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大学校园时尚语言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时尚语言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时尚语言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时尚语言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时尚语言文化

摘要:大学生一直是引领创新时尚文化的主力军,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使用着许多很有特色的流行语。作为在特定群体和环境中流行的词语,大学生流行语体现了大学校园特有的文化风尚,体现了大学校园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时尚校园语言文化表现;特点;根源;影响;措施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而大学校园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鲜活切片,从中可以反映出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背景。一直以来,大多数的流行始于学校,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使用着许多很有特色的流行语,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青春时尚的气息。

一:时尚校园语言文化的表现

语言与生活息息相关,语言是生活的直接反映,校园时尚文化首先表现在时尚语言方面。在当代以互联网和电子通讯为主要交流载体的21世纪,校园网络语言是校园时尚语言的典型,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汇点”。

网络的发展使得时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无论是在深度、广度,还是在速度上都明显加大,使得校园语言中的时尚成分日益增多,比如:

表示没劲——不给力(ungelivable),表示抱怨感叹之意——神马

都是浮云,表示现在做的所有不合常理的事情——蛋疼,表示无奈,无可奈何——郁闷,表示没办法——我勒个去,表示有没有——有木有,表示哪里——纳尼,表示飞机——灰机,表示回家——肥家,表示生气略带埋怨但又很调皮——喵了个咪的,表示not at all——闹太套,表示悲剧——杯具,表示算你狠——蒜你狠,表示不要这样子——表酱紫……另外,还有其它的流行语,如: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你懂的,伤不起,你知道的太多了,羡慕嫉妒恨,空虚寂寞冷,大跌隐形眼睛,雷人,Orz,额滴神啊……

同时,网络上的戏谑语也成为大学生之间语言交流的“时尚”,如:1.骑白马的不一定要王子,可能是唐僧;有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鸟人。

2.我不是一个随便的人,我随便起来不是人。

3.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他们找去吧。

4.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车去吧。……

但是,有很多流行语切实反映了大学生心理状态,如:

被时代,凸显的能动性,被就业,我的地盘我做主……

大学校园流行语作为高校独特的文化产物和语言景观,真切而鲜活地反映了国家发展轨迹和社会生活变化,虽然其无法囊括社会生活的全部精髓,但时代精神的趋势和社会民生的走向都无不在流行语中留下印记。

二:时尚校园语言文化产生的特点

校园流行语,就是在校园里流行的一种语言形式。在功能上校园流行语是一种“大学生”特有的口语,但从本质上来说,它也是人们日常交际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叛逆性与宣泄功能

叛逆性是最根本的特点,是大学生对所处环境不满的一种宣泄,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存状态,另一方面则提供一条除学习外可以张扬个性和发泄情绪、放松心情的途径。

(二)交往性与沟通功能

校园时尚文化的流行为学生间的提供了交流上的方便,容易加深彼此间的感情,提高社会交往和开放自我的认识,近似于幽默式的话语更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

(三)情趣性与调试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生动表述对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而言是一种

调节,颇有“苦中作乐”的感觉与快意,是调适心理状态、适应紧张枯燥生活的一种尝试。

三:时尚校园语言文化产生的根源

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大学不同于以往的学校,大学是一个自主开放、展现自己的舞台,当代大学生大多是接受或已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的精英群体,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始初步形成,对于校园外的世界都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不同于社会其它阶层的独立观点,他们把这些观点通过语言直白地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同时,

他们作为尚在求学的学生,对一些新兴的事物和观念抱有好奇心,对一些传统价值抱有怀疑和否定态度;另外,绝大多数大学生心智上还没有完全成熟,在大学校园这个相对隔离和自由的环境中,脱离了父母的庇护和管束,开始了独立生活,开始追求着自己的自由,理想,幸福和快乐,可以做自己想做和事,不过,他们也得独立面对众多的挫折,迷惘和艰辛,此时,校园时尚语言成为了他们发泄不满等情感的重要途径。

