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书法产生和发展中的几点哲学思考

关于书法产生和发展中的几点哲学思考

关于书法产生和发展中的几点哲学思考
关于书法产生和发展中的几点哲学思考

关于书法产生和发展中的几点哲学思考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讲究文字书写和有杰出艺术成就的国家。中国书法最能表现东方文明的独特性和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中国文

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说,一部中国书法史也是一部社会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哲学史。从书法的产生和发展的脉络看,无不闪耀着哲学理念的光辉。而唯物的、辩证的书法哲学理念又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的书法创作和发展。

一、人类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的活动为书法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实践是感性的、能动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人类活动的实践来源于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书法同样是在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中得到创造和发展的。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和其他民族一样,也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这种表意文字为我们中华民族保存了无比丰厚的文化遗产,从而诞生了华夏文明。汉字从图形、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甲骨、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完善自己和遵循自然规律的结果。

蔡邕《笔论》云:“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这一论断将书法书写和自然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表明书法和自然界的关系,书法的创造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产物;另一方面也表明在书写过程中书法线条变化无穷,达到书之若万象的境界。蔡邕《九势》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即立,阴阳生焉;阴阳既出,形势出矣。”以上论语再次触及了书法的本质,阐明了书法与自然的关系,即书法产生于自然,它的产生与发展又依循了自然的规律。

关于汉字的产生,古人有很多论述,今人虽然对此意见不一,但不论是从结绳,还是从刻契和八卦开始,终归离不开自然,是由自然产生的。仓颉造字,不过是传说,实际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集体创造。人类的聪明和伟大就在于不是消极被动地依附顺应自然,而是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我们的祖先正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自然界获得灵感,创造了文字,也就为书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蔡邕论书法的重点是如何把握好“阴阳”关系,也是指自然界中最根本的“理”,万物存在和运动的规律。

阴阳之说,反映着自古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本质认识,也是中国传统哲学重点研究的范畴。它的实质是反映自然界中一切相互对立、变化和统一的现象,以阴阳之说来解释自然的存在与发展。《周易》

云:“一阴一阳为之道。”既认为阴阳对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又把阴阳交替看作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书肇自然,就是反映自然中的阴阳关系,也只有运用和体现阴阳的对立统一,才能很好地在书法中表现自然。

书法中的阴阳观念,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一对立统一规律充分体现了哲学的辩证法则。孙过庭《书谱》云:“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哉!”上半句讲的是书“道”,下半句讲的是方法,指书法创作的法则来源依循着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书法从客观到主观,从宏观到微观,都有个阴阳对立和统一的问题。只有充分运用好这一辩证法则,才能使书法艺术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自然界中,被看作阳的事物,或包括阳的一面,如天、日、昼、男、方、上、外等等,因其向上,给人以阳刚之感;反之,被看作阴的事物,或包括阴的一面,如地、月、夜、女、圆、下、内等等,则给人以柔美的感受。体现在书法风格上也就有了刚与柔的区别。体现得法,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阳刚、阴柔各呈其美,共同展示着书法艺术的风采。

二、书法艺术的主体决定着书法艺术的水平和境界

从古至今,凡研究书法者,首先会涉及人与书法的关系,即书法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哲学经典作家认为,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主体力量。不仅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存在,而且也要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存在。存在是主体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地使周围的世界发生变化,自在的自然不断在转化为人化的自然。书学是一种人学。人是书法艺术的主体,书法艺术是人的客体。从一般意义上说,艺术是人的劳动行为,人的意识的创造。书法艺术不能不围绕人的意志而展开,不能不带有人的情绪和色彩。李世民《指意》云:“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思与神会,同乎自然。”流露出以人心书写,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钟繇在《笔法》中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意思是说,书法以线条的形式,界破虚空,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而表现在书法中的美,则是人心之美。

