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家乡太原 实验报告

我的家乡太原 实验报告

我的家乡太原

--15级美术学二班张娜调查人:张娜

调查主题:家乡简介

调查时间:1月20日~2月7日

调查方式:互联网及口头面谈

前言:我的家乡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他是一座“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太原人的先辈从很早的古代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社会形态的变更、历朝历代的兴亡,太原建置名称多有变化,治所几经迁徙,辖区屡有伸缩,沿革颇为繁杂。灰色城市,是初到太原的第一个感觉。那时没有太多的高楼。然而触目所及的建筑几乎都是陈旧的颜色,尘满面,鬓如霜,一副疲惫的模样,五一广场周围的烂尾楼在当时已经耸立。近几年,太原人为改善环境作出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太原的天空在初秋,秋高气爽时节是如此的蓝,片片白云在湛蓝的天空中微微浮动,心情也一下子开阔起来。以下是我为他做的实践调查。

历史文化·传说与典故

太原古称晋阳,又称"并州”。亦有“龙城”之美誉。是山西省的省会。在辖区古交市发现的“旧石器文化遗址”证明在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5000年前唐尧最初建都于此。太原三面环山,是一座历史古城曾为北部边防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中原北门之称。太原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商业、工业城市,在清代,这里的粮行、绸缎、钱庄等十大行业曾盛极一时。太原市地肥水美物产丰富。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享誉四海的名产。太原市的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古典园林晋祠风景优美,文物荟萃,祠内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堪称晋祠三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天龙山石窟,包容了东魏、北齐、隋、唐、五代近五个世纪的作品,是领略东方石窟艺术魅力的好去处;龙山石窟是全国最大的、保存完好的元代道教石窟群;有太原城市标志之誉的双塔寺、塑有千手千眼11面观音的祟善寺、展览有名贵殷代铜觥的山西省博物馆,都是游览观光的好去处。

太原最早见诸于史料是公元前497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当时建晋阳城的是晋国大夫赵鞅的家臣董安于,城址就在今太原市晋源古城营一带。董安于利用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水,南傍晋水的险要地形,修筑成了坚固的城堡。因其在晋水之阳(古人以水北为阳),取名晋阳。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初设太原郡,郡址就设在晋阳,晋阳因此又称为太原。

汉代设并州刺史部于太原,自此各朝各代又称太原为并州,故太原简称为“并”。南北朝时期,太原城开始走向辉煌,到了隋朝已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了。五代十国中的后唐、后晋、后汉、北汉都因起兵于太原而立国,所以太原又有“龙城”之誉。宋、金、元时期,太原城饱经战乱,几经被毁,后又重建。明清时期,太原经济长足发展,“晋商崛起”,以今太原、太谷、祁县、平遥等地商人为代表的晋商首创商业票号,曾富甲华夏,

汇通天下,其货币经营资本不仅垄断了中国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于整个亚洲,触角伸向欧洲市场,为太原的经济发展再创辉煌。

社火

社火实际上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闹红火。”太原的红火规模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主要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不一而足。每年的正月十五,万人空巷,老百姓上街看红火,不亦乐哉!

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是指流行于太原地区民间的经常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的那种“流水”,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相传,它始于公元947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据说,当年皇姑一出动,便用锣鼓迎送,演奏的曲调,就是传自今日的“流水”,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

太原锣鼓的最大特色,在于两队摆开阵势,互相对抗。这种对抗的出现,常见于喜庆之日,两队互见于街头。每逢这种情况,双方互不相让,各显身手,一曲接一曲,一阵连一阵,一会儿急似一会儿,不争个山高水低,决不歇手。这种对抗和较量,成为太原锣鼓的一个传统习俗,恰似两军对垒,誓必决一胜负。其演奏技艺之娴熟,场面之激烈,实属国内罕见。它反映出太原人自古以来粗犷剽悍的地方特性,也反映出太原人不屈不挠,对胜利的向往和追求的民族特性。它构成了太原锣鼓声色雄壮的地方特色,也奠定了太原锣鼓在太原民间社火习俗中独占鳌头的地位。

提示:每年的正月十五,太原市各城区都要组织锣鼓表演,欢庆节日!

徐沟铁棍、背棍、担棍、划棍

棍的民俗文艺活动,也是太原传统闹红火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谓“棍”,无论是极高的铁棍,一人肩背的背棍,两人肩抬的担棍,还是由四人抬起前后高低滑动的划棍,都是以棍抬人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只不过因其活动位置和形式的不同,而分别名之。

铁棍,又称为抬铁棍,是一种较为大型的棍式表演形式。“铁棍”的表演,是在长杆后面有高七、八寸,宽五寸的横条小高台,两端竖起两支直径为三公分的铁棍,前面平台上也竖起同样的一支铁棍,棍之间,为演员们打制了一对脚踩的铁耳,上端在齐腰的地方,打制了一个铁腰卡,演出前,用白布将演员从足到腰和支撑他(她)的铁棍紧紧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当在这三支铁棍上绑好三个孩子之后(一般是女孩子),导演就根据自己的构思,让演员在铁棍上扮演出许多剧目来。自然,演员中也包含了抬起横杆的十六个男青年的走步与动作。

背棍,一般由两人表演。下面的男子汉肩背一种专制的三角形铁架,铁架下扎于腰,中搁于肩,上部为一个铁插座。上面的表演者,亦为八九岁的灵巧女孩。

提示:铁棍、背棍是每年正月十五最重要的民间文艺表演节目。最有名的当数徐沟铁棍,曾多次上京演出,引起轰动!您可以在正月十五白天乘车到徐沟欣赏精彩的铁棍表演,顺便品尝一下徐沟的美味小吃--灌肠!

