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肖临骏:农村金融创新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肖临骏:农村金融创新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肖临骏:农村金融创新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肖临骏:农村金融创新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需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双轮驱动,上下联动,相得益彰。要遵循“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和“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相结合的原则,在宏观层面,加强发改、农业、财政、央行、“三会”等部门的政策协调,一揽子推出农村各项协同改革的政策框架,提高“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微观层面,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意愿,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正向激励等措施,引导农村经济主体自发向更加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金融制度轨道演变。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绩效好坏以及确定经济绩效好坏评价标准的最终决定因素。土地、劳动、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根本目的是调整农业生产关系,解放农业生产力。作为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本质是一个制度优化与变迁的问题。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做一个制度框架分析,有利于厘清改革的思路和路径,更好地把握改革的重点、节奏和力度,进而为相关政策决策和实务操作提供参考。

农地金融亟待制度优化

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是我国特定国情下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金融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产权与所有权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有权是物的归属权问题,它是一个单一的权属。而产权则是对权利在人们之间分配的一种制度性安排,它是一组权属关系。所有权回答的是物的归属问题,而产权所要回答的是各种权责利关系的合理配置问题。不断推进产权改革的根本含义,是使人们之间的各种权责利关系安排更加合理,更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经济活动效率更高,而不是说简单地搞“私有化”。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既契合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也完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情。

近年来,全国各地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已经开始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在盘活土地资产、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受制于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存在的一些缺陷,农地金融改革难度依然很大,亟待通过制度优化加以解决:一是农地权能法律法规修改滞后;二是农地确权颁证难;三是农地产权交易平台不健全。加快农地相关法律法规修改、推进农地确权颁证、健全农地产权交易市场和配套措施势在必行。

降低农村金融供求体系中的交易费用

解决农村特别是现代农业领域融资难、融资贵的根本手段,在于降低农村金融供求体系中的交易费用。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一种制度,制度的运行是需要付出成本或费用的,即交易费用。如果交易费用过高,制度运行和发挥影响的效率就会减低,就需要改进制度或者由别的效率高的制度来取代。因此,制度优良则交易费用低,经济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就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就高,生产关系就能够得到优化,社会生产力就能得到解放和发展。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努力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农村金融运行效率。当前,农村领域金融交易费用较高、运行效率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难。农业金融需求呈现出主体多元化、额度大额化、用途多样化等新特征,而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和方式尚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直接融资微乎其微。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刚刚起步,其有效融资需求远未得到解决。二是融资贵。一方面,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功能缺失,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一些涉农金融机构凭借于长期扎根农村的独特优势处

于相对垄断地位,导致农村融资成本偏高;另一方面,农村金融业务风险较高,涉农金融机构多采取贷款利率上浮策略来覆盖经营风险,导致农村融资成本偏高。此外,近年来农村领域小贷公司、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典当行、财富管理公司等机构功能异化,市场边界模糊,投机交易活跃,也是抬高农村融资成本的一个因素。三是贷款期限不合理。四是金融财务可持续能力差。

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丰富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建立科学的农村贷款利率形成机制,变革农村金融业务核算周期,提高农村经济主体利用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完善包括财政、信贷、保险、期货、担保等在内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散体系,通过构建充分竞争状态的农村金融供求关系,来提升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效能。

农村金改要上下相结合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同样为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了相同逻辑的变迁路径。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变迁的类型分为“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和“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前者基本类似于“摸着石头过河”,后者则更契合于“顶层设计”。

具体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层面,解决农村金融资源稀缺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根本动力。之所以需要“顶层设计”,是因为农村金融资源稀缺与配置效率低下是普遍的、系统性的,而非局部性、个别化的,必须通过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来调整优化制约农村金融有效供求的政策体系和生产关系。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原有的农村金融制度不能有效地动员金融资源满足农业生产,不能适应金融机构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导致金融机构、农户、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自发地或自觉地推动金融制度变迁,这就需要更多地依靠“摸着石头过河”。

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情况复杂、任务艰巨,需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双轮驱动,上下联动,相得益彰,克服有限理性,减少改革的盲目性。当前现代农业金融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改革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

一方面,“顶层设计”的有效性有待提高,一些部门出台的改革政策措施过于宏观、笼统和碎片化,各方面各环节的改革政策措施的协同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摸着石头过河”的步伐需要加快,有些地方对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方向和思路感到茫然,存在为难情绪,没有形成真正深化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要遵循“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和“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相结合的原则,在宏观层面,加强发改、农业、财政、央行、“三会”等部门的政策协调,一揽子推出农村各项协同改革的政策框架,提高“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提供制度遵循;在微观层面,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意愿,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问计问政于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正向激励等措施,引导农村经济主体自发向更加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金融制度轨道演变。

