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中传传播学考研 招生人数 参考书 报录比 复试 真题 考研经验 招生简章 考研大纲 考研导师信息 考研笔记

2015中传传播学考研 招生人数 参考书 报录比 复试 真题 考研经验 招生简章 考研大纲 考研导师信息 考研笔记

爱考机构

考研-保研-考博高端辅导第一品牌https://www.doczj.com/doc/416013667.html,

爱考机构是全国最早最专业的高端考研辅导机构之一,爱考机构专注提高学员考研应试的竞争力,同时致力于量身打造适合考生情况的个性化辅导模式,以提高学员的通过率。

爱考机构(https://www.doczj.com/doc/416013667.html,)的培训课程和服务范围广阔,从考研公共课考研专业课到与考研相关的心理服务;从北京地区高校到各地重点高校;从适合成绩优秀同学选择的小班课程到适合基础薄弱跨校跨专业同学选择的一对一辅导;爱考学员遍及中国多个大中城市,爱考机构标准化的高端应试课程体系已成为考研培训领域的模板。

爱考机构考研辅导体系主要包含考研精品小班辅导、壹计划定制辅导、金榜集训保过班、状元保录特训营、至尊全科一对一保录取计划等,在爱考机构参加辅导的学员有超过70%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

传播研究院传播学专业招生目录

院所专业\领域名称(代码)

研究方向(代码)

初试科目(代码)复试专业课

考试科目(代码)

同等学力考生

加试科目

传播研究院

传播学(050302)①101思想政治理

0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②201英语一、202

俄、203日选一

01方向9026理论传

播与传播史

01、02、03、

04、06、07方

向新闻采访、

新闻写作02应用传播学③710传播学理论

与历史

02方向9027应用传

05方向心理

学、新闻业务03媒介与女性④813综合考试[新

闻传播学]

03方向9028媒介与

女性

08方向传播

理论、新闻写

04国际传播

04方向9029国际传

播 09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法学

05媒介素养

05方向9030教育学

新闻学院

07传播研究方法 07方向9032传播研

究方法 08传播心理学 08方向9033传播心

理学 政治与法律学院 09传媒政策与法规

09方向9034法学基

院所

专业\领域名称(代码) 研究方向(代码)

初试科目(代码) 复试专业课

考试科目(代码) 同等学力考生

加试科目

传播研究院 传播学专业2014年招生学制及拟招人数

院所

专业\领域名称(代码) 研究方向(代码) 拟招人数

学制

传播研究院

传播学(050302) 45(11)

3年

0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

02应用传播学 03媒介与女性 04国际传播 05媒介素养

新闻学院

07传播研究方法 08传播心理学 政治与法律学院

09传媒政策与法规

PS:括号内人数为推免人数

传播研究院传播学专业方向介绍

传播学(050302)

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

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传播学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多元。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实践,研究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宣传或公关部门等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将形成宽厚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全面掌握传播学原理、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具备对传播现象、媒介实践的批判及反思能力,成为具有现代传播理论素养、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以及媒介研究、教育领域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的应用人才。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开设了传播全球化研究、基础统计学、传播学理论研究文化与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方法等重要的传播学基础课程,同时也为学生世界政治与中国外交、文化外交研究、新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规律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但加强了传播理论课程的比重,也更加有效提高了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2.应用传播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为应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媒介策划、媒介品牌、媒介营销等研究。本方向研究依托传媒大学的综合学科交叉平台,如与传媒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市场调查研究、广告学研究等的有机结合,依托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种强势媒介的有效关联,使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具有学科延展性、专业贴近性和内容实用性的优势。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新闻传播学和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理论学习及深入传媒一线参与实践,通晓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介的经营管理实务。媒介经营管理作为新兴的交叉型应用型学科,研究方法较为综合,总体强调第一手资料的占有,着重与传媒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和本学科理论发展相联系。

本研究方向为传媒产业培养应用与研究并重型人才,硕士生具备传媒专业素养以及经营管理的素质和技能,同时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一定的教学能力。对学生量才侧重培养,毕业学生可为传媒产业领域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可为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媒介管理工作的管理型人才,可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或研究型人才。

