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32_磷_32P_胶体介入治疗皮肤海绵状血管瘤40例体会

_32_磷_32P_胶体介入治疗皮肤海绵状血管瘤40例体会

_32_磷_32P_胶体介入治疗皮肤海绵状血管瘤40例体会
_32_磷_32P_胶体介入治疗皮肤海绵状血管瘤40例体会

柳州医学2007年第20卷第4期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是各类型血管瘤中危害最大、治疗效果最差的一个类型。本文回顾我科自2002年6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皮肤海绵状血管瘤患者40例,应用32磷(32P)-胶体介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40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龄2个月~20岁。40例患者共44个瘤体,其中头、面、颈部14个,胸、腹部5个,腋部4个,肩、背部12个,上肢6个,臀、下肢、足部3个。所有患者均行32P-胶体介入治疗。

1.2方法:32磷(32P)-磷酸铬胶体注射液由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6个月至1岁者,根据血管瘤面积按32P250KBq/cm2加地塞米松0.3mg介入用药,1岁以上者370KBq/cm2加地塞米松0.5mg用药。血管瘤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注射器准备好药物后,注射针头沿血管瘤基底部进针,抽无回血后注入,并同时变换针头方向,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将32P-胶体注射液均匀地注入到血管瘤间质内。拔针后立即以无菌纱布压迫注射部位至不再有液体外溢为止,包扎。

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血管瘤消失,红色消退;②显效:血管瘤缩小1/2以上;③有效:血管瘤缩小或注射前增长很快,注射后得到控制,不再增长;④无效:注射后未得到控制,继续增长。

2.240例患者经32P-胶体血管瘤内间质注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20余日后血管瘤逐渐缩小,至1~1.5个月时疗效最为显著。1次治疗痊愈47.5%(19/40),显效32.5%(13/40),有效17.5%(7/40),无效2.5%(1/40)。2次治疗痊愈80%(32/40),总有效率97.5%(39/40)。3次治疗痊愈85%(34/40),总有效率100%。

3讨论

皮肤血管瘤是一种由皮肤毛细血管增生扩张所形成的良性肿瘤。大多为先天患病,或出生后几日或数日内发现,少数在儿童或成人时期发病。皮肤血管瘤分为四型:鲜红斑痣(又称毛细血管扩张症)、单纯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其中海绵状血管瘤危害最大,治疗效果最差。

海绵状血管瘤常位于皮下和黏膜下,也可位于肌肉内,是结节状较大的柔软肿块,形状常不规则,皮肤表面往往隆起,柔软而有弹性,状似海绵,挤压后可缩小,或因体位变化可增大或缩小。肿瘤表面呈浅紫色或紫蓝色,若部位较深,皮面颜色可正常。该病是先天性良性肿瘤,由发育障碍引起的血管扩张,静脉窦样血管腔和纤维性基质。组织病理学示:真皮下部和皮下组织内有大而不规则管腔、血窦,内含红细胞及纤维蛋白物质。血窦的大小、形状不一,衬以单层内皮细胞,外围则由分布不均、排列紊乱的疏松胶原纤维和少量平滑肌细胞组成的厚壁包绕,血窦之间的距离长短不一,在小的血管中可见血栓形成和钙化。

海绵状血管瘤相对以头面部发病率最高。40例患者共44个瘤体,有31.82%(14/44)位于头、面、颈部,而头面部发病率为25%(11/44)。其余位于胸、腋、背、上肢和手为59.09%(26/44),位于腹、臀、下肢和足部为9.09%(4/44)。病因尚不清楚,预防困难。观察发现其病情变化与年龄有关,婴幼儿时期增长非常迅速,随年龄增长,血管瘤发展逐渐减慢。因此,早期发现、及早诊断、及时有效治疗极为重要。

血管瘤治疗方法很多,如激光、冷冻、局部注射硬化剂或激素等。我科应用放射性胶体32P注射治疗,其疗效明显优于其他方法,创伤及副作用均较小。32P-胶体化学形式是32磷酸铬,性质稳定,可以和各种稀释剂和药物制剂混合,能耐受强烈振摇而不影响胶体稳定性。32P发射纯β射线,能量较高,组织内射程短,注射局部产生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使增

32磷(32P)-胶体介入治疗皮肤海绵状血管瘤40例体会

朱柳君

(广西柳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核医学科545007)

【关键词】血管瘤;32磷-胶体;介入

【中图分类号】R739.5【文献标识码】B

?267?

2007年第20卷第4期

柳州医学

关节镜下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

刘雄文,黎庆初,谭斌,蒋宁茂,胡辉林,刘刚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泉山医院骨科,柳州545005)

【关键词】前十字韧带;重建;关节镜

【中图分类号】R686.5【文献标识码】B

膝关节前十字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损伤是较为常见而又严重的膝部韧带损伤,治疗不当将会导致膝关节功能性不稳,并可引起一系列的病变而严重影响膝关节的稳定功能,损伤后及时行韧带重建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的稳定性,防止关节软骨和其他关节结构的继发性损伤。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6年2月在关节镜下联合应用自体同侧半建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ACL18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4年1月至2006年2月,我院联合应用自体同侧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ACL18例。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19~45岁,平均29.5岁。病程7d~1年,平均3个月。患者职业:体校学生4人,自由职业6人,医务工作者2人,体育教师3人,公务员3人。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人,运动损伤10人,日常生活中摔伤2人。单纯ACL损伤13例,合并半月板损伤4例,内侧副韧带损伤1例。术前前抽屉试验16例阳性,Lachman试验2例I度,6例II度,10例III度;轴移试验4例阴性或Ⅰ度,5例Ⅱ度,9例Ⅲ度。术前Lysholm评分为38~62分,平均49.2分。Tegner运动评级[1]为1~5级,平均2.9级。术前根据病史、物理检查(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和MR进行初步诊断,最后经关节镜检查确定为ACL损伤。

