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促进我国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研究

促进我国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研究

促进我国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研究
促进我国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研究

促进我国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研究

摘要:为《促进我国残疾人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三家就业网站进行抽样调查,做到数理分析结合,并就我国国情及当下就业环境,挖掘我国残疾人就业存在问题,给出合理化建议,期望达到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效果。

关键字:残疾人、财政政策、就业

论文目录

一、绪论

(一)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概念

1. 残疾人的概念界定

2. 残疾人就业的定义

3. 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性

(二)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对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性

二、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理论基础

(一)残疾人就业政策理论

1. 西方经济学的失业理论

2. 积极财政政策理论

3. 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及其作用的理论分析

(二)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现实意义

三、我国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概述及实施评价

(一)我国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实施现状

1. 我国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的目标选择

2. 我国残疾人就业的现行法律政策

3. 我国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成效

(二)残疾人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我国残疾人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2. 影响我国残疾人就业原因分析

四、北京市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效果实证分析—基于三家就业网站的抽样调查(一)调查样本说明

1. 北京市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实施概况

2. 调查样本的选择与调查内容

(二)北京市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对残疾人就业的影响效果

1. 北京市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实施概况

2. 北京市残疾人财政政策下岗位落实数据分析

五、完善我国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路径探析

(一)完善政府立法和政策的实施

(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金制度

(三)加大残疾人政策实施的监管力度

一、绪论

(一)、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概念

1. 残疾人的概念界定

对于残疾人的定义,世界上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将其定义为:残疾是由于缺陷而导致的无法以正常方式来从事某种活动的正常能力。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于1990年12月28日通过的《关于残疾人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残疾是指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部分或完全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的能力。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人。在残疾人的基本物质需求上,政府与社会为残疾人在生活、工作、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设施与服务。

2. 残疾人就业的定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安邦治国的重要计划。残疾人就业是指满足法定年龄与岗位需求的残疾人,取得劳动报酬与经营收入的活动。在我国,残疾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约8300万,与近2亿人口的家庭息息相关。残疾人就业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并非每位残疾人都存在着就业问题,只有具有工作能力且达到就业年龄的残疾人士存在劳动就业问题。第二,不是从事任何劳动的残疾人都算就业,只有那些被社会所认可的且获得支付与收入的劳动才算就业。第三,不论什么性质的劳动,只要这个工作获得社会认可,且获得报酬或收入,那么这就是就业。以上三点,残疾人与健全人就业是一样的。然而由于生理与心理的限制,历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残疾人也存在其特殊的就业。

3. 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性

人就业是民生之本,而残疾人就业更是其间最困难的一环,而残疾人就业也是发展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残疾人不能简单的凭借自己的力量拜托低收入的生活状态和心理脆弱的贫困,内在与外在的条件限制,使之成为中国的弱势群体。为了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于政府的财政政策的保障,帮助残疾人就业。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就业是最大的保障,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实现劳动的权利,实现其价值,最终获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拜托贫困,改善生活条件,改善残疾人,帮助减轻家庭负担,实现高品质的人生。才能平等的参与社会活动,提高社会地位,平等的共享目标,回归社会,融入社会,拉近与正常人之间的距离,分享社会的成果。因此对于残疾人的就业,中国与国际社会都十分关注,而且残疾人的就业政策也是一个热门点。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就业与就业政策的水平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志,也是人权观念的体现。

(二)、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对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性

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具有显著的作用,用以促进就业。而残疾人因为其种种内在与外在的因素的干扰,导致就业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财政政策的实施与倾斜,才能更好的保证残疾人就业。为残疾人的就业提供扶持的力量,为残疾人的就业提供了新鲜的血液。残疾人就业是一个社会普遍问题。残疾人就业政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政策。残疾人是就业的弱势群体,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需求非常旺盛。随着我国就业的方针,政

策,制度的不断完善,残疾人在整体就业的特殊组成部分的就业问题,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残疾人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导向机制,从就业到多元化发展的集中方式就业,促进就业的就业是指从依靠政策,法律,行政,经济,道德,教育和其他手段多元化发展,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张。

二、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理论基础

(一)、残疾人就业政策理论

1. 西方经济学的失业理论

中国人的就业问题比任何其他国家更加复杂,它集中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的就业矛盾,因此特别值得我们思考。在宏观经济政策凯恩斯的就业政策,这个命题仍然适用于我们的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重大宏观调控手段有效刺激需求。新古典综合派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失业和职位空缺并存的状态下,我国应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支出,开发适合于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国家产业结构模式,人力资源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并调整我们的职业需求结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现代部门转移多是造成城市失业的最主要问题。印度,越南等国家的悄然兴起,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正在逐渐减弱,所以一定要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鼓励农村综合发展,提高农村就业机会,从而减轻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我们应该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小城市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最近的小城镇,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在“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反比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同一时间,以提高生产我国的技术水平,以获得更大的生产效率。

2. 积极财政政策理论

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有效的鼓励残疾人的就业。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适度扩张政策。也可以说,这是在国内经济有紧迫需要,政策实施又有现实可能的条件下,所作出的一种有条件的政策选择。这里所谓客观需要,就是扩大内需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需要,是在货币政策因实施、操作通路局部受阻,其刺激需求的能力与效果受限的条件下,必须进行的一种政策选择。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就业一直是党中央的主题,近年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部门对于残疾人,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残疾人就业。鄞州区充分利用这些政策,并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更好地促进残疾人就业。规范优惠政策税收优惠企业的实施。加强企业管理,落实对福利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减免的好处。自2007年以来,根据残疾人的数量,在每配额减少的增值税或营业税一年内不超过35000元每人,对企业实际安置,并允许该单位所支付的实际工资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禁用的2倍。福利企业对残疾人集中安置就业具有重要作用,该区域有残疾人5930 名,在116福利企业集中安置。做好按比例残疾人分散就业。保障残疾人的黄金收集就业的进一步改善,率先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报告的国家实施每月,每月的税收措施进行收集,同步采集,为残疾人和残疾人分散就业的就业保障基金实现同步增长。近五年的总集合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0202万元。

3. 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及其作用的理论分析

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随着社会的不断也不断的完善。通过财政手段,实现对残疾

人的就业实行一定程度的调控,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情况。我国按比例就业一般以市为基本实施单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省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保障法实施办法”为依据,以市政府令形式在全市统一实施。机关、团体、企事业组织、城乡经济组织,要按照本省制定的有关法规所规定的具体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凡安排残疾人达不到政府规定比例的,应按财政部发布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按照年度差额人数和上年度本地区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交纳用于残疾人就业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项用于补贴残疾人职业培训费用;奖励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及为安排残疾人就业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有偿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个体经营等等。残疾人的就业财政政策,有利的扶持了残疾人的就业。利用财政政策的实施,建立机构或者保障体系,使得残疾人的就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保证了残疾人的基本权利,维护了残疾人的权利与合法利益。

