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报纸对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

我国报纸对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

我国报纸对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
我国报纸对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

我国报纸对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

者:

万小

广

前言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近几年我国大学教育迅猛发展。2004年,教育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正式宣布,“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已经超过两千万,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过19%,进入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1]。

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曾经以“天之骄子”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大学生,如今似乎已经发生了某种改变[2]。在百度新闻搜索下

选中“新闻标题”,键入“大学生”进行搜索,检索得到的标题经简单整理后可以归纳出以下主题:其一,关于大学生道德堕落的,如《大学生口述:

校园钟点房是我们隐秘的欢乐场》;其二、关于大学生受害者形象的,如《大学生轻信QQ号码中奖一天七次给骗子汇款》;其三、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如《大学生毕业后从“贵族”变成了“贫民”》;其四、关于女大学生的,如《女大学生实践营销课程网上拍卖自己身体》[3]。这种现象引发了笔者对大学生的媒体形象问题的兴趣。

当代传播理论和文化研究都认为,“作为当代文化的重要产制者,大众传媒对于某一社会群体的呈现和再现(representation),关涉到该群体的主体经验能否在公共文化空间中得到表达和体现,构成和影响着其社会身份构成,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群体对于该群体成员的情感、态度和想象,乃至影响到对于该群体的公共决策。”[4]“再现”作为一个符号——意义的建构过程,往往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意义,它影响公众对这一群体的认知图式,并且关乎该群体的社会身份认同以及公共决策。而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再现”的一个主要途径又是在大众传媒上完成的。

事实上,国内外有关特殊社会群体的媒体形象研究著述颇丰,如国内关于农民、农民工群体、民营企业家群体等已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特别是美国也有大量的关于媒体再现女性以及少数族群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在方法、理论建构上给本文对大学生群体的媒介形象分析提供借鉴。

我国报纸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再现”是本文的关注中心,笔者选取了北京市的三家报纸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考察、分析这三家关于大学生的新闻报道来回答以下问题:我国报纸刻画了什么样的当代大学生形象,又是如何刻画的?大学生的主体经验在这种刻画中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这种再现所产制的形象对大学生的社会身份建构有哪些影响,可能会激起社会公众对于大学生群体的什么情绪和态度?

本文以下内容的安排是这样的:首先将对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与叙事分析相结合——进行说明,解释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是介绍本文的抽样调查对象、抽样方法;然后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分析各大报纸所再现的大学生形象以及如何再现的;最后是小结以及对研究本身进行的讨论。

一、研究方法的探讨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的作者安德斯?汉森这样写道:“(大众传播领域)被来自不同学派,有着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研究目标与研究目的的学者所占据。他们都致力于按照自己的方式构建现实。”这种状况的出现既是因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也是因为“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专用或者完整无缺的,它们都不是在与文化或者政治隔绝的状态下孕育、发展和应用的。” [5]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安德斯?汉森倡导“一种综合的社会科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强调的是“对所获得的数据采用一种系统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将媒介系统纳入整个社会系统进行考察。同时在具体操作中,研究者“不仅要考虑哪种研究方法是最适合的,还应该考虑研究方法怎样组合才能够产生一个更好的效果”。据此,本文试图综合内容分析与叙事分析这两种方法展开研究。以下分别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说明。

内容分析是一种客观、系统、能对明确的传播内容进行定量描述的方法。它提供了在系统和可靠的研究范式下如何进行分析和量化媒体内容的操作原则。但它的缺点在于不能解释从内容分析中得出的这些量化指标的意义及其

更广泛的社会意义。由于有关内容分析的文献已经很丰富,所以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叙事分析。

要解释什么是“叙事分析”,必须先说明什么是“叙事”(narrative)。叙事是从文学传统中所借鉴的概念。具体而言,一种叙事往往由对故事情节的基本安排、特定的角色分配以及与此相应的特定情境构成。叙事中的角色安排往往对应着对于该群体的“再现”方式,并产制某种特定形象。叙事分析就是通过分析文本中特定角色的分配与其所处的情境,来描述文本所产制的群体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其对于公众认知该群体的影响[6]。

之所以采用叙事分析方法来研究新闻报道,是因为新闻往往是以叙事的方式呈现的。新闻即“有目的地讲故事”,能够有效地呈现一个“特定的符号世界,一个稳定的、可以被认识的新闻世界,具有重复的模式和主题”。

[7]新闻所提供的事实、名称和细节可能每日都变化,但是它们所嵌入的基本框架——符号体系——却更为持久。“新闻作为一个持久的符号系统对于受众的影响要比它所提供的一些个别成分要大得多”[8]。因此,对新闻进行叙事分析有助于澄清新闻文本在特定价值观念指导下所描绘的社会图景,包括特定社会群体的公共形象,并可由此分析公众对该群体的认知。

这种方法与内容分析相结合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一方面叙事分析可以在内容分析力所不能及的数据阐释和深层社会意义探讨上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内容分析又可保证理论框架及结论的可靠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抽样对象和抽样方法说明

本文以北京为考察地点,选择了该市三家报纸作为抽样调查对象,分别是:《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

以北京为考察地,是因为它是我国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截止2006年,该市共有79所大学(含民办),在校生人有70万多万人[9]。而选择这三家报纸是因为它们在北京市有巨大的影响力,这可以从其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看出来。根据《中国新闻年鉴2005》显示,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北京晚报》的发行量为90.1万份,位居北京市之首;第二名是在传媒经营上屡屡创新的《北京青年报》,它是北京市团委的机关报,发行量是66.6万份[10]。《京华时报》是由《人民报纸》社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合作的产物,它的发

行量尚未有公开数据,但创刊不到六年而广告经营额就达到9700多万,在全国报纸排名中占据第10位[11]。

另外,这三家报纸基本上覆盖到了北京市各个阶层,分别是我国城市报纸几种重要类型的代表。从报纸性质上看,人民日报报业集团与北大青鸟集团合办的《京华时报》代表我国商业化程度较高的报纸;作为北京市团委机关报的《北京青年报》,由于是主管青年工作的团委机关报,需要承担的宣传职能使得该报具备了较强的政治属性;而《北京晚报》则居于二者之间,既具备商业属性,同时也受到其母报——北京市党委机关报《北京日报》政治方面的约束,但在本文所考察的大学生问题上,它比团委机关报受到的约束要小一些。从三家报纸的受众构成上看,一般认为,《京华时报》的主要受众是市民阶层;《北京青年报》则主要覆盖商业化报纸服务的另一个阶层——白领阶层;而《北京晚报》的受众构成则较为复杂,除市民阶层和白领阶层外,还包括老年人、知识分子等群体。

