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练习一

练习一

练习一
练习一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四、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己经“过时”了。

2.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是什么?

五、论述题

试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A 3.A 4.C 5.B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成果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又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⑵从其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⑶从其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

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是什么?

【答案要点】

⑴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成果;

⑵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尤其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理论成果;

⑶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尤其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理论成果。

四、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己经“过时”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

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

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

的。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

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

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

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

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

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

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

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

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

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实现的

,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

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

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

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

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

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2.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对。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

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

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

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

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

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

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

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五、论述题

试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划时代的意义。

【答案要点】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首先,空想社会主

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

分。他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也提供了激发工人阶级觉悟得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其次,空想社会主

义在分析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

中,萌发出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又有很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

史发展的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之所在,以及

离开阶级斗争不切实际的去谈论和设计社会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 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

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第二,科学

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

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

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B

A.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

D.时空性

5.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D

A.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三、简答题

1.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2.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四、辨析题

1.意识是人脑这一物质的机能,故意识也是一种物质。

2.唯物主义注重物质享受,唯心主义注重精神修养。

五、论述题

试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C 3.B 4.B 5.D

三、简答题

1.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答案要点】

有三个方面的根源。其社会历史根源在于古代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科学极不发达;

其阶级根源在于反动落后阶级的维护和支持;其认识根源在于唯心主义者将主观与客观

、认识与实践相分裂,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某一方面、环节的重要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能为意识所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实在。

这一定义没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归结为一种独立、非主观的存在。

同时它指明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一物质定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四、辨析题

1.意识是人脑这一物质的机能,故意识也是一种物质。

【答案要点】

(1)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推导出的错误结论。

(2)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功能,

但它又与物质有本质的区别。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则是对物质的反映,

是具有主观特殊的精神现象。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现象。

(3)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其错误在于抹杀了物质和意识的本质区别,

歪曲了意识的本质。2.唯物主义注重物质享受,唯心主义注重精神修养。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认为物质是第一性、

意识是第二性,就是唯物主义,相反的回答就是唯心主义。

五、论述题

试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1)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的本质从生理上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从内容上说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不承认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不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片面夸大意识的反作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1.主张“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B

A.否认意识存在的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空存在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3. 实践是指D

A.个人的生活活动

B.一切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C.一切利于自己的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5.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

A.农民耕种农作物

B.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C.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

D.运动员进行体育活动

三、简答题

1.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2. 实践的定义、特征及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义是什么?

四、辨析题

1. 脱离运动的物质与脱离物质的运动皆不可想象,故运动即物质,物质即运动。

2. 体力劳动是物质性活动,是实践活动;脑力劳动是精神性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五、论述题

试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必须实事求是。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B 2.C 3.D 4.D 5.A

三、简答题

1.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如下意义: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

才能把握运动。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

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2. 实践的定义、特征及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实践是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物质活动。其特征:(1)目的性,或理性、

主观能动性;(2)物质性,其对象、手段都是物质的;(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概念之一,它沟通了主客体,而且是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四、辨析题

1. 脱离运动的物质与脱离物质之运动皆不可想象,故运动即物质,物质即运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

2. 体力劳动是物质性活动,是实践活动;脑力劳动是精神性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除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外,一切同客观世界相接触的人的有目的的感性活动,也都是实践。

脑力劳动属于精神生产专业活动,如教育活动、作家的创作活动、艺术活动、管理活动等等,都是实践活动。

把精神生产等专业活动排斥在实践之外,把脑力工作者斥之为“脱离实践”的观点,

在理论上和实际生活中都是有害的。

五、论述题

试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必须实事求是。

【答案要点】

(1)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唯物辨证的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是多种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

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统一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全部理论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全部原理都是说明这个统一

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

(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党实事求是路线的哲学基础。第一、既然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

人们的思想不过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只有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实践才能成功。

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不能从主观愿望,

具体原则出发;第二、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又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因此,

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具体分析具体问题,

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第三、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多门具体学科都以揭示事物运动的特殊规律为任务,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

都要尊重科学,按科学办事,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基本特征,尊重科学与实事求是是一致的。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和发展

B.对立统一规律

C.辩证矛盾

D.运动和相对静止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句话是一种D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4.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B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5.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减

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简答题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是什么?

