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稳态——能量流动 教案 (2)

苏教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稳态——能量流动 教案 (2)

苏教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稳态——能量流动 教案 (2)
苏教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稳态——能量流动 教案 (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描述能量流动的概念

2.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阐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4.分析某个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5.概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二、能力方面:

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坏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创设情景问题,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讨3min

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一样,流落到一个不毛的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之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携带的食物只有15千克玉米和一只母鸡。你认为如何利用食物才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A. 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B. 先吃玉米,然后吃鸡

C. 用玉米喂鸡,然后吃鸡

D. 用玉米喂鸡,先吃鸡蛋,然后再吃鸡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5min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8min 【课件展示】播放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画,复习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营养级别和食物链的知识。以草兔鹰这条食物链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提出问题】

1、能量流动的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___________

4、生态系统能量的散失方式___________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同学们齐读能量流动的概念

阅读材料,讨论探究哪种方案最好

同学们观看动画后,探讨总结问题

在同学们阅读后,分别请几位同学总结这几个问题

学生活动

生产者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

消费者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路(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10min

【课件展示】播放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同时引导学生阅

读教材,根据课本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思考,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

提出问题:1、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所

固定的能量总量的百分比是多少?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

能量,占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总量的百分比是多少?

2、为什么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全部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3、从图示的方向和数量上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总结归纳】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的两个明显的特点,这

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能量流动的

过程与特点。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

2、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___________

3、能量金字塔: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的

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探究思考】

1、为什么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2、为什么“一山不容二虎”?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2min

【课件展示】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生态农业,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

动的规律,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

例如: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要使更多的能量流向农作物,就必须清

除杂草;要使农作物把固定的能量更多地转化为产量,就必须有效地防治农作物的病虫等。

【探究思考】

假如给你一个池塘,你该怎样经营才能最大获益?请大家课后谈论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课下探究如何经营一个池塘

根据特点总结能量流动的意义和应用

总结特点后,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阅读课本的材料后思考问题

阅读课本的材料,讨论并计算传递效率

(待同学们阅读完后)现在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能量流

动的特点。

学生活动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 态系统的稳态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下列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 电磁波 B. 植物分泌的物质 C. 蜜蜂跳舞 D. 昆虫的性信息素 3.实践证明:混交林要比纯种林生长良好,其本质原因是() A. 混交林适应性强 B. 混交林抵抗力稳定性高 C. 混交林恢复力稳定性高 D. 混交林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4.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等作用,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其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树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其直接价值 B. 完成红树林碳循环的两个关键成分是A和E C. 碳循环过程中,能量也随之循环流动 D. CO2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5.下列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碳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是可以循环流动的 B.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形式不同 C.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D. 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6.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 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7.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A. 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B. 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 被分解者分解 8.人们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的() A. 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 B. 能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C. 能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 D. 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的关系 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推测在以下4个密闭的生态瓶中,金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 ) A. B. C. D. 11.某生物小组考察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部分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具有的能量最多 B. 稻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 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D. 农民拔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提高能量传递率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及人与环境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导学提纲(32) 必修三: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及人与环境 班级______ 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一、生态系统稳态维持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和恢复自身___ __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自我调节能力是限度的,当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也就难以恢复了。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功能原状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恢复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关系。 (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另一方面,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二、人与环境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历史:16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接近________型曲线。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加剧;对水资源的压力加剧;对森林资源的压力加剧;环境污染加剧等。 (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危机,森林破坏,土地资源丧失,环境污染等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生物多样性包括多样性、多样性、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 价值、价值、价值。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保护。 3.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保护环境,且不危及后代生存发展的发展模式。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节的发展。 三、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 1.实验目的:通过调查某一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获得直接感受。通过活动,了解问题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学会调查方案的制定、数据分析与处理等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之中。 2.提出问题:如调查的生态环境中有哪些因素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影响环境的质量?

