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寄生虫生物学与寄生虫病

第二章 寄生虫生物学与寄生虫病

第二章  寄生虫生物学与寄生虫病
第二章  寄生虫生物学与寄生虫病

第二章寄生虫生物学与寄生虫病

第一节寄生关系及演化

一、演化中的寄生现象

生物界中,各种生物千差万别,为了寻求食物或逃避敌害,它们之间形成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任何生物,只要在它们生命中的一段时间或终生,与另一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就被称为共生(symbiosis)。根据生物与生物间利害关系的不同,共生可分为3种类型:共栖(commensalism)、互利共生(mutualism)和寄生(parasitism),就医学而言,最重要的是研究寄生关系。

⒈共栖指两种在一起密切生活的生物,一方受益,而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它们之间并没有生理的互相依赖,例如海葵(sea anemones)与寄生蟹(hermit crabs)。海葵附在寄生蟹的壳上,随寄生蟹的移行而增加寻找食物机会,而寄生蟹既无利也无害。又如人体与结肠阿米巴,结肠阿米巴在人结肠中以细菌为食物,但不侵犯组织,对人没有利害可言。

⒉互利共生在这种关系中双方均获得益处并互相依赖。例如白蚁(termite)及寄生于其消化道中的鞭毛虫(flagellated protozooms)。鞭毛虫依靠白蚁消化道中的木屑作为食物获得所需的营养,而鞭毛虫合成和分泌的酶能将纤维素分解成能被白蚁利用的复合物。白蚁为鞭毛虫提供食物和庇护所,鞭毛虫为白蚁提供了必须的、自身不能合成的酶。两者均

得益,互相依赖。

⒊寄生一方受益,一方受到损害者则称为寄生。例如寄生于人、动物、植物的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通常受益的一方称寄生物(parasite),受害的被寄生一方称宿主(host);寄生物为动物者称寄生虫。在寄生关系中宿主提供寄生物所需营养物质,以及暂时或永久的居住场所。

生物之间的关系多样而复杂,上述的3种关系,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如图2-1所示,可具有“重叠”部分,该部分可能反映演化过程中暂时过渡阶段,如齿龈内阿米巴(Entamoeba gingivalis)现在可以认为是共栖,但将来可能演化成为“完全”的寄生。从寄生也可演化为互利共生,如白蚁与其消化道中的鞭毛虫。开始时鞭毛虫与白蚁是寄生关系,鞭毛虫对白蚁影响不大,有可能只给白蚁一些非必需的代谢产物,如消化纤维素的酶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蚁失去了分泌消化纤维素酶等物质的功能,完全依赖鞭毛虫,于是寄生关系渐变为互利共生。

二、寄生虫的演化

寄生虫是怎样演变成的,这是一个有趣而难有答案的问题,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寄生虫是从早期生物史中的自由生活生物进化来的。可以假设,一个生物开始时只是偶然与另一个生物相遇,接着,由于两个生物长时间

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产生了对另一个的依赖,随着时间推移,依赖性越来越大,以致于离开对方便很难生存,为适应这种生活,生物体发生了某些调整,称为前适应(preadaptation)。它是从自由生活向寄生生活方式转变的必要的调整,可以是生理上的也可以是发育或形态结构上的改变。以生理调整为例,开始时可能只是增加对宿主酶活性的抗性,减少被宿主消灭的机会,接着出现生理适应性。例如消化道寄生虫,它们原先可能也是营自由生活生物,偶然被吞食,绝大多数都被消灭,只有极少数具有前适应者能经得住消化酶的破坏作用并适应消化道的环境,生存下来,也就是说寄生关系初步建立。反过来,新的寄生环境引起寄生虫发生更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概括起来有4个方面:

⒈形态改变由于大多数寄生虫生活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能轻而易举获得营养及消化酶,本身的消化系统发生退化,甚至消失,如绦虫无消化道。而另外一些器官组织相应得到加强,如线虫表皮层角化以抵抗消化酶的作用;为避免因肠蠕动而被排出,某些寄生虫特化了的器官,如吸盘、钩齿等增加了吸附力量;又如腔道内寄生的蠕虫,其虫体形状也变成线条形,以减少阻力。

⒉生理与代谢方式改变最显著的适应性的改变是肠道寄生虫失去在自由生活模式中常见的有氧代谢。在肠道中氧压近于零情况下,曾是自由生活阶段能量主要来源的三羧酸循环因缺氧而难于进行,改由糖酵解提供能量。

⒊侵入机制得到加强为增加进入宿主及组织的机会,侵入机制得到专化与加强,例如痢疾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具有穿透肠粘膜的

蛋白质水解酶,而在共栖型的结肠阿米巴却没有发现这些酶。血吸虫尾蚴能穿过皮肤也是需要借助前端的穿刺腺分泌某些水解酶。这些溶解酶与小钩,都是由于营寄生生活而产生或得到加强。

⒋繁殖能力加强表现在生殖系统的发达及繁殖方式多样化。寄生虫的生殖系统发达,如绦虫每一节片都有雌雄生殖系统,成熟的节片几乎充满生殖系统。蛔虫的产卵量很大,每条雌虫每天约产卵20万个。有些寄生虫,如吸虫不仅有有性生殖,而且有无性生殖,这种需要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交替进行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称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不管是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都能使寄生虫个体数量增加、种群扩大。繁殖能力增强及繁殖方式多样化表明寄生虫对其复杂生活史及其生活环境多样性的一种适应性。

寄生现象深化与寄生虫本身的形态、生理等各种改变互为因果,开始时的偶然寄生虫、兼性寄生虫、终于演化为长期寄生虫、专性寄生虫。

第二节寄生虫生物学

一、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别

⒈寄生虫生活史

与形态、生理、生化、代谢等发生变化同时,寄生虫生活史(life cycle),也即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整个过程,也逐渐发生变化,例如血居鞭毛虫(blood-inhabiting flagellate)开始时寄生在昆虫的消化道中,

当昆虫取食时将寄生虫传给脊椎动物宿主,之后,鞭毛虫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现在的中间宿主可能曾经是原先终宿主,而该种寄生虫则必须从一种宿主到另一种宿主才能完成生活史。

寄生虫对中间宿主数量的要求可以用“钟形”曲线来说明,如图2-2,寄生虫在演化过程中所需要的中间宿主有一个“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之前,中间宿主增加能明显增加寄生虫适应性,过了“临界点”某些宿主的消失代表更为成功的状态,因为中间宿主种类减少,从而简化的生活史可能增加了寄生虫到达终宿主的机遇。

寄生虫生活史具有多样性,依据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以蠕虫为例,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称直接型,如蛔虫、钩虫等;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其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经中间宿主才能感染人,称间接型,如丝虫、血吸虫等。在流行病学上,又将具有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性蠕虫;将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

⒉ 寄生虫与宿主类别

寄生虫与宿主在漫长的过程中,因演化阶段不同,寄生虫生长发育过程、宿主种类、寄生部位、寄生虫对宿主损害程度也不相同。依据寄生部位将生活于宿主体表和体内的寄生虫分别称为体外寄生虫(ectoparasite )和体内寄生虫(endoparasite )。生活史中有一个阶段或整个生活史期过寄生生活的称为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 parasite ),如钩虫(hook worm )

可以过自由生活,但如有机会侵入宿主体内也可过寄生生活者称兼性寄生虫(facultative parasite)。在本质上,这些兼性寄生虫是自由生活的动物,如福氏耐格里阿米巴(Naegleria fowleri)和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tercocalis)。因偶然机会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称偶然寄生虫(accidental parasite),如某些蝇蛆进入消化道内寄生。成虫必须过寄生生活者称长期寄生虫(permanet parasite),如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只在取食时侵袭宿主,取食后即离去者称暂时性寄生虫(temporary parasite),如蚊、蚤等。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在宿主体内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功能受累时,出现异常繁殖,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称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如刚地弓形虫(Taxoplasma gondii)、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carinii)、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garavum)等。

在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有的只需一个宿主,有的则需两个或两个以上宿主。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终宿主(definitive host)。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如需两个以上中间宿主,则依顺序称第一、第二中间宿主。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在一定条件下可传给人,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这些动物称储蓄宿主(也称储存宿主、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有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不能继续发育,但可长期处于幼虫状态,当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便可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或transport host)。

二、寄生虫的分类

与其他生物分类目的一样,寄生虫的分类是为了认识虫种,了解各虫种、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寻找演化线索,了解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人之间的关系。

寄生虫的数量巨大,存在的空间跨度也很大,个体变异、种群差别也较大,但在同一群体内,其基本特征,特别是形态特征是相似的,这是目前寄生虫分类的重要依据。进化则是寄生虫分类基础。

