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经济 高鸿业_习题集及答案

西方经济 高鸿业_习题集及答案

西方经济 高鸿业_习题集及答案
西方经济 高鸿业_习题集及答案

目录

第一章导论 (1)

第二章供求理论 (7)

第三章弹性理论 (14)

第四章效用理论 (24)

第五章生产理论 (37)

第六章成本理论 (48)

第七章厂商均衡理论 (60)

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经济政策 (69)

第一章导论

一、基本概念:

1.资源的稀缺性

2.机会成本

3.生产可能性边界

4.经济制度

5.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6.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二、选择题:

1.经济学可以定义为( )。

A 政府对市场的调控

B 企业赚取利润的活动

C 研究对稀缺资源诸多用途的最合理配置

D 个人的生财之道

2.资源的“稀缺”是指( )。

A 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

B 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 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

D 世界上资源最终将消耗光

3.经济物品是指( )。

A 物美价廉的物品

B 稀缺的物品

C 要用钱购买的物品

D 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4.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一点表示( )。

A 通货膨胀

B 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C 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

D 一种生产品最适度水平

5.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

A 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y物品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B 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

生产

C 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

D 经济能力增长惟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

6.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

A 股价持续上升

B 通货膨胀

C 技术进步或有用资源被开发

D 消费品供给增加,资本物品供给减少

7.社会在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意一点所回答的问题不是( )

A 如何生产

B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C 为谁生产

D 何时何地生产

8.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

A 怎样生产

B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C 为谁生产

D 以上都包括

9.政府征税和给家庭转移支付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

A 生产什么

B 如何生产

C 生产多少

D 为谁生产

10.下列命中哪一个不是实证经济学命题?( )

A政府把贴现率降到6.6%

B今年国家失业率不超过10%

C 男女应该同工同酬

D 个人所得税是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11.某大学毕业生辞去年薪5万元的工作,取出10万元积蓄,自主创业,已知定期存款年利率为3%。不考虑商业风险则该生按年计算的机会成本为( )。

A 5.3万元

B 5万元

C 0.3万元

D 15.3万元

12.下面的方式中,不属于市场经济体制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方式是( )。

A 分散决策

B 竞争生产

C 纵向传递信息

D 要素市场定价13.经济均衡是指( )。

A 经济行为和经济状态在一定条件下不再改变

B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这种状态都不变化

C 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并不存在

D 规范分析中才使用的范畴

14.经济学中的主要市场是( )。

A 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B 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劳动力市场

C 供给市场、消费市场、生产市场

D 证券市场、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15.下面哪一项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

A 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均衡决定

B 贸易赤字对价格水平的影响

C 农作物歉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D 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三、判断题:

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大分支。

2.当资源不能足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时,必须进行合理选择。

3.经济学是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的。

4.在我国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主要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决定的。

5.一般将市场制度分成计划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和混合经济制度两类,我国目前实行混合经济制度。

6.政府应当对市场进行一定的宏观调控,这属于规范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7.一般将市场制度分成计划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和混合经济制度三类,我国目前实行混合经济制度。

8.只有落后国家才存在资源的稀缺性问题。

9.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需求和供给。

10.经济人假设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在任何场合下都是自私自利的。

11.机会成本是资源被用于某种用途后,放弃的其他用途中效用最大的那种用途产生的成效用。

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逐年递减,而农产品的产量却逐年递增,农产品供给丰富。因此可以说土地的供给与农产品的供给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参考答案

一、基本概念:

1.资源的稀缺性: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

2. 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放弃这种资源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将一定资源用于生产x所放弃的y的数量是x的机会成本。或选择最优方案而放弃次优方案, 最优方案的收益就是次优方案的机会成本。资源有限及要素间的不完全替代性,使机会成本呈递增趋势。这决定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

3.生产可能性边界:社会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充分有效地利用一切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按不同比例组合的最大可能产量是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社会生产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状态。

4.经济制度:资源配置和利用在不同经济制度中有着不同解决方式。世界上主要有三种经济制度:一是计划经济制度,即生产和消费都由政府计划部门决定的制度;二是市场经济制度,即资源配置和利用都由市场价格决定的制度;三是混合经济制度,即计划与市场有不同程度结合的制度。

5.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前者研究单个经济主体(居民户、厂商)的经济行为,采用个量分析方法,是通过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

关系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经济资源配置问题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后者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采用总量分析方法,是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充分利用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

6.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前者在解释经济运行时从客观事实本身出发,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并借以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对事物作好坏、善恶的评价。相反,规范经济学以一定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作出“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阐述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

二、选择题:

1.C 2.B 3.D 4.B 5.B 6.C 7.C 8.D 9.D 10.C 11.A 12.C 13.A 14.A 15.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二章供求理论

