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部控制环境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环境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环境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环境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环境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对于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主要是从发展历程,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梳理出人民对于内部控制环境对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影响是有一个过程的,是从从不认识——初步认识——认识到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的学者在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采取措施进行优化方面均有深入探讨,对我们在实务中进行内部控制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并通过列举相关案例来展现内部控制环境方面做得优秀的企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功,而如“三鹿”“中航油”等企业在内部控制环境上的不重视引发了企业的倒闭破产,强有力地证实了企业需要重视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在案例上研究的丰富却显示了在实证研究上的匮乏,目前,需要在内部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公司治理有效性方面加强实证研究。

【关键字】内部控制环境企业环境因素

一、内部控制环境的发展历程研究

内部控制环境是随着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提出来的新概念,其内容也随着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日益完善和丰富。内部控制环境的发展历程也就是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1.1国外内部控制环境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在国外发展历史悠久,先后经历了内部牵连、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四个时期五个阶段。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将结合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进行。

(1)萌芽期——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前)

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发展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控制环境尚未出现。古罗马帝国宫廷库房采用的“双人记账制度”是内部控制雏形的表现形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也就成为迫在眉睫之事,逐步形成了内部牵制,其目的是查错防弊,通过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的手法,当时还未形成控制环境意识和系统控制的概念。

(2)发展期——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末)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程序委员会于1949年首次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定义,其后的多次定义也是从财务审计的角度进行,限制了内部控制实践和理论发展。1980年3月召开的内部审计师大会首次将内部控制环境的有关因素引入了内部控制系统。这些因素有:组织计划、责任的确定和授权、监督程序和预算控制,员工雇用计划和财务人员培训计划,保证相关职员保持较高的行为道德标准的方法和措施1。此时,人们对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产生的重大影响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内部控制中开始考虑控制环境的问题。

(3)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1988年5月,AICPA正式以“内部控制结构”这一概念代替“内部控制”,并指出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控制环境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种环境的总称。将刚开始人们只是把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外部因素来看待到把控制环境当成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首次正式把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

20世纪90年代后,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开始步入一个以强调“内部控制1董惠良,王浪庆.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思考.华东经济管理.2006.4

——整体框架”为主导的新阶段。1995年AICPA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中指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而内部控制环境包括诚信的原则和道德价值观、评定员工的能力、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责任的分配与授权、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

(4)完善期——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2004年9月,COSO正式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将原先的五要素扩展为基于风险管理的八大要素,分别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突出了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理念。该框架将原来的“控制环境”定义为“内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风险管理哲学和风险偏好;员工诚实度和道德观以及企业经营环境,融合了风险文化,比传统的内部控制环境要是内容更加饱满和丰富。

1.2国内内部控制环境发展历程

我国对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是随着内部控制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所以对内部控制相关法规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清晰看到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发布实施、企业文化等一系列内部控制环境相关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及应用,我国对控制环境建设逐步重视,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规范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以下是1996年以来的内部控制环境的相关法规介绍,如图:

表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是逐渐深入的,愈发认识到内部控制环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财政部等六部委还于2010年4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连同之前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内部环境类指引在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五方面规定了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足见我国对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重视。

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看:随着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内部控制环境也随之发展。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经历了从理论空白——控制环境——内部环境的逐步深化过程。内部控制环境的定义不断完善,内涵不断丰富,提出的要素基本涵盖了内部环境的各个方面。控制环境在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COSO内部主体框架中阐述到内部控制环境是其他所有构成要素的基础,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塑造者企业文化站“最高层的基调”。

二、内部控制环境构成要素

关于内部控制环境的要素的相关研究有:赵雯(2001)认为控制环境包括治理结构、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价值观与道德观、还包括法律与信用等。王敏(2002)和张明煌(2002)将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审计委员会、人力资源管理等作为控制环境的主要内涵。

何红渠(2002)提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应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所有者层次,即以公司治理结构为起点,改善所有者对经营者受托责任的监督环境,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董事会、内审机构的设置等;第二层是经营者层次,即以公司经营为起点,改善机构经营者履行经管责任的环境,包括构建组织机构、信息系统的构建、企业文化的建设、管理者素质与品行等。李雨生(2002)把控制环境归纳为管理当局的价值观和经营风格、对财务报告准确性和可靠性和信息系统的态度以及对涉及和建立控制业务活动的能力等几个因素。

