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作品选笔记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作品选笔记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作品选笔记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作品选笔记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一、课堂笔记

(一)秦汉部分

1.《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

这篇奏疏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特色。

(1)是善于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应该抱的态度。如文中写到:“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取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也都很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是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而言调谐美,而且充满了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清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2.《过秦论》的写作特点?

《过秦论》的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文章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论述秦“过”,而一切选材与论证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提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2)文章的在论证方法上,主要采用了陈述史实与议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史实的分析中揭示其论点与结论。善于对比:秦与六国力量的对比,秦朝势力的威赫与陈胜义军力量的小弱对比等,都使文章论点的得出,显得自然而然。

(3)文章采用了比喻、夸张、铺排、渲染等文学表现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也造成了一种雄健奔放、汹涌澎湃的雄辩气势,特别能激动人心。

(4)文章的结构是按历史进程的顺序而展开的,清晰而谨严。句式灵活而多变,奔放而流畅。语言酣畅淋漓,纵横驰骋,雄辩滔滔,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

3.《论贵粟疏》的写作特点。

(1)本文体现了晁错文章逻辑严密、说理透彻的特色。文章围绕“贵粟” 这一中心论题展开论述,层层深入,段落之间环环相扣,最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文章第一段指出欲使“民不冻饥”只有“为开其资财之道”。第二段回答怎样开其“资财之道”;指出广开资财之道的办法是“务民于农桑”。第三段紧承上文,论证怎样才能使农民务农,指出只有“贵五谷而贱金玉”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接着第四段结合农民和商人的社会现实论证只有务农贵粟才能改变现状。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贵粟具体的办法:“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如此则“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这种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文章还多处运用古今对照、正反映衬的写作笔法。严酷的比照发人深省,具有一种无言的力度,如:文章开篇即是一组古今对比,一方面是尧、禹、汤的九年之水、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是“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的现状;虽然作者没有严词厉色,但这组对比却足以使君王猛省,使其读出此时此刻汉朝所面临的危机,也不由得不反思朝政的缺失。在论证“重农抑商”的政策时,并没有极力铺陈作者的观点,而是对农夫苦而无所得,商人不劳却富有的现实作了无情的对比;至此,不公的社会现实已跃然纸上。对比手法的运用文中还有多处,如“金玉”与“粟米布帛” 的对比:“车骑马”与“粟”的对比等,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简练峻急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如写农夫之苦的一段:“春耕夏耘,秋获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给瑶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诸如此类的段落在文章中还有许多。语言流畅,文笔矫健,表现出一种逼人的气势。这一语言风格与文章的内容达到了有机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4.《项羽本纪》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司马迁对项羽的爱惜之情。

(1)巨鹿之战(写他的英雄本色)(2)垓下被围,账中做歌;(3)塢江自刎(坦然)

(1)开头,初起时年二十四

5.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1)以结果为依据

(2)司马迁一个基础态度:以饱含同情和惋惜的笔调,通过一系列重大军事斗争和政治事件,生动展现了项羽从崛起到失败轰轰烈烈的历史过程,深刻提示项羽的思想矛盾,刻画了项羽的悲剧性格。项羽是楚国贵族后代,和秦有国仇家恨。年轻时失去贵族地位,后来参加反秦战争,成为西楚霸王,项羽参加反秦战争是为推翻秦,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垫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历史功绩)司马迁是把他作为一个悲剧英雄来写的,他胸怀大志,才气过人,后来又很勇敢,在反秦战争中履历战攻,在他身上有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即使在他失败的时候,这种力量也会显示出来,另外他的性格具有刚强豪爽的一面,同时他也缺少头脑、粗俗、有勇无谋、优柔寡断、轻信别人,刚愎自用,同时还有高傲的一面,他爱面子,要的是尊严,缺少政治头脑,没有政治远见,没有进步的政治思想。(性格)他是建立在推翻六国贵族的地位来推秦,所以在推秦后没有采取进步的政治主张,采取的政治政策和措施违背了历史潮流,导致天下从新陷入分裂和战乱。同时,项羽是一个破坏有余建设不足的人,他不知反省,直到灭亡时仍然怨天尢人。

6.司马迁是如何刻画项羽形象的:

《项羽本纪》集中全力,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首先是精心选取重大而典型的材料,在军事、政治斗争的风云中来刻画人物。江东起兵、巨之战,突出他作为起义军首领,在反秦、灭秦过程中的军事才干、勇武精神和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鸿门宴突出其憨直和精疏寡谋,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突出其英雄末路之悲。与此同时,作者又极善通过典型细节和一些具体的描绘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如观秦始皇游会稽时脱口而出的“彼可取而代也”;鸿门宴上在刘邦向他道歉时,他说“此沛公曹无伤言之”;垓下被围时向老农问路;自刎前不肯渡乌江及对王翦说“吾为若德”等;除了通过人物言行之外,文章也重视人物心理的描写与刻画,如垓下被围、四面楚歌、悲歌别姬,充分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此外,文中还用了反衬和对比手法,如以诸候军之怯懦、赤泉候人马辟易来反衬项羽的勇武,鸿门宴中以刘邦的卑恭和工于心计与项羽相对照等,对突出项羽的性格都起了重要作用,作者通过多种手法的运用,使得项羽这个悲剧英雄人物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7.以“垓下之战”为例,说明司马迁的写作特色

垓下之战一段描写的是项羽的失败,这一段不是项羽最光彩的经历。在这一段中,司马迁仍然对项羽报有爱惜之情,突出项羽的英雄气概。同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项羽的爱戴,而项羽一味的怨天尤人也给予充分的表现。

(1)在垓下被围丈中作歌,这一层主要是渲染一种悲剧氛围,表现出作者对项羽这一人物的怜惜之情。

(2)项羽在临死前的表演,通过这一段再次表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同时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失败不自责,反而怨天尤人的悲剧人物性格。所以,这一段对项羽既爱惜又同情,同时通过被田父欺骗也表现出了项羽不得民心。

(3)塢江自刎是项羽一生中最悲惨也最壮观的一个场面。司马迁表现项羽的坦然,并把这英雄气概同汉朝军队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项羽最后一次展现性格中光辉的一面,并最终完成了这个悲剧人物的描写。

8.《报任安书》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

人生观:

他的人生观就是扬名后世,为了留名,可以不顾传统道德的约束,可以忍受奇耻大辱,最看不起死后不能留下美名的人。如文中体现他人生观的句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且勇者不必死节”,“且夫臧获婢妾,由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所后世也”,“古者富贵名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等,这些都表现出他的人生观,是以古人为榜样,完成自己的完满人生。

创作观:

提出“发愤著书说”,即在逆境中著书以抒其愤,批判封建制度的严酷,与现实抗争,实现人生价值。文中体现他创作观的句子:“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

愤之所为作也”,“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等,他把著书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

9.《报任安书》抒情性表现在哪里?

抒情性表现在他发奋愤书的人生观、坚定的人生信念上,表达了他的坚强毅力,对自己带来的信任。具体来说:这虽是一封书信,却是一首愤激的抒情诗篇。文章处处以议论的言语,悲愤抒发着遭受酷刑后内心的屈辱和痛楚,抒发着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深切体味。他没有放弃对李陵降敌事件的固有看法,他也并不后悔自己的替李陵说话;他痛心于那些“全躯保妻子”之辈的“媒蘖”行径。同时,他也将武帝在李陵事件上迫害自己的深层因由揭渚世人:那不过是神经过敏的皇帝为庇护亲信而发出的淫威。宫刑并没有毁坏司马迁的个性,只是让他对世道、对皇帝有更入骨的认识。对现实愤怒和绝望,使作者产生了精神的升华,“文王拘演《周易》那一段掷地有声的宏论,表达出他将以残生完成”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的远大抱负。比一般诗人更伟大的是,他没有停止于对自身苦痛的宣泄,而是把愤闷化作了行动。

10.分析苏武的形象以及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

《苏武传》成功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爱国者的形象,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质。作为汉朝的外交使节,匈奴用审讯逼迫他,用死刑来恐吓他,都不能使他屈服;卫律用荣华富贵引诱他,也不能使他动心;用流放北海放羊来折磨他,也不能令他改节。特别是在经历了北海长期贫困寂寞的生活后,仍然面对李陵的劝降不为所动,特别能见出苏武的气节。

威武不能屈——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赫罪,”举

剑欲击之,胜诗将,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富贵不能淫——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有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君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言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仅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贫贱不能移——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旄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在李陵劝时说:“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铖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交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在听说皇帝驾崩时又“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

形象塑造:

(1)选取典型事件来突出人物性格。如卫律通降、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一系列事件,有力地将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2)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卫律举剑欲刺武,作者用“武不动”三字,就把苏武作为一个大国使节的威仪表现出来了。再如写苏武北海牧羊“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的细节,刻画苏武性格的坚定,十分传神。

(3)苏武形象的塑造,也是在一系列人物的对比中完成的。如张胜的怕死,李陵(可耻的叛徒,但良心还没有泯灭)的因个人恩怨而不顾大义,都反衬出苏武的视死如归,正气凛然。

(4)运用个性化的语言,生动体现了作为一个汉朝的使者,那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汉朝的自信。如文中写道:“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为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苏武大义凛然地喝斥卫律,语言极为生动,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人为之动容。

11.《四愁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四愁诗》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较早的七言体诗歌。诗歌以写“我”对“美人”的思慕而又追求不到,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美人以及山高、水深,实际象征的是理想,以及在追求理想过程中世道的艰难。风格含蓄委婉。为突出主题,作者运用了重章叠调的形式,连定四章,反复咏叹,使情绪得到宣泄。此诗只是在每首句带一个“兮”字,其余都是七言,对后来七言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12.《刺世疾邪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本文首先揭露东汉末年“情伪万方”的各种社会黑暗,继而指出“执政之不贤”是社会腐败的根源。最后表达贤者应“各守尔分”的道德原则。文章是愤世嫉俗的,也是绝望无奈的;反映出东汉末年清醒之士所特有的心态。

13.《刺世疾邪赋》的艺术特征?

14.试述《陌上桑》的艺术成就

《陌上桑》是一首优秀的叙事诗,全诗故事完整,情节曲折起伏。全诗分为三大段,第一段写罗敷之美貌,第二段写罗敷坚拒太守的无耻调戏,这三段写罗敷夸夫,于高潮处戛然而止,让读者感到余味不尽。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多种手法成功地刻画人物形象。对罗敷这个女主人公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侧面的渲染和烘托,如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贪看罗敷,即是侧面描写和烘托;诗中又善用对话,通过使君和罗敷的几番对话写出了罗敷的坚贞和使君之无耻;诗中还运用夸张手法,如其夸夫一节,极尽铺陈之能事。这多种手法的运用,对刻画罗敷的形象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15.分析罗敷这一人物形象。

《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一首优秀的叙事诗,叙述了太守调戏桑女而遭到严正拒绝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秦罗敷这个美丽、坚贞、机智勇敢的动人形象。罗敷天生丽质,光彩照人,使用权无数行人为之驻足;她勤劳,最喜采桑养蚕。她坚贞,忠于自己的丈夫,忠于爱情,面对太守的无耻诱骗,她义正辞严地予以怒斥,表现了不慕宝富贵的高尚品质。罗敷不但敢于向荒淫无耻的封建权贵做斗争,而且聪明机智,善于斗争,她用夸夫的方式压倒了太守的气焰。罗敷的光辉形象也正反衬出太守形象的卑劣、无耻和丑恶。

16.《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全诗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生动,结构完整细密。全诗由兰芝遣归、仲卿惜别、刘兄逼婚和夫妇殉情等一系列事件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采用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关系和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间关系双线推进的方式,两条线索交织、照应,使故事情节发展脉络清晰,结构细密,这首诗通过多种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首先,是作者善于通过极富个性的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不仅兰芝和仲卿的对话极富个性,就是焦母和刘兄的三言两语也十分传神,如“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即活画出焦母之专横。其次,诗中人物行动的描写也很精彩,如用“槌床便大怒”来写焦母的凶悍等。此外,诗中还大量运用了铺陈、夸张、比兴等手法,如用铺陈手法写兰芝的装束,“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比兴手法,都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此诗多为现实主义手法,而结尾处写二人的墓地树木枝叶覆盖,鸳鸯相向长鸣,浓富浪漫主义色彩。此诗为五言诗,语言的基本风格是自然、质朴、流畅,但其中也穿插了一些浓墨重彩的语辞和抒情色彩极强的句子,表现了语言的丰富性。此诗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完美的结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分析刘兰芝、焦仲卿、焦母的人物形象。

刘兰芝是诗中的女人公,她是一位聪明美丽、勤劳贤惠、忠于爱情、富于反抗斗争精神的女子,她嫁到焦这后,日夜操劳,便偏执尖刻的婆婆总是故意刁难,迫于无奈,只好向婆婆提出自遣。临行时,温顺的兰芝还恭敬地向婆婆道歉、道别,顾念她的辛苦,充分表现了她贤惠善良的性格。但兰芝对于爱情是坚贞不渝的,先和丈夫相约决不变心,后被兄长逼迫,口头答应改嫁,但她仍忠于焦仲卿,以“举身赴清池”的行动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反抗和控诉。刘兰芝的美丽聪明、勤劳贤惠、忠于爱情、刚强不屈,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因此,她成了我国古代文学中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焦仲卿在这场婚变中处境最难,如果他只忠于爱情或只遵从孝道,都不会有悲剧的发生,然而焦仲卿的性格特征应在于他既顾孝道,也顾爱情,悲剧就在他的“忠孝不能两全”中发生了。焦母的性格来自她的特定身份。

18.分析《孔雀东南飞》的思想内容。

这是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诗。此诗通过刘兰芝、焦仲卿这对青年夫妇的婚姻悲剧,深刻揭露并强烈控诉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吃人罪恶,深切同情这对青年夫妇的悲剧命运,热烈地赞颂了他们坚贞不移的爱情和以死殉情的抗争精神,寄托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19.《行行重行行》是如何表现思妇的思念之情。

《行行重行行》是一首思妇诗,写的是女子对在外丈夫的百般思念。一方面女子对丈夫的长期不归有所怀疑,一方面又默默地祝愿他保重身体,心情是复杂而又深切的。

20.《行行重行行》表现怎样风格。

此词感情深沉诚挚,反复咏叹,但在表现方法上却不同于一般民歌的大胆直率,而是表现出了特有了蕴婉含蓄的风格。如巧用比兴手法,以“胡成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来喻人人都怀念故乡,以“浮蔽白日”喻丈夫为他人所诱惑。诗中又以“衣带日以缓”写自己因思念之苦而消瘦,用“努力加餐饭”来表达对丈夫的无限关怀体贴。这样就使得全诗意蕴深厚,委婉含蓄。

