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期末考试重点提示(考试时间放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期末考试重点提示(考试时间放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期末考试重点提示(考试时间放在班级公告,请自行下载)

(共3道题,25*2+50)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月24日11:30-13:30。

小说与散文为重点

(一)王安忆《纪实与虚构》第九章要求详读,对本章内容要求理解。

(二)阿城《棋王》吃与象棋关系,从中揭示出来的道家精神

(三)鲁迅《野草》中的死火意象重点掌握

(四)周作人与鲁迅的比较。《女吊》与《水里的东西》比较

(五)思考题50分(重中之重):当代作家中莫言、余华、史铁生三人的作品都揭示了苦难主题,但三人的切入点、呈现方式不同,围绕苦难作品,即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史铁生《我与地坛》,如何进行比

较。

(六)复习建议:对以上所涉及的重点寻找相关的资料加以整理,

本课程考试的有关说明

使用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钱理群)、《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自学指导》(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中国当代文学》(陈思和、李平)等。(重点作品最好能自备一些评论性的资料)

考试题型与比分:分为作品阅读题、论述题两种。卷面为100分。

本课程的考试范围

小说当代部分(除汪曾祺)、散文部分、诗歌当代部分。

小说重点作品:阿城《棋王》、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散文重点作品:鲁迅《野草》、《女吊》,周作人《苦雨》、《水里的东西》,史铁生《我与地坛》;

诗歌重点作品:穆旦《赞美》、《诗八首》,海子《麦地与诗人》等。

本课程的学习重点与思考题

说明:所有思考题都没有现成答案和标准答案,做题时首先要重视和珍惜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此基础上

结合导读“阅读提示”有关作家、作品特点(语言、表现形式、手法等)的介绍、指导书里的评论以及自己所查找的另外一些资料,谈出自己的真实看法。以下各种解答都是我从讲义中所得,切勿生搬硬抄。答题时仔细审题,自行组织。

(一)阿城的《棋王》

1、从王一生对吃与棋的态度看阿城对道家文化的认同。(指导P212-215)

整个小说中,反复突出和反复描写的是两种意象:饥饿和象棋。吃是人生和社会的基本需要。王一生一生只有两种基本欲求:一是吃饭,二是下棋。乍看起来吃饭与下棋毫不相干,一个是纯物质需要,一个是纯精神活动。但是王一生却绝对要在吃饱饭的前提下才能下棋,生存是第一要义,没有人能够脱离正常的物质需求,关键是王一生在一种平凡的生活状态中凝聚着某些形而上的、超越世俗的东西,那就是他于吃无争,不苛求麦乳精、油多,只要顿顿饱就是福。

对于小说来说,主要不在于对饥饿进行社会、经济、政治的否定(这是伤痕、反思、改革文学的主题),而是从饥饿中引出不同当下社会、经济、政治的人格与文化超越。这就是象棋和蕴含在象棋中的文化。“何以解忧,唯有象棋”,象棋是王一生战胜心理饥饿和生活匮乏的法宝,简直就是他的生存意义,是他的生命本身。讲究造势,讲究弱而化之、无为而无不为,这是王一生的棋道,也正是道家哲学的精义。王一生成天心游神驰于棋盘上的咫尺方寸间,不谙世事,不近流俗。无论是派别冲突的烽火、大串联的狂热,还是上山下乡前的离情别绪、蹉跎岁月里的感伤和无奈,都似乎未曾搅乱他内心的平静。他自有他的世界——呆在棋里,呆在那楚河汉界的厮杀里。这样,他心里舒服,可以忘掉世间那恼人的权利和路线的纷争,忘掉这种纷争造成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困扰。他心如止水,在下棋中进入一种状态,进入状态,就能达到不为物喜,不以己悲的审美境界,自得其乐,从而保持了人在困境中的自我完整性。

王一生的爱棋、下棋,他谦虚、好学、坦诚、刚毅的棋品——持身谨严的人品,诚然表现出执着的生命热力,

但作为一个“人”“热爱生命”并非是一句空话,“生命”也并非空洞的精神口号所能维持和延续,作品中关于王一生对“吃”的感受、看法、包括吃态的描写,成为作家刻画人物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王一生所说“一天不吃、棋路就乱”的话语,朴素地道出了“民以食为天”的真理。如果说人的精神需求往往代表了人所谓“雅”的一面,而衣食物质需求则更多被视为“俗”,那么这部作品是在“雅”与“俗”的自然统一之中,完成了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塑造。

2、捡烂纸的老头儿曾送给王一生一样什么礼物?这个人物设置对王一生有什么影响?

王一生认识了一个捡烂纸的老头儿,被老头儿连杀三天而仅赢一盘。捡烂纸的老头儿棋下得好,并送他一本棋谱。这是本异书,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手抄,边边角角儿,补了又补。上面写的东西,不像是说象棋,好像是说另外的什么事儿。在王一生的学棋经历中,拣烂纸老头的指点勿庸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呆子执意要替老头儿去撕大字报纸,不要老头儿劳动。不料有一天撕了某造反团刚贴的“檄文”,被人拿获,又被这造反团栽诬于对立派,说对方“施阴谋,弄诡计”,必讨之,而且是可忍,孰不可忍!对立派又阴使人偷出呆子,用了呆子的名义,对先前的造反团反戈一击。一时呆子的大名“王一生” 贴得满街都是,许多外省来取经的革命战士许久才明白王一生原来是个棋呆子,就有人请了去外省会一些江湖名手。交手之后,各有胜负,不过呆子的棋是越下越精了。这一遭遇与老头儿不无关系。

同时老头儿还给他讲了中国道家的阴阳。那对“气”与“势”的了悟,使王一生的棋艺日精,最后力克群雄、稳操胜券;而王一生身处穷境、逆境、困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人生道路与品格,在那不正常的年代,不也颇具以不变应万变,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意味么。(具体内容如下:阴阳之气相游相交,‘太盛则折,太弱则泻’。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也就是棋运之大不可变,你想变,就不是象棋,输不用说了,连棋边儿都沾不上。棋运不可悖,但每局的势要自己造。棋运和势既有,那可就无所不为了。玄是真玄,可细琢磨,是那么个理儿。我说,这么讲是真提气,可这下棋,千变万化,怎么才能准赢呢?老头儿说这就是造势的学问了。造势妙在契机。谁也不走子儿,这棋没法儿下。可只要对方一动,势就可入,就可导。高手你入他很难,这就要损。损他一个子儿,损自己一个子儿,先导开,或找眼钉下,止住他的入势,铺排下自己的入势。这时你万不可死损,势式要相机而变。势势有相因之气,势套势,小势开导,大势含而化之,根连根,别人就奈何不得。老头儿说我只有套,势不太明。套可以算出百步之远,但无势,不成气候。老头儿遵循祖训——‘为棋不为生’,为棋是养性,生会坏性,所以生不可太盛。)

3、“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我看了,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这段话出自哪位高手之口?小说最后部分王一生有一场车轮大战,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导读P240)

这句话是是出自那届地区冠军,是这个山区的一个世家后人。

最后部分王一生有一场车轮大战,作者有一段经典的描述: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椿,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众人都呆了,都不说话。外面传了半天,眼前却是一个瘦小黑魂,静静地坐着,众人都不禁吸了一口凉气。

人渐渐散了,王一生还有一些木。我忽然觉出左手还攥着那个棋子,就张了手给王一生看。王一生呆呆地盯着,似乎不认得,可喉咙里就有了响声,猛然“哇” 地一声儿吐出一些粘液,呜呜地说:“妈,儿今天……妈——”

(二)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1、黑孩的感觉世界(导读P248)(导读P250)(导读P252)(导读P255)(导读P266)

突出的一段如下:孩子目中无人,他试图用一只眼睛盯住一个火苗,让一只眼黄一只眼蓝,可总也办不到,他没法把双眼视线分开。于是他懊丧地从火上把目光移开,左右巡睃着,忽然定在了炉前的铁砧上。铁砧踞伏着,象只巨兽。他的嘴第一次大张着,发出一声感叹(感叹声淹没在老铁匠高亢的歌声里)。黑孩的眼睛原本大而亮,这时更变得如同电光源。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象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象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老铁匠的歌唱被推出去很远很远,象一个小蝇子的嗡嗡声。他象个影子一样飘过风箱,站在铁砧前,伸出了沾满泥土煤屑、挨过砸伤烫伤的小手,小手抖抖索索……

2、透明的红萝卜的象征意义(指导P226)

金色的红萝卜是黑孩内心渴求温暖和幸福的一种象征,是莫言对贫困、苦难、孤独的黑孩的诗意抚慰。

它是通过黑孩奇异的感觉折射出来的。注意红萝卜出现的次数及透明的红萝卜出现的环境。

金色的、透明的红萝卜,像一道穿透一切的闪电,撕裂了黑暗,给人带来温暖的力量。黑孩之能存活下来,之能将自己淬炼成“入水不濡、入火难焚”的小精灵,就是因为在他纯真的童心里,有个美丽的梦幻世界--一个晶莹透明的红萝卜。正是这个美得让人落泪的胡萝卜,使黑孩能超脱于人世的苦难,超然于贫困、忧伤、恐惧之上。

3、黑孩形象的象征意义(指导P224)

莫言笔下经常出现承受着苦难但感觉丰富的形象。这个没有姓名也很少说话的黑孩子无疑是莫言许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浓缩。一方面,这是作者对生存体验的开拓:黑孩子能够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难,他在滴水成冰的严寒天气里,只穿一条短裤,光着背,赤着双脚;他能够将烧红的钢铁攥在手里;他能够对自己身上的伤口熟视无睹。他具有幻想的能力,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奇异而美丽的事物;他能够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他能嗅到别人嗅不到的气味,……正因为他具有了这些非同寻常之处,所以他感受到的世界就是在常人看来显得既奇特又新鲜的世界。所以他就用自己的眼睛开拓了人类的视野,所以他就用自己的体验丰富了人类的体验,所以他既是我又超出了我,他既是人又超越了人。另一方面,也有叙事策略上的功能:男孩拙于人事而敏感于自然和本性,对世界充满了感性的认知。由于对人事的一知半解,所以总是歪曲地理解成人世界的复杂纠葛,错误地并充满了谐趣地解释各种事物。这种未成熟的叙述形态与小说所根据现实生活内容而表达的真实意向之间形成一种张力,也同样构成了复调的叙述。

(三)王安忆《纪实与虚构》

1、理解文本独特的双线结构的寓意;(指导P236)为什么作者把副标题定为“创造世界方法之一种”?(指导P239)

《纪实与虚构》是王安忆极富自传色彩的一部作品,是一个城市人的自我“交待”和自我“追溯”。旨在回答两个问题:你是谁家的孩子?你怎么长大的?小说双线结构,其意图也是鲜明的。第1、3、5、7、9章从横向讲述作家个人的成长经历,第2、4、6、8、10章从纵向上追溯家族历史,前序后跋,纵横相织。

“纪实与虚构”本身就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作者在建构家族历史的同时又解构了历史的真实性。因为母亲是个孤儿(这里溯源“母亲”的历史而不是“父亲”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建构历史的方式),她对自己家族的传说不过是儿时记忆的碎片,不足以构成家族的神话,而王安忆就自觉肩负了建构这一神话的神圣责任,开始寻找“母亲”的历史。她从母亲的“茹”姓入手,在历史和典籍中寻找“母亲”的历史,并循着这条线索,用历史的典籍记载和个人的灿烂想象建构了一部从原始游牧民族“蠕蠕柔然族”的兴衰到蒙古族的英雄霸业再到江南茹姓箍桶世家和状元及第以及“我”曾祖父茹继生振兴家业,“我”外祖父败家出走上海为止,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家族历史。作者煞有其事,一本正经地记述着历史,却又不停地告诉我们这一历史漏洞百出,这样一部显赫的家族历史,不过是作者苦心孤诣虚构的结果。这样的书写以其巨大的张力解构了男人引以为豪的所谓家族历史、传统定位。它传达了这样一个隐喻:所有的“史”都是这样创造的,也可以这样被解构掉。真与假,纪实与虚构不过是叙述者一厢情愿的选择罢了。王安忆这一行动不仅向整个父权制文化叙述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同时也对建构女性历史的可能性提出了置疑。

2、仔细阅读第九章对创作生涯的回顾。(参考导读作品和指导P238概括)

第九章对创作生涯的回顾。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一种夫子式的表白,更是对先前的纪实进行一种颠覆,道出了虚构的本义。既是对作家创作经历的反省,也是对写作这一行为的思考和反省。写作被称为在纸上造房子,同时又被称为带有自传性的记录。

(四)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1、怎样理解余华九十年代创作对前期作品相比那种撕破黑暗的光亮?

