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影响评价 实习报告

环境影响评价 实习报告

环境影响评价 实习报告
环境影响评价 实习报告

目录

一实习目的 (2)

二实习时间、地点 (2)

三实习内容 (2)

1.1 编制依据 (2)

1.2 环境功能区划分 (3)

1.2.1 评价等级 (3)

1.2.2评价范围 (4)

2.1 概况 (5)

2.2 公用工程 (5)

2.3工艺流程 (5)

2.4 污染分析 (5)

2.4.2.1 污水 (6)

2.4.2.2 大气污染 (6)

2.4.2.3 噪声 (7)

2.4.2.4 固体废物 (7)

2.4污染物治理措施及排放达标情况 (7)

4.1 监测布点 (9)

4.2.1.1 大气环境监测数据 (10)

4.1.2.2 单因子指数计算 (12)

4.2.2.1 水环境监测数据 (14)

4.2.2.2 单因子指数计算 (16)

4.3.1 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18)

4.3.2 水环境现状评价 (18)

5.2.1 大气影响预测及评价 (20)

5.2.2 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21)

5.2.3 声环境影响分析 (21)

5.2.5 其他因素分析 (22)

6.1 工程分析结论——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 (22)

6.2 现状评价结论 (22)

6.3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22)

6.4 污染防治措施 (22)

6.5 总体结论 (25)

四实习总结 (25)

环境影响评价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巩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理论内容、

2.进行现场实地调查的锻炼,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况中,做到理论联系实

际。

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环境预测评价

4.通过一系列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过程,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时间、地点

1.实习时间

2011年4月1日至5日

2.实习地点

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原莱阳农学院莱阳校区)

三实习内容

1. 总论

1.1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1.2 环境功能区划分

按照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项目所在地区应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表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执行标准(单位:mg/m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表2 地表水环境评价标准值(单位:mg/l,pH除外)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

表3 环境噪声限值(单位:dB)

1.2.1 评价等级

1.2.1.1 大气

经初步工程分析, SO2Pmax=23.37%,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PM10 Pmax=10.61%,D10%<污染源距场界最近距离,对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2008),本次环境空气评价工作等级定为三级,对项目周围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评述,同时监测环境空气现状。

表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等级判据

一级二级三级

Pmax≥80%且D10%≥5Km

除一、三级外其他

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1.2.1.2 地表水

经初步工程分析,该项目废水排放量约612m3/d,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pH、SS、CODcr、BOD5等,污染物类型数为2类,水质复杂程度为中等程度,废水排入岘河。岘河流量为10m3/s,流速为0.1m/s。本项目外排废水中污染物类型较少,且主要是非持久性污染物,受纳水体岘河水质要求为Ⅲ类标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的分级原则,据此确定本次评价工作的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为三级。

表5 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划分等级污染物类型评价水质因子数目

一级二级三级≥3

=2

=1

≥10

≥7

<7

1.2.1.3 声环境

建设项目所在地为莱阳市,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中对声环境评价等级确定的规定——二级标准:对于新建、扩建及改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若其所在功能区属于适用于GB3096-2008规定1类、2类标准的地区,或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有较明显增高(噪声级增高量达3-5dBA)或受噪声影响人口增加较多的情况,应按二级评价进行工作。因为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属新建项目,并且为声环境1类区,所以规定声环境评价标准为二级。

1.2.2评价范围

根据以上确定的评价工作等级,本次评价工作的范围如下:

1.2.2.1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与评价范围为以烟囱为中心点,以为D10%半径的圆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

1.2.2.2 地表水环境:根据水导则要求,评价范围定为建设项目拟建排污口上游100m,下游500m及下游1500m之间的岘河河段。

1.2.2.3 声环境:为校区校界外1米处及可能受本项目噪声源影响的敏感点。

表6 环境敏感目标

名称方位与厂界的距离(m)人数

干休所门诊部中心医院

党委校

第二实验中学

W

ES

SW

WSS

500

1000

500

600

***

***

***

***

2. 工程分析

2.1 概况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占地1000亩,校舍建筑面积18.65 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26 亿元。聘任教师372名,其中博士27人,硕士237人,教授41人,副教授72人,讲师129人;在校生6600人,其中本科生5227人,专科生1373人,总人数为6878。年时数为年时数4800 h/a

2.2 公用工程

公用工程包括给水工程、排水工程、采暖工程、供气工程、供电工程等。2.3工艺流程

(1)教学流程:开学—授课—结课—考试—放假

(2)食堂食品加工流程:原料进货验收—原料粗洗—原料精洗和切配—加工制作—配菜间存放发售

(3)食堂餐具洗消流程:餐具回收—残存物清理—清洗—冲洗—消毒—保存

2.4 污染分析

2.4.1 施工期污染分析

本项目主要为各类学校建筑及公建部分的建设。从现场踏勘的情况看建设场

地原大部分为林地、菜地。施工期存在挖、填方,若未处置好会引起较严重的水土流失。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是打桩、结构施工以及水泥、沙石、土等建筑材料运输,对大气、声环境、水环境等影响较大。

(1)施工机械、施工车辆产生的废气,以及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将对大气环境产生局部的、短期的影响;

