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莱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山东省莱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山东省莱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山东省莱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部分旅游规划总纲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莱芜市所辖全部国土面积,总计2246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

本规划年限为20年,分三个阶段:

近期2001-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三、规划依据

(一)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二)政策法规依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9号)

2、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3、国务院《旅行社管理条例》

4、国务院《娱乐场所管理条例》

5、国务院《导游人员管理条例》

6、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7、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8、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知》

9、国家旅游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

10、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

11、林业部《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12、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鲁发<1998>23号)

13、《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年)

14、《山东省旅游管理条例》

15、山东省文明委《关于加强风景旅游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省文明委<2001>10号)

16、莱芜市旅游局《莱芜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草案)》(1998年)

17、莱芜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莱办发<2000>15号)

18、《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莱政发<2001>1号)

19、《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

(三)国家标准

1、《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2、《旅行社国内旅游服务质量要求》

3、《导游服务质量》

4、《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划分及评定》

5、《旅游饭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6、《星级饭店客户用品质量与配套要求》

7、《游乐园(场)安全和服务质量》

8、《旅游汽车服务质量》

9、《旅游服务基础术语》

(四)主要参考文献

1、《莱芜市志》山东省莱芜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1年

2、《莱芜文史资料》莱芜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1991年12月

3、《莱芜文史》莱芜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1997年12月

4、《莱芜战役》中共山东省委、泰安市委、莱芜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

5、《莱芜矿业》莱芜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6年12月

6、《莱芜教育光辉五十年1949—1999》莱芜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9年9月

7、《棋山传说》田茂泉编 2000年10月

8、《莱芜市钢城区棋山森林公园项目建议书》1999年10月

9、《雪野休闲度假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莱芜市建设委员会 2000年7月

10、《华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山东省林业勘察设计院 2000年12月

四、规划指导思想

(一)统筹兼顾,整体协调

莱芜市旅游业的发展要与山东省、莱芜市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旅游形势相吻合,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旅游业辐射面广,带动性强,要使旅游区建设与开发并重,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统筹兼顾;城建、文物、交通、工商、贸易、邮电、文教、环卫、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旅游产业发展与市民生活通盘考虑,相互协调,真正实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发挥特色,突出主题

“个性即魅力,特色即价值”。抓住了个性才能在产业竞争中异军突起,发挥特色才会使旅游产品富有吸引力。

旅游地的设计、景区景点建设、产品开发、购品生产、吃、住、行、娱、宣传营销都要与主体性旅游资源相吻合。突出了主题便是突出了个性,增强了竞争力。

(三)旅游精品战略

旅游开发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环环相扣,最终形成有竞争力、有市场、游客满意的旅游精品。

(四)市场导向观念

旅游产业发展的直接目标就是市场。市场需求的类型、特点、规模和档次,直接关系到产品开发的层次及经营状况。尊重市场、面向市场、服务市场是制作和实施本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因此,莱芜市旅游的指导思想是:满足游客需求,在保持其自然山水风光的前提下提高其文化内涵。

(五)可持续发展思路

加强对旅游景区景点的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严格管理,科学运作,加强监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确保“齐鲁第一峡谷群、鲁中山水大观园、中国棋文化大观”永远的魅力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由于景观体系内的层次差别和市场开拓的阶段性,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开发,突出重点,配套组合,近详远略,留有余地,实现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

五、区域旅游规划方法与技术路线

王衍用先生据其多年的旅游规划研究成果和旅游规划经验,设计出了“4162”结构的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即:四个规划依据、一个规划总纲、六个规划主体、两个规划目标。(详细内容见图1-1)。本次规划也按照这一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

图1-1 区域旅游规划方法与技术路线

六、工作流程(图1-2)

图1-2 规划工作流程图

七、规划成果

(一)《山东省莱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二)《山东省莱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图件)

1、区位及市场分析

2、资源分布

3、产业现状

4、规划总图

5、战略形象规划

6、分区规划

7、基础设施规划

目录

第一部分旅游规划总纲..................................20

一、规划范围.........................................20

二、规划年限.........................................20

三、规划依据.........................................20

四、规划指导思想.....................................22

五、区域旅游规划方法与技术路线.......................23

六、工作流程.........................................25

七、规划成果.........................................25 第二部分旅游规划基础.................................26

一、规划区域背景......................................26

二、旅游资源基础...................................30

三、旅游产业基础............................... 46

第三部分旅游发展条件.................................49

一、优势分析.........................................49

二、劣势分析.........................................50

三、问题诊断.........................................51

四、发展机遇.........................................51

五、威胁因素.........................................53第四部分旅游发展战略.................................54

一、旅游区性质定位与形象设计.........................54

二、旅游发展思路.....................................55

三、旅游景区建设思路.................................62

四、旅游发展战略框架.................................62

五、旅游发展战略重点.................................64

六、旅游发展战略目标.................................66第五部分游览区建设规划...............................69

一、景观分级分区系统.................................69

二、分区规划.........................................69

(一)旅游中心城市—莱芜市区.........................69 (二)齐鲁大峡谷游览区...............................73 (三)雪野休闲度假区.................................75 (四)棋山游览区.....................................79 (五)莲花山游览区...............................82

(六)云台山游览区...................................86 (七)万福山游览区...................................88 (八)锦阳关游览区...................................90 (九)嬴城游览区.....................................93 (十)青石关游览区...................................93 (十一)独路游览区...................................94 (十二)其它景区规划.................................98第六部分旅游市场规划................................102

一、客源市场开发...................................102

二、旅游营销口号.................................118

三、旅游产品设计.................................119第七部分旅游产业规划...............................12

1

一、旅游饭店...................................... 121

二、旅行社.........................................125

三、旅游餐饮......................................127

四、旅游商品.......................................128

五、旅游文化娱乐...................................132 第八部分旅游支持系统...............................13

4

一、旅游建设资金规划...............................134

二、旅游基础设施规划...............................135

三、旅游服务设施规划...............................138 第九部分旅游管理与保障系统.........................139

一、旅游管理机制与企业经营机制构建.................139

二、旅游政策法规体系...............................140

三、信息支持体系...................................143

四、人力资源支持系统...............................148 第十部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规划.......................150

一、现状...........................................150

二、保护内容.......................................150

三、保护规划.......................................150

第三部分旅游发展条件

一、优势条件

(一)资源优势

1、莱芜市资源丰富,有自然山水、军事文化、历史遗址、工矿生产、山村民居、文化艺术、土特产品等种类,尤其是自然山水包括峡谷、山峰、溪流、瀑布、水库、山林,景观类型多,气候凉爽,为开展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

2、特色突出。九龙大峡谷、九天大峡谷、九门大峡谷位置集中,景观奇特,在省内具有区域垄断性。

(二)客源优势

1、莱芜市地处山东省地理中心,距济南、泰安、淄博等客源市场近,交通便捷,可形成1日游、2日游,回头客多;

