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穿透】

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为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一般来说,这样的句子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①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②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③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④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⑤此外,还有一些警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体味和推敲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意,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的句式、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或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或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释使之具体化等。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主要包括下面几种:(1)直接阐明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2)对新观点或新理论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3)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和结束句、结论句;(4)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要领: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2)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3)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4)文章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解题的主要技巧是:

一、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

理解句子含意的前提是对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凡是有助于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句子的理解。做题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而且要领会其在表达上的特定作用,如修饰、限制、强调等。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重要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二、关注句子所在的语境

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后,接着便要关注其所在的语言环境。只有对具体的语境进行仔细考察,我们才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而真正理解作者赋予句子的特殊内涵。

要抓住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

息。此外还可以结合全文的中心来理解句意,重要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还可以结合社会背景、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来理解。学科#网

还要抓住相关语句。作者要表达一个重要的意思,往往不会仅用一个句子来表达。在文中常常会有一些与该句相关的语句与原句互相参证,如前后照应句、同义反复句、反向论证句等。

三、抓住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

理解句子的含意,常需要察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对于领起句,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内容去分析;对于过渡句,那就要注意分析上下文段的意思;对于总括句,理解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寻找相关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在句子的“辖区”内寻找答案。

四、要进行语法和修辞分析

对结构复杂的长句,首先应分析它的主干,把握大意,然后再具体分析修饰限制成分,准确把握语句的含意。理解特殊句子,就要抓住因句子成分的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分进行分析。有的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就可以根据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真题导航】

一、(2019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件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遺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特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規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 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台舞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 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 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的含义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C级。C项考查对文本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原文说:“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选项“以防失去原有风格”分析错误,对传统艺术进行西式改编,将会失去的是“本真的艺术特性”。

二、(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

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项将第一段“数字化记忆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和第四段“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进行简单拼接,强加因果。C项“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表明了“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D项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可推知,“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的行为本身属于数字化记忆霸权,而且明确表示“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考场实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家”具有三重文化意蕴

①从“对话”的视角看中国古代之“家”,不难发现,“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换言之,“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

②家是人与神灵对话的场所。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仅是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也是人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孝经·士章疏》就有“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的说法。祭祀就是人与神灵交接对话的一种方式。

③祭祀需要场所,而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祭祀的场所。《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祭于寝”。天子七庙指的是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诸侯五庙指的是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庙。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④普通的老百姓只是“寝祭”。寝祭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对祖先的祭祀方式。贵族统治者的庙祭,是在寝祭基础上形成的。有意思的是,宗庙的主室是庙,王宫的主室是朝,而庶人住屋的主室则是寝,三者其实具有相同的功能。

⑤庶人的主室既称为寝,又可以称为家,寝祭就是家祭。通过这种对话,人们既可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也可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⑥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方式实现。夏商周时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就是宗族制度。而宗族作为政治、经济和生活的综合体,成为社会基本组织形式。此时的个体家庭,则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只不过土地仍然为宗族所有。每个个体家庭的人口在2—7人,每家有一个成年男性作为家长,家庭要按照人口服徭役。当时的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在生产上实行的是“耦耕俱耘”的方式。按照《诗·周颂·良耜》的记载,在宗族内部,个体家庭之间相互形成劳动协作的关系,也就是“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以家为生产单位,人才实现了与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而不是听任自然的摆布。

⑦家是人与人进行对话的情感港湾。《周易·序卦传》说“伤于外者,必返其家”。意思是受伤之后,一定会返回其家。之所以要返回其家,一是”亲亲之谊”可恃,二是“休戚之情”可同,不必与人争仇,不必与人争利。家即是夫妇、父母和子女的对话场所。如《诗·周南·桃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的“室家”,指夫妇结合后的家庭。《汉书·匡衡传》有这样的表述:“臣

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室家之道修”即夫妇之道修,就是夫妇之间的对话与和谐。

⑧综上,家是一个人情感的归属和保障,身体的安歇和庇护之所,亲属关系的维持之处。正因如此,《周易》才进一步说“家定而国家可保”,《大学》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人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并与之交流的一种方式。

B. 古人祭祀有严格的分工,比如天子祭天神地祇,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则负责祭祀祖先和灶神。

C. 家最初是祭祀的地方,天子、诸侯大夫、庶人祭祀的地方分别叫庙、朝、寝。

D. 宗族制度早期,宗族不仅是政治、经济和生活的综合体,也是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所以人还无法实现与自然之间的有效对话。

【答案】D

【解析】A项,“祭祀是人对超自然对象的交流”错,原文“祭祀……不仅是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也是人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B项“古人祭祀有严格的分工”错;古人祭祀的对象不同,是由身份决定的,不是分工问题;C项,“诸侯大夫祭祀的地方叫朝”错,“朝”是王宫的主室,不是诸侯大夫祭祀的地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时间推移为序,依次阐明了“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的三重意蕴,脉络清晰。

B. 第②段援引《孝经·士章疏》“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的说法,意在论证说明祭祀就是人与神灵交接对话的一种方式。

C. 第⑦段引用《汉书·匡衡传》中的表述“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意在阐明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D. 文章引经据典,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印证自己的观点,而且援引的资料类型多样。

【答案】C

【解析】C项,第⑦段引用《汉书·匡衡传》中的表述“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是为了阐明“家是人与人进行对话的情感港湾”,而不是说明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子、诸侯、大夫、庶人祭祀的对象、地点各不相同,这是由等级观念所致。

