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公园中的老年人活动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公园中的老年人活动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公园中的老年人活动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公园中的老年人活动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题目:城市公园中的老年人活动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以紫竹院公园为例

姓名:丛元

学号: 10826083

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地理学(0724,景观设计学)

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导师姓名:俞孔坚教授

二0一0年六月

版权声明

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本论文作者同意,不得将本论文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摘要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城市户外空间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公园已经成为老年人户外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老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围绕老年人这一群体,并以紫竹院公园为例,针对老年人在城市公园中的休闲活动展开研究。通过观察、活动标记,并结合访谈,实地调查公园中老年人流量、休闲活动类型及不同活动场地的环境特征,分析老年人活动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研究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1)城市公园中的老年人休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

在时间分布上,老年人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午以前,活动量在上午达到最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在空间上,其活动主要分布在平坦、有阴影的开敞空间和主要道路上及边缘。在时间和空间上,总体呈现分布不均匀的状况。

2)城市公园中的老年人休闲活动以健身和娱乐活动为主,这两种主要活动在城市公园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公园存在活动场地不够、部分休息设施不舒适、体育锻炼设施缺乏的种种问题,在活动高峰期则更为严重。随着公园游人中老年人比重的增多,城市公园也应该随之做一些改变,以便更好的服务于老年群体。

3)对于城市公园中的老年人不同活动类型和不同活动群体而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

影响城市公园中的老年人活动的环境因素包括场地类型、地形、服务设施及绿化状况。然而,这四个因素对老年人活动的影响并不是一致的和等量的。往往对于不同的活动类型和不同的活动群体,主要的影响因素也是不同的。群体活动主要受空间类型和大小的影响;非停留性活动主要受道路状况、铺装状况与沿路风景的影响;无目的活动受休息设施的影响;健身活动和娱乐活动主要受空间类型和大小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公园;老年人;休闲活动;紫竹院公园

Analysis of Older People's Recreation Behavior and

Enviromental Influencing Factors in Urban Parks

——Case Study Of Black Bamboo Park

Cong Yuan(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rected by: Yu Kongjian

ABSTRACT

Aging of population has a huge impact on social, economic and other fields, but has also become a new challenge to the urban outdoor space. At present, urban parks have become the main outdoor space for elderly people’s recreation behavior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lif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lderly group’s activities, and is a case study of Black Bamboo Park. Through observation, activity markers, and combined with interviews, It field surveys the flow of the elderly, leisure activities and sit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en analyses the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following are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1) The activities of the old people are not evenly distributed in time and space in city parks;

In time, the activities of the elderly are mainly before noon, and activity peaked in the morning and then gradually decreased; In space, the activities are mainly in the flat, shaded open space and major on road and the edge. In time and space, showing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2)The main two activities of the old people in city parks are entertainments and fitness, which have not been fully satisfied;

The park has problems in space, facilities and physical exercise facilities, and is more serious at the activity peak. As the proportion of the elderly in the park increased, urban parks should be followed to make some changes to serve the older age groups better.

3) The main factors are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activities and different groups of the old people in city parks.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 elderly including space type, topography, service facilities and green conditions. However, these four factors are not consistent and equivalent. Often for different activitie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activity groups, the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different. Group activity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type and size of space; Non-stop activities are subject to road conditions, pavement conditions and the landscape along the road; No purpose activities are affected by rest facilities; Fitness activities and entertainment are mainly affected by the type and size of the space.

Keywords: Urban Parks; Older People; Recreation Behavior;Black Bamboo Park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1.1老龄人口快速增长 (1)

1.1.2城市公园是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 (1)

1.1.3公园规划设计未充分考虑到老年人需求 (1)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2)

1.2.1研究目的 (2)

1.2.2研究意义 (2)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2)

1.3.1研究内容 (2)

1.3.2研究框架 (3)

1.4研究方法 (4)

1.5研究区域概况 (5)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7)

2.1基本概念 (7)

2.2相关研究进展 (7)

2.2.1老年人的特征概述 (7)

2.2.3户外环境对老年人的影响 (8)

2.2.2老年人在城市公园绿地中的行为特征 (8)

2.2.4影响老年人户外空间使用的因素 (11)

3.紫竹院公园老年人休闲活动特征 (12)

3.1老年人群整体活动状况 (12)

3.1.1人流量 (12)

3.1.2活动量 (14)

3.1.3活动类型 (16)

3.2活动与空间分布 (19)

3.2.1紫竹院公园活动空间分类 (19)

3.2.2活动量与空间分布 (20)

3.2.3活动群体与空间分布 (23)

3.2.4活动类型与空间分布 (28)

4. 影响紫竹院公园老年人活动的环境因素 (38)

4.3.1场地类型 (38)

4.3.2地形 (38)

4.3.3服务设施 (38)

4.3.4绿化状况 (40)

5.研究结论与展望 (41)

5.1研究的主要结论 (41)

5.2研究局限与展望 (41)

参考文献 (43)

附录紫竹院公园访谈记录 (45)

致谢 (55)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老龄人口快速增长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侯晓娜,2010)。我国在2005年,60 岁以上老年人口为全球老年人口1/ 5 ,为亚洲老年人口的1/ 2(杨光辉,2005)。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比上年上升了0.4

个百分点(侯晓娜,2010)。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

北京在1990年成为老龄化城市。截至2008年年底,北京市老年人口总数已突破254

万人,占到人口总数的15%,且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1.1.2城市公园是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城市户外空间提出了新的挑战。正如青年人需要休闲娱乐一样,老年人也有放松、聊天、社交的需要。特别是退休以后的中老年人,没有了工作负担,闲暇时间增多,子女往往又不在身边,使得他们在情感和精神上无处寄托。此时,如何让身体保持健康、心情保持愉悦便成了大多数老年人生活的重心。

那么,对于青年人,消遣娱乐的去处应有尽有,然而,这些场所中适合老年人的却很少,很多老年人运动和休闲往往无处可去。这个时候,公园便成了城市中的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老年人在公园可以锻炼身体、聊天、跳舞、学习乐器,还可以自发开展许多活动,让他们与外界始终保持着一种联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因此,城市公园在老年人的户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1.3公园规划设计未充分考虑到老年人需求

城市公园绿地是老年人最喜欢也是去得最多的室外活动场所(王欢, 王晓俊,2010)。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有其自身的需求和活动特征。比如,很多老年人对座椅的需求比较强烈;也有的老年人乐于开展集体性的活动,如跳舞、太极拳等等,一般的小场地无法满足他们的群体活动需要;还有的老年人对无障碍设施有特殊需求。然而,公园在规划设计时却往往不了解老年人的活动特征,因此并能未充分考虑到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给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因此,只有在对老年人群活动特征有着深入了解的前提下进行规划设计,才能够提高公园绿地的使用效果,发挥其服务老龄化社会的独特功能。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在多数城市公园中,老年人群是对公园利用率最高、依赖性最强,也是最深有感触的群体。本研究以老年人活动特征为出发点,力求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调查公园中活动的老年人的基本特征、来公园的频率、在公园的活动类型及活动的空间分布、活动量、活动所需的空间环境特征;将老年人不同活动类型及其空间环境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老年人不同活动类型对物质空间的需求;

(2)探讨公园中影响老年人活动的环境因素;

(3)提出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公园优化和改善策略。

1.2.2研究意义

(1)应对老龄化问题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且我国老龄化速度快,老龄人口数量多,北京的老年人口百分比已达到15%。老龄化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当然也包括老年人休闲娱乐健身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对于城市中这部分重要人群的户外活动给予关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关注弱势群体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人性化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年人对公园绿地的依赖性大,是公园绿地的最主要使用者,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人群。因此,对这部分人群给予关注和研究,探讨其活动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而更好的服务于老年人群体。

(3)深入定量观察研究

本研究尝试对老年人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访谈,并且通过定量化处理,更加科学的反映紫竹院公园老年人的休闲活动特征,客观的探讨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优化策略。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研究内容

本研究始终立足于对老年人活动的关注。在紫竹院公园,通过观察与访谈,了解来园老年人的基本特征、活动类型、各种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进一步探讨老年人活动的环境影响因素,并提出公园老年人活动空间的优化策略。