到九十年代以后,余华笔下的苦难不再等同于罪恶、杀戮、血腥、暴力等等。这些东西开始逐渐隐退,腾腾的杀气消散了,血淋淋的场景隐没了,无处不在的暴力收束了。九十年代的余华,文学姿态由先锋趋向对民间世界的认同,叙述风格由怪异转为平实,叙述场面也由暴力、死亡等极端情景深入日常人的平凡生活姿态。《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可谓命运多舛,然而在他所经历的一系列不幸当中,家产尽失也好,穷困潦倒也好,被拉壮丁九死一生也好,都抵不上那一桩接一桩的亲人的死亡和生命的丧失来得令人触目惊心,悲难自禁。正是死亡对生命的消蚀带给了福贵最深的苦难和最大的折磨。这个终极意义上的消蚀带走了福贵所有的生活希望

和最低程度上可期待的幸福。死亡原本就是人类无可逃避的终极悲剧。死亡结束了生命,也终止了一切的价值和意义,当亲人一个一个死去之后,死亡对于福贵来说已并不可怕了,然而死亡却迟迟不降临在他的头上,让他活受这生的悲哀。《活着》上演的其实是一出由死亡连缀的生命悲剧。《活着》充满了作者的精巧构思,精心布置,他让一幕接一幕的死亡出现在读者眼前,把生命之苦渲染得无以复加,痛彻心骨。但是在这部充满死亡气息的小说中,我们却感受不到恐怖、阴森、杀气,看不到鲜血淋淋的惨状,生活的无常虽有,人为的暴力却淡然。人与现实的关系不是如紧绷之弦,一触即发,作家的叙述是舒缓而凝重的,甚至用“我”的插入的中介作用来使福贵的苦难减少直观性。《活着》中的苦难让人悲及骨髓,却决不像前期小说中的苦难那样令人对世界充满恐惧和不安。在余华的小说里,苦难主题之中的宿命意义并没有缺席,“人活着就要受苦”这一点也丝毫没有改变。但是宿命已不再是绝望的温床,绝望也不再是人面对苦难宿命一无所为之后的惟一的必然的选择,黑暗的天空被撕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透进了一丝亮光,即使这一丝光亮也给人和世界带来了被拯救的希望。当余华用苦难重重的绝望梦魇亵渎了现实和人的生活之后,面对他所感受到和呈现出来的新的苦难,他选择了救赎。于是福贵在亲人尽丧之后,仍与老牛为伴,走向黄昏中那开阔的大地,而许三观也在历经磨难后,坐在饭店里悠闲地喝着黄酒,吃着炒猪肝,对老婆讲述着“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的道理,作者实际上是借福贵和许三观的生活提出了新的直面苦难而不至跌入绝望深渊的在世态度,苦难的宿命不再是人只能沉沦于其中的无边汪洋。

2、《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一共卖了几次血?(指导P244)他一生中最迫切、最委曲、最痛彻心肺的那次卖血是为了什么原因?你以为作者这样安排要表达些什么?(指导P249)

简介:《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一共卖了11次血。他第一次卖血是出于好奇,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体结实。他本来暗中喜欢同厂的女工林芬芳,但卖血回来遇到的第一个人也是他暗中喜欢的“油条西施”许玉兰,便请她上馆子并立即求婚,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许玉兰的父亲,硬生生地从何小勇手中夺走了许玉兰。婚后许玉兰接连生下了三个儿子:一乐、二乐和三乐。但人们都说一乐不像许三观,许玉兰也承认了与何小勇的一夜之情,许三观便以此为由在家里当起了老爷。许三观最喜欢的是一乐,可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他不肯“花钱买乌龟做”,便要一乐回去认何小勇为父,被何小勇赶了回来。许三观不赔钱,方铁匠就带人拉走了许家的东西。许三观无奈,只好再一次去卖血。许玉兰不忍丈夫卖血伤身,去何小勇家讨伐,与何小勇的妻子大打出手。始终耿耿于怀的许三观又想起了林芬芳,林芬芳却因为踩上西瓜皮摔断了右脚,许三观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为了报答她的好心,让她吃到“肉骨头炖黄豆”,早日痊愈,于是,他走进了医院。然而,林芬芳的丈夫一看到十斤肉骨头和五斤黄豆,就知道这份大礼背后必有奸情,径直打上门来,许三观只得束手就擒。

时间进入了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和大食堂之后,便是全民大饥荒。无论许玉兰怎样精打细算也不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许三观的“嘴巴牙祭”也无济于事,在一家人喝了57天玉米粥之后,许三观第四次找到了李血头。一家走进胜利饭店去吃热腾腾的面条时,却将一乐撇到了一边,让自己去吃烤红薯,让一乐伤心致极。11岁的一乐终于自己去找自己的亲爹了,但没人要他,当许三观重新找到他时父子二人和好如初。两年以后,何小勇遇车祸,因为他只有女儿没有儿子,他妻子只得来求一乐为他爹喊魂,一乐在许三观的要求下很不情愿地喊了魂,许三观也向众人宣告:一乐从此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文革”开始了,许玉兰被当作妓女剃了阴阳头,天天拉出去陪斗。许三观虽然知道她不是妓女,却要她当着儿子的面交待她与何小勇犯下的“生活错误”。几年以后,下乡当知青的一乐生病了,在送一乐回乡下的时候,许三观悄悄走进医院,第一次将卖血的钱给了一乐。可是刚送走一乐,二乐所在生产队的队长又来了,为了招待队长,万般无奈的许玉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次开口求丈夫:“许三观,只好求你再去献一次血了。”然而,这次卖血却遇到了麻烦,虽然由于血友根龙的求情,李血头勉强同意了他连续卖血,但随后根龙的死亡却让他感到了恐惧。就在这之后不久,二乐背着病重的一乐回来了,为了救一乐,许三观一个上午借到了63元钱,他一边让许玉兰护送一乐去上海,一边再次找到李血头。可李血头不再理他,他只好拼死一搏,设计好旅行路线,在六个地方上岸,“一路卖着血去上海”。这一路卖血几乎要了许三观的命。

40年以后,当许三观一家“不再有缺钱的时候”,他又空发奇想,想再卖一次血,可已经没有人要他的血了。“40年来,每次家里遇到灾祸,他都是靠卖血度过去的,以后他的血没有要了,家里再有灾祸怎么办?许三观开始哭了……”这是他一生中最迫切、最委曲、最痛彻心肺的一次卖血,作者这样安排是有其深刻寓意的。许三观在家庭中的最大价值是通过卖血来拯救他的家庭,显示一个丈夫、父亲所应有的可贵和非凡的牺牲、爱、无私、坚忍。因此卖血不仅是一种存在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于是许三观无需卖血去卖血。这是他迫切重温他的人生价值。可是却因年老而遭拒绝,他感到委屈,失落,痛心。这无疑是对其存在价值的否定。外在生存环境

的改善却带来内在精神的失落,喜剧悲剧交织,内在审美张力陡然倍增,让生命在这种荒谬的困境中达到一种无法言喻的哀戚体验。

这是一个小人物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之下的日常生活和悲欢离合,那些生活的坎坷和遭际不是可歌可泣,如泣如诉的,但却在深层里揭示了这样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苦难:每个人生活着,就必须直面这样或那样的生存困境。活着是不容易的。事实上,生活里的苦难恐怕更多的还是来自生活的压力,生活的不易和艰辛以及必须直面的生存困境。许三观就是这样一个面对生存困境不断地挣扎并生活下来的小人物。许三观面对自己和家人的生存困境则是痛苦地挣扎。为了结婚,为了付方铁匠医药费,为了渡过饥荒之年,为了款待儿子的生产队长,为了筹集大儿子的医药费,为了日常的正当的生活,这个一无所长的小人物只能用自己的鲜血去换取困境的解决和一家人的继续生存。在丧失与获取之间,苦难被铺陈了出来。在现实里,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卖血,但是每个人只要生活着,就注定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生存困境,要担负压力而生活,而许三观只能选取这种最本原的方式。

3、余华小说对民间的皈依?(指导P246)

皈依民间,使余华的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先锋与日常生活中隐藏的民间传统的结合,使简单重现经典。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让我们看到童话和民间故事的叙事风格。用对话重复驱动情节,进入重复的循环。例如许玉兰五年里生了三个孩子(又是个3),全部过程只在许玉兰的声音中就讲清了;时代的变迁,从伟人说的几句话中就完成了;当然最典型的莫过于许三观在饥饿年代的“精神会餐”,口头上为三个儿子做了三次红烧肉。三次不加变化的重复,或许唤醒了我们集体无意识中的古老叙事,用简单的方式打破了种种复杂的当代叙事技巧(包括先锋小说家曾经热衷的)。

许三观养了三个儿子,他本人也排行老三,许多民间故事中也有“三兄弟”、“三只小猪”这类故事角色。余华采用的重复常常是简单到日常生活不加变化的模式,这种返璞归真的叙事语言能力,映射了余华重返现实的精神状态。

重复产生喜剧功效。许三观卖血众多次数中,夹杂了许多可笑的因素,如第二次是与林芬芳的偷情;还有每次献血后都需要神气地叫嚷“温黄酒”,以致三伏天闹了个大笑话;一乐打破人家头后,“许三观对许玉兰说……”接着马上又是“许三观对许玉兰说……”接着马上又是“许三观对许玉兰说……”如此反复,独立构成一章;更有让人分不清究竟该笑还是哭的“精神会餐”,许三观几乎一字不差地烧了三顿红烧肉。在余华笔下,通过重复,悲剧与喜剧交织在一起。只要事件还在重复,情节就驱动人物在苦难中长久地欢笑着,活着。人在生命不息中成为自然主宰,享受着精神上不断新生和永恒的欢快。在弗洛伊德眼中,“强迫重复仿佛一种比它所压倒的那个唯乐原则更原始、更基本、更富于本能的东西。”福贵与许三观的一生一定程度上就是印证此话,前者不断失去亲人,后者不断地失去血液——生命的本质。在“死”的结局必然到来之前,生存就是痛苦与欢乐俱存、崇高与卑琐共在的过程。“钟摆式的往复则意味着一种宁静、祥和、忍耐和达观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活着’”。

