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课件!《古代汉语》_古代汉语教案(下)

精品课件!《古代汉语》_古代汉语教案(下)

精品课件!《古代汉语》_古代汉语教案(下)
精品课件!《古代汉语》_古代汉语教案(下)

古代汉语教案(下)

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五章实词和句法:古汉语被动句(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古汉语被动句的各种句型,培养学生辨别、翻译古汉语被动句的能力。四、教学内容提要

三、古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六种常见句式,分别是“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被”字句、“为……所……”式、“见……于……”式。其中前面四种是基本句式,后面两种

由基本句式发展而来。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如:(例见教材301页)。这类句子虽然表示被动意义,但由于没有形式标志,所以不是被动句。如:

①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二)“于”字被动句

①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 [去掉“于”,变为主动句,

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于”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于”字表示被动外,还可以引进处所、时间等:

①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

惠王上) [经过历史考察,知“败于齐”“辱于楚”中“于”表被动;而“西丧地

于秦七百里”意思为“西面丢失七百里地给秦国”,非被动。]

(三)“为”字被动句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义复杂,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五)“被”字被动句

被:寝衣(被盖)遭受被动

覆盖

①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冯諼) [动词性强,带名词性宾语]

②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子〃五蠹) [廉:正直。带动词性宾语]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表被动明显,但仅放在动词前]

④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完全被动句,引进主动者]

(六)复合被动句

①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子〃至乐) [刚勇之士被天下人称赞,却

不能因此使自己活下来。用“为……见”式。]

②圣者忧世,周流四方,犹为退士所见讥弹(指责)。(抱朴子外篇〃正郭)[讥弹:指责。用“为……所见”式。]

以下两例貌似复合被动句而其实不是:

③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为何不向大王引见我?]

④人主见弄于股掌之上,而莫之知恶。(汉徐干《七喻》)[君王在股掌上玩弄他]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被动句的基本句式;复合被动句。

处理办法:复合被动句虽然在正统文言文中少见,但对阅读接近口语的古代文献很有帮助,应当让学生在熟悉被动句基本句式的基础上,类推识别各种复合被动句。

第二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实词和句法:古汉语特殊句式(一)(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结构,重点理解并熟练掌握最常见的三种宾语前臵句。

四、教学内容提要

四、古汉语特殊句式

词序是汉语的重要表达手段之一。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形变化的语言,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主要靠词语的组合顺序来表现。无论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语在句中的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在古代汉语中,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这些特殊的词序实际上只存在于先秦以前的上古汉语里,到汉代就已经从口语中逐渐消失,但由于一些写文章的人习惯于仿古,因此在历代的古文中常常出现,了解这些特殊词序,对阅读古文是很有帮助的。

(一)宾语前臵句:这是古代汉语中主要的特殊词序。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臵句

疑问代词无论是作动词的宾语,还是作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臵,这条规则在先秦是比较严格的,也是同现代汉语不一致的。这种句式有两个要点:

⑴是疑问句代词作宾语。这些疑问代词实际上是我们辨别这种句式分标志。教材p288举了“谁、何、奚、安”四个,另外还有“孰、胡”等。如: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

⑵是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尤其是作介词宾语的疑问代词前臵,容易被我们忽视。教材p289/上举有两个例句,再补三例于下:

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恶乎:于何处]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臵句

这种句式有两个要点:⑴宾语必须是代词,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宾语也不会前臵;例见教材P290/下。⑵必须是否定句中,即必须要有实际上也是标志的否定副词“不、未、毋(无)”和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莫(没有准)”,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与否定词之间,如:

居(平常)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褰裳)

不好犯(触犯上级)上,而好作(造反)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许行)

3、用“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臵句

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常常将宾语臵于动词之前,并在宾语和动词之间插入一个代词,用以复指前臵宾语。这些代词主要有“是、之、焉”三个,他们只是宾语前臵的标志,一般不译。“是、之”复指的例句已见教材P292/中,另外补“焉”复指的两例: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我们周国室东迁,依靠的就是

晋国和郑国。]

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先生有什么要见教的吗?句中“何命”“焉”

都是宾语。]

要注意的几点:

⑴“宾语用代词复指”同上面所讲的两种宾语前臵句不同,它的宾语不限于疑问代

词或代词,往往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复指宾语的前臵句比一般的动宾式语气要强得多。

⑵不要误以为前臵的宾语是全句的主语,代词“是、之、焉”另有所代;也不要误

以为“是”等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之”等于现代汉语的“的”。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宾语前臵句。

难点:用“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臵句。

处理办法:宾语前臵句是古代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特殊句式,可以从现代成语中保留的此类句式入手,弄清其结构和作用,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能够举一反三。用“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臵句,需要学生细致体味“是、之”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及这种句式具有的强调前臵宾语的作用,从而类推解决相关句子。

第三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实词和句法:古汉语特殊句式(二)(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结构,理解并熟练掌握介词“以”的宾语前臵句、特殊的行为数量表示法和定语后臵句。

四、教学内容提要

4、介词“以”的宾语前臵句:这种句式不属于语法规则,而是一种强调手段,即把介词“以”后的宾语提到“以”前加以强调。如: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是以=以是)

(二)特殊的行为数量表示法

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与现代汉语有三点不同:

1、古代不用动量词;现代一般要用动量词。汉代以后,量词才逐渐多起来,最后形成了现代汉语中庞杂的量词体系。

2、古代直接把数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现代一般是把数量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数量补语。如:“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冯谖客孟尝君)

3、古代强调行为数量时,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作谓语;现代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单独作谓语。如: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

(三)定语后臵句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在中心词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可以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其作用主要是强调定语。这种句式的格式可概括为“中心词+(之)+定语+者”,“者”是判断后臵定语止点的标志。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蔺列传)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介词“以”的宾语前臵句、特殊的行为数量表示法和定语后臵句

处理办法:可以从现代成语和中学阶段学过的名句入手,让学生弄清此类句式的结构和作用,然后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第四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六章虚词和句式:古汉语虚词概述〃副词(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副词的分类和特点,了解古今副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掌握古代重要副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内容提要

一、虚词概说

(一)副词概说

1、副词的特点:

(1)半实半虚;(2)既重要又不重要。

2、古代汉语副词的分类:

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表敬六类。

指代性副词指的是古代汉语中“相”和“见”这两个特殊的副词。它们用在及物动词前,具有称代作用,相当于受动者。其中“相”可以指代第一、二、三人称;

“见”一般指代第一人称。

重点介绍表敬副词的古今使用情况(有自谦和尊人两种)。谦敬副词是用来表示自己的谦恭和对人的尊敬的一类副词。它们原来都有实际意义,用作谦敬副词后,意义虚化,主要是向人表示敬重。表敬的副词主要有“请、敬、谨、幸、惠、辱”等;自谦的副词主要有“窃、忝、猥、敢”等。

3、副词意义的古今差异:

(1)少(稍微)、稍(逐渐)、渐(浸湿):三词演变的系列性。

(2)略:略微(程度);全、皆(范围)。

(3)颇:很(程度深);稍微(程度浅);多数(范围)

(4)仅:将近。

4、副词用法的古今差异:

(1)古代汉语的副词可以修饰名词谓语。如:“此皆古之良马也。”(荀子〃性恶)这与古今判断句的差异有关。

(2)有个别副词古今词序有差异。如:“不治,将恐深。”“最比其羸弱者。”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古今词义差异较大的副词。

处理办法:在古书的阅读中,没有哪个副词最重要,但也没有那个副词不重要,尤其是古今词义差异较大的副词,教师必须明确指出,让学生掌握。

第五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六章虚词和句式:古汉语虚词概述〃代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的分类和特点;了解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在体系上的古今差异。

四、教学内容提要

(二)代词概说

1、古代汉语有两类较特殊的代词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所”。

2、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

3、上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有“其”和“之”;“他”作第三人称代词是晋代以后的事。(三)介词概说

1、现代汉语的介词结构除表示处所外,一般只作状语;而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

2、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总是放在介词的后面;而在古代汉语中,介词宾语有时可以前臵。

3、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不能省略;而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有不少省略的情况。(四)连词概说

1、连词连接的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与现代汉语复句中分句间的关系类别相当。

2、古代汉语中有一些貌似现代双音连词的双音结构,意义与后代有区别。如:

虽然(连+代):虽然如此。

所以(代+介):用来……的方法;导致……的原因。

然则(代+连):既然这样,那么……

然而(代+连):这样却(还)……

(三)语气词概说

1、古代汉语的语气词,从它们在句中的位臵看,可分为句首、句中、句尾语气词三类。句首、句中语气词,现代汉语已经没有;句尾语气词古今变化很大。

2、一个语气词表达的基本语气是固定的,不能把由别的词语或语调表示的语气强加给语气词。如句尾语气词:

也——表示肯定语气。

矣——表示陈述语气。

哉、夫——表示感叹语气。

乎、耶、邪、与、欤——表示疑问语气。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古代汉语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在体系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处理办法:介绍古今汉语几类虚词在体系上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对古代汉语虚词先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便于他们分析掌握个体虚词。

第六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六章虚词和句式:之和其(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理解“之”和“其”的语法特点,熟练掌握它们在古文中的主要用法。

四、教学内容提要

二、常见重要虚词

(一)“之”和“其”

1、之:

(1)动词:往、到。

(2)代词:

1)指人:译为“他(们)”。

2)指事:译为“这件(些)事”。

3)泛指:译为“这”、“那”。

4)复指:译为“这(个、种、些)”

(3)助词

1)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译为“的”。如:

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精卫填海》)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战国策〃范雎说秦王》)2)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邵公谏厉王弭谤》)

3)凑足音节,不译。

2、其:

(1)代词:

1)定语:①译为“他(们)的”;②译为“那样的”;③译为“自己的”。

2)兼语:译为“他、它”。

3)泛指:译为“这”、“那”。

(2)语气词:

“其”作语气词用,既可以用于句首,也可以用于句中。其用法有下面三种:1)表示推测语气,译为“大概”。如: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晏婴论季氏》)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逍遥游》)

2)表示反问语气,译为“难道”。如: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

3)表示委婉的祈使语气,译为“还是、可要”。如: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齐桓公伐楚》)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之”和“其”的语法作用。

难点:“之”和“其”的语法作用。

处理办法:教师应通过重例证、细比较、多练习的方法,使学生了解、熟悉常见重要虚词的语法作用。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一定的积累,教师可以先举出一些中学学过的语例重点解剖,要使学生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了解虚词的特性、辨析虚词的用法,然后再让学生熟练掌握由已知到未知的类推过程,这种循序渐进的讲授方法,学生相对而言易于接受。

第七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六章虚词和句式:者和所(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理解“者”和“所”的语法特点,熟练掌握它们在古文中的主要用法。

四、教学内容提要

(二)“者”和“所”

1、“者”

庸者笑而应曰。(《史记〃陈涉起义》)

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鸿门宴》)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蠹》)

以上例句中的“者”作为辅助性代词,用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后面,组成“者”字结构来充当句子成分。和“者”结合的可以是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行词组,也可以是数词或时间词等。可译为“……的”、“……的人”、“……的东西”等。

2、“所”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庄公十年》)

民无所依。(《左传〃晏婴论季世》)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史记〃鸿门宴》)

以上例句中的“所”都是作为辅助性代词,用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前面,组成“所”字结构来充当句子成分。和“所”结合主要是动词或动词行词组。可译为“……的”、“……的人”、“……的东西”等。

3、“者”、“所”指代对象的差别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庄子〃养生主》)

见者惊犹鬼神。(《庄子〃达生》)

以上例句中“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所”指代行为的受事者。

4、“所……者”结构的含义

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史记〃酷吏列传》)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四》)

以上例句中的“所……者”仍然指代的是行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结构,不等于“者”字结构。

5、“所以”的用法

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议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荀子〃哀公》)

以上例句中“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组成的凝固格式。古汉语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不同,现代汉语中,一般用于因果复句中,起连接出结果的作用,一个连词。而古汉语中的“所以”是凝固结构,据其意义分析,主要有两种用法:第一,表示的意义比较具体,可理解为“……的工具”、“……的人”等。第二,表达的意义比较抽象,可理解为“……的方法”、“……的原因”。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者”和“所”的语法作用。