从社会角度来说,语言是人的思想的直接实现。中国改革开放不久,这二十年正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正处在迅速发展阶段,社会上存在很多不公和丑恶的现象,因此,当这些不公现象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激发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激变,引起大学生对社会的不满和控诉,而他们的思想也就直接反映到他们的日常语言中;另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工具的日益增加,媒体的大肆宣传等也加深了大学生对社会新鲜事物的了解和关注,提高了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增强了语言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在百感交集的大学生活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时尚语言。

四:时尚校园语言文化的影响

积极作用:

(1)缓解学习压力,增强校园生活的时代氛围。在校园时尚语言中,有些是充满大学生活情趣的语言表达,既展现了融入时尚元素的校园新兴语言文化的魅力,也表现了当代大学生在学业压力下的自我释放。

(2)促进学习观念的确立,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关心国家社会的良好习惯。

(3)增进学生的社会知识,提高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时尚语言反映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为就业而学习的学习观,这让大学生们还未步入社会便先了解到就业的艰难,使得他们不再沉溺于幻想,懂得学以致用。

消极影响:

(1)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流行化”,盲目追求个性和“语言快感”,而不注重内在素质的提高,暴露出他们有审美趣味低俗化、拜物质主义、虚无主义等不良倾向。在校园时尚语言中,也有缺乏辨别力的低俗语言污染,有些表达极尽夸张,而实质是人云亦云式的“自嘲自虐”和低俗语言学舌。不利于他们价值取向的正确形成。

(2)造成传统经典文化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对流行时尚的盲从,使得部分大学生对校园时尚文化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生活、娱乐层面。如“郁闷”一词等语言的泛滥,表达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环境剧变下的一种的敏感和自嘲,也是对“无厘头”式的后现代语言解构对校园语言的侵染。

五:对于校园时尚语言文化的措施

对于大学校园而言,大学生思想活跃开放,社会触觉敏感,且语言直观、追求新奇,善于在社会问题的基础上提炼语言,由此形成了兼具知识性、谐谑性、形象性和趋雅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然而,

由于过度地强调自我,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反传统,反主流,很容易使他们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失去判断是非的标准,因此,适当规范大学校园时尚语言十分必要。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1.理性看待校园时尚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辨别能力。在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崇尚健康向上的校园时尚文化的同时,要坚决阻挡不良、有害的文化入侵。而且,学校要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适时引导大学生提高文化辨别力,选择精华,摒弃糟粕。

2.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弘扬优良传统。要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自觉承担起净化文化环境的责任,提高社会道德素养,比如“TMD”、“尼玛”低俗文化等,要坚决地予以抵制。

3.利用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心态。学校要摆脱原来那种形式单一、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树立符合时代要求、能被学生认同的校园榜样,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培养大学生的进取和创新精神,同时,加强对大学生追星行为的理性引导,避免盲目追捧偶像,努力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学校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内涵、整体素养。教师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辨别力,在理性把握校园时尚文化现象的基础上,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校园时尚文化的正确引导。

2.学校要做好正确的校园文化宣传工作。学校要发挥校园网站、广播、校报等各种媒介的作用,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提高大学生对时尚文化的判断标准,使他们明辨是非,了解不良文化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同时,要多开展一些形式新颖、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认同感。

3.学校开通心理交流平台和网上论坛。在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时尚语言文化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困惑,消除自卑,建立自信,从而养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正确地对待时尚文化。

结束语

大学校园时尚语言文化是校园生活的适时反映,是学生思想的外化表现,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沉重的学业就业压力时,学生还是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困难,在唤醒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适大学生心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当代校园流行语中表达消极情绪的负面词语正日益增多,“郁闷”、“烦透了”等词语大行其道,所以,学校和社会应该引导学生使用健康向上的校园语言文化,抵制消极低俗的语言文化,创建健康美好的校园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自本世纪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地想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然而,迄今为止仍没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据克罗门(Kroeber)和克勒克洪(Kluckhohn)在1963年出版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的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就有150个之多。可见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普遍都依照奥斯华尔特(Oswalt,1970)的“大写字母的文化”和“小写字母的文化”这一区分来理解“文化”这一概念。也就是说,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日用器具等。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前者指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如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有关这些制度的各种理论体系等;后者则指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在受到别人的赞扬时,根据操英语民族的文化,被赞扬的人应表示接受,以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或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受到别人赞扬时,通常要表示受之有愧,做得很不够等等,而一般不能直接地接受赞扬,否则就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

