员,做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动

生态补偿实施方案

科才乡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政策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切实加强我乡的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草原和牲畜基本情况 全乡土地总面积1063平方公里,拥有天然草原145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45万亩。截至目前,全乡共落实禁牧草原面积74.5万亩,共有各类牲畜12万头(只)。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以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民增收为目的,以落实草原经营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强化草原执法监督为保障,以加强草原动态监测和技术推广为支撑,充分发挥牧民的主体作用,全面落实补奖政策,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增强畜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稳定提高农牧民收入,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正确处理草原牧区人、畜、草的关系和牧民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推动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牧民收入增长,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草原牧区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政府主导,牧民自愿。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尊重农牧民意愿,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明确农牧民权利、义务和责任,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农牧民在政策落实中直接受益。 3.强化基础,健全制度。做好基本草原划定、草原规范承包、基础数据核实等各项基础工作,为补奖政策落实创造条件。制定工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加大落实和执法监督力度,构建补奖政策落实的长效机制。 4.封顶保底,注重公平。充分发挥补奖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注重各区域间的合理公平,在与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政策合理衔接的基础上,确定符合我县实际的补奖标准。参照上年度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对每户的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发放总额度实行封顶保底。 5.明确责任,稳步推进。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责任,分级落实,积极实施,稳步推进。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加强工作指导,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注重政策落实,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三)主要目标。通过落实补奖政策,进一步巩固草原保护建设成果,推动基本草原划定,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调整牧草种植结构,加强优良牧草种植基地建设,为减轻草场压力、发展草业提供物质基础;改良畜牧品种,开展舍饲养殖和异地育肥,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切实做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 三、实施任务和要求 (一)实施禁牧补助。 1.划定禁牧区域。按照国家“对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以及位于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的要求,对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天然草原实行了禁牧封育,共落实禁牧草原面积74.5万亩。并按照《甘肃省禁牧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落实禁牧制度,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促进草原植被恢复。 2.兑付禁牧补助资金。根据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规定,青藏高原禁牧区补助标准为20元/亩,对实施禁牧的农牧户给予补助。禁牧期满后,根据草场生态功能恢复情况,继续实施禁牧或者转入草畜平衡管理。对落实禁牧措施、实行禁牧管护的农牧户,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将禁牧补助资金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直接发

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

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 【法规类别】林业管理 【发文字号】财农[2001]190号 【失效依据】本篇法规已被《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发布日期:2004年10月21日实施日期:2004年10月21日)废止【发布部门】财政部 【发布日期】2001.11.26 【实施日期】2001.11.26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 (2001年11月26日财农[2001]190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有关规定,中央财政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为规范和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补助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补助资金是用于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保护和管理的专项资金,按照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款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是指由地方政府与森林、林木、林地所有者或经营者签字确认,并经国家林业局核查认定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管理和使用补助资金的各级财政、林业主管部门,以及单位、集体和个人。 第五条中央财政给予补助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根据国家林业局的规定,禁止商业性采伐。 第二章资金补助范围和标准 第六条补助资金的补助对象为承担重点防护林及特种用途林保护和管理的单位、集体和个人,包括国有林场、国有苗圃、林业系统的自然保护区、集体林场、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单位和个人。 第七条补助资金用于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保护和管理费用支出,主要包括: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国外生态补偿机制对我国的启发 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给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德国、美国以及一些西方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总结了它们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结合我国国情,提出自己的建议,认为应当重视法律法规的制定,建立环境税收制度,实施生态补偿保证金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互补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关键词:生态补偿环境问题环境税收和谐社会政府与市场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观念开始从一味利用自然资源向与自然界协调发展转变。改革开放后,我国一直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当中,而这样的态势一方面使得我国综合实力增强、世界政治地位提高;但另一方面,经济增长过快给生态环境也带来了巨大损害。据统计,我国生产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能源消耗是日本的11.5倍、法国和德国的7.7倍、英国的5.3倍、美国的4倍以上。而这样高的能源消耗必然给我国带来生态环境极度破坏,例如土地沙化现象严重、林地退化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口号,这说明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再生利用已经刻不容缓。所以,在切实了解我国的历史、地理和当今政策等一系列国情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的成功经验,做到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生态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一、生态补偿的概念

