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辨证论治

1、整体观——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均为外环境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2、辨证论治——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强调辨证论治,也讲究辨病与辩证结合)病:疾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反应某一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规律

证:证候,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反应病机

症: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病人自我描述和医生体格检查发现的现象(可以是假象)

3、同病异治——同一种病,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

病人体质差异,反应出不同的证候,治疗则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方药

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精气学说

1、精:构成宇宙的极其细微的物质,概念首见《道德经》,源于“水地说”

气:存在于宇宙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的极其细微的物质,源于“云气说”

精、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2、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在不断运动和变化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精气是人生命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形式——气机

阴阳学说

1、阴阳含义——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基本内容(理解,必考,留意举例)

阴阳的一体观——1)阴阳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2)阴阳相互依存、3)阴阳互藏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相互排斥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每一方都将相对的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互用:阴阳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病理上互用关系破坏可出现“昼不精,夜不寐”

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交感:阴阳相互感应而交合,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作用。阴阳交感,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它们的发展和变化

阴阳互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交感的合和的动力根源。

阴阳的消长——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对立制约和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对立制约: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阴阳互根互用: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阳随阴长

阴阳的转化——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转化一般发生于“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阴阳自和: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阴阳双方在各种相互作用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五味——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五行学说

1、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2、

五行

自然界

五色五音五味五化五气五方五季

木青角酸生风东春火赤徽苦长暑南夏土黄宫甘化湿中长夏金白商辛收燥西秋水黑羽咸藏寒北冬

五行

人体

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脉五华

木肝胆目筋怒泪弦爪火心小肠舌脉喜汗洪面土脾胃口肉思涎缓唇金肺大肠鼻皮悲涕浮毛水肾膀胱耳骨恐唾沉发3、五行相生(母子关系)木——火——土——金——水——木

五行相克(所胜、所不胜)木——土——水——火——金——木

五行制化(相生相克)

五行胜复(子复母仇)

五行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的过度克制

原因——太过(克者)或不及(被克者)

五行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的反向克制密切相关,往往同时发生原因——太过(被克者)或不及(克者)

4、母子相犯——母病及子——母亢导致子亢,母虚致子虚

子病及母——子亢致母亢(子病犯母),子虚致母虚(子盗母气)

5、治法:相生——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相克——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藏象学说

1、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2、五脏——肝、心、脾、肺、肾——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多虚证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多实证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中空有腔似腑,机能贮藏精气似脏

——故满而不能实——多虚证

脏实者,泻其腑;腑虚者,补其脏

3、心

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条件:心气充沛、脉道通利、血液充盈

——心主血:心主生血,心主行血

——心主脉

心藏神

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气下降

4、肺——通过宣发肃降发挥作用

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吸入清气为肃降,呼出浊气为宣发),

主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调节全身气机)

主行水:通过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

朝百脉,主治节

生理特性——肺为华盖

肺为娇脏

肺气宣降

宗气=自然界清气+水谷精微之气,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血气

5、脾

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水谷(与饮食物关系最为密切)

运化水液

脾主统血——以肌衄、下部出血为主(尿血、便血、崩漏)

生理特性——脾主升清——升输清气,升提脏器

脾喜燥恶湿

孤脏——脾孤腑——三焦

6、肝——通过调畅气机发挥作用

生理功能——肝主疏泄——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

③条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肝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肝为血海)

生理特性——肝为刚脏

肝主升发

*气机升降的重要组成部分——肺、肝枢纽:脾胃

7、肾

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天癸)

主水——肾阳化气,升清降浊

主纳气——纳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肾为气之根

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肾气上升

8、五脏之间的关系(两脏的共同作用)

心与肺的关系——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

心与脾的关系——血液的生成与运行

心与肝的关系——血液与神志的关系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肺与脾的关系——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肺与肝的关系——气机升降和调节(*气机升降的重要组成部分——肺、肝)

肺与肾的关系——水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肝与脾的关系——疏泄与运化、藏血与统血的关系

肝与肾的关系——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

脾与肾的关系——先天后天的互促互助和水液代谢

肾与命门的关系——同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

9、六腑——泻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10、胆

生理功能——贮存与排泄胆汁(胆汁生成于肝贮藏于胆),胆为“中精之府”、“中清之府”

胆主决断,调节情志(胆为“中正之官”)

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府之一

11、胃

生理功能——胃主受纳(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腐熟水谷(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生理特性——胃气下降

胃喜润而恶燥

脾气+胃气——中气

12、小肠

生理功能——受盛化物

主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经脾传输全身;糟粕传于大肠利小便以实大

小肠主液:吸收水分,参与水液代谢便的理论基础

13、大肠

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传导之官)

大肠主津

14、膀胱

生理功能——汇聚水液(州都之官、津液之府)

贮尿和排尿

15、三焦(孤腑)——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六腑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津液

部位三焦——通行诸气,运行津液——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辨证三焦——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三个不同的病理阶段

16、五脏与六腑的关系——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纳运协调、升降相阴、燥湿相济)、

肝与胆(同司疏泄,共主勇怯)、肾与膀胱

17、

脏腑组成名称结构特点生理功能特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多实质性器官

化生和贮藏精气

藏而不泄、满而不能藏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多空腔性器官

受盛和传化水谷

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多空腔性器官化生和贮藏精气

满而不能实

五体+奇恒之腑——骨、脉六腑+奇恒之腑——胆

18、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9、脑

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

主司感觉运动:头为精明之府,脑为精明之海

主司精神活动

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心藏神

20、女子胞

生理功能——主持月经

孕育胎儿

与冲脉、任脉关系密切——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脏腑中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肝藏血,主疏泄;心主血脉;脾统血,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精血互化)——女子胞正常的生理活动以血为基础

精气血津液神

1、精——先天生命物质+后天水谷精微——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生理功能——繁衍生命、濡养脏腑、精能化血(精血同源)、精能化气、精能化神(了解)2、气——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

后天之气:水谷之气(源于水谷之精)、清气(源于自然界)——宗气

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肺、脾、肾(元气)

(肺为生气之主,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

3、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

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

六腑气机降中寓升(六腑以降为顺)

4、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温煦于凉润、防御、固摄、中介

机体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气的推动作用减退

5、气的分类

——元气(原气):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推动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宗气: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于胸中(膻中,又名气海)

上出于肺,循喉咙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下行于丹田资先天元气——营气(营血、营阴):行于脉中具营养作用(水谷精微中精专、轻柔的部分)