所以,这三家报纸大体上可以反映我国城市报业的基本结构,对考察它们得出的结论应该可以推论到全国其他城市的报纸。

本文通过对这三家报纸自2004年1月到2006年12月三年间的报纸进行系统随机抽样来获得新闻报道样本。具体操作方式是:以一年为单位,采取混合周(在抽样范围内随机依次抽取构成周一至周日等组成一周)、日历周(在抽样范围内随机抽取一周)、组合周(在抽样范围内按等距依次抽取周一至周日组成一周)进行抽样[12],每家报纸得到63期的样本,三份共计189期报纸。搜集这些报纸上有关大学生的所有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等,总共得到153篇新闻报道,其中《北京报纸》篇;《北京晚报》45篇;《北京青年报》60篇;《京华时报》48篇。

三、各报对大学生所进行的类型化叙事及形象建构

抽样得到的新闻文本显示,各报对大学生的新闻报道存在几种常见的叙事类型,分别是:精英化叙事,受优待叙事,受难叙事,负面行为叙事和中立叙事。这些类型化的叙事构成了大学生报道的基本框架,各种叙事类型对应着特定的大学生形象。

典型的精英化叙事可以描述如下:大学生群体或个别成员从事某种具有正面社会价值评价的行为,如参与扶贫支教等志愿者活动、科技创新、自主创业等等;或具有某种正面的品性。具体的例子如《百名学生助学民工子弟》(见《北京青年报》2004/03/30)、《俩富家大学生借钱养兔子创业》(见《北京青年报》2006/03/27)、《清华同学要打工挣钱捐助》(见《北京晚报》2006/2/26 );

典型的受优待叙事如下:政府或社会颁布、实施某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学生能从中受益;或者是大学生群体或个人遭受某种危机(比如贫困难以入学或就业困难),政府或社会施以援手。无论哪种情况, 大学生都是这类叙事中受爱护的幸福群体,但指向的却是关爱和优待的主体——政府和社会。例如《到西部工作户口可留京》(见《北京青年报》2005/12/23)、《北大贫困生报到当场将获礼包》(见《北京青年报》2006/8/31);

典型的受难叙事的描述是:大学生群体或者个别成员由于种种原因而遭受磨难、不幸,包括就业困难、被欺骗以及粗暴对待。如《南京女研究生找份工作花了近万元》(见《北京晚报》2005/10/15)、《北大学子要入厕言语不当遭掌掴》(见《北京青年报》2006/05/11)。

典型的负面行为叙事可以描述如下:大学生群体或个别成员做出某种明显具有负面社会价值评价的行为,尤其是违法犯罪行为。具体事例如《两女大学生对女同学用“私刑”被判刑》(见《京华时报》2005/3/30)、《一大学生把交警打成脑震荡》(见《京华时报》2004/1/2)。

中立叙事既是指在新闻报道在叙事中没有明显的价值倾向,仅根据这类报道的内容以及标题不能做出对大学生群体或成员的价值评判。如《香港大学师生与航天英雄见面》(见《北京晚报》2005/1/29)、《留校学生庙会抖空竹》(见《北京青年报》2006/1/30)。

从报道内容分析,各种叙事类型(中立叙事除外)往往对应着模式化的大学生形象:精英化叙事对应的是有知识,有能力,有爱心,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精英形象;受优待叙事对应的则是受到社会关爱,享受优待的幸运者形象;受难叙事叙说他们经受诸如求职困难、被骗、被坑等等艰辛与苦难的遭遇,描绘了大学生脆弱无助的形象;负面行为叙事则通过大学生做出种种违法犯罪、道德品质败坏的行为,来刻画当代大学生龌龊肮脏的形象。

总之,这种类型化叙事具有某种结构的稳定性,也构成了报纸在处理大学生新闻报道时的基本报道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当代大学生的某种“刻板印象”。为了进一步了解报纸所再现的大学生形象,我们需要对类型化叙事所再现的各种形象进行细致的量化分析。

四、各报所再现的大学生形象及对其社会身份的影响

表1:各报新闻报道所再现的大学生形象统计表

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

京华报纸总计

n=60 n=45

n=48 n=153

精英形象35% (21)28.8% (13)10.4% (5)39

受优待者形象30% (18)17.8% (8)22.9% (11)37

受难者形象13.3% (8)24.4% (11)31.3%(15)34

负面行为者形象 3.3% (2)8.9% (4)18.8%(9)15

中立形象 6.6% (4) 6.7% (3) 4.2%(2)9

无明确叙事11.7% (7)13.3%(6)12.5%(6)19

注:1.纵向百分比相加之和不等于100%,是因为对小数点后三位数进行了四舍五入;

2.横向报纸从左往右排列,报纸的商业化程度逐渐加深;

从上表统计中可以明显发现,“精英形象”、“受难者形象”和“受优待者形象”是报纸对大学生“再现”得最为频繁的三类形象。下面本文将进一步阐释报纸所再现的形象是否充分表达了大学生的主体经验,它对大学生的社会身份建构的影响,以及可能激起公众对大学生的何种情绪和态度。

大学生精英形象是我国报纸刻画最为着力的形象。这种刻画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但却较少体现大学生群体自身构成的复杂性以及所处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这样片面强调大学生的精英形象,会导致社会公众对大学生群体较高的精英角色期待,一方面会给大学生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合理布局。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需要侧重理论研究的大学生,也需要侧重实际应用的高级技工,将大学生与精英挂钩容易助长“学而优则大学生”的社会偏见和人才的盲目流动。所以,大学生精英形象未能反映该群体的全貌;对公众认知可能会造成一定片面化印象,并进而给建立在民意基础上公共教育决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受优待者形象也是在统计中出现较多的一类形象。这种形象的频繁出现的根本目的在于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如何得到落实。应该说,大学生群体得到了很多政策优待和社会关心,但这些优待与关心是否落实,是否真的给所有大学生带来好处,则往往没有得到报道,因而大学生群体真正的利益诉求也未能充分地得到表达。与此同时,受优待者形象经报纸传达给公众成为他们对大学生认知的一部分,可能部分地消解公众对大学生实际困境的同情,因为政府和社会“已经替他们做太多事情了”。比较典型的例子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我们贫困生这个寒假有意义》(见《北京青年报》2006/1/30)

受难者形象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在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统中,灾难或者负面报道一般被认为不利于社会稳定。而根据上表显示:在这个形象上着力程度与媒体的商业化程度成正比,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受难者形象主要源于报纸的商业化。报纸如果主要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关注大学生的苦难,就很难真实反映其现实境遇,只是为一些人提供猎奇的材料。总体上,受难者形象有利于公众对大学生群体的理解和同情,但另一方面,如果报道出发点是为了煽情、猎奇,又会阻碍这种理解和同情。如:《北大学子要入厕言语不当遭掌掴》(《北京青年报》2006/05/11 )。