难点:“者”和“所”的语法作用。

处理办法:教师应通过重例证、细比较、多练习的方法,使学生了解、熟悉常见重要虚词的语法作用。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一定的积累,教师可以先举出一些中学学过的语例重点解剖,要使学生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了解虚词的特性、辨析虚词的用法,然后再让学生熟练掌握由已知到未知的类推过程,这种循序渐进的讲授方法,学生相对而言易于接受。

第八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六章虚词和句式:于和以(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理解“于”和“以”的语法特点,熟练掌握它们在古文中的主要用法。

四、教学内容提要

(三)“于”和“以”

1、于(於、乎)

古汉语中介词“于”也可写作“於、乎”。“于”和“於”上古并不同音,作介词用时,它们的用法完全相同。“乎”与“于”古时音近,也经常作介词用,其用法与“于”也完全相同。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如: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韩非子〃五蠹》)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利泽施乎万世。(《庄子〃大宗师》)

(3)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4)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即表示被动。如: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

2、以

(1)引入行为动作凭借的工具、材料与依据。如:

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左传〃鞌之战》)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

(2)引入行为动作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如: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西门豹治邺》)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

(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如: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四》)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起义》)

(4)引入行为动作的时间。如:

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于”和“以”的语法作用。

难点:“于”和“以”的语法作用。

处理办法:教师应通过重例证、细比较、多练习的方法,使学生了解、熟悉常见重要虚词的语法作用。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一定的积累,教师可以先举出一些中学学过的语例重点解剖,要使学生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了解虚词的特性、辨析虚词的用法,然后再让学生熟练掌握由已知到未知的类推过程,这种循序渐进的讲授方法,学生相对而言易于接受。六、教学实施情况小结

第九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六章虚词和句式:而和则(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理解“而”和“则”的语法特点,熟练掌握它们在古文中的主要用法。

四、教学内容提要

(四)“而”和“则”

1、而

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1)连接联合结构,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之间的联系。既可以是顺接,也可以是逆接。如:

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韩非子〃五蠹》)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2)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连接主谓结构,即连接主语和谓语,是一种逆接,或是一种假设。如: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2、则

连词“则”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1)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相承,可理解为“就”、“便”等。如:

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晁错《论贵粟疏》)

(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可理解为“那么”、“那么就”等。如: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民贫则奸邪生。(晁错《论贵粟疏》)

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韩非子〃五蠹》)

(3)表示假设,可理解为“如果”、“假如”等。如: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4)表示发现,可理解为“原来已经”。如: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5)表示让步关系,可理解为“虽然”、“倒是”等。如: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而”和“则”的语法作用。

难点:“而”的语法作用。

处理办法:教师应通过重例证、细比较、多练习的方法,使学生了解、熟悉常见重要虚词的语法作用。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一定的积累,教师可以先举出一些中学学过的语例重点解剖,要使学生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了解虚词的特性、辨析虚词的用法,然后再让学生熟练掌握由已知到未知的类推过程,这种循序渐进的讲授方法,学生相对而言易于接受。

第十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六章虚词和句式:也和矣焉和诸(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理解“也”和“矣”、“焉”和“诸”的语法特点,熟练掌握它们在古文中的主要用法。

四、教学内容提要

(五)“也”和“矣”

1、也

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的是判断语气,有肯定与确认的意味。

用在复句及命令、疑问句中的“也”,仍都是肯定与确认的语气。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矣

句尾语气词“矣”主要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的是陈述语气,是把事情发展到现阶段出现的情况或将要出现的情况报道出来,告诉别人。

与“也”所表达的语气的差别:第一,“也”表静态,无时间动程;“矣”表动态,有时间动程。第二,“也”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语气词;“矣”是把事情发展到现阶段出现的情况或将要出现的情况报道出来告诉别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了”。如:

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余病矣。(《左传〃鞌之战》)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僖公十年》)

(六)“焉”和“诸”

1、焉

(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

①且焉臵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今其室十无一焉。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

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相当于“之”。例: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

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2、诸

只用作兼词,有两种情况:

(1)相当于“之于”,放在句中。

(2)相当于“之乎”,放在句尾。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也”和“矣”、“焉”和“诸”的语法作用。

难点:“也”和“矣”的区别;“焉”的语法作用。

处理办法:教师应通过重例证、细比较、多练习的方法,使学生了解、熟悉常见重要虚词的语法作用。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一定的积累,教师可以先举出一些中学学过的语例重点解剖,要使学生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了解虚词的特性、辨析虚词的用法,然后再让学生熟练掌握由已知到未知的类推过程,这种循序渐进的讲授方法,学生相对而言易于接受。

第十一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六章虚词和句式:常见习惯句式(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常见习惯句式的结构并能准确地翻译。

四、教学内容提要

三、常见习惯句式:

(一)如(若、奈)……何

1、“如(奈、若)……何”格式。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换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2、“如(奈、若)之何”格式。如:“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要使百姓严肃认真,尽心尽力和互相勉励,怎么办呢?]

3、“如(奈、若)何”格式。如:“与不谷同好,如何?”(齐桓公伐楚)

(二)何(以)……为: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如:

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三)孰与

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例如: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四)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例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五)无乃……乎(与)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恐怕……吧”。例如:

①无乃尔是过与?(《论语》)——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

②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六)得无……乎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吧”。例如:

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七)何……之有

可译为:“有……呢?”例如:

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②夫晋,何厌之有?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常见习惯句式的翻译。

处理办法:常见习惯句式的翻译可以通过分析句式结构、比较句式表义特点来使学生掌握。

第十二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七章修辞和古文今译:常见修辞手法(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古代汉语常见的修辞手法,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在古文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内容提要

古代汉语常见修辞手法

一、比喻:又叫“譬喻”,有四类:

1、明喻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2、暗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3、借喻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

4、博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

步洪》)

二、代称:代称的分类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用泛称代特称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3、用特称代泛称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

4、用工具代本体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

5、用部分代全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6、用具体代抽象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蔺列传》)