1.2手术方法

1.2.1合并伤的治疗:4例半月板撕裂伤均行半月板部分或次全切除术,1例内侧副韧带损伤先期原位缝合,术后1月再行ACL重建。

1.2.2移植肌腱的切取和制作:屈膝90度,在胫骨结节内侧约2cm处做长约3cm的纵行切口,显露鹅足,切开缝匠肌腱膜,在其下方找到股薄肌腱和半腱肌腱,用止血钳依此将两根肌腱钩出,切除肌腱周围的束带,用食指沿肌腱向近端钝性分离约5cm,在两肌腱止点处将其切断,止血钳横行钳夹离断的肌腱并向远端牵拉,然后将两肌腱分别套入取腱器,将取

生的毛细血管封闭,纤维化达到治疗目的,其他脏器及组织吸收剂量极少,不会导致辐射损伤[1]。因为32P-胶体颗粒大小不均,容易凝集,所以注射前必须充分振摇、混匀,这样32P-胶体注射液才能均匀地注入到血管瘤间质内,使瘤体受到均匀照射。注射药量应充分考虑到患者年龄、血管瘤部位、体积、32P-胶体活度等因素。机体对射线敏感性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对射线敏感性越高,随年龄增长,机体对射线敏感性降低,故婴幼儿用量要小些,成人可相对加大用量。即使是同龄人,对射线的敏感程度也有很大差别,应用时可根据第一次治疗效果对下次治疗用量作适当调整。32P-胶体用量及注射体积均不能过大或过小。用量过大,可造成破溃;过小,疗效不佳。瘤体面积≤1cm×1cm,针头从一处刺入,放射状注入药液即可;面积大于直径1cm的,应从不同方向进针,使注入的药液均匀分布于整个瘤体。

32P-胶体注射后大部分在3个月内瘤体消失,局部不留瘢痕。副反应多为局部轻微放射性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度肿胀、瘙痒、色素沉着及干性皮炎,加入地塞米松可降低局部放射性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便可自行恢复。由于胶体溶液在注射部位聚集,集中照射,不易顺血流扩散,一般不引起全身反应及骨髓抑制。治疗后3个月至6个月未痊愈可进行第二次注射。

参考文献

[1]秦明秀,刁国平主编.临床介入核医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

?268?

腿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腿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 导语:绝大部分的人们对于自己的腿部上面出现海绵状血管瘤都是不太在意的,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会发现有异常的情况,只是会感觉到自己的腿部长出来 绝大部分的人们对于自己的腿部上面出现海绵状血管瘤都是不太在意的,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会发现有异常的情况,只是会感觉到自己的腿部长出来一个红红的斑点,大部分人都会把这种斑点当成胎记的,但其实这种斑点是一种病变的情况,所以必须要及时发现,然后及时进行治疗的,治疗腿部海绵状血管瘤方面没有什么特效的药物,主要就是采取一些手术的治疗方法。 美国血管脉冲术是将最新两种不同的脉冲技术整合成一种治疗技术,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发出不同的脉冲按照不同的先后顺序对病灶进行治疗,先使血红蛋白转化为1064nm波长更好吸收的物质,再将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或凝结,将吸收率增加3至5倍,让两种技术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增加皮肤穿透深度有效凝结和破坏靶组织,最后结合临床药物修复,从而有效治疗血管病变,彻底根除血管瘤。 脉冲染料脉冲(PDL),波长585nm:特异性地被血管中的血红蛋白吸收,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使血管凝固坏死,从而被吞噬系统吸收,随淋巴循环排出体外。因为只在瞬间针对血红蛋白凝固,所以对正常皮肤无任何影响。迄今为止,脉冲染料脉冲是针对鲜红斑痣、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红色胎记、红色小血管、伤疤和红斑、痤疮等病变是上海医学上的“金标准”。 Nd-YAG脉冲,波长1064nm:当血红蛋白吸收脉冲染料脉冲的能量后,会在瞬间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这种微型凝固的蛋白对染料脉冲的吸收很少,但是对Nd:YAG脉冲吸收率较血红蛋白提高了3-5倍,从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那么,对于这种静脉畸形要怎么治疗呢?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蓝紫色、柔软的包块。 2.按压时柔软,且可压缩,放手后又恢复。 3.体位移动试验阳性,即瘤体低于心脏平面时瘤内血液回流受阻,瘤体增大,瘤体高于心脏平面时血液回流通畅,瘤体缩小。 4.在柔软的瘤体内有时可扪及静脉石。 5.穿刺抽出可凝固全血。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1. 手术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但是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同时,由于出血后血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终止手术,故术后复发率很高。手术切除部分瘤体后遗瘤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碍。手术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承受的负担,面部皮肤毛细血管瘤可结合整容皮肤移植术修复病损区。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选择手术治疗。 2. 冷冻治疗:此种方法用于血管瘤治疗源于60年代(小范围