清徐架火

清徐架火其实是典型的南庄架火。南庄架火,始于明代初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工艺独特,有许多令人惊叹之处。

架火,由描龙绘凤、金匾高悬的十数层殿宇楼阁顶架而成,形如古塔,气势宏伟,颇为引人注目。架火有平年与闰年之分。平年架十二层,闰年架十三层。这些殿宇楼阁,层层飞檐高挑,铃铛垂吊,从底到顶足有十三米开外。塔顶,城斗高矗,旌旗飘扬,别具情趣;塔身,彩炮成串,幡缀相连,五彩缤纷;塔底,人物山水和牌坊亭台相衬托,主次分明,恰似一座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架火上悬挂着数百个彩炮,外饰以精致的彩色图案,全部用五颜六色的手工纸和瓦金纸裁成细如发丝的纸条编织而成,图案各异,风格奇特。图案有八卦、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悬挂架火之上,恰似锦上添花,颇为别致、好看。

提示:清徐经济发达,每年正月十五都有盛大的架火,远近村民都成群结队地前往观望架火,就连外地的客商也要借此机会观赏架火,并洽谈生意。您可在正月十五当晚乘车到清徐县城观看精彩的架火表演。

唱大戏

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的代表性剧种,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由于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而且这一剧种历来受到山西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故称中路梆子。

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风格。

山西省晋剧院设在太原,现有演职人员近三百人。这个剧院,在历史上曾经汇集了山西省内晋剧的老艺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梁巧云、冀美莲等人。这些老艺人,经过舞台生活的千雕百琢,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在群众中留有很深的印象和很高的威信。

现在,这个剧院的著名演员有王爱爱、田桂兰、冀平、马玉楼、刘汉银、郭凤英、王宝钗等。山西省晋剧院的代表剧目有传统戏《打金枝》、《空城计》、《含嫣》、《小宴》、《杀宫》、《算粮》等。

提示:在太原周围的许多村庄每年都有赶会唱戏的习俗,游客可以到村里亲自体验晋剧的艺术魅力!

莲花落

太原较早的曲艺表演,似乎要数太原莲花落了。太原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20世纪60年代初,太原市曲艺演员曹强对晋中莲花落加以改造而成现今的太原莲花落。

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表演之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颇合当地人的口胃。太原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为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当地人熟悉的民间传说。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和《夫妻格水》等。

提示:曹强老先生的莲花落脍炙人口,在广播中还经常播放,游客也可以在音像店中购买到曹强先生的莲花落专辑,您可以大饱耳福!

太原剪纸

剪纸,是一种用纸造型构成各种图案的艺术表现形式。或用剪刀在纸上裁剪,或用刻刀在纸上裁刻,是太原农村已经普及了的一种人民喜闻乐见的工艺品。剪纸的图案内容,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比较惯用的图案有花草鸟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人物、吉祥文字、喜庆图案。色彩绚丽,乡土气息浓郁。各色剪纸贴在新换的窗纸和明净的玻璃上,清新、别致、大方,使农家院落喜气盈盈,生机勃勃,节日气氛非常浓烈。

提示:快过年时您在大街小巷随处可看到卖剪纸的摊点,花样繁多,做工精致,一般一元一对。您不妨买一些贴在窗户上,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行政区划·各区县介绍

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太原周边

经济人口·工农业状况

太原总人口342万。太原是我国建国初期的工业基地,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机械、化工为支柱,纺织、轻工、医药、电子、食品、建材精密仪器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加之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集中及商业物资供应中心的优势,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2006年,太原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475.56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518.42亿元,增长13.2%。这是自2001年以来连续六年保持的两位数增长。全年GDP增量达到120.22亿元,并一举迈过千亿元大关。太原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9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7%。实现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双丰收,并带动消费需求的提高,刺激了经济增长。

地理位置·陆海空交通

太原地处山西省腹部,位于东经111°30′至113°09′和北纬37°27′至38°25′之间。市区座落于海拔800米的汾河河谷平原上。太行山雄居于东,吕梁山巍峙于西,云中、系舟二山合抱于北,晋中平原展布于南,汾水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太原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456毫米,年平均气温9.5℃,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808小时,无霜期年均202天。

外部交通

航空

太原武宿机场地处南郊,距市区18公里左右。与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桂林、南京、沈阳、西安等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都有直航。太原市内到机场没有固定的民航班车,最省事的方法就是自己打的前往,市内到机场打车约需30分钟。

铁路

太原是京原、石太两铁路线的终端和太焦线的起点,连接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包头等数十个大、中城市,途经和终止在太原的快车每天有20多列。

太原火车站位于迎泽大街的最东边,从市区乘1、5、21等许多公交车都可以直达火车站。火车售票处在火车站南边,另外市内还有多个预售票处,可以通过电话预订的方式拿到车票(手续费一般为5元)。

公路

太原到旧关的“太旧”高速公路是山西省第一条高速路,这条路从太原武宿开始,经过榆次市、寿阳县、阳泉市、平定县,一直到山西和河北交界的地方—旧关,出旧关后,就和石家庄到北京的高速公路相连。走这条高速,从太原到北京只需5个多小时就可到达(乘车地点在位于迎泽大街东部的市长途汽车站,车费120元,终点站是北京丽泽桥长途汽车站)。

太原和原平之间有高速公路相连(原太高速),这条高速为从太原到五台山的旅游者提供了不少的便利。在太原市迎泽大街上的长途汽车站有旅游包车直通五台山(车费43元)、浑源悬空寺和应县木塔等旅游景点。在电力大厦门外有VOLVO直达大同,大约5小时可到,车费70元(含一份点心)。此外,太原到古交、文水等地也有高速公路。

从太原长途汽车站有车直达古城平遥,车程约2小时,车费10元上下。

市内交通

公交车

太原市道路宽阔,市内交通畅通。各景点间的交通也很便利,从火车站前广场上有到晋祠的公共汽车308路或804路,票价分别为1元和2元(308走旧路,804走新路),末班车是下午7:30;还可以坐308中巴(私人车),票价2元。

出租车

以前在太原街头随处可见的小面的现在已基本绝迹,出租车起步价为8元/公里。

城市地图

推荐交通地图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406322995.html,/map/

旅游风景·名胜古迹·名人

太原市的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古典园林晋祠风景优美,文物荟萃,祠内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堪称晋祠三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天龙山石窟,包容了东魏、北齐、隋、唐、五代近五个世纪的作品,是领略东方石窟艺术魅力的好去处;龙山石窟是全国最大的、保存完好的元代道教石窟群;有太原城市标志之誉的双塔寺、塑有千手千眼11面观音的祟善寺、展览有名贵殷代铜觥的山西省博物馆,都是游览观光的好去处。

位于市内汾河边上的汾河公园,是太原市政府近年来兴建的大型城市公园,沿河而下的几公里内,花草繁茂,鸟啭莺啼;天龙山、庞泉沟等地还有保护完好的森林植被24万亩,内有珍奇的野生动物褐马鸡和金钱豹等。

太原揽胜

山西省博物馆:位于太原市上官巷东,原是文庙。博物馆占地约1.3万平方米,由照壁、六角井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和崇圣祠组成。棂星门内东西厢房、大成殿及东西庑均为陈列室。馆内藏品丰富,省内出土的古代珍贵文物甚多,有殷代铜觥、春秋时吴王称王前所用的铜戈、北魏木板漆画、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笔法、明代名将戚继光手书《致李小山归蓬莱》诗轴等。