一、基本概念:

1.需求与需求定理

2.供给与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和产量

二、选择题:

1.在得出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时,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是常数?( ) A 消费者的收入 B 其他商品的价格

C 消费者的偏好

D 商品本身的价格

2.在某一时期内彩电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的原因是( )。

A彩电的价格提高了 B 消费者对彩电的预期价格上升

C 消费者对彩电的偏好下降

D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了

3.在其他因素不变得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导致( )。

A 其需求增加

B 需求减少

C 需求量增加

D 需求量减少4.消费者对某物品的预期价格上升,则对该物品当前需求会( )。

A 减少

B 增加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5.下列除了哪一种因素变化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

A 购买者(消费者)收入

B 商品本身价格

C 其他有关商品价格

D 消费者偏好

6.如果消费者对某商品的偏好突然下降,但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却有很大改进,则( )。

A 该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都向右移动并使均衡价格和产量提高

B该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都向右移动并使均衡价格和产量下降

C该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并使均衡价格上升而均衡产量下降

D该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供给曲线右移动并使均衡价格下降,但均衡价产量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7.如果商品A和商品B是互相替代的,则A的价格上升将导致( )

A 商品A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 商品A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C商品B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D 商品B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8.一个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 )。

A互补品的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右移B互补品的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左移

C互补品的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右移D互补品的价格上升

9.在得出棉花的供给曲线时,下列因素除哪一种不保持为常量?( )

A 技术水平

B 土壤的肥沃程度

C棉花的种植面积 D 棉花的价格

10.正常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导致( )。

A 供给增加

B 供给量增加

C 供给减少

D 供给量减少

11.生产者预期某物品未来价格要下降,则该物品当前的供给会( )。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12.教师待遇的提高将使( )。

A大学生的供给曲线左移并使学生价格上升

B大学生的供给曲线右移并使学生价格下降

C大学生的需求曲线左移并使学生价格下降

D大学生的需求曲线右移并使学生价格上升

13.若市场成交量增加而市场价格并无变化,则下列哪一条是必要的( )。

A 市场供求曲线为线性的

B 供求量等幅增加

C 供求等幅增加

D 上市条件都不必要

14.假如生产某种物品所需的原料价格上升了,则这种商品的( )。

A需求曲线向左移动B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C需求曲线向右移动D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15.假如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零,则政府对卖者出售的商品每单位征税5元时,商品价格的上升( )。

A 小于5元

B 等于5元

C 大于5元

D 不可确定

16.若市场需求减少大于市场供给减少,则市场均衡价格( )。

A 上升

B 下降

C 不变

D 上述均可能

17.已知当某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1元钱的时候,均衡交易量是1000单位。现假定买者收入的增加使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400单位,那么在新的均衡价格水平上,买者的购买量是( )。

A 1000单位

B 多于1000单位但小于1400单位

C 1400单位

D 以上均不对

18.某鱼贩以20元的成本从海边购来螃蟹600斤到早市上去卖,如果他面临的需求曲线为Q=3000-100P为得到最大化的利润,它应销出( )斤螃蟹。

A 600

B 500

C 400

D 300

19.已知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D=30-P,市场供给函数为S=3P-10,如果对该商品实行减税,则减税后的市场均衡价格( )。

A 等于10

B 小于10

C 大于10

D 小于或等于10

20.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对农产品规定了高于其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政府为了维持支持价格,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 增加对农产品的税收

B 实行农产品配给制

C 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D 对农产品生产者予以补贴

21.在需求和供给同时减少的情况下( )。

A 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都下降

B 均衡价格将下降,均衡交易量的变化无法确定

C 均衡价格无法确定,均衡交易量将减少

D 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交易量将下降

22.均衡价格随着( )。

A 需求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B 需求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C 需求的减少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D 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23.下面说法( )体现了需求规律。

A 首饰的价格上涨,使其质量和样式得到了提高

B 光盘的价格提高,DVD的售量减少

C 猪肉价格上升,看电影的人数增加

D 洗衣机的价格下降,使其售量增加

24.下列( )情况是不正确的。

A 若供给下降,需求不变,均衡价格将上升

B 若供给增加,需求下降,均衡价格将下降

C 若供给下降,需求增加,均衡价格将上升

D 若需求下降,供给增加,均衡价格将上升

25.下面( )情况将使供给减少。

A 消费者收入增加

B 技术的变化

C 成本上升

D 替代品价格下降

三、判断题: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其需求曲线向左平移,均衡价格下降。

2.如果对X的需求是由X和Y的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决定的,当X和Y的价格、收入都增长一倍时,对X的需求不变。