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96℃),通常状态下低于-20℃,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复发较高,而直接影响疗效评价。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损性畸形功能障碍也不是受术者所期待的结果,但如果不出现此类状况,往往治疗无效。 3. 放射与同位素治疗:其治疗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产生的r射线对病损区组织细胞核进行轰击到使其中的DNA链、RNA链断裂,终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细胞死亡和解体,再通过组织修复过程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有:浅层X光照射,钴60局部照射,锶90核元素治疗,磷32胶体局部注射等。治疗后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损伤后萎缩性疤痕,表皮有脱屑现象。对于这种由放射线照射所致的萎缩组织和萎缩性疤痕,专家建议施行手术切除,否则将不能排除其癌变可能。 4. 硬化剂注射治疗:此法源于50年代,枯痔注射疗法衍化而来。其原理是:将硬化注入到血管瘤瘤体组织中(不能注入血管中),引起无菌性炎症,肿胀消失后出现局部纤维化反应,使血管瘤、血管腔缩小或闭塞。常用的药物有:①鱼肝油酸钠;②枯痔灵注射;③明矾注射液;④枯矾黄莲注射液;⑤碳酸氢钠注射液;⑥平阳霉素、搏来

草莓状血管瘤的鉴别

专家教您如何识别草莓状血管瘤 很多非专业的专家对于血管瘤的病例经手很少,因此没有足够的临床经验,认为所有的草莓状血管瘤均可自行消退,不用早期治疗。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是商丘五院专家对草莓状血管瘤的事实真相的解答: 血管瘤主任医师邓娟指出:草莓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的肿瘤,一般在婴儿的出生不久就发现的。草莓状血管瘤不像其他血管瘤,只有极少数一部分,可以逐渐的消退不见。大部分是不会消失的,并且发展速度快,严重的就会引发各种后遗症。所以发现宝宝身上有异常的时候,类似于草莓状血管瘤,学会如何去鉴别。 草莓状血管瘤症状有什么表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症状一、颜色:鲜红斑痣和草莓状血管瘤症状都表现为红色。 症状二、是否突出皮肤:鲜红斑痣症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红色不突出皮肤,而草莓状血管瘤症状要突出正常皮肤,其厚度随时间的变化慢慢变厚。鲜红斑痣和草莓状血管瘤的区别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鲜红斑痣是往皮下增厚,而草莓状血管瘤是在皮肤表面增厚。 症状三、发病时间:鲜红斑痣症状是孩子生下来就可以发现,而草莓状血管瘤症状一部分在孩子生下来就可以发现,一部分可在生下来后一直到几个月内才表现出来了大小不等红点、然后随着时间的增长红点融合在一起。 症状四、病损表面形状:鲜红斑痣皮肤表面光滑,而草莓状血管瘤皮肤表面不平整,像草莓表面凹凸不平,或者呈块状突起。 【专家讲解】草莓状血管瘤危害是什么? 1、很大一部分草莓状血管瘤生长在面部,但是由于一部分草莓状血管瘤具有自发消退的特点,而很多非专业的医生对于血管瘤的病例经手很少没有足够的经验,对于草莓状血管瘤严重吗这个问题认识不够,认为所有的草莓状血管瘤均可自行消退,因此不用早期治疗,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一部分草莓状血管瘤不仅不会自行消退,而且会持续发展,严重者毁损容貌,引起瘤体所在部位的功能障碍,或者在血管瘤发生损伤时出血不止,甚至继发感染,经久不愈。 2、因此,对位于眼、鼻腔、外耳道、口腔等部位的草莓状血管瘤,若肿瘤生长迅速,将严重影响小儿的外貌、功能和发育,并对患儿家长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此应积极寻找安全、有效的方法及早

巨大舌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麻醉处理1例

巨大舌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麻醉处理1例【关键词】舌;血管瘤,海绵状;麻醉 我院收治1例巨大舌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此例患者病程长,手术难度大,加之基层医院条件、设备差,我院完成此类手术尚属首例。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25岁,因舌部肿块25年伴进食不便入院。其母代诉:幼时先天舌部即有约拇指大小肿块,高出舌面,无不适,而未就诊,随着年龄增长,肿块亦有增大,偶伴有疼痛,曾自行抗炎治疗(具体不详),肿块无减小,近来肿块增大迅速,伴有进食不便,被他人送来就诊。查体:患者颌面部轻度畸形。张口时见一约10 cm×10 cm×4 cm 大小暗紫色包块,光滑,质软,占据整个舌体的5/6,伸舌无明显受限,缩舌可见部分肿块露于口腔外,无明显触压痛,上、下腭黏膜暗紫色,诊断:舌海绵状血管瘤,拟行舌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 术前检查各脏器功能无异常,ASA评分Ⅰ级。入室即开放静脉通路,监测BP、HR、RR、SpO2、ECG。行清醒气管插管。先静注咪哒唑伦1 mg,阿托品0.5 mg,地塞米松10 mg,2%利多卡因液喷喉数次,行环甲膜穿刺,注入2%利多卡因液2 ml。面罩加压给氧去氮后,插

