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19世纪30、4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和思潮,后来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和思潮,它迅速取代浪漫主义,发展成全欧性的文学潮流。由于其批判地再现当时存在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解剖性的暴露、撕毁所有一切的假面具,故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

1.社会历史背景:资产阶级的全面胜利、劳资矛盾、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2.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细胞、能量转化、进化论;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

巴哈、空想社会主义

3.文学原因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摹仿说

文艺复兴莎士比亚——举起镜子照自然

启蒙文学以文学作为工具

浪漫主义文学细节描写

二、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

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以叙事文学为主,长篇小说走向成熟与繁荣。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

第一,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第二,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第三,现实主义文学表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同情苦难,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人文主义向人道主义转变

第四,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第五,现实主义文学扩大了文学题材的范围,革新了艺术表现手段。

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

实主义文学产生、发展时期。在法国出现了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出现了狄更斯;俄国出现了果戈理等一批伟大作家。60、70年代以后到20世纪初,是现实主义由繁荣逐渐趋于衰落的时期。此时,西欧虽然出现过一些著名作家,但他们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力量已经减弱了。

在俄国,由于兴起了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的人民解放运动,现实主义仍在发展和深化,出现了象屠格涅夫、奥斯特洛夫斯基、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等伟大作家。此外,现实主义文学在北欧和美国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出现了易卜生、马克·吐温等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一)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司汤达的文学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梅里美与《嘉尔曼》

梅里美是法国19世纪中后期现实主义作家。创作风格是在现实主义的精细描写中,带有浪漫主义的激情和想像。善于描写欧洲资本主义城市文明之外的“蛮族”生活和不同于资本主义法律的行为方式。《嘉尔曼》又译作《卡门》,被法国作曲家比才配曲,改编成歌剧,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小说塑造了“恶之花”嘉尔曼的形象。

《卡门》

卡门引诱无辜的士兵唐·约瑟(堂何塞),使他陷入情网,舍弃了原在农村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并被军队开除加入自己所在的走私贩行列;同时,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吕卡。于是,约瑟与卡门之间产生了日益激烈的矛盾。最后,倔强的卡门断然拒绝了约瑟的爱情,终于死在约瑟的剑下……

这部悲剧小说因经法国音乐家比才改编成同名歌剧而取得世界性声誉,“卡门”这一形象亦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

卡门对文明社会的仇视往往被阐释为对资产阶级伪善的反抗,其实这里也触摸到人类内心最隐秘的一面,即原始本性中追求强力和渴望自由的欲望。所以,这位狂放不羁且反复无常的江湖女子竟也如此令人着迷,成为有史以来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女性。

卡门性格中最突出的是她的“恶”,她是一个丝毫没有法律、道德约束的女

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干的又都是偷盗、抢劫、走私、杀人的邪恶勾当。这个形象心地之恶和行为上的不择手段,表现出狡诈多变、残忍无情和厚颜无耻的特点,显示了性格上的邪恶与玩世不恭。

但嘉尔曼的性格中还有着“真”的内核。她是一个敢说敢为、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别人的角色。当然,她撒谎、行骗,走私犯罪。但这些只是她“工作”的“方法”,她在对待自己的感情和生活选择上,是一个真实的人——尽管这真实显现出来某种内心世界的邪恶。她珍视自由,蔑视法规,从不掩饰自己真正的好恶,从不装假以适应别人。

卡门具有独立不羁的个性,以同社会作对为乐事,深深任何形式的拘束,追求完全意义上的自由,一种恶的、以损害他人为基础的“自由”。为了这种维护这种“自由”,她不但从不考虑别人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率真大胆的个性,赋予了嘉尔曼形象动人的光辉,使这一形象因此具有了蓬勃的生命力量,和火一样的热情色彩。她与堂何塞的爱情悲剧,正是野性与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暗示了嘉尔曼式的、带原始意味的自由,与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格格不入。但她性格中的极端自私的无政府主义内涵,却表现了资产阶级的某些特点。

都德

19世纪后期一位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家。

长篇小说《小东西》

短篇小说集《月曜日的故事》(《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巴黎公社文学——无产阶级文学

巴黎公社文学是在公社运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在法国巴黎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中诞生的。

巴黎公社的诗歌是巴黎公社革命史的艺术纪录,是公社英雄的纪念碑。公社的作家和诗人都是工人、公社领导人和战士。他们在创作中善于借用诗歌形式,政论性和抒情性有机结合,使诗歌短小精悍,充满战斗激情。

《国际歌》的诞生

《国际歌》是巴黎公社战士、诗人鲍狄埃于公社失败后的第二天写的,16年后的1888年6月16日,工人作曲家狄盖特以满腔的激情,彻夜不眠,谱成了

那首气壮山河的曲子。从此,这首战歌响遍了全世界。

欧仁·鲍狄埃(1816-1887):

欧仁·鲍狄埃,鲍狄埃生于巴黎的贫苦的工人家庭,他一生都是穷人和无产者。

《国际歌》(1871)

比尔·狄盖特(1884-1932)谱曲

“公社被镇压了……但是鲍狄埃的《国际歌》却把它的理想传遍了全世界,在今天这首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活力”;“鲍狄埃是在贫困中死去的。但是,他在自己的身后留下了一个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真正的纪念碑。他是一位最伟大的用歌作为工具的宣传家。”

(二)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产生的背景:

19世纪上半叶英国社会的劳资矛盾、改良主义思潮、宪章运动及宪章运动文学等成为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

1.把劳资矛盾作为创作的主要题材;

2.作品的主人公大都是小人物;

3.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也宣扬了改良主义和阶级调和的思想;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概况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形成的,40至50年代达到高潮,成为英国文学的主流。产生了一批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小说家”的优秀作家,如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以及勃朗特姊妹等,促进了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繁荣。

萨克雷:著名的讽刺小说家。代表作:《名利场》

重点塑造了女冒险家蓓基·夏泼的形象。《名利场》发表于1847—1848年。描写穷画师的女儿蓓基夏泼不择手段向上爬的经过。夏泼利用自己的美貌作为向上爬的资本,嫁给一个小贵族,挤入上流社会。但是,即使是这个污浊的名利场,也不肯接纳她这个下层爬上来的女子。最后,因丑行暴露而身败名裂。

盖斯凯尔夫人

代表作《玛丽·巴顿》(1848)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接触劳资矛盾的小说,小说反映了宪章运动中工人的罢工斗争,也表现了劳资和解的愿望。它从侧面反映了英国的宪章运动。

宪章派诗歌——欧洲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是19世纪3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高涨时期出现的一种群众性的文艺现象。工人们以歌曲等形式,配合他们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工人的生活与情感,在形式上,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代表作家是琼斯。宪章派诗歌不仅鼓舞了工人的斗志,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为后来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德国现实主义文学

毕希纳:

德国早期现实主义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

代表作:《丹东之死》

维尔特:

德国工人运动诗人,被恩格斯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四)北欧现实主义文学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的童话创作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丹麦文学提高到了世界文学的水平。《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大海的女儿》等都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勃兰兑斯

丹麦文艺评论家文学史家。《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研究了十九世纪前期法国、英国、德国文学的发展流向和内因,有力推动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者由于本书及其它论著,曾被称为泰纳以后欧洲最大的批评家。

比昂松

挪威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因其在戏剧方面的杰出成就,获1903年诺贝尔文学奖。挪威现实主义作家三杰。

