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化学必修1专题2氯气的性质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1专题2氯气的性质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1专题2氯气的性质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1专题2氯气的性质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1专题2《氯气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中制取氯气的原理

和方法。

3、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4、通过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的一般方法。

5、通过实验,加强环保教育,学会在实验室中处理有毒气体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与金属、非金属的反应;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水的成分、氯气与碱的反应、次氯酸的性质

[教学设想] 本专题“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以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海水作为研究对象,引出海水中总储量较多的化学物质的提取、性质、和应用,并以此作为载体探究典型非金属元素-----氯。

但本节内容很多,化学反应也多,学生往往很难适应,因此,教学的难度也就加大了。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把目标定在教学生掌握氯气的性质上面,而更应下功夫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实验中产生的各种现象,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去探究氯气的性质,学习有关化学反应,从而体验化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科素质的提高。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氯气的性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介绍氯气发现的内容。

【引导】氯气到底有什么样的性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氯的性质。说明本节的学习方法:重视化学实验;注意性质与用途、存在、制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第二课氯气

【学生实验】观察氯气的颜色、状态、闻闻它的气味

【学生实验】将一支充满氯气的小试管倒置于水槽中,观察现象。

【学生小结】氯气的物质性质如何?

【教师归纳、板书】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新制氯水的颜色

【强调】氯气的安全使用问题。

【思考】从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可以推断其有哪些化学性质?

(组织学生讨论,利用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推断,并到练习本上,教师将学生推断结果写在黑板上)

【引导】到底氯气的性质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证明!

【讨论】可以利用哪些实验来证明氯气的化学性质?

(与氧气性质类似,易与金属、非金属反应)

【演示实验】氯气与钠的反应

【学生实验】氯气与铁丝的反应

(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实验记录)

【思考】1、氯气与铁反应时产物是什么?有什么现象?

2、由这些反应来看,氯气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归纳及板书】三、化学性质 1、与金属的反应

2Na + Cl

2

===== 2NaCl

2Fe +3 Cl

2 ====== 2FeCl

3

【讨论、归纳及板书】 2、与非金属的反应

H

2 + Cl

2

======= 2HCl

【质疑】 1、氯气在上述反应后生成物中氯的化合价有什么共同点?金属单质反应后,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

2、烟和雾有什么区别?

3、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吗?

【小结】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易与许多金属或非金属发生反应,反应中易得到一个电子。

【练习】1、完成氯气与铁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实验来验证结论)

2、完成课本P41、表2-2

3、用71g的氯气与足量的铜反应,能生成多少克氯化铜?【学生实验】1、分别用玻璃棒蘸取新制氯水和稀盐酸,滴在pH试纸上,观察并比较现象

2、分别往试管中注入少量新制氯水、稀盐酸中,再滴入几滴品红溶液观察现象

3、两干燥的氯气中分别加入干红布条、一朵红花【讨论】1、氯气溶于水时,是不是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2、氯水中有哪些离子?你是怎样作出这些判断的?

3、氯水受光照时,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4、氯水使有色物质褪色,是因为其中含有氯分子吗?【阅读课本】进一步弄清氯水的成分、相关化学的原理

【归纳】1、氯气溶解于水,其水溶液叫做氯水。

2、氯水中的氯单质能够与水反应,但不十分迅速。

3、次氯酸见光分解,放出氧气,具有漂白、杀菌的能力【板书】3、氯气与水的反应

Cl

2 + H

2

O ====== HCl + HClO

2HClO ======= 2HCl + O

2

【讨论】1、氯水和液氯、新制的氯水和久制的氯水有什么不同? 2、干燥的氯气是否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

【归纳】1、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为混合物;液氯为液态的氯单质,是纯净物。

2、新制的氯水主要成份为 Cl

2

、H2O 有少量的 HCl、

HClO ,久制的氯水主要成份为H

2

O、HCl。

3、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作用,因为起漂白作用的是HClO。

【学生实验】往氯水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诱思】氯气可和水反应生成两种酸,那么,将氯气通入碱溶液中,会不会发生反应?如反应,生成物是什么?

