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论文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论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1)

(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的背景 (1)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分类和特点 (1)

1.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2)

............................... 2 ...................... 3 (4)

(一)我国对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影响分析 (4)

1.操作风险识别能力 (4)

2.操作风险评估能力 (5)

3.操作风险度量能力 (5)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及分析 (5)

(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管理的治理结构现状及分析 (6)

1.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内涵 (6)

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缺陷 (7)

三、优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完善治理结构的对策 (8)

(一)优化操作风险管理环境完善银行治理结构 (8)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8)

(三)提高员工的操作风险管理意识 (9)

四、结语 (10)

谢辞 (11)

参考文献

12

中文摘要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而随着2007年缘起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次贷危机波及到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局高度的关注。

在中央政府的督促下,管理都相当重视,在银行内部都建立起了风险防范机制、信资产的保全机制,基本上都在按“统一授信、分类操作、差别授权、逐级管理”的原则管理信贷风险。

综上所述,本文较全面的透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问题,目的是提出一些对解决我国商业银行所存在的相关问题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治理优化

要求:①中文摘要应以简练的语言概括研究内容,字数300字左右,四号宋体;②关键词是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若干关键词语,一般不超过5个。

球范围内给许多金融机构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困扰着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管理层。我国自20世纪末以来,四大商业银行陆续公开剥离的两万多亿不良资产中,因操作风险因素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占比也比较大。操作风险管理日益引起国际金融界的高度重视。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资本的计算和监管框架之中,这是一项要求,也是一个标志,国际金融界对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全面的新阶段。 (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的背景

作为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的企业,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业务都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风险。风险的发生和恶化都会对商业银行的收益形成侵蚀,甚至导致商业银行出现生存危机,并引发一系列金融、经济、社会问题。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不可避免的永恒的主题,也是社会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商业银行风险的基础理论在总结各类风险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类型,分析不同类型风险的成因和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

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商业银行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现代货币程度较高的社会中,人们离不开货币。几乎所有来自社会经济活动的风险都与商业银行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作为以金融资产和负债资产为经营对象的企业,商业银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负债经营,也就是说利用来自客户的借款及其他借款作为其主要的营运资金,通过发放贷款及投资等业务获得收益,其自有资本占资产总额的比率远远低于其他企业。商业银行的“高负债”特征也就使其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高风险性”。因此,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无一不将商业银行看作是“风险机器”。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分类和特点

由于操作风险的难以界定和自身的特点,对所有类型的操作风险采用统一模式进行

分类和管理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因此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将操作风险分为不同的类别。

1.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大家如果需要论文代写可以在联系这篇论文里面的号码从广义上来说,操作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商业银行的内部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这些内部因素包括流程、技术系统和人员等方面的失误。因此,内部风险包括流程风险、技术风险和人员风险。流程风险又可分为流程设计不合理导致的风险和流程执行不严格造成的风险;技术风险包括系统失灵和系统漏洞两种情况造成的风险;人员风险包括操作失误、欺诈以及关键人员的流失等情况。外部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外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税制、政治、监管、法律环境变动等导致金融机构收益的减少,还包括因为第三方实行的有意违约、规避法律行为等。

2.损失发生的产品线和损失事件117144752

根据产品损失的原因,可以从两个不同层次对操作风险进行分类:损失发生的产品和损失事件。

根据损失发生的产品线不同,操作风险可以分为与商业银行有关的八类主营业务:公司金融、交易和销售、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支付和结算、代理服务、资产管理、零售经纪、公司金融业务包括兼并与收购、承销、私有化、证券化、研究、股本、银团、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及配股业务等;交易与销售业务包括固定收入、股权、外汇、商品信贷、融资、自营证券头寸、贷款和回收经纪、债务经纪人业务等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风险的分类,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相比,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具有如下四大特点:

一是具体性。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具有各自具体的特性,难以用一种方法对各类操作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和计量,原因在于操作风险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存在于银行的业务操作中,几乎涵盖了银行的所有业务,操作风险事件前后之间有关联,但是单个的操作风险因素与操作性损失之间并不存在可以定量界定的数量关系,并且单个的操作风险因素不受盈利的驱动,不易分散,不易量化。

