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一一轮复习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必修一一轮复习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必修一一轮复习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必修一一轮复习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高二历史必修一学案3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2.汉代及隋唐时期对选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3.监察与谏议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主干知识梳理】

【宏观把握】

中央官制: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

→选官制度:以科举制度为代表

监察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一)确立:隋唐

1.内容:

三省是指、、。

省下设六部,即六部。

2.三省的职责有哪些?

3.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和意义:

(二)演变:宋元

1.宋朝:二府三司制

(1)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

(2)二府:____________是宰相办公机构

____________掌管军权

三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掌管________

(三分相权:军政财政行政 ___)

2.元朝:中央:废除三省,只设,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地方:行省制度

二、选官制度

1、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②随着士族的衰落,魏晋以来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难以维持下去

2、科举制的影响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

目的:为保证官僚队伍的_____和_____

措施:秦朝:____________;

汉武帝:在地方设置_________;

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

①在中央:设__________,设_________监督地方官员;

设__________监督六部.

②在地方设__________________

2、谏议制度

目的:对皇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措施:隋唐:_____________; 宋代:__________;

3、评价:①积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局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1.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A.设“中朝” B.置枢密院C.置刺史D.设内阁

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实施三省六部制 B.宋代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唐代以谏官制约皇帝的权力 D.宋代谏官向皇帝负责

5.“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述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

A.唐朝门下省 B.宋朝中书门下 C.元朝中书省 D.明朝内阁

6.隋朝时尚书省下辖吏、礼、兵、刑、民、工等六部,到唐太宗李世民时尚书省下辖吏、礼、兵、刑、户、工等六部。唐朝六部名称变化反映了()

A.丞相权力的削弱B.避讳制度的沿袭

C.中央集权的加强D.民本思想的强化

7.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

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认为唐朝()

A.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B.三省相互牵制

C.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 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②明朝的内阁

③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9.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

10.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

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 B.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放又名“监州”

C.参知政事行使中央监察权 D.通判的设置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1.“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现象源于我国哪一项选官制度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2.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13、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

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4、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中地域于

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

(1)根据图示写出从秦到元中央官制演变过程:

(2)从汉到元的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过程来看,相权与皇权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二轮复习教案)

高考交汇点一: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和重大改革 教学目标: 1.认识古代政权的兴衰演变; 2.了解古代盛世局面的形成原因、表现及概况; 3.了解古代乱世的形成原因、表现及结果; 4.系统归纳古代重要的改革,归纳和比较这些改革的背景、内容、成败原因,学会对改革的本质目的与实际成效进行综合评价, 学法指导: 正确分析历史人物与古代治乱兴衰的内在联系;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分析古代治乱兴衰的原因。知识整合: 一、治乱兴衰(封建盛世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 1、盛世局面 (1)历史沿革 西汉:“文景之治”。西汉建立后,很注意吸取秦之教训,再加上汉初社会经济贫困等因素,使汉初文帝、景帝时能够以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实现了休养生息政策。这一政策达到了应有的目的,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东汉:光武中兴。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惩治贪官酷吏,提倡节约,(约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使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全的局面,使一度衰落的汉王朝又兴盛起来,故称“光武中兴”。 唐太宗:贞观之治。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之教训,正确认识君臣关系,善于招纳谏,调整统治政策: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以俭;政治上,采用隋唐三省六部制,知人善用,虚怀纳谏;文化教育上推行隋科举制,以儒为师,大兴学校;民族关系上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对外关系上,实行较积极的对外交往政策,从而使其在位时社会稳定,政治较清明,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武周之治。 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得力于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朱元璋:洪武之治。明初,由于经过长期战机,人口减少,田地荒芜。为安定社会和增加收入,明太祖采取了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休养生息政策,使明初出现“洪武之治”的局面。 清朝:康乾盛世。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制度虽已走向衰落,但在康熙、乾隆帝统治时期,也采取过一些恢复经济,缓和矛盾的政策。同时,在反击外来侵略、平定国内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基础上,加强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一度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 (2)分类 A、在长期战乱或分裂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社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为顺应这一形势,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治世景象。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洪武中兴。 B、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C、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等出现的所谓“中兴”。但“中兴”并未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所谓的“中兴”也只能是暂时的。 (3) 盛世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