生态补偿在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界定,狭义来看,生态补偿是指对人类行为产生的生态与环境所给予的补偿,国外通常称为生态服务付费(paymentforecosys teservice,PES)[1]。而国内大多学者则从政治、生态、法理等角度对生态补偿进行广义的界定,认为生态补偿不仅仅由生态环境的受益者对环境进行补偿,相对应的环境破坏者也应承担责任,其中包括对于生态环境的补偿;对破坏生态行为的活动给予惩罚,将经济活动外部的部分逐渐内部化;对局部生态进行保护。例如:对放弃个人利益以及发展机会的行为予以奖励或补偿;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和意义的区域进行保护性投入[2];对开采和使用一次性资源的行为予以限制;对发展循环济和完善环保产业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式等经济活动予以鼓励等。 因此,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生态补偿是 以保护和持续利用生态系统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互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更详细地说,生态补偿机制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 二、国外生态补偿模式 (一) 政府作为唯一补偿主体模式 政府作为唯一补偿主体模式,主要是指对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失由政府财政作为唯一的补偿。其中德国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作为欧洲开展生态补偿比较早的国家之一,德国的补偿机制根据其具体的地理以及历史发展环境,具有鲜明的特点,而最重要的,是资金到位、核算公平,资金运转的方式以横向转移为主。所谓“横向转移”[3],就是根据一定标准对转移资金量进行复杂的运算,由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也就是说通过横向转移改变不同区域间既得利益格局,实现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平衡。横向转移支付中的资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扣除了划归各州的销售税的25%后,余下的根据各州居民人数分配;另一

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07]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林业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林业局,解放军总后勤部财务部、基建营房部,内蒙古、龙江森工集团: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对《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财农〔2004〕169号)进行了修订,制定了《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二○○七年三月十五日 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公益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各级政府按照事权划分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建立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简称中央财政补偿基金),为规范和加强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重要来源,用于重点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重点公益林是指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按照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印发的《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策发〔2004〕94号)核查认定的,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其脆弱的公益林林地。 第二章补偿标准 第四条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平均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2012年涨到20元/亩),其中4.75元用于国有林业单位、集体和个人的管护等开支;0.25元由省级财政部门(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下同)列支,用于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下同)组织开展的重点公益林管护情况检查验收、跨重点公益林区域开设防火隔离带等森林火灾预防、以及维护林区道路的开支。第五条重点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为个人的,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支付给个人,由个人按照合同规定承担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植、抚育等管护责任。 重点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为林场、苗圃、自然保护区等国有林业单位或村集体、集体林场的,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的管护开支范围是:对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购买劳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植、抚育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第六条省级财政部门应会同林业主管部门,根据管护任务、经营状况、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国有林业单位和集体的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委派标准、开支水平。 第七条省级财政部门应会同林业主管部门,在本办法规定的开支范围内,明确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的具体开支范围和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发生的相关管理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另行安排,不得在中央财政补偿基金中列支。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领取使用自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领取使用自查报 告 篇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自查报告 地区林业局:根据林资[]3号《关于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自查工作的通知》和新林稽字[]6号文件要求,我局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查的情况汇报如下: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收支情况: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投资计划139555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347750元、公益林管护交通工具70000元)。 2、财政到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49555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447750元、公益林管护交通工具70000元)。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际支出641000元[其中:①管护人员劳务费支出571000元。②公益林管护交通工具70000元。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收支情况: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投资计划151280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60000元、管护基础设施建设中心站经费475000元)。2、财政到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512800元(管护