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都不仅要掌握语音是、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和熟识使用该语种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习惯和行为;更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我们学习应用外语,目的是为了交际,并且是跨文化的交际,故此必然涉及不同的习俗文化、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我们所指的文化,并不单纯是狭义上所指的文学、音乐、美术等,而更广义上所指的: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所以在跨文化的交往中,没有这些的深入认识,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进行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的冲突和不快。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多地强调了“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培养及素质教育在教材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忽略了英语文化的进一步的学习、了解和渗透。同时,作为素质教育,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全方位体现该语言范畴的文化现象、文化特征。虽然对事物的理解受到年龄、职业、信仰、思维等影响,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可以理解在欧美国家最常用的成语、谚语、格言和典故。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安排得并不多,尽管 有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There os a will, there is a way"------ 等等。但我认为仍不足够,英语文化中,常用的谚语还很多,而

(期末论文)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语言学众多学科中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最富人文内涵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逐渐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作为期末论文,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参考文献,同时联系自身专业,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人们关于“文化”的讨论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仍未得出一个统一的看法。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一个著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从一直以来人们对“文化”讨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宽广。文化不仅包括了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习俗、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种种产品、结果或遗迹,也包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甚至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到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民族风俗语境下形成的。与语言的发展相似,文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民族文化所具有鲜明的个性,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因此,我们的教材中说“文化和语言之间起码有了两种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各民族的文化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不尽相同和各个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了民族文化并保存了民族文化。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 比如,在表达赞美时,美国人通常会说“You look good in this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摘要】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互译上。因此,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英汉翻译 0.引言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交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字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文字中的某些含义,有时候很难通过译文用另一种语言文字传达给读者,而翻译中所失去的恰恰就是跨语言文化的内涵与微妙。正因为如此,翻译工作者就要从提高自身的素质方面出发,努力创造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英语特点,并能让英语国家人们读懂和理解的英语表达法。 1.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由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了汉民族汉语重意合和具象思维的特点。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这使得他们常把观察的视点放在动作的承受者上,所以,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被动语态。另外,汉民族的思维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经常会用“有人”“人们”“大家”等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的无主句。同时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中国人以过去为取向,无论人们做什么都要考虑此事过去是否做过,而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则习惯未来取向,主张一切着眼于未来。从而决定了中国人偏重顺向的和螺旋式的思维,而西方人则偏重于逆向和直线式的思维。英语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形式多样的语法形式。而汉语无词形变化,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依靠词汇手段。英语可通过动词的屈折变化来体现不同的时态,而汉语因无词形变化需借助于词汇手段即表示时间的副词来交代动作发生的时间。英语是形合语言,这源于西方人习惯于分析,逻辑和推理,思维模式呈线性。反映在语言上是注重形态变化和语法结构,多用关联词语体现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结构较明晰。而汉语是意合语言,中国人讲注重整体和谐,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汉语思维重综合和意会,反映在句子成分和结构上相对不明晰,这些差异在语篇衔接上有所体现,作为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译者,应该了解英汉语篇连接上的差异,需要使用一些翻译策略,使译文通顺连贯。 2.差异与英汉互译

期末论文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语言学众多学科中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最富人文内涵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逐渐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作为期末论文,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参考文献,同时联系自身专业,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人们关于“文化”的讨论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仍未得出一个统一的看法。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一个着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从一直以来人们对“文化”讨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宽广。文化不仅包括了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种种产品、结果或遗迹,也包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甚至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到

