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及其“表现手法”

中考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及其“表现手法”

中考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及其“表现手法”
中考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及其“表现手法”

中考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

句段的作用,具体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

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升华情感,卒章显志,

含蓄又余味,言已尽而意无穷。

D、标题的作用:(1)把握象征的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眼:揭示文章的中心(6)文章线索(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在分析作用

练习1:

(2010·江苏省南京市)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天窗

江南月

①老屋的玻璃天窗,小巧晶莹,开设在光线不足的卧房。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②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一颗两颗美丽的星星,也赶热闹似的隔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我幼年幻想的心域。

③因有这一扇天窗,卧房里便舞动着游丝般的轻柔和温馨。母亲手摇蒲扇,缓缓地扇着,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惬意极了。她一边借着丝丝缕缕的亮光给我扇风,一边给我猜各样的谜语:“开嘛开白花,结嘛结四牛角。”我答是母亲在池塘里采的红菱,母亲便夸我聪颖。这还不够,母亲总是拗不过我的撒娇和对故事的喜爱。每每此时,她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凝望天窗外一颗两颗水晶般的星子。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便娓娓地在我心间摇曳出莲花般的清润和痴醉。常常,母亲的声音融着天窗下的那片亮光,如小溪的流水潺潺地抚遍我的全身,溢进我的心坎。

④江南多雨,尤其是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因为有了这扇天窗,更让我感受到万般雨意千般诗情。天窗外,夜色冥茫。月亮躲起来了,星星躲起来了。唯有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细雨,如烟般笼着鳞鳞的瓦片和一扇玲珑的天窗。童稚的心灵,透过那一方小小的天窗,遐想着偌大的夜宇舞起了巨幅绸缎,若是裁剪一匹让母亲为我做新衣裳,那有多好呀。想着想着,雨滴水润润,湿漉漉,仿佛倏的一下钻进我的心里蔓延开来。

⑤仲夏,多雷阵雨。屋内,昏黄的灯苗闪闪烁烁的,把灯光里缝制衣服的母亲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好长。雨点如一名来自天界的乐师,水乡泽国便奏起了铿锵有力的天籁,哗啦哗啦的。听久了,听熟了,就能辨出,雨声如泉水般叮叮咚咚的,是奏响在玻璃天窗上的乐音;粗犷一点的,是敲打在瓦楞上的鼓点。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

泛漾起细细的波纹。迄今为止,我一直认为这是我所听过的最美的纯天然的交响乐呢!雨势来得急也去得快,往往一首乐曲作罢,衣服上便留下了母亲细细密密的针脚。

⑥记忆中,老屋的天窗总是与母亲的身影相伴;现在,它时常浮现于我的脑海,一些细节还那么清晰。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⑦“一窍仰穿,天光下射。”走在时光的深处,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那么就让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让皎洁的月光,让灿烂的星辉,让诗意的雨声,让婉转的鸟鸣……都一一洒进心房。

阅读《天窗》

3.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

练习2

(2010,云南省玉溪市,19—24,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江南雨

凤潇

①十多年的乡愁,一直是锁在烟里雾里,浸.在水中雨中。只要一想起故乡姑苏,最先闪过眼前的,无不是那束剪也剪不断的雨丝。

②网师园可算得上苏州园林中温婉秀丽、典雅大方的大家闺秀,为之倾倒者不计其数。

③那一次,我们却是被雨赶进网师园的。口里抱怨着不作美的天公,心里不免有几分扫兴——湿淋淋的“闺秀”,不知还能余几分风韵?再说,冒雨游园,固然风雅,却也实在难免狼狈。

④雨絮絮下个不停。在门廊里等得不耐烦,且顺着游廊走吧,到尽处再等雨停。心里盘算着,脚下便没有停。左一弯,右一转,这廊似乎没了头,高低错落,曲回通达,走一步有一步的意味。廊檐上挂着续续断断的雨,比起那晓晴丽日,竟别有韵致。方才恍悟这廊子竟是没有尽头的,当日建这回廊的用意便是为了雨天游园可免淋漓之苦,顺着它便可游遍了整个园子,不得不佩服前人之匠心。

⑤涟漪的碧水,润泽的粉荷,湿重的石苔,欲滴的翠竹……却原来,这位“闺秀”竟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着实叫我们“惊艳”不已。

