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经济学重点

土地经济学重点

土地经济学重点
土地经济学重点

土地经济学

土地是有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现实的土地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

(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的功能

(一)承载功能

土地由于其物理特性,具有承载万物的功能,因而成为人类进行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空间和场所,成为人类进行房屋道路等建设的地基。

(二)生育功能

在土地的一定深度和高度范围内,含有许多滋生万物的生育能力,如土壤中含有许多营养物质以及水分,空气,还可以接受太阳光、热等,这些事地球上一切生物生长,繁育的基本环境和条件。

(三)资源功能

(四)生态功能:土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本系统

(五)财产和资产功能

土地的分类:按照地貌特征分: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按照土壤质地分:黏土、壤土、沙土

按照土地生产能力分: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

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分:集体所有、私有等

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土地利用是技术问题同时又是经济问题

垦殖系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建筑密度=建筑物占地面积/用地总面积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用地总面积

土地利用系数=已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

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性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土地利用的原则:(1)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

(2)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

(5)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农业区位论——杜能《孤立国》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农

产品的费地的距离。

工业区位理论

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克里斯塔勒

市场区位论——廖什

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特性及问题

(一)特性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较高

2、耕地质量差

3、土地利用率极低,耕地后备资源丰富

4、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二)问题

1、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2、土地开发利用方式粗放

3、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

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力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集聚经济: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的规模经济,就是集聚经济。

产生原因:(一)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

(二)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

(三)企业间交通、通信费用的节约

(四)消费的多样性

(五)公共铲平的存在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动因:

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角度看,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经济动因:

(1)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小规模农业经营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农民得收入显著低于非农产业的从业者,农民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2)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大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农民为了摆脱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的不利地位,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营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3)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动力工资开始上涨,劳动相对资本变得越来越昂贵,促使农业实现以资本替代劳动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迅速增大,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获得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从市场竞争角度看,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经济动因:(1)在国内市场竞争格局中,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比所处的不利地位,以及在农业产业链条中生产者与后续加工商和贸易商相比所处的不利地位,并不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基本完成而改变,反而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为了在相对不利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农业始终面临着扩大规模或者提升组织化程度的压力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农业被纳入WTO贸易体系之后,农业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为了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要求农业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对于我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来说,上述两类经济动因同时存在。经济动因的存在表明我国存在扩大农业土地规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是并不意味着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一定就会转变为现实。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条件:

(1)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以后获得的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2)农机水平的提高

(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

(4)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

(一)家庭经营型1、种植业专业户2、家庭农场

(二)合作经营型1、社区型土地股份合作社2、土地流转合作社

(三)企业经营型1、自有土地经营权农业企业

2、租入土地经营权农业企业

3、土地经营权入股性农业企业

(四)规模服务型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资源稀缺性

1、绝对稀缺性:马尔萨斯

2、相对稀缺性:李嘉图

3、静态经济理论:约翰穆勒

4、自然和谐论

(二)效率利用论

(三)极限增长论

(四)能力建设论

(五)绿色发展论

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或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所作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广义的土地利用规划从时间跨度划分,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规划;从行政区域划分,包括国家,省(市、区)、市(地)、县(市)、乡(镇)五级规划;从规划任务划分,包括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何详细规划。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经济制度、土地法权制度

(1)土地财产制度概念:因利用土地而产生对土地所有、占有、使用、处分等诸方面关系的总称。

(2)土地经济制度是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土地经济制度决定法权制度;

但土地法权制度反过来又具有反映、确认、保护、规范和强化土地经济

制度的功能。

(3)土地经济制度土地经济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规定。

(4)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它是整个土地财产制度的核心,是土地经济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这种权利可以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是一个“权利束”。这些权能在一般情况下是统一的,归属于一个主体,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分离的,分离于多个主题。

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

(1)完全性(2)排他性(3)恒久性(4)归一性(5)社会性

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的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所有权派生的财产权。

永佃权:由永佃权人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租金,为耕作和放牧的需要长期或永久使用土地,并获得相应收益的权利。永佃权实质上是土地用益权,使他物权的一种。土地抵押权:是以土地为标的物担保物权,土地受押人称为土地抵押权人。设定土地抵押权时,作为标的物的土地并不发生转移,它仍为土地抵押人占有和使用,只以其代表一定的经济价值的某项权利担保。

土地抵押权的特性:(1)土地抵押权的优先清偿性

(2)土地抵押权的附属性

(3)土地抵押权的不可分性

国有土地的具体范围包括:

(1)城市市区的土地。

(2)农村和城市郊区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

(3)国家依法征收的土地。

(4)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滩涂及其他土地。

(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

(6)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成建制地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的原属于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变革现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讨论

(1)实行单一的土地国有制

(2)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三元所有制

(3)实行农村土地私人所有制

(4)实行土地双轨所有制

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强制地转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中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标准

1、土地补偿费

2、安置补助费

3、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4、青苗补偿费

中国现行农地使用制度的显著特征

(1)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土地权能范围受到限制,权利内涵不很明晰的土地使用权。

(2)土地承包期尚不十分稳定

(3)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

“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

当前农地流转存在四个方面的限制:

一、土地流转市场不发达;

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非农就业机会制约了承包地的流转,农户承包地流转与经

济发展水平及劳动力转移紧密相关;

三、农村承包土地频繁调整严重制约了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

四、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制约了承包地流转的发展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的原因:

(1)缓解城市国有土地市场供求矛盾

(2)提高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3)增加农民集体收入和环节征地矛盾

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收益分配不合理

(2)行政干预较大

(3)流转纷争频繁发生,交易违约风险加大

(4)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5)一些地方领导急功近利,不从长远利益考虑土地资产的增值保值,二十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入作为补充财政收入的应急办法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可以采取协议、挂牌、招标、拍卖四种方式

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防止土地闲置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必须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动工开发期限开发土地。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征收相当于土地出让权出让金百分之二十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两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土地储备成本包括贷款利息、土地闲置税以及政府收回土地的损失;土地储备收益包括企业停工等待开发的损失、搜寻成本的节约以及低价差额等。

外部性与“涨价归公”是否合理?P247

中国土地收购储备运作模式:

一、市场主导型是指,土地储备中心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制定收购储备计划,通过与被收购单位协商,确定土地收购价格或约定土地收益分成,获取土地,然后对土地进行开发,最后出让给新的土地使用者

二、政府主导型是指,土地储备机构根据计划进行收购、储备和开发,再由土地管理部门根据用地需求实行统一出让。

三、政府与市场综合型是指,通过统一收购、统一征地、统一供应,将土地征收、收购储备、开发整理、供应与交易统一考虑

土地市场的特点:

1.地域性

2.竞争不充分性

3.供给滞后性

4.供给弹性较小

5.低效率性

6.政府管制较严

土地市场的功能: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3.有利于保护土地权益人的利益

土地市场运行的基本条件:

1.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2.明晰的土地产权

3.发达的土地经融市场

4.优质的中介服务

土地市场管理的手段

(一)法律手段

《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二)经济手段

1、税收措施

2、财政手段

3、金融措施

(三)行政手段

1、制定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

2、提出土地利用向导

3、建立交易许可制度和交易预报制度

4、建立土地储备制度

5、建立产权、交易等信息公开查询制度

自然供给:

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称为土地的自然供给。它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被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及后备土地资源。

土地的自然供给受下列因素所制约:

(1)具有人类生产生活的适宜条件

(2)具有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条件

(3)具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

(4)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

(5)具有最基本的交通条件。

土地经济供给的含义: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

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土地自然供给的

范围内变动

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产生活而言,而土地的

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现在的人类特别重视耕地或粮食用地的供给

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

是变化的、有弹性的,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更是不同的。

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

供给

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1.给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

3.社会需求

4.产品价格

5.土地开发利用计划

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2.扩大土地利用集约度

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4.调整消费结构

5.利用新技术

6.保护土地资源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地租的分析是以农业地租为典型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所以称为级差地租。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但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仅是形成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因为它是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自然基础,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基本主义经营垄断。正是由于这种有限的优越自然条件被部分经营着垄断,因而能获得持久而稳定的超额利润。而在土地所有权存在的条件下,这部分超额利润就要转化为级差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占有。因此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不是使这个超额利润创造出来的原因,而是使它转化为地租形式的原因”。

级差地租一形成条件

第一、土地肥力的差异是级差地租一的形成条件之一。具有不同肥力的土地,首先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其面积都是有限的。由于土地肥力的差异,在同等投资的情况下,其产量和收益也会出现差异,肥力较高的土地会因其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超额利润。

第二、土地位置(据市场远近)的差异也是级差地租一的形成条件之一。即使土地肥力相同,产量相同的地块,由于距市场远近不同,其运费和收益也会出现差异。由于距市场较近地块的运费较少,因而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二形成条件