费977800元、公共管护60000元、管护基础设施建设中心站经费475000元)。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际支出1372600元[其中:①管护人员劳务费支出1171700元。②公共管护支出00元。三、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营造林资金)300000元,暂时在财政专户结余,营造林工程正在实施。四、自治区(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元,暂时在财政专户结余,此项工程已竣工,资金正在拨付。五、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人员管理情况:我县胡杨林管理站招聘护林员55名,按自治区要求签订劳务合同55份,没有一个中心站和4个管护站,均建立健全了森林资源档案,目标管护责任制落实到位,共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55份,巡护记录填写全面,规范,管护措施到位,管护效果显著,公益林区森林覆盖率有明显提高。我县招聘护林员26名,按自治区要求签订劳务合同26名,各个管护站负责人与胡杨站站长签订了管护责任书,胡杨林管理站站长与林业局局长,林业局局长与政府县长分别签订了责任书。各管护站档案齐全,管理规范,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到位,巡护记录均按照地区反馈意见进行了整改,管护措施到位,管护效果显著,公益林区森林资源覆盖率有明显提高。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新建管护站一个,维修中心站一个,新建管护站2个,安放标志牌6面,安放宣传牌28个,订做警示牌30个,其中已安放20个,另一个中心站招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报告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报告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报告 的社会资金投入公益林建设,推进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问题,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和林业建设的良性循环。 二、正确评价我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情况去年7月,我省按照《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要求,组织完成了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全省区划界定公益林面积4783.3万亩,向国家申报重点公益林面积1969.74万亩。经国家林业局审核,沙河、汝河因不属于淮河一级支流,蟒河因长度不足150公里,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因尚处在待批阶段,合计面积135.56万亩,均未列入国家重点公益林范围。在国家认定的1834.18万亩重点公益林中,天保工程区757.22万亩,非天保工程区1076.96万亩。去年11月,国家安排我省第一批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550万亩。我省各级林业部门为扎实管好重点公益林,充分发挥补偿基金的使用效益,在分配和落实补偿面积的过程中,按照国家下达的不同生态区域类型控制面积及有关要求,一手抓补偿面积的落实、将分配的补偿面积落实到山头地块,一手抓管护责任制的落实、签订护林合同、制定管理办法,为开展重点公益林管护和补偿奠定了基础。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合理布局,认真落实补偿面积为了扎实做好这一补偿制度实施的基础工作,我们依据各地区划界定的重点公益林资源情况,首先制定了我省落实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面积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突出重点的基本要求,确保补偿面积落实到生态地位重要的地区; 二是优先满足国有林地中有林地管护的需要,较好地解决山区国有林场的贫困问题; 三是集体林和其他所有制的林地纳入补偿范围时,必须坚持林权者自愿的原则; 四是不论何种权属,纳入补偿范围的林地要优先安排有林地,其次是疏林地和灌木林;五是以县为单位,当分配面积不能满足区划界定的面积时,应适当集中安排,但不准超越区划界定的重点公益林范围。经过全省林业系统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补偿面积落实任务。据统计,全省各类生态区域第一批重点公益林的补偿面积是: 江河源头77.5万亩、江河两岸197.2万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5.3万亩、大型水库周围140.4万亩、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9.6万亩。共涉及10个省辖市、30个县(市、区)、13个自然保护区实施单位、22个国有林场、27个集体林场,共计1608个林班、18379个小班,涉及乡(镇)170个、村1286个、林农61936户,初定护林员3350名。 (二)建立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公益林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根据工作需要,省林业厅成立了公益林管理办公室。全省第一批重点公益林补偿范围所涉及的10个省辖市、30个县(市、区)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管护单位都确定了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部分重点县在林业局内设了公益林管理办公室,选调技术人员,专门负责重点公益林的管理工作。

生态补偿机制存在问题及借鉴国际经验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一、我国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及国际经验借鉴 1、生态补偿模式单一。目前我国在生态补偿过程中,更多采用政府补偿模式,而市场补偿模式采用较少。在补偿方式上以政府主导的纵向补偿为主;区域之间、流域上下游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横向补偿较少。借鉴国外经验,首先要拓展政府主导生态补偿模式,形成政府直接补偿、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征收生态补偿税“三驾齐驱”;其次要推进绿色偿付、配额交易、生态标签认证、排放许可证交易、国际碳汇交易等多种市场补偿模式,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 2、生态补偿范围单一。即生态补偿主要局限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源保护等大型环保项目方面。从补偿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森林、流域水资源、矿产资源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服务)。借鉴国外经验,应逐步探索碳汇、生物多样性、景观等生态功能(服务)的补偿机制,尤其是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积极扶持碳汇林业、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减排固碳参与CDM项目,寻求生态补偿国际资金和技术融资的新渠道。 3、生态补偿标准单一。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气候、收入水平、物价及经济结构等均有较大差异,但在目前各地各类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中,往往出现定价机制过于简单,生态补偿标准“一刀切”的现象。借鉴国外经验,首先应考虑补偿的差异性,充分考虑受偿方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特点和补偿对象的生态特征;其次应体现补偿的动态性,探索基本补偿阶段、产业结构调整补偿阶段、外溢补偿阶段的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动态调整机制。 4、生态补偿方式单一。在生态补偿过程中,“输血型”补偿过多,“造血型”补偿偏少。以致实施生态保护政策后,除了政府给予的补贴外,缺乏新的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这也导致后期生态保护地区居民慢慢回归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上,影响生态保护的成效。借鉴国外经验,应以“技物结合”作为主要补偿方式,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保障生态补偿机制的长效性。 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六大实施途径 1、财政转移支付。一是推荐“因素法”作为转移支付分配的主要方法,使财政资金获得多少与该地区承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多少以及重要性挂钩;二是以项目运作作为主要补偿载体,加强地方专项资金配套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优化财政补助结构;三是丰富公共支付体系的实现形式,重视产业扶持型转移支付、技术支持型转移支付、认证培训型转移支付等“造血型”补偿方式。 2、生态补偿基金。一是在现有水权交易模式下,围绕建立流域补偿基金理事会和加强流域补偿基金监督机制两大环节,探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制度;二是借鉴中国绿色碳基金运行模式,成立地方碳基金管理委员会,结合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规划,若某市(县)的碳源总量高于碳汇总量,就要对超出部分进行现金支付,直接缴入地方碳基金;碳源总量低于碳汇总量的地区则可获得生态补偿。 3、生态补偿税费。可先以大中型水库、水利发电厂、自来水厂、旅游区等经营单位和个人作为生态税课税对象,系统设计税基、税率以及税收优惠、减免等生态税征收办法。在生态税出台之前,可以考虑先推出类似城建税或教育费附加形式的生态附加税,附在三种主

