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考题 1

南京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考题 1

南京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考题  1
南京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考题  1

一、科技发展与人与自然二元关系的变化

人生活在大自然里,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自古以来哲学的永恒课题。辩证唯物主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摆在一切问题的首位,认为它是探讨其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联系、影响和作用,以及“人与环境”这一综合体现所呈现的各种状态。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对象性关系”。所谓对象性关系,是指自然界出现了人以后,人就和自然界互为对象,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人与自然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人类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事实上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发生的历史。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人也是由分化产生的”。历史也已经证明,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自从人类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后,自然界也才进入人的对象领域。人类一方面要认识自然,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一方面又要能动地支配自然、改造自然,并力争做自然的主人,于是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进步以及人类行为所引起的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演进过程,亦即由原始的统一和谐走向分离对立,并将从分离对立走向理性的协调发展。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关系

在人类早期的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价值关系意义上的紧张和分裂,无论是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还是古希腊的哲学自然观,都以各种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方式将人与自然纳入一个统一整体之中,人之为人的人性与自然世界之为自然世界的本性在古人那里总是难解难分地纠缠在一起。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古希腊人的“小宇宙”与“大宇宙”和谐一致的主张,都表达着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看法。古人的这种人与自然一体的人性见识,导致了“万物与我齐一”和“顺应自然而生活”的价值追求,形成了人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的对象性关系。

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差,可以说对大自然是无知的,既怕水又怕火,怕无机界的任何一种自然力,因而对大自然只是适应和等待。但人类并不像动物那样,纯粹被动地接受自然的选择,顺从自然,而是可以凭借劳动来改变生活条件。人类可以制造简单的工具,取得自然物。但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生活资料的绝大部分是现成的,实践活动的产品几乎是自然界的直接产品,人和自然界是自然的统一和原始的协调关系,是一种同质的和谐。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是一开始就同自然绝对对立的,而是一开始就同自然界协调的”。

工业化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人类为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2.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同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相一致的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能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同时,人类在自然的报复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在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与自然处于原始的和谐状态。在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整体保持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性不和谐。农业社会的生产力较原始社会有很大的提高,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局部性和阶段性紧张。但从总体上看,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仍旧有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仍能保持相对和谐。

在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到了紧张状态。今天当煤和石油即将采尽用竭之际,人们又从更深更广的方面去寻找新能源,来解除能源危机。从积极方面看,人与自然矛盾的深化,有时也是促进人类科学地认识自然,努力揭示自然规律,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动力之一。因而,正确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起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体的观念是时代的要求,在实践中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们的当务之急,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3.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学发展观应该予以正确的回答。简略地回顾人类历史,可以看到,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前,人类变革自然界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动性,总体没有超出相应的受动性的范围,已经成为人所认识和实践客体的那部分“属人世界”,不仅按其自然规律演化,也按社会规律演化,人与自然基本相安无事,维持着相对较低水平的和谐。但是能动性只是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个方面。人的实践能力的表现还存在另一个方面,即人又具有受动性。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决定了人必须首先顺应自然界,而后才能改造自然界,超越这一关系,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惩罚。造成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首要的原因就是对自然规律揭示不够,认识不足。没有很好地摆正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并处理好人在实践中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人与自然不协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无视受动性的一面,而对能动性滥加发挥而酿成的苦果。工业化以来,尤其是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军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成绩本来是非常值得庆幸和自豪的,可是,能动性的发挥过多,超过了受动性,人与自然关系就会危机四伏。由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仅仅是围绕着自己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在急功近利观念的指导下,忽视了客观制约性的存在。结果,这种盲目性的活动,遭到了自然界“毫不留情”的报复。

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性、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人的受动性是由于人的生命、意识、活动起因于自然界,因此必然受制于自然界所决定的。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人并不能从纯粹自我规定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能对人所具有的能动性滥加“发挥”。能动性和受动性是集中在人这个自然存在物身上,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表现出来的辩证统一。因此,人在自然界里能取得多大的自由度,并不单独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时还取决于人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程度。只有很好地认识和协调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4.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

人类与自然界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又影响改变着自然,而自然反过来又通过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耗竭等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制约人类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从原始的和谐状态,到农业社会的、局部的、阶段性的不和谐,再到工业社会的严重失衡。今天,人类社会表面上的繁荣进步背后,人与自然的矛盾正在日益积累: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消费迅猛增长,而自然资源正在迅速减少以致枯竭,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污染物质已经大大地超过了环境容量,有限的生物圈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已经不堪重负。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大面积的酸雨沉降,一些地区洪水肆虐,另一些地区干旱成灾,华夏席卷沙尘暴……这一切都昭示着以往作为被征服对象的大自然开始向人类宣战,开始显示其被动地制约人类发展的一面。而今,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走上新的和谐状态;继续对自然肆无忌惮地改造和征服,使之服务于人们眼前的利益,人与自然的矛盾将迅速激化,进而大自然的报复可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再适合人居住。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日趋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迫使人们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相关研究深刻地揭示工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有限环境与无限增长的矛盾,由此诞生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问世,提出中国的发展要做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和环境保护相协调,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党的十六大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又相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以上表明人们对人与自然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科技观

1)什么是科学

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

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 1.科学的涵义:①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即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的关系;②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③科学是生产力;④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2)科学的性质:①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②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3)科学的本质属性:①客观真理性;②可检验性;③系统性;④主体际性。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3)科学是不是“盲人摸象”的结果?

我们知道,盲人摸象摸到的结果与实际大象之间的不一致是“局部”与“整体”的不同造成的。所以,我们不能用局部的结果对整体下结论。可是,当我们在对整体还不清楚的时候,是很难判断用这种方法得出的那些结论是对还是错的。现在的“科学方法”是通过“实证”来进行检验的。然而,实证对验证“结果”非常有效,却不一定能够验证“结论”。遗憾的是,在今天,几乎所有的人都把结果与结论混为一谈,认为结果正确就表示结论正确。所以,只要结果得到了验证,就认为是结论得到了验证。这是非常错误的。

众所周知,“地心说”曾经占据科学主流地位长达一千多年之久。这就是盲人摸象认知症的一个实例。在“日心说”确立之前,人们对“太阳系”这个“大象”的整体形态没有任何概念,所以只能用盲人摸象的方法在局部区域上进行观察和研究。尽管得到的观察结果都是正确的,而且无论什么样的人对同一个局部进行观察和研究得到的结果也都一样。(例如,所有的人仰望天空,看到的日出日落和星星、月亮的周期变化都是一样的,它们都在围绕地球旋转。)但是,根据这些结果下一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样的结论却是犯了认知上的错误。从正确的结果上并不能保证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在今天的教科书仍然把牛顿对万有引力下的结论写在上面。其实,牛顿对万有引力现象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盲人摸象认知症的例子。牛顿得到的结果是用数学语言的公式F=GMm/r2来描述的。这个结果是正确的。但是,他对万有引力做出的结论是:任意两个质点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作用力。这个结论却是错的。因为人们不知道盲人摸象认知症的存在,因此不知道正确的结果也会给人带来错误的认知。所以以前从来都没有人从认知错误的角度上去分析过牛顿对万有引力做出的错误结论。