2.新生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四、辨析题

1. 联系是指事物直接与世界万物相联系。

2. 承认运动的观点就是辩证法的观点。

五、材料分析题

仔细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材料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摘自《十七大报告》)

1.根据材料1,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哲学依据。

2.根据材料2,说明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哲学原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A 2.D 3.D 4.B 5.D

三、简答题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是什么?

【答案要点】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新生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案要点】

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

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

四、辨析题

1. 联系是指事物直接与世界万物相联系。

【答案要点】

错误。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发展过程各阶段之间的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要同周围的事物

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有间接联系。

2. 承认运动的观点就是辩证法的观点。

【答案要点】

错误。

(1)运动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变化包含前进、上升性的变化和倒退、

下降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世界不仅是运动变化的,而且是发展的。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机械论、循环论只承认运动变化,否认发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

(3)此命题否认了变化和发展的区别,抹杀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五、材料分析题

仔细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材料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摘自《十七大报告》)

1.根据材料1,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哲学依据。

2.根据材料2,说明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哲学原理。

【答案要点】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条件;改革、发展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我们要在改革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求稳定,在稳定中促改革发展。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辩证关系的

哲学依据是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通过统筹城乡关系、区域关系、

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当代人与后代人等关系,把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

为解放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巨大动力,坚持了发展的观点。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人民群众为本,

坚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再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全面地发展、协调地发展和可持续地发展,并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要求;同时强调了既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未来人发展的需要,非常关注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各

个事物和事物各个方面的之间的关系,坚持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1.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2. 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4.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D

A.事物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

B.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C.事物变化范围大小

D.事物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5.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三、简答题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什么?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2.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辨析题

1.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2.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五、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

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

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

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

,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手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

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

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

。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

,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

,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

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

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

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

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

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l)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B 2.B 3.B 4.D 5.D

三、简答题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什么?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答案要点】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2)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3)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

2.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案要点】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最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四、辨析题

1.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这就是要防止事物超出

原有的限度朝坏的方向发展。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这就是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2.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五、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

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

,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

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

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手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

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

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

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

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

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

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

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

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

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l)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答案要点】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

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

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1.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C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C.“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D.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

2.认识的客体是指B

A.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部分对象

B.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

C.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自然对象

D.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社会对象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B

A. 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 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 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5.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基本规律是C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循环往复

B.认识、实践、认识的循环反复

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运动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的作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点是什么?

四、辨析题

1.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2.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五、论述题

用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B 3.B 4.B 5.C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的作用?

【答案要点】

因为: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

⑴感性认识指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貌的能动反映,包括感觉、知觉、

表象三种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特点。

⑵理性认识指人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理性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反映,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基本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四、辨析题

1.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答案要点】

错误。

除庸俗唯物主义外,各唯物主义派别在认识论上都主张反映论,即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然而,并非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才是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旧唯物主义,是消极的机械的反映论,主要缺陷有二::

其一,没有引入实践的观点,不懂得主体与客观的关系不仅是反映被反映的关系,

首先是改造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是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反映客体的。其二,

没有引入辩证法,不懂得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将实践的观点与

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之中,科学地说明了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

基础上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使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成为能动的反映论。

2.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案要点】

正确。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

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

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

,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

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认识运动的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认识运动因而是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的辩证发展过程。

五、论述题

用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脱离实践的认识是僵化、空洞的认识。

(2)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具有双重性: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它促进人们通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获得积极的成果;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若把错误的认识转化为行动,就会造成实际的危害。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国际特别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这些就充分说明了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产物,实践决定认识。

反过来,邓小平理论又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认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所以,只有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头脑,

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1.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D

A.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

B.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C.人的认识对象的客观属性

D.人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

2.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B

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5.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2.怎样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辨析题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五、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盲目砍伐林木、过度放牧等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做法

,使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近年来,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特别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加强生态建设,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家采取补助粮食、现金和种苗的办法,鼓励农民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推广人工种草、舍饲养畜。

此外,前不久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对涉及退耕还林还草

等相关问题做出具体规定。几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可喜的成就。

请回答:

(1)国家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加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