3.媒介与女性方向

媒介与女性研究是媒介研究与性别研究的交叉领域。在媒介传播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性别意识已经成为媒介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媒介与女性研究也逐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媒介与女性研究以传播学和性别研究为理论基础,既是用性别的角度研究媒介、传播和大众文化,也是通过传播理论和文化研究解读社会性别的发展。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重点包括:本领域学术研究和传媒实践的历史脉络、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从性别角度分析媒介工作者、媒介内容和媒介受众的发展与特点;以及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本领域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等。促进大众传媒生产无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产品,

推动大众传媒成为宣传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文明的社会舆论平台;还可以为党和政府、新闻媒体、关注妇女、消除性别歧视现象提供理论支持,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建立有利于妇女争取“平等、进步、发展”的媒介环境。本研究方向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的优势国际平台,研究生可以开展多渠道、多领域的研究、实践工作,推动产学研综合发展。

本研究方向为各级各类传播媒体、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培养具有较强性别意识和丰富传媒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传播学的知识和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方法,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好的媒介实践和思考能力,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实际需要的专业化人才。

4.国际传播方向

国际传播是中国传媒大学根据本校学科基础及其优势而开创的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其特色在于把传播学与国际关系学两者结合,从传播学和政治学的双重透视角度,并结合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与其他人文科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哲学)和社会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的交叉关系来对信息的跨国流动进行整体性研究和案例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在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研究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传播学理论和国际传播理论形态的研究,(2)基于实证方法的政治传播和国际关系的研究,(3)国际传播学理论范式研究;(2)全球传播(传播的全球化)研究;(3)国际传播效果比较研究等。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从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去了解和掌握国际传播的历史进程、行为主体、基本特征及其社会效应,从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和效果等多个维度阐释国际传播现象,并注重运用量化性质的内容分析和受众调查方法以及质化性质的文本考证和田野方法,注重思考传播的主体性问题。

本研究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学生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具备运用国际传播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解决国际传播现实问题的能力,承担起对外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等工作。

本研究方向的师资队伍完备,大多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理论修养高,业界经验丰富。在课程设置上,本研究方向以理论修养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除了为学生开设国际传播史、国际传播理论以及国际传播方法论等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中国政治与外交、文化外交、国际政治传播、奥运传播、视觉传播、社会传播(或INGO传播)、跨国媒介经营与管理、传播全球化、国际政治营销(建设中)等课程,并开展生动活泼的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既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国际传播的总体态势,又能够运用多种理论范式对信息跨国传播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说明,并为国家的对外传播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5.媒介素养方向

本研究方向是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内、传播学二级学科中的一个三级学科,也是新闻传播学与教育学交叉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本研究方向紧紧依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科教学和研究优势资源,以提升全体公民媒介素养为最高理想目标,通过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的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人才,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本研究方向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媒介素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和特点,主要包括国内外著名媒介素养教育学者的基本理论及思想,世界各国媒介素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及特点,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特点、组织、经验和教训,国际和地区媒介素养教育比较,媒介素养教育产品设计和开发,公民媒介素养水平提升的途径和方法等。目前,本研究方向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实践推广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本研究方向师资力量雄厚,教风、学风严谨,教学经验丰富。除传播学史、传播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传播学专业课程外,还开设有传媒教育史、传媒教育理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前沿、国际与比较媒介素养教育、媒介产品设计与开发、媒介研究、媒介制作、媒介与青少年等课程,同

时以问题或议题为中心组织方向课程。通过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的学习、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掌握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具备在传播学和教育学相关领域拓展研究和创新实践的终身学习能力,能够承担高等院校、基础教育学校、科研机构中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发研究,能够承担媒体和媒体教育栏目的策划评论,能够承担政府机关、社会教育机构、青少年教育和研究机构的教育、宣传、管理、推广等相关工作,以及其他可能的更广意义上的相关社会工作。

6.电视文化传播方向

电视文化传播方向是对电视影像符号、各种节目形态作整体性的研究。它跨多种学科,如:哲学美学、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新闻学、心理学、影视理论。研究范围广阔而深透,是对电视新理念、新观念、新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

