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浙江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决定》解读

2015浙江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决定》解读

2015浙江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决定》解读
2015浙江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决定》解读

2015浙江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深化

法治浙江建设的决定》解读

刚刚闭幕的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听取和讨论了省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和省委书记夏宝龙的讲话,研究和部署了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各项工作,审议和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省委《决定》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认真总结过去八年法治浙江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行动纲领。

为了更好地学习领会省委《决定》精神,文件起草组有关负责人对《决定》作了详细解读。

一、省委《决定》的起草背景

省委谋划部署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并作出《决定》,主要基于以下5个方面考虑:一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重大任务和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省委召开十三届六次全会,对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进行研究部署,是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二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阐述了治国理政新思想。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方向,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省委召开全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并作出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决定,这是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实际行动,体现了省委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

三是巩固法治浙江建设成果、做好全面深化文章的必然要求。浙江较早推进依法治省工作。8年前的2006年,以习近平同志为班长的十一届省委作出了建设法治浙江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浙江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8年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法治浙江建

设,依法执政水平明显提高,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经济发达地区法治先行先试的新路子。8年后的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必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法治浙江建设的经验坚持好、成果巩固好、工作开拓好,做好全面深化的文章。省委乘势而上,及时召开全会,就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作出部署,明确“路线图”,确定“时间表”,全面推进法治浙江建设向纵深发展。省委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既是巩固法治浙江建设成果的现实需要,也是做好全面深化文章的担当之举。

四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新期待的必然要求。随着浙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特别是随着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法治宣传教育的持续开展,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法治素养不断提高,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这对我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出了更高标准;对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五是全面深化改革、再创发展新优势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建设既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遵循,又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当前,我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任务之重和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加强法治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迫切。这就要求更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全面深化改革、再创发展优势,做到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到哪里,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法治建设就跟进到哪里;越是重大改革、越要法治先行,越是科学发展、越要法治引领,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确保我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基于这5个必然要求,省委作出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决定》,可以说是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是时代所指、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省委应有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

二、省委《决定》的起草过程

省委高度重视《决定》起草工作。省委常委会从年初就开始谋划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并对起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对《决定》多次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夏宝龙亲自主持《决定》起草工作。

起草工作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统筹谋划。夏宝龙主持开展《深化法治浙江建设,提高依法治理能力的对策研究》年度重点课题调研,到部分市、县(区)和省直单位进行专题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对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目标定位、工作重点等提出明确要求,为做好起草工作指明了方向。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和省政协主席乔传秀、省委副书

记王辉忠等结合分管工作,分别对法治浙江建设进行调查研究,在不同场合对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提出了许多要求。省委建设法治浙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入全省各地进行调研。起草组注重对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注重对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理解把握,注重对各方面调研成果的梳理分析,注重对基层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形成了很多共识。这些都为《决定》的起草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7月底,在省委主要领导的直接指导下,起草组形成了《决定》提纲,起草工作正式启动。省委《决定》初稿形成以后,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建议。一是省委常委会进行了充分讨论研究。11月3日、17日和12

月1日,先后三次召开省委常委会议对《决定》进行深入讨论,就《决定》的经验总结、框架体例、内容摆布、工作安排、文字表述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建议。二是省委书记和副书记分别主持座谈会听取意见。夏宝龙专门听取《决定》起草情况汇报,同起草组全体同志一道,对《决定》逐条逐句研究审定,并主持召开了部分市县和省直部门负责人座谈会、省市县三级部分政法部门负责人座谈会;李强、王辉忠分别主持召开部分专家学者座谈会、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会,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三是开展专题政治协商。11月11日,省委委托省政协党组,组织参加省政协的各党派、团体等32个界别170多名委员,就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进行专题政治协商,认真听取协商意见。四是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11月6日,将决定征求意见稿书面印发省委委员、候补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党员副主任,党员副省长、省政府顾问,各市党委,省直属各单位党委(党组)等征求意见建议。五是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讨论审议。12月3日,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分18个组对决定审议稿进行了充分讨论、审议。经汇总,共收到以上各方面的意见建议665条,扣除重复的总计573条,文件起草组对这些意见建议进行认真研究、逐条对照、充分吸收,数易其稿。

可以说,省委《决定》形成的过程,是认真总结过去、系统规划未来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汇聚集体智慧的过程,也是更好地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

三、省委《决定》的特点

省委《决定》作为我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行动纲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具体部署了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各项工作,体现了贯彻中央精神和突出浙江特色的统一,继承经验和创新发展的统一,抓长远和抓当前、抓系统和抓具体的统一。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为5个方面特点:

一是坚持前列意识,彰显目标定位上的引领性。我省法治建设起步早、起点高、基础好。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决定提出了我省法治建设工作整体上走在前列的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浙江法治建设有条件、也有责任继续走在前列,争创示范。为此,省委《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总目标是:在全面

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省委《决定》对总目标作了6个方面的具体化,即到2020年,力争在6个方面走在前列。总目标与6个方面走在前列的具体目标,构成了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既是对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贯彻和落实,也是对2006年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的建设法治浙江决定的继承和发展。目标指引方向,目标引领未来。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目标体系来谋划、来推进。

二是坚持大局意识,彰显理念思路上的一贯性。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始终强调服务大局是法治浙江建设的重要使命,必须紧紧围绕省委工作大局开展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提供强有力法治保障。8年来,几届省委秉承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法治浙江建设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坚持把法治浙江建设作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作为我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总抓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赵洪祝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把法治浙江建设放到“两富”现代化浙江战略布局中谋划和推动,以法治促发展、促民主、促和谐、促民生。夏宝龙同志担任省委书记以后,强调要始终围绕中心工作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拓展法治实践平台,将“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中心工作作为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大平台、试验田、试金石和活教材。省委《决定》把法治建设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贯穿全篇,体现在指导思想、目标体系、任务部署、组织领导等各个方面。

三是坚持精准意识,彰显工作布局上的科学性。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既有顶层设计、又有末端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科学布局、精准发力,扭住“牛鼻子”,抓在关键处。这种精准,不仅体现在具体任务举措上的准确性,也体现在工作谋划布局上的科学性。比如,省委一直坚持把依法执政作为法治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法治浙江建设的最根本保证,必须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这是8年来我省抓法治浙江建设的特色和亮点。所以,省委《决定》把依法执政内容单列出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放在任务部署的首要位置予以强调。比如,把法治政府和公正司法作为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重中之重来谋篇布局。省委《决定》在“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方面,浓墨重彩,条分缕析,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和工作举措。比如,将执政、执法、司法等权力运行的公开、监督、问责等内容,统筹安排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这一部分进行集中阐述,体现权力制约监督联动性、系统化的要求,使相互之间的内容更紧凑、关联度更高。

四是坚持问题意识,彰显问题把握上的客观性。省委《决定》坚持问题导向,不回避矛盾,客观深入地剖析了当前我省在地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存在的与新形势新要求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围绕提高立法质量,指出了当前存在的法规规章针对性、操作性

不强,立法机制不够健全,群众参与立法不够问题;围绕加强法律实施,指出有的地方和领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还比较严重;围绕提高执法司法水平,指出少数执法司法人员作风不正,执法司法不规范、不文明,甚至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围绕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指出有的领导干部法治意识不强,依法办事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行为仍有发生;同时,也点出了部分社会成员法治意识不强,有的地方和单位法治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

五是坚持实干意识,彰显任务举措上的可操作性。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部署工作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工作、推动工作。省委《决定》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突出实干导向,可操作性强。省委《决定》提出的目标要求清晰明确,任务部署重点突出,工作举措具体实在,有利于各地各部门贯彻实施、抓好落实,有利于对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考核评估。来自于基层的经验是最鲜活的经验,来自于实践的经验是最管用的经验。省委《决定》充分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注重总结和吸收8年来法治浙江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转化为制度设计和规范要求,这既有利于更好地推广和发展这些好做法好经验,又符合实干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针对性。

四、省委《决定》的重点工作

省委《决定》分8个部分38条,全文约16500字。大体可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包括帽段和第一部分,是《决定》总纲,主要阐述了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总体要求。第二板块包括第二部分到第七部分,部署了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第三板块是第八部分,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组织领导。

省委《决定》对7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第一,全面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依法执政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关键所在。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必须全面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坚持依宪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重点任务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明确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确保在党的领导下宪法法律得到有效实施;二是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依法加强党对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等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包括支持和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支持和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四是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五是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和工作体系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备案审查、解释、评估、清理体制机制。

第二,健全具有浙江特色的法规规章。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有良法才有善治。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必须立法先行,解决我省地方立法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的问题,改变立法工作机制建设“碎片化”等倾向,更好地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为此,省委《决定》提出,一要进一步完善地方立法体制机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二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健全立法项目立项、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社会各方有序参与地方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提高地方立法质量;三要立足我省改革发展实际,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地方立法。

