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整治与乡村治理协同研究

土地整治与乡村治理协同研究

土地整治与乡村治理协同研究
土地整治与乡村治理协同研究

土地整治与乡村治理协同研究

张叶生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

摘要通过对土地整治与乡村治理的相关研究和我国农村实施现状的分析,认为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以及乡村治理的改善是破解农村地区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土地整治;乡村治理;治理模式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1)16-10015-02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ion of Land Reclamation and Rural Governance ZHANG Ye-she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relevant studies about land control and rural governance as well as their implementation status in Chi-na ,it was deem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nd reclamation projec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governance were the effective means of breaking the bottlenecks in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Key words Land reclamation ;Rural governance ;Governance model

作者简介

张叶生(1986-),男,安徽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生态经济

,E-mail :tgzys@sina.com 。收稿日期2011-03-02作为农业生产的载体、人类活动的场地和乡村发展的基础,土地不仅是主要的生活资料和财富,也是社会安全、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土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乡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乡村建设用地的扩张、

环境恶化导致土地资源质量的下降以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等影响着土地利用。因此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休戚相关,密不可分。随着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乡村管理。

当前对农村土地整治和乡村治理的研究很多。Van Huylenbroeck 等指出许多国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全力投资于

农村的改革或土地整治工程,

以改善农业结构[1]

。Arvo Viti-kainen 等对欧洲的研究认为因为发展的进程受到了历史趋势、文化、传统和法律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国家土地整治的主体和程序是不尽相同的;但是,

由于不同国家的土地整治有着共同的基础,

土地整治过程和特征具有相似性[2]

Guangming Yu 等通过对土地整理的生态风险进行识别和分类,制定理论和方法框架,以评估土地整理前后的生态风险程度的变化

[3]

。Brunori 等认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战略取得成

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设立适当的治理模式[4]

。Wilson 分析

了澳大利亚土地保护运动是否遵循了“后生产主义乡村治理”的理念,指出土地保护运动仅描述了“后生产主义乡村治理”

的某些特点[5]

土地整治关系到农地利用和农业生产,乡村治理关系到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土地整理和乡村治理可以说关乎整个“三农”甚至“四农”问题。只有通过对土地整理工程和乡村治理相关性研究才能破解当前农村地区发展碰到的“瓶颈”,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同时,只有将土地整治与乡村治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乡村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协调发展。1土地整治1.1

土地整治概述

土地整治是一种提高土地生产率、支

持农村发展的工具,是对低效、空闲和不合理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是各类土地整理、

复垦、开发等活动的统称,是对农村田、水、路、林、村布局的优化;土地整治实际上是由新的道路、灌溉设施和其他辅助服务体系构成的空间集中

[6]

。土地整治的目的是要保护农

业综合生产力,

改善农村环境、农民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环境,努力将土地整治、村庄改造、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和现代化[7]

1.2实施土地整治的必要性

1.2.1

当前的土地利用形势迫切要求开展土地整治。农村

土地整治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行为,它涉及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关系到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8]

。耕

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

耕地红线倍受威胁,粮食安全逐渐失去保障,开展土地整治的要求日趋迫切。由于土地所带来的巨大效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土地资源的大量占用直接导致了耕地甚至基本农田数量的减少,

仅1997 2008年,非农建设、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损毁耕地等造成耕地减少1219.164hm 2。

土地利用现状要求开展土地整治,加强土地利用管理,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优化乡村建设用地布局,实现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1.2.2

土地整治的预期效益和现实效果表明应当开展土地

整治。土地资源的利用关系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平衡,是关系国计民生、具有国家战略的问题。随着

“五个统筹”的提出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已经成为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补充城镇建设用地的重要来源,1997 2008年通过整理、复

垦以及开发等土地整治措施,全国增加耕地355.625hm 2

,一

定程度上缓解了日益恶化的耕地形势。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在增加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利用土地、促进社会区域的发展以及调整产权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9]

。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业经营规模化的发展,以及

农业基础设施弱化、

退化和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环保化趋势的加强[10]

,乡村土地整治工作势在必行,乡村治理模式必

须改善。

1.2.3

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开展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解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1,39(16):10015-10016,10052责任编辑徐丽华责任校对李岩

决我国人多地少这一突出矛盾的重要途径,是改变农村土地粗放利用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的转变,不仅要求农村经济要增长,还要求农村管理要提高,人民生活要改善,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农村、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对土地利用的结构和方式进行调整,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土地整治是一项资金密集型的公共服务工程[10],工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因此,只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土地整理的目的,增加政府开展土地整治的投入,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整治的积极性,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2乡村治理

2.1乡村治理概述乡村治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管理活动,既有政府的统治,又有村民的自治;既有法定的制度,又有村规民约;既有国家的介入,又有民间的参与[11]。从传统治理模式的类型看,治理主要有3种: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上的文化治理、建立在利益相关性基础上的经济治理和建立在强制力基础上的法律治理[12]。随着意识形态的弱化和市场经济的兴起,文化治理和经济治理已经根基不稳,摇摇欲坠;由于法律治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脆弱性,也难以在农村深入开展。

2.2中国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不足传统的农村单中心治理模式突出特征是公共权力资源配置的单极化和公共权力运用的单向性,其管理手段主要采取行政命令而非对话、协商与协调的方式[13]。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传统乡村社会已经逐渐脱离分散、孤立、封闭的小农社会模式,日益卷入开放流动的大社会,乡村自有治理能力逐渐呈现出诸如资源整合能力弱,社会服务功能弱,资源稀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明显的问题与不足[14];乡村治理模式面临诸如土地规模化、城镇化、权力二元化等挑战[15],这些挑战都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必须依靠制度措施的实施予以破除。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建设的主要指导方针,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不仅是乡村社会的建设,而且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式乡村治理模式的试运行[14]。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乡村治理必须认识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足:忽略了文化教育等其他方面建设;片面理解了治理,限制了参与治理人员的构成;片面理解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忽略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忽略了乡村治理中应考虑的内在因素,乡村治理过于机械化、单一化,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这些不足产生的原因与当前的农村治理模式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当前的乡村治理模式也必须改革。