电视文化传播在现代媒介文化中处主导地位,影像文化现正取代印刷文化的中心位置,成为主导文化。电视文化是大众文化中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在整个现代媒介文化研究中,它处于学术最重要的地位。而以往我们对电视文化研究不够,常陷入各分支学科之中,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电视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让各个分支学科从整体上观照电视媒体文化。由于电视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很大,我国电视媒体的不断开放,影视文化在国际竞争的加剧,对电视文化的研究具有极广阔的前景。如:对世界各个文化差异性和体制的研究;各国家、各地域的观众文化心理研究;电视的策划;数字互动电视:电视功能和DV影像文化的研究,将推动电视理论各学科的发展,并能产生众多的边缘学科。它应成为媒介文化的主导学科。

电视文化传播方向培养的学生,能更深透地理解电视对社会的作用,视野更开阔,具有深厚的文化学养,在电视台和理论研究上更具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媒体业将更需要此专业方向培养的智能策划型和多视野观念的电视人。

7.传播研究方法方向

传播研究方法研究方向是传播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着重关注如何利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传播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其中包括如何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结果的描述、解释以及理论模型的检验和修正等,从而达到综合地、深层次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地探索和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传播效果的目的。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三大类:研究方法类(科学的基本原理、抽样调查原理、计算机辅助调查技术、实验、内容分析、定性研究法、媒介研究、数据处理等)、统计分析类(初级分析法、高级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结构方程式模型,等)和实用软件类(数据录入软件、统计分析软件、问卷调查分析软件、专业分析软件,等)。研究特色是文理综合、学科交叉;既研究定性研究方法,又重视定量研究方法;既强调基本的理论和框架,又注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计算机软件;既要与国际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同步,又要适应我国本土的传播实际。

本研究方向致力于培养掌握现代科学语言,熟悉逻辑思维模式,能够运用归纳、演绎、分析、建模等方法从事传播学研究的复合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既懂定性分析方法,又能综合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和各种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有关传播学前沿课题和实用课题研究。本方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包括: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国家机关、科研机构、媒体、市场研究公司和企业从事调查、数据分析和咨询的研究人员或实际工作者。

本方向拥有国内一流的研究团队,成果丰硕,科研项目多,学生参加实习实践的机会多。

8.传播心理学方向

传播心理学是一门传播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吸纳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采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多元化研究取向,探索人类传播活动中心理现象的规律。本方向重点研究传

播心理基础理论和传播心理应用。着重于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分析传播活动中认识主体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尤其重视研究在新闻、广告、影视、网络等传播领域中传者与受者特定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提高大众传播活动效能的心理依据与策略等。通过揭示这些特有心理现象的规律,帮助传播活动的参与者运用这些规律去预测和控制传播实践领域中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本方向要求学生掌握传播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具备创新开拓的研究意识,拥有健康的心理,并能够与传播实践密切结合,具有良好科研素养与从事传播实践的能力。毕业生适合进入科研机构、高校及传播业界等领域从事相关理论研究和传媒实践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拥有国内首创、并保持领先地位的传播心理研究团队。除了开设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传播心理理论研究、传播心理应用研究以及新闻传播类理论与实务课程。

9.传媒政策与法规方向

本方向立足于传播学,同时与政治学、法学、公共管理学交叉的新兴学科领域。本领域的研究既包括关于有关传媒政策与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包括相关政策问题的应用研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包括对于学生的相关实务方面的训练。

本方向研究内容,在政策方面,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对于传媒政策的影响、各国传媒政策的历史与现状、一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媒介政策和具体媒介制度、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未来媒介政策的走向与预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评估等。在法律方面,主要包括与传媒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基本权利问题,以及在传媒管制、运作、信息传播实践中的各种法律问题。具体有民主宪政理论、表达自由理论、公共利益理论等理论问题;公民的表达权、人格权、经济文化权利等基本权利问题;媒体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等问题;传媒领域各种利益冲突的法律调整问题;版权问题;自律问题等。通过长期的教学与研究,本方向形成了自身的研究优势和特色,专业组导师对于传媒政策法律具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对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传媒政策有系统比较研究,与国际传媒法同行保持经常性交流。本研究方向的任课教师具有英语、德语、日语优势。