(2)施工机械、施工车辆产生的噪声将对周围声环境产生局部的、短期的影响;

(3)施工期间,施工作业产生的各种施工废水由于污水管网等尚未建成,这些施工废水的将就地排放。

(4)由于施工作业涉及部分的拆迁工作,因此施工期间将产生大量建筑垃圾,若处置不当,将污染周围环境。

(5)在施工过程将造成地表植被、水体等的破坏,此外对植被类型的局部调整的过程,可能导致外来物种的生态入侵、破坏原有植被生态群落。场地的施工也会对动物产生迫近效应,影响鸟类的生活。

2.4.2 营运期污染分析

营运期主要环境要素为教师、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及各类科研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如生活污水对接纳污水处理设施的影响、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食堂油烟排放,以及绿化对区域景观影响。此外,由于本项目内设置了各类科研楼及实验室,因此还需考虑其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2.4.2.1 污水

学校总人数为6000人,用水量按120L/人/天计,用水量为720m3/d,污水排放量0.85的排水系数计,本项目污水排放量约为612m3/d。

污染物估算:根据资料,污水CODCr含量为400mg/L,约89.4t/a;污水氨氮含量为30mg/L,约为6.70t/a;产生的生活污水采用接触氧化法处理。一般经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含量CODCr为60mg/L,氨氮为3mg/L。(受纳体岘河有关参数:Q=10m3/s、u=0.1m/s、KCOD=1.2/d,K氨氮=1.0/d)

2.4.2.2 大气污染

表7 锅炉烟气计算结果

项目产生排放

燃煤量 t/h

烟气量万m3/a

烟尘量 t/a

烟尘浓度 mg/m3 烟尘排放速率 kg/h

0.88

3500

161

4750

45.7

1350

6.44

190

1.34

13.7

405

2.85

SO2量 t/a

SO2浓度 mg/m3

SO2排放速率 kg/h

脱硫措施:干法(70%)

除尘措施:高效旋风除尘(96%)

2.4.2.3 噪声

此项目无强噪声源,噪声主要由汽车行驶及学生平时的交流产生,并无强噪声。

2.4.2.4 固体废物

a.生活垃圾

根据建设单位的建设内容主要为居住、酒店、办公及教育等。各地块内的固体废物主要是生活垃圾。按照目前我国城市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8-1.5kg/人.日。因此,本项目生活垃圾产生量为4.8—9.0t/d。

b.实验室废物

研究、开发和教学活动中,化学和生物实验室产生的废物产生量尚不能确定,需要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理处置。

2.4污染物治理措施及排放达标情况

2.4.1大气污染物治理措施及排放达标情况

大气污染物的处理措施主要是干法脱硫(70%)与高效旋风除尘(96%)。

2.5.2 水污染物治理措施及排放达标情况

水环境污染物的处理措施主要为接触氧化,COD的去除率85%,氨氮的去除率为90%。

3.环境概况

3.1 自然环境

莱阳地形为低山丘陵区,山丘起伏和缓,沟壑纵横交错,因受胶东脊背地形影响,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北部、东部、中部、东南部、西南部均有互不连接的低山丘陵,属低山丘

主要河流为蚬河,此河属于五龙河水系中的上游支流,最终流入五龙河,然后流入黄海丁字湾。

莱阳市地处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度为64.3%,属大陆季风型半湿润性气候。具有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风多易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年平均气温11.2°,年平均相对湿度73%,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996小时,年平均风速2.7米/秒,全市平均无霜期173天。风玫瑰图如下:

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其矿产种类多,分布广,以非金属矿产为主,不均匀分布于全市18个镇处中。已发现矿产38种,矿床、矿点、矿化点200余处。探明储量的矿产有石墨、白云石、磷、硫铁矿、珍珠岩、膨润土、大理石、石灰石、水泥用大理岩、高岭土、钾长石、沸石、矿泉水等13种。其中钾长石矿探明储量73万吨,氧化钾含量高达14%左右,含铁量在0.07%左右,是全国质量最好的钾长石矿;膨润土储量1067.31万吨,沸石储量1112.7万吨,均居省内第二位。

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09万米,可利用量2.95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328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619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1.302亿立方米。

3.2 社会环境

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6%。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72亿元,增长3.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1.69亿元,增长17.7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35.18 亿元,增长16.63%。三次产业比重为

16.9∶49.4∶33.7。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56亿元,比上年增长40%。实现财政总收入6.1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0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3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5.45亿元,比年初增加10.41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4.52亿元,比年初增加4.9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9.89亿元,比年初增加9.98亿元。

莱阳市现辖14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784个行政村,87.5万人口,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7.5公里,莱潍、同三、烟青、青威等7条国家和省级公路干线在这里交汇。

3.3环境质量概况

莱阳主要的的污染物就是可吸入颗粒物。同时水质的COD以及石油类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但是并没有其他较为严重的污染物超标现象。