⑥眼前回廊蓦转,穿过垂花门,是个小小的天井。四围低低的粉墙环绕,中央一树一花皆无,却在廊下栽着好大一丛芭蕉,被雨洗得枝展叶舒,溢翠流碧,直映得那墙也绿了,廊也绿了。一时竟有些看得呆住了,忘记了举步,只远远地倚着漆彩的廊柱,怔怔的望着那芭蕉,听那雨紧一声、慢一声地打在那宽宽的、绿绿的叶上……

⑦就要离开了,心里说不清的缱绻(qiǎnquǎn)难舍。又下雨了,一丝一丝的雨线,似乎在牵绊

..着我的脚步。

⑧独自在空荡荡的小巷里徘徊,想把那窄窄的碎石小径、爬满青苔的老井、脚下的一丛一丛的蒲公英都摄进眼里、装在心里。

⑨巷口慢慢飘进一朵油纸伞。近了,不是期待中丁香一样的姑娘,而是一位皱缩得像枯树般的老太太。蓝布裤褂,一丝不乱的髻子,手里挽着个小竹篮,上面覆盖着雪白的毛巾——一位寻常的东吴水乡老妇。

⑩侧过身,我让出了窄得只能一个人走过的碎石小径,默默地等老人过去。她却又突然回转身:“姑娘,要买花?”方才注意到老人手中的篮里散出郁郁的香气。老人早已揭开雪

白的毛巾,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似乎连雨丝也被染透了。一枝枝含苞的白兰、茉莉、栀子,穿成各种式样,丝绒般的花瓣上还凝着水珠儿,静静地沁着幽幽的香,美得叫人舍不得碰一碰。我惊喜地张大了眼,忙不迭地说:“要,要……”老人用枯瘦粗糙的手拈起一串白兰,我几乎不敢相信——这样一双手,竟能种出这样奇迹般的美!“侬是北京来的?”大概老人听出了我的口音,竟和我攀谈起来。于是,我知道了一位普普通通的水乡农妇是怎样含辛茹苦,把去世的丈夫留下的所有重担挑起,又是怎样用一枝枝美丽芬芳的鲜花换来儿子在北京读大学的昂贵费用……

⑾分手了,老人拿起那串白兰,颤颤地别在我胸前,慈爱的眼里闪着光彩:“大学生哪!”我还来不及分辨她是在说我,还是在说她儿子,她已转过身,慢慢走向小巷深处。呆立在雨中的我,被那缕清香萦绕着,良久良久……

⑿几番细雨梦回,忘不掉的,总是故乡的雨丝。于是,悄悄地把它织成一方冰纨[注],留在记忆里封存……

阅读《江南雨》

(5)这篇文章的首尾是怎样照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3:

2010,湖南省益阳市,22—25,12分)阅读下文,完成文后22~25题。

冬天

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下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在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

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他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④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中总是温暖的。

.阅读《冬天》

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它在文中有什么深刻含意?

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答: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

一、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1)、使用修辞——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征,暗示作者的思想情感,突出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

(2)、象征——如《白杨礼赞》,或者一些童话作品,可以含蓄而形象生动地表达思想情感。

(3)、托物言志——如《爱莲说》,也是含蓄曲折地传达思想情感。

(4)、铺垫——在写主要人物前,先写一些相关的材料,作用是蓄势,蓄情,突出主要人物。

比如《背影》,在写车站送别前,文中写了祖母去世,家道衰落,父亲失业,典当家产一些列不幸事件,这些描写就是为了铺垫后文的父亲车站送别。

(5)、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或事件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以呼应,能够使后面情节在前面有照应,不出现虚假现象。

(6)、扬抑——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以前面为铺垫,效果是形成反差,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7)、虚实结合——眼前的描写是实,以前的回忆是虚;实际的存在是实,想像的情景是虚;现实的景象是实,引申的层面是虚……。好处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更丰富多彩地表现人和事,充分显示文章的主旨。

(8)、点面结合——概括交代是面,写具体事件是点;叙述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具体情节是点。点面结合可以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物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动静结合——效果是:以动衬静,或者以静衬动,起到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0)、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延伸写作的范围,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多彩,使主题更深刻;使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开门见山——这是文章开头的一种方法,直入主题,或者直接摆出论点。

(12)、设置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可以吸引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13)、以小见大——抓住看似平凡细小的事情,以此体现大主题,或者揭示生活哲理。

练习1:

(2010·山东省东营市,21-25,16分)

