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步步高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课 新人教版选修4

【步步高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课 新人教版选修4

【步步高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课 新人教版选修4
【步步高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课 新人教版选修4

【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第一章化学反应

与能量复习课新人教版选修4

1.下列对化学反应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热反应发生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C.一般地说,吸热反应加热后才能发生

D.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无关

答案 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规律及发生条件。化学反应是“断旧键,成新键”的过程。断键需要吸收能量,只有当反应物分子具有足够的能量时,才能使旧键断裂发生化学反应。因此许多放热反应仍需加热才能发生,如H2在空气(O2)中燃烧,开始应点燃,故A不正确;由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一般不可能恰好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能量差一般通过“吸热”或“放热”途径找补(但热能不是化学反应的惟一能量变化方式,还有光能、声能、电能、动能等形式),B正确;有不少吸热反应不必加热也能发生,如盐类的水解就属于吸热反应,但升温可促进水解的进行,C、D均不正确。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过程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B.化学反应的焓变用ΔH表示,单位是kJ·mol-1

C .化学反应的焓变ΔH 越大,表示放热越多

D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不都是以热能形式表现出来的

答案 C

解析 ΔH 带符号,对于放热反应,ΔH 越大表示放热越少,对于吸热反应,ΔH 越大则表示吸热越多,故C 选项错误。

3.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2SO 2+O 22SO 3 ΔH =-196.6 kJ ·mol -1

B .H 2(g)+12

O 2(g)===H 2O(l) ΔH =-285.8 kJ·mol -1 C .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

D .C(s)+O 2(g)===CO 2(g) ΔH =+393.5 kJ·mol -1

答案 B

解析 A 项无状态;C 项ΔH 的单位错;D 项ΔH 的`符号错。

4.一定质量的无水乙醇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Q ,它所生成的CO 2用过量饱和石灰水完全吸收,可得100 g CaCO 3沉淀,则在此条件下完全燃烧1 mol 无水乙醇时放出的热量是

( )

A .0.5Q

B .Q

C .2Q

D .5Q

答案 C

解析 C 2H 5OH ~2CO 2~2CaCO 3~热量

1 mol 200 g x

100 g Q

x =200 g 100 g

Q =2Q 5.已知:①C (石墨,s)+O 2(g)===CO 2(g) ΔH 1=-393.5 kJ·mol -1 ②CO (g)+12

O 2(g)===CO 2(g) ΔH 2=-283.0 kJ·mol -1 则③C (石墨,s)+12

O 2(g)===CO(g)的反应热是 ( )

A .-123 kJ·mol -1

B .-676.5 kJ·mol -1

C .-55.0 kJ·mol -1

D .-110.5 kJ·mol -1

答案 D

解析 ①-②即得:C(石墨,s)+12

O 2(g)=CO(g) ΔH =-110.5 kJ·mol -1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稀溶液中,1 mol 酸和1 mol 碱完全反应所放出的热量,叫做中和热

B .在101 kPa 时,1 mol 物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C .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

D .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则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答案 C

解析 A 、B 两项要注意对中和热、燃烧热概念的理解,前者是以稀的强酸、强碱反应生成1 mol H 2O 为标准,后者是以1 mol 纯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为标准;D 项中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过程中需吸收能量,即为吸热反应。

7.在25°C、101 kPa 下,1 g 甲醇燃烧生成CO 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H 3OH(l)+32

O 2(g)===CO 2(g)+2H 2O(l) ΔH =+725.8 kJ·mol -1 B .2CH 3OH(l)+3O 2(g)===2CO 2(g)+4H 2O(l) ΔH =-1 452 kJ·mol -1

C .2CH 3OH(l)+3O 2(g)===2CO 2(g)+4H 2O(l) ΔH =-725.8 kJ·mol -1

D .2CH 3OH(l)+3O 2(g)===2CO 2(g)+4H 2O(l) ΔH =+1 452 kJ·mol -1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有关的计算。因1 mol 甲醇燃烧生成CO 2和液态

水,放出22.68 kJ·g -1×32 g=725.8 kJ 热量,所以2 mol 甲醇燃烧生成CO 2和液态水的

ΔH =-1 452 kJ·mol -1。

8.今有如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H 2(g)+12

O 2(g)===H 2O(g) ΔH =a kJ·mol -1 H 2(g)+12

O 2(g)===H 2O(l) ΔH =b kJ·mol -1 2H 2(g)+O 2(g)===2H 2O(l) ΔH =c kJ·mol -1

下列关于他们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它们都是吸热反应

B .a 、b 和c 均为正值

C .a =b

D .2b =c

答案 D

解析 ①根据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中反应热表示方法的规定即ΔH 为“-”表示放热,ΔH 为“+”表示吸热,可判断H 2燃烧放出的热量应用负值表示,因为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故