书法艺术是美的实现,美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就在客观具象上面。其实是主观价值的反映。换句话说,在自然界中表现的就是精神。这个自然和精神统一的实现,就是艺术的本源。书法只有表现出自然界旺盛的生命力,才是美的。如卫夫人要求悬针竖写得如同“万岁枯藤”,这是何等顽强的生命,又是何等的壮美!和“死蛇挂树”形成了何等鲜明的对照。所谓美,是人从可感知到的事物中看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所以,书法的自然美,就是人心美的曲折表现。

在自然界中,人是特殊物质,其形象最完美,生命最辉煌,就像画家在画人体时找到最美的感觉一样。古今书法家先后提出了“以人为本”、“书若人然”的主张。就是以人为标准,以人的完美形象来要求。书法不是一般的线条艺术,一般的造型艺术,它塑造的是自然界蕴涵着有生命律动的形象,尤其是作为自然界主体生命的人的形象。

“书若人然”,讲得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整体的人。“书如其人”则强调的是个体的人,表现个体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显示出书法艺术的本质及个性。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书概》中对此作出结论:“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己。”书法所如之“人”,既是现实中的人,更是理想中的人,它是现实与理想相结合相统一的人的复现。“书以才度相兼为上”,就是这个道理。书法显示着一个人的学识、才气、情志等等;一个人的学识、才气、情志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决定着其书法艺术的水平和境界。书法是由人来创作和实现的,集中表现人的形象和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学又可称为人学。

在书法与人的关系中,还有另一方面的内容不可忽视,即书法对人的制约。书法对人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书法法度特性的制约。书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先人的艰辛探索和创造,产生了一些相对独立的书体,这些书体又相对形成了各自

的书写技巧和规矩。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及乎书道既成,则画沙、印泥,从心所欲,无所不通。”说明了规矩在书法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制约程度。卫夫人《笔阵图》开篇即云:“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在认真考虑毛笔特性的同时,还要考虑运笔与墨的浓淡、宣纸的渗透能力的关系,总之书法创作要顺应客观规律和艺术表现的需要。二是书法形式美规律的制约。形式美是构成事物外形物质的自然属性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书法又称为造型艺术,其构成的外形物质就是线条。不同的线条有不同的特征,如粗线厚重,细线轻盈;长线舒张,短线凝敛;直线劲挺,曲线柔媚等等。人创作的书法呈现什么样的审美情绪,或者想借助书法形式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遵循线条的自然属性及组合规律。从书法艺术角度而言,这不能不说是对人的一种制约。

哲学家认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书法与人这对矛盾中,人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他们在相互依存过程中又相互转化。人和书法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有着相互作用及产生着变化。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人与书法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三、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书法创作的重要环节

哲学家认为,内因和外因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的变化而起作用。就书法而言,内因就是书内功,外因就是书外功。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构成了书法辩证法则中的又一对立统一关系,从宏观上揭示了学书的根本规律。

书内功,又称字内功,指书法书写的内在功夫,主要包括书法的技巧及与书法相关的知识等。书外功,又称字外功,指书法以外的功夫,主要包括学识、见识等综合文化修养。书外功虽然不属书法范畴,但对学书者影响很大,不可小视之。学习书法,应该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书法的内外功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书内功,重点应放在加强书内功的提高,这是无可置疑的。

首先,学书者要先继承,然后才是创新。要苦练基本功,掌握书法技法和书写技巧。正如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所说:“古人以书法称者,不特气质、天资、得法、临摹而已,而功夫之深,更非后人所及。”所谓功夫,就是苦练书内功,这是学书的关键环节。惟有“勤练习”、“广临摹”,才能熟悉并掌握各种法则、体势,达到自由挥洒的程度。另外,书法内涵如浩翰江海,博大精深,学习书法不能只学书法的技法和技巧,还要学习与书法相关的知识,以加深对