刻意单调的“重复”是另一种形式的“简化”,这其中有两个方面,一是小说中的人物的行为与说话;二是叙述者自己的语言方式。许三观一次次卖血时的“例行程序”——不停地喝水,然后行贿“血头”,然后卖血,然后到河上的饭店里要上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和孔乙己三次重复又有微妙不同的在咸亨酒店里出现的情景可谓神似;许玉兰对着大街一遍遍地喊“我前世真是造了孽了”的场面,同祥林嫂对行人一次次诉说阿毛之死的絮叨,也是如出一辙。这就是“重复”的意义。某种意义上,戏剧性、形式感、经验化和节奏意味都与这种“重复”有很大关系。余华抓住了人们经验与记忆的奥秘,他的叙述给人留下了不绝于耳的余音,而且其中人物的声音和作者叙述的声音还彼此呼应着,混响着,延伸在“虚构”的“风中”。

智与愚的反照是余华另一叙述智慧的体现。无疑,他的文本的智性含量是最大的,但他的叙述人却常常“装傻”,他基本上“摘除”了小说中人物的“思”的能力,让他们“简化”为生命本能所驱使的符号,不只早期小说中的大量人物(他们有许多是没有名字的)都被余华“删减”为叙事的符码,人物的智能和判断力都随着其社会标识的消失而被剔除;就连福贵、许三观、许玉兰这些活动在“真实”语境中的人物,也都是一些典型的“弱智者”,他们因此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只能听任命运的驱谴安排。余华也正是借助这一点得以更多地在“人类学”而不是“社会学”的意义上来把握他的人物,并构建他的人性探求与哲学主题的。

(五)鲁迅《野草》里的生命哲学

1、希望与绝望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鲁迅《野草》之首篇《秋夜》的首句,是进入《野草》世界的第一道门。这似乎是鲁迅对读者的阅读心理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看了前面一句,作者似乎在暗示着另一株会是别的某种树。于是阅读者在期待着。然而,“也

是枣树”使这一期待完全落空。这一简单的“重复”,在这样一个句式中还包含着一层“期望失落”的经验。由此,我们引出了鲁迅《野草》中的一个基本主题一一一希望主题。

希望主题在鲁迅笔下总是以一一种“期望一一一幻灭”的双重动态结构来呈现。在以《希望》为题的一文中,鲁迅转引了裴多菲的一首诗:希望是什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

希望总是指向将来的。而鲁迅却经常流露出对将来的不信任。鲁迅曾经表示,对于那些正在做着“将来”的美梦的人,最好是不要去惊醒他,以免使之徒遭幻灭之苦。这是鲁迅性格中厚道和善良的一面。而在《野草》这样一部袒露自我内心的作品中,鲁迅则以一种隐晦的、带几分“恶作剧”的方式,破坏了对“将来”的期待,无情地道破了“希望”的虚幻性,这正暴露了鲁迅内心矛盾的残酷性。

鲁迅本人在集子完成以后的题辞中,也将集子的内容概括为以下一些成对的形象和观念:空虚和充实、沉默和开口、生长和腐朽、生和死、明和暗、过去和未来、希望和失望。这些都被置于互相作用、互相补充、互相对照的永恒的循环里。腐朽促进生长,但生长又造成腐朽;死肯定了生,但生也必然走向死亡;充实让位于空虚,但空虚也会变成充实。这就是鲁迅的矛盾逻辑。

这种矛盾的情绪,在《影的告别》里是最好的说明: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影的形象显然是代表着诗人的另一个自我。影的两种属性“黑暗和虚空”是诗人内心自我情绪的隐喻。使诗人内心陷入矛盾的情境是一种时间的错乱:它彷徨于黄昏与黎明之间,前者表示过去的黑暗,后者允诺未来的光明。诗人的内心自我也如那影那样,在两难的绝境中难于找到出路,失落在现在的暂时的、空幻的幽冥国土之中,这就是“无地”。影隐在这光明与黑暗、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恶性矛盾中,只得选取了逃离的办法“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这是自我毁灭的结束形式,传达出一种浓重的悲观失望。

《希望》是鲁迅将“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表现得最充分也最直接的一篇。但本篇没有把希望肤浅化和廉价化,作者看见了民国初年的复辟丑剧和军阀政治,感到辛亥革命时期“希望”的虚妄。希望的反面是绝望,但绝望也虚妄则不可恃。一方是现实的沉痛的教训,一方是历史的焦灼的呼唤,因此作者借用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名言:“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向青年读者呈献了一个痛苦的灵魂。本篇是针对青年们因感到希望之虚妄而陷入绝望的,因而它的宗旨是反抗绝望,呼唤青年超越双重的虚妄而寻找充实。在与绝望较量而把握到的希望,乃是更高一层的未来哲学。

我们可以想见的,鲁迅在考察个体生命与他人的关系时,是怀着怎样悲凉的心情,他依然把这一命题推向了绝望的极致。但是在鲁迅作品中有一特点:在把所有都推向了绝望的极端后,反过来竟有了希望,即置之死地而后生,即所谓的“看透”,看透了便不会失望,失望只源于没有看透。鲁迅说,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觉悟到这些,真正看透了,也就达到大彻大悟,达到超越,但在看透以后,却看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即“知其不可而不为”。另一种是鲁迅的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其实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所以明知道前面是坟,还要往前走,过客总觉得有声音在一起呼唤自己。这声音其实是内心的命令,尽管怎么走。走到哪里去无法预测,但仍要努力前进,要奋斗。这种哲学是包含两个特点的,一是“绝望”,绝望就是清醒,清醒地面对现实,打破一切自欺欺人的神话,二是清醒地面对现实后,要有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如死火烧完,如枣树的明知“春后还是秋,” 却仍作梦,生产,《野草》贯穿这种哲学,表面看很黑暗,很绝望,但黑暗中承载了光明,给人建立在清醒基础上的可靠的奋进。

2、死火意象与鲁迅的主体精神;

《野草》中的死亡意象实际上也就是生命意象。鲁迅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艺术化地表现为“死火”等象中。如: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这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为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死火”的意象堪称绝笔它也是借梦境,以提供一个奇幻绚丽的想象空间的。火也有生死吗?“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成红珊瑚色。”这种想象和描写,简直神妙入化境了。死火被装进衣袋,为体温惊醒,开始了它恢复生命的历程。因此它面临着一切生命不能逃避的两难选择:燃烧,不久就须死亡;不燃烧,将被冻灭。死亡意识赋予生命价值以衡量的尺度。死火选择了燃烧,“那我就不如烧完”,于是在以死亡作为背景中显示了生命的悲壮。这是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探索着生与死的二元对立,探索着生命哲学的价值体系。这里不再是独白,采取了梦幻中的诗人和死火的形象的对话的形式。死火的未来道路是在绝灭与自我牺牲中间选择,它不像影,它选择的是后者,即“烧完它”。死火隐喻着诗人内心状况,陷入自己心中那冷的、荒芜的

深处是一种受难,他并不愿永远蛰伏下去,因而呼唤一种有行动的生活。但是按照诗中矛盾的逻辑,这行动又终将导致死亡。

3、看与被看模式在《野草》中的表现;

鲁迅说过,中国的群众都是“戏剧的看客”。这又是一个既准确,又让人感到沉重的概括。鲁迅曾这样说,事实大概也确会如此:如果我们在大街上吐一口痰,然后蹲下作观看状,很快就会在身后围成一圈又一圈的人,大家都在“看”,既看别人,也被别人看,鲁迅在很多小说,杂文里,都写到了“看客”现象,以至构成的鲁迅作品的一个基本模式,这是高度概括了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这一模式同样在《野草》中体现出来了。

作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复仇》(一)所谓的“旁观者之多” ,即那种看客心态,在他的几个小说中屡有描摹,也更生动。但这文章里面的被看者,倒是有些特别的东西。而这种刻画,通篇都是站在肉体的视角上进行的。他特别强调,两个被观者是肉的(裸体的),并且一男一女。在此前提下,他描述了两种“大欢喜” :一种是接吻、拥抱的大欢喜,那被他定义为“酣畅的”大欢喜;另一种是杀戮,是刺透“桃红色的、菲薄的皮肤” 的(这种用词方式都是肉体立场的)大欢喜,他称为“飞扬”的大欢喜。这被看者既不拥抱,也不杀戮,只是那样枯索地站着。这里面是含有自嘲的。登场,却又不表演——没戏的舞台,虽然排场很大,但终竟是流于虚妄吧。两种大欢喜本质上都是肉体的。

4、从独异个人与庸众的关系谈鲁迅的复仇意识。

尼采曾说过:“最富精神性的人们,他们必须首先是最勇敢的,也在广义上经历了最痛苦的悲剧。但他们正因此而尊敬生命,因为它用它最大的敌意而与他们相抗。”

两篇《复仇》可视为同一主题的变体。在第一篇里,一男一女,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他们俩将要拥抱,将要杀戮,但是,也不拥抱,也不杀戮。他们表面上的宁静和沉默正好和那些路人的喧嚷形成对比,那些人正从四面八方奔来,密密层层地,如槐蚕爬上了墙壁,如蚂蚁要扛鲞头,而且拼命地伸长颈子,要赏鉴这拥抱和杀戮。他们已经豫觉着事后的自己舌上的汗或血的鲜味。但这一对却始终不动,至于永久,圆活的身体,已经干枯,路人们终于感到无聊、疲倦而离开了,这两人于是沉浸在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这篇主题即是鲁迅作品常见的庸众的无意义和冷酷。裸着的一对有着冰的外表,火的激情,如死火。鲁迅将这一对孤独的男女高举于路人之上。这种复仇呈现出一种相悖的双重姿态:不让庸众品尝自己“大欢喜”的滋味,却给他们以厌烦。

《复仇》其二有着同样的宗教激情,鲁迅直接表现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最后瞬间,非常忠实于《新约全书》。神之子悬于虚空中,俯视下面那些聚拢来围观钉杀他的奇观的路人庸众的情况:

他在手足的痛楚中,玩味着可悯的人们的钉杀神之子的悲哀和可咒诅的人们要钉杀神之子,而神之子就要被钉杀了的欢喜。突然间,碎骨的大痛楚透到心髓了,他即沉酣于大欢喜和大悲悯中。

他腹部波动了,悲悯和咒诅的痛楚的波。

遍地都黑暗了。

“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翻出来,就是:我的上帝,你为甚么离弃我?!)

上帝离弃了他,他终于还是一个“人之子”;然而以色列人连“人之子”都钉杀了。

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的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

于是就出现了奇怪的复仇逻辑:这是一种爱与恨、轻蔑与怜悯之间的紧张的矛盾,惟一的解决办法是牺牲。独异个人只能成为某种烈士,对庸众实行复仇,或是拒绝他们以观赏自己的牺牲而取得虐待狂的快感,或者作为一个固执的战士,对庸众进行无休止的战斗直至死亡。不管他选择的是战斗还是沉默,孤独者总要为那迫害他的庸众而死。

《野草》的诗人作者鲁迅本人就是独异的战士,而我们,翻看着鲁迅的众多作品却表示不理解的,不就是庸众中的一分子吗?