1.3.2研究框架

图1-1 论文框架结构图

1.4研究方法

(1)物质空间环境记录

初步调研后,将紫竹院公园的活动空间分为开敞空间、小块场地、其它场地、主路、次路和小路六类,通过实地测量(步测)粗略计算出开敞空间、小块场地、主路和次路的面积;通过实地调研,得到公园中休息设施的种类和数量。利用google earth 软件截取紫竹院公园航片图,结合公园的平面图、地形图以及实地调研,粗略计算出公园的植被覆盖率,有明显地形变化区域的面积和沿湖空间的面积。 (2)场地观察

①初步观察

对老年人的活动特征及活动环境进行细致的观察,以便对其有初步认识,为定点观察做好准备。

②定点观察与活动注记

在定点观察时间的选择上,选取晴朗或晴间多云,微风或无风,比较适合出行和进行户外活动的日期。由于紫竹院公园面积较大,无法保证在同一时间段内记录全部的活动,所以将公园分为筠石苑区块、东门-西南门区块和环湖区块三部分,选取完整三天5月14日、19日、20日进行记录,选取七个记录时间点,分别是早晨(7:30)、上午(9:30)、中午(11:30)、午后(13:30)、下午(15:30)、傍晚(17:30),晚上(19:00),沿相同的线路(图1-2)用相机拍摄人们的活动,照片内容应该反映出:使用者的活动类型、活动群体、活动地点等信息。每次拍摄过程大约为30分钟(其中由于东门-西南门区块在早上和上午活动人数较多所以花费时间在50分钟左右),分别拍得照片783张(5月14日)、1688张(5月19日)和1257张(5月20日)。

③人流量统计

分别在5月12日、13日,选取七个记录时间点,分别是早晨(6:45-7:30

)、上午

图1-2 紫竹院公园调研拍摄路线及入口分布图

(8:45-9:30)、中午(10:45-11:30)、午后(12:45-13:30)、下午(14:45-15:30)、傍晚(16:45-17:30),晚上(18:15--19:00)。在七个时间点分别记录东门、北门、西门、西南门和南门出、入的老年人和其它游人的数量。

(3)数据处理

①活动注记标点统计

在现场记录和照片拍摄的基础上,将活动注记进行基础数据的整理,并进行数据分析与图标输出,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打好基础。

②出入口人流量统计

将五个出入口的人流量进行基础数据整理,并统计输出。

(4)访谈法

对典型活动参与者的20位老年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其基本情况及活动场地选择的偏好及原因;并对有关老年人活动的疑问点进行当面咨询,深入了解老年人休闲活动的状况及偏好。

1.5研究区域概况

(1)公园概况

紫竹院公园位于北京西北近郊,因园内有明清时期庙宇福荫紫竹院而得名。如今的紫竹院公园始建于1953年,是市属十大公园之一。全园占地面积47.79公顷,其中水面14.42公顷,陆地33.37公顷,园内建筑面积22764平方米,园内制高点为揽翠亭,海拔高度为57.94米(紫竹院公园管理处,2003)。园内三湖两岛,一河一渠。五座结构别致的拱桥把湖、岛、岸连成一体。公园中的主要景点有青莲岛、八宜轩、竹韵景石、明月岛、问月楼、箫声醉月、报恩楼、紫竹垂钓、澄碧山房、儿童乐园及筠石苑。公园苍松翠柏,以竹景取胜,是富有江南园林特色的自然园林公园。

紫竹院公园于2006年7月起免受门票,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的游人来此游憩。尤其是早晚来此锻炼的人群,更是络绎不绝。

图1-3 紫竹院公园区位图

(2)周边环境

①周边用地状况

紫竹院东北部是国家图书馆,东侧为北京动物园。附近有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剧院、北京艺术博物馆、中国国家画院等知名单位。且公园周边居住区较多,主要的社区有三虎桥路小区、人济山庄、观澜国际花园、中海紫金苑、悦园、豪柏国际、车道沟东里小区、百胜村一号院、昌运宫小区、中新小区、紫竹院南路4号院、华奥中心公寓、紫竹院路14号院、北洼东里、世纪新景园7号楼、美林花园、鑫德家园、半截塔2号院等。

②交通状况

紫竹院公园南邻紫竹院路,北邻万寿寺路,东邻中关村南大街和地铁4号线。附近共有44路公交线路通过。另外公园内有南长河、双紫渠两条河流,水路交通也很方便,通过水路还可以直达颐和园、动物园等(张秀珍,2007)。

图1-4 紫竹院公园周边环境示意图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基本概念

目前,国际上对于“老年人”的年龄界限尚无统一标准,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规定65 岁以上为老年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规定60 岁以上为老年人(王双,200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我国将年满60周岁以上的人称为老年人。1982年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提出以60岁为老年期的开始年龄。

在此基础上,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年龄的划分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将老年人分为年轻老年人(60-74岁)、老年人(75-89岁)和长寿老年人(90岁以上)三类(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编,2004)。马库斯(2002)在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的研究中,根据居住类型、活动类型及行为能力的差异,将老年人划分为三个不同但又有重叠的类型:低龄老人(大约在55-70岁或以上)、中龄老人(大约在70-80岁或以上)和高龄老人(大约在80岁以上)。

2.2相关研究进展

2.2.1老年人的特征概述

(1)生理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日趋老化,进而由完全可以独立生活进入需要他人帮忙护理的阶段。老年人在生理机能上的衰退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感觉机能的衰退、活动能力减弱、对环境适应能力的退化以及体弱多病等(胡仁禄,马光,1995;杨贵庆,2000)。

(2)社会特征

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老年人的社会角色由主要向次要转化,往往被认为是“无角色之角色”(张剑敏,1997)。退休造成了老年人职业角色的终断、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弱化和社会价值的降低。由于从工作中退下来,社会活动的减少和停止造成了活动范围和人际关系狭窄,但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光,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同时,丧偶和与子女分居也使老年人作为父母和老伴的家庭角色逐渐淡化(邬沧萍,1999;杨贵庆,2000)。

(3)心理特征

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和社会角色及地位的变化,老年人往往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特征,如情感失控(爱哭、易怒)、对疾病的恐惧、健忘(邬沧萍,1999)以及失落感、孤独感、寂寞感、自卑感等;需要交往、理解,愿与同阶层老年人交往,希望有亲人照顾,需要子女(年轻一代)的尊重与关心(杨贵庆,2000)。

(4)老年人身心特征变化与年龄的关系

老年人生活中出现的重要变化与年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一般而言退休、丧偶、与子女分居等社会变化多在50-60岁左右开始发生;而动能力下降、感觉大量丧失、与年龄相关的健康问题等生理方面的变化大多在70-80岁左右开始发生(胡仁禄,马光,1995)。因此,年

轻老年人(60-74岁)或低龄老人(大约在55-70岁或以上)一般都具有良好身体状况,行动方便,活动性强,虽然其交往活动的范围比工作时相对缩小,但仍较为广泛。

2.2.3户外环境对老年人的影响

许多研究证实了户外环境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Grahn等人(2003)在瑞典的研究证明了经常去公园或绿地可以减轻压力从而降低患病的几率。而且与城市街区相比,较为自然的环境更有利于病后的康复和心情的好转(Hartig, et al., 2003),邻里开放空间内的自然设置有助于老年人积极的生活方式 (Sugiyama and Thompson, 2008)。环境中绿色空间的数量,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状况,也与人们的孤独感和社会交往相关,而且这种关系对于老年人更为明显(Maas, et al.,2009)。Gesler(1993)提出了“治疗性景观”(the therapeutic landscape)的概念。指出某些特定的环境能够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和幸福,而这些景观不一定“天然”,也可以是人造的。特定的景观,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认同感,满足人们基本的环境需求,为治疗性活动提供帮助 (Williams, 1998)。在此基础上,Milligan, Gatrell and Bingley(2004)在英格兰北部的研究证实,花园和园艺活动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的活动地点和一个有助于个人的情绪、身体和心灵的重建至关重要的机会。在园艺活动中,老年人通过与自然的接触,相互帮助完成园艺活动来克服身体障碍,消除社会隔离与孤独感,提高了成就感、满意度和审美情趣。而这种治疗作用来自于两个重要的方面:环境的直接作用和通过感官经验所获得的精神感受。Sugiyama and Thompson(2007)在对英国老年人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除了单纯的环境质量以外,愉快的户外活动经历也能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能够提供与自然接触和与人交往的机会的户外环境有助于老年人的健康。Day (2008)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地区的三个城市街区,通过访谈和实地观察,得到了五个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户外自然环境因素:清洁,无污染;安宁,祥和;促进运动,社会交往提供便利和推动积极情绪变化。