第三,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行政机关负有严格贯彻宪法和法律的重要职责,是实施宪法法律的重要主体。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法治政府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必须把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作为重点,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省委《决定》主要从5个方面对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作出部署。一是以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动各级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能。二是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决策后评估和纠错制度。三是改革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推进综合执法,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四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健全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五是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方式,推动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探索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

第四,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必须把公正司法作为生命线,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从根本上减少并逐步消除司法不公现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省委《决定》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针对目前我省司法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举措。一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提出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二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方面,提出健全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推进法院案件受理制度改革。三是规范司法行为方面,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规范司法机关自由裁量权行使,完善司法机关内部管理机制。四是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方面,提出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推进司法便民措施。五是加强人权司法保障。2013年,我省纠正了两起错案,教训深刻。全省政法部门以此为契机,制定出台了33项防止冤假错案制度。省委《决定》特别强调坚决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提出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工作制度,严格落实我省防止冤假错案各项制度,健全冤假错案及时纠正机制。

第五,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权力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其运行是否科学有效,是判断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必须健全权

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确保权力行使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省委《决定》针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中的问题,强调要整合监督资源,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把权力牢牢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省委《决定》强调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提出进一步加大问责力度,全面推行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和腐败问题,省委《决定》提出,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健全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第六,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法律的权威源自于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护,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必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此,省委《决定》主要从3个方面对法治社会建设作了部署。一是在法治实践平台方面,提出始终围绕中心工作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做到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法治建设的实践平台就建在哪里。二是在促进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方面,提出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法律服务,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推动法治和德治互促共进、相得益彰。三是推进依法治理方面,提出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第七,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组织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的法治浙江建设领导体制机制,是法治浙江建设的宝贵经验,也是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要求。省委《决定》强调,要完善法治浙江建设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党委对法治建设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要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敢担当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要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关系,坚持用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省委《决定》还就抓好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

本文来源:浙江中公教育

2015中考时事政治热点

2015中考时事政治试题必考题(一) 【国内部分】: 1、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上海市黄浦区外滩在群众自发进行的迎新年活动中发生拥挤踩踏事件,截至1月1日22时,已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踩踏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上海市全力以赴救治伤员,做好各项善后工作,抓紧调查事件原因,深刻汲取教训。春节、元宵节将至,不少地方都有一些群众聚集娱乐活动,各地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精心组织安排,确保安全措施到位,坚决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2、日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新闻发言人张凤奎在长庆油田生产指挥中心宣布,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长庆油田2014年生产油气当量已经突破5545万吨。据介绍,这是该油田于2013年实现年产油气当量5000万吨以后,再次实现大幅度增产,并一举站上了5500万吨的高度。长庆油田也是目前国内产量最大的油田。 3、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自主研制的电推进系统1月2日取得重要成果:电推进系统在试验中已突破6000小时,开关机3000次,具备确保该卫星在轨可靠运行15年的能力。这意味着我国的电推进系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全面迈入工程应用阶段,满足我国通信卫星系列平台、高轨遥感平台、低轨星座以及深空探测器的发展需求。 4、日前,中国政府网微博推出“网友最关心的国务院2014年十大政策”评选投票。1月3日投票结果正式揭晓,梳理了这十大政策的亮点:简政放权扩大改革成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推进价格改革;发展慈善事业。 5、首家线上线下结合的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近日获银监会批准筹备,这也是首家引入保险公司投资的消费金融公司。 6、国家铁路局日前批准发布铁道行业标准《城际铁路设计规范》,自2015年3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城际铁路建设的行业标准。 7、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同谱写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新篇章》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双方整体合作由构想变为现实,向世界发出中拉深化合作、

2015年1月国内外时政热点汇总

国内 1.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上海市黄浦区外滩在群众自发进行的迎新年活动中发生拥挤踩踏事件,截至1月1日22时,已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踩踏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上海市全力以赴救治伤员,做好各项善后工作,抓紧调查事件原因,深刻汲取教训。春节、元宵节将至,不少地方都有一些群众聚集娱乐活动,各地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精心组织安排,确保安全措施到位,坚决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2.日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新闻发言人张凤奎在长庆油田生产指挥中心宣布,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长庆油田2014年生产油气当量已经突破5545万吨。据介绍,这是该油田于2013年实现年产油气当量5000万吨以后,再次实现大幅度增产,并一举站上了5500万吨的高度。长庆油田也是目前国内产量最大的油田。 3.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自主研制的电推进系统1月2日取得重要成果:电推进系统在试验中已突破6000小时,开关机3000次,具备确保该卫星在轨可靠运行15年的能力。这意味着我国的电推进系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全面迈入工程应用阶段,满足我国通信卫星系列平台、高轨遥感平台、低轨星座以及深空探测器的发展需求。 4.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2014年,国务院及其各部门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日前,中国政府网微博推出“网友最关心的国务院2014年十大政策”评选投票。1月3日投票结果正式揭晓,梳理了这十大政策的亮点:1 简政放权扩大改革成效;2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4 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5 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6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7 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8 促进市场公平竞争;9 推进价格改革;10 发展慈善事业。