三、并提:并提,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又叫“合叙”。即把两件相关的事合并在一个句子里来叙述。它能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但也容易影响句意的正确理解。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四、互文:互文,又叫“互文见义”、“互见”等。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列语句中,相应位臵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呼应的修辞手法。古人所说的“互文”,还包括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里同义词或近义词交错使用的情况。如: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谏逐客书》)

五、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有以下几类:

1、避粗俗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

2、避忌讳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避冒犯

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

4、交际辞令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六、倒臵: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来达到新颖别致、强调突出、平仄合律等效果的修辞

方式。如:

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并提、互文、委婉的修辞特点。

处理办法:并提和互文形式相反,在现代一般不再使用,因此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典型例句,把二者区别开来。委婉是很能体现汉民族语言特点的表义手段,教师应通过典型语例,细致解析委婉的类别和特点,使学生正确掌握这一修辞手法。

第十三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七章修辞和古文今译:古文今译(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熟练掌握古文今译的一般方法,掌握古文今译的特殊处理方法,在实践中能够运用古汉语知识较为准确地翻译古文。

四、教学内容提要

一、古文今译的作用

古文今译就是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文,它的作用有二:

(一)让现代人读懂古代文献。这通常是注释家要做的工作。

(二)提高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这是学习古代汉语的人经常要做的事情。适当的古文今译练习,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同时透彻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

二、古文今译的原则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翻译外文作品的原则“信、达、雅”,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古文今译。

信:即忠实原文。(不增不减,有疑难就查工具书。)

达:即翻译准确。(准确理解原文,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不能半文半白、语句不通、不合情理。)

雅:即保持文采。(注意原文的修辞手法、表达习惯等,做到译文典雅优美。)

三、古文今译的一般方法

先看一个句子: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汉桓帝、汉灵帝(的作法)发出感叹、深表遗憾。

古文今译的一般方法可以用“对、换、留、删、补、调”这六个字来概括:

(一)对(对译):把古文中的单音词对译为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双音词或多音词。

(二)换(替换):用现代的词或短语去替换古代的词语。

(三)留(保留):古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年号、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等)以及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词语可以保留下来不译。

(四)删(删除):古文中有些语气词、助词、连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对等的词来翻译,而删去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就可以删除不管。

(五)补(补充):古文中省略了的而根据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却不能省略的成分,译文应补充出来。

(六)调(调整):古文中的特殊词序,要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作相应的调整。

运用一般方法,我们再来试译两个句子: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文:扁鹊出去(以后),桓侯说:“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生病(的人),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顶着风雨,冒着寒暑,呼吸着带有病毒的空气,死去的人到处躺在一起互相靠着。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古文今译方法。

处理办法:古文今译综合性很强,要求学生不断积累古代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妥善处理古今差异,使译文准确规范,教师可适当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句作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第十四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八章音韵:音韵学的构成和上古音韵、中古音韵(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上古的三十个韵部和上古声母研究的重要结论;了解中古韵部和中古声母的构成,了解中古四声及其与现代汉语四声的对应关系。

四、教学内容提要

一、古今语音的异同

提问:汉语古今的语音是否有差异?

1、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

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丛书面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2、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上古音《诗经》中古音《广韵》

近古音《中原音韵》现代音普通话

二、古音的基本概念

1、声母方面

①字母声纽音纽纽

提问:请说出现代汉语声母的发音部位。

②五音七音

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音:舌头音舌上音

齿音:齿头音正齿音牙音:

喉音:半舌音:半齿音:

③清浊

全清音:不送气、声带不振动次清音:送气、声带不振动

全浊音:声带振动强烈次浊音:声带振动不强烈

2、韵母方面

提问:韵与韵母有何不同?

①韵韵部韵目

②阴阳入

阴声韵:没有韵尾和以元音结尾的韵阳声韵:以鼻辅音结尾的韵

入声韵:以轻塞音 b d g 结尾的韵

③四呼

开口呼:不是i u ü或不以i u ü为韵头的韵母齐齿呼:i和以i为韵头的韵母

合口呼:u和以u为韵头的韵母撮口呼:ü和以ü为韵头的韵母

3、声调方面

提问:请说出现代四声及其调值。

①平上去入②平仄

三十六字母

提问:现代汉语的声母有多少个?都是什么?

“三十六字母”是古人总结的汉语的36个声母。是宋朝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

三、上古声母的研究

1、上古时期无舌上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古无舌上音》:“凡轻唇者,古皆读为重唇。”

2、上古时期无舌上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上古声母研究的重要结论;中古四声。

处理办法:上古声母研究的重要结论可以多举一些古今例证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古四声的重点是平分阴阳和入派三声,除列表说明中古四声与现代四声的对应关系外,还应让学生在活的方言中,具体感知古入声字的去向。

第十五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八章音韵:诗律〃句数和押韵(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句式的发展,了解近体诗句数和押韵的要求。

四、教学内容提要

一、近体诗的分类

在“永明体”诗的基础上形成的讲究平则与对仗的诗,就是近体诗,也叫做“格律诗”。格律诗在隋末唐初形成,成为我国诗体的正宗。

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

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

五律: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八句。

七律:每句七个字,全诗共八句。

五绝: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四句。

七绝: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四句。

排律:超过八句。

二、近体诗的用韵

1、近体诗是怎样押韵的

押韵就是在诗歌中该用韵的地方用同韵部的字。如: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①近体诗除有的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

②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③近体诗不能出韵(出韵:即用了不是这个韵部中的字)。

2、平水韵

北宋陈彭年的《广韵》分206韵。

根据“同用”的原则,一些邻近的韵可以合起来用。

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广韵》的206韵合并为107韵;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将《广韵》的206韵合并为106韵。后人就把这106韵称为“平水韵”。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律诗句数和押韵的要求。

处理办法:最好结合一、两首律诗来分析。

第十六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八章音韵:诗律〃平仄(一)(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律诗的平仄特点,能熟练地分析律诗的平仄。

四、教学内容提要

三、近体诗的平仄

1、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四种基本句式: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同一联中出句于对句的平仄应当相反。

粘: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同。

四种基本格式:仄起仄收式:

平起仄收式:

仄起平收式:

平起平收式: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律诗平仄的四种不同格式。

难点:推演律诗平仄的四种不同格式。

处理办法:对律诗平仄的四种不同格式,教师应根据平仄交错和“粘”“对”的规律,反复引导学生学会推演,理解掌握,不必死记硬背。

第十七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八章音韵:诗律〃平仄(二)(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律诗拗救的特点,能熟练地分析律诗的拗救。

四、教学内容提要

2、拗救问题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1)一、三、五也要论的情况:

①丁:(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否则,句尾就是三个平声字,叫做“三平调”,近体诗中不许出现。

②乙:(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子必须是平。否则,除韵脚之外,全句就剩下一个平声字,叫做“犯孤平”。救的办法是将本句的第五字改为平声。

(2)二、四、六可以不分明的情况:

①丙:(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用了仄,那么第六字必须改为平。

②甲:(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可以用仄,但其对句的第五字必须改用平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第一讲绪论 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发展的分期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这种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和记忆相当数量的古代词汇和语法规则等内容。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历史散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一般难易度的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例如…

古代汉语教案古代汉语教案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引我讲我们讲了词的古今词义的异同、 我们在前两周讲了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说明有许多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语言发展变化引起的,今天我们要讲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就是要来探讨词义变化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大家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间的关系,掌握词义变化的脉洛,深刻地理解、掌握词义。 这一讲我们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三、考察、推求本义的方法 四、如何分析引申义 五、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有好几个意义,其中有较原始的,有后来发展,变化来的,还有借假义,一般人说词的本义是指它最初的意义。 ①什么是词。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单位,一个词由形式内容两部分组成,形式是它的读音,内容是它表达的概念。不包括形体、字义同词义。②词的产生就是语言的产生,语言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刚产生的几十万年前,我们如果说研究词的最初产生的意义,那么研究工作是无从作起的。我们研究词的本

义,往往要借助文字记录的语言材料来考察词较原始的意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是为了记录表现语言、解决语言时空问题而产生的,是语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词和字它们产生的时间差异,如果人类使用语言是一年的时间,那么文字则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小时才产生的,所以,我们借助文字资料来研究的词的本义并不是汉语最原始的意义,而是指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的最古老的意义。 引申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词的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一个或几个有关的意义叫词的引申义。例如: 引:小篆写作,指事字,左边是“弓”,右边一竖是符号性质,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开,形状变长,所以引申为长,延长,(还有拉、导领、后退等义)在“引申”这一词中用的是延长这一义 申:甲文作,籀文作昌,小篆作,从甲文看象闪电形,申是古电字,后来假借为地支名和陈述义,作为伸展一义,有人认为是引申义,闪电光延申状 由“引申”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义的“引申”是汉语词义发展的主要方式,词义不断地引申就可以克服词和语言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使语言更好地完成帮助人们交际的任务,但从另一方面说,一词多义现家太纷繁,又给学习掌握选成了困难,为了学习古汉语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来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分析本义,引申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会加深对词义的理解。例如: 绥:有安抚的意思

古代汉语教案文选巫山巫峡

巫山巫峡 《水经注》 一、作品介绍: 1.《水经注》和《水经》 《水经注》是给《水经》作注的,《巫山巫峡》从《水经注》选出,题目自加。 《水经》是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一部地理着作。作者是谁说法不一,有说是汉代桑钦着,有说是晋代郭璞着,但无可靠依据,据明、清人考证,着者可能是三国时人,姓名不可考。 《水经》原书内容很简略,共三卷,记载大小河流137条,到北魏时郦道元给《水经》作注,名义是“注”,实际上是以北魏以前的地理着作进行了新的创作。 2.作者介绍 郦道元(44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家善长,范阳涿鹿人(今河北涿县)。曾任尚书省主客郎(尚书省,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占,中占,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省,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东汉之制,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占,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尚书占总领长官为“尚书令”。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皆统属其下)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尉、春、秋、晋国上、中、下三军都设尉主发众使民。战国时赵设中尉,职掌“选练举贤,后官,能”,秦汉为武职,掌京师治安)等职,他执法严峻后为派出作关右大使,途中被企图反叛北魏的雍州刺史肖宝寅杀害。郦道元好学博览,遍历北方,留心观察水道地理现象,故能撰写出《水经注》。 3.《水经注》的价值: ①《水经注》共四十卷,资料超过原书20倍,记载了全国水道1252条,它不仅大大扩充了原书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它不只是简单地记述这些河流的名称,而是对每条河流的发源地,支流及所经地,还有每个流域的水文,气候、地形、土壤、植物、物产,工程建设都作了较详细的记叙。专家们认为《水经注》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好的水文地理,河流地理名着而且也是一部以河流为基础的区域自然地理名着。 ②《水经注》还用“因水记山,因地记事”的方法,记载了各条河流沿岸城市的建设沿革各流域,近的风士人情,有关的历史遗迹和神话传说,并且用优美的文笔对这些地区优美的风光,山川形貌作了生动描写,远远超出了“水”的范围。“地理书”的范围,其中许多篇章也是优秀的游记体散文,语言简洁,文笔深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文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③《水经注》在保存资料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书中引用着作437种之多(不

古代汉语教案[1]

古代汉语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古代汉语》教案 学年学期2007 -2008 学年第 1 学期 主讲教师 张居三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 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 第一次课绪论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考核形式。使初学者对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重点及难点: 古代汉语的分期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 授课内容: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基础知识,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如:说明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现象等。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三、教材 (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 《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理论 常用词——古代词义材料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是综合性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即通过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有重点地阅读古代文献的实践,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以便借助于工具书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该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由学生自学。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只涉及较少部分,如《诗经》、《楚辞》等。而古典文学课将涉及到辞赋、诗、词、曲等。这样,古代汉语课中的自学部分,古典文学课将会讲读其中的大部分。古代汉语课讲读的大量散文作品,又将为古典文学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二者互补,将使学生在古代汉语课与古典文学课两方面都收到成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计划讲授144课时。 二、课程内容 数学计划和安排 古代汉语课的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以文选为纲,常用词、通论与之密切配合,共七个单元,第一学期讲授第一、第二、第三单元及第四单元的文选,第二学期讲授第四单元的

