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概论 复习笔记

国学概论 复习笔记

国学概论 复习笔记
国学概论 复习笔记

国学概论

小学·训诂学

一、训诂和训诂学: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训诂,简单的说,就是解释文字,词语的意思。

●训,就是说明顺释的意思;诂本意是古言的意思。训诂的传统意义就是用通行的语音

解释不易为人所懂的古字古义。

●训诂学则是关于训诂的学问,是研究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学问,是我国传统学科领域

中小学的一个部类,是一门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独创性特点的学问。

二、训诂学重要著作

属于义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

属于形书的有:《说文》、《玉篇》、《类篇》;

属于音书的有:《广韵》、《集韵》

1、《尔雅》

十三经之一。《尔雅》成书于汉代,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解释词义为主的词典。“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是解释古籍中一般实词和虚词的,后十六篇专释各种专用名词。它基本上是辑录先秦时代的训诂资料而成。

《尔雅》的价值是: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基础;保存了上古词义和名物资料。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缺陷是:分类不够科学;释义上使用多义词,使意义不够明确。

古人为《尔雅》作注疏的很多,如郭璞、邢昺、邵晋涵《尔雅正义》等,最著名的是清人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

“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19篇。

●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例:●如、适、之、嫁、徂(cú)、逝,往也。(释诂)

●克,能也。(释言);明明,斤斤,察也。(释训)

●《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

词典。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例如: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释亲)

●门侧之堂谓之塾。(释宫)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释器)

●大鼓谓之鼖(fén),小者谓之应(yìng)。(释乐)

●“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5篇解释的是关于天文地理方面的词语。

例如:

●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释天)坟莫大于河坟。(释地)

●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释丘)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

为北岳,嵩山为中岳。(释山)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释水)

●“释草”、“释木”以下7篇解释的是关于植物动物方面的词语。例如: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释草)

●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释木)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zhi)。(释虫)

●鲲,鱼子。(释鱼)

●舒雁,鹅。舒凫(fú),鹜(wù)。(释鸟)

●罴,如熊,黄白文。(释兽)

●狗四尺为獒。(释畜)

●郭璞(276-324年)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博

学古文奇字,词赋为东晋之冠,因喜阴阳历算五行卜筮之术,所占多奇验,其文学几为术数所掩。郭璞所作《游仙诗》反映对神仙境界的追求,表现优生避祸的心情。所著《尔雅注》、《尔雅音》、《尔雅图》、《尔雅图赞》,集前代《尔雅》学的大成。今存《尔雅注》三卷,刊入《十三经注疏》中,又有《方言注》,以晋代语词解释古语,可考见汉晋语言的流变。

●邢昺(932-1010),北宋经学家,字叔明。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擢九经及

第,官礼部尚书。所撰《论语注疏》、《尔雅义疏》及《孝经正义》,均收入《十三经注疏》。

●郝懿行参考汉魏五家注,晋郭璞注,唐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郑樵注等前人注疏,广

泛徵引古籍,以声音贯穿训诂,探求词源,并注重目验考辨名物,数易其稿,历时14年成书。国学大师黄侃先生给《尔雅义疏》以极高评价:“郝疏晚出,遂有驾邢(邢昺疏)轶邵(晋涵正义)之势,今之治《尔雅》者,殆无不以为启辟门户之书。”

●郝懿行(1755-1823),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嘉庆进士,授户部主事,补江南

司主事。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懿行性沉默,呐若不出口,然谈经则喋喋忘倦。所居四壁萧然,庭院蓬蒿常满,懿行处之泰然。妻王照园,亦博涉经史,当时著书家,有“高邮王父子,栖霞郝夫妇”之目。懿行著作,有文集十二卷,笔录六卷,《证俗文》十八卷,《蜂衙小纪》、《燕子春秋》、《海错》各一卷,《宋锁语》一卷,《实训》一卷,《尔雅义疏》十八卷,《春秋说略》十二卷,《山海经笺疏》十八卷,《易说》十二卷,《郑氏礼记笺》四十九卷……等二十余种,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2、《方言》:

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著作。作者西汉扬雄。类似《尔雅》按事类分述,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全书分为十三卷。作者不仅知道语言有今古不同,而且了解语言有方域之异,故广泛收罗各地方言,而以通语释之。这不仅在训诂学上是一大创造,而且保留了西汉时期的汉语分区情况和语音体系的可靠资料,在语言学史上极有价值。

比较好的注本是钱绎的《方言笺疏》。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西汉学者、辞赋家、语言学

家。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

●《汉书·艺文志》和《汉书·扬雄传》都没有提及《方言》,所以后代便有人对《方言》

的作者发生怀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经“反覆推求,其真伪皆无显据。姑从旧本,仍题雄名”。现代学者王国维、罗常培等主张《方言》为扬雄所撰。根据扬雄《答

刘歆书》和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序》等材料,可知周秦时期已有人采集方言。扬雄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周秦残存的资料作为起点,进一步收集和整理各地方言,用了27年时间,完成这部著作。

举例

●床,齐鲁之间谓之箦,陈楚之间或谓之笫。其杠,北燕朝鲜之间谓之树,自关而西秦晋

之间谓之杠,南楚之间谓之赵,东齐海岱之间谓之桦。其上板,卫之北郊赵魏之间谓之牒,或曰拟。

●蝙蝠,自关而东谓之服翼,或谓之飞鼠,或谓之老鼠,或谓之蔷鼠。自关而西秦陇之间

谓之蝙蝠。北燕谓之蟙鏰。

3、《释名》

作者东汉刘熙。它是我国第一部具有“语源学”性质的训诂专书,也是第一部全面运用声训方法的训诂专著。全书共八卷二十七篇。编排上按意义归类。

比较有名的注疏是毕沅《释名疏证》和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

●刘熙(生卒年不详),或称刘熹,字成国,北海(今山东昌乐)人,官至南安太守。东

汉经学家,训诂学家。生当汉末桓、灵之世,献帝建安中曾避地交州。曾师从著名经学家郑玄。《后汉书》无传,事迹不详。

●毕沅(1730~1797)清代学者。字纕蘅,号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

山人。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释名疏证》等。

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称葵园先生。曾有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实业家等称号。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释名疏证补》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

4、《广雅》

三国魏人张揖著,它的性质与《尔雅》完全相同,分类也相同。它增益《尔雅》所未备,故书名《广雅》,收字18150个。

清人王念孙作《广雅疏证》。

●王念孙始治《广雅》,成《广雅疏证》10卷,每卷又分为上、下。清儒誉为“盖藉张揖

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学者比诸郦道元之注《水经》,注优于经云。”疏证成书至第9卷止,第10卷是其子王引之所述。王氏疏证《广雅》,其最大特点在于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书中推阐“声近义同”、“声转义近”之理,随处皆是。其以声音通训诂,书中屡言“某之言某也”,探求词源、词族意。同时郝懿行作《尔雅义疏》,钱绎作《方言笺疏》都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

●《广雅》旧刻本讹字较多,且曹宪音夹在正文之下,有正文误为音的,也有音误入正文

的,王氏父子都一一校勘。把曹宪音分出,列于《广雅》原书之末,眉目一清。

●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生而清羸,故自号石臞。江苏高邮人。八岁读完十三

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王念孙平生笃守经训,个性正直,好古精审,剖析入微,时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