(二)、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现实意义

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实现残疾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六大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显著战略任务。给予特别援助,以残疾人这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因为他们在社会生活和国家建设拥有平等地位且平等机会的的参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权利,为残疾人就业作出安排的保障,是全社会是党委和政府的共同任务。残疾人的就业有法律保障,有力地推动了残疾人就业发展,改善残疾人的就业状况。残疾人就业服务,在残疾人就业方面发挥主渠道的作用,残疾人劳动福利型的发展模式,就业形成的浓度,根据分散就业,个体就业和支持的比例就业农村残疾人参加各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就业的形式,在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取得新的发展。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进一步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供了政治保障,以改善残疾人的就业状况。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能力,残疾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人的思想的深刻变化,赢得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民支持,残疾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外部环境改善。随着我国就业的方针,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残疾人在整体就业的特殊组成部分的就业问题,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过渡计划,以市场为导向的机制,结合财政政策的实施,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张。

三、我国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概述及实施评价

(一)、我国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实施现状

1. 我国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的目标选择

设计财政政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设定政策目标。只有正确设置了政策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政策目标。为了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残疾人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很重要的。残疾人和就业影响就业的过程可以看出,残疾人在中国就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与健康人相比,属于弱势群体的残疾人,他们需要政府给予保护和协助政策。回报社会,参与社会的目标。

2. 我国残疾人就业的现行法律政策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保障的就业问题,首先从《宪法》的高度赋予残疾人以

劳动就业的权利,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置盲聋哑人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就业”。国家实施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对雇用残疾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的安排。除了福利企业的发展,为残疾人士,《中国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也规定“机关,团体,企业和组织应根据本单位的上的,有一定比例是在职职工就业的残疾人就业,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的。根据就业的比例进行分配,是适应市场经济监管的要求,倡导联合国机构,相关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我国根据就业的一般比例,作为对残疾人的保护法的实施的基本单位。中国和“担保法”的省人大代表,人民共和国为基础,在统一的实施市政厅订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经济组织,具体比例按照全省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有关规定;那里的残疾人达不到政府规定的比例,按照财政部颁发的“根据年度资产负债和平均工资计算工资的残疾人就业保障年度当地职工年数为残疾人保障金的暂行规定“基金管理中的残疾人就业。各地,以保护和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平等,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就业扶持政策。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规划,区域服务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扩大残疾人就业的制定是一个重要的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3. 我国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成效

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以更加科学的规划指导,更加积极的政策支持,更强大的行政推动残疾人士的就业机会。从2009年开始,国家启动的同时就业援助活动,每年在300多万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帮助约280万残疾人在城市地区实现就业,扶持农村150多万残疾人摆脱贫困的一键禁用的东西,推进,狠抓任务,收到良好效果。层次变化,人社部门对残疾人进入就业服务体系,下岗工人,残疾人士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就业和再就业制度,失业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税务,工商等部门要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形成的良好格局,促进残疾人就业。二是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残疾人就业纳入各级政府的监督,行政执法检查和劳动监察,定期根据残疾人就业的比例,对各单位平等就业和残疾工人实行劳动监察参加社会保险,单位残疾人就业等方面,建立年度计划体系,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三是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财政部门在各级不断加大对残疾人就业的投资,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职业培训,创业项目的支持。地方税务,财政,帮助提高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力度,各级大力推动残疾人的比例。与此同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支持残疾人士就业。

(二)、残疾人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我国残疾人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对社会的重要标志,参与社会,是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但存在的诸多问题,就业的整体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低。和国内就业的整体水平存在。残疾人整体水平的就业率低,就业的残疾人的速率和国内就业的整体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存在。有关资料显示,当第一批残障就业率只对了一半留下残疾,平均工资只有大约一半的非残疾人;生活在绝对贫困一直没有解决温饱的问题,为残疾人约42 %。超过九残疾人士在业内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有些公司似乎忘记了残疾人应开展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导致收入和贫困线以下几个残疾人接近,失去其价值和意义的社会工作。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滞后的就业市场建设。虽然有些地区,以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为主体的就业登记,

职业和就业培训。残疾人可以失业的就业机会。清石松发现,残疾人,不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的就业率低,甚至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解雇残疾的劳动。他们往往工作稳定,健全,在企业裁员时,可先失去了工作。陈真发现,劳动合同期限,签订短,那么失业的风险。残疾人在岗位上的劳动权益不能得到保障。劳动政策和法规都没有严格执行在一些企业,提前退休,特殊劳动保护,残疾妇女行动不便的就业保障问题,以及由于自身权利的能力导致残疾人劳动的权利和利益禁用受损。

2. 影响我国残疾人就业原因分析

社会歧视是对残疾人就业的障碍的观念。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将残疾人视为次等公民,反对这个观念上的歧视。许多单位对待残疾人受就观念的影响很深,固执地认为是低质量的,可怜的,在招聘过程中列举的歧视条款,提高准入门槛,就残疾人本身外,人为地增加了残疾人就业的困难。这种社会歧视的就业观也发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对高素质的残疾人士。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歧视。人们有很多大学生就业充满了曲折,社会歧视如影随形。不容乐观的残疾和性别歧视残疾妇女的就业前景,承担着更大的就业风险。社会排斥是残疾人来影响行为障碍的就业。社会排斥是指因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社会政策和制度安排等原因一直推到社会结构和过程机理的边缘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这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根本原因。社会排斥通常发生在残疾人就业的过程。劳动力市场的排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体制排斥,排斥社会不允许的多个教育理念,构建残疾人扶贫就业环境,导致长边在就业市场作用的叠加。低人力资本所造成的残疾残疾人的就业。根据人力资本,高等教育和培训的理论,人力资本也更大。由于我国一直残疾人排斥残疾人的人力资本短缺的人的教育。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残疾人信息障碍的就业问题。目前,残疾人就业渠道,滞后的就业市场建设的问题。因为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单犁薄,服务缺位,残疾人和用人单位的信息渠道不畅通。就业信息屏障,各项社会机构无法为残疾人士提供足够的就业服务,不能充粉的获取就业信息,残疾人的就业和增加难度。

四、北京市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效果实证分析—基于三家就业网站的抽样调查

(一)、调查样本说明

1. 北京市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实施概况

为稳定和促进集约就业,进一步提高北京市残疾人生活水平,根据《残疾人就业条例》(国务院令第488号)和《关于印发北京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的通知》“(京地产(2007)252号)的规定,市残联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税务局,税务总局共同制定了《北京城市扶持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的实施意见》。

2. 调查样本的选择与调查内容

本次关于北京市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的调查,调查的样本来源于三家就业网站,抽样方式为抽样调查,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主要就北京市残疾人的就业情况,以及政府的财政政策对残疾人就业的影响。通过数据的采集,明确残疾人就业过程中,应该如何就政府财政方面采取措施。