淡竹

苏沧桑

①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②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极像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有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被践踏的草,总是第一时间奋力挺直腰杆,挂着最底层最灿烂的笑;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入世让它们踌躇满志,灿烂而虚无的诱惑令它们不惜一切、倾其所能。甚至动物。几只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妈妈的乳头。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③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一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抓住土壤,变成屈曲盘桓的藤萝,向百鸟献媚,与昆虫讲和,向风霜妥协,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生立命,才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④可是,他的骨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因为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⑤真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本性上的宽容与谦逊,也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睿智。他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好友促膝长谈、开怀畅饮,在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和清风明月的和唱中,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那一节节空缺里,是永远的满盈。

⑥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的颜色——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⑦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萌,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蓝。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颀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⑧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⑨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⑩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阅读《淡竹》

15.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练习2:

(2010,福建省永春县,17—21,16分)阅读《囚绿记》(节选)一文,回答问题。

①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

②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④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⑤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⑥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阅读《囚绿记》

(3).选文第④段对于“绿”在我案前生长,“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请结合选文说说你对“生的欢喜”一词的理解,并说说“绿”还可以用来象征什么?

练习3:

4.阅读《江南雨》

(4)第⑩段中描写花的画线句有两个作用,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 __ 手法。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1、B 2、C 3、A 4、D 5、B

中考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

《天窗》

20.以天窗为题,交待写作对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天窗既指老屋的天窗,也指心灵的天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意对即可)

《江南雨》

23.(2分)答案:开头提到雨丝,(1分)结尾再提雨丝,事物和情感前后照应。(1分)或:开头点出乡愁,(1分)结尾再强调乡愁,使思乡感情首尾贯穿,情感得到升华。(1分)(扣住句子或扣住内容来答均可)。

《冬天》

24.(3分)承上启下;外边是冬天,而家里是春天,表现出家中的温暖、作者对家的牵挂,以及作者对已故妻子的思念之情。(作用记1分,含意记2分)

中考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

《淡竹》

15.答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抒发了作者对物质上清贫而心灵富足的一类人的赞美。

评分:共4分。每问2分。第二问意思对即可。

《囚绿记》

19.(3分)“生的欢喜”是指对于生命成长的喜悦,表达了作者对于充满生机的绿的喜爱,对充满活力的生活的向往。【示例】“绿”的其它象征意义: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也是春季的象征。性格色彩中绿代表和平、友善、善于倾听、不希望发生冲突的性格。

《江南雨》

22.(3分)写出花的香(或香和鲜、香和美);衬托出老妇人的内在美。衬托(每1点1分)

散文主要表现手法及效果教学内容

微专题二熟读散文核心知识 Ⅰ散文阅读答题术语 散文阅读答题术语一览表 一、读一读 散文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主要效果一览表

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富含哲理和暗示性,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白描不设喻,不修饰,不用华丽的辞藻,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能达到寥寥几笔就能突 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衬托不直接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 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渲染作者通过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的、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点面结合文章结构中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注关于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见小说部分。 二、练一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到达家乡已近晚饭时分,一派迷人的田园景致扑入眼帘:农舍毗邻,炊烟袅袅,杨树摇曳,玉米金黄。路边黄豆棵上结满饱满的豆角,鼓囊着就要胀开来。翠绿丛中红得鲜嫩的辣椒格外惹眼。乡风轻拂,百果飘香。一群群闹猛的鸟儿在枝头嬉戏,不知疲倦,轮番起劲地唱歌,仿佛欢迎我这一身风尘的游子归。儿时熟悉的地气端地从脚下浮起,心驿神荡起来,一种叫温暖的东西从心底弥漫开来。(节选自葛克文《走进同一片阳光》) 该段描写了家乡的田园景致,试分析其表达特色。

中考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及其“表现手法”