4.2.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每课一练(苏教版必修3)

训I练落戈[篇基础落实拓展演练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A ?心猿意马 B ?飞蛾扑火 C ?花香引蝶D?老马识途 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 飞蛾扑火是通过光,属于物理信息;花香引蝶、老马识途都是通过气味,属于化学信息。“心猿意马”是形容心思不专、变化无常,好像马跑猿跳一样。 答案:A 2?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着多种多样的信息,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A ?丹顶鹤求偶时的双双起舞 B.雌蚕蛾释放的性外激素 C.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D.春季鸟类的求偶鸣叫声 解析:丹顶鹤起舞求偶属行为信息;蜘蛛网的振动频率和鸟类的求偶鸣叫声属物理信息。 答案:B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 A .生产者 B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分解者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答案:B 4.有关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禾U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 田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可以降低种群密度

D ?利用信息传递防治害虫效果太差 解析:利用信息传递防治害虫效果明显,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对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没有较大干扰,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D 5.许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缸,下面列举的在设计小生态缸时应遵循的原理中,不合理的是( ) A ?瓶中动物与植物之间应有捕食关系 B ?瓶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应经常向瓶中通气,保证瓶中生物的呼吸 D.瓶中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 解析:小生态瓶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应密闭。生物呼吸所需的氧气由生产者提供。 答案:C 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就越大,其原因不包括( ) A .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B.某食物链受到破坏,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到最高营养级 C.某一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解析:A、B、C 三项是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而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的具体体现。 答案:D 二、简答题 7.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手段,昆虫之间也存在着可用于交流的“信息”,使昆虫表现出复杂的行为。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某种信息长距离传递实现的,如灯蛾的雌虫能吸引11 公里外的雄蛾,天蚕蛾的雌虫腹部或停息过新羽化的雌虫的物体,都能吸引雄虫。为了探索昆虫交配求偶的秘密,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1:将某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实验2:将未交配的雌虫先放到封闭的玻璃管中,再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

苏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2)作业

苏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2课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课时作业二 1 ?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02的形式进行循环 B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 C.大气中的C0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 .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 解析:选C。硝化细菌等通过化能合成作用也能将大气中的C02转变成含碳的有机物。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 A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 B .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全过程 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 D .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解析:选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这种运动带有全球性,它不局限于陆地生态系统,更不局限于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体内,也不同于能量在流经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过程。 3.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 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B .该图中有3条食物链 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型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型生物 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 a传到b 解析:选B。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d、e都是消费 者。该图中只有1条食物链。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型生物。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从生产者

传到分解者和消费者。 4.如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⑤⑥表示细胞呼吸 B .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 C.甲T丙T丁构成捕食食物链 D .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解析:选D。根据碳循环示意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二氧化碳库,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食物链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C错误;①代表光合作用,②⑤⑥代表 呼吸作用,A错误;正常情况下,①的速率大于②的速率,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解析:选D。A项,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由于N、P等植物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过多,引起植物大量繁殖,未涉及沿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B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初始来源也可能是化学能,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C项,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 每个营养级约有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而不是被分解者利用。D项,无机环境 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根的吸收等进入生物群落被反复利 用。 7.如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 2是人们绘制的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20200422124138)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地位 本节在教材中属于人教07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5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 一。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已经在物理、化学 的学习中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 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 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 2.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本节的教 学重点确定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由于“能 量”的概念比较抽象,而生活中形成模糊混乱的前概念对本 节内容的影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成为难点,尤其是 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过程难以整理清楚。 3.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认知特点鲜明,他们喜欢发现式学习,讨论式 学习,批判式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