按照动物分类系统,人体寄生虫分隶于动物界(Kingdom Animal)无脊椎动物的7个门:扁形动物门(Phylum platyhelmonthes)、线形动物门(Phylum Nemathelminthes)、棘头动物门(Phylum Acanthocephala)、节肢动物门(Phylum Arthopoda)及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亚界(Subkingdom Protozoa)中的肉足鞭毛门(Phylum Sacomastigophora)、顶复门(Phylum Api-complexa)和纤毛门(Phylum Ciliophora)。习惯上将扁形动物与线形动物合称为蠕虫。门下的阶元是纲、目、科、属、种。亚门、亚纲、亚科及总纲、总目、总科是中间阶元。在有些种,种下还有亚种、变种、株等存在。种下分类的根据是种内的空间关系,是种内群与群间又连续又间断的空间发展所呈现的地理分化。种上分类的根据是种间的历史关系,是种与种间又连续又间断的历史发展中所呈现的系谱分支或系谱分段。种下分类强调空间关系,种上分类强调时间关系。

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寄生虫也采用二名制(binominal system)学名(scientific name)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属名(genus name)在前,种

名(speies name)在后,有的种名之后还有亚种名(subspecies name),种名或亚种名之后是命名者姓名与命名年份。如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Chen,1959)Chen,1963]表示Chen 1959 年命名该虫,Chen在1963年又再次将其命名。

第三节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

一、寄生虫的营养

寄生虫因其种类及生活史期不同,所需营养物质种类与数量、营养方式与来源也有差异。寄生虫所需营养物质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此外还需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水、无机盐。合成蛋白质所需的氨基酸来源于分解食物或分解宿主组织,也可直接摄取宿主游离氨基酸。合成核酸的碱基,嘌呤要从宿主获取,嘧啶则可能由自身合成。脂类主要来源于宿主,寄生虫可能只有加长脂肪链的功能。在某些寄生虫因缺乏某些消化酶,因此还必须从宿主消化道中获取。

各类寄生虫的营养吸收途径大不相同,对于有消化道的寄生虫,如吸虫、线虫,消化道是吸收营养物质主要场所,吸虫还能从体表吸收低分子量物质。没有消化道的绦虫,营养物质的吸收要靠具有微毛(microthrix)的皮层(tegument)。有胞口(cytostome)与胞咽(cytopharynx)的原虫,如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oli) ,从胞口摄取营养。有伪足(pseudopod)的原虫,如阿米巴,可吞食营养物质形成食物泡(food vacuole)进行体内消化与吸收。

寄生虫的细胞质膜不仅保持了细胞完整性,而且,在营养吸收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所有营养物质吸收都要通过质膜进行,质膜对可溶性和非可溶性分子的通入和流量进行了调节,起着选择性屏障作用。

虽然有氧代谢不是寄生虫主要能量来源,但氧在一些物质的合成,如卵壳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寄生虫对氧的吸收,主要依靠扩散。溶解于虫体皮层周围和虫体消化道内壁的氧或其他与氧接触部位进入虫体。进入虫体内的氧靠体液扩散,有的寄生虫可借助血红蛋白、铁卟啉等化合物将氧扩散到虫体各部分。

二氧化碳对寄生虫起着重要作用,如线虫虫卵激活、吸虫囊蚴脱囊、线虫卵和幼虫的孵化和脱鞘等都需有二氧化碳参与。

二、寄生虫的代谢

寄生虫的代谢主要有能量代谢和合成代谢两类。大多数寄生虫的能量来源基本上从糖酵解中获得,尤其是从以乳酸作为唯一产物的同乳酸酵解(即纯乳酸酵解,homolactic fermentation)中获得,如血液和组织寄生虫。部分能量则从固定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fixation)中获得,如肠道寄生虫。肠道寄生虫,所处的环境条件特征是二氧化碳张力高。目前,已发现部分寄生虫能通过某些代谢途径来固定CO2用于生物合成与重要功能有关的物质,也参与能量生成。在寄生虫中已发现两种能固定CO2 的酶参与能量代谢,它们是“苹果酸酶(malic acid, ME)和磷酸烯醇丙酮酸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 PEPCK)。当糖降解到磷酸烯醇丙酮酸

时,在PEPCK作用下将CO2固定下来,生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还原为苹果酸,苹果酸进入线粒体产生歧化,一部分转化为延胡索酸,另一部分在ME作用下,将CO2固定并转化为丙酮酸。在同乳酸发酵中,氧化1克分子葡萄糖产生2克分子ATP。在固定CO2反应中,可多产生1克分子A TP。如果丙酮酸及延胡索酸再进一步反应生成终产物,可再获2克分子的ATP。

尽管在一些寄生虫可能存在某些有氧代谢的酶,甚至存在有氧代谢,但有氧代谢所产生的能量并不起着重要作用,它可能是寄生虫先前自由生活的残留迹象。当然,还有少数一些寄生虫,例如某些线虫其能量主要来源是糖的有氧代谢。

寄生虫的物质代谢在两个不同水平上进行调节:在细胞水平上的调节,也即变构调节;环境的和遗传方面的调节即对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的代谢变化的调节。这些代谢调节的基础是将输入的能量分配到生长、繁殖、运动、渗透压调节等不同过程。

对寄生虫代谢的研究,往往是在体外进行的,很难模拟宿主体内环境条件,实验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有差别,但毫无疑问,研究寄生虫代谢,特别是研究与人代谢的差异及相互关系,有助于研制新的抗寄生虫药及阐明其作用机制。

第四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包括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以及宿主对寄生虫影响两个方面。寄生虫进入宿主,受到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力求将寄生虫

消灭。同时也使寄生虫发生生理生化、代谢、形态等方面的改变,宿主则可能发生病理、生化、免疫等方面改变。寄生虫与宿主互相影响,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这种影响反映在遗传物质上,留下对方或深或浅的烙印。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寄生虫侵入宿主、移行、定居、发育、繁殖等过程,对宿主细胞、组织、器官乃至系统造成损害,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⒈掠夺营养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发育及大量繁殖,所需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来自宿主,寄生虫数量越多,所需营养也就越多。这些营养还包括宿主不易获得而又必需的物质,如维生素B12、铁及微量元素等。这使得宿主较易出现营养不良。

⒉机械性损伤寄生虫侵入、移行、定居、占位或不停运动使所累及组织损伤或破坏,如钩虫幼虫侵入皮肤时引起钩蚴性皮炎;并殖吸虫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引起肝脏等多个器官损伤;细粒棘球绦虫在肝脏中形成棘球蚴压迫肝脏;蛔虫在肠道中不停运动,引起肠痉挛,严重者出现肠梗阻;布氏姜片虫强有力吸盘吸附在肠壁上,造成肠壁损伤等。

⒊毒性与免疫损伤寄生虫排泄物、分泌物、虫体、虫卵死亡崩解物对宿主是有害的,这些物质可能引起组织损害、组织改变或免疫病理反应。如寄生于胆管系统的华支睾吸虫,其分泌物、代谢产物可引起胆管上皮增生,附近肝实质萎缩,胆管局限性扩张,管壁增厚,进一步发展可致上皮瘤样增生。又如血吸虫虫卵分泌的可溶性抗原与宿主抗体结合形成抗

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肾小球基底膜损伤;所形成的虫卵肉芽肿则是血吸虫病病理基础。

上述寄生虫对宿主三个方面的影响往往是综合在一起的,有时因其它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协同作用而加重了对宿主损害。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它决定了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存亡及演化。寄生虫攻击宿主就受到宿主的抵御性反应,除去天然屏障作用,主要是一系列免疫反应,例如,皮肤是天然屏障,从皮肤进入的血吸虫尾蚴或钩虫丝状蚴,有一部分会在这里被杀死;胃酸也可杀死部分进入体内的寄生虫;血液中各种免疫效应细胞、成分、抗体等也能有效杀死寄生虫;在组织中移行或定居的寄生虫,受到组织内各种细胞包围、攻击甚至杀灭。

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有三种不同结果:宿主将寄生虫全部清除,并具有抵御再感染能力;宿主清除部分寄生虫,但宿主也具有部分抵御再感染能力,大多数的寄生虫与宿主关系属于此类型;宿主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发育甚至大量繁殖,引起寄生虫病,严重者可以致死。

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会出现何种结果则与宿主遗传因素、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寄生虫种类、数量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是综合起作用的。

(詹希美)第五节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

寄生虫对人体来说是感染性外源性物质,具有抗原性,感染后可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应答,发生一系列细胞及分子改变。

