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评价与管理

土地评价与管理

土地评价与管理
土地评价与管理

绪论

一、土地的概念:土地是一个综合地理概念,它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

水文、土壤和植被等全部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在内。

二、赵松乔用函数形式表征出土地的概念:L=f(n,e,s,t)式中:L为土地,n为自然因

素,e为经济因素,s为制度因素,t为时间因素。赵松乔和陈传康等认为“土地”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概念。

三、目前,土地科学中大致有三个不同渊源的学派:1、景观生态学派2、地貌处境学

派3、土地农学派

四、对土地概念的不同理解的角度有:1、经济学2、法学3、农学4、生态学

五、土地的性质:1、土地的自然综合体2、土地的空间尺度性3、土地的动态演替性4、

土地的利用价值性5、土地的社会经济性6、土地的永续利用性7、位置固定性8、面积有限性9、自然和经济两重性10、质量的区域差异性11、不可逆性12、功能相对永续性13、准商品性

六、土地的功能:1、生产性功能;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在不产生永久性破坏和退

化的情况下,可以生产出符合人类某种需要的植物产品和动物产品。

2、承载性功能;土地是万物的安身之所。

3、原料的功能;在矿区、砖场合盐田,土地主要是提供生产原料,

土地是作为原料地而发挥作用的。

4、观赏性功能;某些土地类型,特殊的地貌、地势险峻、水流异常

等景观石人们观赏、旅游的理想对象。

5、储存和增值性功能;土地作为资产,投资在土地上,能获得储蓄

和增值功能。

七、土地和土壤的区别:

从发生学观点来看,土壤只是反映气候、地貌、母质和生物这些因素的综合体,并且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征产物;土地是在一定地段内全部自然因素(包括土壤在内)作为它本身的组成成分,并通过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具有综合自然特征。

从相互关系来看,土壤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

从本质特征看,土壤本质是肥力,土地本质是生产力。

从形态结构看,土壤处于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土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表层的一部分。

八、土地与国土的区别:

国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国土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疆域,属于空间范围;广义的国土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主演指自然资源和人口、劳动力等社会资源。可见,国土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的综合体现,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以人为主体的矛盾统一体,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所以土地资源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人口(people)、资源(resource)、环境(environment)与发展(development)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四大问题,即PRED。

第一章

一、FAO在1976年出版的《土地评价纲要》中提出“土地评价是当土地作为特定的用途时,对土地的特征进行估计的过程”

二、土地构成要素:气候因素和土壤因素

三、气候因素中的积温——四条积温等值线:1、大兴安岭北麓1700℃等值线,改线以南适宜耐寒和喜凉作物生长;2、长城一线约3500℃等值线,改线为冬小麦生长的北界,可一年一熟;3、秦岭—淮河一线4500℃等值线,该线以北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4、南岭一线约为6500℃等值线,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土壤因素:土壤是土地资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位于土地的上部,含有有机质和腐殖质,能够提供和协调植物生长的水分、养分、气体和热量,土壤的好坏对土地资源的质量起着机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壤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体构成、障碍层次、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的数量及酸碱等对土地资源特征、适宜性和生产力有着很大的影响。

第二章土地利用

一、土地利用: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技术水平和社会要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

二、土地利用系统:是根据1983年钱学森提出的地球表层系统概念所总结出来的,土地利用系统指的是一定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者(人)和利用对象(土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三、土地利用系统要素分为自然要素、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

四、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3、地方性分异规律4、城乡分异规律

五、土地分类的基本方法:1、顺序法2、指标网络法3、路线考察法(前三种为景观法)

4、参数法

六、土地用途分为土地利用大类和土地利用方式两个层次。

七、土地覆盖(LCC):指地表的物理性状。无论采取传统的野外调查还是现代遥感技术,均可对土地覆盖进行识别;是RS技术的应用而出现的新概念,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八、以赵松乔为代表制定的《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1985年分类系统中,把土地类型分为土地纲(按照水热条件组合类型分为12个土地纲)、土地类(大、中地貌类型分为106个土地类)、土地型(小地貌、土壤和植物群系划分538个土地型)。

九、以吴传均为代表的《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其土地利用分类采用了三级分类:第一级主要根据国民经济部门构成分为10个类型;第二级主要根据土地利用条件的经营方式分为42个类型;第三极主要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和利用特定分为35个类型。

第三章土地评价

一、据《禹贡》记载当时全国疆域划分为9州:冀、茺、青、徐、杨、荆、豫、梁和雍州。

二、3S指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三、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FAO在1976年出版的《土地评价纲要》中提出“土地评价是当土地作为特定的用途时,对土地的特征进行估计的过程”。

四、土地评价的目的:1、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3、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4、土地税费征收的依据

