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阅读专题——余光中

散文阅读专题——余光中

散文阅读专题——余光中
散文阅读专题——余光中

高三语文阅读资料——名家散文阅读

阅读说明

1、本次阅读精选余光中散文,希望同学们学会通过关键词或题目入手,快速把握散文主题,了解余光中散文风格。

2、阅读时勿忘勾画圈点重点句子并做点评。

失帽记

余光中

①2008 年的世界有不少重大的变化,其间有得有失。这一年我自己年届八十,其间也得失互见:得者不少,难以细表,失者不多,却有一件难过至今。我失去了一顶帽子。

②去年12 月中旬,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为我八秩庆生,举办了书刊手稿展览,并邀我重回沙田去签书、演讲。现场相当热闹,用媒体流行的说法,就是所谓人气颇旺。联合书院更编印了一册精美的场刊,图文并茂地呈现我香港时期十一年,在学府与文坛的各种活动,题名《香港相思——余光中的文学生命》,在现场送给观众。

③演讲的听众多为学生,讲毕照例要签书,为了促使长龙蠕动得较快,签名也必须加速。不过今日的粉丝不比往年,索签的要求高得多了:不但要你签书、签笔记本、签便条、签书包、签学生证,还要题上他的名字、他女友的名字,或者一句赠言,当然,日期也不能少。一粉丝在桌前索签,另一粉丝却在你椅后催你抬头、停笔、对准众多相机里的某一镜头,与他合影。笑容尚未收起,而夹缝之中又有第三只手伸来,要你放下一切,跟他“交手”。

④这时你必须全神贯注,以免出错。你想喝茶,却鞭长莫及。你想脱衣,却匀不出手。你内急己久,早应泄洪,却不容你抽身疾退。这时,你真难身外分身,来护笔、护表、护稿、扶杯。主办人焦待于漩涡之外,不知该纵容或呵止炒热了的粉丝。

⑤其实,那天听众之盛况不能算怎么拥挤,但也足以令我穷于应付,心神难专。等到曲终人散,又急于赶赴晚宴,不遑检视手提包及背袋,代提的主人又川流不息,始终无法定神查看。餐后走到户外,准备上车,天寒风起,需要戴帽,连忙逐袋寻找。这才发现,我的帽子不见了。

⑥事后几位主人回去现场,又向接送的车中寻找,都不见帽子踪影。我存①和我,夫妻俩像侦探,合力苦思,最后确见那帽子是在何时,何地,所以应该排除在某地、某时失去的可能,诸如此类过程。机场话别时,我仍不死心,还谆谆嘱咐,如果寻获,务必寄回高雄给我。半个月后,他们把我因“积重难返”而留下的奖牌、赠书、礼品等等寄到台湾。包裹层层解开,真相揭晓,那顶可怜的帽子,终于是丢定了。

⑦仅仅为了一顶帽子,无论有多贵或是多罕见,本来也不会令我如此大惊小怪。但是那顶帽子不是我买来的,也不是他人送的,而是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

那是我父亲生前戴过的,后来成了他身后的遗物,我存整理时所发现,不忍径弃,就说动我且戴起来。果然正合我头,而且款式潇洒,毛色可亲,就一直戴下去了。

⑧那顶帽子呈扁楔形,前低后高,由后脑斜压向前额,有优雅的缓缓坡度,戴在我的头上,有欧洲名士的超逸,不止一次赢得研究所女弟子的青睐。但帽内的乾坤,只有我自知冷暖,天气愈寒,尤其风大,帽内就愈加温暖,仿佛父亲的手掌正护在我头上,掌心对着脑门。毕竟,同样的这一顶温暖曾经覆盖过父亲,如今移爱到我的头上,恩佑两代,不愧是父子相传的忠厚家臣。

⑨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有幸集双亲之爱,才有今日之我。当年父亲爱我,应该不逊于母亲。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打过我,甚至也从未对我疾言厉色,所以绝非什么严父。不过父子之间始终也不亲热。小时他倒是常对我讲论圣贤之道,勉励我要立志立功。长夏的蝉声里,倒是有好几次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他靠在躺椅上看《纲鉴易知录》,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国演义》。冬夜的桐油灯下,他更多次为我启蒙,苦口婆心引领我进入古文的世界,点醒了我的汉魄唐魂。张良啦,魏征啦,太史公啦,韩愈啦,都是他介绍我初识的。

⑩后来做父亲的渐渐老了,做儿子的长大了,各忙各的,父子交集不多。自中年起他就因关节病苦于脚痛,时发时歇,晚年更因青光眼近于失明。许多年来,父亲的病情与日常起居,幸有我存悉心照顾,并得我岳母操劳陪伴。身为他亲生的独子,我却未能经常省视侍疾,想到50 年前在台大医院的加护病房,母亲临终时的泪眼,谆谆叮嘱“爸爸你要好好照顾”,实在愧疚无已。父亲和母亲鹣鲽情深,是我前半生的幸福所赖。母亲逝于53 岁,长她十岁的父亲,尽管亲友屡来劝婚,却终不再娶,鳏夫的寂寞守了34 年,享年,还是忍年,97岁。

?可怜的老人,以风烛之年独承失明与痛风之苦,又不能看报看电视以遣忧,只有一架古董收音机喋喋为伴。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和历历的或是渺渺的往事。除了独子为什么不常在身边。而即使在身边时,也从未陪他久聊一会儿,更从未握他的手或紧紧拥抱住他的病躯。

?长寿的代价,是沧桑。

?所以在遗物之中竟还保有他常戴的帽子,无异是继承了最重要的遗产。父亲在世,我对他爱得不够,而孺慕耿耿也始终未能充分表达。想必他深心一定感到遗憾,而自他去后,我遗憾更多。幸而还留下这么一顶帽子,未随碑石俱冷,尚有余温,让我戴上,幻觉未尽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终,幻觉依靠这灵媒之介,犹可贯通阴阳,串连两代,一时还不致径将上一个戴帽人完全淡忘。这一份与父共帽的心情,说得高些,是感恩,说得重些,是赎罪。不幸,连最后的这一点凭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