2.2.2老年人在城市公园绿地中的行为特征

Golant(1984)指出,老年人并不是一个同质的群体(Day, 2008)。老年人在城市公园绿地中的行为特征包含基本特征、活动特征及环境偏好三个方面。

(1)基本特征

孙樱(2003)对50位北京城市老年人休闲行为及方式进行了全年的跟踪调查,根据其休闲类型和分布时间的差异将城市老年人分为五种类型:兴趣广泛休闲类、偏好益智型休闲类、偏好康体型休闲类、家务劳作型休闲类、户外群体休闲类。并将造成休闲分异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四点:自身状况、家庭影响、社区背景和城市环境。

一些学者在老年居民较密集的城市公园或老年人活动中心用问卷、询问、现场考察等方法调查了老年人的性别、年龄、职业、家庭构成、来园距离、交通手段、公园利用目的和理由、来园同伴、公园利用频度、滞留时间、利用内容等内容。结论如下:

1)年龄结构

利用公园的老年人多为低龄老人(大约在55-70岁或以上)或年轻老年人(60-74岁),绝大多数在75岁以下(强虹,2004;任超,2005;朴永吉,2005;王欢,2007;张秀珍,2007;尹亚坤,2008;王欢,王晓俊,2010)。因为他们大部分健康状况良好,生活能够自理,可独自开展活动,活动类型基本不受限。70-80岁及80岁以上的游园老年人渐次减少(张运吉,朴永吉,2008;蔡清,2009)。高龄老人由于身体虚弱,行动多有不便,所以这一年

龄段的老人一般多在家附近的居住区绿地中进行活动,而很少到距家稍远的公园中活动。

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活动内容上有较大差异。低龄老人对各种娱乐活动的热情很高,参与性很强。主要活动内容是打牌、跳舞、球类等。中龄老人的活动内容主要为健身设施、打牌、聊天等。而高龄老人,更多的是独自一人坐在一旁看别人的活动(蔡清,2009)。各年龄段老年人之间能混和活动的游憩形式比较多见,主要为广播体操,太极拳、练习合唱、跳舞等(张秀珍,2007)。

2)性别差异

老年人公园利用中,不同的调查结果间的差异较大,这可能与所调查的不同区域的不同民族文化传统、调查区域的局限性或调查区域内人群的个人属性(文化层次、经济状况等)差异有关,大多数研究显示,男女老年人数几乎各占一半(朴永吉,2005;王欢,2007;张秀珍,2007;尹亚坤,2008;张运吉,朴永吉,2008;王欢,王晓俊,2010)。也有部分调查结果显示男性老年人人数明显超过女性(任超,2005;蔡清,2009)。不同性别的老年人活动特点也有明显差异,男性老年人倾向于选择人群密集处或独自一人活动,不排斥陌生人,比较排斥异性,活动场所较固定,并多自带活动器具;活动类型比较广泛,活动时间较长。女性老年人与之相反(任超,2005)。男性老人对活动的参与性要求较强,大多数男性老人喜欢小集体活动,例如打牌、打球等。(蔡清,2009)男女之间混合利用、各年龄段之间混合利用较好的公园活动项目为广播体操、太极拳、合唱练习、交流等(张秀珍,2007)。3)家庭构成

与子女合住型家庭的老年人来园频率要明显低于纯老年人的家庭(强虹,2004;朴永吉,2005;张秀珍,2007;尹亚坤,2008;王欢,王晓俊,2010)。而以养老院等其他方式居住的老人比例却相当小(朴永吉,2005;蔡清,2009)。

4)文化程度

老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为高中或高中以下学历,在受访的老年群体中,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极少(强虹,2004;朴永吉,2005;张运吉,朴永吉,2008;蔡清,2009)。进一步研究发现,越是高龄老人,受教育的程度越低。同时研究中还发现,文化程度高的老人,对公园的品位要求也较高,对公园建设的参与性也较强(蔡清,2009)。

5)来园同伴情况

老年人一个人来公园的情况最多,其次是夫妻结伴(朴永吉,2005;蔡清,2009),只有少部分高龄老人在子女的陪同下来到公园,而和朋友与团体一起来园的情况则十分少见(蔡清,2009)。老人虽然不热衷于参加多人的活动,但却对在旁边作为观众有极大的热情。因此公园在活动空间的开展上,应考虑主要活动老人与围观老人的双重需要(蔡清,2009)绝大多数老年人为无业者(朴永吉,2005;张秀珍,2007),大部分老年人退休以前的工作单位为企业(即前身为工厂),有固定的活动伙伴(王欢,2007)。

6)来园距离和交通手段

利用公园的老年人主要分布在来园距离2km以内,主要交通手段为步行,也有少数人骑自行车,距离较远的主要乘公交车(朴永吉,2005;张秀珍,2007;尹亚坤,2008;),路上花费时间在半小时以内(王欢,2007;蔡清,2009)。到达公园距离的远近和交通环境的方便是老年人选择公园的重要条件(张秀珍,2007;尹亚坤,2008;蔡清,2009),但对于有魅力的公园而言,老年人选择公园受来园距离和交通设施的影响较小(朴永吉,2005)。7)活动时段与频率

超过半数的老年人每天一次定时来公园活动,尤其是晨练,同时多数老年人每次持续活动时间也比较长,约1-2小时(任超,2005;尹亚坤,2008),也有少数老年人在公园的停留时间超过4个小时(王欢,2007)。早晨6-10点是公园活动的高峰时期,其次为下午1-4点(强虹,2004;任超,2005;张秀珍,2007;尹亚坤,2008;蔡清,2009)。

8)季节影响

季节的变化对老年人的活动范围、来园频率、园内停滞时间、活动内容各方面均有明显影响。在春、夏、秋三季表现出较高的来园频率,且多数老人在园中滞留的时间超过两小时,活动内容丰富;冬季老人的外出频率会大大降低,并且这些老人一般距公园很近,否则老人一般不会来到公园,且滞留时间多数只在1小时左右,以散步和少量的利用体育设施锻炼为主(蔡清,2009)。但那些每天去公园锻炼的老年人的活动,受季节的影响不大(李迪华,范闻捷,2001)。

(2)活动特征

1)活动类型

任超(2005)将老年人的主要活动类型划分为4大类,分别是体育锻炼、聊天、约会、兴趣小组活动,其中,兴趣小组是一些有共同喜好(如:打牌、下棋、唱地方戏、演奏乐器、遛鸟等)老年人自发组成了带俱乐部性质兴趣小组。他们人数相对固定,定期在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内活动。锻炼身体是老年人最为关注的活动类型,如:太极拳、舞剑、武术、散步、羽毛球、踢毽子、陀螺、以及器材锻炼等,还有以娱乐、交友为目的,如:跳舞、唱歌、唱戏、聊天、下棋、扑克、放风筝、看书看报、写地书等形式,少部分是带孩子游玩。不难看出锻炼身体、散步、与老友聊天、和休憩在老年人活动内容中都占有很大比例。另外,老年人大都喜欢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聊天、叙旧、拉家常。棋牌类活动是老年人休憩类娱乐活动的首选(尹亚坤,2008)。蔡清(2009)认为老年人的活动内容包括球类、跳舞、散步、打牌、打麻将、遇鸟、扭秋歌、练剑、绘画、聊天、照顾子孙、看节目等。强虹(2004)认为老年人早上散步、健身,其它时间交往、休憩;王欢(2007)认为首要活动是健身,其次为聊天,交流。通过调查,老年人来公园的目的大部分集中“文体活动”方面,主要进行球类、毽类、武术、跳舞、慢跑等活动(张秀珍,2007)。

2)行为特点

在城市公园绿地中,老年人往往会在特定的地区和专门的空间中进行习惯性的活动行为,这种习惯性的活动行为被成为“地域性行为” (Territorial behavior),即由于公共场所的某些地点反复被一定的人群所占用,因此该地点的地域特权也被人们默认(Rutiedge,AlbertJ, 1981)。老年人在公园游憩中表现的地域性是指老年人一般总喜欢去那些自己经常去的,且有熟悉的和“情投意合”的老朋友的地方。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老年人这种地域性行为是相对的,会随着季节、时辰及活动内容的改变而改变(张秀珍,2007)。