乔家大院:现为祁县民俗博物馆,是清末民初金融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宅地。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8724.8平方米,分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共计313间房屋,从高空俯瞰,形成了一个巧妙的“喜喜”字城堡式建筑。四周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砖墙内,院与院相衔,屋与屋相接,院中有园,院内有园,造型精巧,匠心独具,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

平遥古城:是山西历史较早、规模最大一座明清古城,始建于公元前周宣王时期,明朝曾重筑扩建,其城墙、街道、名居、店铺、庙宇等古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整个城池面积2.25

平方千米,平面布局形似龟状,俗称“乌龟城”。城墙周长6163米,墙高12米,有垛口3000个,敌楼72座,象征“孔子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之说。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遥古城内诞生了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日升昌”的创立,在中国金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每年九月在平遥举办的“平遥国际摄影展”,是中国最大的国际摄影展,这里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图片交易市场。

土堂大佛:位于太原市西北20公里处上兰镇土堂村西侧净因寺内的土堂大佛,始建于北齐,金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重建,土佛为释迦牟尼,高达10米,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保存最完美的土佛。

晋祠:晋祠是以文物、古建筑和自然式园林水景双璧合一的大型风景区,现存有楼、阁、殿、台100多处,碑迹300幢,千年古树20余株,(最老的已达3000年树龄)。园内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立交桥”。园内现存有唐李世民亲手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碑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

“晋祠三大国宝建筑”: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

“晋祠三绝”: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周柏

“晋祠匾额”:难老、对越、水镜台

另外还有晋溪书院、金人台、水母楼、晋祠公园等景观

纯阳宫:是山西省博物馆专题陈列部,简称省博物馆二部,位于五一广场西北隅。该部利用道教建筑纯阳宫展出历史文物。纯阳宫是明万历年间兴建的,清代做过整修,宫宇建筑精巧,布局独特,雕饰富丽,是别具一格的建筑群。馆内展出陶瓷、铜器、玉石、竹木、牙雕、石刻、书法、绘画、碑帖、刺绣、珐琅、漆器等10多个专题。这些展品对研究我国历史、文字学、工艺美术和冶炼铸造技术等具有重要价值。

蒙山大佛: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晓月为旧太原八景之一。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551)将东魏大庄严寺扩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200尺的摩崖大佛,称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国最大的乐山大佛略高。隋文帝时新建了庇盖大佛的殿阁,唐高宗和武则天曾来此礼佛,赐宫内袈裟。由于寺毁阁倾,大佛淹没于乱石瓦砾之中,仅见胸颈部分,胸宽25米,高17.5米,颈部直径宽五米。目前做为旅游资源正在规划开发之中。古清真寺:古清真寺,位于太原市内解放路南段东侧,在群楼耸立中独居街畔。门前牌楼雕镂精致,装饰精美。横匾“清真古寺”四个镀金大字,笔力雄健,分外醒目,引人观瞻。寺为唐代贞元年间创建,去又经宋代重修。现存寺字,是明代重建后的遗物。寺内大殿为砖木混合结构,殿内为阿拉伯式古典装饰,富丽典雅。柱周木壁,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文雕刻工整、清晰、精细、优美。整个大殿,宽大疏朗,布局严谨。进入院内,装点颇觉雅致,布局合理、紧凑。院中央有明代建筑省心楼,外形美观,重檐歇山顶,楼角、飞檐挑起,彩色熠熠,颇为壮观。省心楼两侧,左右碑亭对峙,亭阁风雅秀丽,气度不凡。亭内,有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碑刻草书,元代赵子昂、清初傅山观后题铭碑刻,字迹劲秀,笔力挺拔,给古寺添色不少。院内,多处坚有书法榜题,这愈益加重了清真寺古朴、苍老的气氛。

太山寺:又名太山龙泉寺,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3公里处风峪沟北山腰。太山之名,始见于沈约撰写的《宋书》,相传北汉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闻名,他居住的山也由此闻名于世。寺名取自“泰山石敢当”的谐音。据碑文记载,太山寺创建于唐代景云元年(710),原为道观,名“昊天祠”,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建改为佛寺。入寺庙山门依次为钟鼓楼、

东西厢房、大雄宝殿。大雄殿顶二层叠起,上座六角形观音阁与文殊、普贤二殿。阁周塑有十八罗汉、四大金刚。泥塑极富明代塑像俏丽俊秀的风格。六角亭后为石构建筑“莲花宝洞”。寺左另有水神祠,祠底有龙泉一脉,汩汩细流。佛寺别名龙泉大概由此而得。山脚有名将李存孝之墓,李存孝本名安思敬,唐末晋王李克用养子,做战极为勇猛,屡建奇功,后在太原被李克用车裂。其墓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教堂:位于解放路367号,是一座古罗马风格的高大建筑,通体铁红色,间以白线装饰。天主堂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庚子年(1900)被毁,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建,占地约13.3万平方米,现存4300平方米。主建筑为礼拜堂,旁有两座西式尖顶钟楼。天主堂是太原市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友活动场所,也是省市天主教爱委会的所在地。

南十方院:在太原市南,原名白云寺,建于明初,万历年间增修,清康熙年间建藏经阁。因临近狄村“白云飞处”古碑,巡抚图纳改名白云寺。又因太原城北门外有禅院曰十方院,故通称此寺为南十方院。寺院宏敞,风景清幽。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傅山书法碑林公园:傅山书法碑林公园,位于太原市迎泽大街迎泽桥东南,汾水之滨。公园占地二万二千多平方米,建有一进四院仿明清建筑。园内回廊、池水、石山、亭阁,一派古色古香。各种建筑多以傅山书写的条幅题名,如园内人工湖池,按傅山题写的“得造花香”命名为“得香池”。另有承颜堂、鼎臣殿等大型殿堂建筑。傅山不仅是杰出的思想家和伟大的爱国者,而且也是著名的书画艺术大师。他的书法从晋唐入手,上溯篆籀,博采诸家之长熔于一炉,真草隶篆行各体无所不精。为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山西傅山书法研究会广泛收集整理了傅山书法中的大部巨帧墨迹,并摹勒石上,在碑林公园室内外竖起一百八十四块书法石碑。现在还在继续收集刊刻中。整个傅山书法碑林公园气势宏大阔广,古朴典雅,是繁华城市中难得的一处“山林野趣”之地。