(五)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19世纪20年代,俄罗斯文学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普希金的创作对俄国现实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从30年代开始直到90年代,现实主义成为俄国文学的主流。由于具体国情所决定,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与西欧现实主义文学具有不同特点。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第一,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始终鲜明地反映着19世纪俄罗斯的社会现实,以强烈的讽刺手法对农奴制及其残余以及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嘲讽。第二,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的主人公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实现了从“贵族多余人”到“平民知识分子”再到“忏悔贵族”的转变。

第三,有强大的文学理论及时地指导着作家们的创作。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过程

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在五六十年代走向繁荣,到70至90年代达到高峰,并转向衰落。批判锋芒主要针对封建农奴制,后来也触及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一个国家像俄国那样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出现过灿若星群的伟大名字。” 普希金的后期创作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莱蒙托夫、果戈理等早期创作以浪漫主义见称的作家,也在30年代转向现实主义。

“自然派”

由来:果戈理加强了俄国文学的批判倾向。别林斯基则反驳对立派攻击果戈理的言论,认为到40年代后期已形成了以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

特点:真实描写并批判社会的黑暗,以下层人民为作品的主人公,反映人民的疾苦。这恰好是俄国社会迫切需要的文学。别林斯基的理论有力地推动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

发展:经过普希金、果戈理的创作实践和别林斯基在理论上的阐释,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到40年代已经完全获胜,并于五六十年代进入繁荣时期。

赫尔岑 (1812—1870)

《谁之罪?》(1847)创造了另一个“多余人”别里托夫。

冈察罗夫《奥勃洛摩夫》

俄国小说家冈察洛夫

(1812-1891)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 1859 )塑造了“多余人”形象的最后一个典型。这一形象的出现表明,在新的历史时期俄国贵族阶级已经丧失了历史上曾经起过的进步作用,精神上已趋于死亡。表明贵族革命性的终结。车尔尼雪夫斯基

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论点,其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1855)对唯物主义美学作了重大贡献。

小说《怎么办?》(1860)提供了一批“新人”的形象。

新人

是指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出身平民,自食其力,追求自由,意志坚强,富有自我牺牲精神。《怎么办》中的薇拉、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是新人的代表,职业革命家拉赫美托夫则是新人中的优秀分子,具有较高度的理论修养,时刻为革命献身。

19世纪俄罗斯三大文学评论家

别林斯基:“自然派”的理论家,《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先生的中篇小说》车尔尼雪夫斯基:唯物主义美学思想,<现代人>的精神领袖,《怎么办》

杜勃罗留波夫:《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正在的白天何时到来》(六)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特征:

1.与自由资本主义同时产生,历史不长;

2.移民较多,少受封建束缚,崇尚民主自由精神;

3.思潮迭起,内容庞杂,风格鲜明多样。

希尔德烈斯

希尔德烈斯的长篇小说《白奴》写一个混血奴隶阿尔琪历经许多坎坷后逃出南方的故事,作品真实地描写了奴隶们的悲惨生活和蓄奴主的残暴,有力地批判了南方的蓄奴制

《汤姆叔叔的小屋》

废奴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斯托夫人(1811——1896)。她的长篇小说《汤姆叔叔

的小屋(1852)代表着废奴文学的最高成就。

汤姆的形象:逆来顺受的黑人形象。善良、忠厚、宽以待人;虔信基督。汤姆悲剧的影响:当时的美国总统林肯说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欧亨利: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代表作品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等。

欧亨利笔法:欧亨利的小说构思精巧,结尾常常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合乎逻辑而令人信服。欧.亨利认为在生活中充满意料不到的事情,他的小说大多这样结尾。文学界也把这样的结尾方法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或者欧亨利笔法。

亨利詹姆斯

亨利詹姆斯:1843年生于纽约,他的父亲是一位古怪的百万富翁,送他去欧洲受教育。詹姆斯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欧洲度过的。他的22部小说和113个短篇中,很多都是描写眼睛清亮的美国人如何使欧洲人乐观起来。他擅长写欧美文化的差异。他的作品开了美国文学史上心理分析的先河。《苔瑟密勒》(《黛西-密勒》),是描写一位勇敢的美国姑娘如何毁于欧洲世俗的故事。《一位女士的画像》(《贵妇人的画像》)是其代表作。

杰克·伦敦Jack London

杰克·伦敦(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原名约翰·格利菲斯·伦敦(John Griffith London),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卷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唤》《海狼》《马丁·伊登》和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沉寂的雪原》等。

在一个既无固定职业又无固定居所的家庭中长大,美国传记小说家伊尔文·斯通在他的《马背上的水手》里称他是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童工、小流氓头、猎海豹、苦工、偷乘火车、监狱生活、淘金、阅读、驾船、成名、记者生涯、吞药而死

第二节斯丹达尔(司汤达)

斯丹达尔(1783-1842)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原名亨利·贝尔。司汤达是贝尔170多个笔名中最重要的一个,他以此名传世。

一、司汤达的生平和创作

司汤达(1783—1842)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深受法国大革命进步思潮影响,曾随拿破仑军队进驻意大利。他的美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和长篇小说《红与黑》在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居首创地位。善于从政治角度批判现实,擅长心理描写,善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司汤达的创作以30年代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主要作品、论著有《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拉辛与莎士比亚》、《阿尔芒斯》、《法尼娜·法尼尼》、《红与黑》等。

后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吕西安·娄凡》等

人们对他的作品的印象

专好剽窃、粗制滥造、极不道德、混乱难懂、内容贫乏。

随着流言蜚语的澄清,人们发现他的作品的实面目:一笔极其丰富而又取之不竭的文学财富。

自相矛盾:

声称隐藏自己——写自己;

寻找真实——戴着面具;

钦佩数学家——喜欢幻想;

高尚情爱——以庸俗的遭遇为乐;

憎恶的恶棍——衷心希望民主。

司汤达对自己作品的预言:

“我的作品献给少数幸福的人们”。

“1880年将有人读我的作品。”

“1935年将有人理解我。”

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作品在思想、文字、在实质和形式方面的新颖独到之处,比起他的时代来超前好几代人。只有极少数幸福的人才能够理解他。

司汤达文学创作的两个特点

1.每部作品都不属真名实姓;

2.自传体作品占据重要地位。

作品:《阿尔芒斯》、《巴马修道院》、长篇小说《巴玛修道院》

《巴玛修道院》

出版于1839年,受意大利手抄本中16世纪的《法尔耐斯望族创业史》启发写成。描写贵族青年法布利斯在进步的姑妈吉娜的支持下投奔拿破仑军队,法国大革命失败后,在巴玛宫廷参与政治斗争的经历,爱情与政治冒险结合在一起,对法国王权复辟时代的社会给予深刻批判。

二、长篇小说《红与黑》

1830年出版,副标题为《1830年纪事》。小说通过平民子弟于连索黑尔个人奋斗失败的经历,广阔描写了法国王政复辟时代的生活和社会斗争;小说塑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于连的形象,于连既不同于只求温饱的青年,也不属于甘愿出卖灵魂、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一类。他的失败是时代的必然。

《红与黑》的思想意义

《红与黑》是一部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小说,通过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命运,揭露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天主教会的反动本质,再现了法国社会的时代风貌。

《红与黑》分析

1.情节

2.主题

(1)描绘了贵族复辟,资产阶级反复辟的斗争;

巴黎秘密会议:英国的金钱源源供给;组织武装政党;依靠天主教迷惑群众。

在维立叶尔市——法国社会窗口

德瑞那市长

瓦列诺贫民收养所长

马士农神父

(2)深刻揭露教会的伪善和反动

贝尚松神学院——培养阴谋家的大学校。

三位一体的教义:要巩固神权;必须拥护王权;必须一切

听从教皇的命令。

(3)展示了1830年7月革命之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景象。

“每一个篱笆后面都有一个罗伯斯庇尔和他驾来的囚车。”