中考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 句段的作用,具体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 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升华情感,卒章显志, 含蓄又余味,言已尽而意无穷。 D、标题的作用:(1)把握象征的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眼:揭示文章的中心(6)文章线索(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在分析作用 练习1: (2010·江苏省南京市)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天窗 江南月 ①老屋的玻璃天窗,小巧晶莹,开设在光线不足的卧房。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②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一颗两颗美丽的星星,也赶热闹似的隔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我幼年幻想的心域。 ③因有这一扇天窗,卧房里便舞动着游丝般的轻柔和温馨。母亲手摇蒲扇,缓缓地扇着,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惬意极了。她一边借着丝丝缕缕的亮光给我扇风,一边给我猜各样的谜语:“开嘛开白花,结嘛结四牛角。”我答是母亲在池塘里采的红菱,母亲便夸我聪颖。这还不够,母亲总是拗不过我的撒娇和对故事的喜爱。每每此时,她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凝望天窗外一颗两颗水晶般的星子。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便娓娓地在我心间摇曳出莲花般的清润和痴醉。常常,母亲的声音融着天窗下的那片亮光,如小溪的流水潺潺地抚遍我的全身,溢进我的心坎。 ④江南多雨,尤其是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因为有了这扇天窗,更让我感受到万般雨意千般诗情。天窗外,夜色冥茫。月亮躲起来了,星星躲起来了。唯有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细雨,如烟般笼着鳞鳞的瓦片和一扇玲珑的天窗。童稚的心灵,透过那一方小小的天窗,遐想着偌大的夜宇舞起了巨幅绸缎,若是裁剪一匹让母亲为我做新衣裳,那有多好呀。想着想着,雨滴水润润,湿漉漉,仿佛倏的一下钻进我的心里蔓延开来。 ⑤仲夏,多雷阵雨。屋内,昏黄的灯苗闪闪烁烁的,把灯光里缝制衣服的母亲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好长。雨点如一名来自天界的乐师,水乡泽国便奏起了铿锵有力的天籁,哗啦哗啦的。听久了,听熟了,就能辨出,雨声如泉水般叮叮咚咚的,是奏响在玻璃天窗上的乐音;粗犷一点的,是敲打在瓦楞上的鼓点。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

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 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 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 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再说想象。想象与联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什么是渲染?什么是烘托?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清代恽寿平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著色,加入炉篝,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雾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类比是一种推理的方法,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作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说法,并举例说:“如光和影都是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等,由于声呈波动状态,因而推出光也呈波动状态。”我认为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却有很多人(包括教材)误以为类比就是同类相比,其不谬哉!“同类相比”是什么?请看《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比较”的解释:“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务辨别异同或高下。” 原来如此!

散文:初中常见表现手法(一)

散文:初中常见表现手法(一) 【重点解析,考点直击】 语文考试说明摘录: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及主要表现手法,主要考查知识点中要求能够“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在历年的中考试卷当中,“分析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题型已经屡见不鲜,也作为基本语文术语掌握的情况进行考考查。 【知识点精析】 概述: 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实际上是指表达技巧主要是指文章运用了那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内容。散文阅读的表现手法分为两类: 1.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即通常说的“表现手法”。 2.修辞手法的运用。 初中常见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4.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5.细节描写,对人物活动、语言、肖像等方面具有个性、意蕴的细枝末节的描写。 6.白描手法 7.联想想象 8.渲染、烘托、铺垫 9.反复 10.引用 11.比喻、拟人 ㈠象征 【运用效果】使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把不便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回味。 【解题技巧】若要求解答象征义,则要联系全文或上下文,找出体现象征物的象征义的有关信息加以综合理解判断。

散文阅读理解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散文阅读第六课时 ———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学习目标: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 一、考点说明 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是考试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因为散文的表现手法很多样,在实际答题过程中学生往往拿不准,易丢分。因此,准确掌握这些手法至关重要。 知识卡片: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二、真题探究 考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天目山张抗抗听课记录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 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 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 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 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 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 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 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④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 帘瞬间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 排树,昂然立于路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 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 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 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 ⑤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 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 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 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 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 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 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 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 ⑦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 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 傲气十足。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 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 ⑧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 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散文阅读专题之表现手法 一、常考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本讲讲义我们主要梳理散文中常考的表现手法。 (一)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例如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由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再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二)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陪衬乙事物,就是衬托。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 1

托“更好的”。 示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解读: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2.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 示例: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海燕》高尔基 解读: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三)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例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就有很强的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把外貌丑陋、内心善良的加西莫多与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险恶的克洛德形成对比,更好的突出了卡西莫多的善良,克洛德的丑陋。 (四)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2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一.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 10、引用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1、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五种常用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散文常用的是描写、记叙、议论;议论和抒情往往为点题服务。 几种常考的修辞: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反问、设问、引用、比拟 \ 长句:结构复杂,容量大,多用关联词语,逻辑性强,表意周密、严谨、精确、细 致,多用于书面语; 短句:结构简单,容量小,但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表意简洁、明快、灵活,常用 于口语及文艺语体中。 1、散文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2、A、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地作用。 3、B、散文中的描写: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 4、C、散文中的抒情: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作用。 5、D、散文中的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6、E、散文中的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7、: 8、F、散文中的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应更得体。 9、G、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