B. 中国古代“家”的意蕴应该是多层面的,视角不同,它呈现的含义也是不同的。

C. 之所以说“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是因为夏商周时期具体家庭既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

元,也是一个生产经营的单位。

D. “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说明这时期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答案】C

【解析】C项,说“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是因为西周时期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实际上是以商周文化为主体的。从文献和出土文物看,商周时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远超同时期其他地区。基于农耕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文化,当然要比狩猎采集时代的文化发达,也更为精细,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再加上农业社会有超过日常需要的粮食和其他物品,社会分工也更为细密合理,因而在当时经常发生的部落或部族战争中容易获胜。这样,中原文化靠着文和武两种手段慢慢地向外扩散,在扩散的过程中,并不是单向地输出,而是随时吸取当地部落部族的文化,边扩散边演变壮大。如果我们放眼历史,中华文化的这一趋势至今也未中止,以后也不会终结。

商周活动的地域在今河南、陕西一带,这里土地肥沃,适于耕种;但同时自然灾害频仍,接近北边和西边的游牧部落。中华文化的根基大致就是由这一自然和社会状况的刺激而形成的。农业生产需要社会的稳定和氏族、家族与家庭的延续。农业的耕种和收获是以年计算的,只有稳定,才能春种秋收,才能不断提高耕作技术、提高产量,生活也才能逐渐富裕起来;只有延续,土地、工具的占有才能长久,技术的传承和提高才有保障。要稳定,就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合作;要延续,就要重视血缘的纯正,要分清正支与旁支,要保持以辈分为基础的等级制。既然时时可能发生自然灾害和外来兵灾,就要与水旱风雹、虫兽疾疫搏斗,要和入侵劫掠者拼杀,灾后还要艰苦奋斗以恢复家园。在应对种种自然界和人的挑战过程中,不但磨炼了人们自强自立的意志和能力,同时也使得对自然界的观察越来越细密,天文、历法、地理、动植物学、医学等都有了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因而高度发达。这样,中华文化就种下了吃苦耐劳、聪明睿智、自立自强、知难而进、崇和反战、宽容豁达、重视伦理、忠孝仁义等基因。

中华文化形成之后,表层、中层和底层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体系。这是中华文化历久不衰的内在原因。任何文化,表层是最易发生变化的。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的物质条件关系十分密切。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一经变革,人们的衣食住行就要跟着变化。中层变化的速度仅次于表层,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交融的加深,礼仪、风俗、艺术、宗教、法律、制度等也必须相应地演变。表层与中层文化的每一次演变,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惟有底层文化,经过了数以千年计的表层和中层的反作用而不断地“修订"、加强,已经深深根植于民族的血液中,极难改变。但是,既然表层和中层对于底层有着反作用,那么表层和中层变得久了,也就要动摇底层文化。

(选自许嘉璐《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使命》,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原文化基于农耕生活产生,远远优越于其他文化,因而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渊源。

B. 商周活动的地域特点磨炼了人们的意志和能力,形成了中华文化复杂的基因特点。

C. 中原文化在扩散的过程中不对外输出,同时还吸取各种不同文化,最终演变壮大。

D. 随着时代变迁,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交融逐步加深,中华文化必将发生根本改变。

【答案】B

【解析】A项,“优越”表述不当,“发达”不等于“优越”。C项,“不对外输出”理解不当,原文是“不是单向地输出”。D项,“必将发生根本改变”无中生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认为中华文化根源于以商周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这是全文立论分析的前提。

B. 对商周文化产生所受的自然和社会状况的影响,文章从稳定和延续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C. 文章先分析了中华文化的渊源,接着从地域特点分析了其特征,最后表明其稳定性。

D. 文章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中华文化的过去和未来提出了独到见解,很有说服力。

【答案】C

【解析】C项,“表明其稳定性”分析不当,文章最后谈到了中华文化不断变化的特点和极强的适应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不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农业发展远超同时期其他地区,中华文化未必起源于此。

B. 如果表层和中层不断发生演变,底层文化也会动摇,可见表层和中层对底层有反作用。

C. 中华文化重视伦理,提倡忠孝仁义,可见其强调血缘纯正和以辈分为基础的等级制。

D. 如果一个地区社会稳定,氏族、家族与家庭延续正常,那么文化就会得到飞速发展。

【答案】D

【解析】D项,“文化就会得到飞速发展”理解不当,从原文来看,这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并不一定促进文化飞速发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茶史

郑培凯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

创立了完整了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沫饽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选自《醒狮国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

B. 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销到游牧民族等,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

C. 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

D. 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答案】C

【解析】C项混淆范围,“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错误,文中有“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可以判断出随后的茶书、茶人的世界应该扩大到整个社会。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B. 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 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刘民间。

D. 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伐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

【答案】D

【解析】D项,混乱联系。“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错误,原文说“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意思是因为中国的茶道长期无人提及,造成一些人认为茶道就是日本的而不是中国的错误观念,作者想表达的是茶道其实与中国文化有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分有生活气息,在三国魏晋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

B. 唐代在制茶技术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

C. 明朝品茶的情趣不仅是品味茶叶香味,更重要的还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

D. 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小,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杯,紫砂壶成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功夫茶出现等。

