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

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

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
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

文章编号:1000-8462(2000)01-0018-07

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①

周一星,张 莉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中国北京 100871)

摘 要:开放条件下,以沿海发达地区为核心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在对外经济联系中,这种格局进一步强化,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以大连、天津、上海和广州、深圳为龙头,由沿海至内地形成多条对外联系轴线。根据各地对外联系的主要方向,全国基本形成东北区、黄河流域区、长江流域区和华南区四大对外经济联系区。

关键词:对外经济联系;对外贸易;空间交流;空间格局

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处于相对隔绝的封闭状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及人口的流动受严格的计划控制,经济联系基本是以行政中心为主的向心联系,形成了行政经济区的联系格局[1]。

80年代以来,我国的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同步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与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展,给国民经济增长注入生机和活力,也改变了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传统中心区位城市的发展优势让位于门户区位城市[2]。沿海地区迅速崛起,成为我国强大经济核心区,中西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出现“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3],以东部为中心的经济联系格局初步形成。

如今,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进出口贸易额占G DP的比重已稳定在40%左右[4],达到了较高的经济开放度,对外货物运输在全国运输总量中的比重也已达到1Π4[5]。在这种背景下,本文试图揭示中国大陆对外联系的空间格局。

对外贸易是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关联到生产、流通等各个领域[6],对地域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可用地区之间外贸货物的交流来表征对外经济联系,这是依托交通运输网络、以对外经济联系为目的的一种空间经济联系。所用的主要资料是由国家海关总署提供的1997年按货源地和目的地分类的全国各省区到40个局级海关的进出口贸易额资料。2 对外贸易的空间分布

这里引入外贸生成地[7]和集散地的概念。前者指进出口货物贸易中的货源地和目的地,是对外贸易的直接发生地。后者指货物进出口必经的通道———海关,海关对进出口货流起到枢纽的作用,因此可以看作对外贸易的集散地。

2.1 外贸生成地的空间分布

2.1.1 动态变化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进出口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

4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3,250.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5.7%。出口贸易增长尤其显著,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1,827亿美元,很多年份出口增长率超过20%[8]。在全国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的背景下,各地区对外贸易增长的态势各异,导致了对外贸易分布格局的变化。

(1)东中西的动态变化

图1 东中西部对外贸易分布图

Fig.1 The distribution figure of foreign trade

in the E astern-Middle-Western region

图1显示了1980①、1992和1997年3年东中西三大地带对外贸易额分布比的变化情况[8,9],显然,东部地区

第20卷第1期2000年1月

经 济 地 理

EC ONOMIC GE OG RAPHY

V ol.20,N o.1

Jan.,2000

①1980年资料为按经营单位分类的数据。

收稿日期:1999-11-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771032成果之一。

是对外贸易的集中发生地,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中西部地区只占很少的份额,西部又低于中部。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地位也经历了微小的变化过程。开放之初,东部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91.84%,经过了缓慢的下降后(1992年为84.63%),1997年又升到90.22%。中西部地区发生了相应的先

升后降的过程。

(2)东部地区内部的变化

对外贸易虽然一直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在其内部,各省市的对外贸易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图2所

示,80年代以来,东部各省市的对外贸易地位基本经历了南升北降的过程,辽宁、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贸易

份额纷纷下降,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则明显上升,尤其是广东省,由1980年的14%跃升为1992年的49%,1997年仍高达45%

。上海也经历了明显的下降过程。1980年上海对外贸易额占全国24.77%,为全国之首;后来逐渐被广东省超过,虽然仍位居第2,但进出口份额只有广东省的1Π4。东部对外贸易空间格局的变化,从对外经济联系的角度印证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10,11]

图2 东部省市对外贸易分布图

Fig.2 The foreign trade distribution figure of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E astern China

各地对外贸易的动态变化表明,对外联系中沿海区位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一直在对外贸易中占统治地位。沿海各地尽管都有便利的海运条件,但是由于开放之初香港、台湾、新加坡等是我国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与之毗邻的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更突出,北方则相对落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地区的不断拓展,这种局面已经在逐渐发生变化,北方的开放度也越来越高。上海贸易地位的下降,与近年来上海经济结构调整不无关系。80年代初,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2.5%;之后,上海经济结构向服务

经济化迈进,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加大,工业份额逐渐降

低,在货物贸易中的地位相对下降[12]

;其它省区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是上海贸易地位下降的原因之一。2.1.2 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

(1)空间分布不均衡

从对外开放以来各地区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过程

可以看出,空间分布不均衡是我国对外贸易分布最明显的特征。

这种不均衡首先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差异,东部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90%以上,是对外贸易的主要集中地,中西部只占很小的份额。东部地区内部,各省、市的对外贸易地位也是差异悬殊。广东一省占东部贸易额的45%,上海占10.35%,江苏、山东、福建、浙江、北京、辽宁等在对外贸易中的份额都高于5%。而广西、海南和河北相应的贸易份额只有0.8%、0.6%和1.3%。

把1997年按报关地区(海关报关自动化系统中不

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代码)的600多个地区[13]

的进出口

贸易额资料合并成419个地、

市级单位,分析各地、市在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分布比。广州、

深圳、上海、东莞、

北京、天津等前6位城市进出口额占全国的42.09%;前20位城市,还包括汕头、

大连、厦门、青岛、惠州、

福州、中山、珠海、南京、宁波、番禺、杭州、江门、揭阳,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67.12%;前50位城市占全国的84.43%,其中40座城市位于沿海地区,另外10个

城市中除大庆外,都是内地的省会城市,它们是武汉、太原、哈尔滨、重庆、西安、成都、合肥、昆明与郑州。可见,东部沿海的城市地区和内地的大城市是对外贸易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2)外贸生成密度的区域差异

对外贸易的生成密度是单位指标(人口或经济产

值)进出口额的大小[7]

,表征对外贸易水平的高低。1997年全国人均进出口额是266美元,各省区外贸生成

密度高低不一,区域差距明显。上海外贸生成密度最高

(2,084美元),最低的甘肃、

贵州只有20.68和19.82美元。按贸易生成密度的高低,各地区分为四个等级:上

海、

广东第一集团,人均外贸额高于1,800美元;北京、天津第二集团,在1,000—

1,300美元之间;福建、浙江、辽宁、

江苏、海南、山东为第三集团,在200—600美元之间;其他地区均低于120美元。各地区贸易密度的差异既反映了沿海和内地对外贸易水平的差别,也反映出城

市地区对外贸易水平高、

外贸生成密度大的特点。(3)进、出口的地域分布大致相同,但略有差异表1 各地区进出口分配比(%)

T ab.1 The distribution ratio of the import

and export in the every districts 东部

广东

中部

西部

进出口

90.2240.78 6.70 3.08进口91.6139.78 5.21 3.18出口

89.14

41.57

7.86

3.00

从东、中、西三大地带及各省区在全国进口、出口贸

9

11期 周一星,张莉: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

易额中的分布比看,可以说是同中有异。进口与出口的地域分布特点大致相同,都是集中于东部地区,东部内部又集中于广东省,几乎占全国进口、出口贸易的半壁

江山。各地进、出口分布的差异表现为

:

图3 对外贸易生成密度分布图

Fig.3 The distribution figure of foreign trade production density

三大地带中,东部地区进口份额大于出口,中部地区是出口大于进口,西部相对持平。各省区中,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大直辖市,进口大于出口,广东、浙江、广西、

河北、黑龙江、江西、山西、河南等省的出口均大于进口。这种微小的差异表现了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在全球性的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

[14]

,中国城市发展纷

纷经历了“退二进三”的经济结构转型过程,由“工业型城市”逐渐过渡为“服务型城市”[15]

。相应地,第二产业发生了由城市中心向郊区、从沿海向内地、从城市向农村的地域转移。经济结构与地域变迁的结合成为各地进、出口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4)外贸分布与外资和G DP 的相关性

中国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经济发展有很强的关联性[16]

,这在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中得到集中体现。用地区外贸分布比和外资分布比、G DP 分布比分别做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92和0.88。外贸分布与地区利用外资和G DP 的高度相关性,既表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G DP 互相促进、互相带动的作用,也表明三者在沿海地区集中分布的态势。但是外贸分布的集中性更强。用洛伦次曲线指数[7]

来计算外贸分布的集中性指数,公式为:

I =A -R ΠM -R

式中,A 为某要素排序后累计分布比的合计值,M 为该要素最高集中分布时累计分布比的合计值,R 为该要素最均衡分布时累计分布比的合计值。各省区外贸分布的集中性指数为0.75,而外资和G DP 分布的集中性指数分别是0.67和0.43。2.2 外贸集散地的空间分布

海关作为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是一种特殊的中心地,这种对外贸货流的集散功能是海关城市中心职能的重要体现。海关通过量的差异,反映了对外贸易在集散地的分布状况。1997年全国共设40个局级海关,分别是北京、长

春、长沙、成都、重庆、大连、福州、广州、黄埔(广州市)、

贵阳、哈尔滨、海口、杭州、合肥、呼和浩特、江门、昆明、拉萨、兰州、满洲里、南昌、南京、南宁、宁波、青岛、汕头、上海、沈阳、九龙(深圳市)、石家庄、太原、天津、武汉、乌

鲁木齐、

西安、厦门、银川、湛江、郑州和拱北(珠海)。局级海关设置本身就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沿海地区局级

海关多,广东一省设置7个局级海关,青海省在1997年则没有局级海关。

各海关的集散能力差异悬殊。上海海关进出口贸易额最高,占全国的18.0%,广州(17.4%)和深圳(16.6%)紧随其后,三处海关通过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从集散量看,天津、

青岛、大连、南京和厦门海关比上海、

深圳和海关低一等级,在全国进出口贸易额中的比重在5%左右。8个海关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

77.84%。银川海关外贸货物通过量最少,仅占全国的0.006%。按省区为单位将海关合并,对比各省区在对外贸易中的集散能力和生成能力。沿海省市中,天津、上海、辽宁、广东、山东的集散量大于生成量,表明这些地区的海

关的中心性较强,对周围地区有一定的集散作用。尤其是天津和上海海关,集散量分别是该地货物生成量的1.98和1.92倍,吸引辐射范围很广。北京、

河北、江苏、浙江等省明显表现出贸易生成能力大于集散能力的特点,与附近的天津、上海海关强大的辐射能力有很大关系。内地省区外贸集散能力普遍小于生成能力。可见

在对外联系中,内地主要处在实力强大的沿海海关的辐射之下。例外的地区是云南和西藏,集散量分别是生成

02经 济 地 理 20卷

量的1.9和1.4倍,表明沿边海关对周围地区具有一定吸引力。

从东中西三大地区看,95.78%的外贸货物在东部地区进出,比东部地区外贸货物生成的分布比高5.56个百分点,表明中西部地区一半以上的进出口货物由东部地区通过。有的内地货物即使在本地出关,也会经过转关由沿海地区出海,由于内地通关份额很小,不再进行深入分析。

3 对外贸易的空间交流

空间交流关系反映了空间联系的本质,表现出地域之间结合程度的高低。进出口货物在省域与海关之间的联系,是发生在货源地(目的地)与中转点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货物交流关系[7]。正是由于海关在开放条件下所处的优越的区位条件,形成了这种特殊的空间货物交流。交流的强度,反映了海关与地域间相互作用力度的大小。

3.1 省区的“出海”方向

处在各海关的吸引之下,各地几乎与所有的海关都有货物往来,但是与各海关的联系强度却有很大差别。以省域为对象,计算与其交流的各海关进出口额占该地总量的比例,表现出海关与地域间的联系强度。下表显

表2 各地主要的“出海”口

T ab.2 The m ain“go to Sea”mouth of the every districts

地域 海关及联系强度Π%地域 海关及联系强度Π%

北京北京(37.1) 天津(25.8) 上海(19.5)宁 夏昆明(46.0) 天津(35.3) 北京(5.4)

天津天津(83.8) 北京(12.8) 上海(19.5)新 疆乌鲁木齐(56.5) 天津(21.5) 南京(7.9)

辽宁大连(85.4) 沈阳(7.7) 天津(2.6)四 川重庆(29.9) 成都(19.8) 上海(17.2)

河北天津(62.2) 石家庄(23.1) 北京(3.4)云 南昆明(44.2) 广州(31.2) 湛江(5.9) 深圳(5.8)

山东青岛(94.9) 天津(1.5)贵 州贵阳(26.1)湛江(17.6)广州(16.9)天津(10.2)上海(8.2)南宁(6.5)江苏上海(50.4) 南京(44.4) 天津(1.3)西 藏拉萨(29.9) 广州(17.8) 湛江(12.7) 上海(9.8)

上海上海(96.7) 宁波(1.2) 3 3 3

浙江上海(47.9) 宁波(34.2) 杭州(11.60)黑龙江大连(58.6) 哈尔滨(20.7) 石家庄(9.3)

福建厦门(62.6) 福州(26.6) 深圳(5.9)吉 林大连(57.6) 长春(27.5) 天津(4.7)

广东广州(39.5) 深圳(37.5) 汕头(9.9)内蒙古天津(37.6) 呼和浩特(21.6) 满洲里(12.3)

广西南宁(52.4) 广州(14.2) 深圳(11.6)山 西天津(57.1) 石家庄(20.2) 太原(11.2)

海南海口(71.9) 杭州(17.9) 天津(6.2)河 南郑州(26.2) 天津(26.2) 南京(12.1)

3 3 3湖 北武汉(41.1) 上海(26.0) 南京(8.0)

陕西西安(34.0) 天津(32.0) 上海(14.2)湖 南长沙(27.3) 广州(26.0) 上海(15.2)

甘肃天津(48.6) 兰州(20.3) 呼和浩特(5.5)安 徽上海(39.4) 合肥(26.3) 南京(18.9)

