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7年度深圳市城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报告

2007年度深圳市城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报告

2007年度深圳市城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报告
2007年度深圳市城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报告

2007年度深圳市城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报告

尹昌龙黄士芳

文化服务体系,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作为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在城市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圳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建设过程中,把构建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市民和外来建设者基本文化权利作为政府重中之重的任务来加以推进。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论认识,强化政府文化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动员各方力量,初步建立起设施比较齐全、产品比较丰富、服务质量较高、机制比较健全的文化服务体系。

一深圳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根据对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探索,我们基本明确了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特点以及对城市发展、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深圳市大力推进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经过不断努力,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建立起设施比较齐全、产品比较丰富、服务质量较高、机制比较健全的文化服务体系。深圳市建设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取得八个方面的成效。

(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

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服务的必备空间。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目

前我市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区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和基层文化服务设施体系。近15年来,市级财政先后投入52亿元,规划建设了32个(其中已建成项目27个,在建项目5个)市级文化设施,其中1998年开始在市中心区规划建设了图书馆新馆、音乐厅、博物馆新馆、少年宫、广电中心、中心书城等大型文化设施,政府投资达30多亿元,形成面向新世纪的代表城市形象的文化设施群落。全市共有群艺馆和文化馆(站)62个,公共图书馆(室)577个,各级各类文化广场197个,各类博物馆19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各区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福田区从2002年开始在3年内投入13亿元建设文体设施,为居民构建“一公里文化圈”,让市民出户一公里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提供的服务,建立了图书馆、文化馆的总分馆制。龙岗区大力开展“753”工程,在区、街道、社区各兴建7个、5个、3个文化基础设施。

(二)创设和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建立了较为有效的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体系

文化活动是提供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我市注意根据群众文化需求的特点、城市文化资源特点和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策划、设计和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同时有意识地将其培育和打造成本土文化品牌,通过品牌活动的影响力、辐射力、凝聚力,吸引市民的主动热情参与。这些文化品牌包括:以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为重点

的“深圳读书月”、以提高市民文化鉴赏品位为重点的“市民文化大讲堂”、以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为重点的“社科普及周”、以倡导高雅文化为重点的“深圳大剧院艺术节”和“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以面向外来劳务工为重点的“外来青工文化节”、以面向社区居民为重点的“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以面向中小学生为重点的“少儿艺术花会暨学校艺术节”、以促进市民创意潜能发挥为重点的“创意十二月”、以保护文化遗产和弘扬历史文化为重点的“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等。

从2005年开始,我们在全市举办周末音乐会活动,全市七个点,每周举办一次。从2007年开始,推出“周末系列文化活动”,包括周末广场音乐会、周末剧场活动、周末讲座、周末电影、周末沙龙等活动。周末剧场目前已演出经典剧目15场,观众人数达8000人次,影响力已扩大到港澳和周边地区。

2007年1月我市开展“市民喜爱的深圳十大文化品牌活动”评选活动,经过17万市民踊跃投票,评选出深圳市十大文化品牌,包括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圳外来青工文化节、深圳社科普及周、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深圳沙滩音乐节、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深圳旅游文化节、青春之星电视大赛等活动。“深圳读书月”活动,已成为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该活动每年11月举办,持续一个月,开展各类读书主题活动。2006年第七届“深圳读书月”共举办319项活动,营造“让公民以读书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以

读书为荣,让读书成为价值追求”的文化氛围,通过阅读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直接、间接参与活动人数达700万人次。

(三)加强文化艺术精品创作与生产,建立较为丰富的文化服务内容支持体系

我市除积极引进市外优秀节目外,更主要的是发动和调动本市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作具有艺术性、观赏性和思想性的切合深圳实际、具有深圳特色的文艺精品,为全市文化服务提供了充足的和高质量的节目资源。如深圳粤剧团创演的现代粤剧《驼哥的旗》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提名奖,并获中国戏剧节多项大奖,成为下基层演出的常演节目;交响乐团创演的大型梵呗交响诗乐《神州和乐》获得海内外的广泛好评,成为深圳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童话音乐剧《卖火柴的小女孩》演出后引起轰动,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广泛欢迎。深圳福永杂技团组建仅5年,其创演的《科技灵光——晃圈》等节目先后获得国内外多项大奖,2007年又创演了大型杂技剧《梦幻西游》,上演后观众反响热烈。我市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鼓励和促进业余作品创作。据统计,2000-2006年六年间,深圳的文化项目共获得国际奖343奖,国家奖1155项,省级奖1853项。

