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全套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全套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全套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全套教案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课题: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1课时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情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列举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对信息有较全面的认识。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亲历感官剥夺——你能坚持多久?

[游戏] 请几位同学和老师做实验。等学生上来以后,让他面向墙壁静止等我的指令才能回头和说话。让其他同学保持安静并出示一张纸板,上面写着:请大家保持安静,看看他能坚持多久?

[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只能坚持几十秒钟,而有的同学坚持的时间稍长?

[学生]:因为他耐力不行

[学生]:因为被孤立,无法得到信息

[总结]: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今天我们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二、丰富多彩的信息

观察下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运动员比赛场景;奥林匹克运动会徽标;2008年奥运会口号。

[小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学生活动]:请几位同学举出一天中获得了哪些信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

三、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主题活动1: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大家的表情依附于我们的脸皮而存在。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⑴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裁体。

⑵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如:交通信息既可通过信号灯显示,也可以警察的手势来传递;写教案即可以手写,也可以用电脑来写。

⑶载体形式多样,有印刷形、缩微型、机器型、声像型、网络型。

⑷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2、价值性

主题活动2: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

学生讨论:那7个字是什么?”

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在学生充分讨论后)

由此故事充分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⑴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但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⑵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如GPS。

⑶信息可以增值。

⑷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3、时效性

主题活动3: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过去的流行歌曲和现在的流行歌曲,大家喜欢哪一种?

学生讨论:

①信息只有满足“价值”条件时,才具有时效性。

②信息时效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③信息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4、共享性

①信息可以被一次性或多次或同时利用;

②Internet实现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

③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课堂小结

一、信息丰富多彩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传递性

2、共享性

3、价值相对性

4、时效性

课题: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二节)

课时:1课时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在学生了解信息的概念特征以及作用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历史,未来发展的趋势,并分析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学习的影响。

2、学情分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程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该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有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接受知识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举信息技术应用的实例,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

势;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社会和生产实践在推动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又推动人类学习、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2)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用投影显示下面的图片: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沿着箭头的方向观察上面的图片,发现有什么变化?能反映出什么信息?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分组讨论各自的发现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活动:以上图片展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那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下面我们就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学生活动:边看书边注意听讲,为自学做准备。

教师活动:给学生5分钟看书上第6页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内容。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填写表格

教师活动:与学生一起完成上面的表格,及时点拨、纠正学生填表中存在的错误和问题。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教师活动: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实际上是从操作系统这个成面上来讲的。讲解DOS和WINDOWS的区别。(简单介绍)

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

WINDOWS:用的是GUI——鼠标/图形用户界面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建立名为AA的文件夹

学生活动:注意听讲,做相关笔记。

2、较好的性价比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下面的表(教材第九页的表1-3),抽查部分学生掌握情况。

学生活动:研读表中反映的信息

抽查学生研读的情况:从本张表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师生小结:

年份越来越来大,性能越来越来好,价格越来越来低。

四、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教师活动:

信息技术的大众化与人性化发展趋势,必然给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我们可以憧憬美好的未来,设计美好的未来。但信息技术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日趋泛滥的网络病毒、色情图片、垃圾信息……,那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呢?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自由讨论,提炼本小组的观点,同时要有例证材料。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各小组进行激烈的讨论,提炼本组的观点,同时搜索整理例证小组观点的材料。

教师活动:请各小组发表本小组的观点,及相关的佐证材料,并和其它小组共同讨论各小组提出的观点。

师生小结:经过刚才各小组的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师生共同小结)

五、课后任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课后准备下面的材料以备下节课用

1、利用因特网查找“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有关资料。(如果有可能,可以进行一些小的辩论。主要是看时间来决定。)

2、利用因特网,查找有关“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智能代理技术”等的相关资料,并进行随堂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题: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2、能够剖析信息获取过程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规划和归纳能力。

3、使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尝试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

4、学会并进行评价,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的分析和信息获取方案的确定。

难点:分析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2.1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引入

通过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学习,我们知道信息在我们人类劳动和生活的重要性,也知道了信息技术工具的发展日新月异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例一部手机挽救了128名乘客的生命),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呢?这就是我们第二章信息获取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阅读(1分钟):课本上关于杨叔子院士年轻时在咸宁“劳动锻炼”插队劳动大猪菜的故事。

讨论:①杨院士是如何出色、超额完成任务的?②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③如果是需要你去完成这个任务,你又会怎么做?(请同桌同学组成探究小组讨论,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问(抽选几个小组)。

答案:①像杨院士那样直接将猪赶到现场进行观察;②通过寻问别人;③从书中认识猪菜;④其他。

思考:如今,已是21世纪了,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了,像电视、网络这些媒体已进入千家万户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呢?(同学们课后思考)

小结:通过这个小故事,说明了:①有效获取信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②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获取信息——信息获取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起点。

讨论:国庆节快到了,你的一个远方的朋友告诉你说国庆节期间要到盐城来旅游,希望你能帮他安排一些相关事宜。那么,你会通过哪些渠道去了解诸如列车车次、飞机航班时刻、汽车客运票价、旅行时间、天气状况等信息呢?

2.1.1从简单例子说起——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学生阅读:课本13页小资料——刘蕾获取周日郊区天气情况的信息(1分钟)

学生交流:①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刘蕾是如何获取周日天气情况的信息的。②写出她获取这个信息所有的可能途径。(①看电视;②报纸;③121天气预报信息台;④上网查询;

⑤手机、小灵通编辑短信)

教师:刘蕾对一系列可能获取周日天气情况的信息来源进行了判断及选择,最终选择了拨打121信息台的方式,从而通过电话查找到了她所需要的天气信息——天气晴好。由此我们上升到理论高度对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进行归纳如下图:

分析:需要获取周日郊区的天气信息——定位信息需求;比较各种获取天气信息渠道后选择121信息台——选择信息来源;拨打121电话查询天气预报信息——确定信息获取方法获取信息;如果信息获取不成功或获取的信息不合适,则需要调整过程重新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和调整过程。