(六)周作人散文的风格

1、《水里的东西》与鲁迅《女吊》的比较;(导读P359,P368)

青少年时代,周氏兄弟所受的教育、生活经历、受家乡风俗的薰染都是一致的。因此两人颇有许多共同之处。如性格均是特立独行,但鲁迅外冷内热,周作人则温和内敛。为文都具有批判性,如对批判旧道德、旧习惯、国人的劣根性等。但周氏兄弟在文风上的不同是:鲁迅一如既往地如刀如剑,周作人则先方后圆。李泽厚曾如此比较周氏兄弟:鲁迅即使在激烈的战斗中也仍时时抚摸着生和死,惊心目睹着生命的逝去和灭亡的总将来临。他不象周作人,用麻醉和麻木来抵挡和掩盖深刻的悲观,用苦茶和隐士的自我解嘲来解脱人生。周作人文学境界的博雅、冲淡与浑厚。时常见其纵身出没於典籍章句之中,却永远姿态优雅,不粘不滞,点字成金;看似耽

溺闲花野草间侧,却又随香即色、化育天机。

提起“鬼”,而且是绍兴的鬼,人们首先想起的是鲁迅笔下的“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鬼,穿着“大红衫子,黑色长背心,长发蓬松,颈挂两条纸锭’,“准备作厉鬼以复仇”的女吊,而很少知道周作人也曾写过绍兴地方的鬼。在人们的记忆中,周作人写过‘街头终日听谈鬼”的诗句,写有《谈鬼论》、《说鬼》、《鬼的生长》等“鬼论”,还写有描写鬼的美文,如《水里的东西》。

《女吊》是鲁迅晚年极为自得的杰作,穿着“大红衫子,黑色长背心,长发蓬松,颈挂两条纸锭’,“准备作厉鬼以复仇”的女吊其匠心独运之处,值得仔细体会。文章写的是"女吊",但直接写"女吊"的文字实际上极少。文章写的是戏台上的女吊戏开场前要有令人既恐怖又兴奋的“起殇”仪式,先写看客、"起殇"、"男吊"等等,为"女吊"作铺垫。在这些文字之间,鲁迅插入各种各样的议论性内容,与叙述交叉进行,这些内容将叙述各部分"隔断",一松一紧,使整篇文章呈现一起一伏的"节奏"。但文章最后一段有明显的转折,谈了另一层意思,将主题深华到"复仇",回归鲁迅一贯的批判笔调。

周作人的这篇《水里的东西》却没有任何戏剧化的场面,有的只是散文化的平静的叙述。散文化的出场(介绍)方式却又是周作人式的。先说水,人类因与水的缘-分而产生的情分,我因习惯而与水产生的情分。再说水的可爱在于“水里的东西”(这就轻轻的点了题),先谈鱼虾、螺蚌、茭白、菱角这类“值得记忆”的美好的动植物,又点一点水底里的矿物类,全都因与人的关系而被充分人情化。就在这着意渲染的人文背景下,才款款地说出(仿佛款款地走来)“连我自己也不明白它是那一类,也不知道它究竟是死的还是活的”,“这么一种奇怪的东西”:河水鬼。——这样的介绍本身也是“奇怪”的,“不知道它是死的还是活的”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个尚未出场的河水鬼仿佛介于生与死之间,这一点倒与鲁迅笔下那个绍兴老百姓喜爱的无常鬼有些相似,也是“鬼而人”的。而作为“水里的东西”与水乡的天然联系,又使得这河水鬼似乎更能显示绍兴的地方特色。整篇行文一如他以往的闲适风格,引经据典,讲些草木虫鱼小趣,纯粹为文,与政治无关,不含批判色彩。

2、怎样理解周作人“苦雨式的情调”(他的为人、性格因素与作品风格的关系)(指导P294)《苦雨》堪称周作人的代表作。“雨”与“风”一起构成了周作人散文的“基本(单位)意象”,以此为文题或书名的就有《雨天的书》、《雨的感想》、《风雨谈》、《风雨后谈》……等等,《苦雨》即是第一篇,而且似乎成了周作人的传世之作。周作人自己也以“苦雨”题名书斋,号“苦雨翁”,“苦雨”与周作人其人其文已混然一体。

在周作人看来,这不同于第一部分所描绘的浪漫主义想象中的、终不免成为虚妄的喜悦,它是真正现实的、真实的、没有任何“代为悲叹”(以及其他一切类型的“代为”)的“虚伪”,它只是(仅仅是)个人的私事——这就落实(归结)到周作人的哲学。唯有人的个体生命才是真正现实与真实的;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在周作人这里,个体的同时也是人类的。这样,面对着同一个“雨”的客体,周作人的主体感受,经过“喜”的浪漫主义想象到平凡生活的现实之“苦”,最后“苦中作乐”,升华为“物我无间”的个体(人类)生命体验之“喜”。——周作人最终自称为“苦雨翁”,这是可以理解的,并不出于“意表之外”。

周作人曾说,他所受的外来影响,“大抵从西洋来的属于知的方面,从日本来的属于情的方面为多”,他因此而提出了“东洋人的悲哀”的单位观念。在另外的文章里,他又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凡人的悲哀”的观念。周作人一再引述日本散文家永井荷风《江户艺术论》一书中有关日本民间绘画浮士绘的一段话:“我爱浮世绘。苦海十年为亲卖身的游女的绘姿使我泣。凭倚竹窗茫茫然看着流水的艺妓的姿态使我喜。卖宵夜面的纸灯,寂寞的停留着的河边的夜景使我醉。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树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于我都是可怀。”“这里所表现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寂寞的,幽玄的,凄苦的,梦一般的,却又流泻着内在情热的意境,以及位、喜、醉、叹、亲、怀的情感心绪,都是东方式的”,周作人将之称为“东洋人的悲哀”,在我们看来,它是渗透于周作人全部散文之中,并且成为周作人散文的一个基本情调,或者用周作人自己的概念,形成了周作人散文特有的“气味”。所谓“东洋人的悲哀”(“凡人的悲哀”),其情感的内涵,至少是包含了两个互为里表的侧面的。首先自然是忧郁的苦味,这是人们比较容易体察,也是周作人一再向读者提示的,论者固此经常提到周作人自署“苦雨翁”、“苦住斋”,并以“苦竹杂记”、“苦茶随笔”、“药堂语录”、“苦口甘口”为书名,等等。而这种“忧郁的苦味”,对于周作人,主要是一种“寂寞”之苦,而且是“在人群中”所感到的“不可堪的寂寞”,周作人说,“有如在庙会时挤在潮水般的人丛里,特别像是一片树叶,与一切绝缘而孤立着。”这是一种“智者”的寂寞,淡而且深,自有一种特殊的“韵味”。但人们却往往忽视了“东洋人的悲哀”的另一个侧面,即周作人所说:“别是一样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寂寞的不寂寞之感”,这“苦中作乐”,“忧患时的闲适”,才是周作人的人生及其外

化物(“文章”)的“真味”。在周作人看来,这正是普通人的真实人生:无论现世怎样不完全,如何充满苦难,人(平凡的人)总得活着,“在不完全的生活里享乐一点美与和谐”、欢乐,一味地“苦”下去,那是“‘神”,是想象的“英雄”,而非现实的“人”。周作人因此把“东洋人的悲哀”称为“生之悲哀”、“凡人的悲哀”,这是含有一种深刻性的。

(七)史铁生《我与地坛》

1、分析地坛意象;(指导P395)

“地坛”是史铁生十五年思考的一个象征性的关键意象。地坛对史铁生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而成为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作者写地坛,突出的便是这种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隐秘的精神默契。令作者感动的是地坛那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份醇厚沉重而又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正是地坛那种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际的无常和偶然,它使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皈依。史铁生把自己的生命和地坛叠印在一起,一同享受着时光漂流的韵律……在他眼里,地坛有如一位深谙世事的老人。

2、《我与地坛》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哪几个部分提到母亲?作者是怎样表达母爱的?(指导P395) 这篇散文一共分七个段落,第一段讲的是他终于到了地坛。第二段写他的母亲。写母亲给予他的那份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的母爱。每天他去地坛,摇着轮椅走的时候,他的母亲总是站在院门口送他,有一次他摇到了门口,想起什么东西没带,又回过头来,他看见他母亲一直保持着一种目送他的姿态。他在这园子里呆久了,他母亲就会来找他,他母亲眼睛不好,近视,就端着眼镜四处张望,有的时候,他在树丛里看见了母亲,但是他不喊他,看着他母亲从身边过去,有的时候他们俩互相都看见了,就好像都很害羞,匆匆一对视,立即走开了。多年以后他发现凡是他轮椅走过的地方都留下母亲的足迹,这个园子非常之大,他母亲该走过多少路啊,就为了追踪他,就为找他。这与寻常所记感性的母亲的写法不同,他写出了一个沉默而不张扬的母亲,一个含悲而不外露的母亲,一个坚忍而伟大的母亲。关键是,我们对母亲究竟理解多少?“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作者说:“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的那条路。”如果我们带着极其“世俗”的念头,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这里,在母子之爱的本然关系里,让子辈“活”下去,健康的“活”下去,永远是第一位的原因。作者说:“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母亲在作者的心中为生活者树立了一座不朽的榜样与丰碑,而其他的一切所谓的期盼,要求,比如靠写作碰撞开一条路的想法等等都是虚而浮泛的。“活”法,“活”下去的想法,是一个苦难的念头,它承载着深藏于民族心灵的沧桑,在我们面前展示了“生存”这个最基本的话题的真谛所在。第七段,侧面写到母亲。有一天他在园子里碰到个老太太,老太太一见他就说:"哟,你还在这儿啊!"然后就问他"你妈还好吗?"这时候他的妈妈已经去世了。他问:"你是谁啊?"她说:"你不知道我,我可知道你,有一回你妈到这儿来找你就问我有没有看到一个摇轮椅的孩子。"那种深沉博大的母爱又一次体现出来。

3、为什么要写在地坛碰到的人?他们对作者的生命思考起什么作用?(指导P397)

第四段是写这园子里的人,和他同时在这园子里活动的人。这些人都是一个时间流程里的同行者,能够在同一个时间流程里的同一个地点中相遇,即使是擦肩而过,也不是偶然的了在这园子里和他一起经常出入的是些什么人呢?其中有一对夫妻,总是女的挽着丈夫的胳膊,然后就在这园子里逆时针方向走这么一圈,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有一段时间那个女的不来了,男的一个人来,情绪就压抑很多,很沮丧,几天以后,那个女的又出现了,作者不由松了口气,放心了。(中年到老年始终陪伴,认识但不招呼)在这个园子里有一个喜欢唱歌的小伙子,每天一早就来唱,唱《货郎与小姐》,"卖布啊,卖布"或者"我交了好运气,好运气",他总是这么唱,他的声音总是在这个园子里回荡。还有一个喜欢喝酒的老头,他是午后到这个园子里来,喝了酒,在园子里逛来逛去的,走路歪歪斜斜,走一段就解下酒瓶仰头喝一口。一个捕鸟的汉子,专等一种过去很多现在非常罕见的鸟,等了好多年.还有一个中年的女工程师,穿着朴素优雅,她是每天中午从园子里穿过,他总是看见她骑着自行车的身影匆匆而过。再有一个长跑家,一个怀才不遇的人,因为在文革中说话不谨慎坐了几年牢,出来以后找到一个拉板车的活儿,他想用长跑挣来一点名誉,换回一点政治地位,结果他总是差那么一步,……终于有一年他跑了第1名,可是这一年橱窗里是一个环城赛的群众场面,就是这么一个失意的长跑家。在这些人中,作者感受到了命运多艰,命运叵测,自己已不再孤独。

4、那个长得很美却弱智的小姑娘使史铁生想明白了一个什么问题?(导读P467)

第五段他写道,园子里新来了个非常漂亮的小姑娘,总是在古树下捡“小灯笼”,他看着她渐渐从一个三四岁

的小女孩长成如花似玉的少女,可是有一天他才忽然明白:她是一个弱智者。他反复地想,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样多的差别呢?这种差别是按照什么原则分配安排的?最后他想,假如差别一定要有的,那就是为了保持这个世界的和谐,上帝的安排是有道理的,他不能让一切都是一样,他必须要保持一些幸与不幸的差别才能维持这个世界的平衡,那么他和这个小姑娘全都是为了维持这个世界的和谐所做的牺牲,就是被上帝抛弃的,被上帝安排在作对比的位置上,于是就有一个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那里,由谁去充当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来体现这世间的骄傲,幸福还有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没有道理好讲。他不幸落到了这个倒霉的位置上,也没有办法了,那么在这个位置上他是不是还能够干点什么?