(四)加强文化信息传播和技术建设,初步建立起市民共享的文化信息服务体系

文化信息服务是促进市民享受、参与和创造文化的重要方式。2003

年,我市制订《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3-2005三年实施方案》,提出把深圳建设成为“图书馆之城”的目标。至2005年底,“图书馆之城”三年建设目标已基本完成,实现了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室)的目标,全市市、区七个图书馆实现“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2006年又制定《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6-2010)五年规划》,并按照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中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的目标与任务,提出到2010年,实现常住人口每15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常住人口人均拥有藏书2册(件)的目标。

我市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市已建成1个省级分中心、6个基层分中心和400多个基层用户点。2007年4月又利用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开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电视栏目,目前用户已达到100多万户。此外还在大型工厂、企业建设了“共享工程”厂区服务点近20个,延伸图书馆及共享工程服务范围,方便市民和外来工使用各种文化信息资源,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文化信息网。

我们还发展和应用其它传播媒体,提高文化服务的知晓性、参与性和便利性。2003年深圳市文化局开始实施每周文化活动信息发布制度,重大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题发布;2005年又推出《深圳艺术地图》、《深圳书香地图》等文化指引。重大公众文化活动信息都在市主要媒体及时刊登或者播出。2007年又制定实施数字文化建设方案,建立文化服务信息资源平台,推进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五)完善公益文化服务机制,建立了全市性的文化便利服务体系便利服务既是衡量文化服务质量的标尺,也是促进特殊群体文化权利实现的重要举措。2007年3月1日,深圳市在实施周五“免费开放日”和对特殊群体的免费或优惠服务制度的基础上,推出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画院等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全面免费开放服务。如此大规模地免费开放公益文化场馆,在全国尚属首次,在社会及媒体引起强烈反响。此项措施的推出虽然减少了280万的门票收入,但保证了公益场馆的公益性和群众的参与性,受到观众的广泛支持。免费开放后,深圳市文化局要求各场馆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精心策划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发展文化义工队伍,借鉴香港、台湾等地的做法,招募志愿者参与展览、讲解、导引等服务;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营造安全、优雅、宽松、和谐、洁净的参观环境;探索建立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长效机制和绩效管理机制,深圳市文化局将对各场馆免费开放的绩效情况进行考核。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以及省内媒体报道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自3月份免费开放以来,各场馆进场参观的人次大增。

另一项便利服务,是新近试行的高雅艺术票价补贴。为提高市民艺术素质和文化修养,引导市民文化消费,培育并促进高雅艺术演出市场的繁荣与发展,我们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参照香港、澳门、上海等城市相关做法,起草了高雅艺术票价补贴办法。2007年的文博会艺术节已试

行高雅艺术票价补贴,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演出实行票价补贴,对演出门票实行限价,每场演出保证50%的门票低于100元,最低价50元,最高价不超过180元,使市民能够以低票价享受高雅艺术。

(六)推出特别文化服务,建立面向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援助体系外来劳务工是深圳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解决外来劳务工的文化生活问题,一方面采取措施保障外来劳务工与市民享受文化生活的同等待遇和权利,比如公益性文化场馆和文化活动面向所有市民和外来劳务工开放;另一方面针对外来劳务工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的情况,市、区党政部门组织举办了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推出了“外来工文化服务工程”,2005年创设了“外来青工文化节”活动,2007年又开展“流动系列文化活动”,包括流动演出、流动电影、流动图书馆、流动讲座等,主要是为外来工提供文化服务。

对未成年人,我们推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推荐(推荐优秀歌曲、图书、影视作品)”、“四进校园(电影、美术、戏剧、交响乐进校园)”、“四净化(净化荧屏、出版物、网络、文化市场)”等三大文化工程,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对老年人,我市开办市、区两级老年文化大学,举办老年人常设性节庆文化活动。