二是分散性。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覆盖操作风险管理的所有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操作风险管理实际上覆盖了银行经营管理中几乎所有方面的不同风险,既包括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相对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错误,也包括发生频率低、造成损失相对较高的大规模舞弊、自然灾害等,

而且操作风险与各类风险相互交叠,涉及

面广。同时操作风险管理不可能由一个部门完成,必须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框架体系。

三是差异性。不同业务领域操作风险的表现方式存在差异,原因在于业务规模小、交易量小、结构变化不太迅速的业务领域,虽然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不一定低,但是发生操作风险的频率相对较低;而业务规模大、交易量大、结构变化迅速的业务领域,受到操作风险冲击的可能性也大。

四是复杂性。117144752银行风险管理部门难以确定,哪些因素对于操作风险管理来说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引起操作风险的因素较复杂,如产品的复杂性、产品营销渠道的拓展、人员流动以及规章制度的变化等都可能引起操作风险,而通常可以监测和识别的操作风险,与由此可能导致的损失的规模、频率之间不存在直接关系,常常带有鲜明的个案特征。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首先,从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GARP所提议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正被越来越多的银行所接受,并被逐步印证。GARP在设计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安排风险管理职责时遵循了三项原则,即稳健性、系统性、分散与集中相统一。

第一,稳健性。GARP认为,风险管理框架的稳健性源自于它的简朴和自上而下的风险解决办法。风险管理系统一定要确保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才能实现稳健性。为此,风险管理系统不能过于复杂,系统愈复杂,信息的传递速度愈慢,信息失真的概率就愈大,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第二,系统性。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绝非单纯的一个模型就可实现。它是一个融合了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方面因素的有机系统。因此,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与否除了取决于框架本身,还要受到基础设施和环境因素的制约。

第三,分散与集中相统一。GARP认为,为了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应由不同的部门来负责。这就是分散管理。与此同时,该组织又强调不同的风险管理部门最终都应直接向首席风险官负责,由首席风险官统筹规划,即实现风险的集中管理。风险的分散管理有利于各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将各类风险控制好,而风险的集中管理则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银行面临的全部风,从而将风险策略与商业策略统一起来。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实现分散与集中的有机统一。

其次,设计原则:

基于以上分析,一个有效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全面性原则。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该涵盖银行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一切

风险,能够识别银行面临的一切风险。

第二,一致性原则。银行在构建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时,应确保其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为业务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和内部机制,而不是抑制业务的发展。

第三,独立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风险管理职责的独立性、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独立于业务部门、独立的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但独立性原则并不排斥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四,权威性原则。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应具有高度权威性,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保持其客观、公正。

第五,垂直管理原则。要求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对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要求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保证相关信息能够自上而下及时传递给适当的工作人员。

第六,互通性原则。要求银行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包括信息上报、信息下达以及内部信息的横向流动。

第七,程序性原则。要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当严格遵循事前授权审批、事中执行和事后审计监督三道程序。

第八,分散与集中相统一原则。要求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应由不同的部门来负责,与此同时,不同的风险管理部门最终都应直接向高层的首席风险官负责,由首席风险官统筹规划。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其分析

(一)我国对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影响分析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操作风险控制的指导思想,并结合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现实性经验,本研究认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各个方面:117144752

1.操作风险识别能力

操作风险是一个新的金融学概念,却也是一项古老的银行风险。国际银行业的操作风险管理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风险认识能力与识别能力,就有什么样的风险管理水平。因此,对操作风险进行准确、合理界定是建立完善、高效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前提。英国银行家协会根据操作风险产生的来源界定了操作风险的四个一级因素:人、流程、系

统和外部事件。巴塞尔委员会更加侧重于从银行监管的角度而非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对操作风险进行界定,因此更加强资料和数据的易得性、可监控性以及可计量性,因而界定了操作风险的七项内容是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实体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GARP)将操作风险界定为控制性风险、流程风险、名誉风险、人力资源风险、法律风险、收购风险等16种风险类型。