穆尔侯爵把侯爵名称改为黑色大理石。

德瑞那夫人:有朝一日我被割断了喉咙,求你保护我的家庭吧。

于连形象分析

争论:

个人主义野心家;具有民主思想的革命家;(以雅各宾党人自居;崇拜拿破仑;法庭慷慨陈词;马特尔哥哥称之革命者。)虚伪的骗子,卑鄙无耻。(反抗既不重创资产阶级,也不利于人民。)

第一,他有自由的要求和出人头地的愿望

第二,他有强烈的阶级意识和孤傲反抗的性格。

第三,他采用“个人主义”的斗争工具,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

环境变化,性格变化

维立叶尔市:地位卑下,哇列诺摆阔,愤怒;“赚钱到最悲惨的孤儿弃婴身上去。”在市长家坐最末位置吃饭,愤怒;

出席秘密会议,出使英国后:一万法郎;一块领地;一张骠骑兵军官的委任状;编造德·拉·伟业侯爵私生子的历史。

盘算:30岁做到司令,23岁就该做到中尉以上。

性格的矛盾复杂

无神论者——扮演虔诚的教徒;

倾向雅各宾党人——参加保皇党阴谋;

民主主义者——装成他鄙视的贵族;

向往高尚道德——装扮成答尔丢夫;

渴望真正爱情——却利用它达到目的。

活动的三个场景

维立叶尔市——贝尚松神学院——穆尔府邸

社会意义

于连的个人奋斗道路,带有争取政治、经济利益的欲望,表现出要求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是合理的、正义的。他的行动本身带有向不合理等级制度挑战的性质。于连的个人奋斗,在拿破仑时代或许会成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但是在王政复辟时期——扼杀一切生机和活力的时代,却成为“叛逆的平民悲惨的角色。”成为“一个和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

于连形象

于连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小说描写了他反抗、追求、失败的短促的一生。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平民知识分子反抗社会、进行个人奋斗的典型。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家。为了实现个人野心,又与现实妥协。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道德廉耻。他的堕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反抗的一面是于连性格中的主要方面。

《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首先,成功地组织了故事情节。司汤达认为,“文艺是一面镜子”,必须反映现实生活。他是在这样的观点支配下来构思小说的故事情节的。

其次,描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司汤达把人物性格的发展与人物活动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特别注意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第三,成功地心理描写。

第四,红与黑的象征意义:红军装-黑教袍;革命-复辟;积极的个人奋斗-阴谋诡计

艺术特色

(1)梯形结构;

(2)心理描写艺术。

Ⅰ、外貌肖像、行动和心理描写结合;

Ⅱ、利用两个人物之间思想感情的对比刻画人物心理;

德瑞那市长——老索黒尔

在行动中刻画人物的心理

于连对德瑞那夫人握手前的心理描写;

有爱情——无爱情

于连收到马特尔小姐的信后的心理:

德瑞那夫人与马特尔小姐

深沉、温柔、优雅、浪漫、高傲

纯洁、真实、热情、有风采。

冲破门阀观念进一步与之结婚

“心坎里的爱情” “头脑里的爱情”

背弃宗教叛逆思古幽情

与于连同死埋葬情人的头颅

第三节巴尔扎克

一、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 简介

(一)生平

生日:1799/5/20/ 出生地:图尔市

1814:随父迁居巴黎

1816-1819:法科学校学习法律

1819-1829:练习写作,曾投笔从商

1829:发表《朱安党人》

1829-1850:创作《人间喜剧》

忌日:1850/8/18

(二)巴尔扎克主要作品

《贝姨》《高老头》《交际花盛衰记》《欧也妮·葛朗台》《钮沁根银行》、《幻灭》《农民》

(三)对巴尔扎克的评价

1.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2.在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3.他为我们留下的作品,一座高大而坚固的,建立在花岗岩基石上的丰碑。

4.司汤达在近代法国小说史上虽占有重要地位,巴尔扎克的硕大形象却不免使他

相形见绌。以精力的浩瀚,产品数量的庞大与繁复多样而论,巴尔扎克实不愧为散文中的雨果。

5.通过《人间喜剧》,巴尔扎克“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

二、巴尔扎克的世界观

1中产阶级家庭出身,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浓厚的贵族意识与封建道德观念。2自封为贵族、参加保王党与对七月王朝的失望和不满。

3同情贵族与把他们写成不配有好命运的人。

4揭露资本主义罪恶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5是一个唯物论者,但又夹杂着唯灵论的成分。

6反对金融资产阶级,对贵族的败落充满同情。

7同情下层人民,却又维护私有制。

8认识到宗教作为统治阶级工具的作用,但又认为宗教可以遏止人欲横流。

9接受了阶级斗争的观点,但又主张自由贸易的经济政策。

三、重要作品分析

从1829年开始到1848年为止,巴尔扎克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1829—1835年是第一阶段,写了40多部作品,主要有《高老头》《欧也尼·葛朗台》等。

1836—1842年是第二阶段,写了30多部。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钮沁根银行》、《幻灭》等。

1843—1848年是第三阶段,创作了10多部作品,最重要的是《农民》、《贝姨》等。

(一)《人间喜剧》的思想内容

巴尔扎克把《人间喜剧》分为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内容最为丰富。从整体来看,《人间喜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描写了封建贵族阶级没落、衰亡的历史;

第二,描写了资产阶级罪恶的发家史;

第三,揭露了金钱的罪恶、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关系。

(二)《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

资产阶级的进攻和贵族阶级的衰亡:“他描写了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攻之下逐渐屈服,或者被这种暴发户所肢解;他描写了贵妇人------怎样让位给专为金钱或衣着而不忠于丈夫的资产阶级妇女。”

(三)《人间喜剧》的基本内容

1.贵族阶级的没落

在资产阶级的进攻面前,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高老头》中的鲍赛昂子爵夫人;

贵族虽在政治上仍是统治者,但不得不与资产阶级联姻来挽救其衰败的经济状况:《古物陈列室》;

有的贵族死抱住贵族观念不放,最终落得可悲的的下场:《苏城舞会》《被遗弃的女人》

2.资产阶级的上升

(1)高布赛克是早期高利贷者的一个典型

早期高利贷者,带有浓厚原始积累色彩的资本家。只要有利可图,他会锱铢必较,不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他自称是人们“命运的主宰”,没有任何信仰和道德,只相信金钱:“金钱代表了人间的一切力量。”他的剥削方式和积累方式是简单幼稚的。放高利贷,收集抵押品,不懂得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的好处。没有任何乐趣,拼命克己,吝啬得甚至连个人正常消费也被认为是对资本积累的一种掠夺。这个外表寒碜的干瘪老头死后,人们在他寒酸的房子里发现:炉灰下埋着金子,书里夹着钞票,“腐烂的肉馅饼”,“长了毛的蛤蜊和鱼”,发出令人窒息的臭气,一箱箱茶叶,一包包棉花,一桶桶糖、甜酒、咖啡、烟草,各种家具,……大都是赎不出去留在他手里的抵押品。

拜金主义的恶果:高布赛克之流毁灭了无数人,也毁灭了他自己。

(2)老葛朗台善于审时度势,大搞投机,比高布赛克“高明”多了。老葛朗台抢夺女儿的东西:“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了一个熟睡