?寒流来时,风势助威,我站在岁末的风中,倍加畏冷。对不起,父亲。对不起,母亲。

2009 年l 月28 日

【注】①我存:余光中之妻范我存。

1、第①段为什么从“2008年的世界有不少重大的变化”写起?(2分)

2.从第②段到第⑥段,作者整整用了五段文字详写失帽原因及经过。对作者详写失帽经过的用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的题目是“失帽记”,作者详写失帽的原因和经过,与题目相应。

B.详写签书现场,暗示若不是自己难以“身外分身”决不至于丢了帽子。

C.第⑥段写作者由“不死心”到死心,进一步暗示了所失帽子的不寻常。

D.作者详细地追忆往事,意在对当年青年学生盲目追星的行为提出批评。

3.联系全文,说明第⑧段中“帽内的乾坤”的深刻含义。(3分)

4.第⑨段加点的写景文字(“长夏的蝉声里”和“冬夜的桐油灯”)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5.联系前文,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赏析文章最后一段。(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催魂铃

余光中

⑴电话之来,总是从颤颤的铃声开始,那精确而间歇的发作,那一叠连声的催促,凡有耳神经的人,没有谁不悚然惊魂,一跃而起的。最吓人的,该是深夜空宅,万籁齐寂,正自杯弓蛇影之际,忽然电话铃声大作,像恐怖电影里那样。旧小说的所谓“催魂铃”,想来也不过如此了。王维的辋川别墅里,要是装了一架电话,他那些静绝清绝的五言绝句,只怕一句也吟不出了。电话,真是现代生活的催魂铃。

⑵古人鱼雁①往返,今人铃声相迫。鱼来雁去,一个回合短则旬月,长则经年,那天地似乎广阔许多。“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②那时如果已有电话,一个电话刘十九就来了,结果我们也就读不到这样的佳句了。

⑶而活在当世,催魂的铃声一响,没有人不条件反射地一跃而起,赶快去接,要是不接,它就跟你没了没完,那高亢而密集的声浪,锲而不舍,就像一排排嚣张的惊叹号一样,滔滔向你卷来。

⑷我家的电话,像一切深入敌阵患在心腹的奸细,竟装在我的书房里,注定我一夕数惊,不,数十惊。四个女儿全长大了,连最小的一个竟也超过了“边城”里翠翠的年龄。每天晚上,面对书桌,正要开始我的文化活动,她们的男友们也

纷纷出动了。四个女儿加上一个太太,每人晚上四五个电话,催魂铃声便不绝于耳。

⑸绝望之余,不禁悠然怀古,想没有电话的时代,这世界多么单纯,家庭生活又多么安静,至少房门一关,外面的世界就闯不进来了。哪像现代人的家里,肘边永远伏着这么一枚不定时的炸弹。那时候,要通消息,写信便是。比起电话来,书信的好处太多了。首先,写信阅信都安安静静,不像电话那么吵人。其次,书信有耐性和长性,收到时不必即拆即读,以后也可以随时展阅,从容观赏,不像电话那样即呼即应,一问一答,咄咄逼人。书信往还,中间有绿衣人作为缓冲,可以慢慢考虑,转肘的空间宽得多了。书信之来,及门而止,然后便安详地躺在信箱里等你去取;哪像电话来时,穿堂入室,直捣你的心脏,真是迅铃不及掩耳。谁也抗拒不了那催魂铃武断而坚持的命令,谁没有过从浴室里气急败坏地裸奔出来,一手提裤,一手去抢听筒的经历呢?

⑹电话动口,书信动手,其实写信更见君子之风。我觉得还是老派的书信既古典又浪漫:古人“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优雅形象不用说了,就连现代通信所见的邮差、邮筒、邮票、邮戳之类,也都有情有韵,动人心目。在高人雅士的手里,书信成了绝佳的作品,进则可以辉照一代文坛,退则可以怡悦二三知已,所以中国人说它是“心声之献酬”,西洋人说它是“最温柔的艺术”。但自电话普及以后,朋友之间要互酬心声,久已勤于动口而懒于动手,眼看这种温柔的艺术已经日渐没落了。电话来得快,消失得也快,不像文字可以永垂后世,向一代代的痴顽去求印证。我想情书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即使如徐志摩和郁达夫的多情,恐也难再。

⑺有人会说:“电话难道就一无好处吗?遇到急事,一通电话可以立刻解决。”这我当然承认。可是我也要问,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你可以用电话去救人,匪徒也可以用电话去害人,大家都快了,快,又有什么意义?在高速紧张的年代,一切都即生即灭,随荣随枯,爱情和友情,一切的区区与耿耿,都被机器吞进又吐出,成了车载斗量的消耗品了。电话和电视的恢恢天网,使五洲七海千城万邑缩小成一个“地球村”,几十亿兆民都迫到你肘边成了近邻。人类愈“进步”,这大千世界便愈加缩小。

⑻野心勃勃的科学家认为,有一天我们甚至可能探访太阳以外的太阳。长空万古,渺渺星辉,让一切都保持点距离和神秘,可望而不可即,不是更有情吗?留一点余地给神话吧,何必赶得嫦娥仙女都走投无路,如此“逼神太甚”呢?

⑼对无处不达的电话与关山阻隔的书信,我宁愿选择后者。在英文里,叫朋友打个电话来,是“给我一声铃”。催魂铃吗?不必了。不要给我一声铃,给我一封信吧。

(取材于余光中的同名散文)

【注】①鱼雁:代指书信。②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出自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刘十九,即刘禹锡。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电话的普及给作者带来诸多烦恼,相比之下,作者更喜欢单纯而宁静的生活环境。

B.书信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通讯方式已经一去不返,作者对此充满遗憾和无奈。

C.快节奏的生活也给匪徒的作案提供了方便,但他们难以逃脱电话电视的恢恢天网。

D.作者对科学家探访遥远星球的设想难以认同,认为人类应与太空保持距离与神秘。

E.本文语言典雅而流畅,也不乏风趣幽默,尤其是几处比喻句的运用更是形象贴切。

2.联系全文,概括“催魂铃”的含意及作用。(7分)

3.第⑺段中说:“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现代生活的“快”的认识和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失帽记》参考答案:

