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尔扎克与中国文学

巴尔扎克与中国文学

巴尔扎克与中国文学
巴尔扎克与中国文学

巴尔扎克与中国文学

我们这组对巴尔扎克与中国文学的探讨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概况

近一个世纪以来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简况

1914 1949 1979 20C末21C 初始段发展期繁荣期深化

从上面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出,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从1914年到现在整体趋势是逐步扩大的,但在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9年建国的这一段时期以及十年文革期间出现了停滞现象,这两段时期文学基本上成为了政治的工具。改革开放以后,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又出现了新的飞跃。

在中国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 巴尔扎克来到了中国。在新文学初期, 这位西方文学巨人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和他的弟子左拉相比, 他的影响微乎其微。五四运动前,国外传入中国的小说中,政治小说、教育小说和科学故事最多, 这是传播者作政治宣传与科学启蒙的需要; 侦探小说与言情小说影响最大, 因为它投合了一般市民阅读公案武侠小说的习惯及对异域艳情的兴趣;20 世纪初,国内留学生深受自然主义影响,左拉、福楼拜、莫泊桑等人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超过巴尔扎克。

1、初始阶段:

巴尔扎克正式在中国的传播是以1914年林纾以文言意译《人间喜剧》“哲理研究”中的四个短篇为标志。从1914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以来,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一直处于初始阶段。其传播重心也是先对巴尔扎克本人作评介,包括其生平、思想、创作等,慢慢才转移到在作品的译介上。在传播方式上,以1936年为界,前期多半是移植国外对巴尔扎克的研究成果,后期则在这些成果上作延伸与渗透。

1937年抗战爆发,对巴氏的传播停滞下来,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 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人的态度如何, 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 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曾受到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赞扬的巴尔扎克被有选择地接受了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拉法格曾回忆:《人间喜剧》是马克思、恩格斯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马克思非常推崇巴尔扎克,称赞《人间喜剧》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恩格斯在1883年12月写给拉法格的信中说“在我卧床这段时间里,除了巴尔扎克的作品外,别的我几乎什么也没有读,我从这个卓越的老头子那里得到了极大的足。”)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帮助中国国内接受巴尔扎克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一阶段成果表现为涉及到巴氏的译者、评介者近50人,介绍、评介巴氏文章40多篇,翻译(含重译)80余篇。

2、发展阶段:

建国后的三十年,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呈逐浪走高之势。接受主体的扩大、译介者如傅雷、穆木天、高名凯等人的大量译介、巴尔扎克作品本身的吸引力都极大地促进了其在中国的传播。

1949——1957:对国外的巴学成果借鉴独领风骚;

1958——1959:集中关注的是作品的“金钱”问题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映;

1960——1961:是对巴氏“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热论;

1964——1965:通过“高老头的父爱”问题来证明作者世界观对创作影响的直接性。

1966——1976:十年文革,中断了巴尔扎克的传播。

十七年间,国内学者将思考重心定格于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而这一阶段的局限则在于批评界较多地是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来审视作者,而忽视了作品的审美

功能。

3、繁荣阶段:

到改革开放后的20年中,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繁荣期,译作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译介面拓宽, 译介者逐渐出新, 出版机构急遽增多等。除书信及1828 年前未以“巴尔扎克”署名的小说外, 其它作品尽展人前。第二、译本全,包含了全译本、缩写本、改写本等,不在局限于单行本。第三就是在历经几十年的巴尔扎克研究在走出“文学为政治服务”的视域后, 健康的学术空气正逐步形成。20 多年来, 研究巴尔扎克的各种专著有30余部, 全国各类主要报刊杂志登载的研析文章近400 篇, 涉研人员近300 个。《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仅此两项论文占研究总数的三分之一, 达150 余篇。

近十年来,对巴尔扎克的关注已成普遍性趋势,巴尔扎克其人其作遍布中学、大学课堂,过去近90年的蓄积和研究的深厚成果,将直接拓展新时期的研究道路。

二、巴尔扎克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分为两部分:一是他独特的创作方法,而是受影响的具体作家。

马克思、恩格斯称巴尔扎克为“现实主义大师”,这一评价迅速被国内作家、评论家和译介者接受。巴尔扎克精力极其充沛,他一生创作了 96 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人间喜剧》被恩格斯誉为“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它再现了1816-1848年,也就是“王政复辟”到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图景。由于“享乐气息”在巴尔扎克的艺术世界里表现得相当充分,这使得许多新文学的代表作家,例如鲁迅就难以从巴尔扎克艺术世界中提取思想滋养来构建自己的现实主义文学,所以巴尔扎克最初被中国作家所接受的是他独特的创作手法。

第一部分:

首先是人物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巴尔扎克“典型”的定义:“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这句话通俗来讲就比如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 就取这个模特儿的手, 取另一个模

特儿的脚, 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肩,然后重新整合。)鲁迅在塑造人物也采用了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综合的方法。例如我们熟悉的“阿Q”的形象,许多人都能从阿Q身上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就涉及到巴尔扎克对典型的提炼。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典型人物产生于典型的时代环境,典型的人物又辛辣的讽刺了社会的虚伪性,这成为巴尔扎克作品的一大特色。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塑造的典型人物被我们烂熟于心的就有“高老头”“拉斯蒂涅”等。如拉斯蒂涅,他那种不择手段向上爬的经历,是十九世纪法国社会中大批野心家的集中写照!而他从外省来到巴黎这个染缸中,逐渐抛弃了自己仅有的一点纯朴气,直到埋葬了自己年青人最后一滴眼泪,则又十分典型地反映了成千上万个青年人在腐朽的社会环境里被污染、被腐蚀的悲剧……

其次就是巴尔扎克创作的总体风格——即主张真实反映生活,严格摹写现实,创造伟大的典型,重视详细而逼真的环境描写。

关于巴尔扎克非常重视详细而逼真的环境描写,一方面是为了再现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巴尔扎克笔下的环境是个性化的,是为活动于其中人物服务的。《高老头》的环境描写颇具代表性。他对伏盖公寓的描写,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篇章,这个寒伧,俗气,酸腐,发出霉烂味道的公寓,不仅是它的主人伏盖太太的特点与格调的象征,而且也最能表现出栖身在这里的其他人物,如往上爬的穷大学生,被遗弃的小姐,在逃的苦役犯,过清贫日子的商人,低贱的小职员与老板娘。

第二部分:

上述两点是巴尔扎克在创作上对中国作家的主要影响所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受巴尔扎克影响的作家众多,但在此我只挑选三位影响较深的作家浅谈。受巴尔扎克影响最深的无疑是茅盾。

茅盾——生于1896年,是五四新文化先驱之一。与一般作家以创作登上文坛不同,茅盾是以文艺评论家、外国文学译介工作者及《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辑三种身份集于一身的面孔亮相现代文坛的。这种特殊的身份,为茅盾全面了解欧美文学与中国文坛的最新动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条件。据茅盾晚年回

忆,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思潮的作家作品中,他“当时读了许多巴尔扎克的作品,也甚喜莫泊桑。”(庄钟庆《茅盾的创作道路》)