2.3变革土地制度改革乡村治理模式改革乡村治理模式“必须从土地制度的变革做起”,这是其最基本的操作平台[16]。土地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资产,具有负载、养育、仓储等功能,必然影响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作为一种制度,土地制度影响着其他的制度,乡村治理改革必须从土地制度改革开始。巩固土地所有制可能是一种有效和积极的土地管理手段,不仅解决了土地分散问题,还可能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工具[17]。因此,必须坚持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三农”问题,真正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实现土地整治与乡村治理一体化

土地整治工程只能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解决的只是农业的问题,而农民和农村问题尚未解决。“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制度安排错误,战略选择扭曲,政策倾斜失衡,导致产业、就业和城乡二元结构,加剧剥夺“三农”,人口城市化质量低,小城镇建设步履艰难,农村工业化与人口城市化脱节[18]。“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只有遵循“治本为主,治标为辅,标本兼治”的方针,赋予农民国民待遇,实行城乡统一的各项政策制度,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才能最终解决“三农”问题[19]。因此,土地整治工程的顺利进行需要乡村治理的保障,“三农”问题最终的解决必须依靠改善乡村治理来完成。

4结语

土地整治和乡村治理最终是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必须综合分析土地整治和乡村治理的效果。制定科学的土地整理规划是土地开发整理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保证;构建民主实效的乡村治理模式是乡村治理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乡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农村、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重要保障。农民是乡村的主体,是农业生产者,是土地整治的参与者,甚至是设计者和实施者,因此农民可能影响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和最终的成果;农民也是乡村治理活动的参与者,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效果。因此在土地整治与乡村治理中必须考虑农民这一因素。处理好农民与土地整理工作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有利于土地整理工作成果的保持和维护。农民是整个农村发展的关键,是农村进步的动力,充分发挥农民的作用,让农民参与到其中可以进一步让国家政策深入民心,更有利于整个国家的安定发展和繁荣[20]。

参考文献

[1]Van HUYLENBROECK G,COELHOT G J,PINTO P A.Evalua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LCPs):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6,12(3):297-310.

[2]VITIKAINEN A,SC D.An Overview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Europe[J].Nordic Journal of Surveying and Real Estate Research,2004(1):25-44.[3]YU G M,FENG J,CHE Y,et al.The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risks for land consolidation based on the anticipation of ecosystem stabilization[J].Land Use Policy,2010,27:293-303.

[4]BRUNORI G,ROSSI A.Differentiating countryside:Social representations and governance patterns in rural areas with high social density:The case of Chianti,Italy[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7,23:183-205.

[5]WILSON G A.The Australian Landcare movement:towards’post-produc-tivist’rural governance?[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4,20:461-484.

[6]COELHO J C,PORTELA J C,PINTO P A.A social approach to land con-solidation schemes[J].Land Use Policy,1996,13(2):129-147.

[7]丁微,崔宝峰.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28(3):52-53.

[8]李卫祥.试论农村土地整理[J].生产力研究,2009(2):19-20,81.

[9]胡廷兰,杨志峰.农用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J].农业工程学

(下转第10052页)

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为此,不但需要社会普及法律常识,更需要简化诉讼程序,加大公益律师规模。上述各种问题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谈判筹码,使其在谈判中处于优势。农民工的当务之急是尽早确定待遇问题,尽快接受企业的报价,农民工不得不接受低于其劳动力应有报酬的工资,本身权益没有得到维护。

所以,农民工的流动性和法律制度的缺陷导致了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单个劳动者受雇于资本所有者,难以通过个别谈判与雇主进行抗衡,维护自身权益。工人们只有通过工会组织起来,运用集体谈判增强工人与雇主的谈判力量。工会主要是通过集体谈判,代表雇员在工作场所和社会中的利益,提高工会会员在货币及非货币方面的就业条件。在现存的企业谈判中,工会组织可以打破企业在与农民工单独谈判中的垄断,克服个别劳动者的利益失衡问题。在讨价还价模型中,对立的双方变成了企业和工会,工会取代了农民工个人,使谈判双方的博弈力量产生变化,农民工加入工会,以团体的力量出现,依靠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工会组织和企业进行博弈,保护自身权益。

3提供有利于农民工的工会制度安排,切实保障农民工权益工会的相关制度需作出改进以保障农民工权益。首先,工会主席是由上级领导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建设企业文化,作为理性经纪人的工会主席,必然与企业处于一条战线。与此相反,农民工多数是临时工,工会主席必然忽视农民工的需求,所以农民工的权益难以由现存制度下的工会主席维护。其次,企业是工会的经费来源,这必然导致工会站到企业一边,与农民工对立,只有如此才可以维持自己的活动经费,所以工会没有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动机,缺少积极性,因此失去了农民工的信任,使许多农民工没有加入工会的动机。最后,同乡会以其简单的约束条件,吸引了几乎全部农民工,在权益保障缺失时,农民工选择了同乡会而非而工会,但是,同乡会本身的非规范性,导致其不能代替工会与企业进行谈判,所以在维护农民工基本权益的过程中,工会必须承担主要的责任和义务。如何解决上述工会本身制度的缺陷,获得广大农民工的信任,积极加入工会,依靠工会的力量维护其权益,成了主要问题。文章指出,由于工会是以企业为依附对象的机构,所以农民工的流动性是现存的工会制度无法解决的,并且农民工的流动主要在地区、行业、产业、职业之间,工会不能跨越企业的约束而过多的行使自己的责任,这无疑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所以,在现存的工会制度下,必须做出合理的改进,针对农民工的流动性和入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3.1提倡源头入会机制要继续加大农民工源头入会力度,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入会形式、建会方式和工作平台,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大、职业身份变化快的特点,大力推广和完善农民工“一次入会、持证接转、全国通用、进出登记”的会员会籍管理制度,畅通农民工会籍接转渠道,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会籍管理工作,防止农民工会员流失。要做好对农民工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农民工正确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企业的经营困难,发扬工人阶级识大体、顾大局的优良传统,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职工队伍的团结统一,保持社会稳定[4]。要在农民工输出地的乡镇和村建立工会组织,努力从源头上尽最大可能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通过对农民工的宣传工作,使其认识到工会的作用以及认识到工会是为自己维权的组织,加大农民工有加入工会的动机。