5、《我与地坛》对生与死的思考演进轨迹。(具体与七个部分对应)(指导P401)

一种脱胎换骨的人生转变,往往肇始于一个偶然的事件。如果没有2l岁时骤然降临的双腿瘫痪,我们很难设想史铁生能够比同时代人跨越得更远。生理的残缺使得生命的意义发生了问题,是生,还是死?如哈姆莱特所言.只有当人被逼到考虑生死的时刻,才有可能在精神上获得新生。作家生死考虑的多,自杀的也多.

《我与地坛》记叙了作者在经历了命运的残酷打击时对生与死的思考:“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想出的结果是:“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具体到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思考中,死是目的,生便是过程,所以他要把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改成“不知死,安知生”;所以他这样告诉别人,“人们有时候太看重了我们要回到虚无中去,结果忘了我们本来从虚无中来”。这里生和死达到了同一。即过程就是目的,死是一种回归。史铁生眼中的死,有着回家的温馨。

想透了生和死的史铁生是沉静的。而沉静并不意味着麻木。史铁生展露给我们的是对生命的敏感和温厚。他可能为草的凋零或者树叶的飘落而伤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识的弱智小女孩而担忧,他对已经去世的母亲怀有深深的歉疚,对一直关怀和帮助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充满感激之情,……

五、诗歌部分

穆旦《赞美》《诗八首》的爱情主题

《诗八首》又名诗八章,写于1941年2月,是属于中国传统中的“无题”一类的爱情诗。但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一般爱情诗的感情的缠绵与热烈,也没有太多的眷恋与相思的描写。他以特有的超越生活层面以上清醒的智性,使他对于自身的,也是人类的恋爱的情感及其整体过程,作了充满理性成分的分析和很大强度的客观化的处理。整首诗,从头到尾显得很深沉,也很冷峻。每首诗均为两节,每节四行,一首诗为八行,在穆旦的诗中,形式上也算是属于比较整齐匀称的一类。

《诗八首》,被公认为最难解的现代爱情诗,同时又被称为“情感与形而上的玄思完美融合的现代抒情诗”。它以朦胧晦涩的笔法抒写了一场爱情的过程,一扫中国传统乃至同时代诗歌的矫情、缠绵与阴柔,更多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与生活的艾略特式的玄思,奥登式的心理探索,以及惠特曼式的灵肉搏斗,感情深沉而炽热,既有狂喜迷醉的抒情,也有冷静痛苦的反思,表现了一种快意于爱而不得的痛苦的爱恋。

诗人曾说:“我的《诗八首》,那是写在二十三四岁的时候,那里也充满爱情的绝望之感。”

第一首,写爱在逐渐走向的成熟季节中,在尚属于初恋的时候,一方爱的热烈与另一方感情的冷静之间所形成的矛盾。

第二首,内容是讲,随着时间的发展,“你”“我”的爱也在逐渐变得成熟起来,由摆脱理性的控制而开始进入热烈的阶段。

第三首,是写已经达到“丰富而且危险”的境界,“你我”完全超越了理性的自我控制之后,爱情热恋的时刻到来,“你我”之间,才真正获得了爱的狂热与惊喜。

第四首,是进一步表达,两个人进入真正的热恋之后,在一片宁静的爱的氛围中,所产生的种种复杂的情感的表现。这是爱的“沉迷”,也是爱的深化。

第五首,一首爱情的交响乐章,在这里,进入了转折之前的宁静部分的抒情。热烈的爱过后,进入宁静的“安睡”,进入对于这美的时刻“永存”的渴望。

第六首,在这部整体性的爱的交响诗中,这是最抽象,也最难解的一首诗。它继续上面一首爱的热烈后产生的宁静的思绪之后,进入了一种更深入的哲学的思考。意思是,爱是一种永恒的矛盾。人的爱不可能是没有理智的支配的,因此,造物者给予的只能是,得到了爱又必须得“背离爱”,即人类在爱情之中的一种自我控制。而这“背离”,无疑使爱进入更高的一个层次,而并非在“背离”这个词的原生意上爱的悲剧性的发展。

第七首,已经进入这首交响乐章的尾声。这首诗是说,经过爱的热烈,也经过爱的冷却后的生命的爱情,才能够变得如此的成熟而坚强,使它成为独立生长的生命,成为相爱者的“你我”战胜一切恐惧与寂寞的力量的精

神支点。

第八首,已是这部爱情交响诗的最高亢的尾声,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最后的《欢乐颂》奏出的人类之间相亲又相爱的高昂的颂歌一样,诗人在这里奏出人类生命的真正的爱情,也是诗人“你我”自己的“我们的爱”的“巨树永青”的赞歌。

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这就是人类的爱情的价值实现,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的归宿。

《诗八首》可以视为中国现代的《秋兴八首》。不同的是,杜甫的《秋兴八首》是各自独立而又关联地抒发秋之情怀的,而穆旦的《诗八首》是作为一首诗连续在一起写爱情的。这一组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十分严密的结构,用初恋、热恋、宁静、赞歌这样四个乐章(每个乐章两首诗),完整地抒写和礼赞了人类生命的爱情,也包括他自己的爱情的复杂而又丰富的历程,礼赞了它的美,力量和永恒。

《诗八首》是一篇爱情的启示录,也是一首生命的赞美诗。它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产生了永恒的艺术魅力。闻一多先生大约很欣赏这首诗,早在1945年就收入他所编的《现代诗钞》一书中,这本身就是对这首诗的无言的赞誉。

海子

“他者”的审视立场。如《答复》中:“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仿佛一根骷髅在我内心发出的微笑”,都有一个“他者”——“她”、“麦地”、“他”——的存在,并且“我”明显地感到从“他者”处反射来的目光,接受这个“他者”的质询。“麦地”则可以读作“他者”的一个象征,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是站在自己背后的另一个(或无数个)自我,是接受这个“他者”的自我质询并感到芒刺在背。

麦子与太阳意象

海子诗歌主要由两类对抗性的意象构成:一类是麦子、麦田,一类是太阳、月亮。前一类是物质性的,后一类是精神性的、艺术的。这两类意象的相互碰撞,物质与精神的永恒对抗,构成了海子诗歌的基本主题:歌唱生命的痛苦,令人灵魂战抖。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进入1989年以后的几首短诗一批最好的抒情诗:《四姐妹》、《黑夜的献诗》、《春天,十个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他期待中的“黎明”与“光线”在这些诗中反复出现,文字出了奇的平和,令人温暖,甚至还不只一次用了“美丽”这个词。也许这是他有意向这个世界告别?

北岛《古寺》

《古寺》表述的是对悠远沧桑的历史回顾,对人的命运之源的追溯。古寺的变迁象征着我们这个曾经活得过于沉重、喑哑的民族。我们还能在诗中听到若有若无的低沉的叹息。直至那“乌龟在泥土中复活驮着沉重的秘密,爬出门坎”。

北岛的成熟性则表现在他比较充分地获得了一种独立于文化历史之外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是复杂的,这里,作者借古寺表现为一种更为深刻的历史和文化的虚无感。消失的钟声、蛛网密布的古寺、有裂缝的柱子、没有记忆的石头、荒草、龙和怪鸟,残阙斑驳的石碑、泥土中复活的乌龟等,一片荒凉、破败的风景,“异象”迭起和恶兆丛生。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末日的图景。历史之路在这里似乎是己到了尽头,似不再有希望。

北岛明显地流露出了一种对历史的不满情绪,虚无之雾笼罩在北岛这一代人身上。生命依旧,但历史却照样冷漠。只有在一场大火中才能依稀辨得出一丝原貌。最终只能靠复活的乌龟带出一点生的气息。

龙和怪鸟、暗哑的铃铛、石碑残缺、乌龟……这些喻体的含义实际上是很明显的,它们与我们这个东方民族的许多特征存在着一种几乎固定的对等关系。

艺术上,“消失的钟声/结成蛛网”,这是从无形向有形的视角转换。而蛛网“在裂缝的柱子里/扩散成一圈圈年轮”,这又是时空的移用。通过这种大幅度的转换,给读者以强烈的意象刺激,并且构成全身各种感官之间的紧密联系。

翟永明《女人组诗》

翟永明在1984年完成了她的第一个大型组诗《女人》,其中所包括的二十首抒情诗均以独特奇诡的语言风格和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撼了文坛。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比较早的、并且也是相当成熟的一部女性主义文学作品。

有关其女性立场的思想意识较为鲜明地表达在翟永明为组诗所作的序言《黑夜的意识》中:“作为人类的一半,女性从诞生起就面对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她对这世界最初的一瞥必然带着自己的情绪和直觉……她是否竭尽全力地投射生命去创造一个黑夜?并在危机中把世界变形为一颗巨大的灵魂?事实上,每个女人都面对自己

的深渊不断泯灭、不断认可的私心痛楚与经验……这是最初的黑夜,它升起时领我们进入全新的、一个有着特殊布局和角度的、只属于女性的世界。这不是拯救的过程,而是彻悟的过程。”

整个组诗具有一种涵盖女性全部生存体验的宏大气魄,大量密集的抒情与描写,似乎是想要穷尽女性所有的情感、境遇、意识与诉说;但更为重要的是,诗中所写的完全是从诗人的个人视角去看的世界,翟永明以此揭开的是一个殊异于常态的隐秘空间,即个体性的女性自我世界。

(1)黑暗意象

组诗全部的二十首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出现了黑夜的意象,在这里黑夜的象喻其实不难理解,它指的是女性长期以来都处在被压抑遮蔽的境遇中,因而她们的自我正仿佛黑夜般的晦暗未明。

母亲

那使你受孕的光芒,来得多么遥远,多么可疑,站在生与死

之间,你的眼睛拥有黑暗而进入脚底的阴影何等沉重

“黑夜”在众人理解为某种罪恶的标志,事实上,诗人却对它有亲和力,从昼/夜、阳/阴、男/女对峙性结构而言,女诗人的抒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象征着白昼与外界的关联受挫后退缩到黑夜之中去舔舐内心的伤口并挖掘、编制自己的内心生活。

细分起来,黑暗意象可以指生命隐秘欲望的发源地,也可指黑暗的女性生存空间,同时也是女性苦难的象征。诗中的太阳和白昼是男性世界的象征,也就意味着,黑夜对于女性而言,由被遮蔽的象喻生成了蕴含着无限丰富意义的自我创造的心灵居所。

我被遗弃在世上,只身一人,太阳的光线悲哀地

笼罩着我,当你俯身世界时是否知道你遗落了什么?