2.1.2 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学生阅读: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14页“资料” (2分钟)——李峥参与学校组织的“奥运在我心中”知识竞赛,为此他收集与奥运会有关的知识信息。请同学们参照刘蕾获取天气情况的流程图试着画出李峥获取奥运知识信息的流程图。

学生交流:每组派出一位同学到白板前展示自己画好的流程图,请其他组同学对已板演的作品进行评价并相互交流。

教师:

1、定位信息需求包括时间范围(When)、地点范围(Where)、地域范围(What)

信息需求包括所需要的信息和要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时间范围;②地域范围;③内容范围。也就是说“获取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什么样的信息”。准确定位信息需求的好处:确保信息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可以减少信息获取的工作量,提高信息获取效率。

请同学们定位上面两个例子中的信息需求。(①刘蕾获取周日郊区的天气预报信息;②李峥获取奥运会历史上的各种信息。)

2、选择信息来源

信息技术发展的五次革命使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样。阅读参考书本P15“表2-1信息来源的分类”,并结合上面三例说明杨叔子、刘蕾和李峥都考虑了哪些信息来源?

请同学们表述前面三个例子中涉及到的信息来源。

附:信息来源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①文献型信息源②口头型信息源(个人型信息源)③电子型信息源④实物型信息源(现场信息源)。

不同的信息来源还需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可根据我们的需求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去掉一些不合适的信息来源,再从最方便、性价比最好的信息来源开始尝试,如未达到目的,则需再做选择。

3、确定信息获取方法

由于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同样也决定了信息获取方法的多样性。

①现场观察法②问卷调查法③访谈法④检索法(文献检索、网络检索)

⑤实验法

4、评价信息

以先前所确定的信息需求(信息的数量、信息的适用性、信息的载体形式、信息的可信度、信息的时效)为依据,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评价信息是有效获取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它直接涉及到信息获取的效益。其实在获取信息的过程就一直在评价及挑选,即评价贯穿整个信息获取在过程。如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就需作重新调整。

思考:因特网上有我们需要丰富多彩的信息,现在我们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已越来越广泛了。那么,作为信息的接受者,我们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来自因特网上的大量的信息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评价:

1、信息的权威性;(网站的主办者、作者、网页的制作和发布机构等信息)

2、信息的准确性;(文字是否通畅、统计表或图片是否清晰易读、文章、组织或个人资料

的科学性等)

3、信息的客观性;(网站主办者、主要投资者、作者所属机构利益与文章内容是否有关联

等)

4、信息的时效性。(网页或文档的创建日期、发布日期、最后修改日期等)

总结

(一)、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有直接获取信息和间接获取信息这两大类

到火车站去看列车时刻表、到景点售票处询问票价等都是一种直接获取信息的方式。而上网、打电话、听广播、看电视等等都是间接获取信息的方式。

1、直接获取信息

主要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直接与事物接触,使事物的面貌和特征在大脑中留下印象。

例,同学们在化学实验课上,亲自动手做还原氢气的实验,大家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获取相关的信息。

2、间接获取信息

用科学的分析研究方法,鉴别和挖掘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信息

例,到火星上去探险,由于人类暂时不能到达火星,我们运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利用机器人到火星去采集样本,再进行科学的研究。

通常情况下我们经常会使用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方法来获取信息的。

除了老师讲的这个例子以外,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直接和间接相结合获取信息的例子吗?

(二)、获取信息的具体方式

通过人与人的沟通获取信息

通过查阅书籍和报刊等资料来获取信息

通过广播、电视获取信息

通过影视资料获取信息

通过电子读物获取信息

利用数字设备获取信息

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

课题:§2.2.1 搜索引擎第一课时

教学分析:

因特网信息的查找这一节是教科版第二章信息获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能够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来支持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是新世纪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之一。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从网络上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技能之一。本节通过体验网络信息查找的操作与应用,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

教学目标

1、熟悉国际互连网Internet基本服务(www服务)和常用功能(信息搜索、E-mail、Ftp),了解常用网站的搜索引擎雅虎、网易、新浪、搜狐、北大天网搜索和专业的搜索工具google、百度、一搜等。

2、能使用网络提供的搜索引擎搜索有用的信息并能够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学会资源共享、交流协作、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3、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认清网上信息的精华和糟粕,做遵守网络道德的网民。

教学重点

掌握搜索引擎的目录类搜索、全文搜索,使得在网络中高效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

教学难点

难点:快速搜索——使用查询关键字和特殊功能缩小搜索范围,提高信息搜索的准确率教学内容资源:

1、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章2.2.1节教学配套光盘;

2、教师提供网络资源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

全文搜索引擎、目录搜索引擎

1、引入新课,示范教学

提出问题:

1)在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哪些?(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2)如何在网络中高效快捷的获得需要的信息?(互联网上提供的搜索引擎)

示范教学:

1)搜索图片我喜欢的动物——小狗的图片,保存到我的机器,并且设置为桌面背景(同学们注意观察我的操作步骤)

2)在IE浏览器中访问GOOGLE网站,在搜索窗口中输入关键字“高一数学”,展示搜索结果(注意观察新出现的页面)——众多的网站链接(打开其中一个浏览)

3)缩小搜索范围:在搜索窗口中再加入关键字“函数练习题”

观察搜索页面结果与前一次是否一样

4)高级搜索功能的使用

2、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你知道奥运会的历史吗?试一试: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探讨如何利用因特网查。学生小组探索,上机操作。老师巡回,了解学生已有的网络信息搜索水平,然后让先查到的同学汇报自己的搜索结果和所使用的方法,老师带领大家总结出常用的网络信息搜索方法:

1、直接访问网页

2、使用搜索引擎

3、查询在线数据库

●想一想:以上三类信息搜索方法中我们平时用的最多的是哪一类方法?你知道为什么

吗?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学一学:什么是搜索引擎?有哪些分类?(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料)

师生一同总结常用搜索引擎网址:百度;

Google;

搜狐;新浪;

网易;雅虎;