学生通过本方向的学习、研究和训练,能够具备较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形成扎实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侧重法律学习的学生,能够养成处理传媒法律实务问题必需的素质与技能。毕业生可以从事媒体组织的法律实务工作,以及主管机关的相关岗位工作、各种与媒体内部管理和维权相关的业务工作、与法律相关的媒体业务工作等。侧重政策学习的学生,对于传媒政策和公共政策制定具有专门和较为深入的研究。毕业生能够胜任国家管理部门和相关公共机构的相关岗位工作,能够从事专门的战略性、咨询性、应用性研究,也可在媒体组织和相关行业从事一定的管理和业务岗位的工作,也可继续在相关专业深造。本方向也为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基础

主要课程为:传媒法基本理论、传媒法实务、传媒行政法研究、传媒侵权法、传媒产业法、传媒与著作权研究、传媒模拟法庭、传媒政策基本问题、传媒政策史、各国传媒政策比较研究、传媒法基本理论、公共政策研究、各国传媒体制研究、传媒伦理等。

710《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多学科分化整合的结果。自引入我国后,传播学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大众媒介与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等,为理解人类传播活动提供理论知识。随着信息传播活动的日益发展,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学史、传播基本原理、传播者和传播体制研究、

传播内容与文化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等。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媒介现实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思考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一)传播学史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地点

2、传播学诞生的主要背景

3、传播学的思想来源(学科、人物)

4、传播研究早期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5、当代传播研究的主要发展

(二)传播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传播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2、传播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3、定量研究方法

4、定性研究方法

5、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差异与结合

(三)传播

1、对传播的思考

2、传播的类型

3、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

4、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四)信息、符号与讯息

1、信息及相关概念

2、三论

3、信息的特征

4、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

5、符号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6、有关符号的理论

7、讯息

(五)传播类型

1、内向传播的定义

2、人际传播的定义、特征及相关理论

3、群体传播的定义、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

4、组织传播的定义、形式与功能

5、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征

(六)传播的功能

1、大众传播功能研究的发展历程

2、大众传播的正功能

3、李普曼及拟态环境、刻板印象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麻醉精神说”

(七)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1、波洛的传播过程观

2、传播模式的类型

3、线性传播模式的主要缺陷

4、重要的传播模式

(八)传播者与传播体制

1、传播体制研究与媒介规范理论

2、“报刊的四种理论”及其修正、发展与批评

3、把关的概念、基本过程及把关人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

4、媒介组织及其结构

5、媒介专业主义及其反思

6、文化霸权、意识形态控制和社会顺从

(九)传播内容

1、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

2、信息娱乐

3、对西方大众传播内容的一般性结论

4、大众文化

(十)传播媒介

1、媒介的概念

2、施拉姆的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

3、报纸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4、广播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5、电视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6、互联网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7、媒介融合

8、选择媒介的或然率公式

9、英尼斯、麦克卢汉及多伦多学派的媒介观

10、公共媒介

11、跨国大型媒介集团

(十一)受众

1、受众的概念、特征、类型

2、受众观的变迁

3、受众的分化

4、受众商品论

5、受众的选择性行为与解读方式

6、受众的权利

7、关于受众的各种理论

(十二)传播效果(上)

1、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2、早期重要的传播效果研究

3、传播效果的类型

4、认知理论与传播效果

5、态度劝服研究

6、宣传研究

7、两级传播论

8、创新扩散论、网络分析

9、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动力及社会认同研究

10、舆论研究与沉默的螺旋

(十三)传播效果(下)

1、议程设置、铺垫作用、议程建构

2、知识沟、数字沟

3、媒介对现实的建构

4、涵化理论

5、电视暴力研究

6、性别研究

7、媒介效果理论的新发展

8、对传播效果研究的批判

(十四)传播研究的新领域

1、新媒介研究

2、全球化与大众媒介、发展传播学、文化依附

3、国家形象与大众媒介

4、媒介事件

5、公共新闻学、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

6、健康传播学

7、媒介素养

8、消费主义与大众媒介

9、阶层、社会公平与大众媒介

10、其他传播研究的前沿课题

三、考试的基本题型

主要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

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考试时间为三小时。

813《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旨在考核考生的文科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认识和表达能力。文史基础知识涵盖文科8门课程: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以世界近代史为主的世界史,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国近现代文学、以欧美近现代文学为主的外国文学,语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政论写作旨在考核考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一)中国古代文学