五、土地评价的主要任务:1、阐明土地存在的主要问题2、阐明土地的潜力3、阐明土地的适宜性4、阐明土地的利用效率。

六、土地评价的基本单位:1、以土地类型单位为评价单元2、以土壤分类单位为评价单元3、以土地利用现状的地块作为评价单元4、以网络方法作为土地评价单元。

七、土地评价类别分类:按土地评价目的分类有五种:1、土地潜力评价2、土地适宜性评价3、土地经济评价4、土地利用科持续性评价5、土地生态评价

第四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一、第一次土地大调查。1980年试点,1984年发布《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后,我国开始第一次土地资源大调查。第二次土地资源大调查。从2007年一月,国家实施新一轮的土地资源大调查

二、土地资源调查程序:1、准备工作2、资料分析和外爷调查阶段3、室内总结阶段4、检查验收和成果应用阶段。

三、建筑密度即建筑覆盖率,指在一定的用地范围内,所有的建筑物的基底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一般平均建筑层数越高,建筑密度越低。计算公式BD=F/A BD为建筑密度,F 为建筑基底面积,A为用地面积。

四、容积率是建筑总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之比,容积率越高,土地利用程度越高,单位低价也越高。它是影响低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章土地潜力评价

一、以气候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模型:1、迈阿密模型2、桑斯维特纪念模型3、格恩纳莱斯模型4、光合生产潜力模型5、瓦格宁根模型6、FAO评价方法7、土地生产潜力

二、美国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该系统包括三个等级单位,即潜力级、潜力亚级(根据限制性因素的种类分为四种亚级,分别为侵蚀、水分、表层土壤、气候条件)和潜力单元。三、土地潜力分类系统的特点:1、潜力:耕地利用、有一定限制性的耕地利用、改良牧草地放牧、天然牧草地放牧、娱乐、野生动物保护、水源涵养林或风景观赏。2、限制性:对利用潜力施加不利影响的土地性质,分为永久性和暂时性限制。

四、土地潜力评价的优点:1、土地潜力评价以定性为主2、土地潜力评价概括程度高3、土地潜力评价级序明了。

土地潜力评价的不足:1、虽有定量化的土地评价因子划分标准,但因制定是往往带有主观性,因此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2、单项限制性因素对土地潜力等级的影响不是孤立作用的,而是共同起作用的,但在进行土地潜力级评价时,对这种作用不能综合考虑,也造成评价结果的主观性。3、土地潜力评价结果只是得出了某块土地可利用的范围和利用上的潜在能力,而没有指出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4、由于土地潜力评价系统没有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适宜性分析与评价,不能说明一块土地对特定作为的适宜性,因此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知道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5、土地潜力评价偏重考虑土地的自然性质,而将经济作为一种背景老考虑,忽视土地的区位和社会因素评价不能显示土地的相对价值和获利水平。

第六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土地对不同作物或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程度进行的土地评价,具体说来,就是指某块土地针对特定的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度入耳,做出等级的评定。

二、《土地评价纲要》系统分为土地适宜纲、土地适宜级、土地适宜亚级、土地适宜单元。

三、评价步骤与方法:1、规划土地评价(评价目标、评价区域的有关情况及评价资料、评价计划)2、确定土地利用种类(雨养农业对土地的需求、用材林的土地利用需求)3、调查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土地质量的选择、土地质量的评定)4、土地利用和土地单元的比

较(要求的匹配、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经济分析、实地验证)5、提交评价成果(表格表示法、图件表示法)

四、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评价中,土地潜力区划分9个潜力区:1、华南区2、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3、云贵高原区4、华北—辽南区5、黄土高原区6、东北区7、内蒙古半干旱区8、西北干旱区9、青藏高原区。

五、土地适宜性与土地潜力级评价的关系:1、两者区别:土地潜力反映了土地在一定利用方式或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土地潜力评价的显著特点是事先规定出土地利用方式的先后次序—农、林、牧,其他,即把潜力最高的土地首先分配给农业利用。但这并不是意味潜力最高的土地指适合农业利用,而不适合林业和牧业。土地适宜性评价并不事先假定这种利用的先后顺序,每一块土地均可针对农业、林业、牧业或其他利用方式作出适宜性或是以程度的评定,各种土地利用方式在评价中机会均等。2、二者联系:在同一区域,可将两者的评定成果进行比较和协调。另外,一些单项土地潜力评价也可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因为他们都是专门针对某一土地利用大类的土地潜力评价。

第七章土地经济评价

一、土地经济评价的意义:1、确定土地生产能力,为土地理发提供依据2、确定生产耗费和产品生产的关系,为拟定土地税收标准服务3、揭示土地质量和分布状况,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4、采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进行质量评价,为土地管理服务5、确定土地价值和价格,为土地管理提供更强有力的手段。

二、土地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1、土地生产力理论(土地经济评价的前提和基础)2、土地区位理论3、地租地价理论4、土地供需理论

三、土地经济评价的一般步骤:1、准备工作2、土地评价区划3、土地自然质量评价4、土地经济评价

四、毛利分析法:又称边际效益分析。所谓毛利是指产品的产值减去生产费用,毛利分析不仅要测算毛利,还有计算纯收入和纯利润。毛利=收益—可变成本纯收入=毛利—固定成本纯利润=纯收入—不可估量的费用(农场主及家庭成员的劳力、风险等)实例:课本P133