搜索引擎的分类

①全文搜索引擎代表性的有GOOgle、百度,也称为“关键词查询”。

②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代表性的有搜狐、新浪、网易等。

另外还有一种元搜索引擎。

然后通过浏览上述几个网站的页面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搜索引擎的理解和区别来突破难点。

5、反馈信息,发展个性

给老师发一封E-mail要求:写下这节课的收获及不足,发送到教师信箱 ggdns@https://www.doczj.com/doc/4c7611965.html, 教学反思

整合的体现:教学内容本身的整合,通过搜索奥运会的历史的相关资料并分类总结、修改加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练习了搜索工具的使用。并将搜索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加以保存、处理、修改,在整理资料的同时加强了网络安全教育。

认识论中的两种观点: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客观主义的教育理念:知识灌输;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开放的知识链;学习是一种活动的过程——社会协商的过程;学习的目的性——学以致用,学习的自愿性学习必须处于丰富的情景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示范、教练和咨询。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

课题:§2.2.2 搜索技巧第二课时

教学分析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搜索引擎的相关知识,知道了信息的来源丰富多样,信息获取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而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越来越广泛,怎样更好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呢?这就是这节课的内容——搜索技巧,这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搜索引擎后安排的内容。学生对本部分内容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他们动手能力强,同时对理论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而且对因特网这个信息资源充满兴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利用搜索引擎有效的获取信息;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教学重点:

因特网搜索引擎的搜索技巧;

教学难点:

搜索引擎的分类(此部分知识比较抽象,教学中很难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搜索技巧的应用(搜索技巧的应用需设计有效的搜索目标,教学中设计有困难);

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两个教学难点,我分别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次教学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内容资源:

1、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第二章2.2.2节教学光盘;

2、教师提供网络资源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

搜索技巧(任务驱动法)

●赛一赛:比赛规则老师读完题目后,小组成员分别利用不同的网络信息搜索方法查询问题答案,先查到的,高声喊出自己的组别并举手示意,经老师同意后汇报自己的查询结果。

答对者,给所在小组平时分加十分,抢答答错者(包括抢答不遵守规则者)扣十分,其他小组继续抢答。整个比赛结束时得分最高组为优胜组。

老师事先选好能充分体现搜索引擎使用策略与技巧的题目。

●想一想: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比赛过程中自己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体会,想一

想如何才能使用搜索引擎准确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推举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出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

1、关键词的选择最重要。(用好逻辑符号and or not)

逻辑运算符“非”的作用是排除某项内容出现在检索结果中,一般在搜索引擎中,用“-”(减号)来代表逻辑运算符“非”。在使用时“-”前要留一个空格,而“-”后则紧跟需要排除的关键词,不能再加空格。如检索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会 -足球”表示检索含有“奥林匹克运动会”但不包括“足球”的网页。可以让学生分别用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会 -足球”和“奥林匹克运动会足球”进行检索,比较这两个关键词的区别。

2、不要局限于一个搜索引擎。

3、强制搜索的方法——加英文双引号

●练一练:(1)给出任务:通过网络查找有关我国各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资料;

查找“中国饺子文化”“中秋节的来历”等相关内容;

让学生启动IE浏览器,来完成任务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线”,从任务出发,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加以运用。

(2)分析任务: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的搜索到需要的信息,首先应确定搜索目标,然后选择查找方式,确定搜索引擎,关键词可输入多个,但要注意提炼,细化搜索条件,必要时用逻辑命令。要注意不要用无效的关键词。养成良好的搜索习惯。

通过任务的分析,可引导学生理清问题的实质。

(3)学生练习:在限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前面的练习。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参照教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独立完成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困难的学生可找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逐步消化吸收。

3、小结

因特网是一个丰富的信息资源宝库,使用搜索引擎可以找到我们所需的资料,按其工作方式可分为全文搜索引擎,也称为“关键词查询”和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在使用搜索引擎是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能更方便搜索。但也有可能搜索不到你需要的信息,因特网的信息资源也是有限的,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扩充和完善。

通过简单的归纳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提出要求,可调动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和探究。

4、思考练习

查找介绍“搜索技巧”的网站。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搜索水平;

查找有关高中英语、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学习资料。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任务的完成提高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课题:§2.3.1 文件及其类型第一课时

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二章“信息获取”中第三节“文件的下载”的第一小节内容。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本节内容看似非常简单,学生容易忽视,但本节知识是本课程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内容,学生掌握好坏对以后新知识的学习有着直接影响。

虽然学生在初中有信息课,但学生真正认识电脑的资源没有几个人。初中学生上了高中后,其信息技术意识层次不齐,这就要教师有计划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下载文件”这个新名词,学生不理解,可能会产生疑问:什么是文件?为什么要下载文件?我应该下载什么样的文件?下载后的文件应放在哪里?本课时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下载文件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区别文件的类型及文件保存的具体位置,重点通过操作掌握文件保存的位置,并认识不同的文件类型,难点是给文件命名要注意的规则。我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拓展信息技术课,改变“电脑操作狭隘的课程局面”,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件的不同类型及其重要属性

技能目标:掌握文件的类型的划分

情感目标:对文件名及文件的类型有一整体的认识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掌握文件保存的具体位置,并认识不同的文件类型。

教学难点:网络文件的基本特性

教学设计思路: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情境问题自主动手,以崭新目光看待信息技术课,这样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40分钟的战斗力和生命力。

教学素材: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讲练结合、启发示教学、演示法

教学过程:

引入:当我们利用网络获取相关信息的时候,除了在线浏览和阅读外,有时还需要将网页文件保存下来,有写压缩文件则只有下载后做相应处理才能阅读,而有些音乐、电影则要下载后才能看,所以学会文件下载是非常必要的。而上面提到的压缩文件、电影、音乐等

文件,他们的类型和属性都不相同,我们怎么样才能将他们区分开来呢,这就引入了我们本节课的内容——文件及其类型。

新授:

[教师讲解]:

一、文件及其类型

1.文件——用文件名来标识的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体,任何程序与数据都是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存储器上。

2.文件名——存取文件的依据,即按名存取。

3.文件是数字化资源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管理计算机信息的重要方式。

练习:小华从网上查找一篇“成长中的我”文章,他不知道网页的后缀名,同学们,你能告诉他,网页的后缀名是(①)。后来他把网页保存下来,但在存储时没有选择文件保存的路径,文件名也是默认的,他应该把网页保存在(②)存储器中。

①A..xls B..html C..htm D..ppt E.shtml

②A.D盘(学习盘) B.C盘(系统盘) C.E盘(娱乐盘) D.F(游戏盘)

学生思考:下载文件有哪些必要性?