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农用地被非农业部门大量占用而日感稀缺,而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却越来越多,推动农业日益采用集约化经营方式。同时,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也为农业集约化经营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实行集约化经营,就要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每次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必然会有差异,只要高于劣等地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就会产生超额利润。这种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即为级差地租二。

由追加投资带来的超额利润,是级差地租二的实体。不论优等地还是劣等地,只

要追加投资所获得的较高劳动生产率形成超额利润,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最终都会转化成为级差地租二,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但转化的时间和方式与级差地租一不完全相同。地租额的高低是在土地出租时在租约中确定的。地租额一经确定后,在租约有效期内,由农业资本家连续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会全部落在农业资本家手里。但到租约期满时,土地可能产生的级差地租二,在签订新租约时,就会因租金的增加全部或部分转归土地所有者占有。因此,农业资本家都希望签订长期租约,土地所有者则力求签订短期租约,这就表现为农业资本家在租约有效期内,为了尽快获得投资收益,往往回避长期性投资,甚至不惜以各种手段拼命掠夺地力。

级差地租一与级差地租二关系

级差地租一与级差地租二虽然各有不同表现形式,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在二者关系上,级差地租二要以级差地租一为前提和基础。

绝对地租:

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农业中能够形成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实体)的条件。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使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并使之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地价理论的主要观点:

1.自然状态的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

2.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

3.土地资本的折旧和利息同样决定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的特点:

1.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

2.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土地不依生产成本定价

3.土地价格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决定,而土地需求影响更大

4.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

5.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

1.一般因素:经济发展状况;财税体制;相关政策;城市规划;城镇化发展速

度;土地资源禀赋;土地产权状况

2.区域因素:区段位置;基础设施条件;规划限制;环境质量

3.个别因素

基准地价是有县(市)以上政府制定、发布。作用主要是(1)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地价的依据(2)引导投资决策,促进土地有效利用的手段(3)国家征税和税制改革的依据(4)市场交易价和清产核资价的基础。

城镇土地基准地价是指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或者土地条件相当的地域,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法定的某一时点的最高年期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区域平均价格。

标定地价是政府根据地价管理需要评估的具体宗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管理条件下某一日期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发展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层次的房地产金融体系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

1.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2.逐步探索发型土地债券

3.试行土地股份化运作

(三).建立多种形式的房地产金融机构

1.房地产金融的专门机构,如土地银行、抵押银行和储蓄银行等

2.房地产信用合作社

3.房地产金融公司

(四).创新房地产金融业务产品和服务

1.加快推进抵押贷款证券化步伐

2.试行开办多种形式的土地抵押贷款

3.逐步放开商业银行、社保基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相对较高的企业债

券、产业基金的限制

4.创新个人住房贷款保险品种

(五)规范政府行为,创造公平、有序、透明的房地产市场环境

1.国家房地产销售管理和抵押登记管理部门应根据《物权法》的要求,在全

国范围内统一限售登记和抵押登记制度,规范销售登记和抵押登记的程序、收费标准及相应责任,建立起统一、规范的销售登记和抵押登记制度。

2.提高销售门槛

3.完善行业监督机制,规范房地产评估师和房地产估价机构的执业行为

4.培育房地产拍卖市场

5.加快房地产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制度的建立

(六)健全房地产金融环境,加强监督,确保持续健康发展

1.完善个人征信系统,控制贷款风险。

2.加强监督,防范恶性竞争

3.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土地税收的概念:是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强制、固定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土地税收的功能

(一)防止地价上涨过快,抑制土地投机

(二)引导土地利用方向,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三)调节土地收益分配,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

(四)保障财政收入,筹集公共设施建设资金。

土地增值税的税率实行四级超额累进税率:(1)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的部分,税率为30%(2)增值额超过扣除金额项目50%,未超过100%的部分,税率为40%(3)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100%,未超过200%的部分,税率为50%(4)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0%以上的部分,税率为60%。

土地经济学 重点简答题

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与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建设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随之发生。推动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转移;有利于农业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有利于农业的科技化投入,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与生态化农业发展,实现土地和其他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循环农业:有利于农业市场化的形成;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扮演好自己在土地流转中的角色;从而确保农民收入增加、财政增收、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及其含义 方式: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 转让是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出租是指承包方作为出租方,将自己承包期内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收取租金的行为。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应该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 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1)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