入气管导管一次成功。手控呼吸,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一致,接麻醉机控制呼吸,麻醉机按预定参数正常工作。麻醉维持:持续静滴丙泊酚,术中根据麻醉深浅调节滴速,间断追加异氟醚、芬太尼。麻醉后取平卧位,头后仰,给予术野消毒铺巾,逐步切除血管瘤,彻底止血,保留舌组织占全舌1/3,术中失血约400 ml。手术顺利。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毕15 min患者自主呼吸恢复,20 min神志清,能完成指令性动作,吸尽气管导管和口腔内分泌物后,拔除导管。断氧 5 min SpO2>95%,送患者回病房。手术历时70 min。家属放弃病检。术后当日输入全血200ml,患者术后12天好转出院。术后第15天,患者因用力后口腔出血,量不详,以

草莓状血管瘤的症状与治疗

草莓状血管瘤的症状与治疗 草莓状血管瘤其症状表现为:少部分患儿出生时即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由散在红斑点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块,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仅为极小的小红点,扩大并互相融合成块,常高出皮肤3-4毫米,鲜红色,表面呈许多颗料状,类似草莓而得名。 血管瘤在婴儿时往往看不到有病变,病变多在出生后一个月内发现,初起为小的红色斑点,以后迅速增长,有的患儿1岁~2岁左右停止生长,但概率较低。女性患儿是男性的3倍。因其形如草莓,故名草莓状血管瘤。除发生于皮肤外,也可累及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一般不侵犯骨组织。发生于皮肤或肌肉组织的血管瘤可损伤血管引起继发感染或溃疡。 对于草莓状血管瘤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核素90锶的方案治疗。核素治疗的原理是:核素90锶源能释放出0.53兆电子伏的β光线为带有负电,质量很少的电子流,其电子与浅层(1-4毫米)物质碰撞,可产生最大的电离作用,β光线作用于血管瘤内皮细胞产生电离从而使血管瘤吸收,血管瘤组织微血管逐渐乳化、凝固,收缩,增生组织细胞分裂速度减低、停止,最后消失。90锶β光照射至皮下的有效深度仅3-4毫米,对瘤体有恰到好处的治疗作用,因血管瘤的内皮细胞对β光线有聚集作用,并充分吸收,所以对深部正常组织无任何损害,经数万例患儿临床实践证明,98.5%以上的草莓状血管瘤都能达到治疗无痛、无创伤、不吃药、不打针、愈后不复发,无疤痕,对小儿健康无任何不良影响。是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所以90锶在欧美国家被称为:皮肤血管瘤的克星! 蔓状血管瘤的症状 蔓状血管瘤的症状大家都知道吗?如果还不了解的话,请看下文详细解说,相信你一定可以了解到你所不知道的问题。 蔓状血管瘤较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少见,约占血管瘤1.5%。它是包含有小动脉和小静脉吻合的血管瘤,多数是单发性小动脉和小静脉瘘形成的血管瘤。常见于头面部和肢端(手指、足趾和手掌、足底),与四肢广泛性动静脉瘘有所不同。头面部皮下蔓状血管瘤多见于颈部颊部。可见到一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的肿物,皮肤有时潮红,皮下隐约可见纡回弯曲的血管搏动和蠕动。 触之可感到有振颤,并可触摸到条索状质软扩大的血管及搏动,局部温度增高,压迫时肿物可缩小,压紧时搏动可消失。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局限于四肢末端的蔓状血管瘤,可在手指(足趾)或手掌(脚底)见到不规则的几个连接在一起的柔软肿块,皮肤可呈紫灰色,触之有振颤搏动感。压迫时可缩小。压紧时搏动消失,临床上易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可有疼痛,因为皮下神经可与血管瘤相互缠绕,血管瘤搏动时牵拉神经引起。有时蔓状血管瘤侵犯皮肤可发生局部溃疡,经常出血感染,溃疡长期不愈合。因为动脉短路,含有氧气及营养物质的动脉血液不经过蔓状血管瘤病变处表面皮肤微循环,直接流入静脉回到体循环中,蔓状血管瘤病变处皮肤得不到正常微循环供应营养物质,致使局部皮肤组织营养障碍,发生退化坏死,而产生溃疡出血,长期不愈合。大家通过以上的了解,想必大家现在对蔓状血管瘤症状有了深刻的认识了,希望大家能够有效的早期的预防血管瘤。如果您身边的朋友不幸得了血管瘤疾病,请及时有效的就医,这样才能够彻底的治疗。婴儿草莓状血管瘤该如何治疗? 杨教授特别指出,婴儿草莓状血管瘤是婴儿血管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表现为,红色、暗红色等异常颜色的增生状突起物,草莓状血管瘤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美观的影响,另外草莓状血管瘤容易破溃出血,从而造成感染等并发症,给家长和患儿本身带来极大伤害。因此,家长朋友们一旦发现草莓状血管瘤症状,要早诊断、早治疗。部分婴儿草莓状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同时伴发,有的是先表现出来草莓状血管瘤的症状,不久发现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而有的先表现出来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慢慢的再发现草莓状血管瘤