金融创新对中国金融法制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4-10-08 [作者简介]唐宏飞(1966-),男,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法、金融法研究;钟铭佑(1965-),男, 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法理学研究。 第26卷 第6期 2005年6月 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Vol.26 No.6Jun.2005 [文章编号]1004 5856(2005)06 0085 04 金融创新对中国金融法制的影响 唐宏飞,钟铭佑 (广西师范大学法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文章从金融创新与中国金融法制互动性入手,比较系统地论述金融创新对中国金融法制的影响。同时,金融法律法规的滞后与不健全将严重地抑制金融创新,致使金融创新规避金融法制,导致金融创新在法律的真空中运行。金融法制只有不断地适应金融创新,并为金融创新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撑,才能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提升中国金融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金融;金融创新;金融法制 [中图分类号]F830:D912.28 [文献标识码]A 一、金融创新与中国金融法制的互动性 金融创新是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产物,与国际相呼应,金融创新促进了中国金融法的发展,有利于中国金融改革的顺利进行。金融创新对中国金融法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只有仔细研究金融创新对金融法制的影响,才能形成合理的、适应市场发展和改革需要的金融法。同时,金融创新规避法律的功能也要求中国金融法实施合理化,以进一步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只有与金融创新相适应的金融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规范作用。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对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新风险制定相应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有利于金融资产营运的稳定性、效益性和安全性。 (一)金融创新对中国金融法制的影响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在市场中更加灵活,打破了原有的金融业务分割的局面,实现了业务交叉,导致传统的金融法已不再具有效力,需要创新具有更大活动空间的金融法律。金融创 新是金融业对于市场变化、发展的一种反映,是金融自由化的产物,将对中国金融法制带来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金融创新促使中国金融监管结构向全方位、综合性与统一性发展,同时,金融创新在总体上增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极大地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纵观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结构,大多数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实行分业监管的模式,银行、证券、保险均由不同机构来监管,如在美国,银行和信托机构可以混业经营,但证券和期货却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间的界限变得愈来愈模糊,金融业务的相互隔离日益变得困难,原来实行分业经营制度的各国纷纷打破限制,实行全能银行制度。变化的方向由分散的多层次的监管结构向统一 的、综合性的监管结构过渡。[1] 中国自从 商业银行法 、 证券法 、 保险法 颁布后,银行、证券、保险业实行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与监管体制。这种经营体制难以长久维持,迟早要被打破。(2)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监管制度出现重大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在监管方式上,从

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与金融产品创新

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与金融产品创新针对广大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差异大、抵押担保物缺乏等特点,早在2010年7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2010年下发的《指导意见》是对2008年创新试点意见的发展和深化,不仅在农村金融创新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上更全面,而且指向性更明确。 创新工作的突出特点。根据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趋势和当地“三农”金融需求,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可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注重财税政策、监管政策、货币政策和农村保险业发展的协调配套。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健全和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合理分散金融风险,科学防范法律风险,坚决严控道德风险,有效防控操作风险。 创新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是将满足符合“三农”特点的金融需求作为创新重点。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村微型金融。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积极推动和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二是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合理运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管理和分散农业风险。有效扩大抵押担保范围,加强涉农信贷风险管理。充分发挥银行间债券市场在有效分散和管理农业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充分运用期货交易机制规避市场风险。三是加强政策协调配合,营造有利于农村金融创新的配套政策环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拓宽涉农信贷资金来源。做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作,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水平。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和实施鼓励创新的市场准入政策。发挥财政性资金对金融资源的杠杆拉动作用。创新工作的主要成效。随着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推进,具有各地特色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村微型金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信贷支持得到扩展,集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浅析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银行作为高负债经营的行业,能否盈利关键在于能否扩大负债规模尤其是存款负债。在银行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谁能率先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增加存款,扩大经营,谁就能增加盈利,在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指的是商业银行向市场提供的,能够满足市场上客户的新的需要的,与资金相关联的服务。金融创新产品的研发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可以实现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转移风险、规避管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利润最大化、提升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创建银行品牌、增强综合竞争力,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差,产品的推出重规模、轻效益。 近年来,我国银行创新产品的品种日益丰富,如目前已推出的理财创新产品有百余种(见下表),但这些创新产品多以吸纳性、移植性为主,即通过模仿国外或同业的创新产品进行产品研发。例如,我国的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等,都是通过国外引进的。其次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一家银行自主研发出来的产品很快会被别的银行仿效。再则产品推出的动机很明显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不是真正从本银行的利益出发,效益观念淡薄。主要的表现有:每年推出的新银行卡中睡眠卡的数量相当大;人民币理财业务的推出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储蓄流向他行。