对残疾人,我市实施“残疾人文化服务工程”,组织举办适合残疾人的各种文化活动,提供专项的信息查阅、展演观赏及其他特色文化服务。

(七)探索完善文化系列政策,建立文化服务的政策保障体系

政策、资金、人才和绩效等保障是完善与健全文化服务体系的前提。我市非常注重这些方面的保障:

一是建立规划指导机制,先后印发实施了《深圳市文化事业发展(1998-2000)三年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深圳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和《深圳市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提出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的规划和目标。

二是建立政策法规促进机制,在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同时,我市还运用特区立法权,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规范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运作和管理;市委、市政府还制定了《深圳市社区建设工作试行办法》,提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

三是建立资金持续投入机制,市、区财政和市宣传文化基金保证对文化服务的投入,近3年来,除基本建设投资外,市、区两级政府逐年加大对文化服务日常经费的投入,年均超过6亿元。

四是建立文化人才保障机制,采取引进、发掘、培训和指导等途径,初步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长年活跃于基层的文化人才队伍,全市文化馆、站拥有各类文化人才近10000人,其中专业人才近2000人。

五是建立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对公益文化单位的目标绩效进行考核,对文化活动项目的满意度、社会效益进行评估,如社会文化考评、每届读书月的满意度调查、中外精品演出季效果评估等。

(八)通过改革创新调动社会文化资源,初步建立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的文化服务建设体系

构建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和方针,但政府在构建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应大胆转变思路,转换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政策引导、吸引和调动社会文化资源参与文化服务,达到政府、社会共同建设文化服务的目的。我市除发挥宣传文化部门本身以及宣传文化系统单位的力量推进文化服务外,还通过创新公益文化活动运作机制,通过政府采购、委托承办等形式吸引社会民间各类主体的参与。

2003年,我市开始启动公益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机制改革,2005年正式出台了《深圳市重大公益文化活动实行社会化运作试行办法》,依照办法,对2005年元旦、春节暨第二届“关爱行动”的50场文艺展演活动、“五一”至“十一”的60场文化活动以及第七届“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的11个项目采取社会化运作,交由符合条件的文化事业、企业和社会文艺团体承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6年市文化部门在文化活动运作机制上继续深化改革,更广泛地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取得显著成效。在2006年度市、区两级社会文化公益项目共93项的社会推介中,有40家单位承办36个市级项目,另有6家单位承办2个区级项目,这些单位大都属于民办非企业组织和文化企业。2007年又整合了市、区两级公益文化项目1200场向社会推介。“深圳读书月”活动从第五届开始,委托深圳市发行集团公司总承办,并积极发挥各区

的积极性,品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深圳市进一步完善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策与措施

2007年6月下旬,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加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精神,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国际化城市建设,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正式推出《深圳市进一步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并通过深圳市新闻办公室召开专门的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实施。该方案明确了至2010年“十一五”规划完成前深圳市完善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内容。

在指导思想上,《方案》明确完善文化服务体系的“四个坚持”、“三个着力”。“四个坚持”指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特区内外文化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社区。“三个着力”指着力完善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实现市民和外来建设者的基本文化权利和文化福利。

在基本目标上,《方案》明确了目标实现的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五项原则,明确了到2010年完善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目标,即形成“文化产品生产供给比较充足、设施网络比较齐全、资金人才技术保障比较有力、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比较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文化服务体系,市民和外来建设者的基本文化福利得到较大改善,基本文化权利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

在基本原则上,《方案》提出实施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五项原则,即:公益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便利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基本性原则。公益性原则要求政府提供的是免费或优惠的文化服务。公平性原则要求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全体市民和外来建设者均能公平地享有文化服务和产品。便利性原则要求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布局合理、就近服务人群,服务产品适合大众便捷获取。多样性原则要求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的品种、层次、特色多样化。基本性原则要求制订关于基本文化权利和文化福利的指标体系,确保所提供的文化服务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

在主要任务上,根据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方案》提出9大方面共71项具体任务,包括:加快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和打造公益文化活动品牌、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丰富文化服务产品和内容、实施数字文化建设工程、完善文化服务方式和机制、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针对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和加强文化政策研究等内容。