的婴儿……老家伙想掏出刀子撬一块金板下来。”同样贪婪,爱财如命。(3)葛朗台发家史

葛朗台从农业资本家起家,后大搞商业投机和高利盘剥,成为高利贷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后经营地产,涉足证券交易,买卖公债,开始有了金融资本家的特点。

葛朗台是一个过渡型的资本家。葛朗台与高布赛克生活的时代相仿,在贪婪和吝啬方面并无本质差别,但在发财手段和方式上,要比高布赛克高明和多样。

(四)《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

①宏大的规模,反映出了时代的本质特征

《人间喜剧》反映了自1816年至1848年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风俗史,内容涉及城市、乡村、巴黎、外省、军事、政治诸方面,并且揭示了现实发展的必然趋势及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本质的方面,是法国文学史上规模空前宏伟、内容空前丰富的现实主义作品。

②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巴尔扎克说:“典型是类的样本。”他注重人物性格对环境的依存关系。他也注意到典型环境的描写,通过对人物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逼真描绘,为典型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和性格发展的依据,也展示了特定时代的风貌。在人物塑造上,巴尔扎克运用人物再现法,使一些人物的性格在不同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同时,通过精细的外貌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夸张的手法,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注重写人物性格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

③重视细节的真实性,特别是经济细节的真实性

巴尔扎克注重写物,包括日常生活的一切物质条件(房屋、家具、陈设、衣服、器皿等),把写物和写人结合起来,把物视为人物性格的外在表现。巴尔扎克还特别重视写经济细节,以精确的数字来说明问题,作品中大量的经济细节,受到了恩格斯的高度称赞。

④开创了西方小说新的结构模式,即网状结构模式。

通过众多的情节线索的交织,形成纵横交错的情节网络,立体的展示生活的横断面。《欧也妮?葛朗台》:欧也妮的故事,老葛朗台的故事,查理的故事,拿侬的故事,蓬风所长的故事,克罗旭的故事。等等。以欧也妮和老葛朗台的故事

为中心,构成索漠城纵横交错的社会生活网络。

四、《高老头》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使用“人物再现法”的第一部作品。被称为是《人间喜剧》的“序幕”。

人物再现法:作者让同一人物在几部作品中出现,每部作品只表现这个人物的某一段或某一侧面的生活,几部作品共同完成了这个人物的生活史。在《人间喜剧》中,有460多个人物是重复出现的。拉斯蒂涅、吕西安、伏脱冷、纽沁根、皮安训。

分类整理法:

风俗研究: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归入《风俗研究》的作品最多,也是构成《人间喜剧》的主体。1.私人生活场景:“描写童年、少年和他们的过失。”《高老头》《高利贷者》《夏倍上校》2.外省生活场景:“表现热情、盘算、利欲和野心的时代”,揭露外省资产阶级和贵族的拜金主义。《欧也妮·葛朗台》《幽谷百合》《幻灭》 3.巴黎生活场景:这是“一幅表现趣味、恶习以及一切肆无忌惮的行为的图画。”《纽沁根银行》《贝姨》《邦斯舅舅》 4.政治生活场景:《一桩无头公案》《阿尔西的议员》5.军旅生活场景:《舒昂党人》6.乡村生活场景:《乡村医生》《农民》

哲学研究:通过富于哲理和幻想的情节,挖掘和阐明社会弊病的根源。《驴皮记》;《绝对之探亲》;《不为人知的杰作》

分析研究:是对社会原则的讽刺性探讨:《婚姻生理学》;《夫妇纠纷》《高老头》的四条线索:

1.退休面条商高里奥被两个女儿榨干,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

2.贵族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迈出了向上爬的第一步。

3.苦役监逃犯伏脱冷引诱拉斯蒂涅合谋争夺遗产,身份暴露后被捕。

4.巴黎贵妇鲍赛昂夫人败于资产阶级妇女手下,凄凉地退出上流社会。

《高老头》的思想意义

小说通过对高老头、拉斯蒂涅等主要人物的描写、刻画,反映了王政复辟时期贵族阶级衰亡和资产阶级兴起的历史趋势;揭露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批判了金钱的罪恶。

人物形象分析

1.拉斯蒂涅形象分析

是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主人公。是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原则腐化的贵族青年的典型。性格特征:热情、正直、真诚、善良、高尚。

由贵族子弟而蜕化为资产阶级野心家。其人生道路上的“人生三课”,颇具社会批判意义。第一课,鲍赛昂夫人告诉他:“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做驿马,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高峰。”第二课,伏脱冷:“要捞大钱,就该大刀阔斧地干,要不就完事大吉。……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的腥臭。可是要作乐,就不能怕弄脏手,只消你事后洗洗干净:今日所谓道德,就是这一点。”第三课,伏脱冷被捕,鲍赛昂夫人败北,高老头的惨死。同时,他“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决心和巴黎上流社会“拼一拼”。

拉斯蒂涅的堕落是资产阶级金钱至上原则对贵族子弟腐蚀吞噬的结果,同样表明了贵族阶级的没落。

2.鲍赛昂子爵夫人: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的快,你毫不留情的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驿马,把他们骑的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高峰。

3.伏托冷:要弄大钱,就该大刀阔斧的干,要不就完事大吉······人生就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就不能怕弄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人与人之间就象一个瓶里的许多蜘蛛,不是你吞了我,就是我吞了你,要追求百万家财,得用陷阱。在巴黎人堆里打天下,不像炮弹一般轰进去,就得象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老实一无用处。

是掠夺者和野心家的另一种典型。深谙并能无情地披露和鞭挞社会黑暗内幕,但也只是不得意的野心家发出的怨恨言辞。他信奉的是:为了向上爬,可以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卖身投靠。他与纽沁根泰伊番的区别,后者是有地位的强盗,而他是没地位的强盗。只要有机会,这种人也会成为有地位合法的强盗。

4.高老头:

高老头是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伦理感情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小说通过对高老头家庭关系的描写,通过对他与女儿道德观念上的冲突的

表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所以,高老头的悲剧是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战胜封建宗法道德而造成的悲剧。

拉斯蒂涅形象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作品通过拉斯蒂涅堕落的过程,反映了金钱对人心的腐蚀力量,剖析了资本对人性的毒害,展示贵族必然衰亡的历史趋势。

拉斯蒂涅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一个依靠反向价值进击社会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再现式人物。具有浓厚封建宗法制观念的商业资产者的形象。在投机和商业经营方面,高老头颇具“才气”,不过在家庭关系上,他却有着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溺爱女儿,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爱钱,更爱女儿。

《高老头》的艺术特点:

第一,体现了巴尔扎克环境描写三段式的特征.小说先写外景,再写内景,然后人物出场.

第二,典型环境之间形成对比关系,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间形成互动关系,拉斯蒂涅在金碧辉煌的鲍赛昂府和破旧简陋的伏盖公寓之间来回行走,自然会剌激他对贫富的不同感受,剌激他向上爬的野心进一步膨胀,为拉斯蒂涅的转变提供了可信的环境条件.

第三,小说人物描写体现了巴尔扎克写人物的两个特点:一是杂取种种人,形成一个人物形象;二是描写人物的某一种情感或欲望特征,将其放大到极致,例如高老头的父爱就是这种写法.