(3)环境偏好

①自然环境偏好

老年人非常愿意参加室外活动。据2002年对北京一小区居民的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中有30.2%的老人非常愿意参加室外活动,54%的老人表示愿意,表示不愿意的老人仅仅占了5.4%。可见老年外出活动的愿望非常强烈。分析老人不愿意外出的原因,多数老人(占32%)表示缺少室外活动场地过于脏乱、嘈杂(占25.4%),令他们心烦(林勇强,史逸,2002)。

老年人比较偏好能进行活动以及环境优美的地方,由于公园绿地环境好、空气质量高,老年人容易坐下来休憩、观赏等逗留休息。老年人比较喜欢停留在可遮蔽阳光的树荫下,亭廊、花架等也深受老年人的喜爱(张秀珍,2007)。蔡清(2009)认为,树木一直都是老年人最受喜欢的公园环境要素,更倾向于在树荫下活动。朴永吉等(1998)说明:在公园中保持通透明亮的空间,设置充足的遮光座椅和广场,整治绿地和景观,对满足老年人公园利用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张运吉,朴永吉,2007)。

②公园设施偏好

朴永吉等(1998)对东京设施种类和数量均较多的公园中的老年人进行询问调查,把公园中的常见的19种设施作为变量,与利用人数进行相关分析后,得到结果:在老年人的公园利用中影响较大的公园设施为有遮荫的座凳、亭子与花架、绿地(花草树木)、喷水池等(张运吉,朴永吉,2007)。在郑和公园、午朝门公园和绣球公园中分别有47.6%、61.3%和48.0%的受访者选择了缺乏休息座椅,说明老年人对坐息设施有较大的需求所占比例均最大(王欢,王晓俊,2010)。总之老年人希望公园中有足够的坐息空间,有不同规模的活动空间(铺装),有能遮风避雨园林建筑,这些均是老年能参与活动的最基本保证。(王欢,王晓俊,2010)

2.2.4影响老年人户外空间使用的因素

环境的各种功能往往会影响老年人对户外空间的使用。Inese和Lovering(1983)在研究了加拿大的13个集中住宅和护理所的基础上,得到了动机(活动场所的吸引力)、独立性、气候条件和座椅的舒适性等四个影响老年人户外空间使用的因素(马库斯,佛朗西斯,2002)。Brow观察了加州的一个老年居住区之后,总结了三个影响户外空间使用的因素:方向感、感官刺激的机会和对环境的“掌握和控制”(马库斯,佛朗西斯,2002)。Rodiek(2003年)指出老年人对户外活动空间的使用可以从路径、舒适度、绿化、风光、过渡区域、窗户和过渡区域六个方面评价。并且用摄影配对比较的方法,对得克萨斯州的中南部的1738名老年人进行研究后发现:老年人倾向于更多的步行空间、更多的树木、座椅、开场的空间和多样化的风景。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更倾向于秀丽的风景和较少的步行空间 (Rodiek and Fried, 2005)。

高质量的开放空间对于促进老年人的活动有很重要的作用,自然的环境有助于提高步行量,从而导致更好的健康。而这种在开放空间和周围邻里的步行往往涉及与自然接触和社会交流的机会。能够使人产生愉快感受和整洁无干扰的开放的空间能够促进休闲散步,而良好的路径,的设施,有利于更多的功利性的行走(Sugiyama and Thompson,2008)。

Matsuoka和Kaplan(2007)对近16年来有关城市户外环境的90篇文献进行了分析,将人的环境需求分为两大类:自然需求(接触自然、审美偏好、消遣娱乐)和与人交往的需求(社会交往、参与设计、社会认同)。而不同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对环境需求有很大的差异,老年人更倾向于享受大自然,在自然环境中沉思、回味。

Wiles等(2009)在对奥克兰83个社区的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研究中发现,对于老年人而言,有归属感或依附感的地方有助保持一种认同感和幸福感,老年人总是会使用环境中某个特定的地区,而且对自然有一种强烈的关注,他们更喜欢呆在能够看到自然景物(花园、树木、鸟类等)和行人并且阳光灿烂的地方。Grewal等人(2008)在对英国老年人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的六个因素:从事活动或工作、居住环境、人际关系、健康、财富和宗教信仰。

3.紫竹院公园老年人休闲活动特征

3.1老年人群整体活动状况

3.1.1人流量

在工作日,分别在公园的东门、南门、西南门、西门、北门五个出入口分七个时间段记录出入公园的老年人和除老年人之外的其他人的人数,每次计数时间为10分钟。

将各个出入口进园和出园的人数整理统计后,用同一时段入园人数加上出园人数,得到该时段的通过人数;再用同一时段的入园人数减去出园人数,得到该时段的变化人数。

具体人流量详见下表。

表3-1 公园出入口老年人流量统计(东门-小南门-西南门)

表3-2 公园出入口老年人流量统计(西门-北门)

将五个出入口的人流量进行汇总,得到公园全天老年人流量变化。

图3-1 公园全天老年人流量变化

可以看出,在入园人数上,早晨和上午最多,分别为302人和308人,中午以后开始锐减,下午略有回升,到晚上达到另一个小高潮,但总体来讲,全天来看,老年人上午之前的入园人数最多,占全天入园老年人的64.6%。

在出园人数上,中午最多为349,主要是早晨和上午来园的老年人返家的原因。其次是上午,为243。下午偏少,晚上略有回升。

总体来看,全天中,上午为老年人人流变化的最高峰,其次是中午和早晨,下午人流变化普遍偏少,到晚上有所回升,但都低于中午以前的人流量。而中午由于出园人数多于入园

人数,使得中午的变化呈现负数。

综上,可以看出,中午之前是老年人使用公园的黄金时间,中午和下午则人数锐减,晚上略有回升,但是总体低于上午的人流量。这与老年人晨练、作息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图3-2 公园全天老年人占总人数比例

变化

在入园情况上,比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早晨、上午、中午,分别是53%、51%和36%,最大值出现在早晨,说明晨练老年人是公园早晨的主要使用者。最小值出现在午后,与此时老年人的入园人数情况相一致。

出园情况上,比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中午、上午、早晨,分别是55%、53%和40%,最大值出现在中午,是很多老年人返家造成的。最小值出现在午后,与此时老年人的出园人数情况相一致。

通过情况上,比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上午、中午、早晨,分别是51%、51%和49%,最大值出现在上午,说明中午时老年人进、出的最密集时间。最小值出现在午后,与此时老年人的入园人数情况相一致。

变化情况上,比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早晨、中午、上午,分别是65%、63%和44%。早晨和中午偏多,因为早晨老年人进园人数多、出园人数少;中午老年人出园人数多,进园人数少。两者相比,早晨的变化稍显剧烈。中午的出多进少也造成了午后老年人人数的锐减。最小值出现在晚上,说明晚上老年人进、出变化较小。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老年人全天人流量变化,还是占总人数比例的变化,都呈现比较一致的规律性,即上午之前入园人数最多,下午人数锐减,晚上有所回升,但仍不及上午,在比例分配上也基本呈现此种趋势。由此可见,老年人作为一个群体,在公园使用的时间分配上,虽因人而异,但整体趋于一致性。

3.1.2活动量

(1)总体活动量

在一天7个时间点的观察记录中,共记4877人在公园参加户外休闲活动。

(2)活动量的日变化

图3-3 公园全天老年人活动量的日变化

在全天中,老年人活动量的最大值出现在上午,为1763人;其次为早晨,1560人;到中午,活动量锐减为470人。中午过后,活动量继续减少,晚上略有回升,但总量不大。由此可以推算出,早晨、上午和中午的活动量占全天活动量的77.8%。可见,老年人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午之前,此结果与通过入口记录的人流量统计结果趋于一致。

(3)活动群体

图3-4公园全天老年人活动人群统计

在公园活动的老年人,按照活动群体,将停留性活动划分为1人活动、2-5人活动和5人以上活动。可以看出,在早晨,5人以上的群体活动最多。调研中发现,这部分以晨练人群为主;上午,2-3人活动人群最多,与晨练相比,其休闲娱乐性增强;中午、午后和下午也是2-3人活动最多;到了傍晚则是独自1人活动最多。

(4)活动方式

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噪声污染 原因:交通、建筑 解决措施:为减低噪声对四周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主要噪声控制方式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径及接收者三者进行隔离或防护,将噪声的能量作阻绝或吸收 (1)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2)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3)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二、垃圾污染 原因:生活垃圾不经过处理而乱扔乱倒