从茅盾整个的创作历程上讲,他是把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中国的工业文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资本家形象系列的有意识创造上来了。茅盾不仅在创作方法上,而且在创作主旨和总体风格上都和巴尔扎克有相通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巴尔扎克“金钱”的创作主题被茅盾所吸收。“金钱”是巴尔扎克最得意的题目,也是他塑造最成功的主题。所以,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深刻地揭露了“金钱决定一切”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在《欧也妮·葛朗台》里,他说过:“金钱控制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风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茅盾则充分具有别的作家所不具备的产业意识和金融意识,他赞赏巴尔扎克“大胆地把这新支配阶级——金钱”引进了他的小说,而在他自己的创作中如《子夜》也是如此呈现的。茅盾与巴尔扎克在创作上都是以经济作为切入点的,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从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在经济上的得势与衰落,来描写这两个阶级的生活状况与心理状态的,表现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茅盾也以经济变动为中轴来观察社会政治的变化,表现一个阶级与另一个阶级、一种社会力量与另一种社会力量的对立。具体来讲,无论从创作意识、思维、表现方式及艺术风格上,茅盾与巴尔扎克都有许多相通之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次茅盾跟巴尔扎克一样,在创作上表现了浓厚的历史趣味和自觉的历史意识。

茅盾的小说具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的“编年史的方式”。

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创作曾做了这样的评价: “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而茅盾的小说着意从社会的广度和历史的长度两个方面追求巴尔扎克式的恢宏的气势。从纵的方面(历史的长度)看,茅盾的小说通过对时代精神风貌和历史发展趋向的深刻描绘,为我们留下了一幅中国现代史的恢宏的画卷。把茅盾小说所反映的年代加以排列,就不难看出,他几乎象巴尔扎克一样“逐年描写了”从“五四”前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历史。茅盾小说的这一编年体的特征曾为法国汉学家多次指出过,读茅盾的小说,人们可以从中看到“从标志着现代文学及现代文

化涎生的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一时期中国所发生的一幼重大历史事件”(《中国文学在法国》)。

从横的方面看( 历史的广度),茅盾也象巴尔扎克一样重视社会全貌和历史全景的再现,在创作《子夜》时,不只要描写大都市,还有“农村的经济洁形,小市镇居民的意识形态。《子夜》主要侧重都市生活描写,为了突出中国三十年代社会的全貌和三十年代历史的全景,他写了《农村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增添了农村经济破产的画面;写了《林家铺子》等,增添了小市镇各式居民生活的历史。茅盾这种对宏大叙事的操纵显然从巴尔扎克那里汲取了养分。

第三,茅盾在小说中对社会的解析也与巴尔扎克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将《子夜》与《人间喜剧》作对比,巴尔扎克把《人间喜剧》的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总称为三大研究。他象哲学家和科学家那样细致地观察、剖析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权力和财富的分配、法律的奥秘、宗教的效用,精细地探究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对于茅盾,他重视创作中的科学的观察分析精神,也主张创作的真正动力应该是一种在对社会生活作细密观察的基础上产生的分析的渴望,带有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社会分析的特色,对民族资产阶级、买办阶级、国外资产阶级以及工人阶级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都有深入的观察,一般作家是很难驾驭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

周立波也是受巴尔扎克影响较深的一位作家。

周立波——当代作家,生于1908年。周立波的探讨, 涉及的是巴尔扎克的创作思想、创作态度、创作方法、创作效果以及对他人的接受、工作的方式和精神等, 思考的是文学创作的因素,他以对巴尔扎克创作的纵向思考为宗旨。在他的文集《亭子间里》和《文学浅论》里, 巴尔扎克的名字及作品内容和相关言论常常出现。周立波对巴尔扎克是在接受上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艺术真实观。他一再声称他的作品“既非虚构, 亦非小说 , 而是真实的故事。”他觉得, “小说如果在细节上不真实, 那它就没有任何价值,”“普遍的、永恒的成功的秘密, 就在于真实”周立波虽不否定巴尔扎克所关注的细节真实性, 可他看重的是生活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二)艺术典型化。对巴尔扎克的“典型”论, 周立波持赞同意见。他以为,作家要刻划一个人物, 必须要把很多同一类型的人物的性格加以仔细的观察和

研究, 然后集中写成一个典型。巴尔扎克“典型”的类型化、广泛性、时代性、深刻性等特征被周立波继承下来,并以“复杂性”所代替。

(三)写实与写史

从周立波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再现历史上的作为。

《晋察冀边区印象记》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诸方面展现边区抗敌斗争的形势。《南下记》《万里征尘》忠实地记录抗日战争后期在湘南行军途中那段雄壮动人的历史。《暴风骤雨》展示一幅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阶级斗争的历史画卷。《山乡巨变》描写的是从1955年初冬到1956年上半年间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变化。《盖满爹》、《禾场上》、《山那面的人》等同样是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进程。把这些作品连成线,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时期的基本风貌略见一斑。它们记录着中国革命发展进程和中国历史的变化,是时代、历史的一面镜子。

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也深深感染着我国新文学另一个著名作家路翎。路翎在其作家生活中广泛收纳了外国文学的滋养, 在他长长的阅读外国作家名单中巴尔扎克是重要的一个。他说: “我在过去那些幽暗的岁月, 住在一些城市的角隅和码头、乡村, 注意着巴尔扎克的力量”(路翎《我与外国文学》)。如果说鲁迅推崇巴尔扎克的是描写技巧, 茅盾看重巴尔扎克的是再现历史方法, 那末,路翎注重的是巴尔扎克的力量。

路翎虽然没有明确地解释过巴尔扎克的力量是什么,但按照他对外国文学取向来看,显然是指凝聚在《人间喜剧》中的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力量。他曾说过,许多年来,“世界文学疯癫的一些典型人物和境界,一直伴随他的生活行程,这里有《人间喜剧》中那些男子与妇女;人类进行啃咬性激烈的追求,表现其人道精神,对黑暗与落后表示有力的愤懑,充沛着感情而歌颂纯洁的男子与妇女。

受到巴尔扎克的影响的还有王蒙。五十年代, 刚刚起步于文学的王蒙, 便惊异于巴尔扎克表现生活的“精确而又深刻”的现实主义解剖力量。他说: “50 年代, 我也曾一晚上一晚上地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与托尔斯泰不同, 读他的作品我感到的不是共鸣而是惊心动魄。没有比把生活精确而又深刻地写出更令人震惊的了。我总觉得, 巴尔扎克是用外科医生的解剖刀来写作的。”

三、研究巴尔扎克的意义

关于巴尔扎克与在中国的传播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首先巴尔扎克的创作已经越出法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这对国内的创作者、评论者、出版社、读者等来讲都要求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深化对巴尔扎克的认识。其次,巴尔扎克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使现实主义文学具有社会倾向,反映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共同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和严格的现实主义精神。另外,巴尔扎克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也为国内作家提供了技巧上的借鉴,巴尔扎克创作反映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是现实主义真实性的承载体。