书法的理解,促进技巧、技法的掌握。这些都属于书法内功,要想成为书家,务必重视之。

学习书法仅仅停留在练内功上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练外功。朱履贞《书学捷要》云:“然造诣无穷,功夫要是在法外,‘退笔如山未见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 ,是也。”就是说,功夫不仅在书法技法内,而且更在书法外。书法不只是单纯的技术,而且体现了人的艺术,与人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关系。刘熙载《艺概·书概》曰:“写字者,写态也。”“杨子以书为心画,故书者也,心学也。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那么,用心写,就要写出美,首先是心美。人心之美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的学养。心是指人内心的精神世界,主要是人的品格素养和文化修养,没有这个前提是写不好字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气著者,代不乏人,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王羲之、颜真卿等大家书艺高超,且人品高尚,深受后人爱戴和推崇。作书者先做人,它是由人生志向所决定的。所以,强调书外功,应当把品格和修养列在首位。

其次,是文化修养的提高问题。“博学问”,就是要有广博的学问。知识丰富,使人究察“天地古今之理”,使人心胸开阔,

有助于人品和洞察力的提高,有助于对书法艺术的把握。“博学”先要重点学习和书法艺术有联系的知识,如美学、哲学、文字学、语言文学、史学、绘画、戏曲、建筑学等。书法的目的是通过线条创造美,没有美学知识,没有对美的分析鉴赏等,很难领悟书法的真谛。书法又是哲理性很强的艺术,书法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哲学观点,特别是对立统一这一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应重点研究和学习。文字学是和书法艺术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掌握文字的规律对书法的创作至关重要。书法、绘画、建筑、戏曲是被西方人士惊叹的中国“四绝”,其精湛的艺术魅力始终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书法和绘画都是由线条构成的艺术,二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对建筑学的研究能帮助人构建立体空间的意识。戏曲,特别是京剧,能给人以极其丰富的旋律流动。古今许多著名书家同时又是颇负盛名的学者、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诗人、戏剧家等等,就是很好的佐证。

再者,就是广泛增长阅历和知识。“世事洞明皆学问”,就是广泛接触社会,深入体验生活,明辨是非,明白做人的道理。把提高“社会学问”修养溶入到书法创作中去,书写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独特意象的书法作品。书法能够体现出“意象”的最好办法,就是多观察,多感受,以触发灵感。

书法的内功和外功既对立,又统一,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外功的强弱会影响和制约内功的练习与提高;内功的好坏则显示出一

个人的外功程度。所以,学习书法,应把内功和外功结合起来,在练习内功的同时,提高外功能力,以期达到一个和谐的理想境界。

四、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辩证关系是书法创作的关键所在

宏观与微观在哲学上称之为整体和部分。哲学家认为,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有机统一,部分是整体中的某个或某些要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过程都可以分为若干部分,整体是由它的各个部分构成的,它不能先于或脱离其他部分而存在,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的一个环节,没有整体也就无所谓部分。整体和部分的划分又是相对的,某一事物可以作为整体包容着部分,该事物又可作为部分从属于更高层次的整体。

就书法而言,书法的整体也可称作书法的全局,书法的部分也可称作书法的局部。如浩如烟海的历代碑贴是全局,其中一个书家的碑贴就是局部;当一个书家所有的碑贴为全局时,那其中的一种碑或贴就是局部。就一幅字来讲,一幅字是全局,一行、一字为局部;对单个字来说,这个字本身是全局,每个笔画是局部。朱和羹《临池心解》云:“不能多见古人墨迹,惟求佳本碑贴,虽残缺亦皆可宝。赵承昌云:‘得古人石刻数行,专心学之,何患不名世。 ' 数行能悟,即千百行用笔一例也。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无他,专心既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运用耳。世之专求汇贴,