负面行为者形象从统计上看在各报出现的量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新闻事业作为文化事业的一部分,要贯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两为”方针,被赋予了较多的教化意义,各个群体的负面行为报道都会受到一定限制,而对大学生群体的负面行为报道受到的限制就更多了。不过,与其他群体不同,对大学生群体的负面报道所担负的政治风险要远远小于其他群体(如官员群体),所得的商业收益则是一样的,于是大学生群体的负面行为便频繁地成为报道对象。上表统计表明,在大学生负面行为者形象上的着力程度同样与媒体的商业化程度成正比。与受难者形象再现相比,负面行为者形象的刻画时使用的煽情、猎奇手法更加出格,鲜有客观报道事实而不添盐加醋的,尤其是在女大学生负面行为的报道上更加出格[13]。对大学生负面行为的报道能够帮助公众全面了解大学生群体,但多数报道所使用的歪曲、猎奇、煽情乃至无中生有的报道方式阻碍了这种认知。负面行为者形象虽然量很少,但对于大学生公共形象的损害却是巨大的,它抑制了大学生群体的真实表达与获得社会认同, 容易激起公众对大学生群体简单的、偏激的情绪。

中立形象也占有一定比例,再现这种形象的叙事一般而言比较真实、客观、全面,较少主观色彩,报道的内容广泛,且基本上没有类型化的叙事,有利于增进公众对大学生的了解,以及大学生主体经验的表达。

从整体上根据不同类型的形象所占的比例,我们可以概括出当代大学生在报纸上的群体形象:这个群体富于知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正面的品性,政府和社会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关爱他们,但他们在生活中也会遭受一定的磨难与考验,而且还在一些无法理解的负面道德观指导下,做出某些让人遗憾的负面行为。

另外从表中也可看出,各报所“再现”的大学生形象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由于所有者以及商业化程度的不同,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如在三报中《京华时报》最为强调受难者形象与负面行为者形象,这与其商业化程度较高有关。而《北京青年报》比其他两报更为强调大学生的精英形象和受优待形象,这是它作为北京市团委机关报,以及担负的宣传职能所决定的。有意思的是,《北京晚报》的统计数据位居二者之间,似乎体现出商业力量与行政力量的某种平衡。

五小结与讨论

本文大致勾勒出我国报纸所再现的当代大学生形象:这个群体富于知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正面的品性,政府和社会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关爱他们,但他们在生活中也会遭受一定的磨难与考验,而且还在一些无法理解的负面道德观指导下,做出某些让人遗憾的负面行为。

而且,不同报纸所“再现”的大学生形象基本上是相似的,但报纸所有者和商业化程度的不同,对大学生整体形象的再现也略有差别。

各报对大学生整体形象的再现是通过各种类型化的叙事来实现的,特定的叙事类型产制出特定的大学生形象,并且影响着公众对大学生的认知图式。例如,精英叙事产制大学生精英形象,受优待叙事产制受难者形象,受难叙事产制受难者形象。

但是,各种不同类型形象的再现及产制的形象并不能完全表达大学生群体的主体经验,如大学生精英形象未能反映该群体的全貌,受优待者形象与大学生的现实利益诉求出现了一定差距等等。而在另一方面,这些形象经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传播、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大学生群体的认知、理解和接受,并有力地参与了当代大学生社会身份的建构,乃至影响到与大学生相关的公共决策。

讨论

本文对我国报纸所再现的当代大学生形象所做的研究表明,大众传媒对某一社会群体进行的新闻报道存在类型化叙事并产制特定形象的假设,这种再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于特定群体的认知、理解与接受,乃至成为公共决策的考虑因素。

因此,新闻传媒应该有意识地总结分析对特定群体所进行的报道,不仅要做到“微观真实”,即尽量避免类型化、图谱化的报道方式;还应该尽量“宏观真实”,对已有的报道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对某一群体报道的习惯性思路以及尚未触及的盲点。正如哈钦斯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中所指出的,新闻传媒应该完整显现“社会各个群体的典型画面”[14]。

陈力丹教授在《作为话语的新闻》的序言中写道:“我们以往的分析,主要是凭直觉经验来写总结文章,或使用量化统计方法,因而虽然了解了新闻制作的日常组织形式、收集新闻的程序,以及新闻制作的社会控制和经济局限,但不了解新闻话语的结构如何隐蔽而无形地影响着人的头脑。从话语角度分析新闻叙事的文本,是一种认识论意义的研究,它实际开辟了一个研究领域。”[15] 本文在突破传统研究方法上作了一番尝试之后,对这段话体会更深。而笔者认为,除了文学研究中的叙事分析和符号学研究中的话语分析之外,其他社会科学中的各类定性定量研究方法都可以根据具体研究对象来综合使用。

本文在研究中因为种种原因还存在一些缺憾。如因为抽样统计技术不成熟,难免造成一定统计误差;所选择的样本量太少,可能缺乏代表性。另外,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传媒未纳入研究视野,也可能使结论产生一定偏差。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改进和完善。

作者简介:万小广,中国社科院新闻系07级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周济. 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供教学质量. 中国高等教育,2005(1)

[2] 卢德平. 当代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报告.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

[3] 百度. https://www.doczj.com/doc/425498431.html,/, 2007年2月28日访问

[4] 李艳红. 一个差异人群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 新闻与传播研

究,2006(2)

[5] 安德斯·汉森等.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新华出版社,2004: 97

[6][7] [8] 李艳红. 一个差异人群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2)

[9] 北京教育委员会网站. 2005年北京各级普通学校基本情况.

https://www.doczj.com/doc/425498431.html,, 2007年3月9日访问

[10] 袁焕书. 中国新闻年鉴2005. 中国新闻年鉴社,2005

[11] 媒中媒. 吴海民畅谈京华时报广告价值.https://www.doczj.com/doc/425498431.html,/,2007年3月9日访问

[12] 明安香.传播学教学大纲.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内部发行),2003

[13] 何蕊,沈立赛. 网络新闻中扭曲的女大学生形象--以新浪网为例. 今传媒(学术版),

2006(6)

[14] 哈钦斯委员会,展江等译. 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5] 曾庆香.新闻叙事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回首页

2020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2020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校园文化具有文化传承、价值导向、人格塑造及文化激励等综合性育人功能。下面是有20xx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欢迎参阅。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对于推进我校改革与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 ___、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___》(教社政[20xx]16号)的要求,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党的“xx大”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精神文化建设