21.《西北有高楼》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东汉末年,社会黑暗,仕途艰难,不少文人虽怀济世之志,到处奔波以求入仕,但多数人是壮志难酬,于是知音难遇的感慨便是当时文人一种极普通的情绪。这首诗的主旨即在表达东汉文人对知音难遇的感慨。诗以高楼写起,以高飞作结,通过弦者与听曲者的共鸣,反映出当时文人一种带有广泛社会性的慷慨不平、哀伤惆怅。

22.分析《迢迢牵牛星》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写思妇对游子深切思念之情的诗作,而诗人则借用了民间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通过织女对牛郎的思念来表达思妇与游子的离别之苦。诗人巧妙地利用天上牛郎织女不能团聚的传说和人间夫妇离别之苦的相似之处,把思妇的感情全部寄寓在织女身上,诗中字字句句写天上织女的愁思,实则句句在抒发人间思妇的离恨,巧妙而又贴切。诗中还根据织女的身份,以织女“终日不成章”这一典型细节来写她对牛郎思念的深切,表面看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实际上善于织布的织女之所以织不出布来,是因为她一直在遥望银河对岸的牛郎,涌起万种相思,早已“泣涕零如雨”了。这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更能打动每个读者的心。此诗语言精美,多用叠字,既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又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和情思。这是一首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历来脍炙人口。

魏晋南北朝

23.简述《观沧海》一诗体现了曹操怎样的情怀。

《观沧海》充分显示了诗人主观情志。大海的壮阔、奔放,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襟,以及叱咤风云的气概和自信心;而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中,我们又能看到诗人对社会动荡、人生不宁,甚至生命短暂的深沉忧虑。总的看来,这首诗显现了一种积极进取、总揽天下的乐观精神,是曹操个性精神的集中体现。

24.简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对显现全诗主题有何作用。

这句不但描写了大海辽阔、深邃,更写出了大海中所蕴藏的勃勃生机,以及它所拥有的无限的生命力。这四句气势磅礴,显示了作者卓越的想像力,成为古来描写大海的经典之句。

25.《龟虽寿》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从哲学的高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态度,直抒自己的抱负。诗中集中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而弥坚、建功立业的豪迈气魄和积极进取精神,同时,也批判和否定了方士们关于神仙不死之说的妄谈。作者直抒胸臆,坦率热烈,真切地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生命的短暂的深沉感慨和建立功业的热情都是建安的时代主题,本诗理性的认识和充沛的情感的完美结合,极富感染力地表达了这一主题,典型地表现出慷慨悲凉的艺术风貌。

26.简述《龟虽寿》理趣结合的艺术特点。

本诗以抒情言志为主,但在坦率、豪迈的情感中又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情感和理智思考的结合,使诗歌呈现出理趣相生的艺术风貌。诗的开头四句,以神龟、腾蛇作喻,说明生命总会结束,任何英雄人物也都有只有有限的舞台来一展身手。诗人并未因些而消极,“老骥伏枥”四句表现出诗人不甘年暮,要以建立功业来充实、升华短暂人生的壮志。“盈缩之斯”四句,对天年有所思考,其中体现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的意图。诗篇情感充沛一致,但也有理智的思索,对生命的理解、完成生命的思索与建功立业的激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相互生发,促成了诗歌独特的艺术风貌。

27.《短歌行》的艺术特点。

(1)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有着极为浓烈的抒情色彩。诗中两个主题:一是对人生短促的感伤,其感情色彩是慷慨悲凉的;一是求贤若渴的心情,其基调是激越高亢的。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使诗歌的主体情绪由悲凉升华为激越,诗的总体风格是深沉、含蓄的,既真实地再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感受,也抒发了诗人积极有为的雄心壮志,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多处运用比兴的手法。如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短促;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喻求贤若渴又实现不了的心情;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表现贤才寻明主的

愿望;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达广招贤等。此诗还巧妙地引用了《诗经》的成名在,借当时人所熟知的《子衿》、《鹿鸣》二诗,不露痕迹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使诗歌风格沾染的古朴含蓄的韵味。

(3)此诗用韵自由,四句一转韵,于舒缓中见出跌宕起伏,于深沉雄健的情调中见出错落有致的节奏感,表现了诗人杰出的创造精神。曹操以其慷慨悲凉的真情实感,质朴而不失典雅的语言,赋予四言诗以新的生命,此诗堪称四言诗中的名篇。

28.简述《饮马长城窟行》的主要思想。

这是一首用乐府旧题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作。诗中借秦朝大征民役修筑长城的史事,通过太原卒与长城吏的对话和征夫思妇的反复叮咛,揭露了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诗中写的虽是旧事,但处处透露出时代的生活色彩,即是对汉末统计者暴虐统治的控诉,也表现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29.简述对话在《饮马长城窟行》中的作用。

这首诗继承了汉乐府的叙事性特征,主要是通过役卒和“长城吏”的对话,以及役卒和妻子的书信来往,描写了役卒对生还的绝望,妻子对丈夫的牵挂,写出一个家庭名存实亡的悲剧命运。诗人选取了极为典型的情节,不但生动地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而且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劝嫁”这一情节,既写出了役卒有家难归的绝望,也写出了他善良的心情,“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住”,则表现了他的极度愤懑和无奈;而妻子言“结发行事君,慊慊关心意。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不但表明了对丈夫艰难处境的理解,也表达了同命运的决心,可谓字字血泪,感人肺病。这两个人物形象都十分饱满,有着鲜明的生活色彩。全诗情节虽简单,却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概括力。

30.简述《七哀诗》中细节描写对揭示主题的作用。

本诗具有极强的概括性,通过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显示了社会动乱、军阀混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首先,诗人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很形象地描述了多年战乱所带来的尸横遍野的荒凉景象,和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谓同声之慨;接着,诗人又以极其细致的笔触,记述了“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凄惨场面。“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之句,真切地写出了妇人骨肉相离之惨痛,也写出妇人对生活的极度绝望。场面惊心动魄,惨不忍睹。这一场面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它深刻而形象地再现了那个悲惨的社会现实,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引起战乱的军阀的无限厌恶。

31.简述《七哀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此诗选材十分典型,不但用“白骨蔽平原”一语写出时代的本质特征,堪称“实录”,而且又选饥妇弃子这一特写镜头写出了人生诸多不幸中最动人、最典型、最悲惨的一幕,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更深刻、更形象、更本质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此诗层次分明,结构紧凑,主次相宜,首尾照应。此诗将叙事、描写、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语言质朴,音节急促,感情悲恻,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和悲凉格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2.《登楼赋》的艺术特色,特别是景物描写在其中的作用

这首小赋记录了作者登楼所见的景色,由此抒发自己怀才坐老、报国无门的焦灼之情。

第一,文章善用典故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加了文章表达感情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第一部分写在麦城城楼上所见景色,引出思乡之情;第二部分的景物描写与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由美景所带来的愉悦到怀远思乡之忧,再到前途渺茫的苦闷和绝望,情感发展的脉络非常清晰,在这一过程中景色由白日的明丽,变化为日暮时的萧条、孤寂,与感情的发展线索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相互渲染、相互推进,共同营构了一个多层次而情调统一的艺术境界,增强了全文的抒情效果。

33.简述典故在《登楼赋》中的作用。

全文多处用典,其中第二段以孔子在陈、钟仪楚秦、庄舄越吟等典故,说明不论是圣人还是普遍人,不论是身在富贵还是处于困境,怀乡恋土是人的共性,很贴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第三段“瓠瓜徒悬”语出《论语》,“井渫不食”语出《周易》,王粲利用这些当时人所熟知的语典,也就为自己的忧虑寻找到往古的回响,所以更显得忧愤深广。这些典故的成功运用,啬了文章表达感情的深度和广度。

34.试据《出师表》分析诸葛亮的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诸葛亮回顾平生,表达了自己报答蜀汉政权知遇之恩的渴望,以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理想。字里行间,处处表现出一个封建政治家的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等精神品质,以及强烈的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责任感受和使感受。诸葛亮的际遇及其品质,正是后代士人“明君贤相”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形式,因此,深受后人所推崇。

35.《出师表》中共有十三次提及“先帝”,简述这一表达方法的作用。

这篇文章以议论为主,但说理中饱含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因此能语重心长,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作者兼顾臣下和长辈的两种身份,既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深切忧患,又有切于实际的谆谆教诲,反复叮咛,情感绵密、深挚,很有感染力。尤其是自述生平一节,可谓披肝沥胆,在娓娓倾诉中,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尽情流露。作者在文中反复念及先帝,不但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的深切怀念,用先帝来激励后主,同时也作为一条感情的线索,使得全文一气流贯,有着急切、深沉的感情节奏。总的说来,文章在晓之以理的同时,更是动之以情,文章的感情色彩非常突出。

36.《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代言诗,以一年轻女子口吻,抒写对远游未归丈夫的深情思念,同时,也隐然有一种夫妇相会的希望和憧憬,客观上表现了对离乱时代破坏人们幸福生活的无限哀怨之情。此诗着力描绘深秋月夜的典型环境,揭示女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凡心世界,情景交融。此诗笔触委婉细腻,语言简洁清丽,音韵和谐流畅,将旷女怨夫、离别相思的传统题材,写成一篇言情佳作。此诗风格清丽哀婉,又不失建安诗歌苍凉的时代特色。

37.《白马篇》的艺术特色以及如何刻画“游侠儿”形象的?有着怎样的精神境界

本诗境界极为壮丽,除了人物形象的璀璨夺目之外,作者对场景的渲染,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西北、沙漠、高堤,以及驰骋纵横的战场,给人以开阔、雄奇的印象。诗歌语言华丽多彩,反复排比的句式,不断变化的动词,造成了全文坛简洁明快的节奏。而作者自我感情的投入,使得全诗上下洋溢着浓郁的英风豪气,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

此诗主要用铺叙写法,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能够“捐躯赴国难”的青年英雄形象。开头二句,骏马奔腾如飞,烘云托月地表现出游侠儿的高超骑术和豪迈气概,又写出了边情的紧急。“借问”四句,刻意描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选用“破、摧、接、散”四个动词,从左右上下不同方位表现他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以猿猴、豹螭为喻,说明他的敏捷灵巧,显示他杀敌立功的先决条件。“边城”以下六句,写游侠儿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情景。最后六句表达游侠儿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和气吞山河、壮志凌云的风貌,体现了他的精神世界,显示他崇高的思想品德。通过层次分明的铺叙深入,人物的塑造则既有外在形象的描绘,又有内在心理的刻画,丰满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英勇矫健、血气方刚的青年英雄形象。

游侠儿形象实际上是曹植自我形象的投影,诗中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也表达了建功立业的远大政治抱负。

38.试论述曹植《赠白马王彪》一诗的思想情感。

这是曹植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一首“愤而成篇”的赠别诗。此诗不仅抒发了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之类的小人,而且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沉痛哀悼,对白马王表示深情的劝慰,同时,也真实地吐露了自己岌岌可危的政治处境和惴惴不安的惶恐心情。

39.分析《赠白马王彪》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抒情诗。诗人复杂的感情流露于字里行间,洋溢于文字之外。情真意挚,悲切动人,这主要得力于诗人抒情手法的多样:诗中既不乏直抒胸臆之处,又因有所顾忌而不乏曲折、含蓄之笔;巧妙地把事、理、情、景有机交织在一起,多层次、多角度地把复杂而沉痛的感情淋漓尽致而又从容不迫地表达出来。此诗在结构和形式上也颇具特色,全诗七章,从第二章起即采用蝉联而下的辘轳体,前后章首尾相衔,结构自然,谨严而富于变化。其形式虽仿效汉乐府的分章形式,但又不沿用乐府旧题,而是自创新体。此诗语言精炼、准确,词采繁富,是其五言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气体高峻雄深。直书见事、直书目前、直书胸臆,沉郁顿挫,淋漓悲壮”概括了此诗的风格特色。

40.《赠白马王彪并序》的写作背景,分析本诗的抒情方法

此诗作于不得已之时,与政治背景有关。曹植后半生,虽受封为王,而实身不由己。曹植不惟建功立业无望,人生自由亦皆失去,所以对前途有深重的悲伤之感。任城王暴薨京城,兄弟不得同行,都深深地刺激了曹植,使他浓郁的“忧生之嗟”化为激愤之情,喷薄而出。这首赠别诗实是诗人压抑已久的情感的一次集中爆发。

本诗的抒情方法,有以下四个方面:

(1)结构上采用辘轳体,形成一种迫人的气势,创造出条理清晰而又酣畅淋漓的抒情效果。

(2)采取直抒胸臆的慷慨倾诉。诗中透露出作者凄凉孤寂之感,抒发了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哀,兄弟的离合之悲不过是孤寂而无常的人生的具体体现,在这孤寂和无常之感的背后,隐含了诗人对曹丕的极度愤慨。

(3)借景抒情。诗所写的长路漫漫,泥泞多阻,以及秋风荒野的苍凉、萧瑟,不仅使景物烘托了全诗的凄凉悲惨气氛,而且还有象征意义,暗示了诗人的人生多诘、前途渺茫,抒发了诗人的孤寂、悲戚之情。

(4)运用比兴手法,真切淋漓地表达出作者时而激昂、时而低沉,辗转相承的感情旋律,生动而多样地展示了作者的情感状态,增添了诗篇的情感凝聚力和艺术表现力

41.谈谈你对《洛神赋》主题的理解

曹植一生自恃才华,却受到猜忌,不被信任,因此常有明珠暗投、无人赏识的悲哀;这种感觉,再加上转蓬似的不断迁徙,又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孤寂感。因此,强烈的自我呈现意识和对知音的渴望,使他从这个美丽的人神恋爱故事中找到慰藉。在这篇赋中,曹植着意刻画了河神宓妃的艳丽、美好,描摹了女神对自己的柔情相约,以及离别时的深情留恋。在这个两情相悦的过程中,曹植不但感受到喜获知音的欢娱,他也能从女神的眷恋中充分地体现了自我价值。这是一种精神安慰,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抗。而“人神道殊”的悲惨结局,实际上是曹植悲剧命运的投影,体现了曹植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从这篇赋里,我们能感到曹植对现实世界深深的绝望,以及他内心深处的不屈和挣扎,因此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

42.《咏怀诗》(夜中不能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是《咏怀》诗的第一篇,有《咏怀》诗发端的意义,实际起着序诗的作用。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的阮籍,由于政治环境的险恶,内心十分矛盾、痛苦。此诗总写自己孤独寂寞的处境和抑郁忧伤的情情。“忧思独伤心”一语,既是此诗的主旨,也是八十二首《咏怀》诗的感情基调。