2、境内有莱钢等大型企业,10多万产业工人周末休闲度假需求为本区提供了重要客源市场,事实上棋山的开发是典型的市场先行而带动景区建设的;

3、该区未来是山东省山水圣人旅游线到海滨旅游区的过渡地带,也将为本区留下部分过路游客。

(三)交通优势

莱芜市区位优越,其北距济南70公里,西距泰安50公里,距淄博50公里,距新泰40公里。区内外交通四通八达,已形成“三纵四横”的交通框架。“三纵”为博莱高速公路、莱明路、09公路,“四横”为泰莱高速、韩莱路、水东路、仲临路,为游客进出莱芜提供了便利。

(四)经济优势

2000年,莱芜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10.4亿元,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实行多元化投资,但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宣

传营销等引导性投资还是要政府大力支持。同时大企业投资旅游也已成为一种投资趋势,只要政府引导得当,会有不少企业投资旅游业。

(五)观念优势

对于莱芜市的旅游开发,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对旅游业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的观念已得到全市上下的普遍认识。为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1999年莱芜市成立了旅游工作领导小组,2000年市委、市政府又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作为主导产业重点支持”。市人大、政协和宣传部门对旅游业给予极大关注,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旅游引爆经济发展的共识。

(六)环境优势

莱芜市是国家级卫生城,同时又是山东省园林城市。绿化率高,卫生条件好,峡谷、山林自然,空气清新,人民淳朴好客,为莱芜市旅游业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劣势分析

(一)旅游资源雷同

莱芜市南北均为花岗岩地貌,因此在构景要素如地貌造型、植被条件、水条件等方面缺乏变化,如九龙大峡谷、九天大峡谷、九门大峡谷及莲花峡谷景观类型基本相同或大同小异。资源雷同,容易造成恶性竞争及游客心理疲倦。

(二)季节性强

本区从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旅游区,山水景观、生物景观及气象资源占相当大比重,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容易形成明显的淡旺季。

(三)区内交通条件较差

莱芜市对外交通方便,内部交通也形成了“三纵四横”的构架,但游览区之间、景区之间的交通条件较差,路面质量等级低,无旅游专用线,

使各景区的可进入性大打折扣。

(四)知名度低

目前,莱芜在旅游市场上知名度偏低,游客对莱芜的旅游产品知之甚少,从而无法产生来旅游的动机。

三、问题诊断

(一)破坏性建设

由于缺乏规划及急功近利、人才匮乏等因素影响,目前已出现了一些有损于旅游环境或对旅游景点造成破坏的建设。如部分地方出现的现代化道路、大型停车场及景区内的游览路等。

(二)多头管理

莱芜市的旅游开发管理,涉及旅游、林业、水利、民政、建设等多个部门和各有关乡镇、村庄,但由于旅游业发展特有的规律性,这种政出多门的管理模式,造成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经济利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等多种矛盾,导致产业发展投资浪费、重复开发、破坏性建设、管理内耗等后果。因此如何理顺管理体制,消除政出多门的现象,减少人为消耗,是今后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产业化水平低

总体来说,莱芜市旅游产业化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游客数量少、滞留时间短,旅游购物与娱乐内容单一,人均消费低,饭店旅行社效益低,结构不尽合理,导游素质有待提高。

四、发展机遇

(一)国内旅游持续升温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收入和节假日的增加,宏观经济的回暖和国家政策的激励,国内旅游发展势头尤其是回归自然旅游将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保持强劲态势,可以预测,如果莱芜市能科学合理地开发出特色旅游产品,加大促销力度,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会迅速增加。

(二)中国加入WTO

加入WTO可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法制建设和制度创新,有利于现代

旅游企业的建立,促使我国旅游业在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下提高整体质量;随着旅游市场开放程度加大,信息透明性增强,外资将逐渐介入中国

旅游业,中国入境旅游者人数将大幅上升。

(三)产业结构调整

莱芜市旅游业的发展正赶上全国旅游业大发展的良好机遇,通过振

兴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以此为契机,加强旅游业的规划和管理,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整顿全市旅

游环境,加大产品促销力度,有望使莱芜市旅游业迈上新台阶。

(四)旅游发展趋势

生态旅游自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 Ceballos lascurain首次提出之后,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已经风靡全

世界。统计表明,以自然为主体,以生态旅游为方式,展现自然景观,体

验自然野趣,正成为当今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莱芜市的大峡谷游览区、雪野休闲度假区、棋山游览区等重点产品都是以自然山水为基础的,以体会自然、感受自然或休闲度假为旅游方式,吻合旅游发展趋势。

(五)寻求新的旅游目的地

由于双休日与黄金周制度的实行,出游人数迅猛增加,旅游者的观

念也在更新,同时随着一些老的旅游目的地产品老化,旅游者和旅行社都

在寻求新的、吻合旅游发展趋势的旅游目的地。莱芜市如能开发科学合理

的产品,势必能迅速占领旅游市场。

(六)资本市场融资运作

国内许多旅游企业已成功地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运作,无论在效

益上还是在经营行为上都得到有效提升。莱芜市可以利用现代企业制度,争取联合其它优良旅游资本,上市经营,募集资本,实现莱芜市旅游业超

常规发展。

(七)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在近7年里,不仅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带来大量国外游客前来中国旅游。

五、威胁因素

在莱芜市旅游区的依托城市济南、泰安、淄博附近,存在着大量旅游景点,如泰山、蒙山、鲁山等,距客源市场近或景点级别高,在相当程度上截流了部分游客。

第四部分旅游发展战略

一、旅游区性质定位与形象设计

(一)旅游区性质定位

莱芜市旅游区是以峡谷群为龙头,以山水乐园、棋文化、天上人家、山巅草原、齐长城为主体的度假休闲、回归自然、史迹觅踪、革命胜迹凭吊、工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二)旅游区形象设计

世界经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进入了“印象时代”,形象研究与设计在西方企业中悄然兴起。进入90年代,“地方形象”在我国南方兴起。旅游形象是随着企业形象和地方形象的研究与发展诞生的新的研究领域。实际上,旅游业发达的国家与城市,如新加坡、香港等早在9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设计和推广旅游形象,并推出一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形象口号,如“无限的新加坡,无限的旅游业”、“魅力香港,万象之都”等,对旅游者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确定莱芜市旅游形象的基本依据有两点:一是莱芜市主体资源的地理文脉,是旅游形象形成的基础;二是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特征,这是旅游形象定位的市场需求。旅游经济作为“品牌经济”、“知名度经济”、“注意力经济”,旅游主题形象应由知名度较大的事物为龙头。旅游形象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根据莱芜市的具体情况,将旅游形象简单梳理成理念形象、区域特征形象、音乐形象、行为形象等四方面。