张凤新(2007)认为可以把影响内部控制环境的因素划分为外层环境和内层环境,外层环境即社会环境层,属于外在的制衡力量,是对内控环境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包括了经济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社会监督与约束环境;内层环境又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与企业的制度、组织及人员有关的因素称之为硬环境,而与企业价值、企业文化有关的因素称之为软环境。宋寅虎(2010)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个是涉及经济、政策、文化、技术和行业等因素的外部环境因素,另外一个则是包含经营理念因素、组织因素、人员因素与文化因素的内部环境因素。

在内部控制环境研究上,有的学者将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分层,然后分别进行讨论,能够清晰明确地将内部控制环境的各层的构成要素表达出来。其大部分学者均认为内部控制环境包括了经营方式、组织结构、审计委员会、企业的文化以及经营者的理念。也有学者从内部控制系统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考虑到企业不是一个封闭的实体,需要不停地和外界环境进行互动,所以外部环境对内部控制环境也有重要影响,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了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环境和技术环境。

三、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缺陷

研究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缺陷往往结合内部控制环境的改善和优化进行。黄世忠(2001)从强化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内部控制环境在四个方面的缺陷影响

了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1)股东的权益意识淡薄,对经营者的约束虚化;(2)商业银行作为主要资本提供者缺乏应有的监督权,公司经营者容易滋生道德风险;(3)董事会定位不明,缺乏分工;(4)关键人控制现象十分突出,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范年茂(2003)认为,上市公司容易出现短期行为,董事会不能发挥应有的监督管理作用,内部审计没有具备应有的有效性。郑海英(2004)从控股股东与社会公众股东的权利失衡问题入手,分析了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造成目前上市公司经营效果低下、会计信息失真和守法经营观念弱的重要原因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存在根本缺陷,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中很少关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方,即控股股东和社会股东之间存在的权利失衡而产生的问题。彭鋆(2005)、殷炜(2005)、刘静(2005)和李竹梅(2005)等人认为,我国内部控制环境存在如下缺陷: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相互制约的法制环境,内部审计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有待完善,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刘治宇(2007)分别从内部控制的内、外环境进行研究,认为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在治理结构、组织结构模式、企业的文化和内部监督方面存在着问题,而在外部环境上主要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许延明(2008)指出企业漠视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的根源就在于内控环境,在于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和认识。

从上述学者的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出,尽管各学者是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内部控制环境,但得出的结论类似,大部分学者认为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缺陷主要是在公司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和企业的文化,以及管理者的意识淡薄,关键控制人的现象存在。

四、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

李若山等(2002)认为:企业缺少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较为薄弱时最容易发生企业舞弊,高层管理者缺乏正直的品质和道德水准是舞弊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要放置和发现企业舞弊,必须从员工自身素质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双管齐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企业文化教育,提高员工的素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重视独立外部审计的作用。范年茂(2003)建议从独立董事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内部审计、监管与处罚四个方面重塑上市公司的内控环境。刘静(2005)和李竹梅(2005)借鉴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界定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在这方面存在的缺陷,认为当前我国企业界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是运用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管理水平,重

塑上市公司的内控环境还应该处理好内部控制点和面的。许延明(2008)指出内部控制的制定与执行都取决于人的素质与观念,要从强化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入手,才是治理内控环境的关键。