之称誉。

●师从朴学大师戴震。与其子王引之并称“高邮二王”,是清代朴学大师。

●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是王念孙长子,清代著名学者。江苏高邮人,

34岁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62岁,升为工部尚书,英武殿正总裁。

60岁代理户部尚书。64岁代理吏部尚书。65岁调任礼部尚书。道光十四年,复任工部尚书,不久与世长辞,享年69岁,谥号“文简”。

●王引之少年就从事声韵、文字、训诂学研究,深得王念孙的精髓,引之从二十岁起,即

研究《尔雅》《说文》《音学》等书,所学益精,终成《经义述闻》三十二卷,《经传释词》十卷。

三、训诂学的意义

(一)明训诂首先在于能够令我们正确地理解古籍的意义。

(二)明训诂可以自觉地发现古籍诠释中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见解。

(三)明训诂可以使我们对汉语言文字的意义做根本性的了解,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与知识领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训诂的条例和方式

(一)条例:

形训: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

声训:取声音相同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义训:以通行字训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

1.形训:

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文字形体

结构来解释字(词)义。

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说文·人部》)

盥,澡手也。从臼,水临皿也。(《说文·皿器》)

以形索义的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古籍中就已经出现。

系统地运用形训的方法推求字的本义,始于《说文解字》。

一部分字的本义还不能直接体现在字的形体结构中,这就需要先说明字义,然后分析字形,使字形和字义的联系更加明显。

形声字所代表的意义无法在字的形体结构中直接体现出来,因此也采用先释义后析形的方式来说解。

形训的目的是在于揭示字的本义。

了解了字的本义,就可以探明字的引申义以及与本义无关的假借义,这对于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字义是很有帮助的。

2.音训

音训也叫声训,又称因声求义,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

使用音同音近的字解释词义的方法也早在春秋、战国的一些古籍中就出现了。例如:

(1)《论语·颜渊》:政者,正也。

(2)《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尔雅》《说文》《方言》中都有不少音训资料。

使用音训的方法解释词义时,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利用同声符的形声字训释。例如:

(1)《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毛亨传:寔,是也。

(2)《诗经·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毛亨传:干,扞也。

第二,利用音同音近字训释。例如:

(1)《说文·耳部》:联,连也。(2)《尔雅·释言》:颠,顶也。

(3)《尔雅·释言》:樊,藩也。

第三,利用字形相同、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训释,即同字相训。例如:

(1)《周易·序卦》:蒙者,蒙也。(2)《诗经·大序》:风,风也。

音训就是通过训释字与被释字在语音上的联系来解释词义的一种方法。它的实质是指用约定俗成的声音与意义的关系去解释书面语言所记录的口头语言与意义的联系。

音训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一是推求语源,二是说明通假。

3.义训

义训又称据文考义,就是不藉助于字形和字音,直接来解释或说明词的含义。这种方法在训诂著作中使用最广泛。

从义训内容上的表述方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①以今字释古字。例如:

《诗经·小雅·鹿鸣》: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郑笺:视,古示字也。

②以今名释古名。例如:

《诗经·小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郑笺:菽,大豆也。

③以今字之义释古字之义。例如:

《诗经·大雅·崧高》:因是谢人,以作尔庸。毛传:庸,城也。

④以本字之义释借字。例如:

⑤以今义释古义。

⑥以通语释方言。

⑦以共名释别名。例如:

⑧以别名释共名。

(二)方式:

●互训: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互相解释

●推原: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索词义由来

●义界:用一句或多句话来阐明词义界限,对词所示的概念内涵做出阐述、定义

1、互训

《说文》同一部首中的互训。例如:

同义互训:《说文·言部》:“讽,诵也。”“诵,讽也”

近义互训:《说文·疒部》:“疾,病也。”“病,疾加也。”

《说文》不同部首中的互训。例如:

(1)《说文》:“珍,宝也。”“宝,珍也。”

(2)《说文》:“弄,玩也。”“玩,弄也。”

集合同义字以类互训。多见于《尔雅》。例如:

(1)《尔雅·释诂》:适、之、嫁、徂、逝,往也。

(2)乔、嵩、崇,高也。

(3)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值得注意的是,互训是指在特定语境中有相对的同义,并不等于它们在一切环境中都同义。

2、推原

黄侃:“凡字不但求其义训,且推其字义得声之由来,谓之推因。”

●娄声字多有空义,而空与明义相通。

●《说文》女部:娄,空也。俞越云:“凡物空者无不明,故以人言则曰离娄,以屋言则

曰丽廔,离与丽,皆娄字之双声也。《论语·先进》‘回也其庶几乎,娄空。’此言颜子之心,通达无滞,若窗牖之丽廔闓明也。”蒋礼鸿云:娄之重言曰娄娄,冠以双声之字则曰离娄、丽廔。心明曰娄空,屋明曰丽廔、娄娄,目明曰离娄,其义一也。

3、义界

义界也叫界说,就是用下定义的方式表述词语的含义。黄侃:“凡以一句释一字之义者,即谓之义界。”例如:

(1)《诗经·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毛传:崔嵬,土山之戴石者。

(2)《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毛传:风行水成文曰涟。

除此之外,还可以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性能等加以描写。例如:

《尔雅·释兽》: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

或用比拟把两种以上类似的事物加以比较,通过对比来说明相近或相关的词。例如:

《尔雅·释兽》:兕,似牛;犀,似豕。

或明类别指明类属或属中求别。例如:

(1)《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毛传:顷筐,畚属。

(2)《说文·禾部》:稗,禾别也。

五、训诂的方法:

据古训;破假借;辨字形;考异文;通语法;审文例;因声求义;探求语源

1.据古训

●查字典、辞书。《故训汇纂》《辞源》《辞海》

●搜集、归纳、排比语言材料求得确解。

2.破假借

●王念孫《廣雅疏證》“訓詁之旨,本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

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煥然冰釋。”王引之《經義述聞》:“許氏說文論六書假借曰‘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蓋本無其字而後假借他字,此謂造作文字之始也。至於經典古字聲近而通,則有不限於無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見存而古本則不用本字而用同聲之字,學者改本字讀之,則怡然理順,依借字讀之,則以文害辭。”

3.辨字形

●文獻的傳抄過程中,往往出現形近互訛的情況,如果能夠辨析字形之細微差別,往往

能夠正確理解句意。

4.考异文

●《孝子传》“父至坟井,两目失明,母亦顽禺(愚),弟复史(失)音。”

5.通語法

●楊樹達:“余生平持論,謂讀古書當通訓詁,審詞氣,二者如車之兩輪,不可或缺。通

訓詁者,昔人所謂小學也;審詞氣者,今人所謂文法之學也。漢儒精於訓詁,而疏於審詞氣;宋儒頗用心于詞氣矣,而忽于訓詁,讀者兩慊焉。有清中葉,阮雲台、王懷祖、伯申諸公出,兼能二者,而王氏尤為卓絕。”

6.審文例

●文例:連文、對文、儷偶、上下文、整部書的用詞。

●連文:同義並列複合詞。

●對文:處在結構相似的上下兩個句子的相同位置上的字詞。

7.因聲求義

●《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有注本將時訓為伺。伺有窺伺之義,用

在孔子身上不妥。且時伺同部不同聲,無通假之可能。

●《說文》注常常有“凡某聲字多訓某”、“凡從某聲皆有某義”、“凡字之義必得諸字之聲”、

“同聲多同義”、“聲同義近聲同義同”等。如“凡賁聲字多訓大”“凡從句者皆訓曲”。

●因聲求義,基本科學,但是不能氾濫無歸,而要具體分析。

8.探求语源

经学

一、什么是经:

●我们通常所谓经学的经,是专指儒家的五经、六经和十三经而言的。这些经和经学,在

汉代以后成为官方钦定的官学。

●那么,经之名是由何而来:

●我们可以从字源学、文献学来探究经的本义及命名。

(一)从字源学来看“经”的意义

●《说文》:“经,织也。从糸,巠声。”段注:“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

是故三纲、五常、六世谓之天地之常经。”