2.操作风险评估能力

操作风险评估是风险识别的继续,银行借此判断对这些风险的承受能力,并找出不可接受的风险作为缓释的目标。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银行可以更好地比较其风险管理政策,判断风险管理效用,识别超出银行风险偏好的操作风险,从而合理地调整风险管理资源。风险评估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规定各级部门的责任,因为各级部门都是操作风险的承担者,都有义务对其面临的操作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过程将有助于形成公开、透明的风险文化氛围。风险评估的方法很多,较常用的有计分卡法、检查表法、叙书法和工作间交流法,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上述方法可以结合起来使用。另外,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还推荐了3种评估操作风险的工具:风险对应关系、风险指标和计量。

3.操作风险度量能力

风险度量是风险管理的前提,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了操作风险三种基本度量方法:基本指标法(BIA)、标准法(SA)和高级计量法(AMA)。基本指标法和标准法着眼于商业银行的收入指标,虽然简单易行,但操作风险暴露与总收入指标间并非线性相关,因而很难作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的有效方法,而高级计量法使用商业银行自身操作损失数据计算操作风险资本,风险敏感度大为提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度量方法比较简单,尚未形成成熟的理念和工具,而国际上许多大银行在操作风险度量与管理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值得我们借鉴。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及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117144752由于缺乏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产生了大量的操作风险案件,给国有资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滞后于形势发展。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和金融管制的放松,同时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操作风险的类型不断演变,我国商业银行原有的管理模式难以紧随这种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而且,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活跃银行

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存在着一系列认识上和管理上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有待更新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疏于操作风险管理。证券猎头.无论是制度规则、认识水平都比较低,尚未将其视作一个独立的风险来认识,既不了解操作风险的内涵,也不掌握操作风险的边界。将操作风险仅仅停留在内控和审计的层次上,从未量化计算度量。银行内部缺乏严格的风控机制,对引发操作风险的行为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责任追究。

2.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有待健全

国内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尚处于定性管理阶段,依赖专家管理,主要手段是质量控制。普遍没有建立起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对如何定量计算分析操作风险知之甚少,在开发和运用操作风险的资本分配模型上基本属于空白。国内目前采用的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基本上难以反映本行操作风险的总体水平和分布结构,与国际上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操作风险管理差距不小。另外,内部审计部门权威性不强。我国很多银行几乎都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但在权限上又与其他部室平行设置。其权威性的不足致使对总行、分行层面的稽核监督难以开展。

3.操作风险控制体系有待完善

大多数银行往往没有形成针对操作风险的统一的政策标准,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协调。银行猎头总分支行制下的直线职能制削弱了内控力度,各级负责人横向权力过大,为操作风险的发生提供了空间。

4.操作风险管理手段有待加强

一是内部稽核形式化问题严重,问责制没有威慑力。二是电子化手段缺乏,内控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三是操作风险的数据积累不足。由于产权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原因,银行不但没有压力披露操作风险事件,相反却有主动隐藏风险事件的动机。另外,由于社会诚信机制不健全,行业数据和公共外部数据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也影响到风险计量和管理决策。

(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管理的治理结构现状及分析

1.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内涵

所谓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为保证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的所有相关制度和机制。董事会和高级经理层利用这些制度和机制能够处理银行外部业务和内部事务制定发展战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商业银行所有业

务活动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在法律和监管的框架下保证银行治理活动和行为规范、安全、健康的运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是一整套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在狭义上是指在银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条件下股东与银行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利分配及相互制衡关系在广义上可以将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理解为关于银行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文化的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目标、行为以及在众多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客户当中由谁来实施控制、如何控制以及风险与收益如何在不同主体之间分配等。综上所述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的高风险企业是一国经济金融的命脉。一方面股东是银行的所有者这决定了银行经营管理必须以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而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股东投资的回报就要在银行内部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和权力制衡、责任明晰的机制以切实保护股东权益这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部层次另一方面由于银行经营不仅涉及股东的利益还与其员工、客户、供应商、所在社区、政府、监管机构和存款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休戚相关在治理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害关系。