参考文献

本文的材料大量借鉴了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蒋芳的《巴尔扎克在中国》和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林森的《巴尔扎克与中国作家》。

巴尔扎克的作品对中国影响

[键入文字] 巴尔扎克的作品对中国影响 巴尔扎克作品对中国影响 巴尔扎克的作品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七、八十年。最早出现在中国文坛的是1915 年商务印书馆出的巴尔扎克短篇集《哀吹录》,收有四个短篇《猎者斐里朴》、《耶稣显灵》、《红楼冤狱》和《上将夫人》,由著名的早期翻译家林纾(林琴南)与陈家麟用文言意译,虽然文字很生动,情节也吻合原作,但删节不少。 《哀吹录》出版后的第二年,即1917 年,周瘦鹃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在“法兰西之部”里,收有巴尔扎克的短篇《男儿死耳》,虽然亦是用文言文翻译,但比林纾的翻译更为信达,而且编有巴尔扎克小传,为我国读者第一次介绍了这位法国大作家的生平及创作简况,并且较公允。 巴尔扎克像 五四以后,巴尔扎克的作品渐渐地丰富起来,特别到了三十年代,《世界文库》不但译载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而且在第八期上由穆木天翻译了他的《小于人间喜剧总序》,还有几幅巴尔扎克的画像。巴尔扎克的作品集也在1936 年第一次出版,是蒋怀青译的《巴尔扎克短篇小说》,收有八篇短篇小说,王任叔写了前言《巴尔扎克》,并附有《巴尔扎克重要作品目录》,还把《人间喜剧》中六个场景的中、外名称作了介绍。 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是《欧也妮·葛朗台》,1936 年由穆木天翻译,当时文章《欧也尼·葛朗代》。客观地说,解放前翻译的巴尔扎克的译作品并不算多,但翻译的论述巴尔扎克的文章却为数不少,西蒙、法郎土、圣·佩甫、显克维支等著名人物的论述都介绍翻译成了中文。还出现了中国文人对巴尔扎克的评述,有的还相当有份量。 解放后,尤其五十年代,曾有计划地介绍过外国文学。巴尔扎克一些重要作品,如 1

巴尔扎克简介

巴尔扎克简介(1799~1850) 法国小说家.1799年5月20日生于巴黎以南的图尔城, 1850年8月18日卒于巴黎.巴尔扎克的一生,处于19世纪前半期的50年,经历了拿破仑帝国的战火纷飞的岁月,动荡不安的封建复辟王朝,以及以阴谋复辟帝制的路易□波拿巴为总统的第二共和国.他用总标题为《人间喜剧》的一系列小说,反映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 巴尔扎克出生后不久就被送到附近的乡村去寄养. 上小学后一直到中学毕业,他始终寄住在宿舍里,没有能回 家过一段比较长的日子,享受家庭生活的温暖.离开家庭的童年生活的痛苦使他毕生难忘. 巴尔扎克的父亲原姓巴尔沙,是个精明强干的人. 他来自农村,幼年时跟当地教士学了一点文化,中年致富,在外省当过副市长,供应军粮的承包商,在巴黎经营过呢绒商业,当过巴黎驻军的军需负责人,是一个白手起家的资产者. 1816年,17岁的巴尔扎克结束中学的学业后进大学法科,并在文科旁听.18岁时,先后在诉讼代理人和公证人的办事处当见习生或书记. 从20岁开始,巴尔扎克决定从事文学创作.他在巴黎贫民区租了一间房顶上的阁楼,由父母供给极有限的一点生活费,埋头写作.他的第一部作品是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这是一部完全失败的作品,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兴趣.接连又写了十多部小说,有的是自己所写,有的是和别人合写.这一阶段他所写的小说全用笔名发表.这些作品并没有给他带来生活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他只好暂时放弃文学.1826年借钱出版了一部普及版的《莫里哀全集》,接着又出版一部拉封丹寓言诗集, 销路不佳,亏损负债9,000法郎.后又借债经营印刷厂和铸字厂,均以赔本告终.他前后负债共达6万多法郎. 从1828年夏季开始,巴尔扎克决定重新回到文学事业上来.他写了一部以布列塔尼封建势力武装叛乱反对共和国为题材的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后来编入《人间喜剧》,改名《舒昂党的人们》).这是巴尔扎克所写的第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第一次用巴尔扎克真姓名发表.此书问世,初步奠定了作者在文学界的地位. 接着发表小说《婚姻生理学》,在读者之间引起广泛注意.1831年他的新著《驴皮记》出版,巴尔扎克立即成为法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1819到1829年,是巴尔扎克在文学事业上的探索阶段.从1829年开始,一直到1848年,是他创作《人间喜剧》的时期,也是他文学事业的全盛时期.他用超人的才智与精力,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共创作小说91部.平均每年产生作品四,五部之多.他每日伏案一般都在10小时以上,常常连续工作18小时.有时文思如泉涌,或者为了赶写稿子,他一连几天废寝忘餐,夜以继日地劳动.根据阿尔贝·贝干教授提供的材料,巴尔扎克的杰作《高老头》(原名《高立欧老爹》)是他用三天三夜一气呵成的. 什么是《人间喜剧》的作者的创作动力人们说是因为他负债过多,需要用稿费还债.巴尔扎克年轻时经营印刷出版业确曾负债巨万.但从他成为名重一时的小说家之后,他的收入丰厚,出版商争着和他签订合同,不惜重金预约他尚未完成或尚未动笔的小说稿,早年的债务早已还清.名作家巴尔扎克生活阔绰,醉心于豪华的排场.他在巴黎同时安置了几处住宅和别墅,出门坐最富丽的马车,驾着骏马;仆役都穿制服;他也服饰华贵, 出入于名门大户的沙龙.由此可见,他的勤奋创作,绝对不是由于贫困. 巴尔扎克从年轻时开始就自信有很高的文学才能, 对文学有极大的抱负.他不舍昼夜地勤奋写作,主要因为有一股激情在内心沸腾,促使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要求在文艺界做一番伟大的事业.在他的书室里,有一座作为摆饰的小型拿破仑塑像.在塑像座盘边上,巴尔扎克亲笔写着:"他用宝剑未能完成的大业,我将用笔杆来完成." 巴尔扎克要完成的伟大事业就是《人间喜剧》这座巍峨的文学里程碑.第一次在这位小说家笔下出现《人间喜剧》这个名词是在1813年.毫无疑问,《人间喜剧》的命名是受但丁长诗《神圣喜剧》(中译《神曲》)标题的启发.1841年,巴尔扎克确定了这个庞大的创作计划.当时有四家出版商和巴尔扎克签订合同,合资承包《人间喜剧》的出版工作.1842年,巴尔扎克写了《人间喜剧·导言》,阐述他写作这部史无前例的文学巨著的宗旨.1845年巴尔扎克亲笔写的《人间喜剧总目》,一直保存到现在.根据这个《总目》,《人间喜剧》分为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 《风俗研究》内容最为丰富,包括小说最多.因此这一部分又分为六个门类:1.《私人生活场景》,2.《外省生活场景》,3.《巴黎生活场景》,4.《政治生活场景》, 5.《军队生活场景》,6.《乡村生活场景》.《私人生活场景》包括32部小说,其中4部当时已有提纲,尚未起稿.已经完成的28部之中包括著名的《高老头》(1834), 《猫滚球布店》(1830),《夏倍上校》(1832)和《三十岁的女人》(1831~1834)等.《外省生活场景》包括17 部小说,其中6部尚未完成;已经发表的11部中包括《欧也妮·葛朗台》(1833),《幽谷百合》(1835)和《幻灭》(1837~1843)等.《巴黎生活场景》共有20部小说, 其中6部尚未产生;在已经发表的小说中有《金目少女》 (1834),《纽沁根银行》(1838),《塞沙·皮罗多兴衰记》(1837),