为核心,以先进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优良的环境文化为载体,传承“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精神,坚持“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理念,塑造民大精神,提高学校品位,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思路,创建校园文化精品,强化道德养成功能,提高学校文化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人文修养培育为底蕴,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传承优秀大学文化,加强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建设有民族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成为激励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热情和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同时对社会起到示范作用。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充分挖掘学校办学 ___优秀精神品质。充分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精神的主体作用,树立 ___世界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模板(完整版)

方案编号:YT-FS-2393-59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模 板(完整版) Develop Detailed Rules Based On Expected Needs And Issues. And Make A Written Plan For The Links To Be Carried Out T 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eme.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模板(完整 版) 备注:该方案书文本主要根据预期的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步骤。并对将要进行的环节进行书面的计划,以对每个步骤详细分析,确保方案的顺利执行。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校园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构建具有百小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营造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二、愿景目标: 1、凝炼学校精神文化。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十大系列,突出环境教育功能,凸现人文氛围,丰富精神生活,提高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让他们体验学习的愉悦,感受成长的快乐。培育学生“自主管理做主人,自主教育做新人,自主学习做能人,自主锻炼做强人”,

为每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2、创建校本教研文化。形成浓厚的教科研风气,使教科研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在教研中寻找工作的乐趣,在科研中获取生命的价值,从而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自主发展。 3、全面深入创立“新型课程、新型课堂、新型班级、新型校园”办学模式,逐步形成“四新”文化,“xx”后期,成为省市知名的“四新”品牌学校。 三、整体规划: (一)一个精神引领: 积极营造团队精神文化,以“校园精神三句话”和“百花形象十六字”,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校园精神三句话: 第一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争当(创新人才) 第二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敢说(我能行) 第三句:从小立志兴中华(长大建功走天下)

毕业生须知:干部身份与工人身份有什么区别

2012-4-2 毕业生须知: 干部身份与工人身份有什么区别? 最佳答案 大学生就业——毕业生干部身份问题 要说大学生的干部身份,也许很多人会窃笑,现在还有干部身份这个东东?还有什么用处吗?你还别说,干部身份还真存在,而且在某种场合他还要发挥重要作用。 干部身份的问题是大学生毕业生特别容易忽视的问题。 1、大学生毕业生在离校时如确定工作单位,就会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学校会按就业协议发报到证,并将档案转至人才管理机构(档案问题后面再将),从报到证派发之日起一年内为大学生的见习期(不同于单位的实习期或试用期),见习期必须满一年,见习期满,有档案管理机构出具转正定级表,由工作单位对一年表现进行评定,合格则转正,也就意味着干部身份的确立。如果不满一年就换单位,并进行了改派,那么见习期就必须重新开始计算(从新派遣证颁发之日开始起)。 2、干部身份目前在企业中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在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中的差异非常明显,工资待遇不同,退休年龄不同,升职空间不同(如没有干部身份基本不可能单位领导职务)。 在我国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下,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吸收、录用干部手续后具备干部身份,国家统一招收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执行一年

见习期考核合格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后也具备干部身份。干部身份是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单位之间,城市之间人才流动的必备条件之一。国家计划内统招的大中专毕业生都带有干部身份,如果两年择业期内没有办理相关手续,指标自动作废。 3、其实即使在企业工作,也会有差异的,这个差异不是体现在当下,而是体现在你需要从社保机构领取退休金的时候, 郑重提醒:不要小看干部身份 从长远看,也许你将来需要考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或者进行异地调动,都需要干部身份为前提。没有干部身份是而无法调入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的。如你以后想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发展(现在户口不在这些地方,一定要注意自身干部身份的问题,其是否具备干部身份,将直接影响到其能否落户到当地。 现在社会上普遍忽视身份问题,认为只要能创造业绩就可以了。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观点往往会害了毕业生。因为目前,进入事业单位、户口迁入北京、上海等大中型城市都需采用干部调动的方式才能实现,因此身份的地位仍很重要。而且不是每个毕业生都能获得干部身份的,必须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工作满一年即见习期满一年时,通过办理转正定级手续之后,才可获得干部身份。所以要珍惜自己的干部身份。 一个比较,大家可以看看(转载的)

大学生工作满一年别忘转正定级

大学生工作满一年别忘转正定级 也许我不提,80%的人不知道转正定级这四个字,当然我也不知道。。。更不知道其中厉害关系。可是了解以后,我大吃一惊,这个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们必须知道! 据了解,毕业生的转正定级是关于干部的转正定级。干部转正定级的时间为1年。即从参加工作的当月起至下一年的次月,为见习期满,可以转为正式人员。毕业生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后就具备了国家干部身份,如果变动工作调入国有单位,转正定级将作为享受有关待遇的主要依据。虽然转正定级对于非国有企业员工来说已经意义不大,但是如果不做转正定级的话,档案中就没有转正定级表,将来如有机会调入机关或事业单位时将会遇到困难,比如公务员考试中要求的两年工作经验的计算日期就是以转正定级表上填写的工作时间计算。 但是大多数人从来都没听说过“转正定级”这个专业术语,对自己的手续应该怎么办更是一头雾水。人事部门提醒,如果错过转正定级时间,将会影响干部身份的确认、工作时间和工龄的确定。具体影响我用下面的一个实例进行说明,以下是我找到的一个事例:(主人公是A君)大学毕业后,拿到派遣证,去了南京的五星电器,工作4个月后,回张家港进了AUSTIN。随后,我把档案和户口都迁回了张家港,派遣证签了改派。在AUSTIN 工作9个月后,考进了现在的单位,安安稳稳一直到现在。 直到最近,单位的组织部门找我填表,问:你本科毕业,怎么会身份定的是工人? 嘎!现在还分干部和工人? 对,因为你没有转正定级,而且你也没法再转正定级了,所以你只能是工人身份。 彻底懵了,市人事局,苏州人事局,省人事局,一级一级电话打过去后,我跟霜打了的茄子似的,成了翻不了身的工人。 接着听我的案例分析: 咨询了很多人,翻查了很多政策,我用最浅显易懂的句子表达如下: 转正定级是计划经济的产物,80年代前在职人员有两种身份--工人或者干部。中专以上的毕业生为国家法定干部,大学毕业经一年见习期满转为正式干部,不作转正定级,按放弃干部身份处理。 更简单些:转正定级,就是填一张转正定级表,只要你是中专以上毕业,工作满一年,填表,所在单位盖章,交当地人才市场审批后,你的干部身份就定下来了。 现在国家已经取消干部身份了,那么这张转正定级表到底有什么用?它在档案管理上的意义非常重大:在档案中,没有转正定级表的,一律视为档案不完整,也就是死档,这样的档案,在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等引进人才落口及档案调动中,是不接受的。同时,在一些大企业的录用档案审查中,是通不过的。简言之:凡涉及到档案审查,没有转正定级表的,不行! 最要命的是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没有这张转正定级表,关系就大了。 我没有转正定级表,而且再也补办不了。 这个工作满一年,必须是你的毕业派遣证上派遣的单位,或者说你的第一个工作单位,而且必须满一年,工作不满一年就走掉的转不了,除非原单位法外施恩给你盖个章,但是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校园文化是指在知识、人才比较集中的学校群体中所共同创造和形成的校园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氛,它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及个性特征的集中体现。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是人类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它既是一个教养环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环境。它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社会观念、政治原则与价值规范体现在自己的传统结构中,通过课堂中传授、机制的规范、校风、教风、学风的熏陶和潜移默化,形成了教育性、规范性、多样性、超前性、辐射性等特点,从而对整个社会文化起到引领和导航的作用,为社会孕育出新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和精神食粮,为社会提供新的文化规范和输送大批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以师生价值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思想、校园学风以及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生社团组织,学校的历史积淀和制度规范、人财物管理等内容,但其最主要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它是一种潜在心理力量,一种在学校中普遍认可,接受和推崇的风尚、习惯、准则,它一方面以制度规范形式,依存于校风;另一方面,又以价值观念形式存在于个人身上,体现在学校全体成员的个性心理特征上,可以振奋人的情绪,激励人的意志,调节人的心理,规范人的行为,发挥着社会规范和风气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是一种融爱国、科学、伦理、民主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文