A 、

B 不正确;②根据相同物质的反应,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不同可判断a ≠b ,故

C 错;③根据相同反应,反应热与可燃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可判断2b =c 。

本题主要对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考查,同时也体现了新旧教材接轨处对反应热用不同符号表示法的理解与记忆。

9.已知450℃时,2SO 2(g)+O 2(g) 2SO 3(g) ΔH =-Q 1。在相同条件下,向一密闭容

器中通入1 mol SO 2和0.5 mol O 2,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为Q 2,则Q 1、Q 2满足的关系是

( )

A .Q 2=Q 1/2

B .Q 2

C .Q 2>Q 1/2

D .不能确定

答案 B

解析 一定条件下,2 mol SO 2(g)与1 mol O 2(g)完全反应生成2 mol SO 3(g)时,放出热量为Q 1,则相同条件下1 mol SO 2(g)与0.5 mol O 2(g)完全反应生成1 mol SO 3(g)时,放出热量应该为Q 12。但由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即反应不能进行完全,所以Q 2

2

。 10.已知下列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①H 2(g)+12

O 2(g)===H 2O(g) ΔH =-241.8 kJ·mol -1 ②C (s)+O 2(g)===CO 2(g) ΔH =-393.5 kJ·mol -1

③C (s)+H 2O(g)===CO(g)+H 2(g)

ΔH =+131 kJ·mol -1

写出碳燃烧生成CO 和CO 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答案 C(s)+12

O 2(g)===CO(g) ΔH =-110.8 kJ·mol -1

CO (g)+12

O 2(g)===CO 2(g) ΔH =-282.7 kJ·mol -1

解析 将①+③得C 燃烧生成CO 的热化学方程式,将②-(①+③)得CO 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11.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的反应热相当小而且转化速率较慢,有时还很不完全,测定反应热很困难。现在可根据盖斯提出的“不管化学过程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观点来计算反应热。已知:

①P 4(s ,白磷)+5O 2(g)===P 4O 10(s)

ΔH 1=-2 983.2 kJ·mol -1

②P (s ,红磷)+54O 2(g)===14

P 4O 10(s) ΔH 2=-738.5 kJ·mol -1

则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状况下,能量状态较低的是______;白磷的稳定性比红磷____(填“高”或“低”)。 答案 P 4(s ,白磷)===4P(s ,红磷)

ΔH =-29.2 kJ·mol -1 红磷 低

解析 依题意求:P 4(s ,白磷)===4P(s, 红磷) ΔH =?可设计如下反应过程:P 4(s ,白 磷)―→P 4O 10(s)―→4P (s ,红磷);并把反应(2)改写成:P 4O 10(s)===4P(s ,红磷)+5O 2(g) ΔH 3

=-4ΔH 2,据盖斯定律有ΔH =ΔH 1+(-4ΔH 2)=(-2 983.2+4×738.5) kJ·mol -1=-

29.2 kJ·mol -1,即P 4(s ,白磷)===4P(s ,红磷) ΔH =-29.2 kJ·mol -1。白磷转化为红磷

是放热反

应,稳定性比红磷低(能量越低越稳定)。

12.煤燃烧的反应热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利用:a.利用煤在充足的空气中直接燃烧产生的反应热;b.先使煤与水蒸气反应得到氢气和一氧化碳,然后使得到的氢气和一氧化碳在充足的空气中燃烧。这两个过程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a .C(s)+O 2(g)===CO 2(g) ΔH =E 1①

b .C(s)+H 2O(g)===CO(g)+H 2(g) ΔH =E 2②

H 2(g)+12

O 2(g)===H 2O(g) ΔH =E 3③ CO(g)+12

O 2(g)===CO 2(g) ΔH =E 4④ 回答:

(1)上述四个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哪些反应ΔH <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质量的煤分别通过以上两条不同的途径产生的可利用的总能量关系正确的是

( )

A .a 比b 多

B .a 比b 少

C .a 与b 在理论上相同

(3)根据能量守恒定律,E 1、E 2、E 3、E 4之间的关系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③④ (2)C (3)E 1=E 2+E 3+E 4

解析 ΔH <0,表明反应放热,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由盖斯定律可知,a 和b 放出的总能量相等。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E 1=E 2+E 3+E 4。 13.