1.古代文体

古代文体演变脉络诗歌

古代诗歌发展脉络散文

古代散文发展脉络文笔

韵文

骈体文语录体

古体诗

近体诗

律诗

绝句

乐府

词的发展脉络

散曲

杂剧

古代戏曲发展脉络

诸宫调

古代小说发展脉络

笔记

小品文

2.先秦文学

《诗经》

古谣谚

楚辞

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尚书》

《春秋》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论语》

《孟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吕氏春秋》

先秦寓言

3.秦汉文学

《古诗十九首》

《孔雀东南飞》

枚乘与《七发》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方朔

贾谊晁错

司马迁及其《史记》桓宽与《盐铁论》王充与《论衡》

班固与《汉书》

4.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

李康《运命论》

陈寿《三国志》

杜预鲁褒《钱神论》

陶渊明

范晔《后汉书》

郦道元《水经注》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木兰诗

曹丕《典论〃论文》

陆机《文赋》

贽虞《文章流别论》

葛洪《抱朴子》

刘勰《文心雕龙》

萧统《文选》

《搜神记》

《世说新语》

5.隋唐五代文学

李白

杜甫

刘禹锡与《竹枝词》白居易与《新乐府》温庭筠词

李煜词

魏徴二疏初唐四杰文

李华《吊古战场文》

韩柳

孙樵《读开元杂报》

杜牧《阿房宫赋》

段成式《酉阳杂俎》

皮日休《皮子文薮》

罗隐《谗书》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

唐代传奇

敦煌歌辞

敦煌变文

6.宋元文学

婉约派豪放派柳永词李清照词辛弃疾词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

曾巩

沈括《梦溪笔谈》

陈亮

宋代笔记文

宋元话本

白朴

关汉卿

王实甫

马致远

《三国志平话》

7.明清文学

前七子

后七子

唐宋派

公安派

八股文

刘基

王世贞

李贽与评点

张岱

《徐霞客游记》章回小说

《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

《金瓶梅》

拟话本

冯梦龙与“三言”

凌蒙初与“二拍”

汤显祖与《牡丹亭》

桐城派

阳湖派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

魏禧

全祖望

洪昇《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红楼梦》

李汝珍《镜花缘》

《东周列国志》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金圣叹

毛宗岗

李渔

王夫之

叶燮

王士祯

袁枚

章学诚

(二)中国近现代文学

龚自珍

魏源

黄遵宪

曾国藩和湘乡派

梁启超和新民体

刘鹗《老残游记》

曾朴《孽海花》

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五四”新文学运动

白话文学

乡土文学

左翼文学

文艺大众化延安文艺座谈会

解放区文学

上海“孤岛”文学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语丝社

鸳鸯蝴蝶派

太阳社

新月社

鲁迅

叶圣陶

茅盾

朱自清

闻一多

冰心

郭沫若

老舍

沈从文

巴金

欧阳予倩

洪深

曹禺

《江格尔》

《格斯尔传》

《嘎达梅林》

《格萨尔王传》

阿凡提的故事

《阿诗玛》

《召树屯》

(三)外国文学1.日本文学

物语文学俳语

夏目漱石井上靖德永直

2.俄罗斯文学

普希金

莱蒙托夫

屠格涅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法捷耶夫肖洛霍夫

3.德国文学

歌德海涅格林兄弟

狂飙突进运动

4.英国文学

莎士比亚笛福

司各特狄更斯萧伯纳伏尼契

5.法国文学

莫里哀卢梭巴尔扎克

雨果梅里美乔治〃桑

福楼拜

左拉

罗曼〃罗兰

6.意大利文学但丁

彼特拉克

薄迦丘

7.希腊文学

伊索寓言荷马史诗希腊神话希腊悲剧

8.美国文学

霍桑

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海明威

9.其他

泰戈尔塞万提斯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

(四)汉语基础知识

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汉语规范化方言

汉语方言区行话

口语与书面语术语

缩略语

外来语

成语

谚语汉语的词类

实词和虚词

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补语

句子和句子形式

修辞学

消极修辞

积极修辞

比喻及其类型

比拟

夸张

反语

语境

语用学

六书

本字

通假

声符和意符

元音和辅音

四声

(五)古代文献选读

1.郑伯克段于鄢(《左传》)2.晏子不死君难(《左传》)3.说难(韩非)