五、贴现现金流量分析法(DCF):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总复习资料

1、土地评价的概念:为了合理利用土地和调整土地收益分 配,进行利用规划和科学管理土地,对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效益、效果等方面作出评估。 实质:对土地质量的评价,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 土地评价是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是对土地功能的综合评价。第二节土地评价单元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1、以一定行政单元内的土地为评价单元2、以权属界限形成的宗地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3、以土壤发生学分类系统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4、以土地类型体系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5、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6、采用评价所用的几种图件叠置所形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土地利用现状评价1、土地利用背景分析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生态条件 2、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数量分析结构分析布局分析 3、土地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果 4、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 5、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6、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第三节土地评价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分析、1.气象气候2.地形3.水文4.土壤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区位)2.农作物产量 3.经济生产水平4.经营管理水平 三、选择评价因素的基本原则 1.选择的因子:对土地质量有较大影响,在评价区内变异较大,具有一定稳定性,具有较强针对性,可获取、定量化 1、土地利用背景分析(自然、经济、生态条件) 2、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 3、土地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果) 4、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 5、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6、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土地潜力:又称土地利用能力,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实质:土地潜力评价就是对这种潜在能力的等级划分或数量评定。 评价方法:经验 一、以气候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二、以土壤为主的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综合评价四、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土地适宜性:某种土地类型满足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要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程度。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某块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及适宜程度如何所作出的等级评定。评价方法:经验法,调查法,统计模型,机理模型一、FAO的《土地评价纲要》(一)评价系统(二)评价步骤二、中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一)《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适宜性评价1、评价系统:五部分组成 土地潜力区:根据水热条件,全国划分9个潜力区,同一区内具有大致相同的土地生产潜力和适宜作物、牧草、林木 土地适宜类:依据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进行划分,共8种适宜类,主要是主宜性划分 土地质量等:分别根据农、林、牧的适宜程度和生产力高低分为三等地,用1、2、3表示,为一个三位数;不宜则用0表示 土地限制型:10种,用英文小写字母标于土地质量等的右上方;10种限制因素,限制强度则用阿拉伯数字1、2、3表示,放在英文字母(土地限制型)的右下角 土地资源单位:土地类型,用1、2、3……表示,标于土地质量等的右下方 2、评价系统的特点:评价与制图的结合、评价体系与《纲要》 的相似、主宜性评价,带有一定主观性,并降低了评价成果的应用价值第四章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 1、土地利用:指农业、林业、牧业和城市发展等人类对与土地有关的自然资源的利用活动。土地覆被:耕地、林地、草地、公路、建筑及土壤、冰雪和水体等地表物质组成。土地覆被变化的表现:(二)土地利用/覆被研究计划(P151---158)(三)土地利用/覆被研究认识的发展和研究内容概括(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特点二、土地质量体系指标(一)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背景土地质量: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关系到生产、保护及环境管理为目的的土地的条件与能力,是一种量度或量变产生的数值。广义的土地质量:包括种植业、畜牧业生产、放牧管理及林业。(二)土地质量指标模型:PSR模型、DPSR模型 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综述土地持续利用定义:侧重经济、土地供需;关注生态、经济与社会综合效益 FAO的五大准则评价框架P171第五章土地生态评价 土地生态评价: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对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它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一、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二、土地生态系统安全及其评价 三、土地生态足迹和生态包袱评价生态足迹: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按空间面积计量的支持一个特定地区的经济和人口的物质、能源消费和废弃物处理所要求的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本的数量。生态足迹主要包括3个常用的衡量指标:1、生态足迹(EF),指特定区域在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这些人口自然资源消费、能源消费和吸纳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EF表征人类的生态需求,人类社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生态负荷,其值越大对环境的破坏越大。2、生态承载力(EC):—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总和;EC表征区域生态系统供给人类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的能力。3、生态赤字(ED)或盈余(ER: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差;反映该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和计算时刻该区域的生态可持续性。四、土地生态管理及影响评价第六章土地经济评价一、土地经济评价概述(一)土地自然评价与经济评价的区别:1、土地自然评价是反映各种土地利用方式潜在能力或土地诸要素对不同土地利用的适宜程度和限制强度; 2、土地经济评价则主要展示土地利用方式的经济效果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一切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相关论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提供场所和空间,因此,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城市在突飞猛进建设的同时,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政府部门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曾经分析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30%后,那么这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早在2000年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就已经超过30%,在这十几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始终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寻求发展,城市土地资源不断的在向周边地区扩展。从这些进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尚不完善,各地政府在管理土地资源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性,缺乏从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和使用城市土地现有资源,从而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作用,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的浪费,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定位不准确,缺乏合理的科学规划 如今我国城市正处于飞速建设发展阶段,由于经济体制问题,土地资源在短期内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原有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又根据城市发展制定出了一套适应经济体制的城市规划内容,与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内在要求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城市实际发展的速度与城市规划内容严重不符,造成了城市定位不准确,并出现了城市重复建设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浪费。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部门没有充分交流,因此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城市规划缺乏科学合理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无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作用。 (2)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城市政府加大了对土地利用开发的力度,导致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从而破坏了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如今,尽管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发展也位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城市人均地面积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加速发展的情况使人地矛盾十分