营养周身、生化血液

——卫气(卫阳):行于脉外具有保护作用(水谷精微中剽悍、滑利的部分)

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

——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先天元气和后天宗气形成

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肺、脾、肾

6、血的生成——水谷之精(营气+津液)、肾精

生理功能——滋润濡养、化神(血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7、与血液生成相关的脏腑——脾胃、心肺、肾

影响血液运行的脏腑——心主血脉、肝主疏泄主藏血、脾主统血、肺朝百脉

8、津液——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物质关系性质分布作用

津代谢中相互补充转化,

病理上相互影响质地清晰,流动性大皮肤肌肉、孔窍、血液滋润

液质地稠厚,流动性小骨节、脏腑、脑、髓濡养9、津液的生成—脾胃运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生理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津血互化)、维持人体体温相对恒定

津液代谢(输布)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肺脾肾(除此之外还有肝主疏泄、三焦决渎)

津液的排泄的主要形式:汗液、尿液,还有呼气、粪

10、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以及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广义)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狭义)

生理功能——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五神——神(心)、魂(肝)、魄(肺)、意(脾)、志(肾)

11、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

津能生气、津能载气

精与血、津液的关系——精血同源

津血同源(血液=津液+营气)(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精、气、神的关系——气能化精、摄精;精能化气

精与气可化为神;神能驾驭精和气

经络学说

1、经络系统——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络脉——别络、浮络(位置浅显)、孙络(最小)

连属部分——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2、十二经脉(中基重点)

走向规律——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足三阴经从头走足

足三阳经从足走胸腹

3、交接规律

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手太阴肺经——食指末端——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足大趾——足太阴脾经

足少阳胆经——足大趾后——足厥阴肝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足少阴肾经

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手阳明大肠经——鼻翼旁(迎香)——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睛明)——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瞳子髎)——足少阳胆经

4、分布规律

头面部的分布——阳明经——面部(其中足阳明额部)

少阳经——侧头部

手太阳——面颊

足太阳——后头部

四肢部的分布——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厥阴,太阴、少阴,以上太阴、

厥阴、少阴)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阳明、少阳、太阳

躯干部的分布——阳明经腹面、少阳经侧面、太阳经背面、足三阴经腹面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5、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肺——大肠、心包——三焦、心——小肠、脾——胃、肝——胆、肾——膀胱

6、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6、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与十二经脉的区别——分布不如十二经脉有规律

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彼此之间无表里关系

9、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汇于大椎穴,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足三阴与任脉交汇于脐下三寸关元穴,足三阴又于手三阴相连)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系所有的阴经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督脉相合

任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为“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如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

10、督脉——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反应脑、髓、肾的功能

任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任主胞胎(任通“妊”)

冲脉——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

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为“血海”

一源三歧:督脉、任脉、冲脉,同起于胞中,下至会阴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

主司妇女的带下

跷脉——主司下肢运动

司眼睑开合

维脉——维系全身经脉

11、经别——十二经脉最重要的支脉(深入躯体深部)

生理功能——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12、别络——十五别络——十二经脉各分出一条+督脉、任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

(循行于身体浅表部位)

生理功能——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表的额联系

13、十二经筋——十二经脉连属于肢体外周筋肉的系统

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多呈向心性循行

生理功能——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

14、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的络脉在皮表的分区

15、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联络、运输气血、感应传导、调节平衡(了解)

16、前额头痛——阳明——白芷

两侧疼痛——少阳——柴胡

后头疼痛——太阳——羌活

巅顶头痛——厥阴——吴茱萸、藁本

例题:十二经脉循行中,手太阴肺经上接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

最细小的络脉——孙络最浅表的络脉——浮络

体质

1、在先后天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2、体质的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

3、体质的特点——先天遗传性、差异多样性(体质学说研究的核心问题)、形神一体性、

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动态可变性、连续可测性、后天可调性

4、体质的生理学基础——经络、精气血津液

5、从化(质化)——病情随体质而变化

病因

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6、六淫致病共同特点——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2、风邪——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腠理疏松、汗出恶风、易犯体表、阳经和上部)

风性善行数变(善动不居,游移不定;致病变化无常,发病迅速)

风性主动(动摇不定,如眩晕、震颤、抽搐)

风为百病之长(一、常兼它邪伤人致病,二、风邪伤人致病最多)

3、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主痛(寒凝血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寒性收引(使筋脉、血脉、毛窍收缩闭塞)

寒伤肌表——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中寒

最容易引起疼痛的外感六淫——寒邪

4、暑邪(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耗气伤津

暑多夹湿

最容易夹湿的邪气——暑邪

暑邪具有明显季节性(季节性最强)

暑邪只能外感不能内生,其他五邪有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不同

5、湿邪——湿为阴邪,以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湿阻于头,头重如裹;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

湿性粘滞(症状的粘滞性、病程的缠绵性、病位的广泛性)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寒性凝滞,湿性粘滞

风痹(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

寒痹(痛痹)——关节剧烈疼痛

湿痹(着痹)——关节疼痛沉重

6、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7、火邪——火为阳邪,其性炎上(多见上部症状,尤以头面部多见)

火热易扰神明

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易生风动血(热极生风;血色鲜红质稠)

火易致肿疡

暑性炎热,火邪炎上

暑邪与火邪均能伤津耗气,暑多夹湿,火易生风动血

8、疠气——具有强烈的致病性和传染性

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9、七情内伤:喜怒优思悲恐惊

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1)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2)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情志以血为物质基础,心、肝、脾与血的关系最密切)

3)易伤潜病之脏腑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肝气上逆),喜则气缓(心气涣散,神志异常),悲则气消,思则气结(脾气郁结),恐则气下(肾气不固,二便失禁遗精)、惊则气乱(心气紊乱)

——多发为情志病

——影响病情变化

10、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

11、劳逸失度

过劳:劳力过度(体劳)——伤肺脾(劳伤筋骨,劳则气耗)

劳神过度(神劳)——伤心脾

房劳过度(房劳)——伤肾精肾气

过逸:安逸少动,气机不畅

阳气不振,正气虚弱

用脑过少,神气衰弱

12、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

痰饮——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

影响水液代谢

易蒙蔽心神

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瘀血——因血行滞缓或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形成——血出致瘀、血行不畅致瘀

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即“血瘀必气滞”

影响血脉循行

影响新血生成

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症状特点——疼痛:刺痛,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肿块:部位固定