(二)、北京市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对残疾人就业的影响效果

1. 北京市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实施概况

北京市《残疾人就业岗位补贴暂行办法》和《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个体就业暂行办法》同时实施,实实在在的扶持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并让企业受益于。为促进残疾人就业,并支持福利企业双赢的结果的政策的实施。根据临时措施,安排就业的用人单位的残疾人,按照劳动合同签订,可在3年全日制津贴。其中,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每年补贴给3000元每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签订,给予每人每年补贴5000多元。同时为残疾人士使用单位在现行政策的超过1.7 %的比例,每人分到1残疾人就业3000元的奖励基础上,3000元给予岗位补贴奖励。在未来三年内,北京将是2.2亿元用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年度支出,给予岗位补贴和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资金支持,残疾人就业,包括福利企业,

1.64万家各类用人单位56000残疾工人职工受益。

2. 北京市残疾人财政政策下岗位落实数据分析

对福利企业进行社会保险补贴、残疾人职工在岗培训补贴、安置精神残疾人职工就业岗位补贴、建立残疾人职工之家补贴和超比例奖励等五项措施。该政策去年9月实施已初见成效,当年福利企业新增残疾人就业364人,福利企业由政策出台前平均每月减少4家,下降到平均每月减少1家,有效制止了福利企业的下降趋势。

五、完善我国残疾人就业财政政策路径探析

(一)、完善政府立法和政策的实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弱势群体就业,实现公平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督,严格执行《残疾人就业条例》和《残疾人保障法》及其他有关政府法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确保残疾人的生存,发展和平等交流的机会为基础,建立残疾人和完善的就业的长效机制增强的权利;拓宽渠道就业,发展残疾人公益性就业合适的工作的;在福利企业的保护和自我就业的支持,应加大政策的保护,使强制措施的实施细节更加明确。增加就业法律制裁残疾歧视,并认真落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并充分利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支持残疾人士就业。为了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以明确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并通过扶持政策来保护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残疾人就业保护和就业促进,消除或减少对平等就业权的实现障碍和社会障碍的影响。

(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金制度

从社会保障制度入手,制度建设,提高残疾人基础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残疾人事业,建立社会保障事业的核心内容。首先,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只有当法律是明确的,可以使社会保障执行法律,以规则为基础。通过明确禁止社会责任的部门,以提高执行机构的权威法律,法规,执行,提高执行的监管,使各部门的程序和各种基金管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残疾人。与此同时,建立行政机关,审判机关,监督三位一体的一个残疾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行政的集中管理,使用中央社保基金和各种资源的;通过司法机构,社会保障违法行为,相应的处罚非法操作;配备必要的监督组织,工会,社会组织,监督委员会监督。三方合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为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优化残疾人设置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不同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能力,改善当地的社会安全设置标准,建立合理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尤其是在贫困地区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持,要加大对本地区的社会保障支持。残疾人是最特别的弱势群体,特别是一些丧失劳动能力完全禁用,困难在基本生存的维修还在苦苦挣扎,只有实际需要“一刀切”支付生活津贴,不适合这种人群的。应采取的救援方法的不同,根据不同的类型,残疾程度,尤其是对失业的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没有监护人残疾人,残疾人的生活极其困难的家庭,建立相应的福利津贴制度定期津贴和补贴,缓解生活的残疾人士的压力,在有的放矢,以满足残疾人的实际需求的困难。

(三)、加大残疾人政策实施的监管力度

政府绩效现行评价体系,更多的还是GDP增长等经济指标为标准,对于残疾人的民生问题的解决与否及解决程度并没有列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可以想象,如果政府当局对残疾人的民生问题采取排斥态度,拒绝按照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不能为全社会发挥主导作用,又何谈整个社会的比例帮助残疾人的义务?由于残疾人的就业保障是社会正义的一项重要任务,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应该把残疾人就业促进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和社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支持从爱心助残工作,提高为残疾人禁用的系统,上升到刚性约束,以提高残疾人的就业,促进行政权力的政策。例如,政府招录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在依法,合适的工作专门开发为残疾人,是否合法持仓招募与残疾人的要求,是否要支付全部的包括在政府部门机关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残疾人等内容的就业保障基金;再次拒绝为残疾人士拒绝支付负责人追求依法行政和法律责任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政府机构;可以通过公开,公布政府机关和就业单位为残疾人实施在适当的范围内,社会监督机制,推动政府机构带头根据雇佣伤残人士的比例,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许琳残疾人就业难与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的完善[期刊论文]- 西北大学学报2010,01

2.杨伟国,代懋中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结构与扩展[期刊论文]- 学海2007(4)

3.李静龚莹.我国残疾人就业福利政策重构与耦合的国际经验与现实考量-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报,2013

4.周沛:《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研究》,载《江苏社会科学)20LO年第5期。

5.李静:《从生活救助到就业支持——优势视角下残疾人福利的实现路径》,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6.许耀桐:《政治体制改革要重视顶层设计》,载《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12—06。

7.张琪;吴江中国残疾人就业与保障问题研究 2004

8. 陈新民残疾人权益保障--国际立法与实践 2003

9.廖娟.赖德胜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从分割到融合[期刊论文]-人口与发展 2010(6)

10. 叶银娣当前残疾人的失业状况及原因分析[期刊论文]-当代经济 2008(12)

11.周林刚.潘炳韬视角与维度:近三年来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述评[期刊论文]-社会保障研究 2011(1)

12. 范妮我国残疾人就业困境成因及解决路径探析——基于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视角[学位论文]2010

13.朱力对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基本判断与若干建议 2004

14.唐鑛从就业能力角度探讨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残疾人就业中的作用 2007

15.Wilton,R.Disabled people.neoliberalism and the contemporary labour market,Area,2006

16.[英]迈克尔.奥利弗(Michad Oliver),鲍勃萨佩(BobSapey).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9年

17.[美]阿瑟·奥肯著,王奔洲等译.平等与效率[M]. 华夏出版社, 1999

18.Robert Haveman;Barbara Wolfe The Economics of Disability and Disability Policy 2000

19.James O' Brien;fan Dempsey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mployment Service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Australia,Finland,and Sweden[外文期刊] 2004(01)

20.(美)弗兰克·费希尔:<公共政策评估’,吴爱明、李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调研分析及对策浅谈