(二)银行产品创新缺乏整体的规划性。 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缺乏长远的设计和规划,银行内部各个部门仅从本部门局部利益出发,彼此之间缺少信息的交流,使得产品的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2016年以来,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受到了比较严格的监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如前一段时间火热,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开始换上科技金融(Fintech)的外衣,希望借此绕开严苛的监管条件。然而,无论如何装扮,都无疑希望套上金融业务的光环,尤其是要注意的是,在一轮又一轮的热词概念炒作的背后,监管套利的风险不可忽视。但什么是Fintech,什么是Fintech企业,在概念上还存在一些分歧,而导致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金融与科技的本质认识有所偏差。可喜的是日前央行强调要划清互联网金融和Fintech的界限,指出Fintech企业要与持牌机构合作才能从事金融业务,明确了“技术是技术,金融是金融”,为进一步规范和监管奠定了基础。同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金融行业未来创新发展的趋势,是寻求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在新科技与专业性中寻求平衡与发展。 从技术提供者到金融行业的创新者 在新技术运用与金融专业的结合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概念在国内风光无限,而“金融科技”则是国外较为普遍的提法。显然,金融科技的范畴远远超过了互联网技术,还包括智能机器人、VR、生物验证技术等新科技的方方面面。同时“金融科技”概念强调在金融体系中更积极地更多地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提倡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创新技术进行风险控制和平台管理。 单纯从字面上看,金融科技(Fintech)可以理解为金融服务和科技的结合,而所谓的金融科技企业的本质,则更应该体现为面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系统开发和技术提供者。金融科技(Fintech)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从金融行业外部突然冒出来的特殊领域,追根溯源,可以说是过去数十年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大规模IT投资而催生领域。 从美国专业杂志American Banker近年来公布的Fintech企业情况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就是,该类企业逐渐从金融行业的技术提供者变身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早期的Fintech企业主要是指向金融机构提供具有更强金融专业功能的,更高安全度和信赖程度的IT系统供应商。然而,最近越来越多的Fintech企业更加倾向于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服务的领域覆盖了家庭账单管理、会计软件、贷款、结算等诸多方面。以前站在金融科技前沿的这些IT企业,悄然变身为金融领域的创新者(或称为搅局者),以至于到目前来看,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一种错觉,就是认为“Fintech企业”就等于从事金融服务的企业。 追求新技术与金融专业性的平衡发展 从曾经集中于系统的研发,为金融行业提供金融技术支持,到现在开始面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反映出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的特征是在IT技术与金融专业性之间寻求平衡。 以银行业为例,全国性结算系统的开发和运营,自动取款机(A TM)的普及,以及近年来的网络银行,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等等的发展,无论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还是从金融服务提供方的角度,都要求金融行业不断导入新技术新知识,更新金融行业服务的形态和内容。比如,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大大增强,而智能手机的

论农村金融业务创新

论农村金融业务创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湖北武汉430023) 农业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来说,它的资金使用有这样的特点:资金规模较大,资金周转周期长,资本回报率低。也就是说,农业是一个社会资源使用效率低的部门。目前,在中国农村金融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当前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并不能满足农村金融的需要,弱化了农村金融对“三农”问题的支持。 标签:农业;金融业务;“三农”建设 1引言 所谓的“三农”也就是指农民、农业和农村。银行业作为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引导资金流向的重要产业部门和职能部门,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农业在一国产业中又有其特殊的地位,是一国人民生活的基础,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得到有力的支持和发展。在近期出现的世界性粮食危机更证实了农业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了金融业在引导社会资源配置时,要利用一系列的政策和方法使资金流向农业而不是追随着利润高的产业,忽视农业。 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功能缺失分析 2.1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缺失 从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来看,机构形式单一,数量不足,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错位。由于国家的金融机构定位安排,使得正规金融形式单一且机构的覆盖率较低,业务服务不到位。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品种匾乏,主要集中在粮棉油的购销储活动范围,支农力度不足;中国农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业务定位转向城市及经济发达区域;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势单力薄,难以支撑整个“三农”的金融需求;邮政储蓄又不断从农村吸储资金但又不能用于农村经济发展。正规金融的缺位,使得内生于农村经济的非正规金融如民间借贷挤入农村金融市场,尽管有其非合法性,但在有的地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贷款大约是正规信贷机构的四倍。 2.2制度供给缺失以及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弱化 从金融制度供给角度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确实存在金融供给的总量不足、有效需求的地区性差异大等特点,但仍属于制度供给缺失所致。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发育迟缓,存在着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所说的金融抑制,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陷入“双抑制”怪圈。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及体制的变革都是沿袭自上而