青海天津(60.3) 兰州(8.0) 青岛(6.7)江 西南昌(28.5)上海(26.1)广州(10.6)深圳(9.8)昆明(8.3)

示了地域与海关间交流的特点:

(1)各地均有两个以上的主要海关,但联系强度不同。有的省市处在一个海关的绝对影响之下,如上海、山东、辽宁、天津;有的没有占绝对优势的海关,如江西、河南、西藏和四川。

(2)海关与地区之间的联系强度表现出一定的距离衰减趋势,但并不普遍,尤其是内陆地区对海关的选择往往“舍近求远”。说明各海关尽管都是局级海关,但在对外经济联系中的职能等级却有高下之分。

(3)沿海海关是外贸货流的主要集散地,内陆省区货物亦多从沿海海关进出口。其中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和大连腹地范围广大,是具有大区意义的高等级中心。几大海关附近地区多以各海关作为主要“出海”口,内陆偏远地区或本地海关集散功能较强地区以本地海关为主,表现出空间交互作用的复杂性和地域衰减的特点。

(4)五大海关吸引范围有明显的区域性:大连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天津是华北、西北各省区对外联系的主要口岸;上海是长江沿岸地区进出口的主要通道;广州、深圳的影响则限于南方各省。这种联系受交通、距离、传统联系等因素影响,交通的便捷性最为重要。

3.2 海关货物的地域构成

以海关为对象,计算各地货物占该海关通过量的比例,分析货物主要的地域构成,既反映了各地货物规模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关的集散能力(见表3)。

从海关货流的地域构成可以看出:

(1)尽管内陆地区大部分货物在沿海进出口,但由于外贸货物少,在沿海海关进出口贸易额中的份量很低。这也是我国对外贸易分布的不均衡的重要表现。

(2)各海关进出口货物虽然来自全国各地,但集中程度很高,23个海关90%以上的货物来自(或发往)一个地区。各海关进出口货物基本以本地为主,尤其是内地海关,本地货物多占90%以上。

(3)沿海海关进出口货物虽以本地为主,但外地货物占一定比重,如大连、天津、石家庄(主要是秦皇岛对煤和石油产地的吸引[17])、上海等,反映了这些海关对

12

1期 周一星,张莉: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

表3 海关货流的地域构成

T ab.3 The region form of customs goods current

海 关地域及货流构成(%)海 关地域及货流构成(%)

北 京北京(73.8) 天津(17.5)

哈尔滨

黑龙江(86.5) 辽宁(2.0) 广东(1.9)

天 津天津(41.9) 北京(18.8) 河北(11.6) 山西(6.5)长 春吉林(94.9) 黑龙江(2.1)大 连辽宁(73.5) 黑龙江(15.2) 吉林(8.5)满洲里内蒙(13.3) 辽(12.1) 黑(7.8) 冀(7.2)京(7.1)沈 阳辽宁(95.4) 吉林(3.5)川(7.0) 鲁(6.9) 苏(6.5) 豫(5.7) 沪(4.2)石家庄河北(43.2) 山西(23.0) 黑龙江(19.2)呼和浩特内蒙(57.6) 辽(14.6) 甘(7.8) 安徽(4.9)青 岛山东(91.3) 江苏(1.6) 北京(1.2)太 原山西(96.2)南 京江苏(84.2) 安徽(3.7) 河南(2.1)郑 州河南(99.5)上 海上海(50.1) 江苏(22.3) 浙江(13.3) 北京(5.2)武 汉湖北(97.9)宁 波浙江(83.8) 上海(5.3) 江苏(4.7)长 沙湖南(94.2) 江苏(1.6)杭 州浙江(77.6) 北京(6.2) 江苏(4.7)合 肥(安徽(98.0)厦 门福建(97.8)南 昌江西(98.4)

福 州福建(98.2) 3 3 3汕 头广东(99.2)西 安陕西(99.8)江 门广东(99.2)兰 州甘肃(95.3)深 圳广东(93.2) 福建(2.1) 北京(1.0)乌鲁木齐新疆(84.5) 北京(3.0) 辽宁(2.1)拱 北广东(98.9)成 都四川(99.5)湛 江广东(74.1) 北京(5.7) 广西(5.7) 贵州(4.0)重 庆四川(99.8)

海 口海南(97.9)昆 明云(23)粤(13)桂(7.8)浙(7.5)宁(7.3)湘(6.5)苏(5.1)广州(包括黄埔)广东(94.2) 北京(1.4)

贵 阳

贵州(98.8)

南 宁广西(72.1) 

广东(11.1) 江苏(2.86) 贵州(2.57)拉 萨

广东(52.6) 西藏(20.7) 四川(6.4) 福建(3.2)

3 3 3

银 川宁夏(93.6) 广西(3.7)

外贸货流有相当强的集散能力。广州和深圳虽然对外省有影响,但由于本省货物量大,外地货物所占份额很小。青岛、福州和厦门吸引范围都以本省为主,山东和福建省受其他海关的影响很小,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省区。(4)沿边海关,如满洲里、呼和浩特、昆明、拉萨、南宁、乌鲁木齐等,对外地货物具有一定的吸引作用,表明我国和陆境邻国的经济贸易联系已经发育。但是由于沿边海关的货物通过量小,货物的地域来源非常分散。4 对外经济联系的分区

开放条件下,对外经济联系是沟通地区之间交流的重要纽带。受交通、距离、传统联系等多种因素影响,各地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强度是不同的。区内功能的一体化及经济上相互依赖的程度是划分区域的主要

标准[18]

。根据地区之间联系强度的高低,进行全国对外经济联系区的划分。维系区域生存和发展的是区内的外贸货物的流动,也是用以划定对外经济联系区的主要依据。

根据以上研究,以大连、天津、上海、广州、深圳为中心,全国可形成四大对外经济联系区。分别是:

(1)以大连为中心的东北区,包括辽宁、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的东四盟地区,哈大线是该区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轴线。大连是全区最主要的出海口,与区内各地的联系紧密,吸引力强,是功能一体化最强的对外经济联系区。

(2)以天津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区,范围包括东北、华北各省区,京包—包兰—兰新线、兰青线、同蒲线、京广、

京沪线北段等干线是沟通天津与内陆地区联系的主轴

线。对河北、山西、青海、甘肃的吸引强度高,对内蒙、陕西、新疆、河南的作用力较弱。新疆主要受本地海关的吸引(56.3%),内蒙、陕西、河南主要是当地海关和天津

的竞争腹地,并受到其他海关的影响。(3)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流域区,包括长江流域的江苏、浙江、安徽、四川、湖北、江西、湖南等省,京沪线南段、沪杭—浙赣线、长江航道等是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通