[教师讲解]

4.文件的重要属性

⑴文件名通常由主名和扩展名组成,中间用“.”隔开。

文件名最多可以有255个字符。

主名可以由用户自行确定,扩展名用来标明文件的类别。

文件主名小于或等于8个字符,可以直接作为短文件名;文件主名大于8个字符,选择前6个

字符,然后加上“~”符号,再加上一个数字。

文件名和文件名可以使用汉字、英文、两者混写。

不区分英文字母大小写。

练习:

文件的主名应是()个字符,扩展名是()个字符。在书写文件名时,中间一个标点符号,应该是()。

A.中文的小圆点

B.英文的小圆点

在更改文件名时,()符号不能使用。

A.;B.:(英文)C./ D.?E.:(中文) F.< 下面再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2个文件内容是不是相同的。(展示同名,不同路径的不同文件)

c:\hello.doc

c:\mydocument\hello.doc

引出文件路径的概念,及其作用。

⑵存储位置(文件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储的具体位置)

URL路径:一般指网页的路径,如:https://www.doczj.com/doc/4c7611965.html,/index.htm

UNC路径:客户端打开服务端的资源的路径,如:\网上邻居\教师机\高一(1)班\12 号作业\期中考试成绩表.doc

本机路路:C:\windows\notepad.exe(这个路径是什么意思?)

展示完后,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概括而论,你觉得几个文件分别是什么内容(文字、图片、声音或其他内容)

(2)猜想下每个文件具体的内容

[ 通过上面讨论,学生了解文件名的作用,引出文件类型的概念。]

[实践题]:通过操作查看文件和分析文件的其他属性,并填写P25页表。(投影显示)5.文件的类型

⑴可执行文件——其内容主要是一条一条可以被计算机理解和执行的指令。

作用:可以指挥计算机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

类型:扩展名是EXE、com和bat ,在操作系统中可以独立运行,如 QQ.exe、https://www.doczj.com/doc/4c7611965.html,、autoexec.bat。

⑵数据文件——可以被计算机加工处理展示的各种数字化信息,需要相应的软件来打

开。

练习:

(①)是流媒体文件,压缩工具的图标是(②),后缀名是“html(htm)”的图标是(②)

①A.*.pdf B.rm C.*.xls D.*.swf

小结:

我们这节课主要了解了网络中常见的文件的属性及其类型,这为我们以后学习文件的下载奠定

了很好的基础。

课题:多途径下载文件第二章2.3.2节课时 1课时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多途径下载文件》是教科版第二章《2.3文件的下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的学习目标就是要通过多途径下载文件,让学生理解网络资源的多样性,学会选择适当有效的途径来下载、存储和管理文件资源,并能够理解合理合法下载、使用文件的重要性。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选择适当有效的途径来下载、存储和管理文件资源,并能够理解合理合法下载、使用文件的重要性。

2、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尝试多途径、多方法、高效率的查找和下载文件,了解文件资源的获取途径:不同性质不同类的网站、不同的下载软件(断点续传、多线程、定时下载等),领会、掌握利用网络合法获取(下载)信息的方法。

(2)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初步归纳利用网络查找和下载文件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的基本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学习、任务的实践,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2)在网络文件的下载和使用中,尊重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网络资源。

(3)培养学生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习惯。

教学重点:

在网络文件下载方案的选择和确定上,要求学习对于网络文件下载的基本途径,可能的方案及其效率和不足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把握。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尝试多种途径下载文件,在实际需要时选择适当方法下载文件。

教学过程:

复习(电子版的软件操作步骤、文件位置等内容——视学生水平而定)(这里视学生情况而定)演示网际快车FlashGet的使用和FTP下载工具CuteFTP的使用。介绍网际快车支持文件的自动、批量、定时下载及断点续传,管理功能强大;CuteFTP自动登录FTP服务器,快速浏览文件目录,多服务器、多文件下载。

导入:

面对众多的网络站点,网络站点的分类也很多,这里老师借4个网站的例子介绍一下4种有代表类型的网站。

演示

FTP站点:ftp://https://www.doczj.com/doc/4c7611965.html,

专题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4c7611965.html,

厂商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4c7611965.html,/support

综合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4c7611965.html,

说明

FTP站点:FTP服务器专门提供文件传输服务,尤其擅长多个文件及大文件的下载。

专题网站:在某一专题范围内,专题网站收录的文件比较丰富,分类一般比较严谨,多提供便利的检索方式。

厂商网站:可以提供驱动程序、技术资料等文件的免费下载服务,而且其所发布的资料针对性强,更新即时。

综合网站:有点面面俱到,分类项目多,链接丰富。

网络的分类多种多样,也非严格定论,还有其他类型的网站,同学们在使用中注意多比较,多留意。

网络下载文件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还在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下列任务,并注意选取不同的网站,选用自己熟悉的下载软件或方式,或有意识地选用不同地软件对比,以提高自己的查找、下载效率。

[演示](下载图片、网页、从页面直接下载)

1 将新浪网左上角的图标下载至D盘。

2 将新浪网首页另存至D盘。

3 下载解压缩软件RAR。

4 下载一首MP3歌曲。

[任务][投影]