【答案】B

【解析】B项,曲解文意,延伸过度。“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错误,原文的意思是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主要因为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而不是因为制茶技术的发展。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严肃认真)、慎(小心谨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不分家。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根据当时的体制,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对行政权的监察也包括了对司法权的监察,监察主体如果发现司法人员存在徇私枉法、司法不公问题,自然会对其加以惩戒。可以说,监察制度是当时司法责任制得以确立的前提。泰朝的司法责任制具有开创性,其法典《秦律》中规定的“不直”“纵囚”“失刑”等罪名就是例证。

责任司法也是一种“治吏”司法,法家提倡“明主治吏不治民”(实际意思是治吏重于治民),要求将

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吏”是当时的底层官员,数量庞大,又与民众有着广泛的接触,其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官府在民众中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利益诉求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法家才将治国的重点和政治的起点放在“治吏”上。

(摘编自崔永东《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司法智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并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

B. 儒家思想以“仁道”为核心,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理念深相契合。

C. “录囚”“直诉”等法律制度的存在,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

D. 法家倡导“治吏”的一个原因是底层官员们的行为作风直接关乎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稳定。

【答案】D

【解析】A项,“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错误,原文为“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B项,“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理念深相契合”错误,原文为“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C项,“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错误,原文为“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要从儒家、法家入手,论述了它们所传达出的司法智慧对后世司法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

B. 二、三两段,主要围绕儒家思想对传统司法制度的影响和对司法人员的道德要求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C. 第四段由责任司法理论的源头责任行政理论人手,论述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D. 论述中引用了儒、法两家的相关思想和许多古代司法制度中的罪名名词,使得论述有理有据。

【答案】C

【解析】C项,“论述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错误,并没有对其“发展过程”进行论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的“仁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影响着司法人员对自我的道德要求。

B. 儒家的“德主司法”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人道主义情怀,司法行为一旦有违仁道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C. 在秦朝,执法主体必须接受监察主体的监督,监察主体有权对司法人员的徇私枉法等行为进行追究或惩戒。

D. 法家的“责任司法”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在司法进程中走在了道德司法的前列。

【答案】D

【解析】D项,“在司法进程中走在了道德司法的前列”错误,“德主司法”与“责任司法”是司法进程中两个不同的方面,无所谓前后。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我们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先人创造、建构了庞大的文化体系,为今人积累了丰美而深厚的文化资源。其中既有严谨朴实、情礼交融的日常生活信条,意境高远、笔触深沉的文艺作品;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深邃广阔、精义入神的哲学理论;更有存在于佛道、中医、武术、气功之中的生命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在近现代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忠勇无畏、团结奋战的革命精神。这些不同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对未来人类文明作出具有华夏色彩的卓越贡献。我们的文化底气与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有关,当然这些财富仅是必要条件。没有今人的转化创造,这些财富也只能是被封存的资源而已。。

我们拥有有利的文化创造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当今社会文化创造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保障机制,提供了激发文化活力和推动文化发展的制度基础。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文明日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为文化创造提供了相较于历史任何一个时期更为优越的条件。当下,我们触手可及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种资源,我们亦可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开展文化整合创造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虚拟性和生活真实性的高度融合极为适宜文化创造实践,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人不可想象的新颖社会环境。但是一些陈旧体制的障碍,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创造活动。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文化创造活动。从哲学历史到文艺影视再到科学技术,我国文化发展规模始终位于世界前列。同样,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发展,我国文艺影视在国际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的文化实力逐渐得到世界认可,但这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巨大的文化发展成就值得期待。

由此,文化自信的底气不是墨守成规、虚夸自负,而是来自文化创新,来自新时代条件下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及成果,来自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础上构筑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1.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文化创造提供了保障机制和制度基础,让世界文明成为整体。

B. 丰厚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拥有这些资源,我们就有了文化底气。

C. 文化创新及新时代条件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和成果是文化自信底气的重要条件。

D. 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正在进行的文化创造活动,让我国文化发展始终位于世界前列。

【答案】C

【解析】A项,“让世界文明成为整体”的前提是“全球化的日益发展”;B项,“拥有这些资源,我们就有了文化底气”错,还需“今人的转化创造”;D项,“我国的文化发展始终位于世界前列”理解有误,文中强调的是“文化发展规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对文化创造条件论证充分,既提到先进社会制度,也提到世界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B. 文章论述客观,在论证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的同时,也指出了应该注意改进的方面。

C. 文章首段列举先人积累的文化资源,从丰厚的文化资源方面论证了文化自信底气的来源。

D. 文章从文化资源、先进社会制度和文化创造活动等方面论证,回答了标题提出的问题。

【答案】D

【解析】注意分析文章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先进的社会制度”错,应是“有利的文化创造条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如果不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那么就不能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

B. 中国会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取得巨大的成就,因为中华民族曾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C. 要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为文化创造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