与牛顿的引力理论相对应的爱因斯坦引力理论也是如此。爱因斯坦感觉到了牛顿对引力的结论有问题,所以,爱因斯坦认为万有引力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力。然而,爱因斯坦却同样使用了盲人摸象的方法对“物质”这个“大象”进行了局部的摸索和研究。最后得出了一个“大质量物体可以导致周围的空间弯曲”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也是错的。因为同样的原因,以前也都从来没有人从认知错误的角度上去分析过爱因斯坦对弯曲空间做出的错误结论。

那么,牛顿和爱因斯坦摸的那个大象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物质”。万有引力现象来自物质的属性。对物质整体性质的不了解就像对太阳系的整体形态不了解一样。人们只能用盲人摸象的方法去研究它。但是,一旦在看到它的整体之后,所有一切就会一目了然了。现在,随着物质统一性的被发现,物质是实体与场的统一体这个性质就清楚了,因此,从物质的统一性上看牛顿和爱因斯坦的错误是非常容易的。牛顿仅仅摸到了物质的实体性而不知道物质还有场的属性。爱因斯坦只看到了物质的场的局部特性,却没有看到他说的弯曲空间实际上就是完整的物质球形场上的一个局部区域。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结论错在因为他们不知道物质的完整属性是什么,因此用从局部看到的结果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三、科学方法观

1)科学事实、理论、假说(定义)

1.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它是科学认识的最初成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科学事实一般分为两类:事实I,指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例如,观测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像等。事实II,是对观察实验所得到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被观察和实验证明了的理论结论,被称为理论事实。可见,科学事实不仅具有经验的性质,而且还有理论的性质,其内容可以通过判断和推理等逻辑证明,用抽象的方法获得。

2.科学理论包含着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猜测。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3.科学假说是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一种猜测性的说明和尝试性的解答。它是以科学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前提而提出来的,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2)科研科学创新的方法

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其基本方面不外乎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具体可归纳为下面三种方法:

(1)系统思维法。系统思维法是将所面对的事务或问题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思考分析,从而获得对事务整体的认识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办法的思维方法就是系统思维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事情的原则,在科学研究中,分析一个问题,要注重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如分析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一方面应体现整体性。既要考虑教育价值观、区域经济、学校类型、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又要考虑提高师资水平、学生素质等多种因素来整体把握。(2)发散思维法。发散思维法是以一个问题作为思维出发点,向上下左右方位的思考方式,以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发散思维能使创新主体的思维趋于广阔、灵活,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要求多种思维活动的并存和联系,彼此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线,积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在思维中构成新的思维形式。运用发散思维的同时,也要运用聚合思维法,科学研究中,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协同作用的过程,聚合思维是把发散开来的不同部分、不同方面再创造性地组合为一个整体

(3)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改变人们通常从正面去探索的习惯,这种反过来从完全对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如以往我国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的着力点只是以降低需求来控制房地产过热,如调整信贷政策、税收政策、土地供给政策,但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只能起到短期作用,但国务院日前出台的调控房地产的六条措施,强调/ 切实调整住房供给结构,重点发展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

3)谈高校科技创新的认识看法?(科研精神)

四、(科研腐败、伦理、马太效应)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些现象?

《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由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的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社会贫富差距,也会产生“马太效应”。在股市楼市狂潮中,最赚的总是庄家,最赔的总是散户。于是,不加以调节,普通大众的金钱,就会通过这种形态聚集到少数人群手中,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另外,由于富者通常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而穷者则会由于经济原因,比富者更乏发展机遇,这也会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

科学领域的马太效应产生的原因:①把过去的成绩累计起来,形成一种优势,并影响以后的评价②人们倾向于引证那些对所研究的问题或领域具有影响的工作,但同时也倾向于引证那些经常可见的科学家的工作。因此,容易引证的人被更多人引证,不容易引证得更不容易引证。③当一个人的杰出成绩得到承认后,人们可能会追溯并重新评价其早期工作。④承认和奖励的分配有利于那些名牌机构的科学家,而那些在声望较低、处于边缘地区的机构里的科学家则很难得到适当的承认。⑤新的科学家需要逐步进入权威和名流集团之中,然后被承认。⑥科学界分层结构中流动是单向的,科学家只有升迁不可降格。

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

第一,马太效应容易压制后起之秀。由于政府各机构在科研资助和支持方面更倾向于有名气的大学、实验室和科学家,因此容易忽视一些后来者所拥有的比较好的素质以及他们的成果,从而给他们的成长增添了无形的阻力。对潜在人才的这种忽视一定程度上会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第二,马太效应容易出现不公平现象。“凡是多的,还要给他”使优势机构挤占了大量机会和资源,使另外一些人和机构丧失了某些机会。另外马太效应诱使有些机构在竞争中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容易破坏正常的竞争秩序,有可能导致严重的

学术腐败。

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

第一,马太效应能够增强竞争,扶强抑弱。激烈的竞争能够使高等教育系统保持活力,有利于优势大学和优势学科的出现和增强;有利于培养优秀科学家和优秀学生;有利于高校和学院、科学家和学者、各个学科都努力提高自己的质量,展示自己的优势,与同行、对手之间展开竞争。第二,马太效应有利于提高科研资源分配的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科研创新的效率。科研项目为数不多,属于稀缺资源,所以要尽可能合理分配。激烈的竞争促使实验室和科学家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促使科学家提高创新能力,更具创造性地工作。第三,马太效应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使科研成果或科学结论能够经受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第四,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荣誉。这能够促使大批科学家和学者为荣誉和名誉一直奋斗,从而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为科学和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建议

弘扬科学精神, 特别是在青年学者中铸就无私奉献的良好风气

倡导科学道德, 特别是在成绩卓著者中形成甘当人梯的学术风范

完善管理体制, 为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制度保障

健全相关法规, 对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予以惩治

联系考生自己的专业,分析论述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24分)

(1)以研究方向为指导,大量收集国内外相关情报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形成学科前沿问题综述报告。(2)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分析,找出问题。即在大量收集专业和专业方向的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从材料的分析中发现问题:或从实践、社会、市场的调查中发现问题。

(3)根据科学选题的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对问题进行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4)对研究课题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进行比较研究,提出研究方案,建立模型,并对方案和模型进行系统评估。

(5)确定主要技术思路(线索),预测研究中可能出现的主客观困难和条件问题,准备备选方案。(6)比较择优,最后决策,结合实际,对多种备选方案进行优化抉择。

(7)通过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证实问题并获得数据结论。

(8)写出相关论文。

(9)学生的自由发挥。

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科学方法论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第一,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探索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科学研究中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问题。狭义的仅指自然科学方法论即研究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数学方法等。广义的则指哲学方法论,即研究一切科学的最普遍的方法。科学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基本方法。

第二、它为获得科学事实,提出科学问题,创立科学假说和建立理论系统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结合你所学专业或从事的工作,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