(2)独白体

诗中的抒情者以第一人称进行自白。她在《母亲》里这样表达自己:“你是我的母亲,我甚至是你的血液在黎明流出的/血泊中使你惊讶地看到你自己,你使我醒来”黎明前的黑夜正是这狂想与深渊魅力的根源,诗人由这个充满破坏性和灾难感的永恒意象中离析出女性独特的体验和意识,由黑夜所包容的种种特质均以象征的方式在诗中显现为女性的自我特征,其中被反复强调的就是这种迷狂与非理性的倾向。这一方面显露出女性在自我体认过程中遭遇的巨大迷茫,但更为主要的,还是在于它指向一个极端个性化的审美空间。

由于受到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影响,翟永明在《女人》组诗中采用了一种独白体的表达,其语气显出此前中国女性诗歌中少有的深沉与力度;并且她在遣词造句与修辞方式上也都刻意求新,尽管有时不免显得有些晦涩、硬气,但却形成了极具表现力的个人风格。

翟永明在中国新诗史上有她独特的贡献,她既开拓了女性诗歌的新向度,同时也达到了一个诗艺上的高峰,无论是她所提出的“黑夜的意识”,还是由她首次运用的独白体表达方式,后来都成为女性诗歌创作的主要特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 第一节概述1.现代文学:不仅指时间,同时是指这期间文学作品具有现代性,是一个性质标志。用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来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文学。表明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联系。(展新型文学语言、形式)。2.1917年事中国现代文学开始的时间。3.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chu议》首次提出文学应该改良标志文学革命开始。4.五四文学革命:文学语言以白话为主,废弃文言文。5.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新的革新与解放,其实绩体现在创作上。6.文学社团:各种团体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事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7.文学研究会;在创作上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在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8.创造社:五四期间富有创新精神,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不关注外部世界。9.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以写作爱情诗闻名。闻一多、徐志摩倡导新格律诗。 二.论争(斗争):与文学旧势力 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了冲突和斗争:1.1919年初,新文学阵营开展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守旧分子的争斗。(林蔡之争)蔡元培2.1922年,新文学阵营又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3.与《学衡》相呼应的有章士钊的《甲寅》上的复古调。 三.文学革命的史绩:1.白话文普及2.外国文学涌入,新文学社团风起3.文学理论取得初步成果。4.出现引人瞩目的作品。但是具有局限性,它一味的对西方文化接受。 第二节鲁迅与现代小说的开端 一.20年代(三类小说)活跃在文坛上:1.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体的问题小说 2.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题的乡土小说 3.以创造社作家为主题的自叙传抒情小说 二.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现代小说之父,受进化论的影响。 1.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评价《狂人日记》: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自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思想上,《狂人日记》是中国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它体现了文学上的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与批判是多层次展开的。(表现深切)。在艺术表现上,《狂人日记》冲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格式特别) 三.现代小说作品 1.《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其中《呐喊》中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两篇。《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上的一个杰出成就。(形喜事悲)悲剧。 2.题材:a.在《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的小说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农村妇女的关注)《离婚》写农村女性的。b.在《呐喊》《彷徨》中还有大量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伤逝》唯一一部爱情作品。 3.《故事新编》鲁迅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特点:a.《故事新编》的写作上的鲜明特点之一是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有鲜明的艺术风格)b.不是“将古人写的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这是《故事新编》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C.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 四.小说(27页): 文学研究会以“为人生”为基本创作宗旨,“为人生”而艺术。出现“问题小说”最早的问题小说家是:罗家伦同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还有: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卢隐的《海滨故人》许地山的《商人妇》王统照的《沉思》 五.乡土文学:到20年代中期,“问题小说”逐渐式微,“乡土文学”则走向勃兴。乡土文学突破五四文学的局限。乡土文学作家崛起于1923年左右,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废名。许钦文等。王鲁彦《柚子》《黄金》。废名(冯文炳)《竹林的故事》抒情写意小说。许钦文的《鼻涕阿二》乡土文学的成就:(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家们还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许多富有色彩的地方风俗画,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画廊。 六.郁达夫与艺术派小说:创造社的特征是“为艺术而艺术”,创造社小说作品呈现出浓烈的表现色彩,对自我心灵的强烈抒发、对生活的浪漫叙写,以及对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是创造社小说创作的显著特征。(30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废名的第一部小说集是他于 1929年年在北大外文系任教时出版的 2.四铭是鲁迅小说中的主人公。 3-曾文清这个人物形象出自曹禺的《》 4.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指《秋收》和《残冬》 5.周作人的小品文多以“言志”为主。早期“浮躁凌厉”的作品;多收《》、《谈虎集》中。 6.鲁迅一生中只出版过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隍》和 7.穆旦是现代以来中国最杰出的诗人和翻译家之一,解放后;,穆但的名字逐渐被翻家的名字所取代。 8.对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除了通俗作家张恨水以外。还有也带有通俗倾向的“新文学”作家 9.关于“京派”的命名,与30年代初发生在上海与北京两个城市作家之间的一场论争有 关,当时论争的主要人物是北京的沈从文和上海的——,后来又加入了鲁迅等人。 10.新文学以来最令人遗憾的是“没有描写广阔气魄深厚的作品”,而最能弥补这一缺憾 的杰出代表作家是——· 11.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So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 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 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o 12.在“五四”初期,缜密漂亮风格的散文广受欢迎,尤其可以——与朱自清为代表。 13.鲁迅多次在他的小说写到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的情景,除了小说《示众》以外,还有 他以华老栓为主人公的第三篇小说《——》。 14.“语丝派”集中了鲁迅和周作人等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散文大家,是现代文学史上的 重要的散文流派,它得名于——年成立的语丝社:和他们创办的《语丝》周刊。 15.“九叶诗派’’的诗人曾创办过两个诗刊,一是《诗创造》,一是《中国新诗》,所以,这个诗 派又被称为“——派”。 16.最早对老舍的创作进行评论,并肯定其创作具有现代品质的是——的《(老 张的哲学)与<赵子曰>》. 17.在“革命文学,,e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自检自测2参考答案 年级专业学号姓名 一、填空题 1、公刘发表于1979年刚刚于成都复刊的诗刊《星星》上的“读后感”《新的课题》谈论的是顾城的诗。 2、1981年甘肃的《飞天》杂志率先开办了“大学生诗苑”栏目。 3、汪曾祺被看作是最后一位“京派”作家,他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南联大时期就曾师从沈从文。 4、“女性主义文学”这一概念是建于在西方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资源之上的,其中,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西蒙·波伏娅的《女人是什么》对中国的女性文学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 5、“样板戏”中的人物都没有爱情生活,李玉和无妻,方海珍无夫,柯湘出场时丈夫被敌人杀害了,江水英是“光荣军属”,丈夫当然不在身边,而阿庆嫂的丈夫则被赶到上海跑单帮去了。 6、1986年11月由《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共同举办的“1986年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被看作是“朦胧诗”过渡到“新生代”的标志。 7、小说《创业史》和《山乡巨变》的作者分别是柳青和周立波。 8、海子信奉存在主义的先驱、当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关于诗歌是“澄明之境”的观点,他也欣赏海德格尔对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关于“人,诗意地居栖……”的钟情。 9、王安忆引起文坛注意的第一篇小说《雨,沙沙沙》,写了一个叫雯雯的女孩子的信念与梦想,痛苦与欢乐。 10、从汪曾祺目前的小说来看,他的小说背景大多是故乡江苏高邮的风土人情和市井生活。 11、从1958年到“文革”结束这期间盛行的“三结合”写作方式,是指领导出思想、作家出技巧、群众出生活。 12、《小鲍庄》借中国淮北一个僻远、贫困,几近乎静止状态的小村庄,来审视传统文化的自救力问题,被认为是王安忆80年代中期风格转变的标志性作品。 13、《今天》是由“今天文学研究会”创办的一份民间文学双月刊,主要成员有北岛、芒克等。 14、传统京剧的高度程式化表现在声乐方面是“曲牌”和“板腔”两大声腔系统的严格规定。 15、《受戒》是一篇极美的小说,讲的是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 二、单项选择题 1、短篇小说创作曾是“十七年”文学一个引人注目的区域,也出现了一批现在看来仍有艺术趣味的作品,如《登记》、《山地回忆》、《红豆》、《百合花》等。其中,《山地回忆》的作者是(B)。 A.赵树理B.孙犁C.茹志鹃D.丁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卷试题.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 复习资料 贾文丰 河南电大 二 OO五年十一月

前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1)》的考试范围为课本内容。考题类型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即填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同学们在答题中要注意简答题与论述题 的根本区别:论述题必须有要点、举例、分析(甚至是自己的独到见解),而简答只答要点即可,不用展开分析。 希望同学们在复习中牢记“全面复习,重点掌握” 八个字,在全面复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本资料的内 容。这里所要说明的是,本资料的论述题“提示”内容不 是唯一的,仅供参考,同学们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发挥。 最后预祝大家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贾文丰 2005年 11 月

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 一、填空 1.鲁迅,原名,字,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我国文学的奠基人。[周树人;豫才;现代] 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周氏兄弟”是指周 树人和。[周作人] 3.散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写道学 家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既是对封 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入探讨。 [肥皂;四铭] 4.鲁迅曾受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天演论》] 5.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 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 烦。”[眉间尺] 6.爱姑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离婚] 7 .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8.鲁迅在给他的朋友的信中说,他 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上是一个食人民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

汉语言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必读书目 现代文学部分 作品类: 鲁迅,建议通读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小说类:《狂人日记》、《孔乙已》、《在酒楼上》、《示众》、《阿Q正传》、《阿长与山海经》、《无常》、《死火》、《影的告别》、《蜡叶》、《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野草〉英文译本序》、《灯下漫笔》、《这个与那个》、《“友邦惊诧”论》、《二丑艺术》、《捣鬼心传》、《奇怪》、《病后杂谈》、《阿金》、《铸剑》、《采薇》; 杂文类:《灯下漫笔》、《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二丑艺术》、《爬与撞》、《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古都的秋》、《钓台的春昼》;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冰心:《超人》,诗歌集《春水》、《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 庐隐:《海滨故人》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 台静农:《拜堂》 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春桃》 王统照《沉思》、《山雨》 冯文炳:《竹林的故事》、《十二月十九日》(废名) 胡适:《蝴蝶》、《一颗星儿》(建议通读《尝试集》),独幕剧《终生大事》 郭沫若:《凤凰涅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夜半十里松原》、《天狗》、《太阳礼赞》;《瓶·第十六首:春莺曲》、《瓶·第三十七首》、《我想起了陈涉吴广》、《屈原》、《论诗三札》、《我的作诗的经过》、《〈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建议通读《女神》) 沈尹默:《月夜》 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她》 汪静之:《伊底眼》

宗白华:《夜》 李金发:《弃妇》 闻一多:《忆菊》、《死水》、《发现》(建议通读诗歌集《死水》、《红烛》)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翡冷翠山居闲话》 朱湘:《采莲曲》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北京的茶食》(建议通读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 俞平伯:《清河访》 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春》 梁遇春:《观火》 田汉:《获虎之夜》 丁西林:《压迫》、《一只马蜂》 茅盾:《蚀》、《子夜》、《春蚕》 老舍:《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断魂枪》、《四世同堂》 巴金:《家》、《寒夜》、《春天里的秋天》 沈从文:《萧萧》、《丈夫》、《边城》、《八骏图》、《绅士太太》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1930春上海》、《夜》、《在医院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沙汀:《代理县长》、《在其香居茶馆里》、《随军散记》 艾芜:《山峡中》 吴组缃:《一千八百担》 李劼人:《死水微澜》 萧乾:《雨夕》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别丢掉》 施蛰存:《春阳》 张恨水:《啼笑因缘》、《八十一梦》 张天翼《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 现代文学部分 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