出血:出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

色紫暗:一系列青紫色

可出现肌肤甲错、涩脉、结代脉等

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2、正气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正气充盛——实证

正气不足——虚证、虚实夹杂证

正气虚衰——重证、危证

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

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特点

影响病情和病位

某些情况下主导疾病的发生(疠气、高温、高压、电流、枪弹伤、虫兽伤等)4、感邪即发——卒发、顿发——多外感、疠气等

徐发——缓发——外感湿邪(起病缓慢)、多内伤、多正气不足

伏而后发——外感病(伏气温病)、外伤病(破伤风、狂犬病)

继发——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病

复发——疾病初愈或缓解阶段,在诱因作用下,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

例题:“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的是(A)

A正气旺盛,邪气难以入侵B正气充足,与邪相争,祛邪外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发病形式——伏而后发

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而发病——合病

某一部位证候未愈,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并病

病机

1、邪正盛衰

虚实病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证:邪盛正未衰,虚证:正虚邪不盛)虚实变化——虚实错杂: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实中夹虚(实证为主)

虚实真假: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证(至虚有盛候)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去正虚、邪盛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

2、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

阳偏盛:阳盛而阴未虚——实热证(热、燥、动)

阴偏盛:阴盛而阳未虚——实寒证(寒、静、湿)

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

阳偏衰: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偏盛(虚、寒、润)——虚寒证——多见心脾肾

阴偏衰:阴虚不能制阴,阳气相对偏盛(虚、热、燥)——虚热证——多见肺肝肾

阴阳互损——阴损及阳: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阴寒内盛至极,迫阳浮越于外——真寒假热(很重的虚寒证)阳盛格阴:邪热极盛,阳气被遏不得外达四肢——真热假寒证(很重的实热证)阴阳亡失——亡阳: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衰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

亡阴:烦躁不安、气喘口渴、手足虽温但大汗欲脱

3、精气血失常

精的失常——精虚——肾精、水谷之精不足

气的失常:1)气虚

2)气机失调:气滞(闷、胀、痛)、气逆(常见肺、胃、肝)、

气陷(与脾气虚关系密切)、气闭(可见气厥、痛厥)、气脱

血的失常:血虚、出血、血瘀

4、津液代谢的失常

津液不足——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水湿痰饮

5、内生五邪——脏腑功能异常导致——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

风气内动——肝阳化风:有肝阳上亢的表现

热极生风:有高热的表现

阴虚风动:有阴虚的表现

血虚风动:有血虚的表现

寒从中生:与肾关系密切

湿浊内生:与脾关系密切

津伤化燥:与肺、胃、大肠关系密切

火热内生:实火、虚火

防治原则

1、预防——未病先防:增强正气,预防病邪伤害

既病防变:早期诊治,防止疾病传变(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

2、治则——治病求本

3、正治与反治

1)正治:用药性质、作用趋向与病证表象相反(热证用寒药,虚证用补药等)

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一致的病证(最常用)

举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从治):顺从病症外在假象而治

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符合的病证

举例:热因热用(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真实假虚证)

4、治标与治本——缓则治本、急则治标、标本兼治

5、扶正与祛邪——正胜邪则病退,邪胜正则病进

扶正——虚证、真虚假实证

祛邪——实证、真实假虚证

扶正兼祛邪——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

祛邪兼扶正——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

先祛邪后扶正——邪盛为主,正虚不甚

先扶正后祛邪——正虚为主,虽有实邪但机体不耐攻伐

6、调整阴阳

损其有余——阴阳偏盛——寒者热之,热着寒之

补其不足——阴阳偏衰——虚热证:滋阴制阳(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治阳光)

虚寒证:扶阳抑阴(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阳双补——阴阳两虚——阳损及阴:以阳为主

阳损及阴:以阴为主

7、三因制宜: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食宜同法)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少年慎补,老年慎泻)

例题治疗膀胱湿热导致的尿频尿急尿痛宜采用的治法是(B)

A热者寒之B通因通用C塞因塞用D寒者热之

临床治疗肺痨咳嗽患者,宜选用的治法是(B)

A急则治其标B缓则治其本C标本同治D先扶正后祛邪E先祛邪后扶正养生

养生的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兼养、调养脾胃、因人而异

决定寿夭折的基本因素:脏腑功能协调者寿、肾精肾气充足者寿、与天地融为一体者寿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全套资料

2011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2011年01月12日16:10 来源: 文都教育我要评论(0) 一、中医辩证论治能力测试范围 (一)依据四诊内容进行辩证分析的能力。 (二)病症诊断能力 (三)确立治法的能力 (四)选方与用药能力 (五)针灸穴位与操作技术的选择能力 (六)预防与调护内容的掌握与临床应用能力 二、中医技术操作技能测试范围 (一)中医四诊技术的掌握与操作能力 (二)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 迎香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 内庭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通里神门后溪天宗 听宫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 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涌泉太溪照海内关大陵

中冲外关支沟翳风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行间太冲期门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三)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能力 1.毫针刺法 2.灸法操作(部分内容要求实物操作) 3.其他针法操作 (1)三棱针法 (2)皮肤针叩刺 4.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能力: (1)晕针 (2)滞针 (3)弯针 (4)断针 (5)血肿 (6)皮肤灼伤(起泡) 5.常见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能力:

(1)偏头痛 (2)中风 (3)痛经 (4)扭伤 (5)牙痛 (6)晕厥 (7)虚脱 (8)高热 (9)抽搐 (10)内脏绞痛 (四)拔罐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要求实际操作) 1.拔罐的吸附方法 2.拔罐方法 3.起罐方法 4.拔罐出现皮肤灼伤(起泡)的处理 (五)推拿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要求实际操作)1.滚法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库完整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1.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左传》 答案:1.E 2.《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 .辨证论治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2.B 3.《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答案:3.B 4.《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4.E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5.C 6.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命门 E.脑 答案:6.A 7.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7.E 8.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病种 B.病名 C.症状 D.体征 E.证候 答案:8.E 9.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 .审因论治 D .辨证论治 E. 防重于治 答案:9.E 10.中医理论中阴阳的概念是 A.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 B.代表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精华汇总 中医内科速记 中医内科笔记(中医很多选择是对证型方药的考试,所以有基础的一背这个歌很多主方药就能记下来,对考试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病证一个歌就能把它的证型方药记下来。)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香薷,阴虚葳蕤气参苏。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痰湿二三痰热清,肝火蛤泻肺阴沙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虚哮固本肺脾六,肺肾两虚生金水。 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7、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喘寒麻华肺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喘脱参附送锡丹。 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6、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7、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8、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苇痈溃梗复清肺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六、肺痨:肺痨阴方月华丸,虚火百合秦艽汤,气阴保真苓术数,阴阳俱损大造丸。 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肺胀痰浊苏三养,蒙窍涤痰热婢桑;阳虚水泛真武苓,肺肾平喘补肺汤。 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另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5、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八、心悸:悸怯安神心血归,阴火天砂凌苓桂,瘀桃阳附加龙牡。 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4、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5、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6、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九、胸痹: 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不寐:不寐肝龙痰热温,心肾六交心脾归,心胆