土地经济学答案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C )。A、所有权形式B、经济用途C、质地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7.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8.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9.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0.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1.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1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14.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15.迄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社会生产方式有( C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16.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7.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8.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B )。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占有权 D、土地处置权 19.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使用制是由( C )决定的。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占有制度 20.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的(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1.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是(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2.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手段是( A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3.在封建社会,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C )。 A、农民 B、手工业者 C、地主 D、商人24.就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关系而言,“两权”合一的是( C )。 A、地主 B、佃农 C、自耕农 D、农奴25.土地租赁权人为取得土地租赁权就必须向出租方缴纳( C )。 A、管理费 B、使用费 C、地租 D、以上都是 26.现实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且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成果的( C )。 A、自然——历史综合体 B、自然——地理综合体 C、自然——经济综合体 D、自然——政治综合体 27.可以作为土地自然属性反映的是( A )。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28.人类在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中产生了( B )。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29.在奴隶社会中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B )。 A、奴隶 B、奴隶主 C、农奴 D、商人30.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资源的是( B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级土地市场 二级土地市场 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土地——地球陆地一定高度、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 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P3 2.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 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利用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P15 3.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 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P16 4.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而产生的土地收益 分配问题,具体包括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土地作为商品买卖而形成的价格、土地作为标的担保物形成的债务抵押关系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P16 第二章 5.土地利用——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 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P26 6.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影响的变化 程度。P27 7.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 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P27 8.土地开发——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 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P28 9.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续效益, 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的需要。P29 10.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 较。P37 11.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过程和结果符合生态平衡规律。 P39 12.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土地利用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 的政治和社会影响。P43 第三章 13.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 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P44 14.土地利用集约度——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数量。 15.土地肥力——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的客观属性。P46

土地经济学试卷(附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土地经济:是指土地制度、土地利用、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经济关系及经济理论问题。 2、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估价: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根据土地的权利状况和经济、自然属性,按土地在经济活动中的一般收益能力,综合评定出在某一时点某宗土地或某一等级土地在某一权利状态下的价格。 4、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5、土地市场:是指从事土地这一特定商品买卖的场所或接触点,本质上是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l、水田、望天田都是用于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望天田没有。(对) 2、土地供给决定土地的价格,土地价格影响土地需求关系。(错) 3、土地供给量增大,土地价格必定下降。(错) 4、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的。(错) 5、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面积保持不变时,资本或劳动每一投 入单位的边际产品通常随着该种投入数量的增加而下降。(错)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规定,参加拍卖活动的竟买人一经应 价,不得撤回,当其它应价人有更高应价时,其应价即丧失约束力。(对)

7、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县级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对) 8、当某类用地的地价上升或下降时,会引起该类用地经济供给量的增加或减少。(对) 9、由于在物理形态上房屋不能离开土地而存在,因此房屋产权和土地产权是不可分的。(错) 10、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错) 三、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1.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 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4.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基础是( D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5.对于土地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弹性的是( B )。 A、土地的经济供给 B、土地的自然供给

智慧树知 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土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A:对 B:错 答案:对 2、土地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认识的深入而变化。() A:对 B:错 答案:对 3、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A:对 B:错 答案:对 4、土地经济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包括土地报酬递减、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A:对 B:错 答案:对 5、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供给稀缺性

D:质量差异普遍性 答案: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普遍性 6、土地的功能包括()。 A:生产(养育)功能 B:仓储功能 C:承载功能 D:景观功能 答案:生产(养育)功能,仓储功能,承载功能,景观功能 7、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答案:自然特性 8、土地的概念中包括以下哪几部分()。 A:岩石 B:矿藏 C:土壤 D:水分 答案:岩石,矿藏,土壤,水分 第一章 1、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来划分,土地利用的目标是()。

A:经济目标 B:生态目标 C:社会目标 D:物质产品 答案:经济目标,生态目标 2、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包括农田的生态效益分析、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农业生态效益分析、非农建设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价。() A:对 B:错 答案:对 3、()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A:土地开发 B:土地利用 C:土地复垦 D:土地整理 答案:土地利用 4、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包括() A:经济问题 B:社会问题 C:生态问题 D:技术问题 答案: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技术问题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产权20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