五、内部控制环境的相关案例研究

王敏(2002)发现了海尔的内控环境的亮点,认为海尔之所欲能够从弱到强,走出国门的发展历程在于内部控制环境的逐步完善。曾康霖(2005)认为“中航油”是因为掌握的是国家的钱,才会不计较成本,不在乎回报,敢于冒风险。刘星(2006)从双汇集团良好的组织结构、清晰的职位层次顺序、顺畅的意见沟通渠道、有效的协调与合作体系等良好的内控环境出发,认为企业内控环境影响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效果。毛华静(2004)肯定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是内控环境建设的成功典范,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王毅(2008)认为法国兴业银行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根本在于企业内部的控制环境因素。首先,构成内部控制环境的各要素本身就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其次,内部控制环境决定了企业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要素作用的发挥,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基础。李若山、吴益冰(2009)对中信泰富远期合约巨亏案例进行系统分析,分析得出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整个内部控制可能存在严重缺陷,中信泰富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公司治理机制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王芳(2009)、袁敏(2009)等分别对三鹿奶粉事件进行分析,均认为内部环境要素是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涵盖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石,决定了其他要素作用发挥,是其他要素的基础。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内部控制环境做得好,则可能使得企业越做越成功,从国内走形国际,最后在全球树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形象。反之,则有可能导致企业倒闭、破产,此类案例也比比皆是。

目前,关于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分析和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等,并对相关典型的案例进行研究,生动形象地剖析内部控制环境对企业的成败的重要影响,着重指出了要重视内部控制环境。但是在内部控制环境对公司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方面缺少相关研究,可以考虑在这一方面加大研究的力度,利用上市公司的数据,对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性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加快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同时,对于内部控制的优化措施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要贯彻到实际工作中,特别是企业的文化建设,要成为全体员工的思想指导,融入到企业的政策,战略、流程等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赵雯.论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J].同济大学学报,2001,(9).

[2]范年茂.企业内控环境的缺陷与完善[N].光明日报,2003,(5).

[3]黄世忠.强化公司治理,完善控制环境[J].财会通讯,2001,(1).

[4]曾康霖.因为“有恃”,所以“无恐”——“中航油”事件引起的思考[J].银行家,2005,(4).

[5]刘静,李竹梅.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5,(2).

[6]王敏.从海尔的发展历程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J].财会通讯,2002,(5).

[7]王芳.基于三鹿事件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J].会计之友,2009,(6).

[8]毛华静.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引发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4,(2).

[9] 李若山,吴益冰.企业如火热管理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风险——基于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港元案例分析[J].审计与理财,2009,(1).

[10]刘星.从双汇集团的发展历程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04).

[11]张凤新.影响我国内部控制环境的因素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12] 王毅.从法国兴业银行案例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性[D].上海.复旦大学,2008.

[13]赵迪.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冯培根(2000)认为,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强化内部监督,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文章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对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Lauraf.Spira(2003)指出 Turnbull 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 》的文献综述 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部控制基本规》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部控制的概述 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

理等领域。由于该指南是COSO一系列报告的延伸,它所阐述的一些准则适用于所有规模的公司,尤其对小企业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大参考意义。2006年5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第32号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次对上市公司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2008年6月28日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并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围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对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部控制的研究上,很少有人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小企业之上,这也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部控制极其落后的现状。 程晓峰认为部控制制度的定义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员工之间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其程序的总称,它不是规章制度,也是部管理,更不是组织计划。部控制要以有效为前提,其关键是作为部控制主体的经理和员工。 《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将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效的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各项经济目标能否实现、经济效益能否达到,也是我国

国内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速度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组和配置的程度不断提高,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挑战,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企业制度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的探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内部控制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对内部控制问题逐渐关注,研究日趋繁荣,但未形成共识。进入21世纪,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散见于专家学者的文章中,但也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部会计控制等方面来做研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兴起和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入,政府部门和相关协会开始重视推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有关规定见诸于若干法律、法规文件,但至今尚未提出类似COSO 报告那样受到广泛认可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总体构想、内部控制的评价、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企业内部审计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归纳,以反映当今内控研究领域的现状以及提出一些实质性建议。 二、关于内部控制的总体论述 吴水澎等(2000)从控制论原理出发,对内部控制做了多层面的理解;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即COSO报告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创新特点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和团体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准则或指南,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 程新生(2004)以委托代理理论、组织学理论解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以科学决策和效率经营为核心,以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为纽带,建立治理型内部控制;指出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 林钟高、郑军(2007)在分析评述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引入契约经济学理论,首先确立了内部控制的契约属性,是一种评价利益关系的契约装置。同时从新制度经济学出发,进一步论述了内部控制契约是企业理性的各个要素主体之间关于经济利益的分配而构建的一个旨在协调其经济活动有序、有效运行的