了一定的发展,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基础,学 生基本了解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 2.教学策略 基于学情分析和创建活跃课堂思维的基本理念,确定了 以情境问题驱动的自主、合作式建构能量流动模型的教学策 略。按照“感知——理解——应用”的认知过程,力求把“讲堂”变为“学堂”,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景中,充分发挥 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感知、体验、思考;教师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 三、教学过程 .引入 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 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事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 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你认为以下哪种方法能让你存活更长时间: .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 最后吃鸡。 学生回答,不论哪种答案,都要陈述理由,锻炼了分析 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带着问题完成 课程学习,最后再陈述答案及依据,学习的魅力便在这一猜 测一匡正的过程中。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第二节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课前导学: 一、生态系统的稳态 生态系统具有,叫做生态系统的稳态。 二、生态系统的稳态的维持 1.原因: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_________,食物链(网)越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就越________;反之,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网)越____________,则其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就越_____。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生态系统的稳态的机制:

_________________调节。 实例:草原食草动物的迁入 3.生态系统的稳态的维持的类型 (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2)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4.生态系统的稳态具有性。外界干扰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时,便导致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证生态系统内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苏教版必修三备课资料)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教材梳理知识点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对单个生物体而言,其周围的一切客观存在都是它的环境。 1.生态因子 (1)概念: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因素称为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可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态因子与环境因子的区别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能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生态因子只是周围环境因子的一部分,如阳光、温度、水及其他生物。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虽然是对环境因子的一种描述,但海拔高度(如2000m)、水域深度(如200 m)并不能直接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的作用是通过该高(深)度位置的阳光、温度、水、气压及其他因子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因而海拔高度、水域深度是环境因子而不是生态因子。 2.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1913年,谢尔福德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生物的种群 数量都会随某种生态因子的改变而改变,这种关系可以形象地表述为钟形耐受曲线(如下图)。 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说明: (1)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也叫生态幅。 (2)对于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很不相同。 (3)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 (4)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进而成为一个整体,而非彼此孤立。 ③生态系统有大有小,大的生态系统如整个海洋、陆地,其他的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池塘,甚至一块农田、一条河流都可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过程:见下图。 (3)分析: ◆输入途径: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 ◆能量在食物链(网)中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能量传递效率= ◆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细胞呼吸(包括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呼吸及分解者的呼吸) ◆能量散失的形式:热能(呼吸作用产生) 2、能量在流经每一营养级时的分流问题: (1)能量来源 ①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能。 ②各营养级消费者的能量一般来自上一个营养级。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所含能量 (2)能量去路 ①每个营养级生物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命活动,另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每个营养级生物有一部分能量流到后一个营养级(注意:最高营养级无此途径)。 ③每个营养级生物的遗体、粪便、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 ④未被利用的能量(储存在煤炭、石油或化石中的能量,最终去路是上述三个途径) (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图解 前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后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3、能量流动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 单向流动原因: ①在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细胞呼吸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逐级递减原因: ①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细胞呼吸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供自身利用和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每个营养级中的能量都要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③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提醒】上一个营养级未散失的能量是否能全部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为什么? ◆捕食不彻底:当动物体在捕食猎物时,由于相互之间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捕食者能够捕食到 猎物,但不可能将其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捕食。 ◆摄食不彻底:当动物捕食成功后,在取食对方时,也不可能将对方的所有有机物全部吃下。 ◆消化不彻底:当动物将食物摄取到消化道中之后,也不可能将其中的全部营养都能吸收。 【特别提示】 (1)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如某食物链中,生物A到生物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若在食物网中,则A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4-5个。原因是: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传到第4-5营养级时,能量已经很少了,再往下传递不足以维持一个营养级。 4、能量金字塔 (1)概念:各个营养级单位时间内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2)意义: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马桥中学龚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课是教材第5章《生态系统》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本课中主要解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两个内容。 2.教材地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种类等一些知识,为本节授课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本课中的知识点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先利用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学习过的古诗《草》,引导学生说出草原生态系统具 有一定的稳定性,引入本课主题。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幻灯片图片展示出岩石从从裸露状态 演变为有多种生物生存的各个阶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建立过 程,并以此例引出阶段性的特征;相对性通过讨论:“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 功能会被破坏吗?为什么?”得出。在讲授动态性特征时,利用山猫和野兔的捕食关系,通 过山猫与野兔的数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图进行讲解;自我调节能力着重利用食物链图解,帮助 学生理解。最后简单提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为教材后面的内容“人类活动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打下伏笔。 四、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通过对简单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子和草的数量变化的分析,知道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我 调节来达到稳定。 3、通过对动态平衡曲线的分析,感悟科学研究是需要长期坚持、相互合作的。 4、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唯物主义 世界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