解决措施:(1)改变生产方式,历行节约资源。通过电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垃圾污染危害性,普及环保知识,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居民应当将垃圾分类收集,自觉减少垃圾产生量,积极使用可降解物品,比如纸制品、木制品等,使垃圾减量化方兴未艾。尽量购买使用绿色认证产品、无公害产品,形成一个绿色进家庭,家庭爱环保的良好氛围。 (2)政府实行收费政策 三、土壤污染 原因:(1)汽车排气: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2)固体废弃物:堆积场所土壤直接受到污染,自然条件下的二次扩散会形成更大范围的污染。(3)撒放农药、化肥:属农业区开放性的。 解决措施: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对已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1)科学污水灌溉: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

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及选煤厂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国市场经济研究院-工程咨询-甲级资质)

https://www.doczj.com/doc/4a5313427.html,/

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及选煤厂项目环境影响 评价报告书&甲级资质 1.成功丰富的案例 我们的项目团队已完成百余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工作,研究项目涉及行业达百余个,为客户解决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以前的计委)及环保系统立项、核准等需求。2.专业撰写的团队 由行业资深专家、博士、高级工程师、注册会计师、造价师、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组成的项目小组,为您编制专业、高水准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3.行业专家团队 我们拥有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行业研究团队,我们的研究人员具有不同背景和资历,拥有多种专业学历背景: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营销,贸易,数学等,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具有相关行业的多年从业经验,研究员对市场趋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4.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优势 *政策、规划研读透彻 *前沿发展方向的把握准确 *全国各地项目实施及评审流程准确掌握 *相关主管单位、合作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相关业绩、客户信息等公共资源库的建立 *相关专业技术、营销人员队伍的形成 *业务领域遍布北京、陕西、广西、新疆、江苏等全国主要地区 5.国家环境保护部甲级、乙级资质 按国家环境保护部相关规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需要有具有国家环境保护部颁发的具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的单位编写,本机构可提供国家环境保护部颁发的具备编写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资质。主要专业资质范围(参考下表)。

【报告目录】 第1章建设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及选煤厂项目概况 1.1 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 1.1.1 建设项目地点 1.1.2 建设背景 1.2 工程概况 1.2.1 建设内容 1.2.2 生产工艺 1.2.3 生产规模 1.2.4 建设周期和投资 1.3 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 1.3.1 与产业政策的相符性分析 1.3.2 与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分析 第2章建设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及选煤厂项目周围环境现状2.1 建设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及选煤厂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 2.1.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2.1.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2.1.3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2.1.4 噪声环境质量现状 2.1.5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2.2 建设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及选煤厂项目评价范围 2.2.1 地表水环境评价范围与评价因子 2.2.2 地下水环境评价范围与评价因子 2.2.3 环境空气评价范围与评价因子 2.2.4 声环境评价范围与评价因子 2.2.5 环境风险评价范围

环境影响因素评价方法

环境影响因素评价方法 多因子评分法该方法对能源、资源、固废、废水、噪声等五个方面异常、紧急状况制定评分标准。制定评分标准应尽量使每一项环境影响的量化(如以下环境因素评分表),采用评价表各因子重要性参数(A,B,C,D,E值)来计算重要性总值(R),确定重要性指标(S),根据重要性指标可划分1级,2级,3级三个等级,得到环境因素控制分级,从而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1)多因子评分表 ①能源、资源耗用评分表 因子因子分类评分总分(R)/重要性判定 A:回收性可循环利用1 R=A*B*C当R=20分或大于时,则评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不可循环利用 2 B:贫乏性不贫乏1 未来可能贫乏 2 已贫乏 3 C:使用量小于10公斤/月1 10-100公斤/月2 101-500公斤/月3 501-1000公斤/月4 大于1000公斤/月 5 ②固体、液体废物评分表 因子因子分类评分总分(R)/重要性判定 A:产生量(对固废、液体废弃物) 小于50公斤/月1 R=A*B*C*D*E当 24≤R<32,S=1级;当32≤R<48,S=2级;当48≤R,S=3级51-200公斤/月2 201-500公斤/月3 501-1000公斤/月4 大于1000公斤/月 5 A:产生量(对废水) 小于1吨/月1 1- 10吨/月2 11-100吨/月3 101-500吨/月4 大于500吨/月5 B:回收性可回收再利用1 不可回收再利用 2 C:降解性可生物降解1 不可生物降解 2 D:危害性对人或环境无伤害或影响1

对人或环境有影响但不造成伤害 2 对人或环境有影响并伤害较大 3 对人或环境有立即或长期伤害 4 E:燃烧性(适用于固体液体废物) 适燃或燃烧时不会产生危害物质1 不适燃或燃烧时会产生危害物质 2 ③气体排放 因子因子分类评分总分(R)/重要性指标(S) A;持续时间(累计排放时间)小于1小时/天1 R=A*B*C当16≤R<24,S=1;当24≤R<32,S=2;当32≤R,S=3; 1- 5小时/天2 5-10小时/天3 大于10小时/天 4 B:严重性(危害性)对人或环境无伤害或影响1 对人或环境有影响但不致伤害 2 对人或环境有影响且有伤害 3 对人或环境有立即或长期伤害 4 C:影响范围作业场所受影响1 厂区内受影响 2 对厂区外有害影响 3 ④噪声 因子因子分类评分总分(R)/重要性指标(S) A:周界噪声值昼间≤65dB(A)夜间≤55dB(A) 1 R=2时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R=A*B当R=8,S=1;当9≤R<12, S=2;当12≤R,S=3; 昼间>65db(A)夜间>55db(A) 2 A:现场噪声值小于85dB(A) 1 85-90dB(A) 2 大于90dB(A) 3 B:员工暴露时间小于1小时/天1 1- 4小时/天2 4-8小时/天3 大于8小时/天 4 ⑤异常、紧急状况固体、液体废物排放 因子因子分类评分总分(分)/重要性指标(S) A:发生概率发生几率小,几乎不发生1 R=A*B*C*D*E*F当24≤R<32,S=1;当32≤R<48,S=2;当48≤R,S=3; 每年发生一次 2 每季度发生一次 3 每月发生一次 4

试论城市景观环境影响评价(一)

试论城市景观环境影响评价(一) 论文关键词:城市;景观;评价 论文摘要:目前,在商品经济大潮和迅猛发展的城市化浪潮中,城市景观资源正受到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空前强大的冲击和破坏,这种状况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景观资源的需求增长趋势恰成背道之驰。因此认识城市景观,加强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景观环境影响评价,保护城市景观资源,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了,本人主要从存在问题、景观风貌构成要素、城市景观影响因素等十个方面论述了城市景观评价。 当前,城市建设中各种涉及土地利用的发展规划,各式各样涉及环境和生态的开发建设活动,都对城市景观资源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各种城市发展规划进行城市景观资源评价并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纳入景观美学影响评价,对于减少景观资源影响,保护和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城市景观影响评价现状与问题 城市景观影响评价是一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度融合的综合性科学工作,也是目前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科技人员所不很熟悉甚至尚未有明确意识的一个新科技领域。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景观正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可谓日新月异。然而,由于变化如此迅速,其发展方向难以把握,许多城市建设得不伦不类,没有特色,也不美,甚至许多历史名城都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成为城市建设中的败笔。 二、城市景观风貌的构成要素 城市景观是由自然景观物(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人工建筑)共同组成的,其中又以人文景观为主。人文景观是人类主动行动的结果,处于主导地位,并不断变化;与之相比,自然景观是被动的,相对静止,处于被支配和“弱小”的地位上。自然景观主要指山峦丘岗、河流、湖泊、海洋有及森林和农田等。人文景观主要指道路、桥梁、建筑物、广场、街市、居民区、商贸和工业区等。 三、城市景观影响因素 影响现代城市景观的因素主要有:城市选址(城市环境条件),城市规划(决定城市的基本格局),城市人工建筑 物如道路,尤其是立交桥、高架路以及主干道,城市建筑与建筑群(占据城市主要空间,决定城市空间特征),高大的烟囱或烟囱群,城市绿化(影响城市生态环境、构成城市自然景观)以及城市历史与文化,城市环境等等。 建设项目的景观影响评价一般是在中微观层次上进行的,其主要工作是评价建设项目本身的景观影响,为此目的又必然要对城市的总体风貌、主要景观保护目标不明晰的认识(评价)。特别重大的建设项目若建设在城市主要的景观区域或影响到城市的主要空间系统,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的整体风貌,所以城市建设项目的景观影响评价是重要的和必需的。 四、城市景观评价要点问题 (一)保护城市主要景观风貌和特色 首先应识别和明确城市的主要景观风貌、特色和形成这种特色的景观构成因素。只要主要景观特色不受破坏和影响,城市景观就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或实质性的变化。 (二)重视城市规划的景观影响 城市规划,尤其是城市功能区划,对城市景观有决定性影响。 (三)保护城市周边环境与景观 城市景观还与城市周围的景观和其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例如,为城市建筑而开山取石,若发生在城市周边,则环视城市周围,皆是破山坏岭,城市自然也无美可言。 (四)用现代观念评价 城市景观美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意识的改变,对城市景观有不同的

