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光镇地方志

湖光镇地方志

湖光镇地方志
湖光镇地方志

湖光镇地方志

一、地理位置

湖光镇位于雷州半岛的东北部,区域范围从北纬21°2 30"至21°10 8" ,从东经110°12 37"至110°20 44",距离市区13公里,东临东海岛,陆地面积13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6公里,下辖24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68条自然村,总人口7.88万人,交通便利,省道S373线,疏港大道穿越境内,是通往广州、霞山、遂溪、雷州、徐闻、海南省和东海岛的交通枢纽。位于湛江市东南部南海之滨,距离市区13公里,东临东海岛,区位优势十分明显,2003年被广东省命名为中心镇。全镇下辖24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68条自然村,总人口7.6万人。铺仔圩是湖光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全镇的东中部,东距霞山13公里,北依著名风景区湖光岩,可直通湖光农场、麻章镇、遂溪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到太平镇,往雷州半岛海南岛,南与东海岛隔海相望。

二、气候概况

湖光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集中。临近海边,受到海洋的大力调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暑期长,冬季短,温差小。气温年平均23.1℃,七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28.9℃,最高气温曾经达到38.9℃(1958年5月9日),一月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15.5℃,最低曾经达到2.8℃(1975年12月14日)。该镇年降水量丰富且稳定,年均降水量达1550mm。尽管气候宜人,但是湖光镇也会有气象灾害,如冰雹、寒潮和台风。位于太平洋西岸,湖光镇平均每年都会受到台风影响。台风给湖光镇带来大量降雨,缓解农业旱情的通常也会带来损害。

三、资源概况

湖光镇由于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有种类繁多的热带植物和动物,生物资源丰富。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湖光镇在十几万年前曾有过一次火山爆发,故地下有丰富质地较好的玄武岩。该镇内现有20多个采石场。湖光镇的临西、临东、祝美村内有丰富的砂资源,是

湛江城区及其周围地区房产建设的主要供应地。

四、地质地貌概况

湖光镇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全镇绝大多数地方海拔低于20米,北部稍高,有块状低矮的丘陵。由于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曾经是火山活跃地方,湖光镇境内多玄武岩。在此种岩石和当地气候条件共同作用下发展的土壤类型是砖红壤,呈强酸性。

五、水文概况

湖光镇境内主要有三天河流,分别是旧县河、蔡屋河和那郁河。由于当地降水丰富且稳定,河流,流域内水土保持好,河流流量大且稳定,含沙量小。不过在刮台风的时候,台风雨会带来大量降水,使河水猛涨,但没有出现过河岸决堤的现象。

六、植被概况

虽然在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天然植被是热带季雨林,但在湖光镇境内现在鲜有见到天然植被,绝大多数的土地都被利用并覆盖有人工植被。湖光镇的土壤类型是砖红壤。湖光镇人民应地制宜改良土壤性质并在此基础上种植了相关农作物。现在种植物种类有水稻、甘蔗、富贵竹、干蒌树、发财树、富贵竹、香蕉、桉树、火龙果、和各类蔬菜。

七、市政建设概况

湖光镇位于湛江市近郊,历来是农贸集散地,文化、卫生、电讯事业等城镇设施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湖光镇现有住宅面积3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2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只有10%,年供电总量0.3亿千瓦时,生活用燃气普及率100%。湖光镇区道路总长度12公里,全镇实现了村通镇道路,实有铺装道路面积16.60万平方米;电话普及率达到18台/百人;人均公共绿地10立方米,绿化覆盖率6.3%,

镇区有中学2所,小学5所,幼儿园6所,九年义务教育率达到了95%;有医院一所,病床70张,平均每个医生服务50人;影剧院1间,文化场馆1间,体育场馆2间,镇村级敬老院80间,安置五保户114人;镇区内的有线电线普及率达到92%;城镇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地下排污管道、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布局合理。

八、经济概况

2004年湖光镇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6.5亿元(按现行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4%;农业总产值1.28亿元,比上年增长3.5%;乡镇企业总产值5.2亿元,增长6%;人均纯收入3670元,比2002年增加527元,年均递增3.9%。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成为湖光镇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亮点。

8.1企业

借助临港工业园发展的有利契机,我镇加大了招商引资和跟踪服务的工作力度,大力发展个体运输、建材、建筑、饮食服务等行业,重点发展规模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2004年全镇乡镇企业发展到1792个,其中工业企业700个,企业从业人员7094人,企业实交税金782万元,特别是湖光卫生材料厂引进了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湖光镇木业综合加工厂和大洲木业有限公司在我镇落户投产,年产值超500万元。这些企业增加了我镇税收收入,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目前生产态势较好。工业成为我镇的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8.2农副业

