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复习提纲简答和论述题答案

马原复习提纲简答和论述题答案

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

场和基本方法列举说明。

答: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基本观点: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包括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太多没打完)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征看当前我国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答:1)马克思主义具有批判的、革命的精神。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基于这种批判的、革命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凡对对一切已丧失生命力的事物采取妥协的态度,反对把自己的学说当成僵死的教条;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要求。4)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辩证关系与重要意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所实现的理论创新,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我们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为什么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1)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

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与矛盾分析方法、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只中。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分析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

这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法。其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自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

辨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5.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结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对实践有反作用。这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地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然而,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6.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分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真理和价值的统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真理与价值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真理因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普遍性而具有根本性和优先性,价值及其评价标准必须以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二者辩证统一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时间作为人类有目的的物质活动,一方面要求人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并通过这样的认识去把握真理;另一方面有要求人类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去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真理和价值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统一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在历史发展中具体地实现的。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实践基础上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对价值的追求同样是具体的、历史的。

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性(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原理)。这一原理对

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应。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

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

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发

展。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种自具有的历史继承

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

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

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三是社会意

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

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

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

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

3)重要指导意义:社会发展理念特别是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取决于它们是否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存在。我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顶层设计或总

体部署,必须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即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

出发。思想文化的发展既决定于社会存在发展的要求,又对社会存在发展

起能动作用。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

8.为什么说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9.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现。分析

中国大数据战略实施的意义与作用。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

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

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

的作用越来越强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

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

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新的

技术革命在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同时,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

重日益提高。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

入了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

影响,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业的每一次革命性跃迁都离不开科技革命的推动,往往只有那些抓住技术革命的战略机遇并迅速作出适应性调整的国家或民族才能不断生存发展。毫无疑问,大数据是当前一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产业,已经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竞争的前沿领域。

大数据将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它既是一场技术与经济的革新,也是一场国家治理的变革与国家综合实力的变革。

1.大数据推动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发展。第一,大数据已经成为一

种重要的资源和资产类别。数据资源如同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

要素一样,越来越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第二,大数据正在

孕育出更多的经济新业态。

2.大数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大数据时代,对大量

动态数据的快速有效的处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决策能力与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这是除了大数据的所扮演的经济推动角色之外的

又一重要功能。

3.大数据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利用堪比工业革命中

的能源与技术突破,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与新兴技术,一个国家拥有

数据的规模和运用数据的能力将会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

响着国家的未来发展。

10.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具体分析中国当前经济领

域的供给侧改革

1)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2)如今,我国的供需结构和市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从全面商品短缺转变为相对市场过剩。整体而言,我国市场结构性矛盾表现极为突出。

首先,从供需层面看,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相脱节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需求上,既有内需不足,也有需求外溢,许多国人利用假期旅游、全球网购等形式在大肆采购国外商品;在供给上,低端产能和低层次产品严重过剩。而高端产业和高品质产品有效供给却严重不足。其次,从产业层面看,传统产业过剩问题严重,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等行业出现大面积过剩,还有一些传统轻工产业如衣服、鞋帽、玩具等也出现销售困难,去库存压力较大。再次,从具体产品上看,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核心,精益求精的新兴产品供给明显不足。这些问题表明,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有需求侧的问题,但更多、更突出的还是供给侧问题,单纯从需求侧着手难有大的突破。

"供给侧改革"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短期驱动力逐渐减

弱的背景下提出的。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

供给端着手改革。“供给侧”就是侧重供给,强调要从供给侧入手,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促进宏观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政策应综合使用包括“供给侧改革”在内的各种方略,让经济软着陆、软调整,进而保持适当、较快的增长速度,稳步进入高等收入国家。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深入推进国企、金融、财税、土地、户籍等各个领

域的改革,向简政放权、创新创业要成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制度供给的一系列创新,促进供给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以此生成经济社会升级版所需的有效供给环境条件,解除供给约束,推动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充分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未来五年,中国将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垄断,解放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减税等措施为企业的转型提供宽松的环境,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更好地满足

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没有答案,欢迎补充】

11.为什么在阶级社会中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剖

析当前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

1)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与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是一致的。在阶级社会中具体地考察社会历史条件与历史人物的关系,必然包含一定的阶级条件和历史人物的关系。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一定的阶级总是要推举或产生出自己的代表人物,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因而历史人物的作用受到阶级的制约;历史人物的沉浮,也往往同他所属的阶级的兴衰息息相关。在历史上,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代表人物的局限性。离开了一定的阶级背景,就难以理解历史人物的产生、作用及其性质。

2)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式的变化,历史虚无主义现象沉渣泛起,其中重点放在了攻击近现代中国革命,否定当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化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扩张,主张殖民“侵略有功论”。比如“殖民化在世

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中国只有像香港那样300年殖民地才能发展”

甚至称“东北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这是由于日本对东北的占领”。“侵略有功论”以一种釜底抽薪的方式直接抹杀了近代以来反帝斗争的合法性。

2.“告别革命,颂扬改良”。这种观点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幌子,把革

命和改良完全对立起来,既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农民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把这些统统称为“革命崇拜症”。3.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散步五四时期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是离开所谓“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主流”而误入了歧途。二是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歪曲、诋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犯的错误。4.对历史人物进行翻案式的“重新评价”。如“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的乱臣贼子’,是阻碍历史发展的罪人”,把汪精卫的附逆说成了以身殉国的壮举。

一般来说,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乃至争议是正常的现象。但历史虚无主义的有些观点争论与一般的学术争论的性质完全不同。这是因为历史虚无主义在思想方法上采取了一种从主观臆断发出来挑

选零碎历史事实加以涂抹、剪裁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主要表现在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孤立抽象地谈论历史,只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否认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夸大历史选择的偶然性、任意性。【答案不唯一,欢迎补充】

12.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及消极后果。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优势,从而产生竞争,促进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其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配置时,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其二,导致收入两极分化。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可能时一部分具有有利生产条件的生产者积累大量财富,而使另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蒙受损失甚至破产。其三,阻碍技术进步。在市场竞争中,首先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办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为了保持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往往会限制技术的扩散,严守经营秘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普遍改善,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刺激又阻碍,是不是有点内在拟交感活性的赶脚?)