1、理念形象

齐鲁第一峡谷群,鲁中山水大观园,中国棋文化大观

一方面,九龙大峡谷、九天大峡谷、九门大峡谷深邃狭长,位置集中,在齐鲁地区较为罕见,是莱芜市旅游资源和产品中的龙头;另一方面,本地区位于山东省的地理中心,是泰山和鲁山、蒙山(一地连三山)的交接地区,山水景观结合较好,是鲁中地区山水景观的集中体现;再一方面,棋山以“棋山柯烂”的传说而闻名,可依此资源底蕴,开发建设成充分体现中国棋文化的旅游胜地。

另外,待莱芜市对“秦皇祖地”考证确定之后,可以推出二级理念形象,即:秦皇祖地,第一长城。

2、区域特征形象

山东地理中心

反映莱芜是山东省的几何中心的地理文脉和莱芜是齐国和鲁国交接地带的历史文脉。

3、音乐形象

电影《红日》主题歌《谁不说俺家乡好》。

电影《红日》主要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山东战场的革命斗争故事,包括了莱芜战役等重大事件。其主题歌词曲感人,早已传遍全国,可作为莱芜旅游的音乐形象。

4、行为形象

1)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行为风貌形象。

2)展示莱芜人忠厚、质朴、热情、好客、开放、上进的优秀品质形象。

3)体现体制法规健全、行业通力协作、全民关注旅游的社会形象。

二、旅游发展思路

莱芜地处山东省地理中心。在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条件下,理应成为山东省重要的旅游城市。莱芜市旅游业发展如何摆脱当前相对滞后的状况,迅速实现超常规发展?本规划认为:关键在于调整旅游业发展战略。调整方向包括四个方面,即五大发展战略、七个一体化战略、两个大转化战略和五个转变战略。

(一)五大发展战略

1、产业战略

旅游业是个产业,这一认识是在近10年才获得的崭新概念。特别是国家旅游局在“十五”规划中,明确地把这种产业称为“动力产业”,这就从根本上揭示了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它的发展可带动许多相关产业,被人们誉为“前导产业”、“先导产业”、“窗口产业”、“朝阳产业”等等。旅游业有“四个就地”效益、“四个转化”效益和“四大交流”效益。“四个就地”效益是:就地出口风景;就地出口劳务;就地出口商品;就

地出口文化。“四个转化”效益是:将现存无效资源转化为有效资源;把有效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把静态旅游产品转化为市场有效产品;把有效的市场需求转化为社会各方面的经济效益。“四大交流”效益是:旅游业可以增强中外之间交流、产业之间交流、城乡之间交流、区域之间交流。旅游业的这种对社会经济发展多功能、全方位的推动作用,充分反映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产业,而是可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产生多功能、全方位作用的一种动力产业。莱芜要实施旅游产业战略,关键就要创立几个支持体系和切入点:

1)三大产业支柱

(1)建立产业大群体。大旅游要有一个大的产业群体。其它产业的产业群体都是本产业范围内的群体,群体面比较窄。而旅游产业的产业群体是一个无限大的“宽带”,它涉及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内容包括自然、文化、历史、城市以及交通、餐饮、宾馆、商业、体育、探险、娱乐等各个行业。近几年来旅游业的产业群体已向一产、二产以及科技界、教育界延伸,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可用于兴办旅游,很多地区已经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产业群。

(2)拓展旅游大市场。大旅游需要一个大市场。20世纪后期,旅游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因而这一市场相当大(现实的和潜在的)。市场层面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

(3)策划旅游大产品。大旅游由于产业群体大、市场大,从而要求旅游产品做得大。大旅游不仅要求旅游产品要多,要丰富,且更需要各种名牌产品都能“各领风骚”,称霸旅游市场。

2)旅游的发展要求科学地确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任何产业的大发展,都必须明确其产业地位。我国组成国民经济的产业大体分为四种,即: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国家针对不同产业制定了不同政策,以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我国旅游业在发展的20年中,产业地位始终不明确。1998年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莱芜市委、市政府也已提出这一产业定位,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这一决策无疑会促进莱芜市旅游业的大发展。

3)大旅游要具备一个大的保障体系

该保障体系要求“宏观大决策,行业大协作,整体大提高”。几年来许多省市为了发展大旅游,提出了“举全省之力发展旅游”的战略口号,并作出许多重大决策,都采用不同形式实施了政府主导型的行业管理,成立旅游产业管理委员会,省市主要领导亲自领导管委会,及时制定本地区旅游发展战略,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组织策划大型旅游项目,制定全行业的管理法规和支持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

莱芜市实施大旅游战略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确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根据本市情况,能否实现“两步走”:第一步即在“十五”期间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步到2010年以后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2)搞好旅游生产力布局,科学地划分旅游功能区,促进市域内旅游业整体推进,全面发展。

(3)策划和营造独占性的旅游项目。独占性旅游项目是实施大旅游、开发大市场的主要条件,莱芜市要依靠这些项目扩大客源市场的半径,抢占市场制高点。

(4)实施政府主导型的产业行政管理。莱芜市推行大旅游战略,实现跨越性的大发展,应实施“领导宏观大决策,社会整体大推进,部门之间大协作”,构筑健全的旅游产业体系。

2、“中心”(区域)战略

莱芜市在山东省地理区位上,处于齐鲁大地地理中心位置。通过中心位置,把齐鲁、三山(泰山、蒙山、鲁山)连结起来;通过辛泰铁路(辛店—泰安)、磁莱铁路(磁窑—莱芜)、泰莱高速公路和莱新高速公路,205国道、泰薛、枣徐、仲临、莱明等铁路、公路交通网络,将北部的济南、滨洲、东营,南部的临沂、济宁,东部的淄博、潍坊、青岛,西部的泰安等城市连为一个网络,而莱芜就处于这个网络的中心点。莱芜市在实施这一“中心”战略中,应强化力度,主动联系,与上述线路和城市建立不同形式的协作关系,把市域内旅游与市外区域旅游组合成一个大产品,这是实现区域大联合、大协作的重要战略内容。

实施“中心”战略,可以通过旅行社进行旅游点联网,也可通过铁

路、公路、城市相关部门作出统一的载客规划和项目策划。有实力的企业还可通过投资、集资,开发交叉性旅游产品。

同时,境内旅游业的发展要同旅游中心城区、旅游中心乡镇、旅游景村(系指具有景区景点特色的村落,如房干村,和作为景区景点重要依托的村落,如独路村)的建设紧密结合,并互相协调,使境内旅游业的发展同城乡建设一体化,形成几个重要的境内旅游中心。