技术创新是以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为目的、与研究和开发活动密切相关,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活动过程。技术创新本质上是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配置的过程和结果。它包括原始创新、集合创新和自主创新三种(6分)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4分)——是把一般微观性的创新活动上升到国家宏观层面,把一个国家内的各种创新活动看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我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8分)

1、政府在国家创新中具备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宏观管理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转变增长模式;整合北京、上海等地研发能力,使之成为先进的制造中心,生产中心、研发中心、运营中心。

2、使企业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平台,让它们扮演好信息守门人、创新倡导者、创新构思者,技术难题解决者、项目管理者这五种角色。

3、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4、紧跟世界“绿色浪潮”,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上花大力气,大力发展我国新能源技术和产业。

评析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等全球性问题,我们人类是不是束手无策?能否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答:1、因为有些政府部门和个人缺乏正确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不具备有应有的科学精神、以及批判怀疑的科学态度(解释什么是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2、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人和自然应和谐相处的生态自然观。(6分)

3、在处理资源、环境和人口等全球性问题时,人类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12分):

首先,人类应该重建人在自然中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的整体观念。

其次,运用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第三,从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运动。

第四,通过人的干预和自然本身的力量,造成适合于人类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平衡。

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全球协调;发达国家(美国)拒绝签署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公约;

第二,需要科学技术的转向:环境经济可以双赢;循环经济、绿色工程、绿色产品

第三,可持续发展理念新观念:代际平等

第四,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其难处:干部考核办法,贫富差距,人民素质;

第五,消除市场机制逐利的局限性。

科学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答:科学是始于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又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与理论思维方法不同,科学观察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

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研究开始于问题。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何理解观察试验中的机遇?

1)机遇是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事件或机会,意外地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具有意外性和偶发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外的发现了与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与现象,加以研究,取得与研究目标不同的重大发现;另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预期不同的事物与现象,经过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

方式、新手段,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原来的研究目标。2)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a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了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b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c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3)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a丰富的知识储备。b深厚的哲学理论修养:从认识论高度提高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保证正确的方向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c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等,提高及时发现、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认识能力。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价值观反思)

a价值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范畴。科学技术价值是应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来考虑和评价科学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现实的人与满足某种需要的科学技术的属性之间的关系。

b科学乐观主义是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后果持乐观的态度和看法,科技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解除和摆脱人类社会的各种难题的困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

c科技悲观主义,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主张抑制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d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威胁人类未来的全球问题。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为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因此我们对科学技术对社会价值执行评价应用辩证的眼光,注意并发挥它的正面功能,同时正视并抑制它的负面影响。

试述科研选题的意义、步骤和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科研选题是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之下选择或形成今后研究课题的过程。

(1)意义:a、在研究中有战略意义;b、科研选题决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包含了今后的研究内容。C、决定了今后研究中应该运用的知识和手段。

(2)步骤:a、选题意向,思维倾向和初步打算。B、文献调研与实际考察。1了解有关选题研究状况。2了解有关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C、初步论证。D、立题。

(3)遵循的原则:a、需要性原则。选题应满足某种需要以判断选题价值。1理论需要。为理论发展做出贡献或创新。2实践需要。能为现实生活或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满足社会需要。

B、创新性原则。科研劳动是创造性劳动,其本质在于创新。所以,应力争第一次涉足,第一流水平,第一流质量。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

C、科学性原则。选题以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为依据,一个选题不能与先前被反复证明了的理论发生矛盾,还要以事实为依据。

D、可行性原则:1主观方面:科研人员的能力、个人品质、知识结构、分工协作人事关系。2客观方面:仪器、设备、图书情报、经费来源。

E、需要性原则。选题既能使研究工作顺利进展,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就是要求用最少的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益。

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人工智能,也称机器智能,它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人工智能的研究及应用领域包括问题求解、逻辑推理与定理证明、自然语言理解、自动程序设计、专家系统、机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机器人学、模式识别、机器视觉、智能控制、智能检索和智能调度与指挥等等。自人工智能出现以来,科学家们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惊人的成果,同时,这些人工智能研究成果也证明了在某一特定方面计算机可以超越人的能力。人工智能的发展已对人类及其未来产生深远影响,这里我们抛开其对科学

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不谈,从STS的角度着重说明这一技术对人类的经济利益、社会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一、人工智能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已为人类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科学家要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是需要很大的投入的,咋看起来不仅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是在大量消耗着资金。其实,在当今时代,技术的发展是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开发人工智能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为人类服务,当然经济利益的回报,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尤其是对企业而言,如果这个技术能为其带来高额的经济利益,那无疑会得到优先的发展。

人工智能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单是对个别企业和行业,随着计算机系统价格的继续下降,人工智能技术必将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专家系统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般的说,专家系统是一个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其内部具有大量专家水平的某个领域的知识与经验,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该领域的问题。[]也就是说,专家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专门知识的系统,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以解决那些需要专家决定的复杂问题。

成功的专家系统能为它的建造者、拥有者和用户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用机器执行任务而不需要有经验的专家,可以极大地减少劳务开支和培养费用。由于软件易于复制,所以专家系统能够广泛传播专家知识和经验,推广应用数量有限的和昂贵的专业人员及其知识。而且如果保护得当,软件能被长期地和完整地保存,并可根据该领域知识的发展及时更新。

专家系统在比较专业的领域有着十分光明的前景,比如医疗领域。即使是很专业的医生也难以同时保持最新的治疗方案和方法,而专家系统却能迅速地更新和保存这类建议,即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也让病人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疗。

虽然现在的专家系统仍然只能是局限于某些领域,而且由于没有固定的算法,还要在不完全、不精确或不确定的信息基础上作出结论,准确性还有待保证。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专家系统也在不断完善,相信将来这项技术就可以大规模,有可靠的应用在许多领域,可以让最多的人享受到最好的服务。

二、人工智能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同时,人工智能也对人类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劳动就业方式的改变、社会结构的改变、以及思维方式的变革等等。

首先,在劳动就业问题上矛盾将会比较突出。由于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各种脑力劳动整个社会的劳动效率将会有极大地提高,但同时也会使一部分人不得不改变他们的工种,甚至造成失业。尤其是人工智能在高科技和工程中的应用,会使一些高级人才也失去介入信息处理活动的机会,甚至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合作关系,技术的进步不仅不会给人类带来福音,带来的反而是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否定。

其次,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一方面希望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能够代替人类从事各种劳动,另一方面又担心它们的发展会引起新的社会问题。实际上,未来的社会结构将会由“人——机器”的社会结构,发展为“人——智能机器——机器”的社会结构。现在和将来的很多本来是由人承担的工作将由机器人来担任,因此,人们将不得不学会与有智能的机器相处,并适应这种变化了的社会结构。

再次,是思维方式与观念的变化。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推广应用,将影响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并使它们发生改变。例如,传统知识一般印在书本报刊或杂志上,因而是固定不变的,而人工智能系统的知识库的知识却是可以不断修改、扩充和更新的。又如,一旦专家系统的用户开始相信智能系统的判断和决定,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愿多动脑筋,变得懒惰,