化新模式。一所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包含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发展会有力的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我院建校历史不长,但自2002年提出“立足地方,以人为本,崇尚品位,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以来,一直有意识的强调要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这是实施教育创新的有力保障;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胡锦涛同志《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周济部长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以及示范校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青年学子的人文修养的必经之路。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大学是高等科学文化的殿堂。校园文化是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过营造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每个成员潜移默化地在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上产生认同,形成凝聚力。为进一步推动学院良好育人环境的形成,尤其是对我院这样一个办学历史不长、新建校园不久的学校来说,必须全力进行校园文化再造,使之逐渐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基于此,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为,以复兴人文精神,人文化成为旨归,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自然美,凸现人文美,让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做到有领导、有规划,有思路,力争实现五个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继承与创新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结合;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具象与抽象的结合。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大学为百年树人之地,大学校园须为百年大计。校园文化建设要高起点、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 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下面由学习啦为你整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的相关资料,希 望能帮到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范文一一、建设背景校园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化建设的一部 分。
只有坚持先进化的正确方向,并以社会主义和谐化内涵为理论基础,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 营造良好的人环境,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化底蕴和精神支 撑。
作为高职院校,她面临着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直接冲击,每时每刻需要全方位的素养来 丰富其化底蕴,用以增强其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校园化建设更有他的特殊性、紧 迫性和必要性。
二、建设基础学院建校 12 年来,校园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她与学院的发展,学 校的品位的提升同步向前。
为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增强,培养人才能力的可持续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丰厚了校园化底蕴,更重要的是把一个时代性的容科技、人、职业、思想为一体的 化体系展示在一所崭新的化型校园。 (一)建设现状 1、湖湘化建设[硬件建设现状](1)耗资 50 万元人民币,建造了一座 1226 米高的毛泽东同志塑像。 (2)20 个园林景点均有一块湖湘人物的简介以及有关思想、学术等方面的提示牌。 (3)每栋宿舍和教室都挂有湖湘人物的名言录。 (4)团委、学生会,分别成立了湖湘化交流联络部。 (5)院系两级学生会设有湖湘化读书会和湖湘化交流小组。 [化渗透现状]几年来,我院校园化建设始终看准湖湘化园地的有利因素和重要意义,充分 利用置身于湖湘化环绕的条件,在加强院内湖湘化园地建设的同时,坚持经常不断地走出去、 请进来,使广大学生较长时间地受到湖湘化的熏陶。 两年来,从我院所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就可以看出:(1)我院学生具有很强的吃苦精神和 “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 (2)我院学生的敢拼精神比较突出,很受企业。 07 年就业率 926%,08 年就业率 94%。 (3)我院学生的敬业精神强,08 年底受金融风暴最危机时期,我院毕业生下岗返乡人员不 到 2%。 2、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建设(1)课程建设。 把《政治思想理论课》、《大学语》和《职业道德法规》等课程作为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

怎样认定干部身份

怎样认定干部身份 关于认定干部身份,收集整理了一些信息: 1、国家统一招收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执行一年见习期考核合格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后也具备干部身份。 具体包括: (1)统招的中专如按干部分配就是干部; (2)统招的大专生及本科生毕业后派遣和转正了就是干部; (3)非统招类的五大毕业生,以前曾有录用制干部,可以长期保留干部身份。 (4)非统招类的大专及本科毕业生,以前和现在都可以为聘用制干部,但前提在还在用聘期。 最简单判定的办法: 1)工作或者挂靠人才中心满一年,做了转正(干)定级转为正式国家干部编制有完整

干部档案; 2)干部档案要求有证明为正式干部的派遣证/报到证、转正定级表及干部履历表。 特殊案例:对于毕业已经10多年,之前如果没有出过派遣证,可由学校出具当时的招生花名册(章要齐)以作证明。 2、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吸收、录用干部手续后具备干部身份。 3、军队转业干部。《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规定》: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是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制度。国家对军队转业干部实行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式安置。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党委、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和职务;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由政府协助就业、发给退役金。 几种放弃干部身份的情况: 1)买断工龄; 2)弃档(包括自己拿档案);

3)档案内不能有除名、辞退、处分、擅自离职等 更多关于干部身份: [一] 什么是干部身份? 干部身份是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管理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现在大部分的单

的招聘、录取。如果没有干部身份就会有一系列的麻烦,甚至可能无法到该单位工作。还有一些职称的认定、评定,工龄的审核等也和此有关。 在中国社会体系中,公民分三中身份:农民、工人、干部。农民归农业部管理,工人归劳动局管理,而干部归人事局管理。大学生属于国家培养的专业人才,属于国家干部身份。很多农村来的朋友家里都希望孩子通过念大学而改变祖辈农民的身份,而很多人却从毕业后就莫名其妙的丢了自己的干部身份。当然也有很多是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干部身份。认为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没有的话我至少是四年大学毕业学士学位。其实你错了。如果你没有留住你的干部身份,可以说你的大学就是白念,而你只是个有学士学位的工人,根本没有改变你自己。 [二] 获得干部身份的途径?