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调研分析及对策浅谈 一、我区残疾人概况 二、残疾人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残疾人就业更为困难,深层次就其原因,简析如下: (一)从社会总体上来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每年新增劳动力一部分,富余农民工进城务工一部分,下岗职工一部分,以前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一部分,本身就僧多粥少,再加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社会的就业形式都很严峻。残疾人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二)从残疾人自身条件来看,参与社会竞争能力不强 一是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我区文盲或半文盲占到37%,高中(中专)只占8.8%,高中(中专)以上为零;二是职业技能水平较低。目前,有关部门的培训尚未将残疾人纳入其中,残疾人参与培训面窄。即使是参加培训的,也只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职业技能水平普遍较低。三是由于自卑心理,导致参与社会意识不强,就业观念较差。许多残疾人认为残疾就是无用,生活就是要靠家庭、靠政府,心里没有工作的概念,个人不想外出参加工作,家人也有同样的想法,类似想法的残疾人较多。其中我区有就业能力却无就业愿望的有35人,其中属于一级劳力年龄有15人。 (三)从社会角度来看,对残疾人就业存在歧视 很多人认为健全人,甚至大学生都就不了业,何况残疾人。在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工作中,很多机关事业单位以编制问题为由,不愿安排残疾人;部分企业单位也不配合,有的企业宁愿缴纳保障金也不愿

意安排残疾人就业,我区目前安排残疾人的企业比例较低。 (四)从扶持政策上来看,对残疾人优惠的措施不够,执行力度也不够 一是政府尚未出台优惠残疾人的具体办法,残疾人个体就业凭《残疾人证》很难享受税费减免,而凭《下岗证》和《就失业登记证》的却可享受税费照顾;二是有优惠的方面但未惠及整体,保障措施未跟上。为了照顾残疾人的利益,国家规定福利企业必须为残疾人办理保险。但超过45岁的就不能办理养老保险,而福利企业没有参加保险的残疾人又不能计为安残退税的人数,这就使得福利企业不愿招收年满45岁的残疾人。因此,45岁以上残疾人的利益,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三是对创办福利企业支持不够,认为没有税源,创造不了经济效益,不同意引进福利企业,使福利企业的发展受限;四是就业服务机构对残疾人就业关注程度不够,认为推荐残疾人就业难度大,成本高。 三、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对策与途径 该如何才能帮助残疾人促进就业呢?我们认为应做到以下方面:(一)对残疾人进行心理辅导,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主精神。如对我区有就业能力而无就业愿望的35人(尤其是一级劳动年龄的15人)加强引导,鼓励他们就业,做到自食其力。 (二)加大残疾人就业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重视程度。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开展《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残疾人就业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报道活动,努力使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企业法人都熟知法规和政策的基本精神,依法安置残疾人就业,引导残疾人依法维权。弘扬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倡导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风尚。要组织开展各类扶残助残活动,为残疾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学院·091·沈超·09271143 【摘要】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文化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文章就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索。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影响;作用 【正文】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即“知识、信仰、、道德、、习俗,以及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哈耶克认为“文化乃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这种规则可能起始于人类所拥有的不同的环境情势下知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能力”。虽然人们对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普遍认识到文化是由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等多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文化的内容不仅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和其他物质产品,而且也包括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风俗习惯等。 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并进而形成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演变,各个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频度的不同,以及各地长期以来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不同区域内人们各有千秋而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某些地理区域出现了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质,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区域文化就这样产生了。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区别。 二、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财政促进经济发展

例分析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这一基本原理 河北省高邑县付村乡财政所积极实施培植财源工程,使昔日以贫穷闻名的付村乡变成了如今的“富村乡” 。当年荒芜的岗坡上今天果实赢枝,工厂矗立。付村乡山高坡多地荒,财政收入1993 年以前在全县倒数第一。 1 993 年,县财政局派出得力骨干来到乡财政所抓扶贫。他们很快提出一手抓特色农业,一手抓乡镇企业的治穷方案。乡财政所的同志请来了农业专家“号脉” ,得出结论:此地适合发展果木“绿色” 经济。 1 998 年财政所筹集资金1 0 万元,并派人同乡里的同志一起到山西选购梨和枣苗树种。经过技术培训的 130 户农民一次栽种成功。次年,大规模的种植在全乡推广。到去年,当地梨树枣树种植面积发展到 3000 亩,达32 万棵。以前付村乡一年的农业特产税只有 3 万元,而今年上半年即上缴60 万元。付村乡富产陶土,财政所利用陶土能生产瓷砖这一优势,从1996 年开始,帮助乡镇企业开发瓷砖产品。三年来,在县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财政所共筹集银行贷款1 000 多万元,帮助个人有偿借款330 万元,重点扶持了河北金马陶瓷厂、三信地砖厂的发展。扶起“龙头” 龙腾越。财政的有力扶持,使这些企业有了“造血功能” ,满山的陶土变成了“金土” 。几个龙头企业年纳税达到 250 万元。这些企业的崛起,带动了全乡个体企业的快速发展。到去年年底,这片荒岗上已崛起大中型陶瓷厂42 家,织布厂 85 家,铸造、面粉等小型企业 57 家。付村乡 85%的财政收入来自这些企业。经过多年精心扶持,如今付村乡绿色财源已漫坡遍岗,企业财源遍布全乡,财政收入由 1998 年的 440 多万元,增长到今年近千万元,一跃成为全省财政收入的排头兵。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是财政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财政工作者的工作指南。乡财政工作者积极实施培植财源工程,请专家为企业“号脉” ,扶“龙头” 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强化其“造血功能” ,给企业后劲,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付村乡的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加了,财政收入也随之增加。这一事例充分说明经济与财政之间决定和积极的反作用关系。 这几年的财政政策对我们经济的影响,从对我们居民的生活影响方面看更直接些: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变好,出行、购物等方便,设施多了,生活变的有趣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丰富了,质量也有较大的提高。农村居民的饮水、交通、就医、就学条件也有很大改善,免税、直补等措施收入有了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措施多了,后顾之忧少了。 从国民经济的角度看,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一是交通等基础设施水平大幅度提高,高速路、高架桥、空客、和谐号等高科技装备将我们带入了暂新时代,最难完成的铁路也修到了拉萨,经济发展的交通通道已经接近完成或有了柜架,经济发展将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基本解决或形成新的体系,人的难题快要得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最大包袱即将减轻,为经济发展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pdf

