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简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四川省简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高一年级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A.源于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 B.体现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

C.反映出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D.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

2.麻曾经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这是由于()A.政府控制手工业的发展 B.自然经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冲击

C.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D.资本主义萌芽使丝织业快速发展

3.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

A.明清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B.明清江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手工业发展促进市镇发展 D.工商业发展促进专业化分工

4. 中国历代名商巨贾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彰显出高超的经商智慧,逐步形成独特的经商理论和技巧,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预测把握市场,用人所长,掌握时机的是()A.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B.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C.不禁技巧则国贫民侈 D.弛茶盐之禁及减商税

5.近代以来,在买办、商人等群体中逐渐形成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径浜英语。如下表为《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一书中收录的一些示例。对这一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C.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D.西学东渐成为生活主流

6.下面是近代中国部分商办铁路公司及其修筑铁路统计表。该材料可佐证()

A

C.民主化进程推动交通发展 D.东部地区交通现代化更快

7.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传统婚姻观发生变化 B.中国深受西方文明影响

C.南京国民政府重视法治建设 D.国人婚姻法律意识淡薄

8.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11月3日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年6月30日,颁布《造林奖励条例》,这些奖励政策( )

A.体现北洋政府致力于宪政治国

B.有利于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

C.推动近代工农业布局的调整

D.主要得益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9.右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变化示意图(单位:万两),其变化说明()

A.战争对瑞蚨祥公司发展产生双重作用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该分公司发展

C.中国经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经营管理不善导致该公司业务下滑

10. 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A.市场经济理论已经形成 B.左倾错误弥漫阻滞探索进程

C.对苏联模式做了有效反思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11.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调整了外贸方针,制定了扩大对港澳出口、打响港澳市场争夺战的方针。这一方针 ( )

A .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B .体现新中国经济政策灵活

C .预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 .为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奠基

12.“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这一政策当时( )

A .推动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

B .使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

C .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 .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

13.对于人口迁移现象,英国学者雷文斯坦提出了“推拉理论”,(如下图所示)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地区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

A .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B .东南沿海地区靠近港澳台,发展经济快

C .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

D .国家政策推动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

14.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

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

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

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

民地。材料说明了( )

A .中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B .茶叶成为世界的普遍生活必需品

C .西方国家打开中国市场

D .特权贸易公司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15.17世纪的世界历史以“扩张”为主题,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三国演义”。它们是( )

A .荷兰、英国、法国

B .葡萄牙、荷兰、法国

C .西班牙、荷兰、英国

D .西班牙、俄国、英国

16.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他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

A .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

B .突显出大国历史

C .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

D .坚持客观的立场

17.1848年,英国第一个公共卫生条例诞生,第一个中央卫生委员会建立。从此,“国家就以一套杂乱无章的条例对疾病展开了毫无组织的战争”。卫生法散见于地方条例、工厂条例、埋葬条例以及种痘、煤烟、食品掺假等条例之中。这些条例和组织的出现主要源于( )

A .城市化进程加快

B .英国代议制不完善

拉力

推力

C.大工厂制的冲击 D.工业革命的局限性

18.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欧洲经济复兴,并向西欧提供了大量贷款。但1948年以后,世界银行的贷款重点转向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它们提供长期开发资金。推动这一转变的因素是(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 B.适应美国经济扩张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关贸总协定的成立

19.某荷兰人曾说:“我打开随身带着的盒子,里面有各种欧洲不同国家的钱币,每晚都要整理一下,因为一天就可能要用好几种,这是当时的习惯。”这反映出()

A.欧洲经济独立的必要性 B.欧盟成立的必然性

C.荷兰加入WTO的必要性 D.欧元启动的必然性

20.有经济学家认为,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 推动世界经济整体发展

B. 推动新经济的形成

C. 对发展中国家是双刃剑

D. 加速世界贫富分化

21.1936年的选举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关键性”选举,选举中投票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变化,“少数民族、城市居民、天主教徒、小企业主、农民、黑人与新政民主党,打成一片。”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干预经济恢复政府的权威 B.新政促进美国社会政治力量的变化