2020年整理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复习提纲.pdf

1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生物及社会经济要素等组成的自然、经济和历史的综合体,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土地基本特性: ·自然特性: 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质量差异性;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社会经济特性: 供给稀缺性;用途多样性;增值性;区位性;权属性;政策法规性等社会经济特性 2国土地资源共分类: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3 土地评价:为合理利用土地和调整土地收益分配,进行利用规划和科学管理土地,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它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 土地管理:国家为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而采取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的手段和措施。 二者关系: 1)都是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土地评价作为土地资源调查的组成部分,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为土地管理服务3)土地评价是进行土地管理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4)土地的管理和利用是土地评价的主要目的 1、简述《土地评价纲要》中土地评价的原则。 (1)要将土地利用对土地的要求与土地的质量进行比较(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地质量要求不同) (2)要将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所需的投入进行比较(投入水平相同) (3)因地制宜,根据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风景林地资源的评定依赖不同区域;土地的适宜性在不同经济条件地区有所不同) (4)要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作出比较(一般为单一土地利用方式评价,不宜比较和优化;在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时,应作多种土地利用方式评价) (5)要以土地的持久利用为前提(评价时应确保不因这种利用而导致生态环境退化或恶化,一般要进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评价) 2、简述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的异同和关系。 土地特性:可以直接量测或估测的土地属性。 坡度、等 气候特性:总辐射、短波辐射、日照时数、年降雨、蒸散量、温度等。 土壤特性:土壤质地、有效深度、 pH值、土壤容重等。 水文及地质:洪害频率、洪水量、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 地貌、地形:海拔、坡度、坡向、坡长、相对起伏 土地质量:由一种以上土地特性构成的、反映一定方面土地性质的综合属性。 土壤水分有效性:土壤质地、土壤孔隙度、降雨量、土壤水分蒸散量 扎根条件:土壤有效厚度、石砾含量、土壤质地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需要不同的土地质量 农地:水分有效性、扎根条件,养分有效性 草地:牧草生产能力、牧草营养价值、草地退化状况、饮水条件 土地质量与土地特性 (1)一种或几种土地特性决定某种土地质量,例如土壤水分有效性是由降雨量、土壤质地、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土地评价: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用途,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评定的过程 2.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特征、空间变异以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3.土地的限制性:是指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程度,是由于土地质量不能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所造成的。 4.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的最小单位,是影响土地利用的各土地构成要素所组成的一个空间实体。 5.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6.标准田法 7.农用地的分等定级:在土地自然评价的基础上,以农用地预期收入为标准,确定农用地的优劣等级,从而促进土地利用向最佳方向转移,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8.土地类型: 根据土地要素的特性及其组合形式的不同而划分的一系列各具特点、相互区别的土地单元 9.土地的构成要素:土地的位置调查、气候要素调查、地形与地貌要素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资源调查、植被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社会经济资料调查 10.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不同需要而对土地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 11.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即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各种资源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2.生态足迹: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13.土地经济评价:是从徒弟的经济属性出发,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不同质量的土地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或者在同样的投入条件下,分析不同产出量的经济指标。 14.土地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或流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 15.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 16. 毛利分析法:是分析某个生产单位。某个地块或评价单元的年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得出的利润或亏损的一种土地经济评价方法。 二、简答 1、一般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是什么?它与土地资源现状调查有那些异同点? 答:1 准备工作 2 外业调绘 3 内业工作 4 检查验收 2、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答:目的:1)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2)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 3)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4)为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 任务:1)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 2)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 3)完成系列调查成果图; 4)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主要工作成果? 答:1 调绘界线 2 调研经验 3 量算面积 4 编制图件 5 汇总面积 6 编写报告