3、精品战略

发展旅游业的目的是为了不断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使旅游成为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生活要素。这就要求旅游开发者或经营者所策划的旅游产品必须是高质量的。特别是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要想使自已的项目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就看产品质量是否优化和上乘。莱芜旅游业必须坚持质量为本的战略,努力策划和建设一批有较大规模的精品项目和企业,使之成为实施大精品战略的骨干或拳头产品。旅游业的精品项目虽然越多越好,但是其中必须有几个大精品项目,这样才能在全市形成带动力量,促进莱芜旅游业从整体上形成合力。精品项目的策划和营造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搞好产品市场定位,一是搞好资源品质定位。前者可使产品在市场上有“卖点”,后者可使产品成为旅游“亮点”。创造卖点与亮点相结合的产品,应是实现旅游精品战略的重要举措。

4、生态战略

旅游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旅游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有着内在的和更高的要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估,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环境付出代价,但在各产业之间进行比较,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目标最为接近,矛盾冲突最小。莱芜市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比较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市委、市政府很早就把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旅游区(点)环境保护事业都取得了不少引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莱芜市是一座工业城市,工业企业“三废”物质和城市生活污水对全市空气、水域环境必然带来一定的污染,与环境不协调的生产活动也给城乡生态带来一定破坏。在这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发展旅游业更应注重实施生态战略,把更多的旅游点建成生态环境优质区,真正实现旅游点、线、面首先生态化,然后不断向外扩展,形成更大范围的

优质生态环境。

重点区域和重点措施为:

1)莱芜市主打产品是峡谷和山水生态旅游,所以雪野湖及其周边山地和天上人家需要大力绿化;峡谷群内树种单一且数量不多,需要改变;进入峡谷群的通道也应大力绿化;

2)棋山、云台山、万福山、独路(草原景区除外)等游览区及莲花山游览区莲花生态景区与长瀑石景景区中下段均要大力绿化;

3)大力治理工业“三废”污染;

4)大力建设园林城市,改善生态环境,尤其是汶河岛屿及两岸;

5)旅游购物品要全方位生态化开发,创建齐鲁第一峡谷群与鲁中山水大观园两大绿色购物品系列;

6)旅游产业要求绿色开发,生产绿色产品,扩大绿色经营,建设绿色生态配套区等。

5、品牌战略

旅游产业已走过了资源吸引阶段、市场导向阶段和资源、市场、形象一体化的综合引力阶段,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品牌竞争阶段。莱芜市旅游产业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寻求进步,再上台阶,必须以塑造品牌为核心,走旅游资源市场化、旅游产业集团化和旅游景区品牌化的路子。本规划认为,莱芜市可培育峡谷(齐鲁第一峡谷群)、山水(鲁中山水大观园)为主打品牌,以棋文化、齐长城、莲花观音、秦皇祖地等为辅打品牌,从而凸现出莱芜旅游的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和历史优势。

(二)七个一体化战略

旅游产业交叉性强,关联度高,如何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和谐地处理旅游业与各方面的关系,实现旅游业与其他部门的协同发展,从而使旅游地的社会形象、精神面貌、城市品位、文化建设、经济水平、生态质量、环境状况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必须贯彻一体化战略,即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环境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经济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精神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和旅游发展同周边县市旅游建设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思路。

1、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改善生态环境和进行生态文化建设。

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课件(doc 72页)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行唐县牛王寨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是该景区范围内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范围 本次牛王寨景区的规划范围为:东至寺庄村,西连牛下口、程家庄村,北至王下口村,南与邢家庄村相连。总规划面积为6.20平方公里。 三、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二)部门规章、标准规范 ?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标准GB/T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报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第12号令发

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WF D5-2000》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 ?《机动车辆允许噪音标准GB1495-7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UDC613.3GB 5749-85》 ?《景观娱乐用水标准GB12941-91》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三)相关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河北省旅游条例》(2004)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 ?《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 ?《石家庄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 ?《行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 ?《行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 ?《行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 ?《行唐县志》 ?行唐县旅游与文史资料 ?牛王寨旅游开发相关资料 ?其他相关资料 四、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态为本,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依托本规划区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独特性为卖点,“发展大旅游、建设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本规划区旅游

江西省崇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江西省崇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前言 崇义县位于江西省西南部的赣、粤、湘三省交界处,这里山清水秀,林竹茂密,民风民俗奇特纯朴,是一片绿色的净土。进入新世纪,崇义县提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和旅游兴县的战略。应崇义县委、县政府之邀,中国旅游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与崇义县旅游局共同编制《崇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组包括旅游发展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所和北京三维诚信策划公司三家设计单位。崇义县旅游局提供全方位的配合,并且参与规划方案的编制研究,崇义县有关部门对规划编制工作给予大力支持,2004年1月规划组首次到崇义县进行实地考查,搜集资料,根据实地情况编制旅游规划。此后又多次征求当地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并于当年8月进行补充考察,完成评审稿。2005年4月30日,在崇义县阳岭通过专家评审(评审意见附后)。根据专家意见作相应修改后,现将规划文本提交崇义县政府。 一.规划原则 1.旅游规划与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相协调,同步发展,充分发挥其拉动其他行业发展的作用。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近期发展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3.加强政府引导,强调旅游业综合性、关联性的特点,以政府的力量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开发旅游业; 4.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发旅游产品,形成本地区的特色。 5.综合部署、有序开发,兼顾近、中、远期各阶段的发展,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二.规划目标 为崇义县人民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指导未来15年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套切实

可行的方案。在保护当地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扩大旅游产业的规模,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就业人数,保证旅游业快速、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近一步带动全县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本规划直接目标是制定系统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和近期行动计划。规划编制指导思想是以竹文化为主题,以山水生态环境为依托,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竹乡·绿谷品牌,建成江西省生态养生第一县。 三.规划期限 为保证与崇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以及《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将规划期限定为2005年—2020年。 近期:2005年—2010年为重点建设期 中期:2011年—2015年为快速发展期 远期:2016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期 四.规划范围 崇义县域所辖18个乡镇,154个行政村,人口19.6万,总面积2206.27平方公里。 五.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依据 《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85年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85年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年

全域旅游信息化建设方案

全域旅游信息化建设方案 2016年 一、旅游行业现状 2015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1966元,增速达8.9%,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步入大众消费时代。2015年我国旅游投资首次突破了万亿元大关,加速了旅游景区建设步伐,以景区为主体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近百家景区追逐新三板,2016年一季度入境旅游622。3万人次,同比增长10.9%,有力促进了国内景区旅游。 2015年我国私家车保有量达到1.24亿辆,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和自驾游趋势的发展,周边旅游景区人气爆棚,2015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改变了国内景区旅游格局. 互联网大数据的逐渐普及和应用,使景区旅游产品定位更加准确,能够更好地帮助景区精准营销,提升用户体验。智慧景区的普及和推广,使景区的配套服务和设施(景区WIFI覆盖、快速入园、电子导览等)更加完善. 二、建设基本原则 全域旅游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实施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思想,统一的原则,按照统一的步骤进行。应该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资源整合,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实施策略进行建设,并有效继承历史建设成果。 全域智慧旅游平台项目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1)面向游客需求提供全程服务 平台建设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面向大众的多种现代信息化手段,打造最便捷、最开放、最实惠的应用平台及工具,满足游客在栾川旅游的全程需求。 (2)全局统筹安排分步落地实施 统筹安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既要从全局出发,加强领导、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又要突出重点,分阶段推进实施计划,促进栾川县乡村游智慧旅游建设深入持续开展。 (3)继承建设成果避免重复建设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南通市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尽快把南通建成旅游整体形象鲜明、产业结构优化、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的旅游强市,依照《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旅游规划通则》,编制《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南通市旅游发展宏观指导性文件,辖区内各区、县(市)和旅游区在编制旅游发展或旅游开发建设规划时,原则上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南通市行政区域所辖范围,包括南通市区(港闸区、崇川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6~202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发展阶段。近期:2006~2010年,为重点突破期;中期:2011~2015年,为全面提升期;远期:2016~2020年,为持续(成熟)发展期。 —1 —