晋阳湖:在太原市董菇村一带,距市区三公里,湖水面积4.8平方公里,为太原热电厂冷却循环水。晋阳湖水由汾河西干渠引入,水质良好,水深平均四米,最深处八米,夏季最高水温达33度,冬季为8至15度。常年不结冰。太原市政府已经决定兴建晋阳湖公园。占地面积11.2平方公里。公园规划为环湖绿带、水上乐园、垂钓区、文化娱乐区、植物公园、度假村、野营区、狩猎场、生活服务区等九大区域。第一期工程是填筑沿湖堤坝,植树造林,修筑沿湖公路。同时配备游艇、钓鱼等游乐设施。公园建成后将成为全省乃至华北面积最大的湖水公园。

张氏祖祠台骀庙:张氏祖祠台骀庙,晋祠圣母殿南侧和晋祠东南一公里许王郭村之东北各有一座。台骀是开拓太原最早的人。《左传·昭公元年》记载,说黄帝之子金天氏少昊青阳有裔孙,叫昧,任治水官,生两个儿子,叫允格、台骀。台骀能继父职,治理了汾河、洮河和大泽。大泽也称晋泽,经台骀治理后,人们始处太原,故又称台骀泽,即今晋祠之东盛产晋

祠大米的大片稻区,誉为“北国江南”。台骀治水有功,受到帝颛顼嘉奖,封于汾川,为汾河之神。台骀是一位早于大禹的大禹式治水人物,后人建庙祭祀,即台骀神庙。

晋祠台骀由明代东庄高汝行所建,据说原因有二:一、高氏东庄地处台骀泽之西畔,东庄百姓首获其利;二、高汝行任浙江按察副使赴浙拒倭,途中涉江遇风浪,而救其脱险者,自称叫台骀。为感神恩,修建了台骀庙。王郭村台骀神庙始建无考,据史、志载,早在唐代就有此庙,唐大中六至九年(852——855),河东节度使卢钧,“不欲称名”,改“汾水川祠”。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封“昌宁公”,又称“昌宁公祠”。宋真家天禧四年(1020),封“灵感元应公,赐额宣济”。明洪武七年(1374)重修。清顺治六年(1649),毁于兵火。嘉庆十七年(1812),又受汾水漫淹。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仅建正殿三间,东西耳房、厢房各五间,山门、钟鼓二楼及西偏院一所。之后失修,殿宇倾圮,古木被代,庙院荒芜,只有台骀神像为村民保护至今,藏于原废正殿改修的平房内,现在庙址东西39米,南北37米,总面积1248平方米。

台骀神庙是张氏祖祠。唐林宝《元和姓纂》和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载黄帝子少昊青阳生挥,为弓正,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为张氏之祖。《尔雅·释诂》:“正”即“长”。“弓正”即“弓长”,合起来便是“张”。明、清张氏族谱记载:“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挥生昧,昧生台骀”,“庙在太原县尹城里”,所居张氏“尹城派,天下通派之祖也”。尹城里即今王郭村。

王郭村西五里有天龙山,东麓神仙峁下有青阳河,古有青阳庙,祀张氏先祖少昊青阳,有张孟谈配享。战国初,张孟谈相赵襄子抗智伯解晋阳之围,功成身退,隐于“负丘”,即此。南有张氏祖茔,张家坟沟。再南为南峪,有张三丰墓。王郭村内有明、清张氏民宅古建、张家巷等,皆张氏古迹。台骀不仅是一位早于大禹的治水人物,受到后人的尊敬,他还是张氏先祖。台骀神庙——张氏祖祠无疑是海内外张氏寻根谒祖的圣地。

迎泽公园:迎泽公园是太原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位于迎泽大街中段,全园总面积70余公顷,其中迎泽湖约占三分之一。园内布局基本按地形划分,分为北湖景区、中部景区、南部景区和南湖景区。动物园位于新建北路中段东侧,占地面积50多公顷,公园中心为龙潭湖,它是山西惟一的专业性动物园,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儿童公园位于市中心的海子边,旧称文瀛湖,是太原最早的公园。森林公园位于尖草坪区大同路南段,是太原目前面积最大的公园,目前正在加紧建设。汾河公园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态景观公园,通过四道橡胶坝及复式河槽实现三级蓄水,展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画面。

太原名人简介

台骀生卒年月不详早于大禹的治水人物,最早开拓太原者。黄帝后裔少皥有裔子叫昧,任治水官,生两个儿子,叫允格、台骀。台骀继承父职,宣汾、洮、障大泽,人们始定居于太原。台骀治水有功,受到嘉奖,封于晋、汾、理政事,后被尊为“汾水之神”。太原晋祠镇王郭村现存台骀庙。

姬虞(前?-前?),史称唐叔虞,周武王姬发幼子,周成王之弟。成王时,唐(今山西翼城西)人作乱,周公平乱,把唐封给他,并赐予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允许他在戎狄间立国。后其子燮父,徙居晋水旁,改称晋侯,为晋国的始祖。

公孙杵臼生卒年月不详,春秋晋国晋阳人,晋国大夫赵朔家臣,春秋义士。赵朔被屠岸贾所杀,并索赵朔幼子,公孙杵臼与赵朔友程婴谋存赵朔之子,乃以己子代之而存赵氏之子。程婴谎报于屠岸贾,随即屠岸贾派兵追杀,公孙杵臼与子均被杀,程婴抱赵朔之子匿山中,遂免于难。此后,“赵氏孤儿”赵武(赵鞅之祖父)继承了赵氏正卿爵位。

介子推生卒年月不详,春秋晋国晋阳人,晋文公大臣。跟随晋文公逃亡在外19年,文公还国为君,介子推不言禄,禄亦不及,乃与母隐居于绵山。文公求之,不出,乃焚山以逼之,介子推抱木死。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绵山改为介山,把县名改为介休,又把烧死介子推到日子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禁火一日,家家户户都吃冷食。介子推轻生死,重名节,轻功利、重义节,轻物欲,重气节的品格,为后人所重。

窦犨(公元前?-前499年),字鸣犊,春秋阳曲人,晋国大夫,封邑于古城(即后来的三交城,今古城中街一带)。窦犨曾在阳曲一带开渠利民,施行德政,受到人们的爱戴,他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主张,因政见不一,被赵軮所杀。今太原市西北有窦大夫祠。

廉颇(公元前?-?)战国时期晋阳人,赵国名将。赵惠文王时,拜为上卿。后屡击齐、魏、均获胜,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秦、赵为夺上党,战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北)。他率军筑壁坚守,相持三年。后赵王中秦离间计,改赵括为将,致遭大败。公元前251年,他大破燕军,以功任相国,封信平君。曾一度骄横,对上卿蔺相如无礼。后为蔺相如以大局为重,忍让谦义精神所动,负荆登门请罪,遂成刎颈之交。晚年失势不得志,奔魏,又适楚,卒于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一带)。