现代文阅读——表现手法

散文阅读——表现手法(三) 一、考纲要求: 阅读散文应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包含信息: ?1、重点考查散文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C) ?2、重点考查鉴赏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表现力,赏析散文作品的内涵。(D) ?3、考查探究散文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从不同角度发掘作品的意蕴。(F) 二、设问方式: 1、文章(某一自然段)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这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三、解题思路: 1、要从内容作用和结构作用两个方面来组织。 2、结构作用: (1)明确表现手法。 (2)明确表现手法的功能。 3、联系文章主旨或作者的感情 四、答题格式: 该表现手法及其功能+命题区域内容+情感(主旨) 五、常见表现手法及其功能: 1、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狭)、修辞手法、人称的运用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1)描写: ①白描:简笔勾勒,朴素、简洁、准确。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在普鲁文斯省,当天气温暖起来时,把家畜送到阿尔卑斯山里去已经是习惯了。畜生和人在那里要过五六个月,夜间便睡在露天底下高齐腰际的草里;随后,当秋天最初战栗的时候,他们又下山回到农庄上来,重在被迷迭香的花熏香了灰色的小山上过着单调的牧羊生活…… 昨天晚上羊群回来了。从早上起,大门便敞开地等待着;羊圈里铺了新鲜的干草。 不时地,人们重复着说:“现在,他们已经到艾杰尔了;现在,已经到巴位都了。” 近黄昏的时候,突然间,一声大叫:“他们到那儿啦!”而在那边,在远处,我们看见羊群在尘土腾起的光辉里前进着。 整个的路好象在跟羊群一起蠕动,老公羊走到最前边,角往前伸着,现在凶野的神气;在它们后边,是羊群的主要部分,有点疲倦了的母亲们,偎挤在腿间的乳儿,篮子里欢着新生的小羊羔、一边走一边摇晃着的、头上戴着红绒球有骡子;再后边,是全身浸在汗里、吞头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后边的,是两个高大的在神色毛布外套里的牧羊的家伙,他们的外套像袈裟一样,一直拖到脚后跟。 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拥进了大门。 那时院子里怎样的骚乱啊!金绿两色相间的大孔雀,着绢绒船的冠,从它们的栖木上认出了来者,并用一种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着它们。 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 在这样的骚扰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受了。

散文主要表现手法及效果

Ⅰ散文阅读答题术语 散文阅读答题术语一览表 一、读一读 散文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主要效果一览表

二、练一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到达家乡已近晚饭时分,一派迷人的田园景致扑入眼帘:农舍毗邻,炊烟袅袅,杨树摇曳,玉米金黄。路边黄豆棵上结满饱满的豆角,鼓囊着就要胀开来。翠绿丛中红得鲜嫩的辣椒格外惹眼。乡风轻拂,百果飘香。一群群闹猛的鸟儿在枝头嬉戏,不知疲倦,轮番起劲地唱歌,仿佛欢迎我这一身风尘的游子归。儿时熟悉的地气端地从脚下浮起,心驿神荡起来,

一种叫温暖的东西从心底弥漫开来。(节选自葛克文《走进同一片阳光》) 该段描写了家乡的田园景致,试分析其表达特色。 答: 答案①选取了家乡秋天代表性的事物。②从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描写。③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来,晒晒太阳!”在乡村,尤其是冬天,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窝聚的老人也最多。冬天里,阳光总以一种最温暖、最明亮的姿态涂抹大地。那时,树上尚没有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兴奋得直打哆嗦。地上,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懒洋洋的,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或一摊让太阳烤干的牛粪。老人们在阳光里打捞着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谁家的猪养得最肥,谁家今年的收成很好,谁家的闺女腊月里要出嫁,谁家的小子又有出息啦……他们大口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阳光,满嘴流油。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像无数把叮叮当当的小榔锤,把阳光敲成了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搭在怀里,俨然一个个财主。(节选自徐迅《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该段画线部分描述了冬日里老人们在阳光下畅谈的场景,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 答: 答案整体上作者将一群老人放在冬日阳光的背景下,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表现了老人们的幸福与满足;前一句话虚实结合,化虚为实,将无法感触的阳光化为老人们嘴里的美食;后一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人们的话语比作小榔锤,使其巧妙地与阳光融为一体。