内部控制—国外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频繁出现财务丑闻,如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社会各界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关注度日渐上升。国外学术界比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对内部控制研究,因此本文对国外近20多年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进行了归类综述,主要从内部控制的需求、质量及重大缺陷披露等方面进行了文献梳理。最后,本文进行了文献评述,希望本研究能给国内的内部控制研究以启示,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需要的内部控制体系。 关键词: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一个会计程序或系统,旨在提高效率确保政策的实施、捍卫资产、避免欺诈和错误(Hamed Arad和Babak Jamshedy-Navid,2009)。现今,内部控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引起了政府、企业参与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务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特别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20年前,国外学者率先开展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法丰富,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管理报告 McMullen,D.A.和K.Raghunandan和 D.V.Rama.(1996)通过对具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大公司来说,小公司在没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情况下更可能出现财务报告问题,即是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收益对小公司来说更大。Hermanson(2000)调查了9个不同的财务报表使用团体以分析对内部控制报告的需求。结果表明所有使用团体都认为内部控制报告很重要,并且发现自愿内部控制管理报告提升了内部控制质量,提供了超出审计财务报表的额外信息;内部控制管理报告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指引;而大家对于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信息内容没有太多的反应,与个体投资者和内部审计员相比,经理人员更不可能认同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价值。 Scott N.Bronson 和Joseph V.Carcello和K.Raghunandan(2006)通过分析1998年期间397个中等大小的公司,测试公司特征与公司年度报告中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自愿性之间的联系。发现有高销售增长的公司更不可能自愿发布内部控制管理报告,即发布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可能性与销售增长负相关;同时证明了公司具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可能性与公司大小、审计委员会会议数量、机构股东百分比、收入增长之间正相关。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之欧阳家百创编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欧阳家百(2021.03.07)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

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等领域。由于该指南是COSO一系列报告的延伸,它所阐述的一些准则适用于所有规模的公司,尤其对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大参考意义。2006年5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第32号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2008年6月28日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对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上,很少有人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小企业之上,这也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极其落后的现状。 程晓峰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员工之间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其程序的总称,它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开题报告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湖南工业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014届) 学院(部):财经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学生姓名:彭瑶 班级: 103班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谢刚职称:讲师 2013年 12 月 22日 3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一、结合课题任务情况,查阅文献资料,撰写1500~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目标由单元到多元、对象由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而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不断认识,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卡德伯利报告(1992)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 特恩布尔报告(1999)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中特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 DECD《公司治理原则》(2004)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则等。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政府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的。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过程中,内部控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突破,特别是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不断发展。 吴水澎(2000)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阎达五(2001)也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李连华(2005)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阎达五、杨有红(2001)则将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结合起来,认为内部控制外延的拓宽正是由公司治理机制变化所致。因此他们建议采取双管齐下和分两步走的战略建立内部控制框架,认为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特别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认为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

内部控制评价_国内外文献综述_谢元萌(精)

有学者主张运用经济学资产专用性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明确公允价值是资产专 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有机统一。按专用性水平将资产分为三类:通用性、低度专用性和高度专用性。通用性资产采用层级1报告公允价值,低度专用性资产采用层级2 报告公允价值,且此两类资产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报价体系,高度专用性资产采用层 级3报告公允价值,形成以报告主体为导向的报价体系。虽然资产专用度高,受市场 影响不大,但其价值由报告主体来决定,仍会产生我们上述所议的管理操纵问题,所以,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应加强公司的治理机制。 四、政策建议 (一尽早出台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导性细则 我国当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要求及方法只是散落在各个具体准则之中,缺乏公允价值计量的统一框架。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现有市场特征对公允价值计量制定相关的会计处理规定,并提供详尽的操作性指导。2012年5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对有效规范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提高披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尽快实施该准则,以适应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需要。 (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有研究证实公司治理对层级信息的相关性有重要影响,在层级3中表现尤为明 显。因此通过合理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监管来协调内部和外部人员的利益冲突,为公允价值的估值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基础和制度基础。另外,还需注意加强公司 管理层、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以保障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性和估值过程的公平与恰当。 参考文献:

[1]W.B.Thomas,Han Yi.Value Releva nee of FAS No.157 Fair Value Hierarchy In formatio n and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 nance Mcha ni sms [J].The Acco unting Review,2010,(85. [2]张曾莲,雷崇信.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一基于金融危机前后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允价值项目的统计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04.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内部控制评价:国内外文献综述 ◎文/谢元萌 摘要: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以及内 外部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关注度的提升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的重要性,学术界也越来越关注内部控制评价问题,如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研究、体系构建、指数构建等,本文在全面阅读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方法、指标、规范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主要观点与成果分类进行了综述,进而对此方面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环球通讯、世界通信等一系列财务造假丑闻相继爆出 其中众多企业失败案例的出现是由内部控制的缺失及无效导致的。自此,国内外相 继颁布了有关内部控制的法规,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中包括内控评价指引、内部控 制审计指引,不仅政府主管各部门相继颁布内部控制评价相关的规章,学术界也越来 越关注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特别是现在有关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的文献越来越多。 、国外内部控制评价综述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概要

?财经纵横 Consume Guide ?Finance Realm ■陈雯卉南京财经大学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关键词]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被视为是一种解决许多潜在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目前我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却是“杂乱无章”的,因为目标和需求的不同,人们赋予了内部控制不同的含义和目标,这些都导致了理论上的混乱和实务上的偏差。现从内部控制的存在的问题、内部需求差异、内部控制目标及内部控制的定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内部需求差异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定位一、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二、内部控制需求的差异 三、内部控制目标 四、内部控制的定位 五、我国的内部控制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很多人倾向于总结或者展示某些企业的所谓的成功经验,却很少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研究,也许有人更加推崇从实践或者实证的角度来研究,尽管这似乎是一种“大势所趋”,但是,很多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将经济学的规范方面与它的实证方面割裂开来是不可能的,因为实证分析选择概念的分析框架必定包含有经济学家对框架质量的价值判断(对各种评价标准所加的权重以经济学家的价

值判断为基础。如果经济分析的不可回避的规范本质得到承认而不再坚持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割裂,那么经济学就会成为更加客观和科学的学科。”[澳]杨晓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所以目前来说内部控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零散、分散,还没有发展到系统、统一的境界。 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始终是处于一个混沌的状态之中。理论的研究总是源于一定的需求,从总体上来说,内部控制理论需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审计人员。(二企业管理层。(三外部监管者。(四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五其他人。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相关各方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使用存在很大的不同,从而引发他们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在范围、内涵、目标、内容上都存在很大差异,产生了概念上的混乱。而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就是他们的需求和目的是不一致的,这就是内部控制需求的差异。 (一内部控制目标的确定方法及目前主流目标。 从系统的角度看,内部控制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内部控制系统来说,环境是内部控制系统的环境,内部控制系统的改变会引起环境的改变;对环境来说,内部控制系统是环境的系统,环境的改变又会引起系统的变化。在内部控制系统与环境的相关性中,必须把系统视为开放的系统,在系统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研究环境和系统功能的关系、条件和系统目标的关系。 (二内部控制目标体系的内在逻辑。很多文献从很多不同角度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标,但只是简单的进行了列示,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认为它们之间没有很重要的制约关系,但事实情 况并非如此。根据系统论的原理,系统的运行机制应发挥的功能以及所输入、转换与输出的内容、程序与方法等都应当服从于系统的总目标,系统的所有构成要素都是为了实现总目标而起作用的。所以,必须首先内部控制的总目标或终极目标。 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位,历来各家有各家的看法。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内部控制缺陷认定问题研究 一、选题背景 2001年震惊世界的“安然事件”的爆发,以及随后发生的世通、南方保健等一系列的公司财务造假丑闻,使得美国政府迅速颁布了萨班斯法案,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情况及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同时其审计准则中也明确了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2010年,我国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文件,执行内控规范的企业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目前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披露的背景下,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和认定倍受关注同时它也是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关键点,是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难题,之所以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和认定成为重大难题,是因为上述规范体系中在对内控缺陷识别和认定做了原则性规定之后并没有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指导。这直接导致企业管理层和外部审计机构只能凭借个人主观判断进行内控缺陷的识别和认定。这种主观判断容易受到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自我选择性的影响。 在企业构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基础,其认定标准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核心。而当前有关部门没有出台具体标准,相关规定较为模糊,导致企业实际操作中出现不少问题。企业评价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不断提高为控制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因此,对于内控缺陷本质的理解应该是基于目标导向型的,主要从偏离控制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程度以及影响后果来识别和认定内控缺陷。 二、文献综述 杨有红、李宇立(2011)从内部控制缺陷与内部控制固有局限性的关系出发,认为对内部控制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的识别应分别采以以偏离目标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作为衡量缺陷严重性的标