某学校网站已建成,可现在想增加一个音乐栏目,展示同学们及老师们自己设计的有关音乐和有关音乐知识方面的网站,大部分已经构思完毕,可还有小难题没解决。音乐素材的采集还缺少古典音乐部分的音乐;现代音乐部分还缺少一些流行歌手的歌曲和相关主题的MTV(可以是动画作品,也可以是视频文件)及相关的图片、文字说明。请同学们利用这节课的时间,利用现有的网络设施,根据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兴趣,寻找、收集上述相关资料。将所收集资料放至D盘。

[引导]:

任务需求分析:下载前,明确需要下载什么样的文件。需要查找网站的类型。

[投影任务] (学生上机实践)由于时间有限,请同学们先下载下面指定的音乐或资料,以后如果碰到更好的,再下载下来给我们。

1 查找庞龙的两只蝴蝶.mp3,将其下载至D盘。

2下载二泉映月.mp3将其下载至D盘。

3 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了解《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诞生过程,感知其所表达的内涵和意境。古典音乐乐曲。

4下载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手的相关图片或文字说明,至D盘。

能力提高作业:

收集有关MP3最新产品的介绍,对比产品,看哪一款更适合学生购买。

[教师辅导]

教师在学生实践时,提出建议,个别辅导,解答疑难,对出现较多的问题集体解答。同时挑选有代表性的作业点评。

[说明]

可以尝试多途径下载文件

⑴在厂商网站上下载

提供驱动程序、技术资料等文件的免费下载服务。

优点:发布的资料针对性强、更新及时。

⑵到相关的专题网站下载

提供驱动程序,实用软件、实用软件、媒体素材、游戏音乐等文件的下载。

优点:收录的文件比较丰富,分类一般比较严谨,多提供关键词查找等便利的检索方式。

⑶到FTP站点下载

优点:提供文件传输服务,尤其擅长多个文件及大文件的下载,提供文件上传功能,便于文件的交流。

⑷根据实际需求和个人的喜好确定具体的下载。

[注意]:[投影]

知识的应用

·利用§2.1《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的有关知识不断评价、调整自己的查找和下载过程;

·利用§2.2《因特网的搜索技巧》缩小搜索范围,有意识的提高效率和查找的准确率。

[思考与实践]

·留意自己在众多网站中是如何选取的?

·下载方式方法中,自己是否有意识的去选取?选取理由是什么?

本节课总结:今天这节课呢,我们主要是学习了文件的下载,了解了文件下载的途径、方法,还了解了常见的文件的类型及文件名的构成等等。老师刚刚也讲过了,我们在使用网

络上的文件时,一定要遵守一定的网络道德,在这里呢,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个小小

的课后任务,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完成以下的这个任务:(展示幻灯片)幻灯片内容如

下:

1 、MP3音乐的网上非法上传和大量下载,对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采

取什么有效的措施?

2、一些盗版软件在网上被下载和传播使用,这会出现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呢?你的看法如

何?

第二章信息获取 2.4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是将“因特网信息查找”延用至专业化的网络数据库,主要包括网络数据库简介、网络数据库信息检索的一般过程和使用多样化的网络数据库。

同学们具备了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的经验,但对如何使用网络数据库进行信息检索的还不太了解。本节课教学主题是“学会使用在网络数据库中进行信息检索”,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协作,提高信息检索的技巧,亲身体验网络数据库信息的丰富性和可靠性,学会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的方法,同时会对网络数据库的客观评价,更加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检索的兴趣。

本节课以上机体验为主,同时作为前两章的阶段练习和总结。

教学目标

1.了解网络数据库;

2.学会简单的信息检索;

3.运用网络数据库,检索需要的信息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数据库中检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体验网络数据库信息的多样性。

难点:如何提高搜索技巧、客观评价网络数据库。

教学设计思路(网络机房)

2.4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

复习引入

复习:怎样利用google、百度搜索引擎和网际快车下载工具来通过网络搜索安装“hp1010打印机”的驱动需要的文件。

学生阅读(1分钟)我们首先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周小波的通过运用了网络数据库,在法律在线上找到了相关的知识,然后在竞赛中获得成功。