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有何不同

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有何不同? 金融科技从2016年开始在国内风靡,同时也带火了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企业更是热衷于给自己贴上金融科技标签。一时间,金融科技、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概念满天飞。它们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差异呢? 金融科技是什么 金融科技是Fintech(Financial technology)的中文释义。对于这一新概念,虽然金融科技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基本的共识已经在业内普遍达成,即金融科技的核心是科技,其具备为金融业务提供科技服务的基础设施属性。 金融科技可以理解为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征信、区块链、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科技手段,服务于金融效率提升的科技产业。 需要强调的是,金融科技并未改变传统金融的核心业务逻辑即资金的融通,也没有改变金融服务的本质,金融科技只是改变了技术在金融活动过程中的流程与重要性,将技术端从过去的支持、辅助性工具推向前台,突出信息科技和数据驱动的B端和C端业务流程。 话虽如此,但是金融科技仍旧在各种场合与一些其他概念“等同”起来,看似无伤大雅,但金融科技的价值会因此而被抹杀,同时还会成为一些业态规避风险的护身符,这样真的好吗? 互联网金融为何爱贴金融科技“标签” 金融科技在2016年迎来风口,基于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的一些共性,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始向金融科技靠近。但是两者之间仍旧很难以划等号。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一种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国内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业务模式和运行机制。 我们发现其中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试图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概念混淆,来确立自己的市场价值。但是这对于整个行业和投资者来说,将产生较大干扰。 从属性上看,互联网金融的落脚点在金融,互联网金融本质是金融,是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后的升级版、更新版。例如中国式P2P(纯线上的平台除外),基本就是传统小贷业务+线上获取资金的模式。但金融科技的落脚点在科技,强调以及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在金融服务和产品上的应用。 而从业务模式看,金融科技公司更多地是强调金融的科技化产业化,金融科技自身则作为金融产业链上的基础设施环节。而互联网金融平台则更多地是强调互联网化以及平台的服务,业务创新点在于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 一个是利用互联网工具的金融业态,一个是服务于金融行业的科技产业,等同起来完全就是错误。 更为冷门的科技金融 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两个词长得很像,经常被混乱地用于各种场合。一些权威人士也将两词

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案例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创新案例 (第三批) 2014年3月25日和7日4日,上海市金融办等先后发布了利用自贸区账户开展贸易融资、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等18个创新案例。2014年12月10日,上海市金融办等部门正式发布第三批九个金融创新案例,再次推出上海自贸区的创新成果。与此前两批创新案例相比,第三批发布的案例首次有了国际金融市场平台、自贸区保险业务创新等内容,更受外界关注。 随着金融行业创新脚步的不断加快,上海自贸区内金融机构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截至2014年10月末,自贸区内一行三会批准的金融机构有106家,与金融相关的服务企业,如信息服务公司、股权投资企业,投资和资产管理公司3386家,合计占自贸区新设的企业四分之一。 第三批发布的9个金融创新案例,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平台的开放创新、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业务创新、企业跨境并购融资的业务创新,以及保险机构集聚和保险业务创新等四个方面: “上海金”提升金融中心定价权 金融市场平台的开放创新,代表性的案例为今年9月上海黄金交易所

国际板的正式启动。 上海黄金交易所副总经理宋钰勤介绍,目前已上线三个可在自贸试验区交割的现货黄金合约。同时,金交所单独设立了一个黄金保税交割仓库,为进口和转口黄金提供交割、仓储保管、清算、物流等配套服务。截至12月8日,国际板累计成交黄金82.58吨,成交金额196.47 亿元。 境外投资者以离岸人民币参与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市场交易,是国际板的核心。投资资金既包括自贸区内的离岸资金,也包括自贸区外的离岸资金;既包括离岸的人民币,也包括离岸的可兑换货币。市金融办主任郑杨表示,以人民币计价交易,进行黄金保税分割,对于在沪金融市场利用自贸区创新优势,推进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建设,扩大金融市场开放有重要借鉴意义,也有利于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集聚能力,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价影响力。 宋钰勤透露,日前交通银行、上海银行等多家银行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成功完成首笔黄金实物进口业务。银行普遍反应,进口通道通畅、通关效率较高,已成为商业银行进口黄金的新渠道。 郑杨在还透露,目前原油期货交易的方案已经形成,并得到国务院批准。此外,上海证券交易所在自贸区设立国际资产交易的平台,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也在研究如何利用自贸区的优势,设立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或者是开展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业务。这几个要素市场的交易的平台和业务,将在自贸区挂牌第二年时有很大进展。