(1) 高中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 mL 稀盐酸(均足量)(只有浓

小于1 mol·L -1的稀盐酸跟Na 2CO 3和NaHCO 3反应才能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区分开来,浓

度较高则反应现象都是同样的剧烈),将两个各装有0.3 g NaHCO 3和Na 2CO 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上。将气球内的NaHCO 3或Na 2CO 3同时倒入试管中,观察到现象如

下:

①试管中(填产生沉淀或气体及反应速率等相关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管中气球大小(包含试管)体积之比约为(填最简单整数比)Ⅰ∶Ⅱ=________;

③甲同学用手触摸试管,发现盛NaHCO3粉末的试管变凉,而盛Na2CO3粉末的试管温度有升高。由此他得出:不管其状态如何,NaHCO3和HCl反应为吸热反应,而Na2CO3和HCl反应为放热反应。

甲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2)为研究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继续进行了下列实验(每次实验各做3次平行实验,

①该研究报告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实验中所用的仪器除试管、药匙(或V形纸槽)、气球、下端带环状玻璃棒、烧杯、量筒、保温瓶外,还需要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③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两条结论:

a.Na2CO3溶液和盐酸的反应是______(吸热或放热)反应;

b.NaHCO3溶液和盐酸的反应是______(吸热或放热)反应。

答案(1)①两支试管中都产生大量气泡,但盛NaHCO3的试管中反应速率要快得多

②42∶53

③不正确

(2)①《NaHCO3、Na2CO3和盐酸反应过程中热效应的研究》

②托盘天平温度计

③a.放热b.吸热

解析(1)①Na2CO3、NaHCO3与酸反应在同一条件下速率不同,NaHCO3反应速率更快。②等质量时NaHCO3放出CO2更多。③甲的操作方法不正确,NaHCO3反应激烈,产生CO2速度快,带出的热量快,仅根据手感来确定是不科学的。另外,结论也不正确,反应热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2)①研究报告的题目是根据探究的目的来定的,因此要分析整个实验,弄清实验目的,然后才能确定探究的课题。

②仪器的选择是由实验原理、设计出的实验方案或装置确定的。③Na2CO3、NaHCO3固体与盐酸反应的热效应由固体溶解和形成的溶液与盐酸反应的热效应两个部分组成。

NaHCO3(s)===Na+(aq)+HCO-3(aq) ΔH1>0

HCO-3(aq)+H+(aq)===H2O(l)+CO2(g)

ΔH2>0

NaHCO3(s)+H+(aq)===Na+(aq)+H2O(l)+CO2(g) ΔH3>0

NaHCO3溶解是吸热过程,HCO-3(aq)和H+(aq)的反应是吸热反应,NaHCO3(s)和盐酸反应的反应热近似等于ΔH1和ΔH2之和(因为还需加上NaHCO3的饱和溶液稀释成无限稀溶液所吸收的热量),降温更明显;

Na2CO3(s)===2Na+(aq)+CO2-3(aq) ΔH4<0

CO2-3(aq)+2H+(aq)===H2O(l)+CO2(g) ΔH5<0

Na2CO3(s)+2H+(aq)===2Na+(aq)+H2O(l)+CO2(g) ΔH6<0

Na2CO3的溶解是放热过程,CO2-3(aq)和H+(aq)的反应是放热反应,Na2CO3(s)和盐酸反应的反应热近似等于ΔH4和ΔH5之和(因为还需加上Na2CO3的饱和溶液稀释成无限稀溶液所放出的热量),升温更明显。

由于NaHCO3固体溶解过程吸收的热量(ΔH1)小于NaHCO3固体与盐酸反应吸收的热量(ΔH3),即ΔH1<ΔH3,而(近似于)ΔH3=ΔH1+ΔH2,即所得到ΔH2>0,所以说明盐酸与NaHCO3溶液反应为吸热反应。同理Na2CO3的溶液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2【配套备课资源】第一章1.1.3

1.1.3 导数的几何意义 一、基础过关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f ′(x 0)不存在,则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就没有切线 B .若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有切线,则f ′(x 0)必存在 C .若f ′(x 0)不存在,则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的切线斜率不存在 D .若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没有切线,则f ′(x 0)有可能存在 2. 已知y =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f ′(x A )与f ′(x B )的大小关系是( ) A .f ′(x A )>f ′(x B ) B .f ′(x A )

猫学案导学案教学案

夏津实验中学课型:新授主备人:肖坤审核人:班级:姓名:日期:序号:() 16.猫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对比的写法。 (2)学习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品味作者深情 (2)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3.背景链接: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文学研究会会刊)第199期上。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其内容已经触及到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从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求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二)自主探究 1.基础巩固 (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作者是,现代、、。 (2)全文用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等不同的感受。 2.探究文本。 争做公正小法官,审判:芙蓉鸟被害案 芙蓉鸟被害案[森林153号刑事案] 案发现场情况: _____ 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①案发前的表现现: ②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 ____ 案件定性: 定性依据: 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假如你就是那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件反思: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在原文划出并品读) 反思篇:请你以作者的口吻为第三只猫写一段哀悼性的文字,表达“我”的忏悔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训练达标。 达标测试 1.文章共写了只猫,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反思:

(完整版)苏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高中化学步步高二轮复习全套课件专题二

[考纲要求] 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3.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4.能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5.了解溶液的含义。 6.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7.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8.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一)洞悉陷阱设置,突破阿伏加德罗常数应用 题组一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条件及物质的聚集状态 1.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2.24 L C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0.3N A(×) (2)常温下,11.2 L甲烷气体含有的甲烷分子数为0.5N A(×) (3)标准状况下,22.4 L己烷中含共价键数目为19N A(×) (4)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 A(×) (5)标准状况下,2.24 L HF含有的HF分子数为0.1N A(×) 突破陷阱 抓“两看”,突破“状态、状况”陷阱 一看“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 二看“标准状况”下,物质是否为“气体”(如CCl4、H2O、Br2、SO3、HF、己烷、苯等在标准状况下不为气体)。 题组二物质的量或质量与状况 2.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常温常压下,3.2 g O2所含的原子数为0.2N A(√) (2)标准标况下,18 g H2O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为N A(√) (3)常温常压下,92 g 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为6N A(√) 突破陷阱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几点心得体会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一、导学案的作用 主要在导学式教学,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正是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和展开教学过程,它既是学习的路线图,又是思考问题的路标,把发现问题、研究和初步解决问题置于全过程,把导学指向学生的自我建构。同时,它是一种方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服务,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导学案应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思维方式上给学生以引导,使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我要学”——“我学会”——“我会学”的过程的重大改变。 二、导学案的关键是编制 (1)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流程。备好学生是目标、基础和关键,即教给谁学,如何去学的引领;备好教材,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标是正确把握对学习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好课堂流程,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设想。(2)知识问题化 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最好是填空。使学生通过学案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3)问题层次化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

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是能动的,必须是一目了然的,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不能雾里看花。各层次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即由此可以及彼。一般地讲,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应用定理,完成典型例题,基本做好目标检测。(4)情感----潜移化 三、导学案的使用 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1.课前必须按导学案的要求去自主学习,才能保证课上充分的互动。使用导学案必须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2.课上互学、高效利用:课堂交流离不开导学案、课堂展示离不开导学案、课堂生成离不开导学案、课堂引导、点拨离不开导学案、学后反思离不开导学案、复习备考离不开导学案。 3.学案检查、及时到位 课下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修订导学案,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1.教师在拿到学案以后,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1)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学案进行修订,达到学案的最优化;(2)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学案,将教学案真正个性化。 2.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五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步步高全套学案课件第一章 重难点专题突破 3

3 元素推断题的主要类型与解题方法 解答原子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间的推断试题的思路一般可用下面的框线关系表示: 推断题大体有下列三种类型: 1.已知元素原子或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推断性质。方法为 要注意一些元素原子电子排布的特殊性(短周期元素)。 (1)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H、Be、Al。 (2)族序数等于周期数两倍的元素:C、S。 (3)族序数等于周期数3倍的元素:O。 (4)周期数是族序数两倍的元素:Li。 (5)周期数是族序数3倍的元素:Na。 2.已知元素的特殊性质推断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以下是元素具有的特殊性质: (1)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C、Si。 (2)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S。 (3)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F。 (4)最高正化合价不等于族序数的元素:O、F。 (5)第一电离能最大的元素(稀有气体除外):F;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元素:Cs(放射性元素除外)。 (6)电负性最小的元素:Cs(0.7);电负性最大的元素:F(4.0)。

3.已知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存在的特殊性推断元素的结构。 有些单质或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存在等具有特殊性,可作为推断元素的依据: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通常氢化物呈液态的元素:O。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 (3)所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或有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的元素:C。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或常见氧化物、氢氧化物呈两性的元素:Al。 (5)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或气态氢化物(无氧酸)可腐蚀玻璃或氢化物最稳定的元素:F。 (6)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或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最强的元素:Cs。 (7)焰色反应呈黄色、紫色的元素:Na、K。 (8)最轻的单质元素:H;最轻的金属元素:Li。 (9)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够化合的元素:N;能起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S。 (10)单质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Li、Na、F。 (11)单质易溶于CS2的元素:P、S。 (12)单质常温下呈液态的元素:Br、Hg。 4.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相互推断 (1)与稀有气体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①与He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有H-、Li+、Be2+; ②与Ne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有F-、O2-、N3-、Na+、Mg2+、Al3+; ③与Ar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有Cl-、S2-、P3-、K+、Ca2+。 (2)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粒子 ①阳离子:Na+、Mg2+、Al3+、NH+4、H3O+;②阴离子:N3-、O2-、F-、NH-2、OH-;③分子:Ne、HF、H2O、NH3、CH4。 (3)核外电子总数为18的粒子 ①阳离子:K+、Ca2+;②阴离子:P3-、S2-、HS-、Cl-; ③分子:Ar、HCl、H2S、F2、H2O2、PH3、SiH4、C2H6、CH3OH、N2H4。 (4)核外电子总数及质子总数均相同的粒子 ①Na+、NH+4、H3O+;②F-、OH-、NH-2;③Cl-、HS-;④N2、CO、C2H2。 【典例6】元素A、B、C都是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大小为A