2019版高考历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习题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作业 一、选择题 1.下面为《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市形态图,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几何中心被作为布局的核心空间。这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君权神授影响城市布局 答案 A 解析据《周礼·考工记》可判断材料与周代礼制有关。根据材料信息“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城市布局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和秩序,说明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故A项正确。皇权至上是秦朝开始确立的,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仅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君权神授,故D项错误。 2.(2018·湖南衡阳一模)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 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 B 解析材料“小儿子”“夺取”“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说明宗法制遭破坏,结果“韩赵魏三家分晋”,这从反面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定,故B项正确。A、C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2018·河南郑州二模)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这些规定(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C.实现了文字统一 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 答案 B 解析西周时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管理,当时并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可知,此举有利于西周各封国间形成统一的礼仪和官方语言,从而促进了各封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礼仪和官方语言方面的推广,没有涉及文字层面的统一,故C项错误;雅言的推广仅限于各封国贵族层面,没有涵盖民众层面,各国方言仍旧存在并通行民间,并没有消除地方的语言隔阂,故D项错误。 4.(2018·太原模拟)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确定的是( ) 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答案 D 解析秦朝设郡数目是确定的,只是受到史料的影响而出现分歧,故A项错误;从表中可知,秦朝是否设立洞庭郡存在争议,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材料中对洞庭郡是否存在、与黔中郡的关系存在分歧,故C项错误;不论洞庭郡是否存在、与黔中郡的关系如何,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是肯定的,故D项正确。 5.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郡、县主官都由中央任免。以后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据此可知( ) A.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统一的政权要求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2013高考历史抢分专项突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一、备考导航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 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 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封建社会专制统治有利有弊, 展望今后命题, 很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早期政治制度对社会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可联系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和认祖归宗现象, 认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的意义。 二、专题知识归纳 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萌芽于战国 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 度。 (2建立于秦朝 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

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 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 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 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 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知识点归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知识点归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考查点】分封制 2.(2013年广东高考12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答案】B 【考查点】宗法制 3.(2013年浙江高考14题)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D 【考查点】宗法制 4.(2013年北京高考12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 C.汉 D.唐 【答案】B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5.(2013年浙江高考15题)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

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答案】A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6.(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3题)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答案】C 【考查点】汉初政治制度 7.(2013年江苏高考3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A 【考查点】三省六部制 8.(2013年福建高考17题)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答案】C 【考查点】科举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基本内容:①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③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④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⑤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封其后代为士;⑥士以下不再分封。 3、作用: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展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局限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①受封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②生产力发展,一些诸侯国势力壮大;③西周后期受破坏; ④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⑤春秋战国诸侯争战,天子管不了; ⑥战国末期,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周王室全失分封大权。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宗法制 1、基本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①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嫡长孙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间的关系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3、与分封制的关系: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4、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③与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以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政治制度的主体,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重庆九校联考)商代方国臣民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西周以后,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这一变动() A.巩固了中央集权B.确立了贵族特权 C.强化了统治秩序D.冲击了封建统治 解析:选C从商代到西周臣民的变化体现了统治秩序的强化,故选C项;秦以前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题干中“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并未体现贵族特权,排除B项;“冲击了封建统治”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2.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周朝“分封制”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B.周朝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 C.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D.周王朝的分封制相当发达 解析:选D第一则材料说明分封亲族比较多,第二则说明扩展了疆域,第三则是说分封先代帝王之后,第四则是武庚叛乱,被平定后,成王分封微子,由四则材料综合判断可推断出周王朝分封制相当发达,故选D项;题干中四则材料,只有《荀子·儒效》能说明王室子弟是周初分封的主体部分,其他材料无法说明,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论述的是武王和周公辅政时期的事情,但并不能说明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排除B项;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属于历史结论,不是历史事实,排除C项。 3.从春秋后期开始,齐国大夫田氏长期专擅国政。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田氏正式取代了姜氏在齐国的统治,史称“田氏代齐”。这表明()