而弃残缺不全者,徒夸收藏之富,焉知古人精神所在哉?”说明了选择、研究、学习碑贴方法之重要。我们面对众多的历代碑贴,虽然整体上要学习研究,互相借鉴。但是要有所侧重,应当选择对自己最适合的碑贴进行精细研究,这就是局部的选择。从历史上看,没有哪位书家能够把全部碑贴都学深学透。如果对碑贴研究不够,选择不好,到头来只会事倍功半。

在章法上整体创造美和局部创造美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美是最重要的美,局部美要服从整体美的需要。要首先考虑整体,然后统筹安排好各个局部。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在《艺术哲学》中说:“个别的美也会感动人,但是真正的艺术作品个别的美是没有的——惟有整体才是美的。因此,凡是未曾提高到整体观念的人,便完全没有能力判断任何一件艺术品。”谢林的话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惟有整体美才是美的,个别离开了整体就很难说美了。一幅书法作品通常会有这种情形:将单个字拿出来并不好看,但整幅作品却非常协调好看。有的作品每个字写得都很精到,但纵观整幅作品反而不好看了。这就是整体美的效果所致。书法整体美的根本原则是和谐,即整体与局部的和谐,局部与局部的和谐,从而形成浑然一体,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

强调整体美的同时,也要重视局部相对独立的美。整体是由局部组成的,没有了局部也就没有了整体,某一个局部有时也会给整体带

来致命伤害。俗话说: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就是这个道理。一幅书法作品就好比一座建筑一样,每一块砖瓦等局部材料都会影响到整体建筑的质量和美感,整体建筑又制约着每一种建筑材料,只有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能矗立起坚实美丽的大厦。人们欣赏书法美,也是要经过先从整体,再到局部的审视过程,即“远看势,近看质”。势,就是气象分布,质,就是结构姿态,这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运用整体和部分这一哲学范畴,对于当今的书法创作具有理性思考的意义。在对书法科学认识过程中,不仅要把握书法的组成要素,还必须把握书法各要素间的结构和结合方式。揭示书法的多要素是深入了解书法全局的基础,而有了书法全局性的知识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对书法局部的认识,并根据书法全局性的要求使书法的各个局部处于恰当的状态。

书法艺术同其他事物一样,她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也是哲学思维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从古至今,这种带有书法艺术鲜明特征的辩证法则,为我们创造了探索书法艺术奥秘的良好契机。实践证明,书法哲学是研究书法艺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每一位杰出的书法家,都是一位睿智的书法辩证法的驾驶者,而每一幅卓越的书法作品,又是成功运用书法辩证法的结果。当今书坛已经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在书法创作和发展的道路上,只要善于运用哲学的观点来审视和把握书法的每个环节,就能创造出书法更加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书法辩证法释要》韩盼山著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中国书法理论经典》杨素芳后东生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谈艺录》周积寅史金城编纂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0 年版

《书法史学教程》陈振濂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7 年版

《书法美学教程》陈振濂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7 年版

《全彩中国书法艺术史》刘守安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书法赏评》杂志 2003 年第 2 期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 年版

作者:刘金凯

月雅书画中国网整理推荐

书法的五种书体

书法的五种书体 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如《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藏山东曲阜孔庙。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楷书有楷模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

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五种书体的简介和欣赏-教学设计

微视频文字简介 篆书: 秦·李斯《峄山碑》。“峄山碑”因原碑当时建在山东峄山县峄山而得名。为秦始皇东巡石之一,传李斯所书,李斯书法古雅妍妙,为后世敬仰。 《白氏草堂记》是篆书的代表作此书作为邓石如六十二岁所书。清·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 隶书: 隶书始于秦而兴于汉,尤其到了东汉,碑刻最为发达,留下了不少书法艺术的精品,《曹全碑》可以说是隶书发展中技法最为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系晋王敞等纪念曹全功绩而立。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 《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通篇为方笔,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 楷书 书法史上有楷书四大家。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

