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重点1

传播学重点1

传播学重点1
传播学重点1

传播学重点

一、人类传播演进过程(了解)

1.口语传播时代

语言起源于何时,尚无明确答案。

“汪汪”理论

“感叹”理论

“唱歌”理论

“哟嗨哟”理论

“约克”理论

与工具相关联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的创造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一个是人为的过程。

文字起源于绘画,即所谓“书画同源”,最初的文字都是从绘画演变而来的,如象形字。

文字是继语言之后的第二种媒介,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使信息在空间上广远和时间上久远。

3.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媒介的产生需要有两大硬件:纸张和印刷机。

人类曾经使用过的书写材料:泥板、木版、纸莎草、羊皮纸、中国人发明的纸张

关于纸张:

纸莎草,阿拉伯音译为“伯尔地”,

是尼罗河三角洲生长的一种类似芦苇的

水生莎草科植物,纸莎草是古埃及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古埃及人对纸莎草十分崇拜,把它

当作北方王国的标志。

印刷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已见端倪,7世纪唐代,出现了雕版印刷。至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而臻于成熟。

印刷媒介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

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等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约翰.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发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西方传播学界常把古登堡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的1456年,称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代。

19世纪30年代,大众型的廉价报纸,每份仅以一便士的价格出售的“便士报”,首先在美国创办。此后,廉价报纸发展迅速,很快在西方其他国家中普及。此外,书籍、杂志、广告事业也得以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激光照排,电脑编辑和网络传输应用在新闻编辑出版领域。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

2、现代文明也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

武之地。

4.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媒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狭义专指公共性的媒介,传播学里通常用的是狭义。

迄今为止,电子传播时代已经发生了三次飞跃:一是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20世纪中的电视,三是20世纪末的网络。

电子媒介具有的里程碑的意义

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了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

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大脑的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过程。

人类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IT人类进化图)

二、传播

1、传播的定义

郭庆光的定义:传播是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定义的学说:

(1)“共享”说。这类定义源于拉丁文的Communicate的意思:“使共同”。

威尔伯·施拉姆的定义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2)“影响”说。美国传播学者霍夫兰、贾尼斯和凯利的定义为:传播是指“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3)“反应”说。这类定义吸收了心理学中刺激—反应论的观点,其含义极为广泛和模糊。史蒂文斯的定义是: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4)“互动”说。G.格伯纳:所谓传播,就是“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5)“过程”说。希伯特认为:“传播的确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就是一系列的活动及运行永远向着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行动。传播不是一个被时间和空间所固定的静止的实体。传播是一个恒动过程,用以运送意义,传递社会价值,并分享经验。”

德弗勒和丹尼斯在《大众传播通论》一书中定义更全面些:“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2、传播的特点:

(1)传播是普遍存在的;

(2)传播的前提是,双方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3)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4)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的行为;

(5)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行为;

(6)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

3、传播的五大先驱:

(1)拉斯韦尔:

5个问题的传播模式(五W模式),传播模式和传播的功能学说(政治的角度论述了三个功能)

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例如,宣传信息和报纸社论)的方法论。

他关于政治宣传和战时宣传的研究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型。

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引入美国。与政治分析结合起来。

帮助创办了政策学。

(2)拉扎斯菲尔德:

拉扎斯菲尔德是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社会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是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影响最大的一位。意见领袖、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也叫两级传播理论、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

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这一传统成为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占有统治地位的范式。

传播研究方法

他通过收集资料的方法提出了调查方法论。这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焦点访谈、三角策略以及各种资料分析方法。

引导传播研究趋向效果方面,其他线路的研究被忽略了。

大众媒介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问题被忽略;

对微观层次上的效果研究特别强调,涉及传播背景的宏观问题被忽略。

单向效果模式,如电视、广播、报纸,而忽略了如电话、信这样的双向的互动媒介。

(3)卢因:

库尔特·卢因,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传播学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以人类行为场理论(简称场论)著称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把关理论:

“把关”是控制信息在信道里的流通的个人;他们可以扣压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

在有关改变食品习惯的胰脏实验中,勒温发现:家庭主妇是她们家庭消费新食品的把关人。如果一个家庭主妇不打算烹饪某种食品的话,那么她的家庭就不会食用它。把关概念可以用于范例广泛的传播环境。

奇格尼克效果:

齐格尼克效果:齐格尼克是勒温心理学研究所的一个俄罗斯博士生,她被指定从事一个实验室里的实验,以检验被中断了的任务和紧张降低的理论.实验证明 90%未完成的任务得到了回忆,而只有45%完成了的任务得到回忆.

对于被中断了的任务的比较强烈的回忆被称为”齐格尼克效果”.意义:

(1)展示了精神紧张的存在,而这种精神紧张正是场论的基础部分.

(2)这个实验也是首次尝试测量一种紧张或意志的努力之一.表明勒温是一

个如何将是常问题转换为心理学实验的大师.