这对西部地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2)从砍伐林木、过度放牧等传统做法转变为退耕还林还草、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这一转变在哲学认识论和价值观方面体现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D 2.B 3.B 4.D 5.C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答案要点】

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世界是意识活动,

属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改造世界即社会实践是人们的物质生活,

属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就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

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改造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人在实践和认识中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核心是改造世界观。

2.怎样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案要点】

⑴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

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

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

;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

⑵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

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

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

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

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

四、辨析题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正确。

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

无所谓是非善恶。这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

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答案要点】

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由于人的认识立场,角度,认知结构不同,人的认识可以不同。

在这些不同中,有些属于反映事物之不同的侧面而得出的不同的结论,

它们并不相互排斥;有些则属于彼此相反的结论,它们是相互排斥的。

然而,认识可以多元,真理却不能多元。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对象

之同一认识侧面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有一种是正确的,即主观符合客观者为正确。

真理多元论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抹煞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唯心主义真理观。

五、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盲目砍伐林木、过度放牧等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做法

,使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近年来,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特别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加强生态建设,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家采取补助粮食、现金和种苗的办法,鼓励农民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推广人工种草、舍饲养畜。

此外,前不久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对涉及退耕还林还草等相关问题做出具体规定。

几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可喜的成就。

请回答:

(1)国家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加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

这对西部地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2)从砍伐林木、过度放牧等传统做法,转变为退耕还林还草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这一转变在哲学认识论和价值观方面体现了什么道理?

【答案要点】

(1) 对西部地区的发展作用:促进西部经济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体现的哲学认识论和价值观方面的道理:①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正确的认识

对实践活动有指导作用。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着导向作用;

价值观不同,其导向作用不同;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我国经济发展从忽视生态环境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转变,体现了生态价值观的变化。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上层建筑是指D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三、简答题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内容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四、辨析题

1.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五、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材料1]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

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

a tool making animal,即制造工具的动物。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

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

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2]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

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

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

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

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

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

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

,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

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

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

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

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

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

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

才会产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

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

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

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

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

造的意义。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

所必需,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

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

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

障碍,深入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

力,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

。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

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

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

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

(摘自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材料4]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

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

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

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

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

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

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1~4,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⑵根据材料2,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

⑶根据材料3,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A 2.C 3.A 4.D 5.D

三、简答题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就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一方面生产力

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

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既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也能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

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是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变革生产关系的根本依据。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内容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就是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一方面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

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另一方面上层建筑服务于自己的

经济基础——在服务的方向上是“为己”和“排他”的统一,在服务

的方式上是政治上层建筑的强制性和观念上层建筑的非强制性相配合,

在服务的效果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两面性。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

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变革上层建筑的重要依据。

四、辨析题

1.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

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

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案要点】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明: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

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

、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五、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材料1]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

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

人下的定义是a tool making animal,即制造工具的动物。动物遗骸

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

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

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

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

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2]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

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

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

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

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

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

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

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

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

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

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

、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

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

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

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

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

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

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

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

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

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

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

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

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

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

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新

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

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人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

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

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

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

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造

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

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摘自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材料4]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

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

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

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

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

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1一4,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⑵根据材料2,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

⑶根据材料3,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答案要点】

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

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

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

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

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社会矛

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

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

是: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

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

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

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

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通过社会

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

立新的上层建筑。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到一定程

度时,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变成了束缚

生产力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⑶社会意识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

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

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但是,其反作用不

是决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B

A.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C.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矛盾

D.生产与消费之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3.社会革命根源于D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4.“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

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D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怎样理解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四、辨析题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2.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五、材料分析题

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1]孟柯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

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

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

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请回答:

⑴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⑵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⑶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一、单项选择题1.B 2.C 3.D 4.D 5.B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

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

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因此我

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

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

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

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上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都是错误的。

2.怎样理解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答案要点】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

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

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

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四、辨析题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

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

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

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

一定条件上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是科学乐观主义的观点。

2.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

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

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

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五、材料分析题

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1]孟柯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

,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

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

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请回答:

⑴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⑵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⑶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答案要点】

⑴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

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

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

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一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⑵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

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⑶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C

A.使用价值和价格

B.价值和交换价值

C.使用价值和价值

D.价值和价格

2.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劳动是D

A.体力劳动

B.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B

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D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C.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货币的流通公式是A

A.W——G——W

B.G——W——G

C.G——W——G’

D.G——G’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是什么?