A.册命齐侯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 B.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C.周王室开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D.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血缘政治 解析:选B通过题干中“田氏代齐”可知,田氏之所以能够“取代姜氏在齐国的统治”,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长期专擅国政”,其二,“周安王册命”,据此可知如此“册命”破坏了西周始创的宗法分封制度原则,故选B项;周安王之所以册命齐侯主要是因为其在齐国“长期专擅国政”,这不能凸显周安王的集权统治,排除A项;春秋五霸的出现,周王室开始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C项;官僚政治出现于秦朝,排除D项。 4.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 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 A.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 B.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 D.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 解析:选D据材料异族贵族和西周贵族在墓葬制度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礼乐制度向外传播,异族学习西周文化,故选D项;材料是异族贵族和西周贵族墓葬的比较,不是贵族与平民的比较,凸显不出贵族特权,排除A项;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封邦建国”,以拱卫王室的制度,且材料也未体现分封制巩固中央集权,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在秦帝国,郡下设县,县下依次设乡(亭)、里、什伍等组织。郡县的自由民皆称“黔首”。 征服山东六国的秦人,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 由此可见,秦朝() A.铲除了贵族等级制的基础 B.郡县制的推行打破了地域关系形态 C.郡县制呈现出地缘性特征 D.政治制度建设蕴含着民主平等色彩 解析:选C通过题干中“征服山东六国的秦人……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可以得知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各地的政治待遇是平等的,呈现出地缘性特征,故选C项;贵族等级制度的基础是经济,而题干内容侧重的是政治地位,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所设立的郡县并没有打破地域关系,排除B项;秦朝所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没有体现出民主平等色彩,排除D项。 6.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会考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秦的统一;了解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知道汉朝州刺史的设置;知道唐朝三省六部制;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知道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分析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影响;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根据已学的历史知识和提取出来的有效信息,对某些观点的立场、态度、倾向作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的意义分析令学生明白祖国统一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明清专制主义的危害。 重点: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的主要史实。 难点:史论结合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导入:(投影标题及会考条目,解释标题) 师:“古代中国”是指:夏商周至1840年。“政治制度”有哪些? 生: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 这些制度可分为两类: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 一、中央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 师:秦朝确立了哪些中央政治制度? 生: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师:皇帝制度是由谁首先创立的? 生:秦始皇嬴政。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页学习思考第一段,说出皇帝制度的特点。 生(阅读后作答):皇权至高无上。 师:皇帝确立起天下独尊的地位,并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从而确立起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政体。这一政体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皇帝集中各种权力于一身以后,每日要处理的政事繁多,于是设丞相制度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秦朝的丞相权力极大,威胁皇权,那怎么办? 生:削弱相权。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 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2011年江苏高考4题)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2.(2011年海南高考1题)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3.(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4.(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2题)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2011年海南高考8题)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B.枢密使C.三司使D.布政使6.(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4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选择题 1.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 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北宋设立枢密院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把持了选官大权,不能体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排除含②的选项即知应选D项。 2.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答案】D 【解析】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明显错误,排除A项;唐朝是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中枢机构是保障皇权的工具,排除B、C两项;分析材料可知,D项符合题意。

3.(2011·江苏·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意在考查读图能力。从图中进士的出身构成看出,官员的选拔不再局限于世家大族,庶族、小姓子弟具有涉及,由此体现出科举制打破原来的门第观念,兼顾了各阶层,但是士族子弟占的比重较大,说明其还有不足的地方,因此正确的答案是D项。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山:“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分封制、宗法制 D.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内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发生于秦汉和唐代,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突出变化是中央中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上的郡县

人教版高中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一经济生活答题方法解析重点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答题方法解析 注意抓住角度(主体:国家、企业、消费者等 一、消费环节(生活与消费 (一价格: 1、前因——什么影响价格(价格变化的因素 (1价值决定价格(最终原因、根本原因 (2供求影响价格:供大于求时,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卖方市场。 2、后果——价格影响了什么 (1价格影响消费:价格变化对生活必需品影响小,高档耐用品影响大,价格上升,对互补品需求减少,替代品需求增加,反之亦然。 (2价格影响生产: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注意图像: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 (二消费(扩大内需 1.消费的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根本性因素 (2居民收入——前提和基础(直接原因当前收入、未来预期收入、社会贫富差距 (3物价水平——重要因素