第四节福楼拜

福楼拜(1821-1880)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生平与创作:

生于卢昂医生世家。童年在父亲医院里度过,医院环境培养了他细致观察与剖析事物的习惯,对日后文学创作有极大的影响。主张小说家应像科学家那样实事求是,要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准确地描写;还提倡“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反对小说家在作品中表现自己。他的作品语言精练、准确、铿锵有力,是法

国文学史上的“模范散文”之作。

福楼拜的艺术主张:

1追求真实性

2追求客观态度

3追求艺术美

二、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的代表作,出版于1856年。描写女主人公爱玛由于追求不正当的“爱情”而最终导致自杀的悲剧命运。小说的副标题是“外省风俗”,作者通过爱玛的悲剧,充分展现了法国七月王朝时期外省的人情风俗和世态炎凉。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爱玛生性热烈、耽于幻想,在修道院里接受的是违反天性的禁欲主义教育,使爱玛脱离了现实的爱情生活,刺激了她对虚幻爱情的渴望,羡慕和追求贵族生活。而堕落的社会、商人和高利贷者等资产阶级对一个无援女子的勾引和迫害,都是造成她悲剧的原因。

《包法利夫人》这部残酷的写实主义名著,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消极浪漫主义的清算。它熄灭了让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光环,令人看见底下黯然的真相。没有一点让人做梦的企图,让你领受到的是更为真实和残酷的现实。通过典型环境的描绘和典型人物的塑造,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基本特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艺术上清澈而完美,故事完整结构严密,描写准确而细腻。成为当时一部“新的艺术法典”。

第五节狄更斯

一、生平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最杰出的代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的发表,标志着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

二、创作

(一)狄更斯的创作道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精选)十九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席卷全欧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及南欧和东欧民族解放运动的不断增长。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从根本上推翻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而且打破了整个欧洲的封建体系,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它的功勋正如列宁所说:“这次革命……给资产阶级做了许多事情,以至于整个十九世纪,即给予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 一、“浪漫主义”概念的演变 近代的“浪漫主义”(Romanticism)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Romance),来自拉丁语。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传奇、英雄美女的爱情和风流韵事等。 罗曼司在17世纪中叶转为“浪漫的”(“罗曼蒂克”Romantic),具有“想象的”、“传奇般的”、“不切实际的”、“忧郁的”、“堂吉诃德式的”多重含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了17世纪末,这些中世纪的罗曼司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总称为“浪漫的”诗歌。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的”就成了一个十分流行的术语。1777年,卢梭在《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沉思》中使用了这个字:“碧叶纳湖的沿岸比起日内瓦湖的沿岸来更荒野,更是浪漫的,因为岩石和树林更紧密地围绕着湖水。” 二、文化风气 十九世纪初期的整个文化风气,就是浪漫主义的盛行。浪漫主义(Romanticism)成为英、法、德三个主要国家的文化环境,共同的特点是崇拜感情,崇拜大自然,反对古典主义的权威和传统。 在19世纪初期,政治、哲学、音乐、绘画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点,它们和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互相影响,互为联系,结成了一个统一的浪漫主义文化环境,展示了浪漫主义时代的风貌。 三、自由主义思潮 文学与政治的联系,西方文学史上还没有过像浪漫主义文学与当时的政治时局的联系那样紧密,浪漫主义几乎成了自由主义的同义词,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被看成是一回事。 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到1830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欧洲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宁中。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引起了人民的普遍失望,拿破仑战争、欧洲“神圣同盟”的镇压,封建王朝统治的恢复,使人民深受封建专制独裁的奴役,引起普遍的不满,向往政治上的自由主义。 19世纪前30年,法国自由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是贡斯当和“空论派”思想家(一些大学教授和作家组成)。 自由主义思潮表现了法国资产阶级对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口号的不同解释。它修正了卢梭的契约论思想,认为自由平等不在于政权建立在全体人民的社会契约上,而在于要保证个人自由,即个人独立于社会和国家约束之外的自由。 自由主义思想强调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整个19世纪文学的精髓。19世纪文学中的“世纪病”、“个人反抗”,都是在自由主义思潮的背景下产生的。浪漫主义作家把政治自由的原则广泛运用到文学艺术领域。很多作家自觉把政治自由原则用到文学运动中,坚持文学的自由主义。 雨果认为,“文学自由正是政治自由的新生女儿”,“在不久的将来,文学的自由主义一定和政治的自由主义能够同样地普遍伸张”。“浪漫主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 浪漫主义所涉及的“自由”、“理性”和“感情”,包含着大量的哲学意义,以至浪漫主义这个词直到今天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四、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哲学领域里的浪漫运动,它成为文学领域里的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是唯心主义,它对自我的强调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情绪。 康德的天才灵感说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1724——1804)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他认为只有在艺术中才有天才,它是一种天生的、别人学习不到的独创的能力。他说,天才是“天生的创造功能”,“天生的心理的能力”。天才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灵感是怎样涌上心头的,连艺术家本人也不清楚。 费希特的自我论 费希特(1762——1814)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主张“自我”创造一切,“自我”之外没有独立自在的其他事物。 “自我”学说,着重阐发了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他把“自我”看作行动着的主体,自我要用行动来

(完整word版)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资料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资料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一、概述(一)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流行于欧洲、而后波及美洲的文艺思潮。(二) 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 法國大革命催生的社會思潮以及革命后人们启蒙理想的破灭与对现实的不满的產物; 2. 英国工业革命后的残酷现实; 3. 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4. 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為歐美浪漫主義文學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 5. 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經歷了歷史的發展過程,它是以往浪漫主義手法的集大成,其直接渊源,有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与法国卢梭的作品等。(三)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1. 思想内容特征:1) 強調創作的絕對自,反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要求突破文學描繪現實的範

圍;2) 从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或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表述对人民的同情,设计理想社会的图景;3) 酷愛描寫中世紀和以往的歷史,宣传个性解放,反对文明对人性的束缚、压迫。4) 偏重於描寫自然風光,厭惡資本主義文明和現實,標舉盧梭“回歸自然”的主張。 2. 艺术特征:1) 強調個人感情的自抒發,有強烈的主觀性;2) 浪漫派對各種藝術形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民間文學的重視以及詩體長篇小說的創造;3) 浪漫主義文學慣用對比和誇張,使用非凡的題材和離奇的情節,塑造超凡人物形象,重視丑的美學價值,大力提倡想像;4) 憂鬱感傷的情調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以勒內為代表的“世紀病”是最集中的表現。二、各國浪漫主義文學(一)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 背景:政治經濟落後、資產階級的軟弱以及唯心主