【归纳及板书】四、氯气与碱反应

Cl

2 + 2NaOH ===== NaCl + NaClO + H

2

O

Cl

2 + 2Ca(OH)

2

===== CaCl2 + Ca(ClO)

2

+ H2O

【小结归纳】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气与碱的反应、氯水的成分、氯水漂白原理、次氯酸性质

【学生小结】氯气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设疑】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氯水。(问)会有什么现象?(学生实验验证)

【激趣】实验中酚酞褪色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氯气与碱发生了反应,还是因为氯水中含有的次氯酸起作用?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6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案 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年级高中化学必修一 授课对象授课教师刘时间2016年月日 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加深对基本的理解和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学习重点难点钠的物理性质和钠的氧化、铁的化学性质、Fe与水反应原理、铝和强碱的反应 教学过程 S (归纳)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 sodium)的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是热和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2、钠与氧气的反应: (1) 缓慢氧化:4 Na+O2==2Na2O [探究实验3-2]钠在空气中加热(2) 2Na +O2 △ Na2O2 [科学探究]铝的性质探究 3、其它常见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2Mg+O2点燃2MgO 4 Al+3O2点燃 2 Al2O3 3Fe + 2O2点燃Fe3O4 规律小结:一般金属+O2金属氧化物3Fe + 2O2点燃Fe3O4 金属+Cl2最高价金属氯化物2Fe +3Cl2点燃2FeCl3 金属+S 低价金属硫化物Fe +S 点燃FeS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观察实验3-3]钠与水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2 Na +2H2O ==2NaOH +H2↑ 2 Na +2H2O ==2NaOH +H2↑ 离子方程式:2Na +2H2O==2Na++2OH―+H2↑ 2、金属铁与水的反应:3Fe +4H2O (g) △ Fe3O4 +4H2 失2 e- 得2e-

3Fe + 2O2点燃Fe3O4 [讲]除了能被氧气氧化外,金属还能被氯气、硫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所氧化,生成相应的氯化物或硫化物。 [概念]规律小结: 一般金属+O2金属氧化物 金属+Cl2最高价金属氯化物 金属+S 低价金属硫化物 例如:3Fe + 2O2点燃 Fe3O4 2Fe +3Cl2点燃2FeCl3 Fe +S 点燃FeS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金属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和铝箔在空气中加热的反应情况。同时我们利用铝在空气中的化学特性,可以把铝制成日常用的铝制品。 钠与水反应 实验步骤: 1、用镊子取一小块钠置于滤纸上,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绿豆大的一粒,其余放回原瓶。 2、在小烧杯中加一小半水,并将切下的钠粒投入小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3、反应结束后向烧杯中滴入1-2滴酚酞试剂,观察溶液的变化。 [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解释 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成银白色小球钠是银白色金属,熔点低,且反应放热 小球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响声生成气体推动小球游动反应剧烈且放热 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有碱性物质生成[概念]1、钠与水的反应 2 Na +2H2O ==2NaOH +H2↑[问]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反应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2.化学计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2)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n= M m = NA N =Vm V =C B ×V (3)有关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守恒):C (浓)·V (浓)==C (稀)·V (稀) (4)溶质质量分数(W )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的转化:(注意其中的单位换算)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误差分析 (1)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其常用规格有50 mL 、100 mL 、250 mL 、500 mL 、1000 mL 等,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规格,如500 mL 容量瓶。并且使用前一定要检查其是否漏水。 (3)误差分析 由公式知,凡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或使溶液体积增大的操作,都会使c 偏低,反之偏高。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 (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 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或铵根离子。 (2)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①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②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3.氧化还原反应 升 失 氧 还,降 得 还 氧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它的基本特征是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2)氧化剂和还原剂 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3)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必定相等,化合价升高、降低的总数也必定相等。 4.分散系、胶体的性质 (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和胶体的特性 ①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 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高一化学_必修1_苏教版_专题_知识点重点难点总结笔记(完整版)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2019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Na2O和Na2O2性质的探究,掌握Na2O2的重要化学性质及用途。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初步学会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学会从同类化合物找出性质的差异性、相似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对比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与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运用对比教学,培养学生对比研究的思维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善于合作的科学品质,树立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Na2O2与H2O,Na2O2与CO2的反应及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同学们,俗话说“水火不相容”。水可以用来灭火,那水可不可以用来生火呢?今天,我给大家做一个小魔术,叫“滴水生火”,大家看好了 【实验演示】滴水生火 【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讨论】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引入】奥妙是什么?——过氧化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钠的重要化合物。首先学习钠的氧化物 【提问】(1)钠有哪些氧化物? (2)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颜色、状态以及化合价是怎样的? (3)氧化钠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书写氧化钠与水、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种钠的氧化物,接下来继续学习钠的另一种氧化物——过氧化钠 【问题引导】过氧化钠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实验3-5:探究Na2O2和水反应 操作+现象 初步结论 把水滴入少量的Na2O2中,现象_____________;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臵,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课标内容】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4.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5.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教学目标】 1. 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 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 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3. 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4. 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5.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课时安排】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量1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 物质的分散系1课时 【课题】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4、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过程】 一、物质的分类