董安于(公元前?-前497年)春秋晋国公卿赵軮家臣,古代建筑家。闻名于世的晋阳城,即由他主持创建,并任第一任行政长官,政绩显赫。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智伯以董安于与范吉射、中行寅作乱有关为口实,要赵軮惩处他,赵軮踌躇不决。董安于得知此事说。如果我死了,有利于晋国,有利于赵氏,我宁愿死,遂自杀。

赵軮(公元前?——前458年),亦称赵孟、志父,史称赵简子,“赵氏孤儿“赵武之孙。春秋末年晋国正卿,战国七雄赵国奠基人。他率军平息了周王室发生的王子朝之乱,铸刑书于鼎,公布了晋国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推行田亩制度,被秦国沿用,秦统一六国后,成为通行全国的亩制。先后派董安于、尹铎修筑晋阳城,治理晋阳,使晋阳成了赵氏稳固的后方。注重选贤任良,重用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无正、史黯、窦犨、舜华等人。发扬光大“观事而治法,

因事而制礼”的优秀传统,使赵文化含有中原古文化的草原文明和北方古文化的草原文明而位一体的典型特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业、建筑等方面以其鲜明的风格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尹铎(公元前?-?)春秋公卿赵軮家臣,董安于建成晋阳城后,赵軮派他治理晋阳,在晋阳城周修建军事防御工事,增筑壁垒,以宽厚治政,宽恤民力,广积粮草,使晋阳城成为赵氏坚固定军事堡垒,为赵无恤最终取得晋阳之战胜利,起到了保障之功。

赵无恤(公元前?-前425年),史称赵襄子,赵軮之子,春秋末年晋卿,赵国的创建者。在晋国公卿攫夺政权的残酷斗争中,赵无恤注重团结内部,向外扩张。晋阳之战中,他又能把握时机,转化矛盾,败中取胜,联合韩、魏击败智伯,位列诸侯,成为瓜分晋国的三家之一。晚年传位于其兄伯鲁之孙赵浣。

豫让(公元前?-?)春秋末刺客,晋卿智伯的家臣。赵襄子联合韩、魏消灭智伯,他决心为智伯复仇,谋刺襄子。他改变姓名、相貌和声音,乔装成乞丐,见机报仇,三次行刺均未遂。赵襄子允许他刺穿自己衣服的请求,豫让连刺赵襄子衣服三次,然后自杀。豫让被后人荐为义士楷模。

刘恒(公元前202—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封为代王,治所晋阳,在任16年间,轻徭薄赋,发展农业,边境安宁,社会稳定,颇为时誉。汉雉元八年(公元前180年),刘恒被迎立为帝,谥号为文帝。在位23年,以俭约节欲自持,提倡农耕,免农田租税12年,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对稳定汉初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发展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帝与其子景帝刘启两代并称“文景之治”。

卫绾(公元前?——?),西汉代国大陵(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历任中郎将、太子傅、御史大夫、丞相。汉文帝为代王时,护驾左右,深得信任。文帝临终前嘱太子刘启:“绾长者,善遇之。”景帝七年(公园前154年),因平叛有功,为中尉、后任太子太傅、再御史大夫,景帝十二年任丞相。卫绾为官一生,位居显要,既无赫赫事功,也无大过错,凡是谨小慎微,与世无争。卫绾逝世后,汉武帝封谥哀侯。

冯唐(公元前?——?),西汉太原郡人,汉文帝时为郎中。时匈奴正为边患,文帝欲得如廉颇、李牧者为将,问于冯唐。冯唐言汉制“赏轻罚重”,虽得廉颇、李牧者不能用,言云中(今内蒙托克托县)守将魏尚拒匈奴,斩首捕虏,上功首府。而首府以所上首虏差六级,被削官爵,赏未行而罚已至。文帝令冯唐持节魏尚,拜为车骑都尉。景帝时为楚相。武帝时,以老退休。

荀彘(公元前?——?),西汉太原郡广武(今山西省代县人)。以精于驾车为汉武帝所赏识,任侍中。后曾以校尉之职随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因朝鲜反叛,汉元封三年(公元前

108年)秋,汉以水陆两军合击朝鲜,左将军荀彘率陆军5万人征讨,两军初战失利,荀彘统一指挥水陆两军,攻占王险(今朝鲜平壤)平定叛乱。

常惠(公元前?——前46年),西汉太原郡人,身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动家。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常惠奉武帝之命以副使的身份,协助大使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19年,后回到汉朝。宣帝任命卫校尉,出使西域乌孙国,使乌孙国王于汉室结成军事联盟,合击匈奴,大获全胜。苏武病逝后,代苏武任典属国之职,专门处理国家的外交事务,处理汉与西域各国和北方匈奴诸部族的外交关系,为巩固边疆,潜心尽职,功绩卓著,濯升为右将军。谥号为壮武侠。

温序(公元前?—30年),字次房,汉太原郡祁(今山西省祁县)人,东汉义士。建武二年(公元26年),任侍御史、武陵都尉。建武六年(公元30年),以护羌校尉出巡至襄武(今甘肃省漳县)时,被武装割据首领苟宇拘捕。劝其投降,宁死不屈,伏剑而死。光武帝刘秀嘉其以身许国,忠义可风,在洛阳城置冢地,厚葬之。

周举(公元105—149年),字宜光,东汉汝南汝阳(今河南省汝水北)人,曾任并州刺史。太原旧俗,介子推被烧死的一个月,因介子推之神不喜见火,无人敢生火用火,一个月中,尽吃先前做好的冷食,叫做“一月寒食”。太原地处北方,气候寒冷,老少不堪,岁多死者。周举知此,着手革除陋俗,撰文放入介子推庙,意为隆冬灭火,严重损害百姓健康,非贤者本意,当应让百姓不要灭火。又晓喻百姓禁火伤身,非介子推所喜,“众惑稍解,风俗颇革”。