外国文学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论浪漫主义文学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论浪漫主义文学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一直都是文学创作的两个主流,无论是哪一种流派兴盛,都抹杀不了另一种流派的存在。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都是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所以它们之间有着很多共性。在没有学习这两种文学之前,也许只会简单认为这两种流派的区别只在其写作手法上,即现实主义比较客观简洁地描写我们的现实生活,浪漫主义则是运用一些夸张、虚幻的手法,但是认真学过之后,我们发现,这样想是肤浅的。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因此有很多作品歌颂自由平等,思想积极热烈。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也就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浪漫主义手法着重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想象,抒写作者的理想,因此往往不同于现实的本来面目。而无论是古希腊的悲剧还是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还是荷马史诗和神话,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浪漫主义文学很重视挖掘历史题材,尤其重视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雨果是其中的领军人物。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因其自身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因此被高尔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影响了文学创作,现实打破了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浪漫主义惯用对比和夸张不同,现实主义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主义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以现实性比较强的叙事文学为主,长篇小说在这一时期走向了繁荣昌盛。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差异,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 第一、题材主题上 浪漫主义着力于表现理想化中自由平等的“未来型”社会,现实中不存在而在他们心中的生活。但是现实主义文学完全相反,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现实的如实客观的描绘,强调真实地反映生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因为其真实客观地描写了法国上层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现象,被恩格斯称为“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揭露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所带来的贵族衰落史以及因之而出现的金钱统治一切所带来的悲剧。是对现实生活强烈的表现和批判。相比之下,《巴黎圣母院》着重于表现对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这两个美与丑对比十分强烈的人的心灵美,写出了一个悲惨的现实故事,并不是很重视对现实环境的仔细描绘。 第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浪漫主义文学将感情的表现体现在非自然的人或者事物身上,也就是传说中的神灵、伟人或者是英雄身上,赋予这些人物伟大崇高的品格和人道主义光辉以及超人的智慧和毅力,显得有些与生活脱节。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描写,着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作家接受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形象通常都贴近生活,且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他们常常是某种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在他们身上显示了社会历史的盛衰。以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例,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雪莱把普罗米修斯塑造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斗士,是一个典型的英雄人物。全篇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则不同,比如其中的列文,这是一个带有自传性的精神探索者的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美国文学经历了从浪漫情绪到现实情绪再到绝望情绪的历史变迁。) 社会背景 (1)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原先平静和谐的农业文明被打破,由开始那种“远方小山村”的回忆转化为后来对农村生活的无奈和悲叹;田园化和理想化的“农村镀金主义”价值观念逐渐被冷漠与恐惧的“自然邪恶论”所代替,并逐渐引发了后来自然主义文学的决定论和悲观主义情绪。 (2)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农业文明语境下的大众理想和偶像受到普遍怀疑,那种坚定的宗教信仰与怀旧的国民心态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渐走向死亡。然而,旧的理想与偶像的消失需要新的理想和偶像的补充和替代。新的工业资本家取代了上帝或精神寄托者的位置,成为美国新文化中大众理想与偶像的代表。(3)从社会层面上讲,传统小说中的和谐社会转化为残酷竞争社会,传统小说中的“父亲”与“家庭”则转化为竞争社会中的“老板”与“工厂”。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所形成的社会分工代替了原来农业文明中的社会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不再是依据明显的家族或政治遗传权力形成的等级制度,而是一种按照

经济生产和劳动分配形成的等级制度。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原来依靠国家机器维持的统治体制逐渐转变成依靠经济机器维持的社会统治。 (4)随着经济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统治自己的东西变成一种“无形的铁手”,人们在生存的斗争中会觉得有一种难以理解的力量总是在控制着他们,但又不知道这种力量到底是什么。自然主义所叙述的就是社会主体在生存中抗争、在注定的失败中堕落以及在悲剧性的结局中灭亡的故事。但是,这种悲剧化的叙述并不是自然主义作家故意追求艺术效果的产物,而是对当时美国现实的一种心理反映,暗含了作家意识形态和对社会的价值观念判断的转变。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1)自然主义文学作家注重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表现主体对自然和社会的生理和心理反映,标志着社会文化意识从理想化到工具化的价值观转变。 (2)作为社会成员行为和动机的内驱力,大众深层意识的转变是社会价值观变迁的主要内容。自然主义文学作家聚焦人类的深层意识和欲望冲动以及未曾探测的阴暗角落,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怎样使人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一)德国浪漫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在德国兴起。 早期浪漫派,因在德国城市耶拿的小团体而得名,缅怀过去,歌颂中世纪。 晚期浪漫派,1806--1830 等为代表。 年之后出现,以海涅为代表的。 代表作家: 1、施莱格尔兄弟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主要贡献: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2、格林兄弟 是日耳曼语言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2-1815) 另有两卷《德国传说》。 3、霍夫曼 复杂和有争议的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的色彩。

代表作:《金罐》穷大学生安泽穆斯 4、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 代表作:《诗歌集》,德国诗坛上继歌德之后最伟大的抒情诗人。政治讽刺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概况 英国的浪漫主义有鲜明的英国气质,也就是“自然主义”,英国诗人全都是大自然的观察者、爱好者和崇拜者。 表现在文学中有以下几方面体现: 首先是对乡村和大海的热爱; 其次是对高级动物的喜爱和对一般动物世界的熟悉; 第三是英国人明显的个人独立性; 第四是讲求实际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与追求正义的强烈意愿。 因此,这个国家善于思考的人自然地分成两大政治集团: 1、湖畔派三诗人:1)华兹华斯2)柯勒律治3)骚塞 1)华兹华斯 他的美学主张可视为欧洲的美学主张。 1798年与柯勒律治合出的《抒情歌谣集》,其“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后期的《丁登寺》是公认的不朽之作,表达对自然的感情。 美学主张:返回自然,被誉为“自然诗人”。 此外,又是十四行诗圣手。 他是浪漫主义诗歌第一个有成就的大诗人,开一代诗风,是西方诗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四大主题: 自然; 儿童、童心、童趣; 人的孤独感; 坟墓,死亡。 2)柯勒律治 1797年,他与华兹华斯结识,同年他写出了著名的《古舟子咏》(《老水手》)和长诗《克丽斯特贝尔》的片段--再也没有写完续篇。 3)骚塞 早在华兹华斯前就是桂冠诗人。 作为御用诗人,写有《审判的幻影》,攻击拜伦,也为拜伦所攻击。 : 1)拜伦2)雪莱3)济慈 《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钦契》、《西风颂》、和政治抒情诗《给英格兰人的歌》。 长诗《阿多尼斯》纪念济慈的哀诗。 《希腊古瓮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批判地再现当时存在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解剖性的暴露、撕毁所有一切的假面具,故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高尔基 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文学的在各国的发展 一、背景 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工业化的影响) 特定的社会心理因素是促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中介环节之一。 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同19世纪上半期欧洲的哲学和科学有密切的关系。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除了外部因素外,还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和内部原因,有其历史承传。 二、思想特征 1、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2、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3、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三、艺术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四、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一)法国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司汤达(1783-1842) 2、巴尔扎克(1799-1850)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3、梅里美(1807-1870) 一位极具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以中短篇小说赢得文学史上的地位。 代表作:《高龙巴》、《嘉尔曼》(《卡门》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文学人物画廊中极为鲜明突出的叛逆者形象)。 《嘉尔曼》 唐·何塞:骑兵—下士—中士—盗匪 嘉尔曼:波希米亚姑娘、走私犯、丈夫独眼龙迦奇亚 嘉尔曼的外貌描写: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环节。了解批判现实主义,必须从对现实主义的认识开始。现实主义是艺术领域中真实、客观地再现生活图景的一种方法。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是生活的形象反映,它忠实于现实,毫不粉饰和回避客观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社会和历史的某些本质的东西。历史上一切真实地记录、表现了生活的典型性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 狄更斯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揭露剥削阶级的暴行,是出于人道主义思想;他指责革命者的暴力行动,宣扬阶级调和,也是出于人道主义思想,这正是狄更斯思想的两重性有人指出,狄更斯看到了那个时代存在的社会问题,并且用自己手中的笔勇敢的表现出来,这一点值得中国的作家学习。“在这个写作的圈子里,投机取巧的写作比比皆是,有太多撒谎的作家和拍马屁的作家,许多作家并没有起到其作为社会良心的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内地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在经济繁荣之下却潜藏着不少社会问题。作家在经历这种社会变迁时,应当用自己的方式将之记录下来,但当代作家做的远远不够。狄更斯对当时所处的时代不回避,敢于如实表达,这恰恰是很多中国作家所缺乏的。 同样的现如今的文坛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最大的特点是作品的速生速朽。有的作家一年出六七部长篇,却难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是换得一些金钱和一时的名气。 我们的时代缺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缺少指领人们行为道德规范的准绳,文坛的急躁,社会的急功近利使得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交流,人内心的破坏与陷落 也许当代的中国文学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并不少,但能够高于现实,而批判现实的文学作品,实在是太少。在当代中国,虽然有很多作品是批判过去的,但因为毕竟都是一些批判过去社会现状的,所以批判与不批判似乎意义不是很大。 无论古今中外,作为高尚的,且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文学,应该始终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而不断推陈出新开拓创新。同时文学又作为人类最智慧的老人和清醒的哲学家,时刻叩问着现实和人生,而毫不留情地鞭策和挞伐着社会的丑陋、肮脏、污秽和难看的东西等等。然而,现在的中国还依然有这样的文学吗? 也许作为学校里的学生,可能愚拙浅见,然而,那些历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顶尖级的文学巨匠和泰斗们,他们又哪一位的作品不是出自于这样的正义豪情和博爱的良知才成功登上世界级文学的宝座上的呢?当然,中国曾经有一个文学巨匠是这样的,那就是被毛泽东称之为骨头“是最硬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斗士鲁迅先生了。也许自他以后,从此在中国大地,再没有出现过第二人,或把第二人也全部扼杀了。 文学的根本就是正义和良知,别人不清楚的,别人旁观的,别人正在犹豫或者优柔寡断的,等等,文学便象一把正义的钢刀,它会及时地,敏锐的,且极其准确而又毫不留情地刺向任何不正义之处。或者刺向任何存在缺陷、漏洞和问题的方面。严格来说,文学是为社会服务的,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效敬终身的。可是,我国的文学究竟怎么样了?又究竟都为了什么?又为谁而服务着? 我们的时代缺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缺少指领人们行为道德规范的准绳,文坛的急躁,社会的急功近利使得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交流,人内心的破坏与陷落。如果文学脱离了豪迈的正义情怀和呐喊的先锋作用,文学就自己把自己束之高阁了,或故意装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味,于是文学便走向了末路和毁灭的边缘。