古代汉语《谏逐客书》教案

《谏逐客书》·李斯 一、李斯其人 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秦统一天下。 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 始皇死后,为赵高陷害谋反而被腰斩。 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学作品,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史记·李斯列传》中的几个典型情节 厕鼠与仓鼠:李斯生命中的转折点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贵贱穷通,所在自处”——李斯形成自己的人生观,通过厕中鼠和仓中鼠的强烈对比,表现出他倾慕富贵荣华,认为自己该身居高位,不甘沦落下层的心理。

师从荀子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李斯认为楚王不足成事,而秦王恰好是能的天下的帝王,现在这个时候正是白衣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机会,李斯还说“诟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贫困”最大的耻辱和悲哀莫过于卑贱和贫困,而人们一旦卑贱贫困便非难社会,说自己与世无争,厌恶功名利禄,这不是李斯这种人的本愿。于是李斯西入秦国,奔向他的大好前程去了。 吕不韦门下客到客卿 至秦,会庄襄王(异人)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說,說秦王曰:“……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賢,犹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彊,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 李斯去到秦国,正好赶上庄襄王死了,李斯于是去找当时的相国吕不韦,吕不韦很赏识他,于是他得到了见到嬴政的机会,就对嬴政说现在的局势周王室衰微,诸侯间互相兼并,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现在诸侯臣服秦国就像郡县服从朝廷,您凭借秦国目前的强大还有您的贤德去征服六国,容易的就像扫除灶上的尘土一样,如果现在再不动手,等六国缓过劲合起伙来,到时候纵使像黄帝的才能也吞并不了了。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

副词 副词是一半实一半虚的词,它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份,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又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也不能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它虚词相通的一方面。副词具有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经常在句中充当状语。根据定义,古代汉语的副词大致可以归纳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和表敬六类。下面对这六类副词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一、程度副词 用来表示事物性状和行为的程度的副词,一般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恐、思、恶、望等词)的动词。有时也可以修饰一般的动词,大多数作状语,少数(甚、极)也能作补语。程度副词可分为表轻度、表过甚、表极致、表比较四类。 1)表轻度程度的词 古代汉语里一些常用的程度副词如“最”“至”“甚”“太”等字从古到今变化不大。有少数程度副词变化比较大,读古文时必须特别注意。例如:“少”和“稍”就是如此。 现代汉语里的“少”用作形容词,古代汉语里的“少”则常作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稍”;而古汉语里的“稍”则是时间副词,有“逐渐”的意思。先看“少”的例子: 1、太后之色少.解。 2、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 和于身也。《战国策》 (稍微进一点自己所嗜好的食物,使身体舒服。) 4、然而天下少.安,何也?《治安策》 再看“稍”,在古汉语里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实现渐进,可译为“逐渐”“渐渐”“逐步”,有人作程度副词,有人归于时间副词。 5、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6、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史记》 7、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史记·秦本纪》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同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概括地说,古代汉语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古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具体地说,古代汉语是指“五四”运动以前的汉语,范围比较广泛,既包括远古、上古、近古等不同时期的汉语,又包括使用范围有广、狭之分的共同语和方言,还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 语言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关于语言产生的时间,北京大学的叶蜚声教授有个形象的比喻:科学界一般公认生物已有36亿年的历史,叶教授把36亿年缩成一年。一年有360多天,所以: 一天相当于一千万年 一天24小时,每小时相当于42万年 每分钟大约于7千年 按照这三个缩小的尺度来回顾,那就是: 1月1日开始出现生物 12月1日恐龙才出现和死亡 12月25日出现灵长目(哺乳动物) 12月30日出现猿类 12月31日出现人类和语言 12月31日晚上11点,周口店猿人才开始用火 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原始文化遗迹和文字,就是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分钟形成的。由此说来,语言的产生至今已有近一千万年的历史。 文字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的文明程度才产生的一种辅助性的交际工具。汉字的产生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甲骨文距今3300年。 根据汉语史的分期: 远古汉语————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原始汉语)(公元三世纪以前)(公元四至十二世纪)(十三至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以后)汉字产生以前周秦两汉魏晋至唐五代宋元明清五四以后我们开设的古代汉语课,就时间范围来说,远古汉语、近古汉语不是我们主要讲解的范围,因为远古汉语指的是没有文字记载以前的汉民族语,也就是商代以前的原始汉语,由于那时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没有留下具体的材料,我们无从知道它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也就无从讲起。近古汉语是指元明到“五四”之间的汉语。这个时期的文言文虽然在书面语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已出现了像“变文”、语录、话本这样一些古白话,由于它们同现代汉语比较接近,比较容易懂,所以我们也不拿它们作为学习或讲解的对象。 就“古代汉语”这门课来说,它的内涵只是包括上、中古时期的汉民族共同语,并且是上面语,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文言文”。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并不是要去说古话、做古人,而是为了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人运用文言文这样一种书面语,为我们流下了极其丰富的

【K12学习】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 《齐桓公伐楚》教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选,它选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书,叫做《左传》,《左传》是左丘明所著,与它并称春秋三传的还有《公羊传》《谷梁传》。春秋三传都是对《春秋》进行补充说明的。《左传》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它善于善于叙事和刻画人物、擅长写战争场面以及外交辞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左传》中描写外交辞令的代表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它到底精彩在哪里。 题解 齐桓公(—公元前643),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侯爵,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曾九合诸侯。桓公时期,北方的狄族相当强大,曾于鲁闵公元年打败邢国,于鲁闵公二年灭掉卫国。南方的楚国其时也迅速壮大起来,并企图扩大势力向北方发展。当时中原诸侯国面临着南北夹击的威胁,《公羊传》形容当时的形势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齐桓公即位后,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力强盛,先后率领诸侯 军打败狄族,帮助邢国迁都,使卫国重新得以封立。