湖光镇是一个农业大镇,水稻、甘蔗、蕃薯、花生等常规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稳定,产量逐年略增。2004年水稻种植面积20500亩,年产量16924吨;甘蔗种植面积17000亩,年产量67960吨;蕃薯种植面积2070亩,年产量5132吨,花生种植面积1950亩,年产量533吨。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我镇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逐步向商品化、集约化、基地化发展:一是种植以香蕉、火龙果、红橙、佛手果为主的水果基地;二是种植珍珠茄、菠萝、美人瓜、香瓜等的瓜果基地;三是种植速生经济林的林场;四是种植以富贵竹、

甘蒌树、发财树、葵树为主的花卉培育基地;五是水产养殖业长足发展。这些产业保持持续高效发展态势,而且富贵竹、对虾、木料等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的出口创汇幅度不断提高,农村经济逐步走向“一村一品”的格局。

九、文化教育概况

科教文卫体工作不断发展。认真落实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减免困难家庭学生学杂费,巩固和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2100户。体育事业成绩显著,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稳步提高。全镇体育场地设施总数38个。我镇积极组织全民健身活动,培育和输送各类体育人才56人。全镇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城镇中心小学1所,乡村小学23所,中心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13515人。创建了一批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户。全镇现有文明村15个,文明户4875户,文明单位11个,其中北潭村被评为省文明卫生村,程村、交椅岭、那柳、月岭等村庄被评为市生态文明村,旧县村被评为市特色文化村,东岭村被评为区特色文化村。

十、旅游业概况

10.1湖光岩风景区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湖光岩是世界上最大最典型、保护最完整的玛珥湖,又是我国著名的火山生态旅游区。湖光岩位于广东省湛江市西南18公里处,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 级旅游区和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06年9月被联合国科文组织批准不世界地质公园。景区核心面积13.6平方公里,湖面积2.3平方公里,主要由火山口湖与火山熔岩组成。

湖光岩湖光山色,风光秀丽,四季如春,环境宁静,景观独特。无论是科学研究、旅游观光,还是在医疗保健、生态健康方面,都有着极高的价值,其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罕见性和稀有性的特点。1997年,经中德科学家考察确定,湖光岩玛珥湖是距今14—16万年前由平地火山堆的保护下,不受外界水系干扰,长期自然沉积形成的湖底沉积层,是一部十几万年地球

演变留下的“天然年鉴”和“自然博物馆”。研究这部“天书”,可以了解10万年来动物的兴衰、植物的演替、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一些重大古气候突变事件的过程。景区的旅游资源丰富,有狮子岭、玛珥湖、楞严寺、白衣庵、天然火山遗址,宋朝丞相李纲题写的摩崖石刻“湖光岩”和火山博物馆、地震馆、玛珥湖科普长廊、雷州古院、民俗风情园、白牛仙女、东大门生态广场、茶庄等众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湖水长年旱不沽涝不溢、湖面长年落叶无影无踪、湖中鱼龟成群无蛙无蛇无蚂蟥等许多自然之谜,构成了湖光岩“稀、古、奇”三大特色。

湖光岩又是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景区内古树参天,古藤缭绕,植被茂盛,湖滨有一片高密空气负离子区,负离子区含量高达105688个/cm3,堪称“天然氧吧”。湖水清澈如镜,是含锶丰富的地下矿泉水。火山泥与火山热矿泉康体美容效果卓著,使之成为了瑕闻名的旅游度假胜地。2004年世界滑水锦标赛首次落户湛江,就在美丽的湖光岩举行。

湖光岩玛珥湖的稀有资源已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772173]国家九五重磊项目[49894172]及国际“欧亚玛珥湖”等一系列科研项目将湖光岩玛珥湖作为研究的重点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董必武、郭沫若、陈毅等都曾游览过湖光岩,并留下诗句。近年来,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年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

10.2南亚热带植物园

南亚热带植物园位于湛江湖光岩畔,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属下的科研、科普、旅游开发一体化的单位,创建于1954年,是我国南亚热带作物重要的科研基地。

园内种植热带植物品种1000多个,岭南佳果与热带植物集一园,争奇斗艳。包括能改变味觉的神秘果,特殊香味的百香果,清甜香脆的毛叶枣,奇香蜜甜的番荔枝,美丽脆甜的珍珠莲雾,“世界坚果之王”的澳洲坚果,以及“热带果后”山竹子等热带水果珍品。还种有印度紫檀、油楠、印尼佳木、雨树等世界名贵树木;胡椒、咖啡、肉桂、檀香、依兰香等香料饮料植物,世界最毒的植物之一——见血封喉,捉虫植物灯笼草,抗癌植物喜树,名贵棕榈科植物等80多种,以及形态各异的沙漠植物和热带花卉400多个品种。人们在参观植物园享受热带