金融创新(1)

金融创新 摘要:2006年末,中国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区和客户限制,银行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银行业不仅本土存在竞争,而且要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外资银行竞争。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市场占据优势,文章把关注点放在本土盈利能力最强的招商银行上,努力通过其经营的成功经验找出一条适合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新路。关键词:招商银行金融创新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可以不受区域和业务种类的限制在华开展金融业务。这意味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对外封闭和对内垄断的格局将被打破,中国商业银行与国外金融“巨鳄”的竞争将渐次展开。 招商银行自诞生之日起,就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其他的特殊政策辅助,作为中国首家全额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非政府的出身就决定了它的市场性。这种市场性的本质使得招行在面对国有银行的垄断和自身巨大生存压力时,能够自发的焕发出强大的创新基因和动力来适应市场,确保自身的存活和快速发展。这是招商银行创新的市场性基因的要义所在。 一、招商银行金融创新历程 1989年在中国首先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外汇业务成为发展初期的重要支柱;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招行在国内股份制银行中率先大力发展储蓄业务,凭借一卡通逐步形成了零售银行业务的比较优势,把握了市场先机;1999年,成为中国首家全面启动了网上银行一网通的银行,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和网上银行的代表进入21世纪,招行制定和实施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业务网络化、资本市场化和发展国际化,同时大力发展信用卡业务。2002年12月发行国内第一张双币信用卡,其后招行信用联合国航、携程、MSN、三星、百事、等众多大公司一起打造中国信用卡领先品牌。2005年,成功开发了“外币现金池产品”。该产品是面向集团型企业外币资金集中管理的现金管理类产品,是目前国内最有效率、技术水平最高的现金管理方式之一。2006年,率先提出“十变”的战略导向,新的盈利模式和发展模式加速形成;H股上市后,又根据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动员全行力量,编制新的中期发展战略规划。2007年3月24日,与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VISA国际组织联合推出了VISA 奥运信用卡,伴随着VISA奥运信用卡的诞生,以“2008和世界一家”为主题,引入了“和”的理念。 二、招商银行金融创新的“三性”特点 (一)成长性是创新的方向和目标 一家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展创新,需要有前瞻性和战略思维,能认清银行业的本质,能够比竞争对手早一步看到客户需求的空白地带,进入那些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良好成长性的领域,也能够直接面对创新过程可能的风险并找到行之有效的规避手段。招商银行顺应国外经济金融发展态势和国内经济发展产生的新需求,在我国银行业未来最具增长潜力的零售业务、中间业务等领域进行了积极创新、大胆实践,起到了显著成效,充分显示出了招商银行金融创新成长的特点。 (二)市场性是创新的基因和动力 服务意识来源于市场性,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想要生存,只能靠比别人更好的服务,更贴近人性的产品,因此“创新的基因,从招行诞生那天起就已经埋在体内了”。市场基因还有利于银行强化风险意识,规避信贷风险。近年来在银广夏等重大事件发生时,招商银行几乎都能全身而退,根源就在于全行上下的危机意识。 市场性赋予招商银行强烈的服务创新意识和强烈的产品创新意识。服务方面,坚持“因您而变”的服务宗旨,视服务为生命,在国内同行中最先实行面对面服务、站立服务等亲情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四种策略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四种策略 发展经济学理论证明:金融是经济的命脉,资金是经济的血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始终离不开金融的核心作用。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合理性——正规金融制度安排的失灵和非正规金融制度安排的缺失,导致金融服务功能弱化、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以及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失衡。新农村需要新金融,创新的根本路径在于打破传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体制密码,重塑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的核心“DNA”,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全面“再造”。 “再造”就是创造具有创新惯性和质量持续改进的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因此也叫自我更新的机制。 完善机构体系 组织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载体,有效的组织设计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高效的重要机构保障。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其它金融组织的作用,形成定位准确、层次分明、相得益彰的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必须解决三个关键性问题。 腹有诗书气自华