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缺陷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实施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走上了商业化轨道但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和问题也较为明显。一产权主体虚置委托人不明确或缺位。国有银行作为国家的独资银行为全民所有而由政府代表全民成为国有银行的所有者。但是一方面政府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是总体的、笼统的它并没有一个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来行使完整意义上的所有权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利的董事会另一方面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又呈多头分散格局财政部、银监会、审计署等代表国家行使股东某一方面的权利这样实际上造成了国家委托经营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的委托人缺位。二缺乏对管理人员有效的、市场化的、公开透明的选拔和监督机制。目前对国有商业银行经理层的选拔、任用仍采取行政化方式。国有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任命比照党政机关干部管理办法分支行经营者也是由上级及党的组织部门来任命还没有建立起真正以经营绩效为中心的市场化考核、评价体系。另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主体虚置导致所有者监督缺位从而使得对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人员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管理层滥用职权的行为难以得到控制和及时制止。三缺乏完善的、清晰的、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激励机制而言目前主要强调非货币化的行政激励职位升迁和精神激励爱岗敬业而忽视了货币化物质激励银行经理人员工作业绩与其收入基本上是非相关的这容易导致经理人员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机会主义行为。从约束机制来看由

于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发展迟缓和银行经营财务状况不透明市场机制和社会监督几乎对银行经理人员不构成有效的约束功能。

三、优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完善治理结构的对策

(一)优化操作风险管理环境完善银行治理结构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大重视操作风险损失历史数据的积累,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银行具有隐藏风险事件的动机,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历史数据较难收集。樊欣、杨晓光(2003)和张新杨(2004)从媒体公开报道和法院案例两个不同方面分别收集了71个和174个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并以这些数据作为依据,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现状进行了定量的概括归纳。以下是他们得出的初步统计结果。

尽管,收集的损失事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从两表格中,仍然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从业务线来看,操作风险损失事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风险事件发生频率达到74.65%,而且损失金额占比更达97.6%;零售银行业务风险事件发生频率为18.31%。这与在国际活跃银行中零售业务部门损失事件发生频率最大及损失金额占比最高的情况有所差异,不过这也正反映了货款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中占比最大的现实情况。

第二,从损失事件类型来看,损失事件主要可以归因于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其发生频率分别为55%、20%左右,而且内部欺诈损失金额占比达2/3。而国际活跃银行损失事件主要集中在外部欺诈(42.39%)、执行、交割以及流程管理(35.07%),内部欺诈发生频率只有3.31%,损失金额占比为7.23%。为什么内部欺诈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类型中占比较大,本文将在下文中进行具体分析。

第三,从业务部门和损失事件类型两种因素的组合来看,占到损失事件比例最大的是商业银行业务中的内部欺诈,总共有38起,占到53.52%。其次是商业银行业务中的外部欺诈行为,占到了总损失事件的16.90%。这与国际活跃银行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第四,从操作风险的成因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主要在银行内部,特别是银行内部人员或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相互勾结,所进行的主观的、故意的欺诈行为。这与国际活跃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存在较大差异。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一,建立全面、系统、动态的内控制度约束操作风险。风险控制机制必须渗透到国有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特别是要害部门和主要业务岗位要求有更加细致、更加严格的风险监控、测定和评价程序。根据各项业务的特点设立系统性、层次化的风险防范体系进行综合的风险防范。另外风险控制机制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要依据各项业务发展及经营环境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充实因而必须建立动态的风险控制机制

第二,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信贷风险的种类很多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其中既有银行无法控制的因素即外生因素又有银行可以控制的风险即内生因素。因此应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第三,加大对风险资产的处置力度。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大量风险资产。对于银行的风险资产可以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不良贷款等风险资产的登记、催收和考核工作以及对贷款债权的保全和清偿管理。风险管理委员会应与内部稽核部门、数据统计部门、业务操作部门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面搜集有关信息进行风险控制、分析发挥集体优势吸收专业人才集中进行风险管理工作。