1、(2分)引出“我”的失帽故事(1分);将世界不少重大变化与失帽并提,暗示失去这顶帽子对自己影响很大,设置了悬念(1分)。(第二点如果回答出对“自己影响大”和“设置悬念”即可给2分)

2、(2分)D

3、(3分)帽子是父亲的遗物,恩佑两代(1分);在“我”心中象征着父爱的温暖,隐藏着感恩父亲、怀念父亲(1分)、愧对父亲的赎罪之情(1分)。

4、(4分)“长夏的蝉声里”和“冬夜的桐油灯下”两个场景交相辉映(或:抓住冬夏两个特定场景),让人印象深刻(1分);前者突出了炎炎夏日父子一起读书的宁静,后者突出了寒冷冬夜父亲教“我”读书的温暖,场面温馨(2分);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恩和怀念(此点必答,否则扣1分)。

5、(6分)从形式上看,末段以“倍加畏冷”与前文的“失帽”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此处之“冷”,一语双关,既是天气之冷,也是内心的感受(此点和“内容”有交叉);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对不起”形成反复,后面的两个逗号,对“我”的情感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与前文“我”对父亲的歉疚以及母亲对“我”的嘱托呼应,卒章显志,语言朴素但意味深厚(答出“双关”、“直抒胸臆”、“反复”、“逗号”作用、指明“呼应”、“卒章显志”中的任意1点并

有相应的分析,给1分;答出两点并有相应分析,即可给2分)。(形式需考虑结构形式和语言形式,4分)

从内容上看,结尾所渲染的寒冷环境及内心感受(1分),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无限怀念,以及对父母的深深愧疚之情(只要答出“歉疚”即给1分)。

《催魂铃》参考答案:

1.(4分)B、C(B“书信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通讯方式已经一去不返”与原文“我想情书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不符,C“难以逃脱电话电视的恢恢天网”于文无据)

2.(7分)

“催魂铃”的含义是:电话铃常常突然而至(1分,要点:“突然”),催人接听(1分,要点:“催人接听”),干扰了生活的宁静,令人惊恐不安(1分,要点:“干扰宁静”或“令人惊恐不安”)。

在文中的作用是:以“催魂铃”为题,醒目有趣,引起阅读兴趣(1分,要点:作为题目的作用);贯穿全文,首尾呼应,起到线索作用(1分,要点:结构作用);借此表达了作者对电话铃声的厌恶(1分,要点:表达的情感);表现了对现代社会生活中喧嚣浮躁的现象的批评(1分,要点:表达的主旨)。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3.(10分)

【评分参考】①作者态度解说2分。意思对即可。

②联系现实生活谈感悟6分。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分析中肯,即可得满分。

③语言表达2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

④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大家知道散文的主旨是作者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是文章的灵魂和核心。主旨在作品中始终有统摄全篇的作用。高考试卷中不管以何种能力来命题,是不可能和这个“灵魂”脱离关系的。所以我们做任何一道题目前,都必须认真地阅读语段,把握语段的主旨,然后才开始答题,这样才能统观全篇、高屋建瓴,提高答题的准确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整体理解”的含义。那么怎样才能比较有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呢?

一、品味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句是文章重要的语言单位。如果我们能对文中关键的语句进行深入地体察、细心地品味,了解它们的作用,就可以真正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这是一个简捷可行,很具操作性的方法。那么哪些句子是文章的关键句呢?

首先是文中一些表示抒情,特别是议论的句子。

一般散文、记叙文都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如果文中出现一些抒情、议论的语句必然就会有它的特殊作用。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意

图,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感情,就是用这些句子来表达,也就是来点明文章的中心。而且这种句子往往是精当的、要言不烦的、“画龙点睛”的,大家可千万轻视不得!我们可以在一边阅读时一边把这些语句都划出来,然后等全语段阅读完以后加以筛选和选择。

其次,我们还要注意一些点明文章写作背景的句子、意在言外、含义丰富的句子,以及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句,每小节的起始句、文中的一些过渡句等。这些都是我们打开文章主旨这扇牌的钥匙。一般文章主旨有显隐直曲之分。即使主旨比较隐曲的文章也可以用这些方法解决。

二、分析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散文的主旨一般是通过情、景、人、事、物的描绘来加以体现的,所以要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就必须了解文章叙了什么事,记了什么人,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抓住景物描写,理解文章中心。

文章写人记事离不开环境描写。精当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任务的性格和情感,能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某种特定气氛,自然也就能点出题意、揭示中心。

2、找出文章线索,领会作品主题:

一篇文章,不论其篇幅长短,也不论是写一人一事或多人多事,都有一条贯穿文章的线索,找到文章的线索,便可理清文章的脉络,进而领会作品主题。

3、抓住详略处理把握文章的主旨。

文章中的详略处理总是服从于文章的主旨的。和主旨密切有关的人、事物则要细致地刻画、详尽地描写、竭尽铺陈之能事,反之则可从略处理,一笔带过。记叙文中的详略处理正隐含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指向。所以抓住了详略处理,也是把握文章主旨的一条有效途径。

【资料助读】

1、余光中其人

余光中,闽南人,一九二八年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亦自命江南人。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诗文兼擅,并营评论与翻译。多次获文学大奖。风格屡经蜕变,出书四十种,影响深远。他的散文,阳刚与阴柔并工,知性与感性并济,文言与白话交融。梁实秋言:“余光中右手写涛,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楼肇明称余光中是“第一个揭橥变革五四现代散文的旗帜”,其散文“气势宏大,语言犹如阅兵方阵,排山倒海,万马奔腾,并具有深刻的幽默感”。

2、余光中散文的主题

余光中散文作品的主题还是他在诗歌中反复吟唱的乡思、乡愁。故国之恋。余光中的散文以其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在《听听那冷雨》中他这么写道:“二十五年,

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雨季?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富有诗意的语言,深挚的情感一同流入读者的心灵深处,确具魅力。

3、余光中散文的艺术风格

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含蓄而文雅。他深厚的学养使他的散文平添了文雅和从容,他真淳的赤子之心,又使他的文章充溢着深厚悠远的情感魅力。文章写得典雅、细腻,极富诗情画意。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但他的才情却于繁复的意象、诗化的意境和充沛的容量中显现出来。他的散文语言精致、准确而富有神韵。再联想起他那著名的文化乡愁、中国想象,在他身上我们俨然看到了一位文化大家的风范。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朱自清的主要作品_作文素材