中传考研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方向解析

中传考研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方向解 析 1.中国现当代思潮流派与作家作品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的发生、发展和衍变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与中国社会变革相适应的“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中包括新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变革与改造、新文学在语言形式和审美观念上的变革、以及现当代文学在促进“人的现代化”方面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等内容。 本方向着重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演变进行历史透视,从而实现对其演进和发展历程的理性梳理和多元阐释。本方向以小说、诗歌、散文等多个领域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学思潮外部环境对其演变发展的影响,探究各个文学流派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文化和艺术价值,深入探寻文学思潮的发展与作家创作的互动关系,从而建立起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认识,并引发文学发展进程与时代人文环境的思考,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深层的、规律性的借鉴。 本方向要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大历史现象和代表性作家作品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提倡史料与理论并重。本方向的研究生教学既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培养学生广博的视野和良好的素质,提高其文学修养及写作能力。学位获得者具有在相关的媒体、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或在一般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主干课程有: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国现当代文化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批评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鲁迅专题研究、京派作家研究等。 2.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方向 在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中,现当代戏剧和影视文学研究与当代最鲜活生动的传媒创作和艺术生产的联结最为紧密,戏剧影视文学是当代艺术中最发达、最活跃的大众艺术之一,中国传媒大学自身的优势为本方向的研究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和最优秀的研究资源。本研究方向即是对当代覆盖面最广、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大众文化进行深度研究,它既是传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对传统中文学科的拓展和深化。 本研究方向力图在勾勒中国现当代戏剧发展主要脉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国现当代戏剧理论建设的内涵和戏剧活动的规律,突出对经典名家名剧以及戏剧流派的深度研究;本方向在梳理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主要侧重于研究现当代电影文学以及影视改编剧的艺术成就和艺术规律,借助文学、美学、影视文化学、文化传播学、社会伦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当代最活跃的影视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深层次的规律性借鉴。 本方向要求对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戏剧流派与影视改编现象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要求本方向研究者具有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储备,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本方向的研究生教学注重增强学生在理论和艺术研究实践方面的研究能力,使文学传统学科更贴近新兴艺术的发展,提升其综合研究能力。学位获得者具有在相关的媒体、网络、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或在一般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精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 网上作业(100%) 作业1 单选: 1、“棋王”王一生的身份是什么?“知青” 2、面对废墟,作者既不绝望,也不超脱,这是哪一个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北岛《古寺》 3、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展示了普通人对温情生活的渴望以及()的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心情。承担历史责任 4、昌耀《凶年逸稿》的“凶年”指的是精神饥馑的动乱年代 5、史铁生《我与地坛》最为人称道的地方是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追问和思考 6、()展现了对“女性”角色的疏离与认同的纠葛。翟永明《母亲》 7、北岛《古寺》充满复杂的象征,诗歌中的“古寺”给人的感觉是()。废墟 8、老舍《茶馆》的老板是()。王利发 9、《李有才板话》中,“打虎”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改选村长 10、《棋王》通过“棋道”寄寓了什么思想?道家思想 判断题 1、王安忆《纪实和虚构》虚构了自己的家族历史。对 2、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写作特色之一是采用倾诉的语气对 3、王安忆《纪实和虚构》谈到了自己创作的经验和意图对 4、曹禺《茶馆》中,“茶馆”的墙上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对 5、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中,李有才不是主要人物,但是他编的快板歌谣却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对 6、汪曾祺《故里三陈》中,陈四因为演出受辱,被迫从事泥瓦匠的工作。错 7、“棋王”王一生解释“吃”和“馋”的关系,认为“吃”就是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馋”则是一种贪欲。对 8、昌耀《凶年逸稿》体现了作者对特定时代精神危机的控诉。错 9、汪曾祺《午门忆旧》的“旧”是指故交,故人。错 10、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人物众多,但主要人物就是李有才。错 多选题 1、下面哪些话语出自《我与地坛》? 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2、下面哪些句子出自北岛《古寺》? 乌龟在泥土中复活/托着沉重的秘密,爬出门坎 荒草一年一度/生长,那么漠然 3、老舍《茶馆》(选场)涉及众多的人物,按照事件,可以分为那几组? 秦仲义为首的一组,宣扬实业报国 黄胖子为首的调停组 刘麻子为首的一组,核心事件是买卖人口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五四时期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是和。 2、1918年4月,胡适发表,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是,第一部现代长篇小说是,第一部新诗别集是。 4、“五四”以后,以描写小市民和中、小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而著称,他这方面的代表作是。 5、1923年,同时出版了冰心的和,以及宗白华的,引起了人们对“小诗体”的关注和兴趣。 6、闻一多的新诗诗集只有两部:和。 7、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学内部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即和之 争。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标榜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的派别是() A甲寅派B学衡派C鸳鸯蝴蝶派D新月派 2、提出“人的文学”的是() A胡适B陈独秀C李大钊D周作人 3、下列哪一社团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A.莽原社 B、未名社 C.语丝社 D.浅草社 4、茅盾所谓“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一位诗人”指的是( )。 A.徐志摩 B.闻一多 C.冯至 D.李金发 5、“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以上诗句出自于 闻一多的:( ) A.《忆菊》 B.《一句话》 C.《发现》 D.《死水》 6、尚洁是哪篇小说中的人物?() A《命命鸟》B《缀网劳蛛》C《商人妇》D《湖畔儿语》 7、“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 里受苦呢!“这句话出自() A《孤独者》B《超人》C《在酒楼上》D《沉沦》 8、“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喊出这妇女个性解放呼声的人物 形象是( ) A.子君 B.莎菲 C.爱姑 D.曾树生 9、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10、《一只马蜂》的作者是() A欧阳予倩B田汉C洪深D丁西林 三、多项选择题(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法综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法综述 姓名:CMM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征,对研究者提出了特殊的知识,理论研究策略方面的要求以及相应的基本原则,为研究者提供了无穷尽的问题,并要求研究者运用恰当的方法、论证、分析、解决、问题。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性研究;学科特征;研究方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高等教育体系内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本科阶段,它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在研究生阶段,它是报考人数多、影响大,颇受欢迎的二级学科。如果要学好中国现当代文学,并进一步在专业研究中有所建树,那么就必须熟练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历史整体联系的学科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虽然可区分为现代与当代时期,每一时期之内又可区分为不同的阶段,但它们的延续性远远大于断裂性,与古典文学相比,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共同性远远高于相异性,是一个整体的学科,许多文学现象跨越了不同时期,只有将其来龙去脉置于历史联系的框架内才能得到准确审视。上世纪80年代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90年代以来部分研究者以现代性统摄现当代文学研究,其目的都是希望打破人为制造的学科割裂,追求在统一的富于弹性的整体观照下,对文学历史,文学现象作出更符合历史实际也更深入有效的阐释。例如,黄曼君将数千年形成的古代文论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预制的观念立场问题意识方法论特征,陈思和打通现当代文学隔阂的新文学整体观,洪子城梳理左翼革命文学从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一脉相承的传统,刘纳、陈平原将中

国现代文学的嬗变追询到近代,都体现了这一学科观念的渗透与内化。 李怡的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是另一层意义上历史整体联系和分类比较的成功例证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经典研究与一般问题研究发掘新学术空间并举,针对学科对象历史短暂而研究队伍庞大的现状,有人认为现当代文学史的线索已经明了,应该确定一批经典命题,集中力量进行攻坚,同时放弃对一般性文学现象和次要作家作品的研究,避免研究力量的分散和浪费。比如指认鲁迅,郭沫若、朱自清、老舍、巴金、沈从文、曹禺、艾青、穆旦、赵树理、王蒙、张承志、王安忆等人为经典作家,他们的代表作为经典作品;从上世纪初到新世纪的几次文学转型为经典文学现象,小说、诗歌文体为经典文体,等等。 但是,这里的疑惑是,倘若不经过充分的反复的学术研究,怎么确定经典的身份?因为学术阐释恰是很重要很特别的选择接受机制和过程。其实,学科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就以研究相对比较充分的现代文学为例,许多作家作品的研究既不深入也不细致,有的甚至无人问津。比如,对上世纪40年代中长篇小说的繁荣和现代话剧类型的丰富这一文学历史现象和文体创作现象的求证仅仅仰仗几位作家几部作品的研究成果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丰满的学科细节研究,对文学发展轨迹的认识始终是模糊的,经典性命题也无法显现。还有人着眼于克服低水平重复研究的弊病,提出要发现新论题,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这方面已经涌现出一批成果,如探讨地域文化与文学风格的关系,疏理教育史与文学史的线索,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考察古今文学的延传与变异等。由于经典命题蕴含深广,所以对经典的深入研究既有可能深化学科研究,也有可能拓开新的学术空间;反过来,在一般性问题与新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完全可能形成经典命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 形成性考核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成性考核一 成绩97.00/满分100.00 题目1《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C. 《朝花夕拾》题目2 “我不信鬼,而喜欢知道鬼的事情,此是一大矛盾也。虽然,我不信人死为鬼,却相信鬼后有人……”这段文字出白()A. 《鬼的生长》 题目3《月下老人祠下》一文中表达的情绪是()B. 旧地闲游的“惘惘然” 题目4朱自清在《儿女》里写到的“我们常用了土话,叫他做‘呆瓜’。”这个‘呆瓜’指的是()C. 润儿 题目5《故乡的野菜》、《乌篷船》都是周作人的散文代表作。对题目6在《月下老人祠下》中,作者几次写到“我回来了”()D. 两次 题目7 “河水鬼大可不谈,但是河水鬼的信仰以及有这信仰的人却是值得注意的。”这段表述出自()B. 《水里的东西》题目8《颓败线的颤动》选自鲁迅的()C. 《野草》 题目9散文诗集《野草》中,最能显示鲁迅自己的作品是()。 C. 《腊叶》 题目10 “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这段话是胡

适对哪位诗人的赞美()D. 徐志摩 题目11 “旧时的颜色”必在后人“记忆中消失”,表达这一主旨是()C. 《腊叶》 题目12 “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加上欸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这段表述出自()A. 《苦雨》 题目13描写“河水鬼”的文章是()D. 《水里的东西》题目14《月下老人祠下》所写是俞平伯从大洋彼岸归国,即将北上回京期间,在故乡逗留短短三天里与妻子、妹妹共游西湖的经历。表达的作者的心境是()A. 欣喜与惆怅 题目15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个“她”指的是()A. 长妈妈 题目16“他投的影子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放的光亮也会永远留在人间,他不曾白来了一世。我们有了他做朋友,也可以安慰自己说不曾白来了一世。我们忘不了,和我们在那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段话是胡适对哪位诗人的赞美()A. 徐志摩题目17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死火”象征着()A. 光明未来(此项错误) 题目18《雁荡山的秋月》的总体风格是()C. 比较清朗题目19在《死火》中鲁迅关于“火”的想象,不是从单一的“生命”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对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模拟试题及答案1