在保障措施上,《方案》提出5大方面19条保障措施,涉及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府投入、推进职能转变和机制创新、发挥社会文化资源作用以及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

下一步,深圳市、区宣传文化部门将按照《方案》的具体任务和要求,落实责任分工,全面推动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工作。

[作者简介:尹昌龙,深圳市文化局(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出版局、文物局)副局长;黄士芳,深圳市文化局(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出版局、文物局)办公室调研员]

城市中心区规划(中英文)

城市中心区规划 (City Center Area Planning) 要做好一个城市规划,就要充分了解规划用地的信息,并把规划用地的优势发挥出来,而一个城市规划最重要的就是其中心区的规划.一个好的中心区规划,往往可以使整个城市规划变得出彩。所以我写个这个关于城市中心区规划的文章。 To do a urban planning, we need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information of the planning land, and to exploit the advantages of planning land. The most important one of urban planning is its central area planning, a good central area planning, often the make whole the urban planning become excellent. So I write this articles about the City Center planning . 规划用地位于新安江沿岸,傍山依水,风景宜人,其周围有优秀的旅游资源,所以建设一个以旅游为城市性质的城市是个很好的选择。 The land of planning is near the Xin'anjiang it coast hillside and surrounded by water,the scenery there is very beautiful, it has excellent tourism resources around, so the city to build tourism as its nature is a good choice. 在以旅游为城市性质的前提下,城市中心区位置的考虑应以满足居民使用需求的同时兼顾旅游及因旅游而拉动的商业发展。 under the urban nature of tourism,the location of urban centers should be not only consi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residents but also consider to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which made by the tourism. 所以,城市中心区位于设计地块的几何中心偏南处,城市中心区以政府大楼为中心周围建造有医院,体育馆,市民中心,住宅及商业区,同时有一条由江边延伸而来的绿化带为这片忙碌的中心区到来生机。 Therefore, the city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geometric center,there are hospitals, sports, community centers,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areas surround the busy city center.A green belt which extension from the river make the city f ull of vitality. 城市中心区占地约0.5平方公里绿化率40%,以打造新时代的城市中心为目标,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宗旨,中心区的改建把原有的工业园区整体剥离出去,并将江水内引,沿山边贯穿整个中心区,创造山,水,人,的和谐场景。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研究分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重庆西部物流城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概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大物流产业的计划正抓紧实施,物流已经成为重庆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水路与铁路运输是重庆大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是提升重庆物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背景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节点站之一,同时更是铁道部所定中国五大铁路物流中心之一,它的开工建设,使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有条件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物流高地;市政府在重庆市主城区集装箱物流枢纽“一基地四港区”总体布局中,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确立为“一基地”,在重庆物流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沙区城市格局“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中,西部新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重庆市主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城市空间。它实际上承载了沙区“一区三高地”定位中的全部三个高地,即中国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高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二、设计目的 对作为西部物流高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城,在产业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构思,并对物流城产业链进行策划及规模预测,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将物流功能及物流延伸出的商贸、居住功能三者有机融合,并妥善解决交通问题,使之符合现代物流高地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理念 物流顺畅统领商脉绿色环保生态宜居 四、设计构思 以缙云山、中梁山为绿化山体背景,物流城处于两山环抱之间,通过梁滩河水系以及一纵线、二横线、渝遂高速动脉,伸展、延伸,进而与重庆、西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相联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心现代物流基地。 通过打造特色的物流功能区,进而带动商贸功能、城市配套等功能,形成一个集物流、商贸、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综合物流城。 五、中心城区分析 5.1区位分析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 本次规划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城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区是重庆市的西大门和重要交通枢纽,是重庆市主城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通往渝西地区和成都市的必经之地,不仅是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而且是重庆市的商贸和工业基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坚实的基础。

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初稿)