四、辨析题

1.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违背价值规律的。

2.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五、论述题

试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D 3.B 4.D 5.A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答案要点】

统一性表现在:凡是商品,必然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缺少任何一

个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

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没有价值;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东西,

只能是自然存在物。

矛盾性表现在:使用价值是为他人生产的,而生产者看中的却是商品的

价值;要获得价值就必须让渡出使用价值,要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

付出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二者不可兼得。

2.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是什么?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

关系,自发地调节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第二、价值规

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

产资料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第三、

价值规律会刺激生产者展开激烈竞争,其结果就是优胜劣汰(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和两极分化(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辨析题

1.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是违背价值规律的。

【答案要点】

错误。

在利润平均化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

商品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而非价值上下波动,但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因此,生产价格

总额等于价值总额;从各部门商品看,其生产价格决定的基础仍然是商品价值

。所以,生产价格无非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2.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

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

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

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

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价值规律作用

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

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人过多,商品

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人少,商品供不

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市场

机制的启动,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近期局部利益的追求;

市场信息反馈的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向而非精确的数量,而且具

有滞后性;它不能自发地实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对某

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会

导致垄断,妨碍自由竟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等。市场的这些

缺陷和不足,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弥补和克服。

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五、论述题

试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⑴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

论的扬弃,是基于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创立,克服了旧劳动价值论

的局限和错误,使其发展成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⑵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有:①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

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②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

变化规律,即价值规律的理论;③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和

职能理论;④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等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就是这些基本思想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1.利润是C

A.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B.成本价格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D.新价值的转化形式

2.利润率是C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D.年剩余价值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之所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是因为C

A.剩余价值被视为不变资本的产物

B.剩余价值被视为所有资本的产物

C.剩余价值被视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被视为成本价格的超过额

4.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三、简答题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四、辨析题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2.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

五、论述题

试述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C 3.C 4.C 5.C

三、简答题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这些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制度

的制约,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如果撇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案要点】

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规

律体系中,剩余价值规律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首先,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最后,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也是资本主义走向

灭亡的根本原因。

四、辨析题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

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

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

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生作用,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

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

部预付资本的增加值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既然利润是预付资本的增加值,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就成为资本的必然要求,于是在竞争过程中,利润转化

为平均利润,资本家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配利润。这样,商品就不能按价值

进行销售,而必然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出售,价值转

化为生产价格。可见,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

2. 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

对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可以从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两方面加以分析和考察。

从实物形态上看,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组成。而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

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家的资本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构成。不变资

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

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而资本价值构成的

变化能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

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

五、论述题

试述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主要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

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在

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价值是社会

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其构成是:c+v+m。

⑵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应地社会生产划分为

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

领域;第二部类(Ⅱ)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消费生活

领域。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①生产资料的

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更要保证扩大再生产

的实现;②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

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③消费资料的

生产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

规模后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不只是总

量上的比例,还有结构上的比例。

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是要加强国

家的宏观调控,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保持经济总量和经济结

构的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又好又快地发展。

1.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A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2.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A

A.国会

B.总统

C.最高法院

D.最高检察院

3.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C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

4.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D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C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2.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四、辨析题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2.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

五、论述题

试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进步作用、历史和阶级局限性以及我们应该坚持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A 2.A 3.C 4.D 5.C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答案要点】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因为:其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选举是资本

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但是它常常被金钱、媒体、黑势力、财团等所影响和操纵

,事实上是有钱人的游戏,是资本玩弄民意的过程。

其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

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

严重的不平等,资产阶级法律的实质是将存在于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和

穷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其三,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仍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

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2.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答案要点】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资产阶级的

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

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必须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它。对于资本主义