创新农村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安排。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励和约 束机制。有效率的产权应该是竞争性的,政府应因势利导地逐步建立起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内在需要的多元化产权结构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在金融创新的方式上需要从过去政府供给主导型方式逐步过渡到需求诱发型方式,即鼓励农民群众和农村金融组织自发进行制度创新,以求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相一致,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和金融的发展。 重新定位农村金融组织的服务功能。政策性金融组织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要适应新形势,转换经营机制,扩大业务经营范围,支持农产品专业化、现代化、产业化生产,并延伸到相关农产品的加工与进出口业务;商业性金融组织主要是农业银行应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信贷支农力度,重点支持优质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科技型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突出支持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农村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合作性金融组织主要是农村信用社要在坚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基础上,积极研究开发适应农村经济特点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金融服务产品。 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组织。面对农村金融供需的巨大缺口,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应该是弥补缺口的途径之一。因此,组织再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重新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重新定位政府角 色与市场力量,形成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组织协同共振的效应。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 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创新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创 新 2015年12月,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农村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提出了要求。2016年,国务院发布第一个国家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将贫困人员作为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要稳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保证“三农”贷款持续投放并不断增长,力求脱贫攻坚获得实质性效果,最终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金融支持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是把“输血式”扶贫转化为“造血式”扶贫的必经之路,是实现贫困地区与人员的自我发展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大背景下,传统的金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农村金融市场正在发生变化,这对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山西省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 作为当前我国脱贫攻坚的重点省份之一,山西省在“十三五”扶贫方案中,重点提出对全省的贫困地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2014年9月15日,山西省正式启动实施金融富民扶贫工程,全面深入探索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新道路。

2016年7月,山西省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要建立健全金融扶贫服务机制,加快落实关于金融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举措,进一步细化金融机构的工作,加快推进金融富民脱贫工程的实施。2017年5月,为解决合作社中农户在造林过程中遇到的流动资金短缺问题,山西省林业厅与邮储银行山西省分行正式就林业方面的精准扶贫工作达成合作,使得邮储银行山西省分行成为全省范围内第一个为贫困农户提供林业扶贫贷款的农村商业化金融机构,同时这也达到了以生态扶贫来带动精准扶贫的目的,使得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实现了有效的结合。2017年6月,山西省正式启动精准扶贫“绿箭”行动,涉及到科技扶贫,新能源项目投资扶贫,金融扶贫以及教育扶贫等八方面的内容。以上涉及到各个领域的精准扶贫工作均离不开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因而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被认为是打赢扶贫攻坚战中的关键策略。 山西省农村金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实施精准扶贫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扶贫资金的投入,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的最大难题就是缺少资金支持,但越是贫困的地区越是金融发展的盲区,这就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过程中来,创新金融参与精准扶贫的模式。只有探索出有效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模式或进行业务流程改?M才能拓宽农村金融供给渠道,提

(金融保险)金融创新产品

(金融保险)金融创新产品

金融创新产品 身份证一卡通 姓名 学号 摘要 我国的银行借记卡发展现状 身份证一卡通的优势和特点 一卡通所面向的对象 产品的生产与研发 身份证一卡通的发展前景与推广 我国的银行借记卡发展现状 所谓银行借记卡是指:借记卡(DebitCard),Mastercard称之为转帐卡、Visa称之为Visa金融卡,可以在网络或POS消费或者通过ATM转账和提款,不能透支,卡内的金额按活期存

款计付利息。消费或提款时资金直接从储蓄帐户划出。借记卡在使用时一般需要密码(PIN)。借记卡按等级可以分为普通卡、金卡和白金卡;按使用范围可以分为国内卡和国际卡。和信用卡一样,借记卡也是采用ISO7810标准的银行卡。 而我国的借记卡现状为: 1.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银行卡16亿张,其中借记卡15亿张,平均每人1张多,但其中活跃卡、睡眠卡和死卡各占1/3.银行卡的实际使用量与发卡量相去甚远,在日常消费中现金仍是主要结算方式。客户对于借记卡主要功能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作为存款的一种介质的状态。在商业银行的考核中也仅仅将银行卡数量作为一种考核指标。部分商业银行实行存配卡业务,将银行借记卡仅仅作为存折的附带品,而非替代品。 2.银行借记卡品种众多,功能差异较大,不能做到信息共享,功能互用。目前我国发卡银行有200多个,银行借记卡品种有上千种。同一银行发行的银行借记卡就有储蓄卡,淘宝卡,公交卡,电费卡,水费卡,加油卡,校园卡等多种借记卡,这些银行卡有的在部分功能上进行互用,有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卡。例如公交卡可以到银行存现,但不能转帐,取现,例如淘宝卡具有储蓄卡的功能,但储蓄卡就不能在淘宝网上购物等。 而且我过银行卡产业还面临这如下的几种风险: 1、操作风险