3.2结合目前国内的实际及理论研究,建立流动会员制度应考虑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①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工会会员制度,将范围扩大到农村区域,推动农民工在户籍所在地加入工会组织。②要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尽可能将他们纳入输入地工会组织。③由国家或地方总工会核发统一印制的工会会员证,外出务工时,通过统一的会员证将工会组织关系转到用人单位工会,以当地工会管理为主,家乡工会协助管理,农民工的流动只要凭借会员证在新的单位工会进行登记,即可享有作为工会会员的各项权利[3]。通过这些模式建立的流动工会会员制度在一些省市已经进行了有力的尝试和探索。这种双向机制使农民工的身份可以随时转变————外出打工前,可在当地办理工会会员证;外出务工时,接受输入地工会管理,享受会员待遇;回乡务农时,打工地会籍自动取消。由此,便形成了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双向联合”,双向机制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

3.3加强工会之间的联系以农民工输入地工会为主,输出地工会为辅的方式,更好更快的为农民工维权。维护农民工权益要依靠输入地的工会组织,做到尽职尽责,把农民工的生活细节考虑周到,在程序上规范化、效率化。而输出地的工会组织要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使工作城市转变的农民工有一个稳定的信息来源和坚强后盾,着力解决留守人员的教育、养老和保障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梁永蓓.加强农民工工会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学遍报,2008,14(13):11-12.

[2]蓝光喜.公有制企事业农民工加入工会问题的思考[J].求实,2006(6):53-56.

[3]王国珍.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问题研究[J].传承,2009(10):80-81.[4]孙春兰.在2009年全国工会“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工运,2009(3):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4-6.

(上接第10016页)

报,2004,20(5):275-280.

[10]乐波.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农村土地整理[J].湖北社会科学,2010(3):46-48.

[11]陈东琼,李明,陈文新“三农”问题与农村治理创新[J].求实,2005(10):86-88.

[12]陈俊峰,李远行.农村治理基础的转型与农民再组织化[J].中国农史,2007(1):130-134.

[13]曾芳芳.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制度构建与实践理路[J].新农村建设,2008(5):36-39.

[14]王海峰,徐行.乡土社会变迁与乡村治理———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

[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1):134-136.

[15]甘信奎.中国农村治理模式跨越初探[J].理论学刊,2004(8):79-81.[16]郭晓峰,张洁颖.农村治理模式和自治选举的探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5):21-23.

[17]PASAKARNIS G,MALIENE V.Towards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J].Land Use Policy,2010,27:545-549.[18]周毅,徐静.“三农”问题的根源与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9(21):61-62,79.

[19]万树.“三农”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透析[J].农村经济,2004(1):14-15.

[20]曹玲.农民参与土地整理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0(4):18-20.

国内外土地整理研究进展

国内外农地整理研究进展 摘要:利用CNKI数据库和Science Direct数据库检索1997年-2010年学术论文,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检索关键词为农地整理(Land Consolidation)、农地整理(Agricultural land consolidation)。从检索结果中提取比较重要的文献,并对文献分国内外、 研究内容进行归类,撰写综述,并对所获检索文献作简要评述。 关键词:土地整治农地整理文献研究评述 农地整理的研究和实践,最早起源于德国的以合并地块为主的农地整理活动,而后世界各国都采取类似于德国的农地整理活动和理论研究。研究者从各个层面、角度、方法就农地整理的研究取得很多成果,而对最近十年农地整理领域国外、国内研究进行总结具有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利用CNKI数据库和Science Direct数据库检索1999年-2010年学术论文, 检索关键词为农地整理等。检索到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94篇(2003-2009);博士学位论文11篇(1999-2009);硕士学位论文138篇(1999-2009);检索到外文期刊(SSCI来源刊)学术论文26篇(1997-2010)。从检索结果中提取相对比较重要的文献,并对文献分国内外、研究内容进行归类,撰写综述,并对综述用到的文献作简要评述。 1 国外农地整理研究进展 国外的农用地整理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较早。例如德国土地整理起源最早,在1250年巴伐利亚州进行以地块合并为主的农地整理活动。德国农地整理的目标随社会经济发展,从单纯零碎地块归并、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向追求生态、社会与环境效益转变。俄国的农地整理起于18世纪,并设计专门学校研究农地整理的技术和理论,已形成完整的农地整理工程技术体系。澳大利亚的土地整理发端于矿山复垦,侧重于土地生态重建研究。西欧国家的农地整理重视对农地整理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影响评估,以及整理决策中公众参与等内容。本文将国外关于农地整理的文献按研究内容来划分,比如关于农地整理的作用、农地整理的生态风险、农地整理的目标和方法论、农地整理的公众参与等方面作综述。 1.1 关于农地整理的作用 农地整理是改进土地耕作效益和支持农村发展的一个工具(Petr Sklenicka,2006)。【1】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解决土地碎化,农村基础设施缺乏,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及景

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前言 土地开发整理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开展党家镇土地开发整理,加强对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划管理,特编制本规划。 1.1 项目来源 根据国家制定的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负责保持本辖区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法定目标和建设占用耕地必须实行“占补平衡”的政策要求,山东省和济南市都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基于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从实际着想,扎扎实实地为农民办实事,为经济建设提供土地保障,提出在党家庄镇选择具有一定潜力的土地进行开发整理。鉴于项目规模较大,投资较多,地方财力难以承担,因此作为市级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申请市财政给予资金扶持。 1.2 项目可行性研究及项目的批复情况 为贯彻执行新《土地管理法》,确保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落实济南市以及市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增加的耕地指标,市中区专门成立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全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2005年3月,由市中区国土资源局牵头,在市中区水务局、农业局等有关局委和镇政府的参与下,对项目区进行勘测,收集有关资料,编制完成了《市中区党家镇(杨台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通过了由区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的论证,上报济南市国土资源局得到了批准,被确定为2005年市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 项目批复建设规模267.22hm2,其中新增耕地54.04hm2,新增耕地率为20.22%。