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

氯气的性质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学会氯气的嗅闻方法。 2.感悟氯原子结构与氯气化学性质的关系。 3.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提高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现象分析能力。 4.联系漂白粉的工业生产,加深对氯水性质的理解。 5.正确地认识氯气的消毒作用和氯气的毒性之间的关系,体悟化学的正面价值。 6.进一步体会食盐的重要性和氯碱工业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氯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氯气和碱的反应; 氯气和漂粉精的漂白消毒作用; 实验的设计、正确操作和现象分析; 三、设计思路 从氯气的重要用途引入,使学生明确氯气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结合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现象和氯气的性质实验,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氯气与几种单质的演示实验,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 由氯气用于自来水处理出发,展开氯气与水的反应,进而延伸到氯气与碱溶液的反应。 四、教学过程 [导入]由表示氯气主要用途的树状图片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氯气,通过对图片的简单分析,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氯气的。(PPT2)[ 对图片作简单解释:树状图由根部的salt(食盐)开始,正好衔接上节课的教学内容。树冠上白色背景的文字表示这些物质中含有氯元素,灰色背景的则表示物质中不含氯元素。矩形框图表示中间产物(媒介物等)或生产的中间环节,椭圆形框图表示最终的用途。]

[过渡]氯气为何与水处理有联系呢?在实际生活中氯气又是怎样与水处理建立联系的呢?大家通过接下来的学习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首先来回忆一下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 [思考与讨论]学生观察一瓶氯气的样品,嗅闻气味――注意嗅闻方法。 [板书] 一、氯气的物理性质(PPT3) 通常情况下,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叙述]现在我们可以解释“氯气”这个名字的由来了,氯元素的希腊文原意是"绿色的",英文名称为"Chlorine",我国清代翻译家徐寿最初把它翻译为"绿气",后来把两个字合并称为"氯"。 氯气曾被用作强杀伤性的武器,因为它会对呼吸道造成有害影响,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德军与英法军战士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对峙,黎明时,英、法军前线战壕里的士兵突然看到一股阴森森的黄绿色气体逐渐向前袭来,很快数百名英、法军战士窒息而死,数千名士兵双目失明.这是在1915年4月22日发生的令人发指的事件。 虽然氯气具有一定的毒性,只要我们恰当、合理地使用氯气,它会造福于人类的生活。 [设问]怎样保存、运输氯气呢? [媒体]展示氯气的钢瓶图片。 [板书]从氯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判断出,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氯气易液化――液氯――纯净物。 [设问]那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不大呢? [演示实验]用一支100mL针筒抽取80mL氯气,然后抽取20mL水,振荡。 [思考与讨论]学生观察现象,并进行描述。 [板书]氯气能溶于水,常温下,一体积水约能溶解2体积氯气。 [设问]氯气作为一种非金属单质,它可能会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呢? [演示实验]氯气与钠反应 氯气与铁丝反应 氯气与铜丝反应 氯气与氢气反应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氯及其化合物