土地评价与管理 总结

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是指上自大气对流层的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这一立体空间的,有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 2,土地的功能:(1)生产性功能(2)承载性功能(3)提供原料的功能(4)观赏性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3,土地的性质:(1)土地是自然综合体(2)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地段(3)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于发展的过程(4)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5)土地的神会经济属性(6)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4,土地与土壤、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国土相关概念的辨析: (1)与土壤的区别: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和生物等式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且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征产物。土地则是在一定地段内全部自然因素作为它本身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具有综合自然特征。从相互关系看,土壤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从本质特征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用途的生产能力。从形态结构看,土壤处于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有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基层等组成,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表层的一部分。 (2)与生态系统的区别: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中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以生物群落为中心,以直接影响生物群落的各环境因素的整体作为生境。生物群落、生境、处境三者相互结合,构成比生态环境更高一级的系统——自然地理系统。土地是自然地理系统的低级单位。 (3)与土地资源的区别: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土地资源与土地概念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 (4)与土地资产的区别:土地资产概念的提出,是认为土地不仅使社会进行物质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而且是一笔巨大的财产。土地是人类劳动或投入的载体,凝聚了大量的人类劳动成果,并提高人类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超额利润。 (5)与国土区别:国土是包含有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意义的、概括性综合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土概念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概念还包括国家所用的一切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口、劳动力等社会资源。 第二章 1.土地利用系统目标:(1)经济有效性是指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得经济的发展(2)生态安全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土地生态系统及其自然资源基础,使其保持存在和在生产的能力。 系统协调性土地利用系统及其每个子系统,均有一定的调节机制,以保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 结构适宜性土地利用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最佳结构配置关系,在此附近,土地利用系统功能发挥最好。 2. 土地分类的基本方法:顺序法;两列指标网格法;路线考察法;参数法。P39 3.土地资源分类体系 1基础分类体系 2.应用基础分类体系 3.应用分类体系p41 4. 土地利用分类土地按其用途和利用方式可划分为土地利用大类和土地利用方式两个层次。(1)土地利用大类是对农村土地利用或城镇土地利用按主要用途所作的划分,如:以农村土地利用为主的分类可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或旱作农业灌溉农业草地林业或娱乐业。以城镇土地利用为主的分类可以划分为商业金融用地、工业仓储用地等,土地利用大类通常在定性的或概查性质的土地评价研究中加以考虑。(2)土地利用方式是比土地利用大类描述更为详细具体的分类,是在土地利用大类划分基础上的细分,在详查或定量的土地评价中通常用。P42 第三章 1. 土地评价的类别:按评价目的分类(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行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按评价途径分类(直接评价;间接评价);按评价方法分类(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多元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按服务目标分类(单目标分类;多目标分类)。P63 第四章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名词: 1、土地类型的定义可描述为构成土地各个自然要素的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地。 2、土地利用分类就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以及其她因素进行的综合性分类。 3、土地利用类型就是根据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对土地利用现状所进行的划分 4、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就是利用前一次土地利用的详查的结果作为基础,与当前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比较,对于利用性 质、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线状地物与面状地物)进行调绘、填图、登记与权属确认等工作。 5、土地利用制图单元 6、土地评价即土地用于规定目的时对土地性能的评定 7、土地评价单元把整个评价范围内的土地按照土地质量组合方式,划分成的一个个的土地类型单元。 8、土地特性就是指各种可以直接测量或估测的土地属性,可用于区别不同适宜性的土地单元,用做描述土地质量的一种方法。 9、土地质量就是由一组具有共性的土地性质的综合表达形式,它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影响某一方面的土地适宜性。 10、土地质量评价就是根据土地特性及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质量,在一定条件下估算土地质量的等级并以 一定的方式描述出来的一整套方法与过程。 11、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就是指分析与评定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与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的过程。 1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土壤、气候、地形等)以及它们之 间的综合作用相互作用对各种可能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潜在生产能力的影响,依此进行的土地综合评估与分等定级的过程。 13、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就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与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不同质量土地的 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相同投入条件下土地的不同产出量经济指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与适宜程度的过程。 14、农用地分等定级就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 别的过程。 15、标准耕作制度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与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16、基准作物就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按照不同区域生长季节的不同,进一步区分的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早稻与晚稻等7种粮食作物。 17、指定作物就是指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18、农用地分等单元 19、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就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 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20、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21、农用地分等指数 22、土地利用系数现实土地利用水平,它用单位面积的实际标准粮总量与理论标准粮总量之比表示,反映的就是当地社会开发利用土地的平均水平,代表着社会经济条件、生产集约化水平的程度 23、土地经济系数就是当地制定作物的“产量—成本”指数与区域“产量—成本”指数的比值,亦即区域的投入—产出水平,反映了农用地经济效益水平的差异 二、问答: 第一章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1为什么要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的主任务就是什么? 土地资源调查就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与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其目的主要就是: 1)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 2)为土地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与属性数据