土地整治研究进展综述与展望

土地整治研究进展综述与展望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逐渐趋向于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土地整治工作的发展进程,并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以及城乡统筹管理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就基于以上因素,对土地整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及展望,旨在切实提升土地整治工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土地整治;研究进程;展望 就目前来看,土地整治的工作重点就是协助各类工程对土地资源中土壤、水文、道路及林木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治理,从根本上提升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率。因此为切实发挥出土地整治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现阶段相关工作人员就应认清当前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健全土地整治管理机制,提升土地整治的效率及质量。 1、我国土地整治研究进展分析 1.1土地整治模式的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增长,对土地整治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部分研究成果也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实践与推广。而就目前来看,土地整治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将宅基地与承包土地分开,并将搬迁及土地流转等置换为城镇房产的两分两换模式[1];第二,结合农村发展实情的都市农村土地整治模式;第三,拆旧建新土地整治模式;第四,滚动发展归村并点、村庄内部改造及城中村等综合土地整治模式;第五,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小块并大块模式等。 1.2土地整治规划的研究进展 土地整治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及复杂性的长期工作,其对于土地关系、土地利用结构的布局调整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土地整治规划方案,对土地整治的实际工作进行实时的引导及调整。就目前来看,我国土地整治规划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所积累的经验无法解决土地整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这就需要相关管理部门能够将严格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提升土地整治执行力度作为当前重要发展战略,并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对土地整治规划的监督,促使土地整治规划朝向系统化与政策化发展。 1.3土地整治评价的研究进展 现阶段土地整治评价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合物元分析理论,构建起关于土地整治下的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第二,在农户中采用调查及分析年鉴数据的方法,对土地整治模式实行以来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进行分析及评价[2];第三,采用多层模糊分析法,以更好的构建起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系统;第四,采用理论分析及专业咨询分析的方法,制定出明确的土地整治效益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第五,应用各序结构分析法,建立起模糊环境中土地整治综合效益的评价模型。 1.4土地整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为从根本上发挥出土地整治在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期间的积极作用,相关工作人员也应构建起一系列集工程化、标准化及信息化的土地整治技术方面的[3]。同时为积极相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在土地整治技术研究过程中,还设计出了农地整理灌排沟渠生态化建设及路沟渠生态化技术,并从中央、省级及县级入手,构建起了土地整治三级监管信息管理机制,通过结合现阶段较为成熟

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背景 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们赖以生存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现全市2015年提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指示,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紧扣永昌县实际,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将土地整理和村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工程相结合,按照现代生态农业的要求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整理,是永昌县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对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经济优势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要求。 土地整理是提高土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缓解人地紧张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水源镇北地村,东临朱王堡头沟村,南靠永宁村,西至永宁村,北连东沟村,地下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近年来,由于投入不足,导致项目区耕地零散,交

通不便,水利条件差,机械化水平低。只有将土地加以开发整理,配套基础设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增产潜力。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该项目本着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通过土地整理,实现渠(井)路、林、田、电综合配套,从而达到增加耕地总量、提高耕地地力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项目区概况 1、位置与范围 永昌县位于东经101”04’35”-102“43’27”,北纬37。47。ZI。-38。39,58。位于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东接民勤县,西邻山丹县,北接金川区,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毗邻,东南与武威市为邻,西南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接壤。东西长144.1km,南北宽97.1km。总面积5876.7km2.约8815029.9亩。 项目区位于位于东经102”39’35”-102”40’23”,北纬38O 19I 04。-38。181 05”,位于水源镇北地村,东临头沟村,南靠永宁村,西至永宁村,北连东沟村。水源镇距武威市32公里,距金昌市46公里,属于武威和金昌两大经济板块交汇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金武公路、永民公路横穿全境,镇域面积470.84平方公里。 2、自然条件

农村土地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农村土地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曾经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潜能,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农村面貌。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老化和减少,农村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土地产出低效化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并逐步滞后于现代农业的要求,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坎。近年来围绕落实农业农村改革部署,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体制的方式,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现状及难题 街道村地处街道北面,距离城区2.5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19户,农业人口1781人,现有耕地面积1947亩,人均耕地约1.09亩。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将耕地分级搭配,整田整土划割为若干小块分到农户,导致每家每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零散分布。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的“留守农户”接手耕种承包地,使地块分布更加零散。如村5组其中一户农民3.5亩旱地被划分成10余块,最小的一块地只密植了3株柑桔。分散的土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一是难以进行机械作业,耕作效率低;二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相互掣肘;四是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难以有效运行;五是对外土地流转涉及农户多,难以协商一致;六是地块分割产生了较多不能耕作的边界,浪费了耕地资源。围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通过承包权入股、土地预流转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耕地的“团聚”和适度规模经营,劳动效率和经营效益也相应提升。 二、土地股份制的探索及构想 在村调研发现,虽然群众意识到了承包地散碎化的各种弊端,也有将土地“集零为整”的愿望,但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具体路径,缺乏组织者。如农户间相互可以进行土地调换,但各怀心思,效果有限;外部业主整体流转集约经营因农户意见不一难以达成。鉴于此,我们在广泛调研、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试点的构想:以生产社为单位,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农户的耕地承包经营权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化,对农田进行集中整理,引进专合社、龙头企业进行成片经营。在具体探索过程中,我们分别制定了《村耕地成片经营试点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流转协议》等,组织街道及村干部成立了工作小组,通过宣传动员并与村民们达成一致意见,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情况下,以书面协议形式,每户农民将所有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所在村民小组,村民

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

唐家湾镇会同村实验基地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组员:周皓1104010082 徐朝晖1104010047 叶子健1104010068 陈淑华1115010016