植物园林风光的同时,还可以在果园采摘鲜果、品尝咖啡、果汁和各种植物香茶,选购特产,也可以开展烧烤、野炊、垂钓、度假等活动。

10.3云脚古樟神林保护区

云脚古樟神林保护区,与世界地质公园湖光岩相距3公里,属湖光岩火山区范畴。是一个新开发的以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农家传统情趣为主题,集运动、健身、养生、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游览区。现存近500亩古樟林木,被村民尊为神林,是全国最大的古樟林。林中古樟参天,古藤盘悬,氧气充盈,清风更带来阵阵樟香,令人心旷神怡。

主要景点:三元东府、糖房井、景区服务中心(烧烤区)、云香园、探险区(有重点保护珍贵树种毒剑木)、春晖园(古榕独木成林、树茎根与树主干自然连接,形状奇特)、樟皇区(神台福地、樟皇登基)、休闲区、儿童嬉戏区等。

10.4湛江金鹿园

湛江金鹿园建于一九七二年,是广东省北鹿南养成功的示范园。现鹿场有梅花鹿一千多头,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养鹿基地和种鹿供应基地。

园内绿茵幽径,三步一景。放养有梅花鹿、马鹿、驯鹿、麋鹿、坡鹿等鹿种供游人欣赏。旅客可在喂鹿、逗鹿、骑鹿、参观的过程中尽情享受牧业生态旅游的悠闲乐趣。

10.5铁耙县遗址

铁耙县遗址位于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铁耙县,隋开皇十年(590年)置。唐贞观六年(627年)省椹川、扇沙入铁耙,天宝二年(743年)省铁耙、扇沙置遂溪县,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复置遂溪县,次年,县治迁今址。旧县村自隋至宋作铁耙、遂溪县治所382年。村西有铁耙水,水中有石状如铁耙,县以水名。村名“旧县”,应系绍兴二十年县治迁址后的名字。遗址西南向,面积约1平方公里,无城墙。民居鳞次栉比。主要遗址遗物有:石塔,已坍;石狮;莲花形石形础,均具唐代风格。另有南宋咸淳六年重修井、泰山府、彭氏宗祠等宋至清代建筑多处。

10.6生态文化古村——程村

具有千年历史的生态文化古村——程村,位于湖光镇西南部,距国家级风景区湖光岩约3.5公里。该村二面环山,二面临海。民宅依山而建,居高临下。村前有宽广的白浪水红树湾海滩湿地,村周有茂密的古樟林环抱,整个村庄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原始田园风光感觉。

主要景点有:程氏祖园、宋代父子进士墓、武当山庙、古榕园、百年樟树林、古石棺墓葬群、万年火山岩、凤凰湖、太极莲花湖、海上公园等。

10.7龙眼井

位于湖光镇旧县村内,有左右二井,同称龙眼井。左井为石筑,平面呈圆形,井身石砌八角形,深5米,水可引用。井栏内侧石壁刻“咸淳六年重建井”七字,系宋井。

10.8旧县村墓群

位于湖光镇旧县村后园山。现可见墓葬180座,有碑可考者76座,宋元明清民国(含洪宪)墓均有,以清墓为多。

10.9石桥墓

位于湖光镇旧县村西坡。一为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吴氏墓,一为同年茅十三公墓,一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广西荔浦县主茅梅溪墓。墓顶均石砌,作桥形。

各村(居)委会和自然村名称:

铺仔居委会:(下辖)铺居

新圩居委会:(下辖)新居

鹿渚村委会:(下辖)鹿渚、客路

祝美村委会:(下辖)祝美、司马

临东村委会:(下辖)临东、北潭

临西村委会:(下辖)临一、临二、群麻坡、海尾、竹楼

良丰村委会:(下辖)良丰、东田、北罗沟、山后

群井村委会:(下辖)群井

月岭村委会:(下辖)月岭、后坛、交椅岭

东岭村委会:(下辖)东岭

西岭村委会:(下辖)金宅、余宅、谢宅、孙宅

厚高村委会:(下辖)厚高

旧县村委会:(下辖)旧县、辽塘、后排、下埠

外坡村委会:(下辖)外坡、岭替、仕家

园坡村委会:(下辖)园坡

云脚村委会:(下辖)云脚

高梅村委会:(下辖)潭排、高梅坡、杨梅仔、梅岭坡、山毫

塘北村委会:(下辖)塘北、阳雪

蔡屋村委会:(下辖)蔡屋

世乔村委会:(下辖)世乔

新联村委会:(下辖)新民、田头、乞雨、潭畔、内圩、石流

那柳村委会:(下辖)那柳

体村村委会:(下辖)体村

金兴村委会:(下辖)大坡、坡塘、金来、程村、竹山、山寮潭汉赤忏村委会:(下辖)赤忏、三角园、调白、五禁、洋山仔、南佬、郑村

料村村委会:(下辖)内村、外村、后坡

十一、农业概况

湖光镇是农业大镇,全镇耕地面积有 65128亩,水、旱田38675亩,旱地26453亩,农田保护区面积为48801亩,林地13287亩,海岸线45公里,水产养殖面积7824.51公顷,其中海水养殖7199.02公顷,淡水养殖625.49公顷,贝类养殖333公顷。浅海捕捞鱼船355艘,水产品年产40695吨,其中海洋捕捞318吨,海水养殖38280吨,淡水养殖2097吨。

11.1传统的农业种植:

水稻全年种植40000亩,年亩产为815公斤,甘蔗5860亩,亩产为5.5吨,蔬菜1218亩,芋头、花生、甘莳、瓜果等经济作物10626亩。

11.2特色农业

有对虾养殖13000多亩,亩产为500公斤,花卉17866亩,火龙果4158亩,年亩产2500公斤,产值7000元,富贵竹 4650亩,蔬菜种植基地750亩,

11.3水利灌溉系统

在没有降雨出现干旱的情况下,利用深水井和那郁、旧县二条自然河以及小型水库灌溉,全镇农田灌溉用的深水井145眼,电灌站9个,19宗小型水库,农田主渠为硬底化158.9公里,乡村、农田机耕路169.8公里,

11.4牲畜养殖

畜牧业、有耕牛 3541头,大型养猪场8个,鸡鸭饲养场5个,重大动物防疫机制完善。

11.5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

有日榨甘蔗1500吨的糖厂1间,大型粮食加工厂3间、小型35间,富贵竹成品加工场12间,机械化生猪屠宰场1间,水产品加工厂2间。

11.6农业产值

2010年农业总产值为2.83亿元,年人均收入为4215元

十二、生产资料的变革

12.1 新鹿区土地改革

解放前,新鹿区大部分土地为占农村人口极少数的地主阶级(祠堂庙宇)所占有,而占农村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只占少部分土地。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陷入贫穷、落后,使农民过着困苦的生活。1949年12月19日,湛江市解放,市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各区成立办事处。1950年4月,成立市人民政府,区成立区公所,农村普遍成立行政村和农会,全面开展清匪反霸、退租退押(简称“八字”运动),农民迫切要求推翻封建剥削制度,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1950年12月,中共湛江市委、市人民政府根据上级的指示,决定在全郊区开展土地改革(简称土改)运动。

新鹿区为郊区土改运动的试点。1950年12月11日,新鹿区14个行政村以11个村为试点开始土改, 1951年5月结束,历时半年。试点以后,在新鹿区全面铺开土改运动,到1952年10月,郊区全面土改结束,历时1年5个月。然后进行复查,从1952年11月8日开始,至1953年5月结束,历时近7个月。土地改革运动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剥削制度。以贫雇农为主的农民协会,是土地改革队伍的主要形式和执行机关,它保证了土地改革运动的顺利完成。土地改革运动主要做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扎根串连,组织队伍。第二步,划分阶级,分配土地。第三步,民主建设,发展生产。

12.1.1扎根串连组织队伍

中共湛江市委、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了郊区土改工作的领导,抽调干部成立湛江市土改工作团,各区成立土改工作组。土改队(组)进村后,首先召开群众大会以及各种小型会议,运用黑板报、标语、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土地改革法》和“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改路线,做到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接着,土改工作队员深入访贫问苦,扎根串连,选择作风正派的贫雇农作为“三同”户,做到“面向贫雇,扎正根子”。通过小组,以村为单位成立贫雇农主席团,选择劳苦正派、阶级觉悟高、立场坚定的土改根子担任主席团成员,组成以贫雇农为骨干、有广大农民群众参加的土改队伍。同时,建立健全农会、妇女会、民兵队、儿童团等群众组织。