并失去对许多问题及其求解任务的责任感和敏感性。那些过分依赖计算器的学生,他们的主动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也会明显下降。过分地依赖计算机的建议而不加分析地接受,将会使智能机器用户的认知能力下降,并增加误解。因此在设计和研制智能系统时,应考虑到上述问题,尽量鼓励用户在问题求解中的主动性,让他们的智力积极参与问题求解过程。

当前的“Net Generation”也是计算机与互联网对人类文化及发展的影响的例子。“Net Generati on”这一代人是精通互联网的一代,他们沿着科技进步的轨道,在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都超越了父辈,并且相信他们自己更能促进时代的快速发展。在人类教育过程中,这一代的思维模式及教育方式对以往的文化、价值观教育模式都有着很大的冲击,同时也对人类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提高都有巨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进和技术的进步,这种影响将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三、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担忧

人工智能在给它的创造者、销售者和用户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就像任何新技术一样,它的发展也引起或即将出现许多问题,并使一些人感到担心和忧虑。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1950年在《我是机器人》中提出了“机器人三守则”,即(1)机器人必须不危害人类,也不允许它眼看人类受害而袖手旁观。(2)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人类,除非这种服从有害于人类。(3)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不受伤害,除非为了保护人类或者是人类命令它作出牺牲。虽然这只是科幻作家的希望与理念,但是在人工智能及认知科学研究中,这样的守则也映射出人们对人工智能研究的期待与要求。针对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问题。出现了这样的疑问:“谁将是未来地球上的支配物种,人工智能机器还是人类?”针对这一问题,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即宇宙主义者和地球主义者。支持制造人工智能机器的集团,称之为“宇宙主义者”(Cosmist),宇宙主义者认为,人工智能机器如果被制造出来,它们迟早会发现人类是如此的低等,像一个有害物,从而决定来灭绝我们,不论以什么样的理由。因此,宇宙主义者已经准备接受人类被灭绝的风险。宇宙主义者试图去最求整个宇宙的利益最大化而抛弃人类自身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很理想又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但是牺牲的结果如何,可能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与此相反,强烈反对制造人工智能机器的集团,称之为“地球主义者”(Terran),他们反对人工智能的开发,因为他们担忧,人工智能的发展必定会发起对人类的清洗,从而导致人类的灭亡,这样的结果是这群人类中心主义者所无法接受的。

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还远没有达到上面所讲的程度,但是随着它的发展,人和智能机器人的关系必定会是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我也认为人工智能的一些影响,在现在是看不到的,也可能是我们现在难以预测的,但不管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可以肯定,人工智能将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对于整容整形的思考: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不断扩大,各种新生行业、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整形美容业就是由此而迅速兴起的一个新兴行业。随着该行业如火如茶的发展,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抱着憧憬和梦想走进整容院,希望自己在正常、健康的基础上能给整得更漂亮、更英俊一些。的确,现实中,一些人通过整容,整个人实现了由丑小鸭向白天鹅转变的梦想,但有些人却没这么幸运,这些人本希望变得更美,但事实是手术一次次的失败,结果是愈整愈丑,使这些人身心遭受极大的伤害。针对此行业给人们带来的利弊,社会上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为,整形美容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实施过程中会牵涉到很多的伦理问题:它既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善”的东西,也有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恶”的东西。整形美容是对正常人所实施的手术,是为满足正常人对外在美的追求而兴起的一个行业。因此,整形美容引来了颇多伦理争议:人是否有权利干涉自己的身体,对身体的干涉是

否有损人的尊严?整形美容是否会影响社会公平、社会正义?人仅仅是只重外表形式、不重内在价值的动物吗?这些问题,加上我们目前对该行业管理混乱的局面,不能不使我们很多人对该行业困惑不已。对于此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整形美容是随着人类需要层次的提高而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次,如果我们能够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对该行业加以规范和引导,相信这一行业必定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将会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求美者带来福音,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再次,整形美容体现了我们尊重个体选择,对多元价值观宽容的伦理精神,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相一致,因此,对该行业的规范引导、让其健康发展也非常有利于我们正在实施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再次,我们在对该行业健康发展进行理论、制度整合的同时,也应更多注重对人们内在美舆论的宣传,使整个社会日益向一个更注重内在素质、更注重内在价值的社会转变。

李森科事件的思考:首先,科学家应当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不造假,不浮夸,不恭维。用严格的科学实验去检验技术和理论。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政治地位和威望而轻信甚至恭维他的不经科学检验的理论。作为一个科学家,自身也应该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学术道德,不以谋利而伪造科学理论和观点。其次,要防止政治形势和意识形态对科学的干扰。在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本来没有多大关联,但是如果二者被人为地牵扯在一起,就会导致意识形态对科学的扼杀。科学不能有任何教条主义的色彩,而只能是理性的。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在很多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被用作束缚人的思想的绳索,其社会功能在苏联发生了错位。这时期国家的思想政治环境对于科学的发展是不利的。教条主义、僵化意识、本本主义、理论与生活的脱离等泛滥于一时。学术被贴上了“阶级”的标签,真正的科学被扼杀,真正的科学家被驱出科学的殿堂。真理的标准不是实践,而是权威者关于某一问题的意见。这种情况下,科学和伪科学的划分并没有什么实在的依据,而纯粹是出于统治者的意识形态,甚至是他们的政治利益。最后,科学要以民主为前提。没有民主的政治是残酷的,没有民主的科学是可悲的。科学与民主是分不开的,民主是科学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这个事实在历史上已经得到过无数次证明。强权左右科学研究,势必酿成暴力肢解科学的悲剧。李森科明知在学术上战胜不了自己的对手,就从政治上战胜他们。他的这一战略得到了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的怂恿和支持,最终酿成这一事件的悲痛结果。

屠哟哟这次获得诺贝尔奖,在社会上有一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由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你想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在多数中国人内心深处,有一个挥之不去的诺奖情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人欢欣鼓舞的同时,也稍有遗憾,中国大陆何时才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屠呦呦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者,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消息传来,全球华人无不振奋。这让中国科技界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开头表态部分:联系一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指出屠哟哟获奖的社会历史背景,突出屠呦呦获得这次诺贝尔奖的重大突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在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学家的地位不断提高,制度安排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依然给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着强大驱动。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国科学家从不缺少才华。且不说之前的四大发明,单就

这几十年来的科研硕果,就让人信心百倍,比如“两弹一星”、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

等基础科学突破等。

于此而言,屠呦呦获奖只是中国科学家获得诺奖的一个开始,随着科学家不断钻研,随着科研体制不断革新,随着创新土壤不断优良,会有更多的科学家摘得诺奖桂冠。

【获奖原因分析:科技兴国的策略和创新的民族精神。分析原因的时候,有举例,有说明,显得论证力量比较强。最后作出展望,未来会有更多人获得诺奖。此部分是科学发展角度分析。】