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民族风俗语境下形成的。与语言的发展相似,文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民族文化所具有鲜明的个性,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因此,我们的教材中说“文化和语言之间起码有了两种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各民族的文化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不尽相同和各个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了民族文化并保存了民族文化。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 比如,在表达赞美时,美国人通常会说“You look good in this shirt.”或者是“I really like your scarf.”。在汉语中,用的最普遍的是“你的…+增强语气的词(真,特别)+形容词”,如:你的围巾真漂亮。很少有人会使用美国人常说的“我真喜欢你的围巾”这样的句子。在英语中人们说“I like/love…”的频率要大大高于汉语,而绝大多数中国人在赞美对方的时候会选择使用第二人称“你”、“你的”。这就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解释,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中,人们非常强调集体主义,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考虑的更多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的利益,所以会注意避免强调“个体”。而美国人素来崇尚个人主义,主张个性的发展,他们会随时愿意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憎恶。这一文化上的差异也会反映在他们各自的语言中。在汉语中,过多的使用第一人称“我”会被认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不齿的,所以一定要尽量避免。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当中国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三篇.doc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三篇 《语言与文化》是一位开拓型的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 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 作。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在下编这部分,一开头就开始讲明了字与文化的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没有文化就没有文字,没有了文字文化也会慢慢失去传承。 从词语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现在通行的涵义和它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 如果不明了它们的过去文化背景,我们简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关系来。可是,你若知道它们的历史,那就不单可以发现很有趣的语义演变,而且对于文化进展的阶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很清晰的片影来。例如,对中国古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我们便不能撇开文字。现在和钱 币相关的字,像财、货、贡、赈、贷、赊、买(買)、卖(賣)之类都属贝部。贝不过是一种介壳,何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做交易的媒介物。秦以后废贝行钱,但是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文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行。又如当初造字时“纸”字何以从纟(糸)呢?那是因为在蔡伦没 有发明造纸的新方法和新材料以前中国曾经用丝絮造过纸。还有“笔(筆)”字,从“竹”从“聿”,《说文解字》解释说:“聿,所以书也。”就是说,聿是用来写字的工具。秦汉时期,笔杆大多是用竹子做的, 所以又加了竹字头。

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从许多语言的习用语或俚语里,我们往往可以窥探造词的心理过程和那个民族的文化程度。现在姑且舍去几个文化较高的族语不谈,单从中国西南边境的一些少数部族的语言里找几个例子。例如,云南昆明近郊的彝族叫妻子做“穿针婆”,云南的少数民族叫“结婚”做“买女人”。从这两个语词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社会对于妻子的看法和 买卖婚姻的遗迹。当我们调查文化较低的族语时,遇到抽象一点的语词,像代表动作或状态一类的词,往往比调查看得见指得着的东西困难得多。可是一旦明白他们的造词心理以后也可以引起不少的趣味。 比方说,昆明近郊的彝族叫“发怒”做“血滚” ,“欺负”叫“看傻”,“伤心”叫“心冷” ,这几个词的构成,多少都和这些动作或状态的 心理情景有关。在初民社会里对于自然界的现象,因为超过他们知识所能解答的范围以外,往往也容易发生许多神意的揣测。例如,福贡的傈傈族把“彩虹”叫做“黄马吃水” ,路南的撒尼(彝族的支族)把 日食叫太阳被虎吃,月食叫做月亮被狗吃。 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语言的本身固然可以映射出历史的文化色彩,但遇到和外来文化接触时,它也可以吸收新的成分和旧有的糅合在一块。所谓“借字”就 是一国语言里所糅杂的外来语成分。它可以表现两种文化接触后在语 言上所发生的影响;反过来说,从语言的糅合也可以窥察文化的交流。例如把外国语词的声音转写下来,或混合外国语言和本地的意义造成 新词。就像纯音译的:软椅叫沙发(sofa ), 咖啡 coffee 、可可 cococa、