大学毕业生关于档案、干部身份、干部身份的作用、转正定级的详细解析

档案、干部身份、干部身份的作用、转正定级的详细解析 (一)档案 很多人终生都见不到自己的档案,按照规定,个人是不能接触自己的档案的,档案的发送必须使用国家“机要”文件发送方式,属于国家秘密。所以说,档案是一件很严肃的东西。它是一个人生平的写照,读书的情况,工作的情况,党组织关系的一些情况都会在档案里以文件的形式保存,直到去世。 档案原则上来讲分为三种:学籍档案、人事档案和工人档案。 学籍档案记录一个人的读书生涯,记载着他何年何月在哪里读书,受过何等处分何等表扬,一些测评表格、成绩单等归教育局管理。 人事档案则是在学籍档案中加入了派遣证、履历表、转正定级材料、婚姻变更材料、出国材料、劳动合同等,归人事局管理。 工人档案则是指没有经过转正定级,没有获得干部身份的工人,归劳动局管理。目前还在校读书,包括像正在实习,但还未毕业的学生的档案,全部是学籍档案(这期间档案在学校); 毕业生毕业后,在其学籍档案中放入该毕业生的报道证,然后由学校将档案转交毕业生就业单位的人事部门或委托的人才交流机构,这份档案才转成人事档案(这期间档案在工作单位或者人才交流中心或者挂靠在代理托管机构);如果毕业生毕业后未办理相关手续,那么在派遣期后其学籍档案过期,将被打回原籍,进入劳动局,转变为工人档案(这期间档案在劳动局)。如果你的档案不行由人事局转为劳动局管理,那么很遗憾的告诉你,你失去了你这么多年读书得到的唯一社会凭证——干部身份(目前这块还不是很严格,人才中心对档案保留的时间会比规定的长)。 有人说我有毕业证,证明我受过高等教育,可是你没有干部身份,你就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即使退休了,你的退休金也比有干部身份的人的要少很多很多。关于干部身份,我下面会详细得讲。 (二)干部身份 在告诉大家干部身份是什么东西之前,首先,干部身份如果失去了,无法补办,保质期一过,永久丢失。 在中国社会体系中,公民分三中身份:农民、工人、干部。 农民归农业局管理,工人归劳动局管理,干部归人事局管理。通过向劳动部门申请办理招工(就业)手续后具备工人身份,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吸收、录用干部手续后具备干部身份,国家统一招收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执行一年见习期考核合格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后也具备干部身份。(注:如果两年择业期内没有办理相关手续,指标自动作废) 注:大中专毕业生必须办理将“学籍档案”转变成“人事档案”后才有资格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国家规定,大中专毕业生毕业(以报到证人事部门签署日期为准)一年后,即可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委托的人才交流机构批准转正定级;本科毕业生毕业工作一年(以报到日期计)、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工作满三年可申报初级职称,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委托的人才交流机构办理。转正定级之后,就确定了干部身份。 (三)干部身份的作用: 1、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的基本条件。公务员政审材料有一条明

校园创意文化产品设计方案

上海师范大学校园创意文化产品设计策划案 目录 一、当前高校纪念品开发普遍存在的误区 1、高校纪念品开发的目标市场为校方送礼。 目前,高校纪念品被认为是校方领导出席各种会议、互访赠送的礼品,它的目标市场仅为校方送礼。因此,在纪念品的开发评选上,以专家领导组成的评选团队无法全面了解高校校园文化的真实需求,易造成最终设计产品高处不胜寒的局面。 客观上,高校纪念品的目标受众人群应该包含每一位高校人,它包括:老师,校友,学生,及一切的相关工作人员。高校纪念品不仅为校方送礼佳品,更应成为贴近普通师生日常生活,深受师生喜爱,传播宣传校园文化,弘扬办学精神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它的目标市场应该从高端送礼,扩大到普通教师之间,学

生之间,师生之间,校友之间......校园日常情感交流的馈赠佳品。 2、高校知名度与纪念品市场开发成正比例关系。 诚然,一些知名高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百年的校园历史和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其校园纪念品成为大家热衷购买的产品。众人认为一般高校因美誉度、知名度的不够,无法建立良好的纪念品市场,因此,高校知名度与纪念品市场的好坏成正比关系。 这是对纪念品的理解缺乏深度而产生的误解。纪念品不仅用来纪念一份荣耀,更为重要的是纪念一份记忆,一份存在,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情。就这个层面上讲,每所高校都有属于自身独特的价值,如:历史文化、办学理念、鲜活生动的当下校园生活,等等。因此,高校纪念品依靠的不仅是品牌的光环效应,其内涵的建设才是纪念的真正价值所在,即:设计研发者需要打破高校知名度和纪念品市场成绝对正比的认识误区,要让纪念品成为代表每位高校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的真实感受,从而产生自发购买欲望,真正获得人们喜爱的、能够体现学校文化内涵的产品。 3、高校纪念品开发追求不变、永恒的审美价值。 一说到纪念品,众多人都希望通过设计获得永恒的、经典的、甚至可以代代相传的承载高校精神的纪念品。因此,高校的纪念品市场呈现出两种极端:要么是通过知名设计团队设计出高附加值的高端礼品,当然这样的设计,其市场出路当然是代表校方送礼,与普通人无关;要么是,因为设计费用的昂贵,索性不做设计,直接找到工厂,进行校徽贴标,其结果,只能是市场产生“拼爹”效应,与普通师生无关。 研究证明,视觉审美的规律显示了一定的连续性,同时也显示了很强的时代

保留干部身份证明书

保留干部身份证明书 篇一:如何写干部身份证明 如何写干部身份证明(一)认真抓好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培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 着眼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实践、推动发展,采取多种形式,抓好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抓好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工作。 结合**实际,切实抓好十七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精神的学习培训。县委党校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研讨,确定教学专题,在每个主体班次中对学员进行集中授课辅导,把学习宣传落实到党校的每个培训班中。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 一是不断更新完善培训内容。以《干部教育工作条例》规定的基本内容为依据,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工作,创新培训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及时将公共危机管理、现代金

融、形势研判、招商引资等知识列入培训内容,真正做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就重点培训什么、干部缺什么就补什么,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与全县发展大局相适应,与干部成长需求相结合。 二是进一步改进培训方法。在提高讲授式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对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情景式等培训方法的研究和运用,使培训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干部,进一步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县委党校要切实加强“三制两库”即课题招标制、授课准入制、培训菜单制和课题库、讲师库的建设工作力度。积极引入竞争机制,着力在优化和整合培训资源上下功夫,实现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培训教材、信息技术等优质培训资源共建共享,为广大干部提供优质的培训资源。继续抓好中央党校c级网站教学专题集中听课活动。四是切实抓好学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盛市委关于突出抓好学风建设的相关精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学习培训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尝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加强县委党校主体班学员的日常管理,严格执行学习培训纪律,坚决抵制不良风气。党校教师要把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019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2019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20xx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范文1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对于推进我校改革与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xx]16号)的要求,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党的“xx大”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先进的制度文化、行