3.如果需求增加,那么需求量一定增加。

4.市场需求曲线是消费者对该商品需求曲线的总和。

5.吉芬商品是劣等品。

6.对厂商征税,将使产品的供给曲线左移,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下降。7.如果汽车的价格上涨,需求量也上涨,那么汽车需求曲线的斜率一定是正的。

四、计算题:

1.已知某一时期商品的需求函数为505d Q P =-,供给函数为510s

Q P =-。 (1)求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当需求函数变为605d

Q P =-,求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供给函数变为55s

Q P =-,求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4)假定需求函数变为605d Q P =-,同时供给函数变为55s

Q P =-,求新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5)在新均衡时,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假定政府对该商品的价格限价上限为8,问该商品将会发生短缺还是过剩?其数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基本概念:

1.需求与需求定理: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与价格成反向变动,此即需求法则。

2.供给与供给定理:供给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下愿意并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与价格成正向变动,此即供给法则。

3.均衡价格和产量:供给与需求相等的价格为均衡价格,供求相等时的产量为均衡产量。

二、选择题:

1.D 2.C 3.C 4.B 5.B 6.D 7.C 8.A 9.D 10.B 11.A 12.A

13.C 14.B 15.B 16.B 17.B 18.B 19.B 20.C 21.C 22.D 23.D

24.D 25.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四、计算题:

1.解: (1)均衡时有d s

Q Q =,则505510P P -=-,6P =,20Q = (2)605510P P -=-,7P =,25Q =

(3)50555P P -=-, 5.5P =,22.5Q =

(4)60555P P -=-, 6.5P =,27.5Q =

(5)在新均衡时当政府限价为8时,需求需求量为20,而供给量为35,所以会出现过剩,过剩量为35-20=15。

第三章弹性理论

一、基本概念:

1.需求的价格弹性

2.收入弹性

3.交叉弹性

二、选择题:

1.需求量和价格呈反方向变化的原因是( )。

A 替代效应的作用

B 收入效应的作用

C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同时发生作用

D 以上均不正确

2.某日,商品X的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同时上升,分别引起X的需求变动为50单位和80单位,则在它们共同作用下X的需求数量( )。

A增加130单位 B 减少130单位

C 增加30单位

D 减少30单位

3.完全垄断厂商的总收益和价格同时下降的前提是( )。

A e>1

B e=1

C e<1

D e=0

4.假定小麦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在产量等于销量和需求量的情况下,当小麦产量下降10%,则( )。

A 农民收入下降低于1% B农民收入增加低于1%

C 农民收入增加超过1% D农民收入下降超过1%

5.若一条直线型的需求曲线与一条曲线型的需求曲线相切,则在切点处两曲线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

A 相同

B 不同

C 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 依切点所在位置而定

6.劣质品价格上升导致需求减少的原因在于( )。

A 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减少

B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同时增加

C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同时减少

D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增加

7.下列哪一种弹性不是度量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 )

A 需求的价格弹性

B 需求的收入弹性

C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D 需求的广告弹性

8.若x和y两产品的交叉弹性是-0.01,则( )。

A x和y是替代品

B x和y是正常商品

C x和y是劣质品

D x和y是互补品

9.如果某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则该商品价格上升( )。

A 会使该商品销售收入增加

B 会使该商品销售收入不变

C 会使该商品销售收入下降D销售收入可能增加也可能下降

10.如果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则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比重将( )。

A 大大增加

B 稍有增加

C 下降

D 不变

11.假如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零,则政府对卖者出售的商品每单位征税5元时,商品价格的上升( )。

A 小于5元

B 等于5元

C 大于5元

D 不可确定

12.假定某商品的价格从4元提高到5元,需求量将从10单位减少到8单位,则该商品卖者的总收益将( )。

A 保持不变

B 增加

C 减少

D 无法确知

13.若需求曲线为向右下方倾斜一直线,则当价格从高到低不断下降时,卖者的总收益( )。

A 不断增加

B 在开始时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减少

C在开始时减少,达到最小值后增加

D 不断减少

14.厂商在工资率上升的时候一般倾向于少雇工人,假如对工人的需求缺乏价格弹性,工资率的上升将导致工资总额( )。

A 减少

B 不变

C 增加

D 无法确定

15.如果价格下降100%能使买者总支出增加1%,则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 )。

A 富有弹性

B 具有单元弹性

C 缺乏弹性

D 其弹性不能确定

16.两种商品中若当其中一种的价格变化时,这两种商品的购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则两者的交叉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 )。