此诗采用象征和比喻手法。以孤鸿、翔鸟自喻,托物抒情,自然而贴切;诗中又善于隐括前人诗句,隐用其意,不露痕迹,使诗意深含不露;此诗又比较注意环境气氛的描写和渲染,注意自我行为和心理描绘,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阮籍常恐招祸,故其诗多不明白表露心迹,而是通过隐晦曲折的方式来表达,此诗也颇具代表性。

43.据《与山巨源绝交书》简述稽康的性格特征。

《与》最充分地表现了稽康嫉恶如仇、不慕荣利的个性特征。山涛举荐稽康做官,在稽康看来这是对自己立场的背叛,为司马氏罗致人才,所以是不能容忍的,他之所以公开提出与山涛绝交,就是要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态度,实际上是严正宣告了自己在政治上与司马氏的绝交。这在当时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44.简述稽康宣扬“自然”、“适性”思想的现实政治意义。

(1)本文的出发点是老庄的自然的思想。文章以“必不堪者七”和“甚不可者二”,用疏狂简散的生活态度,阐释了老庄的“适性”、“无为”

(2)显示了稽康对污浊的官场和虚伪的人伦礼法的蔑视,从而也揭露了当时“礼法之士”的虚伪和荒唐。当时司马氏鼓吹“孝道”,人伦礼法实际上是他们争夺帝位和诛杀异已的思想利器。稽康对礼法的攻击,就是对司马集团的公开挑战,因此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3)“必不堪者七”和“甚不可者二”中所体现的超然物外、抗拒荣利、反对束缚的现实要求,还显示了嵇康对绝对自由的老庄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也显示了他愤世嫉俗、孤芳自赏的人格力量。

45.简述《与山巨源绝交书》的艺术特点。

(1)文章立论大胆,锋芒毕露,说理巧妙、透彻,文风纵横恣肆,左右逢源。

(2)善用典故、比喻,如开头的疱人、尸祝,中间的志在长林丰草的野鹿,结尾的野人献曝,都充满了情趣,而且极生动,说理入木三分,使文章在自然直率之外,更显生动和形象。

(3)充满感情色彩,无论是对山涛和礼法之士的嬉笑怒骂,还是表达自己对自然情性的认同,都一泻而下,是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真诚动人。刘勰称嵇康作文是“师心以遣论”。

46.《咏史》(郁郁涧底松)的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

这是《咏史》诗的第二首,诗人以涧底松与山上苗取喻,形象地揭露了社会上“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现象,并借汉代金,张家族与冯唐作比,说明这种现象古已有之,根深蒂固。全诗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腐朽门阀制度,抒发了自己的愤慨与不平,也唱出了当时天下寒士的不平之声,表现了深刻而大胆的批判精神,而且这种强烈的不平之鸣和批判精神,也深深影响和激励着后世许多大作家。

47.简述《咏史》的艺术特色。

比兴手法的妙用,是这首诗最鲜明的特色。诗中以古喻今,以自然现象喻社会现象,既形象、明白,又巧妙、深刻。此诗语言质朴而奇伟,议论大胆而直率,感情慷慨激昂,以深沉的愤怒指责传统的积弊,颇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

48.《兰亭集序》反映了王羲之什么样的思想?

在篇篇序里,王羲之介绍了这次“修禊”盛会,并对“群贤”能在一个和煦的春日,在这美好的水光山色之中“畅叙幽情”,而深感欣慰。而这种短暂的欢娱,又使王羲之深为感慨:一切都会过去,都会成为陈迹,在不断地成为过去的岁月中,留给我们的只是人生短暂、岁月如水的悲哀。王羲之否认了老庄一煞费苦心生、齐彭殇的观点,认为后人将通过这些诗歌获得同样的感受。这种悲观的思想是魏晋时代士人的普遍感受,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49.简述《兰亭集序》的文章风格

50.简述《搜神记—干将莫邪》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这则故事刻画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干将莫邪之子眉间尺“日夜思欲报楚王”;在楚王悬赏捉拿、难以抒仇的情况下,不惜自刎让山中行客代为报仇;但他“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直到客说“不负子也”,尸体才倒下;而楚王煮头时,“三日三夕不烂”,这些描写都表现出了眉间尺誓死复仇的决心和力量。客的形象则颇具有拔刀相助的豪气,仅仅山中遇到眉间尺就肯许诺帮助他报仇,在使用计谋杀死楚王之后也自刎了,表现出客的胆识与侠义气魄。

51.简述《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对十三年官场生活的反省和认识,表现了对官场“尘网”、“樊笼”生活的憎恶和不满,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决不合作的政治态度;诗中又用主要篇幅描写自己归田之后的生活环境和心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恬静闲适的生活,宽松愉快的心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脱离世俗后的自由、舒畅和无限欣喜之情。

52.分析《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是这首诗的重要特色。诗中有极为精彩的景物描写。桃红柳绿、鸡鸣犬吠、田园茅舍、袅袅炊烟,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勾画出一幅和平宁静的田园生活图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但此诗中的景物又不是纯客观之景,而是处处融进了诗人的主观感受,饱含着诗人热爱、依恋田园生活的襟怀和意趣。比喻和对比的运用,也是此诗的一大特色,“尘网”、“樊笼”、“羁鸟”、“池鱼”等比喻,既有生动具体的形象性,又给读者很多想象的余地。而官场和田园对比刚更好地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否定。此诗语言质朴自然、平淡闲放,粗看通俗,明白如话,实则丰富浑厚,一字难易。苏轼称陶诗语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准确地道出了其语言质朴之中有丰韵,平淡之中有华采的语言特色。

53.简述《饮酒》(结庐在人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此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心远”为全篇之骨,“真意”乃全篇之髓,而这里的“真意”正是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鸟倦飞而知还”之意。诗人在田园生活中领悟了人生的“真意”,集中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精妙独到的景物描写是此诗的突出特点,诗中虽写的是自然实景,但更多的是写诗人意中之景。笃自然实景,诗人写得简洁、淡然,显示了诗人不重描绘、不重形似,而重点染、重写意的特点。诗人重在对生活、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之中,达到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意的完全融合,在超凡脱俗的境界之中表达诗人达到“净化”的程序的思想。造语精到是此诗的又一特色。此诗用意深微,而语言清悠澹永,有自然之味,而又极为精当,如“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活画出了诗人在采菊之际,无意看山而偶然见山的悠然神情,看似信手写出,实则精当无比,于平淡朴拙之中见其语言工力。

54.简述陶渊明在《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通过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不屈服和抗争的决心。而这两则神话中所隐含着的深厚的悲剧精神,显示了作者清晰地知道反抗的无望,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陶渊明作此诗时已是晚年,虽仍执著于田园之乐,而生活已陷于困窘之中,所以不免有所不平,这首诗可以看做是这种心情的自然流露。它显示了陶渊明的另一方面的特征。

55.简述《归去来兮辞》在艺术方面的特点。

这篇抒情小赋在结构上自然流转,异常流畅,一气呵成,很好地体现了陶渊明回归自然的欢快和闲逸之情。本文的抒情和议论切换自然,对往岁的沉痛反省和当下欢乐的田园感受在文中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全文语言朴实简净,音节自然谐美,多用四六句式的对偶句,用典妥切,既有骈体文章的整饬、精练,又有散体文章的平易、流畅,显示了极高的美学价值,赢得了后世的普遍推崇。

56.分析《桃花源记》中所显示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宁静、自然,充满了幸福和自由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没有国家君臣,没有赋税徭役,没有战乱纷争,人们过着淳朴、自得其乐的自然生活。这其实就是老庄所谓的甘食美服、乐俗安居、“邻里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它的意义,首先就在于作者借之表现对充满了动乱、欺诈、掠夺的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批判,它否定了现存的社会制度,表达了作者对平等、自由的“大同”社会的向往。其次,桃花源人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生存状态,显示了陶渊明追求自然,反对矫饰的人和理想,这和他的众多田园诗的主题是一致的。再次,从再寻桃花源而不得的记述中,可以看出,陶清醒地认识到,这不过是一个理想的图景,它远离现实生活,流露出一种不可复得的悲哀。这篇充满了乌托邦色彩的文章,既反映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也反映了动乱时期下层百姓希望能够逃避灾难的幻想。

57.分析《桃花源记》的艺术特色

大胆想象,有较多的虚构成分,故事朴朔迷离,生动逼真,颇富小说色彩。善于谋篇布局,以时间为序,结构完整,情节曲折新奇,引人入胜;文章描写工巧,语言简朴精妙,意境恬静幽美,充满诗情画意。作者将自己的感触自然地融入于细腻的笔法中,这其中有赞美、羡慕,特别是文末所流露出的惋惜,含蓄有味,有很大的感染力。

58.《桃花源记》的内容:

本文以散文形式记叙了渔人寻访桃花源的传闻故事,描绘了桃花源内的优美景致,给出了一幅丰衣足食、自由自在、和平安乐的社会图景,曲折地反映了久经战乱的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这一人间仙境也与污浊黑暗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清楚地表明作者对战争频繁,尔虞我诈,黑暗残酷社会现实的的否定,这是十分大胆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当然,文中所构想的乌托邦社会,显然受老庄“小国寡民”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是不可能实现的一种空想,这是作者不可逃脱的时代和阶级局限。

59.《登池上楼》的思想内容。

此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之时。此诗先写自己被贬永嘉的生活和心情,主要抒写了自己官场失意的牢骚不平;继写生机勃勃的春景引起自己的感受,抒写了自己离群索居的孤寂和怀人思归的心情。最后直接说理,表示自己可以作到遁世而无闷,其实他是无意归隐而故作旷达。就全诗而言,主要是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进退失据的愤愤不平之情。

60.分析《登池上楼》的艺术特色。

成功的景物描写是此诗的突出优点。“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生动地写出初春的物候特征。在这光影交错之中,绿色的小草在碧波荡漾的水边悄悄地生长,而发满新芽的柳树上,各种新奇的鸟儿婉转鸣叫。作者通过这几句简单的描述,绘出了一幅有声有色、充满了和谐和生机的画面,也表达了自己久味自然后突然重逢的欣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受能力。这不仅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成为后世诗人描摹自然的典范。比兴手法和典故的运用,也是此诗一大特色。开头六句托物起兴,以潜虬、飞鸿喻世人的出处和自己的进退失据;豳歌、楚吟二典故的运用,对抒发自己的思乡怀人之情起了一定的作用。造语精工,大量运用对偶句,充分体现了谢诗的语言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堆砌词藻、雕琢太过;全诗几乎都是偶句,呆板而少变化。

61.《拟行路难》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愤世嫉俗之作,此诗抒发了诗人在当时门阀制度下备受压抑,有志难伸的悲愤之情,突出表现了诗人孤直、倔强的性格,深刻反映了“才秀入微”的诗人与黑暗现实的类锐矛盾和对立。

62.《拟行路难》的抒情特征及在形式方面的特征

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诗,作者在诗中酣畅淋漓地发泄了自己的怨恨之情,为我们塑造出一个顽强、倔强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首诗杂用七言、五言,两句一韵,自由换韵,声调流转自如,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63.《芜城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感慨兴亡变化的吊古之作。作者通过对广陵城昔日繁华和当今衰残景象的具体描绘,揭露了统治者的豪华和奢靡,讽刺他们穷奢极欲的豪华生活都成为过眼云烟。文章抒发了华屋丘山,人生无常的慨叹,表现了浓重的感伤情绪,但也真实地反映了在战乱和若难时代中人们的普通情绪。

64.《芜城赋》的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最突出的特色。先写昔日之盛,后写今日之衰,前者为后者作必要而巧妙的铺垫,蓄势充分,水到渠成,对比鲜明,收到极好的艺术效果;精彩的景物描写,想象和渲染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又一特色。文章景物众多,画面广阔,既能用简洁笔墨勾画出事物的生物形象,又通过渲染、夸张、巧妙地融进自己丰富的主观想象,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强烈的抒情性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特别是三、四段,情景交融,结尾又用两首歌来写,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文章虽然大部分是描写,但处处有情。今昔之对比,处处有作者今昔盛衰之感,“凝思寂听,心伤已催”,作者内心的无限感慨之情已跃然纸上;最后的歌更以抒情为主,“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的悲歌,愁思幽渺,余痛不尽,极富抒情性和感染力;辞藻华美,以工整的四六骈句为主,骈散相间,工整而不拘泥,典雅而又自然,是这篇骈体抒情赋的又一特色。此文是鲍照赋的代表作,也是南北朝时期骈体抒情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65.《别赋》的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对人世间各种离别的描写,刻画和概括了他们的“暂离之状”和“永诀之情”,着意渲染了离别之苦,并进而把一切别离都归结为“怨”,这在社会黑暗、饱经离乱的南朝,可以说是人们普遍的体验和感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某种不满情绪。

66.《别赋》的艺术特色

本文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力。文章开头以“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这高度概括的语言总摄全篇,点明离别之苦,末段又以“有别必怨,有怨必盈”的论断总括全文,给人印象十分深刻。文章中间部分则具体描写了七种离别,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而在每一种离别之中,它们又极具典型性,具有普遍意义,极能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本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借环境的描写精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感受。不同的离别有不同的环境,作者都赋予景物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造成不同的气氛,特别是恋人之别一段尤为精彩,情景交融,浓富诗意,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感受。本文语言富丽,整饬,多姿多彩,尤其是恋人之别一段,采用浓富诗意的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音调珠圆玉润,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委婉含蓄,言约意丰。

67.简述《别赋》中所描写的七种离别各有什么特点。

《别赋》对离别进行分类,作者抓住不同类型的各自特点,在各异的场景中描摹了离别情绪言的千差万别。

(1)富贵者之别,账饮东都、贵客群集、笙歌罗列,表现为盛宴游娱的场景,只在离别之际,才“感寂寞而伤神”。

(2)剑客侠士的诀别则带有凛然的义气,“衔感于一剑”、慷慨赴义、风云为之变色,表现出悲壮的气氛。

(3)征人之别,将边塞的辽远无极与家乡的绚丽风光对比,与家中的和乐温情对比,渲染出不忍之状。

(4)使者之别,“一赴绝国,讵相见期”,突出了空间和时间的漫长,而亲朋因此“魂动”、“泪滋”,显示出悲怨的情绪

(5)宦游之别,侧重写闺阁的寂寞和思妇无穷无尽的期盼。

(6)求道学仙则必需做出对人间的舍弃。

(7)恋人之别,以春情秋思表现了绵绵不绝的思念。

68.《北山移文》的思想内容。

本文假借北山神灵的口吻,用移檄的形式,深刻地揭露了周子隐居时道貌岸然,应诏时志变神动,入仕后追句逐利的虚伪面貌,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身在江湖、心在魏阙、以隐谋官的假隐士,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69.《北山移文》的写作特色。