(4)霍夫兰:

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1912年6月12日出生在美国芝加哥,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

说服研究、陆军实验、休眠效果

说服性传播

霍夫兰小组说服研究

陆军研究

信源的可信性: 传播者信誉, 专业权威性,休眠效果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说服的其他技巧:图象、幽默、性感、重复

(5)施拉姆:

开山鼻祖、传播模式、大媒介和小媒介

三、传播模式

1、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香农和韦弗的直线模式

拉斯韦尔的5W 模式:

控制分析 内容分析 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怎么考:要看得懂,会分析,不用会画图

四、 符号

1、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

本要素。

2、符号的种类:信号与象征符、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根据是否具有人类

的痕迹来区分,可分成信号和象征符(符码)。

3、象征符特性:(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

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

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

然的联系,他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4、符号的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

5、萨皮尔·沃尔夫假设:

任何语言都是与其他语言不同的一种巨大模型系统,不同之处在于,每一种谁

说了什么

么渠道 通过什 对谁说 效果 产生什么

语言都由文化规定了形式和类别,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形式和类别进行交往,而且用以分析现实,注意或忽略某些关系和现象,梳理自己的推理并建构自己的意识。

包含了二层意思:

一是语言因其自我成形、自我创造的能力而能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形成人们世界意象的积极因素,人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决定的。这叫语言决定论;

二是不同的语言不能表示同一个社会的现实,世界意象随着人们赖以思维的语言体系的不同而变化。这叫语言相对论。

对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批评:

反对这种观点的人认为:(1)语言的确会影响思维,但并不完全地决定思维,语言只在形成抽象概念方面影响思维,而反映人类直接感官体验的概念却独立于语言。因此,人们的世界观不是因语言相异而不同,而是受到了文化的影响;(2)语言间的差异受到语言共性的限制,不同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基本认识过程和基本概念范畴是相似的。因此,语言间的交流是可行的,语言影响思维只不过体现在社会文化的价值标准方面。

6、语言与文字

1、语言是最基本、最主要的符号,文字从属于语言而存在(并非次要);

2、语言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共时方面,文字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历时方面。

3、对所表达的事物而言,语言是直接符号,文字是间接符号。

语言的特性:第一,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第二,语言是有限的,而真实是无限的。第三,语言是抽象的,而实际是具体的。(抽象的阶梯) 第四,语言的假定。

7、语言的误用:

第一、死线抽象。(固定层次抽象)

第二、忽视差异(指认不当)

第三、非此即彼(二元价值观)

第四、自我投射(无意识投射)

8、(重点)什么是意义?意义的三角关系

意义是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意义活动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

9、意义的三角关系:意义三角关系—意义的象征理论

现代符号学的创立者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把“指号过程”定义为符号、事物和意义发生联系的过程。在阐释者的脑海中,符号代表某个事物,皮尔斯将其称为“指涉物”。他把用来代指物体的符号称为“阐释物”。在符号发挥作用过程中,上述三个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形成了一个三角关系。学者奥格登和理查兹用图清晰地表明了这三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把“指号过程”定义为符号、事物和意义发生联系的过程。在阐释者的脑海中,符号代表某个事物,皮尔斯将其称为“指涉物”。他把用来代指物体的符号称为“阐释物”。例如,在符号发挥作用过程中,上述三个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形成了一个三角关系。学者奥格登和理查兹用图清晰地表明了这三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思想或指涉(意义)

因果关系因果关系

符号(象征)指涉物

间接关系

10、意义的分类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明示义与隐含义)(巴特)

明示性意义:即符号与它所指示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同一文化背景中的社会成员大多数都能理解的意义。

暗示性意义:既有社会成员都能理解的意义,也有符号使用者自己的感觉、情感。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外延意义: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

内涵意义:对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3、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指示性意义:将符号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

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二个符号异同的意义。

五、人内和人际传播:

(一)人内传播: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影响感知的结构因素:

1、类似与相近: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2、美好形式(完形趋向):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3、残缺闭合(封闭):几个刺激若共同包围一个空间,则这几个刺激容易构

成一个感知单位。(在语言中也发生作用)

4、共同命运:随机排列的图形中,其中的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

时,就会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整体。

2、影响感知的因素:

1、假定与理解:我们都假定人们是有常识的,而且他们的行为是源自某些合逻辑的过去经验。都带有某种根据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心理期待,都已不知不觉地预先设定了理解对象的应有面貌。

2、文化的预期与理解:个人由于受文化的影响,心中总会预期该事物会怎样发展。

3、动机与理解

4、情绪与理解

5、态度与理解

3、人内传播的过程

(一)感官刺激的产生

刺激本身的特性(如其强度、大小、对比、运动)非常重要。

1、绝对阈限、潜意识感知

2、刺激过量

(二)将感官收到的刺激加以组织

4、大众传播与人内传播—选择性定律:

(一)选择性注意

指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避开相抵触的信息这么一种本能倾向。

(二)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理解:依据自己和价值观、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进行理解。

理解的过程是将运载信息的符号还原为意义的过程。

(三)选择性记忆

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已接收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利、有用、有价值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之中。

5、人内传播的三大理论: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三)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库利(1864-1929)的“镜中我”概念

库利和米德创建了互动社会心理学(后来被更普遍称为符号互动论)。他们反对以直觉构成人类个性的基础,认为人际传播是个性构成的中心。

6、首属团体:

库利发展了二个概念:

1、(与次要团体相对应的)首属团体(primary group)——它在构成一个人的社会本性方面是面对面的、亲近的和重要的。他称之为“首属的”,因为它在个性社会化方面的重要意义,也是因为诸如父母亲、兄弟姐妹、儿童嬉戏伙伴等团体是最早进入一个人的一生之中的。

7、镜中自我(the looking-glass self)——人类的交互作用反映了个体的当下环境,因此起到了心灵的镜子作用。“我想象在你的眼里我是什么人,我就是什么人。”他喜欢引用的一句话是:“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库利镜中自我概念强调个体社会化中的人际传播的重要性。这个概念被米德发展成为“自我”的概念。

8、米德的主我、客我:课本P65(人内传播双向互动性示意图):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

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题的“主我”,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方方面面的影响)。“客我”可以促使“主我”

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二)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联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面对面传播和有媒介的个体之间的传播。

1、创新扩散是什么?