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学案苏教版

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态因子及对生物的影响。2.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3.列举食物链和食物网。4.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生物圈的组成。 方式一 下图为热带雨林的一个场景,图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 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方式二媒体播放蒙古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MV视频,然后课件展示问题: 1.画面里出现的是一个什么生态系统?你能列举一下从这首歌里听到的生物吗? 2.问题引入:什么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哪几大类?各种生态系统有什么相同点? 一、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 1.生态因子的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2.生态因子的分类: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包括光、温度、水等;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竞争等。

3.观察下图,理解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从上图可以看出:生态因子在低于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均可成为限制因子,但在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每种生物都具有一个最适区。 例1分析下图,关于非生物因子对生物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1说明影响生物种类较少的非生物因子是水分 B.图2说明光照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开花 C.图3说明温度能影响动物的形态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 D 解析影响沙漠干旱地区生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子是水分;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光照时间影响植物的开花时期等;温度对植物分布有影响,对动物形态也有影响,寒冷地区的狐个体体型较大,但尾、耳、鼻端较为短小,可以减少身体的相对表面积,从而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例2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分布的主要因子是( ) A.阳光B.温度 C.海水含盐量D.海水含氮量 答案 A 解析植物的光合作用离不开阳光,阳光对植物分布起决定作用。由于波长不同的光,对水的穿透能力不同,而不同水生植物所需光的波长又不相同,致使不同的植物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中。易混辨析生态因子≠环境因子 (1)生态因子是环境中能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的因子,生态因子只是周围环境因子的一部分,如阳光、温度、水及其他生物。

2018版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4.2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第1课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1课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简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2.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及特点。(重难点) 3.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难点)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 (1)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2)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势散失了;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 (3)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 [合作探讨] 探讨1: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是其同化量吗?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不等于其同化量,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探讨2:某种蜣螂专门以大象的粪便为食,能不能说蜣螂获得了大象的能量?简单说明。 提示:不能。因为大象粪便中的能量并不属于大象的同化能量,而是生产者的同化量。 [归纳拓展] 1.能量的输入 (1)起点: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2)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输入方式 光合作用 ①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光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绿色植物等 化能合成作用 ②特殊的生态系统:无机物氧化产生的化学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硝化细菌等 2.能量的传递 (1)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2)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传递过程 3.以第二营养级为例分析能量的分流 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4.能量的转化和散失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高中生物备课组主讲人:王春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⑴、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⑵、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⑶、说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技能性目标 ⑴、引导学生用数据来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让学生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述出生态系统能量流 动具有的两个特点。 ⑵、指导学生构建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 ⑶、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入和流出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性目标 ⑴、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相结合,培训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⑵、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同时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 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用数据来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让学生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述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的两个特点。 三、教具:多媒体课件

附件1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

生产者 植食动物 肉食动物 顶位肉食动物 分解者 入射光能 118872 能量A 118432 0.25 0.05 贮存 输出 有机物输入 12 5 2 ① 5.1 0.5 2.1 ① 9 3 70 23 4 ① ① ② ① 附件2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 数学模型:第n 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 最少为 物理模型:能量金字塔 附件3能量流动的经典例题 请同学们讨论:该生态系统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多少?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 传递效率是多少? 五、教学反思 本教案已多次用于实际教学中,课后我对整节课作了反思,归纳以下几点: 1、 成功点 教学中,由于引入了网络功能,使得教学中知识点更加生动,便于理解。同时我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多手段、多角度的探索,多次运用模型构建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2、 疑惑点 本节课知识点多且难,而课标要求只能用一课时来教学。故教学中难度与广度很难把握。知识点稍为拓深,时间就会超出要求。如何做到在一节课内,完成本节课所以知识点,还需探讨更有效率的教学方法。 3、 感悟点 通过追踪教学过程,审视教学环节。我发现兴趣仍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推动力。而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法则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认真严谨的教学设计也是必需的。如今,网络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若能合理的搜索网络资源并整合到教学中,将于教于学都大有裨益。这方面我还需要努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二、知识结构 概念: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因类型: 恢复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措施 三、自主学习