(1)在人物刻画方面。这篇文章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非常成功。首先是真隐士和假隐士的对比,指斥那些先贞后黩的假隐士是“何其谬哉”。其次,以假隐士隐居的姿态和出仕的情形进行对比,在前后的变化中揭示假隐士的真实嘴脸。除了对比手法外,作者对人物情态的描摹可谓细致深刻,入木三分。如其在描述假隐士初入仕之状云:“尔乃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寥寥数语,将一个小人得志而忘乎所以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展现无遗,充分表现了自己的鄙夷和不齿的态度。

(2)拟人的手法运用。本文主要拟北山神灵之口叙事抒情,本身就充满奇异的特色,文章末段还将山川草木、云雾、泉石、鸟兽等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类的落寞、羞愧等情感,借以表达对假隐士的愤怒,惟妙惟肖,极有韵味,如“秋桂遣风,春萝罢月”之句,写妩媚柔弱的桂和萝,它们的形象和愤怒的情绪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效果非常突出。

(3)文章属对工整,文辞华美、音韵协畅,尤其是整齐而富于变化的句式,缓急有间,流转自如,使得文章节奏随情感变化而变化,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

注:艺术特色加(3)

70.《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艺术特色

(1)此诗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标题中一个“望”字,紧扣主题,结构上紧紧扣住“还望”,从各个不同角度写出“望”时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离开京邑时复杂的感情。

(2)善于借景抒情,景特描写清晰,饱含感情。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句,想象奇妙,是千古流传的佳句。它描写了黄昏时分天际、江上之景色,使人在一片绚丽灿烂的色泽之中,又能感受到无限的舒缓和宁静,创造出一个鲜艳而和谐的诗歌境界。

(3)诗音韵和谐,一韵到底,极其流畅。此外,诗歌造句精美,如“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句,用典自然、巧妙,“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句,整齐工稳,写景如画。此诗充分体现了作者清丽秀逸、情味隽永的艺术风格特征。

71.《拟咏怀》(榆关断音信)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诗极写自己久羁北国不得南归的痛苦和怨恨,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故国之思,明知返回故国无望,但最终也不肯放弃这一信念。

诗人将其羁留他方,而家乡消息全无的孤独、悲伤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其时梁朝已被陈所取代,“汉使绝经过”也包含作者的故国不再的哀伤。“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一句,渲染了一个悲愤凄厉的气氛,即写出了自己的处境,又表达了自己的悲怨之情。诗歌的后四句,表达了十分复杂的感情:自知回归无望,但又不能忍心、也不可能就断了这时刻萦绕在心头的乡关之思,在这样艰难的思念之中,人渐渐老去,而所剩无多的生命,又使得思念之情更加浓烈,也更加悲伤。这首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深沉而动人。

72.《拟咏怀》的艺术特点。

此诗感情深挚凝重,辞采华美,妙用典故,多有工整的对句,音韵和谐流畅。诗中诗人以思妇自喻抒写乡关之思,“纤腰”、“束素”、“横波”、“红颜”等艳辞的运用,还时露宫体诗之柔美本色,但艺术手法高超,不愧为其后期诗的代表作。

73.通过《哀江南赋序》分析庾信的思想情感。

在这篇序文中,庾信从梁朝的灭亡说到自己的身世,并深深感慨:当此家国倾覆之际,而自己却腆颜仕周,这其中虽有万般无奈,却不能掩饰自己内心的愧疚。庾信在文中一再对自己的软弱而悔恨自责,感情极为真挚、动人。这种真诚的反省精神,不但赢得了百代以下的读者的由衷的同情,也使得这篇文章的主题有着独特的价值。瘐信在文中还表示了对江南故国的深切思念,而国破家亡的事实,又使得他的思念成了一种绝望的呼唤,十分悲怆。瘐信对梁朝的灭亡深为痛切,并谴责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在“天意人事”的感叹之中,我们能感受到庾信心灵深处的凄凉和悲怨。

74.简述《哀江南赋序》用典的特点。

这篇骈文在用典上显示了作者过人的才学和艺术功力。文中处处用典,不论叙事、抒情、议论,作者能借典故予以表达,而且在典故的用法上还很有独到之处。比如,作者在反省自己事周的经历时,大量使用历史上的正面事例,并颠倒原事的结局,从而形成强大的反差和张力,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愧疚和自责之情。如“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等等,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过,也有人指责本文用典过多,有做作之嫌。如王若虚

75.分析《巫峡》的艺术特点。

文章通过对巫峡雄峻的山川形势和四时景物的描绘,艺术地再现了祖国的江山多娇。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描绘生动,意境优美。作品先总写巫峡形势,然后具体描绘巫峡四季不同的风光景物,层次分明,互相映衬。在具体景物描绘方面,先从正反两个方面极力描绘巫峡两岸高山的峥嵘气势,接着具体描绘四时之景;每一季只描写一方面的景色,画面简练、色彩集中,而充满了动感。就景物而言,大到崇山峻岭,滔滔江流,小到草木林泉、秋霜、袁猿,有声有色,形象逼真,气象万千,引人遐想。本文语言精

炼准确,清新优美。它一扫六朝骈文堆砌词藻的绮靡习气,用清新淳美的短语,准确地描绘景物,渲染气氛,如“沿泝阻绝”“乘奔御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林寒涧肃”等,均言简意丰,生动、形象,极富神韵。

76.《西洲曲》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经过文人加工的南朝民歌,是一首表现男女离别相思的情歌。此诗写一女子在梅花又开之时,回忆自己曾与情人在西洲欢会,如今折梅寄江北以表相思之情。

77.分析《西洲曲》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情歌,主要是女主人公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在表达方法上,此诗不是靠感情的趋接抒发,主要是紧扣季节物候的变化,通过自然景物和女主人公的一系列活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缠绵复杂的思念之情,使得景、行、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此诗语言精美、娴熟、流畅。诗中大量采用庇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如以“梅”谐“媒”,以“莲”谐“怜”等;诗中又多采用接字和钩句的修辞手法,使句与句之间相互衔接、勾连,大大增加了语言的连贯性和节奏感;诗中又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如以“莲子青如水”比喻对情人爱情之纯洁,以“莲心彻底红”喻爱情的成熟和热烈,在大增加了诗歌的婉约与含蓄;诗中有不少句子精美、优雅,如“卷帘天自高”以下六句,蕴含丰富,启人联想;再加上此诗用韵自由,音韵和谐优美,使全诗流利宛转,琅琅上口,全诗在语言方面既充分表现了民歌清新、自然的特色,又具有文人诗精工、雅丽的特点,声情摇曳,情味无穷。此诗中有些句意上下不够连贯,有些句子含意也不大明确,但就总体而言,中心明确、突出,条理大体清晰,其不大连贯、不大明确之处,又恰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此诗充分体现了南朝民歌深挚缠绵、婉约精美的特殊风格,是南朝民歌最成熟的代表作。

78.分析《木兰诗》中木兰的形象。

这首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一女英雄的光辉形象。在外族入侵、可汗点兵,父老弟幼的严峻形势下,木兰毅然作出“从此替爷征”的决定,她的善良、机智果决、深明大义的品格已突出表现出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在艰辛的戎马生涯中,她驰骋沙场,勇敢善战,成为一名巾帼英雄。她凯旋归来,又辞谢天子“尚书郎”的封赏,回家与家人团聚,充分表现了她不慕荣利的高尚情操。总之,木兰是一个善良、勇敢、坚毅、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慕名利的女英雄,这一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女性的优秀品质,因此,她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79.分析《木兰诗》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虽叙写木兰从军的故事,但主旨却不在于写她杀敌立功,而在于表现她的高尚品德与情操,所以在叙事的详略和谋篇布局方面独具匠心:详写她代父出征的情况,征途情景及凯旋后的欢庆场面,而略写其十年戎马生涯。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样一个女英雄形象是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在塑造人物方面作者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一是始终把木兰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来充分展示其性格:如开始时在可汗点兵与木兰的父亲和弟弟都不能从军的矛盾中,木兰决定代你从军;在旅途和征战生活的艰辛与一个女子身体条件的矛盾中,木兰成了一位巾帼英雄;在天子赐赏与还乡和亲人团聚的矛盾中,她毅然放弃了功名利禄。二是作者极善于刻画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木兰织布时异乎寻常的叹息情态,旅途中思念亲人的情怀,还乡后的一系列行动,都细腻而真实地揭示了木兰丰富的内心世界。诗中不仅刻画了木兰这一有血有肉的现实英雄形象,而且还采用了夸张手法写她十年未露女人本来面目的奇迹,她的卓著功勋以及还乡后的精神风貌,使这位女英雄更富浪漫的传奇色彩。丰富多彩的语言离心是此诗的重要特色之一。诗中大量运用排比和复叠的句子,如“东市买骏马”四句的排比和“爷娘闻女来”、“阿娣闻妹来”、“阿弟闻秭来”的排比:“不闻爷娘唤女来”的重复以及“唧唧”、“溅溅”、“啾啾”、“霍霍”等迭字的运用,都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表现力。全诗以五言为主,又杂有七言至九言句,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再加新颖的比喻,设问句的巧用,使全诗语言既刚健质朴,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又丰富多彩,显示了极高的语言造诣。

80.简析《敕勒歌》的诗歌意境

《敕勒歌》歌唱了辽阔无垠的草原,以及草原上的放牧生活。诗歌虽然短小,却描绘出一个壮丽、奇伟的场景,它轻巧地揽括了浩瀚的天穹、无边的原野,给人以极其震撼的力量。诗中“穹庐”的比喻,显示了敕勒人以天地为家园的豪放气魄和广阔的胸怀,极有气势。“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写出了草原的富庶和敕勒人的自豪,显示了他们热爱草原、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全诗意境雄浑奔放,散发着积极昂扬的精神,在文学史上的有着很高的声誉。

81.把握《野望》这首诗描写景色动静相结合的特点。

这是王绩诗作中最为人称道的一首,也是出现得较早的成熟的五言律师。此诗起句点明时间、地点、次句抒发情感,茫然,惆怅。中间四句写望中所见。静态的景色是树树秋色,山山落晖,冷落萧瑟;动态的是牧者驱犊,猎者带禽,返归家中,富有生机。众人皆有所归,更衬显出作者无所归依的苦闷。最后两句也是抒情。作者感慨遇见的人都不相识,只好长歌以遣怀,追念古代伯夷和叔齐那样的隐者。

82.《简述》在狱咏蝉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咏蝉,抒写了自己高洁的品性和无罪入狱的愤郁不平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辩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咏物诗最讲体物真切、寄托遥深,这首诗在这方面均非常突出。诗人咏蝉是实写,但主旨又不在于单纯模写物态;诗人将蝉作为高洁的象征来歌颂,但又只侧重写其身世处境和居高饱洁的特征。这样,蝉既是自然之物,又是诗人人格、遭遇和思想感情的化身,诗人以蝉自喻,寓情于物,寓悲愤沉痛于比兴,达到了物我合一,既作到了体物真切,又作到了寄托遥深。此诗前六句均对仗,而且十分工整,语言也概括、凝炼。这首五律是骆宾王的代表作,颇负盛名。

83.分析《滕王阁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是一篇借登临之会感怀世界的赠序文。文章通过对饯别宴会盛况的记叙,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文中对所谓的“圣君”、“明时”,曲折地表现了自己的不满。文中虽流露了明显的宿命悲观情绪,但又表明了自己坚决的态度;虽然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但仍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明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健康的。

这是一篇出色的骈体文。文章构思精妙,布局严谨,条理清晰。全文以滕王阁饯别宴会为中心展开叙述,采用铺叙手法,融叙事、写景和抒情为一体,首叙天文地理,次叙贤王嘉宾,再写时令景物,然后转入抒情。先感慨古之失志者,再劝勉当今失志者,最后转到自己,抒怀言志,以逊词作结。全文严谨、清晰,转承自然,和谐统一,十分得体。写景雄佛壮丽,抒情真挚委婉,情景交融,境界阔大,气势奔放、充分表现了文章工于写景,长于抒情的特色。本文虽为骈文,但能突破六朝骈文的旧格局:文章辞采华美,但不流于繁缛、晦涩,佳句迭出,为人传诵;用典虽多,但贴切自然,而不流于堆砌和卖弄。此文内容充实,文辞华丽,音调铿锵,气势奔腾,具有雍荣华贵的特色,而又不失奔入,自然,确为历来传诵之句作。

补:《腾王阁序》表达了王勃怎样的感情?