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的施工和运营都会对沿线和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时,应该积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于低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哈尔滨市地铁工程建设项目为依托,对其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并对工程设计中的环保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施工期;运营期 1.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与措施 1.1.施工期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与防护措施 1.1.1施工期噪声源分析 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源主要包括车站挖掘、大型构件的吊装、混凝土拌和、站台基础施工时使用的钻孔、破除和修复路面时采用的空压机和压路机等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另外,建筑材料及残土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交通噪声对运输道路沿线的声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表1是部分施工机械的噪声影响。 表1 部分施工机械设备噪声和振动级 1.1.2施工期声环境影响防护措施 施工期间除了要遵守国家关于施工噪声管理的各项规定之外,结合轨道交通工程实际,对施工期噪声控制提出以如下对策和建议: 1.噪声较大的机械尽量布置在偏僻处或隧道内,使其尽量远离声环境敏感点,不能更换地点的,应采取隔噪措施。 2.高噪声机械设备的使用也要限制在7:00-12:00和14:00-21:00的时间范围内,若无特殊原因严禁连续施工。 3.运输车辆在路线上应该选择远离环境敏感点的一侧。 4.使用商品混凝土,消除施工场地内混凝土搅拌机的噪声影响。

5.优化施工方案和施工工期,在施工工程招投标时,将降低环境噪声污染的措施列为施工组织设计内容。 1.2施工期振动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与防护措施 1.2.1施工期振动因素分析 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含有较多的振动型作业,其中既包括盾构机、钻孔、打桩、挖掘、夯实等施工作业以及运输车辆在作业中所产生的振动,根据该地铁工程的施工特点,工程施工时所采用的机械设备和振动源强见表1 1.2.2施工振动环境影响分析 该轨道交通工程的大部分路段均采用盾构法施工,在盾构施工过程中大型机械的振动机械作业引起的振动对隧道上方的敏感建筑影响较大,部分地点存在超标现象。此外,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等作业时,其产生的振动亦对近处的敏感建筑产生较大影响。 1.2.3施工期振动污染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 1、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在满足施工作业要求、不降低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对施工场地布置与周边相对位置关系予以充分考虑,以使施工振动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科学管理和文明施工。在保证施工进度、不延误工期的前提下,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将有强振动污染的施工作业尽量安排到白天进行,并尽量做到文明施工。 3.加强环境管理 为了对施工过程中的振动影响进行有效地控制,除落实上述控制措施之外,还必须加强环境管理,由市环保部门对于施工过程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此外,在施工和工程监理过程要对有关环境控制方面设立专人负责,以确保各项环保措施的顺利实施。 1.3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与防护措施 1.3.1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施工期排放的废水包括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生产废水有机械设备清洗废水、泥浆水、场地初期雨水;生活污水有职工粪便污水及食堂产生的污水。大部分废污水最终将进入城市下水管网,对受纳水体松花江水质产生不利影响。在施工过程中降低水位主要抽取的是潜水和上层滞水,抽排水虽减少了部分地下水资源,但上层滞水和潜水水质相对较差,是承压水的主要污染源。所以抽排上层滞水和潜水为地铁沿线承压水消除了部分污染源,有利于下层承压水水质的改善。由于本工程的建设利用原有“7381”人防工程,所以施工中工程量相对 减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对地下水的扰动,也就降低了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在施工期施工人员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将全部排入市政排水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垃圾和施工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全部集中收集,及时由市政环卫部门清运处理,这样可避 免施工中产生的污水随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对地下水产生影响。 1.3.2施工期水环境影响防护措施 由于施工期废水排放量不大,也没有什么有害物质,因此,只要侧重于以下管理,对环境的影响将是微小的。

环境污染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一、海洋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的海洋环境,总的来看,基本上还是处于良好状态。但在某些沿岸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如大连湾、辽河口、锦州湾、渤海湾、莱州湾和胶州湾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污染较轻。 当前,污染和损害我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陆源污染物: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沿海地区,每年排放入海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约60亿吨。在生活污水中,以东海沿岸的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南海沿岸和渤海沿岸,黄海沿岸最小,在工业污水中,也以东海沿岸排放量最大,占总量的50%;渤海沿岸和南海沿岸次之,黄海沿岸最少。 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我国拥有各种机动船只10多万艘,每年进入我国港口和航经我国管辖海域的外轮几万艘次,有大量含油污水排放入海。如1979年,巴西油轮在青岛油码头作业,一次跑油380吨。 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我国沿岸分布着几个大油田和十几个石油化工企业,跑、冒、滴、漏的石油数量很可观,每年有10多万吨石油入海。 4、人工倾倒废物污染:过去把海洋当作大“垃圾箱”,任意倾倒废物。如大连香炉礁海岸、葫芦岛、青岛、温州、湛江等地,把垃圾、矿渣和其他废物堆放在海边或直接倒入海中。 5、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这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我国沿海各种类型的污染源主要有200多处,渤、黄海沿岸有100多处,东、南海沿岸100处左右。这些污染源排放入海的重要污染 物,有石油烃、重金属污染物及有机物污染物。河流携带,是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途径。 二、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1、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在逐年扩大。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hm2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t,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社会经济环 境分析 经济环境分析 1 济起飞前的准备阶段;经济起飞阶段;济起飞前的准备阶段;③经济起飞阶段; ④迈向经济成熟阶段;大量消费阶段。迈向经济成熟阶段;⑤大量消费阶段。通常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300 美元上升到1000 美元是处于经济起飞的准备阶段;超过1000 美元则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起飞阶段。经济起飞阶段是指已克服了种种经济发展障碍,创造了使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力量的阶段。在起飞阶段,市场交换成为企业的根在

起飞阶段,在起飞阶段本性活动,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企业投资机会大增,信息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信息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信息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所有这些都将极大地影响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所以,一个国家所在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对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也会不同,企业因而采取的策略也会不同。 2.地区与行业的经济发展状况 2.地区与行业的经济发展状况 2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通常存在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这种不平衡所造成的环境差异,对企业的投资方向、目标市场以及营销战略的制定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并存,且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底的总体区域趋势;行业和部门的

发展也存在差异。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其强化的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也会不同,并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企业应从中把握市场机会,迅速行动。 3.消费者收入水平 3.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市场容量和消费者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市场容量和消费者支出模式,从而决定购买力水平。消费者支出模式,从而决定购买力水平。 在分析消费者收入时,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 3 面来具体剖析。从宏观层面看,主要分析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两大指标,它们大体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从微观从微观层面看,主要弄清个人收入、层面看,主要弄清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以及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三个概念。入以及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三个概念。其中个人可支配收