各种部位血管瘤的特征

各种部位血管瘤的特征 口腔血管瘤包括颊部血管瘤、牙龈血管瘤、舌部血管瘤、唇部血管瘤这几类。口腔血管瘤诊断应该根据每种血管瘤的症状结合CT、B超等检查方法可以确诊。 1 、口腔颊部血管瘤 口腔颊部是血管瘤好发部位,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前3种类型临床上常见,而蔓状血管瘤,临床上少见。 (1) 毛细血管瘤:血管瘤是由大量毛细血管在黏膜层增生而形成,表现为颊部黏膜呈红色或紫红色圆形斑块,与口腔黏膜表面持平或稍高出黏膜,压之退色,边界清楚。常因咀嚼食物时擦伤黏膜引起出血。 深层组织亦可发生毛细血管瘤,如咬肌、腮腺。其边界不清楚,表面皮肤颜色正常,触诊坚硬,不可压缩,穿刺可以抽出少量血液。咬肌毛细血管瘤,在上下颌用力咬紧时肿物隆起,放松后消失。 (2)海绵状血管瘤:是口腔常见的肿瘤,由多数毛细血管及血窦所组成。血窦大小、形态不一,窦内静脉彼此相通,如海绵结构,内衬有内皮细胞,有时窦内有血栓,经钙盐沉积形成静脉结石。发生于口腔黏膜下及皮下,可侵犯邻近周围组织,侵入肌肉,皮下组织肿瘤向口腔和面部突出,肿瘤增大使面部发生畸形,影响进食,有时咀嚼时咬破血管瘤处黏膜引起出血。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如病变深时口腔黏膜颜色正常,如病变在黏膜下浅层时黏膜呈紫蓝色,压迫时可缩小,当压力解除后,肿块迅速恢复正常。肿瘤周围界限不清,多数无包膜。 (3)混合型血管瘤:具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病理和临床特点,表现颊部黏膜呈红色或紫红色,卵圆形斑块,高出黏膜表面,呈小丘状或结节状隆起,质软压之缩小,肿块界限不清,由于颊部肿瘤影响咀嚼,常被自己咬破浅层毛细血管瘤,引起出血。 2、牙龈血管瘤 牙龈血管瘤是牙龈及牙槽骨黏膜部位血管瘤,由于此处黏膜血管瘤大多数是毛细血管瘤,也可发生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常见颊侧牙龈及牙槽骨处黏膜呈红色或紫红色、扁平或高出黏膜斑块,境界清楚,压迫时退色,去除压力后立即血液充盈而恢复原来颜色,逐渐向周围扩展,刷牙时常引起牙龈出血,致使一些病人不敢刷牙,血管瘤侵犯舌侧或腭侧牙龈时,常易引起牙周炎,伴有疼痛,出血加重,有时咀嚼时会引起牙龈出血。 3、舌部血管瘤 血管瘤是舌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年。按病理形态及临床表现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及混合型血管瘤3种类型,以海绵状血管瘤最

血管瘤常见的五种类型

大家可能都还不知道血管瘤是一种什么疾病,给人的感觉血管瘤就是孩子的胎记,没什么可担心的,等孩子长大了就会消退的,但就是家长朋友们的这些粗心大意,才造成了血管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血管瘤越来越严重,治疗起来越来越不好治疗。那么什么是血管瘤呢?下面请北京长峰医院专家汪主任为大家讲解有关血管瘤的常识,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希望通过汪主任的讲解大家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血管瘤的发病率: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在我国每年新生婴幼儿血管瘤患病已超过30万例,属于婴儿疾病高发病中的一种,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左右,小儿血管瘤发病率约为4-8% ,高居于婴幼儿皮肤病的第二位。 血管瘤概述:血管瘤从本质上可分为两种:一种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失常,血管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错构瘤),一种系因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产生的真性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比较多占75%,继发性25%左右。约80%左右 都属于先天性的,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的发病率占全身的60%,其中大部分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尤其是口腔内的血管瘤,危害相当大,长在颜面及四肢暴露部位,可以影响容貌。不同程度地压迫、破坏周围组织器官的功能和形态,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造成人体部位畸形等,若反复出血、感染,极少数人会产生恶变,甚至危及生命。 血管瘤常见的五种血管瘤类型 第一种鲜红斑痣:鲜红斑痣在毛细血管瘤中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又称为葡萄酒色斑,其颜色表现为淡红或暗红色,不高出周围的皮肤表面,鲜红斑痣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病变的范围将会逐渐的扩大,并且颜色还会不断的加深,终生不会自行消退。大多数是发生于患者的面部、颈部和头部等明显的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其次位于躯干和四肢等,同时还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但以面颈部多见占75%-80%,以单侧并以右侧多见。鲜红斑痣同时累及眼神经和上颌神经时,一般在鲜红斑痣增生期可能出现增生的小节结,丛而导致面部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和身心健康,因此患者最好在鲜红斑痣增生期前到正规专科医院采取治疗。 第二种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表现多在出生或者出生后不久即可发现,因起病隐伏而难以准确追溯发病时间。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也称静脉畸形。血管损害一般发展较慢,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快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显。大多数静脉畸形呈海绵状,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于肌肉组织内,称为肌间血管瘤,以股四头肌最常累及,有时累及骨骼,表面粗糙不平,如虫咬状,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不会自行消退,只会随着患者身体的生长而不限制的生长,在头面部影响美观,引起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在会引起占位性病变,压迫神经、肌腱、其他组织器官等,海绵状血管瘤在四肢,引起患肢肿胀、畸形、甚至侵犯关节,引起功能障碍等后天残疾。一般建议尽到到正规血管瘤专科医院采取治疗。 第三种蔓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约占血管瘤疾病的1.5% ,蔓状血管瘤由曲张、蜿蜓、盘曲如肠襻状的异常血管群组成,可见曲张的血管影,质软用手摸有明显的波动感,且温度较高。好发于成人的口唇部和肢体部位。是血管瘤当中比较严重的一种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的症状是它包含有小动脉和小静脉吻合的血管瘤,多数是单发性小动脉和小静脉瘘形成的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因为皮下神经可与血管瘤相互缠绕,血管瘤搏动时牵拉神经引起。婴儿头皮下的蔓状血管路往往发展比较快,可侵犯破坏颅骨外板障静脉,并可与颅骨内静脉连接,