2019年度中国金融创新奖颁奖典礼

2019年度“中国金融创新奖”颁奖典礼 2019年度“中国金融创新奖”于5月29日在北京福朋喜来登大酒店举行颁奖典礼,共决出“最佳金融企业形象奖”、“最佳金融服务创新奖”、“十佳金融产品营销奖”、“十佳金融产品创新奖(对公业务)”以及“十佳金融产品创新奖(零售业务)”等五大类共72个奖项。 本届中国金融创新奖评选活动由《银行家》杂志社、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财富管理研究中心、银行家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携手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第一财经电视;金融时报、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华夏时报;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和讯网以及分众传媒等媒体机构联合发布,并得到了中国银行业协会的友情支持以及国内外众多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此外,还将在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做更为专业和深度的配套宣传,以期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进而推动中国金融业的创新活动跃上更高水平。 当前我国金融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无疑是成功实现转型的关键所在,客户中心导向、实体经济服务导向、中小企业支持导向等已经成为各类银行普遍奉行的理念。为有效提升服务水平,真正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各家银行在产品服务方面均是创新迭出,方兴未艾。 中国金融创新奖充分融合理论与实证的评价标准,兼顾业内专家评审与消费者对产品的切实感受,构建了一套集专业性、权威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评价体系,并成为包括国内金融专家、新闻媒体、金融机构、金融产品消费者广泛参与的年度盛会。本期共有600余份案例参与评选,参选案例全面涵盖金融产品、市场营销、金融服务等主题,堪称我国金融创新的年度群英博览会。 其中:“最佳金融企业形象奖”获得者分别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中有包商银行、晋城银行、齐商银行。 “十佳金融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分别是:天云大数据、京东数科、兴业数金、腾讯理财通、中信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华夏银行信息科技部、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中国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中国银行网络金融部、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科技部。

《农村金融创新服务探索》

《农村金融创新服务探索》 一、前言 粤港澳大湾区的农村地处沿海发达地区,是中国农村工业化最早也最富庶的农村地区。区别于传统内地的农村,大湾区县市、村镇利用集体土地招商,形成了“三来一补”企业的加工基地,吸引了大量加工制造业涌入,成为“世界工厂”。本文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特有的农村集体经济进行研究,分析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及需求,从而探索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二、村集体和农村居民收入情况 大湾区有其地理优势和明显的区域特征,区域内的农村采用工业化模式,其主要收入来源是村集体将土地出租给外来资本,以此获得土地租金收入或物业收入。具体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集体土地的租金收入,或土地上修建物业的物业收入;另一部分来自于村集体自主创办的村办企业经济实体。因此,村办产业经营、物业及土地租赁成为湾区村集体经济体的主要收入来源。这部分收入属于村集体,一般以分红的形式分配给村集体成员,村民通常每年分红金额少则2万元,高的每人达10万元。除了分红收入外,当地村民还可以靠出租住房给外来务工人员获得租金收入,加上自身经营收入来源,生活相当富裕,有些村民的生活水准甚至已远远超过城市居民。部分城中村被改组为集体所有制的商贸公司,人口就地消化,就业就地解决,土地产权性质不变,仍归集体所有。对需要占用的土地,采用土地入股或出租的方式,保证当地村民年年有收入。单在广州,类似的城中村

就不少于100个。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活期和定期储蓄已不再是农村居民管理收入的唯一选择,农村居民的财富管理意识被逐渐培养,从储蓄型单一偏好向多元产品配置转化。此外,大湾区内城市和乡村相融合,形成城乡一体化地带,“城中村”是特别普遍的现象。大量富裕的“城中村”,就像是城市中流动人口的“珊瑚礁”由原村民和外来移民共同创造了一个适合流动性移民临时生活和工作的社会生态环境。针对此现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三、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情况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据《xx年广东省统计年鉴》,xx年至xx年,农村消费平均增速9%,比城市高出3.1%。但农村消费者平均月消费支出仅为2177.2元,消费不足是阻碍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农村居民保障日益完善促进农村消费。伴随着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教育投资基金等的兴起与完善,农村居民在人身安全、子女教育、未来养老等方面得到的保障日益完备,可以不必对日后不可预见的支出过度担忧,安心将部分储蓄用于当期消费,实现效用最大化。 (二)农村信贷引导农村居民消费预期。农村信贷可极大地减缓居民暂时性收入不足引发的谨慎消费和滞后消费。一方面,农村信贷