道。上海对与区内的吸引强度表现出随距离衰减的趋

势,对江苏、浙江和安徽吸引力最强;江西、湖南是当地海关、上海和广州、深圳共同作用的范围;四川、湖北受当地海关影响较大,上海处在相对从属的地位。

(4)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华南区,包括广东、云南、广西、贵州、江西、湖南、西藏等地。区内一体化程度较低,对除广东以外的其它省区的吸引强度都在0.4以下。云南、广西与东南亚国家相邻,沿边经贸联系较为活跃,货物进出口以本地海关为主,广州、深圳处在第2位;西藏、贵州都没有占绝对优势的海关,本地海关和广东省海关的影响较大,与沿海其它海关也有一定的联系。交通不便也是区内联系强度较弱的原因之一,除京广、京九线南段外,区内缺乏便捷、通畅交通干线联系。除东北区范围明确外,其他三大区界限相互交错,形成一条过渡带,是海关共同的吸引范围。此外,山东和福建分别以青岛和福州、厦门为中心,是相对独立的对外经济联系区。

5 对外联系的空间格局

22经 济 地 理 20卷

综上所述,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表现为(见图4):(1)我国对外贸易的生成与集散,表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梯度推进的特征,这种分布特点,与地域经济水平、人口分布、区位优势等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外贸

生成地和集散地的叠加,

强化了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

图4 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

Fig.4 The sp atial p attern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 in China

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2)海关在对外经济联系中的职能等级有高低之分。沿海海关是外贸货流的主要集散地,内陆省区货物亦多从沿海海关进出口。其中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和大连腹地范围广大,是具有大区意义的高等级中心。

(3)地区之间的外贸货物交流是依托交通运输网络、以对外经济联系为目的一种空间经济联系。以大连、天津、上海、广州、深圳为出海口,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如哈大线、京包—包兰—兰新线、兰青线、同蒲线、京沪线、京广线、京九线、长江航线、沪杭—浙赣线等,形成多条对外联系的主干线,是沟通沿海和内地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与沿边国家的经贸联系也已发育,但目前在全国对外联系中处于次要地位。

(4)根据各地对外联系的主要方向,我国大致可以分为四大对外经济联系区,分别是:以大连为中心的东北区,以天津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流域区和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华南区。由沿海至内地,沿海海关对省域的吸引强度逐渐降低,本地海关的作用加强。山东和福建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对外经济联系区。

总之,对外开放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形成了以东部为中心的经济联系格局,在对外经济联系中,东部地区的地位更加突出,以东部为中心的空间

联系更加明显。展望未来,对外开放将是我国发展中奉行不变的基本国策,对外联系的空间格局,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演变的基础。广大内地对外贸易市场的开拓、沿海开放环境的完善、与沿边国家经贸往来的加强等,都是在对外开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参考文献:

[1] 周克瑜.走向市场经济———中国行政区和经济区的关系及其整合

[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 周一星.主要经济联系方法论[J ].城市规划,1998(2).

[3] 李斌,曹向学.关于宏观调控中区域分配及其格局问题的探讨[J ].

经济改革与发展.1994(10).

[4] 周一星.中国国际城市展望[R].待刊稿,1999.

[5] 徐海宁.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潜在问题[J ].国际贸易,1995(7).[6] 徐立青,宗蕴璋.国际贸易与企业外贸业务[M].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6.

[7] 张文尝等.空间运输联系[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2.

[8] 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17年的中国地区经济[M].中国统计出版

社,1997.

[9]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8[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10] 胡兆量.走向平衡的曲折过程———评改革开放后经济地域结构变

化[J ].经济地理,1992(2).

[11] 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 王延中.老工业城市的调整与结构转换[J ].城市时代,1999(1).[13] 国家海关总署.中国海关实用报关手册1996—1997[M].经济导报

社,1996.

3

21期 周一星,张莉: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

[14] Fu-chen Lo and Y ue-man Y eung.G lobalization and the w orld of large

cities[M].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1998.1-16.

[15] Y ukun W ang.China:Urban Development towards the Y ear2000,in Urban

Development in Asia[M].edited by Y ue-man Y eung,Chinese University of H ong K ong Press,1998.245-282.[16] 陆大道,薜凤旋著.1997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商务印书馆,

1997.

[17] 交通部运输管理司.中国主要外贸港口[M].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7.

[18] H oover and G iarratani.区域经济学导论[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ESE FOREIGN ECONOMIC RE LATION

ZHOU Y i-xing,ZHANGLi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Peking Univerc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C oastal areas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economic heart of China since the open and reforn,and the center function of coastal areas is further strengthened in the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With the leading of Dalian,T ianjin,Shanghai,G uan2 gzhou and Shenzhen,several foreign relation axes come into bding which link inland and coastal areas.Based on the main for2 eign relation direction of every district,China now has fou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 regions,that is,the North-eastern re2 gion,the Y ellow River basin region,the Y angzi River basin region and S outhern China region.

K ey w ords: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foreign trade;space exchanging;spatial pattern

作者简介:周一星(1941-),男,江苏常州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方面的研究,先后出版《城市地理学》等专著3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

42经 济 地 理 20卷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庭院经济项目建议书

庭院经济项目建议书 一、概况 获嘉县位于华北平原,东经113°30′20″――113°44′22″,北纬35°02′30″――35°20′40″,隶属于新乡市管辖。总区域面积4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8万亩,县辖11个乡(镇)215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万人,9万户。农村宅基地面积3.8万亩,其中房前屋后可利用面积2万余亩。人均耕地1.34亩,年平均气温14.4℃,年日照2359小时,年降水量588.9mm,无霜期220天。土壤为沙壤两合土,PH值在7.5左右。全县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排条件良好。境内有京广、新太两条铁路和新济、获武、汲詹、薄口四条公路贯穿,交通十分便利。 二、发展生态庭院经济项目的必要性 1、挖掘和开发土地资源潜力。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国家集体建设用地需要,土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开发庭院土地,利用家庭院落和房前屋后的非耕地发展生产,基本上不占或少占耕地,从而在一个方面解决了耕地少和粮经争地的矛盾,提高其利用率是增加土地面积的一个方面。增加土地利用面积可大大延缓耕地减少速度。 2、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农村庭院经济是劳动密集型经营,大多不需要高深技术,只要一般农村实用技术就行,

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因而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使富余劳力,立足本土,劳动致富。 3、增加农民收入。庭院经济是农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它是构成以大田粮食生产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的一个方面,种养项目较多,把庭院经济搞上去,能尽快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给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4、可作大田生产的“实验地”、“样板田”。一些新产品、新技术,可首先在庭院土地上试种试用,然后推广应用于大田,不但风险小,提高成功率,而且农民看到了效果,乐意接受。 5、解决了投入少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农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庭院经济以家庭经营为单位,具有生产资料的所有与使用结合紧密、产权清晰、生产经营灵活的特点,其投资回报率一般是大田粮食生产的3至4倍,所以能大大调动农民增加投入的积极性。 6、有利于产品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庭院经济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按小个体,大群体的发展模式,一村一品,一地一业的发展格局,容易形成产品规模。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有利产品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7、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庭院经济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二是庭院经济促进了农村自然环境的美化。纳入科学管理轨道的每家每户的庭院生产经营,对庭