为确保实现今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适度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出口增长等政策。这些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下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组成部分的财政政策,也应当是积极的。 目前我国经济出现市场型过冷状态,直接表明我国的企业部门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已拥有“过剩”的资源和要素,可以并且必须转用到政府部门上来了。因此,市场过冷的根本经济涵义就在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应从以往过多注重个人产品的生产,转到较大幅度地增加公共产品的供应上来,具体地看主要是应当较大幅度增加政府的预算支出。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的阶段。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首先需要作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方面的先期准备;而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今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等,又是关系到我国能否赶上世界发展潮流和实现经济腾飞的根本问题。由于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以增大个人产品的产量,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为首要目标,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也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欠债”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路不畅,电不明,水不足,话不通”等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已愈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离满足经济腾飞的需要仍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样,我国目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意义,就不仅是刺激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实现8%增长率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通过财政政策的运作,调整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在GDP中的相对份额,从而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打基础的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国债大规模增发的背景下,国债的发行收入应基本上用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而不应用于填补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亏空,这应是我国财政避免陷入债务危机的基本前提。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必须以经常性收入为来源,而国债作为财政的临时性和补充性的收入来源,显然不宜用于经常性开支,否则必将出现国债规模逐年递增的惯性膨胀状态,而使财政陷入债务危机之中。相反,基础设施等投资是财政的非经常性支出,其年度投资规模是可以依据当年经济的宏观景气状态而灵活地扩张和压缩,不仅可以产生有力的反经济周期的政策效应,而且当经济景气时还可以相应压缩债务发行规模,减少债务负担。此外,由于投资性支出将形成相应的国有资产,这就使得国家债务与国有资产形成对称状态,因而此时的国债具有“虚”国债的性质,这与被用于经常性支出而纯消耗的“实”国债,是有着根本差异的。 第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伴之以财政管理上的严格“增收节支”。我国目前国债的发行收入有相当份额是用于填补经常性支出亏空的,其弊端人所共知,也一直在努力纠正,因而是有着很大的不得已性的。这就需要严格财政管理,通过增收节支,力求以税收等经常性收入去满足经常性支出的需要。此外,我国正在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各级财政是其主要的财力来源之一,但这是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因而是不能以国债和各级地方财政的准公债收入为来源的。但社会保险基金的建立又需要庞大的财力投入,这也需要严格加强财政管理,才能解决所需财力。 第三,目前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其中又以扩大财政投资为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运作,主要是通过增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企业和个人需求以产生政策效应,如果企业和个人需求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相应回应,就不能出现预期的需求扩张。财政的公共投资政策运作则不同,它直接形成着社会需求,而无需企业和个人需求的相应回应,从而可以产生货币政策所不具有的政策效应。目前我国已连续运用各种货币政策手段刺激经济,但市场远未作出相应的反应,因而远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应。为此,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抉择,应当从货币政策为主转到财政政策为主,而其中又要以财政投资政策为主上来。这就是应主要依靠大规模增加政府的投资来刺激经济回升。否则目前的连续降低利率和扩大贷款规模,已产生了巨大规模的货币存量,一旦我国的市场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复苏,则可能立即转入急剧的通货膨胀之中,“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其结果将是宏观经济的过分波动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过度摇摆。如果联系到对我国金融状况有着巨大压力的亚洲金融危机一时难以结束,我国更应未雨绸缪,尽可能消弭通货膨胀危险于未然。因此,不仅从加大今年经济发展速度,而且从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着眼,都必须将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重心转到大规模增大财政的基础设施投资上来。 论文在线·张馨

研究论文:促进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新经济学论文 促进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 究 摘要: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是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二中全会精神的具体步骤,本文将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和难点进行分析,结合事业单位的科学分类、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进行研究,并根据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实际,探讨财政对事业单位的经费供给模式和促进其发展的财政政策,重视把理论分析和可操作性结合起来。 关键词:事业改革;难点;总体思路;财政政策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步骤,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各地对社会事业改革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财政对事业单位的经费供给模式有了很大变化?但从本质上说现阶段事业单位改革尚未到位,一方面财政负担沉重,经济效益不高,另一方面资金使用分散,重点发展的社会事业缺乏足够的支持,导致社会效益低下。因此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事业单位现状及改革的难点

目前我省事业单位主要按行业特点进行分类,缺乏对其社会功能、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科学分析,存在事业单位标准过宽、范围过广、比例过大、使得国家包揽过多,重点不明,财政负担过重,对财政而言,“负担沉重”与“投入不足”同时并存,财政负担沉重之后必定是对确实需要资金的投入力不从心。以我省省级事业单位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2003年3月31日,省级事业单位763家,事业编制91836人,实有72214人。其中财政核拨315家,占事业单位总数41.3%;编制17858人,占总人数的19.4%;实有14253人,占总人数的19.7%。财政核补185家,占总数24.2%;编制27780人,占总编制的30.2%;实有21651人,占总人数的30%。自收自支128家,占事业单位总数的16.8%;编制5787人,占总编制的6.3%;实有3955人?占总数的5.5%。上述资料表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比重仅占事业单位总数的16.8%,编制人员仅占6.3%,而财政核拨和核补的事业单位数和人员编制数占了绝对比重。2002年省直事业单位人员及公用经费支出(还不包括专项经费)22.8亿元,占财政支出总支出比重高达23.7%。 中央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原则和框架都已十分

2021年关于推进支持帮扶残疾人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支持帮扶残疾人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yfind”为你了这篇关于推进支持帮扶残疾人就业工作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关于推进支持帮扶残疾人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太平庄乡致力于推进支持帮扶残疾人就业工作,点燃了人们的就业热情,厚植了新优势,培育了新动能。但综合各方面的反馈,在推进残疾人开展新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就此,太平庄乡 ___开展了专题调查研究。 一、全乡帮扶残疾人就业工作现状 近些年,太平庄乡不断优化就业和文化环境,有效带动了就业主体,为全乡的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有效帮助,汇聚了新能量。 截止11月底,太平庄乡共有残疾人451个,一级66人,二级97人,三级104人,四级184人。为帮扶残疾人就业,太平庄乡 ___ ___相关培训11场。目前,太平庄乡残疾人从事的领域主要有种植养殖、三轮车运营、家电维修以及盲人 ___等工作。

近年来,太平庄乡 ___经过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努力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鼓舞和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创业,残疾人就业率逐步提高,日子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从深度分析,残疾人就业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存在的障碍和问题 目前,在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就业市场情况 ___ 残疾人由于自身条件的缺陷,如受的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一技之长、择业工种受限等,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局面还是严重。此外,社会认识对残疾人就业重视不够,认为健全人甚至大学生就业尚且困难,何况残疾人。部分企业仍存在卑视残疾人的现象,有的同工不同酬;有的企业认为接纳了残疾人,有损企业形象,宁愿缴纳保障金也不情愿安置残疾人。 (二)就业收入普遍偏低 从残疾人就业的收入看,工资普遍偏低。不少企业给残疾人的工资普通在800元以下,基本没有实现同工同酬,各种保险也很难依法

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围绕党和政府的决策,统筹安排资金,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通山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县,财政部门近年来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经济与财政的良性互动,本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构建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在新的形势下,我们通山财政“吃饭”与“建设”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为此,我们一是要积极探索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做到预算资金不增、扶持力度不减。对属于公共领域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财政除了在必要时采取资本金投入的方式予以支持外,要探索贴息等间接投资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实现投资来源社会化、市场化,减少财政支出压力。三是要认真研究城市建设、运营的新机制,做大土地“蛋糕”,盘活城镇固定资产,调动各方面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共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大力支持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优先发展一批有优势、有潜力的县,逐步改变通山县域