A 负

B 正

C 0

D 1

17.对低档品需求的收入弹性(E

m

)是( )。

A E

m <1 B E

m

=0 C E

m

<0 D E

m

>0

18.对一斜率为正且先与数量轴(横轴)再与价格轴(纵轴)相交的直线型供给曲线,其供给价格弹性( )。

A 等于0

B 等于1

C 大于1

D 小于1

19.某商品的供给曲线是一过原点的直线,则其供给的价格弹性( )。

A 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B 恒为1

C 为其斜率值

D 不可确定

20.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决定按销售量向卖者征税,假如政府希望税收负担全部落在买者身上,并尽可能不影响交易量,那么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

A 需求和供给的价格弹性均大于零小于无穷

B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零小于无穷,供给的价格弹性等于零

C需求的价格弹性等于零,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于零小于无穷

D 需求的价格弹性为无穷,供给的价格弹性等于零

21.如果政府对卖者出售的商品每单位征税5美分,那么这种做法将引起这种商品的(已知该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曲线具有正常的正斜率和负斜率)( )。

A 价格上升5美分

B 价格的上升小于5美分

C价格的上升大于5美分 D 不可确定

22.需求的弹性系数是指( )。

A 需求函数的斜率

B 收入变化对需求的影响程度

C 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D 以上说法均正确

23.假定商品的价格从900元降低到850元,需求量从50个增加到60个,则该商品的需求弹性( A )。

A 缺乏弹性

B 富有弹性

C 毫无弹性

D 不能确定

三、判断题:

1.对于吉芬商品,厂商提价可以增加收入。

2.在线性需求曲线上的点的位置越高,相应的点弹性系数越小。

3.如果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则该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需求的价格弹性都相等。

4.缺乏弹性的商品不可能是正常商品。

5.一般情况下奢侈品的弹性比生活必需品的弹性小。

6.随着需求曲线的移动,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同时上升10%,此时需求为单位弹性。

7.如果收入弹性为负,则需求曲线的斜率为正。

8.完全有弹性是指价格的变化对总收益没有影响。

9.即使需求曲线上每点的斜率不同,但在交点的弹性却相同。

10.需求曲线位置先试在单位弹性点上的总收益最大。

11.商品越缺乏弹性,政府对其征收的税就越多。

计算题:

1.某君对消费品x 的需求函数为P =l00-Q ,分别计算价格P =60和P =40时的价格弹性系数。

2.某君消费商品x 的数量与其收入的函数的关系是:M =1 002Q ,计算当收入M =6 400时的点收入弹性。

3.2006年7月某外国城市公共汽车票价从32美分提高到40美分,2006年8月的乘客为880万人次,与2005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2%,求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4.设需求函数为Q =

n P M ,式中M 为收入,P 为价格,n 为常数,求需求的点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

5.已知销售商品x 之总收益(R =P Q )方程为;R =100Q -22

Q ,计算当边际收益

(MR )为20时的点价格弹性。

6.在我国,对新汽车需求的价格弹性d E = 1.2,需求的收入弹性M E =3.0,计算 (a)其他条件不变,价格提高3%对需求的影响;

(b)其他条件不变,收入增加2%对需求的影响;

(c)假设价格提高8%,收入增加10%,2005年新汽车销售量为800万辆,利用有关弹性系数的数据估计2006年新汽车的销售量。

7.某公司估计其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1.2,需求收入弹性为3,当年销量为80万单位。据悉,下一年居民实际收入将增加10%,公司决定提价5%,预计销量将是多少?如果公司希望销量增加5%,其价格应当如何调整?调整百分量为多少?

参考答案

一、基本概念:

1.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需求对价格因素变动的反应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1212

P P Q P Q e e P Q P Q Q +??=-=-??+ 或,表示价格变化1%,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需求弹性一般可分为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

2.收入弹性:是指需求对收入因素变动的反应程度。其计算公式为1212

M M Q M Q e e M Q P Q Q +??==??+ 或,表示收入变化1%,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 3.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计算公式为X Y XY Y X

Q P e P Q ?=? ,表示商品Y 的价格变化1%,商品X 的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 二、选择题:

1.C 2.D 3.C 4.C 5.A 6.D 7.A 8.D 9.C 10.C 11.B 12.C

13.B 14.C 15.A 16.A 17.C 18.C 19.B 20.C 21.B 22.C 23.A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四、计算题:

1.解:本题考察点弹性计算公式00

P dQ e dP Q =- , 由P =l00-Q 得,2(100)Q P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精心整理)