朱自清的主要作品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朱自清的主要作品,感谢您的阅读! 关于主要散文 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 前者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后者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很精到的评价。 《雪朝》(1922年;文学研究会的成员的合集) 《毁灭》(1923年;长诗) 《踪迹》(1924年;朱自清首本诗与散文集) 《背影》(1928年)(被选入上海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语文教科书第五课、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教科书) 《春》(1930年)(被选入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教科书第11课、浙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科书、上海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语文教科书、鄂教版七年级下教科书第六课、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科书第十四课) 《欧游杂记》(1934年)

《你我》(1936年) 《伦敦杂记》(1943年) 《匆匆》(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人教版’六年级教科书第2课鄂教版六年级教科书) 语文论述 《新诗杂话》《经典常谈》《诗言辨志研究》《标准和尺度》《语文零拾》《论雅俗共赏》《书评与议文》《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出版、开明《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年出版、古籍《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年出版 著作书目 《雪朝》(诗集)1922, 商务《踪迹》(诗与散文)1924, 亚东图书馆《背影》(散文集)1928, 开明《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开明《你我》(散文集)1936, 商务《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 开明《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 开明《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 文光《诗言志辨》(诗论)1947, 开明《新诗杂话》(诗论)1947, 作家书屋《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 文光《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

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汉语言文学 09011042 肖雅莉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这是文坛对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公认的形容。而今,余老又用他的左手为读者奉献上一道精神大餐,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选其作品五十多篇,有短到数百言的小品,也有长逾万言的巨制;有纯粹的抒情文,有夹叙夹议的杂文,还有不折不扣的论文。这些散文或记海外见闻,或写读书杂感,或写域外游踪,或写人情世故,或抒思乡怀人之情,内容广泛,不拘一格。文坛上有很多文学作品,笔者独爱散文那么多。我不敢说自己独爱一些人或是一些读物,但我很爱余光中,爱他的字,爱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料料峭峭,淅淅沥沥 那些素锦的年代 早已久远不见, 回眸的瞬间亦是看透云卷云舒的缅怀。 惊蛰一过,春光无限, 潮润润的也不过是你的心。 何时杏花春雨, 渭城轻尘都只抛在过往。 母亲,你可别来无恙? (上为笔者针对原文的字词组句草拟的话语。)

余老的散文被称作是“诗化了的散文”,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它独特的散文路径。他用他那智慧之笔加上他那厚重的思乡之情将《听听那冷雨》勾勒得淋漓尽致,诗化的语言,密集的意象,诗词的化用,时光的变换,这四者的巧妙运用,无不使人拍案叫绝,俯首称叹。 初次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被卷首语所打动: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他笔下凄凄切切、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冷雨,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从中国历史的黑白片中扑面而来,满载着乡愁。“杏花、春雨、江南”,雨从中国的方块字上点点滴落,携着春日的清新与淡淡的土腥气,在层层叠叠的记忆中蠕动……唯美的文字与无尽的思绪在时光的隧道中穿梭往返。我一直都在思前想后,现在文学著作那么多,到底什么才称得上是好的文学,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好的散文。读到余光中的这几句话,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文学之美在情在意,亦流露于字里行间。 大量叠音词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细腻,刺激读者感官,使人如见如闻,如履其境。他说自己在细雨中“走入霏霏”,更“想入非非”,这里暗用了一个文化典故,是《诗经》里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接着说到汉字的“雨”,赞叹汉字象形的精彩,从那四个点就听出了“点点滴

经典散文诗歌-经典散文诗

经典散文诗歌|经典散文诗 经典散文诗歌|经典散文诗 经典散文诗你知道有哪些,以下的经典散文诗相关文章,请继续往下阅读: 经典散文诗【1】 1、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南方的夜

我们静静地坐在湖滨, 听燕子给我们讲讲南方的静夜。 南方的静夜已经被它们带来, 夜的芦苇蒸发着浓郁的热情── 我已经感到了南方的夜间的陶醉,请你也嗅一嗅吧这芦苇丛中的浓味。你说大熊星总像是寒带的白熊, 望去使你的全身都觉得凄冷。 这时的燕子轻轻地掠过水面, 零乱了满湖的星影── 请你看一看吧这湖中的星象, 南方的星夜便是这样的景象。 你说,你疑心那边的白果松, 总仿佛树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 这时燕子飞上了一棵棕榈, 唱出来一种热烈的歌声── 请你听一听吧燕子的歌唱, 南方的林中便是这样的景象。 总觉得我们不像是热带的人, 我们的胸中总是秋冬般的平寂。 燕子说,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经过二十年的寂寞才开一次──

这时我胸中忽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 3、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著些微云, 地上吹著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著海洋, 海洋恋爱著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麼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裏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经典散文诗【2】 台上放着一碗面花 这是送给亲爱的他 他从来没有细看她 她从来没有怪过他 阳光照耀她的脸颊 岁月使它不再光滑 匆忙辛苦一辈子啊 只因他喊她一声妈 时间都去哪了? 只留下她的匆匆华发辛苦一生 她却从来没有说累了时间都去哪了? 只留下她的匆匆白发无怨无悔 她心里却只有牵挂的他经典散文诗【3】 我的梦, 有一个小城,

散文读后感(共8篇)

散文读后感(共8篇) 本文是关于散文读后感(共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这几天在读余光中的散文。长久以来被商业理性化的头脑又开始有了颇多感触和种种奇妙的想法,可谓枯井重回青春,活水自源头潺潺流出。为人的天赋尚未完全泯灭,这真教人欣慰。 有人说,人人皆可写小说,却只有灵气之人才能写诗歌和散文。这话一点也没有错。若非有灵气,又怎能想象力丰富,将乡愁化成一枚小小的邮票,眼中的秦俑不是秦俑,却是千千万万高唱战歌的英勇战士,假象的四个敌人更是令所有女儿的父亲都冷汗直冒,从此更加珍爱女儿、珍惜妻子。 谈到《乡愁》,个人以为这首诗被内陆媒体大肆追捧,部分归因于诗的最后一节: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当然,此诗的确是构思巧妙,先不论逻辑、对仗以及韵律,先看那语言,简洁,却非常有力度,短短88言就轻松渲染出绵长而深沉的感情,着实令人佩服。可是我们知道,余先生的很多诗都具备这样的艺术成就,偏这一首被某些人津津乐道、大力推荐,大概是诗的现实意义,也就是最后一节的功劳。有时,文学和艺术也会在无奈之下沦为某种工具。这不能怪余先生,他所做的不过是写出美丽的诗歌,供人欣赏、唤醒他们遗忘已久的感动,至于其他人如何理解和运用,非他能左右。 《中年》里,他体察到中年种种可晒可叹的身心变异,表白顺应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态: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如果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毯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点勉强。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

