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0-2015)

为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气发〔2010〕92号),全面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根据《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制定本方案。

一、需求与现状

(一)需求分析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职能和作用。构建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需求,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推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迫切要求开展全方位、精细化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当前,我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要求针对现代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以及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都市观光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的发展,开展全方位、精细化的农业气象保障服务。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迫切要求围绕粮食生产全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国家在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自给的发展目标,在商品粮基地建设、核心产区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后备产区生产潜力的挖掘等方面,都需要农业气象围绕增产和减灾两大目标提供决策服务和技术支撑;需要围绕农业生产的播种、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运、加工等环节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迫切要求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加大,农业气象灾害、农作物病虫害呈现增多、并发和加重的趋势,农作物产量波动加大。迫切需要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及对策研究,进一

步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增强农业抵御气象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安徽,迫切需要加强农村气象生态监测服务体系建设。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为合理地利用气候生态资源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加快生态省建设,需要加强农村气象生态监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村生态环境气象监测评估业务,开展农村生态质量气象监测评估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气候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能力。

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带来了新机遇。作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发展滞缓,既滞后于综合观测体系的发展,也滞后于预测预报体系的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发展,是农业气象业务在新形势下适应我国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体现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现状分析

一是初步建立了农业气象观测网络。我省建立了包括国家级农业气象观测站12个、省级农业气象观测站10个和1个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2个省级农业气象试验站的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网络,基本实现对主要农业气象要素的专业化观测,为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二是省、市、县三级布局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各市均开展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除马鞍山、芜湖、铜陵、巢湖、淮南市外,其余各市均有农业气象业务,农业气象已成为我省发展最早、相对成熟的专业气象业务。

三是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我省各级农气站点不仅为各级政府指挥农业生产、组织防灾减灾等提供决策农业气象服务,而且在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农作物病虫害气象业务服务等方面不断拓展,服务效益不断提高,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已成为国家和各地党政决策部门的重要参考。

四是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不断深化,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应用推广逐步发展。通过大别山区气象科技扶贫,开展了优质茶叶引种和高产栽培、山区水稻高产栽培、脐橙种植技术等开发及应用推广。积极开展设施农业小气候试验研究,推广温棚果蔬花卉高效栽培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精细化区划,粮食生产气候承载力评估等。有效提高了我省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业务服务能力

和水平,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五是建立了安徽农网和覆盖全省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网。安徽农网经过1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普及包括农业气象和气象防灾减灾等信息在内的农村综合信息的重要平台。通过多网合一,加强内涵建设,全省1327个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已经成为集“农业气象服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四位一体的新型气象为农服务载体。

六是培养建立了一支有一定数量、一定水平的农业气象专业队伍。通过有计划地引进应用气象专业毕业生,定期开展农业气象业务培训和竞赛,加强农业气象科研和技术交流等手段,我省农业气象业务技术队伍初具规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推动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是,面对农村改革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省农业气象业务服务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发展需求的问题。

一是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分布不合理,观测内容、方法和手段有待调整、改进、充实和完善。我省农业气象观测站点明显偏少;农林小气候、设施农业小气候、特种种养小气候的观测还几乎是空白;农业气象观测项目偏少;观测仪器更新换代速度缓慢,观测能力明显滞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共享、标准化处理和传输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资料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农业气象观测试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气象试验站发展十分缓慢。

二是农业气象服务能力薄弱,农业气象业务产品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我省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不强、精细化不够、实用性差、服务形式单一、服务领域不宽,已经不能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发展等对农业气象工作提出的新需求。

三是农业气象科技开发能力不足,农业气象业务的科技支撑乏力。农业气象科技开发领域拓展不够,高效优质农业的气象保障技术、粮食生产安全气象保障技术研究较少;农业气象服务缺少系统的指标体系支撑,分析评估产品定性多、定量少,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仍显落后。

四是农业气象业务力量薄弱,业务规范管理不适应发展需求。全省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人员总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基层农业气象业务力量薄弱,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农业气象业务规范管理不适应发展需求,农业气象业务与天气

气候业务有机结合不够,在共同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科学发展方面不能充分形成整体优势等。以上问题亟需通过科学规划,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建设,认真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现代农业为导向,坚持把气象为农业服务作为首要任务;按照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结合安徽实际,依靠科技进步,构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试验、预测预报、分析评估等业务能力,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气象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农村防灾减灾、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优质高效农业气象服务,为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以现代农业需求为牵引,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明确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发展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从实际出发,根据安徽农业布局地区差异和天气气候的区域特征,构建具有安徽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