4.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1 监测布点

4.1.1 大气监测布点

布置3个点:上风1个、下风2个

表8 大气检测布点

4.1.2 地表水监测布点

布置3个:背景断面、控制断面、削减断面

表9 地表水检测布点

4.1.3 声环境监测布点

布置2个:东、西厂界

表10 声环境检测布点

4.2 数据分析

主要运用单因子指数,对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

4.2.1 大气环境数据分析

4.2.1.1 大气环境监测数据

表11 SO

浓度现状监测数据一览表单位:mg/m3

2

注:日均值为24 h连续监测的平均值,ND为未检出。

表12 NO 2浓度现状监测数据一览表 单位:mg/m 3

注:日均值为24 h 连续监测的平均值,ND 为未检出。

表13 PM 10、TSP 浓度现状监测数据一览表 单位:mg/m 3

注:日均值为24 h连续监测的平均值。

4.1.2.2 单因子指数计算

单因子指数

表14 SO

2

表15 NO 2单因子指数

表16 PM 10单因子指数

表17 TSP单因子指数

4.2.2 水环境数据分析

4.2.2.1 水环境监测数据

表18 地表水监测数据一览表单位:mg/L(pH、粪大肠菌群除外)

注:ND为未检出。

4.2.2.2 单因子指数计算

表19 地表水单因子指数单位:mg/L(pH、粪大肠菌群除外)

注:ND为未检出,

4.2.3 声环境数据分析

4.2.3.1 声环境监测数据

表20 本底噪声监测结果一览表单位:dB(A)

4.2.3.2 噪声污染指数

表21 噪声污染指数单位:dB(A)

4.3 现状评价

4.3.1 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环境大气监测的这几种污染物SO

2、NO

2

、PM

10

、TSP,均没有出现超标现象。

现状质量良好。

4.3.2 水环境现状评价

水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中,三个点位均有不同程度超标现象。在一号监测点(背景断面)的监测数据分析中,COD、BOD5以及石油类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现

象。分析原因如下:

(1)上游地区存在排污源

(2)上游的排污源对排出污水没有进行严格的处理

应加强对上游地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上游的一些排污点进行检测,以及加强对污水的处理。

在二号点位(控制断面),COD、BOD5、氨氮、石油类以及挥发酚都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分析原因如下:

(1)排出污水的处理效果不明显

(2)污水的处理难度大

应当加强对排放污水的处理,争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加强管理。

在三号点位(削减断面),COD、BOD5、氨氮、石油类超标,还是应加强对排放污水的处理力度,争取经过控制端面达标。

4.3.3 声环境现状评价

在对两个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两个点位的昼间噪声均超标,但是并不是很严重,但是在其周围有较多的敏感目标,应当加强对昼间的噪声的控制,坚实校园管理制度,严禁大声喧哗,控制造成强噪声的声源。

5.环境影响评价

5.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5.1.1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施工期大气主要污染因子为施工粉尘,而施工粉尘主要来自晴天时挖掘土方、施工现场内运输车辆的行驶所产生的二次扬尘。扬尘点分散,源高一般在15m以下,属无组织排放。有关资料表明,粉尘的扩散一般在呼吸层进行。施工期间场地周围环境的TSP浓度会明显增加,粉尘将对周边产生较大的影响,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控制施工粉尘排放。

5.1.2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本工程施工期的噪声污染源主要是各种施工机械和设备所产生的噪声,其特点是间歇或阵发性的,并具备流动性及噪声较高的特征。

施工机械噪声较高,施工噪声尤其是夜间的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较大的,所以夜间不应施工或禁止使用高噪声源的设备,否则,会使周围环境的噪声超标,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起居。

5.1.3 施工期的生活污染源影响分析

施工期的生活污染源来自建筑基地的施工人员,主要是生活污水和固体废物,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可通过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加以控制。

5.1.4 施工期的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拆除旧建筑物产生的残砖、断瓦,各类建筑材料碎片、废水泥、混凝土粗细骨料残余、水电设施安装材料残余物及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各种垃圾等,其产生量很难确定。这些固体废物若处置不当对堆放场地周围容易引起扬尘等环境问题,且影响周围景观,因此建设单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建议施工单位对施工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分类堆放,以便管理。可用于回填的固废可就地处置,对于不适于回填的固废应随时外运,运往城管部门指定的场所处置。

5.1.5 施工期对交通的影响

施工期间,现场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等固废需要运出,同时有大量的建筑材料需要运入,运输车辆将会对城市的交通带来一定影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会同交通部门定制合理的运输路线和时间表,尽量避开繁忙道路和交通高峰时段,以缓解施工期对项目周边区域交通带来的影响。另外建设单位应与运输部门共同做好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按规定路线运输,按规定地点处置,并不定期地检查执行的情况。采取上述措施后,将会有效地减轻施工期对交通的影响。

总之,项目施工期对环境产生的上述影响,均为可逆的、短期的,项目建成后,影响即自行消除。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只要切实落实对施工产生的扬尘、噪声、固体废物的管理和控制措施,施工期的环境影响将得到有效控制。

5.2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

5.2.1 大气影响预测及评价

根据SCREEN3估算预测模式进行对SO

2、PM

10

进行估算,得到两种污染物的

贡献值为35.06μg/m3和4.774μg/m3。(主要计算结果见附表)5.2.1.1 根据叠加值进行预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