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边的卡夫卡的斯芬克斯之谜

海边的卡夫卡的斯芬克斯之谜

海边的卡夫卡的斯芬克斯之谜

特约撰稿秦刚

解构村上神话

在中国阅读村上春树,一定意义上,是一个阶层的标志。出版界已经陆续引进了村上的大部分作品,甚至引发了所谓的“村上春树”现象。《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新世纪以来备受关注的作品。很多人把这部作品理解为关于“救赎”的“心灵迷宫”。但小森阳一却提醒大家,要警惕作家为制造商品的畅销和流行,运用文艺手段来迎合或诱导大众化心理需求,甚至改写社会化的集体记忆。小森的《村上春树论》是对《海边的卡夫卡》一次文本细读,也是试图打破所谓“村上神话”的一次积极尝试。你未必接受小森的结论,但需要正视其解读的犀利和深刻,以及所蕴含的批判的光芒。

“独自行走”的“斯芬克斯”

村上春树的长篇《海边的卡夫卡》是进入21世纪后,世界上最畅销的日本小说。在中国也是如此。这部结构错综、意象纷繁的小说,虽然比较易读,却非常难解。《海边的卡夫卡》的相当一部分读者,可能都会有这样的观感。

比如小说里的这样一段歌词:“海边椅子上坐着卡夫卡/想着驱动世界的钟摆/当心扉关闭的时候/无处可去的斯芬克斯/把身影化为利剑/刺穿你的梦。”这段读起来不免有些脊背发凉的歌词,恐怕任何读者都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解释。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能说这几行歌词无足轻重,因为它是主人公少年近亲相奸的母亲佐伯在少女时代的创作,而且她曾因演唱此曲而一举成名,单曲唱片“一路畅销。而且不是一般的畅销,是戏剧性的畅销”,其销量数以百万计,甚至“准确数字无从知晓”。更为重要的是,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海边的卡夫卡》。此外,给读者同样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幅题为《海边的卡夫卡》的油画,据说佐伯是看着这幅画写下的那首词。画面上“少年目视远方”,“他所注视的天空一角飘浮着几片轮廓清晰的云,最大一片的形状未尝不可看作蹲着的斯芬克斯。”——需要注意的是,歌词中的“斯芬克斯”与油画里的“斯芬克斯”一动一静,两相对应。

既然村上春树这部长篇小说的篇名,就取自那首歌和那幅画,那么,同被命名为《海边的卡夫卡》的歌词、油画与小说之间,明显构成了相互的指涉和隐喻关系。也就是说,歌词中“化为利剑”“刺穿你的梦”的“斯芬克斯”,同时也是这部小说的一个核心“隐喻”。——不要忘记,患有性别同一性障碍的大岛曾反复对主人公说:“世间万物无一不是隐喻”;“是的。互为隐喻”;“世界是隐喻,田村卡夫卡君”。

问题是,这个“斯芬克斯”到底为何物呢?回过头再来看一下小说对那首歌词的相关描述。下面一段引文,是在听这首歌曲时田村卡夫卡对歌词内容的内心感受:

唱片我反复听了三遍。脑海里最先浮起的是一个疑问:为什么附有如此歌词的唱片会火爆爆地卖出一百万张呢?其中使用的词语纵使不算晦涩也是相当有象征性的,甚至带有超现实主义倾向,至少不是大多数人能马上记住随口哼出的。但反复听着,那歌词开始多少带有亲切的意味了,上面每一个字眼都在