2020年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

实践技能考试大纲 一、医师职业素养 (一)医德医风 (二)沟通能力 (三)人文关怀 二、中医思维与诊疗能力 (一)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辨证论治 (四)预防与调护 三、中医操作技能 (一)中医四诊 (二)针灸常用腧穴 1. 手太阴肺经腧穴: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 足阳明胃经腧穴: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内庭 4. 足太阴脾经腧穴: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 5. 手少阴心经腧穴:通里、神门、少府 6.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后溪、养老、天宗、听宫 7.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膏肓、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 足少阴肾经腧穴:涌泉、太溪、照海、复溜 9.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郄门、内关、大陵、中冲 10.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中渚、外关、支沟、翳风 11. 足少阳胆经腧穴:风池、肩井、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 12. 足厥阴肝经腧穴:太冲、蠡沟、期门 13. 督脉腧穴: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印堂 14. 任脉腧穴:中极、关元、气海、中脘、膻中、天突 15. 常用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定喘、夹脊、腰痛点、十宣 (三)针灸技术 1. 毫针法 2. 艾灸法 3. 其他疗法:三棱针法、皮肤针法、耳穴压丸法 4.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皮肤灼伤及起疱、刺伤内脏、刺伤脑脊髓、外周神经损伤 5. 常见急性病症的针灸治疗 (1)偏头痛(2)落枕(3)中风(4)心悸(5)哮喘 (6)呕吐 (7)痛经 (8)扭伤 (9)牙痛 (10)晕厥 (11)抽搐 (12)内脏绞痛 (四)推拿技术 1. ?法 2. 揉法 3. 按法 4. 推法 5. 拿法 6. 抖法 7. 捏脊法 8. 搓法 (五)拔罐技术四、西医临床技能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 一、单项选择题(1~20 题,每题 1 分,计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 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 金元时期 C. 明清时期 D. 战国至秦汉时期 E. 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 张从正 D.朱震亨 E. 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 心 B. 脾 C. 肝 D. 肾 E. 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 五行相克 C. 五行相乘 D. 五行相侮 E. 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 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 鼻 B. 耳 C. 口 D. 舌 E. 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 肝 B. 肾 C. 脾 D. 胆 E. 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 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 心与肾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 元气 B. 心气 C. 宗气 D. 营气 E. 卫气 A.气能生津 B. 气能行津 C. 气能摄津 D. 津能载气 E. 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 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 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 经别 C.经筋 D.别络 E. 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 拇指端 B. 食指端 C. 中指端 D. 小指端 E. 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 偏阴质 B. 偏阳质 C. 痰湿质 D. 阴阳平和质 E. 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 火邪 C.暑邪 D.燥邪 E. 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 思则气缓 C. 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 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 邪气侵袭 C. 正邪相争 D.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完美资料 (重点 必考)

临阵磨枪 ?“盛则传,虚则受”,则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 ?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脾为脏,属阴,喜燥而恶湿;胃为腑,属阳,喜润而恶燥。?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跷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二是司眼睑的开合。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真实假虚即“大实有赢状”。?气机失调(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不包括“气虚” ?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 ?阳明潮热(日晡潮热):在日晡(下午3-5点)热势较高,属于胃肠燥热内结, 阴虚潮热:在午后和夜间低热。由于阴虚阳亢而生热。 湿温潮热:发热以午后明显,特点是身热不扬,为湿热内 盛。 身热夜甚。温病热入营血。 ?战汗为正邪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阳明经头痛(大肠胃)―――前额连眉棱骨疼痛少阳经头痛(三焦胆)―――两侧头痛 太阳经头痛(小肠膀胱)―――后头痛连项背 厥阴经头痛(心包肝经)―――巅顶痛 少阴经头痛(心肾)―――头痛连齿 太阴经头痛(肺脾)―――头痛而重 ?危重病人,本来不能食,突然能食,食不知饱,称为“除中”,是胃气败绝所致(除即消除,中即中气)。 ?胖而能食为形盛有余,表示脾胃健旺;胖而食少形盛气虚,表示脾虚痰湿 ?患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可见于疳积病 ?瞳仁属肾,称为“水轮”; 黑睛属肝,称为“风轮”; 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 白睛属肺,称为“气轮”; 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口形六态”:口张、口噤、口撮、口、口振、口动 ①口张:即口开,属虚证。若口如鱼口,张口气直,但出 不入,为肺肾之气将绝 ②口噤:即口闭,牙关紧闭,属实证。因肝风内动,筋脉 拘急所致。 ③口撮:即上下口唇紧聚,为邪正交争所致,见于新生儿 脐风,破伤风病人 ④口僻:即口角一侧歪斜。多为风痰阻络所致 ⑤口振:即战栗鼓颌,口唇摇振。多为阳衰寒盛或邪正剧 争所致。可见于伤寒欲作战汗或疟疾发作 ⑥口动: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是胃气虚弱之象;若口 角掣动不止,则为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之象 ?寒痰色白清稀 热痰色黄质稠 风痰清稀有泡沫 湿痰色白量多 燥痰量少而粘 ?小儿指纹色鲜红为外感表证;色紫红为热证 ?口中泛酸属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属伤食,口苦属热证。?咳声不扬,咯痰黄稠不易出者,属肺热咳嗽; 咳声清脆,痰少而粘,难于咯出者,属燥热咳嗽 咳声重浊,痰液稀白者,属风寒咳嗽; 咳声紧闷,痰白滑量多,易咯出者,属湿痰咳嗽; 咳声低微,咳出白沫者,属肺虚咳嗽 ?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肾藏精,足少阴肾经夹舌本。 肝藏血,主筋,其经脉络于舌本。 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谵语为热扰心神 郑声为心气大虚 独语为心气亏虚或痰浊扰心 错语为心气不足 谵语和郑声一定是在神志不清时发生的。 ---------------------------------------------------------------------------------------------------------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 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解表药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紫苏解鱼蟹毒 ?生姜能解生半夏、生南星和鱼蟹之毒?熊胆内服,0.25~0.5g。 ?甘遂0.5—1g、 ?大戟1.5—3g、 ?芫花煎服,1.5—3g。入丸散剂,每次0.6g、 ?牵牛子煎服,3~9g。入丸、散剂,每次1.5~3g。本品炒用药性减缓。、 ?巴豆0.1—0.3g大多制成巴豆霜用,要药 ?鹿茸 1-2g ?麦芽:回乳消胀 ?使君子蛔虫病,蛲虫病;小儿疳积;苦楝皮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疥癣,湿疮。;槟榔杀绦虫、蛔虫、截疟 ?小蓟善治尿血、血淋;地榆宜下焦血热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侧柏叶肺热咳嗽;白茅根胃热呕哕;茜草血热夹瘀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试题.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试题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试题((一) 1.第一站:崩漏血热(实热) 第二站:下颌淋巴结的触诊,列缺、气海、悬钟的定位。主治病症,操作演示穿隔离衣 第三站:胁痛肝络失养型的症状、治法、方药。问病史是个阑尾炎。还有一道医德题。 2.第一站:郑某,男,40岁,干部,已婚。发现慢性乙型肝炎6年,近半年常觉两胁胀痛,胁下触及肿物,刺痛,固定不移,消瘦,面色黝黑,舌紫暗,脉涩。血生化:ALT :110U/L ,AST120U/L B 超:肝,脾光点增强,肝硬化,脾大。 第二站:1)请演示右肾触诊2)请说出内庭,手三里,角孙的定位与主治3)请演示胫骨中1/3骨折的夹板固定 第三站:请说出淋证的治疗原则。 3.第一站:经断前后诸症;肾阴虚。 第二站:颈项强直。阳陵、中极的位置,主治,刺灸。胸外心脏按压。 第三站:水肿的病史;心悸、心虚、胆怯的主证,治法,方药。 4.第一站:暑湿感冒(有人抽到小儿惊风、阑尾炎、崩漏、着痹、中消、湿热痢。) 第二站:第一题是脊柱的叩诊;第二题是头维、阳陵泉、太溪的定位和主治作用;第三题是穿脱隔离衣。