目录 1项目简介 (4) 2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4) 2.1项目背景与意义 (4) 2.2项目的必要性 (7)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8) 四.项目区条件分析 (9) 4.1自然条件 (9) 4.1.1地形地貌 (9) 4.1.2气候 (9) 4.1.3自然资源 (9) 4.1.4自然灾害 (10) 4.2区位条件 (10) 4.3基础设施条件 (10) 4.3.1农田水利设施 (10) 4.3.2交通设施 (10) 4.3.3生态设施 (11) 4.4社会经济状况 (11) 4.5现状概况 (11) 4.5.1用地现状 (11) 4.5.2限制性因素 (11) 4.5.3 水资源平衡分析 (12) 五.项目规划 (15) 5.1规划原则与目标 (15) 5.1.1整治规划原则 (15) 5.2整治规划定位 (15) 5.3建设目标 (15) 5.2 土地平整方案 (16) 5.2.1土地平整工程方案 (16) 5.2.2农田水利工程方案 (17) 5.2.3田间道路工程方案 (18) 5.2.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8) 5.2.5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18) 5.2.6土地权属调整 (18) 5.3土地平整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1田块内部平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2坡改梯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农田水利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1输配水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2电力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5.5田间道路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6项目投资与效益分析 (18) 6.1项目投资分析 (18)

土地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怎么写 (6000字)

土地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怎么写 项目名称:土地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怎么写申报单位:xxx 联系人:xxx 电话:xxx 传真:xxx 编写时间:xxx 主管部门:xxx 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撰稿时间:2013年9月2日 第一篇总论 一、土地申请项目背景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的发起过程、提出的理由、前期工作的发展过程、投资者的意向、投资的必要性等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基矗为此,需将项目的提出背景与发展概况作系统地叙述。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理由、在可行性研究前已经进行的工作情况及其成果、重要问题的决策和决策过程等情况。在叙述项目发展概况的同时,应能清楚地提示出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和问题。 二、土地申请项目概况 1、什么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是从事一种经济活动(投资)之前,双方要从经济、技术、生产、供销直到社会各种环境、法律等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项目是否可行,估计成功率大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程度,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用途是,到发改委申请项目立项、到国土局审批土地、申请银行项目贷款、申请进口设备免税、申请政府资金和补贴、用于向投资者融资、用于指导项目建设实施。 2、“土地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用途是什么?“土地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用于内资企业新建(或改扩建)土地申请项目在发改委申请立项和到银行申请贷款,需要加盖工程咨询咨询章才能有效。根据国家发改委颁布的《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在项目建设投资前必须到项目建设地发改委提交“土地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立项。不涉及政府资金和利用外资的企业投资项目按照备案制立项。需要企业提交“土地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备案请示、公司工商材料、项目建设地址图、项目总平面布臵图,配合发改委填写项目立项备案表。 第二篇市场预测 当前,对土地用途改变为经营性用地的处置主要有三种主流观点:观点一:土地改变用途为经营性用地可以按市场价补缴土地出让金方式处理。具体操作办法:通过土地使用者申请并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签订出让合同、合同变更协议或重新签订出让合同,相应补缴土地出让金或差价部分土地出让金。 此观点主要法律法规政策依据是: 1、《房地产管理法》第十七条规定:土地使用者需要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的,必须取得出让方和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者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相应调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2、《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第(十七)条中规定:经依法批准利用原有划拨土地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的,应当按照市场价补缴土地出让金。 3、《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21号)第十六条规定:以协议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需要将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改变为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途的,应当取得出让方和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部

土地整治研究

土地整治研究 摘要: 土地整治是指对利用率低下、利用不合理、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同时也是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土地整治作为国家土地利用的一种发展趋势,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本问通过搜集到的关于我国土地整治情况的资料,以及某些地区的实例作为分析对象,对我国目前土地整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再结合实际和前文所做分析的结果分析我国在未来对于土地整治问题的方向。 关键词:土地整治;现状;问题;未来 一、研究目的 农业资源的主要包括:土地资源与水资源,还有生物,气候资源等,这都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所要针对的对象,在人们进行生产或者扩展的时候。并且还作为当前农业,林业以及牧业和渔业等的物质基础和人类目前当今非常需要的生活资料,所以对这些资源进行管理和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土地整治问题。就我国当地土地整治的主要针对对象或者目标进行分析,然后再展开相关的工作,并且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能够高效的对土地进行整治。 二、土地整治的概念及内容 1、国内土地整治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的土地整治,就是对那些利用效率较低或者不合理的土地或者灾害以及人类活动等进行后的土地开始进行整治。作为对土地存量的盘活,集约用地的强化以及对耕地方面的即使补充和土地产能的提高,土地整治是最主要的手段。只有将土地整治与当前我国的农村发展相结合,根据其形式以发展当地经济来保护耕地,保证城乡土地的配置工作顺利进行,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策略。 《我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早在2003年的3月份就已经由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局颁发并实行了,其中详细说明了关于土地的整理,复垦以及开发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且还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定义和概念:所谓土地整理就是