2013步步高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答案专题讲座四 五

专题讲座四 无机化工流程题复习策略与解题方法指导 答案 【例1】 (1)Mg(OH)2、Fe(OH)3、CaCO 3 (2)使析出的晶体为Na 2CO 3·H 2O ,防止因温度过低而析出Na 2CO 3·10H 2O 晶体,令后续的加热脱水耗时长 (3)用已预热的布氏漏斗趁热抽滤 (4)溶解时有大量沉淀生成,使Na 2CO 3损耗且产物Na 2CO 3中混有杂质;原因:“母液”中含有的离子有Ca 2+、Na +、Cl -、SO2-4、OH -、CO2-3,当多次循环后,使得离子浓度不断增大,溶解时会生成CaSO 4、Ca(OH)2、CaCO 3等沉淀 (5)Na 2CO 3·H 2O(s)===Na 2CO 3(s)+H 2O(g) ΔH =+58.73 kJ·mol - 1 迁移应用1 (1)Li 2O·Al 2O 3·4SiO 2 (2)除去反应Ⅰ中过量的H 2SO 4;控制pH ,使Fe 3+、Al 3+完全沉淀 (3)Mg 2++2OH -= ==Mg(OH)2↓、Ca 2+ +CO2-3===CaCO 3↓ (4)过滤 热水 Li 2CO 3在较高温度下溶解度小,用热水洗涤可减少Li 2CO 3的损耗 (5)加热蒸干LiCl 溶液时,LiCl 有少量水解生成LiOH ,受热分解生成Li 2O ,电解时产生O 2(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例2】 (1)取样,加适量H 2O 2溶液,振荡,滴加KSCN 溶液,若无明显现象,说明Fe 2 +已除尽 (2)4.0×10-20 mol·L -1 (3)抑制Al 3+水解 (4)减少可溶性杂质的析出及Al 3+的水解 (5)C (6)NH 4Al(SO 4)2·12H 2O 迁移应用2 (1)石灰乳原料丰富,成本低 (2) MgCl 2 过滤 洗涤 (3)制备干燥的HCl 气体 (4) MgCl 2(熔融)=====电解 Mg +Cl 2↑ 【例3】 (1)c 2(SO 3)c (O 2)·c 2(SO 2) SO 2+NaOH===NaHSO 3 (2)提高铁元素的浸出率 抑制Fe 3+水解 (3)Cl 2+2Fe 2+===2Cl -+2Fe 3+ Cl 2、HCl 迁移应用3 (1)石灰乳来源丰富,成本低,且反应结束后可得副产品漂白粉 (2)CuCl 2+2NaCl +Cu===2Na[CuCl 2] CuCl 沉淀沉积在Cu 表面阻碍反应的进行 (3)防止Cu 2+ 水解 增大NaCl 的浓度有利于生成更多的Na[CuCl 2],提高产率 (4)使CuCl 尽快干燥,防止被空气氧化 (5)2Cu2++2Cl -+SO2+2H2O=====△2CuCl↓+4H ++SO2-4