D.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的丰厚文化资源,有的可能成为被永久封存的资源。

【答案】B

【解析】B项,“因果关系”错误,“中国会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中华民族曾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七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七 (用时:40分钟分值: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冬祭 刘建超 ①我和杨晓敏是朋友,杨晓敏写小小说。体格魁梧、剑眉锐眼的杨晓敏在西北雪域高原 戍边十五年。他的小说散文几乎都与喜马拉雅有着不解的情缘。 ②杨晓敏讲过这样一个经历:在西藏有个最偏远的地方叫“雪域孤岛”,驻扎着海拔最高的哨卡,哨卡周围被皑皑林立的雪峰困住,毫无生气。连续几天落雪,一只在哨卡周围时隐 时现的红狐狸,终于耐不住饥寒,钻出来觅食。哨兵一声呐喊,大伙出动逮住了这只红狐狸。它的眼睛是幽怨的,蠕动的姿态是娇嗔的,红艳艳的毛皮光亮柔软,仿佛一团火焰正在燃 烧…… ③杨晓敏说,你知道吗,传说雪域高原的狐狸油可以治疗冻疮,用狐狸皮做的围脖可以 抵住风雪的严寒。几个新兵脸上早冻得裂开了花,嘴唇的血渍使他们不敢大声说话。杀掉狐 狸,做条围巾什么的,让站岗的哨兵轮流戴它,或许对漫长而凛冽的冬季是一种有效的抗御。 ④哨长摸出一把刀,狐狸本能地痉挛起来,恐惧中闭上那美丽绝伦的双眼,悠长地哀鸣 一声。士兵们几乎同一时刻,全扑上来,七八双粗糙的大手伸出来:别……脸上裂开花的新兵呜咽着说,还是放走它吧,有它来这儿和我们做伴,哨卡不是少些寂寞、单调、枯燥,多 些色彩吗?我情愿每晚多站一班岗,也不要狐狸围脖……狐狸蜷曲雪地,试探着抖抖身子, 腾跃着向雪野掠去…… ⑤杨晓敏说到这里时,刚硬的汉子眼里布满了柔情,吐出一口烟,仿佛那团跳动的火焰 还在眼前闪动。 ⑥我被这个故事感染了,羡慕地说,我有机会一定也要去雪域高原看看,去找找红狐狸。 ⑦杨晓敏说,红狐狸是雪域高原的精灵,哪能你想见就见得着。 ⑧这个故事缠绕了我十几年。去年,我和几个朋友自驾游,首选的路线就是西北雪域高 原,我还给朋友们讲了红狐狸的故事,挑逗得几个哥们儿心里痒痒的,开着两辆越野车,向 着喜马拉雅出发。出发前,我给晓敏发了短信:我去拜访你的....雪域高原了。 ⑨自驾游的乐趣就是随心所欲,几个哥们儿如挣脱了缰绳的野马,自由狂野地消失在冰 天雪地之中。晶莹剔透湛蓝如镜的羊湖,冰挂如柱天地相接的珠峰口,穿越荒凉美丽的无人 区,把哥几个大老爷们激动得泪流满面。昆仑山口遇见的奔腾野驴,公路边旷地上悠然自乐 的野兔,峭壁上优雅挺立的藏羚羊统统收入相机中。还就是没有见到红狐狸。 ⑩夜晚我们来到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绒布寺,问寺中僧人,附近可否能见到红狐狸?僧人指着雪山说,以前有,经常可以看到,白雪间,一团火在跳动。现在已经见不到了。我

2019年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试题

2019年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尺度/揣度枯竭/沽名钓誉鸟瞰/吭声 B.角色/角斗鱼鳍/无稽之谈孱弱/谗言 C.摆弄/弄堂阿斗/阿谀奉承信笺/缄默 D.胸脯/果脯峥嵘/铁骨铮铮社稷/祭祀 2.下列词语中 ,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赝品与时俱进滥芋充数茕茕孑立 B.辐射班门弄斧书声琅琅罄竹难书 C.决窍莺歌燕舞水乳交融因噎废食 D.夜宵轻歌曼舞涸泽而渔沤心沥血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我们眼里全是微信,问知全靠电脑,心中关切的只是功利,找寻的都是商机;如果我 们的快乐大都从盈利、从物欲、从消费中获得,诗也就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B.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报道,由于哈勃太空望远镜上的一个陀螺仪(主要作用是帮助望 远镜对准目标天体)出现故障,该望远镜已停止收集科学数据。 C.“瞧你,这半年人都瘦了一圈,”妈妈轻轻地摸了摸我的脸,心疼地说:“以后不可太节省 了,饭还是要吃饱,不能饿着肚子读书!” D.路边有一家卖蜜豆冰的———它原属于台中的东西,但不知什么时候台北也有了———,门前有幅 对联,字普普通通,内容也谈不上工整,但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研制团队,将青春激情到每一个部件的设计、研发和制造中,以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奋斗的答卷。 ②港球大桥的建设 14年之久,总投资高达1269亿元之多,承载了中国几代工程师的梦想。 ③生命需要守护, 在最为脆弱的时刻。这需要精湛的医术,更需要一颗仁爱之心。 A.浸润历经甚至/不但 B.浸润历时尤其/不仅仅 C.浸染历经尤其/不但 C.浸染历时甚至/不仅仅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个别企业因工作性质需要,只招聘男性也无可原非,但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在女生不知情 的情况下一律将其入学考试成绩调低则有违人权。 B.在帮助孩子提升阅读素养方面,家长大有用武之地,如指导孩子辨别哪些书值得读,哪些 书不值得读;哪些书要精读,哪些书可略读等。 C.霍金的《时间简史》出版后,相继被翻译成了30 多种语言,成为炙手可热的世界畅销书, 他也由此一举成名。 D.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完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每个人是否都应该反躬自问;在改善环境过 程中我们是付诸行动,还是怨天尤人?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应该说,学生作业负担沉重、视力下降的问题,主要的原因其实是当前的升学评价制度和 学校的办学管理方式单一所造成的。