8-1 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第八章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一) 第八章 授课题目: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思想艺术特点和发展状况; 理解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掌握左拉、莫泊桑、波德莱尔创作的社会价值及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社会价值及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教学方法:互动式的讲授;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间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思想艺术特点和发展状况 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 19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50至70年代,法国处于第二帝国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同时进行殖民扩张。拿破仑第三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迫害共和派。由于他在军事上的无能,导致1870年以色当战役的惨败。普法战争的爆发表明普鲁士日益强大,欧洲的几个强国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尖锐矛盾。第二帝国的败北加深了民族矛盾,由此产生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巴黎公社也是社会主义思潮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当局为了转移矛盾,制造了轰动一时的德雷福斯案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实证主义、唯意志论、直觉主义等哲学思潮广泛流行。 这就是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自然主义在思想上受到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决定论的深刻影响。它的哲学基础是孔德(1798—1857)的实证主义。实证一词即“实在”、“确定”、“精确”的意思。孔德的实证哲学(《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只研究具体的事实和现象,而不追究事实和现象领域内的本质与规律性。他把一切现象看成不变的自然规律,不去探索原因和目的。孔德力图将哲学融化于自然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资料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 一、概述 (一)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流行于欧洲、而后波及美洲的文艺思潮。 (二)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法國大革命催生的社會思潮以及革命后人们启蒙理想的破灭与对现实的不满的產 物; 2.英国工业革命后的残酷现实; 3.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4.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為歐美浪漫主義文學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 5.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經歷了歷史的發展過程,它是以往浪漫主義手法的集大成, 其直接渊源,有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与法国卢 梭的作品等。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1.思想内容特征: 1)強調創作的絕對自由,反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要求突破文學描繪現實的範 圍; 2)从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或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表 述对人民的同情,设计理想社会的图景; 3)酷愛描寫中世紀和以往的歷史,宣传个性解放,反对文明对人性的束缚、压迫。 4)偏重於描寫自然風光,厭惡資本主義文明和現實,標舉盧梭“回歸自然”的主 張。 2.艺术特征: 1)強調個人感情的自由抒發,有強烈的主觀性; 2)浪漫派對各種藝術形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民間文 學的重視以及詩體長篇小說的創造; 3)浪漫主義文學慣用對比和誇張,使用非凡的題材和離奇的情節,塑造超凡人物 形象,重視丑的美學價值,大力提倡想像; 4)憂鬱感傷的情調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以勒內為代表的“世紀病”是最集中的 表現。 二、各國浪漫主義文學 (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源地(開始于18世紀90年代) 1.背景:政治經濟落後、資產階級的軟弱以及唯心主義哲學的盛行,決定了德國早期 浪漫主義文學具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宗教色彩、哲學色彩和神秘怪誕色彩,写 夜、死亡、遁世的作品居多; 2.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早期浪漫派(耶拿派) a)史雷格尔兄弟(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1].创办《雅典娜神殿》 [2].宣传与古典主义对立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 i.强调想象与情感; ii.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与艺术无目的论; iii.追求宗教的神秘感和象征感。 b)诺瓦利斯(耶拿派创作上的主要代表)

2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一、历史背景 1848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年份。法国的二月革命、特别是六月革命,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直接对抗中显示出自觉的阶级意识;1847年、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的新高潮,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就在这一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伟大的纲领性著作《共产党宣言》。 在西欧革命浪潮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的影响下,东欧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更大的高潮。在波兰,1830年、1846年和1848年相继爆发了反对奥地利和沙皇俄国的起义。在捷克,1848年掀起了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斗争。在匈牙利,1848年的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并发展成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民族独立战争。在奥地利和土耳其统治下的罗马尼亚几个公国,也都开展了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这些革命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19世纪40至50年代,北欧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造船、航海、伐木和农业方面有了显著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国资产阶级也先后参加了政权。在欧洲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北欧各国农民运动不断高涨。与此同时,挪威的民族独立运动也逐渐高涨。挪威从14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一直是丹麦的附庸国,1814年宣布独立,但不久又被迫与瑞典结成“联盟”。挪威人民长期受异族统治和压迫,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不断起来斗争,到1905年终于获得独立。 在俄国,从50年代开始,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革命民主主义者逐渐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成为解放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成为思想界和进步文学的领导力量。 俄国在1853年到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50年代末期,农民运动又高涨起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速了。舆论界几乎都在抗议农奴制的专制残酷,谴责它所造成的经济落后状况。沙皇慑于革命形势,不得不于1861年宣布进行“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这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的改革,这是俄国在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前进的第一步。它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条件,却仍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使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因此,如何对待农奴制改革就成了各派政治力量斗争的焦点。资产阶级自由派和革命民主主义派是这个时期“两种历史倾向,两种历史力量的代表。”自由派赞美改革,掩饰改革后更为尖锐的阶级矛盾,他们力争同农奴主合伙瓜分政权,革命民主主义者则揭露改革的骗局,“宣传农民革命的思想”,因此,他们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60年代初的革命形势很快就被扼杀了。 美国独立以后,北部的工业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可是在南方仍然存在着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蓄奴制。资本主义和奴隶制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并存引起美国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到了19世纪中期,爆发了南北战争(1861-1865)。在战争中,广大劳动人民和黑人,为黑人的解放作出了重大牺牲,终于以北部的胜利恢复了美国的统一。这次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伟大意义。 内战粉碎了蓄奴主的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个时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资本和财富不断集中,形成了垄断资本和金融财团。这些财团操纵着全国经济命脉,控制着国家的政权,决定政府内外的政策,形成了寡头政治。1889年爆发的美西战争,是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是它进行大规模对外侵略的开端。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发展可扩大,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在美国也得到了广泛传播。1886年5月1日,几个大城市发生了几十万工人的大罢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斗争取得胜利,从此人们开始纪念这一天,称之为“国际劳动节”。1909年3月8日,芝加哥的女工为了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第二年在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大会上,决定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二、文学状况 这一时期的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并进一步显示出各自特点。英、法等国的文学在持续发展,但批判锋芒有所减弱。此时,文学重心发生转移,俄国和北欧文学取得的成绩最高。 1.法国 法国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是福楼拜。 2.英国 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哈代。 3.俄国 19世纪下半叶,是俄国文学的黄金时期。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俄国文学一越成为世界文学大国。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迈进的第一步。它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但仍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围绕这次改革,资产阶级自由派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前者赞美改革,后者认为改革只是骗局,宣传更为彻底的“农民革命”思想。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发表了大量的论著,主张文学应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和具有“人民性”,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繁荣的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的文学和前期相比,突出的变化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多余人”形象被“新人”形象所取代。这种变化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已经逐渐丧失其进步意义,平民知识分子登上了政治舞台,人民群众已经开始觉醒。 “多余人”形象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之后,莱蒙托夫在小说《当代英雄》中塑造了“多余人”毕乔林、屠格涅夫(1818-1883)在小说《罗亭》中塑造了“多余人”罗亭的形象,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成为最后的“多余人”形象。