柳公权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后世颜真卿和他并称「颜筋柳骨」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 行书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在书坛的地位至今也没人能够取代。《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在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和朋友们在绍兴饮酒赋诗。他乘着酒兴为诗作的序。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局部。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如唐·怀素《小草千字文》。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如唐·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书法五种书体简介

书法五种书体简介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中国书法之篆隶楷行草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 中国汉字,最初以图画记事,历经上千年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抽象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毛笔书写,便产生了所谓的“书法”。汉字书法,是汉民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人们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一般说来,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每一大类又可细分。这第一期《说字论画》栏目呀,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下这些书体的来龙去脉。往后,我们更将推出详细教程,助力大家参透掌握,体味书法之美。 篆书 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出现于青铜器、刻石之上,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又被称为“玉箸篆”,像玉质的筷子。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将小篆加以简化,把小篆联绵圆转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以更便于书写所产生的字体。隶书是汉字中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经典隶书作品主要存在于石碑、简

牍和绢帛之中,代表作有《张迁碑》、《曹全碑》等。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字体,就是现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体书法最为着名的四大家是:唐代的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和元代的赵孟頫(赵体)。这四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中国古代三大行书分别是:的《》,的《》,和的《》。 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章草代表作有三国吴皇象的《急就章》。今草代表作有晋代王羲之的《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代表作有张旭的《肚痛帖》和怀素《自叙帖》。

书法的五种书体

书法的五种书体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书法的五种书体 篆书 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隶书 ,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如《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藏山东曲阜孔庙。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 楷书 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楷书有楷模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 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草书 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说文解字》中

十三、 五种书体知识及书法欣赏习题

专题13 书法欣赏 甲骨文(如下图)钟鼎文(如下图)

隶书作品欣赏

字体特点:笔画简省,字体连绵,纵横奔放,龙飞凤舞。 字体特点:笔画平直,字体方正,端庄整齐。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长沙),唐朝著名书法家,曾任太子率更令,所以人们称他为“欧阳率更”。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年近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欧阳询早年学习王羲之的书体,传说他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日夜揣摹、刻苦钻研。还有一次他跟虞世南外出,途中见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石,竟席地而坐,在碑旁细心观察描摹学习了3天,可见欧阳询对书法爱好之深。后来他又广泛地学习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时吸取了当地一些书家的长处,再融入隶书笔意,形成“刚健险劲,字体飘扬”的“欧体”(也称“率更体”)。欧阳询楷书碑版多为中楷,主要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等。欧阳询书法用笔方整,略带隶意,笔力刚劲,一丝不苟。 颜真卿(709-785),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字清臣。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颜真卿现存的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祭侄文稿等。他和唐代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

柳公权(778-865),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他的传世书迹很多,影响较为突出的有《玄秘塔》、《神策军碑》、《金刚经》等。 赵孟頫(fǔ)(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元代最显赫的画家,也是在当时、并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的画家。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他的书法婉丽流美,与其他三位楷书名家的刚健风格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赵孟頫是一个修养非常全面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上的造诣,也常常被艺术史家称道。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书法五种书体简介

中国书法之篆隶楷行草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 中国汉字,最初以图画记事,历经上千年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抽象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毛笔书写,便产生了所谓的“书法”。汉字书法,是汉民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人们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一般说来,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每一大类又可细分。这第一期《说字论画》栏目呀,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下这些书体的来龙去脉。往后,我们更将推出详细教程,助力大家参透掌握,体味书法之美。 篆书 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出现于青铜器、刻石之上,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又被称为“玉箸篆”,像玉质的筷子。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将小篆加以简化,把小篆联绵圆转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以更便于书写所产生的字体。隶书是汉字中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经典隶书作品主要存在于石碑、简牍和绢帛之中,代表作有《张迁碑》、《曹全碑》等。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字体,就是现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唐代的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和元代的赵孟頫(赵体)。这四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汉字书法结构的五要素