1971年,罗杰斯、休梅克合著《创新的传播》,提出了一个创新扩散模式。

罗杰斯将创新定义为:“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

所谓创新扩散(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是指一种新事物,比如新观念、新发明、新风尚等,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

2、意识到的创新性(技术革新的特征):

意识到的创新性:

1、相对优越性,是指新事物同它要取代的旧事物相比所具有的优越性。

相容性是指新旧事物的相容程度。

2、复杂性是新事物被理解被运用的相对难度,难度越小,人们对新事物的肯定倾向就越强烈。

3、可试性一项创新在有限基础上可被试验的程度。能否将技术分解、小规模地试行的程度。

4、可观察性(可传播性),创新结果能为他人看见的程度。能将新技术成果向他人推广的程度,可以显视给他人的程度。

六、大众传播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1959《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 )

1、环境监视-警戒外来威胁/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而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

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

4、提供娱乐-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

政治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遗产传承

经济功能——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开创经济行为

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

首先,大众传播能够形成总体经济状况。提供准确的经济信息。一部分通过广告完成,一部分通过对价目表和生意的分析来完成。

其次,经济政策必须通过个人、组织、国家起关联作用。制造商、商人、投资者和消费者必须决定怎样进入市场。如关于大豆的分析。

最后,必须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和对经济行为的展望。

(重点)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负面作用观(1948《大众传播的社会

作用》)

(一)正面作用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造成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高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带来正统化效果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来自其公开性,用公布反面行为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以强制遵守

(二)负面作用

1、大众媒介持续不懈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地顺

从现状。

2、“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3、媒介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

4、麻醉精神。表现在两方面:—是让人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二是由此

剥夺人的行动能力。

(大众传播只有这一个重点,但其他的也要看,有个印象)

七、(第九章)

英尼斯(伊尼斯)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

2、主要观点

1)“媒介决定论”——媒介对社会的影响

伊尼斯认为.媒介对社会形态、社会心理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他和麦异曲同工,所以他断言:“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将文明分成9个时期:1)苏美尔文明(从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到泥版、硬笔和楔形文字时期);2)埃及文明(莎草纸和圣书文字);3)希腊-罗马文明(拼音字母);4)中世纪时期(羊皮纸和抄本);5)中国纸笔时期(印刷术初期);6)启蒙时期(报纸的诞生);7)机器印刷时期(印刷机、铸字机、铅版、机制纸等);8)电影时期;9)广播时期

3)传播偏向论

媒介可以分为两大类:有利于空间上延伸的媒介和有利于时间上延续的媒介。比如,石版文字和泥版文字耐久,它们承载的文字具有永恒的性质,容易传承。但是,它们不容易运输,不容易生产,不容易使用,因而不利于空间上的传播。相反,莎草纸和纸张轻巧,容易运输,使用方便,能够远距离传播信息,然而它们传播的信息却限于当下,就比较短暂。

他认为,传播和传播媒介都有偏向,大体上分为:口头传播的偏向与书而传播的偏向,时间的偏向与空间的偏向。“倚重时间的媒介,其性质耐久,羊皮纸、黏土和石头即为其例。。。。。。倚重空间的媒介,耐久性比较逊色,质地比较轻:后者适合广袤地区的治理和贸易……倚重空间的材料,有利于集中化……我们考虑大规模的政治组织,比如帝国,必须立足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我们要克服媒介的偏向,既不过分倚重时间,也不过分倚重空间。”

政治帝国倚重空间的控制,大肆扩张;宗教性帝国倚重时间的传承。

二、麦克鲁汉的媒介工具论

1、媒介。根据他隐而不显的媒介观念,我们可以推导出—个最为宽泛、无

所不包的定义:媒介是人的一切外化、延伸、产出,一句话,媒介是人的一

切文化。由于他研究的媒介涉及到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一切层面——衣食住行、机械电力、语言文字、娱乐游戏、科学技术、艺术世界。

2、媒介即是讯息。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

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类型。

3、环球村。这个词语已成为几十亿人的口碑——虽然绝大多数人对其深刻

内涵不甚了了。电子信息瞬息万里,使全球生活同步化;全球经济趋问、整合,游戏规则走向同一;网络生活同一,世界结为一体;时空差别不复存在,昔日遥不可及的海角天涯刹那可达。

4、“冷媒介和热媒介”。低清晰度的媒介(如手稿、电话、电视、口语)叫

“冷”媒介。因为它们的清晰度低,所以它们要求人深刻参与、深度卷入。

因为它们的清晰度低,所以它们为受众填补其中缺失的、模糊的信息提供了机会,留下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调动了人们再创造的能动性。反之,高清晰度的媒介叫“热”媒介,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影等等就是这样的热媒介。出于它们给受众提供了充分而清晰的信息,所以受众被剥夺了深刻参与的机会,被剥夺了再创造的用武之地。

热(高清晰度、信息含量多、不用自己填补即参与程度低,排斥性);印刷,收音机,电影,照片,电视时代。

冷(低清晰度、信息少、自己参与程度高,包容性);手稿,电话,电视,卡通画,机械时代。

注意:(1)相对(2)某一种感知角度,如视觉,照片和卡通,(3)媒介发展的先后,先冷后热。如爵士冷,电影广播兴起时,爵士热。

八、(第十章)