内部控制缺陷与债务融资成本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缺陷与债务融资成本文献综述 (一)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关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展开。从企业内部因素来看,侧重于研究公司特征、公司治理结构、高管特征和信息披露等对债务成本的影响。诸多实证研究表明,规模大、资产负债率低、盈利能力强、成长性高、资产有形性高、利息保障倍数高、市场风险低的企业可获得更低成本的债务融资(Bhojraj和Sengupta,2003;Bradley和Chen,2011;Minnis,2011)。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研究显示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有效降低债务成本(肖作平,2007;蒋琰和陆正飞,2009),公司债务融资成本与董事会独立性显著负相关(Anderson等;2004;崔伟,2008),Bhojraj和Sengupta(2003)、Elyasiani(2010)研究发现较高的机构持股比例有助于公司获得更低成本的债务融资,Khwaja和Mian(2005)、李广子和刘力(2009)发现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较低利率贷款。在高管特征方面,一是基于债务代理成本假说,研究权益类薪酬和债务类薪酬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通常认为权益性薪酬容易使高管冒险,与债权人利益不一致,导致更高的债务成本(Beladi和Quijanno,2013;Kabir,2013),而债务类薪酬使高管与债权人利益一致,债务成本较低(Anantharaman等,2014)。二是从银企关联角度来看,Burak等(2008)、Ciamarra(2012)、邓建平和曾勇(2011)的研究发现企业具有银行从业背景的高管,代理冲突和融资成本通常较低。在信息披露方面,于富生和张敏(2007)、李志军和王善平(2011)通过实证发现较高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可以降低债务融资成本。 从企业外部因素来看,货币政策会对债务成本产生影响(郑军等,2013)。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能够使会计信息质量高的非国有控股公司以更低的融资成本取得债务融资(燕玲,2014)。此外Firth(1978)、张纯和吕伟(2007)的研究发现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所得到的银行贷款利率更低。魏志华等(2012)研究认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得较低成本的债务融资,并增强审计意见的风险揭示功能。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经济后果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经济后果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Doyle等(2007)、孙芳城等(2011)、刘启亮等(2013)均认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内控重大缺陷会导致较低的应计质量(李万福,2014),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其会计稳健性较差(齐保垒等,2010;Beng等,2011;方红星和张志平,2012)。二是内部控制缺陷对外部审计的影响,杨德明等(2009)、杨群辉和王玉蓉(2011)研究发现高质量内控更容易收到清洁的审计意见,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则更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Elder等,2009;杨德明和胡婷,2010)。还有研