为文化和优良的环境文化为载体,传承“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精神,坚持“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理念,塑造民大精神,提高学校品位,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思路,创建校园文化精品,强化道德养成功能,提高学校文化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人文修养培育为底蕴,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传承优秀大学文化,加强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建设有民族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成为激励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热情和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同时对社会起到示范作用。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的优秀精神品质。充分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精神的主体作用,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

应届毕业生干部身份与工人身份

广州档案存放时干部身份与工人身份有什么区别? 浏览次数:776次悬赏分:0|解决时间:2010-5-11 07:05 |提问者:yaobiyun 在广州市各人才市场,存放档案有两种收费方式,一种是五百元一年的,一种是二百四十元一年的。他们说,五百一年的就有干部身份,二百四一年的,只负责放档案,别的什么都不管。 我想请问,我前三年是按五百一年交费的,如果我选择二百四一年的,会有哪些该享有的服务不能享有? 注:我已取得中级职称,现在一个民办单位工作,也不想考公务员。 谢谢。 最佳答案 大学生就业——毕业生干部身份问题 要说大学生的干部身份,也许很多人会窃笑,现在还有干部身份这个东东?还有什么用处吗?你还别说,干部身份还真存在,而且在某种场合他还要发挥重要作用。 干部身份的问题是大学生毕业生特别容易忽视的问题。 1、大学生毕业生在离校时如确定工作单位,就会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学校会按就业协议发报到证,并将档案转至人才管理机构(档案问题后面再将),从报到证派发之日起一年内为大学生的见习期(不同于单位的实习期或试用期),见习期必须满一年,见习期满,有档案管理机构出具转正定级表,由工作单位对一年表现进行评定,合格则转正,也就意味着干部身份的确立。如果不满一年就换单位,并进行了改派,那么见习期就必须重新开始计算(从新派遣证颁发之日开始起)。 2、干部身份目前在企业中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在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中的差异非常明显,工资待遇不同,退休年龄不同,升职空间不同(如没有干部身份基本不可能单位领导职务)。 在我国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下,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吸收、录用干部手续后具备干部身份,国家统一招收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执行一年见习期考核合格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后也具备干部身份。干部身份是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单位之间,城市之间人才流动的必备条件之一。国家计划内统招的大中专毕业生都带有干部身份,如果两年择业期内没有办理相关手续,指标自动作废。 3、其实即使在企业工作,也会有差异的,这个差异不是体现在当下,而是体现在你需要从社保机构领取退休金的时候, 郑重提醒:不要小看干部身份

大学生干部身份详解_大学生必看

一、什么是干部身份? 干部身份是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管理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现在大部分的单位都在弱化这一概念。但在一些情况下还有用。比如报考公务员,一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招聘、录取。如果没有干部身份就会有一系列的麻烦,甚至可能无法到该单位工作。还有一些职称的认定、评定,工龄的审核等也和此有关。 二、毕业生如何获得干部身份? 国家统一招收并的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和单位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后,到学校或所在地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开具“报到证”,毕业的时候,将报到证和档案转到合适的接收单位(有人事接受能力的单位或单位合作的人才服务中心),执行一年见习期考核合格后,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具备干部身份。以后干部身份的转移就等同于人事关系的转移,凭该单位开出的人事关系转移介绍信转到下个单位。 三、哪些情况下大学生易失去干部身份? 档案交给就业单位,而单位没有档案保存、管理资质,则失去干部身份;没有就业、档案转到原籍居委会的话就没有干部身份了;就业单位没有资质导致档案失去管理也没有干部身份;已经有干部身份后的如果在档案再转交过程中失去有资质的单位管理,也自动丧失干部身份。想要不失去干部身份,关键是注意干部身份的载体,干部身份的载体就是人事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单位现在出于规避人力成本的考虑,不直接接受人事,劳动关系,而是通过人才派遣、租赁的办法。则你本人需注意你签订合同的人才服务机构,须有办理这一合同的资质。防止自身受到不必要的损失。如果你工作的单位管理不正规,不接受人事关系,你也可以自己找有资质的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你的人事档案关系。 四、毕业生转正定级 转正定级是实现干部身份的重要环节。 如果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在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毕业工作满一年时,档案在我处管理的,可在我处办理该手续。在事业单位或大型国有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其转正定级手续由单位的上级人事主管部门完成。县级以上政府人事主管部门隶属的人才交流机构也都可以为毕业生办理该手续。 现在,我中心正在为2008届毕业生办理转正定级手续。毕业生可到我中心领取《高等院校毕业生转正定级申请表》,填写并经用人单位盖章认定后,报送到青岛市人才交流中心,经该中心认定后,将该表归入毕业生的人事档案,该手续就完成了。 青岛中高级人才服务网提醒,转正定级手续涉及毕业生切身利益,用人单位应当协助毕业生办理该手续。同时,由于转正定级手续的办理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必须是在毕业后工作满一年时才能办理,如去年的毕业生,办理手续的时间为今年6月底到12月底,过了这个时间段,按规定是不能补办的。因此,有办理需要的2008届毕业生一定要及时办理,否则等到要落户北京、上海、青岛时就来不及了。 五、干部身份与工人身份 简单说,在我国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下,正常在职人员常见两种身份,即干部身份和工人身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市第三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绵阳三中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我校在融入涪城教育以后,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全面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特制定绵阳市第三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xx"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根本的行动指南,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突出"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强化"三风"建设,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总体目标 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

三、遵循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把体现学校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学校的人文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1、思想性原则:就是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校园文化阵地。 2、实践性原则:校园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实践,要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全面成才、形式喜闻乐见、同学参与性强、身受广大同学喜爱和支持的校园文化活动。 3、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层次性、具体性、全面性等特点,所以要统筹兼顾,全员参与,持之以恒。 4、发展性原则: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所以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 5、参与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注意发挥学校、班级、学生、家长及社区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活动,逐步形成规范、和谐的校风,科学务实的教风,兴趣浓厚的学风,进取向上的班风。 四、主要内容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组织精神和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学校的组织文化渗透在组织的一切活动之中,是组织的灵魂。它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组织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二是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三是组织的物质环