四、合作探究 【例1】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适当增加物种的数目 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 【分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数目的多少呈正比关系,即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这是因为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路径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就越多,每个物种所起的作用就越小,部分物种的消失或绝灭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就越小,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就越强。 【例2】下列生态系统中,最容易退化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B.湖泊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 【分析】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A这种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自动调节能力弱,稳定性差,所以最容易退化。 【例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成负相关 B.并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 D.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大小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二者成负相关关系;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破坏后重建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生物的种类多少。 五、评价反馈 1.农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的原因是() A.人为的作用非常突出 B.需要不断地播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等人类劳动 C.种植的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D.其产品运输到系统以外 2.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是。() A.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B.自动调节能力较大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高 C.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D.无法确定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过程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3)能量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流动形式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4)散失途径:呼吸作用,包括各个营养级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5)能量散失的形式:以热能形式散失。 2.过程图解 在各营养级中,能量的三个去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被分解者利用。 3.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4.意义 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有效的利用。 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判断下列有关能量流动叙述的正误。 (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2011·海南卷,2A)(√)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 (3)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2010·新课标全国卷,5C)(×) (4)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2010·江苏卷,11C)(√) (5)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次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 (6)某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 临考视窗高考侧重于考查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有关计算。以流程图、表格数据、示意图的形式命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获取信息的能力。 (2014·河南郑州一模)如图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对此图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 B.D中所含的能量与C中所含的能量之比就是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 C.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 D.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就越少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A 错误;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是指D同化的能量与C同化的能量之比,B错误;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因为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分解者,C正确;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也越多,D错误。 答案: C 【互动探究】 1.流入量与同化量是什么关系?同化量、摄入量与粪便量

(完整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一含答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一) 姓名:________ 班别:______ 座号:______ 成绩:_______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B. 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 C. 生态系统的结构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 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3、下列有关生态学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缸放置时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体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 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之间,不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5、金钱豹会用尿液划出自己的领域范围,以此来警告同类,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属于()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D.营养信息 6、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A.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C.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含氮的无机化合物被植物利用 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示结构中所有成分可以组成生态系统 B.图中可能组成三条食物链 C.“鸟”属于生态系统的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 D.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图中腐生微生物相同 8、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B.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是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的 C.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即使遭到严重破坏,也能较快恢复 D.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4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三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4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三 [目标导读]1?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了解两种稳定性的含义和关系。 2?探究生物多 样性和稳定性的关系,进一步探讨生态系统的反馈调控。 3?认识生物圈的组成和特点,了解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重难点击] 两种稳定性的含义和关系、生态系统的反馈调控。 知识,储备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 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成分有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 _________________ 费者、分解者,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的种类。 2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其中单向流动的是能量流动,循 环流动的是物质 循环,双向传递的是信息传递。 3 .人体就像一个精密的自动控制系统 (如图)。自动控制系统由接收、控制、受控和监测等 装置构成闭合回路。 输出信息被监测装置检测后, 发出反馈信息输送回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 对反馈信息和输入信息进行比较, 并调整自身的活动状态, 从而使受控装置的功能状态得到 精确的调节,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如果反馈信息使输出进一步增强,称为正反馈; 如果反馈信息使输出减弱,称为负反馈。 徽发信与 ---- J 接收毂捏 输人悄总 [曲酬卜— '押制伯H 4.面对各种干扰,群落都有自我维持能力,这种自我维持也称群落稳定性,包括对干扰的 抵抗能力和复原能力两个方面。如果一个群落能够抵抗住干扰, 那么就不会发生演替。如果 一个群落具有复原能力,那么在受到干扰后,它就会借助于演替过程恢复稳定的平衡。 课堂导入 2013年7月19日安徽巢湖东半湖蓝细菌爆发,双桥河入湖口、巢湖湿地及孙村、温村一 带湖岸沿线蓝细 菌聚集, 水体发出阵阵腥臭, 部分水域蓝细菌粘稠,几成冻湖。如何让巢湖 恢复它的结构和功能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探讨解决巢湖污染的方法。 监测 熾宜动 的感射 蟲故追本碉遽 推陈方可知新 传人信克 生理敕应 传出信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练习题