巴尔扎克《高老头》读后感

巴尔扎克《高老头》读后感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最杰出的作品。被称为近代的《李尔王》。但在社会观点上, 它比莎翁的名剧意义更有代表性,意义也更为深广。 作者在这本书里介绍了她美丽的祖国瑞典,这本书还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据说,在瑞典的两名报社记者坐着单引擎飞机沿着大雁们飞行的路途旧地重游,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洪战辉的母亲因父亲大脑有病,而离家出走。洪战辉的家庭本身就不富裕,再加上父 亲捡回的小妹妹,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原来,洪战辉不但要维持家庭生活,还要好 好学习;现在,又有了一个小妹妹,生活负担又重了许多,但他并没有放弃。新闻报道后,许多好心人都来捐款帮助他,可谓是雪中送炭,但洪战辉并没有药,他坚持要靠自己的力 量来赚钱养家。他曾经说过这莫一句话:“我们是穷,但要穷得有骨气!”这句话是多莫 有力! 《高老头》反映的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事情。高老头是一个靠战争发财的面粉 商人,为了两个女儿幸福,他花了近乎大半的家产而将女儿都嫁入了豪门,以为女儿由此 将得到幸福。他真诚的爱女儿,但只懂得用金钱培养女儿对父亲的爱,用金钱维系父女之 间的感情使她们成为自私自利的拜金主义者,使自己成为拜金主义的牺牲品。 莎莉文老师教会海伦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名称,又告诉她不是世间万物都能用手触摸得到,比如说“爱”,海伦不懂,问“爱是什么,可以摸到吗?”老师回答说:“‘爱’就 像云一样,在太阳出来之前布满天空。”接着她又解释说,“你知道,你不能摸到云,但 你会感觉到雨。同样的,你不能摸‘爱’,但是你知道人的温情可以灌注到每一样东西中。”莎莉文老师打开了海伦心中的眼睛,点燃了海伦心中的烛火。海伦凯勒把老师对她 的爱,回报给了社会,她四处演讲,为智障儿童,盲聋儿童造福,其实这也是一种感恩。 小说的主人公欧也纳。拉斯蒂涅不仅仅是一个人物,他是整个时代的典型。直到现在 他也是各种满怀希望的青年在大城市打拼的一个缩影。小说的悲剧因素也不限于个人的性 情气质,而在于整个社会环境。小说围绕了两条线索纠缠,一个是外乡的青年拉斯蒂涅的 见闻,一个是高老头对女儿的爱,最终也由于拉斯蒂涅与高老头小女儿的相爱而归为一体。 拉斯蒂涅是一个到巴黎上大学的青年,想通过勤奋努力,刻苦攻读当一名法官。但是 经不起上流社会的诱惑。3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的本质:法律和道德对有钱人无效,财产才是金科玉律。于是他决定走另一条道路:往上爬!不顾一切地往上爬。在寻求 进入上流社会门槛的时刻,他发现自己是个没落的贵族,他找到了远方的亲戚表姐——鲍 赛昂夫人。教授他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传授他以牙还牙对付社会和个人的伎俩。 但是,毕竟经验需要积累,拉斯蒂涅面对上流社会各种棘手的问题也会感到束手无册,这个时刻,小说里最冷酷的一个人出现了——伏脱冷。一个红头发的撒旦似的人物。

卡夫卡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卡夫卡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摘要:卡夫卡对中国新时期小说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小说观念的更新和变革,其次表现为小说手法的扩展和丰富,最后卡夫卡给中国小说家提供一批可以借鉴和模仿的小说样本。中国新时期小说家之所以特别认同和钦佩卡夫卡,首先是因为他创造了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艺术世界,其次是因为他是一个普通而又独立特行的业余作家,最后是因为卡夫卡的传统是中国作家既陌生又熟悉的传统。 关键词:卡夫卡意识形态启蒙 正文:卡夫卡被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源头,在他之后的存在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甚至法国“新小说”等流派都与其渊源深厚。这就意味着,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滋养与培育中成长起来的20世纪后期中国作家,几乎都间接或直接地受到了卡夫卡的文学遗产的惠赐。然而,仅仅证明这种毫无疑义的影响事实并非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而恰恰是在这种影响研究的事实之上,去清点卡夫卡所遗留下的这笔文学遗产被发掘的深度,被继承的可能性,以及被再创造的程度,可能才是研究目的所在。 中国(大陆)当代作家对卡夫卡的接受和回应显然是与中国的外国文学领域对卡夫卡的译介分不开的,因为中国作家通常是没有可能阅读到卡夫卡作品的原文的。而中国对卡夫卡的翻译介绍比较晚,解放前对卡夫卡的零星介绍还不足以引起作家们的注意和重视。 大概到了1966年,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由李文俊、曹庸翻译的《〈审判〉及其他小说》,其中包括卡夫卡的6篇小说:《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审判》。但这部小说集当时是作为“反面教材”在“内部发行”,只有极少数专业人员才有机会看到,中国作家恐怕很少有机会读到这个译本。 1979年初《世界文学》杂志刊登了由李文俊翻译的《变形记》,并发表了署名丁方、施文的文章《卡夫卡和他的作品》,卡夫卡及其作品才算是第一次在中国公开亮相。接下来,1981年初《外国文学》发表了卡夫卡的4个短篇:《判决》、《乡村医生》、《法律门前》和《流氓集团》。随后,卡夫卡的幽灵便迅速在大江南北弥漫,在各种文艺刊物上出头露面。由于“在卡夫卡这里人们无法获得其他作家所共有的品质,就是无法找到文学里清晰可见的继承关系”,[1]因此,卡夫卡在中国作家心中最初引起的更多的是惊讶和不解,而不是认同和接受。但对于少数敢于探索、勇于冒险的作家而言,他的影响却是深刻而又长久的,并且通过这些作