浅析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

浅析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 发表时间:2014-03-26T15:07:48.980Z 来源:《中医学报》2013年12月第28卷供稿作者:徐艳 [导读] 提醒影像学同行,在相关影像学检查出现相应征象后,应高度关注胰腺海绵状血管瘤。 徐艳 江苏省灌云县人民医院MRI室江苏连云港222200 作者简介:徐艳,女,196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本科学历(研究生在读),学士学位,现任灌云县人民医院磁共振室(MRI)主任、副主任医师。近年来,她结合工作实践,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影像学诊断及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像学表现》及《数字透视下多轴位转动适时点片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分析》等论文10余篇。2013年9月,她首创MRI室,填补了该院缺少超大型医疗设备的空白。 【摘要】目的:从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个性案例出发,提醒影像学同行,在相关影像学检查出现相应征象后,应高度关注胰腺海绵状血管瘤。方法:在常规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B超、CT及MRI检查。MRI检查主要采取平扫加增强检查法。结论:胰腺海绵状血管瘤虽临床上十分罕见,但B超、CT及MRI检查均能不同程度地反映一些较为特异性的改变。若MRI平扫发现胰腺行径区巨大块状影, 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流空血管呈蜿蜒样强化,则应考虑胰腺海绵状血管瘤。 【关键词】胰腺;海绵状血管瘤;MR影像诊断 【中图分类号】R322 4+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 8999(2013)12 0254 02 血管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分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四类①。好发于头颈部、手足及肝脏等实质性脏器,而发生于胰腺的海绵状血管瘤则十分罕见。笔者在上海某医院进修期间,曾见到一例典型的胰腺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现将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尤其MRI表现综合整理归纳如下,与同行们分享。 1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女性,56岁,以上腹部反复不适伴腰痛就诊。患者左侧肾脏缺如(术后,具体原因不详)。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偶有瘙痒感。腹部平软,上腹部似触到包块,但无明显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血、尿淀粉酶、血糖,肿瘤标志物(CEA、AFP、CA19 9)均在正常范围。 1 2检查方法:在常规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B超、CT及MRI检查。MRI检查主要采取平扫加增强检查法。MRI检查设备采用GE1 5T腹部8通道表面线圈,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WI、T2W1。增强则采用高压注射器,以2ml/s的流速团注入钆噴酸葡胺对比剂注射液,剂量为0 1mmol/kg(0 2ml/kg),分别于注射后20s、70s、140s行三期扫描[2]。 2结果 2 1B超检查示胰腺不均匀强回声区。 2 2CT检查示胰腺行经区不均匀蜂窝样低密度影。 2 3MRI平扫检查表现为胰腺正常结构消失,沿着胰腺行径区见巨大块状影,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巨大块影内见大量流空血管影。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流空血管呈蜿蜒样强化。脾静脉胰头段显示扩张,远端未显示。肝门、食道及脾门区见大量扭曲成团的血管影。门静脉主支及左右分支扩张,周围亦见有大量扭曲血管。 综合上述征象,考虑为胰腺海绵状血管瘤,侵犯肝门区,门脉高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3讨论 3 1胰腺海绵状血管瘤是非常罕见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很少恶变。因胰腺的解剖位置较为隐蔽,故当肿瘤较小时,可无明显临床症状。而当肿瘤增大时,常压迫周围胆道及门静脉系统,引起梗阻性黄疸及门静脉海绵样变性③。巨大胰腺海绵状血管瘤易出血导致患者出现急腹症症状,发现及治疗不及时,则预后较差。 3 2从目前报道的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分析,该类血管瘤多以女性多见,临床上常无特征性表现或以上腹部不适就诊,体检时偶可于上腹部触及包块。B超仅见胰腺区回声不均匀。CT扫描可见病变区呈低密度改变,增强不均匀强化。MRI平扫时,若瘤体较小,则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境界尚清,增强后强化不明显。若瘤体巨大,则表现为胰腺走形尚存,但正常结构消失,腺体明显肿胀。沿着胰腺行径区见异常信号,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其内见大量流空血管影。增强后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流空血管呈蜿蜒样强化改变。因瘤体较大,以致周围组织及器官受到挤压,甚至移位。如:脾静脉远端不显示,胰头段显示明显扩张;肝门、食道下段及脾门区见大量血管扭曲成团;门静脉主支及左右分支扩张,周围见大量扭曲血管,表现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征象。 3 3尽管胰腺海绵状血管瘤较为罕见,临床特征不典型, B超、CT及MRI影像学表现也无特征性,但是临床上在诊断胰腺占位性病变时,不应忽视海绵状血管瘤的存在。 3 4本患者左肾缺如,笔者联想到von Hippel Lindau病(多器官包括胰腺、肾脏、肾上腺、视网膜等肿瘤及囊肿病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考证。