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1.历程:19世纪中叶的法国开始萌动。60年代,龚古尔兄弟相继发表的理论和作品,标志着自然主义文学的诞生。6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左拉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述,并创作了《卢贡-马卡尔家族》,成为自然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70年代末,左拉周围聚集了一群年轻作家,莫泊桑、于斯曼等,他 ,被视为自然主义的盛举。80年代中,“梅塘集团”解体,法国自然主义开始衰落,而影响却逐渐蔓延至全欧洲,尤其在德国声势浩大。 2.理论:自然主义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受科学技术进步的触动,在实证哲学、进化论、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成果的启发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科学”、“真实”是自然主义追求的目标。 3.风格:平和、冷静、无动于衷的叙述文体。作家在作品中竭力隐去,少有议论。为20世纪许多流派所吸取。 4.评价:自然主义把人类社会等同于自然界,把人等同于任何一种生物,因而常以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忽视甚至无视人的社会属性,引发出许多错误的结论,也描写了大量酗酒、淫荡、神经质等畸形变态的现象。但总体来说,以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审视人的行为和心理,体现了自然主义要科学、准确地剖析人的努力,是有益于丰富人对自身复杂性的认识的。 5.代表作家:法国龚古尔兄弟、左拉。 (二)唯美主义文学 1.发展历程:发端于30年代的法国。诗人、小说家戈蒂耶最早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成为唯美主义的纲领性口号。他精心构思的小说《莫班小姐》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之一。60年代,巴那斯派在诗歌创作中精雕细刻、追求格律的工整和形式的完美,形成了又一次唯美主义的高潮。 英国的唯美主义晚于法国,但是理论更完备,创作更丰富,影响也更广泛。40、50年代出现的先拉斐尔兄弟会是唯美主义的先声。80、90年代,英国唯美主义达到高潮,涌现了王尔德、佩特等一批作家、批评家。王尔德被公认为是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90年代末,他退出文坛,英国的唯美主义思潮随之进入尾声。 2.理论:反对艺术服务于政治、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既反对文学的政治功能,也反对文学的道德教化。于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美,便成了艺术追求的唯一目标。 将“美”与“善”和“真”剥离。认为艺术的任务不应是反映现实,而应是以艺术的“美”去遮蔽现实的“丑”,使人们在美的艺术中获得愉悦的享受,从而摆脱现实带来的痛苦。他们甚至主张,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不是艺术应当人生化,而是人生应该艺术化。 3.风格:作品大多精巧考究、空灵飘逸、华而不实。新颖雕琢有余、思想深度不足 4.评价:唯美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艺术的独立价值,提高了艺术的地位,但对功利性和现实性的彻底否定,又在实际上贬低了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代表作家:泰奥菲尔·戈蒂耶、奥斯卡·王尔德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Henry Wor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有爱

简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其创作特点

简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其创作特点 摘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在世界文学史以及文学创作中产生过重大影响,文章从社会学、哲学等角度分析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以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原因;创作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指以忠实地、客观地反映现实和揭发、批判社会黑暗为主要特点的文学创作。它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在40-50年代达到高峰。其中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普希金等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 批判现实主义是欧美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下,当时自然科学、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等都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是产生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基础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势力先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资本主义进入繁荣发展阶段。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矛盾日益尖锐。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的不同程度的发展,人们头脑中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样的社会现实告诉人们:启蒙主义者的“民主”、“自由”、“平等”与“博爱”并不存在,他们描绘的“理想王国”只不过是幻影而已;浪漫主义的激情已成强弩之末。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现实的社会和思考人的命运,从更现实的角

第四章 自然主义文艺思潮

第四章自然主义文艺思潮 与其说中国当代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存在着一种自然主义文艺思潮,毋宁说中国当代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中曾出现过一种自然主义的倾向,这样说也许更为客观。作为文艺思潮的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法国,它从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母体中萌发衍变,既继承了母体中的种种基因,又在自然科学取得巨大进步的历史条件下把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推到极端,从而产生了质的变异,成为一种既与母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独立于母体之外的新的文艺思潮的历史形态。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仅在与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关系方面,而且在其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表现出纠缠不清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至于这一思潮流出法国而成为国际性的文艺思潮之后,更由于时代、地域和国情的不同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变异。无疑,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学体现的自然主义既具有来自欧洲的思想渊源,又有着自己的独特面貌和时代与国情所赋予的种种复杂性。因此,首先了解法国自然主义的面貌与特质,可以为认识中国的自然主义思潮提供必不可少的参照系统。 第一节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渊源 一、自然主义的社会土壤与思想特征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是现实主义传统和自然科学革新组合的产物。”的确,19世纪中后期法国文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表现为科学精神的大举渗入,与社会历史、文学传统诸因素形成一股巨大合力,引发出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 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出现在拿破仑三世统治的第二帝国时期。这一时期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萌生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气候。1789年法国人革命以来,资产阶级大力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念,显示出近代化的进步性与巨大力量。但是,1848年一月革命以后,作为统治者的资产阶级放弃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念,从此,法国的资产阶级丧失了进步性。拿破仑三世统治的第二帝国存在的20年是法国历史上最反动的时期之一。这个帝国的出现和存在意味着战争,它梦想恢复拿破仑一世的霸业与疆界,所以不断地进行战争冒险。在如此反动的时代中,资产阶级文化的没落不可避免,自然主义的出现当然与此密切相关。这一时期,从拿破仑三世的宫廷到整个法国上流社会,到处都在寻欢作乐,骄奢淫逸的风气比过去任何王朝更为炽烈,更为露骨。如此恶浊堕落的社会现实,必然引起广大民众和生活在相对清贫状况中冷眼旁观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反感和不满,激起他们的揭露与批判意识。《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非常憎恨第二帝国的资产阶级法国,甚至认为法国当代整个资产阶级制度是人类的愚蠢与庸俗的体现。由此可知,这个时代具有产生某种继承19世纪前期的现实主义批判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