2013步步高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答案第一章第二章

第一章第1讲化学实验基础答案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考点一 1.(2)2/3(5)灯帽 2.试管1/3略向下倾斜蒸发皿玻璃棒泥三角坩埚钳石棉网圆底烧瓶锥形瓶烧杯 3.(1)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0.1 mL (2)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不能 (3)酸式滴定管①查漏②在上方③酸性强氧化性碱性④0.01(4)碱式滴定管碱性酸性强氧化性 (5)托盘天平 ②烧杯③被称物砝码左右④0.1(6)温度计①混合物中②支管口处 考点二 1.(1)药匙纸槽底镊子 (2)胶头滴管倾倒手心玻璃棒 2.(1)酸碱性酸碱性漂白氧化性 (2)①玻璃片或表面皿玻璃棒中部标准比色卡②润湿镊子玻璃棒 3.(2)滴成股(3)NaOH溶液或热的纯碱溶液CS2或热的NaOH溶液稀HNO3 4.(1)烧杯试管搅拌粉碎加热加热 (2)①Cl2②NH3SO2HCl倒吸 (3)较小较大 考点三 3.(3)①b②a、c③需要a、c 考点四 1.广口细口棕色碱性强酸强氧化性 2.(1)密封(3)棕色(4)磨口的细口瓶 深度思考 1.(1)石棉网水浴加热使仪器受热均匀,便于控制KNO3溶液的温度 (2)A(3)C(4)D(5)B(6)E碎瓷片或沸石 2.坩埚、泥三角 3. 不同,A图读数偏大,B图读数偏小。 4.砝码放在左盘,物体放在右盘27.4 5.(1)28.021.10C(2)①蒸发皿 ②5.9或5.8100 mL容量瓶 6.K、Na、白磷等,因随意丢弃易引起火灾等安全事故。 7.(1)块状固体直接落入试管底部,易砸破试管 (2)①瓶塞正放在桌面上;②试剂瓶标签未面向手心;③试剂瓶瓶口未紧靠试管口;④试管未倾斜45° (3)滴管伸入试管内 8.不能,污染溶液。 9.不能。若润湿,不一定有误差,如测NaCl溶液的pH时。 10.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然后沿器壁慢慢注入浓H2SO4,边加边搅拌。 11.①—4(自燃物品);②、?—3;③、④—1;⑤、⑩—5;⑥—2;⑦、⑧、⑨—8

《咬文嚼字》导学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导学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分析评价课文. 2. 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重点难点: 1.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预习点拨: 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 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导读学练: 一. 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 了解有关常识: 作者朱光潜,著名 , .主要著作有 和 . 2. 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 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二. 概括,分析: 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 2. 分析结构,归纳要点: 不同,意味不同. 第一部分:阐明的密切关 系 ,意味不同. ,意味不同. 正面: 第二部分:讲的使用 负面: 三.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1.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 四.分析.借鉴: 1. 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巩固训练: 1.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2.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并借鉴吸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筛选,借鉴吸收. 重点难点:结合文意深入理解. 预习提示: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见解认识的语句加以体会. 导读导练: 一、进一步分析借鉴: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步步高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学案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步步高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学案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学习目标定位] 学会物质分类方法,会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熟悉酸、碱、盐、氧化物等之间的转化关系。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初中化学把元素分为________元素和____________元素;化合物可分为____、____、____和氧化物。化学反应按反应前后反应物、产物的多少和种类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得氧失氧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面将进一步探究学习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探究活动] 1.对物质进行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的标准,然后按标准进行分类。例 如对下列化合物进行分类:①NaCl②HCl③CaCl 2④CuO⑤H 2 O ⑥Fe 2 O 3 (1)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标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依据________________为标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依据______________为标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试从不同的角度对下列各组物质进行分类,将其类别名称分别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3.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下表中的物质进行分类: [归纳总结] (1)单一分类法: 。 (2)交叉分类法: 。 (3)树状分类法: 。 [迁移应用] 1.从对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出发,指出下列各组物质中与其他类型不同的一种物质是 (1)Na 2O、CaO、SO 2 、CuO________________。 (2)NaCl、KCl、NaClO 3、CaCl 2 ______________。 (3)HClO 3、KClO 3 、HCl、NaClO 3 ____________。