讨论: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4.1 体验网络数据库

学生体验:打开法律在线,输入关键字“教育”,浏览相应结果,把需要的文字复制下来。

网络数据库简介

什么是网络数据库

数据库:是存放数据的仓库,是按一定的结构和规则组织起来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网络:用通讯设备和线路,将处在不同地方和空间位置、操作相对独立的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再配置一定的系统和应用软件,在原本独立的计算机之间实现软硬件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那么这个系统就是计算机网络。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数学汇总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知识点】 1. 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Union ) 记作:A ∪B 读作:“A 并B ” 即: A ∪B={x|x ∈A ,或x ∈B} 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 与B 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 与B 的交集。 2. 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intersection )。 记作:A ∩B 读作:“A 交B ” 即: A ∩B={x|∈A ,且x ∈B} 交集的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 与B 的并集与交集 A B A(B) A B B A A ∪B B A ?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3. 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通常记作U 。 补集:对于全集U 的一个子集A ,由全集U 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 ),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 记作:C U A 即:C U A={x|x ∈U 且x ∈A} 补集的Venn 图表示 A U C U A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4. 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 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 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 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 ∩ B ?A ,A ∩B ?B ,A ∩A=A ,A ∩?=?,A ∩B=B ∩A A ?A ∪B ,B ?A ∪B ,A ∪A=A ,A ∪?=A,A ∪B=B ∪A ( C U A )∪A=U ,(C U A )∩A=? 若A ∩B=A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A ∪B=B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x ∈(A ∩B ),则x ∈A 且x ∈B 若x ∈(A ∪B ),则x ∈A ,或x ∈B ¤例题精讲: 【例1】设集合,{|15},{|39},,()U U R A x x B x x A B A B ==-≤≤=<< 求e. 解: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 、B ,如右图所示: {|35}A B x x =<≤ , (){|1,9U C A B x x x =<-≥ 或, 【例2】设{|||6}A x Z x =∈≤,{}{}1,2,3,3,4,5,6B C ==,求: (1)()A B C ; (2)()A A B C e. 解:{}6,5,4,3,2,1,0,1,2,3,4,5,6A =------ . (1)又{}3B C = ,∴()A B C = {}3; (2)又{}1,2,3,4,5,6B C = , A B B A -1 3 5 9 x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集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集(必修)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上_教案_广教版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 熟悉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信息特征的描述和信息的应用。 教学任务 ①信息及其特点②信息的基本特征③思考与练习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把握了解信息含义和特征。 教学方法 讲解、阅读、搜集整理、观看录像、探究、讨论等 讲授课时: 总第 2课 教学引入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谁掌握了信息技术,谁就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任务一:信息及其特点 案例呈现:北京申奥成功,P2 我们处在信息社会,可以通过种种方法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 传播信息的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等。 1、什么是信息?P3 阅读几个专家的定义,自己思考并到图书馆或网上找答案。 2、三个典型例子(阅读并填报)P4 1)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2)看云识天气;3)利用网络传新闻; 3、信息的传播过程 P4 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 (信息源)(信息传递)(信息归宿) 从信息发出方看信息-- 从信息接收方看信息-- 任务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通过5个案例探讨信息的特征?P5 1)用电视看奥运节目; --信息的传递; 2)分享销售的经验与技巧; --信息的共享; 3)啤酒与尿布(经济); --信息是可处理的,可运用的; 4)象棋比赛(生活); --信息的时效性; 5)赤壁之战(战争); --信息的真伪; 2、信息的特征 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 3、信息特征的探究思考参考题:P6 提问方式进行; 4、观看录像片段,对信息及其特征增强感性认识; 练习与思考 1、信息的实例 2、举一些身边的、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 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过程,感受信息技术应用及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练习题及答案(高中计算机会考)1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练习题 第一单元认识信息世界 单选题: 1.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它的基本功能是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A.物质B.信息C.信号D.消息 2.具有普遍性、共享性、依附于载体、可以传递、具有价值的主要特征。 A.信息技术B.信息C.信息素养 3.关于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A.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B.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C.信息是可以处理的D.信息的价值不会改变 4.下列不属于信息的是_________。 A.上课的铃声B.开会的通知 C.存有照片的数码相机D.电视里播放的汽车降价消息 5.人类在发展中,经历了五次信息革命,其中错误的说法是:。 A.语言的形成 B.文字的产生 C.指南针的发明 D.造纸与印刷术的发明 E.电报、电话、无线广播、电视的发明 F.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 6.信息技术是指与信息有关的技术。 A.输入、输出B.获取、加工、存储、传输、表示和应用 C.加工和输出D.分类和加工 7.信息技术的英文全称是________,简称IT。 A.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nformation Technique C.Communication Transmit D.Information Transmit 8.、物质和能量是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A.技术B.科学C.信息D.能源 9.3G(Third Generation)是: 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B.第三代互联网技术 C.第三代多媒体技术D.第三代通信技术 10.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最先提出可用高纯度的玻璃纤维实现长距离低损耗激光通信理论。 A.钱永健B.丁肇中C.高锟D.崔琦 多选题: 1.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 A.信息泛滥B.信息污染C.信息犯罪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有: A.多元化B.网络化C.多媒体化D.智能化 判断题: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

课题:§1.1 集合 1 2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3 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是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4 础上。此外,集合理论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 5 课型:新授课 6 课时:1课时 7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8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9 于”关系; 10 (2)牢记常用的数集及其专用的记号。 11 (3)理解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12 (4)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13 法)描述不同的问题。 14 2.过程与方法 15 (1)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16 程,深入理解集合的含义。 17 (2)学生自己归纳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18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9 使学生感受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加学生对数20 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对待不同问题,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21 教学过程: 22 一、引入课题 23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24 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25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26 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27 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28 阅读课本P 2-P 3 内容 29 二、新课教学 30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31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32 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33 总体。 34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35 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 36 3.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37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复习资料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值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其中人性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化)。.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1)、虚拟现实技术:3D游戏等。 (2)、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3)、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Office助手、电子商务(EC)等。 GUI:图形用户界DOS:磁盘操作系统CPU:中央处理器EC:电子商务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学考练习题一含答案

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考试试题(必修部分) 主题一:信息技术与社会 (一)信息及其特征 1.现代社会中,人们把 ( )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物质、能量、知识B.信息、物质、能量 C.财富、能量、知识D.精神、物质、知识 2、盲人摸象体现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信息可以交流说明了信息具有() A.价值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性D.共享性 3、下列叙述中。其中()是错误的 A.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B.信息具有时效性特征 C.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D.获取了一个信息后,它的价值将永远存在 4、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这正说明信息具有()

A.价值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性D.可转换性 5、()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 A.时效性B.不可能增值C.可传递、共享D.依附性 6、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信息的一般特征?() A.载体依附性B.价值性C.时效性D.独享性 7、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 A.载体依附性B.共享性C.时效性D必要性 8、交通信号灯能同时被行人接收,说明信息具有() A.依附性B.共享性C.价值性D.时效性 9、关于信息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能够独立存在B.信息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C.信息不能分享D.信息反映的是时间永久状态 10、下面对信息特征的理解,错误的() A.天气预报、情报等引出信息有时效性 B.信息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C.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说明信息的依附性 D.盲人摸象引出信息具有不完全性

