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芨组培快繁育苗技术研究

白芨组培快繁育苗技术研究

白芨组培快繁育苗技术研究

作者:袁宁, 何俊蓉, 何锐, 李萍, 叶兰香, 王海娥, 卓碧萍, YUAN Ning, HE Jun-rong , HE Rui, LI Ping, YE Lan-xiang, WANG Hai-e, ZHUO Bi-ping

作者单位:袁宁,何锐,李萍,叶兰香,YUAN Ning,HE Rui,LI Ping,YE Lan-xiang(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31), 何俊蓉,王海娥,卓碧萍,HE Jun-rong,WANG Hai-e,ZHUO Bi-ping(四川省农业

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

刊名:

西南农业学报

英文刊名: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22(3)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5条)

1.王军.王春宏.任晓玲白芨胶的临床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4(09)

2.汪庆平.张东华颇具开发应用价值的白芨资源[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0(04)

3.刘光斌.黄忠.黄长干天然植物白芨胶的功能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日用化学品科学 2005(08)

4.付志惠.张建霞.李洪林白及种子萌发与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期刊论文]-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6(01)

5.余朝秀.李枝林.王玉英野生白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期刊论文]-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田英翠.袁雄强白芨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06,""(4)

在白芨组织培养快繁过程中,细胞分裂素BA对原球茎诱导有极显著影响,KT和ZT的作用不明显;BA和生长素NAA均对原球茎的诱导和增强起明显的促进作用,且BA对白芨幼苗的增殖效果更为显著;GA和番茄汁的合理组配是白芨生根壮苗的关键.

2.期刊论文石云平.李锋.凌征柱.SHI Yun-ping.LI Feng.LING Zheng-zhu白芨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广

西农业科学2009,40(11)

以白芨侧芽和块茎为外植体,采用不同灭菌时间进行灭菌,筛选适宜的外植体和灭菌时间;以MS或1/2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6-BA或NAA进行丛生芽诱导、增殖以及生根培养.结果表明,以白芨侧芽为外植体并采用0.2%升汞消毒灭菌8min的效果较好;侧芽的丛生芽诱导以培养基MS+1.5mg/L 6-

BA+0.1mg/L NAA的效果较好;继代增殖以培养基MS+2.0mg/L 6-BA+0.2mg/L NAA较适合,30d为一个周期,增殖系数为5.0;生根培养基以

1/2MS+1.0mg/LNAA+0.1md/L 6-BA为好,生根率为83.3%.

3.期刊论文彭丽丽.刘祥东.刘华.刘贤旺白芨的组培快繁(简报)-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23(5)

本文扼要地阐述了以白芨种子为培养材料,经筛选的培养基诱导、分化、生长,最终可获得苗质好、性状均一的白芨;为进一步研究快速繁殖白芨提供参考.

4.学位论文袁宁白芨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研究2008

白芨是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不仅具有很多医药用途,同时也具极高的观赏价值,近年在国内外花卉市场上十分走俏。目前白芨的栽培主要采用分株繁殖,繁殖系数低,生长周期较长,不宜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随着植物组培技术的发展,白芨的试管繁殖已成为可能。本实验选用白芨种子进行无菌播种,进行了初代培养、继代培养、壮苗培养、生根培养、移栽培养。此外,还进行了白芨共生菌的分离、初步鉴定和拌菌生长研究,从有利于工厂化育苗的目的出发,为建立完善的白芨快繁体系奠定技术基础。

本研究以白芨种子进行试验,用多元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着重研究并筛选白芨组织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培养程序,建立白芨快繁技术体系。结果表明:

(1)种子萌发条件为昼温20-25℃,夜温18-20℃,暗培养。其它培养条件为温度25℃、光强1500~25001x、每天光照9~10h

(2)胚龄与白芨种子萌发率呈正相关,大胚龄的白芨种子萌发率为100%。低胚龄的白芨种子萌发率较低,且受培养基的影响较大,最适合萌发的培养基是MS,萌发率可达95%。

(3)继代培养中丛芽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15mg/L,增殖系数可达2.88,且芽苗生长良好。

(4)生根培养基以1/2 MS+ NAA1.0 mg/L+香蕉泥75g/L最好,生根率达100%,平均根数达到5.5条。

(5)炼苗过程中选择基质为蛭石:泥炭:珍珠岩=1:2:1最适合移栽,移栽苗存活率可以达到79%。

(6)从白芨根段中分离到一种白芨真菌,初步鉴定为丝核菌属真菌,鉴定为白芨共生菌。通过拌菌移栽实验中,在蛭石:泥炭:珍珠岩=1:2:1基质上,移栽存活率可达88%。

5.期刊论文陶刚.朱英.刘作易.毛堂芬.TAO Gang.ZHU Ying.LIU Zuo-yi.MAO Tang-fen野生黄花白芨的组织快繁

及分子鉴定-种子2008,27(8)

对野生黄花白芨的种子进行组织快繁,获得了苗质健康的组培苗;同时从遗传本质上分析验证了它的分类地位和种类鉴定.