(三)提高员工的操作风险管理意识

银行经营管理者作为经济理性人,其追求的目标是个人报酬的最大化和盈利资本的升值。管理能力是一种稀缺资本,银行如果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应赋予此种资本相当于它为银行带来的边际收益的报酬。也就是说,在委托一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必须给予代理人适当和充分的激励,才能避免具有信息优势的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确保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趋同。

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普遍存在对经营管理层激励不足和激励失当的问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薪酬体系类似于公务员,相对于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从业人员其待遇偏低,银行没有向员工提供足够的激励去防范风险。很难想象,一个打理成千上万亿元资产的人,每月领取数千元的报酬,仅此一项就可以导致他的行为方

式产生严重扭曲。再加上,适应市场经济的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对银行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培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缺失,不少银行经营管理者经不起权、钱的诱惑,趁银行管理不严格、法律制度不健全之机,以权谋私,以贷谋私,大肆侵吞国家财产。

激励制度失当也是经唐管理人员道德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现有的银行业绩考评往往过分看重利润指标和收入指标特别是存款指标,忽略了风险指标。在对银行经营管理者进行激励时,没有区分其经营业绩的取得是建立在冒险型策略还是稳健型策略的基础之上,并根据风险状况相应对报酬予以调整,这样就鼓励了银行经理采取冒险型策略,甚至为了提高业绩,无视风险违规操作。实际上,近年来许多案件发生的导火索都是揽储造成的,而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揽储压力是由内部不切实际的存款指标任务造成的,这些任务往往与管理人员及一线员工的工资和待遇挂钩,完不成存款任务直接关系到相关人员的切身利益,在这个理由下,一切制度也得让路,检查也往往流于形式。

四、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与国际活跃银行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发生频率最高、损失程度最大的操作风险事件类型是内部欺诈特别是管理人员欺诈。管理层内部欺诈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产权结构单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不力及由此产生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和对经营管理层监督与激励不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很难光从技术层面上进行防范,而必须从体制和机制改革入手。针对管理层内部欺诈的具体成因,笔者认为要减少和杜绝管理层内部欺诈事件的发生,就必须从银行产权结构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入手,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与此同时,改革和完善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政策。

谢 辞

在论文的最后,我在此向一直对我的写论文期间对我不倦指导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

谢,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 最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胡书芳老师,从设计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直至最后设计的修改的整个过程中,花费了郭老师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导师表示衷心地感谢!本人自开题、初稿写作、定稿,都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导师的指导。借此机会,谨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美好的祝福!

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1] 车德宇.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2-13.

[2] 张吉光.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 赵其宏.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8-20.

[4] 许文, 徐明圣.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40.

[5] 张吉光, 梁晓.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23-25.

[6] 郭靖华. 商业银行风险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 1999:32-35.

[7] 徐一丁,戴小岭.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9:52.

[8] 梁世栋. 商业银行风险计量理论与实务[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12-20. [1]翟婉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著作类: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2]史峰,李致中.铁路车流路径的优选算法[J].铁道学报,1993(5). 期刊类: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期号).

[3]李四光.中国地震的特点[N].人民日报,1988-08-02.

报刊类:作者.篇名[N].报纸名,年-月-日.

[4]党建武.神经网络方法求解组合优化问题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1996. 学位论文:作者.篇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

https://www.doczj.com/doc/437714862.html,/pub/wml.txt/980810-2.html, 1998-08-16.

电子文献类:作者.题名.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

[6]朱家荷.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的研究[R].北京: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1989.

科技报告类:作者.报告题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三、页面设置

正文页面设置:①左边距、右边距、上边距、下边距均设为2.5 cm ;

②行间距为1.5倍;③页面纸张A4。

四、其它

以上用红色标明的文字仅供提示和说明之用,请勿在正式文稿中出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