11、在朝鲜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候,蓝德公司向美国政局高价兜售一份调查报告没被理会,战后美国政府分文未花就得到该报告,这体现了信息的:( ) A.价值性B.可伪性C.具有可传递性D.具有失效性 12、关于信息共享与物质的共享的差别,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一方使用时另一方就不能使用 B.信息使用后就会损耗 C.信息可无限复制、传播或分配给众多的使用者 D.信息可以有限的使用 13、将几副相互无关联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的加工后,形成一副富有创意,有实际用途的图像,这体现了信息是() A.可以共享的 B.需依附一定载体的 C.可以增值的 D.具有实效性 14、武王伐封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却没有甲骨文资料记载其确切年代。现代考古工作者根据历史传说中的“天象”,利用天文知识成功地完成该时间的判定。这说明信息具有()特征 A、可传递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的可转换性 D、价值性 15、某次语文测验成绩已经按学号顺序录入到Excel表中,对语文成结在100分以上的学生筛选,得出相应的名单,这体现了信息()的特征 A、可以共享的 B、可以增值的 C、需依附一定载体 D、具有时效性 16、下面有关对信息作用事例的理解,错误的是()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 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 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 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 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 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 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 P-P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 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第 1 页(共 70页)——————————————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设计全集(必修)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吴江市盛泽中学信息技术备课组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作业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作业 信息与信息技术-1 课程内容:教科版第1.1节和1.2节 教学目标: 1.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形成对信息的感性认识。 2.结合具体例子描述信息的外在的重要特征,如价值性、时效性、可伪性、共享性、依附性等。 3.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描述几个重要阶段的基本特征。 4.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描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课标条目: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基础要求:能举例说明信息的特征,能结合实例描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条件要求:计算机教室、教室 1. 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 A.载体依附性 B.共享性 C.时效性 D.必要性 答案:C 2.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通过载体来呈现,这说明信息具有( ) A.载体依附性 B.传递性 C.时效性 D.真伪性 答案:A 3. 到目前为止,人类一共经历了( )信息技术革命,其中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A.三次 B.四次 C.五次 D.六次 答案:C 4. 信息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将向( )方向进一步发展。 A.商业化 B.大众化 C.人性化 D.人性化和大众化 答案:D 5. 下列关于信息技术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既有积极的一面,还有消极的一面 B.青少年不用学习信息技术,只要一心读书就行 C.青少年不能过度崇拜信息技术,也不能盲目排斥信息技术 D.青少年学生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答案:B 网络信息检索-3 课程内容:教科版的2.2和2.4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关键词搜索信息。 2.描述“全文搜索”、“目录索引搜索”和“在线数据库检索”的区别。 3.知道几种常见的搜索引擎的功能区别。 4.能够下载网页上的文字、图片、动画等信息。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关键字搜索需要的信息,并且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 课标条目: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基础要求:能够熟练使用浏览器,对于信息有一定的基础认识,知道如何从要搜素的信息

高中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 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2.1函数的概念 §1.2.2映射 §1.2.2函数的表示法 §1.3.1函数的单调性 §1.3.1函数的最大(小)值 §1.3.2函数的奇偶性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1指数(2) §2.1.1指数(3)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1)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2)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二课时)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三课时)§2.3幂函数 §第2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1)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2)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3)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 课标要求: 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 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 . 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2. 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6.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 7.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 8. 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示法 . 9. 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 10.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11. 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 12. 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13. 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生活中的函数实例. 二. 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1. 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材突出了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强调从实例出发,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基础,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有利于培

高一数学必修1 集合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⒈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也简称集。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⑴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⑵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5.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N内排除0的集. 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 6.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⑴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 的数”,“平面点P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 ⑵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如:方程(x-2)(x-1)2=0的解集表示为{1,-2},而不是{1,1,-2} ⑶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⑴大于3小于11的偶数;⑵我国的小河流; ⑶非负奇数;⑷方程x2+1=0的解; ⑸某校2011级新生;⑹血压很高的人; ⑺著名的数学家;⑻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7.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⑴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⑵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4?A,等等。 练:A={2,4,8,16},则4∈A,8∈A,32?A.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重要考点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重要考点 注:以下所有考点,要求理解+背诵。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 一、信息 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中国古代信息传播方式有:信鸽传书、烽火告急、结绳记事等。 二、信息定义的不同观点: 1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2、维纳: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3、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三、信息的传播过程: 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信源)(信息传递)(信宿) 四、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 2、共享性 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4、价值相对性 5、时效性 6、真伪性 五、什么是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 2、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 3、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六、信息技术包括的四大技术: 目前,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等。 七、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产生和应用。 第二次: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第三次: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四次:电报、电话、电视及其他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五次: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 八、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 九、信息技术对以下几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1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3、对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十、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1信息泛滥2、信息犯罪3、信息污染4、对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卜一、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1) 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 (2) 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 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4) 遵守信息法规。 第二章信息的获取、获取信息需要经历的过程: 、采集信息的工具: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笔等 、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 四、目录类搜索引擎和全文类搜索引擎的应用(观看提供的Flash动画) 五、搜索时怎样用好关键词? 1提炼关键词:提炼最具有代表性和指示性的关键词 2、细化搜索条件:添加关键词 3、用好逻辑符号:“ AND、“OR:“ NOT、“ +、?”、“ &”、“人 4、强制搜索:添加英文双引号“” 五、常见下载文件的类型: 1 音频(.mp3) 2、视频(.avi)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章集合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学习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了解集合元素的性质,掌握常用数集及其专用符号。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请看本节的学习目标:(投影) 二、自学指导: 师: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依靠大家的自学,请认真看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看课本P3-P5的内容,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元素的性质.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4、常用数集的专用符号. 5、集合的表示方法. 6、集合的分类. 8分钟后检测,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 教师督促,使每一位学生紧张自学,注意学生看书速度。 四、检测 1、检测题 ○1请举出两个集合的例子 ○2所有的高个子能否表示为集合? ○3A={2,2,4}表示是否准确? ○4做练习题P5,1、2、3 2、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认真做在练习本上。