土改队伍组成以后,深入发动农民群众“诉苦挖根”,进一步揭发地主、恶霸、土匪特务等的各种罪行,深挖阶级敌人。召开各种大、小“斗争会”,彻底斗垮地主恶霸、土匪、特务分子。新鹿区土改试点期间,提出“斗争一个,清算一个”、“斗一个、没收一个”、“不放过一个地主恶霸、不放过一个土匪特务”、“不收漏一支枪、一粒子弹”。我区在市政法机关的支持下,逮捕匪特分子162人、地主恶霸分子30人,收缴手提机枪1挺、长枪15支、短枪1支、手榴弹19个、各种子弹1926发、刺刀57把。经过清算斗争,依法对这些地主恶霸、匪特分子分别作了处理。在清算斗争的同时,没收地主的“四大浮财”。这样,在政治上剥夺了地主阶级的一切权力,惩办了地主恶霸和土匪特务分子,树立了贫雇农的政治优势;在经济上没收了地主阶级的“四大浮财”,打垮了地主阶级的经济势力,调动了农民参加土改的积极性,为下一步划分阶级,分配土地打下了基础。

12.1.2划分阶级分配土地

划分阶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大决战,是土改运动中最关键的工作,要严格执行政策,按规定办理手续。总做法是通过自报、评议、上级批准、张榜公布。具体做法:一、组织土改干部、农会干部、积极分子等反复学习《土地改革法》、毛主席《中共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及先进地区的土改经验,武装思想,掌握政策。二、各区、行政村选1—2条自然村作为先行点,以取得实践经验。三、全民铺开。实行“先划阶级,后没收、征收土地,再进行分配土地”。在划分阶级时,“先划地富,后划贫雇”、“先自报,后评议”、“填表登记,上级批准,三榜公布”。通过大小会议进行“自报评议”,参加会议者除了全体农民外,也让地富到会。对恶霸地主和大地主,要他们在大会上交代不劳动、剥削农民、压迫农民的罪行,自报阶级成份。自报不正确,交代罪行不彻底的,就发动贫雇农上台控诉、揭发斗争,使恶霸

地主低头认罪,同时也给其他地主分子一个教训。斗倒了地主阶级,富农也就慑于群众的威力,保持中立,不敢再与地主阶级联系。这样,地主阶级就完全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而以贫雇农为主题的农民阵营则越来越团结,越来越强大。划分农民内部阶级时,主要是根据其拥有的生产资料多少、生活好坏及被剥削程度,进行自报评议。划阶级是对农民进行再一次“挖根诉苦”教育,进一步提高阶级觉悟。也是对地主阶级再一次的“清算斗争”,彻底从政治、经济上打垮地主阶级。

按《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对没收地主的土地,征收祠堂、庙宇及富农的出租土地,进行造册登记,由行政村农会接收,统一公平合理地分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归他们所有。对于地主,也同样分给一份土地,让他们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分配土地时,以行政村为单位,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农民的自有土地一般不动)根据土地的数量、质量及位置,用抽补调整的方法按人口统一分配。分配方案要经过贫雇农主席团、行政村、区农会讨论通过,上报批准,张榜公布。土地分配到户后,政府发给土地证。我区试点11个行政村统计:可耕地有69712.48石,占人口总数4.28%的地主阶级占有土地总数的56.4%,而占人口总数87.48%的贫雇农只占有土地总数的35.32%。当时共没收、征收土地38706.75石产量,农民分得土地的有16401人,占总人数的72.78%。

12.1.3民主建设发展生产

土地分配之后的主要任务,一是整顿基层组织,民主选举,建立乡人民政权;二是发动农民群众搞好生产,开展爱国增产运动。湖光区党委和土改工作队按照上级有关规定,根据各行政村的具体情况,首先整顿农会、民兵、妇女等群众组织,然后整顿党、团组织,发展团员、党员,建立和健全团支部、党支部。在整顿健全基层组织的基础上,召开各种会议,评选土改积极分子,选好人民代表;接着,全区先后分别召开各乡人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正副乡长、乡委员,建立乡一级人民政权;然后,召开群众大会,表彰土改积极分子,宣布土改胜利结束,全力转入以发展生产为中心的爱国增产运动。

农民分得土地以后,生产情绪空前高涨。各级农会都把土改斗争胜利果实的绝大部分投入生产,解决生产上所需的种籽、肥料、农具、耕牛等生产资料问题。同时,动员成立帮耕组(队)、临时互助组,解决部分农民缺乏劳动力,耕牛和农具的困难。各乡、村、农会都提出了“不闲一个人、不荒一亩地、增产一成”的口号,掀起生产大高潮。我区在土改期间发动农民兴修水利,取得显著成绩。据统计:挖塘10口、打井8眼、修沙沟8条、围海1宗。有的自然村把胜利果实主动送给没有斗争胜利果实的自然村,体现了农民的团结互助精神。一些妇女也学会犁田耙田。农村呈现一派劳动光荣的新气象。