从字源学而言,最早的经字和经典意义毫无关系。

(二)从文献学看“经”的意义

经作为儒家书籍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出现的。

从文献学来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经典的意义。

(二)从文献学看“经”的意义

(三)历代儒家关于“经”的定义

1.五常说。

●《白虎通·论五经象五常》:“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

礼;易,智;诗,信也。”

●又:刘熙《释名·典艺篇》:“经,径也,常典也。犹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2.专名说。

●今文经学家奉孔子之作为经,其他不得称经。此说始于汉代,皮锡瑞和廖平、康有为又

有系统解释。

●王充《论衡·书解》:“圣人作其经。”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圣人制作谓之为经,传师所说则谓之为传。”

●皮锡瑞《经学历史》:“必以经为孔子作,始可以言经学,必知孔子作经以教万世之旨,

始可以言经学。”

3.通名说。

●清古文经学家主张,一切线装书都可以称经。章太炎《国故论衡·原经》、《检论·订孔》

发挥较详。他认为,经即“韦编三绝”的线装书籍,墨子有墨经,《国语》有“挟经秉枹”,地理方面有“畿辅经”。经、传、论的不同,只是竹简长短的不同,书籍制度的不同。经,汉代为二尺四寸或一尺二寸,论,八寸,传,六寸。

●马宗霍以为,根据《说文》,经,织也。可以引申之,但凡编次而成之册,无论用韦或

丝,皆可名之曰经。典,从册,从丌,象形置于几案之册。《尔雅》:“典,经也。”正“经”引申为册之证。

4.文言说。

●刘师培以为中国文学以骈文为正宗,骈文源于《易》之文言。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六经为上古之书,故经书之文,奇偶相生,声韵相协,以便记

诵,而藻绘成章,有参伍错综之观。古人见经文之多文言也,于是假治丝之义,而锡以六经之名。……即群书之用文言者,亦称之为经,以与鄙词示异。”

评价:

专名说过于狭隘;通名说、文言说过于宽泛。

经在战国时期具有了经典的意思。由于诸子中只有儒家对经典格外重视,随着儒家经学的发展,尤其是汉代立五经博士,经学成为儒家的专称。

二、经的范围

《诗》《书》《礼》《乐》《易》《春秋》及其相关书籍才叫做经。

原因:

第一,这个经学的范围是国家定的。

第二,社会心理以及知识阶层普遍的态度,才是支持这一认定的依据。

它们最初不仅属于儒家,而是九流十家共同拥有的人文知识传统。孔子删述六经,继承和保存了古代文献。

古之所谓道术者,……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庄子·天下篇》所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最初不只是儒家一家之学,更是整个中国学术的总源头。

三、六经的次第

1、《易》、《书》、《诗》、《礼》、《乐》、《春秋》。(古文学家)

2、《诗》、《书》、《礼》、《乐》、《易》、《春秋》。(今文学家)

主张第一种排列法的学者,认为“六经”是周公的旧典,所以依其制作的时代先后为次序:《易》由于八卦,八卦是伏羲画的,故列第一;《书》是第一篇为《帝典》,是记载尧舜的事的,故列第二;《诗》的《豳风·七月》是夏末去幽迁岐时的作品,《商颂》是商代郊祀的乐章,故列第三;《礼》、《乐》是周公所制,故列第四、第五;《春秋》是孔子就鲁史记修成,故列第六。

主张第二种排列法的学者,以为六经是孔子所作,用以教人的,所以以其本身程度的浅深为次序:诗书礼乐为普通科,易春秋为高等科。《诗》、《书》是文字的教育,程度比较浅,所以排在前面,《礼》是约束人的行为的,《乐》是陶冶人的品行的,已是进一步了,所以列在其次。《易》明阴阳之变,天人之际,如其拿现代的话来比喻,是从“宇宙论”以推论“人生哲学”,《春秋》则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借褒贬往事以示其微言大义的,所以连“文学”一科的子游、子夏,对于他的笔则笔,削则削,都不能赞一辞,这两种书,程度最为高深,所以列在最后。

●六经,又名六艺。

●《史记·滑稽列传》:“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

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六艺一说又见于《史记》的《伯夷列传》《李斯列传》《儒林列传》《太史公自序》。

四、《乐经》的问题

1.古文学说:《乐经》原有其书,而亡于秦始皇的焚书。

2.今文学说:《乐经》本无其书,所谓“乐”只是附于“诗”的乐谱。(上博简发现曲谱)《乐》是合于诗而用于礼的。《诗》的唱谱便是乐调,《乐》的用场便在礼中。礼中用乐,重在形式,奏乐出自《诗》的乐谱,二者都不是专靠文字记载的,所以没有专书。

五经中的《易》《书》《诗》《春秋》四经,师传虽然有不同,但都是“经”。至于《礼》,在西汉立博士时,是以《仪礼》为“经”。到了唐代,孔颖达作《五经正义》,《礼》却取了《小戴礼记》。其次,汉代立《春秋》博士,只有《公羊》,《榖梁传》二传,但到唐代孔颖达作《五经正义》,《春秋》却取《左氏传》,而五经中便没有《公》,《榖》二家。至于今日吾人所说的五经,那既是指孔颖达所说的五经。

五、经的扩充

1、四经(《管子》提到。《史记》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

《诗》、《书》、《礼》、《乐》

2、五经

《诗》、《书》、《易》、《礼》(仪礼)、《春秋》(本经)

3、六经

《诗》、《书》、《礼》(仪礼)、《乐》、《易》、《春秋》(本经)

4、七经之说

《后汉书·赵典传》注引《谢承书》:“典学孔子七经、河图、洛书、内外艺术,靡不贯综,受业者百有余人。”

《三国志·蜀书·秦宓传》:“蜀本无学士,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还教吏民,于是蜀学必於齐鲁。”如此,则汉武帝时代已有七经。

●文翁(前187~前101),名党,字仲翁,西汉官史。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人。《汉

书?文翁传》:“文翁……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史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武帝时,乃今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司马相如,乳名犬子。原名长卿,因仰慕战国时的名相蔺相如而改名。出生于安汉(今

四川南充蓬安人)。西漢著名辭賦家。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二十多岁时以訾(钱财)为郎,做了汉景帝的武骑常侍。后得以结交邹阳、枚乘、庄忌等辞赋家。其與卓文君“琴心劍膽”的故事流傳甚廣。

(1)《诗》《书》《乐》《易》《春秋》《论语》(全祖望说“七经者,盖六经之外,加论语。东汉则加孝经,去乐”。)

(2)《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北宋刘敞《七经小传》)(3)《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康熙御纂七经,清柴绍炳《考古类编》:“又称七经者,五经之外兼周礼、仪礼也。”)

●全祖望(1705~175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绍衣,号谢山。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乾隆元年(1736)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返家专事著述。为清代浙东知名史学家。

一生贫病而著述不辍,37岁时三笺《困学纪闻》;42岁时补辑《宋元学案》;45~48岁校正《水经注》。临终前还自编文集,著有《鲒埼亭集》38卷,《外编》50卷,《诗集》10卷。另有《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辑补《宋元学案》100卷,《全校水经注》40卷并补附4卷。

5、九经之说

●“九经”始见于《旧唐书·儒学传上》:“谷那律,魏州昌乐人也。贞观中,累补国子

博士。黄门侍郎褚遂良称为‘九经库’。寻迁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博士。”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来,儒者相传,但言五经,而唐时立之学官,则云九经者,

三传、三礼,分而习之,故云九也。”