2016年时事政治十大热点

2016年时事政治十大热点 热点一 “十三五”规划谋篇布局未来 今年两会即将审议的“十三五”规划重要性毋庸置疑。 当下正处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否达成的决胜时期。 因此,这份备受关注的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规划书”将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也是行动纲领。 此前,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已公布了“十三五”规划建议,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为中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一轮现代化建设谋篇布局。 在此基础上,中国怎样设置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如何扮演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都有赖于“十三五”规划纲要这张新蓝图予以明确。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梁红指出,“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未来经济转型的方向。“十三五”是落实改革的时间窗口。财税改革重在减税以及划分中央地方关系,今年的减税主要通过“营改增”实现。同时,大力度改善民生,通过人口、户籍改革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体系,将养老保险上交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实现有质量的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淘汰传统产业的过剩产能,促进信息科技、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热点二 增长目标:设定为一个区间 随着全国两会时间的确定,2016年经济增长目标再成焦点。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形势,政策目标不宜过分强调具体目标数字,而应设置一个弹性更大的目标区间,这样既能强调政策底线,又能起到适度向上引导的作用。 从本届政府开始,宏观调控着手弱化经济增长目标值的意义,逐步引入“区间调控”思路。而随着各省区市“两会”的召开,各省区市今年GDP

重庆银行招聘信息网:2015年12月第1周国际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重庆银行招聘信息网:2015年12月第1周国际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重庆银行招聘考试备考资料,时政热点汇总,重庆中公金融人为广大考生整理近期时政热点备考资料,更多时政热点可关注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11月30日在华盛顿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当日在其华盛顿总部举行执董会会议,会议决定将中国的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个成员,人民币成为真正的“世界货币”。 2. 印度政府11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印度经济在当前财年第二季度,也就是今年7月至9月的季度增长率为7.4%。 3. 11月30日,韩国国会以196票赞成、33票反对、36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韩中自贸协定批准案。这标志着中韩自贸协定韩方批准程序基本结束。据悉,批准案通过后,韩国政府计划在20天内完成一系列相关国内程序,以便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关税优惠政策。 4. 美国社交网站“脸书”联合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12月1日宣布,他和太太普莉希拉·陈的第一个女儿马克斯诞生。在分享初为人父的喜悦时,扎克伯格表示将捐出家庭持有的“脸书”股份的99%,约450亿美元。 5. 美国互联网购物一年中最标志性的一天“网络星期一”11月30日结束。根据Adobe 公司数字指数报告显示,2015年全美“网络星期一”销售额创下新纪录,达到30.7亿美元,整个“黑色星期五”长周末加上“网络星期一”的总销售额达到111亿美元。 6. 中非发展基金近日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中非发展基金三期20亿美元增资已经落实,实现50亿美元设计规模。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前夕落实三期增资,体现了对非投资在中非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标志着中非发展基金这一中国对非投融资平台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中非合作提供更有力的投融资支持。 7. 2015年12月2日是老挝第四十个国庆日,中老铁路的奠基成为这个国庆日最独特、最厚重的献礼,中老铁路的建设不仅帮老挝人民圆了铁路梦,也将在中老友谊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5年时政热点经典案例深度解析