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的深层动力,一方面通过产业组织的变化、产业规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效益的提高完善单个产业的进化,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类型、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总体的演进,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成熟。因此,产业发展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成为了经济发展重要的内生变量和刚性约束条件。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对资源环境的客观需求,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严峻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得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提高资源环境效率成为全社会必须关注的焦点。 一、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研究的主要领域 产业结构是一个“资源配置器”,同时也是资源环境的消耗和污染物产业的质和量的“控制体”。产业结构对污染物种类、规模以及形成原因存在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组合类型和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效益、资源利用效率和对环境的胁迫。学者普遍认为产业结构是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变量,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国内有关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探讨产业结构演变的资源环境效应。这一类研究成果丰富,涉及范围广泛。 如徐颂从产业集中度、产业规模发展、企业素质、产业组织等方面分析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嘲;崔凤军等提出由经济效益、资源环境产出率和环境资源度三因子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矩阵转换评价方法,对本溪市产业结构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川。周景博认为三次产业的环境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别。第二产业环境影响最大,并且因第二产业内部各行业资源使用种类、工艺流程、以及资源密集度不同,环境影响差异很大一,。赵海霞等认为工业结构与布局是现阶段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变量,经济活动、工业结构重型化调整、产业布局是导致环境污染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 二、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 产业布局是产业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连接点。产业在空间的转移和集聚会引起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及环境污染空间扩散和转移,从而导致区域环境污染结构的转变,对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有关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侧重于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产业布局适宜性研究、产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环境污染物对机体健康能否造成危害以及危害的程度,受到许多条件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剂量、作用时间、环境条件、健康状况和易感性特征等。 (一)污染物的理化性质 1.化学结构;2.物理特性 (二)剂量或强度 1.有害元素和非必需元素这些元素因环境污染而进入人体的剂量超过一定程度时可引起异常反应,甚至进一步发展成疾病,对于这类元素主要是研究制订其最高容许量的问题,如环境中的最高容许浓度。 2.必需元素这种元素的剂量-反应关系较为更杂,一方面环境中这种必需元素的含量过少,不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时,会使人体的某些功能发生障碍形成一系列病理变化;另一方面,如果环境中这种元素的含量过多,也会引起程度不同的中毒性病变。 因此,对于这类元素不仅要研究和制订环境中最高容许浓度,而且要研究和制订最低供应量的问题。(三)作用时间 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量受摄入量、生物半减期和作用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四)健康效应谱与敏感人群 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人群健康效应,由人体负荷增加到患病、死亡这样一个金字塔的人群健康效应谱所组成,如下图。 图: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金字塔形分布 从人群健康效应谱上可以看到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是存在差异的。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呈现出轻度的生理负荷增加和代偿功能状态,但仍有少数人处于病理性变化,即疾病状态甚至出现死亡。通常把这类易受环境损伤的人群称为敏感人群(易感人群)。 机体对环境有害因素的反应与人的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状态、遗传因素等有关,有些还与性别、年龄有关。在多起急性环境污染事件中,老、幼、病人出现病理性改变,症状加重,甚至死亡的人数比普通人群多,如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期间,年龄在45岁以上的居民死亡人数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婴儿死亡数比平时也增加了1倍,在4000名死亡者中,80%名以上患有心脏或呼吸系统病患。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环评报告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农贸市场工程 建设单位(盖章):农贸市场管理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2014年09月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和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农贸市场工程 建设单位农贸市场管理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联系人 通讯地址县利达广场18#304 建设地点县衡山路东侧、健康路南侧 联系电话传真邮政编码223900 立项审批 部门 县发展和改革局批准文号备案号:[2015]64号 建设性质新建行业类别 及代码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K7010) 占地面积(平方米) 11954 绿化面积 (平方米) 1196 总投资(万元) 2855 其中:环保投 资(万元) 120 环保投资占投资比 例 4.2% 评价经费 (万元) / 预期投产日期2016年4月 1.1工程内容及规模 1.1.1建设项目概况 农贸市场是城市公益性的公共服务设施,其建设是城市良性发展的重要一环,更是方便、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一项民生工程。随着我县城区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迅速增加,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增加和城市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社区亟待一个农贸市场来来满足人民的需求。原有农贸市场基础设施简陋,占道经营较为普遍,脏、乱、差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加大了城镇管理难度。本项目的建设体现了城市宜居、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是加强城市管理、建设宜居环境、创建文明城市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农贸市场管理有限公司拟投资2855万元开发建设农贸市场工程。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2195m2,新建整体1幢(局部三层)的农贸市场,其中一层菜场面积5191平方米,二层超市面积5053平方米,三层为商业办公面积1951平方米(含设备用房202㎡),配套建设道路、管网、绿化、停车位等设施。 项目地块位于县衡山路东侧、健康路南侧,开发地块宗地总面积11954m2,农贸市场管理有限公司已依法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手续。该地块在拍卖之前,地块内已完成相关土地清理工作,经县城乡建设规划中心核准作为商业用地,因此项目地块不存在遗留的环

JTJ005-96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 (JTJ005-96) 1总则 1.0.1本规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制定。 1.0.2本规范适用于汽车专用公路及其它有特殊意义公路的新建、改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1.0.3为了加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管理,统一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保证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1.0.4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见附表1。 1.0.5公路建设项目环境要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宜用环境影响矩阵筛选方法,见附表2。 1.0.6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经过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经济林带、大中城市的二级汽车专用公路,以及有特殊意义的公路,应编制《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其格式和内容要求及印刷规格见附录A1、A2。环境要素筛选认为必要时,应增设单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1.0.7对于公路建设规模较小,沿线环境状况比较简单的二级汽车专用公路及其它有特殊意义的公路,可只编制《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其格式和内容要求及印刷规格见附表A3。 1.0.8评价分为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预测年限取公路竣工投入营运后第7年和第15年。 1.0.9本规范按现行国家标准编制,当新的国家标准颁布后,自动替换。 2社会环境影响评述 2.1社区发展的影响 2.1.1 评述范围:应是建设项目沿线的实际影响范围。当实际影响范围难以确定时,宜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规定的直接影响区域作为实际范围。 2.1.2 评述内容:社区概况、人口结构、经济发展、路线对两侧交往的阻隔等。 2.1.3 社区现状调查及影响分析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产业基地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产业基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西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二O一三年十月

1 总论 1.1项目由来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产业基地项目是由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产业基地项目位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神州四路与东长安街十字东南角,项目北侧为东长安街,西侧为神舟四路,东侧和南侧均为空地。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192675万元。总用地面积88.5亩,建设用地净面积53.2亩,总建筑面积199700 m2;其中地上建筑总面积为134320 m2,具体各功能分区划分为:办公区域,面积为64749平米;五星级酒店,面积为56581 m2;展览中心,面积为12990m2;地下建筑共三层,面积为65380 m2。项目共设置停车位1343辆。其中地面停车位122个,地下停车位1221个。预计2015年7月建成。 1.2 评价目的及指导思想 1.2.1评价目的 (1)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贯彻和推行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对项目拟建地和周围环境现状的调查,收集现有监测资料和进行必要的环境监测,掌握评价区的空气、水、声环境现状和特征。 (2)通过工程分析,确定本项目施工期和建成入住后的污染源源强,污染物排放方式及处理方法等,对本项目实施后给所在地区环境造成的影响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同时评价外环境对项目产生的影响,并提出防范措施。 (3)根据环境特征和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特征,论证项目建设的选址合理性、环境相容性及主要环境问题,预测建设项目对自然、生态、景观、社会环境以及生活环境产生影响的程度、范围和环境质量可能发生的变化状况,从而提出消除或减少不利影响的对策建议。 (4)根据环境容量及达标排放的要求,评价项目规划和环保措施的可行性以及合理性,从环境保护角度评价该项目的可行性,为项目的优化设计和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公路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doc

公路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 内容摘要:本文以大庆市让胡路至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公路扩建工程为例,对公路建设施工期和营运期的噪声环境分阶段进行了影响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0 前言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包括施工期和运营期两部分评价内容。公路运营期的交通噪声影响是长时间而且是比较严重的,是评价的重点,应做详细的论述、分析和预测并作评价;应提出噪声污染治理的措施或建议。目前公路交通噪声影响范围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噪声影响评价是通过对现有高速公路两侧噪声影响的调查,采用交通噪声预测模型,对高速公路交通噪声进行预测,将交通噪声预测值与声环境背景值叠加,预测本项目公路沿线两侧代表性敏感点(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的噪声环境,对有可能产生声污染的路段应提出处理措施或建议。 1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1评价范围与评价标准 根据交通部 JTJ005-96《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的规定,公路施工噪声影响评价范围是指拟建公路施工场外缘l00m,料场l00m以及公路两侧和混凝土搅拌机周围 50m处。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公路施工噪声限值标准,只能参照 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进行评价,该标准对不同施工阶段作业所产生的施工噪声在其施工场界的限值详见表1-1。 表1-1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单位: dB(A)

1.2 施工期噪声类比监测 公路施工期噪声虽然是暂时的、线型流动的,但也将持续几年的时间。因此公路施工期是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时期,公路施工可分为清理理线路、修筑路面几个时期,每个阶段使用的机械不同,产生的噪声也不一样。由于本项目尚未开始施工建设,所以施工期噪声只能采用类比监测的方式来完成。根据吉林省环保所在洮白公路环评时在洮白公路施工现场进行现场监测,具体常用施工机械设备在作业期间产生的噪声值祥见表1-2。 表1-2公路建设中各种常用施工机械噪声值一览表 表1-3 拌合场噪声监测结果单位: dB(A) 表1-4施工场地噪声监测结果单位:dB(A)