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现状及未来

生态补偿的生态服务理论基础和生态补偿模式 国际上,与生态补偿相对应的概念是环境服务付费或生态系统服务付费(Krausmann F,2009)。在国内,生态补偿被普遍认为是以保护生态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等,运用财政、税费、市场等手段,调节生态保护者、受益者和破坏者经济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王金南等,2006;庄国泰等,1995;刘兴元,2012)。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在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或市场交易等方式,对生态服务提供者给予合理补偿,无疑对于生态资产的保护和生态服务有效供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补偿的生态服务理论基础 作为生态补偿理论基础的生态服务理论要点可以归纳为: 1.作为自然资源的生态系统确定了产权以后,转变为自然资产。 2.作为自然资产的生态系统具有物质转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在生态循环过程中,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 3.生态服务对人类具有复杂而多样化的价值。其中一部分价值通过现有经济关系得到实现,一部分价值由于没有市场或市场发育不完善而没有得到实现或补偿。 4.生态服务的价值应该得到全面的实现。需要进行生态补偿的那部分价值主要是未付费的外溢到其他区域的生态服务价值。 (二)生态补偿模式 上述理论框架虽然在解释生态补偿在逻辑上是清楚的,但是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由于生态服务外溢比例、外溢生态服务价值中已被市场机制实现的比例的确定目前还难以准确度量,只能采取较为简单可操作方案,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态补偿模式。不同视角下,人们对生态补偿的类型划分内容不同。按补偿规模,生态补偿可分为全球性补偿、区际补偿、地区性补偿和项目性补偿等模式。按补偿层次,生态补偿可分为国家补偿、地区补偿、部门补偿和产业补偿等模式。按补偿付费形式,生态补偿可分为生态补偿费、生态补偿税、生态补偿保证金制度、财政补贴制度、优惠信贷、交易体系和国内外基金等模式。按补偿运作模式,生态补偿可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及二者混合的模式。这也是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分析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分析 摘要:建立生态公益林体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0 引言 建立生态公益林体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体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严重。所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方针相适应,有利于中国未来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森林生态效益环境状况逐渐恶化的今天,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成为当务之急。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上的一个重大调整,也是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意义

所谓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指国家为保护森林,充分发挥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生态效益而建立的,通过国家投资、向森林生态效益受益人收取生态效益补偿费用等途径设立 的森林生态效益保持资金,它是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一种法律制度。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改制定了《森林法》,首次提出了构建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体制的初步设想。认为目前应由国家担任资金拨付主体,凭借细化的林业部门预算这一载体,引入民营机制。该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2001年,国家林业局会同中央财政选择了11个省区的685个县和2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森林生态效益保持基金的试点单位。这是我国探索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良好开端。 2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必要性 2.1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开垦了许多荒地,加上森林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致使野生动物资源锐减,生存环境严重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我国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目前,我国正处于既强烈要求发展经济又迫切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时期。虽然政府为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付出了艰巨努力,动用公共财政恢复生态的各项工程举世瞩目,但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本身亦存在破 坏容易、恢复难的特点,即使有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生态补偿的实践,然而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还是落后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紧迫需要。尤其在自然生态保护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着政策结构性缺位的挑战,相 关的环境经济政策严重短缺,无法解决诸如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流域和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从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环 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沉重代价。生态补偿是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旨在从源头上调控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合理分配自然环境资源,指引人们自觉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 境保护的双赢。 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工作还没有形成适合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生态补偿制度。鉴于此,本论文以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的建构和完善为研究对象,界定和分析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和主要经济学理论基础,并对国内外生态补偿实践和相关政策进行实证研究,融汇经济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管理学、法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从理论上为我国建立、健全国家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一些建议,指导下一步的实践工作。文章通过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1)现有的研究和探索实践为回答“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为什么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怎样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这三个问题准备了良好的基础,但尚未达到较系统和较科学的程度,与国家的相关决策需要仍有较大距离。(2)生态补偿机制是调整相关主体的环境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内化相关活动的外部成本,恢复、维护和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的一种制度安排。 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要素是确定的,应当包括生态补偿原则、补偿主体、补偿客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运行机制、补偿途径和补偿保障机制,另外还涉及到补偿机制运行效果的评价、补偿机制的完善与创新等。(3)我国的生态补偿政策在经历了孕育、试点探讨和逐步推广后,正在走向完善,但从目前生态补偿的具体实践来看,尚未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生态补偿政策体系,并且缺乏专门