【CN110097264A】一种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强度的度量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15068.1 (22)申请日 2019.04.18 (71)申请人 华南理工大学 地址 51064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 381号 (72)发明人 顾嘉欣 庄筠 王成芳 林志航  黄一杰 王俊超 岑晓璇 林建辉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44102 代理人 何淑珍 黄海波 (51)Int.Cl. G06Q 10/06(2012.01) G06Q 50/26(2012.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强度的度量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强 度的度量方法,包括步骤:获取excel格式的对象 名及经济人口数据;获取城市的空间研究范围、 交通路网数据并对样本点进行空间加权赋值;基 于OD成本矩阵进行最短出行时间加权计算;依据 修正性的重力度量模型,计算城市群空间联系强 度;导出城市联系强度可视化图表及联系强度数 值表格。本发明将传统重力模型度量方法中空间 距离测算修正为出行时间;结合经济数据对出行 时间进行综合加权分析;整合了城市出行时间的 数据获取、分析与计算步骤。用户只需根据现有 的城市经济社会数据即可自动生成城市经济空 间联系分析结果,提高了城市群空间联系强度度 量的时效性和效率。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CN 110097264 A 2019.08.06 C N 110097264 A

权 利 要 求 书1/2页CN 110097264 A 1.一种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强度的度量方法,包括步骤: 数据读取:读取要进行研究的excel格式城市信息,所述城市信息包括城市名称、该城市某一研究时期或某一研究领域的的经济数值与人口数值; 原始数据处理与分析:依据城市名称定位各城市建成区作为研究的空间范围并获取样本点;依据相关样本点所属区块内兴趣点数量进行空间加权赋值;获取城市的交通路网数据,所述路网数据包含各道路线性走向、通行方向及出入口位置等空间位置信息及道路等级信息;利用交通路网数据构建OD成本矩阵模型,以此计算样本点间最短出行距离;运用修正的重力度量模型度量计算城市联系强度; 分析呈现与数据导出:绘制生成并导出城市间经济空间联系度量分析与强度数据表格,即将分析后的所述城市联系强度自动呈现为城市空间强度连线图并导出为后缀为.xls 的数据文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强度的度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取要进行研究的excel格式城市信息时,具体通过识别预定字段约束规则记录有“城市名称”的字段获取研究对象名称,并对其某一研究时期或某一研究领域的的经济数值与人口数值进行归类关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强度的度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城市名称定位各城市建成区作为研究的空间范围时,通过定期更新全国各城市行政区域范围及基于遥感影像识别地城市建成区范围空间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强度的度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样本点时,利用300M*300M网格对研究范围进行等距均分获得研究区块,以该区块重心作为样本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强度的度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相关样本点所属区块内兴趣点数量进行空间加权赋值时,运用Python爬取研究城市中与研究相关的POI数据并分析其空间核密度值,以不同研究区块内核密度数值的平均数作为该区块样本点在整体空间研究上的权重参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强度的度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相关样本点所属区块内兴趣点数量进行空间加权赋值时,以各研究城市下一级行政区划的相关数据指标作为样本点空间加权的依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强度的度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城市的交通出行路网数据时,通过OpenStreetMap开源网络平台获取所述研究城市地交通建设数据,得到后缀为.osm的交通数据,进而从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平台利用ArcGIS Editor for OpenStreetMap程序进行转换编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强度的度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交通路网数据构建OD成本矩阵模型时,对“Highway”与“Railway”标签中不同字段进行相应的速度赋值,将所有“link”设为节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强度的度量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各样本点与其余城市样本点之间的最短出行时间时,将某一城市的所有样本点设为起点,另一城市的所有样本点设为终点进行最短出行时间计算,以样本点各自权重乘积的平方根作为两样本点最短出行时间的计算权重,求得两城市最短出行时间的加权平均值,以此作为城 2

心得体会:长三角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工(最新)

心得体会:长三角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工(最新)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差异化、高效率、可持续的一体化,各地区发挥所长、塑造特色,形成多元化分工协作,是差异化和一体化的基础,是高效率一体化的关键,是可持续一体化的前提。分工协作的集聚范围效应和产业链协同效应,可以形成发展合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同时,高效率高密度增长又需要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突破极限将会使区域发展条件恶化。为此,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宜打破沪苏浙皖的行政边界局限,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主体功能区圈定重要的点、轴、带、圈,促进国土空间的有序开发与保护,促进产业创新的合理分工与融合。 上海是最重要的服务中心,未来要增强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以及科创等“五大中心”功能和服务辐射能级,提升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更好地发挥其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引领长三角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增长极。为此,上海需要加快金融市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开放,推动全球功能性机构高度集聚,形成全球城市金融体系、贸易投资网络、航运资源配

置的重要枢纽。全面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科技创新的前瞻布局和融通发展,使上海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积极塑造具有全球影响的文化中心,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使上海成为传统与现代、人本与科技、精英与大众、全球与地域等各种形态的文化交融地。 沪宁杭合甬沿线地区,是长三角发展密度、高度、强度均最大的城市连绵地带,应该是长三角最重要、最显著的创新服务中枢走廊和改革开放的先锋地区。沪宁杭合甬沿线地区应进一步串联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X、杭州、宁波、苏州、无锡等创新型城市,打造沪宁合杭甬大“Z”字型创新服务中枢走廊。依托中心城市沿线集聚的优势,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城市综合服务质量和集成商功能,提高对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能力,提升融合创新、生产和市场的集成功能。作为长三角集聚最高端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最高产业发展质量的核心承载区域,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发展。 沿江沿海沿湾先进制造业提升区,要充分利用港口资源和综合交通走廊功能,发挥制造业基础好、后备空间相对充裕的优势,促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打造若干科技创

庭院经济工作总结

庭院经济工作总结 篇一:塔里木乡2021年庭院经济发展工作总结 *****2021年庭院经济发展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地区农业农村工作和县委扩大会议精神,全面推进庭院经济“五个一”建设工程,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进一步提高庭院经济对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贡献率。****通过组织农户参观学习,吸取经验,以点带面,重点带头有条件的农民群众发展庭院经济。 2021年,****按照“三区分离”“以点带面,稳步发展”的模式,积极引导农户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广开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门路。2021年,全乡推广种植永久性蔬菜拱棚776个、40亩,陆地蔬菜160余亩,新增鸡苗2.85万只,牲畜存栏4.9万头只,实现人均收入18429余元,其中庭院经济实现人均收入增收100元左右。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到位 为加强庭院经济管理工作,成立以政府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全乡各村、组庭院经济发展情况督导检查,同时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到村组农户家中指导农户发展庭院经济,严格落实责任,同时要求各住村领导干部深入到基层、农户家中指导庭院经济工作,将庭院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到个人年终绩效考核,作为评优内容之一。 对全村贫困户实施“一帮一”促增收的工作机制,优先为他们提供帮助资金、免费菜苗和鸡苗,帮助他们发展庭院经济,增加收入。 (二)抓好培训、宣传相结合、两不误。