2020高考语文阅读题试题

2020高考语文阅读题试题 2017高考语文阅读题试题一 (1)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 者们所持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2)那我在国外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的 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某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 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 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 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来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 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这些问题, 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看到片纸只字就以为是至宝。 (3)这些功夫就是中国人所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 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到剧 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 工作呢? (4)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的生平都是 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是就了解说,这些历 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 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 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5)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 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就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 作者一字一画都有来历,于是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 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史实的支配。第二 种错误是在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

2019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植物的花香

2019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植物的花香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2—17题。 (1)植物的花香有着很多作用。 (2)植物的花有香味是为了传宗接代。植物花朵为了引诱昆虫前来 授粉,不但表现各种艳丽夺目的色彩,还会散发各种迷人的花香。于 是引来蜂蝶竞相采蜜,正所谓“蜂争粉蕊蝶分香”。结果,花粉黏附 在昆虫的身上,随着昆虫的飞行迁移而四处落户安家了。 (3)香花内部有一个专门制造香味的“工厂”——油细胞,这个 “工厂”里的产品就是令人心醉的芳香油。这种芳香油除了散发香味,吸引昆虫传粉外,它的蒸气还能够减少花瓣中水分的蒸发,形成一层“保护衣”,使植物免受白天的强烈日晒和夜晚的寒气侵袭。 (4)植物的花的香味除了有益于自身的生长繁衍,绝大部分还有益 于人类。香气能刺激人的呼吸中枢,从而促动人体吸进氧气,排出二 氧化碳。因为大脑供氧充足,所以能使人保持较长时间旺盛的精力。 此外,香味信息能够深刻地留在人的记忆中,刺激嗅觉,使人的记忆 增强。 (5)利用花香来保健和防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医圣华佗,曾用丁香等制成小巧玲珑的香囊,悬挂在室内,用以防治肺结核、吐泻等疾病。古代民间把金银花放入枕内,用来去头痛,降血压,同 时还有消炎止咳的作用。 (6)不同的花香,能引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如桂花的香味使人疲 劳顿消;菊花的香味使人思维清晰。不过,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有 些花香也会给人带来副作用。如百合、兰花的浓香,会引起眩晕和瞬 时的迟钝。 12.给加点字注音。 繁衍瞬时

13.本文的说明内容是。 14.第(4)段说花香“有益于人类”是从哪两个方面说的?(每方面六个字以内) 答:① ② 15.第(4)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16.植物的花香“绝大部分还有益于人类”中的“绝大部分”为什么不能删掉? 答: 17.第(5)段中列举了两个例子,目的是为了说明

2017年广东高职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年广东高职高考语文试卷及 答案 2017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丕相同的一组是() A.喧哗/渲染 ? ?粗犷/框架 ? ? 否决 ? /否极泰来 ? B.蹉跎/滂沱 ? ?荣耀/戎马 ? ? 躯壳/ ? 金蝉脱壳 ?C.沏茶/透彻 ? ?枸杞/绮丽 ? ? 臭氧 ?

俘L臭未干 ? D.揣测/喘气 ??莅临凍书 ? ? 降临 ? /降龙伏虎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组疋() A.脉搏书籍始作勇者画地为牢 B. 隽永驷马难追 C. 穿戴嬉戏 犒劳 甘拜下风 谈笑风生 别出心裁 D.安详沉淀望文生义留芳百世 3?下列句子之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常说,要了解一个人,不妨看她读什么 书?说的就是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B. 泰山巍峨雄浑,气势磅礴,被尊为五岳之首;华山壁立千仞,群峰挺秀,有奇险”的美名 C. 许多传传统诗词被改编成流行歌曲,比如李白的《将进酒》、白居易的《琵琶行》、天文的《正气歌》……等。

D司马迁曾经说过,他写《史记》的志向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至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 依次填入下列个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北京师范大学派出的无人机组在南极科学中大显身手。截至今年二月,它们航拍影像达14000余张 (2)吉林省首家市级联合办税服务大厅一- 通化市国家税务局、通化市地税局联合建设办税服 务厅日前正式_____________ 。 (3)其实孩子对于美、善、温暖等感知往往 是很________ 的,但是这些感知常常是被父母忽 略。 A.考察启用敏锐 B.考察启用敏捷 C.考查起用敏锐 C.考查启用敏捷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些人为了自己的仕途,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 和党的纪律,阳奉阴违,甚至到了肆无忌惮的 ? ? ? ?

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必考题型六周循环练辑18语用小综合1+仿写1+补写句子1+文化常识1

语用小综合1+仿写1+补写句子1+文化常识1 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一直以来,学界对过于封闭的专业文学批评颇有微词,常指责它们搬弄西方学术名词,话语呆板乏味,行文程式僵化,难以击中对象的________。其中问题的关键在于,以学术规范之名,忽略批评所应具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概而言之,专业文学批评固然深刻、严谨,( )。因而,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它有时候会沉浸于单纯理论操练的欢悦中,在纯粹的阐释中迷失批判性力量,从而流于一种无效的分析。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因而都可能是批评家。这无疑有利于打破专业精英文学批评的________,激活普通大众的话语热情,也打破专业话语对批评行业的垄断。在这个意义上,“微批评”因其微小而更易于回到对象本身,回到批评的初心。它________,无所旁骛,能够在简短的文字中直抵根本,而无需漫无边际的铺陈和虚张声势的延展,更没有长篇累牍的枯燥和________的迂腐。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要害堡垒危言危行食言而肥 B.要害壁垒仗义执言食古不化 C.要领壁垒仗义执言食古不化 D.要领堡垒危言危行食言而肥 解析要害:身体上致命的部位,比喻关键或重要的部分。要领:要点,指必须掌握的几点要求。语境是说对批评的对象要抓住其关键点来批评,所以应用“要害”。壁垒:比喻障碍,多含贬义。堡垒:难以攻破的事物,中性词。从感情色彩上,应用“壁垒”。仗义执言:主持正义,说公道话。符合语境。危言危行:正直的言行。食古不化:学了古代的文化知识不善于理解和应用,跟吃了东西不能消化一样。符合语境。食言而肥:为了自己占便宜而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 答案 B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但是其罪魁祸首是弱化批评现实感的学理性 B.但其学理性常会成为弱化批评现实感的罪魁祸首