文章表达的感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首先,宴会本为乐事,乐事之中却兴起悲伤的感慨,本文集中体现在“遥襟甫畅”一段,“极娱游于暇日”一句之前,铺写宴会之乐,随后“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几句,情感由喜悦突变为悲伤,转折大。王勃的悲,为的不是生命的短暂,他有一种廓大的宇宙意识,涵盖面广,视野、境界开阔,还含有哲学思辨的意味。

其次,王勃表达了一种怀才不遇的情感,他特别提出“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样的疑问。即,在所谓圣主明君统治的时期,仍然会有才人志士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任用,还要遭遇打击排挤。这就为对君臣遇合问题的思考,提供了另一个思路。

84.把握《独不见》以景衬情的艺术特点。

全诗以景衬情,寒砧落叶,明月清光,肃杀的秋声秋景,更使思妇愁情满怀,苦苦相忆。还巧妙自然地把思妇与其丈夫、长安与边地两组不同的场景,通过想象联接起来。第三句写思妇,第四句转到远人,主要写时间不久;第五句写远人,第六句写思妇,一北一南,主要突出空间距离的遥远。这样,通过时空交错,暗示了戍守边地将士的辛苦,揭示了少妇的心理。而且,地名的运用也给人以不同的感觉,与所写人物的性别特征相符。白狼河,听起来就恐怖,是征人所在之地;丹凤城,听起来优美,是思妇所居之所。此诗取景广远,流转自然,是以思妇为题材的律诗中很出色的一首作品。

85.简述《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登临抒怀之作。通过诗人登台远眺、仰天长啸,抒发了理想破灭、生不逢时的孤寂忧伤之情,表现了对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强烈不满和无限悲愤,喊出了封建时代正直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具有深刻意义。此诗没有对收入眼底的景物进行具体描绘,也不着力于主观感情的曲折倾诉,而是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三句从宇宙时空之无限和人生之短暂、功业之难成,深刻揭示了主人公强烈的苦闷悲愤之情,末句用一典型动作突现诗人自我形象,这就使一个忧国忧民而怀才不遇的封建士人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此诗语言朴质、凝炼,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前三句是蓄势,第四句是感情高潮,于高潮处戛然而止,使全诗充满慷慨悲凉的格调,发人深思,引人共鸣。

86.简析《感遇》(兰若生春夏)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之作。表面上咏兰若,实际上是通过写兰苦春夏欣欣向荣,空绝群芳,而当秋风生起,便摇落无成,隐寓自己理想幻灭的忧伤和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托物寓意,线纯用比兴手法,是此诗最突出的物色。前四句写兰若于春夏之时独占花林,充满激赏之怀;后四句写秋来摇落变衰,深表惋惜之意,全诗寓意深刻,含蓄有味,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语言就加雕饰,自然清丽,然“何”、“空”、“幽独”等字均有工力,于平淡中见出精警。

87.简述《春江花月夜》的思想内容。

这首七言古诗虽沿用乐府旧题,写男女离别相思之事,但却能脱出前人窠臼,写出了新意。诗中展现了春江花月之夜浩瀚幽邃、恬静优美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遐想、探求和对人生的无限沉思慨叹,并着力抒写了春宵月夜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尤其是表现了思妇望月怀人的深情以及对美满生活的憧憬。

88.分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1)这首诗构思新颖巧妙,结构自然谨严。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层铺展,而以月为中心线索,由月升写到月落。前八句写景,接着八句写对宇宙及人生的沉思遐想,后二十句写游子思妇的离情别恨,最后以“情”字收束全篇。

(2)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创造出空灵渺远、皎洁静谧的意境,是这首诗的最突出特色。在月光的照耀之下,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清丽动人、丰富多彩的春江花月夜美景,在这些景物所创造的皎洁、静谧意境之中,自然融进深奥的哲理和抒发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使诗情画意与哲理完美和谐统一。

此诗词彩精美清丽,韵律和谐,婉转流畅。全诗四句一换韵,来仄韵相互交替,音节谐美,悦耳动听,有民歌风味。诗中有不少精彩的对偶句,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等,向为人们传诵。这首诗以其艺术独创性,成为七言歌行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艺术特色。

(1)写景生动,气势强劲,表达诗人开阔的胸襟。巧妙的运用比兴,借眼前湖水比兴,既赞美了对方,又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写得不卑不亢。诗人不愿闲居,目的是要有所作为,这就使得他的愿望有一种豪壮之气。诗人先写洞庭湖,景象阔大,浑芒壮观,给全诗定下一个高昂的格调;然后用欲渡无舟,观钓羡鱼来表现积极从政的热情,这就使请求和希望显得大气,自然贴切,委婉含蓄。

(2)结构上用“欲济”把前景与后面的抒情连结在一体,承上启下非常巧妙。前四句写洞庭湖的景色,气势壮大。八月的洞庭湖因秋水上涨,水而与两岸齐平,烟波浩渺,远望,与天空连成一片。水气蒸腾,洞庭湖附近面积广大的云梦泽都笼罩其中;水波激荡,仿佛整个岳阳城都被撼动了。后四句抒情,诗人由眼前景引申出想法。想要渡过洞庭,却没有船。看着那些垂钓的人,我只有白白地羡慕。言外之意是,自己想要走上仕途,却苦于无人引荐。在这样圣明的时代,无所作为是令人羞愧的。看着那些已经荣膺要职的人,我只能钦慕而已。

(3)语言精于锤炼、传神,特别是写景。

90.简述《过故人庄》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通过到故人庄造访全过程的叙写,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了宾主之间真挚朴实的友情。此诗结构自然完整,由出访开始,以预约再来作结,层次分明,前后呼应。情景交融是此诗的又一特色。诗中绿树青山,景色明丽,有远有近;面对场圃,满眼桑麻,气氛恬静怡悦,正是这如现的美景之中,处处融入诗人的淡泊情志和愉快心境。这首五律语言质朴自然,而不乏精工,如“合”、“斜”等都是信手拈来,而又生动传神;诗中对仗工稳,平仄和谐,形成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成为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作。

91.《汉江临泛》的艺术特色。

(1)画面壮观,一、二句是想象之辞,视野开阔,气势磅礴,三、四句写江水浩渺奔向远方,好象流出了天地之外;两岸青山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五、六句写江水,声势壮大。前面的城邑好象俘在水上,波涛汹涌,使远处的天空也摇动起来。

(2)写景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前两句虚写,写出视觉的错觉,显示出画家敏锐的艺术感受。围绕“眺”选择景象,写出视觉感受,大气包举,画面壮观,虚实相生,实景与想象融为一体,清晰的景色与朦胧的景色同入诗中。动静结合,把江水山山色写得异常雄浑而有韵致。

(3)语言浅显生动,动词用的好,写出了视觉的感觉,体现了它的气势和力量。

92.《山居秋瞑》的艺术特色。

(1)写景使用白描、笔致简约、生动。这是一首山水诗,一、二句点出季节时令、雨后、山中新凉、空气清爽,让人感到秋意渐生。三、四句写山中月下景色。月光照在松树上,光影流连在树枝之间,泉水淙淙地流,水清石见,五、六句从听觉和视觉方面写傍晚时的人物,竹林喧闹,推想是浣女归来,这是诗人耳中所闻,渔船顺流而下,莲叶为之分披,莲花为之摇动,这是诗人目中所见。最后两句表达诗人愿意留在山中的感情,暗寓归隐之意。

(2)动静相衬、视听结合,构成一幅画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明用了动词“照”和“流”,但给人以幽静的感觉,月照无声,泉流有响,动静相衬。“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视听结合,充满画意,表现出诗人对物态的体察极其精微,符合感觉的顺序。先听到喧闹声,然后才会推想,或看见浣女归来;先看到莲叶摇动,然后才看见渔船驶出来。这几句对景色的描写充分显示出诗人的心境是从容而空明的。

(3)这两联对仗工整,句式富于变化。“明月松间照”四句章法错落,句型变换,确为传世名句。

(4)这首诗语言生动、凝炼,而又自然流畅,朴素无华。全诗音调和谐优美,静中寓含着生机,意境清新明爽,静逸秀丽。

93.分析《蜀道难》的艺术特色。

(1)《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杰作。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精妙的比喻,生动的描绘,加上神话传说的穿插运用,描绘声绘色了蜀道的雄奇峻伟、高耸险恶。“连峰去天下盈尺”、“六龙回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的夸张描写;天梯石栈、太白鸟道、飞瀑鸣雷、枯松倒挂的动人心魄的描绘;豺狼、虎蛇的比喻;蚕从、鱼凫开国,五丁力士劈山等神话传说的运用,都给诗歌增添了神秘奇幻、光怪陆离的色彩和雄健奔放的气势。

(2)此诗感情色彩强烈、诗歌一篇便用“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连串的强烈慨叹,创造了笼罩全诗的感情气氛,先声夺人,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主旋律共三次出现,分别表达了这一感情的爆发、深化和收束,贯穿全诗的这种浪漫主义激情,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艺术感染。

(3)此诗句式参差错落,极富变化,诗中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以至十一言句子,使诗歌的节奏缓急相间,且具有明显的散文化色彩。此诗用韵灵活,不但多次换韵,而且有地方不大讲究用韵,有时又连用仄声字,如“历井仰协息”;连用平声字,如“愁空山”。由于诗句和声韵的变化莫测,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对表达诗人激情奔放、淋漓酣畅的感情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94.说明《行路难》情感强烈,数度起落转折的艺术特色。

诗作抒发的情感大起大落,转变迅急。开头两句写酒席的珍贵,中间四句忽而转写内心的抑郁、愤懑。

七、八两句写古代贤者最终得遇明主的故事,寓含对自己的期许和对未来的希望。“行路难”等四个短句,抒发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感情激越。最后两句从苦闷中超拔出来,抒写豪情壮志,表达了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失望与希望,苦闷与开朗,惶惑与坚定,相互矛盾的情感几起几伏,议论式的主观抒情色彩极其浓厚。这种写法突破了旧题乐府主要以赋体叙事的方法,具有创新意义。

95.《将进酒》情感色彩强烈、作者情绪变化剧烈的特点。

这首诗情感激越,一波三折,恣纵不羁。开头用呼告语,提示人们对生命流逝、人生短暂的醒觉,然后表白不要辜负了明月,当尽情欢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两句健拔豪迈、气概非凡,看似突如其来,实际上却是承接前面的情感而来的。前面蕴含仕途受挫、怀才不遇的意思,因而作者需要抒发心中的忧愤,自我认定才干与价值。接下来,再次表示要痛饮一场,遥应“须尽欢”之意。后面讲“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说明诗人曾经想要成为圣贤,然而,历史和现实都使他失望乃至于绝望,所以他要做个留名的饮者。结尾“与尔同销万古愁”一句,悲中有壮。

96.简述《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其实并非游山玩水的兴寄之作。诗歌通过梦游天姥的精心描绘,抒写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和理想的热烈追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满,对权贵的蔑视以及自己傲岸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这一精神的集中体现。当然,诗中也流露了诗人人生如梦的消极虚无思想情绪。

《梦》是李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此诗构思新巧,以描写梦游为主,而以梦醒后的慨叹议论为辅。写梦境,便于驰骋想象;抒感慨,对表现主题画龙点睛。此诗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手法,描绘出亦虚亦实、亦奇亦幻的天姥山的雄奇壮丽风光和神仙境界,在令人目眩神迷、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中,寄托自己的主观感情。此诗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杂以四、五、六、九言,兼用楚辞句法,使语言既有波澜起伏的气势,又灵活多变,自由流畅。

97.《长干行》的艺术特点。

此诗情调萦回婉曲,一往情深,刻画了一位对爱情坚贞、执着、情思柔婉缠绵的女性形象。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场景和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情和神态。折花而戏,竹马青梅之戏,写两个小儿女天真无邪之态:“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新婚少女的羞怯情态;都表达得十分生动传神。笔触细腻,写出随着年龄的不同,随着身分角色的转变,人物的心理也发生变化。“初覆额”、“为君妇”、“始展眉”和“君

远行”是几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事件,与此相对应,女子的心理经历了无嫌猜、羞颜未开、对爱情生死相许、思夫伤心几种不同的情感。作者还善于运用景物描写烘托氛围,婉转表达人们的情思。门前深苔,秋风落叶,黄蝶双飞,这些景物都很好地衬托出女子相思之情的深觉与哀婉。按年龄顺序表现生活变化的写法,明显受到了民歌《也雀东南飞》开头的影响。

98.分析《燕歌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这首诗通过行军、作战等场面的描写,概括了军旅征战生活的各个方面。此诗内容极为丰富:首先,诗人对长期浴血奋战的广大战士寄以深切的同情,并热情歌颂了他们不计私利、为国立功的高尚情操和爱国精神;其次,诗人以激愤的感情,猛烈抨击了将帅骄横轻敌,腐败无能,不恤士卒的丑恶行径;其三,诗人通过反映将士们的苦乐悬殊,深刻揭示了军中的阶级对立,反映了军中生活的本质。所以就思想的广度和深刻而言,《燕歌行》都不愧为盛唐边塞诗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诗选材典型、全面,既有君臣,又有官兵,既有敌我,又有征人思妇,巧妙地涉及到了争战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富典型性的概括力。这首诗极善于概括描写和细致刻画结合起来,如“校尉羽书”二句概括了边地军情紧急和敌我双方的备战情况,“铁衣远戍”四句概括了征人思妇的刻骨思念;而对边塞自然环境的描摹和对战地紧张气氛的描写又非常细致具体。此诗感情复杂而强烈,有沉重的叙写,有高亢的赞美,有悲愤的抒情,有深慨的议论,但总的感情基调是高远豪放,苍凉悲壮。此诗多用对比手法,有将领和士兵苦乐不均的对比,也有敌我的对比,还有古今将领的对比,通过鲜明对比,不置之不褒贬,但却收到了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诗语言壮丽,七言歌行中插入不少精工的对句,于流畅之外别具整饬之美;全诗四句一换韵,音调谐婉,并随诗的感情起伏而跌宕变化。

9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这是一首咏雪歌,又是一首送别诗。此诗以西北边地奇寒的雪天为背景,描绘了北国异域的酷寒和奇瑰的雪景,表达了诗人与武判官之间深挚的友谊和浓重的惜别之情。此诗构思新颖,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全诗咏雪送别,以雪为中心线索,以写雪开始,又以写雪结篇,全诗“雪”字凡四见,将雪后的军中生活,独具特色的别宴和情深意浓的送别自然而紧密地串联在一起。此诗通过多种手法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既有精彩的实景描绘,又有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大胆而合理的夸张,加上作者有意的色彩点染,使得景物画面生动。全诗通过写景来抒情,融情入景,使得至情真情的表达既淋漓尽致,又含蓄蕴藉。此诗结尾处不用直接抒情,而以诗人目送武判官和凝视雪上的马蹄印来表达情意,形象鲜明,余韵悠长,而人寻味。

100.《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艺术特色。

此诗通过对大军出征时险恶环境的描写,热情歌颂了出征将士军纪严明、不畏艰险、勇于征战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精神,并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出师西征必胜的信念。此诗并非出师西征的纪实,而主要是诗人的悬想,故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就成为其重要特色。“平沙莽莽黄入天”,“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等,为读者描绘了惊心动魄的边塞绝域风光,为表现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提供了典型的环境。此诗还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以敌军的来势汹汹和唐军相比,又以环境的险恶来反衬将士们的英雄气概。都收到了很好效果。此诗句句押韵,化偶为奇,节奏鲜明而急促,声调强劲而激越,对表现将士们的思想和全诗苍凉悲壮风格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诗不愧为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101.分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思想内容。

这首诗通过对自己身世遭遇和途中见闻的叙写,抒发了诗人换抱负和深沉的忧国忧民思想。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深刻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种尖锐的阶级对立,揭露了最高统治集团醉生梦死、横征暴敛的罪恶;诗人又从自己享有特权尚有“幼子饥已卒”的遭遇,推想到那些“失业徒”、“远戍卒”的更深的痛苦,对他们寄以深切的同情,表现了诗人推已及人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诗中一再表达诗人“窃比稷与契”的致君尧舜思想,忠君爱国之情十分激切,但诗人从自己对社会的观察中,深感国家危机四伏,官渡改辙,河桥窸窣,都暗喻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形势,表现了诗人的政治敏感,更表现诗人对未来局势、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这首诗充分显示了桂诗“诗史”的特点,不愧为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杰作。

102.分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艺术特色。

融叙事、抒情和议论于一体是此诗的一大特色。这是一首咏怀诗,但诗吸却有“自京赴奉先县”的叙事过程,而就全诗来看,又以抒情和议论为主。诗中真正的叙事内容并不太多,其中大量的是议论感慨之词,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就抒情而言,忧国忧民之情可谓“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三大段之中,段段贯穿这一思想;就一段来看,也是反复咏叹,曲尽其意,如首段之咏怀。全诗波澜起伏,千回百转,典型地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选材典型,对比鲜明,是此诗又一特色。统治者骄奢淫逸,诗中选了凌晨过骊山,以皇帝及其幸臣们为靶子;百姓灾难深重,诗人选了自己的遭遇,自己享有特权,尚有如此悲惨遭遇,其他百姓自然不言而喻。不但选材典型,而且还运用了极为明显的对比,如“朱门酒肉臭”和“路

有冻死骨”的对比,朝廷分帛与贫女的对比,自己和“失业徒”等的对比,对突出诗歌的内容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字法古朴,句法拗劲,语言朴实而精工,全诗均用仄声韵,这些也都大大增中了诗歌严肃悲郁的气氛。

103.《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沉郁顿挫的特色体现在哪?