大学生毕业后是干部身份——切记,这个很重要

干部身份是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管理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现在大部分的单位都在弱化这一概念。但在一些情况下还有用。比如报考公务员,一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招聘、录取。如果没有干部身份就会有一系列的麻烦,甚至可能无法到该单位工作。还有一些职称的认定、评定,工龄的审核等也和此有关。在中国社会体系中,公民分三种身份:农民、工人、干部。农民归农业部管理,工人归劳动局管理,而干部归人事局管理。大学生属于国家培养的专业人才,属于国家干部身份。很多农村来的朋友家里都希望孩子通过念大学而改变祖辈农民的身份,而很多人却从毕业后就莫名其妙的丢了自己的干部身份。当然也有很多是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干部身份。认为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没有的话我至少是四年大学毕业学士学位。其实你错了。如果你没有留住你的干部身份,可以说你的大学就是白念,而你只是个有学士学位的工人,根本没有改变你自己(就很多农村朋友来讲)。干部身份靠什么来?靠三方协议,靠派遣证。派遣证就是你大学生干部身份的证明,假如某天你被提干时,这个就是你可以被提干的证明,因为你是干部身份。否则你就不能被提,因为你是工人。 报到证(派遣证):派遣证一式两份,一份是派遣证,另一份是报到证。派遣证在你毕业后将放入你的档案,由国家直接打到你的单位(档案属国家机密,不允许个人持有。如果你的用人单位拥有档案保存资格那么你的档案就放在单位,如果没有,那单位会掏钱将你的档案放在人才市场类的档案保存处。如果你没工作,那你的档案就直接打回原籍)。而报到证则交由你手自行保管。在这里必须要重点说的是,很多人在毕业后没多久就把报到证丢了,而当若干年后单位希望将你提干要求出示报到证时,就只能再跑回某地去重新开证明,这时的证明可就没那么好开了,所以还是劝君保管好。 现在要说的就是职称评定了。大学生持报到证到单位上岗后,必须要经过一年的见习期(国家规定。相当于中专、大专的实习期)。见习期满后,本人必须记得要签“毕业生见习期考核鉴定表”,这是你转正的鉴定表(从此你就拿正常工资了),说明你已经是一个合格的人才了(见习期需要在同一单位完成,也就是你的三方、派遣证以及你的转正证明表,这三个上面盖的要是同一单位的章,否则视为无效)。紧接着要记得填写“国家统一分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认定表”,也就是初级职称评定表(这些事要你自己留心,没有人会提醒你去做的,表要到人事部网站下载)。具体可评定的职称可以到人事部网站上查询(职称最好和自己学的专业有联系,否则到中高级评定时比较难)。现在我国职称评定这块要通过考试(除艺术、工艺美术、体育教练员及广播电视播音4个系列外,申报其他初级系列都需要通过考试才能获得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采用闭卷笔答方式,实行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申报人员参加北京市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即可取得《北京市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以考试来决定你是否能评上职称。当然有些职称评定也不排除某些单位内部的人为原因。在你初级职称评完四年后,也就是你工作的第六年,你可以申请评定中级职称。再五年后,也就是工作第十二年,评定高级职称(具体可上网查)。这样你一辈子的职称就基本评定完了,所以有些幸运的人10年就可以当上“高级工程师”。在我国,无论各行各业都会有职称评定,而且相信任何单位都希望有那些有职称的人来工作,而且,就算你工作的单位没有职称评定一说,那想你如果是高级工程师,你拿的钱也绝对比别人多。而什么人能评定职称呢?有干部身份的人。所以从此看出,就算你不当官,说到这里,基本上一般的情况都讲完了。但有些人会问了,我不是本地生,我户口不能留这,没公司给我签三方,你说的都是屁话。呵呵,那你就错了。为什么不变通的想想呢?例如:你在北京上学,但毕业后没有公司解决你的户口,怎么办?好办!在家里找公司签三方。因为你不能留京,所以你的户口会打回原籍,而档案与户口不能脱离,所以你的档案也要打回原籍,而如果你想保住干部身份(但想在A地工作),那你就托人也好,请客也好在家找个单位把你的三方签了。然后其他和上边一样,只是一年后记得回家去办转正与职称评定。如果嫌麻烦,没关系,你就回家就业,别担心回不来A地,因为如果你有职称,那么你就可以以后来A

校园文化设计方案

校园文化设计方案(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及县教体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加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我校校园文化朝着政治化、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方向发展。 二、目标任务 遵循“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思路,使我校形成“竞争、合作、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争取校园设施出精品、文化活动出成果、制度建设有特色,使校园文化成为教育、激励全校师生和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使育人环境得到全面优化。 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由环境文化、班级文化、办公文化、专用房及场所文化、文化标牌等组成。本着“追求高品味,着眼实用性,科学规范,合理高效”的原则,搞好校园绿化、美化,适当设置具备育人功能的景点,做到点面结合,使校园成为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育人场所。 1、美化校园环境 我们追求以绿为主色调,花开四季的效果。努力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表明我们追求的是大面小学可持续发展,花草树木的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间,暗含着:孩子就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个体是有差异的,我们将充分尊重这种差异,让孩子尽可能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2、创设学校形象标识 广泛征集意见,进一步完善、统一学校各种形象标识,规范使用校徽、胸卡、校牌,制作、美化各类指示牌,创建标志性雕塑,创办校报,以充分展示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 3、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让每一面墙说话”是我们对校园文化墙的构思源点。我们本着“高品位、儿童化”的原则,对学校的墙壁进行文化着装。在内容上,我们将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师生的作品结合,把代表中国灿烂古代文化的唐诗、宋词、名言等和代表现带文化发展的科技知识、天文、地理知识等相结合。形式上力求在学生必经的地方,进行全面铺展,点面结合。让每一面墙所说的话,和它的外在形式和谐统一 4、班级文化 教室的布置要兼顾共性与个性,各班师生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创设不同的风格与追求,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牌展示班风、学风、教风等隐性文化,通过黑板报、园地、墙报进行文化交流,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 5、办公文化 办公文化是指教职工办公室布局设置体现的环境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学校规划建设写字间式和圆桌式两种办公环境,利于教师个体和集体备课。为每名教师制作自己设计的语录牌。 四、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同时又是一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一: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沈阳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草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保证学校“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不断推进开放大学建设,实现学校战略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目标与主要任务 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的具体体现,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学校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体现学校的魅力、汇集凝聚力、激发创造力;可以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是指以校本部、直属分校和系统为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指学校所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包括实体化形态的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和虚拟化形态的网络交互平台的规划、设计、共享与服务,也包括学1 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目标愿景、观念习惯、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 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巨大成就、赢得社会普遍认同和开放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着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和活力校园,对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提升内涵与品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实现战略转型和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先进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优良的环境文化为载体,加强校园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网络环境建设,通过物质的硬件文化和精神的软件文化建设,创建校园文化精品,提高学校文化品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增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不断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校风优良、教风严谨、学风积极、人际关系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