第四条规划依据 1.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5;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003;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4.《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 5.《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5; 6.《江苏省沿江旅游发展规划》2005; 7.《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修订)2005; 8.《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 9.《南通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2002; 10.《南通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5。 第五条规划原则 注重效益,重点推进原则;市场导向,持续发展原则;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原则;系统整合,创新经营原则;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适度超前,运作可行原则。 —2 —

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从2009年2月开始策划,2010年7月18日由市旅游局组织进行了终期评审,《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及《汉江洞河水上风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紫阳城及真人宫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中国富硒茶观光园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三个重要节点开发规划通过审定,2010年8月19日正式批复,县人民政府于2010年9月13日正式行文报告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定。调研组经过调研以及对《规划》编制过程和内容进行座谈了解后,认为: (一)项目概况。积石峡片区工程是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子项目之一,位于民和县境内,工程涉及官亭镇和中川乡(官亭镇11村、中川乡12村)。项目区土地面积10.66万亩,其中不动工面积4.18万亩,项目建设规模6.48万亩,新增水浇地1.01万亩,新增耕地8912亩,整理后的耕地皆为高标准农田。工程总投资21163.89万元。新建支渠12条(自流支渠9条,提灌支渠3条),总长30.3km,提灌站3座。斗渠595条,长419.6km,斗门445座。建设田间道路125.9km,生产道路186.4km。省水利厅承担积石峡北干渠工程,干渠长16.8km,设计引水流量为4.19m3/s。

(二)项目进展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旅游产业近年来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势头,但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效益还不好,尚未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成为支柱产业还有待时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旅游意识较为淡薄,对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发展旅游业与全县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对旅游业促进投资环境改善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开发富硒资源与开发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意义认识不是很到位。旅游业发展在机构设置、政策投入、规划实施上存在差距和不足。 二是工作机制不健全。旅游业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县上虽已成立了强大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但在操作层面还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和推进机制,缺乏一个较为完备的组织工作机构,由于观念不一、认识不一、重视程度不一等因素,没有形成推进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是服务体系不完善。由于旅游总体发展规划未能及时出台,严重影响了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通往景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旅游

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导则DB52∕T 1507-2020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体要求 (2) 5 工作程序 (2) 6 规划要点 (3) 7 规划成果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 规划文本参考提纲 (8) 参考文献 (10)

引 言 贵州省是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之一,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示范省。为规范贵州省全域旅游发展编制工作,提升全域旅游规划编制的引领性、创新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适应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工作要求,促进地方全域旅游发展,特制定本文件。 本文件是指导贵州省各级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规范性文件。 本文件的制定,是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结合贵州省全域旅游发展实际,在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的同时,创新和规范了贵州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导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贵州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工作程序、规划要点、规划成果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指导贵州省各级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4308 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 17775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 18971 旅游规划通则 GB/T 1897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 26354 旅游信息咨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 GB/T 26356 旅游购物场所服务质量要求 GB/T 26358 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 GB/T 26361 旅游餐馆设施与服务等级划分 GB/T 26362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 GB/T 31380 旅行社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 31381 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等级划分与评定 GB/T 31382 城市旅游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 LB/T 024 旅游特色街区服务质量要求 LB/T 025 风景旅游道路及其游憩服务设施要求 LB/T 035 绿道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 LB/T 064 文化主题旅游饭店基本要求与评价 LB/T 065 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策划方案 第一章现状与发展条件分析 一、白云区概况 白云区是广州市10个城区之一,因其境内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而得名。位于广州市城区的北部,东邻增城区市,西界南海市,南连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等4个城区,北接花都区和从化市。全区面积1042.7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4万,流动人口约90万,行政区辖12个镇,15条行政街。 白云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8度,年均降雨量为1655毫米,境内兼具有多种地貌,东部和东北是丘陵地区,有广州市(原八区)最高峰帽峰山(海拔534.7米)和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山丘坡度平缓,林木茂盛,果树如海,大小水库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风景宜人。中部为广花平原,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网交织,珠江西航道,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经境内,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运之利,其中流溪河更是广州市民主要的饮水源。 改革开放以来,白云区凭借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0年,全区GDP127.53亿元人民币,比1995年翻了一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经营从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向龙头带动的集约经营转变,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企业群体逐步成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各类商贸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行业兴旺发达,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目前,全区三大产业比例为16:38:46。 二、旅游发展评价 (一)现状评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全国和广州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白云区立足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宽广的地域空间和组合良好的旅游资源等优势,积极开拓旅游业务,建设酒店宾馆,开发景区,拓展旅游市场,走上了旅游发展之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九五"时期的大发展,白云区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旅游产业体系,进入初步发展到加速发展的转变时期。 1、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经过20多年的奋斗,白云区旅游业已经初步形成产业体系。标志是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旅游要素逐步发育。到2000年底,全区共有住宿设施195家,客房11000间,床位22000张,纳入旅游统计范围的酒店80座,其中星级酒店15家。旅游餐饮方面,随着经济及广州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内餐饮资源得到利用,现有各类酒家、餐馆网点2000家,较具规模和档次的60家,其中定点餐馆4家,近年形成的新广从公路饮食长廊最具特色,该区域聚集了20多家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餐馆,成为"食在广州"的旅游强势产品的组成部分。旅游购物方面,随着广清路综合批发市场、黄石路汽车汽配市场、梓元岗皮具市场、机场路化妆品市场等商业街和专业批发市场的建成,日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消费市场。以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和广州新体育馆、白云山风景区为代表的众多游乐场所,可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娱乐要求.目前,全区"行、游、住、吃、购、娱"旅游六要素基本配套,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各类旅游资源得到初步利用和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正在从观光产品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生态相结合过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白云区逐步开发了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萝岗香雪公园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和游乐场所,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观光、游乐和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系列。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也得到-定发展,并成为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特色旅游产品,亲亲农庄,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明兴农业基地、广州水果世界等,经过包装和推介,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具有白云区特色的山野蔬菜和田园风味等也逐渐发展成为吸引广州市民及四方游客的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模板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 体规划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 未知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点击数: 1056 更新时间: 07 规划总论 一、规划功能与性质 为促进山东省广饶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广饶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及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创立节约型和谐社会, 促使广饶县成为中国文化旅游先进地区, 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为县级旅游业宏观战略性发展规划, 作为广饶县旅游业发展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山东省内旅游市场及各类专营市场为依托, 以打造孙武文化体验旅游品牌为核心, 以开发孙武湖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为关键, 以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 以营造全县旅游综合环境为支撑, 大力挖掘文化及产业旅游资源。 ”面向大市场、开发大旅游、发展大产业”, 将广饶旅游业发展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引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主导地方形象塑造的绿色节约型产业,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