坚持突出重点,集约发展。以农村防灾减灾、现代农业发展、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以客观、定量、动态、精准为业务技术发展思路,突破关键技术和发展瓶颈,优化业务环节与资源配置,强化市、县等基层农业气象业务,实现集约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整合资源,统筹协调,使我省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方向明确,结构更加优化,优势更加突出。以稳定现有农业气象业务为主,科学谋划,分步推进农业气象新业务。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初步建成适应安徽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满足粮食安全保障、农业防灾减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与整个现代气象业务

体系协调发展,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省、市、县三级布局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体系,实现传统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向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转变。

(二)分项目标

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完成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与试验站布局优化和任务调整,初步形成现代农业气象业务观测体系;农业气象试验站的观测、试验、示范和推广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观测自动化、资料信息化、管理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质量控制、装备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建设专业化的农业气象预报技术系统。拓展农用天气预报、作物发育期预报、作物最佳播种期和收获期预报、作物产量预报、土壤墒情与灌溉预报、物候期预报、农林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等预报业务,实现农业气象预报业务产品的多元化,提高预报产品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精准化水平。

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分析评估业务。实现我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风险分析和预警预估、灾中跟踪监测诊断、灾后评估分析,形成稳定的业务能力与规范的业务产品,灾害评估的范围和种类明显拓展,定量化程度和时效性明显提高,基本满足农业防灾减灾、国家粮食安全、农业保险的需要。

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和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业务。农业气候资源评价达到客观化、定量化、动态化,实现农业气候区划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利用能力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和适应性分析等基本形成业务能力和较为规范的服务产品,基本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布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完善农业气象业务组织与布局。农业气象业务组织与布局进一步完善,形成以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机构为研究开发核心,以农业气象试验、观测站为试验示范基地的分工合理、责任明确、各具特色、上下协同的省、市、县三级业务布局体系。

发展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加强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建立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多时效、定量化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建设和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依托安徽农网和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网,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用户的广覆盖。

四、主要任务

(一)农业气象业务能力建设

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建立完善全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实现土壤水分观测自动化;逐步建设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农田实景观测试验示范;逐步建设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温棚小气候观测试验和服务示范;加强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能力建设,面向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需求,开展农业气象试验、示范,完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完善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调查实验平台,建立农业气象灾害试验室,开展农业气象移动观测和野外调查;发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技术,建立完善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模型;开发现代农业气象预报技术,改进农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完善省级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建立市、县级农业气象监测服务平台。

(二)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分工

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主要由省农业气象中心(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承担,其主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气象情报技术,提高农情、灾情和农业气象观测信息定量分析能力;发展现代农业气象预报技术,提高农业气象预测服务能力;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定量监测评估和预警服务系统,加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定量监测评估、预警以及防御对策服务;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利用能力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服务能力,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动态监测和评估和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加强对市、县的业务指导,下发业务指导产品。

市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主要是加强农情、灾情收集上报能力建设;建立市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在省级业务产品基础上,开展市级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加强主要农事季节和农作物关键生育期的气象条件分析,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评价和对策服务;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开发、示范、推广。

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主要是完成农业气象观测业务,开展农情、灾情和野外调查;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对上级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进行订正、延伸;开展农业气象情报预报解释应用工作;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开发、示范、推广。

(三)服务重点

1.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围绕农业防灾减灾,在干旱、洪涝、低温冷害、

高温热害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诊断业务系统;制定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标准和灾情调查规范,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立体化监测与诊断,发展多种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立体化实时监测与诊断分析业务服务;建立农业气象灾害早期预警与防范应对的联动机制,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发展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定量评估业务,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灾前预估、灾中跟踪评估、灾后实况评估服务。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省、地、县三级作业指挥系统和作业效果评估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增强农业趋利避害的能力。

2.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配合安徽省新增22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强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建立异常天气气候条件下粮食产量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的决策服务业务。针对冬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大宗农作物,开展不同区域的作物产量精细化预报,为粮食生产储运提供气象保障服务;针对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量提升行动、玉米产业振兴计划,开展专题专项农业气象保障服务。