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

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 第一章发展形势 第一节重要意义 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该定义由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于2016年提出,目前已成为全球共识),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为金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金融科技战略部署与安全应用,已成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内在需要和重要选择。 金融科技成为推动金融转型升级的新引擎。金融科技的核心是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优化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借助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智能合约等技术,金融科技能简化供需双方交易环节,降低资金融通边际成本,开辟触达客户全新途径,推动金融机构在盈利模式、业务形态、资产负债、信贷关系、渠道拓展等方面持续优化,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金融业转型升级持续赋能。 金融科技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途径。发展金融科技能够快速捕捉数字经济时代市场需求变化,有效增加和完善金融产品供给,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对企业经营运行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实时监测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为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引导资金从高污染、高能耗的产能过剩产业流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金融科技成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机遇。通过金融科技不断缩小数字鸿沟,解决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成本较高、收益不足、效率和安全难以兼顾等问题,助力金融机构降低服务门槛和成本,将金融服务融入民生应用场景。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实现滴灌式精准扶持,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金融支农力度需要加大等问题,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金融支持。 金融科技成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新利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金融风控模型,有效甄别高风险交易,智能感知异常交易,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提升金融风险技防能力。运用数字化监管协议、智能风控平台等监管科技手段,推动金融监管模式由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监管转变,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信息壁垒,缓解监管时滞,提升金融监管效率。 第二章发展目标 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使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分析

摘要 摘要 各行各业、政府部门、法人企业、社会组织、自然人等等都需要创新。创新是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源泉。当下的中国银行业更需要探究创新、付诸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在“洋狼入侵、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只有创新才能在“硝烟弥漫、生死存亡”的战场上赢得优势。事实上,创新是一个市场的活力所在。纵观全球金融业,其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史。从国际金融格局看,目前创新已成了国际金融活动的主流,科技的进步正促使各国政府及监管当局鼓励本国金融市场创新。中国全面履行对WTO的承诺,标志着中国经济金融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银行业将同外资银行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激烈竞争。中外资银行很大的一个差距,就是创新能力的差距。因此金融创新是当今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银行业规避风险,有效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银行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银监会 Abstract All the various trades and occupations need to innovation. The innovation is the pow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ity and the progresses of society. Nowadays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needs find out and puts to the innovation. In fact, the innovation is a market vigor is at. Looking from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e pattern that, at present innovated has become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e activity main stream. China comprehensively fulfills to the WTO pledge, symbolized the Chinese economical finance comprehensively will melt into the world economic system. In this kind of situation, the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carries on the same foreign capital bank on the identical starting line the steep competition. The big disparity of Chinese and the foreign banking, is the ability of innovates. Therefore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is now the objective request of the reforms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is the inevitably choice for banking industry dodges the risk, effective enhan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strength, and promote banking industry science development. Keywords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Financial innovation ,Bank inspector general committee

关于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的建议

关于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的建议 关于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的建议 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化农业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xx 是农业大市,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是现阶段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课题。近年来,xx市各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各项改革试点措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不断深化,农业保险在服务“三农”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快速发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进行了有益探索,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成效明显,支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明显提高。但也存在着农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和信用担保体系缺失、金融机构实力不强,农业保险体系尚未健全、金融信贷产品服务创新不足等诸多瓶颈问题。建议: 一、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创建一个开放、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合作金融、政策金融和商业金融合理分工、适当交叉的体系,为“三农”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农信社要继续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利用其“点多面广”和贴近农村的地缘优势,始终坚持“小额、流动、分散”的经营方针,扩大服务覆盖面,加大支持农村

商贸业和中小微型企业发展,适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要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并延伸机构,扩大服务对象和业务范围。农业银行要深化“三农”事业部改革,巩固和稳定县域分支机构,积极拓宽信贷支农领域,加大支农投入。邮储银行要明确市场定位,加快网点改革步伐,努力拓展县域小额信贷服务,引导更多资金回流农村。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要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扩大涉农服务领域。加快保险、投资、担保、租赁、信托等非银行机构在农村的发展,形成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一是探索开发适合农村、农民需求、可操作性强的金融创新产品,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加快农村营业网点建设步伐,改进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贷款营销模式,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多样化、多元化。 三、加快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创新。要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县域农业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担保机构共同发展,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解决农村贷款抵押难、担保难问题。 四、加快农业保险体制创新。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险种,有效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相结合的机制,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