全诗或叙述、或却情、或议论,以议论和抒情为主,三者融为一体,结合得非常完美。从用韵上看,全诗用仄韵,而且用入声韵,音调急而拗,有助于表达其胸中起伏难言的抑郁与悲愤之情。如诗作第一部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写诗人自身困顿,仍心念百姓,面对同辈人的耻笑,他坚持理想,反而更要慷慨发浩歌。“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表达诗人也有隐居江海,悠然自适的想法,但出于对君王的忠诚,却不能这么做。“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他一生忧劳勤苦,眼看要等同于尘埃,却未能实现抱负,这是他极不甘心的,即使如此,他也不改初衷。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是诗的主线,一唱三叹的形式在表达感情时反复曲折,使诗歌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在表达感情上具有沉郁顿挫的特色。

104.分析《登高》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此诗通过重阳节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潦倒异乡的身世之感悲伤沉郁的怀乡之情。此诗长于绘景,情景交融。前四句写长江秋景,既有整体的远景,又有局部的近景;既有细致的刻画,又有粗犷的勾勒,动静相衬,画面苍凉萧瑟;后四句触景生情,羁旅之愁,孤衰之态,写尽无限悲伤之意,含蓄不尽;此诗境界开阔,气象苍劲,格调高浑,造语精工整饬而富于变化。此诗为老杜七律的代表作之一。

105.简述《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此诗是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所作。首联、颔联写自己左迁之由,抒发了自己忠而获得罪的满腔悲愤,以及为国家兴利除比弊、老而弥坚的凛然正气和刚直不阿精神;颈联即景抒情,伤时念家,抒写了英雄失路之悲;尾联从容交待后事,倾吐了难言的酸楚激愤之情。全诗凄楚激愤,义薄云天,感人至深。这是一首七言律师,但诗人却能以“文章之法”行于谨严的格律之中,直叙方法的运用,以虚词入诗,笔势纵横开合,又不损害格律要求,确为韩愈“以文为诗”的成功之作。此诗境界开阔,大开大合,对比鲜明,气势磅礴,使全诗意境高远,震撼人心;此诗感情色彩强烈,人物形象生动,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深厚沉挚,诗意盎然,确有老杜沉郁顿挫之风范。

106.《送李愿归盘谷序》的艺术特点。

(1)在艺术上,本文突破了一般赠序的结构,赠序传统的做法是送行者“赠人以言”,而本文却用主要的篇幅写行人的话。采有赋体,虚构两个人,主客问答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李愿作为决意归隐之人,通过他的话来表达愤世嫉俗之情,无疑会更加真切,更加畅快无隐。文中对三类人的描绘十分生动传神,其中刻画志得意满的达官显贵,虽无一字臧否,而这些人贪爱权势,庸碌卑下的心灵暴露无遗;描写隐士率意自足的生活,则隐士高洁的精神境界也见于言外,至于对趋炎附势之辈的描写,更有漫画的效果,讽刺之意尽在不言之中。

(2)全文的语言十分精彩,用词准确,形成很多成语。如“秀外慧中”。句式简短,有些地方压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107.《送李愿归盘谷序》中对三类人的刻画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借隐士李愿之口,讽刺了官场上那些志得意满的达官显贵,刻画了趋炎附势、蝇营狗苟的小人,同时赞美了隐士洁身自好、不与之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强烈不满和愤世嫉俗的精神。

108.《张中丞相传后叙》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张巡和许远是安史之乱时英勇抗击叛军并慷慨就义的两位爱国将领。安史之乱平定后,朝中有人利用两家子弟年幼无知,屡次制造事端,散布谣言,诋毁英雄,制造破坏国家统一的与舆论,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对此十分愤慨,为说明事实真相而撰写此文。文章以满怀敬意的心情,表彰了坚守危城、为国损躯的英雄,谱写了一曲悲壮慷慨的赞歌;以满腔的义愤痛斥了那些弃城图存、坐视不救的无耻之徒和制造流言蜚语诽谤英雄的奸邪小人,表现了作者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态度;表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政治勇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叙议结合是本文最突然的特点。文章前半部分夹叙夹议,以议为主,义正词严,锋芒毕露;后半部分以补叙轶事为主,详略适宜,具体、生动。前后两部分之间,又以自己祭双庙为过渡,转折十分自然,结尾处又以回应开头,使全文结构严谨,议论与叙事巧妙结合,神气贯通,互为表里。本文是为人物传作补充,故真实性是其生命。文中言论部分均以确凿的史实为依据,补叙轶事则彩托睢阳老人和张籍之口的方法,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充分体现了“实录”精神;抓住典型细节、用富有个性特色的言行来刻画生物

的人物形象,是本文的又一特色。如写南霁云,只用三个场面,三段话,三个典型动作,即刻画出一位忠勇义烈、肝胆照人的英雄,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张巡、许远的形象,也都栩栩如生。语言精炼准确,丰富而多变,是本文又一特色。有的义正辞严,慷慨激昂;有的亲切平易,如叙家常;有奔腾直泻的长句,也有斩钉截铁的短语,且处处饱含着作者鲜明的爱憎褒贬之情,极富感染力。

109.分析《进学解》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是韩愈的名作之一,从文章的内容看,主要是在阐明作者的人才观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不平。“当今圣贤相逢……无患有司之不公”。这段与社会现实完全相反的话,既表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用人路线的强烈不满,又反映了他希望朝廷能广开才路,使人尽其用的社会理想,并从选拔培养人才的标准、方法,统治者应如何任用人才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人才学”观点,这是极富远见和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文中的国子先生,正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也是他的自我写照。通过学生的驳难,突出其德才兼具而不遇;通过先生的自我解嘲,表明自己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其中虽不无自夸的万分,但主要是借人之口抒发自己内心的强烈的忧愤不平,表现了他的呼号和抗争精神。此外,文中关于“口不绝吟”,“手不停批”的勤奋精神,“提要”、“钩玄”的学习方法,“含英咀华”、博采众长的治学态度,“业精于勤……”的作人格言,均为可贵的经验之谈,极富教益;文中对历代重要典籍的评说,简明精到,颇有见地。也应看作本文思想价值的一部分。

这是一篇善鸣不平的妙文,明显地受到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的影响,但其并非仿制,而是极富艺术独创性。本文立意深、观点新、中心明确。它摆脱了强调时代变迁造成人们怀才不遇的旧套,从“才能”着眼,全文紧紧围绕“才”与“不才”这个中心展开议论,这个角度和观点是新的,立意是高深的,使文章更深刻、更富现实性,论述也更集中、紧凑,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具体表现方法上,本文一改大量罗列史实来说明问题的写法,而是运用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反语。文章沿用了对话体的形式,而采用了奇特新颖的构思:学生从下面讲先生德、才、行具佳而不遇,直接嘲讽,实则是借学生之口直接倾诉自己的不平;先生的话则全是反语,在貌似非常满意之中表现了自己的极不满意。一正一反,相反相成。文中又善用比喻,表面上讲木材、药材,实际上处处讲人才。这样,文章既深沉、含蓄,又生动活泼,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显示了作者杰出的艺术创造性。从形式上看,本文是一篇辞赋体的散文,它吸收了辞赋体的铺叙、排偶、藻饰、音韵等技巧,但又加以变化创新,它骈散相间,用韵自由,不用典故,不以藻饰取胜,使文章的主体和骨干表现出散文的基本特色,使文章在气盛言宜、浑浩流转之中,又具有整饬的形式美和强烈的节奏感。

110.《买花》讽刺了什么社会现象。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的代表作,十分典型地体现了白居易“诗歌合为事而著”的讽谕精神。诗中选材的背景是唐朝京城贵族赏花养花成风。《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这首诗就是对这种挥霍之风进行了讽刺。全诗的结尾借一位老农之口,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并非夸张,唐代以人丁家产多少分为上户、中户、下户。中唐之后,十户中户的赋税可以万计,所以诗中所云并非夸张。

111.《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是白居易最负盛名的诗作之一。此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展现了李、杨爱情悲剧的全过程。诗的前兰部分重在揭露他们的荒淫误国,后半部分重在同性他们的爱情悲剧,并对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加以歌颂,这种揭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与同情的交织,构成了此诗复杂的双重主题。

(1)这是一首叙事诗,但有极浓的抒情色彩,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统一是此诗最突出的特色之一。作为叙事诗,它故事首尾完整,情节复杂曲折,起伏变化,而此诗在材料处理上裁剪得当,详略适宜。

(2)这首诗又充分运用了抒情诗回环往复的特点,反复抒写他们时时、处处不尽的缠绵悱恻之情。

(3)此诗前半部是写实,是揭露,多为现实主义的深细描绘;后半部分多为虚拟,多为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所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也是此诗的一大特色。

(4)成功的人物刻画是此诗又一突出特点,此诗以情节推移为线索,而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在刻画人物时,又重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着力写出男女主人公在不同时期的感情,时变、事变、景变、情也变。层层揭示;即使是写景状物,也多是融情入景,重在写人物的心理感受,故诗中虽对人物肖像描写极少,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5)此诗语言工丽,富于词采。清丽的比喻,工整的对句,又不用典故,自然流畅,音节和谐,用韵自由,琅琅上口,魅力无穷。

112.分析《琵琶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被贬江州之时。诗歌通过对色艺双全面而被遗弃的琵琶女的叙写,表达了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诗人从不幸歌女的身世联系到自己无辜被贬,又抒发了自己满腔的愤慨不平和无可奈何的沦落之感,“同是天涯沦落人”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1)这是首叙事诗,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结构严谨,同时此诗又深情饱满,凄婉动人,叙事与抒情的紧密结合是此诗的突出特点。诗中有十分精彩的音乐描写和三处有关江月的景物描写,但其中无不倾注着诗人的深切感受,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深情,叙事、描写与抒情达到天衣无缝的境界。

(2)此诗人物形象鲜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抑琵琶半遮面”传神地刻画了琵琶女的幽怨,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细腻的人物心理,通过对琵琶女弹奏乐曲的精心描写,揭示其“别有幽愁暗恨生”的内心世界。年轻貌美的琵琶女“一曲红绡不知数”,一旦青春逝去,也只能“老大嫁作商人妇”,细节描写生动。琵琶女的色艺双全而不幸,诗人的无罪被贬而又无可奈何,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语言精美,浅显自然,生动形象,特于是关于音乐的描写,如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声音用“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等,比喻精妙、声情并茂,历来传诵。

(4)这首诗富于比兴、寄托。作者在对琵琶女的描写和叙述中寄托了自己身世沦落的感慨,以这种寄托为估线,对琵琶女和对自己的叙述,彼此暗中呼应。

结构特点:

篇幅很长,作者有意划分为四个部分,中间用景物描写作为过渡性诗句进行衔接,连接自然、紧凑,使整首诗有山重水复之感,长而不长。

113.简述《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是首登临之作,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此诗借登楼远眺,抒发了自己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南荒的无比忧愤和孤寂,同时也表达了对志同道合的患难之友的深情怀念和相聚无期的惆怅;含蓄地谴责了腐朽势力对革新派的迫害。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诗中有精彩的景物描绘,有远景,有近景,景物形象生动,同时处处渗透着诗人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怀,情景交融,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是一首抒情性极强的诗作,但抒情方式委婉含蓄。“海天愁思正茫茫”是全诗主旨所在,直抒其情,但直而不露:“惊风”“密雨”是眼前实景,但又明显是以象征手法写诗人险恶的政治处境:“岭树”“江流”的丰富想象和比喻,“音书滞一乡”的不尽余味,都使得感情的表达深沉含蓄。这首七律语言精工而明快,情调凄清而哀怨,构成简洁清峻的风格,是柳宗元七律的代表作。

114.《钴鉧潭西小丘记》的写作特点。

(1)景物描写生动,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借景抒情,小丘的景被描写的多姿多彩,生意盎然。小丘的奇异景色,正象征着作者美好的才华。而作者在描写中所流露出的轻快笔调,也表达了对自己的才会重新为世所用的憧憬。作者在客观的景物中灌住了自己的主观感情,使之具有了作者自己的性格特征,以山水来寄托作者的身世之慨,是这篇游记的一大特色。景色描写一是运用拟人化,赋予小丘人的个性化,同时又以小丘自比,高洁、美好,用小丘的不幸遭遇来象征作者的人格和遭遇。结尾直接发表议论,这是对山水游记的新突破。

(2)语言精彩生动不落俗套,对小丘景色的描写,生动典雅,用笔省净,突出了小丘景色之奇。而记叙自己买小丘、修小丘和游小丘的经历,则于精炼之中,流露出相怜相惜之情,句式富于变化,三字、四字有一种摇叶生枝之美,善于锤炼词句,这篇游记在语言艺术上体现出很高的造诣。

115.分析《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这篇游记记述了自己游小石潭的情景,表面上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之清幽美妙和自己的游乐,实则抒写了作者被贬失意的孤寂凄凉之情,寄托了作者在贬谪中孤独寂寞,然而又不肯同于流俗的清真高洁。