第一章导论 一、判断 1. 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二、选择题 1. 21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经历的第二次修改和补充 A 出现于1936年 B 涉及垄断问题 C 代表人物是凯恩斯 D 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2. 试述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及两重属性。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解释概念 均衡价格需求需求价格弹性比较静态分析 需求收入弹性供给 二、判断 1. 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 2.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在内的个体经济单位。 3 若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Ed =0.6,卖者提高价格肯定增加销售收入。 4. 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5. 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6. 当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7. Ed>1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 8. 若某商品的Ed<1,表明当该商品价格下降20%时,该商品需求量减少小于20%。 9. 卖者提高价格肯定会增加销售收入。 10. 在几何图形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运动。 11. 在几何图形上,需求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运动。 12. 当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这两种商品的需求量都同时增加或减少,则这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 13. 某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则该商品需求弹性越大。 14. 商品用途越广,需求价格弹性越大。 15. 任何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都是反方向变化的。 16. 当对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时,粮食丰收,粮价下跌,农民收入反而会减少。 17. 如果两种商品具有替代关系,则相应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 18. 正常物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同方向变动。 三选择题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重点归纳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第十八章--习题答案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1.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哪一种失业问题更严重些? 解答:一般来说,结构性失业比摩擦性失业问题更严重。因为摩擦性失业源于信息成本。所以加快劳动市场信息的流动可以减少摩擦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造成的失业,一些部门需要劳动力,存在职位空缺,但失业者缺乏到这些部门和岗位就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训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更严重一些。 2. 能否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 解答:不能。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自然失业。 3. 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哪些因素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 解答:自然失业率就是指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影响自然失业率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1)劳动者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青年与妇女的自然失业率高,这些人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2)政府政策的影响。如失业救济制度使一些人宁可失业也不从事工资低、条件差的职业,这就增加了自然失业中的“寻业的失业”;最低工资法使企业尽量少雇用人,尤其是技术水平差的工人,同时也加强了用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3)技术进步因素。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技术进步使一些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而被淘汰。(4)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如劳动力供求信息的完整与迅速性,职业介绍与指导的完善与否。(5)劳动市场或行业差别性的增大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厂商、行业和地区兴起和衰落,而劳动者和厂商需要时间来与之适应与配合。这些无疑会引起劳动者的大量流动,增大结构性失业。 4. 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 解答:货币主义者认为,在工资谈判中,工人们关心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当通货膨胀率不太高、工人还没有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时候,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就被称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们发觉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物价的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雇主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以补偿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的损失。由于工人不断地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使换取一定失业率的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最终演变成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就是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不断运动形成的。 5.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解答: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包括再分配效应和产出效应。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表现为:其一,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例如,那些从利润中得到收入的企业主能从通货膨胀中获利,如果其产品价格比资源价格上升得快,则企业的收益将比它的产品的成本增加得快。其二,通货膨胀牺牲债权人的利益使债务人获利。 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可以通过各种情况来说明,这里只说明两种主要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刺激产出水平提高。温和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有扩大的效应。假设总需求增加,经济复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的价格的前面,由此扩大了企业的利润。利润的增加就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这种情况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后果会被因更多的就业、产出的增加而获得的收益所抵消。例如,对于一个失业工人来说,他可能在通货膨胀条件之下得到就业机会。 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假定在原总需求水平下,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如果发生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 6. 说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最全名词解释(宏观部分)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 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去向:消费者。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去向:其他生产者。 4.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劳务)的市场价值。 5. 流量 :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例如,I 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 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 折旧 :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 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 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 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 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3. 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 14. 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它包括: ...... 15. 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N X=X-M 16. 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7. 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 18. 国民收入NI :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也是一国 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 个人收入:PI =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20.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21. 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 ,Y=C+I , 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22. 通货膨胀:当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量时,所造成的价格持续上升、货币贬值的现象。 23. 名义/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4. 实际GDP :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品的市场价值。 25. GDP 折算指数:也称GDP 缩减指数。它等于一国名义GDP 与实际GDP 的比值。 26. 产出缺口:衡量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的产出与实际产出的差额。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 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时的产出。 3. 非计划存货投资:即非意愿投资。是产出超出需求的部分。 4. 消费函数:描述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C=C(y) 5. 边际消费倾向MPC :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MPC=dc/dy , 0