●皮锡瑞《经学历史》:“唐分三礼、三传,合易、书、诗为九。”

(1)《易》《书》《诗》《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宋刻巾箱本九经白文)

(2)《易》《书》《诗》《春秋》《礼记》《仪礼》《周礼》《论语》《孟子》(明代郝敬《九经解》)(3)《易》《书》《诗》《春秋》《三礼》《孝经》《论语》《孟子》《四书》(清纳兰性德《通志堂经解》)

(4)《易》《书》《诗》《春秋》《礼记》《仪礼》《周礼》《公羊传》《论语》(清惠栋《九经古

义》)

●《通志堂经解》是清代最早出现的一部阐释儒家经义的大型叢书,收录先秦、唐、宋、

元、明经解138种,纳兰成德自撰2种,共计1800卷。它一经问世,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从内阁武英殿到厂肆书籍铺,一版再版。

6、十一经之说

●《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各为一经,

《论语》《孝经》合为一经,名义上是十经,实际已有十一经。

7、十二经之说

●唐文宗开成间石刻十二经,立于太学,则于十一经又多一种《尔雅》。

●开成石经:唐代的十二经刻石,又称“唐石经”。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

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市碑林。此石经是中国清代以前保存最完好的石经,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

●始刻于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开成二年(837年)完成。历时七年完成。计有《诗》(《诗

经》)、《易》(《周易》)、《书》(《尚书》)、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12部儒家经典。

8、十三经之说

●五代时期,在十二经再加一部《孟子》,便是所谓的“十三经”。

●皮锡瑞《经学历史》:“唐分三礼、三传,合易、书、诗为九。宋又增《论语》《孝经》

《孟子》为十三经。”

●顾炎武《日知录》:“唐时立之学官则云九经者,……(文宗时刻石经)并《孝经》《论

语》《尔雅》。宋时程朱诸大儒出,始取《礼记》中之《大学》《中庸》,及进《孟子》,以配《论语》,谓之《四书》。本朝因之,而十三经之名始立。”

●舒大刚先生撰文考证,五代时十三经已经出现。

《十三经注疏》: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毅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7、十四经、二十一经

●宋代史绳祖《学斋占毕》:“先时,尝并大戴记于十三经末,称十四经。”

●清代段玉裁主张,于十三经之外,加《大戴记》《国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说

文解字》《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为二十一经。

六、历代经学

(一)先秦的经学

1、春秋时代的经学

春秋时代,孔子创立儒学,删订六经,教授生徒,经学开始出现。可以说,儒家经学的创立始于孔子与七十子。

2、孔子与“六经”

●(1)孔子是六经的整理者

●“论次”《诗》《书》,“修起”《礼》《乐》,“赞”《易》,“作”《春秋》。(金景芳)

●就“六经”本身而言,由于孔子的整理与诠释,不仅为六经注入了新的内容,同时也

提升了六经的价值,使其具备了比较确定的形式与内容,奠定了经学成立的稳固基础。“六经”(现存五经)反映了夏、商、周特别是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并融入了孔子的政治理想、思想主张,是富有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古代文化瑰宝。孔子“述而不作”,通过整理、删定、诠释,将六部古代文化的典籍纳入自己的教学教化的思想体系,从而赋予了这些典籍前所未有的新价值、新意义。孔子正是通过这一“整理古文献,赋予新意义”(林安梧语),实现了对古代文化“在解构中重建,在诠释中开展”。可以说,六经既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文本来源,又成为反映孔子儒学思想的经典文本。

(2)孔子对“六经”的阐释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礼记?经解》)

六经并非孔子所作,但经过孔子整理并用为教材后,有“六经之教”,不仅阐明了书中的义理,也使这些书得以普及于民间,进而发扬光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战国时代的经学

●孔门“七十子”(子夏传经)——儒家八派(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

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

●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是传道之儒,学术路向是尊德性,开出后来的“宋学”一派;

●荀子通五经。是传经之儒,走的路线是道问学,发展出后世的“汉学”一派。

(二)两汉经学

1、今古文之争

原因:

在经学上,今文及古文问题的产生,起于秦火。由于文字的不同,渐渐扩大到对六经的次第、六经是否为孔子所作、章句训诂、总体解释等等都有不同。这些不同,就是今古文家经学的差异,称为家数或家法。

家法之内,还有师法的不同。

《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

《诗》有齐鲁韩;《礼》有大小戴;

《春秋》有严氏、颜氏,邹氏,夹氏……

今古文之分,之所以激化,是因为涉及官学与民间学术之分。

刘歆与今古文之争

●刘歆(约前50一后23),字子骏,西汉末经学家、目录学家。沛(今江苏沛县)人。汉

哀帝时改名秀,字颖叔。刘向少子,西汉皇族,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颇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曾与父刘向同校皇家藏书,继父业,集六艺群书,分类撰为《七略》,为中国第一部

图书目录、分类,是具有学术史价值的著作。曾任河内、五原、涿郡太守。

一般来讲,解经时,

今文学派注重阐述经文中的“微言大义”,

古文学派则注重文字训诂、典章制度。

影响:

因经今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社会哲学、政治哲学以明,因经古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文字学、考古学以立,因宋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形而上学、伦理学以成。

2、今古文学的合流

●原因:博通风气的兴起

(三)魏晋经学

1、郑学与王学之争

2、经学玄理化的趋势

经学玄理化是魏晋经学的主要特色。

3、南学与北学

南方经师说经不拘家法,兼采众说,阐扬经义,贵在创获,在学风上注重开新;北方学者说经谨守东汉家法,讲明章句训诂,不愿在家法外别出心裁,在学风上趋于保守。

经学玄理化是魏晋经学的特色,发展到南北朝,南方学者与北方学者对待玄学的态度也不一致。相较于南学的玄风大畅,北学基本上保持汉代经说的传统,较少受到玄学的影响。(四)隋唐的经学

●进入隋代以后,经学发展的走向是由分而合,郑学、王学之争消失了,南学与北学的分

立也随着政治的统一而融合了。

1、南学北学的合流

南学压倒北学,取得经学的正统地位

2、群经文字的整理

甲、颜师古整理《五经定本》;

乙、张参撰《五经文字》;

丙、唐玄度撰《九经字样》;

丁、刊刻《开成石经》。

3、经学的统一

(1)《五经正义》

汉代石渠阁会议,也叫石渠阁奏议,是西汉宣帝召集的一次学术会议。西汉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汉宣帝时为了进一步统一儒家学说,加强思想统治,又于甘露三年(公元前51)诏萧望之、刘向、韦玄成、薛广德、施雠、梁丘临、林尊、周堪、张山拊等儒生,在长安未央宫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由汉宣帝亲自裁定评判。石渠讲论的奏疏经过汇集,辑成《石渠议奏》一书。又名《石渠论》。

幻灯片64

白虎观会议:东汉章帝时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东汉初年,经今古文学的门户之见日益加深,各派内部因师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解说不一,章句歧异。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依议郎杨终奏议,仿西汉石渠阁会议的办法,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此后,班固将讨论结果纂辑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

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五经正义》:唐代官修的经学著作。唐太宗下令孔颖达主持编纂五经注疏定本。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是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钻仰;也由于他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

(2)《经典释文》

《经典释文》:是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书。唐代陆德明撰,凡30卷。全书共收录汉魏六朝二百三十余家的各种音切和诸家训诂。因为绝大多数音训原书都已经失传,所以本书保存的资料弥足珍贵,后世治文字、音训、训诂之学的学者,都推崇此书。同时,作者也对经典文字和内容作了校勘、训诂。