青蒿素的发现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的。就是在那样落后、艰苦的环境中,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一大批研究人员,怀着科学梦想和为祖国作贡献的激情,刻苦钻研,终获成功。因此,荣誉不仅属于屠哟哟个人,更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实则是对她及其背后一批默默无闻科技人员的肯定,更是对中国科学家世界级贡献的认可。

【意义分析,由点及面,由个人到集体,肯定了屠呦呦个人成绩,也体现出自己的集体荣誉感。此部分为精神层面分析。】

屠呦呦以及同时代科学家的奋斗史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日常工作都是寂寞的,需要大家抵得住诱惑,吃得了苦头,甚至有长期“坐冷板凳”的准备。“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这份迟来的荣誉不仅能激励年轻的科研人员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也能激励其他战线的工作人员,

尤其是我们公务人员,祛除浮躁,忍耐寂寞,扎实做事,坚守对人民的承诺。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研究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及创新素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就自然辩证法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并不尽如人意,没有取得很好的预期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学生主观方面原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以下思想认识问题:

1.认识上模糊,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样一门课,为了学分而学。从很多访谈和问卷中反映出,相当部分研究生认为自然辩证法教师教的目标很明确,但学生学的目标不明确。大部分研究生认为教师教的目标与学生学的目标都必须明确,并且应达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当前自然辩证法教学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思想上不重视。也有相当部分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认为自然辩证法是政治课,与自己的专业无关。实际上自然辩证法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和“理科中的文科”。自然辩证法课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回顾和哲学反思;二是科学技术的两重性及由此引发的争论;三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对于研究生来说,他们是未来科技战线的中坚力量、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人,甚至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人。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强化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为认识上的模糊和思想上的不重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上缺乏热情,没有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教学形式原因

1.有关教材的问题。尽管现存教科书都明显地具有各自的优点,有着独特的体系,但很多教材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避“实”就“虚”。过分局限在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规律的框框中,往往是堆积概念或单纯强调空洞抽象的结论。即使有些科学实例,又大

多是简单而机械的附比,作为对某条原理或概念的注解。学生从中难以把握到辩证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的精髓及其发展线索,面对的只是单纯的材料罗列和流于表层的介绍。教材及教学中心应该以教学目的为依据,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比教学目的就会发现,现存的许多教材过于空洞和表面化。

2.就目前来说,自然辨证法课普遍还是采用大班教学的教学形式,这给教学的课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尽管研究生的素质相对来说较高,但仍然给课堂的有效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很重要

研究生们认为自然辩证法教师在教的方法和艺术水平上也有待改善和提高。首先,在教的方法上,有的研究生认为老师用的还是比较传统的授课方法——讲授法。师生缺乏互动,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没有得到训练。有的研究生认为,多媒体制作应该更生动丰富一些。其次,在教的艺术上,普遍认为具有精湛教学艺术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以优雅亲切的教态,生动形象的语言,科学有趣的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建立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和感情,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调动起来。

从科研精神谈一谈高校科技创新的认识看法?

中华民族精神局限性对高校创新力的影响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对本民族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均会产生正面影响作用。但是,受民族文化中一些消极因素的作用,以及民族精神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不足,中华民族精神对高校的科技创新力正面影响有限,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一)传统民族精神对高校科技创新正面影响有限

上述提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爱国精神、崇尚道德与注重和谐四个方面的民族精神。四发面民族精神中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直接相关的民族精神是自强不息与爱国精神两条。

自强不息精神对高校发展与科技创新从精神和价值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但是,受现有不合理的科研体制、机制的影响,当前,自强不息精神对高校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有限。不合理的科研评价体制及人们急功近利观念使得许多科技工作者追求短期的论文和课题数量,没有把精力放到科研创新上。

与自强不息精神一样,爱国主义精神对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常规影响也是有限的,爱国主义只有在国家、民族遭遇重大变故或面临危机时刻作用才充分体现出来。如,近代中国遭遇列强的欺凌,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许多国民以各种方式投入到爱国行动中,包括科技创新。

相反,民族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对高校的科技创新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如中国长期以来以天朝大国的自居,有优越感不思进取;中国人奉行功利主义,过分关注现实得失,缺乏长远眼光和创新精神;儒家的中庸之道,主张做事四平八稳,不走极端,使得科技发展中缺乏冒险精神。正如鲁迅先生曾经痛切地说,中国的儒学,造成了多少知识分子敷衍、偷生、献媚、弄权、自私,然而,却能假借大义,窃取美名。马克思曾说,中国是一个被小心放在棺材里的木乃伊,文化中少有创新之处。这些因素对高校的科技创新产生不利影响。

(二)适合科技发展的民族精神在近代没有充分发展起来

自强不息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崇尚道德精神与注重和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虽然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高度依赖科技创新的今天,这些民族精神显然已经不够。后工业化社会,尤其是注重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当代文明标志的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与法治精神对科技创新必不可少,这些精神在我们这个民族还远没有充分的建立起来。

得益于历史传统,欧洲在工业革命前夕的文艺复兴时代,民主与科学的种子就开始发芽、生长,到工业革命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形成欧洲一些国家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为近代欧洲经济与科技的复兴与繁荣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后来,由于受内忧外患的影响,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没有在国民思想意识中充分成长便夭折了。即使在今天,民主、科学、法治的精神仍然没有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建立起来。缺乏民主精神,高校的科技创新就没有开放、宽松的氛围;没有科学精神,知识分子就没有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动机和动力,没有法治精神,科技创新缺乏法律保障。

四、如何提升民族精神,增强高校创新力

在人群中总有天才,中国至今尚未出现世界级的创新人才,除了与各种体制、机制有关外,也与民族精神的不足有关。要提高高校的创新力,就要培育相应的民族精神,具体包含以下几点:

(一)培养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重情轻理,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轻视科学和理性。功利化使得国人不追究事情的因果关系和逻辑过程,只关心事情的结果和结局。这种对科学缺乏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缺乏科学的冒险精神都不利于高校科技创新力的提高。

所以,要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不断培育国人的科学精神,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国家的体制、机制也要促进与激励人们在科技上的创新。

(二)培养民主精神

民主与科学是相关关联,相互影响的。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创建良好的民主氛围,培育民主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创新只有在和平、民主的气氛中才能更好地成长,政治与学术上的专制与独裁都不利于创能力的培养。如果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式的民主氛围,科技创新才有良好的环境。

(三)培养法治精神

法治对科学发展和科技创新具有保障作用。完善的法制环境可以有效地保障创新者的知识产权,维持科技创新持续的动力。在国家的建设和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人们的法治意识,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创建一个良好的法律文化环境,才能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保驾护航。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的科学技术观尤其是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是我党科学技术观的理论源头。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著作很多,在哲学,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已得到很多学者的肯定和沦述。其所处的时代正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生产力大力提高、社会极速变革的时代,在如此丰富的社会背景下,马克思敏锐的洞察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探索性地对科学技术观进行了第一次论述,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人类运用技术通过工业生产创造和改变着自然界。马克思认为:“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的历史关系,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同时,马克思也提出了技术具有二重性的观点,马克思指出:“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业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一部分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随着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实践认知,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和《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马克思继而又提出了关于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的论述,逐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历史的有力杠杆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技术观。在马克思看来,科学不但有它的知识形态,也有它的物质形态。其知识形态表现在:科学作为一个间接的生产力形态存在于生产力范畴;其物质形态是指在生产力范畴内科学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直接构成因素存在其中。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中国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他们的科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