围绕“五个一”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召开各种现场会、技术培训、观摩会等机会,大力宣传发展庭院经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调动广大农民发展庭院经济的积极性。2021年,前后结合科技之冬、春耕时节各类培训,共开展庭院经济技术培训、宣传10余次,培训覆盖率达70%。 (三)制定鼓励措施,推动庭院经济发展。 一是以优惠政策推动庭院经济发展。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出台了免费提供菜苗子、鸡苗子、种公羊引进补贴、安居增畜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的热情和积极性。2021年,在以上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各村委会还为种植拱棚蔬菜的农户免费提供钢架拱棚和薄膜,进一步掀起了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的热潮,不但为农民群众节省了生活消费,还增加了收入。二是以党员干部带头推动庭院经济发展。在发展庭院经济工作中,要求各村党员干部发挥模范作用,并采取党员干部“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引导其他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三是以科学技术推动庭院经济发展。结合我乡实际,制定了技术指导规程,并组织畜牧站、农技站等工作人员深入农户庭院中帮助农户提高技术,促进农民增收增产。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导,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部分村两委班子对发展庭院经济认识不高,没有形成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是缺乏全局行、合理性的布局。农民群众自发的庭院经济 活动随意性大,长远发展规划不明确,缺乏统一的、系统的、专业的科学布局,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

文章编号:1000-8462(2000)01-0018-07 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① 周一星,张 莉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中国北京 100871) 摘 要:开放条件下,以沿海发达地区为核心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在对外经济联系中,这种格局进一步强化,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以大连、天津、上海和广州、深圳为龙头,由沿海至内地形成多条对外联系轴线。根据各地对外联系的主要方向,全国基本形成东北区、黄河流域区、长江流域区和华南区四大对外经济联系区。 关键词:对外经济联系;对外贸易;空间交流;空间格局 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处于相对隔绝的封闭状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及人口的流动受严格的计划控制,经济联系基本是以行政中心为主的向心联系,形成了行政经济区的联系格局[1]。 80年代以来,我国的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同步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与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展,给国民经济增长注入生机和活力,也改变了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传统中心区位城市的发展优势让位于门户区位城市[2]。沿海地区迅速崛起,成为我国强大经济核心区,中西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出现“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3],以东部为中心的经济联系格局初步形成。 如今,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进出口贸易额占G DP的比重已稳定在40%左右[4],达到了较高的经济开放度,对外货物运输在全国运输总量中的比重也已达到1Π4[5]。在这种背景下,本文试图揭示中国大陆对外联系的空间格局。 对外贸易是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关联到生产、流通等各个领域[6],对地域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可用地区之间外贸货物的交流来表征对外经济联系,这是依托交通运输网络、以对外经济联系为目的的一种空间经济联系。所用的主要资料是由国家海关总署提供的1997年按货源地和目的地分类的全国各省区到40个局级海关的进出口贸易额资料。2  对外贸易的空间分布 这里引入外贸生成地[7]和集散地的概念。前者指进出口货物贸易中的货源地和目的地,是对外贸易的直接发生地。后者指货物进出口必经的通道———海关,海关对进出口货流起到枢纽的作用,因此可以看作对外贸易的集散地。 2.1 外贸生成地的空间分布 2.1.1 动态变化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进出口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3,250.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5.7%。出口贸易增长尤其显著,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1,827亿美元,很多年份出口增长率超过20%[8]。在全国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的背景下,各地区对外贸易增长的态势各异,导致了对外贸易分布格局的变化。 (1)东中西的动态变化 图1 东中西部对外贸易分布图 Fig.1 The distribution figure of foreign trade in the E astern-Middle-Western region 图1显示了1980①、1992和1997年3年东中西三大地带对外贸易额分布比的变化情况[8,9],显然,东部地区 第20卷第1期2000年1月 经 济 地 理 EC ONOMIC GE OG RAPHY V ol.20,N o.1 Jan.,2000 ①1980年资料为按经营单位分类的数据。 收稿日期:1999-11-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771032成果之一。

扶贫开发综合试点庭院经济发展规划

扶贫开发综合试点庭院经济发展规划 前言 庭院经济是新兴产业,认真做好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XX县土地资源丰富,农村人口多,但由于思想意识及文化素养的影响,庭院经济的发展尤为缓慢,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庭院经济也有了较快发展。在人民群众收入中的比重也不断上升,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 XX县作为贵州西部最大的县,面对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和贵州建设等政策所带来的机遇,我们如何才能加快庭院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常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为此,我们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农村产业化进程精神和,根据省地关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经过认真调查、科学论证,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发展规划,使我县的庭院经济沿着一条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路子持续稳定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各级各部门以发展规划为依据,在项目的设计、审定和安排生产时,遵循《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最终实现庭院经济产业化经营。 第一章XX县庭院经济基本情况及特点 第一节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XX县地处省西北部,位于东径103°36&prie;104°45&prie;,北纬26°36&prie;27°26&prie;之间,属于滇东高原东延部分的高寒区,是长江水系、珠江水江水系发源地,西部、南部、北部分别与云南省的彝良、昭通、鲁甸、会泽、宣威等县接壤,东北与本省赫章、六盘水为邻,是云、贵、川三省交通要道。 二、人口状况 全县辖35个乡镇,610个行政村,10个居民委员会,3872个村民组,30.6万户,13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6.5万人,劳动力71.3万人,全县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1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5万人,占总人口的23.1%,是毕节试验区唯一的少数民族县。 三、交通状况 XX县是云、贵、川三省的主要交通要道,贵昆铁路、内昆铁路穿境而过,铁路通车里程173.8公里,其境内设有17个火车站,其中:战备装车站台2个,326国道从东北向西南斜穿过境120公里,102省道从东向西过境157公里,两道均在县城交汇,经20多个乡镇。有通乡油路3条93公里。 四、社会经济状况 2015年底,全县GDP49.6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8.35亿元,第二产业14.11亿元,第三产业17.13亿产,人均GDP4324元,工业总产值25.03亿元,农业总产值28.04亿元,其中:农业14.03亿元,占50%,林业0.22亿元,占0.8%,畜牧13.27亿元,占47.3%,其它0.52亿元,占1.9%;粮食总产量37.09万吨,人均占有粮食335公斤,财政收入5.0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第二节自然概况 一、地质地貌 地质 XX县地质构造为西北南东走向构造,南南西北北东向构选,南西东北向构造,以弧形构造为主,这些构造控制了牛栏江、二塘江、洛泽河、可渡河等水系的发育和格局。 境内主要出露地层以二叠系、三叠系为主,四叠系、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侏罗系等较为少。 地貌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 内容摘要:在城市空间配置的变迁过程中,优良的城市空间结构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益最大化。本文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进而提出实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与意义。 关键字:城市空间结构经济优化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表现了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内涵一般从密度、布局、城市形态三个方面表现。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点为:第一,城市土地利用成组成团,形成各种均质区;第二,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构成城市各级中心;第三,围绕各级中心各种职能有规律的排列;第四,内涵调整与外延扩展交互作用。 二、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一)、聚集效应与城市的关系 聚集效应决定着土地利用的布局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本质上是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由聚集经济所形成的吸引力与聚集不经济所引起的排斥力。它不仅从整体上影响并决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在微观上影响企业与居民的选址决策,它们的相互作用就促使城市地域内部土地利用结构的分化。聚集效应还决定着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城市内部各功能区域聚集的规模。 (二)、地租与城市空间结构化的关系 地租与聚集效应密切相关。聚集效应是地租的资本化;地租的竞争过程使得聚集效应均等化合聚集数量最大化,地租成为调节城市空间结构的杠杆,地租与聚集效应成为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一对平衡力。 三、城市经济运行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一)、城市聚集效应的形成、演化与作用过程,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变动属于同一个过程,这种演化一般通过四个过程交互作用而成,使得城市空间结构表现出内部调整和外部扩展的特征。 (二)、技术进步是影响城市聚集最为直接的因素,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以及创造新的城市形态的活跃因素。