完整版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2014 2015高中化学人教版

电化学基础第四章原电池第一节了解2.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目标要求 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利用氧化还原反半反应、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3. 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一、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1原电池定义:.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2实质:3简单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①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工作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不同区域内进行,以适当方式连接起来,获得电流。以铜锌原电池为例:+2进入溶液,Zn形成即Zn被氧化,锌原子失电子,1.在ZnSO溶液中,锌片逐渐溶解,4从锌片上释放的电子,经过导线流向铜片;+2从铜片上得电子,还原成为金属铜并沉积在铜片上。CuSO溶液中,Cu4+-2;-2e===Zn锌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Zn-+2 ===Cu。+2e铜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u++22,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总反应式为Zn+CuCu===Zn 闭合回路的构成:2.外电路:电子从负极到正极,电流从正极到负极,溶液。溶液,阳离子移向CuSO内电路: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ZnSO44盐桥 3. 盐桥中通常装有含琼胶的KCl饱和溶液。当其存在时,随着反应的进行,Zn棒中的Zn+++222获得电子ZnCu过多,带正电荷。原子失去电子成为ZnZnSO进入溶液中,使溶液中4+-22过多,溶液带负电荷。当溶液不能保持电中性时,将阻过少,SO沉积为Cu,溶液中Cu4-止放电作用的继续进行。盐桥的存在就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其中Cl向ZnSO溶液迁移,4+K向CuSO溶液迁移,分别中和过剩的电荷,使溶液保持电中性,反应可以继续进行。4 知识点一原电池 ) (.下列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产生电流的是 1. B 答案 解析A、D项中电极与电解质溶液之间不发生反应,不能构成原电池;B项符合原电2,2H+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一)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汇总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一)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汇总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1)工业制氯气(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 2NaCl + 2H 2O 2NaOH+H 2↑+Cl 2↑ 2Cl - +2H 2O 2OH - +H 2↑+Cl 2↑ (2)实验室制氯气:MnO 2+4HCl (浓) MnCl 2+Cl 2↑+2H 2O MnO 2+4H + +2Cl -Mn 2+ +Cl 2↑+2H 2O (3)铁与氯气的反应:2Fe + 3Cl 2 2FeCl 3 (棕褐色的烟) (4)* 铜与氯气的反应:Cu + Cl 2 CuCl 2 (棕黄色的烟) (5)* 钠与氯气的反应:2Na + Cl 2 2NaCl (白烟) (6)氢气与氯气的反应:H 2 + Cl 2 2HCl (苍白色火焰) H 2 + Cl 2 2HCl (7) 氯气溶于水:Cl 2 +H 2O HCl +HClO Cl 2 + H 2O H + + Cl - + HClO (8)次氯酸见光分解: 2HClO 2HCl + O 2↑ (9)氯气的尾气处理:Cl 2+2NaOH =NaCl+NaClO+H 2O Cl 2 + 2OH - = Cl - + ClO - +H 2O (10)漂白粉的生产原理:2Ca(OH)2 + 2Cl 2 == Ca(ClO)2 + CaCl 2 + 2H 2O Cl 2 + 2OH - =Cl - +ClO - +H 2O (11)漂白粉消毒原理:Ca(ClO)2+2HCl =CaCl 2+2HClO ClO - + H + = HClO Ca(ClO)2 +CO 2 +H 2O == CaCO 3 ↓+ 2HClO Ca 2+ +2ClO - +CO 2 + H 2O= CaCO 3↓+2HClO (12)氯、溴、碘之间的置换反应:Cl 2 + 2KBr == Br 2 + 2KCl Cl 2 + 2Br - == Br 2 + 2Cl – (Cl 2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Cl 2 + 2KI == I 2 + 2KCl Cl 2 + 2I - == I 2 + 2Cl – Br 2 + 2KI == I 2 + 2KBr Br 2 + 2I - == I 2 + 2Br – (13)氯、溴、碘离子的检验: KCl+AgNO 3 == AgCl↓+KNO 3 Ag + +Cl - ==AgCl↓(白色沉淀) NaBr+AgNO 3==AgBr↓+NaNO 3 Ag + +Br - == AgBr↓(淡黄色沉淀) NaI + AgNO 3 == AgI↓+ NaNO 3 Ag + + I - == AgI↓(黄色沉淀) (14)钠放置在空气中被氧化(常温):4Na + O 2 == 2Na 2O (氧化钠,白色固体) (15)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 2 Na 2O 2 (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 (16)钠与水的反应:2Na + 2H 2O == 2NaOH + H 2↑ 2Na + 2H 2O == 2Na + + 2OH - +H 2↑ (17)钠与四氯化钛的反应:TiCl 4 + 4Na Ti + 4NaCl (18)钠的工业制法:2NaCl(熔融) 2Na + Cl 2↑ (19)氧化钠和水反应:Na 2O+H 2O ==2NaOH Na 2O+H 2O ==2Na + + 2OH - (20)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Na 2O+CO 2=Na 2CO 3 (21)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2Na 2O 2 + 2CO 2 == 2Na 2CO 3 +O 2 (22)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2Na 2O 2 + 2H 2O == 4NaOH + O 2↑ (23)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Ca 2++CO 32-==CaCO 3↓ (24)碳酸钠与氯化钡的反应:Na 2CO 3+BaCl 2==BaCO 3↓+2NaCl Ba 2+ + CO 32- ==BaCO 3↓ (25)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 2: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CO 32- + CO 2 + H 2O==2HCO 3 – (26)NaHCO 3与NaOH 溶液反应:NaHCO 3+NaOH==Na 2CO 3+H 2O HCO 3 - +OH -==CO 32- +H 2O (27)少量 NaHCO 3与Ca(OH)2溶液反应:NaHCO 3+ Ca(OH)2==CaCO 3↓+NaOH +H 2O 通电 通电 点燃 点燃 光照 点燃 点燃 光照 点燃 700~800℃ 通电 Na 2O 2既是氧化剂 又是还原剂

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1章末检测卷(三)