绿色节约型产业。把广饶县建设成为拥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全国著名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三、规划基本任务 广饶具有旅游区位、地脉和文脉优势, 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生态背景, 拥有”孙武故里”这一独特突出资源和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民俗风情。本规划的基本任务, 就是要回答这样的命题: 如何发挥广饶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特别是挖掘与发挥”孙武故里”的资源优势, 在旅游业刚刚起步的广饶县, 实现旅游业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 促进广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广饶资源本底条件较薄弱, 自然类旅游资源稀少, 人文类旅游资源较丰富, 非物质旅游资源较丰富。 一、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五级旅游资源1个( 孙武) , 四级旅游资源2处( 刘集支部旧址、吕剧) , 三级旅游资源6处, 二级旅游资源15处, 一级旅游资源10处。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 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文脉深厚, 唯一性强

全域旅游规划范本

全域旅游规划范本 导读 “发展全域旅游,壮大旅游产业” ——作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发力点,全域旅游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随着《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的公布,全域旅游再掀热潮。《标准》制定了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这就需要各地在规划体系上体现验收文件的要求。 绿维文旅基于多年经验与研究,提出了四大关键思维、六大要点与五大规划体系,可为各地提供全域旅游规划与创建辅导全程全链服务。 01 全域旅游规划要体现验收文件要求 从2015 年原国家旅游局出台《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到近期《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的公布,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新发布的《标准》制定了一个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涵盖了旅游规划的各个方面。面对 1000 基础分和200 创新分,如何准确理解评分标准?如何正确利用验收标准?这就需要从规划体系上体现验收文件的要求。绿维全域旅游与景区综合研究院院长王志联认为,要抓住全域旅游验收文件的要点,根据各地发展现状补短板,然后基于验收标准进行科学规划与创建辅导。 在《标准》中,公共服务(230 分)和供给体系(240 分)是验收的两大要点,二者的分值和占总分值比例接近50%:一,要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厕所、停车场、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智慧旅游平台、安全救援、自驾游、自助游等设施完

善,运行有效;重点通过交通体系的完善,带动全域旅游公共服务的提质升级。 二,要求旅游供给要素齐全,布局合理,结构良好,假日高峰弹性供给组织调控有效。在旅游供给体系中的各项二级指标的分值均排名前列,尤其是旅游吸引物和融合产业,所占分值远超其他。在旅游吸引物体系中,城市与特色村镇的分值超过了景区与度假区的分值,要重点拓展景区以外的城乡旅游发展空间,提高全域旅游供给水平。 02 全域旅游规划四大关键思维 自主旅游时代,全域旅游是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再定位。全域旅游规划非传统规划, 需要规划宽度与深度,需要以“打破边界”的思维,提出适当的解决路径与方案。即,运用简化降维思考,辨析错综复杂的资源信息,形成条理清晰、严密扎实的规划,并实现规划的落地。 王志联院长认为应重点关注四个关键思维角度——“解构”“整顿”“降维”“贯穿”。 在历时一年完成的《厦门市全域旅游专项规划》中,绿维文旅专家及项目团队正是从上述四个思维角度,形成了厦门独特的全域旅游模式。 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对厦门市旅游资源现状进行分析与解构,融合生态红线、城市总规、土地利用等情况,探索实施战略及路线,围绕发展限制条件与空间突破,最终解决当地特有的问题,形成“重点发展城市、海洋与山乡三个层次”的厦门市旅游新格局。 绿维文旅《厦门市全域旅游专项规划》获得了魏小安教授和专家组的高度好评,认为规划基础工作扎实,资料丰富翔实,成果体系完整,符合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规划的技术规范要求。厦门市旅游委杨琪主任表示,这是她多年主持编制的几十个规划中最好的规划、是一个创新性的规划!这个规划的创新性在全国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示范性样板规划,要求绿维文旅继续深入项目之中,持续辅导,深入设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56 更新时间:2008年07月28日规划总论 一、规划功能与性质 为促进山东省广饶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广饶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及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创建节约型和谐社会,促使广饶县成为我国文化旅游先进地区,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为县级旅游业宏观战略性发展规划,作为广饶县旅游业发展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山东省内旅游市场及各类专营市场为依托,以打造孙武文化体验旅游品牌为核心,以开发孙武湖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为关键,以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以营造全县旅游综合环境为支撑,大力挖掘文化及产业旅游资源。 “面向大市场、开发大旅游、发展大产业”,将广饶旅游业发展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引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主导地方形象塑造的绿色节约型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绿色节约型产业。把广饶县建设成为拥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全国著名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三、规划基本任务 广饶具有旅游区位、地脉和文脉优势,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生态背景,拥有“孙武故里”这一独特突出资源和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民俗风情。本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回答这样的命题:如何发挥广饶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特别是挖掘与发挥“孙武故里”的资源优势,在旅游业刚刚起步的广饶县,实现旅游业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促进广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广饶资源本底条件较薄弱,自然类旅游资源稀少,人文类旅游资源较丰富,非物质旅游资源较丰富。 一、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五级旅游资源1个(孙武),四级旅游资源2处(刘集支部旧址、吕剧),三级旅游资源6处,二级旅游资源15处,一级旅游资源10处。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文脉深厚,唯一性强 3、人文遗迹资源丰富,但挖掘开发不够 4、哑铃式分布格局总体分布不均、南北部相对集中 5、局部资源独特性强 6、孙武湖条件极好,易于打造精品景区 三、周边旅游资源比较分析 (一)周边旅游区 1、齐文化旅游区 2、黄河口旅游区 3. 民俗文化旅游区 (二)关联性特征分析 1. 总体特征:交汇性多于边缘化、合作性多于竞争性 2. 优势分析 广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各种文化的交汇使广饶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能与周边旅游文化区左右逢源。对境内黄河口文化、齐文化和民俗文化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即可以走联合发展之路,也可以走依附式发展的路子。