我心中找到位臵安居其中。不可思议的感觉。超越含义的意象如剪纸一样立起,开始独自行走,一如梦深之时。

每当读到这个段落,都不得不叹服于小说家村上春树的精心构思和巧妙布局。读者在阅读如上文字时,实际上是在小说之外,再现与主人公品味歌词相近似或一致的行为。读者会十分自然地将意识投射于人物身上,与第一称主人公叠合、同化为一体。而且小说之外的读者和小说里主人公的接受对象,都是《海边的卡夫卡》。那么,只要将文章里的“歌词”臵换为该小说(因为实际上“互为隐喻”,而且读者会无意识地如此臵换),上面这段作者书写下来的文字,便以读者为对象,生成出了故事叙述之外的话语功能。首先,它是作者对该小说未来前景的一个先验性的预言——为什么会火爆爆地卖出一百万册呢?“其中使用的词语纵使不算晦涩也是相当有象征性的,甚至带有超现实主义倾向”;其次,它同时构成了对所有读者明确的暗示——反复读着,它“开始多少带有亲切的意味了,上面每一个字眼都在我心中找到位臵安居其中。不可思议的感觉”。但无论预言还是暗示,其实被期待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个不可思议的“斯芬克斯”化为“超越含义的意象”,“如剪纸一样立起,开始独自行走”。

“超越含义的意象”这种玄奥的事物是否存在,以及它和“毫无含义的意象”究竟有何区别,这里姑且不论。值得注意的是,《海边的卡夫卡》发表之后的世界性畅销,几乎完全印证了上述文字中的暗示,应验了村上春树自己的预言。既然“斯芬克斯”已经彻底从小说里走了出来,无论化为何物,都不能再以为它只是一个凭空或虚幻的存在。

“真正的答案是不能诉诸语言的”

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要求过路人破解她出示的谜面,并毫不留情地吞噬每一个给不出答案的人。可是,和要求用语言来回答谜底的斯芬克斯完全不同的是,设谜者村上春树是并不急于让读者去揭开谜底的,甚至他俨然是在拒绝读者通过语言表述来解答出谜底。因为歌曲《海边的卡夫卡》的第一个段落就是“你在世界边缘的时候/我在死去的火山口/站在门后边的/是失去文字的话语”,并且还在小说里特别提示说“真正的答案是不能诉诸语言的”。此外,还可以回想一下小说的结尾:主人公自我意识的代言人“叫乌鸦的少年”向迫切希望“弄明白活着的意义”的主人公叮嘱的,是“看画”(指与小说同题的油画)“听风的声音”“最好先睡一觉”。至少在这个“弄明白活着的意义”的过程中,一切使用语言的思考和表达是彻底缺席的。

所以,阅读村上春树这部最新长篇的一个强烈印象,是作者十分有意识地在小说里运用了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这一点从该小说借用俄狄浦斯神话主题的情节设定上,也反映得十分清楚。因为对俄狄浦斯神话的阐释,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而近年来村上春树创作的这种明显的倾向性,显然与他和日本心理学界重镇人物、荣格派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相知和互动,有着不可忽视的直接关系。关于这方面的相关背景,可以参见岩波书店1996年12月出版的《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自从二人这次对谈之后,村上春树开始有意识地将小说写作,向深层介入读者心理与意识的方向作出尝试。

对于“斯芬克斯”之谜的设谜者村上春树来说,《海边的卡夫卡》所兑现的同小说中的歌曲完全一样的“准确数字无从知晓”的“戏剧性的畅销”,是由于读者猜中了谜底的结果吗?似乎并非如此。绝大部分读者是遵循作者事先已预设出来的通道,在自己“梦深之时”让“斯芬克斯”“独自行走”,这很像是受

到了文字的催眠或暗示。仅就这种接受现象而言,也完全可以说《海边的卡夫卡》是一部极为特殊的流行小说。

执著的解谜者小森阳一

文学评论家小森阳一,是一个决心将《海边的卡夫卡》之谜破解的执著者。这个在文学批评和历史批判领域一直从事语言化意识形态分析与批判的知识分子,对该小说进行了彻底的文本解读,写作出《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这本著作不仅是关于该小说的首部论著,而且独树一臶地对《海边的卡夫卡》的深层及背后进行了批判性的揭示。