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有效优化措施

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有效优化措施 发表时间:2019-06-05T15:30:11.65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作者:秦晓峰 [导读] 我国早期采取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在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方面很少进行精细规划,导致农业用地的质量降低。 秦皇岛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河北秦皇岛 066000 摘要:尽管我国国土面积十分广阔,但实际上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却不高,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这就需要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及时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问题原因;优化措施 引言 我国早期采取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在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方面很少进行精细规划,导致农业用地的质量降低。即便在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后,可开发的农业土地资源也在持续下降。如若对当前的土地资源管理不加以重视,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资源产出时效,而人们也会失去农业资源系统利用的主导权。只有将资源效益作为发展目标,取缔由经济效益为主导的开发模式,改变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弊端,才能合理保护土地资源,更为有效地节约和使用土地资源,从而形成集约化经济发展模式。 1新形势下土地管理的现状 1.1人均耕地面积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年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持续下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据数据统计显示,至2016年底,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48亩/人(1亩≈666.67m2),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2017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6亩/人,比世界人均耕地面积2.89亩/人少了1.43亩,可见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2城乡土地不同程度存在粗放式管理 农业土地管理一直是土地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农村人力资源相对匮乏,自然条件相对落后,交通、信息发展相对欠缺,所以,对土地做规划或集约经营在很多村子落实不好,即使是国家硬性要求做规划,很多也是照搬照抄先进地方的图纸,欠缺可操作性。 1.3农村资源要素还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要素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为产业发展需要建设用地,但是中西部地区存量的集团经营性建设用地规模较小,不能满足地方产业发展要求;一些村子青壮年出外务工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一部分宅基地被废弃;农村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入市等制度还不够灵活,农村资源要素还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要素。 2土地资源管理问题的成因 2.1土地管理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控制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一直缺乏科学的、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法规和制度,再加上一些土地资源管理人员对土地资源的规划和认识不到位,导致在土地资源管理思想上存在落后性,具体表现为在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时,过分重视眼前利益以及局部利益,忽视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些土地资源管理人员在进行土地规划时,并未将土地进行集中规划,导致各种类型的用地混在一起,一方面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还导致环境被严重破坏,影响了经济利益和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2.2土地管理制度和体制落后 目前,我国在项目用地方面的土地管理依然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这就导致相关部门在进行土地资源管理时会受到传统土地管理思想的影响,使得项目制约土地规划的现象发生,导致土地规划的权威性大幅降低。同时,一些土地管理部门未能正确权衡土地规划和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由于土地规划所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其中包括城市整体布局、水利、农业等各个方面,因此,在进行土地规划时,相关部门要积极协调并处理相应的规划问题。从当前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来看,依旧缺乏明确的协调方案,导致土地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3土地资源管理的有效优化措施 3.1充分认识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意义 为了有效地维护城镇稳定发展,保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保证高效的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充分认识到在人类生存生产生活中,土地资源的重要价值,明确土地资源对经济建设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充分协调管理土地资源,提升土地管理水平,加大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虽推动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持,但在大量应用土地资源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土地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以此提升城镇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开发资源的同时加大保护力度,重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并重,通过科学化、集约化的处理,利用土地资源带动经济的成功转型,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2提高土地植被覆盖率 扩大土地植被覆盖率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管理方向。在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原有植被破坏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土地沙漠化问题较为严重。植被覆盖率越高,水土流失的控制效果越好,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更为合理地调节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所以,人们应通过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提高森林资源的可循环利用价值,从经济效益和水土涵养的双重角度,提高土地资源的植被覆盖率。同时,可利用森林资源防风固沙,缓解沙尘暴袭击。此外,合理利用天然草场,也可防止出现放牧过度现象,促进草场土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达到保护土地资源的目标。 3.3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 保护耕地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点,人们需要在此方面加强耕地保护的立法建设,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使其不会被当作建设用地无序开发。通过设定农田保护区的等级,可以实质性推进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开发。将耕地区域的具体面积和发展年限固定,有助于加强全民保护耕地资源的主观意识。政府应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采取针对性更强的引导措施,强化各级部门和民众的耕地保护热情;在培养普通民众节约用地的社会观念之后,使其尽快做出对于耕地保护的自觉行为,从而间接形成社会普遍认知,维系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评价与管理

土地评价与管理 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是指上自大气对流层的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这一立体空间的,有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 2,土地的功能:(1)生产性功能(2)承载性功能(3)提供原料的功能(4)观赏性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3,土地的性质:(1)土地是自然综合体(2)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地段(3)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于发展的过程(4)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5)土地的神会经济属性(6)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4,土地与土壤、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国土相关概念的辨析: (1)与土壤的区别: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和生物等式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且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征产物。土地则是在一定地段内全部自然因素作为它本身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具有综合自然特征。从相互关系看,土壤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从本质特征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用途的生产能力。从形态结构看,土壤处于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有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基层等组成,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表层的一部分。 (2)与生态系统的区别: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中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以生物群落为中心,以直接影响生物群落的各环境因素的整体作为生境。生物群落、生境、处境三者相互结合,构成比生态环境更高一级的系统——自然地理系统。土地是自然地理系统的低级单位。 (3)与土地资源的区别: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土地资源与土地概念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 (4)与土地资产的区别:土地资产概念的提出,是认为土地不仅使社会进行物质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而且是一笔巨大的财产。土地是人类劳动或投入的载体,凝聚了大量的人类劳动成果,并提高人类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超额利润。 (5)与国土区别:国土是包含有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意义的、概括性综合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土概念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概念还包括国家所用的一切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口、劳动力等社会资源。 5,土地科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及形成、演化和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6,土地评价与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农学林学城市建筑交通运输等应用学科的有机结合,从而对自然综合体土地内在性质和生产和其他方面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是进行土地利用、开发、治理保护的桥梁。 第一章: 1,土地构成要素及其农业利用关系:气候要素【光能条件(光能的意义、太阳辐射和日照指数、作物类型、光能利用率);热量条件(热量对作物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积温与无霜期);降水条件();地形因素(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面坡向);土壤因素;水文及水文地质因素;植被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2,土地构成要素与城市用地发展:自然环境要素条件评价(地质条件有地基承载力、滑坡崩塌地震等自然地质现象对建设的危害,采矿造成的沉陷。;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有地面水源、地下水位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总复习