1、受众分析受众的定义: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会场的听众,戏剧表演、体育比赛的观众,都属于受众的范畴。

2、几种主要受众观:克劳斯:大众按规模可分为三个层次——

特定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

对特定传媒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定期接触的人

不但接触了媒介内容而且也在态度或行为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即有效受众

(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大众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3、使用与满足研究: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成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个人动机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1944)

(竞争,获得新知,自我评价,逃避,认同,替代参与,汲取生活经验);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1949)

(实用动机,休憩动机,夸示动机,逃避动机);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1969)

(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视)。

(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赫卓格-专家知识竞赛的受众动机分析——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使得人们喜爱这个节目:

(1)竞争心理需求

(2)获得新知的需求

(3)自我评价的需求

(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贝雷尔森:

《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1940-实用动机/休憩动机/夸示动机/逃避动机等

《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1949-以纽约八大报纸的发送人员大罢工为背景(1)获得外界信息的信息来源(2)日常生活的工具(3)休憩的手段(4)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5)社交的手段(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40年代理论的简单仅仅归纳了使用或满足的基本类型,在理论上没有进一步的突破

方法上以访谈记录为主,没有形成严密的调查分析程序

50年代停滞

60年代复兴

布拉姆勒和D麦奎尔1969年开始对1964英国大选的电视节目进行调查:目的:发现人们为什么要收看或不收看政党宣传;利用媒介想干什么;政治人物上镜时的二种处理方式他们喜欢哪一种。

(1)心绪转换效用

(2)人际关系效用:

拟态人际关系-电视人物

现实人际关系-讨论电视人物

(3)自我确认效用

(4)环境监测效用

九、(十一章)效果分析(这一章非常重要)

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认知——环境认知效果-即视野制约效果,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心理和态度——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通过舆论导向功能,媒介形成并维护着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

行为——社会行为示范效果-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影响人们的行动

2、四个传播效果研究

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

沉默的螺旋:课本P200

知沟理论:P215

培养分析:P207

十、(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属于初级群体。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人总是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初级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就是初级群体。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般说来,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人社会所必须加人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2、群体规范的功能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群体规范的功能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3、群体规范的作用:排除偏离性意见,控制群体内意见分歧和争论,保证

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

维持-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

谢里夫的群体规范研究——自动移动光效果实验

4、集合行为的传播规律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信息本身的传播/情绪或感情的传播

暗示:不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群体暗示-更接近催眠暗示,表现为一味地盲信和盲从

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的过程。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微博和微信的异同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微博和微信的异同 汉语121 周凯 1232026 如今,中国已经悄然进入了微时代,各种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微博、微信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博得了众多网络用户的追捧,同时也备受商家的青睐。以下将从传播学角度来谈谈微博和微信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微博”又称为“微型博客”或“一句话博客”,也被网友昵称为“围脖”,它是即时信息的一个变种。微博传播的内容精而简,虽然最多只能发表140个字,但是传播内容却相当丰富。同时,微博网站以互联网Web2.0技术为依托,支持API技术,由此实现了网络和手机的短信连接以及与其他社会媒体的超级链接。 微博是极具时代代表性的一种实时讯息系统,和传统博客一样,微博用户同样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心情和体会。在匆忙的生活中,人们可能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心情去洋洋洒洒地发表一篇博客,但却可以随手抒发自己的感慨以及所见所闻。微博这种只言片语的“语录体”即时表述方式,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让大家都成为这个时代的关注者和记录者。而新技术的运用使得用户更容易对访问者的留言进行回复,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进行推出的,是一款新型的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微信进行图片传送、视频传送以及文字的输送等等。微信软件的本身是免费的,其任何功能的使用都是完全的免费,在其上网时所产生的流量是由网络的运营商进行费用的收取。微信正式的推出时间是2011年1月份,它具有很多相当实用的功能,满足了年轻人免费发送图片、即时通讯、零资费等等的爱好。 微信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支持语音短信的发送,支持图片和视频的发送,也包括表情的发送和文字的发送;可以通过微信查看周围再使用微信的人;可以支持多人的共同聊天;支持邮箱、语音记事本、微博、QQ同步助手、漂流瓶等插件功能。微信可以使用手机号码进行注册,也可以用QQ号进行直接的登录,在用QQ号登录时会要求设置成为昵称或者是微信号。另一方面微信和QQ是相互的独立的,即便是我们用QQ号进行登录,在运用微信的时候,我们的QQ号不会被泄露给任何人。 微信与微博的差异: 1. 平台属性:社会化关系网络与社会化信息网络 微信是社会化关系网络,用户关系是构建网络的纽带。微博是社会化信息网络,信息是构建网络的纽带。 2. 用户关系:对等双向 VS 非对等多向度错落 微信是对等的双向关系,微博是非对等的多向度错落关系。微信上,用户之间是对话关系,微博上,用户之间是关注关系。微信普通用户之间,需要互加好友,这构成了对等关系。微信群是多对多,仍然是对等的。而微博普通用户之间则不需要互加好友,双方的关系并非对等,而是多向度错落、一对多。而微博微群,做不起来的原因,与微博用户关系属性有很大关系。 3. 信息内容:私密闭环交流 VS 公开扩散传播 微信是私密空间内的闭环交流,而微博是开放的扩散传播。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私密,一个公开;一个注重交流,一个注重传播 4. 时间同步性:同时与差时 微信用户主要是双方同时在线聊天,某种程度而言,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移动QQ增强变异版。而微博则是差时浏览信息,用户各自发布自己的微博,粉丝查看信息并非同步,而是刷新查看所关注对象此前发布的信息。这种同时与差时也决定了微信与微博的功能与内容之差。