一、免疫应答类型

健康的机体可通过生理屏障结构抵御某些寄生虫的侵入,如皮肤、粘膜、胎盘等,或通过血液及组织中的吞噬细胞、嗜酸粒细胞、自然杀伤(NK)淋巴细胞等,这些成分介导的防御机制称为天然免疫(natural/native/innate immunity)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而另一类防御机制针对某种寄生虫特定抗原表位,再次接触或不断接触某种特定的表位,宿主的应答强度则有所增强。这种机制被称之为获得性(acquired)或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特异性免疫反应其防御功能是通过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和分子相互协调发挥作用的。特异性免疫保留了天然免疫清除入侵寄生虫的防御能力,而且还具有“记忆”功能,对再次感染将产生更为强烈的免疫应答,称为免疫记忆(immunologic memory)。免疫记忆是研究寄生虫保护性疫苗的重要基础。另外,所有正常免疫应答在寄生虫抗原刺激后随着时间推移其反应强度逐渐减弱。这一现象称为“自我限制”(self-limitation)。这是由于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可导致抗原的消除,随着抗原的逐步消除,淋巴细胞活化条件逐步丧失,免疫应答水平相应减弱。但当有些寄生虫不能有效地被清除时,则可导致免疫应答产生病理性结果。

宿主对寄生虫感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又可分为消除性免疫(sterilizing immunity)和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 immunity)。前者指宿主能清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例如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东方疖,这是寄生虫感染中很少见的一种免疫状态。常见的大多是非消除性免疫。寄生虫感染后虽可诱导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除,维持在低虫荷水平。如果用药物驱虫后,宿主的免疫力随之消失。如疟疾的“带虫免疫”(premunition)和血吸虫诱导的“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均属于此类非消除性免疫。

二、寄生虫抗原

由于寄生虫生活史和组织学的复杂性加之虫种发生过程表现的遗传差别,以及为适应环境变化有些寄生虫产生变异等多种原因,寄生虫抗原十分复杂。由于寄生虫抗原在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诊断、致病机理以及疫苗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寄生虫抗原的鉴定、纯化以及化学合成和用生物技术制备抗原--基因工程重组抗原、抗独特型抗体的研制一直是寄生虫感染免疫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寄生虫抗原分类,按虫体结构可分为体抗原、表膜抗原、卵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等等;按发育阶段分类可分为不同的期抗原;按化学成分分类可分为蛋白、多糖、糖蛋白、糖脂抗原等;按功能分类可分为诊断抗原、保护性抗原、致病原等等。上述抗原中,虫体表面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因与

宿主直接接触产生致敏作用,诱发宿主免疫应答产生,表现为保护性免疫力,亦可引起免疫病理改变,又可作为免疫诊断的检测对象。这类抗原在寄生虫感染免疫中倍受重视。

三、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宿主对特异的寄生虫抗原产生的免疫反应过程,包括抗原的处理与呈递,T细胞的激活和淋巴因子的产生,以及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应。

1.抗原的处理与呈递

寄生虫抗原可以多种形式结合于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如通过抗体的Fc受体、补体C3b受体及B细胞表面的膜免疫球蛋白(Ig)等。通过APC的吞噬作用被摄取到细胞内,可溶性抗原可通过液相胞饮过程被摄入。近年的研究证实,T淋巴细胞只能识别多肽,因此其免疫应答只能被蛋白性抗原诱导。寄生虫蛋白抗原在APC胞内经过加工后的肽段与MHC分子(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连结形成多肽--MHC 复合物,表达在APC表面。T细胞识别这种经加工处理的寄生虫抗原即多肽--MHC复合物的过程称为抗原呈递。

寄生虫非蛋白类抗原,如多糖、糖脂和核酸等,不能形成抗原肽-MHC 分子被呈递,但有些可诱导B细胞表面上的细胞膜Ig的最大程度的交联,引起无需T细胞辅助的B细胞活化直接产生体液免疫效应。由于许多寄生虫抗原为多糖性质,因此体液免疫是抵御外源性病原感染的重要抵御力量。

2.T细胞活化与细胞因子的产生

T细胞对抗原肽-MHC的应答称之为T细胞活化。抗原肽-MHC复合物与T 细胞受体(TCR)的结合可产生细胞内信号的传导。所谓信号传导是指外部信号经细胞膜蛋白传至细胞内部,并启动诸如分子通透性,细胞形状或其它细胞功能的改变。

T细胞活化以及天然免疫状态均可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因子(cytokine)是一类免疫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包括淋巴因子,单核因子和白细胞介素等。它不是Ig,也不属于激素,在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以及免疫应答过程中某些细胞的激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除了免疫细胞,其它细胞如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肿瘤细胞等也可以产生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可分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e)、集落刺激因子(CSF)、干扰素( interferon,IFN)、肿瘤坏死因子(TNF)、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TGF-β family)、趋化因子家族( chemokine family)等等。其特性主要为:

⑴细胞因子大多为分子量小于 80KD的单体糖蛋白,少数是二聚体形状,如 IL-5, IL-12, TGF-β等。大多数细胞因子的编码基因为单拷贝基因,由4~5个外显子和3~4个内含子组成。

⑵细胞因子大多在天然免疫和特异免疫的效应期产生,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有些对免疫细胞发育和激活某些细胞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⑶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不同类型细胞产生。如IL-1可由单核巨噬细

胞产生,此外,B细胞、NK细胞、内皮细胞、表皮细胞等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产生和分泌IL-1。

⑷细胞因子不能以分子形式存在于细胞内,其半衰期一般较短(几分钟),在某种因素作用下细胞因子基因转录功能被激活,如寄生虫特异抗原刺激淋巴细胞,活化后才能合成和释放细胞因子。

⑸一种细胞因子通常可诱导或抑制另一种或数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如IL-1可促进TGF-β、IL-2的产生,并抑制IFN-α的产生。在病理生理过程中,细胞因子以网络形式发挥作用,或相互拮抗,或相互协同,发挥整体的调节作用。

⑹细胞因子的作用大多以非特异的方式进行,不受MHC抗原限制。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自身直接受到细胞因子的作用,细胞因子亦可作用于邻近的其它细胞。

⑺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很强,一般在pmol/L(10-12mol/L)水平时就可产生明显的生物学活性。

⑻细胞因子必须与细胞表面相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引起细胞发生变化,一个细胞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数量大约在数十个至数千个,细胞因子受体表达可受细胞因子调控,如IL-1可诱导IL-2受体表达,而TGF-β可抑制IL-2受体的表达。

⑼一种细胞因子一般都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即多重调节作用(multipal regulatory action),不同的细胞因子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活性,即重叠的调节作用(overlapping regulatory action)。

3.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效应

⑴抗原与抗体结合及抗体的功能

寄生虫抗原分子一般比抗原抗体结合区域大得多。因此抗体仅能结合大分子的某一特殊部位,该部位称之为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或表位(epitope)。抗原大分子可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每个均可与1个抗体分子结合。

寄生虫的磷脂或多糖类抗原,抗原决定簇经非共价结构与抗体结合,然而对于核酸或蛋白质来说,抗原决定簇由抗原分子的折叠形成的。据估计,与抗体特异结合的抗原决定簇大小约为6个氨基酸长。蛋白、核酸及其复杂碳水化合物分子中可含有一些重复结构,每个复杂分子可出现多个相同的抗原决定簇,这种情况被称为多价(multivalent)。

抗体的另一个常用名词为免疫球蛋白(Ig),意为γ球蛋白中与免疫相关的组分。抗体最初从血清中纯化获得,此后发现它还存在于一些其他部位,如在细胞浆内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膜以及β淋巴细胞膜上;在血浆和组织液、乳汁及其它分泌液中;在某些免疫效应细胞的表面,如NK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基于理化特性和抗原结合的方式不同,Ig可分为类(class)和亚类(subclass)。在人类抗体可分为IgG、IgA、IgM、IgD和IgE五类。IgG和IgA可分别进一步分为亚类或亚型(subtype),IgG1、IgG2、IgG3、IgG4和IgA1、IgA2。小鼠Ig的分类与人类相同,但IgG亚类为IgG1、IgG2a、IgG2b、IgG3。

抗体的功能由抗原结合所启动。抗体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如下:①B细胞表面的膜结合型抗体参与对抗原的识别与结合。②分泌抗体可产生抗原中和作用(neutralizing),即分泌抗体通过与寄生虫抗原的结合而阻止其与

相应受体结合,这称之为中和作用。③同型抗体功能:IgG和IgM可致补体活化,IgG亚类与补体成分C1q的亲和力为IgG3>IgG1>IgG2,IgG4则无亲和力。IgG具调理作用,可介导对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表达IgG的Fc受体,结合了抗原的IgG能与之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对寄生虫抗原的吞噬作用,另外,IgG、IgE和IgM可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ADCC)。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尤其是NK 细胞可通过其细胞表面的CD16与Ig的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溶解各种靶细胞的细胞毒。嗜酸粒细胞介导的ADCC可杀伤蠕虫。蠕虫对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溶解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嗜酸粒细胞内颗粒的一种碱性蛋白对蠕虫有杀伤作用。嗜酸粒细胞对蠕虫的ADCC由IgE和IgA所介导。IgE可介导I 型变态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IgA介导的粘膜免疫虽在体液免疫中不太重要,但在所有Ig中,IgA的产量最高,有时一天分泌量可达3g。分泌型IgA(sIgA)对抗原可发挥中和作用。母体IgG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循环,sIgA可分泌至乳汁中起中和作用。各种淋巴细胞表达不同类型Ig的Fc受体,可与聚集的IgG或含有IgG的免疫复合物结合,对B细胞活化产生抑制作用。