余光中的作品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着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主要着作 《歌》,野风,1952。 《武陵少年》,文星,1967。 《天国的夜市》,三民,1969。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 《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 《白玉苦瓜》,大地,1974。 《天狼星》,洪范,1976。 《与永恒拔河》,洪范,1979。 《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1981。 《隔水观音》,洪范,1983。 《紫荆赋》,洪范,1986。 《梦与地理》,洪范,1990。 《安石榴》,洪范,1996。

《五行无阻》,九歌,1998。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1998。(其中的《乡愁》被选作人教版语文九下第一课,课文)《高楼对海》,九歌,2000。 《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 《左手的缪思》,文星,1963。《掌上雨》,文星,1964。 《逍遥游》,文星,1965。 《望乡的牧神》,纯文学,1968。 《焚鹤人》,纯文学,1972。 《听听那冷雨》,纯文学,1974。 《青青边愁》,纯文学,1977。 《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1981。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洪范,1987。 《凭一张地图》,九歌,1988。 《隔水呼渡》,九歌,1990。 《从徐霞客到梵谷》,九歌,1994。 《井然有序》,九歌,1996。 《日不落家》,九歌,1998。 《蓝墨水的下游》,九歌,1998。 《连环妙计》,上海文艺,1999 《梵谷传》,重光文艺,1957。 《老人和大海》,重光文艺,1957。 《英诗译注》,文星,1960。 《美国诗选》,今日世界,1961。

余光中先生散文语言的特质

余光中先生散文语言的特质 余光中的散文,通过想像和通感的手法,使作品意象密集,文势跌宕,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容量。 余光中散文创作的理论集中体现在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撰写的《剪掉散文的辫子》、《左手的缪思》、《杖底烟霞山水游记的艺术》、《逍遥游后记》、《我们需要几本书》、《散文的知性与感性》等一系列重要文章中。最应值得我们予以关注的,应该是他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所提出的、关于散文应当具备的弹性密度和质料的理论观点。 什么是弹性?余光中先生认为,所谓弹性是指这种散文对于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包融和无间的高度及适应能力。文体和语气愈变化多姿,散文的弹性当然愈大;弹性愈大,则发展的可能性愈大,不至于迅趋僵化。因此,在余先生的散文作品里,我们能经常遇到简洁浑成的文言,井然有序的西语,亲切自然的现代口语,这三者和谐融合,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既保持着流畅的白话节奏,又呈现出充满弹性的语言风格。如坐在参天的老橡树下,任南风拂动鬓发,宿醒中,听了一下午琐琐屑屑细细碎碎申申诉诉说说的鸟声,声在茂叶深处渗出漱出。他从来没有听过那样好听的鸣禽,也从未像那天那么想家。他说不出是知更还是画眉。鸣者自鸣。聆者欢喜赞叹地聆听。

他坐在重重叠叠浓浓浅浅的绿思绿想中。他相信自己的发上淌得下沁凉的绿液。城春。城夏。草木何深深。泰山耸着。黄河流着。东方已有太多的伤心。又何必黯然,为几个希腊太妹? (《塔》)这里有文言词语的运用,如宿醒中、鸣者自鸣、聆者、草木何深深;有文言诗词的化用,如琐琐屑屑细细碎碎申申诉诉说说、重重叠叠浓浓浅浅模拟李清照词《声声慢》中的词句;也有文言句式的运用,如又何必黯然,为几个希腊太妹? 等,这些文言语体使语言显得典雅,抒发感情自由真切。也有西语的长短互用,更有俚语的亲切鲜活,读来感到长短句错落有致,节奏张弛有敛,音调轻重相间,由此实现了散文语言的多元且富有弹性。又如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听听那冷雨》)这里是一个倒装句与插入句。原意是雨在窗外喊谁,并插入了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作为雨滴的譬喻。窗外在喊谁是倒装句,且既可解为在窗外喊谁,又可解为谁在窗外喊。如此歧义、倒装又兼拟人,增加文意解读的乐趣与迷离的气氛。 余光中说,所谓密度,是指这种散文对于美感要求的分量;分量愈重,当然密度愈大。美感要求的分量,显然是指他善于运用充满奇句新语、高度压缩密集的语言,在一定的篇幅里为读者提供足够的美感震撼。如: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

朱自清作品的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及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李广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一文中说:“《背影》一篇,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这里说的是解放前的情况。至于解放后,选《背影》的少了一些,而《荷塘月色》一文,则因其文笔的优美,一直被选作教材,为大中学生所吟诵。 为什么朱自清的散文如此为人所推崇?主要因为他的散文具有真、善、美的品格。真,就是内容真实、感情真挚。善,是指作品表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是进步的,作者是非爱憎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致。美,当然包括很多方面,而特别为一般散文作品所不可企及的,是它的语言秀美而富有韵味,既如溪水般清澈流畅,又如橄榄般甘美耐嚼。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是怎样追求真、善、美的呢?从内容看,朱自清写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事情。不仅大的事情有根有据,就是一个细节,也力求真实准确。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散文中出现丝毫不真实的地方。有这样一件事:他的《荷塘月色》里有一句话:“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后来有一个读者写信告诉他,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觉得自己那晚确是听到了蝉声,但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问了好几个人,并写信向某昆虫学家请教。结果大家都认为蝉子夜晚是不叫的,只是偶尔才叫。朱自清因此怀疑自己是记错了,准备在散文集《背影》再版时,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400字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400字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光中散文》读后感,共3篇,希望大家喜欢。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1 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雀栗”与你一同分享。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不