第三站:1、解黏液浓血稀烂便1天。要求围绕主诉问诊。2、心悸心虚胆怯的主证、治法、方药。(有人抽到了崩漏、着痹、梅核气、风寒感冒、阳黄和阴黄鉴别、阳水和阴水鉴别)。 5.第一站:病例:感冒,暑湿型,新加香薷饮 第二站:1.脾脏触诊2.针灸:尺泽,主治、位置;昆仑,中极,位置、主治、禁忌3.无菌手套的戴法操作(不仅要按规范戴,还要描述清楚) 第三站:1.病史采集:患者出现心悸,发热,关节肿痛,请围绕主述进行相关的病史采集。 2.湿热痢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6.第一站:消渴(上消) 第二站:肺部语颤触诊;心脏胸外按压;针灸操作:头维、阳陵泉、太溪,定位与主治第三站:问诊题:心前区憋闷性疼痛10天;主证题:肠痈的淤滞型,主证和治法。眩晕(肝阳上亢),液波震颤,腰椎骨折的搬运。 7.第一站:辨证论治:于某,50岁,女,工人。患者既往平素肥甘食物,体形肥胖。近一个月来多食易饥,每次进食500克,食后易饿,近来渐进消瘦,伴心烦,喜渴冷饮,小便多。舌红苔黄,脉数。T、P、R、BP均正常。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2.9mol/L,餐后血糖18.7mmol/L尿糖(++++)。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中医辩病依据、中医辨证论治、中医病因及病机、中医鉴别诊断、西医辩病依据、初步诊断、中医病名、中医证型、西医病名、治法、方剂及药物成分、剂量服法(还有考了瘿病-甲亢,湿热痢疾,小儿腹泻,崩漏,暑湿感冒,湿热血淋等)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及答案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A1型选择题(1~75题) 答题说明 每一道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腹部触诊见腹胀满,无压痛,叩之作空声,其病证是 A、痰饮 B、水臌 C、气胀 D、内痈 E、积聚 答案:C 2、望神观察重点是 A、面色 B、神情 C、形体 D、两目 E、姿态 答案:D 3、在舌诊中,邪热夹酒毒上壅的舌象是 A、舌多瘀斑 B、舌色晦暗 C、舌脉粗长 D、舌色青紫 E、舌紫肿胀 答案:E 4、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者,多属 A、精血不足 B、肾虚或血热 C、血虚受风 D、疳积 E、脾胃虚损 答案:B 5、八纲中的“寒热”指的是 A、辨病位的纲领 B、辨病因的纲领 C、辨虚实的纲领 D、辨病性的纲领 E、辨标本的纲领 答案:D 一、单选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是A、《五十二产病方》 B、《神农本草经》 C、《黄帝内经》 D、《中藏经》 E、《伤寒论》 标准答案:c 2、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 A、《黄帝内经》、《神农本草 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B、《黄帝内经》、《伤寒论》、 《类经》、《难经》 C、《素问》、《灵枢》、《神农 本草经》、《伤寒论》 D、《黄帝内经》、《类经》、《难 经》、《脉经》 E、《素问》、《灵枢》、《神农 本草经》、《中藏经》 标准答案:a 3、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 点是 A、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B、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c 4、中医精气神学说中“神” 的含义是指 A、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B、人的精神意识 C、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D、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a 5、中医精气神学说的“精” 是指 A、先天之精 B、水谷之精 C、生殖之精 D、肾中所藏之精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d 6、阴阳学说较准确的说法 是 A、中医的经典理论 B、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 C、对立统一的世界观 D、唯物论 E、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 自发的辨证法思想 标准答案:e 7、五行学说认为病情较重 的色脉关系是 A、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符 B、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生 C、客色胜主色 D、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克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d 8、主要体现按五行学说确 立抑强扶弱兼用治则的治法 是 A、抑木扶土法 B、佐金平木法 C、培土制水法 D、泻南补北法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a 9、区别事物阴阳属性的" 征兆"是 A、日与月 B、天与地 C、水与火 D、升与降 E、左与右 标准答案:c 10、形神关系的确切表述是 A、精能生神 B、神附于形 C、神为形主 D、形为神宅 E、形与神俱 标准答案:e 11、肺的阴阳属性是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均非 标准答案:b 12、根据“诸寒之而热者取 之阴”的法则,治宜: A、热者寒之 B、寒者热之 C、壮水制火 D、益火消阴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c 13、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 律,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心火不足,肾水可乘之 B、木火刑金 C、肝木乘土 D、心火过亢,可以反侮肺 金 E、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 水受邪 标准答案:d 14、金气不足,反为木气所 衰,属于 A、已所不胜,侮而乘之 B、已之所胜,轻而侮之 C、制已所胜 D、侮所不胜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b 15、“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是指 A、木乘土 B、木克土 C、土侮木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标准答案:a 16、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 入五脏,多食苦则伤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标准答案:a 17、除外下列那一项,均为 五脏具有的共同特点 A、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C、可行气于腑 D、实体性器官 E、病则多虚证 标准答案:a 18、“命门之火”是指 A、肺阳 B、心阳 C、肝阳 D、肾阳 E、脾阳 标准答案:d 19、肝主疏泄的功能,最主 要是关系着 A、情志活动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试题汇总