4.报任安书(司马迁)5.论治安策(贾谊)

6.论贵粟疏(晁错)

7.上皇帝书(徐乐)8.桃花园记(陶渊明)9.论说(刘勰)

10.叙事(刘知几)11.原毁(韩愈)12.杂说四(韩愈)13.捕蛇者说(柳宗元)14.蝜蝂传(柳宗元)

15.阿房宫赋(杜牧)

16.书何易于(孙樵)

17.六国论(苏洵)

18.六国论(苏轼)

19.六国论(苏辙)

20.答谢民师书(苏轼)

21.伤仲永(王安石)

22.兴贤(王安石)

23.读孟尝君传(王安石)24.卖柑者言(刘基)

25.“书不可尽信”说(方孝孺)26.项脊轩记(归有光)27.长兴县编审告示(归有光)28.童心说(李贽)

29.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李贽)30.论文(袁宗道)

31.《夜航船》序(张岱)32.柳敬亭说书(张岱)33.论“文章三境”(金人瑞)34.黄生借书记(袁枚)35.病梅馆记(龚自珍)

(六)中国古代历史1.史前史和历史分期史前时期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马家窑文化

北方农耕文化

南方农耕文化

传说时期

三皇五帝

三代:夏、商、周西周东周

春秋和春秋五霸

战国和战国七雄

统一的封建王朝

分裂的封建王朝

三国

十六国

南、北朝

五代十国辽、金、西夏

2.政治史

李悝变法

商鞅变法

三家分晋

初税亩

合纵连横

焚书坑儒

蒙恬监修长城楚汉战争

文景之治

吴楚七国之乱推恩令

盐铁之议

党锢事件

赤壁之战

八王之乱

肥水之战

魏孝文帝改制

贞观之治

开元之治

安史之乱

永贞革新

藩镇割据

宋代的中央集权

澶渊之盟

王安石变法

元代四汗国

钦察汗国

察合台汗国

窝阔台汗国

伊利汗国

靖难之役

厂卫

张居正吏治改革阉党

东林党

城市民变

明、清文字狱三藩及三藩之乱平定准葛尔

加强西藏管辖金瓶掣签

收复台湾

统一台湾

改土归流闭关政策

陈胜、吴广起义

赤眉、绿林起义

黄巾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

唐末农民战争

王小波、李顺起义

方腊与钟相、杨么起义

元末农民起义

明末农民起义

秦始皇嬴政

汉武帝刘彻

唐太宗李世民

宋太祖赵匡胤

成吉思汗

明太祖朱元璋

清圣祖玄烨

萧何与曹参

赵充国

诸葛亮

魏徵

姚崇与宋璟

范仲淹

王安石

岳飞

文天祥

张居正

戚继光

3.社会经济

屯田均田制常平仓盐法茶法漕运驿传户籍井田制铜铁器耦耕牛耕钱布白渠和灵渠

都江堰

市和市籍

秦汉田租

秦汉钱币:半两、五铢钱

曹魏屯田

占田课田制

户调

租庸调

两税法

隋唐钱币

榷场

交子、钱引、会子、关子

元代海运

鱼鳞图册

黄册制度

粮长制

徽商

一条鞭法

旗地

民田典卖

摊丁入地(亩)