郭泰(公元127—169年),字林宗,东汉太原郡介休(今山西省介休)人,东汉时士人代表和太学生领袖。少有大志,苦读成才,精通典籍,熟诵经史,淡泊名利,辞官不就,闭门教授,弟子千人,名士六十。当时,太学生和士人曾给全国32位大名士立了“八俊”(俊杰)、“八顾”(有德行)、“八及”(能引导后进)、“八厨”(有钱救济贫士)的称号,郭泰被尊为“八顾”之首。“党锢之祸”起,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党捕杀。郭泰哭于郊野,遂卧病不起,次年病逝,时年43岁。四方之士千余人为其送葬,名士蔡邕说:“我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后汉书》赞郭泰曰“林宗怀宝,识深甄藻。明发周流,永言时道”。

王允(公元137—192年),字子师,东汉太原郡祁(今山西省祁县)人。从小好大节,习经传,练骑射,立志报国,被誉之为“王佐才也”。历任别驾从事、豫州刺史、尚书令、司徒。时董卓当政,权侵一时,王允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利用矛盾,诛杀董卓。后被董卓部将李厥、郭汜处死,“天子感恸,百姓丧气”,时年56岁。

王烈(公元?—?),字彦方,东汉太原郡人,以孝义著称。少师名土陈鉂,市居以德感化乡里,里有盗牛这被获,请曰:“刑戮所甘,但勿使王彦方知之。”凡事有争论者,多趋王

烈请叛曲直。后避地辽东以终。

焦先(公元?—?),字孝然,东汉末太原郡人,东汉隐士。灵帝重平时避乱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居焦山(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山因以名,结庐于河之湄,隐居其中。生平饥不苟食,寒不苟衣,自谓草茅之人不与俗人妄语,时誉“羲皇以来一人而已”。

梁习(公元?—?),字子虞,东汉陈郡拓(今河南省柘城县)人。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任并州刺史,用“怀柔”政策安抚绥靖境内豪强,恢复安定局面,较好处理民族关系,推行屯田制,发展农业生产,为朝廷选荐许多并州名士。治并州22年,政绩卓著,民族矛盾缓和,政治气象清明,人民生活安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史载:“边境肃静,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禁止。贡达名士,咸显于世……长老称咏,以为自所闻识刺史未有习者。”

孙资(公元?—?)字文舒,三国魏太原郡人。曹操请他做官,因为兄弟报仇,避居河东,不应命,不久太原郡守请其出仕,称病不出。经友人相劝任署功曹、举记吏。尚书令苟彧见孙资叹曰:“北州承丧乱久,谓其贤智零落,今日乃复见孙计君乎!”助曹操决策破敌,进爵左乡侯,转侍中特进,卒后谥为贞侯。

王昶(公元?—?),三国魏太原郡人,历任太子文学,中庶子,洛阳典农。时久历战乱,土地荒芜,王昶在洛阳斫拓荒,劝百姓垦田,至桑植盈野。著《治论》阐述为政之道,著《兵书》言军事奇正之用。因振旅有功,迁司空持节都督。卒后谥为穆侯。

郭淮(公元?—?),字柏济,三国魏太原郡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历任雍州刺史,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他精通军事,韬略颇深。守关右30余载,外拒强敌,内安边民,多次受诏嘉奖。后官至车骑将军,封爵阳曲侯。

郝昭(公元?—?),字柏道,三国魏太原郡人。守河西10余年,严军纪,屯粮草,蜀相诸葛亮围攻陈仓,多次不能得手,遂派郝昭同乡人勒详劝降,郝昭不为所诱,蜀军久攻不下引走,因军功赐爵列侯。

王沈(公元?—266年),字处道,三国魏、西晋太原郡晋阳人,政治家、历史学家、魏时曾在秘书监作官,与韦诞、应琚、阮籍等合撰《魏书》,迟迟不能完成,后以一己之力终成《魏书》48卷。此书虽佚,但从裴注《三国志》里仍可见倪端。西晋时,封为骠骑将军,任尚书令。

刘琨(公元270—318年),字越石,西晋中山魏昌(今河北省无极县东北)人,诗人、军事家。年轻时以雄豪著名,与祖逖为友“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有志恢复中原。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出任并州刺史,都督并州诸军事,扩建晋阳城,与匈奴对抗9年之久,因孤

军无援兵败。投奔段匹磾,后被害。

温峤(公元288—329年),字太真,东晋太原郡祁(今山西省祁县)人。聪明有识量,博学能属文,举秀才,初为刘琨参军。长安、洛阳二都陷,元帝镇江左,刘琨使奉表劝进,其母固止之,温峤绝裾而去;既至慷慨陈词,帝嘉其诚而留之,任长史、太子中蜀子。明帝立,拜侍中,转中书令,出师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县)。王敦谋反,温峤与庾亮率师平之。咸和初,出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平南将军,镇武昌。苏峻、祖约叛,陷京师,温峤与陶侃勤王,破石头城,事平后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始安郡公,朝议留辅政。固辞回藩,不久病逝,年仅42岁。东晋成帝司马衍下册书赞誉温峤:“功格宇宙,勋著八表”,追赠为侍中大将军,持节都督,刺史,赐钱百万,布千匹,谥号忠武,祠以太牢。

孙盛(公元302—373年),字安国,东晋太原郡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人,著名史学家,官至长沙太守、秘书监加给事中。孙盛博学多闻,长于辩论,不畏强霸,不信神鬼,注重人力,“词直理正,咸称良史”。一生著述颇丰,多为史籍,有《魏氏春秋》20卷,《晋阳秋》32卷,《文集》20卷。佚文分别留存在《弘明集》、《广弘明集》、《全晋文》、裴松之注《三国志》和《世说新语》等书中。

郭澄之(公元?—?),字仲静,东晋太原郡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才思机敏,东晋大将刘裕引为相国参军。随刘裕北伐,攻克后秦长安,刘裕欲称帝,意未定之,郭澄之向西诵曰:“西登霸陵岸,回手望长安”。刘欲大悦道:“当与卿共登霸陵岸耳。”刘裕遂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封郭澄之为南丰侯。

薛提(公元?—?),北魏太原郡人,历任北魏冀州刺史、侍中,封太原公,摄都曹事。北魏太武帝卒,朝臣以皇孙幼小,欲废之。薛提曰:“皇孙有世嫡之重,春秋虽少,令问闻于天下。废所宜立而更别求,有所不可。”中常侍宗爱假传皇后令,杀死薛提。北魏文成帝即位,嘉薛提谋立之诚,诏其弟薛浮之子袭爵太原公。

王慧龙(公元?—?),北魏太原郡晋阳人。全家被南朝宋武帝刘裕诛杀,逃到北魏。北魏明元帝召见,授南大将军左长史,引兵攻宋,大败宋将军王玄谟,解滑台之围。拜荥阳太守,在任农战并修,招抚流民,归附万余家。宋守将惮之,因使反间计陷害。北魏太武帝曰:“此是齐人忌乐毅耳。”赐玺书云:“义隆畏将军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风尘之言,想不足介意也。”宋复遣刺客,为王慧龙所擒,王慧龙所擒,王慧龙说:“各为其主,吾不忍害尔。”遂释刺客,人服其量。