高中化学必修一氯及其化合物 要点一:氯气 1、氯气的物理性质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有毒,能溶于水(常温条件下,1体积的水能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氯气容易液化,液氯是一种黄绿色的液体。 2、氯气的化学性质 典型例题 1、无色气体A在一种黄绿色气体B中可以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反应生成气体C.B与金属D反应可生成白色固体E,D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浅黄色固体F,F与CO2反应可得到气体G,D与水反应可生成A,A在G中燃烧生成水、推断出各种物质后,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C、E. (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a.由D生成F:; b.F与CO2反应:; c.D与水反应:. 【解答】解:黄绿色气体B为Cl2,气体A在Cl2中可以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应为H2,反应生成HCl,D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浅黄色固体F,D应为Na,F为Na2O2,

则E为NaCl,Na2O2与CO2反应可得到气体G,G为O2,则 (1)由以上分析可知B为Cl2,C为HCl,E为NaCl,故答案为:Cl2;HCl;NaCl;(2)D为Na,F为Na2O2,Na与O2反应可生成Na2O2,反应的方程式为2Na+O2=Na2O2,F为Na2O2,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反应的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D为Na,与水剧烈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故答案为:a.2Na+O2=Na2O2;b.2Na2O2+2CO2=2Na2CO3+O2↑;c.2Na+2H2O=2NaOH+H2↑.2、已知氯气和NaOH在一定温度下能发生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3Cl2+6NaOH=5NaCl+NaClO3+3H2O.某温度下,将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NaClO、NaClO3的混合溶液.经测定ClO﹣与Cl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则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和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21:5B.11:3C.3:1D.4:1 【解答】解:根据ClO﹣与ClO3﹣的浓度之比1:3,由Cl到ClO﹣,失去1个电子,由Cl到ClO3﹣,失去5个电子,一共失去1+3×5=16个电子;由Cl到Cl﹣,得到1个电子,需要16个原子才能得到16个电子,所以,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16:(1+3)=4:1。 故选:D。 变式训练 1、某化工厂发生了氯气泄漏及爆炸特大事故,喷出的氯气造成了多人伤亡.作为现场的消防干警下列处理方法和过程较合理的是() ?及时转移疏散人群,同时向有关部门如实报告事故的有关情况; ?被转移人群应戴上用浓NaOH溶液处理过的口罩(湿润); ?用高压水枪向空中喷洒含碱性物质的水溶液解毒; ?被转移人群可戴上用Na2CO3处理过的口罩(湿润); ?将人群转移到地势较低的地方; ?及时清理现场,检查水源和食物等是否被污染; ?常温下氯气能溶于水,所以只要向空气中喷洒水就可以解毒. A.????B.????C.????D.???? 2、下列化合物中,不能通过单质间化合直接制取的是() A.FeCl3B.CuCl2C.HCl D.FeCl2 要点二:氯水及次氯酸 1、氯水的成分 三种分子:Cl2、HClO、H2O 四种离子:H+、OH-、Cl-、ClO- 2、氯水的性质