巴尔扎克作品经典语录大全100句

巴尔扎克作品经典语录大全100句 导读:1、男子的才对于德而言,就和美貌之于女子差不多:能给人以希望。——巴尔扎克《莫黛斯特·米尼翁婚约》2、苦难好比一道神奇的符箓,能加强我们的天性,使猜忌与凶恶的人愈加猜忌愈加凶恶,慈悲的人愈加慈悲。——巴尔扎克《夏倍上校》3、真正的考验是在痛苦和幸福上。当两个人通过了这两种人生的考验,在这过程中每人的优缺点都暴露无遗,也观察了彼此的性格时,他们就可以手携手一直走到坟墓了。——巴尔扎克《莫黛斯特·米尼翁婚约》4、在爱情方面,别有用心的虚假总比真面目可爱,就因为此,才有许多男人肯在一般手段高明的女骗子身上挥金如土。——巴尔扎克5、人类所有的力量,只是耐心加上时间的混合。所谓强者是既有意志,又能等待时机。守财奴的生活,便是不断的运用这种力量为自我效劳。他只依赖两种情感:自尊心与利益。但利益既是自尊心的实际表现并且是真正优越的凭据,所以自尊心与利益是一物的两面,都从自私自利来的。这种人物涉及所有的情感,可以说集情感之大成,而我们个个人都跟他们一脉相通。哪有什么全无欲望的人?而没有金钱,哪个欲望够满足?——巴尔扎克《欧叶妮·葛朗台》6、精神生活与肉体生活一样,有呼也有吸:灵魂吸收另一颗灵魂的感情来充实自己,然后以更丰富的感情送回给人家。人与人之间要没有这点美妙的关系,心就没有了生机:它缺少空气,它会受难,枯萎。——巴尔扎克《欧叶妮·葛朗台》7、逆境不就

是命运的试金石吗? ——巴尔扎克《高老头》8、"L'amour n'est pas seulement un sentiment, il est aussi un art. 爱不光是一种感情,也是一门艺术。 - Honoré de Balzac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网络名言集》" 9、感情等于才分。感受是了解的对手,正如行动是思维的抗衡。一个有天才的朋友可以通过友情、领会,和他并驾齐驱。一个常人有感情作基础,就可以比倒最伟大的艺术家。这说明女人为什么爱着一些“蠢才”。——巴尔扎克10、到处是真苦难,假欢喜。——巴尔扎克《高老头》11、哪里有穷困,哪里就有苦难。苦难,穷困,蓄势极猛,苦了,穷了,斯滥矣,大权在握,就会滥用,其理自同。——巴尔扎克《乡村医生》12、做点好事,待人要仁慈、宽厚;总之,用你的谦虚来避免厄运吧。——巴尔扎克13、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14、目的高尚,会使所做的事情都同样高尚。——巴尔扎克15、实笃一清如水的生活,诚实不欺的性格,不论身处哪个阶级,就算心术最坏的人,也会对之肃然起敬。——巴尔扎克16、长命也许不够好,美好的生命却够长。——巴尔扎克17、人们有多少需求,就能创造多少财富。——巴尔扎克18、艺术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量思想。——巴尔扎克19、他不断地处于与人奋斗、与天地奋斗之中,没有功夫去尽情卖弄。只有花花公子才会大肆卖弄,迫不及待地将转瞬即逝的一季庄稼收割下来,那种自尊与不管

高中语文 名著导读《高老头》巴尔扎克简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巴尔扎克简介 巴尔扎克(Honore de Balzac,1799~1850),他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法科学校毕业后,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当文学家。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他不断追求和探索,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知识。 1829年,巴尔扎克完成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这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他带来巨大声誉,也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放下第一块基石,巴尔扎克将《朱安党人》和计划要写的一百四五十部小说总命名为《人间喜剧》,并为之写了《前言》,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基本原则,从理论上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巴尔扎克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他在小说结构方面匠心独运,小说结构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并善于将集中概括与精确描摹相结合,以外形反映内心本质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他还善于以精细人微、生动逼真的环境描写再现时代风貌。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巴尔扎克以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树立起不朽的丰碑。

(完整版)2017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关系。 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

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 B. C.17 D. 2. A. B. C. D. 3. A. 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 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 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 也可能消亡。

高老头练习

《高老头》练习 一、填空 1、十九世纪法国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把自己创作的 《》《》等十几部小说总称为《》。 2、从1892年开始,巴尔扎克写作《》这部书,开始了后来称之为 《》的这座文学大厦的构建,并连续不断地获得成功。而他的长篇小说 《》被称为《》的序幕,曾被英国作家毛姆选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 3、巴尔扎克的《》包括九十多部(篇)小说,描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大致分为、和三大部分。 4、恩格斯称《》“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5、巴尔扎克作品的中心主题是和带来的和。他的作品了找到作品所需要的故事。 6、在小说《》中,作者第一次使用他创造的“”——让一个人物不仅在一部作品中出现,而且在以后的作品中连续不断地出现,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人物性格形成的不同阶段,而且使一系列作品构成一个整体,成为《人间喜剧》的有机部分。在此,一些主要人物如、、纷纷登场亮相,《人间喜剧》拉开了序幕。 7、小说《高老头》以1819年底和1820年初为时代背景,以和的沙龙为舞台,以和两个人物的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为主要情节,真实地勾画出波旁复辟王朝时期社会的一幅剪影。 8、巴尔扎克在长篇小说《高老头》中写了20余人,其中小说的主要人物有四个:面条商、穷大学生、贵妇和江洋大盗。 9、巴尔扎克的代表作《高老头》塑造了面条商高里奥和青年野心家拉斯蒂涅的形象,而这位野心家的野心集中体现在“”这句话中。 二、问答题: 1、概述《高老头》的情节线索。 答: 2、请简要概述拉斯蒂涅由贵族子弟到资产阶级野心家蜕变过程中上的“人生三课”。 答: 3、通过《高老头》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最大的变动,就是金钱取代门第,成为主宰一切关系的“上帝”。请选取小说中的一个情节予以说明。 答:

全国2017年10月成人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成人自学考试 《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五代史伶官传序》论述“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时用作论据的历史人物是( )。 A.西楚霸王 B.汉武帝 C.唐明皇 D.后唐庄宗 【答案】D 【解析】后唐庄宗李存勖在消灭仇敌时,意气风发,极写其强盛;在大功告成,天下平定后,又极写其衰败,在盛衰、成败、兴亡的对比中,阐述了本文的主旨。 【考点】《五代史伶官传序》 2.《论毅力》一文所使用的写作方法是( )。 A.逐层比较,深化中心论点 B.先扬后抑,论说逐层推进 C.通过人物对话,展开论述 D.结合自己经历,以身说法 【答案】A 【解析】本文写作与“百日维新”失败之后,作者勉励处于逆境之中革命者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要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逆境,继续从事革命。本文主要采取正反对比论证法: 第一段,“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正反对比。 第二段,顺境与逆境相对比。 第三段,遇挫折不退却,与旁观者对比。 第四段,堆山者与填土者对比,堆山者“功亏一篑”,填土者则“持之以恒” 全文围绕成与败,顺与逆,强与弱,彼与我——进行正反对比。 【考点】《论毅力》 3.《我的世界观》中,被爱因斯坦斥为“妖魔”的是()。 A. 猪栏的理想 B. 天才的暴君 C. 专制 D. 战争 【答案】D 【解析】尽管如此,我对人类的评价还是十分高的,我相信,要是人民的健康感情没有被那些通过学校和报纸而起作用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加以有计划的破坏,那么战争这个妖魔早就该绝迹了。 【考点】《我的世界观》 4.下列《垓下之围》语句中,表现项羽英雄多情而无可奈何心境的是( )。 A.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B.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C.于是项王大呼驰下 D.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答案】A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1、巴尔扎克的文学史地位 巴尔扎克是法国伟大的小说家,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在20年间呕心沥血写作实践中,巴尔扎克在世界文学史上构筑了一座举世无双的巍峨大厦——《人间喜剧》,而他自己则成了“文学中的拿破仑”。 马克思非常推崇巴尔扎克,认为他“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恩格斯赞誉他的作品有着“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并在《致玛·哈克奈斯》一信中对他作了精辟的论述。 2、生平与创作概况 A.全称: xx·xx·巴尔扎克 B.本姓: xx C.生卒____年__月__日: 1799.5.20— 1850.8.18 D.出生地: xx E.家庭: 中产阶级之家 F.教育:1816年结束中学学业 G.主要经历:

1819-1829年,开始写作小说; 1825年起出版图书,开办印刷厂,铸造铅字,以欠债6万法郎告终; 1828-1850年,全力创作《人间喜剧》。 H.主要成就: 包括90余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的文学巨著《人间喜剧》。 3、巴尔扎克的创作道路 1819-1829年,探索阶段;1819年,立志当作家。1820年,写作悲剧《克伦威尔》失败,开始创作神怪小说,也未获成功。此后至1828年前,屡屡经商失败,债台高筑。1828年夏起重走文学道路。1929年以真名发表历史小说《朱安党人》,初获成功,在文坛站稳脚跟。 1829-1845年,黄金时代;巴尔扎克怀着做“文学上的拿破仑”的雄心壮志,孜孜不倦地创作,建构着《人间喜剧》这座艺术大厦,接连发表了许多杰作,如《高布赛克》 (1830)、《驴皮记》 (1831)、《xx·xx》 (1833)、《xx》 (1834)、《无神论者做弥撒》 (1836)、《xx银行》 (1837)、《幻灭》(1837-1843)和《农民》 (1845)等。 1846-1850年,晚期。1848年前,巴尔扎克陆续完成了《贝姨》

巴尔扎克在中国

巴尔扎克在中国 【摘要】巴尔扎克是西方现实主义大师,在中国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他的《人间喜剧》传进中国,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茅盾等中国作家在塑造人物、提炼典型上与巴尔扎克有相似的追求、相同的手法和相通的感受。他们的创作都具浓厚的历史趣味和历史意识,重视社会全愧和历史全景的再现,都以经济为切入点来深刻解剖社会。 近30多年来, 我国巴尔扎克传播更是迅速发展。译介和研究巴尔扎克等呈全景式、嵌入式和峰峦式特征。这一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是当今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适宜的文学接受环境所造成,是传播者及受众综合素质的提高所要求,也是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回归所必需,更是我国现实与《人间喜剧》的对接所铸就。 【正文】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在他二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写出了九十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在这些作品中,他一共塑造了两千四百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 他创作的《人间喜剧》(Comédie Humaine)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巴尔扎的创作为小说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使小说获得了空前的表现力。他艺术气魄宏伟,生气勃勃,和显示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却比现实更加集中、凝练和强烈。 恩格斯认为他的辉煌巨著《人间喜剧》是【1】“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在表现手法上“除了细节真实外,还更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从这里(《人间喜剧》),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的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上学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巴尔扎克作品的深刻性由此可见。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的作品都在注意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但是尽管如此,当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 所以说巴尔扎克是和现实主义连在一起的,他之流入中国也与我国新文学对现实主义的倡导,对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理论的介绍是密不可分的。作为西方的现实主义大师的巴尔扎克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也就是说我国新文学作者对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有着怎样的观照,他们是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方式接近巴尔扎克的文学世界的,这是我们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在中国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巴尔扎克来到了中国。但是在新文学初期,这位西方文学巨人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和他的入门弟子左拉相比,他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当时,鲁迅对法国作家的【2】“享乐气息”不以为然,所以中法两位现实主义巨人擦肩而过。然而事实上,“享乐气息”在巴尔扎克的艺术世界里表现的相当充分。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曾对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人物做过比较,他说“在欧洲每年出版的五万本书中,请您打开任何一本来看,它们谈些什么呢?谈的是幸福。女人想有一个丈夫,或者某人想发财,想有权力和受人尊敬。对于狄更斯的人物,一切追求的目的,只是大自然怀抱里的一座漂亮的小住宅和绕膝欢跃的一大群儿孙。巴尔扎克的人物所热衷的是高楼大厦、贵族头衔和百万金钱。 这种思想倾向,与鲁迅为人生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相距甚远,鲁迅难以从巴尔扎克艺术世界中是取思想滋养来构建自己的现实主义文学。但是,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创作原则方

高尔基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不过,问题主要还不在这些方面。 高尔基上述的关于消极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见解对苏联乃至我国的学术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这一说法还以其极端的形态即“进步的或反动的浪漫主义”出现。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探讨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流派时,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讲流派时,则不分“消极”和“积极”,更放弃“进步”和“反动”的说法,而在探讨浪漫主义内部派别的思想特征时,则可从“消极”或“积极”方面加以阐述。看来,这一立足点是比较科学的。这其实是对高尔基的观点的修正。 高尔基关于“批判现实主义”的观点更是影响深远。在高尔基的有关论述中,同样也表现出贯彻“阶级论”的意图,如他提出过,“资产阶级贵族的现实主义”就是司汤达、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批判现实主义。后来,他又多次强调这一看法。但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正式提出来以后,高尔基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现实主义的“批判性”,这之中并非都属于文学史观的范畴,而显然具有某种现实性,如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只有那些凡夫俗子、只有那些其作品已经被人遗忘的、没有多大才能的文学家,才满足于现实,才去迁就现实,赞美现实。那种公正地获得‘伟大’称号的文学,从没有向社会生活高唱过赞歌。”并且他还多次说过:“我是个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家。” 高尔基对俄国现代主义的否定态度是显而易见的。在高尔基看来,被他称为“现代浪漫主义”的俄国现代主义“是一种纯粹的反动的现象”。对于他这位在创作中也曾运用过不少象征手法的艺术家来说,他显然是从“阶级论”的层面上提出这种否定性的评价的。我们自然不能说所谓“颓废主义”这类说法源于高尔基,但他的著作中反复出现大量的这类词语以及它们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却是实情。 总之,高尔基力图把阶级论的观点贯穿整个著作,但在贯穿不下去的时候又转向了“人”的理论。一些从阶级论的角度所做的分析中夹杂着“人”学的见解,同时,某些从“人”学的角度展开的论述却又得出阶级论的结论。这样的例子在有关个别作家作品的分析中是不难发现的。 对于包括高尔基在内的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如何定位,是从“阶级”还是从“人”的角度去把握?高尔基自然是无产阶级的伟大作家,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在于,阶级毕竟还只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它或迟或早地要在人类历史中消失,而在某种意义上,人才是永恒的。既然我们未把莎士比亚称为资产阶级的伟大作家、把托尔斯泰称为地主阶级(或贵族阶级)的伟大作家,那末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称高尔基为某一阶级的伟大作家呢?高尔基一生都在“阶级”和“人”之间徘徊和求索,最后终于停靠在“人”的岸上。他是人类的伟大作家——这也是对高尔基的最高的评价。 高尔基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王钦仁 高尔基作品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对中国文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是其他任何外国作家难以比拟的。 早在1907年,高尔基的作品《该稳和阿尔乔姆》就被吴由日文转译成中文,登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第四年)第一期至第四期的小说栏内,题为《忧患余生》。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高尔基作品中译。此后,天蜕、半侬、周瘦鹃、胡适、郑振铎、沈泽民、孙伏园、胡根天、瞿秋白等先后译出了高尔基的一些短篇作 120