Language and Culture---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Language and Culture ●Introduction Since human being appeared ,all kinds of languages came into being bir by bit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s ,cultures, varieties of cultures grew ,too .What we can not deny is that there is a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 There are many ways in which the phenomena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timately related. Both phenomena are unique to humans and have therefore been the subject of a great deal of anthropological, sociological, and even memetic study. Language, of course, is determined by culture, though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is true is now under debate. The converse is also true to some degree: culture is determined by language - or rather, by the replicators that created both, memes. ●Language as Determined by Culture Early anthropologists, following the theory that words determine thought, believed that language and its structure were entirely dependent on the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they existed. This was a logical extension of what is termed the Standard Social Science Model, which views the human mind as an indefinitely malleable structure capable of absorbing any sort of culture without constraints from genetic or neurological factors. In this vein, anthropologist Verne Ray conducted a study in the 1950's, giving color samples to different American Indian tribes and asking them to give the names of the colors. He concluded that the spectrum we see as "green", "yellow", etc. was an entirely arbitrary division, and each culture divided the spectrum separately. According to this hypothesis, the divisions seen between colors are a consequence of the language we learn, and do not correspond to divisions in the natural world. A similar hypothesis is upheld in the extremely popular meme of Eskimo words for snow - common stories vary from fifty to upwards of two hundred. Extreme cultural relativism of this type has now been clearly refuted. Eskimos use at most twelve different words for snow, which is not many more than English speakers and should be expected since they exist in a cold climate. The color-relativity hypothesis has now been completely debunked by more careful, thorough, and systematic studies which show a remarkabl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ways in which different cultures divide the spectrum. Of course, there are ways in which culture really does determine language, or at least certain facets thereof. Obviously, the ancient Romans did not have words for radios, televisions, or computers because these items were simply not part of their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same vein, uncivilized tribes living in Europe in the time of the Romans did not have words for tribunes, praetors, or any other trapping of Roman government because Roman law was not part of their culture. Our culture does, sometimes, restrict what we can think about efficiently in our own language. For example, some languages have only three color terms equivalent to black, white, and red; a native speaker of this language would have a difficult time expressing the concept of "purple" efficiently. Some languages are also more

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教案: 中西方文化不同背景下地语言不同 因为文化上地不同,当我们议论一个严肃地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有时会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地话有时会使对方不快或气愤;因为文化上地不同,在国外演讲地人常常发现听众对他讲地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但是,在国内,同样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诸如这样地例子数不胜数,下面,我将就英语国家地人(或以英语为本族语地人,以美国人为代表)与中国人之间地文化不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一下不同地文化下催生出怎样不同地语言不同。 1、语言不同与文化不同 (1)在某一个特定的语言里有些词在另一语言里不存在一个合适的对应词语。在中文中有一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意思是鼓舞人们要持续锻炼身体。“三伏”和“三九”在国外语言中是什么意思呢?一个年轻翻译对几个加拿大人说three fu和three nine。听的人当然听后觉得莫名其妙。如果他说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有时会了。中文中“干部”这个词翻译为英语时常常用cadre。但是英语中的cadre与中文中的“干部”有差别。况且cadre非常用词,一些讲英语的人都不清楚它是什么意思。即便认识它的人,在说到它时,发音也不一样——有三四种读法。所以有人建议用official(官员;行政人员;高级职员人functionary (机关工作人员;官员),administrator(行政官员)等代替cadre,但这些词不存在一个与中文中地“干部”完全相同。同样,中文中不存在表达cowboy 和hippie(或hippy)地意思地对应词。这两个词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产物。cowboy 与美国早期开发西部地区有关,有关于他们的传说总是带有浓厚地浪漫主义和传奇色彩。在中文中译为“牧童”或“牛仔”,是表达不出这些意义。中文中把hippie 音译成“希比士”或“希比派” 也没表达出60年代那些中国人觉得行为古怪地美国青年地特征。译成“嬉皮士”可能稍好一些,但是这个词也会造成误解,因为那批青年并不都是“嬉皮笑脸”地人,之中有不少人对待社会问题很严肃,对社会怀有某种不满情绪,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和别人不同:他们常常留长发,身穿奇装