阴囊壁海绵状血管瘤超声表现一例

·病例报告·阴囊壁海绵状血管瘤超声表现一例 焦丹宋军杨冬艳孔丽丽戴路 患者,男,19岁,因左侧阴囊皮肤肿物就诊,既往无发热,平日素食,睡眠良好,缘于6 7年前发现左侧阴囊皮肤肿物,未予治疗,此后该肿物逐渐增大、增高,近6 7d疼痛明显、活动受限。查体:左侧阴囊皮肤大面积隆起,呈片状,表面不光滑,无渗出,无触痛,无红肿(图1),偶有隐痛。超声所见:左侧阴囊皮下脂肪层及肉膜增厚,较厚处达2.9cm,内可见丰富血窦回声,呈网格状,较宽处血窦内径0.68cm,边界不清(图2),CDFI:可探及动、静脉血流频谱(图3),部分血窦内可见实质性低回声(图4)。超声提示:左侧阴囊壁血管瘤。手术记录:沿肿瘤边缘取左侧阴囊弧形切口,探查发现肿瘤呈团块样生长,侵及肉膜层,部分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范围约9.0cm?5.0cm?2.0cm,钝锐性相结合分离至左侧阴囊根部,结扎将肿物切除。术后病理:左侧阴囊壁海绵状血管瘤(图5)。 图1左侧阴囊皮肤大面积隆起,呈片状,表面 不光滑 DOI:10.3877/cma.j.issn.1672-6448.2011.09.021 作者单位:130033长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超声科 通讯作者:宋军,Email:songjun19682003@yahoo.com.cn

图2二维超声显示丰富血窦回声,呈网格状 图3CDFI探及动、静脉血流频谱

图4二维超声显示血窦内可见实质低回声 图5海绵状血管瘤病理图片(HE?40) 讨论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是胚胎发育异常形成的静脉扩张畸形,又称软组织海绵状静脉畸形,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头颈、躯干及四肢等部位[1],阴囊壁者极少见。其在出生时或儿童时即可出现,但有60% 80%的血管瘤可能在8岁前消退,其余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正确判断血管瘤的性质,根据其类型及分期选择正确治疗方法,尽早治疗,大部分可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2]。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积极主动的治疗不仅疗效确切,更使得患者不再因血管瘤在面部和肢体上明显的畸形而产生精神上的痛苦。本病患者6 7年前即发现肿物,但并未及时就诊,至今肿物增大、致活动受限,并侵及肉膜,使手术难度增加,创伤增大,增加患者的痛苦。海绵状血管瘤病变区超

一文读懂: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一文读懂: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畸形,也称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错构瘤,由内皮内衬血窦、未成熟的无法对脑组织供血的血管。现结合印第安纳大学影像科的Nicholas Koontz 医生在auntminnie 上的病例对该病进行介绍。病史 老年女性,健忘和糊涂 影像学检查和发现图1 为CT,右侧小脑半球上部一高密度病灶(红色箭头)图2 为GRE 序列,可见脑内多发低信号灶(红色箭头)图3 为GRE 序列,可见脑内多发低信号灶(红色箭头) CT:示右侧小脑半球上部见一直径约5 mm 的高密度影,周围环绕低密度区。脑室增宽,脑沟、裂弥漫性增宽加深,表明脑组织弥漫性萎缩。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内弥漫性低密度区,表明有陈旧性的腔隙性脑梗塞。 MRI:可见数个小的、类圆形的低信号灶,横断GRE 序列上显示最佳,病变位于小脑、右侧脑桥、左后和腹侧丘脑以及放射冠区。 鉴别诊断 多发海绵状血管畸形、多发高血压性出血,创伤后遗症,弥漫性轴索损伤,实质挫伤,淀粉样血管病,多发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诊断 多发海绵状血管畸形 讨论 海绵状血管畸形,也称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错构瘤,由内皮内衬血窦、未成熟的无法对脑组织供血的血管。生物学表现多样,可进展、退化或扩大。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脑动脉造影隐匿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发病率约为0.5%。约75% 的病例为单发,10% 到30% 为多发或家族性。平均发病年龄为40 到60 岁,但儿童也可以发生。发病率无男女差异,所有人种都可以发生。 海绵状血管瘤可大可小,大着直径可大于6 cm,平均大小为0.5-4 cm。多含有不同时期的血性成分,周围可有完整的含铁血黄素环。有三个基因位点与海绵状血管瘤相关:CCM1, CCM2 和CCM3。多发性家族性海绵状血管畸形综合征,多见于墨西哥裔西班牙裔美国人,以CCM1 上的KRIT1 突变为特征。在这个综合征中,该基因突变导致KRIT1 蛋白发生截断,导致受损的内皮细胞微管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这些未成熟的内皮细胞成熟和形成毛细血管的能力受损。而更为常见的是,散发的海绵状血管瘤没有KRIT1 基因的突变。 海绵状血管畸形与发育性静脉异常(DVA)、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以及皮肤异常,包括咖啡é-斑和角化毛细血管静脉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表现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年'月第11卷第5期? 459* 博硕论坛?论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表现 谷礫,滕艳华,姜文平,郭英瑜,于清太 作者单位!13/000松原,吉林油田总医院核磁科 作者简介:谷谦(1981-),女,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医学影像学。E-mail:15681248@https://www.doczj.com/doc/4d8500784.html, [摘要]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分析磁共振成像(M R I)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 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〇〇9$1 ~ 2017-01该院收治的12例经手术证实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 M R I表现。结果12例患者T I W I呈等及略低信号,T2W 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全部呈明显强化,病灶呈哑铃 状,边界清晰,颈内动脉受包绕,邻近脑组织受压,未出现水肿信号。结论M R I在诊断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 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3806(2018)05 -0459 -03 doi:10.3969/j. issn. 1674 -3806.2018.05.14 MRI diagnosis of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cavernous sinus Department of Magnetic Resonance,Jilin Oilfield Hospital,Songyuan 138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cavernous sinus, and to analyze t he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 R I)in diagnosis of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cavernous sinus. Methods M R I findings of 12 patients with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cavernous sinus who were operated 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January 2017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In the showed equal and slightly low signal,and T2W I showed high signal. The results of enhanced scan showed obvious hancement ,lesions in dumbbell shape with clear boundary,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rapped,adjacent brain t compression,and no edema signals. Conclusion M R I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cavernous hemangi- omas in the cavernous sinus. [Key words]Cavernous sinus;Cavernous hemangiomas;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 R I)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是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 瘤,发病率低,临床少见,术前误诊率高,易导致术中 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术前进行准确的 诊断非常重要[1]。本文回顾性分析12例手术证实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 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报 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9-01 ~ 2017-01收治的经手术证实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共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39 ~ 63岁,经手术确诊为海绵 窦海绵状血管瘤,均于术前进行MR头部平扫及增 强扫描。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单侧 视力减退、复视、面部麻木、头痛、眼球运动障碍、视 野缺损。1.2 MRI检查方法使用美国B E公司Signa HDx 3.0T MR扫描仪,HDNVHead线圈。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包括脑实质。常规行T1WI、T2W I 轴位扫描,部分患者进行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层厚 6 mm,层间距 1mm,视野 240 m m X240 mm。T1W I tra cor,TR3 000 ms,T E24 ms,层厚 5 mm,层间距 1mm,矩阵 320 x192,激励次数 1。T2WItracor,TR 4 800 ms,TE 100 ms,层厚 5 mm,层间距 1mm,矩阵 320 X224,激励次数1。随后行增强扫描,静脉注射 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0860002),0. 1m m〇l/kg,流速 2 ml/s,包括矢状面、冠状面、横轴面扫描。增强T1WI ta sag cor,TR3 000 ms,TE 24 ms,层厚 5 mm,层间距 1mm,矩阵320 x192,激励次数1。由2名经验丰 富医师共同阅片,对图像进行整理分析影像特点。