齐桓公伐楚发生于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公元前770年中国进入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进一步衰落,各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几个大的诸侯国经常发生兼并战争。当时的齐国国君齐桓公于重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达到了空前的强盛,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桓公看到当时周王室地位日渐衰微,周围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进攻,于是号召各诸侯国尊王攘夷。讲的就是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中原其它诸侯国,向南进攻楚国。攘:排除;夷:是对华夏民族之外其它各民族的泛称,当时楚国地处长江中游一带,楚人 的系统,所以也是夷。但是,楚国也是一个新兴的强大的诸侯国,它吞并了江汉一带的各民族部落,并进一步向中原扩张,控制了一些华夏族小国,象淮水边的蔡国就是楚国的盟国。鲁僖公元年、二年、三年,雄心勃勃的楚成王连续三年向北侵犯地处中原腹部的郑国,楚国还拒绝给周王室纳贡。楚国势力逐渐向北发展,跟齐国的霸业发生了冲突,因此齐桓公兴兵南征,首先击溃了蔡国,接着便向楚国进军。楚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开展外交战,最后双方达成妥协:楚国承认不向周王室纳贡的错误,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退兵。主要记述了这场外交战的经过。 战争最终虽然没有打起来,但遏制了楚国北进的势头,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31046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1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1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工具课。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古代的文选讲授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注的古代白文,提高古典文献阅读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相关课程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实词和虚词与现代词汇不同的词性及用法。 2.使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中固定格式表达的意义和用法。 3.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与现汉语法不同的文言语法。 4.通过对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古代白文。 (三)实施说明 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上学期使用。本门课程总计32学时。 2.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理论联系语言运用实际讲清楚理论的基础 上,进行语言技能的课堂训练和课外练习。 3.本课程的讲授是由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两大部分组成。通过每一篇文选讲授其中的常 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 4.文选部分主要是讲授历代古文名篇,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散文名篇和宋明清小说选段。文选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突出常用词。文选部分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古汉语的感性 知识。 5.理论知识主要是讲授前人对古汉语各种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总结,使学生掌握古汉语的特 点和规律,举一反三,加快学习速度。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诗词格律、修辞、文献以及文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6.由于本课程涉及的是古代汉语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课文中存在大量与现代 汉语词性和词意不同的古代词汇,所以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已经具备汉语中高级水平,在之前现代汉语课学习中掌握了现代汉语的一些基础和 应用知识。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对各章节内容适时进行课堂练习,一般在学完各节基本内容之后,用一些时间结合课程重点、难点开展练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古代汉语基本概念知识和一般原理的基础上,考核学生对常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的理解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81年 《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古代汉语》,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王力版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诗词格律等。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讲授时,文选和通论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40%,古代汉语常识约占60%。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按照计划和讲授进度布置作业,定期检查批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10%。 五、教学时数 本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每学期54学时,共计108学时。如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学时。 六、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教师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七、教学方法 文选与古代汉语常识交叉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知识。有条件的要制作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八、大纲编制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前提下,可作适当调整。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选 一、文选是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与理论的语言材料,是学好古代汉语的基础。 二、教材中的文选,是从大量古代文献中选择出来的典范作品。编选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既有益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同时又注意与古代汉语常识密切配合,使学生通过学习文选,认识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加深对古代汉语理论与知识的理解。 三、教材中的文选编成若干单元,与古代汉语常识内容相配合。 四、文选的讲授应以字、词、句的解说分析为主,并结合古代汉语常识中的知识与理论进行讲授,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文选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讲授篇目,由教师在授课时重点讲授,讲授的过程中要突出其示范性,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教学能力;一部分为自学篇目,由学生课下自己研读,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单元文选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 《蝜蝂传》《桃花源记》《巫山、巫峡》 《王子坊》《蓝田县丞厅壁记》《钴鉧潭西小丘记》 《庐山草堂记》《岳阳楼记》《大龙湫记》 《游天都》《传是楼记》 第二单元文选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吕相绝秦》《子产论尹何为邑》《晏婴论季世》 《句践灭吴》《范雎说秦王》《触龙说赵太后》 《燕昭王求士》《鸿门宴》《陈涉起义》 《孙膑》《韩信破赵之战》《汲黯》 《西门豹治邺》《张骞传》(节录)《华佗传》(节录) 《肥水之战》《〈张中丞传〉后叙》

精品课件!《古代汉语》_古代汉语教案(下)

古代汉语教案(下) 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五章实词和句法:古汉语被动句(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古汉语被动句的各种句型,培养学生辨别、翻译古汉语被动句的能力。四、教学内容提要 三、古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六种常见句式,分别是“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被”字句、“为……所……”式、“见……于……”式。其中前面四种是基本句式,后面两种 由基本句式发展而来。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如:(例见教材301页)。这类句子虽然表示被动意义,但由于没有形式标志,所以不是被动句。如: ①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二)“于”字被动句 ①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 [去掉“于”,变为主动句, 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于”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于”字表示被动外,还可以引进处所、时间等: ①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 惠王上) [经过历史考察,知“败于齐”“辱于楚”中“于”表被动;而“西丧地 于秦七百里”意思为“西面丢失七百里地给秦国”,非被动。] (三)“为”字被动句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义复杂,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五)“被”字被动句 被:寝衣(被盖)遭受被动

《古代汉语2》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2》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31049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2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2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工具课。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古代的文选讲授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注的古代白文,提高古典文献阅读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相关课程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实词和虚词与现代词汇不同的词性及用法。 2.使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中固定格式表达的意义和用法。 3.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与现汉语法不同的文言语法。 4.通过对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古代白文。 5.使学生了解部分古代的文化知识。 (三)实施说明 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下学期使用。本门课程总计32学时。 2.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理论联系语言运用实际讲清楚理论的基础 上,进行语言技能的课堂训练和课外练习。 3.本课程的讲授是由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两大部分组成。通过每一篇文选讲授其中的常 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 4.文选部分主要是讲授历代古文名篇,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散文名篇和宋明清小说选段。文选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突出常用词。文选部分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古汉语的感性 知识。 5.理论知识主要是讲授前人对古汉语各种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总结,使学生掌握古汉语的特 点和规律,举一反三,加快学习速度。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诗词格律、修辞、文献以及文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6.由于本课程涉及的是古代汉语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课文中存在大量与现代汉语词性和词意不同的古代词汇,所以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已经具备汉语中高级水平,在之前现代汉语课学习中掌握了现代汉语的一些基础和应 用知识,并已经修完古代汉语一学期的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对各章节内容适时进行课堂练习,一般在学完各节基本内容之后,用一些时间结合课程重点、难点开展练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古代汉语基本概念知识和一般原理的基础上,考核学生对常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的理解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查成绩占10%,期末考查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81年 《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学年学期2007 -2008 学年第 1 学期 主讲教师 张居三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 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