汉字书法结构的五要素 汉字书法的风格因字、因体、因人而异,探究其奥妙,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不过从艺术观点上看,也还是有其大致标准的。合乎这些标准的则为美,不合乎的则为丑。这样的标准可以说是有共同性的,即书法的结构五要素。 其一、匀称。我国文字的点画有宽窄、偏正、疏密、肥瘦等不同。不过书法上一般是力求结构上的匀称。 其二、平正。书法要美,结构首先必须平正。不过因为书体不同,动静平正也是有差别的。 其三、连贯。即一个字间的点画,或者一行、一幅字之间的各个气势连接而不松散、不间断。集数个点画构成一字,集多字构成一行,集多行组成一幅。如果不连贯,就像乱草一堆,散乱无章,气势全无。汉字书法中点画间的连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连贯,有的有形,有的无形。篆书、隶书、楷书三种字体点画虽自为起止不过也互相照应,连成一体,这就是无形的连贯。而草书、行书、草书三种字体,点画之间勾搭缠绕,似断还连,这边是有形的连贯。 其四、参差。书法的结构虽然讲究匀称、平正、连贯,不过如果过于平正、匀称则显得呆板;过于连贯便显得凝滞而缺乏生气。 其五、飞动。书法本来就是取象于自然,讲究的是生气,即使是匀称、平正、连贯、参差四中要素都已齐备,可是如果缺乏飞动之势就成了死框框,没有动人的生气。那生气是如何而来呢?必须用生动的点画表现出来。一定要做到“心存造化,意在笔前”;久而久之,

达到心精手熟的地步,自然会生出气势飞动之态,书法便显得生气涌出了。 篆书的结构首要的是平正,其次为匀称;再次为连贯、参差,最后才是飞动。草书的结构首要是飞动,其次是参差,再次是连贯、匀称,最后是平正。楷书、行书的结构,这五种要素要等量齐观。不过楷书稍微偏于静,行书偏于动;隶书介乎篆书、楷书之间;而章草则介乎于行书、草书之间。

中国书法各种字体的介绍

中国书法各种字体介绍 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章、今草)等五种。 篆书 (1)介绍 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 "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谁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

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这两种特征。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仁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A、大篆 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 "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B、小篆

书法五种书体简介

书法五种书体简介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中国书法之篆隶楷行草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 中国汉字,最初以图画记事,历经上千年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抽象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毛笔书写,便产生了所谓的“书法”。汉字书法,是汉民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人们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一般说来,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每一大类又可细分。这第一期《说字论画》栏目呀,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下这些书体的来龙去脉。往后,我们更将推出详细教程,助力大家参透掌握,体味书法之美。 篆书 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出现于青铜器、刻石之上,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又被称为“玉箸篆”,像玉质的筷子。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将小篆加以简化,把小篆联绵圆转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以更便于书写所产生的字体。隶书是汉字中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经典隶书作品主要存在于石碑、简牍和绢帛之中,代表作有《张迁碑》、《曹全碑》等。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字体,就是现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体书法最为着名的四大家是:唐代的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和元代的赵孟頫(赵体)。这四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书法的几种书体及代表人物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

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有余农、邓石如、何绍基等,别有建树。 (2)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蔡邕,八分高手,书有《熹平石经》。 3:楷书艺术 (1)介绍: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

书法五种书体简介

书法五种书体简介-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中国书法之篆隶楷行草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 中国汉字,最初以图画记事,历经上千年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抽象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毛笔书写,便产生了所谓的“书法”。汉字书法,是汉民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人们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一般说来,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每一大类又可细分。这第一期《说字论画》栏目呀,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下这些书体的来龙去脉。往后,我们更将推出详细教程,助力大家参透掌握,体味书法之美。 篆书 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出现于青铜器、刻石之上,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又被称为“玉箸篆”,像玉质的筷子。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将小篆加以简化,把小篆联绵圆转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以更便于书写所产生的字体。隶书是汉字中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经典隶书作品主要存在于石碑、简牍和绢帛之中,代表作有《张迁碑》、《曹全碑》等。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