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 A、土地储备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地登记制度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 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B、人均粮食占有量 C、土地的利用率 D、人均耕地占有量 )(首次系统地论证了土地位置与地租的关系的科学家是:、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5.土地的经济供给: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8.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1.土地利用规划:对过去土地利用经验的系统总结,并用于指导今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既包括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设想,也包括对已利用土地的合理调整及挖掘土地潜力的措施。 18.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 24.土地权属管理:是国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及调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一种管理,其中包括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必要限制。 25.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采用行政的、经济的和规划计划等手段,确定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方式,以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一种管理。28.土地抵押权:指土地受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移转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拍卖价款作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 30.无偿无限期使用:是指国家机关、学校等从国家得到土地时不支付地价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交纳地租,或者土地使用费,也没有定具体明确的土地使用期限。 34.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36.收益还原法:是将土地的纯收益按一定的还原利率资本化,在一定的贴现利率下,土地未来纯收益的贴现值总和。 42.土地税收:是国家以土地作为征税对象,凭借政治权力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的、强制的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二、简答题 1.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1)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3)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4)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5)一定的交通条件。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6.简述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 (1)通过退林还地、退渔还田等措施恢复一部分耕地。(2)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及工矿废弃地以增加耕地面积。(3)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4)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5)政府制定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多用建成区土地,少占用耕地。(6)深入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一套节约用地的机制。(7)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速度的土地管理体制。 7.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1)国家应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2)制定土地利用规划。(3)改革土地使用制度。(4)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5)税收对于实现土地利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土地的概念 地水面。 2.土地的特性 (一)自然特性(1)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 (2)面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地利用 (3)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 (4)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用 (二)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E SP=0 经济供给——0

最新土地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 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 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 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 2、生产功能 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内容:1、土地利用程度 2、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效率

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 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 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 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9、土地开发:一般来讲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10、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内容:1、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分析 2、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4、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5、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意义:明确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找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定规划目标和选择规划目标的途径、措施提供依据。(网上搜)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102条)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C )。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C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D )。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B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1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21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 22(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叫做( C )。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地价:指土地所有者向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 (5)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6)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6)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因而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7)建筑地段地租: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资本家为了使用土地,获得建筑场所而缴纳的地租。 (8)城镇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内,在设定的土地开发程度、容积率等条件下,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按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时点法定最高出让年期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土地面积的区域平均价格。 (9)农地基准地价:在划分土地均质地域的基础上,以农用地纯收益为依据,采用对一定均质地域取样本地价数据加权平均作为农用地的基准地价。 10)标定地价:根据政府管理需要,评估的某一宗地在正常土地市场条件下,于某一估价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它是该类土地在该区域的标准指导价格。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及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产流转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进入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 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是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经济学教案

4-3 《土地经济学》教案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土地的基本特性、分类及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掌握土地利用的基本理论,并用于对我国土地利用实践的分析;了解土地制度的内涵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如何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掌握地租、地价和土地市场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资产流转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对我国的现状进行评价,提出改革的方向。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28学时,教学实践4学时,共32学时。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性 一、土地的概念 从横的角度看,有四种观点:土地即土壤;土地即陆地及水面;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土地即地球表面。 从纵的角度看:“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个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能量”——马歇尔 “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伊利 综上所述: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二、国土的概念 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 三、土地的特性 1、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2、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第二节土地的功能与分类 一、土地的功能 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 派生:资产功能;景观功能 二、土地的分类 (一)按经济用途分 1、农用土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 2、非农业生产用地:厂矿用地;交通用地 3、城乡居民点用地 4、水域:河流;湖泊;水库;其他 5、特殊用地:休息用地;自然保护区;军事用地;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共分8个一级类型,46个二级类型。 8个一级类型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交通用地、未利用地 (三)新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一级(3个):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二级(15个):A.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 B. 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特殊用地、交通用地、水利建设用地; C. 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 三级(71个):略 (四)国外分为10个类型: 住宅用地、工商业用地、耕地、林地、牧场和放牧地、矿业用地、娱乐用地、交通用地、服务性用地、裸露和荒芜的土地 第三节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包括四个方面:市场;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土地利用经济;土地制度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