土改结束后,进行整顿土改工作队伍,开展土改复查,解决土改中的遗留问题,进一步巩固基层政权,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土改复查的做法:总结土改工作,统一认识土改的主要成绩和个别存在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对各自然村的情况进行分类排队,阶级敌人有否反攻倒算?敌对阶级是否漏划错划?根据群众检举揭发,对有破坏行为的和新挖出的敌对阶级分子,均分别进行批斗和处理。各乡、村重新制定管制“四类”分子的规定,发动群众,加强对“四类”分子的改造。在土改中被错划阶级成份的,根据本人申诉,群众评议,农会审查,报上级批准,进行纠正处理,并张榜公布。有条件参加农会的,吸收参加农会,以体现党的政策和壮大农会组织,从而加强人民内部的团结。对应分得土地而没有分到或分得不合理而影响生产的,要从机动田中认真进行调整解决,从各方面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把爱国增产运动不断推向前进。

12.2新鹿区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提高了农民的阶级觉悟,确立了贫雇农在农村中的优势,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1951年9月9日,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指导互助合作的文件。这个《决议(草案)》总结了战争时代的互助合作经验,提出了当时农业合作化的三种主要形式:临时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1953年8月,党中央发表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

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是我国农村自土改之后的又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亿万农民开拓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伟大尝试。中共湛江市委、新鹿区委根据中央的指示,在湖光地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改造。

12.2.1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

土改试点结束以后,新鹿区于1951年10月试办临时互助组,这是郊区最早成立的农业互助组。临时互助组要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参加,以解决部分农民缺乏劳力和生产资料的困难。到了1952年,开始试办常年互助组,年底,新鹿区14个行政村已成立互助组308个(其中常年互助组25个),入组农户3172户,占该区总农户的47.14%。临时互助组成立初期,由于缺少经验,一般都由行政村统一划片成立,由村农会委员或土改根子担任组长,规模较大,没有评工记分,也没有认真贯彻自愿互利的原则。因此,临时互助组大多数中途都散了伙。但常年互助组却坚持下来,因为常年互助组是由党团员、农会委员、组长等带头串连自愿参加的,这些互助组实行评工记分,规模不大,一般是10-30户。

1953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是时正值新鹿区土改复查即将结束,全区土改干部和各乡、村干部认真学习了党中央的决议,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和“坚持自愿、互利、民主的原则”搞好互助合作运动的指示,掀起大办互助组,发展农业生产的高潮。当时,举办互助组骨干学习班4期,参加学习的达182人。动员党、团员和组长以上的农会、妇女会、民兵等骨干带头参加互助组,并下户串连发动。区委也多次召开干部会议,总结交流经验,反复强调要坚持自愿参加,评工记分,互助互利,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参加互助合作的积极性。1953年11月,为了落实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农村开展了“查田定产”工作,有力促进了互助合作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一年,互助组发展很快,新鹿区基本上实现了互助合作化。

12.2.2建立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

按照中共中央于1953年12月16日发表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的要求,

决定在整顿健全互助组的基础上,办好农业生产初级试点,以取得经验,然后分批发展。中共湛江市委成立农村工作部,具体负责农村合作化工作。1953年12月,市委和新鹿区委决定在新鹿区的云坡乡云脚村以彭益扬常年互助组为基础试办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市委、区委各抽调干部3人组成办社工作组,于1953年12月24日进村,经过2个多月的努力,1954年3月2日召开第一次社员大会,选举社长、副社长和社委委员,通过农业生产初级社章程,宣布云坡乡第一个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成立。这也是郊区的第一个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

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在社员私有财产的基础上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民主管理的集体经济组织;除留5%左右的自留地外,其余土地一律入社,耕牛、大农具折价入社,建立社员股份基金制度;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劳力按六成)土地报酬为辅(土地占四成)的分配制度和提留公积金、公益金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召开社员大会,选举正副社长、社委、监察员;定期公布社员分工、财务收支、分配方案;成立生产小组、副业组,建立劳动纪律和“爱国日”“读书日”制度;规定社员缴交股金或以耕牛、农具、种籽、肥料等折价入社作为股金,不计利息、分期偿还;还办起托儿所;社员的事、病假和干部的报酬与误工补贴等制度也建立起来;对有贡献者的奖励和有违纪行为者的处罚也作了规定。

1955年是新鹿区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大发展时期。是年,新鹿区各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进行了整顿扩社工作,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初级合作化。

12.2.3成立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

1955年下半年,新鹿区党委狠抓农业初级社的领导班子建设和社章制度建设,举办财会、社干等各种学习培训班,对加强领导、加强团结和发展生产,为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深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55年12月,郊委决定选择群众觉悟高、领导骨干强、生产搞得好的88个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转办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以新鹿区临东乡初级社作为转办高级社的试点,实行以点带面,全面推广。1956年6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组织和管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条例》。按照上级党委的指示,以区为单位,举办高级合作社