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20_ _届) 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企业面领着各种不同的风险。怎样面对当今的市场环境,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使之能够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并且持续发展,应该作为当今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而根据国内外企业管理经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而在企业各个环节中,销售和收款环节是企业获利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建立一套相互牵制、相互稽核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减少信誉不良等问题发生,降低企业的成本,促进企业良好发展。下面,将从四个不同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Lauraf.Spira(2003)指出Turnbull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组成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组成。 Hammed Arad(2009)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为了促进效率或保证一个执行政策或保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的会计程序或系统。内部控制是管理组织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于满足任务、目标和目的的实现,这样也是用于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 2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1]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 [2] 方红星。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J]。会计研究,2002,(7)。 [3] 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1)。 [4] 陈志斌,陆瑶。内控规范制定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8,(4)。 [5]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1,(2)。 [6] 杨有红。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 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4,(4)。 [8] 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2005,(2)。 [9] 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J]。会计研究,2005,(7)。 [10] 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J]。会计研究,2005,(2)。 [11] 周琳。战略导向的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理论和实践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8。 [12] 刘宗柳,陈汉文。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实务与案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13] 杨雄胜。内部控制发展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4。 [14] 夏志勤。内部控制理论在中小企业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15] 李刚。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16] 朱荣恩,应唯,袁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7] 楼德华、傅黎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8] 张连起。内部控制:一个棘手的任务[J]。财务与会计,2006,(6)。 [19] 李凤鸣,韩晓梅。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7)。 [20](美)Treadway 委员会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1](美)鲁特。超越COSO[M]。刘霄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2](美) 贝利,格拉姆林,拉姆蒂。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3](美)Treadway 委员会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较小型公众公 司指南[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4] 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2001。 [25]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的定义最早出现在美国会计师协会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定义为保护其他资产和现金,检查簿记业务的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实施的手段和方法。后来经过完善认为究其实用方面而论,是为了达到确定的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的业务有秩序有效率的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和及时提供准确的财务资料。 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在进行了专门研究后提出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的,为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规章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主要包括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督。使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 哈米德阿拉德在《内部控制透视:理论与概念》中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会计程序的设计,提高效率、保证政策实施或维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内部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组织。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来满足任务,目标,和目标,这样做,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内部控制与管理控制,帮助管理人员实现期望的结果通过有效的资源管理。内部控制应减少相关的风险与未被发现的错误或不规则,但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一个不简单的任务,不能通过一个短的快速修复。最后从内部控制的不同方面进行了讨论。 米然,赵栋在《浅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中提出,从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来看,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企业健康发展的障碍。本文立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就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现状下政府部门如何发挥推动作用、强化外部监督、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探讨并提出可行对策,以探索我国企业建立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鲁兰在《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认为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我国的中小企业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持续发展,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必由之路。本文以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为研究对象,结合2008年我国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与对策。本文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防范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资本的获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要想立足,特别是中小企业,就应当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创建良好的控制环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加强对重点业务系统的实施控制。同时,还应依靠政府企业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力量去不断的发展它,使其更加完善,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千变万化。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认为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否达到、各项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也是我国当前企业改革规范、

文献综述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摘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一般来说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内部控制目标必要性对策监督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和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贯穿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只要企业存在经营活动和经济管理,就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那么什么是企业内部控制呢?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 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于2008年6月28日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界定了内部控制的内涵,该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根据高乔和李斌的观点,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具体如下: 第一,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内部控制要保证企业所有经营活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则制度,也就是说要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保证企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保证市场的公平与公正,企业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必须将发展臵于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基本框架之下,在守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 第二,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是对企业人、财、物这三个方面的管理。人、财、物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能给企业带来济利益的资源,企业要想

文献综述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管理理论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要求我们的企业建立现代制度,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防止因内部控制失效而发生的各类恶性事件。有效的企业销售与收款环节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各项业务的处理均经授权,防止并及时发现错误及舞弊,避免管理漏洞。保证了会计核算真实合规,如实反映销售、发货、回款、退货等业务信息。 1 国内外对内部控制的定义 1.1 国外对内部控制的定义 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题为《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与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内部控制的概念,认为内部控制包括经济组织的结构设计及经济组织为保护其财产的完整性、检查其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保证既定的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1992年发布的内部控制准则规定,内部控制系为达成管理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管理工具。 美国审计署1999年发布的《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认为内部控制室组织管理的组成部分,用以合理保证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行馆法律的遵循。 1.2 我国对内部控制的定义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6年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定义为: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程序。 我国财政部2001年6月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中定义为: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和方法和程序。 唐予华(2003)在《关于内部控制定义与目标的探讨》中写道:西方国家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欧阳学文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等领域。由于该指南是COSO一系列报告的延伸,它所阐述的一些准则适用于所有规模的公司,尤其对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大参考意义。5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第32号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6月6日,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