经济发展缓慢的状况,推动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第三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为此,财政工作要紧紧围绕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三个基础。一是生存基础。就是生态环境建设要通过污染防治、退耕还林、保护土地资源等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发展基础。就是要进一步改善交通、能源、城建等基础设施条件,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硬件环境。三是小康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要通过直接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通过粮食直补等办法,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广大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三、不断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科学发展观要求财政部门不仅要实现数量的增长,更要促进效益和质量的提高,实现质量和数量的“双赢”。就目前来说,我们财政支出效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要把财政监督延伸到资金使用各个环节,克服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分配,轻管理”问题。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及时准确地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防止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力争做到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把实事做实,把好事办好。凡是政府主导的建设项目,财政部门都要积极参与立项论证等前期准备工作,从财政角度多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确保资金来源落实,杜绝“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经济建设和急需的社会事业发展方面。

2021-2022年高考政治 冲刺专题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21-2022年高考政治冲刺专题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基础知识 1、财政收入与支出及其关系?财政的作用? 2、税收及特征?种类?作用?依法纳税? 3、财政政策的内容有哪些? 4、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本质?职能? 5、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6、人民币币值稳定 7、货币政策的内容有哪些? (二)复习思考 1、在当前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常州市政府对低保户和低收入群众实施廉租房保障,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近两年,该市通过新建、收购等方式筹集到8000余套公共租屋。对较低收入群体购买经济适用房给予8万元补贴。据测算,实现经济适用房每户8万元货币配租需要8亿元,加上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资金,大约需投资30亿元。由于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应、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常州成为苏南房价增幅最低的

城市。 (1)该市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2)结合材料,谈谈该市政府是如何发挥财政作用以改善民生的。 2.xx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完成两年新增1.18万亿元的目标。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教育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等低收入群体补助水平;实施和完善家电、汽车下乡等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措施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内需,进一步保持经济向好势头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上述材料表明xx年我国实行什么样的财政政策。 (2)材料是如何体现财政的作用的。 3.表:秋季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情况

关于加强残疾人帮扶工作的思考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毋庸置疑,其中包含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平等协调发展。近年来,钟埭街道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贯彻实施《残疾人保障法》,立足残疾人工作实际,在残疾人组织建设、扶贫助残、康复教育、就业培训、宣传文体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较好地改善了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街道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一、坚持多措并举,合力扶弱助残,残疾人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存环境明显改善。钟埭街道现有残疾人 856人,其中视力残疾89人,听力语言残疾75人,肢体残疾464人,智力残疾117人,精神病残疾96人,综合残疾15人。残疾人占街道总人口的2%。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结对帮扶、培训就业、政策保障、创业引导等多种途径和举措,不断提高残疾人生存质量,改善生存环境,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教育、就业、康复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残疾人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由于身体残疾影响了生产劳动,使许多家庭因残致贫,尤其是农村残疾人更明显,特困、贫困残疾人口较多。通过几年来的扶贫攻坚,“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已纳入低保的残疾人共有165人,占低保总人数的25%,99%以上残疾人住上砖瓦房。部份残疾人自强、自立,通过自身努力或外界援助,逐步摆脱贫困,生存状况好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困人口逐年减少。(二)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残疾人事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残疾人权益的法规性文件。通过几年来的贯彻实施,在大部份村得到具体落实,使绝大多数残疾人得到实惠,增强了残疾人生存愿望,促其家庭的生活改善,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整体步伐,有效地维护了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三)扶残助残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通过每年的“助残日”等重点活动,呼吁、引导全社会关心、理解帮助残疾人,使扶残助残的社会风气在街道蔚然成风。不仅解决了残疾人的一些实际困难,同时也极大改善了残疾人的社会地位,通过开展与贫困残疾人家庭“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将贫困残疾人家庭列入街道帮扶活动的重中之重。对困难残疾人家庭的学生开展“爱心”助学结对活动,街道残联认真组织、牵头落实市有关部门及街道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开展结对助学,每年落实助学结对50多户,资助资金2万多元,帮助贫困残疾家庭子女实现受教育的权利。对因病暂时遇到困难的残疾人家庭给予临时救济,去年街道共发放残疾人家庭救济款56人次 1.68万余元,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解决了残疾人实际生活中的燃眉之急,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怀和温暖。二、扶残助残工作存在的问题。当前,在社会经济转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残疾人生存状况虽有一定改善,但与健全人相比,明显处于劣势,成为社会最弱群体。(一)残疾人生活状况落后于社会发展水平,无劳动能力残疾人生活保障不稳定。钟埭街道现有贫困户430户,其中残疾人贫困户约占35%。特别是一家有多位残疾人,家中又无强劳动力的家庭,其生活十分困苦,一部分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生活保障不稳定。无劳动能力残疾人占27%(主要是年老年幼及重度残疾人),而其中无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比例达到了5%,这部分人的生活十分困难,处于极贫状态。这里既有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低于低保标准的残疾人,也包括本人收入低于低保的残疾人。此外,尚有大量生活在略高于低保水平但依旧非常困难的低保临界残疾人群体,需要社会伸出援助之手。(二)残疾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与一般健全人相比,残疾人由于生理上的障碍和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就业、参与社会、适应竞争环境和抵御风险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就业与再就业难度很大。已就业的残疾人,也还普遍存在着收入偏低、工作稳定性差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部分单位对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工作认识不足、不配合,没有上升到执法的高度去履行义务,存有抵触情绪,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收缴工作难度较大;二是社会上仍然存在对残疾人的偏见,认为残疾即残废,健全人还在下岗,残疾人谈何就业?没有为残疾人创业提供平等的环境,人为地切断了残疾人依靠自己奋斗的渠道。(三)残疾人医疗康复问题仍