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保护动物献一份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2 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可没有像读余秋雨的《行者无疆》那么痴迷,那么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的,开始时甚至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记得刚读时,我是一篇文章得连续读上两遍才有点感觉。或许是本人的语言攻底薄弱吧,才至于读的那么累,那么辛苦。或许是他的文中好词接连,我得多读一遍才能有所消化。就拿我女儿挂盐水的时候吧,我为了磨蹭时间,就带上了它,却被女儿戏虐为装门面。她两瓶盐水挂完了,我呢,才只看了一篇而已。 如今,在暑假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再次捧起了它,却读得如痴如醉,感觉甚好,这个中的原因,我怎么也道不出个所以然来。就这样,接连着看了十多篇,还觉得意犹未尽。只是读到后来的小品文时,顿觉素然无味,也就搁置了。我想,读书,既然是乘兴而来,又何必败兴而归呢?也许,在以后的某一个时间段,我会喜欢这类文章的。那也就一切随缘了! 余先生的散文,我觉得首推那些类似游记的抒情散文,出于参加各种国际笔会的需要,他周游的好多国家,足迹遍

余光中散文集主要内容

余光中散文集主要内容 余光中 是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 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一起来看看余光中散文 集,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听听那冷雨 作者: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 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 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 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 雨里风里, 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 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 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 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 二十五年, 四分之一的世纪, 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 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 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 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 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 厦门。 他是厦门人, 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 二十年来, 不住在厦门, 住在厦门街, 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 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 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 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 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 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 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 故宫博物院的壁头 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 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 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
1/9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篇一:读余光中散文有感 读余光中散文有感 从初中时期,语文老师们就说我的散文写得有多烂,字句不优美,词句如堆砌等等。因而,从那时起就特别喜爱读散文,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写出情真意美的散文。而写当然要从学会欣赏开始,所以我就把自己读了余光中先生散文的浅薄感悟写了下来。 初识余光中,是初中的一首现代诗《乡愁》,记忆深刻的是老师让我起来有感情的朗读,结果我竟然读湿了眼眶,虽然年少时期并没有离乡的经历,可还是被他的情谊与比喻背后的意义所打动。一个离开祖国几十年的游子,一个突然回归中国乡土文学的作家,当他看到祖国与台湾之间的海峡,想到自己与祖国的久别,他的内心不能不起涟漪。作为大陆人,他渴望回家,同样作为游子,更期盼回到母亲的怀抱,然而这时间太长,长到等自己意识到这些时已然两鬓斑白。所以他说,他用了20分钟写下了20多年的心绪。一气呵成正是情感激烈的表现,行云流水式的感情抒发看似平淡,但字字铿锵,令人情动。 在我看来,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与散文最大的共通点就是感情都很细腻而又强烈,似缓缓流露但又浓得真切。犹如品酒一样,时间愈久,发酵的时间愈长,情感似缓缓的酒香沁入心脾,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而且余味袅袅久不散去。可以说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给我的就是这种感受。这是只就情感来说的。但是他的感情又不单一,总是能在一

篇散文中,触发多种情感看似天马行空却又不显得突兀。以至于伤春悲秋都来不及,又会被他的另一种情感感染,转而思考另一件事。文字清新,感情细腻而且转换自然,永远都有一种“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很温柔的牵动你的心。看似淡淡的却又久久挥散不去。比如《听听那冷雨》,由雨作为抒发情感的引子,雨来自于大陆,也只有雨能证明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了,因此本来略显黑暗感觉的淅沥沥的雨也就沾染了浓浓的乡愁,因为雨是和大陆有联系的因而它就变得不那么冷了,甚至是温暖而可爱的。而后又由雨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和大陆的千年文化,字里行间流露的无不是赞赏与骄傲。然后又写到美国的落基山,而盛赞之后笔峰一转“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需来中国”。可见在作者心里,祖国的山水永远是最美的,最有文化意蕴的。然后又写到听雨,雨是有故事的,它见证着沧桑变化,给人物是人非之感,不觉在阅读的过程中又添一丝感叹人生的惆怅,然而作者的思绪并不止于此,他又写到听雨的场所,引入了“古屋”以及和雨直接接触的瓦片,雨打瓦片是一种美好的音乐,是一种文化的韵味,但是随着高楼的建起,这种记忆不再,只能到诗经中探寻这种美好,可以说又把感情转入到对文化的追忆与惋惜。一场听雨,让我们听到了作者内心的乡愁以及前尘隔海,沧海桑田的忧伤。冷雨冷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一种心情,面对变化却无可奈何,面对与大陆的分离更是有心无力。因此只能借雨来抒发对大陆的思念,对大陆文化的追随。语言依旧是淡雅的,而且多用叠词,使感情更加缠绵动人。

余光中的作品修订稿

余光中的作品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着名批评家、优秀。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散文集)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主要着作 《歌》,野风,1952。 《武陵少年》,文星,1967。 《》,三民,1969。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 《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 《白玉苦瓜》,大地,1974。 《天狼星》,洪范,1976。 《与永恒拔河》,洪范,1979。 《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1981。 《隔水观音》,洪范,1983。

《紫荆赋》,洪范,1986。 《梦与地理》,洪范,1990。 《安石榴》,洪范,1996。 《五行无阻》,九歌,1998。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1998。(其中的《乡愁》被选作人教版语文九下第一课,课文) 《》,九歌,2000。 《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 《左手的缪思》,文星,1963。《掌上雨》,文星,1964。 《逍遥游》,文星,1965。 《望乡的牧神》,纯文学,1968。 《焚鹤人》,纯文学,1972。 《》,纯文学,1974。 《青青边愁》,纯文学,1977。 《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1981。 《》,洪范,1987。 《凭一张地图》,九歌,1988。 《隔水呼渡》,九歌,1990。 《从到梵谷》,九歌,1994。 《井然有序》,九歌,1996。 《日不落家》,九歌,1998。 《蓝墨水的下游》,九歌,1998。 《连环妙计》,上海文艺,1999