尔朱荣(公元493—530年),字天宝,北魏秀荣郡(今山西省忻州市)人,军事家,尔朱荣机警俊秀,孝明帝时以讨贼攻授六州大都督,拥兵屯晋阳。乘孝明帝被灵太后鸩死,灵太后欲立幼主钊之机,尔朱荣以平内乱为名举兵入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立壮。帝诏尔朱荣

为大将军,封太原郡王,杀灵太后与幼主钊及北魏朝臣2000余人,寻加尔朱荣柱国大将军,还晋阳。又令尔朱荣讨伐平定葛荣。后加封尔朱荣大丞相。破北海王元顺后,诏加天柱大将军,并进太师。身居晋阳,遥制朝廷,威权日盛。帝俟其入谔,亲刺杀之,时年38岁。后追谥武。

温子昇(公元495—546年),字鹏举,北魏太原郡人。东晋大将军温峤之后,世居江左。任侍读兼舍人。东魏末,高澄引为咨义参军,后元瑾等作乱,疑其同谋,下狱死。

狄仁杰(630-700),唐朝名相,太原狄村人。一生刚直不阿,政绩颇丰,是武则天晚年最敬信的大臣,后世称其为“狄梁公”。

王翰(?-?),唐朝诗人,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著名边塞诗人。其诗《凉州词》中“葡萄美酒夜光杯”为后人广为传诵。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县。其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登颧雀楼》最为人称颂。

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所写边塞军旅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王维(701-761),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盛唐时著名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白居易(772-846),祖籍太原,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16岁时写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名句。

石敬瑭(892-942),五代时后晋建立者,太原人。

刘知远(895-948),五代时后汉建立者,太原人。开运四年(947),称帝于晋阳(今太原西南)。

刘崇(895-954),五代十国时北汉建立者,太原人。

王全斌(908-976),北宋初将领,太原人。先后在后唐、后晋、后周任职。在宋初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作出了贡献。

杨业(?-986),北宋将领,太原人。是广为传诵的“杨家将”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

呼延赞(?-1000年),并州太原人,是北宋有胆有勇、性格刚强的著名武将。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

郭若虚,北宋画家,太原人。著有《图画见闻录》。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太原清徐人。元末明初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撰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演义》、《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乔吉(约1280-1345),也称乔吉甫,冀宁路阳曲(今太原市)人。元代著名的剧作家

王琼(1459-1532),太原人。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

傅山(1607-1684),清初学者。先世居大同,后徙于忻州,逮至其曾祖傅朝宣移居太原阳曲(今太原)西村。博通经史、诸子、佛道、医药之学,亦工诗文、书画、金石,尤以音韵见长。

阎若璩 1636-1704 ,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山西太原人。著有《日知录补正》、《孟子生卒年月考》、《潜丘札记》等。

高君宇(1896-1925),“五四”运动领导人,山西静乐(今属太原娄烦县)人,山西最早的共产党员。

名品特产·传统工艺·推荐

太原的特产

榆次堡子酒

榆次堡子酒系历史名酒,1900年慈禧太后曾饮此酒,故称为御酒。据《榆次县志》记:“烧酒性香烈,行销远近,以产高家堡、乔家堡者为最,人称堡子酒。”民国四年(1914年),堡子酒在巴拿马国际赛酒会上获得一等奖。

玻璃圪嘣

玻璃圪嘣是一种薄玻璃响器,是太原地区节庆应时的一种儿童玩具,头大,呈扁圆形,中

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生“圪嘣、圪嘣”的声音,清脆悦耳,极受儿童欢迎。

段亩砚

段亩砚产于五台县城南40公里滹沱河南岸的段亩山(又称文山)。文山石色有紫、黑、绿三种,以紫色石最佳。文山西麓素有“砚乡”之称,选料精细,制出的仿古砚台精美异常。《兰亭序》砚、仿明抄手海水池砚、雕龟兽池砚、五蝠捧寿砚已经成为山西名砚。

仿古铁器

太原晋祠宋铸铁人闻名天下,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的杰出代表。近年来,太原北城区金属工艺厂以优质生铁作原料,陆续生产仿古铁器,产品品种繁多,用工精良,如“马踏飞燕”、“明九龙鼎”、“云冈佛头”、“晋祠铁人”等酷似原作。

汾酒

汾酒是山西杏花村汾酒厂生产的白酒,始酿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汾酒“入口绵、落口甜、酒后有余香”,以色、味、香三绝著称,是我国八大名酒之一。曾在1916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优胜金质奖章。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获得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晋祠大米

晋祠大米产于太原晋祠乡一带,是山西大米中的优质品种。这种大米晶莹饱满,呈半透明状,米色微褐。做出饭来颗粒分明,香气四溢。生产晋祠大米的稻田,是晋祠难老泉水浇地,含有多种矿物质。

晋中剪纸

晋中,太原郊区农村,年年剪窗花,已成传统。剪纸的内容广泛,惯用的图案有花草鸟兽、神话传说、喜庆图案、吉祥文字等,色彩绚丽,乡土气息浓郁。民间剪纸目前已成为节庆市场上的红火商品。

琉璃制品

太原盛产琉璃制品,古已有之。太原马庄苏家所制琉璃,始于唐朝,明清时已远销外省。这些琉璃制品,装点了众多的古文物、古建筑。

面塑

面塑也称“面人”,是平鲁县的工艺品。用白面粉捏成各种禽兽、果品或各种人物形象,蒸熟再进行彩绘。面塑细致精巧,形体生动,常当作吉祥物品供人欣赏馈赠亲友。

山西老陈醋

老陈醋产于清徐县,为我国四大名醋之一。老陈醋色泽黑紫清亮,气味酸醇浓烈,还具有甜、绵、香、酸,不沉淀,储存越久,其味愈浓和久储不变质的特点。老陈醋不仅是调味品,且可供药用,对高血压、肝炎、皮肤病具有一定疗效和预防作用。