章末检测卷(三)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将固体X投入过量的Y中,能生成白色沉淀并放出一种无色气体,该气体能燃烧,不易溶于水,则X和Y分别可能是() A.钠和氯化铝溶液 B.铝和烧碱溶液 C.过氧化钠和氯化亚铁 D.锌和稀硫酸 答案 A 解析Na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NaOH与过量的AlCl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Al(OH)3,A正确;2Al+2NaOH+2H2O===2NaAlO2+3H2↑,无沉淀生成,B错误;2Na2O2+2H2O===4NaOH+O2↑,NaOH与过量FeCl2溶液反应,生成Fe(OH)2白色沉淀,然后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沉淀,C错误;Zn+H2SO4===ZnSO4+H2↑,无沉淀生成,D 错误。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钠在空气中燃烧最后所得产物为Na2O2 B.镁因在空气中形成了一薄层致密的氧化膜,保护了里面的镁,故镁不需要像钠似的进行特殊保护 C.铝制品在生活中非常普遍,这是因为铝不活泼 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因生成的氧化物很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故铁制品往往需涂保护层答案 C 解析铝因易与O2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而耐腐蚀,我们日常用的铝制品常采用特殊工艺将氧化膜变厚,保护作用更好,并不是铝不活泼。 3.下列反应,其产物的颜色按红色、红褐色、淡黄色、蓝色顺序排列的是() ①金属钠在纯氧中燃烧②Fe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 ③FeCl3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④无水硫酸铜放入医用酒精中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Na2O2、Fe(OH)3、Fe(SCN)3、CuSO4·5H2O的颜色分别是淡黄色、红褐色、红色、蓝色。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 一、导入新走近本 1导入新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化灿烂的国家,她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比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佛塔、道观等,(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使得中国的建筑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梁思成的,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题)。 2.走近作者(多媒体演示,略) 3明确目标(多媒体出示) ①.了解的行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的结构层次。 ②.理解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③.学习本科普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或议论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阅读本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 【问题设置】主要讲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那么什么是中国建筑?【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本,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拨】在第一段中找。

【整合答案】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出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公元前1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这样的鉴定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化观,从世界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的独特视角。 三、自读梳理理清结构 【问题设置】作者一共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几大特征?请分别找出。【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拨】注意从三个方面去概括 【整合答案】 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②(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点的认识】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生成气体,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而且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物态变化,形状变化等. 化学变化:物质的燃烧、钢铁锈蚀、火药爆炸,牛奶变质等. 【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题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典例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是二氧化硫与品红结合成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原理是氯水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布条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漂白粉有强氧化性将染料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褪色,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解题思路点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2.核素 【知识点的认识】 1、核素: 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很多元素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例如,氢有、、3种原子,就是3种核素,它们的原子核中分 别有0、1、2个中子.这3种核素互称为同位素.例如,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是12,称为C﹣12核素,或写成12C核素.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3,称13C核素.氧元素有16O,17O,18O三种核素.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核素常用表示,X是元素符号,Z是原子序数,A是质量数, A﹣,N是该核素中的中子数. 【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核素的概念,属于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

高中化学所有知识点总结(据人教版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整理)

高中化学所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4) 第一讲化学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 (4) 第二讲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16) 第三讲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 (19) 第四讲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22)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5) 第一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25) 第二讲离子反应 (30) 第三讲氧化还原反应 (36) 第三章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42) 第一讲钠及其重要化合物 (42) 第二讲镁、铝及其重要化合物 (45) 第三讲铁及其重要化合物 (51) 第四讲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及开发利用金属矿物 (55)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59) 第一讲碳、硅及无机非金属材料 (59) 第二讲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卤素 (62) 第三讲硫及其重要化合物 (67) 第四讲氮及其重要化合物 (71) 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77) 第一讲原子结构 (77) 第二讲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80) 第三讲化学键 (85)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88)

第二讲原电池新型化学电源 (92) 第三讲电解池金属腐蚀与防护 (96) 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102) 第一讲化学反应速率 (102) 第二讲化学平衡状态 (104) 第三讲化学平衡常数及反应进行的方向 (107) 第八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111) 第一讲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11) 第二讲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15) 第三讲盐类的水解 (121) 第四讲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25) 第九章有机化合物 (128) 第一讲认识有机化合物——主要的烃 (128) 第二讲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133) 第十章化学实验 (137) 第一讲常见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137) 第二讲常见物质的制备 (141) 第三讲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 (145) 第十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 (150) 第一讲原子结构与性质 (150) 第二讲分子结构与性质 (155) 第三讲晶体结构与性质 (161) 第十二章有机化学基础(选修) (166) 第一讲认识有机化合物 (166) 第二讲烃与卤代烃 (17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