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途径之研究

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途径之研究 在中国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利用出现了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由于农村居民点废弃导致的大量废弃土地、生态景观风貌受损、土地污染等。土地工程是通过工程手段,把未利用地变为可利用地或把已利用地进行高效利用,能动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过程。当前土地整治施工中更多地关注新增耕地数量,而作为配套工程之一的生态景观建设工程相对被忽视。本文对于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途径进行了研究,希望为以后的具体工作起到实际的参考作用。 标签: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农田生态 一、生态景观建设土地整治的生态景观 主要有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沟渠以及道路等要素构成的农田景观,从生态景观学来看,实质上是斑块、廊道和基质在空间上的有机构成。耕地等斑块是物种的聚居地,其大小、形状等特征对区域景观构成和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沟渠道路等廊道对于构建生物迁徙通道或者形成迁徙屏障起到很大作用。在实施工程过程中会对项目区域内原有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破坏生态景观。例如轻视生态系统循环作用,致使本来担任生态景观功能的各种廊道被过度硬化,阻碍了生物的迁徙途径等。 田块生态景观建设要求如下。 农田的基本构成单元是田块,其承载了作物种植、生物居住等诸多功能。田块布置是否合理,不但关系到农产品产量,农用机械的有效使用,排水灌溉的成本,而且还会影响动物昆虫的栖息与迁移,土壤中微生物的演替,土壤肥力保持等。因此,土地整治中,田块的生态景观建设至关重要,包括田块形状、方向等要素。田块的长边方向通常是播种和耕种管理的主要方向,也是末级灌排渠道、田间道路以及防护林带的方向。田块方向选择关系到作物的日照、灌排条件、机械作业方便与否等。根据土地整治经验,田块方向确定的几个要求: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田块方向应保证作物从早到晚一天当中能吸收尽可能多的光热。方便田间机械作业,特别注意坡度对机械作业的影响。对水土保持和排水有利,如尽量让田块方向沿着等高线配置,保护地表水流和土肥。对防风有利。风害地区防风是重点,应该在田块长边方向沿线配置主林带,沿田块短边方向配置副林带,构建护田林带。 二、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应对策略 土地整治的景观生态化设计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效促进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推动土地整治的景观生态化进程,实现土地整治综合效益最大化。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以景观生态化的新理论新方法开展土地整治正当其时,除在项目实施中注重前述研究提出的生态景观化建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核心目的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发展要素的耦合格局。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肩负着为人口集聚、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的基础性作用。本文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阐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的内涵及其互馈关系,剖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的区域实施路径。最后,就未来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与讨论。 标签:土地整治;乡村振兴;农村 农村的土地整治是乡村振兴的首要步骤、关键步骤,是站在战略和全局的角度规划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是广大农村地区脱贫攻坚达到小康生活水平重要途径。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方针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的基础上引领农村进一步发展。土地整治要围绕此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拓展,加快乡村产业发展,构建美丽乡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1.乡村振兴的内涵 乡村地域系统是由多种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综合多维性和动态演变性的开放系统。人口、土地和产业是影响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131。其中,人口作为乡村地区的发展主体,通过资源的开发利用、企业的经营管理等生产和生活活动为乡村地区创造经济、社会及生态价值,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土地资源在乡村振兴中肩负着提供资源支撑的基础性作用,以其多功能性发挥着保障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需求的多元价值,土地资源禀赋作为区域发展的本底因素,也催生了不同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发展通过利用土地资源和吸纳人口就业将乡村人口与土地有机结合,构成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产业结构的优劣影响着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及农业生产决策,甚至决定着乡村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人口一土地一产业”的内在耦合助推“资源一资本一资产”的集成是培育发展动能、增强乡村活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2.推动土地综合整治实现乡村振兴方法 2.1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利用新理念和新的发展思维来实现土地综合整治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即用改革的方法推动土地结构的调整,矫正土地资源在农村发展中的配置扭曲,扩大有效地土地供给,不断对土地资源和引入资本进行优化配置,不断利用新的发展理念来挖掘自身的土地资源优势,既要实现土地总量的优化,也要从土地资源用途、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资源开发技术提升等方面实现质的优化,借助资源整合包括自身资源的利用以及引入社会资本等资源整合为契机来推动土地综合整治,补足“三农”中存在的短板,特别是资金短板、技术

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技术的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

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技术的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船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4年6月

目录 一、项目概述 (1) (一)工程背景概述 (1) (二)污染土治理的一般方法 (6) (三)重点关注治理方法 (9) 1、换土技术 (9) 2、固化/稳定化(S/S)技术 (11) 3、化学淋洗技术 (12) 4、植物修复技术 (16) 二、项目目标、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 (20) (一)项目目标 (20) (二)研究内容 (20) (三)关键技术 (21) 三、技术路线方案、课题分解 (22) 四、组织方式及分工 (24) (一)科研项目工作措施 (24) (二)现场组织措施 (25) 参考文献 (25)

一、项目概述 (一)工程背景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和围绕着城市的工业设施健全,城市周边土壤的污染程度日益加剧。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空气粉尘所携带大量污染物,雨水对城市区域的冲刷携带的污染物最终会汇聚到土壤中和河道中。这些堆积的污染物会很容易地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食物链再一次进入到人体,危害健康。另一方面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及其冶炼排放、长期对土壤进行污水灌溉和污泥施用、人为活动引起的大气沉降、化肥农药的使用等原因,造成了土地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根据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结果,目前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多是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另根据国家环保部门组织的《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显示,珠三角部分城市有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据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毒害性、累积性、长期性、多样性和滞后性的特点,被污染的土壤通过地下水或生物富集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健康。 出于历史原因,中国土壤污染主体大多是各类国有工厂,经过多轮的改制重组,很多工厂产权归属关系已经多次变化,即便产权明晰的,也很难有能力再去支付高额的土壤修复费用。因此,“谁污染,谁治理”这一环保行业的通行准则,在土壤修复行业根本行不通。目