全域旅游信息化建设设计方案

全域旅游信息化建设方案 2016年 一、旅游行业现状 2015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1966元,增速达8.9%,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步入大众消费时代。2015年我国旅游投资首次突破了万亿元大关,加速了旅游景区建设步伐,以景区为主体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近百家景区追逐新三板,2016年一季度入境旅游622.3万人次,同比增长10.9%,有力促进了国内景区旅游。 2015年我国私家车保有量达到1.24亿辆,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和自驾游趋势的发展,周边旅游景区人气爆棚,2015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改变了国内景区旅游格局。 互联网大数据的逐渐普及和应用,使景区旅游产品定位更加准确,能够更好地帮助景区精准营销,提升用户体验。智慧景区的普及和推广,使景区的配套服务和设施(景区WIFI覆盖、快速入园、电子导览等)更加完善。 二、建设基本原则 全域旅游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实施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思想,统一的原则,按照统一的步骤进行。应该按照“统一

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资源整合,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实施策略进行建设,并有效继承历史建设成果。 全域智慧旅游平台项目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1)面向游客需求提供全程服务 平台建设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面向大众的多种现代信息化手段,打造最便捷、最开放、最实惠的应用平台及工具,满足游客在栾川旅游的全程需求。 (2)全局统筹安排分步落地实施 统筹安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既要从全局出发,加强领导、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又要突出重点,分阶段推进实施计划,促进栾川县乡村游智慧旅游建设深入持续开展。 (3)继承建设成果避免重复建设 充分重视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服务的规划工作,同时对已有建设成果进行有效继承,有效整合进来。坚持规划、继承发展,避免出现偏离规划方向或重复建设的情况。 三、全域旅游服务云平台总体建设目标 全域旅游服务云平台项目建设内容可以概括为“1 3 5”工程,即“一个平台、三大对象、五类应用”。 一大平台:乡村旅游云服务平台 三大对象: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山西省“十一五” 旅游产业进展总体规划 (审定稿) 山西省人民政府 托付单位:山西省旅游局

编制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经济所旅游规划中心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请山西省旅游局填写) 编制组专家成员名单: 总顾问:魏小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旅游局原司长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助理:江五七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访问学者、硕士、讲师 杨宏伟山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助理、讲师、硕士 毛成刚山西财经大学讲师、硕士 魏诗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专家:李南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报刊协会秘书长全华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系主任、博士后、教授 董恒年北京联合大学都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 丁刚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博士,研究员 郭亚军西北大学旅游系,讲师,主任助理

张豪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付磊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进展研究院,院长,博士 宋建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陈龙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朱世铭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室副主任 鲜宏利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访问学者,高工 专项规划组 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常洪林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成员:邱于皙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常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王振清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贺素雯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方磊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012—2020 省旅游局 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5) 一、规划背景 (5) 二、规划围 (5) 三、规划期限 (5) 四、规划依据 (5) 五、规划原则 (6) (一)全局化视野 (6) (二)差异化定位 (6) (三)市场化导向 (6) (四)可持续发展 (7) (五)协调化发展 (7) 第二章基础分析 (8) 一、资源分析 (8) (一)资源丰富,组合度好 (8) (二)生态良好,尺度丰富 (8) (三)文化突出,主题鲜明 (8) (四)利用不够,转化不足 (9) 二、市场分析 (9) (一)总量快速增长 (9) (二)结构稳中有变 (9) (三)消费形式多元 (9)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 (10) 三、产业分析 (10) (一)统筹力度持续加大 (10) (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0) (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0) (四)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 (11) 四、机遇与挑战 (11) (一)发展机遇 (11) (二)面临挑战 (11) 五、分析结论 (12) 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13) 一、总体思路 (13) (一)发展思路 (13) (二)发展任务 (13) 二、发展战略 (14) (一)加快产业资本聚集 (14) (二)实施目的地升级 (15)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16) (四)强化旅游形象推广 (17) (五)遗产保护与创造 (17) (六)区域旅游一体化 (18)

(一)总体目标 (18) (二)分期指标 (19) (三)产品建设 (19) 四、分区目标 (20) (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区 (20) (二)皖江城市带旅游区 (20) (三)经济圈旅游区 (21) (四)皖北旅游区 (21) 第四章布局与产品 (23) 一、空间布局 (23) (一)三心引领 (23) (二)四片联动 (24) (三)十区聚集 (25) (四)六环联通 (30) 二、旅游产品 (31) (一)旅游精品体系 (31) (二)重点旅游线路 (36) (三)产品支撑体系 (39) (四)产业融合发展 (49) 三、各市发展指引 (50) (一)市 (50) (二)市 (51) (三)市 (52) (四)市 (54) (五)市 (55) (六)市 (56) (七)亳州市 (57) (八)市 (59) (九)市 (60) (十)市 (61) (十一)市 (62) (十二)市 (64) (十三)池州市 (65) (十四)市 (66) (十五)市 (67) (十六)马市 (68) 第五章服务要素 (70) 一、旅行社业 (70) 二、旅游交通 (70) 三、旅游住宿 (71) 四、旅游餐饮 (72) 五、旅游娱乐 (73) 六、旅游购物 (74)

广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广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发布时间:2017-02-15 来源:中国网 全域旅游是广西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方向,是新时期广西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的全新发展模式。 广西壮族自治区 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 (征求意见稿)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 2017年1月 目录 一、背景分析 (1) (一)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5) (二)国内全域旅游的探索与实践 (7) (三)广西全域旅游发展探索与实践 (8) 二、总体思路 (14) (一)指导思想 (14) (二)基本原则 (15) (三)发展目标 (17) (四)发展思路 (20) 三、主要任务 (22) (一)双创融合,同步推进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22 (二)党政主导,构建现代旅游治理体系 (22) (三)产业互融,促进旅游产品体系融合发展 (24) (四)补齐短板,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 (34)

(五)破除壁垒,促进旅游消费提升 (38) (六)强化监管,促进市场规范有序 (41) (七)精准施策,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富民 (43) (八)全域整合,构建开放的旅游营销体系 (46) (九)外引内联,培育市场主体和龙头企业 (48) (十)全面开放,实现旅游外交突破 (49) 四、保障措施 (51) (一)加强组织领导 (51) (二)完善利益机制 (51) (三)部门协调推进 (52) (四)推动多规合一 (52) (五)加大财政投入 (52) (六)强化政策扶持 (53) (七)加强队伍建设 (55) (八)强化监督考核 (55) 一、全域旅游概念 (一)全域旅游基本内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专栏1 全域旅游的内涵特征 五个鲜明特征: ◆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 ◆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 ◆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