散文阅读——句段作用分析doc资料

散文阅读——句段作用分析编辑人:葛秀娟

④有一些人注定要离乡背井,到更广阔的空间接受风雨的扑打。我从风中的山野来到这个省会城市,已经二十六岁,又高又瘦如风中之丝。城市是乡村的怪胎,许多的空旷越来越紧密地被高层建筑挤占,似乎不占尽空间就不足以称城市。一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一面挡风的盾牌,盾牌多了,激荡的风难以穿越。城市闷热起来,蒲扇已经消失,电器降温设备在炎炎夏日的居室里制造着非自然的情调。有时也能巧遇故旧,当我放弃大路钻入小巷,风突然旋转而至,皮肤准确地判断它来自高空或者原野。即使城市生活久了,皮肤的感觉依旧,像一小节细微的芒刺拂动,有一点幸福的异样。 ⑤台风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威胁。当我们看到台风时,已经是这股力量穿行过后留下的破坏痕迹了——楼房倒塌,桥梁倾圮,林木拔起,船只颠覆。装点城市的无数大型广告,妖冶的美女花容失色,断成几节,只余一只煽情的眼。每一次台风过去,城市惊魂未定。对于大自然而言,只不过是它一次急促的呼吸罢了。 ⑥曾经有一出戏代表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它的名字叫《战台风》。当几百万知青躬耕于大野,对于自然的力量不寒而栗时,这出戏的出现,增添了人们不自量力的胆魄,面对台风、暴雨、山洪、泥石流,以血肉之躯去抵挡的人不在少数。 ⑦然而,自然界永远是一幅广阔高迥的相貌,深含超人的力量。人类无法拒绝风,无法改变风的走向,人的自尊自信受到了风的挑战。人在长大,除了肉身的伸张之外,更重要的标志是人的思维摆脱了愚昧,走上了正常的轨迹。我注意到,面对破坏力强大的风,人们已经从迎战转为躲避,避其锋芒、尖锐,不再侈谈人定胜天这类空话。渔船靠港、学校放假,举村迁移,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觉醒和进步——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加紧要,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并不是人类的羞耻。 ⑧在风中,我们长大。 (选自《十月》,有删节) 1.文章第一段写我从小居住的小城,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散文的表现手法

散文的表现手法 经典文本研读之一——散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散文作品的表现手法实际上指的是表达技巧,明确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段、行文布局(篇章结构)等。”在思考和教学中总感到其中的“表现手法”难以把握妥帖。 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 3、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一、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1、散文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2、散文中的修辞方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衬托、渲染、夸张、反复等。?3、散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 4、散文的行文布局:常见有包括文眼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的“重要句子”的安排,以及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引经据典、巧譬善喻、过渡衔接、铺垫伏笔、首尾照应等。 1、散文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A、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地作用。 B、散文中的描写: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 C、散文中的抒情: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作用。 D、散文中的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2019高考散文阅读表现手法分析题解答指导语文

2019高考散文阅读表现手法分析题解答指导2019高考散文阅读表现手法分析题解答指导? ?一、比喻 解题方法:答题信息中若含有喻体,要将喻体换成本体。改换后的语句不能包含喻体。 例1:2019年全国高考(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卷)第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解题时把喻体所指弄清即可。从上文“快乐的死亡确很快乐……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以及”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等句即可得出答案。 二、比拟 运用效果:使被描述的人或物特征鲜明、形象可感;使阐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使抒发的感情更为强烈,更能

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种手法常和人称的变化结合在一起运用。 例(2019年全国高考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l)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解析:该题第一问要求理解第二人称在抒情方面的艺术效果。散文中使用第二人称,可使作者直接与对方倾谈,显得亲切自然。第二问要求理解人称代词的合理转换使表达更清晰。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这句话承接“人们发现”而来,陈述的对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们”,写的自然是“人们”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称“它”指代长城。 三、对比(衬托手法的特点与对比相关、相似,为便于掌握,一起介绍) 运用效果:对比——突出事物特征。多方面的对比使内涵更丰富,使内容更集中突出;衬托——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 解题方法:在描述主要事物时,写到其他事物,目的一般都