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

例如政治学说中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经济学说中关于

经济运行一般的规律的揭示、哲学思想中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法

律理论中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等,这些属于客观真理性的

内容都是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的;而其中反映了资产阶

级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歪曲反映的、为了维护资产阶

级政治统治的需要而有意编造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鉴别和持鲜明的判断态度。

四、辨析题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

因为:第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

治下的民主。选举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但是它常常被金钱、

媒体、黑势力、财团等所影响和操纵,事实上是有钱人的游戏,是资本玩弄民意的过程。

第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

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和

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资产阶级法律的实质是将存在

于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仍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

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所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

手段,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2.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迄今为止的文明社会的主要文化成果,大都是从属于

一定的意识形态的,所以,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条件下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从另一方面来看,意识形态也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表现的。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资本主义社

会在长期发展中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成果。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些思想文化成果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意识形态的形式或

包含在意识形态中被保存下来的。这些思想文化成果同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

但是,我们也必须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它。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

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我们应该加以学习、

参考和借鉴的;而其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了

歪曲反映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而有意编造来欺骗民

众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鉴别和持鲜明的判断态度。

五、论述题

试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进步作用、历史和阶级局限性以及我们应该

坚持的正确态度和方法。【答案要点】

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

、政党制度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本质上是资产阶

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⑵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重

要的进步作用。这种进步作用表现在:第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

,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曾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第二,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人们摆脱了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的分封割据

状态、等级压迫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使人民群众享有了比在封建专制主义

条件下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获得了更有利的条件、更广阔

的空间,因而历史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第三,资本主义的

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

这对于社会进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⑶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阶级的局限性:其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选举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但是它常常被

金钱、媒体、黑势力、财团等所影响和操纵,事实上是有钱人的游戏,是资本玩弄民意的

过程。其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

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

的不平等,资产阶级法律的实质是将存在于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经

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其三,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仍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

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⑷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由于人民群众的长期

斗争以及资产阶级在长期的政治统治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政治制度中会具有一

些符合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一般规律的内容,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借鉴。但是,由于资

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

迫需要的政治工具,因此它在关于政治制度建设和实施的理论、观点、立场、方法

等方面,都带有深刻的资产阶级的阶级印记和阶级偏见,对此我们应该进行分析、

批判,要深刻认识其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C

A.劳动产品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资本家集中了大量货币

2.货币与资本的本质区别是B

A.货币能增殖而资本不能增殖

B.资本能增殖而货币不能增殖

C.货币功能比资本多

D.资本功能比货币多

3.资本的本质是B

A.用于购买的货币

B.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

D.一种社会关系

4.某资本家有资本100万元,其中购买劳动力为40万元,一次生产耗

费的不变资本为50万元,生产的商品价值为150万元,该资本的剩余价值率是D

A.100%

B.300%

C.200%

D.150%

5.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C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靠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三、简答题

1.什么叫不变资本?什么叫可变资本?划分两者的依据是和作用什么?

2.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四、辨析题

1.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2.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五、计算题

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

上面记载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

人均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的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请计算:

⑴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有多少?

⑵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B 3.B 4.D 5.C

三、简答题

1.什么叫不变资本?什么叫可变资本?划分两者的依据是和作用什么?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叫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叫可变资本。

划分两者的依据是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不变资本虽然是生产剩余

价值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在生产过程中,仅仅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

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部分不同,在生产过

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这种划分的作用有三:第一、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通过这一划分,说

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而只是由其中的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

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为考察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

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第三、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

2.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案要点】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

分价值。它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雇佣工人一方面通过具体劳动生产出新的使

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由通过抽象劳动创

造出新的价值。新价值中除去补偿劳动力价值以外还有多余,这个多余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量除以可变资本量,或者剩余劳动时间除以必要劳动时

间。增加剩余价值量(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或者减少可变资本量(缩短必要劳动时

间)都可以提高剩余价值率,具体包括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四、辨析题

1.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

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

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

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

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

土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

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

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

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

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

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

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

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

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买劳动

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五、计算题

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

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

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人均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

每吨煤的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请计算:

⑴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有多少?

⑵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答案要点】

⑴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因为,商品的价值

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部分构成的,即W=K十M所以,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M=W-K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22.65-14.9)×1.88×30 = 7.75×1.88×30=437.10元;

⑵再求剩余价值率:m’=m/v=437.10元/32.34元×100%=1351.58%;

⑶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437.10元;剩余价值率为1351.5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