高一化学上学期教案-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3)用完酒精灯,不可用嘴吹灭,必须用灯帽盖灭,并盖两次。 (4) 不慎洒出的酒精若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谎,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盖。 3.着火和烫伤的处理、化学灼伤的处理、如何防止中毒、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等。 着火烫伤时应该先冷敷。浓硫酸灼伤时先用干布小心拭去浓硫酸,再用大量的水冲洗。 [讲]刚才同学们发表了很多关于实验安全应该注意的事项,那么大家还要注意常用的危险化学标志。请见课本P4。 [讲]实验安全是为避免受到意外伤害的保障,要想我们的探究实验取得成果,我们还必须遵守实验的有关原则、安全措施及正确的操作方法。 [板书]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过渡]以上是我们做实验必须遵守的一些注意事项,正确我们学习几种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思考与交流]淘金者是利用什么方法和性质将金子从沙里分离出来?如果有铁屑和沙混合物,你用什么方法将铁屑分离出来? (沙里淘金是从含金量相对较大的沙里淘金。根据金是游离态存在,密度比沙大的性质,可以用水洗法将金子从沙里分离出来。 如果是沙和铁屑的混合物,可以用物理方法用磁铁吸取的方法将二者分离出来。) [过]以上我们用的都是较简单的物理方法,大多数分离与提纯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一些新的方法。 [板书]二、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1、基本概念: 物质的分离:将混合物中各物质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把各成分彼此分开的过程。物质的提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净物的过程。 2、操作原则: 四原则: (1)不增------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 (2)不减------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一些安全内容的记录,学生能认识到安全实验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实验安全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认识各图标的意义。 学生阅读P4注意问题1、2、3,学生回答实验注意问题,教师穿插、补充、完善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的物理量之一,用n 表示 2、意义: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它表示的是物质中所含粒子的多少-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 3.注意:“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全称,是一个专有名词,不能当成物质的数量或质量来理解,不得随意增减。 二、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含有与0.012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的粒子数,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为1mol 。它表示的是物质中微粒的个数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比值。 =粒子数目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 A N N n = 2、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 单位:mol -1(/ mol ) 数值:0.012kg 12C 中所含12C 原子的个数(kg kg 2610993.1012.0-?) 近似值:6.02×1023mol -1 (6.02×1023/ mol ) 3、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应用于宏观物质。(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在使用时必须标明微观粒子的种类,如1molH 、1molH+。不能用摩尔数代替物质的量。 三、摩尔质量 如何由物体质量求出微观粒子个数呢? 物质质量?→?? 物质的量?? ?→??A N 粒子个数 单个粒子质量很难称量,但大量粒子总质量可称量。(分子质量约10-26~10-25 kg ,若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总质量约为10-3~10-2kg ,即1g ~10g ) 1、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即每摩尔粒子所具有的质量,用M 表示 m M n ==物质质量摩尔质量粒子物质的量 2、单位:()()mol kg mol kg mol g mol g //,11--??或 3、摩尔质量的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质量。 即:H 2O 分子量为18,H 2O 的摩尔质量为18g/mol 4、相关计算 例题1. 1 mol 水分子中含有约 个水分子(6.02×1023) 0.5mol O 2中含有约 个O 2分子(3.01×1023) 2 mol H +中含有约 个H +(1.204×1024) 2. 在反应X+2Y=R+2M 中,已知R 和M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22:9,当1.6克X 与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克R ,则在此反应中Y 和M 的质量之比为( ) A 、16:9 B 、23:9 C 、32:9 D 、46:9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摩尔是基本物理量之一 B 、1mol 氯分子的质量是71g C 、0.5mol 硫酸的质量是49g D 、0.006kg 碳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8)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9)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 三、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m 公式:n= 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二、教学目标知 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认识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 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在讲解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请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啊?学生答: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嗯,是这样的!物质就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那么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 共同点呢?学生答: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 对!它们都很小!我们知道,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但是这些微粒都太小,显然我们是不能一个一个将它们取出来进行反应吧!那大家告诉我,在实验室里我们是怎 样取用物质来进行化学反应的啊?学生答:天平称固体的质量,量 筒量液体的体积。嗯,虽然我们说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微 利之间按一定比例进行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是称取一定质量(g)或者量取一定体积(mL)的化学物质来进行我们需要的化学反应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微观粒子的数目和物质宏观的质量或者体积之 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 这种联系!板书课题:物质的量嗯,老师现在遇到了一个小麻烦,现在老师的粉笔用完了,所以呢,只有再买一些。可是粉笔好小啊,一支支的数好麻烦啊!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学生答:买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