土地经济学考点总结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 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自然特性:位置的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名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 度,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资产流转(土 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研究的是土 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另一个侧面) 研究方法:抽象思维、系统分析、微观与宏观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 ★土地利用: 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内容:⑴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⑶编制土地利用规划;⑷土地开发 (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⑸土地保护 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影响因素:(土地能否被利用及利用效率高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各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表现出的作用不同生产力水平较低 时,自然因素是第一因素,提高后,人类具备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较高 能力,就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土地利用的方向与方式 ★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 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原 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小于1,设在产品中心消费 区;大于1,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等于1,之间的任何一点劳动系数=劳 动成本/地域重量 ★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问题与对策: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A城市规模大,人流物流剧增,公共设施不堪重负、工业布局、土地区位利用不合理、交通堵塞B从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调整开始, 借鉴城市布局原理,优化城市空间各项用地,特别是各功能区的组合关系。 遵循土地分区原理调整城市不同类型土地利用 中小城市:1.以土地利用的区位原理为基础,在分析土地利用区位效益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安排好各业用地;在分析研究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 宏观角度规划好功能区的空间组合。2.充分研究各个中心城市的形成过程特 点与城市定位,并据此确定预期相适应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3. 注重市场机子的调节作用。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有答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有答案)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填空,20分;单项选择,30分;问答35分; 一、名词解释: 1、级差地租:所谓级差地租就是那些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主要指质量,位置等)产生的农业超额利润。 2、土地所有权: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3、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量随着土地某种用途利益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4、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劳动与资金达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适合度)时,土地吸收劳动、资金的数量。 5、基准地价:对不同地域或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最高年限期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6、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获得信用的担保,来获得资金融通,并主要用于同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7、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8、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9、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 10、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11、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12、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3、资本化原理:把那些源源而来的收入之流转变为一个价值资金的过程就叫做资本化。 14、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 二、填空: 1、在分析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时,关键要掌握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劣等地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土地经济学-答案

《土地经济学》 [单选题] 1:狭义的土地是指参考答案:C A:土壤B:陆地及其陆地上水域C:纯陆地部分D:地球表面 2:提出工业区位理论的是参考答案:B A:屠能B:韦伯C:克里斯塔勒D:勒施 3:对生产活动来说,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最佳选择的范围应在报酬变化的()阶段之内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参考答案:C 4:适用于城市及郊区土地市场发育较好的地区而不适用于农村和农用土地价格评价的方法是 A:土地批租法B:市场比较法C:预期价值法D:剩余法或假设开发法参考答案:B 5:广义的土地是指参考答案:B A:土壤B:陆地及其陆上水域C:纯陆地部分D:地球的表面 6:衡量农业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是参考答案:B A:建筑密度B:水面利用率C:容积率D:土地利用系数 7:在实际中人们应该节约使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由于土地参考答案:B 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 8:耕地占用税属于参考答案:C A:所得税类B:财产税类C:行为税类D:流转税类 9: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参考答案:A A:80元B:95元C:40元D:100元 10:[单选题]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参考答案:A A:80元B:95元C:40元D:100元 [论述题] 1.什么是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二者有何区别? 答: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土地经济学重点

土地经济学 土地是有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现实的土地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 (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的功能 (一)承载功能 土地由于其物理特性,具有承载万物的功能,因而成为人类进行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空间和场所,成为人类进行房屋道路等建设的地基。 (二)生育功能 在土地的一定深度和高度范围内,含有许多滋生万物的生育能力,如土壤中含有许多营养物质以及水分,空气,还可以接受太阳光、热等,这些事地球上一切生物生长,繁育的基本环境和条件。 (三)资源功能 (四)生态功能:土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本系统 (五)财产和资产功能 土地的分类:按照地貌特征分: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按照土壤质地分:黏土、壤土、沙土 按照土地生产能力分: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 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分:集体所有、私有等 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土地利用是技术问题同时又是经济问题 垦殖系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建筑密度=建筑物占地面积/用地总面积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用地总面积 土地利用系数=已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 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性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土地利用的原则:(1)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 (2)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 (5)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农业区位论——杜能《孤立国》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农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终极版

土地经济学(第三版)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土地资源: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作为人类生 产、生活和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来源。 二、土地资产:是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力 三、土地的特性 A 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的原始性 2)土地面积自然总量的绝对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不可搬动性 4)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5)土地的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 6)土地利用的生态整体性、多异性、多样性、 B土地的经济特性 ①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②土地利用中土地用途和地价变动的滞缓性 ③农业用地和城乡建设用的均有一定的合理利用的集约度 此外,还存在有土地利用的适度规模性和集约性、粗放性;土地投资效益的积累性和扩散性;土地和土地市场的特殊性;土地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及土地价值的二元性 四、土地的功能

A 承载功能 为人类提供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基地、场地、空间、道路和立足地,而成为生存和生产活动的基地在发生作用。 B生育或生产功能 土地作为基本生态环境要素、基本资源和生产资料,为人类社会和生命系统提供产品所具有的生育和生产功能,包括为人类和一切生物提供各种必须的生物产品、营养品和矿产品、原材料和动力资源。 C可耕功能 D资源功能 土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E土地的其他功能 ①土地的生态功能 ②土地用途与功能的社会化和多元化 ③土地的资产积蓄和增值功能 ④土地的景观功能 第二章人地关系理论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 1、概念: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已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牧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