土地工程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土地工程的研究进展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对土地工程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不同的称谓,如土地整理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治等。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同的称谓所指代的意义不同,或者说具体的工程内容有所联系和差别,但是在这里,我们统称之为“土地工程”。1886年,巴伐利亚(现属德国)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签署的第一部土地整理法律中提出了“土地整理”概念,这是土地工程相关概念的首次提出。 一、国外土地工程研究进展 (一)德国 德国的土地工程历史悠久,始13世纪。最初只是局部的,如对河流进行改造等,到16世纪,开始进行如合并农地、改造河流、迁移农庄等工作。1886年制定第一部土地整理法,为提高农业生产力,进行了合并分散的田块及调整田间道路。从整体看,20世纪前德国的土地整理的目的主要是小块并大块,以改善农业的生产经营条件。1918年德国颁布了农地整理法,以保证农业生产用地和提供建筑用地。从20世纪30年代起,高速公路及公共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土地整理来准备土地及规则地块。1937年德国统一制定了土地整理法。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后,于1953年7月14日颁布了联邦第一部《土地整理法》。随着历史的发展,土地整理的目标逐渐提高,内容不断增加。1972 年明确提出土地整理的内容,增加了村镇改造、自然保护和景观保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土地整理研究范围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乡镇如何通过土地整理来实施其发展计划。进人20世纪90年代,土地整理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乡村生产条件,如通过田块调整、村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合理规划,在克服和减轻土地利用中的结构性障碍,降低农林经济的生产费用和劳动消耗的同时,协调农业利益与自然保护和景观保持的要求,改善乡村的生存条件和景观环境。在技术研究方面,德国巴伐利亚州现已普遍应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建立了土地整理信息系统,将土地整理的各种数据、图件和权属状况等资料储存于该系统中,并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通过土地整理,改善经济条件、居住条件、保护环境、保护景观,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统一,其目的不再是仅仅为了提高农业产量(胡振琪,2007)。 (二)俄罗斯 俄罗斯的土地工程措施可追溯到15世纪,莫斯科王国时代(15世纪到17世纪)按照职位分配土地;1765年开始全国土地资源调查与划界;1789年,为了适应当时土地整理工作的需要,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土地整理大学,即现在的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土地管理大学,培养了大批的土地整理人才;19世纪上叶,俄罗斯实行了土地特别丈量,促进市场上土地“周转”的发展和地主经济的集约化;在1861年改革的基础上实行的土地整理,主要目的是由国家掠夺农民的土地,渔利于地主;1905年革命以后,实行了斯托雷平土地整理。苏维埃政权时期,1917?1920年,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把没收来的地主、官僚和寺院的土地转交劳动农民使用;1921?1927年,在175

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培训讲义[详细]

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培训讲义 一、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概念 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是指在土地整治项目投资决策前,对拟建项目有关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可能采用的技术方案进行全面分析和比较论证,在此基础上对拟建项目的技术可靠性、经济合理性以及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价,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将可行性研究的成果编制成报告,即是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可行研究报告编制的作用 (一)是土地整治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可行性研究报告综合反应了拟建项目区的现状、项目建设的技术方案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综合效益情况,并对项目建设技术、经济以及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因此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是建设单位筹集资金的重要依据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了符合项目区实际情况的工程建设方案,根据工程建设任务及相关投资估算办法,编制项目建设投资估算,估算金额是客观真实的,可以作为建设单位筹集资金的依据. (三)是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工程设计重要依据 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论证比选确定了符合项目区实际情况的工程建设方案,工程设计是对可行性研究方案的升华和细化,主体工程原则上应与可行性研究方案保持一致,投资金额应大致相当,因此可行性研

究报告是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工程设计重要依据. (四)是土地整治项目考核和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建设过程中最初期的基础性资料,其确定的项目建设范围、主要技术指标、主体建设方案、投资金额,是后续相关工作的重要参考,因此也是土地整治相关工作考核和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土地整治项目可行研究报告编制要点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技术性工作.根据湖南省历年土地整治项目申报立项的工作情况,土地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编制过程中应重点做好项目选址、新增耕地布局、可行性研究方案编制等工作,各项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项目选址 合理的项目选址是确保工程建设方案系统性和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做好项目选址工作应注意以下问题: 1、已经编制过村级国土综合整治规划的行政村应优先作为土地整治项目的选址对象; 2、项目区范围的确定应体现“集中连片,整乡镇、整村推进”的原则; 3、项目区范围的确定应充分考虑主体工程的系统性、完整性; 4、具备基本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 5、项目区内权属清晰,不存在权属争议; 6、项目选址应征得2/3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同意; 7、项目选址应征得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环保等相关部门同意.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 第一章项目概要 1.1 项目背景 X****** 位于*** 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属****** 灌区。该团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地、光、热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大农业的优越条件,是*** 主要的优质棉产区和商品棉基地之一。 项目区地处*** 河下游细土平原,地下水埋深较浅、排泄不畅、蒸发强烈,潜水矿化度较高,加上灌溉渠系渗漏量较大,田间排水渠系不健全,致使农业效益逐年下降,加剧了土壤次生盐渍化不断漫延,造成项目区农田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耕地产量低而不稳,弃耕、盐斑形成大量中低产田。随之而来的是,农业经济效益增长缓慢,职工增收、团场增效困难。为了改善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灌溉工程安全正常运行,根治土壤盐渍化蔓延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促进区域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对项目区进行配套改造建设。 ****** 党委十分重视目前存在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渠道渗漏损失带来的严重问题,深刻认识到土壤次生盐渍化给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通过渠道防渗、挖排治碱,解决排水,有效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带来的影响。 1.2 项目建设的范围、内容和规模与工期本项目属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范围为****** 区三连、十九连和*** 区十连、十二连、十六连。根据项目区现状和实际需要,结合项目区农田总体规划,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本工程取2008年为现状年,2011 年为设计水平年。 工程建设内容包括:

一、水利措施 建设范围为****** 区三连、十九连和*** 区十连、十二连、十六连。建设规模:改善灌溉面积0.8 万亩;渠道防渗16km,其中支渠防渗6.4km (折合标准断面12.8km),斗渠防渗9.6km; 挖排清淤30km,其中清淤支排17km 新挖斗排3km,新挖农排10km;配套各类建筑物54座,其中涵洞12座,分水闸42座。具体如下。 1 、*** 区三连、十九连 (1)支渠防渗1条,6.4km (折合标准断面12.8km)。 ( 2)斗渠防渗1 条,2.6km。 ( 3)新挖农排10 条,10km。 ( 4)新建分水闸14 座,涵洞10 座。 2、*** 区十连、十二连、十六连 (1)斗渠防渗2条,7km。 (2)新挖斗排2条,3km;清淤支排4条,17km ( 3)新建分水闸28 座,新建涵洞2 座。