论述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概要:针对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撰文指出,中国经济改革深化和金融开放加快都需要健全和完善文化体制和文化建设。社会基础、专业技术以及高端品质的文化体制和社会意识,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和金融行业至关重要。 如果透彻分析当前全球面临的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就会发现其独特性来自于国家文化意识和文化体制,就会发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对国家经济的利益支持。 以美国为例,观察美国非常独特的金融危机模式,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美国作为金融危机受害国,美元却受到极大的追捧和持有,完全有违于金融危机冲击货币和投资偏好这一普遍规律,全球都在积极购买美国国债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和例证。这种独特的现象来自于什么呢?据笔者观察,来自于美国有效和积极的文化战略和意识。也就是说,美国文化概念高度集中于对美国经济金融问题的表述,美国发达的网络和媒体的焦点都集中于美国的问题、压力、矛盾和困难,而严重忽略美国的实力、势力和地位,进而造成全球采取救助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倡议和行动。但实际上,发达国家才是财富积聚的主要地区,是经济发达繁荣的重要力量,更是经济体制和货币模式的主宰。 美国文化战略的有效性是不容忽视的。比如2007年7月美国暴发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金融危机,但是美国经济依然世界第一。美国经济率先发达国家走入经济复苏,美国金融率先国际金融进入稳定盈利,在此过程中美国的文化基础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因为美国文化的底蕴在于风险意识、紧迫意识、改革意识,进而不断渲染自己的问题,不断表述自己的压力,而不是宣传自己的优势、实力乃至霸权。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金融文化意识值得反思。面对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我们的总结和回顾更多停留在进步与发展层面,对问题和困难有所忽略,这是我们发展观念的巨大误区。其原因是我们的文化意识以突出进步与发展为主,但结果却承受了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们的汇率改革不能脱离中国实际状况,尤其是国情与特色。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型金融危机,中国受到的打击和冲击并不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其中汇率是一个重要环节,进而带来观念、制度和效率的严重不足与滞后。这就需要思考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向与模式,尤其是文化体制和观念的偏差带来对专业金融的认识不足和错觉。我们的金融改革过于注重形式上与国际接轨,严重忽略精神、文化和品质的对接,进而造成形似神不似的面子工程,使得我们的经济利益和金融利润受损,不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和长远的发展,所以说,怎样改变自己的文化意识是中国发展的关键因素。30年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的优良品德体现在全民向心力和凝聚力方面,社会普遍性的文化概念是国家利益、企业责任和社会道德,先人后己、先大家后小家,这种朴素的文化概念使整个国家发展起来。然而市场经济改革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因素。单纯的市场化、利润化、商业化出现一些发展扭曲现象,进而破坏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破坏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这些都需要以文化体制、意识、观念的全面修复和改革,来促进和刺激中国经济正常、合理和高效的发展。基于上述问题的分析论证,中国经济改革深化和金融

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狄更斯曾用“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最好的时代”来描画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也同样适用我们所处的阶段。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面临着深度转型,长期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资源优势、要素积累、人口红利、外向势能趋向衰减。随着资源、环境、收入分配等倒逼机制形成,对转方式的要求已不再是“温水煮青蛙”,而成为目前亟待破解的难题,其背景之复杂,内容之广博,难度之巨大,不亚于32年前的“改革开放”。财政对社会经济生活涉及之广,参与之深,作用之综合,决定了财政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铸造“新改革开放”时代的重要地位。财政部门要认清发展形势,号准时代脉搏,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新的阶段为“转方式、促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把握的几大关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财政来说,就是要转变理财思路,找准财政职能发挥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点,处理好“源”与“流”、“远”与“近”、“快”与“好”、“刚”与“柔”的五大关系,谱好“双重奏”,做好“先行军”,做到目标更到位,路径更科学,节奏更准确,手段更娴熟。 1、凝炼目标定位,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发展”与“共享”、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经济的永恒主题,也是财

政目标定位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30年,我们在解除体制禁锢、释放社会活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经济结构、收入分配,老百姓分享发展成果等方面步子迈得不大,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形象地说,经济发展和成果共享是“源”与“流”的关系,源枯竭了,流也会干涸;流堵塞了,源也会混浊。财政作为社会资源再配臵、再调节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定位在走好“发展”和“共享”的平衡木,既做大财富蛋糕,又切好财富蛋糕,既要转换发展方式,又要创新共享机制,将“调结构、转方式、提效益”和“促改革,谋公平,强民生”所释放的经济社会潜能转化为人民收入增长的强劲动力,将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变为收入分配的“渠清如许”。 2、校准路径取向,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转方式、促发展”,意味着摒弃以往粗放型模式,将以最大化消耗资源短期获利,让社会公众承担外部成本为特征的模式,向涵养型、内生型、集约型模式转变,这意味着要放弃既有的成熟路径,甚至会支付一定的短期成本,牺牲一定的短期利益,旧模式转换有沉没成本,新方式生成有机会成本,结构调整有摩擦成本,自主创新有孵化成本,收入调节有震荡成本。从财政角度来看,财政收入在短期内会受到影响,财政支出也不会有立竿见影的回报。对此,财政要谋长远,谋全局,校准路径取向,要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在改革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有几年的时间,对抑制通货滞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引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迫在眉睫。 [关键字]: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上的增债,扩支来拉动需求,弥补需求不足,在某些情况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利的,但其消极影响依然不容忽视。 一.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分析 (一)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但财政的这种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更大。在中国,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财政政策虽然能直接刺激投资,但往往因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使其效果打折扣。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特定的体制原因,中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是几乎没有“挤出效应”的。 (二)“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相关部门看来,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止通货紧缩的政策,即适中的货币政策。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主要原因倒不是我们名义上采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实际操作时违其原意,即货币供应量仍加速增长(积极货币政策的最重要表现),相反,我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期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的并不是很快,相比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稳定在15%以下,是名副其实的“稳健”;但近些年来我国的M2/GDP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迅速增加,粗略估计当前为2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八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五次。 二.理论界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尽快淡出的观点 即逐年增大的财政风险给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令人担忧,积极财政政策应尽快淡出。 (二)步步淡出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反周期财政措施,要求控制债务规模、压缩赤字的宗旨不能放弃。积极财政政策不能长期坚持,淡出是必然趋势,但需要一定的条件。 (三)型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要适时适当地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方式和重点,根据国家财政状况的许可程度,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对市场的补充作用,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经济结构及财政政策研究论文.pdf