(4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5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2.为什么?(扩大内需▲ (1依据(理论上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生产,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带动新产业的发展;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意义(现实上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拉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3.怎么办?(扩大内需▲ (1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缩小贫富差距 (4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生产率提高同步 (5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 (6发挥财政的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消费环境 (7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8企业诚信守法经营,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检测(1)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最终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是在( ) A.舜 B.禹 C.夏启 D.商纣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 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3.周初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族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4. 在分封制下,诸侯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有( ) ①镇守疆土②交纳贡赋③朝觐述职④随从作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D.周王——大夫——士——卿 6.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 7.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层层封授形成金字塔的等级制度 C.在政治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D.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8.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总能率群弟”,按宗 法制的规定,下列不一定能成为相对血缘关系范围的大宗是() A.周天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B.卿大夫的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的嫡长子、嫡长孙 D.诸侯正妻所生育的儿子 9.下列有关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的说法全都无误的一项是( ) (1)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2)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 (3)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4)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 A.(1)(2)(3)(4) B.(2)(3)(4) C.(1)(3)(4) D.(1)(2)(3) 10.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首”,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下达皇帝诏令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11. (2007 广东卷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 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2018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练习题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01.(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02.(2016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 03.(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 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04.(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D.公元前l1世纪下半叶 05.(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右表中 应填入()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 0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07、(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 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08.(2015·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09.(2014·广东文综·1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10.(2017?豫晋冀三省调研)《史记?殷本纪》中引孔安国云:“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以神灵 考之,皆无知吉者。”《尚书?盘庚》云:肆予冲人,非废厥某,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 “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 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右图(图中文字:你虽然有才,但毕竟是老二,认命吧!) 判断以下四个结论,正确的是() A.该图反映的是科举制 B.该图所表现的故事发生在 西周时期 C.该图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 D.该图反映的是分封制 2.《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 隶子弟, 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 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 者,非所闻也。”上文中的“师古”指()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 龙川、博罗 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下属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 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5.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 对一些违法 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6.“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天人合一 B.皇权至上 C.大一统 D.法治 7.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 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 反映了()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背知识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 第一课 1、分封制 ①概念: 封邦建国 ②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③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④内容: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服役 ⑤影响:扩大疆域,巩固统治,后期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 2、宗法制 ①概念: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方式。 ②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③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第二课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3、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第三课 1、汉朝:中央:内外朝制度, 地方: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监察郡国 2、隋唐: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 3、宋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权)、 三司使(财权)分割相权。 4、元朝:中央: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 第四课 1、明朝内阁: ①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③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內侍机构。 ④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2、清朝军机处——标志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跪奏笔录 ④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⑤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作用: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利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第一次 判断 1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 2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 3.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4西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5中国上古时王权的直接来源是部落酋长制√ 6在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上,摩尔根的分析模型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分析模型x 7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 8关于国家的定义,冲突论认为,国家是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暴力工具。√ 9部落战争不仅导致更大范围内部落的合并,而且还在各个方面促成国家的产生。√ 10群对的组成原则是基于“血缘”。X 11王权起源于巫术。X 12尧舜禹时代官职的名称大多体现原始思维的痕迹,似乎与原始五行观念相联系。√ 13尧舜禹时代中央政府的官职可能被较大的部落分享。√ 14将酋邦作为原始社会与政治社会之间的过渡形态,事实上还需要更多的理论论证√ 15塞尔维斯勾画的早期人类社会的演进图式是“群对——部落——酋邦——国家——帝国”。√ 16中国学界在解释国家起源动力时较正统的观点主要是围绕生产力发展这一主线展开的。√ 17关于国家的定义,融合论强调,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作为社会协调的保障,在其权力范围内维持和平和秩序。√单选 1东夷集团的代表性人物C、太昊、少昊 2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什么性质B、假说 3最高权力的称谓,商代称为A、王 4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为B、后 5华夏集团的活动区域A、陕西和甘肃 6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C酋邦 7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B、河南山东 8华夏集团的代表人物B黄帝、炎帝 9夏以后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是B、世袭制 10在我国国家起源阶段,频繁出现对战争的记载。是什么引起中国先民部落之间的战争呢()D人口增长所造成的压力。 11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纳言”负责()。A了解下情 12中国国家起源的“标志”是()?C一个长期的过程 13中国专门的制度史研究在唐代出现了扛鼎巨著,这就是杜佑所著的()。A《通典》 14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创造了所谓“挑战——应战”的文明生成模式,他强调()的自然环境对国家的出现和人类社会组织进化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B相对恶劣 15商代“郊”的含义是什么?B城邑之外 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制度史著作是()B《周礼》 17长期以来,在国家起源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我国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是()所建构的分析模型。C摩尔根 18苗蛮集团的活动区域是()。A河北、山东以及河南交界处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代表了我国学界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C白钢20部落是由氏族组成的,这种联合通常是依据()力量。A血缘 21夏朝立国的时间是多久()?A大约存在了471年 22在部落酋长制演变为王权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C战争 23商代“邑”的含义是什么?A聚落、城 24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虞”负责()C山林管理 25颛顼“绝地天通”意味着什么()?A 26.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典乐”负责()。B宗教活动 27按现代人类学的分期理论,三皇五帝大概都已经是进入()的传说人物。B部落阶段 28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后稷”负责()。A农业生产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试题分类汇总)[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题组)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1 广东文综,4分)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2.(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4分)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白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3.(2010山东文综,4分)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4.(2009山东文综,4分)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5.(2009浙江文综,4分)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 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6.(2008天津文综,4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 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 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7.(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第三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设计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设计 [日期:2010-02-24]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泰安英雄山中学宋明玉 一、【课标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对各个朝代中枢权利机构设置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学习,认识其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到的重要作用。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及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提前下发学案,引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3、利用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4、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西汉到元朝一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曾经有的政治文明,了解我国先人的政治上之精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学生了解现在的政治措施有一个基本基础,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3、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增强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的改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教材分析】本节的核心内容实际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在对这一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认识到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问题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