皮肤血管瘤或疤痕敷贴治疗

皮肤血管瘤或疤痕敷贴治疗 皮肤血管瘤同位素敷贴治疗 一、皮肤血管瘤简介 皮肤血管瘤形状各样,在临床上可分为三种。 1)单纯性(草莓状)血管瘤:常在出生后1~2个月内出现,数月内逐渐增大,好发于面部,高出皮肤像草莓样,分叶状,颜色鲜红或紫红,质软,压之可退色。2)毛细血管痣:或叫鲜红斑痣:出生时即有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好发面、颈部,表面平滑呈鲜红或暗紫色斑片,压之可退色,形状大小不一,小至针尖大小,大至整个躯干,呈散在性分布或斑片状、地图形等。 3)海绵状血管瘤:常为出生时即有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面部、躯干,是一种高出皮肤表面的结节状或分叶状肿瘤,呈浅紫色或紫蓝色,触之柔软而有弹性似海绵状,有的挤压后可以缩小,有的表面皮肤正常。 二、放射性同位素敷贴治疗原理 放射性同位素敷贴治疗是利用核素发生β射线,使局部病灶产生辐射生物效应而达到治疗目的,对周围正常组织及全身无影响,治愈后一般无疤痕,目前常

用的有两类敷贴器,一种是核素生产厂家提供的商品敷贴器,为一种金属制品,有一定形状和大小,多是采用放射性核素锶-90。使用时根据病变形状在保护周围正常皮肤前提下直接敷贴,治疗可用一次大剂量法或多次小剂量法;另一种是由使用单位临时配制成一种敷贴药片,多选用放射性核素磷-32,通常是将磷-32浴液配制成一定的放射性浓度,以优质滤纸作为支持物再根据病变的各种形状制成相应大小的敷贴器,直接敷贴在病变部位,按照年龄和病情决定一次敷贴时间。一般间隔3~5个月后再做第二次治疗。 这两种方法对小儿皮肤血管瘤都有较好的疗效。据统计,对单纯性血管瘤和鲜红色斑痣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8.3%和88.2%。 同位素敷贴治疗特点:治疗彻底、不留疤痕,方法简单、经济、无痛、无痒,尤其适应于儿童皮肤血管瘤治疗。 三、同位素敷贴治疗方法及适应症 ( 一 ). 皮肤病治疗 1. 适应症 : (1). 局限性血管瘤 ( 莓状血管瘤、鲜红斑痣 ) (2). 局限性慢性湿疹 (3). 局限性神经性皮炎 (4). 疤痕疙瘩 (5). 外阴白斑 ( 无癌变者 ) 。 2. 方法 : 采用分次治疗方法 , 间隔三个月后可照第二疗程 , 但不能在同一部位进行三个疗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