⑵细胞免疫效应

在细胞免疫反应中,抗原特异性T细胞可直接发挥效应功能,如细胞毒T细胞(CTL)可直接裂解靶细胞,此外,抗原活化的T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进一步作用于其它细胞群体,如TNF和白三烯(LT)可活化中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IL-5活化嗜酸性粒细胞;IFN-γ活化单核巨噬细胞,IL-2活化NK细胞。通过细胞因子,T细胞刺激和集中了天然免疫非特异性

效应细胞的功能与活性,从而将这些细胞转化成特异性免疫因素。细胞免疫在消除生活在APC内的寄生虫有重要作用。在蠕虫感染时,抗原活化CD4+T H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活化肥大细胞,募集和活化嗜碱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

四、免疫逃避

寄生虫可以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有些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发育、繁殖、生存,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其机理如下:

1.组织学隔离

寄生虫一般都具有较固定的寄生部位。有些寄生在组织中,细胞中和腔道中,特殊的生理屏障使之与免疫系统隔离,如寄生在眼部或脑部的囊尾蚴。有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形成保护层如囊壁或包囊,如棘球蚴。虽然其囊液具有很强的抗原性,但由于其厚厚的囊壁使之在宿主体内存活。有些细胞内的寄生虫,宿主的抗体难以对其发挥中和作用和调理作用。寄生在吞噬细胞中的利什曼原虫和弓形虫,虫体在细胞内形成纳虫空泡(parasitophorous vacuole),可以逃避宿主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杀伤作用。腔道内寄生虫,由于分泌型IgA的杀伤能力有限,又难以与其它免疫效应细胞接触,致使感染维持时间较长。

2.表面抗原的改变

⑴抗原变异

(完整版)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 ★我国有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丝虫病、黑热病 ★人体寄生虫包括:蠕虫(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原虫、节肢动物 ★宿主:寄生生活的两种生物中受害的一方。 寄生物:寄生关系的两种生物中受益的一方。 机会致病寄生虫:常宿主体内隐形感染,于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致病的寄生虫。 ★共栖:一方受益,另一方无益也无害。 互利共生:双方均受益。 寄生: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寄生虫的生活史是指生长发育过程。 根据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分: 不需要中间宿主的直接型(钩虫、蛔虫、鞭虫、土原性蠕虫) 需要中间宿主的间接型(日本血吸虫、并殖吸虫、丝虫) ★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是: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非消除性免疫是指机体对某种寄生虫保持低密度,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多数) 消除性免疫是指机体对某种寄生虫既能消除虫体,又能对再感染产生完全抵抗力。(热带利什曼原虫) ★终宿主或成虫宿主:有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动物 中间宿主: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动物 转续宿主:幼虫寄生而不发育的宿主 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中的家畜或野生动物。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指:脊椎动物与人之间传播的寄生虫病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生物、自然、社会因素。 ★蠕虫成虫直接产幼虫的是:丝虫、旋毛虫 ★医学原虫:指寄生于人体的致病与非致病原虫。 ★医学原虫的基本结构:包膜、包质、包核。 ★寄生在细胞内的原虫:疟原虫(红细胞)、杜氏利什曼原虫(巨噬细胞)、 1

刚地弓形虫(有核细胞)、旋毛虫(横纹肌细胞) 不寄生在细胞内的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 ★疟疾 疟原虫虫媒传播有世代交。 疟原虫主要致病作用:侵袭并破坏红细胞。 疟原虫在人体的繁殖方式:裂体增殖 疟原虫感染后所产生的免疫:带虫免疫 我国较常见的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传染源:现症患者和带虫者,其外周血有雌、雄配子体。 感染阶段:子孢子 感染途径:经按蚊叮咬感染、经输血感染。 中间宿主:人 终宿主:按蚊 流行主要因素:温度 疟原虫引起复发的发育阶段是:休眠子 疟原虫引起复发是由于:血液中有红内期疟原虫残留 与疟疾发作有关的疟原虫生活史时期是:红内期裂体增殖期 从恶性疟患者外周血中一般只能查见:环状体、配子体 检查:对间日疟患者进行血疫检查的适宜采血时间是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 病原学检查方法:厚、薄血涂片 镜检血涂片上的疟原虫时要注意观察:大小滋养体、裂殖体和裂殖子、雌雄配子体、被寄生红细胞的形态。 确诊依据:血涂片查见疟原虫,并定种。 临床表现:周期性寒战 恶性疟初为隔日发热,以后则每天或不规则间歇发作,持续高热20-36小时以上; 间日疟、卵形疟为隔日发热; 三日疟为隔2天发热。 初发或混合两种或以上疟原虫感染、儿童以及进入疫区的初患病 2

寄生虫病免疫及其免疫诊断复习题

名词解释 1.环境寄生虫学:寄生虫与环境能以不同的方式互相影响,该学科就是利用寄生虫来监测环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2.免疫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现象和寄生虫与宿主相互关系免疫学方面的科学。 3.免疫流行病学:是以流行病学的形式与方法研究免疫力的群体效应,即研究宿主个体的免疫差别是如何影响致病因素的群体生物学表现,研究通常还包括运用数学模型及血清流行病学等方法。 4.非消除性免疫: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这仅仅是一种不完全的保护性免疫力,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并不能被彻底清除,而是维持在一个低水平状态,与宿主的特异保护性免疫力同在;一旦用药物清除体内的残余寄生虫后,宿主已获得的这种免疫力即逐渐消失。包括带虫免疫和伴随免疫。 5.消除性免疫:未经治疗,宿主即能消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保护性免疫力。如:硕大利什曼原虫的东方疖。 6.获得性非特异性免疫:宿主受到与抗寄生虫效应的靶抗原无关的病原体的提取物或某些合成产物的刺激所产生的保护力,它并不针对某特定的靶病原体,而是可抵抗多种感染因子(包括单细胞的原虫和细菌,多细胞的蠕虫,甚至肿瘤等)的攻击。 7.带虫免疫:某些血内寄生原虫感染后,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原有的原虫,使其数量明显下降,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临床症状消失,呈带虫状态,但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的虫体,可抵抗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体内无此虫时此免疫力即消失,这种免疫状态就是~。 8.伴随免疫:人感染某些蠕虫(如:血吸虫)后可获得部分免疫力,患者门静脉内仍有成虫寄生和产卵,但宿主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而无损于体内的成虫,当体内成虫消失后此免疫力也消失,这种免疫称为~。 9、流行率: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受感染的人,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10、感染度:是指一个个体的虫荷或一组个体的平均虫荷,在人群中只能通过定量的虫卵计数表示,但也有少量尸检的研究测定虫荷数。流行率和感染度有着内在的联系,一般,人群流行率越高,感染者的平均感染度就越高。 11、(新)感染的发生率:是指原先未感染的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受感染,以年百分率表示,通常在儿童中计算。 问答题 1.何谓超敏反应?分别可见于哪些寄生虫病? 超敏反应是处于免疫状态的机体,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或变应原时出现的异常反应,常导致宿主组织损伤和免疫病理变化。 按照Gell和Coombs关于超敏反应的分类,寄生虫感染的超敏反应也可分为Ⅰ、Ⅱ、Ⅲ、Ⅳ4型;它们分别称为速发型、细胞毒型、免疫复合物型、迟发型或细胞免疫型。 在寄生虫感染中,有的寄生虫病可同时存在几型超敏反应,甚为复杂多变。例如,血吸虫病就可有速发型、免疫复合物型及迟发型超敏反应同时或先后存在。 【寄生虫所致的超敏反应见下页】

《动物寄生虫病学》测试试题(A卷)

《动物寄生虫病学》试题(A卷)