第一章 1. 土地含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上由气候、地貌、水文、地质、 土壤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种种结果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2. 土地既是劳动的对象,又是生产资料,但并非所有的土地都可以 作为生产资料。 3. 土地资源调查是指运用土地资源学的知识,借助有关的科学方法 和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和历史演变规律及其生产潜力、适宜性、限制性、土地利用特点、权属关系和管理状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它包括土地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其目的是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4. 土地资源评价就是针对特定的利用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 法,对土地资源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经济社会条件进行综合考察,阐明土地资源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及土地利用效率,建立一个土地资源评价系统,并将土地资源评价结果表示在专题地图上。 5. 土地资源评价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 产潜力评价及土地经济评价等;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根据综合性程度不同可以 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根据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农业用地评价、林地用地评 价、城镇对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用地评价等。 6. 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1.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2. 是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前提;3.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点手段和内容;4.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7. 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1.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和结构;2.查清土 地资源的质量和特性;3.查清土地资源的权属和分布;4.查清土地利用的问题和成因。 8. 土地调查与评价的主体指的是对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负主要责任 的组织或个人,即调查评价者或执行者。土地资源是调查与评价的客体。但是客体并非是土地资源的全部属性,而是那些对土地利用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特性。 9. 土地系统的构成要素即子系统来分类,也就是从纵向来划分,通 常可分为以下基本类型:1.农田系统2.林地系统3.草地系统4.水域系统5.荒漠系统6.市地系统 按土地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分系统来分类,也就是从横向

强化土地资源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强化土地资源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发表时间:2018-12-03T09:42:31.757Z 来源:《红地产》2017年1月作者:金凤[导读]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土地是民生之本、财富之基、发展之源、调控之门。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口及用地问题始终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近些年来的人口用地之间矛盾逐渐凸显,由此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土地资源的日常管理工作开展,解决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重视土地资源管理,更好的推进我国的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由此本文针对强化土地资源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展开 研究。 我国的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较为重大的发展进度,在增强一定的耕种面积基础之上,提升了整体的土地质量,有效的改善了整体的农业生产环境及条件,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多方面重要作用。为了顺应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满足小康社会的建设需求,通过依照土地资源管理,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构建相应法制规定,提升整体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效率是我国当前尤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更是实现对我国的土地资源系统加以规范化管理,推进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发展环节。 1 当前土地资源利用概况简述 1.1 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我国是世界的国土面积上位居前三的国家,我国的人均土地面积始终低于世界的人均面积。与此同时我国的整体耕地面积正在逐渐的减少,由此我国当前的土地资源利用率受到了较大影响。我国的人口尤为众多,对于耕地面积和粮食的整体供应之间存在着较为重要,却极为矛盾的关系。随着土地资源的逐渐匮乏,对于粮食的整体供应需求矛盾也在逐步的紧张。 1.2 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 自改革开放发展至今,我国的经济水平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的整体利用率更是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在我国的建设业发展中所遗留的问题,很大程度影响了土地资源,更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在部分开发区,为了能够有效的重视土地资源之间的建设进展,通过大范围的圈地,致使发生严重的土地浪费不合理状况。 1.3 城市化建设土地现象严重 在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必然会致使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状况发生。当前城镇人口的整体土地资源利用率,已经超出了国家的整体发展指标,这更是与我国的人口土地的利用率相违背。此外我国的农村地区整体的建设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建设现象,致使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 2 我国土地利用问题所在 2.1 土地资源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在我国的土地资源中,土地因素恶化情况尤为严重,对于森林以及土地的过度砍伐,都致使当前全球的土地资源,不断的发生沙化以及水土流失,还有土地减退情况的出现,此种较为恶劣的生态环境问题,更是很大程度的使得土地危害程度的不断加大。 2.2 城市建设使用量逐渐失控 土地结构的失衡,致使土地的整体浪费情况尤为严重。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及工业化的发展,很大程度的使得整体的土地使用量明显增长,城乡生产建设规模也在逐步的扩大。土地的整体利用规模,不仅仅体现在商户、工业以及建筑类的占比问题,更在行业内部的土地资源浪费情况上较为凸显。 3 强化土地资源管理针对性策略 3.1 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一是以创建活动为契机,及时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主管区长任副组长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相关部门领导作为成员,形成了保障有力的创建机制。二是健全和完善节约集约国土资源总体规划、计划、管理办法,形成一套有效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三是建立耕地保护机制。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到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制定《平谷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实行区、镇、村三级责任制,定期考核,并将考核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实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四是坚持政府主导、国土牵头、部门联动的国土资源执法监管机制,构建区、乡镇、村三级监管网络,完善动态巡查、跟踪督查、群众举报、违法案件督办、部门联动、共同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坚决制止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用地和未批先用、批少占多、非法炒买炒卖土地等违法行为发生。 3.2 积极调整用地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一是运用遥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全面掌握土地开发利用情况,清查可利用的地上空间,及时统计存量建设用地资源,引导进行盘活再利用。对空闲、废弃、闲置用地、低效集体建设土地、边角地等统筹安排、优先开发利用,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标准。二是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53号令确定的闲置土地认定标准的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坚决无偿收回并重新安排使用,对不符合条件的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 3.3重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指标 通过对于土地的定额管理、存量的盘活还有整体的土地量增加,以及整体的土地容积率以及建设密度,从而有效的对土地的利用结构进行优化,有效的提升土地的利用集约度。严格管理土地的整体资源总量,优化具体的土地利用结构。对于新项目的出现应当首先考虑存量土地的使用,进而对于项目用地的规定则需要重视土地的整体投资及开发进度。通过认真的对国家产业相关政策对执行,以此来有效的禁止和限制相关用地。不断的引导企业能够提升整体的使用效率,扩大整体的土地生产规模。 4 结语 总而言之土地是我国尤为重要的资源,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占比率仍然较低。我们必然要在进一步的发展中,不断的完成人才招录,健全各项土地资源管理机制,重视土地的节能保护。加强新型能源的开发,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从而促进我国节约集约化用地。 参考文献 [1]孙文盛.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市长研讨班暨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J].国土资源通讯,2005(14):24~28,1.