传播学概论重要资料资料整理郭庆光版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 ②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

传播学必考知识点

1.媒介素养 答案:媒介素养是指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公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察和改善传媒,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 2.沉默的螺旋 答案: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效果,即认为一切公众都难以逃脱媒介意见的诱导,媒介意见一旦形成,便会处于优势地位,它往往代表着多数派的意见,而反对意见则渐渐沉默地消失了。 3.涵化理论 答案:涵化理论认为: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述的符号现实,而并非客观现实。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这种倾向在收看电视时间多的人中间要比在收看电视时间较少的人中间更为明显。 4.议程设置 答案:议程设置理论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认为大众媒介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问题,可能使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社会大众心目中提升。这种“可能性”成为议程设定的假设。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介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分类方法并简评之。 答案: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分为:政治功能即监视(收集情报) 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即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和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

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即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2.简述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 答案:李普曼对传播学的一大贡献,是他的“两个环境”理论。即: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二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则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传播形成的媒介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3.简述知识沟理论。 答案: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实际上可能会扩大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gap in knowledge),也成为知识沟,这一现象就被称作知识沟假说(knowledge-gap hypothesis)。 4.举例说明女性信息化的特征。 答案要点:女性信息化的三个特征是:为女人的(for women) 、关于女人的(about women)、被女人所创造的(by women)。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 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传播学复习资料(简洁重点版) - 2012

必修课《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班级:营销09C 教师:姬相轩 标红部分为重点内容,望同学们考出好成绩! 名词解释:传播学;信息社会;符号;能指和所指;象征性社会互动;大众传播;拟态环境;“把关人”;意见领袖;文化帝国主义;“传播流”;“沉默的螺旋” 简答题:传播的分类有哪些?人类语言的特性有哪些?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是什么?对基模理论如何认识?麦克卢汉的三个媒介理论如何理解?浅析“议程设置理论”?如何认识新闻框架及框架效果?“知沟理论”与其反命题是什么?媒介素养包括哪些内容?一、传播的定义 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与信息 控制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组成的,这不光是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看法,也是国际上流行多年的一种观点。传播学考察的是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具有与其它信息不具备的特殊性质。 三、传播的特点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四、何为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五、传播的分类 ?非人类传播 ① 自然传播; ② 植物传播; ③ 动物传播。 ?人类传播 ①自我传播(向内传播);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传播学重点(第一版)

1.哈罗德·拉斯韦尔大众传播学概念提出者内容分析法提出者《世界大战 时期的宣传技巧》“5W”模式谁(传播者:控制分析)→说什么(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媒介分析)→对谁(受众:受众分析)→取得什么效果(效果:效果分析) 2.库尔特·勒温守门人提出者《解决社会矛盾》 3.施拉姆《大众传播》《报刊的四种理论》《传播学概论》外向传播功能:传 播信息、劝说指挥、传授知识、提供娱乐 P:90四种理论: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苏维埃P:136 4.香农:信息论提出者数学模式信源(要传递的信息)→发射器(有将信息 转变为信号的能力)→接收器(有将信号解释为信息的能力)→信宿(信息要送达的目的地——人或物);噪音来源。 5.看下循环模式 6.李普曼《舆论学》 7.拉扎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8.批判学派又叫法兰克福学派 9.制定传播原则的客观依据:根据传播的规律、依据传播的目的、吸取和总结 传播的经验和教训、审视和研究传播媒介与受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97与受众的关系:支配、疏离、圈层、服务 P:127 10.网络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处理包括 扑捉、操作、编辑、存贮、交换、反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 11.媒介组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12.历次传播效果: 13.根据时间划分信息可分为:过去信息、现在信息和未来信息 14.传播者角色: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的行为模式。两 种角色:普通传播者和职业传播者 15.守门人角色:接受者、守门者、传播者 16.信息污染: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欺骗性、误导性的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 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P:164 表现:有害性和有毒性信息、虚假性和位列行信息、重复性和图像性信息 17.媒介环境: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众传播活动 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 18.传播者的赢效因素:权威性、可信性、接近性、熟知性和悦目性 19.反馈的作用:1.检验传播,证实传播效果2.有助于传者改进,优化下一步的传播内容3. 激发、提高传者热情4.传播双方检验事实真实度与准确性 20.非语言符号P:190 特点:连贯性、相似性、通义性、协同性、及时性、真实性

传播学概论(1)

0984]《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的兴起和发展 [论述题] 题目:传播学为什么在美国产生 参考答案: 1.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力 美国政治家向来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其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选民的支持。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国家也充分利用了大战传媒进行战争宣传,也使民众看到了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大战 1917年,美国成立"公共信息委员会”,负责美国的战时宣传,宣传了战争的意义,协调协约国之间的关系。战后,人们对宣传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宣传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有了相当的认识。代表的研究成果是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小结:从严格的学科范畴来说,二战之前美国的宣传研究并不属于传播学,但是宣传研究使民众认识到大众传媒对于战争、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战 二战期间,参战各国有意识地普遍重视战时的宣传工作。1942年美国成立军事情报局,监督国内宣传,负责对国外的官方宣传。美国陆军部新闻与教育署聘请专家卡尔?霍夫兰,研究部队为士兵精心制作的电影是否影响士兵对战争的认识、鼓舞士兵参战的士气。以霍夫兰为代表的耶鲁学派对传播技巧、传播与态度改变等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 小结:二战间,美国军队空前广泛地利用电影和其他大众传播媒介,客观上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研究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实践基础。 (3)和平时期 美国政治家非常重视传媒,总统大选期间,候选人往往通过广告、演讲、公关、活动等,在所有媒介上展开竞选攻势。肯尼迪被称为"电视总统”,他非常善于利用传播媒介塑造公共形象。 2.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力