农村庭院经济发展的调研

农村庭院经济发展报告 一、农村庭院经济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从麻扎村的实际出发,积极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增收致富、加快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生态庭院经济作为一项措施来抓。由政府牵头组织,学习典型,推广经验,促进了庭院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措施,强化指导,坚持把庭院经济开发与农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庭院精种、精养、精加工,走上了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庭院经济规模发展格局,取得了长足发展。 二、庭院经济开发的主要特点 一是庭院经济户比重大。庭院经济收入已成为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这些庭院经济户,既改变了传统的家庭零星饲养、粗放管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又形成了很好的典型带动,带动了周边村、户的发展,使之每年都有新的好典型涌现,成为推动庭院经济发展的带头兵。 二是科技含量高。通过开展科技培训、技术下乡等方式,引导广大农户积极学习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不

仅在传统产业上实现了新发展,而且在特种、特养、特加工上实现了新突破,使庭院经济开发走上了高产、优质、高效路子。 三是综合效益好。庭院涌现出一大批千元不出门、万元不出院的致富户,有的甚至收入几万元。而且生产周期短,投入少回收快,经营风险小,一年四季不断线,充分利用了庭院的有效空间,利用了大量剩余时间,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妇孺老弱都能参与,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在小庭院作出了大文章。 三、搞好农村庭院经济的建议 农村庭院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目前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缺乏现代化手段,产品开发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大组织领导力度,通过科学组织、分类指导、梯次推进、以大带小、以点带面、滚动发展,努力促进庭院经济开发工作不断登上新台阶。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庭院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受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和市场需求的制约较大,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规划,才能实现庭院资源的有效、有序、合理开发。要本着因地制宜、良性循环,最大限度的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庭院空间的原则,选准主导产业和支柱产品,实行分类指导,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高标准、高起点地科学制定长期、中期、短期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

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

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 摘要: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区域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区域经济学已经被高度的关注和认可,但是,伴随着空间经济学的兴起,让这二者的关系如何界定已经成为了很多人议论焦点,非常难以界定。这两者是相同的学科还是不相同的学科,或者说两者是互补的,对此,学术界也是议论纷纷。就理论根基来说,这两个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展望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血是分还是合。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空间集聚区位论 一、根源 就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来说,两者都几乎是起源于同一时期。也的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而区域经济学则是建立在区位理论的基础上的,在早期的研究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在考察企业的选址,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在于通过企业的布局来减少生产成本,节约运输资金。尽管在区位理论已经有了很长的一段历史,发展了大概有三四十年,但是到了上世纪末期,西方的很多著名经济学家就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概括,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空间经济学得以兴起。在这个时期,世界经济也面临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让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只有发展起了空间经济,才能不断的缩小环境差异带来

的影响。此外,空间问题如何在这一阶段被经济学给削弱了,也是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这事实上还是和空间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空间维度上,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还是有一些矛盾的,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空间本身带有复杂性。如果是将空间因素带到经济中去分析,那么最先面对的就是空间的发杂性,比如,不同空间存在的地理特征,各个要素之间的影响,而这些要素是很难在模型中表现出来的;(2)空间维度较为固定。在经济行为中,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调整和改善的,结合时间维度,可以进行阶段性分析,比如采取长期、短期、点的分析模式。而在空间维度方面,则十分难以改变,非常难以拆分。即便是进行了拆分,那么也存在一个问题,怎样拆分,拆分采取什么样的标准,这些都非常难以把握;(3)时间的不确定性和空间的相对固定。在同一空间内,时间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在空间的基础上,资源配置就需要面对时间带来的不确定性,但是,在时间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配置时,空间维度是十分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模型是十分具有意义的。 二、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区别 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是出自同一个理论,这二者之间有着难以切割的关系。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是为了揭示一个区域内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总体趋势,只是给自

浅谈经济功能变化下赣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浅谈经济功能变化下赣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摘要】城市空间结构反应的为城市里人类活动以及城市的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映射,它表现出了城市的资源要素分布状况与利用的程度,且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发生演变,与此同时城市空间的结构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本文探讨了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因素,并以赣州市为例,分析了赣州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讨了空间演替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研究现代城市经济功能的变化与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影响因素 0 引言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巨系统,由自然结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等诸多因素构成,其中,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结构的基础结构[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分为两种趋势:(1)将城市设定为区域中的一个点,作为城市体系来研究;(2)将城市设定为面,对城市空间的结构实施研究。借助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分区拥有重大意义,同时成为实行城市规划及建设的重要依据。人类一切物质生活都需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施的。纵然不同的城市功能结构存在差异,人类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具有较大区别,但始终要在特定的空间地域内实施,城市的空间地域则为城市所有活动的载体。同样的,特定的地域空间结构的所处的位置及其周围的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对城市的发展存在非常大的限制性。所以城市空间结构素来是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的热门问题。 本文所指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功能组织在特定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空间结构、人口空间分布、就业空间结构、交通网络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生活活动空间结构等[2]。本文暂时不研究这些空间形态的分布形式,而是争取探索造成这些空间形态的缘由。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重要的驱动力是经济功能,故城市经济功能成为城市空间演化直接动力,它的演替历程同样是空间结构与之动态变化的过程。本文将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作出深入的探讨,以丰富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1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城市空间结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内则代表一种静态结构关系,但在比较长的时期里,它代表一种动态地域演变的过程。尤其是伴随当代城市流动性增加,人口、商品信息、资本,及其人们的选择要求、时尚观念、技术创造等均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城市的空间结构变动频率就越来越快。 1.1 学科研究综述

大力发展农村庭院经济 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大力发展农村庭院经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调研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本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大力开发农村生态庭院经济,使农民在小庭院做出大文章,可有效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奔小康致富步伐,拜城县在这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特色路子。 一、农村庭院经济开发的基本情况 农村庭院是广大农民的栖居生活之地,也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之一。近几年来,拜城县从农村人多地少的实际出发,积极顺应市场农业发展和广大农民开发庭院、增收致富、实现小康的迫切要求,把发展农村生态庭院经济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拜城县农村庭院经济规划,为庭院经济开发户,从场地规划、生态小区建设,品种引进、新技术开发,典型推广等方面服务。2002年间,县农村庭院经济办公室,牵头组织,由拜城县人民政府每年召开一次经验交流现场会,学习典型,推广经验,加大开发力度,有力的促进了庭院经济的开发。尤其是2004年以来,全县把农村庭