————————————————————————————————作者:————————————————————————————————日期: 2

《动物寄生虫病学》试题(A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带虫免疫:寄生虫感染常常引起宿主对重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此时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并未完全被清除,而是维持在低水平。(非消除性免疫) 3、二宿主蜱:蜱的幼虫及若虫在同一个宿主体上吸血,而成蜱则寄生于另一个宿主,饱血后落地产卵。 4、孢子生殖:有性生殖后形成合子,合子再分裂形成许多子孢子的过程。 5、生物性传播:节肢动物传播病原体最重要的途径。在传播者体内要经历发育或/和繁殖的过程。(只有在传播者体内发育或/和繁殖后才具有感染力)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肝片形吸虫寄生于牛、羊的肝胆管,中间宿主是椎实螺科的淡水螺,治疗动物肝片形吸虫病时可选用三特、肝蛭净等药物。 2、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畜的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中间宿主是湖北钉螺,治疗动物日本血吸虫病时可选用三特、肝蛭净等药物。 3、布氏姜片吸虫寄生的终末宿主是猪和人,寄生部位是小肠。 4、猪囊尾蚴寄生的宿主是猪和人,成虫名称是猪带绦虫;成虫寄生的终末宿主是人。 5、细粒棘球蚴主要寄生于牛、羊的肝和肺,治疗动物细粒棘球蚴病时可选用吡喹酮、丙硫咪唑等药物。 6、扩展莫尼茨绦虫寄生于牛、羊的小肠 ,中间宿主是甲螨或地螨类,治疗动物扩展莫尼茨绦虫病时可选用吡喹酮等药物。 7、疥螨寄生于人和动物的皮肤表皮层内;痒螨寄生于动物的皮肤表面;蠕形螨寄生于人和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治疗动物螨病时可选用伊维菌素等药物。 8、猪后圆线虫寄生于猪的支气管、细支气管,中间宿主是蚯蚓,

常见传染病与及寄生虫病

常见传染病与及寄生虫病 考试大纲---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一、结核病 病因:空气传播结核分枝杆菌、生型分枝杆菌或非洲分枝杆菌 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和增生 本质:结核性肉芽肿 1.变质——干酪样坏死。 状似奶酪;镜下: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内含结核杆菌。 2.渗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3.增生——结核结节。 典型结核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其中含有结核杆菌,周围有类上皮细胞,Langhans巨细胞,外周有淋巴细胞浸润,少量成纤维细胞增生。

干巨累(类) (二)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及结局 多见于儿童。 机体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引起。 1.病变特点——原发综合征(肺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 2.发展和结局 绝大多数可自然痊愈。少数病情恶化,可播散。 (1)淋巴道播散 原发综合征:肺的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三者合称原发综合征,是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理特征。 (2)血道播散 1)全身粟粒性结核病:大量结核杆菌进入血循环,形成结核性败血症,播散到全身各脏器,形成密集分布、大小一致、灰白色界限清楚的小结节。

2)肺粟粒性结核病。 (三)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及结局 多见于成年人。人体再次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生。 1.病变特点——注意跟原发性对比。 (1)多从肺尖开始。 (2)局限在肺内(机体对结核菌有免疫力和变态反应)。 (3)主要沿支气管在肺内播散。肺门淋巴结不受累,血道播散也很少。 (4)周围常有增生性病变,形成结核结节。 (5)病程长,新旧病变交错存在。 2.病理类型及结局 (1)局灶型:增生为主,中央干酪样坏死。 (2)浸润型:最常见。特点:在肺尖或锁骨下区,病灶周围发生渗出、坏死。如未及时治疗或患者抵抗力下降,坏死物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急性空洞。 空洞不断向外排出含菌的坏死物——慢性纤维空洞型(第3型); 或经支气管播散——干酪性肺炎(第4型)。 (3)慢性纤维空洞型。 (4)干酪性肺炎:浸润型或空洞内的细菌经支气管播散导致。 (5)结核球:球形干酪样坏死病灶。相对较稳定,可手术切除。 (6)结核性胸膜炎。

动物寄生虫病PCR诊断技术

动物寄生虫病PCR诊断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是一种既敏感又特异的DNA体外扩增方法,它可将一小段目的DNA扩增上百万倍,其扩增效率使得该方法可检测到单个虫体或仅部分虫体的微量DNA。通过设计种、株特异的引物,此法只扩增出种、株特异的PCR产物,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而且PCR 技术的操作过程也相对简便快捷,无需对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同时可以克服抗原和抗体持续存在的干扰,直接检测到病原体的DNA,既可用于虫种、株的鉴别,动物寄生虫病的临床诊断,又可用于动物寄生虫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随着PCR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它已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临床医学等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实验目的要求 掌握PCR诊断技术所涉及实验的基本原理,全面熟悉PCR诊断技术的操作过程,其中包括寄生虫DNA 的提取、PCR引物的设计、PCR条件的优化、对目的片断的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结果分析、PCR产物的纯化等等。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 (一)寄生虫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纯化 1.虫体材料。单个虫体。 2.器具。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TGL-16G高速台式离心机、旋涡振荡器、微量取液器及配套吸头、微量离心管、一次性注射器、微型眼科镊、微型眼科剪刀、玻璃平皿、滴管、有机架等。 3.试剂。 (1) 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tetra acetic acid,EDTA)、十二烷基磺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Tri (Hydroxymethyl) Aminomethane-HCl,Tris-HCl)、氯化钠、蛋白酶K(25μg/μl)、异丙醇(80%)、双蒸水、灭菌超纯水等。 (2) DNA裂解液:500 mM NaCl 70 μl 、100 mM Tris-HCl(pH 8.0)30 μl、50 mM EDTA(pH 8.0)150 μl、10%SDS 30 μl。 (3) Wizard TM DNA Clean-Up 试剂盒或类似的DNA提取试剂盒。 (二)PCR扩增及琼脂糖电泳 1.材料。提纯的虫体DNA。 2.器具。超净工作台、微型高速台式离心机、微量取液器(2/20/200/1000 μl)、PCR扩增仪、琼脂糖电泳系统、凝胶成像系统、微波炉、4℃/-20℃冰箱、紫外透射仪、微型离心管(200/500/1500 μl)、有机架、一次性手套、透明胶带、量筒(100 ml)、三角瓶(500 ml)等。 3.试剂。 (1) 10×PCR Buffer(无Mg2+)、dNTP(2.5 mM each)、ddH2O 、MgCl2(25 mM)、Primers、Ex Taq 酶(5 U/l)、琼脂糖、EB(10mg/ml)、Tris碱、硼酸(Boric acid)、去离子水、EDTA(0.5 mol/L,pH 8.0)、10×载样缓冲液。 (2) 0.5×TBE缓冲液:准确秤取Tris碱5.4g,硼酸2.75g,充分溶解于800 ml去离子水中,加10ml 0.5 mol/L EDTA(pH8.0),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000ml。 (三)PCR扩增产物的纯化 1.材料。PCR扩增产物。 2.器具。TGL-16G高速台式离心机;三用电热恒温水箱;微量取液器(2/20/200/1000 μl)、琼脂糖

[医学类试卷]西医综合(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模拟试卷11.doc

[医学类试卷]西医综合(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模拟试卷11 1 下列有关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病理变化,哪项是不恰当的 (A)筛状软化灶形成 (B)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 (C)淋巴细胞套袖状浸润 (D)病变以小脑、延髓和脑桥最严重 2 下列不符合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描述是 (A)小血管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套袖状浸润 (B)大脑内有软化灶形成 (C)大脑神经元变性坏死 (D)蛛网膜下腔大量白细胞 3 下列有关暴发性脑脊髓膜炎时的临床病理表现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恰当的(A)双侧肾上腺广泛出血 (B)皮肤黏膜广泛瘀点及瘀斑 (C)蛛网膜下腔充满脓性渗出物 (D)起病急骤,高热,头痛,呕吐

4 下列不符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描述是(A)引起颅内压升高症状 (B)引起脑膜刺激征 (C)引起脑脊液浑浊或脓样 (D)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5 下列不符合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是(A)接吻传播 (B)母婴传播 (C)异性性交传播 (D)输血传播 6 晚期艾滋病患者淋巴结的病变是(A)副皮质区淋巴细胞增生 (B)淋巴滤泡增生 (C)窦组织细胞增生 (D)淋巴细胞消失殆尽 7 结核病的免疫反应属

(A)Ⅱ型超敏反应 (B)Ⅰ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8 当机体抵抗力强、结核杆菌数量少、毒力弱时,结核病变呈(A)渗出性病变 (B)增生性病变 (C)病变扩大 (D)坏死性病变 9 下列符合原发性肺结核病的描述是 (A)多发生于成人 (B)结核性脑膜炎是主要死因 (C)大多数病情恶化 (D)病变不发生播散

10 患者男性,31岁,1年来,低热、疲倦、乏力、夜间盗汗,并有咳嗽。X线检查,可见两肺上叶多个大小不等的厚壁空洞。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不符合该患者疾病的描述是 (A)空洞壁由干酪样坏死物构成 (B)可发展为硬变性肺结核 (C)可引起大咯血 (D)属开放性肺结核 11 下列不是经血源播散导致的肺外器官结核病是 (A)肠结核 (B)肾结核 (C)骨结核 (D)结核性脑膜炎 12 男性生殖系统结核病多见于 (A)精囊 (B)前列腺 (C)输精管 (D)附睾

医院三基考试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一)