1.第一站:崩漏血热(实热) 第二站:下颌淋巴结的触诊,列缺、气海、悬钟的定位。主治病症,操作演示穿隔离衣 第三站:胁痛肝络失养型的症状、治法、方药。问病史是个阑尾炎。还有一道医德题。 2.第一站:郑某,男,40岁,干部,已婚。发现慢性乙型肝炎6年,近半年常觉两胁胀痛,胁下触及肿物,刺痛,固定不移,消瘦,面色黝黑,舌紫暗,脉涩。血生化:ALT:110U/L,AST120U/L B超:肝,脾光点增强,肝硬化,脾大。 第二站:1)请演示右肾触诊2)请说出内庭,手三里,角孙的定位与主治3)请演示胫骨中1/3骨折的夹板固定 第三站:请说出淋证的治疗原则。 3.第一站:经断前后诸症;肾阴虚。 第二站:颈项强直。阳陵、中极的位置,主治,刺灸。胸外心脏按压。 第三站:水肿的病史;心悸、心虚、胆怯的主证,治法,方药。 4.第一站:暑湿感冒(有人抽到小儿惊风、阑尾炎、崩漏、着痹、中消、湿热痢。) 第二站:第一题是脊柱的叩诊;第二题是头维、阳陵泉、太溪的定位和主治作用;第三题是穿脱隔离衣。 第三站:1、解黏液浓血稀烂便1天。要求围绕主诉问诊。2、心悸心虚胆怯的主证、治法、方药。(有人抽到了崩漏、着痹、梅核气、风寒感冒、阳黄和阴黄鉴别、阳水和阴水鉴别)。 5.第一站:病例:感冒,暑湿型,新加香薷饮 第二站:1.脾脏触诊2.针灸:尺泽,主治、位置;昆仑,中极,位置、主治、禁忌3. 无菌手套的戴法操作(不仅要按规范戴,还要描述清楚) 第三站:1.病史采集:患者出现心悸,发热,关节肿痛,请围绕主述进行相关的病史采集。 2.湿热痢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6.第一站:消渴(上消) 第二站:肺部语颤触诊;心脏胸外按压;针灸操作:头维、阳陵泉、太溪,定位与主治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二)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A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B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E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D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D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E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E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B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D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D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 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中医基础理论(三) 47. 五行中具有“稼穑”特性的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48. 五行中,“火”的“所不胜”之行是 A.木 B.水 C.土 D.金 E.以上均非 49. 五行中,“木”之“所胜”为 A.火 B.水 C.土 D.木 E.以上均非 50. 五行之中,木是水的 A.母 B.子 C.所胜 D.所不胜 E.以上均非 51. 五行中,“土”的“所胜”之行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52. 五行中具有“曲直“特性的是 A.金 B.水 C.木 D.火 E.土 53.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的中心为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心

E.脑 54. 舌与其他脏腑经络的关系中,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的是 A.肝系 B.心系 C.肾系 D.肺系 E.脾系 55. 五脏六腑的病理特点及治疗原则是 A.脏病多虚,五脏宜补 B.脏病多实,五脏宜泻 C.腑病多虚,六腑宜泻 D.腑病多实,六腑宜补 E.脏病多实,五脏宜补 56. 对脏腑精气阴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脏腑之精是一身之精在脏腑的分藏 B.脏腑之气是由脏腑之精化生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C.脏腑之阴气能够抑制、宁静脏腑功能,减缓新陈代谢 D.脏腑之阳气能够兴奋、推动脏腑功能,加速新陈代谢 E.脏腑之精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是脏腑生理功能得以发挥的动力 57. 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以下哪项不正确 A.古代解剖学知识的积累,认识了内脏的一些功能 B.长期对生活实践的观察总结,了解了脏腑的一些功能 C.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是藏象理论系统化 D.临床经验大量积累,丰富并完善了藏象理论 E.“藏象”二字,首见于《难经》 58.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 A.以五脏六腑为中心的整体观 B.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C.五脏者,实而不能满 D.六腑者,满而不能实 E.以上都是 59. 对藏象学说“象”的认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指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 B.指五脏生理系统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C.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D.指五脏病理系统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E.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60.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运化和调节血量 B.疏泄和防止出血 C.化生和贮藏精气 D.受盛和传化水谷 E.藏神和血液运行 A.化生和贮藏精气