武威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研究小组组长:张蓉 研究小组成员:张倩李志兴田颖田泰山单美娟赵建岗 研究指导教师:马国文 【引文】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和信息中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城市化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世纪之交,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必然对城市管理工作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城市管理既面临着经济实力增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着经济利益多元化和体制转轨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提高城市社会管理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城市政府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正文】 一、城市文化建设与管理在经济社会中的价值定位 1.城市文化与经济。现代社会的竞争,除了经济实力的竞争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竞争。而城市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整合和文化创新。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即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任何文化都是“源”与“流”的结合,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化传统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点。二是横向的文化借取,即城市文化的开放、兼容。文化碰撞与融合是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城市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至变革的过程,通过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新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创造,体现出文化不断进化、不断优化的发展趋势。城市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就自然显得重要而必要。 2.文化建设与管理。城市文化建设往往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文化管理工作,则是长期性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文明、秩序的要求越来越高,某些管理部门应提高对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城市文化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城市管理是一项反复性的工作,城市文化管理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要长期保持和维护好城市良好的市容、井然的秩序,打造城市文化品牌,需要严谨而科学的管理,更需要长效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对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重点、难点,特别是一些带倾向性的疑点问题,采取集中整治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文化管理也是城市政府的首要职能。城市文化管理在城市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是由市场经济发展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之根,城市之魂,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它植根于一个国家的实践,具有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文化蓬勃兴起,社区文化作为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对促进城市社区的现代化,提高居民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往和参与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社区文化的含义与意义 1、社区文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同样社区文化也是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目的在于丰富社区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社区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形式。有形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文化设施、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无形的社区文化,即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与创造中形成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等。 2、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区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指出,了解社区是了解社会的出发点,社区研究应当包含三大要素,即人民、人们所处的地域、人民生活的方式或文化。其中,文化研究是社区研究的核心内容,因为文化是社区人民的社会心理基础。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其精神境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源于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也越来越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2014年7月10日)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的战略部署,市委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通过实施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有市、县(市、区)级艺术馆(文化馆)8个,从业人员68人;有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 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83万余册,从业人员72人,阅览室座位近2000个;有市、县(市、区)级博物馆、纪念馆14个,从业人员292人,年均举办展览50多次,举办培训90多次;有演出场馆9个,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从业人员331人,年均服务观众44万人次,其中服务基层观众35万人次;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34个,总藏书50多万册,从业人员184人;已完成全市178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全面覆盖的建设任务;全市1900个行政村(含居委会)实现了有线广播村村响;建成7个县级、134个乡镇街道办共141个广播室;建成了57个激情广场文化活动示范点。 (二)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是成功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自2007年以来,我市承办了海峡客家高峰论坛、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第五届福建艺术节、红旗颂等大型文化活动近20场次,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二是积极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全市共送书下乡50多万册书,各种歌舞、汉剧专场等下乡演出近300多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2万多场次,三是每年开展的书香八**全民阅读活动富有特色。每年开展优惠售书活动,开展每周推荐一本好书的电视专题论坛,举办中国梦.劳动美、阅读与人生、与快乐、与成长等全市职工读书征文活动。四是激情广场活动如火如荼。各活动点均按照要求添置了灯光、音响、乐器等演出器材,已建成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具备必要的水电、卫生、安全保卫等基础条件,每个点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都有固定的大家唱、大家舞、大家乐的队伍,各项活动有序开展。五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向品牌化发展。近年来,先后举办了红土地歌曲比赛、海峡客家旅游欢乐节、首届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首届海峡客家山歌大赛、海峡客家书画展、首届海峡客家风情节暨定光佛文化节和被誉为天下第一龙的连城县姑田镇游大龙、被誉为乡村狂欢节的连城县罗坊乡走古事等传统文娱活动,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品牌性农村文化活动。 (三)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据不完全统计,博物馆、群众文化艺术馆、图书馆、电台、电视台和乡镇文化站、乡镇广电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现有文化类专业技术人员531人,其中群文博137人(高级职称17人、中级60人、初级60人),图书资料的47人(高级3人、中级23人、初级21人),艺术专业118人(高级13人、中级51人、初级54人),播音主持35人(高级3人、中级13人、初级19人),记者编辑122人(高级18人、中级36人、初级68人),其他类72人。 (四)公共文化服务投入逐年增长。十一五以来,我市文化文物事业财政投入逐年增长。2007年--2013年,我市文化、文物事业费分别为3484.8万元、3144万元、13385.4万元、13582万元、15076万元、20631万元、3156万元。为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委、市政府设立了2012年至2016年**市农村文化建设补助资金。第一批**市农村文化建设补助资