银锭、制钱

4.典章制度

郡县制

分封制

爵制

三省六部

御史台

翰林院

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

书院察举

征辟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秦汉烽燧

先秦刑法

云梦汉律

汉律

隋、唐律令格式

《大明律》

《大清律例》

八旗制度

汉军八旗

军机处

理藩院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5.民族

蛮狄戎夷羌党项吐蕃匈奴肃慎渤海

女真

建州三卫

鲜卑

吐谷浑

乌桓

回鹘

乌孙

突厥

沙陀

色目人

西南夷

南诏

大理

三苗

壮族

6.中外关系

中外文化、经济交流丝绸之路

市舶司

古代中国的佛教

景教

摩尼教

伊斯兰教

南海交通

西域诸国

大宛

康居

月氏安息

大夏

身毒

大秦

张骞与班超

遣隋使

遣唐使

隋、唐与国

吐火罗

萨珊朝波斯

大食

昭武九姓

扶南

真腊

骠国

郑和下西洋

荷兰侵占台湾

耶稣会教士

倭寇

佛郎机

郑和

马可〃波罗

利玛窦

7.文化

先秦学校

稷下学宫

孔子与儒家

先秦诸子

墨子与墨家

老子、庄子与道家孟子

荀子

韩非

罢黜百家

玄学

理学

乾嘉学派

清今文经学

《九章算术》

祖冲之与圆周率《汜胜之书》《齐民要术》

《王祯农书》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

华佗

“药王”孙思邈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张衡

李春和赵州桥

纸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

火药武器

指南针

沈括和《梦溪笔谈》

皇史宬

天一阁

汲古阁

二十四史

中国古代历史体裁

编年体

纪传体

纪事本末体

纲目体

会要

断代史与通史

左丘明与《左传》

司马迁与《史记》

刘知几与《史通》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三通”

谈迁与《国榷》

(七)中国近现代历史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望厦条约

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

中法新约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辛亥革命

同盟会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中日“二十一条”交涉

巴黎和会

五四运动

五卅运动

省港大罢工

北伐战争

“四?一二”政变

南昌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

红军长征

“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

“七?七”事变

台湾光复

解放战争

(八)外国历史

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印度

古代中国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玛雅文明

印加文明

古代希腊

古代罗马

地理大发现

非洲奴隶贸易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欧洲工业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殖民扩张

英国东印度公司法国大革命

欧洲1848年革命普法战争

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1787年宪法门罗主义

美国排华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

东方会议

东京审判

(九)政论写作

政论写作要求考生写作一篇从思想、政治或社会伦理的角度分析、阐述有关问题的论说文。

三、考试的基本题型

主要题型可能有:专业词语解释,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包括古文阅读)和政论写作。

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

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考试时间为三小时。

传播研究院传播学专业复试笔试参考书目

专业/领域考试科目

(代码)

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

传播学9026

理论传播与传播史

①《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公

共服务与广播电视》

胡正荣中国广播电视

②《中西新闻比较论纲》童兵新华出版社

③《新闻媒介通论》袁军北京广播学院

④《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

系:目标与实践》

胡正荣中国广播电视

⑤《传播效果研究——起源、

发展与应用》

段鹏中国传媒大学

出版社

9027

应用传播

①《电视收视率解析》刘燕南北京广播学院

②《受众分析》刘燕南等译中国广播电视

③《电视传播研究方法》刘燕南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④《广播经营战略研究》凌昊莹中国传媒大学出

版社

⑤《媒介经营管理》凌昊莹复旦大学

9028

媒介与女性

①《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刘利群中国传媒大学

②《女性主义媒介研究》(荷)祖伦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

③《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

别与文化》

(美)朱丽亚?T.

伍德

暨南大学出版社

9029

国际传播

①《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法]阿芒·马特拉中央编译

②《国际传播学》关世杰北京大学

③《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

④《国际政治传播》李智北京大学

9030

教育学

①《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

或《教育概论》叶澜人民教育

②《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北京师范大学

③《外国教育史》王天一等北京师范大学

④《大教学论》夸美纽斯人民教育

9031

电视文化传播

①《传播学总论(第二版)》胡正荣清华大学出版社

②《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③《重组话语频道》罗伯特·C·艾伦

编,麦永雄柏敬

则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④《电视学》第二辑刘宏中国传媒大学出

版社

9032传播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

法》

柯惠新等北京广播学院9033传播心理学①《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北京广播学院

②《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刘京林等编著中国传媒大学

③《新闻心理学概论》刘京林北京广播学院

④《广告心理学》余小梅北京广播学院9034法学基础①《法理学》葛洪义中国政法大学

②《宪法学导论》张千帆法律

③《民法学》江平中国政法大学

④《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中国人民大学

⑤《影视法导论》魏永征、李丹林复旦大学

⑥《大众传播法学》魏永征、张鸿霞法学

传播学2012年复试分数线

专业代码专业(方向)名称学科门类总分

单科单科

(满分

=100分)

(满

分>10

0分)

020205产业经济学经济学340507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