高考散文阅读之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高考散文阅读之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一、考纲要求: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二、考纲阐释:“作品结构”指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作品主题”则要从句、段的内容为出发点,联系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概括。 三、常见题干类型: 1.某段(某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 …这样写的用意(目的是什么) 3.分析写某段(句)的原因。 4.为什么要写某段(句)? 例1.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原因。(4分)(2011第11套湖南卷《想飞》) 参考答案: ①描写出云雀飞向青天的高远与快乐; ②引出“我”对“飞”的渴望 例3、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2010全国卷一)灯火) 【答案提示】 (1)与后文新奇、眩惑的灯火形成对比,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念和怀念; (2)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3)为后面两个温暖的场景蓄势;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010全国卷一《灯火》) 【答案提示】 (1)为后面两个温暖的场景蓄势; (2)与后文新奇、眩惑的灯火形成对比 例5、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2010全国卷一)灯火) (1)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2)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念和怀念; 四、答题思路: 1.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角度。 2.分析该句、段所写的对象及对象特点,概括出该句、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 3.结合上下文和全文分析该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五、答题要素: 1.内容上:内容大意+主旨 2.结构上:往往与该句段的位置有关 常规作用有: 开头段(句): 中间段(句): 结尾段(句): 14.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2010全国卷二《大河家》) 参考答案: ①介绍大河家的地理位置及其作用,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一二段) 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三段)

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

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 (一)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类型 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必须是针对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借事抒情、借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二)其他常见的表现手法 其他常见的表现手法还有衬托,烘托心情,渲染气氛、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1、象征是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欲扬先抑是指作者故意先贬抑后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是上下文行程对比,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4、托物言志是指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是指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是指对所描写的对象既可以实写又可以借助合理的想象进行虚写,这样既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7、动静相衬包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是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联想与想象。 ①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彼此有关联)。 ②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0、引用

记叙文阅读专练:五句子、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特殊的圣诞礼物 圣诞节前夜,鲍勃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想着第二天要干的事。他家里并不富裕,过圣诞节最使他高兴的,就是吃火鸡和母亲做的馅饼。他姐姐每年都要缝制一些圣诞礼物,而父母总给他买些他需要的东西,比如说一本书什么的。而他呢,也总是把零用钱攒起来,给他们每个人都买份礼物。 他很爱他的父亲,可他父亲从没意识到他的爱,这让他感到很失落。他想,这个圣诞节他就十五岁了,该送给父亲一份更好的礼物,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老是到商店里去给他买条普通的领带。他侧身躺在阁楼的床上,眼睛望着窗外,心里琢磨着。 记得小时候父亲告诉过他,耶稣是在牲口棚里诞生的。还说牧师和圣人来到牲口棚,给人们带来了圣诞礼物。想到这,他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对啊,我为什么不能在牲口棚里送给爸爸一件特殊的礼物呢?我可以早早起床,悄悄地去牛棚里,一个人给牛添草加料,把奶挤了,并将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样, 爸爸进去挤奶的时候,就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干完 了。这不就是给父亲的最好礼物吗?他凝望着满天的星斗,不觉得意地笑了。 这一夜,他醒了好多次,每次都要擦根火柴,借着火光看他那只旧表。凌晨两点半他就起了床,悄悄下楼,轻轻拉开房门,蹑手蹑脚地走向牛棚。牛棚里,一头奶牛睡眼惺忪地望着他,显出惊奇的样子,好像在说:“你好早啊!” 过去,他从来没有独自挤过奶,现在觉得似乎要做一件极不简单的事。他开始干起来: 给牛添草加料,挤奶,接着打扫牛棚……诸事完成后,他便小心翼翼地关上牛棚的门。 回到房间,他一看表,离四点只差5分钟了。他赶紧脱掉衣服,跳上床,像地鼠一样钻进被窝,用被子捂住头,尽力控制自己激动的喘息声,生怕父亲听见。这时,房门开了。 “鲍勃,”父亲的声音,“虽然是圣诞节,但我们也得起来干活啊,孩子。” “好——吧——”他故意装作还没睡醒的样子。 “那我先去了,我得把事情先干起来。” 门关上了。他仍躺在床上,忍不住笑出了声,想到等一会父亲就会明白一切时,他的心跳得都快蹦出来了。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终于听到了父亲的脚步声,接着门开了。 “鲍勃!” “嗯,爸爸——” “你这小鬼,”父亲激动得话也被哽住了,“你这家伙骗了我,是不是?” “这是给您的圣诞节礼物,爸爸!我爱您!” 父亲紧紧地搂住了他,双臂在他的后背上下抚摸着,滚烫的泪水滴到了他的面颊上。 “我也爱你!孩子,我真谢谢你!再没人比这干得更棒了!” 那一瞬间,他心里猛然一暖,眼睛一下子湿润了,原来爱是需要表达的! 1?请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2?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回答。(2分) 家徽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 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 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 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 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大 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 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