(完整word版)2019全国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

现代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①古村古镇是一个综合的多维空间概念,它既是一个传统的居住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文化载体和文化空间的概念,还是一个经济生产复合体的概念。由于中国古村古镇的地域分布差异大,古村古镇的特点各异,文化内涵的程度不同,保护与传承价值不一,因此,古村古镇的保护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古村古镇的保护可以根据具体规模的大小和相关政策的要求,选用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保护、历史街区保护、重点文物建筑和设施保护等;也可以根据呈现的环境,选择活态博物馆保护、静态博物馆保护、虚拟博物馆保护;也可以根据呈现的方式,选择实体环境保护、文字记录保护、数字化保护、空间技术实时监测保护等。数字虚拟博物馆保护和空间技术实时监测保护是信息化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古村古镇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方向。 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长期困扰古村古镇永续发展的现实问题。所有专家学者、社会人士、政府管理者和参与企业,必须高度认识古村古镇保护的重要价值,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没有有效的协同保护就不可能有古村古镇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古村古镇的保护不是简单的建筑和文物的静态保护,而是包含原住居民生活的相对活化的协同保护。古村古镇的活化不应局限于旅游和商业的目的。古村古镇文化资源的多方位永续利用是古村古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③古村古镇协同保护的核心是保护乡土文化的原真性及其文化景观基因。保护古村古镇的原真性就是要保护传统村镇中有代表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聚落的整体格局、街巷风貌、民居风格、特殊民俗及原生环境等。保护古村古镇的文化景观基因就是要保护和挖掘各个古村古镇所独有的历史文脉和乡土记忆。保护乡土文化的原真性及其文化景观基因就是为了确保其地域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和地方感。 ④从长远来看,保护古村古镇必须依靠立法,我国目前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有助于古村古镇保护在法律层面上的推进,但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细节。要加强对有利于古村古镇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加大执法保护的力度。 ⑤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目标是打造历史与现实相辉映且充满乡风乡情的人居环境。这种人居环境始终贯穿着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思想,这种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思想,不仅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建造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中国未来充满人性关怀与和谐理想的人居环境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应该坚信,关注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现代人居环境建设有机结合的理念与行动,将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众的期待和欢迎,这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确保“记得住乡愁”的具体行动,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巴尔扎克作品经典语录大全100句

巴尔扎克作品经典语录大全100句 1、男子的才对于德而言,就和美貌之于女子差不多:能给人以希望。——巴尔扎克《莫黛斯特·米尼翁婚约》 2、苦难好比一道神奇的符箓,能加强我们的天性,使猜忌与凶恶的人愈加猜忌愈加凶恶,慈悲的人愈加慈悲。——巴尔扎克《夏倍上校》 3、真正的考验是在痛苦和幸福上。当两个人通过了这两种人生的考验,在这过程中每人的优缺点都暴露无遗,也观察了彼此的性格时,他们就可以手携手一直走到坟墓了。——巴尔扎克《莫黛斯特·米尼翁婚约》 4、在爱情方面,别有用心的虚假总比真面目可爱,就因为此,才有许多男人肯在一般手段高明的女骗子身上挥金如土。——巴尔扎克 5、人类所有的力量,只是耐心加上时间的混合。所谓强者是既有意志,又能等待时机。守财奴的生活,便是不断的运用这种力量为自我效劳。他只依赖两种情感:自尊心与利益。但利益既是自尊心的实际表现并且是真正优越的凭据,所以自尊心与利益是一物的两面,都从自私自利来的。这种人物涉及所有的情感,可以说集情感之大成,而我们个个人都跟他们一脉相通。哪有什么全无欲望的人?而没有金钱,哪个欲望够满足?——巴尔扎克《欧叶妮·葛朗

台》6、精神生活与肉体生活一样,有呼也有吸:灵魂吸收另一颗灵魂的感情来充实自己,然后以更丰富的感情送回给人家。人与人之间要没有这点美妙的关系,心就没有了生机:它缺少空气,它会受难,枯萎。——巴尔扎克《欧叶妮·葛朗台》7、逆境不就是命运的试金石吗? ——巴尔扎克《高老头》8、"L'amour n'est pas seulement un sentiment, il est aussi un art. 爱不光是一种感情,也是一门艺术。- Honoréde Balzac 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网络名言集》" 9、感情等于才分。感受是了解的对手,正如行动是思维的抗衡。一个有天才的朋友可以通过友情、领会,和他并驾齐驱。一个常人有感情作基础,就可以比倒最伟大的艺术家。这说明女人为什么爱着一些“蠢才”。——巴尔扎克10、到处是真苦难,假欢喜。——巴尔扎克《高老头》11、哪里有穷困,哪里就有苦难。苦难,穷困,蓄势极猛,苦了,穷了,斯滥矣,大权在握,就会滥用,其理自同。——巴尔扎克《乡村医生》12、做点好事,待人要仁慈、宽厚;总之,用你的谦虚来避免厄运吧。——巴尔扎克13、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14、目的高尚,会使所做的事情都同样高尚。——巴尔扎克15、实笃一清如水的生活,诚实不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季大语文《巴尔扎克》课后巩固测试 全国通用【精品】