阆中市新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阆中市新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引言 阆中市新中心区开发建设的积极意义 老城面临的突出问题: 老城现今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间的矛盾。要对古城实施有效的保护,就必须减缓它的压力。通过新城的开发建设,将老城的一些功能尤其是行政功能通过土地置换,转移至新城区,来达到有效保护古城的目的。只有把行政职能分解出去,才能通过置换作用,通过城市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实现空间结构的调整,才能增加城市空间的有效供给,达到满足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老城的扩张建设要迅速减少,通过减少需求,疏解城市功能来减少现有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要严格控制现有老城区的人口和功能,并最终实现人口在一定范围的净减少,进而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效保护。 新中心区开发建设的积极意义: 阆中市能否实现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能否提高城市化水平,实现城市及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新中心区的开发建设的成功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新中心区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才能带动整个新区(包括居住区、工业区)的整体发展,进而带动阆中市新的跨越式发展。 1 总则 1.1 为使阆中市新中心区的城市建设能够协调有序发展,控制和引导新区建设和改建,合理利用土地和改善城市设施及环境,特编制本规划。 1. 2 规划背景 ·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及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设想。

·城市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总规的宏观意图。 1. 3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相关法规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规文件; ?《阆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阆中市规划局提供的1:1000地形图及各种现状资料。 1. 4 本规划以国家上述有关政策、规范、规划为依据,并与有关专项规划协调,规划中使用的土地分类代码,计算标准等均按国家有关统一标准执行。本规划中未详细规定的有关城建的标准均按当地的有关规定执行。 1. 5 本规划的现状时间界定:依据项目委托时所提供的现状和规划资料所认定的截止时间。 1. 6 本规划包括文本、实施细则、图则、和图纸等四部分。经批准后的文本、实施细则和图则,应作为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管理和指导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依据。 2 规划范围、性质和规模 2.1 规划范围 ?阆中市新中心区位于七里镇,紧邻现从南充方向来的入城大道——七里大道。西临七里大道,北靠东山路,南为长青大道,东依体育路。北距阆中市老城区一公里左右。

浅析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解决之路

浅析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解决之路(姓名:xx 班级:xxxxx 学号:xxxxxxxxxx) 摘要:加强城市文化建设,需要我们要和城市整体形态、生态建设、传统文化、区域结构以及居民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树立文化理念,培育城市文化个性;辐射城市文化,构建多圈文化体系;塑造城市形象,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城市文化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文化保护的法律;社会各界要形成统一性认识,相关部门需提升社会成员积极性,健全管理机制。只有做到了这些,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才会走向更宽、更具文化个性的道路。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形象 一、前言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显,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质、社会秩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继生产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之后迎来的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城市品牌化的过程。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了城市文化和城市经济、政治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各地城市文化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和行为上的急功近利,使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将围绕着城市文化建设分析目前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文化建设的内涵解释 众所周知,文化作为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那么什么是城市文化呢?城市文化是城市人群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衡量城市文化可从市民、城市文化形象、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三个方面来进行,也是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 见 1

2

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 施意见 (鲁办发[]33号12月6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1号)精神,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全 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 3

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充分认识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 富多彩,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二、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 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富有山东特色的先进文化,推动我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 化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统筹规划、加大投入、 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进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为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目标任务。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相适应,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 4