高鸿业第五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期末必看试题及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2)国民生产总值 (3)国民收入 (4)消费倾向 (5) 平均消费倾向 (6) 边际消费倾向 (7)平均储蓄倾向 (8) 边际储蓄倾向 (9)资本边际效率 (10)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11) 投资乘数 (12)加速原理 (13)IS曲线 (14) LM曲线 (15)均衡国民收入 (16)总需求 (17)总需求函数 (18)总供给 (19)总供给函数 (20)失业 (21)摩擦性失业 (22)结构性失业 (23)周期性失业 (24)奥肯定律 (25)充分就业 (26)通货膨胀 (27)菲利普斯曲线 (28)滞胀 (29)经济增长 (30)经济周期 (31)倾销 (32)外汇 (33)汇率 (34)国际收支 (35)经济政策 (36)财政政策 (37)自动稳定器 (38)货币政策 (39)证券 三、单项选择题 C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 A 有形产品 B 无形产品 C 既包括有形产品,又包括无形产品 D 不能确定 D2、国民生产总值是下面那一项的市场价值() A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的所有交易 B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商品和劳务 C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D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B3、国内生产总值等于() A 国民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减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C 国民 生产总值加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D 国民生产总值加净出口 B4、下列情形中,应该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 A 去年生产而在今年销售出去的汽车 B 当年生产的汽车 C 某人去年 购买而在今年转售给他人的汽车 D 某汽车生产商当年计划的而明年生产的汽车 C5、“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A 一定是对的 B 一定是不对的 C 可能对,也可能不对 D 以上全对 D6、下列哪一项计入GNP()

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高鸿业版_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名词解释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 B.GDP 统计注意事项: 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包括过去生产的,当前重复交易的产品。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是指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第四、GDP 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存量是流量的积累;流量则是存量的改变量。 GDP 度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的产出价值量,所以是一个流量指标。 第五、GDP 按国土原则(常住生产单位)计算,是一个地域概念。 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GDP。 第六、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二.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C+I+G+X-M 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 X=出口 M=进口 2.收入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收入代表供给,收入法也就是供给法,又称要素支付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 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三.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NDP公式: 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 NDP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净成果。折旧占GDP的比例一般相对稳定, 用GDP,还是NDP,表示经济总量变动,没有本质差别。 国内外,一般都更习惯采用GDP。 2.国民收入:NI 广义:泛指GDP、NDP等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 狭义: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公式: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国民收入要加上折旧、间接税等才形成GDP。政府给予企业的补贴,虽然不记入产品价格,但是成为企业收入,然后成为要素收入。 3.个人收入:PI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 +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和支付利息等)。 4.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个人收入DPI用来消费C和储蓄S。从长期看: DPI=GDP-Z-T 以Z代表折旧基金收入,以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DPI = 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 5.综合 GDP -固定资产折旧=NDP P374页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会计算均衡收入) 一,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经济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均衡,不再变动。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公式:y = c + i = E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15.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他考察的是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16.动态分析:在引进时间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变量的相互关系。他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17.弹性: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化时,由它引起的另一经济变量变化的百分比。它和变量所用的单位无关,分为点弹性和弧弹性。18.点弹性:表示当自变量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 公式:e = dY/dX"X/Y 19.弧弹性:表示当自变量由一点变化到另一点时(两点间),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 公式:(无法显示,请自己补充) 20.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d=(无法显示,请自己补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问答题和分析题汇总

简答题 1、需求、供给的决定因素。 (1)需求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影响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②消费者的偏好;③相关商品的价格;④消费者的预期、政府政策等。 (2)供给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 影响因素:①生产技术水平;②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价格;③相关商品的价格;④厂商的目标、对未来的预期、政府政策等。 2、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联系与区别。 (略) 3、分别用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推导需求曲线。 基数效用论者提出商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其推导需求曲线的基础。他们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此,消费者对每一增加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也是递减的。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由此而来。在只考虑一种商品的前提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MU/P=λ。又知道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同时λ不变,因此商品需求价格要同比例MU的递减而递减,也可以推导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分析是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起来。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全部组合。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组合的价格给定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发生在一条给定的预算线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的点上。均衡条件MRS12=P1/P2. 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令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得到价格-消费曲线。再将不同价格水平和相应的最优消费数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描绘在统一坐标平面内,即可得到需求曲线。 4、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略) 5、简述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都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所有这些无差异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 (2)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自行作图,解释之) (3)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此特征表示,无差异曲线不仅向右下方倾斜,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负值,而且,无差异曲线是以凸向原点的形状向右下方倾斜,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6、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略) 7、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与规模报酬不变并不矛盾,为什么? 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不变是两个概念,是不矛盾的,因为:(1)规模报酬不变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例如,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一倍,产量也将增加一倍,这里的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是全部生产要素投入等比例变化。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说的是在短期内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当要素组合超过一定比例时,出现的单个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的情况。 (2)在单个生产要素报酬递减的情况下,如果成比例的扩大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也会递增。 所以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与规模报酬不是一回事,也并不矛盾。 8、等产量线的斜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关系。 先说明等产量线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含义。等产量线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在说明等产量线的斜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关系。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从技术角度讲,厂商用一种要素投入替换另一种要素投入而使产量不变的必要替代比例,即厂商生产的内部约束。说明厂商可以通过对两种要素之间的相对替代来维持既定的产量水平。 对于固定替代比例生产函数,它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比例都是固定的,也称为线性生产函数,它的等产量线是一条直线。对于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它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也称为里昂希夫生产函数,它的等产量线是L型的。 9、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和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什么?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重点知识概括