本文以精妙的景物描写取胜。文章状物生动,摹景逼真。首先,作者能够准确地把握住自然景物的特征,如水之清,石之奇,鱼之乐,岸边林木之茂密,远处溪流之曲折,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其次,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来描绘小石潭的美景:写静景着意描绘其形态,如岩石、溪水;写动景着意刻现其神态,如游鱼。写近景,精工细密,写远景,粗线条勾勒;全文紧扣“潭”来选景,巧妙地作支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加上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和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使各种景物生动逼真,并组成一幅色调和谐的画面,渲染出一种幽深静谧的意境,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诗情画意,令人叹绝。文章语言凝炼,文笔生动,多用短语,音调铿锵。本文是柳宗元游记文中的广为传诵之作。

116.分析《段太尉逸事状》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自考复习资料全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 课程代码:06090 1.人员素质测评:狭义的人员素质测评,是通过量表、面试、评价中心技术、观察评定、人事考核等多种手段测评人才素质的一种活动。广义的人员素质测评还包括企业的测评制度。 2.“自我实现人”假说:“自我实现人”又称“自动人”,它是阿吉利斯、马斯洛、麦格雷戈尔等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人性观。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马斯洛。“自我实现人”,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3..当量量化:就是先选择某一中介变量,把诸种不同类别或并不同质的素质测评对象进行统一的转化,对它们进行近似同类同质的量化。 4.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也叫人员素质测评要素,是指能反映测评对象的测评深度和广度的一系列质量检测点,它实质上是用人准则的具体化。 5.测评结果的转换:就是运用某种转换方法对原始分数(汇总值或平均值)进行调整,形成种种不同的分数形式,以克服原始分数的弊端。 6.效度:一个测验在测量某项心理特征时所具有的正确程度。即测评的有效性,反映了运用某种技术得出的测评结果所真正衡量被测评对象的准确和真实程度。 7.信度:又称可靠性,主要测量测评的一致与稳定程度。若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的测评,结果大体一致,则说明测评结果稳定可靠,信度高。 8.笔试法:是让被测评者在试卷上笔答事先拟好的试题,然后由主测评人根据其解答的正确程度予以评定成绩的一种测评方法。 9.面试法:又被称为口试、面审、面谈等,是主测评人经过事先精心设计,在选择的特定场景下与被测评者面对面地交谈并进行观察,由表及里地测评被测评者的知识、能力、经验等相关素质的测评方法。 10.社会称许性:指被测评者在作答时,故意按照社会评价标准中被认为好的或积极的特征做出回答。 11.投射测验:是向被测评者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让被测评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表现出他的反应,通过分析反应的结果,就可以推断他的某些个性特征。在这里,刺激情境对决定被测评者的反应并不重要,它的作用只是像银幕一样,被测评者把他的个性特点投射到这银幕上来。因此,利用这种投射技术编制的测验叫做投射测验。 12.人事考核法:是指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的政治觉悟、品德、学识、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人格特征以及健康状况等各个方面所进行的考察与评价的人员素质测评方法。 13.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是指一组被测评者在给定的时间里和既定的背景之下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得出一个小组意见。 14.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著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 15评价中心法:是以管理素质为测试核心,将被测评者置于一个模拟的工作情境中,采用多种技术,由多个主测评人观察和评价被测评者在这种模拟工作情境中的行为表现的一系列标准化的测评活动。 16模拟面谈:是评价中心技术常采用的人员素质测评方法——角色扮演的一种形式。一般是由主测评人的一名助手扮演与被测评者谈话的人,这个人是经过了培训的,他的行为将遵循一种标准化的模式。被测评者必须与这个人进行交谈以解决他所要解决的问题,由主测评人对面谈的过程进行观察和评价。 17角色游戏:是评价中心法一种比较复杂的测评形式。它要求被测评者扮演一定的角色,模拟实际工作情境中的一些活动。通常是采用一些非结构化的情境,在被测评者之间进行交互作用。 18投射技术测验法:是一种用非结构任务作为刺激材料,通过对被测试者对有关材料的知觉和解释来分析,测定其个性品质倾向的测评方法。 19非结构化面试:是指面试的容,程序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主试者可以根据被试者的具体情况以及面试的需要随机提出问题,根据被试者回答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彻底,多层次的了解。 20测评:即测量和评定,测量是指以量化的方式对人的能力倾向,个性特征进行测评,评定是以定性的方式对人的能力倾向、个性特征进行鉴定和判定。所以测评就是把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测量和评定。 21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测评是人对事物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22工作生活质量:组织中所有人员的参与感,工作满意感,和精神压力的状况。 23心里测验:实质上是对行为样组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通俗地说,心理测验就是借助心理量表,对心理特征和行为的典型部分进行测验和描述的一种系统的心理测量程序。 24职务:重要性相当的一组职位的统称。 25心理素质: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具体特征及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个性倾向性的具体特征。 26数字反应能力: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推理的能力。 27职业生涯:一个人在其生活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职务,或职业的总称。 28气质:一个人表现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它是在生理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心

人员素质测评个人笔记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人员素质测评导论 第二章胜任力理论及其对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 第三章、人员素质测评的标准设计 第一节: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概述: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设计是人员素质测评活动的中心与纽带。 一、作用:1.有利于促进人员与工作岗位的物化连接 2.有利于提高人员素质测评的科学性、客观性 3.有利于统一观点、深化认识 二、构成:横向结构、纵向结构 (一)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横向结构 1.结构性要素:身体素质(生理方面的健康状况和体力状况)、心里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 2行为环境要素:内部环境(自身所具备素质)和外部环境(工作性质:工作难度、职责、周期、工作范围与地位

等,组织背景:人及关系、群体素质、领导因素)。 3工作绩效要素:一个人的工作数量、质量、效率、成果、群众威信、人才培训等要素 (二)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纵向结构 1测评内容:指测评所指向的具体对象与范围,如:“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数学、语文、英语等” 2测评目标:测评标准。例如:“品德中的诚实,知识中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3测评指标:相对绝对。如:‘温度计内的水银柱长短就是“温度”这一气候测评目标的测评指标’(三)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要素 1标志:内定的。 2标度:对素质的特征或表现范围、强度和频率的规定。如“精通、一般、很差“ 3标记:对应于不同标度(范围、强度和频率)如A/B/C等级 (四)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类型 1.小标参照性标准体系:硬性的标准。如:“英语四六级的考试通过的分数线“。主观的,相对的。 2.常模参照性指标体系:基于竞争比较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绝对的。 第二节:人员素质测评的标准化方法(七个步骤),“主体(制度)、客体(员工)、对象(目的)” 一、明确人员素质测评的客体和目的 二、测评人员素质的项目或参考因素:1、工作目标因素分析法 2 、工作内容因素分析法 3 、工作行为特征分析法 三、确定人员测评标准体系的结构:测评目标、测评项目、测评指标 四、筛选与表述人员素质测评指标 五、确定人员素质测评指标权重(比重)【其数量标示即为权数】 六、规定测评指标的计量方法 七、试测并完善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 第三节:领导人才素质模型实例分析 一、研究方法:(一)测评标准内容的收集与编制 (二)预备性问卷与分析:1被试、2结果、3项目分析与筛选 (三)正式问卷的建构:1工具,2样本,3结果 二、结果分析: (一)信度检验,(二)效度检验,(三)因素分析,(四)描述统计分析,(五)交叉列表与Means过程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精选)2017年10月自学考试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课程代码06090) 1. 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 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 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 用数字或符号对特定个体及群体的相关特征进行描述的过程是 A.测量 B.评价 C.归纳 D.推理 2. 人力资源测评的重点是对象的 A.生理特征 B.身高及外貌 C.群体生理属性 D.心理特征 3. 最能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目的的人力资源测评类型是 A.预测性测评 B.选拔性测评 C.配置性测评 D.开发性测评 4. 决定了人与人之间不同个性的是 A.根源特质 B.独特特质 C.表面特质 D.共同特质 5. 具有想象、冲动、直觉、无秩序、情绪化、理想化、有创意和不重实际等人格特征的职业类型属于 A.实际型 B.研究型 C.艺术型 D.社会型 6. 成就测评属于 A.能力测评 B.预测性测评 C.显示性测评 D.绩效评估 7. 考察被试者对事物的辨别和判断的能力宜用 A.简答题 B.选择题 C.论述题 D.案例题 8. 对指标行为特征或表现的范围、强度和频率的规定是 A.测评标志 B.测评标度 C.测评权重 D.测评量表 9. 以数字形式出现的硬资料是 A.量化的资料 B.质化的资料 C.间接资料 D.直接资料 10. 采用二值记分估计题目难度时,P值越大则难度越 A.大 B.小 C.不确定 D.平均 11. 最适合于评估学业成就测验的效度评估方法是 A.结构效度 B.复本效度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章重点笔记自考专

萧 755 第一章人员素质测评导论 第一节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 一、素质 (一)素质的概念 人的素质是人的社会特质,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素质的特性 共9个特性:基础作用性、稳定性、可塑性、内在性、表出性、差异性、综合性、可分解性、层次性与相对性。 (三)素质的构成 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包括体质、体力、精力。 心理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其他个性素质等。 文化素质:学校教育程度、自我学习程度、社会化程度。 品德素质: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创新意识。 智能素质:知识、智力、技能、才能。 二、素质测评 (一)基本界定 素质测评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针对某一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征的过程。 (二)相关解释 “测”包括测评者的耳闻、目睹、体察、访问与调查。 “科学方法”指被实践证明为准备、全面和方便的测量手段。 “主要活动领域”指个人生活与工作的主要场所。 “测评主体”既指个体又指集体。 (三)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三、人员素质测评 人员素质测评是指对16岁以上具有正常劳动能力个体素质的测评;人才素质测评是指对具有一定才能个体素质的测评。 四、人员测评与人员选拔 指挑选合适的人到某个特定的岗位上发挥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类型 一、选拔性素质测评 是一种以选拔优秀人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特点:1、强调测评的区分功用。

2、测评标准的刚性最强。 3、强调客观性。 4、具有选择性。 5、结果是分数或等级。 二、配置性素质测评(合理配置、储备人才) 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另一种素质测评。它以人事合理配置为目的。现代企业的劳动人事管理要求以人为“中心”,使人力资源进入最佳发挥状态。三、开发性测评 是一种以开发素质潜能与组织人力资源为目的的测评。人的素质有可塑性和潜在性。 四、诊断性素质测评 是那种以服务于了解素质现状或组织诊断问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五、考核性素质测评 又称鉴定性测评,是以鉴定与验证某种素质是否具备为目的素质测评。 第三节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功用 功用即素质测评的功能与作用。 第四节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与运用原则 一、基本作用 1、人员测评与选拔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 2、人员测评与选拔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 3、是人力资源开始效果检验的“尺度” 4、建立促成性素质测评模式,可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 二、运用原则 1、全面测评与择优开发 所谓全面测评与择优开发,即指要对全体人员进行测评,对所有素质进行测评,然后选择其中的优势人力资源开发,选择其中的特长素质进行开发。 两种人力资源开发观点:选用人之长,不计人之短;苟求人无过,不看人之长。择优开发,一是要选择个体身上的特长素质优先开发,二是要在群体中选择那些优秀人才优先开发。 第二章胜任力理论及其对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 第一节胜任力研究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胜任力理论比较 一、胜任力定义 职业维度是指处理具体的、日常任务的技能; 行为维度是指处理非具体的、任意的任务的技能; 战略综合维度是指结合组织情境的管理技能。 二、胜任力分类 首先,根据研究对象的工作岗位层次分; 其次,从构成要素的微观角度来讲,可分为工作知识、能力、政治兴趣、情绪智力、尽责性、工作意识和工作经历等。

人员素质测评答辩论文范例

高职教师专业素质评分表的制定 摘要:通过搜集一些资料,了解到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最一般的结构层次与内容,然后结合工作分析法、文献查阅法、典型人物分析法等手段对测评量表进行完善。最后得出,一个优秀或成功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结构,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的素质、能力素质、人格魅力因素。 关键词:教师专业素质测评评分表 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是当今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关注的一个话题。尤其是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师来说,我们更应该关注其对学生能力的引导方面,而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技能等能力的要求也更加严格。通过对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目标得之,明确的了解到长沙民政学院的教师主要针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掌握能力,利用工作分析的具体方法,将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测评分为三个大的指标,下设有二级指标八个: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养、教学水平、专业技能水平、知识水平、沟通水平、师德修养、心理素质。并对每一个二级指标进行细分,完善评定标准的全面性。 1 要素的拟定方法 1.1工作分析法 针对我院的一些教师情况分析,我们可以根据教师的具体工作岗位、工作时间、工作积极性等等方面得出,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评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着手,搜集高职教师的一些相关资料。具体操作………………. 1.2文献查阅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文规定“教师要具有教育科研的能力”,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

高职教师必须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并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从各学者关于高职教师专业素质划分的标准来看,教师素质,是一个综合体,有人形象地把它比喻为“冰山模型”。即除了“水上”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职业道德等显性素质外,还应具备一些“水下”的隐性素质。它包括:积极的态度、情感;较强的思维、判断、表现力;一定的文化素养、政治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等。在此量表中,其实高职教师专业素质还包括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1.3典型人物分析法 为了更好的让对高职教师素质测评的指标更加具体,提供更好的研究依据,作者从自身的招聘与配置以及西方经济学的专业老师出发,通过对他们的了解得之,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专业特征,既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对专业知识都有详细的了解,且在专业技能实践上能积极运用所掌握的操作。这无疑是作为所有高职专业教师应该共同拥有的,而今后也是高职学校在培养专业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具体操作………………. 2确定测评指标体系的结构 通过文献查阅法等方法,得到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测评的三级指标,我们经过相应的调整,将一级指标确定为基本素质、能力素质、人格魅力因素后,通过仔细划分,继续将一级指标分为专业技能、知识水平、沟通水平、心理素质等八级指标来详细的反映高职教师专业素质包括哪些方面。在确定关于高职教师专业素质等多个选项之后,有选择性的将无关紧要的指标帅选出去,最后确定出最能体现高职教师专业素质的指标。具体操作………………. 3确定指标权重 3.1对偶比较法 通过对偶比较法,确定指标权重,其中以上我们确定的大的三级指标为基本素质、能力素质、人格魅力因素,三个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20、60、20。在具体的指标赋值上,我们根据指标在高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划分,确定其得分值,例如,在确定教师水平、专业技能因素方面,因其对评价教师素质具有重要性由此给其赋值为分别为21、29,其余两因素分别为5、5。同时我们约定最后得分90以上为优秀,具有良好的专业职业技能以及专业素质,