院经济开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农村经济发展 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和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措施,强化指导,坚持把庭院经济开发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专业村建设、小城镇建设以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民营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依托行政推动、政策启动、科技拉动、典型带动和服务联动,大力发展庭院精种、精养、精加工,走上了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全市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几乡一业,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庭院经济规模发展格局,取得了长足发展,已从自发兴起阶段向科学开发阶段跨越,为全县各乡镇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拜城县委、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生态庭院经济的意见》(拜发[2004]16号)等有关文件3个,对全县农村庭院经济开发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示范村户标准、扶持政策、保障措施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部署,在全市形成了开发农村生态庭院经济的良好氛围和合力,为促进庭院经济开发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2003年,拜城县各乡镇农村庭院经济规模开发户达到32685户,其中种植业9090户,养殖业15917户,加工业935户,商业1212户,服务业969户;庭院经济年总收入达到18100元,庭院纯收

浅析“天人合一”宇宙观在中国民居建筑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内涵,从民居的空间以及建造的空间等角度论述了“天人合一”宇宙观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运用,介绍了庭院建筑的优点’并对“天人合一”宇宙观在当代民居建筑中的运用作出分析。 关键词:天人合一民居空间时间 人类“构木为巢”、“掘地为穴”开始了最早的居住文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居住建筑的形态呈现多样化,但众多民居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些共性体现着人们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向往和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贯穿了整个民族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层次。在不同的领域,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着“天人”的最佳合一。笔者认为在民居建筑这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中,无论是房屋的空间、形态、建造时间等方面都体现着古人在空间和时间上“合一”的追求,即“天人合一”宇宙观在很大程度上影o自着民居的发展,增加了各地的民居的共性。 一、“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内涵 天人合一”思想在原始社会就有所体现。强调天、地、人的关系,按规律办事,顺应自然,谋求天地人的和谐发展。从道家“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论述到儒家“天之生物也,使之一体,而夷子二本故也”的感悟,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表明中国各家哲学门派一直在探讨人和天的问题,追求天、地、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上下四方日宇,古往今来日宙”,“天人合一”宇宙观即人们通过对天、地、时、空的认识,从时间和空间上达到天人合而为一的追求。“仰则观象与天、俯则观法与地”,古人很早就开始观星象,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探索天地合一的途径,指导着人们的日常活动。古人的宇宙观念,即对天地空间和时间的认识,概括地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天地形状的认识。“天圆地方”观念,反映了古人心中的宇宙模式。“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周髀算经》)、“天元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晋书·天文志》)代表了古人对天、地形态的一致认识。 (2)对天地存在方位的认识。古人通过观察 天象并进行想像,形成独具特色的天象文化。《史 记天官书》描述天界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空中帝国, 在空间上,以紫薇垣为中心,四象五宫二十八宿 为主干,其中东宫为青龙,西宫为白虎,南宫为 朱雀,北宫为玄武。紫薇垣为中宫,中宫为北极 星所在“太一常居”之星,即天帝所在,以此宫 为中心四宫围绕(图1)。 图1方位四灵

第五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一、早期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 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普劳克斯(F.Perroux)提出的。 普劳克斯的增长极概念是一个纯经济概念,与地域空间系统无关的概念。 普劳克斯把经济空间分为三种类型:①作为计划内容的经济空间;②作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③作为均质整体的经济空间。其中第二类型的经济空间是增长极的出发点。这类空间“由若干中心(或极、焦点)所组成。各种向心力或离心力则分别指向或背离这些中心。每一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拥有一定的场;它们与其他中心的场相互交汇”。 普劳克斯认为,一个推动型企业的出现将导致一整群企业销售规模的增长。 二、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 法国地理学家J.布德维尔(J.Boudeville)在1957年和其他许多学者一起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并提出了“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 布德维尔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 1966年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便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思。 布德维尔的增长中心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提出了投资应该集中于增长中心,并且增长会从这个中心向周围地区传播的观点。从60年代起,人们对增

长极的研究也自然就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 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推动型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领头产业或带头产业,自然也是主导产业。它在区域经济运作中起着支配作用。这种产业通常应具备如下几个特征: 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的速度快。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是指产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与消费者相应收入相对变动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2.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 3.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 4.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却十分宽广,能有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销售市场。产品的市场范围与产品的性质密切相关。空间分布集中倾向愈强的生产,其产品的市场范围愈广。 5.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 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会产生正负影响效果。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这种负效果被称为极化效果。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在研究极化发展理论时把这一过程称为“回流效应”。 增长极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这种正效果被称为扩散效果。赫希曼在研究均衡发展理论时,把这一过程称为“涓滴效应”,也有人形象地把这一效果称为“波及效果”。 为什么推动型产业在某一地点出现后,会产生极化作用?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_柏银玲(1)

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 柏银玲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区域经济学已发展为一门被广泛认可的学科,但是空间经济学的兴起,使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波动,这源于两者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两者到底是不同的学科还是相互补充的发展,或者是同一范畴的不同研究方法,对此学术界众说纷纭。从理论根基出发,着重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展望了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是分是合。 关键词:区位论;空间集聚;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645(2011)04-0043-06 1理论根源 1.1区位理论 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来看,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和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均起源于19世纪的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也称传统区位理论,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百余年间,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对此著作颇多,基本创立了系统的、经典的区位理论。主要的理论模式有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胡佛运输区位论、廖什市场区位论、帕兰德市场区位论。[1]2-23从18世纪中后叶就已经有人注意到生产区位,并从不同的侧面来探讨区位问题。但是区位被高度抽象为平面距离的概念,只反映在运输成本上,这对企业的区位选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实际的现实经济却千差万别。即便如此,古典区位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影响也不容动摇,许多现代学科都是以古典区位论为理论基础,如国际贸易学、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等。如今时过境迁,古典区位论的相关假设和结论早已不能完全描述现代市场经济现象。首先,现代市场经济信息化、运输方式和销售模式等大大影响着市场,19世纪的古典区位理论是不可能涉及这些因素的。其次,古典区位论自身的不足之处也是束缚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1)在古典区位理论下,企业只追求最小成本或者最大利润。忽视消费者的效用,不仅社会效应低,经营者的最大利润也很难实现,经济活动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和利益协调的结果,仅仅从经营者单方面考虑是古典区位论的重要缺失。 (2)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以单个厂商为研究对象,没有企业间的相互竞争和企业的多重选址。现代企业的发展已经不能独自决策,要考虑其他竞争者的区位选择,这也是古典区位论的局限之一。 (3)在区位选择上,只考虑成本最小化,在实际应用中,可操作性差。因为忽视了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 (4)古典区位理论是在一系列苛刻的假设条件下的纯理论推导,将空间看成是均质的、无差别的、环境虚无的空间点线面关系,只是静态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基本不涉及动态分析,看上去很有道理, 收稿日期:2010-11-23 作者简介:柏银玲,女,陕西大荔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