推光漆器

推光漆器,以手工操作工艺得名,就是在油漆木器家具时,涂漆以后磨,磨了再漆,反复数次,再用手推出光泽来。然后,经过推凸、描金、彩绘等多种工艺流程,出现人物、花鸟、山水各种图案。推光漆器又叫金漆家具,具有绘画精致,内容丰富,永不褪色等特点。太原地区生产的推光漆器自唐代就已闻名,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俗称山西漆器,以太原金漆厂和平遥推光漆厂的产品著名,主要产品有:屏风、挂屏、古腿沙发桌、首饰柜、绣墩、书桌、烟具等。

竹叶青

竹叶青酒是汾酒的再制品,由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酿造历史悠久。竹叶青以汾酒为原料,配以陈皮、砂仁、当归、零陵香、公丁香、广木香、紫檀香等十余种中药材经蛋青、竹叶、冰糖浸泡而成,酒精含量为45度。正品竹叶青经120道工序反复检验合格才能上市,色泽青绿、晶莹透明,具有和胃、消食、除烦的功效。

晋中砂子饼

砂子饼,亦名疤饼。这种疤饼,直径一般是26厘米到33厘米,饼既薄而且脆,饼脸用卵石烙成,凸凹不平,因而有“疤饼”之称。烙制疤饼时,先将面粉、食油、鸡蛋、盐、五香粉等原料和起,用擀面杖擀成又圆又薄的饼坯,把平底鏊置于火上加热,再把大小不一的河中捡来的卵石洗净,放在平底缝里,等卵石烧到极热以后,把饼坯放在烧热的石子上用文火烤熟即成。这种饼的原料配比,可按食用需要而定,但食油不可多放,以免影响存放。如果喜欢甜食,可加糖去盐制成精疤饼。

六味斋酱肉

具有百年历史的“六味斋”酱肉店,原为开设于民国二十七年(1937年)的“福记六味斋酱肘鸡鸭店”,百年老字号的信誉早已深入人心。“六味斋”产品颇多,色香味俱佳,在众多的产品中,酱肘花独占鳌头。人们说“六味斋”百年老汤煮出的酱肘花“看着亮格晶晶,闻着香格喷喷,吃着美格津津”,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淡而入味,香而醇郁”闻名三晋。

清徐老陈醋

山西醋很有名,老陈醋是山西醋中的珍品。

据传周代时,在山西就开始了醋的生产,而老陈醋在春秋战国时代,古晋阳就有一些作坊开始酿造。在清徐县城东湖湖畔建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醋博物馆。

山西醋品种繁多,老陈醋为其代表性的名产。其它还有陈醋、普醋、双醋、特醋、名特醋等许多品种。如从生产醋的原料区分,则有高梁醋、玉米醋、小米醋、柿子醋、果醋、酒糟醋、

粉渣醋、红薯醋、银杏醋等多种。

老陈醋,具有一般醋的酸醇、味烈、味长等特点,同时,还具有香、绵、不沉淀的特点。另外,老陈醋储存时间越长越香酸可口,耐人品味。而且,过夏不霉、过冬不冻,颜色深橙,为山西醋中独具一格、质地优良的佳品。

饮食文化风

太原的面食最为有名,品种多,历史久,制作方法各异,浇头菜码考究。炒莜面、拉面、猫耳朵、搓鱼儿、莜面烤佬、红面糊糊、肉丝炒剔尖、刀削面、炒疙瘩等应有尽有,特色独具。

头脑: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医学家傅山发明,为医用食品,对人体有着滋补作用,效果甚佳。头脑是太原市特有的一种名早点,为汤状食品。在一碗汤糊里,放上三大块肥羊肉,一块莲菜,一条长山药。汤里的佐料有黄酒、酒糟和黄芪。品尝时可以感到酒、药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具有滋补、活血功能。每年农历白露到立春期间,太原市各清真饭店大都有“头脑”上市。太原市清和园饭店的“头脑”和“帽盒子”以其独特的清真风味,誉满并州,闻名全国。特点:益气调元,滋补虚损,活血健胃,富有营养,具有抚寒喘和强壮身体、延年益寿的作用。

苹果脯:是太原市清徐露酒厂于1979年试制成的著名产品,1985年曾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核桃仁罐头:是太原市清徐露酒厂的著名产品,有咸核桃仁、琥珀核桃仁两个品种,均曾获省优产品称号。

太原大曲:是太原市徐沟酒厂产品,属清香型大曲酒。曾被评为山西省商办工业系统优质产品,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清徐葡萄:清徐县是山西省著名的葡萄产区。裁培历史悠久,葡萄酒更是闻名遐尔。

孟封饼:孟封饼是清徐县孟封村独特的传统名食,以香、酥、软、甜、凉的特点久负盛名。凡品尝过它的人,无不称其为饼中佳品。孟封饼创制于清光绪十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六味斋酱肉:是太原市的名食、素以肥者不腻、瘦者不柴、酥烂鲜香、味美可口而著称省内外。1982年,六味斋的酱肘花被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

老陈醋:山西酿醋历史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太原市“益源庆”醋厂所生产的名特醋,1987年被评为省优产品。可谓酸香飘三晋,驰名五大洲。

刀削面:尤以太原酱园巷饭馆的刀削面有名,面条根根粗细均匀,柳叶形,筋软爽口。

羊(牛)肉蒸饺:是太原的著名风味小吃。认一力饺子店的蒸饺皮薄、味香、佐以老陈醋、味道绝佳。可谓肥而不腻馅成丸,一家蒸饺万家赞。

羊杂割:是山西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历史悠久。这种小吃物美价廉、营养丰富,颇受欢迎,尤为冬令美食。

提浆月饼、五仁月饼:是太原食品三厂生产的名点之一,素以皮酥馅足、甜香绵软而久负盛名。1985年被轻工部评为优质产品。

桃酥:是太原食品三厂生产酥点中独具一格的品种,成块整齐、色泽金黄、裂纹均匀、油润香甜。

稍梅(烧麦):是太原著名风味小吃,用特制的擀而杖打成花褶,形同梅花,食后齿颊留香而闻名山西。

鸡蛋醪糟:太原市荣茂园海子边小吃部的鸡蛋醪糟久负盛名,至今还流传着“海子边醪糟王,美酒不如醪糟强。”

太原号腐干:是山西省著名的“三腐”之一,早在宋代已有名,迄今800多年的历史。此品由“太原豆腐干”演变而来。这种号腐干质地密实细腻。

金银枣:是太原市传统名点,历史悠久。炸制好的金银枣,外黄内白,酥脆而无硬心,味美香甜。

清真什锦细点:始于清宫光绪二十年,选料精细,配料严格,装璜美观,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全套点心由夹糖糕、桃酥、烫面包馅,起皮包馅四大类组成。规格整齐、甜而不腻、新颖美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