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整治是目前提高耕地质量的主要手段,对土地整治适宜性进行评价是土地整治项目布局和提高整治效率的前提,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基于2010-2016年间土地整治相关的文章,参照土地整治方面国内外的研究,对比土地整治的适宜性评价的不同形式和,对评价方法中应用的模型方法进行整理归纳,揭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科学合理的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土地整治;适宜性;展望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许多大型、特大型城市不断向周边附属区域扩张,城镇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加剧了人地矛盾的演变。土地整治是目前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加强耕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主要手段。随着土地整治活动的大规模推进,以耕地整理的方式来提高区域农用地质量尤其是耕地质量必将成为未来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基于此,针对耕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 本文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基于2010-2016年土地整治适宜性方向的文章,通过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方面的研究,从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的差异性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集中论述基于不同类型用地的土地整治和土地整治过程中不同方面的适宜性评价。本文主要以年代顺序和观点比较相结合的综述方式,对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予以分析预测,研究结果以期揭示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各地政府及相关技术单位做土地整治适宜性分析提供参考。 1、国外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 21世纪以来,土地适宜性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GIS技术在适宜性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在国外发展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其中地质适宜性评价、农地适宜性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景观评价等国外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大多是基于GIS的基础之上,随之采用多指标决策方法、人工智能方法、计算机辅助叠加制图方法等对土地进行适宜性分析。多指标决策法其优点是大大降低了人为工作量,可以有效的整合数据;其缺点是,决策者对指标选择的喜好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适宜性评价的全面性。 德国最早开展了土地整治工作,致力于改进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整治时期、致力于为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建设用地的土地整治时期、多目标土地整治实施阶段,Dokic Vladan等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分析了土地整理对西班牙加利西亚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的综合影响结果发现土地整理对农地农用起到很好的效果。Homero等提出在土地整治实施前开展景观生态效应的预测性评价有利于土地整理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整理方法的改进。Demetrio Munoz Gielen等人也认

土地综合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土地综合整治可研报告 1.项目概况 1.1项目提出的缘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从统筹城乡发展、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等几方面阐述。 1.2项目类型、范围、规模 说明项目的位置、范围、建设规模及新增耕地面积。 1.3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 说明项目建设工程内容、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式。 2.项目实施的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 3.项目区概况 3.1项目所在县情况 简述项目所在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和土地利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情况。 3.2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状况 说明项目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要重点叙述项目所在地区水系、径流、洪水、泥沙、水位和水质特征,说明地下水含水量、各地层渗透性、富水程度和地下水动态特征)、气候、植被、工程地质(要说明引水建筑物和交叉建筑物场址、输(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沿线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说明输水线路、田间道路和主要建筑物地段的地基、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初步提出基础处理措施)、土

壤、自然灾害等自然条件;分析项目区光热、水、生物资源状况。 3.3社会经济条件 说明项目所在乡(镇)、村的居民点数量、人口、户数;概述主要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生产状况。 3.4土地利用现状 3.4.1土地利用结构 明确项目实施以前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和特征,说明基本农田面积及其分布。土地利用结构应根据最新变更数据,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规定,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统计汇总。 3.4.2土地利用程度 说明项目区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耕作制度(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经济效果(作物单产水平、投入产出状况等)。 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3.5.1交通状况 说明项目区对外的道路交通状况;说明项目区内部道路等级、分布和质量状况。 3.5.2灌溉排水设施状况 查明项目区外部河流水系、防洪设施条件等;说明项目区内水源及引水工程、灌溉、排水骨干设施现状;说明田间灌溉、排水工程设施现状。 3.5.3电力设施状况 说明变电站、用电、变电设备的位置、规模、容量、归属和运营状况;说明项目区内输配电线路的路径。 3.5.4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 说明防洪、水土保持和防护林等农田保护设施现状。

基于乡村振兴的农村土地整治研究

基于乡村振兴的农村土地整治研究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而提出的长远战略部署,为农村土 地整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文献归纳法、 理论分析法等方法,研究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研究表明,传统农村土地整治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复合功能弱化,联动效应不足;生态保护意识较弱,破坏乡村乡风文明;理论研究不足,整治模式固化。并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探索多功能导向型生产空间整治;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打造生 态宜居环境;倡导城乡统筹型土地整治等建议。 关键字:土地整治;农村;乡村振兴 1 引言 随着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的不断增加及农村各方面问题的不断凸显,乡村振兴 战略被提上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快农村发展步伐,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而土地整治作为促进农村发展、推进城乡统筹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程度[1]。因此,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土地整治的要求,提出农村土地整 治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以期为推动农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2 乡村振兴对农村土地整治的要求 2.1 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产业融合,助力产业兴旺,实现乡村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首要任务是产业兴旺[2],因此,在农村土地整治中既 可根据各乡村当地的独特景观、历史文化等开展整治工作,发展乡村旅游,推动 相关产业发展,也可利用农田整治后集中连片的耕地资源,运用高科技农业生产 技术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从而推动农村各类产业的发展,实现 产业兴旺、融合。 2.2 强化生态效益,助力乡村生态宜居 乡村振兴的重要要求是生态宜居[3],强调建设美丽乡村。实施农村土地整治 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从乡村道路建设、交通设施、水利、污水处理、 垃圾收集、改厕等方面对乡村面貌进行整改,将“山、水、林、田、湖、草”等土 地整治重要要素有机结合,打造美丽乡村,助力乡村生态宜居。 2.3 加强文化建设,助力乡村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开展土地整治活动过程中,通过完 善农村的基础、环境和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优秀文化传统,打造具有优良乡风文明的山水田 园农村,助力乡村乡风建设。 2.4 促进上下联动等政策的落地,助力乡村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在此任务的要求下,农村土地整治开展过 程中,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土地整治机构应积极组织项目实施管理任务,制定行 之有效的政策,如上下联动政策[4]等,减少土地整治项目开展的阻力,推进项目 顺利实施,助力乡村治理有效。 3 传统农村土地整治的问题 3.1 复合功能弱化,联动效应不足 传统农村土地整治更强调单一功能,而忽视复合功能,如在整治过程中以增 加耕地面积为目标,重视生产功能,忽略土地生态功能。此外,农村土地整治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