4、隋唐经学的终结

●啖助的著作《春秋集传》,首开唐人疑传的风气,影响所及,也开启了后来宋人弃传就

经,甚至疑经改经的治学风气。

(五)宋代经学

首先,讲究宗经重道。在“宗经”与“重道”的问题上,也就是经、道关系的认识上,重视对经典中蕴含的“圣人之道”的发掘和阐发。

其次,讲究通经致用。在“通经”与“致用”的问题上,宋儒将二者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再次,经学解释方法的革命。在儒学复兴运动中,宋代学者建立了一套舍传求经、义理至上、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经学解释方法,可以称之为宋学方法。

●最后,疑经改经学风的兴起。疑经改经学风的兴起与经学变古是同步的,事实上,疑

经改经风气是经学变古的重要内容和必然产物。

(六)元明经学

●元明时代,经学没有超出宋代经学的藩篱。成就不大。

(七)清代经学

●1、清初经学

●理学末流的空疏流弊和明清更迭的惨痛现实,导致了清初学者对于宋明理学的反思批

判。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夫子之言性

与天道》

●言心学者,则无事乎读书穷理;言理学者,其所读之书不过经之章句,其所穷之理不

过字义从违。——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卷一

清初思想家,为了力矫理学末流的空疏弊端,重倡经世致用的儒学传统,主张根据经书和历史立论,提出了“通经治史”“明道救世”的为学宗旨。他们重新阐释了经学的本质含义,提出了“舍经学无理学”的思想,指出圣人之道蕴涵于“六经”之中,惟有通经治史才能明晓儒学义理。同时,他们主张研治经学应当直接反求于古经,摆脱宋明诸儒臆断解经的羁绊。

2、乾嘉时期的经学

学术界的研究,有跨越宋元隋唐,直接上接汉儒经学,以求直接了解古文献的趋势,最终打出“汉学”的旗帜。

3、清中叶以后的今文学

●它的开创者是庄存与,而其真正奠基者则为刘逢禄、宋翔凤,复兴发扬者则为龚自珍、

魏源,继承延续者则为康有为、梁启超。清代今文经学派又被称为“常州学派”或“公羊学派”。

4、晚清经学

三种不同的主张:

第一,宋学派的经世致用说。

该派以唐鉴为代表,追随者有倭仁、曾国藩等。

第二,维新派的今文经学。

该派以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为代表。

第三,国粹派的古文经学。

该派的主要成员有章炳麟、刘师培、邓实等。

刘师培:

●刘师培对经学、小学及汉魏诗文皆有精深研究,尤擅骈文。

●受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思想影响,提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系列新观点。主张以字音

推求字义,用古语明今言,用今言通古语,通过古文字的结构探究中国“人群进化”之轨迹。又提倡文字改革和使用白话文。

●刘师培作为经学大师,在继承《左氏》家学的同时,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来,开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成果很多。七、经学的价值

●儒家所尊奉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这些

经典以及在此基础上逐渐衍生出的所谓“十三经”、“四书”等经典体系,是中华文明的大经大法,是华夏民族共同的价值体系,是文化生命的精粹、文化传统的结晶,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制度建构、行为习惯、社会生活皆有既深且远的影响,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伦理、道德、法律、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打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可谓“文明渊薮”。

●李学勤先生说:中国文化的主流在儒学;儒学的核心在经学。

四书

一、四书概说

“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四部先秦典籍的总称。与五经构成了儒家经典的核心体系。在宋代以后,四书取代五经,成为中国儒家经典的核心,也成为士子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它们依照时间的顺序分别代表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的思想成果,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朱子所定四书的顺序是: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但是朱子认为阅读的顺序应该是: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就构成为孔、曾、思、孟之间没有缺环的完整的思想谱系,从而由孔子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思想,直到孟子关于

内圣外王和心性天道的论说,再到标举“四书学”的程、朱的阐发,便形成一个一体贯通的严密的道统。

●汉至唐是《五经》时代。宋以后是《四书》时代。

二、《大学》与《中庸》

(一)《大学》:大学精神

1、《大学》的作者:

“孔氏之遗书”

《经》第一章为“经”,是“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传》十章,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乃是根据孔、曾之意而由曾子及其弟子先后记述而成的作品,其时代是春秋战国之际。

2、《大学》的主要内容

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大戴礼记·保傅篇》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大人”有两种含义:

第一,成年之人;第二,有成就的人。

三纲领: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

六证:止、定、静、安、虑、得。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领”引导人们注重修炼目标,指出了人类向善的方向;“六证”和“八条目”给出了人们日常修炼自身的方法、步骤和途径。

(1)三纲领

明明德

“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构成了《大学》的基本思想和“纲领”。

“明明德”,是《大学》的首要任务,也是修身的第一纲领。“德”是立身之本、处事之本、治世之本。

亲民

●“亲民”,是亲近爱护民众。爱民、养民、保民

●《说文》:“亲,至也。”徐锴《说文系传》:“密至也。”《段注》:“情意恳到曰至。”

●新民:程子曰:亲,当作新。朱子从之。

●王阳明反对朱子改亲为新。力主古本之亲民。王阳明回答弟子徐爱关于《大学》首句

“在亲民”还是“在新民”的问答词则置于《传习录》篇首,实际上也是《王文成公全书》与《王阳明全集》之卷首。可见王阳明所论“亲民”思想之重要。

●王阳明说:

●《大学》所谓“‘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

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徳’,‘安百姓’便是‘亲民’。”

●王阳明在这里论说的“亲民”说有三层意思:

●一是爱民保民。王阳明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如保赤子”,就是说,应像君子

尊贤爱亲那样爱护人民,应像父母爱护婴儿那样爱护人民。

●二是顺应民心。“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评判是否有资格

充当“民之父母”的标准,就在于他能否以人民之好恶为好恶,是否以顺应民心为依归。

●三是安民富民。王阳明解释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涵义时说,“‘修己’便是‘明明

德’,‘安百姓’便是‘亲民’。”所谓“安百姓”,就是保持社会稳定,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起来。这是孔子的理想,也是王阳明的理想。

●王阳明除了在《传习录》首段通过讲解《大学》之道三纲领而表达其“亲民”思想之

外,在《传习录》和其他文章里也多有论述,其所论亲民思想内容主要有两点:第一,认为“亲民”的核心道德是“仁”。第二,论证了“亲民”与为政、为学的关系及其与良知的关系。

朱子的改动并非没有依据

1. 下文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既是平天下的意思,但同时包含着“新民”的意思。

2.下文的“新民”章引有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作新民”、《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如作亲民,似无着落。

●孔子:庶—富—教。修己—安人。

●孟子:亲亲—仁民—爱物。养民—安民—教民。

●朱子:强调修德,注重对民教化。

●阳明:注重良知,体现在亲民。

(2)六证: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目标境界(止);志向坚定(定)

内心沉静(静);气定神安(安)

沉心思虑(虑);有所获得(得)

(3)八条目

——调查研究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认清本质

修身之方法:

——意念诚实——动机纯正——提高修养——经营家庭

修身之结果:

——以德治国——天下太平

●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

●“内圣”意即“内求于己”,“外王”表示“外用于世”。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把经世治国牢固地建立在明德的基础上,是《大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特点。

王阳明思想的“格物”之物指心之物,所谓“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在王学的体系里,一切物质化的东西都内化于心了,格物便是格心,是去恶归善,去人欲存天理。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良知”,即人的良心。在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里,格物即是致良知,两者完全是一回事。知行合一,是王学思想的基石。

朱王在格物致知的问题上的分歧

朱子:道问学;阳明:尊德性

(二)《中庸》:通向内圣

1、《中庸》的作者

《中庸》的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汉书·艺文志》中,有《中庸说》两篇;《隋书·经籍志》中,有戴颙《中庸传》