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专题十四小说阅读[学法――把握人事,洞察百态] [考题位置――第11题]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训练讲课讲稿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训练

散文阅读理解训练 题点对点练7 联系文意,紧扣语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有为在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本该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康有为

2020年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2020年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 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是以职业高中、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为对象的选拔性考试。有关高等职业学院将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2 考试内容 本学科的考试内容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为依据,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中突出多语文能力的考查。 1.语言知识与应用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现代汉字常用字的字形 (3)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4)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5)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书名号、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间隔号和着重号) (6)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2.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古代诗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新增加】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7)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8)默写常见的名句、名段和名篇(见“古诗文背诵目”) (9)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 3.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分析文章的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7)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8)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4. 语言表达与应用 (1)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2)能写常用应用文 (3)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高考语文补写句子专题训练

语言表达——补写句子 【对应考点】语言的简明、连贯;压缩、概括能力。 【命题规律】 (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 (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 (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4)有字数限制。 (5)设题形式:以主观题为主,三空,赋分五为5分或者6分。 : 【材料内容】 句子补写题选取的材料从性质上来说基本上是记叙性语段、说明性语段、议论性语段。近几年高考试卷大多选择说明性语段和议论性语段。 【解题方法】“三思一读” 一思文段大意——通读时根据材料性质,抓住关键词句(勾画出来),把握材料大意。 二思层次思路——只有正确地切分文段的层次,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才能准确定位补写句子的特点,是概括句,还是阐述转换句,并明确陈述的对象。 三思内容形式——应明确补写的对象,要前后照应,特别关注空格前后的标点符号(冒号、分号、破折号、问号、句号等的)暗示作用以及关连词(也、又因此、但是、如果、尽管……但是等)的提示作用,找到相应的词语、句子,定出陈述的内容,有的还要照顾前后的句式的一致。 一读复查验证——这一步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填后复查验证,即“填空”后对整个语段通读分析,看看所填内容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否符合语境,还要回顾题干中字数等方面的要求。 例1: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5分)& 如果真的允许人体器官自由交易,①,买方则是富人。②又有哪一个穷人能高价买得起肾此外,卖了肾或其他器官又引起其他疾病,岂不成为社会负担正因为这许多问题,即使在荷兰这样最开放的国家,③。 [解题流程] 一思文段大意。从整个语段来看主要围绕“器官交易”这个关键词展开,大意是对“人体器官自由交易”的反对。 二思层次思路。此语段是一个议论性的语段,前半部分从三个层次论证人体器官自由交易的弊端,最后一句话阐明观点。 三思内容句式。由后文“买方则是富人”可知,第①空应填入“卖方为穷人”意思的句子。第②空及下一句是对前文的解释,强调富人不会卖肾,穷人买不起高价的肾,而后文谈的是穷人,那么第②空自然应填富人。结合标点及下句的句式,可知第②空应使用反问句式。第③空是总结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前文谈的是器官交易的弊端,由此可知此处应填入“不允许人体器官的交易”,又因为要与前文的关联词“即使”搭配,所以须在句首加上“也”字。 一读复查验证。检查补写后的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 【参考答案】①卖方一定是穷人②有哪一个富人肯把自己的肾卖掉③也不允许人体器官的交易 例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含答案)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三:散文 一、天津卷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学.科网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溫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屐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高效训练-小说阅读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高效训练-小说阅读

2013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高效训练: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哑了的三角琴 巴金 父亲的书房里有一件奇怪的东西。那是一只俄国的木制三角琴,已经很旧了,上面的三根弦断了两根。它高高地挂在墙角,灰尘盖住它的身体。可是它从来不曾发过一声悲叹或呻吟。我叫它做“哑了的三角琴”。 有一天午后,好奇的我偷偷溜进父亲的书房,爬上椅子。当我的手指刚挨到三角琴,耳边一响,三角琴躺在地上,成了几块烂木板。 父亲回来后小心地把它们用报纸包起来,然后慎重地放到橱里。我很后悔,父亲慢慢地抬起头:“孩子,我并不怪你,我不过在思索、在回忆一件事情。” “说起来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父亲这样地开始了他的故事,他的声音非常温和。“是我同你母亲结婚后的第二年,我在圣彼得堡大使馆里做参赞。这一年夏天,你母亲一定要我陪她到西伯利亚去采集囚人歌谣。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监狱里向来绝对禁止囚人唱歌,犯了这个禁例,就要受重罚。我们来到西伯利亚一所监狱,把来意告诉狱中当局,一个禁卒插嘴说:‘我知道拉狄焦夫会唱歌’,典狱便叫他把拉狄焦夫领来。 “拉狄焦夫来了,年纪很轻,还不到三十岁,样子一点也不凶恶,如果不是穿着囚衣,戴着脚镣,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杀人犯。他站在我们的面前,胆怯地望着我们。当我们说想听他唱歌时,这个囚人暗黑的眼睛里忽然露出了一线亮光,似乎有一种快乐的欲望鼓舞着他。他望了望典狱,又望着你母亲,略带兴奋地说:‘如果你们可以给我一只三角琴,那么……’典狱叫人找一只三