浅谈城市中心区的更新与改造

浅谈城市中心区的更新与改造 摘要:城市中心区改造是旧城改造的重点和难点。古今中外的城市如巴黎、伦敦、洛杉矶和北京等等,都对城市中心区进行过改造,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复合特性和公共空间属性区别于城市其它片区,在改造建设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尊重。同时,由于循序渐进的局部改造方式与规划整体目标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必须通过科学的规划管理手段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城市中心区的改造。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 更新改造 Abstract: urban central district reconstruction is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for urban renewal.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cities such as Paris, London, Los Angeles and Beijing, and so on, all of central city a transformation,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at a painful price. The function of the urban central composite characteristics and public space attribute different from city other area, in transforming a construction should be enough attention and respect.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gradual transformation and planning the whole way local between target often have certain contradiction, therefore must through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 to effectively control and guide urban central district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the city center; retrofit 现代城市中心区往往集中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城市功能,涉及的情况十分复杂,因此城市中心区改造历来是城市建设的重点与难点。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城市的中心区不同程度的存在环境质量恶化、交通膨胀、土地稀缺、景观杂乱、犯罪率上升等问题,尽管城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进行城市中心区改造,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一、欧美的城市中心区改造经验 欧美国家城市由于逆城市化带来的城市中心衰败,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恢复城市中心区的活力。美国针对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的问题,通过建设步行交通体系、修建大型室内购物中心、保护历史街区、城市环境设计等一系列方法进行城市中心的改造,取得了较好效果。其中,以步行街为代表的城市步行系统建设的尝试值得关注。步行交通被普遍的认为有利于提升环境质量、改善交

塑造特色文化 丰富城市内涵

塑造特色文化丰富城市内涵 一座现代城市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实力,二是魅力。魅力也就是文化,或称软实力。九龙坡区作为重庆市主城工业大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为了塑造区域特色文化,深挖城市文化内涵,学习借鉴杭州、上海等地做法,需要打造具有九龙坡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丰富城市内涵,这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形势的需要。 一、我区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杭州重视文化建设是由这座城市的基因、自然禀赋、发展目标、发展阶段等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离开了文化,杭州就丧失了“立城之本”。对杭州来说,抓文化就是抓科学发展,就是抓核心竞争力,就是抓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就是抓城市发展的未来。历届杭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在具体做法上,他们深入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发挥和整合文化资源优势,切实抓好文化发展规划编制、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艺精品创作、文化扶持政策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等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不断提升杭州文化建设的水平。。长期坚持“文化为魂”,注重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文化名城,把杭州建设成为一座先进文化渗透于血液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高素质城市。在大众化、通俗化上下更大的决心、做更多的文章,使杭州的文化建设既体现高端性,又体现群众性,既能创作精品名品,又能产生大众作品。 近年来国家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九龙坡区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

在新形势面前,九龙坡区特色文化目前还存在着体制不适应发展要求,特色文化事业的公共功能与市场功能定位不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市场主体培育不够;文化资源整合与开发力度不够,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缺乏高素质的特色文化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主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1.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当代高新技术发展对特色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引发了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文化艺术形式和生产方式空前多样,文化管理方式和流通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面临着如何创新发展、获得新的文化生命的挑战。 2.周边区县特色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区特色文化的发展形成巨大压力。周边各区(县)近年来都在利用区域内较好的特色文化资源和人文环境,大力实施特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且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对九龙坡区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构成了较大压力。 3.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九龙坡区经济的发展要求特色文化事业发展必须适应现有的增长模式,实现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增长。 二、塑造特色文化是丰富城市内涵的主要途径 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是城市内涵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突出表现,是城市的灵魂和支撑。塑造特色文化,就是要深入挖掘城市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并打造出精品和亮点,让其充分展现该城市特有的文化渊源,做到在继承中扬弃、在扬弃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精品和亮点既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延伸性和现实性,从而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最终升