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研究报告及发展趋势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发展回顾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5501A0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X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Cir.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发展回顾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5-2020年)报告编号:15501A0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4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4006-128-668、9、66182099 传真:9 Email:kfCir. 网上阅读:.cir./R_QiTaHangYe/A0/HuanJingYingXiangPingJiaWeiLaiFaZhanQuSh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在环境法里面,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措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法是2003年9月1日实施,在环境影响评价法整个法律形成的过程当中,我们国家经历了比较长一段时间的摸索,基本上环境影响评价有一个大概的历史过程,在世界X围内第一次提出环境影响评价是在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了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提出来的,并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在美国最新兴起。在我国主要是在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法律,首先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这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本身也是我们国家环境保护八项制度之一。现行的环境保护法1989年版本第13条其它环境法律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了进一步的规定细化。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1998年11月颁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

环境影响评价

1) 90万吨乙烯工程项目 【题目】 某滨海城市拟建一90万t/a乙烯工程,工程用地位于该城市远郊的临海滩地。项目选址区距市区约60km,北面9.5km外有多个乡村城镇,人口较为密集,西临规划中的港区,东距另一工业区10km,选址区内地势低平,为潮平地貌,分布于海岸线至低潮位之间,地面高程自西北向东南略有升高。 该项目总投资304亿元人民币,占地300km2,主要生产装置共计15套,主要是各种抽提、分离和反应装置。每年所需乙烯原料276万t/a,主要原料包括石脑油、苯、丁烯、液氨、醋酸、硫酸、甲醇、丙酮、氯化氰、苯乙烯等,主要产品油裂解汽油、C7-C9馏分、丁二烯、聚苯乙烯、乙醇、聚丙烯、聚氯乙烯等。生产废水产生量1577t/h,循环冷却水或清洁废水1527t/a,SO2废气排放量0.3 t/h,废渣17334 t/a,废液660 t/a。项目废水经处理后经过河网最终排入临近海域。 【问题】 1.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要设置哪些专题? 2.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是什么? 3.该项目大气和水环境的主要评价因子是什么? 4.如何制定项目水环境的现状监测方案? 5.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选多大? 【参考答案】 1.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要设置哪些专题? 答: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要设置的专题应包括: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建设项目概况、工程分析、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风险评价、污染防治措施、清洁生产、总量控制、环境经济效益损益分析、环境管理及监测制度、公众参与。 2.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是什么? 答:本项目评价的重点是工程分析、水环境影响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3.该项目大气和水环境的主要评价因子是什么? 答:大气常规评价因子有有SO2、氮氧化物、TSP,根据项目使用的主要原料及项目工艺反应特点,大气特征污染因子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丙烯腈、氯乙烯、非甲烷总烃。 水环境常规评价因子包括:PH、SS、DO、COD MN、BOD5、氨氮、硝氮、亚硝氮、总磷、石油类、挥发酚和其他当地地表水特征污染因子(包括重金属);根据本项目特点,水环境特征评价因子包括:三(四)氯乙烯、丙烯腈、苯、甲苯、二甲苯等。 4.如何制定项目水环现状的监测方案? 答:项目的水环境监测方案包括现状监测方案和运行期的监测方案。 (1)监测项目 见水环境评价因子。 (2)监测布点 因为项目废水经处理后经过河网最终排入临近海域,为此要在项目污水直接受纳河流、河口和最终的受纳水体海湾都要进行布点。布点原则要依据沿河污染源、敏感点的分布及河流海湾的水文特征,排污口上游或河流感潮河段上游设置对照断面。 (3)监测时间

生态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指标研究

生态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指标研究 摘要】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道路路域生 态环境问题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群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道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念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公路路域生态环境中的 生态资源状况、环境质量状况与绿化景观状况评价指标的选取,建立公路路域生 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可供参考。 【关键词】道路;环境质量;绿化景观;评价;指标 引言 近年来,道路交通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在增加运输能力、促进 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尤其是道路沿线的自然、生态等造成较大影响。如何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 求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准确地预算项目建设进入环境 后的污染危害,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不过,要客观评价公路建设对路域生态 环境的影响,降低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就必须建立一套可行的、科学的评价 指标体系。下文就道路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及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展开探讨。 1 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多涉及面广,指标体系的筛选是一项复杂的 系统工程,要求评价者对评价系统有充分和全面的知识。在筛选公路路域生态环 境影响评价指标时,综合路域生态环境分析及路域生态环境调查情况,同时借鉴 国内外生态环境评价研究、实际工作中的指标设置以及建设项目环评的指标体系,首先从原始数据中筛选出评价信息,然后通过初步筛选、理论分析初步确立路域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所用来评价的内容,应涵盖公路整个生命周 期中对环境产生影响、涉及到环境保护的全方面,主要是对建设前期、建设期和 营运期的与高速公路相关人类活动、环境质量与影响。以《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B04-2010)为依据,对公路路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环境污染防治、景观与 绿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公路路域生态环境状 况分为三大类:生态资源状况、环境质量状况与绿化景观状况。 其中生态资源状况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环境质量状况包括污 水处理状况、大气污染状况、噪声状况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状况;绿化景观状况包 括绿化状况和景观状况。 1.1 生态资源状况评价指标 土地资源状况评价包括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土壤流失量和临时用地生 态恢复率四项指标。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路域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应对其有 机质含量进行测定。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以及良 好生态环境条件的能力。研究表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公路路域土壤中有机 物质和全氮的含量与恢复年限呈正比。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之一就是有机质,内 含植物所需要的各种养分,具有调节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是土壤养分衡量的重 要指标之一。 土壤pH值:pH在化学中的定义是溶液中氢离子(H+)活度的负对数,在公路运 营期间,汽车排放的各种化学物质(重金属、盐、有机物等)渗入土层后会改变土 壤的理化性质。受到污染的土壤,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动植物生存的环境质量产生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试行) JTJ005-961 总则、1.0.1 本规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制定。1.0.2 本规范适用于汽车专用公路及其它有特殊意义公路的新建、改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1.0.3 为了加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管理,统一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保证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特制定本规范。1.0.4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见附表 1。1.0.5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要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宜用环境影响矩阵筛选方法,见附表 2。1.0.6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经过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经济林带、大中城市的二级汽车专用公路,以及有特殊意义的公路,应编制《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其格式和内容要求及印刷规格见附录 A1、A2。环境要素筛选认为必要时,应增设单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1.0.7 对于公路建设规模较小,沿线环境状况比较简单的二级汽车专用公路及其它有特殊意义的公路,可只编制《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其格式和内容要求及印刷规格见附表 A3。1.0.8 评价分为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预测年限取公路竣工投入营运后第 7 年和第 15 年。1.0.9 本规范按现行国家标准编制,当新的国家标准颁布后,自动

替换。2 社会环境影响评述2.1 社区发展的影响2.1.1 评述范围:应是建设项目沿线的实际影响范围。当实际影响范围难以确定时,宜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规定的直接影响区域作为实际范围。2.1.2 评述内容:社区概况、人口结构、经济发展、路线对两侧交往的阻隔等。2.1.3 社区现状调查及影响分析 2.1.3.1 调查建设项目沿线的社区划分(以县或地、市为单位)、隶属管辖、地理位置、社区面积,评述建设项目对其影响。 2.1.3.2 调查社区人口结构及影响分析 1. 调查社区内的人口分布、数量、劳力、文化结构及人口自然增长率。 2. 评述建设项目对文化结构及劳动者就业的影响。 2.1.3.3 调查社区经济发展及影响分析 1. 调查建设项目沿线工农业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年出口总额、粮食年产量等主要经济和产品指标,并计算其人均占有量,与该地区所在省(区)的人均占有量进行比较,评价其发展水平。 2. 评述建设项目对社区主要经济指标和产品产量的影响。 2.1.3.4 评价路线对两侧交往阻隔的影响 1.调查人口居住分布、土地隶属状况、交往道路状况。 2.评述路线两侧对交往阻隔的影响,提出交往通道设置建议。2.1.4 评价因路线布设对社会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应提出降低或消除不利影响的方法和措施。2.2 居民生活质量和房屋拆迁的影响2.2.1 评述范围:同本规范2.1.1 条。2.2.2 评述内容:居民生活收入、公共卫生、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