13.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是通过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合理性、资本主义民主的普遍性等观念来实现其维护职能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这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把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内化为本阶级成员的基本信念,另一方面又可以成为统治阶级进一步进行阶级实践的指导思想,成为这个社会制度的理论辩护者。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本质。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订货、提供补贴等);宏观调节;微观规制。其中,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微观规制主要有三种类型:①反托拉斯法;②公共事业规制;③社会经济规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

15.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后果及对策。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机遇、

挑战及应对策略。

表现: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2.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增长率高于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率,国际贸易规模庞大,世界贸易依赖度高;3.金融的全球化,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与国际股票市场的发展相联系,基金市场迅速成长,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重要标志: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后果: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能够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增强经济的竞争力;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二是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三是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四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对策: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分析: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

(1)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

(2)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

(3)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

(4)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的挑战

(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乃至经济危机的全球性传染便成为经常性且不可避免的问题。

(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

(3)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

3.面对挑战的应对

(1)中国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开放市场,只有开放市场,才能成为世界经济大发展中的一部分。

(2)中国要始终坚持和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完整和不可侵犯。

(3)要进一步缩小国内地区间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16.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第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第二,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第三,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第五,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第六,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17.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遇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答题要点:a、解释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即合规律性;b、阐释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即合目的性;c、论述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遇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细节的描绘。

综合论述题

1.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凡对对一切已丧失生命力的事物采取妥协的态度,反对把自己的学说当成僵死的教条;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是从中国发展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规律性认识,是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也将进一步引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同时,通过理论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有正确理论指导才能有科学实践。习近平指出:“我

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他强调:“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要继续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

2.国家大数据战略与“科技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技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大数据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领域。必应搜索通过

集成以往的飞机票价画出未来票价走势;谷歌利用用户搜索记录判断

出美国流感疫情的现状,在时间上比美国疾控中心的预测还快两周;

对冲基金通过剖析社交网络推特的数据信息来预测股市的表现;交通

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出实时路况;交友网站利用大数据分析来寻找爱

情,并来帮助需要的人匹配合适的对象;利用穿戴装备(例如智能手

表或者智能手环)生成最新的数据,可以根据自身热量的消耗以及睡

眠模式来进行追踪身体是否健康。这些无一不体现出大数据与我们的

生活紧密相连。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

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科技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

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

维方式的变革。大数据孕育发展新思路,任何一个行业和领域都会产

生有价值的数据,而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挖掘和人工智能则会

创造意想不到的价值和财富。

3)科技对生产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数据正在成为一种生产资料,

成为一种稀有资产和新兴产业。科技发展使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大

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

势发展。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大数据催生产业创新、模式创新、业

态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数据突破传统产业界限,进军商业、

通信、金融、健康、物流等领域,诞生电子商务、数据传输、互联网

金融、智慧旅游等新型业态。新的技术革命在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的

同时,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

3.中国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可以肯定,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前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吸引外资。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3.

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经济全球化也必然带来一些挑战。其根本原因是,国际垄断组织经常在损害别国利益的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并且在一定时期内,

我们不太可能有效的缩小这种差距。 2.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它们会凭借其经济与技术的强大优势,使我们在产业发展上仍然处于被动地位。 3. 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也可参考第16题】

4.供给侧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与作用”

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如今,我国的供需结构和市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从全面商品短缺转变为相对市场过剩,就需要进行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与“理论与实践、真理与

价值的关系”

1)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经济学在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提炼出一系列新概念、新规律、新范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和分析框架,又对实践产生了巨大指导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3)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真理与价值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真理因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普遍性而具有根本性和优先性,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等等。价值及其评价标准必须以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

真理与价值二者辩证统一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

胜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服务人民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人民共享发展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进人民福祉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6.剖析历史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

1)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夸大个人主观感受。“历史虚无主义”只承认自我的社会价值,极力反对社会、国家、团体的干预和影响。

2))以唯心主义为基础,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历史虚无主义遵循“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原则,极力否定历史发展的固有规律,扭曲

历史发展的过程和人类活动的行为,将“思想”和“意识”放在了至

高无上的地位,认为思想动机才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原因。

3)以社会阶级为属性,服务资本主义人群。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与历史地位。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从事实出发的,而是以“假设”为发展前提,根据细节或者现象臆造结局,从而脱离了现实。

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与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是一致的,在阶级社会中具体地考察社会历史条件与历史人物的关系,必然包含分析一定的阶级条件和历史人物的关系。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和社会意识一定是阶级利益的反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和资产阶级的成果,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一定是为资本主义人群所服务的,物质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哲学思想。而马克思主义是工人、农民等无产阶级的代表,是为无产阶级所服务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