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些?有哪些经典例子?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对偶 比喻里比较常用的就是明喻、暗喻、譬喻、借喻、隐喻、通感等等。通感比较经典的一句是出现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仿佛出现晓明跑的如离弦的箭。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 拟人修辞手法 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3.夸张:

散文阅读——句段作用分析

散文阅读——句段作用分析编辑人:葛秀娟 【回顾一】2015山东卷《四堡雕版》 19.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回顾二】2014山东卷《浣花草堂》 19.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4分) 【边练边悟一】2015山东卷《四堡雕版》

【边练边悟二】 2.“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这句话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4 在风中长大 朱以撒 ①说风,可以从我小时候居住的环境追溯过来。这个滨海小城,走几步就可以看到逐排推动的雪浪花;而城市的另一面,则是终年绿意披拂的高山。这个小城的古典气味,就在海风和山风的冲兑下回旋,漾来漾去。 ②小城人家安然地度着夏日,每人一把蒲扇,指掌轻轻收住扇把,左右摇动。一个没有任何降温设备的居家生活,从夏日里探到了它的朴素和简单,同时充满了对于气候轮转的乐于接受,还有婉约的调整,调整到稍稍适应即可,用一把充满草香的蒲扇。这与如今终日在写字楼内,空调的制动使整座大楼冷飕飕不同,白领可以在夏日穿着笔挺的西服,却不知,一个人不感受夏日之炎热,是辜负了这个时节固有的赏赐。 ③总是在晚饭的时候,借助夕阳的余晖品尝,每一口饭和菜,都充满芳香。一盏忽忽悠悠的煤油灯摆上了桌,火舌温柔、委婉,昏黄暗淡,却可以照见一家老小。在摇曳的火舌下,厨房里是母亲熟练运动着的双手,碗碟正在被涮洗,暗中反射着寒光。没有电灯通明的老宅,简陋中透着温馨,是一种干稻草堆那般的温暖。

④有一些人注定要离乡背井,到更广阔的空间接受风雨的扑打。我从风中的山野来到这个省会城市,已经二十六岁,又高又瘦如风中之丝。城市是乡村的怪胎,许多的空旷越来越紧密地被高层建筑挤占,似乎不占尽空间就不足以称城市。一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一面挡风的盾牌,盾牌多了,激荡的风难以穿越。城市闷热起来,蒲扇已经消失,电器降温设备在炎炎夏日的居室里制造着非自然的情调。有时也能巧遇故旧,当我放弃大路钻入小巷,风突然旋转而至,皮肤准确地判断它来自高空或者原野。即使城市生活久了,皮肤的感觉依旧,像一小节细微的芒刺拂动,有一点幸福的异样。 ⑤台风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威胁。当我们看到台风时,已经是这股力量穿行过后留下的破坏痕迹了——楼房倒塌,桥梁倾圮,林木拔起,船只颠覆。装点城市的无数大型广告,妖冶的美女花容失色,断成几节,只余一只煽情的眼。每一次台风过去,城市惊魂未定。对于大自然而言,只不过是它一次急促的呼吸罢了。 ⑥曾经有一出戏代表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它的名字叫《战台风》。当几百万知青躬耕于大野,对于自然的力量不寒而栗时,这出戏的出现,增添了人们不自量力的胆魄,面对台风、暴雨、山洪、泥石流,以血肉之躯去抵挡的人不在少数。 ⑦然而,自然界永远是一幅广阔高迥的相貌,深含超人的力量。人类无法拒绝风,无法改变风的走向,人的自尊自信受到了风的挑战。人在长大,除了肉身的伸张之外,更重要的标志是人的思维摆脱了愚昧,走上了正常的轨迹。我注意到,面对破坏力强大的风,人们已经从迎战转为躲避,避其锋芒、尖锐,不再侈谈人定胜天这类空话。渔船靠港、学校放假,举村迁移,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觉醒和进步——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加紧要,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并不是人类的羞耻。 ⑧在风中,我们长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