余光中谈散文

余光中谈散文——散文的知性与感性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感性之分。所谓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 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sense Of immediacy)。一位作家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能奏功。不过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为写景若要出色,得有点诗人的本领,叙事若要生动,得有点小说家的才能,而进一步若要抒情,则更须诗人之笔。生活中的感性要变成笔端的感性,还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 另一方面,知性的散文,不论是议论文或杂文,只要能做到声调铿锵,形象生动,加上文字整洁,、条理分明,则尽管所言无关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够感人,甚至成为美文。且以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为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短短九十个字,回旋的空间虽然有限,却一波三折,层层逼进,而气势流畅,议论纵横,更善用五个“士”和三个“鸡鸣狗盗”形成对照,再以鸡犬之弱反比虎豹之强,所以虽然是知性的史论,却富于动人的感性。在美感的满足上,这篇知性的随笔竟然不下于杜牧或王安石自己咏史的翻案诗篇,足见一篇文章,只要逻辑的张力饱满,再佐以恰到好处的声调和比喻,仍然可以成为散文极品,不让美文的名作“专美”。 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也就是说,感性之美不一定限于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得之于议论文的字里行间。纯感性的散文可成为美文,除了文体有别外,简直就是诗了。留朝的文章,尤其是江淹的(恨赋》、《别赋》之类,正是纯感性的美文。但是中国文化毕竟悠久,就连这样的美文也不脱历史的背景。若求其更纯,或可向小品之中去寻找。齐梁间文人的小简,在清丽的对仗之下,每有此种短篇佳制.刘潜《谢始兴王赐花纨簟启》便是美丽的样品: 丽兼桃象,周洽昏明,便觉夏室已寒,冬襄可袭'虽九日煎沙,香粉犹弃,三旬沸海,团扇可捐。 寥寥三十五字,焦点只集中在一个感性上:收到的桃枝簟与象牙簟触肌生凉,虽在三伏盛暑,亦无须敷粉挥扇。相对于这种纯感性的散文,韩愈的不少议论文章,例如《原道》、《原毁》、《师说》、《讳辩,,讨论的都是抽象的理念,可谓之纯知性的散文。不过,正如法国作家毕丰所言:“风格即人格。”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散文常有议论文、描写文、叙事文、抒情文之分,准此,则其第一类应是知性散文,其余似乎就是感性散文了。其实,如此分类,不过便于讨论而已。究其真相,往往发现散文的名作,在这些功用之间,只是有所偏重,而非断然可分。文章的风格既如人格,则亦当如完整的人格,不以理绝情,亦不以情蔽理,而能维持情理之间的某种平衡,也就是感性与知性的相济。也因此,知性散文之中,往往有出色的感性片段,反之,在感性散文里,也每有知性的片段令人难忘.例如曹丕的《典论论文》,本质当然是知性的,可是读者印象最深的,却是“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以后的一段。那一段究竟算是知性还是感性,固难断盲,可是到了篇末这几句,高潮涌起,感慨多于析理,则显然是感性的:古人尺壁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则慑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同样地,《丘迟与陈伯之书)对于叛将晓之以义,动之以情,戒之以史,大致上是一篇知

散文读后感(共10篇)

散文读后感(共10篇) 本文是关于散文读后感(共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今天是三月八日妇女节,妇女节是妈妈们的节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妇女节的来源吗? 每年的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简称三八节、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这一个节日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三八节的由来,是在193月8日,美国芝加哥市的女工和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人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妇女节由来作文400字:我国妇女节的来历 应该说,余光中在大陆出现不久,就凝固成了一个文化形象:携一缕乡愁,听一袭冷雨,浅浅海水那边的月下孤影,苍老泪滴, 说说余光中--《乡愁》 。啊,退回唐朝,这分明就是李白的对影三成人,杜甫的凭槛泪泗流。如果仅从这样的文化符号上来读余光中,显然对他是不公平的。 最初,余光中作品传入大陆,也就是诗歌《乡愁》,散文《听听那冷雨》等极有限的几篇。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其鲜明的逆旅异乡的愁思永昼,故园依稀的梦魇,乡愁的文化附庸,越来越像一种工具,一种政治的需要。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乡愁》,却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或谱曲,或传诵,就不太奇怪了。如果按照诗歌的真正的质地来比较的话,洛夫的《边界望乡》要比《乡愁》高出很多,无论意境和语言。 余光中创作的指称有很多,什么“四度空间”、“艺术上的多妻主义”、“左手为文,右手为诗”等,但这除了说明他的涉猎的领域宽广之外,和他的创作成就好像关系不大。只要认真读过余氏的人,应该都能领会。 余光中的诗歌,除了它的主题能满足一些需要外,似乎找不到什么经典之作。像那首《乡愁》就不必说了,还有《风铃》、《等你,在雨中》、《连环》、《算命瞎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等都只能说是及格水平。倒是有几首,像《碧潭》、《五陵少年》、《问烛》、《永远,我等》等还有些意境,但比起同是宝岛的诗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及赏析 (2013-03-04 09:38:35) 《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

关于余光中散文读后感300字.doc

关于余光中散文读后感300字 这几天在读余光中的散文。长久以来被商业理性化的头脑又开始有了颇多感触和种种奇妙的想法,可谓枯井重回青春,活水自源头潺潺流出。为人的天赋尚未完全泯灭,这真教人欣慰。 有人说,人人皆可写小说,却只有灵气之人才能写诗歌和散文。这话一点也没有错。若非有灵气,又怎能想象力丰富,将乡愁化成一枚小小的邮票,眼中的秦俑不是秦俑,却是千千万万高唱战歌的英勇战士,假象的四个敌人更是令所有女儿的父亲都冷汗直冒,从此更加珍爱女儿、珍惜妻子。 谈到《乡愁》,个人以为这首诗被内陆媒体大肆追捧,部分归因于诗的最后一节: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当然,此诗的确是构思巧妙,先不论逻辑、对仗以及韵律,先看那语言,简洁,却非常有力度,短短88言就轻松渲染出绵长而深沉的感情,着实令人佩服。可是我们知道,余先生的很多诗都具备这样的艺术成就,偏这一首被某些人津津乐道、大力推荐,大概是诗的现实意义,也就是最后一节的功劳。有时,文学和艺术也会在无奈之下沦为某种工具。这不能怪余先生,他所做