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1]

2006 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明水平的主

要标志。”[2]

这些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等重要思想,并且引导着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特征

1. 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对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体现,因此他们的科技思想都不可避免地镌刻了时代的烙印,紧密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需求。

2. 立足于现实的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从而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要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基础之上,并随着科学技术实践的发展而日趋完备。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艰辛的实践探索,毛泽东逐渐形成了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理念。毛泽东不仅强调科学是知识体系,具有认识世界的功能,而且他更加注重科学改造世界的功能。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科技思想的形成同样基于两个科技实践环境: 国际科技发展成就与趋势和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现状与现代化建设需要。国内外科技实践的发展,为他定位中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基础之上,并随着科学技术实践的发展而日趋完备。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时刻关注中国科技发展现状和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不断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3. 显著地创新性

在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都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但更强调创新。

毛泽东在主张发展科学技术要坚持继承的原则时,更侧重的是强调创新。他提出了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取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创新性十分明确,他一方面强调大胆的吸收引进,一方面强调自主创新。邓小平指出,“要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没有一定创造性不行”,“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4],“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四、结束语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因素,从远古时代到信息化现代,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为了防止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对科技加以更加辩证地认识,更加科学的运用,应该在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同时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功能,如何更好地挥舞握在人类手里的这把“宝剑”。

要对科学技术观有个全面深刻辩证的了解,需要追溯其根源,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科学技术的观点阐述。要全面地了解科学技术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各个时期的社会功能,需要把它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来观察,考察科学技术观在我国的实践运用

四、科学与科学技术观

科学是大家经常提到的名词,现代汉语词典对科学的解释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这里面强调的是客观规律。

因为经常听到一些专家和学者发表的言论,言论的根本似乎是以科学为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去科学的解释或验证问题或某些事件。并善意的要求大家要使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这就是一个科学观的问题。但某些专家给出的结果往往不能另人信服,这就是那些专家的科学观的问题了。

首先我们知道,科学是客观的,那去思维科学的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科学是要经得起验证的,那科学观就应该是客观的可验证性的思维。科学得出的结果是真理,但不究竟的科学得出的真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便逐渐被新的真理所代替,这种所谓的真理便是不究竟的根本,充其量只是验证科学所需要的一个步骤而已。

既然科学是客观的,作为科学的研究者就应该知道,客观的事情要有在客观的时间,客观的场所,客观的空间,客观的条件,和客观的思维者等,在万缘具备的情况下才可以得出客观的结论。如果其中的任一环节的缺少,都可能或一定会导致结果的非客观性。其中如果

多出了思维者的主观判断,那结果一定不会是客观的。

我们知道,有好多的专家和学者,利用目前有限的科学知识和自以为是的头脑,很容易得出一些结论,而这些结论往往导致许多公众的盲目相信。甚至某些专家学者在自己的思维基础上,使用自己思维的方式去解释验证,好比使用错误的思想和错误的行为想得到正确的结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一些本来就错误的思想,在目前的科学情况下被本人们认同是正常的,一些错误的行为在目前的科学情况下被人们认同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使错误的思想和错误的行为融合在一起,那就已经偏离的科学的本质,因为这种错误的融合方式是在主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首先要在主观上认为这个思想是正确的,其次还要主观上认为这种验证行为是正确的。

如何才能真正使用科学观呢?我认为,首先,必须破除一切主观的思想,要明确什么是科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目的。科学的结果不是几次,几千次或几亿次实验验证就能正确得到的。要具备必须的所有的因缘。因为真实的结果是客观的,是唯一的。而人类的只要有思维和行为,就没有绝对的客观。所以我们得到的结果也不会是究竟的。这也是科学研究没有止境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学佛者,今天谈论这些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破除迷信。迷信本来就是佛教用语,表示未经验证而盲目的相信。换句话说,,盲目的相信不究竟的科学,也是迷信。破除迷信就和科学一样,要不断的证。不明佛法的人盲目的相信佛法是迷信,不明白科学的人盲目的相信科学也是迷信。其实日心说的道理现代人都非常明白,现代人目前认为正确的许多科学,未来的人也会象看待日心说一样看待我们。

有些事情还没有经过任何的,哪怕是浅显的验证,就做出了所谓科学的结论,那不正是迷信吗?认为只有所谓的科学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那不正是迷信吗?认为科学家得出的结论就是科学,那不也是迷信吗?一切思想未经验证就先入为主,那不正是迷信的根本吗?

我现在对有些科学家感到痛心,不是因为对研究的结果痛心,而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方法而痛心。这几天看电视节《目科学探索》,本质是验证一些事情的有无,但所谓的专家,只是通过简单的调查,甚至没有任何调查,就主观轻易给出了有或没有的结论,并肯定的排除的一切可能性,把非同观点判断为迷信,其实迷信是有的,但真正迷信的正是那些专家学者啊。不懂的事情就要谦虚的实事求是,没见过的不等于没有,现在不能发现的不代表以后也不会发现,现在不能验证的以后可以慢慢研究吗.现在人们都看着你们,有些事不懂并不丢人,不懂装懂才丢人。一个专家学者那么不严禁的对待所研究的问题,社会还能发展吗?一个迷信的人能研究好科学吗?阿弥陀佛,我们学佛的都可以承认我们的迷信,所以我们在努力的研究,去破除迷信,所以我们要修证,要一步一步的研究,一步一步的破除,哪怕有丝毫的疑问都要了解,丝毫错误都要修正,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样才能得到究竟的科学结果。我们学佛是为了破除迷信,那你们呢?专家,学者?你们更应该走出迷信的误区啊!

五、科技观、自然观以及科技观对自然观的影响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从古至今,人类自然观的发展总共经历了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阶段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自然观都与该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联。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百多年以来,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推进有着发展性质的影响。

1. 科技观引领发展自然观

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就预示

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将更加重视对物质内部相互作用和物质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方面。在本世纪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结构物质观和系统层次物质观都充分表明了这一然的革点

2. 科技发展对自然观的置疑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推进,人类社会的文明和科学技术都在相应的发展,但是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当科技观念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必然会对现时的自然观提出置疑,这种置疑是在人们的科技观念的发展必然要求相应的自然观推进成熟的前提下展现出来的。

总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相关科学理论的成熟性发展,与此同时,自然观的全面化和成熟化必然也受其相当程度的影响,正确把握现时的科技观念和科技理论与自然观的谐调性对于实现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科技社会论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科学技术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

2、科技进步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

科学技术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科技进步与创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新的活力与色彩。比如电子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3、科技进步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二、但不可否认科技给人们带来巨大进步和利益时也给人类带来了难以避免的负面效应甚至灾害