【外】巴尔扎克【精 品】 一、我背你写(请你背诵下面这句话,并让家长默写在家长听写页的相应位置) 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巴尔扎克《直面苦难》 二、文学常识考点 1.与浪漫主义相比,则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提倡冷静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在巴尔扎克的追悼会上,文学大师(人名)曾站在蒙蒙细雨中,面对成千上万哀悼者慷慨激昂地评价道:“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3.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其中、和小仲马等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亦有重大贡献。 4.巴尔扎克,19 世纪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总集名为 。 三、选文阅读 《欧也妮?葛朗台》是一幅法国 19 世纪前半期外省的色彩缤纷的社会风俗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金钱对人的思想灵魂腐蚀和摧残。小说形象地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的每一个金钱都充塞着“污秽和鲜血”,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冷酷的“现金交易”再也没有任何联系了。 欧也妮·葛朗台(节选) 【法】巴尔扎克 终于他主意拿定了,晚饭时分回到索漠,决意向欧也妮屈服,巴结她,诱哄她,以便到死都能保持家长的威风,抓着几百万家财的大权,直到咽最后一口气为止。老头儿无意中身边带着百宝钥匙,便自己开了大门,轻手蹑脚地上楼到妻子房里,那时欧也妮正捧了那口精美的梳妆匣放到母亲床上,趁葛朗台不在家,母女俩很高兴地在查理母亲的肖像上咂摸一下查理的面貌。 “这明明是他的额角,他的嘴!”老头儿开门进去,欧也妮正这么说着。 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 们!”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最新浅谈巴尔扎克《高老头》的人物形象

浅谈巴尔扎克《高老头》人物形象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著名,也是其《人间喜剧》的开头部分。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 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 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而今天我所要研究的是《高老头》里的高老头、拉斯 蒂涅、伏脱冷和鲍赛昂子爵夫人这四个主要人物。 一、高老头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 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小说主人公高里奥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向读者展示了一份特别的父爱。他把女儿当做天使,乐于牺牲自己来满足她们的种种奢望。为了女儿不 牺牲一切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对于这样一个“慈父”,巴尔扎克赞叹“他无异于一个基督 教神圣的殉道者”。 高老头生活在大革命时期、拿破仑帝正和波旁王朝这三个新旧交替、急剧动荡的时期,当时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是金钱至上,而作者笔下的高老头成为了这个时期被金钱吞没的父爱的典 型代表。我认为高老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高老头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但也是一个十分自私 的人,同时高老头是个矛盾综合体又是一个内心充满渴望又是一个压抑自己的人,但我觉得高 老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盲目溺爱女儿的人。事实上,高老头的父爱并不单纯,而带着阶级的 复杂性,他的父爱是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的。从封建宗法伦理道 德观出发,他认为父女之爱天经地义,“父道”是家庭、社会的轴心;但他又怀着往上 爬的虚荣心,把对女儿的“爱”作为攀援名贵、抬高地位的手段,结果,原本高尚的感 情变得庸俗、猥琐。他的父爱是病态、畸形的。具有自我抹杀性,正如高老头自己所说: “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 二、拉斯蒂涅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与作品《巴尔扎克》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与作品《巴尔扎克》 绪论: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的分析介绍,来表达作品与当时社会人们对艺术的认知之间的联系,以及作品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观点。试着对此作品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想法思路、作者创作的表现手法和最终成果展示对大众审美眼光的影响进行阐述,再近一步挖掘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 一、作品介绍及剖析作品的艺术价值 (一)作品介绍 文学家巴尔扎克被公认为19世纪文坛中耀眼的巨星,他的作品中包含有浪漫主义情怀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就是其众多敬慕者中的一员。所在在他收到要为巴尔扎克雕刻一副作品的时候,罗丹是万分乐意的,他说:“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其实在罗丹10岁的时候,巴尔扎克就已经去世了,罗丹甚至没有见过这位大文豪一眼,所以在刻画巴尔扎克像的外观上,他大量阅读书目、研究巴尔扎克的作品由此推断出巴尔扎克本人的性格特点,前前后后作了四十多件小稿子,向最真实的巴尔扎克慢慢靠近。罗丹塑造出的巴尔扎克像是一个晚间写作的思考形象,作家喜欢在晚上进行写作,夜深时是灵感迸发的大好时机,远离了白天的人群和喧嚣所以罗丹刻画的巴尔扎克的形象是穿着睡袍的,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在星空下沉思。法国文学家协会废除了合同,因为他们觉得很难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找到文豪巴尔扎克的影子。面对这些庞杂的批评,罗丹却说:“我作的巴尔扎克像,他的造型动态和模样可以使人联想到他平时写作的场景、他的思想和他的生活环境,他的写作是与社会密不可分的,他是一个真真实实存在着的人”,“它是我一生中创作的巅峰,是我的投入全身心得来的成果,是我作品本身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如果真理真会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作品摔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

巴尔扎克与中国文学

巴尔扎克与中国文学 我们这组对巴尔扎克与中国文学的探讨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概况 近一个世纪以来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简况 1914 1949 1979 20C末21C 初始段发展期繁荣期深化 从上面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出,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从1914年到现在整体趋势是逐步扩大的,但在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9年建国的这一段时期以及十年文革期间出现了停滞现象,这两段时期文学基本上成为了政治的工具。改革开放以后,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又出现了新的飞跃。 在中国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 巴尔扎克来到了中国。在新文学初期, 这位西方文学巨人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和他的弟子左拉相比, 他的影响微乎其微。五四运动前,国外传入中国的小说中,政治小说、教育小说和科学故事最多, 这是传播者作政治宣传与科学启蒙的需要; 侦探小说与言情小说影响最大, 因为它投合了一般市民阅读公案武侠小说的习惯及对异域艳情的兴趣;20 世纪初,国内留学生深受自然主义影响,左拉、福楼拜、莫泊桑等人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超过巴尔扎克。 1、初始阶段:

巴尔扎克正式在中国的传播是以1914年林纾以文言意译《人间喜剧》“哲理研究”中的四个短篇为标志。从1914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以来,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一直处于初始阶段。其传播重心也是先对巴尔扎克本人作评介,包括其生平、思想、创作等,慢慢才转移到在作品的译介上。在传播方式上,以1936年为界,前期多半是移植国外对巴尔扎克的研究成果,后期则在这些成果上作延伸与渗透。 1937年抗战爆发,对巴氏的传播停滞下来,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 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人的态度如何, 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 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曾受到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赞扬的巴尔扎克被有选择地接受了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拉法格曾回忆:《人间喜剧》是马克思、恩格斯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马克思非常推崇巴尔扎克,称赞《人间喜剧》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恩格斯在1883年12月写给拉法格的信中说“在我卧床这段时间里,除了巴尔扎克的作品外,别的我几乎什么也没有读,我从这个卓越的老头子那里得到了极大的足。”)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帮助中国国内接受巴尔扎克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一阶段成果表现为涉及到巴氏的译者、评介者近50人,介绍、评介巴氏文章40多篇,翻译(含重译)80余篇。 2、发展阶段: 建国后的三十年,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呈逐浪走高之势。接受主体的扩大、译介者如傅雷、穆木天、高名凯等人的大量译介、巴尔扎克作品本身的吸引力都极大地促进了其在中国的传播。 1949——1957:对国外的巴学成果借鉴独领风骚; 1958——1959:集中关注的是作品的“金钱”问题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映; 1960——1961:是对巴氏“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热论; 1964——1965:通过“高老头的父爱”问题来证明作者世界观对创作影响的直接性。 1966——1976:十年文革,中断了巴尔扎克的传播。 十七年间,国内学者将思考重心定格于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而这一阶段的局限则在于批评界较多地是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来审视作者,而忽视了作品的审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