两次大战,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能力2\3集中在美国手中。经济的发展使得美国的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1)经济发展需要资本进行国际市场的拓展,因此,原材料和消费市场的拓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重要环节,营销行为也就前所未有活跃。为了判断大众媒介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消费心理的影响,广告商、公关专家、民意调查人员、新闻工作者和学者等在垄断财团和企业的资助下不断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2)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中也日益壮大,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 随着美国大众传媒事业逐渐成为支柱产业,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媒介与社会的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作用也显现出来,学界必须应对传播业提出的新问题。如:媒介与受众、社会的关系;媒介如何影响青少年的观念与行为等。 4.其他人文与社会科学发展为传播学的产生奠定了学科基础 (1)交叉学科的性质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具有多学科综合而成的特点。它既属社会科学,又被认为是人文科学,而且带有自然科学的痕迹;它既有自己的理论范畴、学术话语,又很多地借用了其他学科的理论。 [论述题] 论述传播学、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区别 参考答案: 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起源于19世纪德国,在美国兴盛。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媒介种类增多,新闻学原有的研究范围无法涵盖日益发展的新闻业,新闻事业扩大至大众传播媒介业。"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 新闻学研究:人类社会的各要素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和影响以及新闻活动的自身发展、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大众传播学。它以人类社会的所有大众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聚焦于在大众媒介中的及围绕它们的人的活动,大众媒介中的人的活

从传播学的角度浅谈《奇葩说》

从传播学的角度浅谈《奇葩说》 西南林业大学—叶皓岩在“大众传媒时代”,随着电报、报纸、书信、广播等传统媒介逐步或即将淡出人们的视野,网络电视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大众传播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的网络电视节目会获得不同效果的传播影响,一般从收视率的高地上可以看出其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力。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执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如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麻醉精神)等。拉斯韦尔将传播学的基本功能概括为环境监测、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将传播学的基本功能概括为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及提供娱乐功能。施拉姆将二者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形成了更为严谨的系统。通过网络电视向大众进行信息传递的综艺节目《奇葩说》当然也具备了这些功能。《奇葩说》是2014年爱奇艺打造的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仅靠蔡康永、高晓松、马东,以及十八位“奇葩”辩手的三寸不烂之舌,便吸引了大批80后、90后拥趸。华西都市报记者获悉,该节目自2014年11月底上线以后,总点击量已经破亿,微博话题阅读量也轻松破10亿大关,在百度沸点2015年度热搜榜单上,《奇葩说》所显示的影响力更是足以和《天天向上》、《中国好声音》等卫视栏目PK。本文将以传播学的角度来浅析《奇葩说》引起收视率热潮的传播特点。 一、《奇葩说》的概况 《奇葩说第一季》是一档由马东工作室打造的中国说话达人秀节目,由马东主持,高晓松和蔡康永担任团长。该节目于2014年11月29日开播,主要是以辩论的形式来在寻找华人华语世界中,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奇葩说第二季》由马东、蔡康永、金星担任导师,节目于2015年6月26日播出。 《奇葩说》以奇葩之名为“奇葩”正名,在节目中,“一大波奇葩分子用奇葩方式传递奇葩观点”,每一位来到节目的选手都会用新奇的观点和独特的表达征服评委和嘉宾,导师也从社会层面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念。尽管《奇葩说》将“奇葩”们一网打尽,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档肤浅低俗的节目,‘奇葩’并不孤独,他们会让许多观众产生共鸣,也会有积极的人生思考。 二、《奇葩说》的传播特点 1、以“最会说话”的传播主体“马(马东)晓(高晓松)康(蔡康永)”作为嘉宾,可堪比国内一线电视台的主持阵容。三人以“奇葩”的姿态加入《奇葩说》更好地吸引了更多观众的青睐。 2、《奇葩说》除了娱乐外,传达的价值都是在探索年轻人的人生观和内心世界。每期节目都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通过利用数据的信息在知乎、天涯、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热门后台整合出热点话题,在人文、情感、生活、创业等领域选取观众关注最多的问题并发动网友参与话题投票。从以往的揣测观众口味逐步拓展为定制精准创意,从而制作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新媒体自制内容。” 3、《奇葩说》除了线上线下的互动,多维立体沟通,还开启了弹幕互动的新时代,传统的线上互动包括节目、嘉宾以及选手微博、百度贴吧、爱奇艺节目主页等等。线下互动包括现场见面会、奇葩说节目的衍生品发售等。而弹幕互动新形势地融入,将吐槽推荐送至节目,成为节目另一大看点。 4、《奇葩说》一上线就语出惊人,“40岁以上人士请在90后陪同下观看”将节目的受众定位为90后,为了迎合这一主题,三位嘉宾分别用苏格兰长裙、白色袜子这一搞怪奇葩的穿衣风格吸引受众的眼球,开场前用世界杯、植物大战僵尸等形式套用。这档以娱乐作为外衣,用轻松表现严肃的脱口秀节目,无论是从节目制作、嘉宾阵容、话题内容还是大数据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攻略 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 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 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 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3、人际 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 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 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 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 名词解释: 第三章: 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第七章: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 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其生产规模巨大,受传者广泛。 6.技术: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7.把关人:传媒组织的一道关口,是一个取舍的标尺,使到达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传播学重点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 1.什么是传播学:三种观点:观察水平与抽象性区别,目的性区别,规范性区别。 2.传播学的四种定义:共享说、交流说、影响说、符号说(信息说) 3.信息特征:共同分享性,时效性。“三位一体”性、知识秉性、抽象感知性、依附性(依附于符号)、相互转换性(符号的转换)。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这种状态直接或间接的表述,实质是为人们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4.传播的定义特点:⑴定义: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所属的群体、组织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接受与反馈的总称。⑵特点P4:共享性、关系性、互动性、共同意义性。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6.传播学的研究内容: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 7.大众传播学: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发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大众传播的功能、内容、过程及效果的学问。 8.大众传播学的内在推动力:⑴新闻媒介、大众媒介 ⑵最早的新闻媒介和大众媒介:报纸和书信。 第2节传播学的层次 9.自我传播:(也叫人内传播、内在传播内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体现。 10.人际传播:⑴动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要求。特点: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更为复杂和丰富;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⑵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11.群体传播:⑴群体意识→群体压力→趋同性P78含义: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⑵集合行为:①含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②形成的三大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③特殊的传播体制: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模仿和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流言。 12.组织传播:(没有详讲)P88 组织传播的特征:规模较大,对象特定;“传者”与“受传者”有所规定;信息表达与传播周期较规范;信息反馈对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而言比较困难。形式:内传播和外传播 13.大众传播:⑴概念: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传播学(1)