骨干培训班,通过学习,大家明确高级社比初级社具有更大的优越性。高级社取消土地分红,实行按劳分配,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这样,能更大地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实行统一规划,多种经营,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提高产量。由于新鹿区委认真贯彻“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和“又快又好”的办社方针,全区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迅速办了起来。转办高级社后,认真抓好领导班子的调整充实,健全社章和各项制度。同时,抓好生产和分配工作;抓好入社股金的清理登记,社员缴交股金有困难的可通过农行在贫农合作基金贷款项目中解决。在实现了农业生产高级合作化后,对“四类分子”的入社问题也作了专门规定:守法劳动好的吸收为社员;表现一般的吸收为候补社员;表现差的也让其参加社的劳动,由社里管制改造。这样分别对待,有利于在劳动中把他们改造成为新人,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发展,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上层建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56年3月,市委、市政府决定撤销新鹿区,成立郊区工作办公室(后改为郊区办事处),原新鹿区归郊区工作办公室管辖。1958年2月,成立湖光乡,设立乡党委、乡人民政府。至此,湖光地区基本上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12.2.4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新鹿区手工业主要分布在铺仔、新圩,他们主要生产和修理大小农具、工具。1953年春,随着农村土改复查结束、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和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也推动了圩镇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手工业生产者也迫切要求组织起来,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组和生产合作社。其互助合作的方针政策与具体做法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基本相同。主要是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由低级到高级、由组到社逐步发展。其主要生产资料和工具等也实行折价入组、入社,一般作为股金投入。成立组、社的领导机构,实行民主管理,实行按劳分配,由初期的民主评工到按时计工、以件计工,发展到“四包一奖”(包工、包产量、包质量、包成本、超产奖)等多种按劳分配形式。在财务管理上,做到日清月结,每月张榜公布;强调要留好用好公积金、公益金、生产发展基金、折旧金。1955年,对手工业生产组、社进行整顿

提高,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

1956年春,全区基本上完成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在党的领导下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克服了生产场地、资金和技术的困难,发展了生产,增加了积累,提高了职工的素质,为扩大再生产,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社员生活水平,充分显示了手工业生产社的优越性,从而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2.2.5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新鹿区的私营工商业规模小,数量也不多,主要分布在铺仔、新圩,私营商业绝大多数是小商小贩,经营的是日用百货、副食品、土特产及一些饮食服务业。小工厂是粮油加工业。1953年,党中央提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同时,开展打击投机倒把、哄抬物价、欺行霸市的违法行为,维护了市场的稳定。一些小商贩开始同湖光供销合作社签定经销代销、统购包销等多种形式的联营协议。这样,部分小商贩从供销合作社进货,他们收购的土特产、废品也大部分交给供销社收购、包销。国家对粮油实行“统购统销”,粮油统一由国家粮管部门委托加工,私营油行一律不准自由经营粮油,只能接受国家粮食部门委托加工。

1955年11月,党中央发表《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强调要用赎买政策有偿地进行公私合营,或是自愿组织起来参加合作经营组织。在上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新鹿区委直接领导湖光供销社,具体负责,抽调5-7名工作人员组成“私改”小组,对所辖圩镇的私营商业者进行调查。通过大小会议宣传发动,自愿报名,凡自愿同供销社实行公私合营的都要清产核资,核定利率(一般年息5%,定息期为7年)和安排工作。经过协商,上级批准,签订协议,共同执行。凡自愿参加合作商店、合作小组的也要报名,各户所投入或借出的工具、场地、资金都要清点登记,建立各种偿还、租金、折旧、分配、报酬、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为了便于领导,成立了湖光合作总店,配备正副主任、业务和财务人员等。总店下设副食店、日杂店、饮食店、理发店、土产收购组、废品收购组和水产品代销店等等,各店人员按其特长

及其具体情况编入各专业组工作,每个店(组)选配一名负责人。湖光合作总店经营到1985年,并入湖光供销社管理至今。

12.3人民公社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同年8月,党中央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同年9月,郊区规划高级社转为人民公社,掀起大办人民公社的高潮。1958年9月30日,湛江市第一个人民公社——红光人民公社成立(12月改名为湖光人民公社)。该社管辖的范围是湖光、海头、中平、坡塘四个乡。10月中旬,遂溪县的钢铁公社(原遂溪三区)的麻章、甘林、迈龙、迈合等4个营(乡)划入郊区并入红光公社。人民公社从成立至1983年撤销,历时25年之久。