五种书体

五种书体 书法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书法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楷书有楷模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 书法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1] ,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如《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藏山东曲阜孔庙。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 书法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书法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一文弄懂书法五体

一文弄懂书法五体 中国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一般说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每一大类又可细分。了解区别有助于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深广内涵。 (一)篆书 篆字分为大篆、小篆两种。 1. 大篆

(1)甲骨文 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时期,先民们预测凶吉祸福,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刻在龟骨、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在历史上曾经失传过。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药“龙骨”中被学者发现,以后在河南安阳古殷都废墟中陆续大量发掘出来,共有十多万片,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2)钟鼎文

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为金文,钟代表乐器,鼎代表礼器。周宣王时有位姓籀的太史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钟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3)石鼓文 是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十个,形似鼓状,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2. 小篆 早期文字处在初创阶段,尤其是甲骨文还不规范,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较多,如其中的“马”字。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的写法就统一了。小篆字的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被称为玉箸篆,象玉质的筷子。 相传在秦朝时篆字就有若干种。有鸟、虫、蛇头篆,这些篆书的起笔处画有鸟、虫、蛇头的形状。书法艺术不是具象的再现客观事物,而是抽象的艺术。因此,这类书体只能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就篆书的艺术而言钟鼎文、石鼓文结构奇古,融入了先民质朴的美,更受后人所喜爱。周宣王时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铭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中国书法书体排序

中国书法书体排序 中国书法书体排序诺诺ANYE 1、甲骨文 2、金文 3、战国文字 4、篆书 5、隶书 6、草书 7、楷书 8、行书 汉字的发展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汉字的一种字体,特指商末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所记的文字。殷人遇大事小事,如祭祀、征伐、渔猎、出入、年成、风雨阴晴、疾病祸福等,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占卜的方法是首先打磨乌龟壳(主要是龟的腹甲版)或者其它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然后凿钻其反面,再加火烤,使正面显示裂纹。他们在卜兆旁边刻上文辞来记录向神鬼询问的内容、神鬼的启示以及后来事情发展的结果,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甲骨文辞,或者叫做殷墟卜辞。其实,另有一些特殊刻辞并非用于占卜,而是主要用于登记龟甲兽骨的来源、数量、整治的过程,以及有关人员的名字

等,内容往往十分重要。 王懿荣是鉴定出商代龟甲兽骨文字的第一人。在1899年,王懿荣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时候殉职了,他所收藏的甲骨归于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刘鹗(字铁云),他把所收 藏的甲骨片编为《铁云藏龟》一书,此书即是第一本甲骨文着录书。 甲骨文单字约有4,000,已识1,500左右,未识的多属专名、僻字。甲骨文象形性很强,但已“六书”齐备。前后期 字形有比较明显的历时变化,各期之间,各期之中,部分字有多种写法,缺乏统一、固定的样式。因以锐器刻就,所以笔画多呈线形,相当均匀。 二、金文 金文是古汉字的一种字体,又称吉金文字、钟鼎文字、钟鼎彝器款识等,主要是指商周时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中国大约从夏代开始进入青铜时代,晚商达到鼎盛阶段。当时的青铜器上常铸有作器者的族名、私名和所要祭祀的祖先名,字形比较原始,字数由少到多,能很清楚地反映出汉字发展演变的脉络。商末周初一段时间,青铜器冶炼、铸造技术又有了长足的进步,殷周王朝用大量的青铜赏赐贵族、大臣。这些人铸造青铜器时,往往要刻铸铭文来记述时王的恩赐,颂扬祖先的功烈,企望长久地留传给子孙后代。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说:着有族名金文的铜

书法的五种书体

书法的五种书体 篆书 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隶书 ,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如《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藏山东曲阜孔庙。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 楷书 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楷书有楷模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 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草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