7全国自考教育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自学考试教育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4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的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2.“出自于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于( ) A.《教育漫话》 B.《爱弥儿》 C.《大教学论》 D.《学记》 3.强调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就是( ) A.教育生物起源说 B.教育心理起源说 C.教育劳动起源说 D.教育交往起源说 4.中小学学籍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 A.教师的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 B.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 C.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 D.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 5.明确提出儿童“发展的权利”的是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 ) A.《世界全民教育》 B.《德里宣言》 C.《儿童权利公约》 D.《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 6.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这是一种( )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7.使每一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 1

受,这体现了德育的( ) A.享用功能 B.社会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发展性功能 8.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最本质的争论点就在于( )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分科与综合 C.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D.知识与能力 9.赫尔巴特提出“四段论”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 ) A.教师系统传授知识 B.学生从活动中学习 C.问题的解决 D.学生自学 10.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着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得知识,这是(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发现法 11.学生集体在形成的最初阶段,其主要任务是( ) A.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 B.使集体具有教育功能 C.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 D.组织和团结集体 12.心理咨询的直接目标是( ) A.解除学生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危机 B.使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己独立处理 C.使学生承担起自己处理自己问题的责任 D.增长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自立自强 13.某个学生语文考试得了90分,这是一种( ) A.测量 B.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4.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立法出现在( ) A.经济法 B.土地法 C.工厂法 D.宗教法 15.《义务教育法》在我国教育法体系中属于( ) A.第一层次 B.第二层次 C.第三层次 D.第四层次 2

江苏自考人员素质测评大纲提要以及笔记

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大纲要求(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素质测评导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 (二)素质测评的主要类型 (三)素质测评的主要功用 二、考核要求 (一)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 1、识记:(1)素质;(2)素质的构成;(3)素质测评; 2、领会:(1)素质的特性;(2)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的关系。 (二)素质测评的主要类型 1、识记:(1)选拔性素质测评;(2)配置性素质测评;(3)开发性素质测评;(4)诊断性素质测评;(5)考核性素质测评。 2、领会:(1)选拔性测评的特点;(2)选拔性测评操作与运用的基本原则;(3)配置性素质测评的特点;(4)开发性素质测评的特点;(5)诊断性素质测评的特点;(6)考核性素质测评的特点;(7)运用考核性测评时应注意的原则。 3、应用:人员素质测评的五种类型及特点。 (三)素质测评的主要功用 1、领会:(1)素质测评评定的功能的具体表现;(2)素质测评诊断反馈功能的正向发挥的主要表现。 2、应用:素质测评的主要功用。 第二章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 一、考核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思想与方法 (二)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素质测评思想研究 (三)中国现代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 (四)素质测评方法改革的趋向 二、考核要求 (一)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思想与方法 1、识记:(1)古代人员测评的内容。 2、领会:(1)古代人员测评的指标;(2)古代人员测评的技术。 (二)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素质测评思想研究 1、识记:(1)察举、贡举、保举、试举;(2)九品;(3)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和委任官职的四大形式。 2、领会:(1)正的六条标准(2)九品中正制的测评思想;(3)科举制的测评思想;(4)科举的程序。 (三)中国现代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 1、识记:(1)干部测评的标准;(2)公务员的测评方法;

自考-《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萧鸣政)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人员素质测评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交叉学科,是在管理学、测量学、统计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思想和原理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科学方法,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各主要人员素质测评方法的操作技术和操作规程,学会灵活运用各种人员素质测评工具、客观分析测评结果。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人才测评理论并掌握人才测评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做好技能准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才测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明确人才测评的技术操作体系和人才测评理念;熟悉人才测评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掌握人才测评的内容、各种测评方案的实施、运用情况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学会运用测评技术选拔人才。 课程基本要求:考生了解和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有关概念,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当前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情况,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整个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能够进行人员素质测评的制定、人员素质测评的实施、人员素质测评结果的分析与评价等工作。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属专业主干课程。它与管理专业的许多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和《商务沟通》是本

课程的基础,《人员测评技术》与本课程紧密衔接。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人员素质测评导论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与人员素质测评相关的基本概念。 学习要求:掌握素质的概念、素质的特性与素质的构成,熟悉人员素质测评概念及其各种类型的特点与操作流程,理解人员素质测评的功能与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素质的含义 识记:素质的概念、素质的特性、素质的构成、素质测评的含义 理解: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的区别 人员测评与人员选拔 (二)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类型 识记:选拔性素质测评的特点、配置性测评的特点、开发性素质测评的特点、诊断性素质测评的特点、考核性测评的特点 理解:不同类型人员素质测评运用原则 应用:不同的人员素质测评的操作流程 (三)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功用 理解:素质测评的评定作用、诊断作用、预测作用 (四)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与运用原则 识记: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作用 理解:人员素质测评的运用原则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章重点笔记自考专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 法章重点笔记自考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萧 755 第一章人员素质测评导论 第一节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 一、素质 (一)素质的概念 人的素质是人的社会特质,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素质的特性 共9个特性:基础作用性、稳定性、可塑性、内在性、表出性、差异性、综合性、可分解性、层次性与相对性。 (三)素质的构成 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包括体质、体力、精力。 心理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其他个性素质等。 文化素质:学校教育程度、自我学习程度、社会化程度。 品德素质: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创新意识。 智能素质:知识、智力、技能、才能。 二、素质测评 (一)基本界定 素质测评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针对某一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征的过程。 (二)相关解释 “测”包括测评者的耳闻、目睹、体察、访问与调查。 “科学方法”指被实践证明为准备、全面和方便的测量手段。 “主要活动领域”指个人生活与工作的主要场所。 “测评主体”既指个体又指集体。 (三)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三、人员素质测评 人员素质测评是指对16岁以上具有正常劳动能力个体素质的测评;人才素质测评是指对具有一定才能个体素质的测评。 四、人员测评与人员选拔 指挑选合适的人到某个特定的岗位上发挥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类型 一、选拔性素质测评 是一种以选拔优秀人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特点:1、强调测评的区分功用。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 教育原理的学科性质: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理论学科。从研究领域看是研究教育活动的领域;从研究内容看介于普通教育学应用学科与形而上学层次之间;研究方法上更多的从宏观,整体上研究问题,力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过渡。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应用性为主,兼顾其基础性。 高教研究对象:透过诸多高等教育现象表现出来的特殊矛盾与发展规律。教育遵循两大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高教的特殊矛盾和基本规律是高教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和高教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两规律反应在两关系上,构成要素:高教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两大研究轨道:注重高教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更加重视高教应用性研究。 高教发展历史:春秋,官学衰私学现,学术活跃;汉设太学,封建教育制度建立;东汉-鸿都门学,世界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科举隋朝建立唐发展;宋现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提举学事司。宋书院是私学演进的形式后官学化。 高校职能: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技术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直接的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职能之一。 研究教育理论的意义:学研他可以使我们认清教育现象的本质;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树立正确高教理念,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本质四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志说、本质规定说。本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概念:广义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质和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即学校教育。 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遵循既定的教育目的,运用教育影响,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目的。 起源: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人和动物都有;心理起源说(孟禄)原始社会儿童对成年人的模仿;劳动起源说: 历史阶段:原始状态简单;农业社会阶级性与劳动分离;工业社会现代学校,又与劳动结合;信息社会变革国际化本土化终身化全民化。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 制约性:社会生产力水平(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结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领导权,教育目的,受教育的权力)人口因素(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地域分布)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学00429 劳凯声《教育学》整理笔记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识记】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的创立 【识记】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领会】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自考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自考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素质测评导论 (一)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 1、识记: (1)素质:指个体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与根本因素。 (2)素质的构成:素质结构的基本划分,包括基本成分、因素与层次. (3)素质测评:指测评主体在较短时间内,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试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体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性的过程。 2、领会: (1)素质的特性:①基础作用性,②稳定性,③可塑性,④内在性,⑤表出性,⑥差异性,⑦综合性,⑧可分解性,⑨层次性与相对性; (2)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的关系。 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相比,只有一字之差,大同小异.相异的地方是测评所指向的范围不同,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的指向的范围具有交叉关系.可是,它们在测评理论、方法与技术上却是相同的. (二)素质测评的主要类型 1、识记: 一.选拔性素质测评:是一种以选拔优秀人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 活动中经常要用到的一种素质测评。 二.配置性素质测评:以合理人事配置、人尽其才、才得其用的目的进行. 三.开发性素质测评:主要目的是开发人员素质,有针对性地挖掘人的潜力、发挥 人的特长,从长远的角度启发和引导员工发展. 四.诊断性素质测评:是以了解素质现状和素质开发问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从测 评方面找出相关原因,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问题. 五.考核性素质测评:又称鉴定性测评,是以鉴定与验证某种(些)素质是否具备或 者具备程度大小为目的的素质测评,经常穿插在选拔性素质测评与配置性测评之 中. 2、领会: (1)选拔性测评的特点:①强调测评的区分功能,②测评标准刚性最强,③测评过程强调客观性,④测评指标具有选择性,⑤测评结果是分数或等级; (2)选拔性测评操作与运用的基本原则:①公平性②公正性③差异性④准确性⑤可比性原则;

自考本科《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试题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阶段测评1 1.单选题 1.素质测评的评定功能单独发挥时仅表现为激励作用,然而当它与()结合发挥时,就表现为选拔作用。 a 诊断反馈功能 b 预测功能 c 分析功能 d 应用功能 2.对一个组织而言,在职业适应性测评中,_____测评有助于预测员工的行为表现、稳定性,为有效管理人员和选拔人员提供重要的信息。 a 生活特性测评 b 动机测评 c 职业兴趣测评 d 职业能力测评 3.()是指生活方式和目标,或者说期望什么和不期望什么。 a 兴趣 b 理想 c 价值观 d 信念 4.KSAO是知识、()、能力和其他个性特征的英文缩写,它是指与工作有关的个人特征。 a 素质 b 资格 c 技能 d 特质 KSAO是知识、技能、能力和其他个性特征的英文缩写,它是指与工作有关的个人特征。 5.结构化面试又叫_____ a 标准化面试 b 集体面试 c 单独面试 d 非结构化面试 6.()是一个用于工作者定位的工作分析系统。它由六组187个工作元素组成,每组元素所描述的都是与工作相关的工作者行为。 a 工作要素分析法 b 职能分析系统 c DOL系统 d 职位分析问卷 7.西方现代人才测评思想与技术发端于西方的_____ a 定性分析方法 b 定量分析方法 c 现代心理测量 d 类推分析方法 8._____是将人的个性特征与职业性质相匹配的模式。 a 人才培训工作 b 人才测评工作 c 人员配置模型 d 人才资源配置

9.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的品德素质的心理形式大致表现为16种行为特征。 a 冯特 b 卡特尔 c 瑟斯顿 d 哈特威 10.在人员测评的类型中,()主要具有勘探性、配合性、促进性等特点。 a 选拔性测评 b 配置性测评 c 考核性测评 d 开发性测评 11._____指对安全、稳定、依赖的需求。 a 生理需求 b 社会需求 c 安全需求 d 自我实现的需求 12.1921年卡特尔、桑代克和()建立了第一个较大的心理测验公司,将心理测验向社会推广。 a 武德沃斯 b 斯特朗 c 比奈 d 舒尔茨 13.按测评技术与手段划分,人员测评包括定性测评、定量测评及包括()在内的中性测评。 a 综合测评 b 多元测评 c 层次测评 d 模糊综合测评 14.()是把素质测评对象同时划分到事先确定的每个类别中去,根据该对象的隶属程度分别赋值。 a 顺序量化 b 类别量化 c 模糊量化 d 当量量化 15.狭义的素质又称为_____ a 遗传素质 b 气质 c 素养 d 态度 16.素质测评的基本模式是一种_____ a 黑箱模式 b 开放模式 c 公开模式 d 半开放半隐藏 17.()的结果或是分数或是等级,评语式的测评结果无助于区分功用的发挥,这一点特别明显不同于其他测评类型。 a 选拔性测评 b 配置性测评 c 考核性测评 d 开发性测评

00429自考教育学笔记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十分不开的,凝聚着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 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 实验教育学:世纪末世纪初欧美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定量研究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世纪末德国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陶冶”与“唤醒” 实用主义教育学:世纪末世纪初美国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制度教育学:世纪年代法国代表人物:.乌里、.瓦斯凯、.洛布罗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 批判教育学:世纪年代之后代表人物:美国: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布厄迪尔 四、教育学的发展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应者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深入的时期,也就是教育学最活跃的时期。 .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不同的教育学派在相同的教育问题上越来越难以取得共识,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科学声誉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超全面-自考”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员素质测评概述 一、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总和。它分为现实的 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两部分。 2.人力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行为的生产潜能。 3.选拔性测评:是一种以选拔优秀人员为目的的测评。 4.配置性测评:是一种以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为目的的测评。 5.开发性测评:是一种以开发素质潜能与组织人力资源为目的的测评。 6.诊断性测评:是一种以了解组织人力资源现状或诊断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为目 的的测评。 7.考核性测评:是一种以验证是否具备素质或具备程度为目的的测评。 二、填空 1.人力资源的分类:现实的人力资源、潜在的人力资源。 2.职业发展阶段包括: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创业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 3.人员素质测评的核心思想是:“人—岗匹配”或“人—组织匹配”。 4.人员素质测评的类型:选拔性测评、配置性测评、开发性测评、诊断性测评、考核性测评。 5.人员素质测评的三大功能:辨识功能、反馈功能、导向和激励功能。 6.人员素质测评的辨识功能的具体表现:预测与选拔、人员配置。 三、简答 1.人员素质测评的特点: (1)人员素质测评主要针对心理属性 (2)人员素质测评属于间接测量 (3)人员素质测评的结果不是绝对的 2.选拔性测评的特点: (1)特别强调测评的区分功能 (2)测评标准的刚性最强,一旦实施绝不允许有丝毫变动 (3)测评指标具有选择性 (4)选拔性测评的结果或是分数或是等级 3.诊断性测评的特点: (1)测评内容相对深入(2)测评结果不宜公开(3)测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4.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原则: (1)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 (3)分项与综合相结合的原则(4)自陈与投射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人员素质测评原理 一、名词解释 1.信度:指的是可靠性程度,通过某项测试所得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2.效度:是指测评工具所测到的是否反映了测量目标的程度,简而言之就是测评有效性程度。 3.项目分析:在编制人员素质测评量表时,首先就面临着需要挑选测评项目的问题,即哪些项目适用于对被测评者进行测评,哪些项目不适用于对被测评者进行测评,这就是项目分析。 4.内部一致性信度:具体表现为被测评者在各个题目上所得成就的一致性。 二、填空 1.人员素质测评的方法原理:信度、效度、项目分析。 2.效度的估计方法: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预测效度。 3.心理测评的类型:智力测评、能力测评、人格测评、投射测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