西方经济学笔记第一二章 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 (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 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 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 它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 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 平直接有关。 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量和劳务用什么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 怎样分配。 (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西方经济学除了上述的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 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14章【圣才出品

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2.1 复习笔记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最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即通货膨胀率。其他比较重要的指标还有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及贸易赤字的变动、利率等。 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现代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于1936年出版后才正式形成的。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而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它们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一个个具体商品的价格和产量,而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这里价格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产出水平用货币衡量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表示。

具体而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是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并最终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通过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3.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即从个量分析的加总中引出总量的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运用经济加总法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宏观分析中有些总量变化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大部分是加权平均加总)而得到,因为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2)有的时候微观经济学中一些个体变量尽管可以加总,但是这种加总却达不到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可见,尽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第六版 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管理学院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所属单位:经济管理学院课程面向专业:经管类本、专科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经济数学 学分:3 总学时:54 (其中理论学时:54 实验学时:0 )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总体行为的经济学科。它研究一国(或一个经济体)的产出、消费、储蓄、投资、贸易余额、物价水平、汇率、货币供给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波动、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它是所有经管类本、专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将从开放经济的视角介绍当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强调掌握当代宏观经济学分析工具,以及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现状的应用。本课程将为本科生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教学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研究方法 (2)GDP概念、核算、基本恒等式 (3)名义GDP、实际GDP、GDP折算指数 (4)CPI、PPI、PMI、痛苦指数 2、教学要求: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演化过程、基本的研究方法;掌握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及其区别;了解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掌握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掌握名义GDP、实际GDP、GDP折算指数;了解CPI、PPI、PMI、痛苦指数等概念。 3、教学重点: GDP的内涵;支出法核算GDP;GDP、NDP、NI、PI、DPI等概念的关系;名义GDP与实际GDP。

4、教学难点: GDP、NDP、NI、PI、DPI等概念的关系、GDP的内容及其局限性。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教学内容: (1)均衡产出及消费理论 (2)乘数理论 2、教学要求: 掌握投资与储蓄的概念及其函数;了解各种消费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乘数理论及其各种含义。 3、教学重点: 投资与储蓄的概念及其函数,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及乘数论 4、教学难点: 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及乘数论。 第十四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1、教学内容: (1)产品市场均衡 (2)货币市场均衡 2、教学要求: 掌握IS曲线,LM曲线的含义及其推导过程;掌握IS—LM模型的推导过程及其意义,掌握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3、教学重点: IS—LM模型的推导过程及其意义。 4、教学难点: IS—LM模型的推导过程及其意义 第十五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教学内容: (1)总需求曲线 (2)总供给曲线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2、教学要求: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笔记及重点总结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部分)笔记讲义(精装版) 西方经济学笔记第一二章 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 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 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 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 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 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 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 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 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 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 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七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七版)教材与第六版 教材对比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教材被众多高校指定为考研参考用书。2018 年1 月,第七版教 材出版发行。很多考生特别好奇,比如,手头已经有第六版教材,是否有必要使用第七版教 材复习备考呢?对于教材变动,哪些地方需要格外予以重视呢?......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备考考研,在研究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各大版本教材以及作答众多院 校考研真题的基础上,从考研复习备考角度特撰写此文。 相对于第六版,第七版的主要修改和增删之处可以被分为微观、宏观、总论和其他这四个部分,现加以说明:一、微观经济学部分的变动 1.对原教材第六版第二章的调整 对原版教材第二章主要删去了该章第五节“经济模型”,其主要内容并入第一章“引论”。 删去原第八节“蛛网模型”。 调整了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的内容,增强了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阐述。 将第四节中的“需求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分别提前到第二节“需求”和第三节“供给”中进行说明,以使读者易于理解供求曲线的基本含义。 在第四节“均衡价格”中,扩展了“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的分析。 在该节结束处,增加了标题为“价格与资源配置”的内容,突出了市场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的观点。 考研视角专业解读: (1)建立“经济模型”是经济学分析的一个基本方法和思路。 所以,该知识点移到第一章“引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经济分析的思想。这一个知识点在考研中不是重点内容,只是帮助同学建立一个经济学思维。