土地评价与管理

土地评价与管理 绪论 土地的功能和性质分别是什么?P5 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提供原料(资源)的功能;观赏性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第1章 农业用地评价的选择要素有哪些? 第2章 土地利用: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 土地利用类型:基于一定土地类型经过长期开发改造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的地域单位。 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有哪些? 1)经济有效性;2)生态安全性3)系统协调性4)结构适宜性 简述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3)地方性分异规律4)城乡分异规律 按八大类进行分类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哪些类型? 1)耕地2)园地3)林地4)牧草地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交通用地7)水域8)未利用地 第3章 土地评价:是根据不同的用地目的来评定土地的适宜性和生产潜力,其实质是对土地质量的评价,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 土地评价的目的与任务是什么? 1)土地资源调查的组成部分;2)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3)为土地管理服务;4)为土地税费征收服务。 土地评价的原理有哪些? 1)多样性原理2)综合性原理3)限制性原理4)系统分析原理5)相对性原理6)可比性原理 土地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比较原则——是土地评价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在土地评价时应:比较土地利用的需求和土地质量;比较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效益;比较不同的土地利用做出抉择。 2)针对性原则——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的土地评价原则。 3)区域性和综合性原则——土地评价必须针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综合条件。第4章 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方法有哪些?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统计分析,系统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指在当前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条件下,在土地资源中已开发利用土地所占的比例。 土地垦殖率: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它反映了土地开垦程度和种植业发展程度。 复种指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它反映了耕地在一年内被重复利用程度。 容积率: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建筑用地面积,它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及其经济性的技术经济指标,也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

土地资源案例评价与分析

土地资源案例评价

关于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情况的调查与评价人多地少,可利用土地尤其耕地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耕地资源呈现出四个特点,即: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污染和退化严重、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地滥设开发区、商贸区盲目占用耕地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可耕地大幅度减少,也影响了农民的生计和社会的稳定。在人地之争中,因土地资源而引发的各类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也呈现出日益增多和形式多样的特点。尤其是自1990年《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1990年至今,全市法院共受理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409件,蓟县法院受理128件,占全市该类案件总数的近1/3。蓟县是农业大县,所审理的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此,以蓟县法院10多年来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为例进行综合调查分析。为了使调研情况更具有现实性和决策参考性,我们还向县有关方面发出了近100份问卷调查提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性建议,期待着能够对进一步规范全市的土地资源行政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对1990年以来蓟县法院受理的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基本情况的分析 从1990年至今,蓟县法院行政庭共受理各类土地资源案件128件。其中,土地权属纠纷67件,占52.3%;违法占地24件,占18.8%;侵权11件,占8.6%;不服经销土地使用证14件,占10.9%;其他土地案件12件,占9.4%。 现分别就上述几类案件的特点和成因,进行概括分析。 (一)土地权属纠纷案件 这类案件形成的时间较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且不同法律关系相互混杂交错。以蓟县山区为例,自1951年土地改革后,很长时间一直未进行过统一确权发证工作。1992年全县开始统一确权发证后,过去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彻底的各类纠纷大量暴露出来,因而造成此类案件在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中占据很大比例。由于历史沿革较长,期间又经多次演变,有的案件唯一历史依据就是1951年的土地证,而土地证所载面积又与实际占用面积不符。如有的经过调整,却无合法手续;有的持有合法手续,却又没有具体的四至边界尺寸。所有这些,都给纠纷的处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同时,这类案件也是土地主管部门反映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