城市文化形象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城市文化形象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发表时间:2017-06-19T13:46:50.367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4期作者:熊英伟张雪莲 [导读] 本文尝试构建城市文化综合评价体系,并用数据方法对其进行量化评价,以期为城市文化形象的建立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城市文化形象作为一个城市的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潜在动力。而城市文化形象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综合体,存在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要素,一直以来,人们对城市文化形象的评价主要采取的是描述性的哲学定性评价。为此,本文尝试构建城市文化综合评价体系,并用数据方法对其进行量化评价,以期为城市文化形象的建立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市文化形象;模糊数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4-0244-03 引言 城市形象,是指一座城市给予人们的印象和感受,是一座城市从内到外全方位的综合性表现,既有内在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外在的物质特征,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整体风貌[1]。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是构建城市形象的重要一环,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及西方城市建设理论的冲击,我们忽视了城市自身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照搬国外或本国其他城市建设模式,导致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城市面貌平平无奇。本文试图建立一个城市文化综合评价体系,运用数学方法量化评价,以判断城市文化形象的优劣,为建立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充满民族文化魅力的现代城市形象提供理论支持。 1.城市文化形象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 1.1 建立原则 1.1.1 综合性原则 在评价方法上,要使用综合性评价方法,以便对不同层面不同结构的文化形象因素的功能和效益进行比较。 1.1.2 地域性原则 所选择的指标需要针对评价目标的特性,针对不同地域,需要做出相应的评价。 1.1.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城市文化形象的定量指标较精确且便于分级,但由于其对综合性和关联性反映不足,为了做到评价的客观全面就必须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1.1.4 层次性原则 根据递阶层次结构的特点,所选指标应反映出层次性,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综合到细化。 1.1.5 实用性原则 建立的指标体系应全面反映系统的特征和实质,使指标数目达到可以操作的程度。 1.2 建立方法 1.2.1 指标选取 影响城市文化形象的因素种类繁多。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汇总得出影响城市文化形象设计的因素,获取初选指标。结合频度分析、理论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对指标进行优化选取,最终确定评价指标[2]。 1.2.2 权重确定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即先建立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其特征值及特征向量,将特征值归一化处理得到各因子权重然后进行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最后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3]。 1.2.3 模糊评价计算 一般来说,同一事物均有多种属性,事物的不同侧面反映其不同特征,所以在评价事物时,不能只考虑一种因素,而必须兼顾事物的各个方面。因此,为了综合考虑全部因素对评价对象取值的影响,需做模糊综合评价。 2.城市文化综合评价因素分析 首先确定影响城市文化形象的初选因素,再制定城市文化形象专家调查表,由专家对城市文化形象因子和元素进行筛选、增补,基于80/20法则原理,将八成以上专家未勾选的城市文化形象元素予以删除,最终确定为5个子集,构成一级指标体系;再将5个子集分别按其属性细分为19个内容,构成二级评价指标;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再细分为63项分子集,构成三级评价指标(见图1)。 2.1 城市行为文化形象 城市的行为文化形象包括了城市的治安管理状况、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文明规范等。它是城市文化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它代表着城市文化的中坚力量。 2.2 城市理念文化形象 城市理念文化形象是城市文化形象的最高境界,最能体现城市文化形象的特征,是城市文化形象的灵魂。它包括了城市精神、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城市文化活动的可参与性等。 2.3 城市产业文化形象 城市产业文化形象包括了城市的资源特征、城市的产业结构等。 2.4 城市自然及人文景观文化形象 城市自然及人文景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形象的最直观的感受,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感官系统。 3.城市文化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3.1 权重的确定 通过向城市规划、旅游、园林景观等方面专家发放20份征询问卷,依据构造比较分析矩阵得出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确定每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确定各指标权重(见表1)。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重庆西部物流城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概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大物流产业的计划正抓紧实施,物流已经成为重庆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水路与铁路运输是重庆大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是提升重庆物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背景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节点站之一,同时更是铁道部所定中国五大铁路物流中心之一,它的开工建设,使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有条件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物流高地;市政府在重庆市主城区集装箱物流枢纽“一基地四港区”总体布局中,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确立为“一基地”,在重庆物流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沙区城市格局“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中,西部新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重庆市主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城市空间。它实际上承载了沙区“一区三高地”定位中的全部三个高地,即中国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高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二、设计目的 对作为西部物流高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城,在产业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构思,并对物流城产业链进行策划及规模预测,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将物流功能及物流延伸出的商贸、居住功能三者有机融合,并妥善解决交通问题,使之符合现代物流高地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理念 物流顺畅统领商脉绿色环保生态宜居 四、设计构思 以缙云山、中梁山为绿化山体背景,物流城处于两山环抱之间,通过梁滩河水系以及一纵线、二横线、渝遂高速动脉,伸展、延伸,进而与重庆、西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相联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心现代物流基地。 通过打造特色的物流功能区,进而带动商贸功能、城市配套等功能,形成一个集物流、商贸、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综合物流城。 五、中心城区分析 5.1区位分析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