第一次课绪论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考核形式。使初学者对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重点及难点: 古代汉语的分期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 授课内容: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基础知识,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如:说明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现象等。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三、教材 (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 《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 导言 教学目标: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1 )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体现在通论);( 2 )工具课——实践性(体现在文献阅读)。 在本科学习中,二者是相融汇贯通的。学习文选时要运用通论知论,学习通论时要结合文选语料。 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 文言文;(2) 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1 )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 2 )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 上古汉语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的。要读懂古汉语,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的词,而词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首先要通过汉字认识词。词有音和义两部分。汉字有形、音、义三部分。形是书写形体;字音,也是单音词的音;字义,与词义关系密切。因此首先就有了学习与此相应的汉字、音韵、词汇三部分理论知识的必要。 汉字部分:古人总结的“六书”就是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理论,要了解造字的几种基本类型。根据文字形体,按造字方法而推求它所记录的意义,就是“因形求义”。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古文字的形体能够反映造字时的词义——本义;词的其它意义,又都跟本义有关系,是本义的引申——引申义。字所记录的意义,如果找不到与本义的关系,那就是假借——假借义。一个字记录意义过多,造出新字来分担其职能,就是分字分化——分化字。 音韵部分:如果文字用的是假借义,就要考求这个假借字记录的是哪个词,那就要根据声音的线索。同源词的系联,理解古诗的押韵、韵律,也需要语音知识。古代的语音与现在的语音不同,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同一时期的各个方音也不同。所以,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就要有古音学知识。而作为对语音史的研究,本身也是语言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词汇方面:汉字一章涉及意义问题,词汇一章也涉及意义问题,因为在古汉语中,字与词既有区别而又关系密切。一个字(词)有多个意义,用词义引申的理论来掌握它,这与汉字一章的“本义”、“引申义”有关。古汉语的词不是独立存在和变化的,它的使用也常有并列、同义换用的情况,要理解掌握一个词,还可以通过同义词关系、同源词关系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语法部分:解决了字词(实词)的问题,还有组词成句的规则问题。实词在特定的句子中改变词性,是词类活用。把字词一个个串起来的是句子,组词成句的法则就是句法。在实词间起辅助、加强表达作用的是虚词。句法和词法合起来就是语法的内容。这些都是必要掌握的。 古书注解部分:古汉语的语言,储存在一种特别的载体即经典文献中。历代对经典文献的注释、整理工作很多,可以帮助准确理解古汉语。反过不定期,读古汉语的最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利用古代文献。所以,文献阅读的有关知识也要掌握。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本科)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本科) 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 本课程主要通过讲授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代汉语常识以及古代汉语常用词,让学生能够熟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作品,较系统的掌握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借助工具书和必 要的注释,阅读一般的文言文(如《史记》)。 本课程的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同应用能力的结合,对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尤 其要求其能够准确地解决中学语文教材所收文言作品的有关问题。 Ⅱ、教学时间 教学总时间定为两个学期,讲课时数126学时,第三学期72学时,第四学 期54学时。 Ⅲ、课程结构和学时安排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常识 (70学时) 1、绪论及古汉语常用工具书(3 学时) 2、文字(10学时) 3、词汇(12学时) 4、语法(28学时) 5、古书注释(4学时) 6、修辞 (3学时) 7、音韵知识的运用(4学时) 8 诗词格律 (6学时) 第二部分:古代汉语文选 (56学时)

Ⅳ、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绪论及常用工具书 第一节绪论 教学内容 (一) 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含义,古代汉语与近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关系。 (二) 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 1、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2、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培养准确地讲解中学文言文的能力。 3、沟通古今汉语,使汉语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4、提高汉语言素养。 (三) 古代汉语的内容 1、文言文选(以先秦典籍为主) 2、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文字、词汇、语法等) 3、语言实践(阅读、练习) (四) 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语言材料和理性知识相结合。 2、注意语言现象的综合比较。 3、注意古今对比,防止以古律今。 4、多读、多记、勤查、勤练。 教学重点 介绍学习古代汉语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其汉语言素养。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对象、范围。 2、了解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古代汉语《谏逐客书》教案

《谏逐客书》·斯 一、斯其人 斯(?—前208),楚国上蔡人。是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曾与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早年为楚小吏,后入,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统一天下。 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 始皇死后,为高陷害谋反而被腰斩。 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学作品,而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之文章,斯一人而已。” 《史记·斯列传》中的几个典型情节 厕鼠与仓鼠:斯生命中的转折点 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贵贱穷通,所在自处”——斯形成自己的人生观,通过厕中鼠和仓中鼠的强烈对比,表现出他倾慕富贵荣华,认为自己该身居高位,不甘沦落下层的心理。 师从荀子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故斯将西说王矣。 斯认为楚王不足成事,而王恰好是能的天下的帝王,现在这个时候正是白衣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机会,斯还说“诟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贫困”最大的耻辱和悲哀莫过于卑贱和贫困,而人们一旦卑贱贫困便非难社会,说自己与世无争,厌恶功名利禄,这不是斯这种人的本愿。于是斯西入国,奔向他的大好前程去了。 吕不韦门下客到客卿 至,会庄襄王(异人)卒,斯乃求为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斯因以得說,說王曰:“……自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譬若郡縣。夫以之彊,大王之賢,犹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彊,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 斯去到国,正好赶上庄襄王死了,斯于是去找当时的相国吕不韦,吕不韦很赏识他,于是他得到了见到嬴政的机会,就对嬴政说现在的局势周王室衰微,诸侯间互相兼并,国逐渐强大起来,现在诸侯臣服国就像郡县服从朝廷,您凭借国目前的强大还有您的贤德去征服六国,容易的就像扫除灶上的尘土一样,如果现在再不动手,等六国缓过劲合起伙来,到时候纵使像黄帝的才能也吞并不了了。 王嬴政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斯的这一番话正说到了嬴政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