中山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实施办法修订稿

中山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实施办法 (修订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国家和省生态补偿有关部署,落实《中山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纲要》、《中山市城市生态控制线管理暂行规定》和《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中府〔2018〕1号)的具体要求,指导我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工作顺利开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山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原则。饮用水源保护的受益者需要承担补偿责任。同时,保护饮用水源安全并为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生态服务的行为主体应该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补偿。 (二)统筹兼顾、公平公正原则。将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纳入全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根据生态公益林、耕地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分布确定镇区生态补偿责任,受益大于付出的地区作出补偿,付出大于受益的地区接受补偿。

(三)动态调整原则。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与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五年后根据生态补偿政策评估调整,确保生态补偿政策契合生态环境保护需求。 (四)比例分担原则。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与耕地、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共同纳入全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市、镇区财政按比例分担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资金。 第二章生态补偿范围、对象和标准 第三条中山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范围包括全市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市属国有林场林地除外)。全市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和各镇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面积由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实施小组根据省政府批复的现行有效的中山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方案确定。 第四条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对象,即因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和管理造成合法权益受损和因履行饮用水源保护区属地管理责任付出额外成本的镇区、村(社区)、所在地的单位和个人。 第五条2018年启动我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2018年至2022年,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生态补偿分别执行500、250元/年·亩标准。 第三章生态补偿资金筹集与使用管理 第六条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资金筹集规定如下:

2016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

2016年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 绩效评价报告 评价类型:完成结果评价 项目名称:2016年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 项目单位: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局 评价时间:2017年8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 组织方式: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财政局 评价机构:海南智融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 项目单位(盖章):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局 上报时间:2017年9月30日

目录 一、项目概况 0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0 (二)项目背景 0 (三)项目依据 0 (四)项目基本性质、主要内容及目标 0 二、项目实施情况分析 (1) (一)项目组织管理情况分析 (1) (二)项目的完成情况分析 (1) 三、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分析 (3) (一)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分析 (3) (二)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分析 (3) 四、项目效益情况分析 (3) (一)社会效益分析 (3) (二)环境效益分析 (3) (三)经济效益分析 (4) (四)可持续性影响分析 (5) 五、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详见附件) (5) 六、主要经验及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6) (一)主要经验及作法 (6) (二)存在问题 (6) (三)建议 (6) 七、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6) 附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7)

2016年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 绩效评价报告 根据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财政局《关于开展2016年度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绩效评价的函》要求,我们接受委托,现对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局实施的“2016年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及绩效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具体情况如下: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局(以下简称“保亭林业局”)隶属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下设办公室、林政股、营林股、森林植物病虫害检疫站、野生动物保护站、森林防火办公室、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林业工作总站、种苗站等10个股级机构,核定财政预算管理全额拨款事业编制27名。具体负责全县造林绿化、林业事业发展以及森林资源的保护,维持生态平衡等工作。 (二)项目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六次党代会和县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加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生态建设,加大生态效益补偿,优化林业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确保森林生态安全和增加森林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保护森林生态安全和实现农村居民收入翻番为目标,中共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制定《关于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促进农民增收的决定》,在此背景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局实施2016年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推进低碳示范区和生态示范县建设,保护和巩固森林生态环境指标居全省前列,同时,使森林生态受到保护,农民群众得到实惠,真正使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三)项目依据 本项目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制定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2016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为实施依据。 (四)项目基本性质、主要内容及目标 1、项目性质:本项目属于经常性项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