角琴。 “这时候秋天的阳光从玻璃窗射进屋子里,正落在他的身上。他闭着眼睛,弹起琴弦,开始唱起来。他似乎受到了鼓舞,好像进到了梦里一样,完全忘掉了自己地尽情唱着。唱完歌,他吻着琴,像母亲吻孩子一样。 “‘尼特加,把三角琴给我拿过来!’典狱毫不动心地对禁卒说。 “禁卒走到拉狄焦夫面前,这个囚人的面容突然改变了:两只眼睛里充满着血和火,脸完全成了青色。他坚定地立着,紧紧抱着三角琴,怒吼道:‘谁来,我就要杀谁!’你母亲和我,都吓坏了。 “典狱冷酷地说:‘给他夺下来。’他这时候明白抵抗也没有用了,便慢慢地让三角琴落在地上,忽然倒在椅子上低声哭起来。‘我们不能够再帮忙你什么吗?’你母亲悲声地问。 “‘谢谢你们。我只想请你们到布——村的教堂里点一支蜡烛放在圣母像前,并且做一次弥撒祝安娜。’说到安娜这个名字,他几乎又要哭出来,但他马上忍住了。 “门开了,两个兵把他押了出去;脚镣声愈去愈远。一切回到平静了。 “‘这个拉狄焦夫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凄然地问。 “‘有一天教堂中正在举行婚礼,新郎是一个有钱的中年商人,新娘是本村中出名漂亮的小家女子。拉狄焦夫忽然闯进来,用斧头把新娘、新郎都砍倒了。新娘后来死了,新郎成了残废。拉狄焦夫并不逃走,他被判了终身惩役罪,也不要求减刑。从此他的口就永远闭上了。’禁卒一面说,一面望着桌上的三角琴,最后加了一句:‘三角琴也弄坏了。’你母亲就花了一点钱向禁卒买来了三角琴。她把它带回圣彼得堡。

2017年广东高职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年广东高职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喧.哗/渲.染粗犷./框.架否.决/否.极泰来 B.蹉跎./滂沱.荣.耀/戎.马躯壳./金蝉脱壳. C.沏.茶/透彻.枸杞./绮.丽臭.氧/乳臭.未干 D.揣.测/喘.气莅.临/隶.书降.临/降.龙伏虎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脉搏书籍始作勇者画地为牢

B.隽永嬉戏甘拜下风驷马难追 C.穿戴犒劳谈笑风生别出心裁 D.安详沉淀望文生义留芳百世 3.下列句子之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说,要了解一个人,不妨看她读什么书?说的就是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B.泰山巍峨雄浑,气势磅礴,被尊为五岳之首;华山壁立千仞,群峰挺秀,有“奇险”的美名 C.许多传传统诗词被改编成流行歌曲,比如李白的《将进酒》、白居易的《琵琶行》、天文的《正气歌》……等。 D司马迁曾经说过,他写《史记》的志向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至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依次填入下列个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北京师范大学派出的无人机组在南极科学中大显身手。截至今年二月,它们航拍影像达14000余张。

(2)吉林省首家市级联合办税服务大厅——通化市国家税务局、通化市地税局联合建设办税服务厅日前正式。 (3)其实孩子对于美、善、温暖等感知往往是很的,但是这些感知常常是被父母忽略。 A.考察启用敏锐 B.考察启用敏捷 C.考查起用敏锐 C.考查启用敏捷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些人为了自己的仕途,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纪律,阳奉阴违 ....,甚至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B.这次声势浩大的自行车大游行在古巴是史. 无前例 ...的,它生动地展现了古巴人民克服困难和反对霸权的坚强意志。 C.演员黄觉饰演的泰国逃兵衣衫褴褛,灰头土脸,与他之前饰演的范柳原等民国时期的绅士形 象泾渭分明 ....。

最新高考语文补写句子训练及参考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补写句子训练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补写句子专题训练及参考答案 1.根据上下文,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6分) 观看汉字听写大会之类节目,人们惊奇的是这些青涩的学子,①,答案似很简单:潜心钻研,反复记诵默写。问题是有必要在这方面花那么大工夫吗? ②,关键还在于兴趣。年轻学子求知若渴,特别是对那些有难度和深度的对象,会怀有一种朦胧的敬意。其实许多书本知识在日后的人生旅程中可能是无用的,因为不能直接派上用处,但是③。曾经看过一部美国电影《阿基拉和拼字比赛》,阿基拉是黑人子弟,参加英语拼写大赛,从学区一路比拼杀到华盛顿,最后名列前茅的竟然是她和一名亚裔学生,缘由也正在于此,他们的精神力量由此被激发,才智得到认可,尊严得到维护。 【答案】①怎么会记得那么多生僻的字词②他们肯在这方面花功夫③它们可以激活人的精神力量。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日,古人又称夜为"宵",①。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值大地回春,人们欢庆佳节,既是为了赏月,②。元宵节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③,届时,君臣百姓都去看灯、猜谜,文人们则饮酒、赋诗、答对,异常热闹。 【答案】①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②也是为了庆贺新春的到来③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②,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_。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答案】①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②他不仅爱好美食③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