12.3.1人民公社初建时期

公社化初期是实行工农商学兵相结合,政社合一的体制。其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原来的几百户的高级社合并成几千户甚至1万户以上的人民公社。这就是规模大。还有许多都是“大”字当头,如:“大办饭堂”、“大搞粮食”、“大办卫星”、“大炼钢铁”、“大力推行组织军事化(将劳动力按军队编制组成团、营、连、排,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等。所谓“公”,就是将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高级社合并后,公共财产上缴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供给制(当时有伙食供给、口粮和半口粮供给)。同时,对农村中的小商、小贩、集市贸易、自留地、开荒地、家庭副业等加以取缔,还建起吃饭不要钱的公共食堂,入托入园不要钱的托儿所、幼儿园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无偿抽调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一大二公”实际上是“一平二调”刮“共产风”。

人民公社化运动前夕及初期,出现了“大跃进”高潮,最突出的是“大兴水利”、“大办粮

食”和“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大搞水利建设,使湖光公社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有利于经济建设,为工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在“三大”运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积肥、兴修水利和大炼钢铁,并村、拆迁房屋,无偿占用耕地和大量砍伐林木,破坏农业绿化环境;在农业生产指挥上生搬硬套,搞深耕越深越好,搞密植越密越好,甚至出现并禾现象等等;在工作作风上出现强迫命令,扣“下游”帽子、搞所谓“插红旗,拔白旗”、放“高产卫星”等。在政治上挫伤了一大批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在经济上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12.3.2人民公社整顿时期

从1959年1月开始至1960年1月止,这是人民公社开展整顿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重点是贯彻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郑州会议和中共八届七中全会精神,中心是解放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和纠正“共产风”的问题,坚决执行《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新鹿区委先后两次召开三级(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会议,贯彻执行党中央的上述指示,宣布人民公社是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应保留按劳分配;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社员个人所有的生活资料(包括房屋)和存款仍归社员所有;营、连、排的组织机构改为生产大队、生产队、作业组(专业组);生产大队应作为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也应有部分所有权和管理权;调用生产队的劳动力、资产和社员的私人财务都要进行清理,如数归还或折价补偿。必须纠正“平均主义倾向和过分集中倾向”。坚决贯彻执行整顿和建立人民公社的“统一领导,队(生产大队)为基础;分级管理,权力下放;三级核算,各计盈亏;分配计划,由社决定;适当积累,合理调剂;物资劳动,等价交换;按劳分配,承认差别”的方针政策。

中央关于整顿人民公社的各项指示,湖光公社均在郊区区委的指导下,组织工作组深入农村,召开群众大会、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干部会议进行贯彻,按先急后缓,逐项落实。主要抓了三件大事:一是刹住“共产风”:从1959年1月起,停止了乱砍树、乱挖矿的大炼钢运动,停办公共食堂,取消部分供给制,纠正做工不记工分、吃饭不要钱、免费入托入园、无偿乱调

乱占等“一平二调”的错误做法。恢复劳动记工分,恢复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对刮“共产风”初步进行了清理,部分已作了退赔(主要是实物)。瞎指挥、高指标、浮夸风受到了初步的遏制。同时,深入发动和组织全社社员大搞冬种,大种番薯、杂粮、木薯和瓜菜,使全社社员的生活得到了保障。1960年的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省到我公社购买番薯苗种植度荒。二是实行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分配制度:1959年的春收分配部分开始实行、夏收分配全面实行。同时,生产队也逐步恢复了“三定”为中心内容的经营管理制度和“三包一奖”的责任制,使生产管理逐步恢复正常。三是根据郊区指示,调整湖光公社的规模,分设为湖光、海头、麻章三个公社。公社正式成立管理委员会,社长改称主任;为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团结,对生产大队、生产队的规模也做了部分调整。以原高级社为基础成立生产大队,以原初级社为基础成立生产队。

从1960年11月开始至1961年7月止,是人民公社开展整顿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主要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1961年1月14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1961年3月15日至23日在广州举行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关于纠正平调错误,彻底退赔的规定》、《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等文件,全公社全面地开展人民公社整风运动。郊区成立整风整社工作团,公社设立分团,大队派工作组。

整风整社运动以湖光公社为先行点,取得经验,然后全面铺开。在做法上分为四步:第一步,学习贯彻中央文件,组织队伍,打击敌人的破坏活动;第二步,全面清理“共产风”,彻底赔退;第三步,整顿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作风,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第四步,搞好“四固定(劳力、土地、耕牛、农具)”,落实体制(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加强组织建设。公社党委召开了三级干部会议,反复宣讲中共中央《十二条》、《六十条》等文件,进一步健全贫下中农组织(称为ΧΧ大队贫下中农协会,设立主席1人,副主席2人,委员5-7人,贫下中农协会主席有权参加大队干部各种会议,参政议事),发动贫下中农对有破坏活动的“四类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