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一) (总分:65.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65,分数:65.00) 1.不符合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的是: ?A.心肌广泛出血坏死,心脏破裂猝死 ?B.三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 ?C.发热、低血压、休克 ?D.三红(颜面红、颈部红和胸部红) ?E.急性肾功能衰竭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2.下列哪项不是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病变特点: ?A.空洞壁的中、外两层分别为结核性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 ?B.肺内常见新旧不一的播散病灶 ?C.空洞多位于肺上叶,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 ?D.空洞壁内层为干酪样坏死,不易找到结核杆菌 ?E.肺内有一个或多个厚壁空洞形成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3.关于生殖系统结核病的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是男女不孕的原因之一 ?B.多与周围器官的结核病有关 ?C.女性好发于输卵管 ?D.直接由血源感染所致者,男多于女 ?E.男性好发于附睾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4.有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理变化的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浅表脑皮质可伴有轻微水肿,但从不累及脑实质?B.病变主要累及蛛网膜和软脑膜 ?C.蛛网膜下腔积脓,以脑底部为著 ?D.脑脊髓膜血管弥漫扩张、充血 ?E.脑室可有不同程度的扩张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5.在伤寒病的潜伏期中,伤寒杆菌在哪种细胞内寄生、繁殖: ?A.巨噬细胞 ?B.肝细胞 ?C.胆囊黏膜上皮 ?D.小肠黏膜上皮 ?E.淋巴细胞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6.有关中毒型痢疾的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多由毒力强的痢疾杆菌引起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推荐下载

?寄生虫:永久或暂时地生活在其他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并损害对方的低等生物。 ?宿主:被寄生虫寄生并遭受损害的生物。 ?中间(终)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成虫)或无性(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某些寄生虫即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的条件 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①疟疾②血吸虫病③丝虫病④钩虫病 ⑤利什曼病(黑热病)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生活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若不引起明显的临床表 现的现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寄生虫感染则称为寄生虫病。 ?带虫者:无症状的寄生虫感染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消除性免疫:宿主能清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但很少见,例 如;利什曼病 ?非消除性免疫:寄生虫感染后虽可诱导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对体内已 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楚,维持在低虫荷水平,很常见如疟疾的带虫免疫、吸血虫诱导的伴随免疫 ?疟疾的带虫免疫:疟疾患者在临床症状消失后,宿主体内仍保持着低密度的原虫,使 机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能抵抗同种疟原虫的感染,一旦根治后,随着原虫的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伴随免疫:宿主感染血吸虫后,对再次感染的血吸虫童虫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而对 体内原发感染的成虫无杀伤作用的免疫现象。 ?简述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 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掠夺营养:寄生虫在体内生长、发育及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宿主。 2.机械性损伤: 3.毒性与免疫损伤:宿主的排泄物、脱落物、分解物等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或能 引起免疫病理损害。 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有三种不同的结果 1.宿主将寄生虫全部清除,寄生关系终止,(罕见) 2.宿主能清除部分的寄生虫,宿主转入慢性期。(常见) 3.宿主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发育甚至大量繁殖,导致明显的 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寄生虫病) ?简述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类型有哪些?有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寄生虫病常免疫学诊断

寄生虫病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 刘凡 @ 2006-04-26 12:53 寄生虫病目前还是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根据近年的全国调查报告,共发现我国有人体寄生虫56种,主要为肠道寄生虫。其中半数以上为不常见虫种,尚不包括疟疾、黑热病、血吸虫、丝虫以及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巴贝西虫和锥虫等重要寄生虫。人均寄生虫感染率高达62.6%。估计全国有7亿多人感染寄生虫,最多的1人同时感染9种寄生虫,特别在农村人口中。因此对寄生虫的检验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基本的技术。对寄生虫的检验不仅要能熟悉各种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它们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而且要求掌握对各种标本的处理技术(如取材、制片、染色、镜检)及必要的免疫学等检验方法。 目前,寄生虫诊断技术主要包括病原检查、免疫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三个方面。实际应用中免疫学检查比较高效和准确,几乎所有的免疫学方法均可用于寄生虫病的诊断,但是各有各的优缺点,各有各的应有条件,主要而且常用的免疫检验方法有: 1.环卵沉淀试验(COPT):这是国内外公认的用以诊断血吸虫病的有效血清学方法之一。现在该法已趋向完善,不但提高了它的诊断效果,而且使该法更适合于现场推广应用。虫卵的处理有甲醛处理冰冻干卵抗原;热处理超声干卵抗原等。方法有双面胶纸条法、蜡封片法、塑料管、薄膜抗原片COPT,聚乙烯醇缩甲醛氯仿COPT(PVF-COPT)等,均有实用价值,已经作为基本消灭和消灭血吸虫病地区首先考虑应用的血清免疫学诊断方法。 2.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已用于多种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可分为间接血凝(IHA),反向间接血凝(RIHA),间接血凝抑制试验(IHAI),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RIHAI),可以检测抗原或抗体,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一定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使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所提高。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目前国外ELISA已广泛应用于寄生虫病免疫学诊断中。许多商品试剂盒已被引入国内,但是价格较高。国内也研制了多种试剂盒,推广应用于各种寄生虫病诊断中。例如:血吸虫病、肺吸虫病、黑热病、包虫病、弓形虫病、隐孢子虫病、卡氏肺孢子虫病、囊虫病、阿米巴病等。除传统的ELISA 外,又发展了K-ELISA、ABC-ELISA、DOT-ELISA、薄膜ELISA等,应用于血吸虫病、肺吸虫病、肝吸虫病等。可测抗体,也可测循环抗原及粪便样品、脓液及其它体液中的抗原。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抗原制备和试验方法尚需进一步标准化和规范化。 4.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在国外已广泛应用IFAT作为寄生虫病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国内主要应用该法诊断疟疾、丝虫病、弓形虫病。在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包虫病、阿米巴病等也有应用。IFAT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现性。但试验结果需要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反应,限制了该法的广泛应用。结果判定需要有经验的人员,有一定的主观性。该法可检测血清中的抗体,也可检测组织内的寄生虫,如利什曼原虫、阿米巴、疟原虫、弓形虫等。

(完整版)动物寄生虫课程标准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寄生虫病》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3011) 一、适用对象 适用于高职高专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兽医医药、动物防疫与检疫、兽医卫生检验、兽药生产与营销、特种经济养殖等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三年制大专、五年制高职高专生。 二、课程性质 《动物寄生虫病》是包含一般生物学和兽医学内容的综合学科,是动物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依据我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生源等特点,本课程为动物医学等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是预防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在动物医学等专业目标培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随着我国城郊型农业集约化畜禽养殖业蓬勃发展以及爱玩动物的不断增加,动物寄生虫的病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三、参考学时 施教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8学时,课堂实训16学时。 四、学分 3学分 五、课程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畜禽寄生虫病以及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病原特征、疾病流行规律、致病机理、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为从事相关的管理与技术监督工作、畜牧业养殖生产及专门的兽医师工作奠定基础。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追踪本学科科技发展的能力。既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又要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教育三者的关系,使培养能力和业务素质贯彻教学的始终。充分利用标本、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和电化教学,并充分利用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技能训练,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动物寄生虫病诊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满足岗位需要,为从事兽医、畜牧兽医工作奠定基础。。 (三)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掌握常见寄生虫病的病原体形态特征、病原生活史、疾病流行规律、致病机理、特征性临床症状、诊断技术、治疗和综合防制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使学生了解动物寄生虫病的免疫机理、免疫诊断和免疫预防等的研究进展,了解寄生虫的分类、科学命名、地理分布等,了解我国动物寄生虫病的研究现状和取得的成就等。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就某一局部地区进行一般的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能对其中主要寄生虫病的流行状况作出比较正确的分析,制订出在原则上比较正确、一般可行的防止措施,并能提出进一步解决问题的途径。 六、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按照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课程指导,以职业技能为课程内容,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课程核心,以“双师型”教师为课程主导设计教学内容体系。在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动物寄生虫病的防制能力和考察学生对动物寄生虫病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内容纲要 (一)理论教学标准 动物寄生虫病学包括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阐述动物寄生虫学的基本知识、动物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和免疫、动物寄生虫病的诊断及防治的基本原则。各论按寄生虫的分类系统编排,包括动物蠕虫病学、动物蜘蛛昆虫病学、动物原虫病学等三个方面。在每个疾病中又分为通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和其它寄生虫病三个方面。大纲中所列疾病均为常发多见的动物寄生虫病。 第一章总论(8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寄生生活的概念、寄生虫及宿主的类型、相互关系以及寄生虫的分类原则。 2、掌握寄生虫病发生的条件和流行特点,基本掌握寄生虫病免疫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3、掌握寄生虫病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防止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掌握寄生虫病防制的基本原则,对动物寄生虫病进行预防、控制。 课程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寄生虫与宿主 1、主要内容 ⑴寄生现象 ⑵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型