1、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破坏生态和环境,导致了很多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全球气候正在变暖;土壤过分流失;土地沙漠化扩展;森林资源日益减少;臭氧层变薄;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水源严重污染;空气污染;有害废弃物危害着人类健康和安全等。

2、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犯罪活动出现智能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把各种各样的数据库连接在统一的通信网络中,使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但也造成了对个人隐私权和自由权的侵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互联网传递反动、迷信、黄色的信息垃圾,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3、克隆技术发展及克隆人问题引起的社会冲突。当代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发展,克隆羊的成功以及人类基因计划组的新发展和运用,克隆人的出现会破坏传统的家庭结构和人伦关系,解体正常的亲情关系和标准对社会伦理道德产生冲击。

4、科学技术的滥用威胁着世界和平。滥用科学技术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是触目惊心的,人类应用科学技术制造了原子弹、氢弹、生化武器等大杀伤性武器,这极大的威胁着人类甚至是地球的安全。

三、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铁的事实,消极回避的态度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把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让科技造福全人类。科技不会自动造福人类, 要使科学造福于人类的目标真正实现,必须全面理解科技与社会伦理之间的联系, 科技与伦理相互渗透、和谐发展, 推进人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者必须建立将科技造福于人类的伦理观, 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一种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已被实践反复证明且有目共睹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发展科技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关键。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人类的巨大进步。科技进步不但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丰富了人类的

生活给人们带来无限便捷。

但是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灾害不可忽视,环境污染、智能犯罪、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等都是科技发展的副产品。所以,必须正视科技的两面性,全面正确地理解科技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趋利避害,在思想上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运用法律道德等各种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以减小或消除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使科技与社会相互渗透、和谐发展,推进人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试卷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 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 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 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含答案和论述题)

1,___D____就是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①猜测性、辩证性、逻辑性; ②直观性、系统性、分析性; ③思辨性、联系性、综合性; ④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原因之一就是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____B____。 ①相加性; ②协同性; ③无序性; ④同一性 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就是:D 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就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与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瞧作就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就是:D ①要体现发展,就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 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5、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就是:D 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 ②如果有一个前提就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就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6、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A ①引力、强力、弱力与电磁力, ②引力、强力、弱力与摩擦力 ③引力、强力、弹力与电磁力 ④引力、弱力、电磁力与摩擦力 7、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就是:C 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8、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就是B 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 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 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 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 9、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就是:B 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 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 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 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 10、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就是:C 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研究生考试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简述科研选题的步骤和基本原则。 科研选题的步骤一般来说,选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问题调研。这是选题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科研主体应首先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专长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领域,然后对这一领域做全方位的调研。调研内容可以包括:了解人们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取得的成果以及失败的教训;目前的进展情况,在近期有可能取得哪些突破;哪些问题急需解决而尚未有人涉足等等。只要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掌握科研新动向,并以前人的工作的前提进行高起点的研究。2.课题选择。这是提出问题和确定课题阶段。根据问题调研的结果,运用选题的原则,从所调研的问题中优选出备选课题,然后设计出研究方案,提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研究周期和所需费用,需要有关部门协助解决的问题等等。开题报告是对课题可行性研究和审批课题的重要依据。3.课题论证。这一阶段是为了保证所选课题的正确和恰当而对课题及其方案做出的论证和全面评审。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选题的基本原则,对课题的依据,实施条件,社会与经济效益及对科学发展的潜在价值依次逐项分析审议。课题论证一般采取同行专家评议与管理决策部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课题决策。经过专家对课题的论证与评议,最终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课题若通过论证则成为待研究课题。若通不过则被淘汰,或修改该课题,或另选课题。科研选题就是一个不断反馈调整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研和多次论证。另外,科研选题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存在单一的模式。 选题原则 需要性原则是指课题选择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理论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包括经济发展需要、国防建设需要、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需要等。科学理论发展需要则包括开拓科学领域、更新科学理论、改进科学方法等方面的需要。 科学性原则要求人们选择课题时,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按客观规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P2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P2 3、用系统思想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间的矛盾。 P2 4、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P2 5、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P3 6联系考生自己的专业,分析论述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P3 7、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P3 8、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P4 9、E. B威尔逊说:“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比把整个一生致力下载一个课题的专家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了。” P4 10、自组织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 形理论到混沌理论的发展过程,后一个理论都有是对前一个理论的否定与超越。P4 11、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有科学事实也就构建起了科学体系。 P4 1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P4 13、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 可以相互替代。P4 14、分析说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 技术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P5 16、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P5 17、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P5 18、自然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辩证法。P6 19、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P6 20、事物的发展具有可逆性,是指任何事物在一切条件下都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P6 21、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本质特征P6 2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表明了事物发展的有限性。P6 23、开始精神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和方法从事一切科学研究。P6 24、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P6 25、科学的价值在于了解世界,技术的价值在于改造世界。P6 2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P7 27、简述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基本特点?P7 28、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科学方法论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P7 29、结合你所学专业或从事的工作,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 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P7 30、结合以上实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谈谈科学问题、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关系。P8

研究生期末考试自然辩证法习题及其答案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厉了哪几个重要的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③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最新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古代科学衰落原因 欧几里德写成几何学巨著《几何原本》,在这部划时代历史巨著的示范作用下,形成了共同原始科学结构学科群并对后世科学家进行示范。然而公元415年女数学家希帕提娅遭到基督徒的野蛮杀害,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下令关闭雅典的学校,严禁研究和传播数学,数学发展再次受到致命的打击,公元641年阿拉伯人攻占亚历山大里亚城,图书馆再度被焚,希腊数学悠久灿烂的历史至此终结。 由此可得,古代科学走向衰落的原因是: 1.示范作用的极限。示范作用是指科学家利用已在某领域中明确的模式去搞新的研究,但这种末班的应用取决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念是否允许人们去利用示范。科学不仅常常和直观相矛盾,还和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相抵触。在古希腊奴隶社会的价值观念中,这种示范作用很难社会化,罗马的一个皇帝曾拒绝用机器搬运神殿大柱,因为那会使奴隶失去工作。几何学建立的原始科学结构在奴隶社会中几乎不能发挥示范作用。古希腊科学发展渐渐陷于停滞状态,而且古代社会对科学的需求比对技术的需求小的多。并且由于科学体系本身的专门性和复杂性,很多科学理论虽然正确,但和人们直观认识不相同,所以科学理论传播特别是方法论上的示范遇到的障碍可想而知。 2.教育和通讯技术的不发达,理论的传播范围有限。思想的社会化需要通过出版和印刷,跨地域的科学交流需要发达的通讯技术。古希腊的文字是写在纸草和羊皮纸上的,价格昂贵,购求和安放均极为困难,科学理论的教育和传播只能是奴隶主这一小部分人的特权,科学社会化程度太小,一旦社会结构面临变化,战争的风云就会摧毁原始科学结构。 3.罗马帝国的征服以及基督教的兴起,使整个古代西方社会文化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希腊理性精神受到压制。古代宗教及相应的理性主义精神消失,对上帝的虔诚取代对自然和人生的思索,科学土壤随着古代社会的解体而流失,而原始科学结构在古希腊罗马的社会化程度实在太小,所以古代科学的衰落成为必然。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考4道,5分每题) 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2、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3、涨落: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客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叫做涨落。 4、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和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5、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6、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日常语言(自然语言——它一般地描述人们的感觉、经验和内心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自然语言是它的基础。 7、科学问题:科学问题(Problem)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和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 8、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9、科学共同体:所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这一科学家集团的成员受到过大体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因而有共同的探索目标和评判标准。 10、类比:类比方法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的方法。 11、灵感:灵感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 1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13、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 14.对称性破缺:原来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系统出现不对称因素,其对称程度自发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对称性自发破缺。 二、简答题(考5道,8分每题,重点:2、4、6、7、10、11、16、17、18)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和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科学的本质,科学认识的过程;形成科学理论的一般方法;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发展。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及其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2、系统思维方式的含义及其基本思路 (1)定义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2)系统思维方式的思路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它首先从整体