201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复习试题第一套

选择题 1.外疡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主要是由于 A.外感风温、风热 B.热毒、火毒 C.气郁、火郁 D.外感暑热 E.外感湿热之邪 2.外疡致病因素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外感六淫 B.感受特殊之毒 C.经络阻塞 D.情志内伤 E.外来伤害 3.下列除哪项外均正确反映了外疡的病因与病位的关系 A.发于头面者多因风温、风热引起 B.发于胸腹者多因气郁、火郁引起 C.发于臀部者多因火郁引起 D.发于胫足者多因湿热、寒湿引起 E.发于上肢者多因风热引起 4.气血与外疡的关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外疡的发生与否,与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 B.气血盛衰与外疡的预后有密切关系 C.局部气血凝滞在病理过程中可转化 D.气血虚外疡易成脓、破溃 E.气血旺盛外疡易生肌收口 5.饮食不节导致外疡发生的最常见病机为 A.胃气不和 B.胃失和降 C.胃阴不足 D.胃热壅滞 E.湿热火毒内生 6.情志内伤所致外疡的好发部位是 A.乳房、胸胁 B.颜面 C.背部 D.手足 E.臀部 7.外疡的辨证应首辨 A.病因 B.经络 C.阴阳 D.部位 E.善恶顺逆 8.下列辨外疡阴证、阳证的主要依据,哪项不正确 A.患部皮肤颜色红活与否 B.肿势高突还是平塌 C.局部灼热与否 D.病发于皮肉还是筋骨 E.脓液之有无 9.风肿的特点是 A.肿块硬如棉、馒,有囊性感 B.坚硬如石 C.皮色发白微肿 D.漫肿宣浮 E.肿而木硬 10.痰肿的特点是 A.坚硬如石,皮色不变 B.皮紧内软随喜怒而消长 C.肿块硬如棉、馒,或硬如结核,不红不热 D.漫肿,色先青紫后变黄褐 E.肿势平坦 1 2 3 4 5 6 7 8 9 下页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真题回忆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真题回忆

————————————————————————————————作者:————————————————————————————————日期:

第一站 02水痘:邪炽气营,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散加减 003心悸心虚胆怯安神定志丸与奔豚 04肺痨肺阴虚,月华丸与肺萎 006 不寐,心脾两虚归脾汤与一过性失眠鉴别 007 胸痹心肾阳虚-右归丸合参附汤 008感冒风寒束表荆防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枳桔柴前羌独活;薄荷少许姜三片,四时感冒又奇功,若去人参荆防入,疮痈初起此方宗) 009 痫病心脾两虚六君子汤合归脾汤与痉病鉴别 010号题腹痛湿热壅滞大承气汤与胃痛相鉴别(心悸水饮凌心苓桂术甘汤)这两个不清楚题号吧与20题重了,再说。。。 11咳嗽,风热犯肺,与咳喘鉴别… 012呕吐据同学说的。 013黄疸阴黄脾虚湿滞黄芪建中汤 14哮证风痰哮与喘证鉴别 15泄泻与痢疾 018 痢疾湿热痢芍药汤 019感冒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与时行感冒鉴别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薄桔甘草 020心悸水饮凌心苓桂术甘汤合参附汤 21便秘与肠结