语言与文化—许嘉璐文

语言与文化——许嘉璐/文 本文是北京师大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教授在汉语文化学院成立大会上所作学术讲演的提纲。 语言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定义有多种。据国内学者说有500多种。我没有看到关于500多种的资料和论述,大概这是基于任何一个人说了文化是什么就算是一种定义所得出的数字。据国外哲学家说,现在已有20多种定义;大概这是就比较权威的著作而言,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由于文化的定义五花八门,又由于有人不研究文化本身,而热衷于在定义中折腾,所以有的学者主张“最好不下定义”。我想这是希望人们把精力集中于实实在在的基础研究,不要在定义问题上争论不休,而不是“定义不可知论”。定义是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尽管出发时的认识和到达既定目标时的认识会有差别,甚至可能是较大的差别。对于研究工作来说,定义还是需要的。 我比较同意如下的说法: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这个定义里有几个要点。1.自然界赐予人类的一切都不是文化,如山川土石。2.即使是人类在蒙昧时期所创造的,也是文化。3.非人类所创造的不是文化,如猴子所画的画,蚂蚁所堆积的蚁山,蜜蜂所造的巢。4.文化是人类有意创造的,无意识形成的东西不是文化,例如婴儿涂抹的东西。 当然,任何定义都不能把定义对象囊括无余,对象的边缘也常常是模糊的。例如对于弱智者的艺术作品应该怎样界定?这是值得研究的。 二文化的分类 关于文化的分类,说法很多,角度也多种多样。有的学者还从教学或学习的角度又重新分类。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根据文化自身的本质属性进行分类,然后在这一前提下再参考教学或学习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再分类,否则类是分了,条分缕析,但是在进行具体操作时却难以遵循或自乱其例。 我把文化分为三类: 1.物质文化:衣食住行 这是以物质形式显现的文化,是物质层面文化的主要部分,是经济基础和思想观念在人民生活中的直接反映。 2.社会文化:艺术、民俗、宗教、制度、法律等 这是上层建筑中的主体。 艺术虽然主要也是凭借物质显现,但是物质不是其本身。例如雕塑、绘画。 民俗无所不在。它实际是民族哲学观念在人民生活中的外现。但是民俗的来源(或者说对它的决定性因素)则是多元的:自然规律、生活规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政治制度、学术流派、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等。但是民俗的整体却不是这些来源、决定性因素的拼合,而是经过了民族的选择、加工,集中反映了民族的哲学观念。 宗教是超国界、超民族的。即使是外来宗教也是民族的文化,这是因为任何宗教当它要在一个国家或民族落脚生根,就必须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即吸收本土文化的营养,以适应当地人民的心理、习惯。这样,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也就成了本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对于中国都是外来的,但是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因而在中国生根了,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袄教、景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就被排淘汰了。即使是佛教,其