`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或硼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7)若水银温度计破裂,应在汞珠上撒上硫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

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应在底部加一些沸石或碎瓷 片。水冷凝管中进水应下进上出。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 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 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如用四氯化碳或萃取碘水里的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里的碘后再分液 三、离子检验 — (1)Cl-离子的检验: 待测溶液+AgNO3生成白色沉淀+少量稀HNO3沉淀不溶解:则证明有Cl- (2)SO42-的检验: 待测溶液+稀HCl无明显现象+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SO42-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例:粗盐提纯加入试剂顺序氯化钡(除去硫酸盐)→氢氧化钠(除去氯化镁)

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案.doc

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案 【一】 一、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1、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理解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实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水平。 2.培养计算水平,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使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 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讲解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准! 请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啊? 学生答: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 嗯,是这样的!物质就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那么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答: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 对!它们都很小! 我们知道,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 按一定的数目关系实行的。但是这些微粒都太小,显然我们是不能一个一个将它们取出来实行反应吧! 那大家告诉我,在实验室里我们是怎样取用物质来实行化学反应 的啊? 学生答:天平称固体的质量,量筒量液体的体积。 嗯,虽然我们说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微利之间按一定比 例实行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是称取一定质量(g)或者量取一定体积(m L)的化学物质来实行我们需要的化学反应的。在这里我们能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必记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都包括哪些内容?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3.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有哪些?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有哪些? 1.过滤——适用于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分离。 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装置如右图。 注意事项: (1)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二低, 滤纸要低于漏斗边沿,液面要低于滤纸边沿。三靠,玻璃棒紧 靠三层滤纸处,滤纸紧靠漏斗内壁,漏斗尖嘴处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起到引流的作用。 2.蒸发——适用于可溶性固体和液体的分离。 实验仪器: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装置如右图。 注意事项: (1)在加热蒸发过程中,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由于液体温度 局部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加热到蒸发皿中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应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 (3)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取下,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或遇水引起蒸发皿破裂。如果确要立即放在实验台上,则要垫上石棉网上。 3.蒸馏——利用互溶的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的不同,加热使其某一组分变成蒸汽,经过冷凝后再变成液体,从而跟其他组分分开,目的是将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除去。 实验仪器: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 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注意事项: 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氯气的性质》优秀教案

《氯气的性质》优秀教案 永春四中郑杰伟 2016年1月16日 一、设计思想 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本课首先先从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展示氯气泄露事故以使学生对氯气产生感性认识,再用泄露氯气给社会带来惨重的损失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性质的渴望。最后以氯气泄露事故造成的严重恶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向学生介绍氯气的用途,以使学生建立起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实验,分组讨论等环节,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与交流,将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力图使这堂课既有严谨规律的学习过程,又有生动活泼的主动探索和实践过程,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材解读与分析 “氯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2,是在学生在掌握“研究物质的试验方法”、“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碱工业”等知识点后,是第一次进行元素性质的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探究、学习方法指导今后对硫、氮等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也为卤族元素性质的整体认识乃至非金属元素的把握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高中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研究物质的试验方法”、“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碱工业”等知识,用所学知识指导对“氯气的性质”的学习,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是可行的。本节课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播放、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探究讨论、交流总结,是学生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切实掌握“氯气的性质”。 四、重点、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和作用。 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归纳。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及辩证思想的渗透。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激趣法:运用多媒体视频,调动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科 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其中化学 性质; 3.讨论总结法: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 析现象,最终总结氯气的有关化学性质。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看颜色、闻气味等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