2015年时政热点经典案例深度解析 (一)法治篇——构建国家法治体系 【会议链接】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会议要求,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基石一: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背景现状】 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截至201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42部。68部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列入了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中。但是现有法律体系中不协调、不一致、体系性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假如某人因网购的热水器漏电而受伤,审理案件时,法官可以适用合同法、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多部法律,以至因法律规定不一而“同案不同判”。 【重要意义】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为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指明了方向。只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只有不断提高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才能实现良法善治,才能为依法治国提供基本制度依循。 【重要举措】 首先,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增强法律法规的系统性,解决因体系性不强导致的法律规定在逻辑上、价值取向上相互“打架”。比如,应该加快制定民法总则、人格权法,进而编纂形成逻辑、价值一致的体系化的民法典。 其次,要重视发挥立法对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推动作用,变“政策引领”为“立法引领”,坚持改革于法有据,使改革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进行。这需要在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适度超前”谋划立法,使立法更具前瞻性。 再次,要改进立法体制,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去除立法部门化,使立法真正成为凝聚社会共识、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使立法更好地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基石二: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背景现状】 当前,法律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时有发生;法治的权威尚未完全树立,有的人缺少对法治的信仰和敬畏;立法阶段还存在“部门立法”等问题,影响了立法质量;执法机构权责不清、执法人员的素质不高,造成不文明执法、选择性执法、牟利型执法、不公正司法和不作为等问题;法律实施的评价考核制度缺失,难以对执法机构和人员形成激励奖惩机制。 【重要意义】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法治的核心问题。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律得不到实施,形同虚设。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对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至为关键。 【重要举措】

2015年公务员时政热点

2015年公务员时政热点:两会关键词解读之单独二胎 【报告摘要】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落实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报告解读】 [专家解读] 出台单独二胎政策,符合时宜,目前这一政策已在多省市推行,能有效改善家庭人口结构,还有助于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 ——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 独生子女政策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制定的特殊生育政策,曾在控制人口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我国人口形势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人口与发展关系的新格局下,生育率回升有利于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有利于优化人口的年龄结构,有利于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利于家庭结构的改善和发展能力的提高。良政还需善行,计划生育新政应该充分尊重符合政策条件的夫妇自由、自主地决定和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权利,并在管理上简化相关手续,积极为群众提供便利化的服务。 生育政策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无论是“单独生二孩”,还是最终取消独生子女政策,都会带来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而带来新的政策需求。 [完善生育政策意义] 人口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生育政策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核心。现行生育政策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随着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不断完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根据人口形势发展变化,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改善人口结构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国人口低生育水平稳中有降,1 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开始减少,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高龄化趋势明显。人口发展周期较长,在劳动力数量较丰富、人口抚养负担较轻的时期,及时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保持合理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2015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2015年北京事业单位招聘 2015年北京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来源:中公北京事业单位考试网https://www.doczj.com/doc/436058355.html,/beijing/ 2015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1.环境保护部近日召开专题会,重新启动绿色GDP研究工作。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李庆瑞介绍,绿色GDP研究主要包括环境成本核算、环境容量核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等内容。 2.习近平4月1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并发表讲话。会议指出,发展乡村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 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盘活和统筹使用沉淀的存量财政资金,有效支持经济增长;确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措施,培育经济新动力;决定适当扩大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范围,更好惠民生、助发展。 4.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1日表示,国台办已经收到台湾方面参与亚投行的意向书,并转交亚投行多边临时秘书处。亚投行是开放、包容的,我们对台湾方面以适当名义参与亚投行持欢迎态度。 5.中国指数研究院1日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3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10523元,环比小幅下跌0.15%。这是自去年5月份以来的第10次下跌,但跌幅已明显收窄。 6.以色列已经申请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近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签署了加入亚投行的申请函。 7.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地时间近日致电埃及总统塞西,宣布恢复自2013年10月以来冻结的对埃军事援助,继续向埃及交付F—16战斗机、“鱼叉”式导弹、M1A1主战坦克等装备。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时政热点备考方略

时政热点,即最新理论政策和重大时事两个方面热点,对于参加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来说是必要的备考内容。由于时事政治本身带有的与时俱进特色,让很多考生无从复习,甚至考场上放弃。难道时政热点备考真的是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吗?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为大家打破时政热点不好复习的魔咒。 一、最新理论政策 理论政策方针的酝酿需要时间,同时,理论政策出现之后,还会存在较长的时间,甚至会在1—5年的时间段中具有指导意义。如: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中央经济会议、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6月18日到2014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无疑是2014年公务员考试会涉及到的重点部分,考生要多用点心,把文件重点部分进行系统梳理,其实在考试中这类题并不难,从以下真题可以看出。 1.(十八大报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 A城乡二元结构B户籍制度 C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价格差D农业基础薄弱 2.(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我国正在探索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人财物统一管理。 A.地方各级法院 B.地方各级监察员 C.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 D.市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 3.(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201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的若干意见》。 A.农业现代化 B.农业信息化 C.农业产业化 D.农业机械化 4.(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多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3年12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2014年经济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坚持()。 A.稳中求进 B.稳中求快 C.调整结构 D.改革创新 5.(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 ①照镜子②正衣冠③整作风④洗洗澡⑤治治病⑥救救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