知识点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1.如图是某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该图中能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箭头的是 ( ) A.①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⑤ 答案 C 解析农作物的能量可传给人、鸡、猪、牛,而鸡、猪、牛的能量也可传给人;但人和鸡、猪、牛的能量不能传给农作物,这是由食物链的方向决定的。 2.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羊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羊的呼吸消耗量B.羊的粪便量 C.羊的生长量D.部分死亡羊的重量 答案 B 解析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被第二营养级摄入后,一部分被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及通过呼吸作用消耗,还有一部分未被同化,通过粪便等排出体外。 因此羊的粪便量不是被羊同化的能量去向。 3.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答案 D 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草同化的总能量,①代表的是兔同化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物链中营养级级别最高的狐获得的能量最少;图中②代表的是狐同化的总能量,则②/①的值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 兔粪便中的能量并不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而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兔遗体、残骸中的

能量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知识点二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 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个体平均重量分别为M1、M2,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N1·M1>N2·M2B.N1·M1<N2·M2 C.N1·M1=N2·M2D.N1·M1≥N2·M2 答案 A 解析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一般生物量可以代表能量值,所以N1·M1>N2·M2。5.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答案 C 解析恒温动物相对于变温动物来说,代谢强,所以呼吸代谢消耗量相对多,有机物积累少,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哺乳动物与其上一个营养级(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表示为③/(①+未获取量);提高圈养动物的生长量应该提高③/②值,这样才能促使有机物积累;食肉哺乳动物与食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无法比较。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答案 C 解析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为初级消费者总能量的10%~20%。初级消费者越多,向下可传递的能量也就越多,因此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也越多。 知识点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7. 2009年我国各地粮食蔬菜价格不断攀升,导致肉、蛋类食物价格不断上涨,并且后者价 格一直远高于前者价格。从生态学观点来看,这主要是因为( ) A.动物饲养麻烦、投资大 B.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

苏教版必修1生态系统的稳态学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 一、自主学习 【课标定位】 1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知识再现】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过程,称为生 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能量流动的过程 呼吸 呼吸 f 呼吸 f 呼吸 生产者初级消费次簸消三级消 (植判) 费者c肉 負动物】 分解者 呼吸 所有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 流动、递减 能量的传递效率:___________ 能量金字塔:处于最底层的是___________ 4.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0、N P、S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 ___________________ 到___________________ ,又从______________ 到_____________ 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

2?特点: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__________________ 反复利用

3.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① 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 __________ 信息、 _________ 信息、 _________ 信息 ② 信息传递的作用: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中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①提高农递在或生 产中的的产量 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四.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② 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畀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③ 种类彳 1 -恢复力稳定:性;牛态系统在受到外畀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营养结构越 ______ ; 抵抗力稳定性 ________ ; 恢复力稳定性 ________ 。 营养结构越 ______ ; 抵抗力稳定性 ________ ; 恢复力稳定性 ________ 。 ④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探究质疑] 自然界中的任何生态系统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态,其主要原因是( ) A. 生态系统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 B.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种类和数量多 D 分解者 ④分解作用 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的形式为 _________ ;在生物群落之间碳循环的形式 微生物 作用 ?大气中的匚 0’吗 A 生产着 ①光會作■用 B 无机环境 ②哪吸作用 C I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