二卷、梁武帝《中庸讲疏》一卷。

●此篇乃孔子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朱熹《四书集注》

2、《中庸》的主要内容

《中庸》主要阐述天道与人道关系,天命与性的关系,中和本体论的内容等。

第一,中庸;第二,修道;第三,至诚尽性。

(1)中庸

最早提出中庸问题的是孔子,他是从道德和方法论方面提出中庸的。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包含两个内涵:时与度。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孔子在人格塑造方面提倡:“允执其中”或者“叩其两端”。

自然观、人生观、哲学观、道德观、政治观、艺术观等,均贯穿着“中和”法则。(2)修道

“道不可离”;“道不远人”;“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三达德:知、仁、勇。(孔子说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治国九经:“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

(3)“至诚尽性”

“诚”是《中庸》思想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圣人是“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自诚明,谓之性。”

“诚”是指先天的道德自觉性,是本性自我认识的天赋能力,所以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明乎善”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认为“诚”的境界,是通过后天学问思辨而达到的,所以说:“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中庸》:“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弥补了孔子对宇宙、人性本体认识的不足,弥补了孔子思想抽象思辨不足的

缺陷,寻找到了儒家道德的形而上的自然和宇宙论的根据,把道德提升到了超越的层面上来,对宋明理学的兴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论语》和《孟子》

●《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的“圣经”。它所记录、传布的儒家思想,

不仅渗透于二千多年中国的政治体制与社会习俗,而且融化于中国人的血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着中国人的人格精神。

(一)半部《论语》治天下

1、宋太祖提倡“读书”

2、宰相须用读书人

(二)《论语》的相关问题

1、《论语》释名:

●论,论纂之义。语,语言之义。

●“论语”一名,非后世所增加,乃是初始即有。

●孔安国《孔子家语后序》:取其正实而切事者,为《论语》,其余则编为《孔子家语》。

2、《论语》的编者

●《论语》的编者是孔门弟子及后学。

(1)笼统地认为出于孔门弟子说。

●班固《汉书·艺文志》: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王充《论衡·正说》:弟子共记孔子之言行。

●可以确知的《论语》参与记录者——琴牢、原宪。

(2)出于仲弓、子游、子夏等人说。

●郑玄《论语序》认为《论语》由孔子弟子仲弓、子游、子夏等人编辑而成。《文选》注

引《傅子》以为出于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

(3)出于有若和曾子门人说。

●朱熹《论语集注序说》引“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门人之手,故此书

独二子以子称”。

《论语》一书可能就是完成于曾子弟子之手。子思的可能性很大。

1、称曾子而不曰曾参。

2、记曾子临终之事。

3、有意突出曾子。

4、有曾子思想痕迹。

5、有曾子弟子手笔痕迹。

6、子思身份特殊。

7、子思学思兼得、地位尊隆。

《论语》的成书非成于一人之手,亦非成于一时,而是经过了相当长的改编增订过程。《论语》的成书乃是孔门内部有统一组织、有专门领导、弟子广泛参与、时间跨度较长的集体结集活动。

3、《论语》的内容与结构

●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治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

总之,《论语》各篇都有一定的主旨,二十篇自为学修身至治国平天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4、《论语》的传承

●战国:《论语》成书;

●西汉:早在汉文帝时代,《论语》就曾与《孝经》《尔雅》一起列入学官,设立了专门

的博士“传记博士”,无经之名,却有经之实;

●东汉:东汉初期的史学家班固在依据西汉末年学者刘歆的《七略》编纂《汉书·艺文

志》的时候,把《论语》与《五经》一同列入《六艺略》,《论语》第一次跻身于“经”

的行列;

●唐代:《论语》为“十二经”之一;(唐文宗开成石经)

●北宋:《论语》为“十三经”之一。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

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汉代的《论语》有《鲁论》、《齐论》和《古论》之分。

●《鲁论》:鲁人所学称为鲁论,20篇;《齐论》:齐人所学称为齐论,22篇。

●《古论》:坏孔壁而得,均为古文(秦以前文字),21篇。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

孟子的性格:

刚烈豪爽好辩善辩清高自负

士人的觉醒和崛起;儒家的修养和境界

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

●《梁惠王》上、下;

●《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

●《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孟子升格运动:历史地位的奠定

●韩愈《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孟子其人其书的

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时,《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南宋朱熹把《孟子》作为“四书”之一。

●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

●明清两代《孟子》一书成了士子们的必读书。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民本思想

2、仁政学说

3、教育思想

4、道德伦理思想

5、哲学思想

“四书”的影响

●作为科举用书;尊为官学。

●国际影响:韩国、日本等东亚儒家文化圈。

●世俗化:“格致学”

清华八斋:明斋、新斋、善斋、静斋、平斋、强斋、诚斋和立斋。

(2020年7月整理)文学概论复习提纲.doc

文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3、话语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4、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5、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6、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7、即兴与推敲: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8、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9、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0、文学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语言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1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3、本文时间、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的“文本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前者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而后者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14、隐含的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什么就是传播:传播即就是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2、刻板成见: 人们持有得固定、简单化得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与好恶 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就是现实环境得“镜子”式得再现,而就是传播 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重新选择得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得就是对特定得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 或因素得总称,它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得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她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 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得核心内容。指得就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得 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就是非好坏得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 及开展各种社会与文化活动得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得义务与责任。媒介接近权得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得力量,它们所传递得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 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得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得态度与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她们得行动。 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得就是由大众传媒发出得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得社会过程。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得《人们得选择》、卡兹等人得《个人影响》、罗杰斯得《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得《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得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得负影响,其内容本 身得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就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她人提供信息、观 点或意见并对她人施加个人影响得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12、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指得就是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得甚 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13、知沟假说:大众传播得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就是低 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得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得人获得信息与知识得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得推移,最终结果就是两者之间得“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室内设计概论读书笔记