自然辩证法期末试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内容,也是本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自然观,即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揭示自然界的本质、结构、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概括形成的自然界的辩证法; 科学观,即考察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介的科学技术,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价值、功能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概括形成的科学技术的辩证法;科学研究方法论,即考察作为科学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揭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 造自然的一般方法,概括形成的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2、实验方法及其特点?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具有以下特点:科学观察方法是自然观察;科学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观察是有计划的系统观 科学实验的特点:(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3)可以使客体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从而认识对象的性质。(5)实验方法还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3.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观察陈述要能真实地反映观察对象包括对象的状态、性质、规律等。但是很多时间 客体的属性并没有直接显露出来或者由于人类感官的局限不能直接观察到客体。保证观察的客 观性应该做到①要求观察结果可以重现②消除可能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各种主观因素③观察中 应尽量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观测技术 科学观察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人的观察能力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曾表现出几方面的飞跃: ①从感官观察扩展到仪器观察。科学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和补充,日益克服感官的生理局限性,不断开拓认识的视野,并使观察走向精确化和定量化; ②从自然状态的观察扩展到实验中的观察(见科学实验); ③从人脑指导下的观察扩展到电脑参与下的观察。电脑作为人脑的延长和补充,能够极大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更快、更及时地贮存和加工观察结果; ④从地面观察扩展到太空观察。从而,使人们开始摆脱只在地球表面上观察的局限性。 科学观察不只是感性活动,而且是由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武装起来的认识活动,理性思维渗透于观察过程的始终。正因为如此,科学观察才能达到客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才可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在科学观察中既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同时又要注意捕捉那些意外的偶然现象,跟踪追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东西。因为观察中的机遇常常是重大科学发现的契机。 4科学事实及其应满足的条件? 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科学事实一般应满足的条件: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现;③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5、科学问题及其结构? 答: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科学问题的结构:(1)形式:①是什么?(what)②为什么?(why)③是怎样的?(how) (2)内容:①问题的指向;②研究的目标;③求解的应答域6、如何正确评价归纳与演绎在科学认识中的作

自然辨证法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 (750字)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在计算机学科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辩证法的指导。 计算机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学科类别分为四个层次,从高到底分别为:哲学层次、科学层次、技术层次和应用层次。显然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层次,主要研究宏观问题;而计算机科学属于科学层次,研究微观的算法、程序及实际的硬件设备。但两者研究的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计算机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思维规律和机器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对思维规律的研究和对机器的研究是不可分割的。 ②自然辩证法与计算机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当一个计算机专家去研究分析一个计算机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思考它哲学层次的问题,同时依据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哲学层次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总结、归纳,同时很多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解决。在这方面,图灵可以说即是计算机学界的大师,也在哲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在哲学层次上,对于计算机能不能思维,会不会有意识这个问题,图灵提出了一个检验方法:现有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如果对于我们出的任何问题,人写一个答案,机器打印一个答案,如果分辨不出是人的还是机器的答案,就说明机器是可以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检验法”。现在计算机还是做不到这一点。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推理论证,总是可以找出计算机回答的规律,这与人脑思维是有区别的。这是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层次问题的研究。 2、什么是自然观,试分析所学专业或学科中所蕴含的自然观念,并分析其自然观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 (790字)首先,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它既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大体包括人们对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我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技术,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的思想内容。用自然观来解决计算机科学问题将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自然观在计算机科学的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可以大致从下面几个方面体现: (1) 系统自然观在计算机技术专业的体现:在计算机领域,就拿一台通用的计算机来说,计算机的组成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这些设备组成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与其中的每一个部件都是密不可分的。 (2) 自然观的整体性体现在:任何一个软件系统的整体和软件开发的每一个流程都是息息相关的。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上,无论开发什么类型的软件,无论要开发的软件规模如何,我们都要遵循软件开发的流程,从软件的需求分析,到软件的概要设计,再到软件的详细设计,代码编写,以及软件的测试、维护,这些步骤的完成最终实现了整个软件系统。所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任何一个流程出现问题整个软件的设计都不能完成,所以说我们应当遵循这个规律。 (3) 生态自然观与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随着我们对计算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从

自然辩证法 期末试题及答案 最后更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使用日期 2015 年 7 月 16 日使用班级全校命题教师陈丛兰教研室审批 一、基本概念(共20分,每题5分) 1.自然辩证法: 2.实物: 3.场: 4.熵: 5.系统: 6.科学问题: 二、简答题(共18,每题6分) 1.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类型。 2. 平衡态与非平衡态的关系和异同。 3.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4. 系统自然观。 5.决定论与超越决定论。 三、材料分析题(共40分) 1. 以下是有关“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相关论述的材料: 材料1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上。” ——K.马克思材料2 “种的尺度”为认识对象的外部的感性特征和主体的外在的狭隘的肉体生活的需要;而“内在的尺度”上升为和进入到对对象的内部规律的把握和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以及人的内在的精神需求的满足。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种的尺度”与“内在尺度”分别表达的是什么涵义?(3分)(2)两个材料分别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观点?(3分) (3)从观点1发展到观点2,体现了人类自然观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化(4分) 2. (1)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及成因?(6分)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4分) 3.(1)机械决定论,机械论自然哲学的基本内容。(4分) (2)两大理论,五大模型。(6分) 4. 以下是有关远离平衡态时化学反应的分叉图 请回答: (1)什么是涨落(4分) (2)试用分叉理论分析图中的原理(6分) 三、综合论述题(共22分,二题任选一题)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渊源及其创立。 2. 简述系统演化理论。 3. 简述科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

自然辩证法2015 2016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题1

实用文档 2015-2016第一学期《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思考题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

实用文档 特 2、试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1)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

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科学理论本身的争论以及与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 (2)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 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0 实用文档 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分析就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 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3)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①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②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③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实用文档 、试分析科学技术有哪些社会功能?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3(1)科 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从近代产业革命发生以来,科学技术所显示出的最巨大、最引人注 目的社会功能,也是科学技术的主要社会功能。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2)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