动物寄生虫病学

《动物寄生虫病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二宿主蜱:蜱的幼虫及若虫在一个宿主体上吸血,而成蜱在另一个宿主体上吸血,饱血后落地产卵。 3、多宿主寄生虫:有些寄生虫能寄生于许多种宿主,我们称这些寄生虫为多宿主寄生虫,称这些宿主为非专性宿主。 4、免疫逃避:寄生虫能在具有免疫力的宿主体内生存,甚至可以繁殖,不为宿主所消灭的现象。 5、机械性传播:昆虫本身是病原发育、传播所不必需的,仅在其体表暂时存活。如虻传播伊氏锥虫。 (二)填空题 1、片形吸虫病的病原包括肝片吸虫、大片吸虫,动物生前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为循序沉淀法。 2、日本血吸虫的感染性阶段为尾蚴,该虫体寄生于人畜的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其中间宿主为钉螺。 3、脑多头蚴寄生于牛、羊的脑和脊髓,其成虫名称是多头多头绦虫,该绦虫寄生的终末宿主是犬等肉食动物。 4、扩展莫尼茨绦虫寄生于羊的肠道;中间宿主是地螨;治疗动物扩展莫尼茨绦虫病时可选用丙硫咪唑(吡喹酮或甲苯咪唑)等药物。 5、疥螨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的皮肤表皮层,痒螨寄生于动物的皮肤表面,蠕形螨寄生于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 6、棘钩瑞利绦虫的中间宿主是,终末宿主是,治疗棘钩瑞利绦虫病可选用等药物。 7、双芽巴贝斯虫寄生于牛的红细胞,传播媒介是微小牛蜱,治疗牛双芽巴贝斯虫病时可选用三氮脒等药物。 (三)单项选择题 1、前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是(B ) A.蚂蚁 B.蜻蜓 C.草螽 D.淡水鱼

2、泡状带绦虫的中间宿主是(A ) A.猪 B.剑水蚤 C.甲螨 D.兔 3、羊仰口线虫寄生于羊的(C ) A.真胃 B.瘤胃 C.小肠 D.盲肠 4、毛首线虫的感染途径是(B ) A.经皮肤感染 B.经口感染 C.胎盘传播 D.接触传播 5. 环形泰勒虫寄生于牛的(B ) A.肝脏B.有核细胞和红细胞C.心脏D.肺脏 6、牛皮蝇蛆的宿主是(B ) A.猪 B.牛 C.羊 D.鸡 7. 细颈囊尾蚴寄生于猪的(B ) A. 小肠 B. 腹腔 C. 脑 D. 肌肉 8 引起鸡盲肠肝炎的病原体是( C ) A.住白细胞虫B.鸡盲肠球虫C.组织滴虫D.异刺线虫 9. 下列不属于内寄生虫的是(A ) A.微小牛蜱B.猪带绦虫C.姜片吸虫D.钩虫 10. 疥螨的主要传播途径是(D ) A.经皮肤感染B.经口感染C.自体感染D.接触感染 四、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寄生虫病中,可选用丙硫咪唑治疗的有(AC ) A.鸡蛔虫病B.弓形虫病C.肝片吸虫病D.鸡球虫病 2. 姜片吸虫在中间宿主体内要经过以下几个发育阶段( ABCD) A.胞蚴 B . 尾蚴 C.囊蚴 D.雷蚴 3. 寄生在犬小肠内的寄生虫有( AC ) A.犬蛔虫 B.犊新蛔虫 C.犬钩虫 D.犬恶丝虫 4. 寄生在牛、羊肝脏胆管的吸虫有( AC ) A.肝片吸虫 B.前后盘吸虫 C.双腔吸虫 D.阔盘吸虫 5. 属于鸡球虫病病原的有(ACD ) A.堆形艾美耳球虫 B.斯氏艾美耳球虫 C. 柔嫩艾美耳球虫 D. 毒害艾美耳球虫(五)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医学类试卷]西医综合(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模拟试卷13.doc

[医学类试卷]西医综合(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模拟试卷13 1 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 (A)化脓性炎 (B)变质性炎 (C)浆液性炎 (D)纤维素性炎 2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患者多为 (A)女性 (B)男性 (C)儿童 (D)成人 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属于 (A)RNA病毒 (B)细菌 (C)支原体 (D)真菌 4 艾滋病的病原体是 (A)HIV

(B)HCV (C)HPV (D)HBV 5 初步确定HIV感染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是(A)酶联免疫吸附法 (B)免疫荧光检查 (C)免疫印迹检测法 (D)放射免疫测定法 6 具有HIV储备作用的细胞是 (A)CD8+T细胞 (B)CD4+T细胞 (C)巨噬细胞 (D)浆细胞 7 下列不符合结核病的描述是 (A)主要由鸟型结核杆菌引起 (B)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C)结核性肉芽肿具有诊断意义 (D)形成结核性肉芽肿 8 下列不符合慢性粟粒性肺结核病的描述的是

(A)肺原发综合征多已钙化痊愈 (B)多见于成年人 (C)患者多因结核性脑膜炎死亡 (D)多由干酪样坏死破入颈内静脉,血行播散引起9 下列对于继发性肺结核病的描述,哪一项是恰当的(A)病变新1日交错,上重下轻 (B)肺门淋巴结常有明显结核病变 (C)不易引起空洞 (D)不经治疗绝大多数能自然痊愈 10 下列不符合浸润型结核病的描述是 (A)属于无活动性肺结核 (B)常发生干酪样坏死 (C)可引起干酪样肺炎 (D)常伴有全身症状 11 下列对于肺外器官结核病的描述,恰当的是(A)脊椎结核多累及第10胸椎至第2腰椎 (B)附睾结核由血源播散而来 (C)结核性脑膜炎的脑顶病变最明显

《动物寄生虫病学》教学大纲

《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含实验内容)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9281093 课程名称:动物寄生虫病学 英文名称:Veterinary Parasitology 开课学期:8 学时/学分:80/4 (其中实验学时:20) 课程类型:专业教育必修课 开课专业:动物医学专业 选用教材:张西臣李建华主编,动物寄生虫病学,科学出版社(第三版),2010.01。 主要参考书: 1. 汪明主编,兽医寄生虫学(第三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03 2. 孔繁瑶主编,家畜寄生虫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09。 3. 杨光友主编,动物寄生虫病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1 4. 李国清主编,兽医寄生虫学(双语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02 5. Edited by Richard J. Martin, Henk D. F. H. Schallig,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 General editor L. H. Chappel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执笔人:张西臣 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课程性质:动物寄生虫病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课,其与家畜传染病学、内科学、外科学、产科学等课程共同组成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动物寄生虫病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同时结合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课程任务: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畜、禽的寄生虫病及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病原特征、流行规律、致病机理、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方法及防制措施等,为从事兽医临床工作、畜牧养殖业生产与管理及肉品卫生检验与技术监督等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寄生虫与宿主及其类型、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特点、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免疫特点以及寄生虫病的诊断技术和综合防制措施。 2. 掌握重要寄生虫病的病原特征、传播规律、致病机理、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方法和治疗、预防措施。

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第十单元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本单元复习思路 本章复习重点:两个基本病变+两组不同 1.肺结核、血吸虫病的基本病变 2.菌痢和伤寒的不同 3.流脑和乙脑的不同 第一节结核病 对人致病的结核杆菌主要为人型结核杆菌。主要由呼吸道吸入带菌飞沫或尘埃造成肺部感染。 一、基本病理变化 结核病是一种特殊性炎症,其病变特点是形成结核性肉芽肿,但基本病变不外是渗出、变质和增生。 好发于肺、浆膜、滑膜和脑膜等处。 (一)渗出为主的病变 见于结核早期或机体抵抗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或变态反应较强时。主要表现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二)增生为主的病变 当细菌量较少、毒力较低、机体免疫力较强时,表现为增生为主的病变,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结核结节。 镜下典型结核结节中央常有干酪样坏死,其中含有结核杆菌,周围有类上皮细胞(数量最多)、Langhans巨细胞以及外周浸润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记忆口诀:干累多领先!) (三)变质为主的变化 当细菌数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力低或变态反应强烈时,渗出及增生的病变均可发生干酪样坏死。 坏死呈黄色、均匀、细腻,状似奶酪。镜下为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内含结核杆菌。 二、原发性肺结核的病理变化特点及结局 (一)原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 原发性肺结核病是指机体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引起的肺结核病,多发生于儿童。 病变特点: 首先在肺通气较好的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靠近肺膜处,形成肺内原发灶。 开始为渗出性,继而发生干酪样坏死。 很快侵入淋巴管,到肺门淋巴结,引起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及干酪样坏死。 重要知识点:原发综合征! 肺的原发灶 淋巴管炎 肺门淋巴结结核 三种合为原发综合征 (二)原发性肺结核发展和结局 1.淋巴道播散:浅表淋巴结结核穿破皮肤,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 2.血道播散:多为原发性肺结核病的播散方式。 ①全身粟粒性结核病:

寄生虫理论复习题目

总论部分(包括一部分综合性试题) 1.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的原虫是: A丝虫B蛲虫Cxxxx虫D疟原虫E包虫 2.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五大寄生虫病: A血吸虫病B钩虫病C蛲虫病D疟疾E黑热病 3.人体寄生虫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大类: A吸虫、绦虫、线虫B绦虫、节肢动物、原虫C蠕虫、原虫、节肢动物D吸虫、原虫、节肢动物E线虫、节肢动物、原虫 4.寄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 A一方受害,一方受益B一方受益,另一方无害C双方都受益 D双方都受害E双方既无害也无利 5.诊断人体寄生虫最常用的方法是: A病原学检查B血清学检查C问病史D PCR,DNA检测E免疫学检测 6.人体寄生虫虫病的传染源包括: A仅有病人和带虫者B医学节肢动物C所有野生动物D所有家畜E病人、带虫者、感染的动物 7.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类型,最常见的是: A细胞免疫B体液免疫C消除性免疫D非消除性免疫E缺少有效的获得性免疫 8.下列哪项全是机会致病寄生虫: A蛔虫、蛲虫、钩虫B钩虫、日本血吸虫、阴道毛滴虫

C牛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蓝氏贾第鞭毛虫D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 E丝虫、xx利什曼原虫、疟原虫 9.可以引起肝脏病变的寄生虫有: A华支睾吸虫B血吸虫C包虫D溶组织内阿米巴E以上都可以 10.下列需要同肝癌进行鉴别的寄生虫病是哪一种: A包虫病B华支睾吸虫引起的肝脏损害C泡球蚴病D黑热病引起的肝肿大、肝硬化E疟疾引起的肝肿大、肝硬化 11.引起脾肿大的寄生虫有: A日本血吸虫、钩虫、杜氏利什曼原虫B杜氏利什曼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C溶组织内阿米巴、日本血吸虫、疟原虫D间日疟、杜氏利什曼原虫、日本血吸虫E钩虫、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 12.生活史中可以不需要中间宿主的是: A微小膜壳绦虫B牛带绦虫C细粒棘球蚴D疟原虫E丝虫 13.下列与吃肉类食物无关的寄生虫病是: A包虫病B猪带绦虫病C牛带绦虫病D肝吸虫病E以上都不是 14.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获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称为共生。 B寄生虫生活是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发育阶段称为致病阶段。 C寄生虫的生活史可以分为直接性和土源性两种。 D人感染寄生虫后最常见的免疫类型为消除性免疫。 E防治寄生虫病可以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入手。

中国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或疾病谱变化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中国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或疾病谱有何变化?分析社会因素和现代生活方式如何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 寄生虫病流行状况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也是其公众福利及社会文明的一种重要指标。因受地理、气候、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寄生虫病在我国广泛流行,极大地危害民众健康及生命,影响社会的发展。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支持重大寄生虫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到了20世纪末,由于多方面原因,这条战线正面临多种寄生虫病继续流行而专业队伍明显萎缩的严峻局面。 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中央人民政府又将防治日本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及钩虫病写入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由于政府重视、基层群众参与以及专业人员的指导,40多年来,我国以薄弱的经济基础、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上述五大寄生虫病的研究与防治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 血吸虫病 经过40余年的防治活动,该病在418流行县(市)中已有310县(市)(74 )得以阻断传播或有效控制I1]。肆虐于大部分省(区、市)的疟疾,上世纪50年代前的年发病数达3 000余万例,危害人群生命,破坏农业生产;至90年代,主要流行区已控制在云南、海南两省,

报告的年发病数仅数万例。淋巴丝虫病流行于16省(区、市),历史累计病人3 1OO万,其中慢性病人540万(含终身残废如象皮腿等)。至1994年,我国宣布在全国范围内阻断淋巴丝虫病的传播。“中国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研究”获2000年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致病性强、病死率高,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初就采取有效措施消灭传播媒介(白蛉)、根治病人,至60年代初即控制了该病在华东、华北以及华中多省的流行。与此同时,我国寄生虫学界紧密结合防治需要,在重大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治疗药物、诊断技术、媒介及防制手段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上述寄生虫病的流行范围和受威胁人口数均超过任何一个流行该类疾病的国家,如此成绩又是在国家经济尚不发达,投入较少的条件下取得的,因而更显其可贵。 即使我国在最重要的几种寄生虫病的防治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多种流行广泛的寄生虫病的防治尚未真正开展起来。 为了查清全国情况,以制定我国新时期寄生虫病防治规划,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简称寄研所)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牵头进行了一次国内外没有先例的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以期查清情况,为寄生虫病防治更上一层楼提供依据。 2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 尽管在主要寄生虫病的防治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增进人民健康、保护生产力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在新世纪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血吸虫病继续流行于7个省的108个县,主要在湖沼地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诊断进展

人体寄生虫病诊断研究进展 当前寄生虫学正处于一个从传统寄生虫学向现代寄生虫学过渡的知识更新时期,寄生虫的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抗寄生虫新药,疫苗和诊断技术及新的有发展前景的媒介防治技术是寄生虫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这里,我想就我国流行最为严重的五大寄生虫病的诊断现状进行讨论,归纳总结了目前研究人员对这五种寄生虫病诊断所取得的进展,以及一些临床检测技术,由于一些诊断方法正处于研究中,因此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中,但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方法终将成熟适用。 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诊断 寄生虫种类繁多,据记载,可以感染人体的寄生虫在我国有229种,其中线虫35种,吸虫47种,绦虫16种,原虫41种。血吸虫病、疟疾、幼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列为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根据2001年6月~2004年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明显降低,感染人数显著减少;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率在部分省(区、市)明显上升;包虫病和黑热病在西部地区流行仍较严重。全国31个省(区、市)共检查356629人,查出感染于人体的蠕虫26种。蠕虫总感染率为21.74%,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9.56%(钩虫6.12%;蛔虫12.72%;鞭虫4.63%),带绦虫感染率为0.28%,流行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2.40%。2005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寄生虫病调查结果与1990年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蛔虫、钩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下降了63.65%,推算感染人数比1990年减少了4.07亿人。 寄生虫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以下几种方式,病原学诊断技术,免疫学诊断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测。 一、病原学诊断技术:1)粪便检查:a:直接涂片法 b:厚涂片透明法 c:浓聚法 d:毛蚴孵化法 e:肛门拭子法 f:钩蚴培养法 g:定量透明法 h:淘虫检测法 i:带绦虫孕节检查法 2) 血液检查:a:检查疟原虫 b:检查微丝蚴 3)排泄物与分泌物的检查: a:痰液 b:十二指肠液和胆汁 c:尿液 d:鞘膜积液 e:阴道分泌物 4)其他器官组织检查:a:骨髓穿刺 b:淋巴结穿刺 c:肌组织活检 d:皮肤及皮下组织活检 e:直肠粘膜活检 二、免疫学诊断技术:1)一般免疫学诊断技术:a:皮内试验e:对流免疫电泳法

第三章病理学: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doc

第三章病理学: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急性菌痢的病变属于( )A.浆液性炎 B.化脓性炎 C.假膜性炎 D.出血性炎 E.卡他性炎 本题答案: 2、单项选择题 关于浸润型肺结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B.属于非活动性肺结核 C.肺门淋巴结结核 D.病人常无明显临床症状 E.痰中结核菌常为阴性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有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A.脑顶部脑膜化脓性炎 B.脑膜出血性炎 C.脑底部脑膜化脓性炎 D.脑底部脑膜纤维素性炎 E.小脑及脑底部脑膜浆液纤维素性炎 本题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4、单项选择题 流行性乙型脑炎较具特征的病变是()A.噬神经细胞现象 B.卫星现象 C.筛状软化灶 D.淋巴细胞袖套状浸润 E.胶质结节 本题答案: 5、单项选择题 血吸虫病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主要是()A.成虫 B.虫卵 C.毛蚴 D.尾蚴 E.童虫 本题答案: 6、单项选择题 尸检发现患儿两肺密布灰黄色粟粒大小的结节,同时肝、脾、肾亦见较多灰黄色粟粒样结节,脑底脑膜渗出呈毛玻璃样。指出结核杆菌从何处入血行播散()A.无名静脉 B.肺原发灶 C.上腔静脉 D.颈内静脉 E.下腔静脉 本题答案: 7、单项选择题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类型是属于下列哪种病理改变()A.渗出性炎 B.变质性炎 C.出血性炎 D.增生性炎 E.假膜性炎 本题答案: 8、单项选择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