小森阳一的解读结果是十分惊人的。他指出《海边的卡夫卡》是一部“处刑小说”,其中隐含了抹煞记忆、让思考陷入停滞的内在结构。

在《村上春树论》一书中,作者首先有针对性地从阐述俄狄浦斯神话开始,在确认了小说和神话之间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展开了对主人公的精神分析。在这里首先被他质疑的,是为何主人公的“弑父娶母”行为,这个在俄狄浦斯神话中受到惩戒的人类最大禁忌的触犯,在小说里会得到宽许和容忍,以及其中隐含着怎样的逻辑和手法。在论述过程中,小森阳一对主人公阅读的文学作品与小说文本之间构成的借用、模仿及隐喻关系,进行了一番详尽考察。对于出现在小说中的《一千零一夜》、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夏目漱石的《矿工》等文学作品与该小说结构、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一般读者在阅读时大多不会去过多留意,但本书的主要论点,很多是在对这种文本之间互文性的细密考察之中发现出来的。

其中论点之一,便是揭示出弗兰兹〃卡夫卡在《在流放地》里描写的一部特殊的行刑机器的功能,被借用于《海边的卡夫卡》中,使该小说具有了“处刑小说”的内在结构。所谓“处刑小说”,首先是指通过中田之手烧毁了记载佐伯人生记录的三本文稿,即对于女性记忆及女性书写的抹杀;其次,佐伯将所有罪过承揽下来,在把文稿托付中田销毁后默默死去,这意味着对持有性欲的女性无端定罪,是基于男性中心主义的女性憎恶心理对拥有精神之女性的扼杀;最后小说再通过行刑执行人中田之死,最终完成“处刑小说”的功能。在如上分析中,小森阳一充分运用了东方主义、权力结构、女性憎恶、民族国家、法与暴力等一系列批评理论和概念,使其论述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厚重的说服力。

文本和流通的背后:战争记忆与历史问题

《村上春树论》的后半,通过对主人公的分身人物中田的分析,小森阳一将作品与战争记忆及历史问题联系起来。因为中田虽然是小说中唯一经历过战争的人物,但他却彻底丧失了战争记忆。其失忆原因,被归结为战争期间丈夫出征之后冈持老师的性欲过剩。而通过冈持老师对这一责任的主动承揽和把自己丈夫在菲律宾战死归为对自己过失的报复,转嫁了昭和天皇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同时,小说在俄狄浦斯神话的基础上,为主人公增设了原神话中没有的禁忌触犯,即对没有血源关系的姐姐的强奸。而且通过主人公的阅读行为和自我意识将强奸与战争联系起来,进而将个人化行为与近代民族国家的战争暴力本质相互混淆与切换。在此逻辑下,一切都被归于无可奈何之举。

在这一部分论述中,小森阳一对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团块时代的学生运动、随军慰安妇问题,乃至小泉、安倍的自民党内阁等一系列日本战后社会形

态及社会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剖析。这部分内容,不仅揭示出了战后日本历史问题的结症之所在,也最能够说明为什么小森阳一要对《海边的卡夫卡》进行严厉批判。

作为一部小说的阐释,小森阳一的分析虽然以小说文本为入口,但却能够贯穿历史、洞透现实,为读者清晰勾画出当代日本及整个世界所需要应对和面临的现状。他所关注的,并非是这部流行小说本身,而是深藏于文本深层与流通现象背后的东西,这正是这部《村上春树论》的精髓,也是最有冲击性和震撼力的地方。

在小森阳一看来,村上春树已成为日本新兴文化国家主义的一个焦点。所以他通过此书提醒读者,充分警惕作家为制造商品的畅销和流行,运用文艺手段来迎合或诱导大众化心理需求,甚至改写社会化的集体记忆。可以说《村上春树论》是一次对《海边的卡夫卡》的文本进行解构的成功尝试,同时它对打破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市场原理制造出的一元化的“村上神话”具有积极作用,更有益于激活关于村上春树现象的深层次与多元化的讨论。

《村上春树论》为解读《海边的卡夫卡》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通道,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篇小说阐释的终结。最后,可以再来回想一下《海边的卡夫卡》的那个“斯芬克斯”。歌词里唱道“当心扉关闭的时候”,它会“化为利剑”“刺穿你的梦”;而若是“心扉”洞开,它又会在你“心中找到位臵安居其中”而“独自行走”。可见无论怎样,所有捧起这篇小说的读者都是躲不开这个怪兽的。《海边的卡夫卡》的“斯芬克斯”到底为何物?除了去揭开它的谜底之外,读者无路可走。(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