北京市通州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北京市通州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DAVOST INTELLIGENCE 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在中国文化旅游产品中,长城旅游是标志性产品之一。与长城具有同等价值的中国大运河,在中国文化旅游产品中一直是一个弱项。只是在江苏、浙江部分城市中推出片断的“运河旅游线”。在整体上,运河旅游并没有形成品牌、形成规模。通州是运河的龙头和北部起点,是运河文化的源头,是运河历史遗存最丰富的地方。通州开发运河文化旅游,将对推动整个运河文化旅游起到关键性的作同,通州应该而且能够建设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旅游的首要目的地。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定位据达沃斯巅峰智业旅游规划设计院介绍通州在运河古城、河网纵横的优势资源基础上,以运河文化为主题,休闲旅游为主导产品,建成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内涵深厚、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完整,具有中国乃至国际吸引力的运河文化旅游胜地和北京东部亲水休闲度假基地。 通州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中国运河文化旅游第一目的地北京东部滨水休闲度假基地或者说:中国运河文化旅游龙头京东休闲水都空间布局 一、旅游业发展总体布局 1、总体布局原则以运河文化为魂、水为体,以运河为主脉络进行总体布局; 与通州新城构建“一河两翼,南拓东进,组团发展”及通州区“一城两轴三点四镇”的城乡空间结构相适应; 突出各个乡镇特色、互不雷同,体现功能互补、全区联动的战略思想,实现个体效应和群体效应的统一; 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特色旅游资源与已建和待建重点旅游项目的分布相衔接; 全面布局、统筹安排、分期开发、留有余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具体开发项目在实施时需在符合总体布局的前提下适当进行调整。 2、总体布局结构 以北运河和运河文化为主线,依托新城建设带动各乡镇旅游发展,形成“一心、一带、四片区”,即114的总体空间布局。 一心:城市中心旅游区。一带:北运河文化旅游带; 四片区:北部康体时尚文化休闲片区;东部生态农业与郊野湿地休闲片区;中南部运河文化与农业休闲片区;西南商 务物流与产业观光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主线,依托中心城区带动北部康体时尚文化休闲片区、中南部运河文化与农业休闲片区的发展,推进东部生态农业与郊野湿地休闲片区、西南商务物流与产业观光片区的建设,全面推进通州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思路 (一)发展要点配合新城建设,改造运河景观、提升文化休闲功能、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促进运河沿线景区的合作,从不同侧面向游客展现、供游客体验通州区悠久、璀璨的文化。与运河两岸正在开展的城市化建设相互渗透,构建通州区的TBD(旅游商务区)。紧密结合都市农业建设,以运河沿岸都市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带动全区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开展。 (二)主题定位体验运河古城风情观赏通州新城风貌 (三)重要节点按照《通州新城运河城市段规划》,以“岛影、塔影、楼影和树影”的设计现念,自上而下分为运河河源段、运河古韵段、运河时风段、运河山水段,高水平建设好旅游度假片区、文化商业区、商务金融区和生态居住区,构建通州新城的核心旅游带。运河水系还清工程的进展,运河两岸道路交通设施不断完善,为运河沿线旅游景区(点)的串联、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本规划选取部分有代表性、发展潜力较大的

关于镇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

关于镇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 编制情况的说明 一、规划概况 本规划的期限为2013—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3—2015年,中远期为2016—2020年。按照《旅游规划通则》共分11个章节。 本规划是地级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宏观性战略规划。根据《旅游规划通则》规定,本规划只认定旅游项目的功能与方向,不对旅游项目的土地使用面积进行详细界定,其具体地块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时遵照本规划的总体布局框架选定。 二、规划核心内容说明 (一)对镇江旅游现状的分析 1、基础分析。规划认为镇江区位优势突出,水陆交通发达,旅游发展机遇和优势明显。但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镇江旅游单体资源知名度不高、承载力不强、特色不够鲜明,缺乏区域垄断性,目前还没有形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著名、知名景区。 2、产业分析。规划认为镇江旅游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且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镇江旅游产业面临着产业要素内部联动不足、与关联产业融合度不高、跨区域协作力度不够等问题。 3、市场分析。通过第三方调查分析,国内市场对镇江旅游关注度排名前十二位的省市分别是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安徽、山东、河南、湖北、辽宁、广东及河北。规划认为南京、上海等地是镇江游客重要的客源分布区,京津地区为新兴潜力区,拓展空间很大;从入境客源分布来看,日韩等东亚地区、东南亚、南亚、北美、西欧等地区潜在客群较多,东欧、南美、南非等市场可适时拓展和培育。 (二)镇江旅游发展总体思路 1、规划思路 一是生态江山。彰显山水花园城市内涵,把城市资源转换为旅游资源,丰富城市的旅游功能。 二是五音六律。加快历史文化、生态山水资源优势向旅游魅力产品转换,奏响镇江旅游“福、闲、爱、道、乐”五个特色音符,细化“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律”旅游服务保障措施,构建出镇江旅游“五音六律”的立体化产品体系。 三是满眼风光。突出镇江旅游景观功能的提升,建设景观视觉识别系统,使镇江具备游客过目不忘的景观记忆。 四是一个美得让人吃醋的地方。通过精细化的游线设计,使镇江成为游客流连忘返、令人向往的旅游生活目的地。 2、发展战略 一是江山联动战略。规划认为江山河岛是镇江最具特色的优质旅游资源。江山旅游的发展决定着镇江旅游的成败。

全域旅游发展工作方案(最新)

全域旅游发展工作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进程,推动我县旅游创新、快速、健康发展,确保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X大精神为指导,紧扣全域旅游示范县目标,瞄准“四项优先验收指标”和“六项考核标准”,进一步明确目标方向,找准思路定位,把握景区建设这个工作着力点,突出旅游要素及功能的配套提升,加快特色乡村旅游开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创新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监督考核,确保顺利实现创建目标。 二、目标任务 紧扣X旅游核心区建设,以打造全景X,全域旅游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X森林公园等景区开发,不断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旅游厕所革命”,大力培育“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集X湿地生态游、民俗文化体验游、休闲养生度假游于一体,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知名旅游目的地,成为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 三、工作重点 (一)创新旅游发展机制。

制定鼓励和扶持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意见,积极落实县财政对旅游发展的专项资金投入,用于旅游形象宣传、规划编制、旅游品牌创建、人才引进和培训、奖励和补助等。同时,整合扶贫、移民、水利、城建、交通、文化等各类资金,加大旅游投入,吸引民营资本加盟景区开发,让利发展。 (二)健全旅游规划体系。 聘请国内外旅游行业专家团队做为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策划顾问,加快编制《X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镇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进行全域整体策划,打造全景X、全域旅游,真正做到创意独特、策划新颖、大手笔、高品位。 (三)加快旅游项目建设。 全力推进以X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为重点的X旅游核心区建设,加快X森林公园景区开发。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推进X艺术庄园、X湿地公园、X故居、印象X田园综合体等建设,不断丰X村旅游产品结构。 (四)做大旅游宣传营销。 深入挖掘和包装历史文化资源,抓好全县旅游宣传营销的整体策划,策划举办好诗经文化节、荷花节、七夕爱情节、X祈福节、X祭拜仪式等旅游活动,不断扩大我县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央视、知名旅游门户网站等媒体合作,营造名诗、名人、名篇效应,提升X 旅游知名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