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Introduction to the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ZHANG Ru-qin Abstract: A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language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ulture, it reflects the culture, is also influenced by culture.In different social environment, the use of language is different too.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 and culture,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briefly languag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 in greetings,appellation, farewell, plot everyday conversations, table languages etc. Key words: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society, the western I.Introduction "Except by the structure of rules , the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grammar and so on, the use of language also will be restricted by the rules. The rules for using here refers to the social culture, the language belongs to the social cultur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way and content of the language use appropriately."(From the mankind of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ue to the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culture, language is also developed, transformed.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is very obvious, the farther the distance, the greater the regional difference.Cultural difference com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religious beliefs, values, history and culture, race, climate, geography, etc, are different for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different language and culture.For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performance 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II.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eeting Greeting is the most common etiquette.But Chinese and western greetings’ objects, methods and content is not the same.In western countries it is natural that his greeting, even don't know the passers-by.Not they say "hello", the purpose of the object, but not in order to have further contact with you, just used a form of life etiquette.In China, if for no reason at all to this stranger greeting will cause their vigilance, think what's wrong with you.So, generally do not ignore stranger in China, most just laugh it off, there is no language communication.Actually no matter to anyone, in the face of someone smile to say hello, will be affected, like see the sunshine mood follow up, a naturally smile.As a result, tourism in western countries, if the oncoming person said hello to us, don't show a puzzling expression, even ignored!That's very impolite.The Chinese way of greeting is unique, very close to the life and personal, commonly used to say "where you going?""What's wrong with you?"Or "have a meal?""This period of time?"Although the use of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but does not need the exact answer, because it is only a greeting, to see each other, with all these words instead of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汉语国际教育杨亚丽201322050762 摘要: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而这种连续性又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活动来实现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它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 关键词:语言;文化;汉语教学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世界各国交流日益密切,各个国家文化相互影响,而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途径就是通过语言。文化传播离不开语言的传播。人们的交际背景、社会制度、思想方法、观念、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在交际过程中,常常存在信任和理解的障碍。只有了解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一个民族价值观、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社会习俗、是非标准等文化因素,才能提高我们有意识的和有志向的交际技能。 一、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组成。负载文化的任务主要是由词汇,特别是实词词汇承担。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包括了语言,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文化社会学认为文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而语言只是构成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语言是音义结合词汇和语法的体系。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词汇的核心是语义,而语义又是文化的一种体现。语义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独特的认识和态度,记载了该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传统习惯、思维方法。不同的语言社团各有独特看待世界的方式,形成了各自个性化的语言。同时,他们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他们文化系统的线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包括语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1首先,从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包括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而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为人类社会所特有。其次,正像文化一样,语言也不是生物性的遗传,而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它为全社会所共有。2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他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对应性和非对应性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的。特定的语言并非总是和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而是呈现出种种复杂的情况。比如同样是使用英语或西班 1赵金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文化概说; 2欧阳祯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透视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_朱耀先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朱耀先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几个方面,就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翻译难题。 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要对这些历史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和传递历史典故的涵义。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成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但对于不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来说,若仅仅直译为Tung Shih imita tes Hsi Shih,就没有准确、形象地表达和再现原典故的含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谁?译者没有交待清楚。为了让西方读者能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Tung Shih imitates Hsi Shih(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Tung Shih w as an ug 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 ay)(杨宪益译)。这样,就会使读者一目了然。 又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中是当然的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人,与“臭皮匠”有何联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句子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只有采用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言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故该句可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 bined equal Chukeh Lia ng the m aster mind”. 再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诗词中有两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中的“舜尧”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两位贤明帝王,为人民所爱戴,代表圣贤。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懂,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若采取音译,会使他们莫明其妙,因此必须增译注释。即使那样,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且显得累赘,同时也使诗句失去了“诗气”。亚瑟·古柏在翻译该诗句时干脆用Sag e-Kings代替,将其妙译为:“Spring winds mov e willow w ands,in tens of millions:Six hundred million w e sha ll all be Sag e-Kings!”这样翻译既简单明了,音韵铿锵,又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可采用类比的翻译方法。据说,有一次周总理陪外国客人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作了很多说明 7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

2014—2015年第2学期 《语言与文化》学习报告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2013241021 姓名:郭宏传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要想知道说他们间关系,首先得知道什么是语言,什么是文化。只可惜连定义都难以界定。对语言的定义也只能从某方面来说明,语言从结构特征来看,是个符号系统,它是由音位,语素,词组,句子组成的层级系统。语言从功能看,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文化的定义就更多了,各家说法不一,文化似乎只是个感觉的东西,难以解释。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里最活跃的是词汇。从中文的发展历史就能看出。语言不过几大块:语音,词汇,语法。比较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我们可以发现古汉语最难理解的就是词汇,有的词看起来和现代汉语一样,其实却相差甚远。比如:“虽然”。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表示让步的连词,在古代汉语里却是两个词的组合,意思是“虽然如此”。词汇意义的不同,就能反映各种语言所表达的差异。 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也反映在了语言习惯上。我们学习外国语言时会发现,没有对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很多语言词汇就无法真正理解。 举最简单的例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多英语的俗语SLANG。比如:“LUCKY DOG ”,翻译成汉语就是“幸运儿”的意思。可如果直接翻译就是“幸运狗”。而狗在中国人眼里自古就没什么好名声。说一个人势利叫“狗眼看人低”,说这个人成天跟在别人后面作威作福就叫“狗仗人势”。。。可在英语中,狗却是和很多好东西联系在一起。幸运的人叫“幸运狗”。还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屋。西方人欣赏狗的忠诚因而也很爱狗,他们把狗看成自己的家庭成员之一,所以狗在英语中代表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就不奇怪了。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