6.期刊论文余朝秀.李枝林.王玉英.YU Chao-xiu.LI Zhi-lin.WANG Yu-ying野生白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西南农

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5)

对云南野生白芨(Bletilla striata)进行组培快繁研究,结果表明:Ms+6-BA 1.0~3.0 mg/L+NAA 0.2 mg/L可诱导茎尖及侧芽萌生增殖芽;Ms+KT 4.0 mg/L+NAA 0.2 mg/L诱导增殖的效果最好,培养40d后增殖率可达450%;1/2 Ms+NAA0.5 mg/L有利于生根,且植株长势健壮.炼苗基质以60%腐叶土+30%珍珠岩+10%素红土为佳;炼苗温度23~27℃,空气相对湿度80%~90%有利于提高炼苗成活率.

7.期刊论文杨俊慧.孟庆军.李建东.吴洪涛利用组织培养法繁殖白芨-山东科学2002,15(1)

本文建立了组织培养法繁殖白芨的技术,其流程为:切取0.5cm长的茎尖,诱导丛生芽,丛生芽生根培养为成株.主要培养条件为:激素

BA1.0mg/L,IBA0.05mg/L.与常规的利用假鳞茎切块繁殖方法相比,增殖数量多,小苗生长发育整齐,移栽小苗未发现病毒病症状.

8.期刊论文赵仁全.罗光琼.张秀月.万大群.蔡春容.冯其金.ZHAO Renquan.LUO Guangqiong.ZHANG Xiuyue.WAN

Daqun.CAI Chunrong.FENG Qijin贮藏温度对白芨种子寿命的影响-贵州农业科学2007,35(4)

白芨(Bletilla Striata Reichb.f.)又称白及、紫兰、凉姜、白根、地螺丝、白鸡娃等,既有药用价值又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属多年生兰科(Orchidceae)草本植物,地下块茎肥厚肉质,数个相连接.白芨能止血润肺,消肿生肌,在临床上,与三七粉共服可治肺胃出血,配上甘草、乌贼骨等可治消化性溃疡,白芨还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白芨种子内含物很少,自然繁殖困难,野生资源较少,已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CITES)植物保护种类.白芨常规繁殖以分株为主,繁殖系数较低,杨俊慧等研究了利用组织培养繁殖白芨[1],曾宋君等研究了白芨的无菌播种和组织培养[2],张建霞等研究了胚发育成熟与种子萌发的关系[3].

9.期刊论文吴华芬.姚宏.刘南祥.诸葛华.WU Hua-fen.YAO Hong.LIU Nan-xiang.ZHUGE Hua离体培养丽水野生白

芨快速繁殖-北方园艺2008,""(6)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法进行丽水野生白芨进行离体培养快速繁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MS+6-BA1.0mg/L+NAA0.1 mg/L时,对于诱导丽水野生白芨原球茎增殖效果明显.而MS+6-BA0.5 mg/L+IBA0.1 mg/L时,对于诱导原球茎分化成苗效果明显.

10.期刊论文喻苏琴.罗文秀.张寿文不同培养条件对白芨种子萌发效应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

[目的]探索白芨种子萌发的适宜培养条件.[方法]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考察灭菌剂浓度、基本培养基种类、光照周期、蔗糖浓度、活性炭浓度对白芨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白芨种子萌发的适宜培养条件为:采用1%的次氯酸钠灭菌,1/2MS培养基,2%蔗糖,0.1%活性炭,光周期10~12 h/d,在该培养条件下7 d后白芨种子萌发率可达80%以上.[结论] 为白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引证文献(1条)

1.石云平.李锋.凌征柱白芨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期刊论文]-广西农业科学 2009(11)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4f6454862.html,/Periodical_xnnyxb200903054.aspx

授权使用:云南农业大学(ynnydx),授权号:3df85567-2a7c-41f0-ae66-9e24016c3c69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4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