名词解释/填空: 1.信息, 2.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者外部互动状态或互动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2.传播 传播: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拥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互动行为,同时,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4.主我与客我理论, 主我与客我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 米德提出的关于自我意识对个人行为决策影响的理论,自我可以分解为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主我通过个人围绕对象是无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个方面是做为他人的谁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二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5.库里的镜中我理论, 由库利在1909年提出的镜中我概念,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含三个方面: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6.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通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接触:拉扎斯维尔德认为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这个结论称之为选择性接触,说明受众在大传媒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8.子弹论, 枪弹论又称子弹论、皮下注射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快速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

传播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传播学(1)

名词解释 1.媒介传播信息符号的通道与渠道。 有二种含义: 指信息传递的渠道、中介物、工具或者技术手段,如电视节目的播出和接收设备、报纸的物质形态等 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播机构,如电视台、报社等。涵盖了从业人员、工作机制、技术设备和信息内容等。 2.信息 (一般意义):即可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是指一切事物、状态变化和特征的表征或者反映。哲学意义来说客体变化或者是客体间相互关系差异或者关系的表征。 信息的形态;数据,文本,声音,图像 信息的特征:可传递性,可转换(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性,可共享性,可识别性,可储存性(符号载体),可量度性与可处理性,普遍性与绝对性,特殊性与相对性(主体性),动态性与表征性 3.信息升华 是将收集到的信息按照一定程序和方法进行辨别、筛选、分类、排序、考证、分析、研究、整理、编制、存储等处理的提炼和再造过程,使之达到准确、可靠、高效、有用等要求,从而满足信息的传递和利用等需求。 信息爆炸的后果,信息匮乏,信息污染,信息侵略;信息泛滥,信息超载,信息浪费,信息疾病 4.大众传播 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在接受国家管理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这里的媒介组织必须具备专业化、职业化等特点;一定的媒介包括三大传统媒介以及新媒体,在对受众进行大规模传播活动中必须接受国家的管理和监控。 大众传播的特点:主体专业化,职业化:传播技术先进性:信息的广泛性,开放性,大众化,复制性;具有商品属性与文化属性;媒介多样性;受众的多,杂,广,匿;传播过程单向性与反馈弱化;传播体系的制度化。

5.能指和所指 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是符号的外在形式。通过文字,语言等表现形式。 所指是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是符号表达的内容。唤起对其观念或者意义的心理形象。 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 6传播:带有社会性与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与活动。5W 7 意见领袖:在人际传播过程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的中介与过滤阶段。 8 休眠效果: 议程设置: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行为。 着眼于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的传播活动的产生影响; 暗示媒介观: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一种有目的的选择取舍活动。 沉默的螺旋:舆论观与效果观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占优势的意见表明与附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倒置的螺旋式的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影响舆论方式—意见环境来影响制约舆论。 选择题 1.最早提出传播过程5要素理论——拉斯韦尔 2.大众传播中最主要的信息——新闻信息 3.大众传播中的娱乐功能——赖特 4.守门人的把关技巧——卢因 5.守门人的把关技巧、信息的必经渠道——门区 填空题 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