2019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樱桃 黄裳 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有的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列、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这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堥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堥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山演《啼笑因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讲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的多,不过我觉的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度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修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刻着镂空的:“雀替①”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楷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旁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夫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等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着一杆小称。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很难得看见的,它的产

2020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2020040811135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小通吃 [印度尼西亚]林万里 上午,诊室的门铃响了两下,我就知道看病的人来了。我 一开诊室的门,就看到诊室里坐着三个人。左边的长板凳上 坐着两位年龄都在四十上下的女人,其中一位愁容满面,散 发不梳,身上披着牛仔夹克,我暂时称她为A;另一位呆头傻脑,眼屎未除,颈项上围一条灰色围巾,我姑且叫她为B。这两位女人,从她们邋遢的样子,一眼就能看出是病魔缠身 的人。她们的对面,右边的铁椅上坐着一位明眸皓齿的红装 女人,衣裙、嘴唇和指甲全是红红的,光彩夺目,看上去三 十岁左右,端庄、秀气、俏丽。我敢断定,这种女人肯定人 见人爱。她不像是有病的人,凭经验我心里猜想,她八成是 陪送A、B来的。人们常说宁可做导演,不要做医生。因为 导演是对着漂亮美丽的明星,而医生是对着愁眉苦脸的病 人。今早我可走好运了,总算对着一位美丽的女人,她比明

星还要明星。我注视着她,心里美滋滋的,十分舒坦。医生 和其他人一样都喜欢欣赏美的东西。 “医生,早安。” 一见到我立在门旁,那一位“全是红红的”便开口说。她不 但人长得妩媚,声音也十分悦耳。说了“早安”以后,她转过 头对着A、B说:“你们两位先看吧,你们一起进去吧。”回头又对我说:“医生,她们是我亲戚。先给她们看吧,她们都 病得不轻。等下轮到我,诊费跟我的一起算,由我来付。” 瞧,这美丽的女人,心地多好!A、B进来了,我心不在焉地给她们检查了一下,发现A是患了流行性感冒,B是吃错东西拉肚子。我给她们各打了一针并配了药方,前后不到 几分钟就解决了A、B的问题。她们似乎发现我给她们看病 时的心猿意马,也发觉我是要尽快地把她们打发走。老实说 这时候我脑海里想的是候诊室中正在候诊的那位“全是红红的”,想让她快点进来,好让我好好欣赏。当我开门把A、B 送走,正要招呼那位“全是红红的”的时候,发现我的候诊室 里空无一人。开始以为她上厕所去了,这时厕所的门敞开着,

2019年广东高职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

2019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慰藉/籍贯 B. 诛杀/茱萸c. 瓦砾/闪烁D. 绵亘/旦夕啜泣/拾掇 慎重/缜密 渎职/案牍 讪笑/汕头 数学/数见不鲜山脉 /脉脉含情 蹊跷/另辟蹊径 省略/不省人事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砝 码 简练侯车室引吭高歌 B . c .辨 别 赡 养 九洲 琐屑 主旋律 斑马线 反腐倡廉 抨然心动 D .暧 昧 沧桑度假村发号施令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 李明偶遇小学同学陈军;李明说:“多年不见;很是挂念;令尊身体可好?”

B. 王芳受邀到丽丽家参加生日晚会;王芳说:“我一定按时到寒舍赴约。” c. 王明挑选了一张个人照送给同桌丁莉作毕业留念;他在照片背面写上“丁莉惠顾”。 D. 郑经理因为堵车迟到;他一见到客户赶紧道歉:“不好意思;让您恭候多时了。”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目前网游市场竞争无序;相关部门严格监管;进一步规范经营者、开发者和管理者的行为。 (2)乘客信息安全是交通运营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网约车平台公司不应随便乘客个人信息。 (3)“汶川地震十周年遥感动态监测”结果显示;2019年;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已基本消除。 A. 必需暴 露 截止 B. 必须暴 露 截止 c. 必需泄 露 截至 D. 必须泄 露 截至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全民健身指南》;科学的健身指导不仅能帮助健身者避开运动误区;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健身效果。 B. 长江大保护不可能一挥而就;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推进落实;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c. 浙江馆里;近3米高的新昌青藤编织工艺品“滕王阁”、五彩斑斓的仙居无骨花灯、晶莹如玉的龙泉青瓷等;令人目不暇接。 D. 动画电影《妈妈咪鸭》讲述了大雁和鸭子姐弟冒险的故事;影片卡通形象动作夸张;语言幽默;让观众忍俊不禁。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近日;四川某县从全国近百名报名者中招聘了10名乡村规划师;他们特别的职业、优厚的待遇;广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B. “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成效明显;京津冀、珠三角等地空气质量大为改善;其中2017年京津 冀PM2. 5浓度比2013年下降了3倍多。 c. 亚洲篮坛呈现出新的格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队的加入提高了亚洲篮球的竞技水平;对中国男篮在亚洲的地位造成了冲击很大。 D.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郑州大学对东汉帝陵及其陵园进行了大规模勘探;明确了帝陵墓家的基本特征;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7. 对下列句子所运用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老板“怕”顾客;何愁服务不周到?也许;这就是“怕”的本质。 ②第一次下地干活;真累!一天下来;腰痛得像断了似的。 ③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A. ①反问②夸 张 ③比 拟 B. ①设问②夸张③比拟

历年高考语文阅读语文阅读理解

。。 . . 。。.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手法,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