室内设计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 室内空间设计的概念与定义。室内设计已逐渐成为完善整体建筑环境的组成部分,使建筑 设计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它受建筑设计制约较大,是对建筑设计的继续、深化、发展以 及修改和创新,它综合考虑功能、形式、材料、设备、技术、造价等多种因素,注重视觉 环境、心理环境、物理环境、技术构造和文化内涵的的营造,是物质与精神、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感性并重的一门学科。 室内空间设计是人类历史发展出来的,通过科学技术与美学的紧密结合,为提高人的便利 性与舒适性,协调社会活动与发展文化,并提高建成环境品质的综合设计行为。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装潢设计、装修设计的不同。具体从以下方面理解:(1)室内空间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现代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 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空间环境的一门 实用艺术。(2)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对建筑空间进行划分的二次设计。(3)室内装饰、室内装潢是着重从外表的视觉意识的角度来探讨、研究并解决问题。而室内装修则突出工程技术、施工工艺等方面,是指对建筑工程完成之后,进行的各个界面、构建等的建筑工程。(4)室内空间设计既与人们所认同的建筑设计体系相区别,还与大众认可装饰、装潢、装修等概念对空间所坐的工作与设计改造不同。 第二节.室内设计相关专业知识。 室内设计相关知识中,室内材料学、室内声学、室内色彩学和光与环境属于室内物理性学 科的一部分。同时,建筑与室内结构学、环境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也是室内设计专业不能 了解的室内设计相关知识。 第三节.室内设计的程序步骤。 (1)现有的条件与考查。(2)方案的概念与形成。(3)方案的明确与深化。(4)方案的全面深化。(5)设计的确认与实施。 第二章.室内设计的发展史。 第三章.室内空间设计。 第一节.室内空间的概念及标准。 一实用是指满足使用功能,即创造出是生活更加便利的环境。经济是指在选择和实用材料时,设计方案应自然,经济,仅靠高档和昂贵的材料并不能形成好的空间设计,要根据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2、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重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13、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的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14、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15、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17、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18、艺术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19、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文学观念 A、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及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及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及人、人及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及人类共同性的、认识及情感的、无功利性及有功利性的、假定性及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及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设计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 1、中国的青铜设计形成于2000多年前。 2、瓷器的黄金时间是两宋时期。 3、设计,根据不同对象大致可分为五类: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织品与服饰设计。 4、依据使用功能明清家具可分为五类:椅凳、桌案、床榻、柜架、其它。 5、明清家具具有结构美、造型美、材质美、装饰美。 6、1851年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办世界首次国际工业博览会。(水晶宫) 7、现代设计之父是威廉·莫里斯。他引导了工艺美术运动。 8、包豪斯是1919年在德国魏玛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推行现代设计教育、有完整的设计教育宗旨和教学体系的学院,其创始人是德国着名设计师格罗佩斯。 9、在一定意义上,装饰是建筑、工艺、设计等实用艺术的内容之一,是其内在的结构或要素,因而,两者的关系是内部结构或内在要素之间的关系。 10、设计的第一要义是功能,各种功能价值是设计追求的第一目标。 11、在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后,设计的程序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获取信息阶段、创造性设计阶段、参数决策阶段、显示、记录设计对象阶段、综合评价。 12、管理是为了设计,对设计活动本身的组织与管理主要包括:设计组织的管理、设计程序的管理、设计工程的管理。 13、在西方社会,市场营销与设计的关系随着营销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生产阶段、营销观念阶段、市场营销阶段。 14、西德工业设计师曾指出TWM系统功能理论,对产品的功能进行全面的解释,他们认为产品的功能应包括技术功能(T)、经济功能(W)、和人相关的功能(M)。15、这半个世纪的历史转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50-70年代。一是80年代以后。 16、号称万能设计师、上过时代周刊的美国设计师是罗维。 17、中国早期职业设计师的代表是张光宇,曾设计过动画《大脑天宫》的场景设计、人民大会堂“满天星”设计等。 18、设计师的社会意识有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协同意识。 19、在未来的远景发展上,联合国倡守着三个基本概念:人权、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共同遗产。 20、在广义设计方法上国外有三大流派:德国与北欧的机械设计方法学派、英美日等国的创造设计学派、俄罗斯、东欧的新设计方法学派。 二、名词解释: 21. 中国青铜时代:人们把使用青铜材料制作工具、武器的时代称作“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形成,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经过15世纪,期间大量使用青铜器生产工具、兵器和青铜礼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是青铜工艺发展的高峰时期。世界青铜工艺史上,中国青铜工艺以其冶铸技术之进步,生产和铸造规模宏大,品种造型之多,设计之匠心,装饰之精美,而独树一帜。 22. 装饰艺术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在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开展的又一场风格特殊的设计运动。早在1900年,新艺术运动因逐渐走向商品化便已开始衰退。艺术

2018年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2018年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本年度设计概论复习资料共包含六篇文章,本文件中有三篇,另外附有三篇中国知网的论文,都是关于设计概论中的某一个话题展开的论文,请大家认真阅读,考试题目的方向皆来自于这五篇文章中所谈的问题、方向和精神核心。同时希望大家通过精读文章后,能够由此根据文章中的线索展开延伸阅读,方能够深入领会文章精神。 祝大家复习愉快:) 1《包豪斯宣言》,1919.4,Walter Gropius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一切创造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筑!为建筑进行装饰一度是美术最高尚的功能,而且美术也是伟大的建筑不可或缺的伙伴。如今,它们自鸣得意地离群索居,而可能从这种局面里拯救它们的唯一出路,就是让一切手工艺人自觉地进行团结合作。建筑师、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到,无论是作为整体,还是它的各个局部,建筑都具备着合成的特性。有了这种认识以后,他们的作品就会充满真正的建筑精神。而作为“沙龙艺术”,这种精神已经荡然无存。 老式的艺术院校没有能力来创造这种统一:说真的,既然艺术是教不会的,他们又怎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学校必须重新被吸纳进作坊里去。图案设计师和实用艺术家的天地里只有制图和绘画,它最终必须变回一个建造作品的世界。比如说,现在有一个年轻人在创造活动中感到其乐融融,如果让他像前人一样,一入行就先学会一门手艺,那么,不出活儿的“艺术家”就不会再为不合时宜的艺术性而横遭谴责,因为他还可以把自己的技巧用在一门手艺上,他可以借此做出伟大的作品来。 建筑师们、画家们、雕塑家们,我们必须回归手工艺!因为所谓的“职业艺术”这种东西并不存在。艺术家与工匠之间并没有根本的不同。艺术家就是高级的工匠。由于天恩照耀,在出乎意料的某个灵光乍现的倏忽间,艺术会不经意地从他的手中绽放出来,但是,每一位艺术家都首先必须具备手工艺的基础。正是在工艺技巧中,蕴涵着创造力最初的源泉。 因此,让我们来创办一个新型的手工艺人行会,取消工匠与艺术家的等级差异,再也不要用它树起妄自尊大的藩篱!让我们一同期待、构思并且创造出未来的新建筑,用它把一切——建筑与雕塑与绘画——都组合在一个单一的形式里,有朝一日,他将会从百万工人的手中冉冉地升上天堂,水晶般清澈地象征着未来的新信念。 2《伟大的传统设计智慧》2013刊于《中国设计全集》工具卷杭间 教育部在1998年全国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已经将原来的专业名称“工艺美术”改成“艺术设计”,2011年艺术成为与文学、历史等并列的独立的门类后,设计又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终审稿)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 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中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文学概论》讲义课程资料

第一讲文学与文学理论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理论的含义。 2、了解文学理论的当前特征。 3、懂得如何学习文学理论。 一、从文学到文学理论 文学对于读者来说都不陌生,我们一起不妨来看看牛汉(1923-2013)写作的诗歌《夜》(1997):关死门窗 觉得黑暗不会再进来 我点起了灯 但黑暗是一群狼 还伏在我的门口 听见有千万只爪子 不停地撕裂着我的窗户 灯在颤抖 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 诗不颤抖! 【赏析】 牛汉这一辈子,遭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流亡、饥饿、受迫害、被捕、监禁、坐牢、受审判、劳动改造,什么重活都干过……的确称得上是一种”痛苦而丰富的人生”,他的诗就是这种生命痛感的真实记录。 读这首诗,我有一种独行者蹒跚在凄冷的暗夜里忽然得到了一盏灯的指引一样,莫名的兴奋与快慰! 从全诗的叙事情调看,它采用了具有象征寓意的故事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对人生历程的审视。从诗行排列形式看,它由六个小节组成,各节都由鲜明的形象;六节之间存在着严谨的因果逻辑,组成一个耐人寻味的生存场景。每节行数有着严格的控制,多则两行,少则一行,且每行字数很少,这样铺展在纸页的平面空间上,产生了一种醒目的视觉美感。从诗歌内容上看,六节完整地展现了一个紧张的故事情节。首节是故事的开端,关死门窗阻隔黑暗,一下子就揭示了对立双方的冲突。”觉得”,表明面对夜的黑暗,”我”尚未看清其狰狞面目,采取的抗争方式(”关死门窗”)太过幼稚,这也见出”我”的善良、单纯。次节,是故事的发展,”我点起了灯”,改变了与黑暗的斗争方式,灯是黑暗的反面,可以驱散黑暗而带来光明。第三、四节,是故事的再发展,”我”惊奇而恐惧地发现,”灯”并不能驱散黑暗。”但黑暗是一群狼/还伏在我的门口”,这一句用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黑暗的凶残。”千万

家具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家具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作者:————————————————————————————————日期: ?