传播学复习重点整理

2011级《传播学》复习重点: 一、学科历史: 1.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其创立者: 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7):宣传研究,《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5W要素;对传播学的研究,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中的诸要素;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传播活动的社会作用;他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1890-1947):“守门理论”的创立者;给了传播学一个极重要的启示: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考虑到其身后的“群体”的强大制约机能。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提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了“魔弹论”,为深入探讨传播的效果和机制开辟了道路。此外,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使传播学走出书斋而投射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之中。 传播学家施拉姆(1907-1987):把传播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修正,使之完善化、系统化、结构化,最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以上几位学者的详细内容在书第一章第三节,P17~P23) 李普曼:《舆论学》。“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给人们提供了其生存处境的映像,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生活在真实环境中,而是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塑造的“拟态环境”中。P116~P117,P274 二、传播的类型及历史: 学派: a.批判学派: 文化研究学派:霍尔P174~P175 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达拉斯·斯麦兹(受众即商品理论:加拿大传播政治经济学家达拉斯·斯麦兹提出了受众商品理论。他对广告驱动性大众传播商品形式进行了研究,大众媒介生产的新闻、信息、娱乐节目不是其最重要的产品,媒介公司的最终目标是将这些受众集合打包出售给广告商。他揭示了商业性媒体的真正产品受众群体;他从权力的最前沿体会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受众商品理论”;达拉斯·斯麦兹将受众劳动或受众劳动力作为大众媒体的主要商品。理论前提:斯麦兹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时间都是劳动时间;对于达拉斯·斯麦兹观点的批评:其一是他避开了媒体内容,将受众劳动作为惟一的媒体产品;其二是达拉斯·斯麦兹出的受众劳动概念所指的劳动是否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也值得推敲。P208)、莫斯可、戈尔丁、默多克 b.多伦多学派:英尼斯、麦克卢汉 c.经验学派:注重定量研究、强调从经验材料中总结模式和理论、微观研究成果丰富 类型:自我、人际、组织、群体、大众{变化是受众、工具(机械化)、内容的公开性到私密性)} 历史: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瞧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就是作为意义与符号、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就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就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就是一种行为,也就是一种过程,也就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与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的存在就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与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与谐与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与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楚门的世界之传播学视角分析(精版)讲课稿

楚门的世界之传播学视角分析(精版)

精品文档 从《楚门的世界》看媒介拟态环境下的群体失衡 一、“楚门的世界”是媒介创造的拟态世界 影片中,楚门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岛上。他不知道他其实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中, 周围是一群训练有素的职业演员和被规范了的临时演员,有5000架数字摄像机隐匿对着他,每天24小时无间断得记录他从出生开始经历的一切,并同时被全世界的观众观看着。 早在1922年,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沃尔特?李普曼就注意到人们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并 非都是源自经验性的接触,而是通过传播媒介完成的。也就是说,现代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很大程度上不是通过对客观真实环境的现场接触,而是通过对传播媒介构建的“拟态 环境”的感知来进行的。媒介拟态环境叙述的是一种不同于客观现实的媒介现实,它是经 过修饰化了的想像现实。拟态环境通过大众媒介有选择性的“提示”现实环境中的变动而结构出一个符号化的信息环境。 大众传媒的“拟态环境”功能十分强大。对于影片的主人公楚门来说,他一直以为是真实的自然环境(风雨雷电,日月交替,海洋岛屿等),社会关系(同事、亲人、朋友、爱 人等),甚至成长历程都是大众媒介建构的,是“议程设置”好的。媒体建构“真实”世 界的同时,为了自身利益不可避免得印上了深深的意识形态的烙印,以致在这种环境下生 活的男主角、环境建构者、观众都不可避免得失去了平衡。 二、群体失衡的表现 (一)楚门的失衡 有人对楚门命运的评价:没有什么比生活在谎言和欺骗里更值得同情,没有什么比失去奋斗的欲望而安于现状更加可悲。楚门因为父亲在海上遇难陷入痛苦中,却发现这是导演 的一手策划;以为自己只是千万人之中普通的一员,却发现自己是全球瞩目的明星;身边围 绕的至亲、朋友都是跟他没有任何关系的演员; 从未见过真正的自然,看见的是高科技杰作。楚门梦想做探险家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是节目导演不愿看到的,于是他运用各种 手段千方百计阻挠他。楚门初恋的女子因为同情他想告诉他真相,被节目导演强行拉离节目组,安排另外一个女人和楚门结婚,尽管他们互不相爱。楚门就这样如同宠物般被豢 养在安宁平和的巨大摄影棚内,逐渐失去追求梦想的欲望。在众目睽睽之下过着自以为完全是私人的生活,却是世界上最没有隐私的人。他以为生来自由,却无时无刻不受到制约。他的需要、他的弱点、他的理想就这样为了一个自己不知道的节目而牺牲,被无情地呈现 在观众面前。 (二)环境建构者的失衡 比楚门可悲的是这部纪录片式肥皂剧的制作人兼导演克里斯托, 他不惜血本把楚门作为资金来源,如同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楚门一样,源源不断地制造假象来抚慰这棵“摇钱树”。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抓住观众“替古人担忧”的心理,抓住电视机前的观众在 日常生活中找不到寄托的空虚感,满足他们窥探别人隐私的欲望,没有了楚门他是最大 的失败者。而最可悲的是在这个虚假世界中“生活”的演员们。老至在影棚中终其一生 的长者,小至刚刚出生的婴孩,他们一辈子都只能当别人的配角,在导演的命令下机械得表演, 作为支撑的工具。那些一天三次在楚门家周围出现的花匠、报童难道一生就荒废在 这永无止境的重复中吗?失去自己的人是可悲的。 (三)观众的失衡 如此看来, 观众也很可悲。楚门在为自己生活(即使只有他自己这样认为), 而他们 全都全神贯注地看着楚门生活, 看他出生、看他学习、看他结婚、看他过一切平凡的 日子, 让自己的生命流逝在观看中。无论是为他每天的谈笑风生而轻松愉悦, 还是为他 即将发现这个众所周知的秘密而忐忑不安; 无论是为他逃离海景镇时的生命垂危而紧张,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