(2)“蛛网模型”这个知识点在高鸿业的书中有一点难度。 虽然删除了,但是同学们还是要复习该知识点。例如,2013 年兰州大学和2018 年对外经济 贸易大学都考了“蛛网模型”这个知识点。 (3)第七版对“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阐述相对于原版详细,并举了一些例子。 (4)将“需求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分别放到“需求”和“供给”两节,这么做会方便学生理解“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变动”的区别,还有“供给的变动”和“供给量的变动”。事实上,这种 区别非常重要! (5)“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虽然这里书中扩展了分析,但 是也需要同学们拿起笔来画画图多多练习,发现其中的结论。 (6)针对新版教材在“均衡价格”这一节增加了“价格与资源配置”的内容,这里强调了需求 和供给共同决定了各种商品的价格,价格影响着每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策行为,价格是引 导资源配置的信号。这体现了我国多次重大会议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这个论证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甚至可以出论述题,比如论证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2.对原教材第六版第三章的调整 调整了基数效用论关于推导需求曲线的内容,并增加了“消费者剩余的变化”的内容。调整了 “正常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部分内容,更易于读者理解。 考研视角专业解读: (1)在第一节“效用论概述”最后添加消费者剩余变化,有助于同学理解,当价格发生变化 之后,对消费者福利变化的影响。 (2)对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分析,需要同学们理解基本概念,结合图形,并尝试用自 己的语言描述。 3.对原教材第六版第四章的主要修订

高鸿业第六版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宏观部分)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解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 2、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 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3、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 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相反,乙地区出售给甲地区800套服装,从收入看,乙地区增加8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8万美元。由于,甲乙两地是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18万美元,而投资加消费的支出也是18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看,计入GDP的价值都是18万美元。 4、解答:(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 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 – 10 = 30万美元,两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 + 5 = 12.5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 - 7.5) + (30 - 5) = 27.5 万美元 用收入法共计得的GDP为12.5 + 27.5 = 40 万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殖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5、解答: (1)1998年名义GDP = 100×10 + 200×1 + 500×0.5 = 1450美元 (2)1999年名义GDP=110×10 + 200×1.5 + 450×1 = 1850美元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1450美元,1999年的实际GDP= 110×10 + 200×1+ 450×0.5 = 1525 美元.这两年的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525 - 1450) / 1450 = 5.17% (4)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 1850美元,1998年实际GDP= 100×10 + 200×1.5 +500×1 = 1800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850 - 1800)/1800 = 2.78 % (5)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只说出了后一个因素,所以是不完整的. (6)用1998年作为基期,1998年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450/1450=100%,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1850/1525=121.31% 6、解答:(1)A的价值增加为5000–3000 = 2000美元 B的价值增加为500–200 =300美元 C的价值增加为6000–2000 = 4000美元 合计的价值增加为2000 + 300 + 4000 = 6300美元 (2)最终产品价值为2800 + 500 + 3000 = 6300美元 式中2800,500,3000分别为A,B,C卖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 (3)国民收入为6300 – 500 = 5800美元 7、解答:(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800–300 = 500 亿美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 = 4300亿美元。 (2)从GDP=c + i + g + nx 中可知 nx =GDP–c–i–g ,因此,净出口 nx = 4800– 3000–800–960 = 40 亿美元.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第六版)重点选择和判断

1.微观经济学的的基本假设条件是:c A.完全信息的假设 B.完全竞争的假设 C.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 D.边际效用递减的假设 2.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ABC A.单个消费者 B.单个厂商 C.单个市场 D.价格理论 3.下列几组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为负向的有:BD A.面粉和大米 B.汽油和汽车 C.羊肉和牛肉 D.CD播放机和CD 4.当出租车租金下调后,对公共汽车服务的AC A.需求减少 B.需求量增加 C.需求曲线左移 D.需求无法确定 5.粮食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粮食产量因灾害而减少时B A.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产量下降 B.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粮食价格会更大幅度上升 C.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 D.粮食生产者的收入不变,因粮食价格上升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相同 6.下列商品中,需求价格弹性最大的是C A.服装 B.化妆品 C.金银首饰 D.食盐 7.某一时期,电冰箱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的原因可以是B A.电冰箱的价格下降 B.生产者对电冰箱的预期价格上升 C.生产冰箱的要素成本上升 D.消费者的收入上升 8.食盐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由于某种非价格因素的影响使食盐产量下降20%,在这种情况下C A.食盐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为食盐产量下降20% B.食盐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食盐价格上升低于20% C.食盐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食盐价格上升超过20% D.食盐生产者的收入不变,因为食盐价格上升等于20% 9.影响一种商品需求数量的因素包括ABCD A.商品本身的价格 B.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C.相关商品的价格 D.消费者的偏好 10.消费者预期某物品未来价格要上升,则对该物品的当前需求会B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如果商品A和商品B是替代品,则A的价格下降将造成D A.A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A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C.B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