五、更正讨论 1、更正 请同学们认真看板演的内容,能够发现问题并能更正的同学请举手。(指名更正) 2、讨论 先看第①题,举的例子正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总结集合的定义 ②题,回答的正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归纳集合的特征:确定性 ③题,回答的正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归纳集合的特征:互异性 【集合的元素的基本性质】 (1)确定性: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不能确定的对象不能构成集合. (2)互异性:集合的元素一定是互异的.相同的几个对象归于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一个元素. (3) 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 ④题第一题,这道题都是运用了课本中的哪个知识点?引导学生回答:运用的是常用数集的相关知识。 再看第二题,运用的方法恰当、正确吗?为什么?并规范集合的表示。 第三题,结果正确吗?为什么?纠正学生对空集的认识。 3、学生归纳总结,识记概念。 六、当堂训练 师:请同学们运用本节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P6 T2、3 §2集合的基本关系 学习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 、掌握并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关系,加强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集合的基本关系。 请看本节的学习目标:(投影)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练习题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试题 答题时间:45分钟 第一部分单选题(共60分,每题1分) 1.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它的基本功能是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A.能量B.数据C.信息 D.信号 2.具有普遍性、共享性、通过载体而存在、具有价值的主要特征。 A.信息技术 B.信息C.信息素养D.电脑 3.目前普遍使用的微型计算机所用的逻辑部件是________ A.电子管? B.晶体管?C.小规模集成电路?D.大规模集成电路 4.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被命名为_______。 A.ENIAC B.IBM ? C.INFO D.PC 5.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使用计算机应遵守行业道德规范 B.开机时要先开显示器,后开主机;关机的顺序与开机的顺序相反 C.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在开机状态下插拔各种接口卡 D.选择计算机的工作环境要注意:温度、湿度、摆放位置、防尘 6.有关信息技术一词的含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信息技术就是指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 B.信息技术就是指数据编码的技术 C.信息技术是实现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传输、表示和应用的技术 D.信息技术就是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7.当Windows系统出现某些错误而不能正常启动或运行时,为了提高系统自身的安全性, 在启动时可以进入模式。 A.单步启动 B.正常启动C.安全D.命令提示符 8.现代计算机系统都属于体系。 A.冯?诺依曼 B.戴克斯特拉C.比尔?盖茨D.图灵 9.电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基本由五个部分组成。 A.输入设备、内存储器、外存储器、运算器、输出设备 B.输入设备、内存储器、外存储器、控制器、输出设备 C.输入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出设备 D.输入设备、存储器、运算器、CPU、输出设备 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CPU是计算机的主机B.ROM是只读存储器 C.RAM是随机存储器D.CPU是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 11.随机存储器的缩写是,只读存储器的缩写是。 A.ROM、RAM B.RAM、ROM 12.计算机系统是由和软件系统组成。 A.硬件系统 B.系统硬件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材备课用书

1.1集__合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第一课时 集合的含义 集合的概念 [提出问题] 观察下列实例: (1)某公司的所有员工; (2)平面内到定点O 的距离等于定长d 的所有的点; (3)不等式组? ???? x +1≥3, x 2≤9的整数解; (4)方程x 2-5x +6=0的实数根; (5)某中学所有较胖的同学. 问题1:上述实例中的研究对象各是什么? 提示:员工、点、整数解、实数根、较胖的同学. 问题2:你能确定上述实例的研究对象吗? 提示:(1)(2)(3)(4)的研究对象可以确定. 问题3:上述哪些实例的研究对象不能确定?为什么? 提示:(5)的研究对象不能确定,因为“较胖”这个标准不明确,故无法确定. [导入新知] 元素与集合的概念 定义 表示 元素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通常用小写拉丁字母a ,b ,c ,…表示 集合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 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 ,B ,C ,…表示

[化解疑难] 准确认识集合的含义 (1)集合的概念是一种描述性说明,因为集合是数学中最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这与我们初中学过的点、直线等概念一样,都是用描述性语言表述的. (2)集合含义中的“元素”所指的范围非常广泛,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想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或一些抽象的符号等,都可以看作“对象”,即集合中的元素. 元素的特性及集合相等 [提出问题] 问题1:“知识点一”中的实例(3)组成的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提示:2,3. 问题2:“知识点一”中的实例(4)组成的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提示:2,3. 问题3:“知识点一”中的实例(3)与实例(4)组成的集合有什么关系? 提示:相等. [导入新知] 1.集合相等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集合元素的特性 集合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化解疑难] 对集合中元素特性的理解 (1)确定性:作为一个集合的元素必须是明确的,不能确定的对象不能构成集合.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 (2)互异性:对于给定的集合,其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相同的对象归入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一个元素. (3)无序性:对于给定的集合,其中的元素是不考虑顺序的.如由1,2,3构成的集与3,2,1构成的集合是同一个集合.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常用数集的记法[ 某中学2017年高一年级20个班构成一个集合. 问题1:高一(6)班、高一(16)班是这个集合中的元素吗?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全套教案

信息必修(一) 课题: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1课时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情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列举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对信息有较全面的认识。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亲历感官剥夺——你能坚持多久? [游戏] 请几位同学和老师做实验。等学生上来以后,让他面向墙壁静止等我的指令才能回头和说话。让其他同学保持安静并出示一张纸板,上面写着:请大家保持安静,看看他能坚持多久? [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只能坚持几十秒钟,而有的同学坚持的时间稍长? [学生]:因为他耐力不行 [学生]:因为被孤立,无法得到信息 [总结]: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今天我们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二、丰富多彩的信息 观察下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运动员比赛场景;奥林匹克运动会徽标;2008年奥运会口号。 [小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作业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作业 一、填空 1.物质、能量和_________是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2.请列举信息的基本特征,各举说明其特征的一个例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某医院的多名医生和护士,在为一名垂危病人做手术时,通过 一些医疗监视设备时了解病人的心电图、血压等情况,从而采用不同的救治措施,最后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我们知道,信息的特征有: ①载体依附性;②价值性;③时效性;④共享性。在这个事例中,体现了信息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下面对信息的特征的理解,错误的是()。A.“增兵减灶”引出信息有传递性和可伪性特征B.天气预报、情报等引出信息有时效性C.信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D.盲人摸象引出信息具有不完全性 3.“信息技术”的英文简称是()。 A.EC B.IT C.DB D.GUI

4.对于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信息是可以处理的 B.信息是可以传递的 C.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D.信息可以不依附于某种载体而存在 5.“我有一种思想,你也有一种思想,大家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这体现了什么?() A.物物交换 B.信息的时效性 C.信息的价值性 D.信息的共享性 6.案例:张三拿了一张1998 年广州市的旧地图去找广州的某个地方,结果费了很多时间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案例说明了信息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