C.工会法提升劳工阶层参政意识 D.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下层的地位

22.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 A理论坚持反对政府干预

B. 经济滞胀促使A理论复苏

C. 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D. B理论扼杀经济发展活力

23.从1923年到1929年,在苏联财政人民委员会中,联共(布)党员比例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比例从60.3%下降到31.4%,文盲和少识字者则从0.1%提高到7.2%。这反映出该时期苏联()

A.民主集中制遭破坏

B.新经济政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教育发展受到阻碍

D.政治民主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

24.有学者认为,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下列属于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措施的是()

A.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 B.允许外国资本家办厂

C.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D.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第Ⅱ卷(综合题共52分)

二、综合题(第25题25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向老幼、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按时赈济日常生活用品,在两汉时期的已成为常制。从《史记》、《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几乎每个皇帝都多次下诏“赐高年帛”、“赐高年米”、赐“个鳏寡孤独帛,贫穷者粟、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疮、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粟”。据统计,两汉关于这方面的诏令多达80多条,平均不到5年就有一次,是各种诏令中最多的一种。

——吴晓林《中国古代社会对老弱群体的救济与启示》(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汉对弱势群体进行赈济的条件及影响。(13分)

材料二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

二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现代欧洲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的看法。(12分)

26.(12分)近代史学家傅斯年说“史学就是史料学”。中国史料纷繁芜杂又浩如烟海,学史者要仔细鉴别,从中得出正确的信息。

材料“诗歌里的古代经济”

朱门巧夕沸欢声,

田舍黄昏静掩扃。

男解牵牛女能织,

不须徼福渡河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诗歌里的古代经济”,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做到史论结合)。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材料二在16世纪初,格拉斯哥是苏格兰对美洲贸易的重要中心,商人从美洲大量输入美国烟草和加勒比海地区的白糖,然后再转售至不列颠群岛和欧洲大陆的其他地方。1770年代克莱德河的加深使到较大的船只也可航行到河的更上游。这对19世纪格拉斯哥工业,特别是造船业的勃发有直接的关系。到了19世纪末维多利亚时代,格拉斯哥已有了“大英帝国第二城市”(Second city of the Empire)的美誉。据说,当时全世界的船只和火车大多都是在格拉斯哥制造的。

——摘编自搜狗百科(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格拉斯哥两地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6分)

(2)简析格拉斯哥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9分)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24×2=48分)

1—5 CCCBA 6—10 BABAC 11—15 BCDDA 16—20 ADBDD 21—24 BBCA

二、综合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1)经济:农耕文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或小农经济的发展)。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文化:①儒学的发展(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强调人的社会责任。②发挥仁政思想(先秦儒家的民本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民众的斗争。(8分,4点即可)影响:缓解了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2分)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从制度上(法理上)解决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3分)

(2)特点:社会保障覆盖面宽,具有普遍性,社会保障项目设置比较齐全;面向低收入阶层;政府主导国家福利;国家用立法形式加强福利建设。(6分,3点即可)

看法:生产力发展是前提,政府起主导作用(制度设计、法律保障);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福利政策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应调动全社会福利意识,拓宽福利资金渠道,适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应在公平基础上维护劳动者积极性,防止产生懒惰思想。(言之有理即可)(6分,3点即可)

26.主题: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3分)

阐述:这种经济形态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家庭为单位的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十分分散。到了近代,成为阻碍生产的因素之一。(9分)

27.(1)差异:苏州,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经济;格拉斯哥,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近代工业经济。(6分)

(2)作用:对美洲的贸易扩大了英国海外市场,并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金(3分);造船业和火车制造业的发展推动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工业化进程等(3分);加速英国城市化进程,提高英国的国际地位等(3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