一、十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与目标 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发展是通过结构的规律性调整和转换而实现的。在结构调整中,通过技术进步、产业转换、体制和组织创新,一方面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结构调整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一个新的增长阶段的形成,往往伴随着一次大的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也清楚地显示了结构调整和转换推动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近些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下,原有分工格局和资源配置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重要转变。发达国家在调整,新兴工业化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也在调整,尽管调整的内容、难点各不相同。我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正处于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或者说,已经到了一个不经过大幅度结构调整经济将难以获得进一步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 “十五”时期进行的新一轮结构调整,与前两次大的结构调整相比,在发展阶段、体制条件、外部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显著不同,因而就有了同以往不同的特点。 首先,是在短缺经济结束、传统产业普遍供过于求的背景下进行的“升级型”的调整。供求关系格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在90年代初、中期经济高速增长后出现的。当然,相对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依然具有的增长潜力,供过于求、生产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的。这恰恰构成了进行新一轮结构调整的理由。近几年来,出现了某些通货紧缩的趋势。国家实行了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对稳定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要把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和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动力问题区分开来。发掘我国经济中蕴含的巨大潜力,使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国民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关键在于新一轮的结构调整,重点在于结构升级。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初的结构调整是“补课型”的,90年代初的调整是“填平补齐型”和“升级型”的结合,那么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将主要是“升级型”的。 其次,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进行的“适应型”调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范围的生产、采购、销售、金融和企业组织形式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强强合并层出不穷,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加入WTO,实质上是按照一套国际社会认可的规则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应对战略和策略,取决于国内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状况。就结构调整而言,其重点是在已有对外开放水平上,依据我国国情,进一步扩大、加深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充分发挥我国现有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明确哪些行业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应重点发展,哪些行业具有潜在竞争力而应着力培育,哪些行业在可预见的将来难有竞争力而应“积极放弃”,从而进行“有进有退”的结构性调整。从这个角度看,新一轮结构调整应当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致力于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适应型”调整。 第三,是在技术进步加速,正在对经济全局产生革命性影响的背景下进行的致力于技术结构升级的调整。近年来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特别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发展,给传统的交易和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我国正处在传统工业化尚未完成的阶段,如何不失时机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缩短与发达国家在一些重要领域的技术差距,同时更多地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其技术含量、附加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如何形成基于企业和市场,同时得到政府合理指导和支持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机制,都是新一轮调整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由此带动的技术结构升级也将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 第四,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背景下进行的旨在形成结构调整新机制的调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初步形成,但旧体制遗留下来的某些深层矛盾依然存在,经济转轨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很大程度上根源于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在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上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就不仅有助于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成功,而且将有助于形成基于市场和企业的对经济结构动态调整的良性机制。既重视结构调整本身,更重视形成结构调整的新机制,应当而且也可以是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显著特点。 从以上的特点出发,通过“升级型”调整和“适应型”调整,使我国经济获得在较长一个时期(如10年左右)保持较高发展速度(如7-8%)的动力;通过调整中深层体制问题的解决,逐步形成能够对结构问题做出积极反应和调整的新机制应是新一轮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二、调整的主线:产业升级和城市化 我国经济中的结构问题由来已久,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研究目前的结构问题,首先要找出那些全局性、根本性的矛盾及其联系,并分析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从这个角度看,现阶段我国经济中大体有如下一些主要结构性矛盾。一是三次产业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中的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问题未得到根本扭转,而在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停留在农业领域。二是城乡之间的矛盾。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个突出问题。这不仅表现在部分工业企业(特别是80年代以来“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未能充分利用城市的聚积效应,且表现在城市类型、功能等方面的结构不合理。三是地区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在省、市、自治区内部,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另一方面,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存在着产品与生产要素市场分割、对外封锁、对内自我保护的现象。四是产品和生产能

残疾人就业的思考和建议

残疾人就业的思考和建议 县残联: 近年来,县残联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要求,主动担责,狠抓落实,在提升残疾人生活保障、就业、复康、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2369户,2536人,其中1685人已享受低保待遇,121人为五保对象,481人为扶贫对象。但是,我们在调查走访过程中发现,在残疾人康复扶贫、就业扶贫以及保障扶贫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现提出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加快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 康复扶贫是残疾人扶贫的一个重要方面,残疾人要真正脱贫,必须从根本解决自卑的心里和身体上的功能恢复。我县目前仅有县级一所康复中心,且只设置了部分器械,受专业人才缺乏、活动场所较小等限制,不能常态化开展残疾人康复活动。建议加快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尽早为残疾人提供一个集心理辅导、康复训练、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辅助器具供应、盲人按摩、法律救助、文体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场所。通过康复中心的训练恢复残疾人身体健康、心里健康,促进他们克服自卑心里状况,积极融入社会,自强自立,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着力实现“康复一人、温暖一家、脱贫一户“目标。 二、进一步健全贫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制 就业是实现残疾人脱贫的主要方式。我县通过建立6家就业

扶贫基地、8个实体项目等方式,积极扶持残疾人就业。但是,与满足残疾人就业需求,相关工作还有很大差距,残疾人就业服务机制还不健全,残疾人平等就业机会和待遇得不到保障,目前大多还是依靠政府保护性就业政策措施,来扶持和促进残疾人就业。县残联和有关部门以审核批准的方式,对吸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给予税费减免的激励。但有的企业在获批后即用各种理由辞退残疾工人。更有甚者,极少数企业仅挂个残疾人的名字。建议:一是县残联、人社等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消除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歧视和偏见,努力在全县上下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积极搭建残疾人就业平台,定期组织对接会,牵线搭桥,实现真正的就业。三是县残联作为牵头单位,要加强各单位的联动机制,整合有效资源,通过完善税费减免、信贷支持、证照办理、场地照顾等具体扶持措施,鼓励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集中力量实现残疾人就业脱贫。四是通过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尽可能为残疾人提供一些公益服务性工作岗位。 三、进一步加大对重度贫困残疾人保障力度 我县对贫困残疾人在省定救助标准的基础上提高50%,即对享受低保的一、二级贫困残疾人每人每年由800元提高到1200元;三、四级贫困残疾人每人每年由400元提高到600元。尽管救助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重度贫困残疾人就医、生活照顾仍然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建议对无法康复、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

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了静止不变的状态,处在不同的变迁之中。促成世界经济发展趋热的几组因素是:文化因素、生态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国际交往因素等。社会变迁的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但物质文化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物质文化的积累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率与文化积累率。文化因素提供一种价值观直接影响人们的意识,其社会功能主要是为经济生产和政治生产提供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从亚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比较好的新加坡的经济启示中,看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新加坡在建国后短短10多年里,能将一个脏、乱、落后的殖民地建设为市容整洁美丽、社会秩序井然,人民有礼守法、官吏廉洁高效,人民积极向上的国家,被人们称其为新加坡独特的文化。新加坡领导层认为,亚洲文化强调社会的力量,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权利。东方型的价值观和西方型的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从这样的基本认识出发,新加坡选择了东方文化为其基调。新加坡领导层还认为,“没有一个亚洲社会”能够成功地模仿西方文化的“样板”。8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培养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弘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传统文化。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实现其宏伟经济目标的同时,在国民精神建设方面着力宣传共同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强调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政府把这一做法视为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中国乡村的农业社会,而现在的新加坡是个城市化的工商社会,故儒学必须现代化才能与新加坡的现实相协调。——从新加坡经济起飞的过程中,看教育文化的作用。新加坡在发展中经济处于先进行列,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十分重视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为其经济发展提供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促进生产的高速发展,从而为新加坡现代化的实现铺平了道路。——从新加坡的廉政建设中,看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讲到: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的确,新加坡在亚洲国家中不仅以高速增长的经济成就闻名,而且其良好社会秩序令人瞩目。新加坡长期以来不仅一直把官员廉洁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长年坚持不懈地对全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一,政府十分看重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导官员和人民要团结,克己奉公,为国为民,尊老爱幼等,使新加坡成为东方文明的礼仪之邦。其二,政府要求其公职人员以东方伦理道德陶冶品德和情操,带头廉洁奉公,反对特权和谋取私利,特别要求国家高级官员树立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以自己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去影响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其三,政府每年都要发动各种形式的文明活动,人人都要学习文明礼貌的语言和行为,通过这些形式培育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也为造成一个廉洁的道德氛围提供了良好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素,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振兴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中国的经济建设正信心百倍地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手抓以现代科技为标志的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以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为标志的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成果将呈现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涌现和创造。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只意味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振兴,而且意味着社会主义和中国文化的振兴。人类社会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新成果,都是在继承、吸收、消化、综合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