022咳嗽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桑叶草扁豆)025哮证(缓解期)肺脾气虚六君子汤和喘证的鉴别 026胃痛湿热中阻清中汤与胁痛鉴别(清中二陈连栀寇) 028 呕吐外邪犯胃与噎嗝鉴别藿香正气散 030泄泻肾阳虚衰四神丸分别与奔豚、痢疾鉴别 32 头痛肝阳上亢 33头痛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 034眩晕,气血亏虚归脾汤 035中风中经络风阳上扰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饮息风,茯神牛膝桑寄生,黄芩栀子石决明,杜仲益母夜交藤) 36胁痛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与悬饮鉴别 037 郁证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和颠证的鉴别(柴胡疏肝用四逆,芎附枳壳与陈皮) 038癃闭浊瘀阻塞代抵当丸与淋症鉴别(代抵当丸硝黄桃仁,枸肉味脂戟仲膝) 0 39号题,淋证,血淋,小蓟饮子与尿血鉴别(小蓟饮子藕蒲黄,生地木通滑石从,归草山栀淡竹叶) 40咳血肺阴亏虚百合固金 041痢疾疫毒痢白头翁汤和芍药汤与泄泻鉴别(夜晚吃饭后出现壮热,腹痛,腹泻,便脓血,神昏,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白头翁青皮黄柏黄连,芍药汤中君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 042 阴水瘀水互结桃红四物汤和五苓散与鼓胀鉴别(桃仁红花地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临床“三基”手册》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侯论》 2、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金元 D.明清 E.近代 3、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是 ( )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丹溪 E.陈无择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5、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B.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8、“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10、肾病及肝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1、根据情志相胜法,大怒时可用哪种情志去制约( ) A.喜 B.思 C.悲 D.恐 E.惊 12、“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火与土 E.火与水 14、用甘味药治疗肺气虚,其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乘 B.五行相侮 C.五行相生 D.五行相克 E.同气相求 15、以下可用阴阳互相互根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16、“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17、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18、肝病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生 B.克 C.乘 D.侮 E.子病及母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20、“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1、因心火旺而导致目赤易怒者, 为( ) A.母病及子 B.木火刑金 C.水来乘火 D.火来侮水 E.子病及母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一、总论 一、感染过程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外环境 感染后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易识别 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 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 四、流行过程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五、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征分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六、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二、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1、甲肝(HA 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 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 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 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 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 二、流行性 1、甲、戊型 传播途径:粪-口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 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1、发病机制 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 2、病理 (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 (3)重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 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4)淤胆型肝炎:伴明显的肝内淤胆。小胆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四、病原学检查 1、HBV现症感染者传染性强的指标:HBeAg 2、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最有意义的依据是:肝穿刺活检 3、诊断重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意义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 三、流行性出血热 一、病原学:病毒感染(布尼亚病毒),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是城市型或家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呼吸道,消化道,虫媒,垂直 3、流行性: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以青壮年为主。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1、病机:出血原因:发热期血管壁受损,血小板减少,休克期发生 DIC,继发性纤溶亢进和内脏微血栓形成 肾损害原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变性、坏死。低 血压的主要原因: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2、病理: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管腔内微血栓形成, 周围组织水肿和出血。 四、临床表现特征: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 分期:潜伏期一般为1---2周 1、发热期:弛张热及稽留热。三痛症(头痛、腰痛、眼眶痛);三 红征(颜面、颈、上胸潮红)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小血管中毒性 损害的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热痛病情反而加重主要为中毒性内失血浆性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 3、少尿期:常有低血压。伴高血容量综合征。出血倾向加重 4、多尿期:日尿量>2000ml可发生电解紊乱(低钾低钠)及继发感 染、休克 5、恢复期:尿量降至2000ml,血尿素氮、肝酐降至正常 五、检查:外周血早期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于 短期内急剧增加,如见膜状物及包涵体可明确诊断。血清特异性抗 体IgM阳性血或尿标本病毒抗原或病毒RNA阳性 四、艾滋病 一、病原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艾滋病患者和无症状HIV感染者 2、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母婴 三、病理: 1、淋巴、造血组织和神经系统原发病变,是病毒直接引起的 2、免疫功能障碍引起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卡波济肉瘤 机会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多见 四、分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前期;典型期 五、检查:抗-HIV阳性,CD4总数<0.2或(0.2-0.5) 六、治疗:主要是抗病毒 抗病毒指征:CD4+<0.35 或HIV-RNA水平>5000拷贝或CD4+ 下降速率>每年0.08 五、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一、病原学SARS冠状病毒(SARS-CoV),为有包膜的RNA病毒 室温:尿中存活10天,痰及粪便5天,血液15天,物体表面2-3 天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SARS患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和消化道 3、易感人群青壮年为主,儿童发病率低于成人。 三、病理:主要累及肺和免疫器官(如脾和淋巴结) 肺:不同程度的肺实变和肺泡损伤。主要病理特点:透明膜形成, 肺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肺泡腔中肺细胞脱屑性改变。 四、临床表现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或主要症状,无上呼吸道卡 他症状。 分期:早期,进展期,恢复期。潜伏期一般为2—10天 五、检查:血象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减少<0.9 CD3、CD4、CD8 明显降低 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病原学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球菌属 奈瑟菌,革兰染色阴性。病菌在体外能形成自溶酶我国以A群为 流行菌株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带菌者和患者 2、传播途径:飞沫 3、流行特征:冬春季多。发生于15岁以下的儿童。 三、病机和病理 1、病机:抗荚膜多糖抗体是主要的杀菌抗体,有群特异性。 引起脑膜炎和暴发性脑膜炎的物质主要是:内毒素 皮肤粘膜瘀点瘀斑:是细菌系列和裂解后释放内毒素引起 2、病理:血管内皮损害,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坏死和出血, 中性粒细胞浸润,有的血管内血栓形成。病变以软脑膜为主。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1—10天,一般为2—3天 (一)普通型 1、上呼吸道感染期; 2、败血症期:皮肢粘膜瘀点瘀斑,早现于眼结膜和口腔粘膜。 3、脑膜炎期: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 (二)暴发型――多见于儿童高热、瘀斑、休克、呼衰 1、败血症休克型:高热,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缺如。脑脊液清 亮,细胞数正常或增加。血培养(+) 2、脑膜脑炎型:中毒症状+精神症状+昏迷 3、混合型 五、诊断: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脑膜刺 激征(+)血WBC升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特异性荚膜抗原+ 脑脊液涂片镜检 六、治疗:1、普通型:首选----青霉素2、暴发型:大剂量青霉素 钠盐。不宜应用磺胺预防――可用磺胺类 七、伤寒 一、病原学:伤寒杆菌,属沙门菌,革兰阴性,有鞭毛,能活动。 含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体表(Vi)抗原。 二、流行病学1、传染原: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三、病机及病理 1、病机:伤寒杆菌的Vi抗原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伤 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 2、病理: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 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 特征性病变――伤寒细胞 病变部位——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 慢性带菌者常见的带菌部位:胆囊 四、表现 (一)临床分期 潜伏期3-42天,平均12-14天 1、初期(侵袭期):第1周,起病缓慢 2、极期:2-3周。高热,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 大,右下腹压痛,便秘或腹泻。易并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3、缓解期:第4周。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警惕肠穿孔肠出血 4、恢复期:第5周后。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第后第2-4周。 (二)类型 1、普通型 2、轻型 3、暴发型 4、迁延型:病程5周以上。可伴有慢性血吸虫病 5、逍遥型:起病轻,突然性肠出血或肠穿孔。 6、顿挫型:起病急,症状典型,但病程极短。 7、复发与再燃 (三)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伤寒的第一次菌血 症相当于临床上的潜伏期。 五、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偏低或正常,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 消失。 2、病原学:细菌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主要手段。 血培养: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 骨髓培养,阳性率最高。受病程及合用抗菌药物的影响小。 粪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高 尿培养:第2周后阳性 胆汁培养 3、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病后第4周。 六、诊断原因不明的发热持续1-2周不退,特殊的中毒面容,相 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血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消失。细 菌培养阳性。 七、治疗抗菌首选——氟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常用于耐药菌株的治疗及老年儿童 氯霉素――用于非耐药菌株伤寒 氨苄西林――慢性带菌者 八、细菌性痢疾 一、病原学:痢疾杆菌(肠杆菌科志贺菌属),属革兰阴性杆菌。 我国以福氏痢疾杆菌最常见 产生外毒素能力最强的是:志贺痢疾杆菌 在外环境中自下而上能力最强的是:宋内痢疾杆菌 感染后易转为慢性的是:福氏痢疾杆菌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 3、易感人群:儿童,次之为青壮年。 三、病机及病理 1、病机:痢疾杆菌可产生内外两种毒素。微循环障碍和脑水肿是中 毒型菌痢的主要病理基础。 2、病理: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重者浅表溃疡形成。病 变部位:乙状结肠和直肠为主。 四、表现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多为1-2天 (一)急性菌痢 1、急性典型(普通型):急性发作的腹泻,伴发热、腹痛、里急后 重、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压痛;粪便镜检WBC>15个/HP;粪 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急性非典型(轻型) 3、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高热,全身中毒为主;中枢神经系 统症状,呼衰,肠道症状常不明显或缺如。 分型: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二)慢性菌痢:病程超过两个月 五、检查粪便细菌培养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六、治疗病原治疗首选:氟喹诺酮类中毒型:山莨菪碱→改善 微循环障碍 九、霍乱 一、病原学: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革兰染色阴性。菌 体有鞭毛,活动极活泼。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水污染→暴发流行)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三、病机和病理: 1、病机:侵袭力和内毒素是决定其致病的主要因素。 霍乱弧菌可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 外毒素(霍乱肠毒素)――重要的病因物质 2、病理:大量水分及电解质丧失。 四、表现 (一)分期潜伏期数小时至5天 1、泻吐期:先剧烈腹泻,后吐,无腹痛及里急后重,水样便。 2、脱水虚脱期 3、恢复期(反应期) (二)分型:轻型,中型,重型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轻型 五、检查悬滴检查――初步诊断。细菌培养抗体滴度呈4倍 以上升高即有诊断意义。 六、治疗1、补液――治疗的关键 2、抗菌――减少其腹泻量及缩短排菌时间首选氟喹诺酮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