一、填空 第一章 1、家具具有()、()、()等主要特性。 2、完整的家具设计过程包括设计准备、( )、()、设计完成和设计后续阶段。3、家具具有( )、()、()等主要文化特征。 4、完整的家具设计图样包括()、零部件图、()、以及()和拆装示意图。 5、家具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有:()原则、辩证构思原则、()原则、( )原则、流行性原则、资源持续利用原则。 6、完整的家具设计文件包括()、()、外加工件及五金配件明细表、材料计算及成本总汇、( )、包装设计及零部件包装清单、产品装配说明书、开料图以及产品设计说明书等。 第二章 7、家具按基本功能不同可以分为:()、()、装饰家具、准人体家具。 8、木质家具是指以( )或()为基材生产的家具。 9、家具按使用场所不同可以分为:( )、商业家具、公共建筑家具、( )、学校家具、( )。 10、明式家具的风格特点主要有:()、()、( )、纹理优美。 11、外国古典家具主要有:()家具、()家具、()家具、美国殖民地式家具以及西班牙和地中海式家具。 第三章 12、木家具的原辅材料主要有:木材、()、()、()、五金及其他配件。 13、用于家具制造的人造板品种主要有( )、( )、胶合板、( )。 14、构成家具成本的要素有( )、机具工装、( )、()等。 第四章 15、家具造型要素中点的排列形式主要有( )排列、()排列。 16、材质的视觉肌理主要有:有光与无光、()、有纹理与无纹理。 17、材质的触觉肌理主要有:( )、凸与凹、()、冷与热。 18、家具造型设计中()线显得挺拔端庄、()线则显得平稳安定。 19、色彩的三要素分别为( )、()和( )。 20、色彩的情绪性感受主要有( )、活泼与忧郁、()等。 21、色彩的功能性感受主要表现有冷暖感、( )、()、大小感、远近感等。 22、获得家具色彩的途径主要有()、( )、覆盖材料的装饰色、工业处理色、织物附加色等。 第五章 19、肯定外形图形主要有()、()、()等。 20、家具造型设计中线条对比方式有:长短、( )、粗细、()等。、 21、家具造型设计中长方形常用的比例有:( )、( )、分数比等。 22、家具造型设计中形状对比方式有:()、方圆、()、凹凸 23、家具造型设计中常用的对称形式有:()、( )、旋转对称。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 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 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 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陌生化”效果。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 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 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D读者:读者接受论(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 斯:对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的肯定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式的转型 伊瑟尔:隐含读者,接受研究转为效应研究。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 注意: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 3.文学活动的发生: 西方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相似律、接触律)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过剩精力是游戏和艺术共同的基础,人们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是文艺的起源。谷鲁斯提出“模仿说”。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劳动法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传播学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信息:消除不确定性。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非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非社会:人内传播 社会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人内传播是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活动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一个重要功能,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传播学四大先驱: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拉斯维尔:5W模式、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社会中结构》、内容分析法 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假说、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伊里调查 卢因:把关人概念 霍夫兰:态度的劝服(一面提示两面提示、警钟效应)、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学鼻祖和创建者(集大成者):施拉姆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1.军事二战 2.政治大选 3.经济广告 4.媒介技术发展 ·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设计概论教学大纲

《设计概论》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xxxxxxxxxx 编写日期:2010年9月 一、开设系(部): 信息技术系 二、教学对象: 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设计的地位及本质、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演变的基本规律以及设计与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关系,并在此基础 上,为以后的设计实践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及早树立正确的设计观。 四、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设计概论》,使学生比较广泛和深入了解有关设计的理论,认识理解设计的基本原则及方法论。 2、在了解各设计流派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理解设计与设计美学、科学工艺、地域文化、生态环境、上层建筑等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关系。 3、从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材料等各个角度,了解工业设计的本质意义和发展趋势。 4、教学中应坚持整体的原则,并针对当代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讲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加深学生对讲课内容的理解。五、教学课时及其分配: 总学时:64学时 六、考核: 考核形式——期末考试; 试卷结构——试题分为四大类型: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分值分配:平时(30%)+期末(70%)=总评成绩(100%);

题量——90分钟 七、教材: 《设计概论》赵平勇主编,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八、主要参考书目: 1、(美)梅格斯,《20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年 2、(日)大治浩,佐扣七郎合编,《设计概论》,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3、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吉林美术出版社,1991年 4、王受之,《世界工业设计史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5、柳冠中,《工业设计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6、朱淳泽,《世界工艺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7、尹定邦,《设计目标论》,暨南大学出版社 8、约翰. 沙克拉,卢杰、朱国勤译,《设计—现代主义之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9、李砚祖,《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出版 10、李妲莉、何人可、刘景华,《美国工业设计》,上海科技出版社 九、讲授提纲 设计概论 第一章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初步了解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2、了解艺术设计的特征 3、掌握艺术设计的方法 4、了解艺术、科学与技术相互之间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艺术设计的定义 一、设计在世界上的定义 二、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艺术设计的原理 一、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原理 二、艺术设计的科学性原理 三、艺术设计的技术性原理 第三节艺术设计的特征 一、设计的创意性特征 二、设计的图形性特征 三、设计的产品型特征 四、设计的科学性特征 五、设计的工艺性特征 六、设计的市场性特征 第四节艺术设计的方法 一、对比设计的方法

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

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 5,符号意义的分类: 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 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 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 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它界定 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 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 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 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 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 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 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 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 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也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

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设计概论——填空题 第一章:导论 1.设计(design),在汉语中最基本的词义是设想与规划. 2.在文学艺术方面,与设计同义的还有(意匠)一词,意匠即意图与匠心,指创作中的构思与设想. 3.汉语中的”设计”,最早是(计谋)的意思. 4.设计师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设计师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即人类一切(有目的)的价值创造活动。 5.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设计学科,它所关注的是人类(生活设施)和(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 6.平面设计来自英文”Graphic Design”一词,1922年美国设计师(德维金斯)在讲述自己的书籍装贞设计时第一次使用了这个词。这是设计一词最先使用。 7.平面设计,其设计的对象和范围限定在“二维”的空间维度之中。二维的设计,主要是(图形)、(文字)等形象和(信息要素)的综合设计。 8.“装潢”原指古代书画卷轴的(“装裱”)。 9.染织设计包括了(印染)和(织造)两部分 10.20世纪上半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书籍装祯、商品包装、广告等设计取得好的业绩、(美术家同时也是设计家)的现象是当时一大特色。

11.中国建筑师以自强的民族性格设计出一批富有民族传统优秀建筑和室内设计作品,如(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堂)、(中山藏经楼)等建筑。 10.(贝律铭)设计北京香山饭店。 11.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花布设计)是主体。 第二章:艺术设计的历史 1.可以说人类的设计是从(石器)。 2.(陶器的制作)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利用火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伟大创举,以(陶器的产生)为标志,人类亦结束了上百万年的狩猎生活而开始农耕和定居。 3.(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中国现今发现较早的彩陶距今约(6000年)。 4.中国现今发现最早的陶器距今约(一万年) 5.(东汉时代)在中国浙江余姚、上虞、慈溪等地成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瓷器——(青瓷)。最早(创烧)成功的是(青瓷)。 6. 7.宋代在唐代南青北白两大瓷系的基础上形成六大瓷系: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南方地区的龙泉窑系、景德镇的青白瓷系,(六大窑系)孕育了著名的宋代(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