1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共20分) 1、“女性写作”概念是法国女性主义评论家埃莱娜·西苏1975年在《 美杜莎的笑声 》中提出来的。 2、在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中,“锻炼锻炼”是争先社社主任 王聚海 的一句口头禅。 3、王朔较早获得社会认可的作品是1984年的《 空中小姐 》,这是个类似言情模式的爱情小说,一个退伍老兵和一个空姐的故事。 4、北岛,原名赵振开,在“文革”他曾以“艾珊”的笔名创作一部以杨讯和萧凌为主人公的“手抄本”小说《 、波动 》。 5、1981的甘肃的《 飞天 》杂志率先开办了“大学生诗苑”栏目,随后全国许多刊物纷纷效仿,为“新生代”的重新集结和展示提供了机遇。 6、山岗的儿子皮皮杀死了山峰的儿子,山峰杀死了皮皮,山岗杀死了山峰,山峰的妻子借助公安机关杀死了山岗……,这个“连环报”式的报仇故事出自小说《、现实一种 》。 7、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删去了原电影剧本中 洪常青 和琼花的爱情事故。 8、 马原 在创作的顶峰期,写了许多在当时让人耳目一新的小说,如《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等。 9、 汪曾祺 在40年代的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并有小说集《邂逅集》问世,解放后主要从事戏曲工作,写过京剧剧本。 10、在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文学读物”中,除了王朔的“顽主”系列小说外,还有 余秋雨 的《文化苦旅》等“大文化”散文。 11、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提出:“民俗描写往往是赵树理小说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有的显然具有文化人类学的参考价值。” 12、20世纪50年代以来,描写上海城市生活的作品主要有 周而复 的《上海的早晨》等。 13、余华发表于1989年的创作谈《 虚伪的作品 》和发表于1991年的长篇小产《呼喊与细雨》,被人们看作是他前期创作的一个总结。 14“文革”后现代意识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食指、芒克、多多和根子等为主要成员的“ 白洋淀诗派 ”。 15、京剧“样板戏”除《 海港 》和《龙江颂》外,其余均取材于革命历史斗争,情节曲折,斗争激烈,悬念丛生,富于传奇性。 16、在“文化热”的影响下,“文化化”倾向成为市井小说和乡土小说的共同特点,主要作品除了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外,还有 刘绍荣 的《蒲柳人家》等。 17、在王安忆写都市的三个中篇里:《逐鹿中街》(1988)、《“文革”轶事》(1993)和《 香港的情和爱 》(1993),在情爱设计上有张爱玲小说的某种内敛性的空间特征。 18、“文革”的“导火线”是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 姚文元 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19、大家知道莫言和苏童,不是因为他们的小说《红高梁》和《妻妾成群》,而是张艺谋根据这两部小说改编的影片《红高梁》和《 大红灯笼高高挂 》。 20、20世纪50年代初, 赵树理 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架弹花机》等短篇小说,大多通过农村家庭和婚姻的矛盾,反映农民新的生活情景和精神面貌。 二、单项选择题(共10分) 1、兼有天真明朗与放荡妩媚两方面特点的米兰,是王朔哪部作品中的主人公( B )? A.《空中小姐》 B.《动物凶猛》 C.《浮出海面》 D.《顽主》 2、“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这句诗出自作品( A )。 A.《回答》 B.《无题》 C.《一切》 D.《履历》 3、地主阎恒元的形象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C )? A.《李家的变迁》 B.《小二黑结婚》 C.《李有才板话》 D.《“锻炼锻炼”》 4、“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是汪曾祺在哪篇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 C )? A.《老鲁》 B.《受戒》 C.《鸡毛》 D.《异秉》 5、研究马列主义哲学的曹荆华、进出口公司的翻译柳泉、导演梁倩这三位女性形象是张洁哪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A )? A.《方舟》 B.《爱,是不能忘记的》 C.《祖母绿》 D.《沉重的翅膀》 6、“文革”中的样板戏,有许多都是根据原有的现存剧目改编的,其中,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的京剧是( D )。 A.《杜鹃山》 B.《红灯记》 C.《龙江颂》 D.《沙家浜》 7、最早将女性作家与时代精神关联在一起,有意识地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作家的写作立场以及作品的意识形态的批评家,是写有《庐隐论》、《冰心论》的( B )。 A.叶圣陶 B.茅盾 C.郭沫若 D.鲁迅 8、汪曾祺只在极少的作品流露出嘲讽的意味,比如,他在一篇小说的结尾处只用一句话就写出了个团长的心理:“我的女人,怎么能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小子,太欺负人了!日他奶奶!”这篇小说是( C )。 A.《鉴赏家》 B.《岁寒三友》 C.《陈小手》 D.《淖记事》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全(现当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双簧信:

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试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胡适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 )一文,具体地提出了他的文学主张,在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2、二十年代政治抒情诗的主要作者有蒋光慈和( )。 3、鲁迅曾说过,阿Q“有( )式的质朴、愚昧,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4、1936年在革命作家之间发生了“国防文学”和“( )”两个口号的论争。 5、三十年代优秀报告文学作品《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的作者是( )。 6、卞之琳、李广田和( )因合出《汉园集》而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7、巴金的小说《家》、《春》、《秋》合称为《》。 8、1945年1月《希望》创刊号上发表了( )的《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引起了文艺界有关“主观论”问题的争论。 9、沙汀在抗战时期写出了著名的“三记”:《》、《困兽记》、《还乡记》这三部长篇小说。 10、《荷花淀》开头部分写水生代表庄上的参军青年回家与亲人告别,着意刻画了月下编席、( )、亲人送行三个场景。 11、徐文霞是小说( )中的人物。 12、历史剧《海瑞罢官》的作者是( )。 13、北岛的著名诗篇《回答》写于( )之中。 14、小说( )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 15、1978年4月,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艾青复出后的第一首诗( )。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填入题干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35分) 1、下述哪一组人员都属于创造社成员?( )

A、郭沫若、鲁迅、周作人 B、周作人、郁达夫、林语堂 C、沈雁冰、成仿吾、许地山 D、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 2、中篇小说《短裤党》的作者是( ) A、许杰 B、王统照 C、蒋光慈 D、郭沫若 3、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收了哪三篇小说?( ) A、《沉沦》、《银灰色的死》、《茑萝行》 B、《沉沦》、《银灰色的死》、《南迁》 C、《沉沦》、《南迁》、《迷羊》 D、《沉沦》、《迷羊》、《出奔》 4、鲁迅《野草》中的散文最初陆续发表在哪个刊物上?( ) A、《新青年》 B、《语丝》 C、《晨报副刊》 D、《莽原》 5、“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这段诗句出自徐志摩的哪首诗?( ) A、《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B、《为要寻一颗明星》 C、《沪杭车中》 D、《再别康桥》 6、1931年9月编选《新月诗选》并为其作序的是( ) A、梁实秋 B、徐志摩 C、何其芳 D、陈梦家 7、与曹禺的《日出》、芦焚的《谷》一起获得了1937年《大公报》文艺奖金的散文集是( ) A、《画梦录》 B、《画廊集》 C、《缘缘堂随笔》 D、《汉园集》 8、茅盾以日记体形式写的小说是( ) A、《蚀》 B、《虹》 C、《林家铺子》 D、《腐蚀》 9、艾芜的第一部也是最有影响和成就最大的小说集是( ) A、《南国之夜》 B、《夜景》 C、《芭蕉谷》 D、《南行记》 10、刘凤仙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 A、《上海屋檐下》 B、《名优之死》 C、《日出》 D、《雷雨》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2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平时作业二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是出身破落大族的闺秀白流苏,男主人公是阔绰的华侨子弟范柳原。 2.《金锁记》的主人公名叫__曹七巧____,而她的女儿叫_长安____。 3.阎家山有个李有才,外号叫“__气不死_”,李有才编的歌,在阎家山一带叫“圪溜嘴”, 官话叫___快板___。 4.《李有才板话》中,老槐树底的人只有两辈,一个“__老”字辈,另一个“小”字辈。 5.《故里三陈》中写到了作者故乡的三个有特殊技能的人,其中,被称为向大人的瓦匠是 __陈四_,另一个男性产科医生叫。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流苏沉思了半晌,不由的恼了起来道:“你干脆说不结婚,不就完了!还得绕着大弯子! 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 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这段话是表明( B )。 A.流苏不愿与柳原结婚。 B.柳原不想与流苏结婚,只把她当作情人 C.柳原本想与流苏结婚,但做不了主。 D.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谁也不想结婚 2.“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 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 流苏怅惘的原因是( A )。 A.她与柳原的婚姻是一个苍凉的故事。 B.她与柳原的婚礼太草率。 C.流苏的娘家人不高兴。 D.流苏不愿嫁给柳原。 3.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收入在她的哪部小说集中。( C ) A.《都市传奇》 B.《爱情传奇》 C.《传奇》 D.《女性传奇》 4.“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说这番话的人是《倾城之恋》 中的谁。( B ) A.流苏 B.柳原 C.徐太太 D.作者议论 5.“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说这番话的人是《倾 城之恋》中的哪一位。( B ) A.柳原 B.流苏 C.徐太太 D.萨黑荑妮 6.《李有才板话》中描写了两个乡村干部,一个是章工作员,另一个是被称为“吃烙饼干部” 的人是谁。( C ) A.闫恒元 B.阎喜富 C.张得贵 D.刘广聚 7.《李有才板话》中,农民与地主的斗争焦点集中在A__B A.改选村政权 B.减租 C.抢夺土地 D.阶级斗争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试题 (2)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 (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宣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文学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的文学社团是 D 。 A、新月派 B、新感觉派 C、创造社 D、文学研究会 2、小说《海滨故人》是文学研究会的女作家 A 创作的。 A、庐隐 B、叶灵凤 C、冰心D冯沅君 3、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涌现的小说创作新潮流是 B 。 A、“反思小说” B、“新写实小说” C、“文化寻根小说” D、“伤痕小说” 4、后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提倡“为艺术”变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的是 C 。 A、语丝派 B、象征诗派 C、创造社 D、鸳鸯蝴蝶派 5、先锋小说家都很重视小说的语言,被称为善于制造“叙事圈套”的是 A 。 A、马原 B、格非 C、余华 D、孙甘露 6、30年代与中国诗歌会、新月派三足鼎立的诗歌团体是 A 。 A、现代诗派 B、七月派 C、九叶诗派 D、创造社 7、中国的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是 C 。 A、冯至 B、闻一多 C、李金发 D、徐迟 8、哪个小说人物形象最能体现知识分子在肉体磨难中所承受的灵魂洗涤的心理历程B A、秦书文 B、章永璘 C、张贤亮 D、陆文婷 9、《芙蓉镇》是作家 C 的代表作。 A、汪曾祺 B、余华 C、古华 D、梁斌 10、《西线轶事》是作家 B 的作品。 A、李存葆 B、徐怀中 C、朱苏进 D、周大新

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8分): 1、下列属于语丝派的作家有ABC 。 A、周作人 B、徐志摩 C、鲁迅 D、林语堂 2、以下哪些作品是属于郁达夫的ACD 。 A、《春风沉醉的晚上》 B、《子夜》 C、《过去》 D、《沉沦》 3、京派文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B 。 A、朱光潜 B、周作人 C、胡风 D、穆时英 4、以下作品,属于韩少功的有ABD 。 A、《爸爸爸》 B、《暗示》 C、《红高粱》 D、《马桥词典》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乡土小说 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批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乡土小说”特指当时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2、九叶诗派 它是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这个诗派过去被称为“现代诗派”或“新现代诗派”,直到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0年代九人诗选《九叶集》后,才有“九叶诗派”之称。他们在40年代的国统区,借鉴西方的现代主义手法,继承“五四”新诗的艺术传统,抒写中国社会现实,审视自我生命,创造了新诗的优秀成果。 3、寻根文学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