的不过是写出美丽的诗歌,供人欣赏、唤醒他们遗忘已久的感动,至于其他人如何理解和运用,非他能左右。 相关推荐:汪曾祺散文集1000字读后感散文读后感:读《宣纸上的记忆》有感1500字《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500字高中生读后感:《泰戈尔散文诗集》读后感高中生暑假读后感:杨绛散文《我们仨》读后感八年级读后感:读余光中散文后的感想贾平凹散文集读后感200字范文余光中散文读后感400字范文精选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600字范文八年级读后感:读贾平凹散文集后的感想 2019-11-06 这几天在读余光中的散文。长久以来被商业理性化的头脑又开始有了颇多感触和种种奇妙的想法,可谓枯井重回青春,活水自源头潺潺流出。为人的天赋尚未完全泯灭,这真教人欣慰。 有人说,人人皆可写小说,却只有灵气之人才能写诗歌和散文。这话一点也没有错。若非有灵气,又怎能想象力丰富,将乡愁化成一枚小小的邮票,眼中的秦俑不是秦俑,却是千千万万高唱战歌的英勇战士,假象的四个敌人更是令所有女儿的父亲都冷汗直冒,从此更加珍爱女儿、珍惜妻子。 谈到《乡愁》,个人以为这首诗被内陆媒体大肆追捧,部分归因于诗的最后一节: 而现在

中国经典散文欣赏精选版

中国经典散文欣赏精选版 中国经典散文欣赏精选版江山依旧 中国经典散文欣赏精选版 编辑:山间溪流 读一篇优美的散文,如品一杯茗茶,馨香淡雅而令人回味无穷。 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选集列表 中国名家散文选集列表 中国名家散文选集列表 朱自清经典散文选集 巴金的经典散文选集 张爱玲经典散文选集 郁达夫经典散文选集 林清玄经典散文选集 季羡林经典散文选集 史铁生经典散文选集 张抗抗经典散文选集 作家周国平散文选集 老舍经典散文选集 李广田经典散文选集 作家罗兰散文选集 张洁经典散文选集 作家亦舒散文选集 钱钟书经典散文选集 作家张晓风散文选集 徐志摩经典散文选集 作家张悦然散文选集 丰子恺经典散文选集 邵燕祥散文集 张承志散文随笔集 孙犁散文集 林语堂经典散文选集 冰心的经典散文选集 贾平凹经典散文选集 余秋雨经典散文选集 池莉经典散文选集 毕淑敏经典散文选集 王蒙经典散文选集 冯骥才经典散文选集 余光中经典散文选集 杨朔经典散文选集 林徽因经典散文精选 莫怀戚经典散文选集 作家萧红散文选集

作家张小娴散文选集 安妮宝贝作品选读 作家三毛散文选集 鲁迅经典散文选集 沈从文经典散文选集 莫言散文作品选编 汪曾祺散文集 宗璞散文集 二:中国现代精美散文选读 中国现代精美散文选读 中国现代精美散文选读 荷塘月色:朱自清 背影:朱自清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海上的日出巴金 鲁迅文:秋夜 更衣记张爱玲 谈女人张爱玲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书海茫茫余秋雨 这里真安静余秋雨 李广田:回声 杨朔:茶花赋 老舍:又是一年芳草绿 老舍:我的母亲 张抗抗: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守望西湖的青藤 柔和毕淑敏 毕淑敏:素面朝天 人生三境界:池莉 话语是一个美丽的陷阱:池莉池莉:熬至滴水成珠 林徽因:悼志摩 林徽因:蛛丝与梅花 莫怀戚:散步 亦舒:假如丈夫有外遇 张小娴:幸福总被思念所淹没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 张悦然:这年冬天的家书 爱的履历梅洁 散文:人就这么一辈子刘墉 散文欣赏:染绿的声音(徐迅)榕树,生命进行曲(刘再复)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结构上,抒情上、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以及他散文体现的丰富文化意蕴,探求了朱自清散文在中西文化撞击下所走的民族化的道路。朱自清的散文主要分为:1、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题的;2、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3、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作品。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结构上,抒情上、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以及他散文体现的丰富文化意蕴,探求了朱自清散文在中西文化撞击下所走的民族化的道路。 关键词: 朱自清散文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文化艺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东海人。朱自清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最重要的散文作家,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成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先后写出了《背影》、《春》、《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儿女》、《给亡妇》等散文名作,这些作品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蜚声文坛,从而奠定了其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 纵观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的艺术 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 (一)漂亮的构思 优美的散文,必须讲究艺术构思。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48 篇适合朗读的经典散文诗歌

48 篇适合朗读的经典散文诗歌 2014-04-12 敞蓬汽车阅 1975078 转 8474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诗歌类 1、余光中的《乡愁》; 2、席慕蓉的《乡愁》; 3、敖红亮的《乡愁》; 4、北石的《乡愁》; 5、冯至的《南方的夜》; 6、刘半农教的《我如何不想她》; 7、何其芳的《预言》; 8、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 9、徐志摩《再别康桥》; 10、闻一多的《死水》11、《送给天堂的孩子》;12、《为了那盏温暖的灯》; 13、周国平的《邂逅》;14、艾青的《我爱这土地》;15、郭小川《望星空》; 16、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17、周聪的《多情自古江南雨》;18、快乐的漂泊的《拥抱春天》;19、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 散文类 敖红亮的《学会感恩》、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春》;鲁迅的《雪》;快乐的漂泊的《女人如花》;梅亭映雪《点燃一盏心灯》、《清淡的女人》、《岳阳楼记》、《满江红》、《海燕》、《感悟清明》、《别》、《淡淡兰香》、《一个人上路》、《悼念一棵枫树》、《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大漠深处的胡

杨》、《雪乡》、《你是我心底的一首歌》、《灵魂朝拜的天堂》、《蜀道难》、《父亲是我生命的过往》、《沉静中的流年》、《海棠花祭》、《无题》、《尚湖寻梦》、《等我们老的时候》、《我眷恋这土地》、《一朵微笑》、《你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相遇》、《离开网络我们还能爱多久》和《冬之韵》。 《乡愁》 作者: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