3.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开展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以及气候资源承载力精细化评价,完成省、市、县级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逐步发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动态评价业务;开展种植基地建设、种植制度调整、新品种引进、重大耕作栽培措施和灾害防御措施的选择,以及农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产生影响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专题报告和决策咨询报告,为农业生产结构与作物布局以及优势品种选择等提供评价分析报告和依据。加强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预评估,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种植结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资源的利弊影响的诊断分析,提供防范农业生产长期气候风险和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等业务产品,为各级政府在农业生产规划、布局和应对措施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4.面向农村、农民的农业气象服务。强化面向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农业气象服务。开发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重点加强对重要农事活动、农作物关键生育期的农业气象要素预报、农作物发育期预报,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加强对各种农事活动的气象指导;强化精细化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建立农业气象科普基地,开展农业气象科技知识的普及与技术咨询服务,提高农民利用气象信

息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和防御灾害能力。

依托公共气象信息发布平台,综合运用计算机、卫星通信、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建立覆盖城乡社区、立体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系统。

5.面向专业用户的农业气象服务。建立面向大型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县乡政府及村委会的气象服务模式,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系列化服务,建立需求调查和服务反馈机制。提供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生产过程,以及农产品储运、加工、销售等专业农业气象服务;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示范和咨询。依托现代农业气象业务产品,进行满足专业用户需求的服务产品深加工。开发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技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系统,制作农业保险气象服务产品。

五、重点建设内容

(一)现代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系统

1.全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在全省39个站点布设49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站点布设优先考虑粮食主产区、江淮分水岭易旱区、粮食生产大县(市),兼顾站点代表性、空间分布均匀性。2010年底前完成由69套固定式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8套便携式土壤水分观测仪组成的全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网建设。

2农业小气候观测和农田实景观测系统。依托宿洲、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针对主要农作物开展农田小气候观测站点建设;选择具有区域代表特色、城市蔬菜花卉基地开展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点建设;在我省山区茶叶生产基地及水果种植带尝试开展茶树、果树小气候观测。制定作物生长实景观测试验方案,开展农田实景观测试验示范。

3农业气象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平台。以小型越野车为载体,经适当改造,除配备常规观测设备仪器外,需分级、分区、分类配备车载设备、新型便携式设备等农业气象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设备;制定农业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建立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资料处理与传输平台,建立农业气象灾害试验室,以开展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生理影响试验分析,提高农业气象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能力。

4气象卫星农业遥感监测平台。配备热红外辐射计、红外光谱仪、土壤温湿度测量系统、植物冠层分析仪等遥感监测产品的地面验证设备,试点开展遥感监测地面真实性检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作物长势、作物估产、作物分类等遥感

监测方法、指标、模型等监测试验,建立地面特征样方及业务服务系统。完善卫星遥感资料接收处理和分析应用平台,建立卫星遥感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卫星遥感与GIS技术应用,开展作物长势和估产、农业气象灾害、土壤水分、巢湖蓝藻、林火和秸秆焚烧、地面温度等方面的定量化、动态化遥感监测和服务工作。

(二)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设施

根据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科研发展的要求,加强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业气象实验室和试验场地,配备基本试验设施与仪器设备,建立试验设备保障体系。调整与优化试验任务,宿州、合肥(寿县)、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分别按照面向干旱多发的沿淮淮北一年两熟旱作区、旱涝多发的江淮分水岭稻麦一年两熟区、洪涝多发的沿江江南单双季稻区开展农业气象试验、示范,为建立完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和科研开发提供支持。强化农业气象试验站的试验、示范、推广功能,开展农业气象科研成果的中试转化、示范。

在宿州市农试站现有的观测试验研究基地基础上,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在试验场配备地下水位自动监测仪、农田蒸散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仪、农田小气候监控系统等大田固定观测仪器;改造扩建现有的农业气象实验室,改造与扩建面积50平方米,增加配备人工气候箱、光合速率仪、土壤养分测定仪、显微镜、叶面积仪、恒温干燥箱、分析天平、实验工作台等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仪器与设备。同时,配备野外观测调查车1台,农业气象观测调查便携式仪器设备5台(套),农业气象灾害现场采集设备1套等,定期进行农田野外调查与作物观测,不定期进行农业气象灾害现场调查等。

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拟建立皖南区域性农业气象试验研究平台,主要建设内容为“一个中心、两个基地”,试验研究重点围绕宣城农业生产具有代表意义的水稻和烟叶的“两高一优”生产而开展。组建宣城市农业气象试验中心,配置先进的农业气象监测实验仪器,开展水稻、烟叶光合、呼吸、蒸腾速率监测分析,水稻、烟叶作物模型研究、气候生产力分析、土化测定分析。建设水稻和烟叶两个试验研究基地。

(三)安徽省粮食增产气象服务系统

根据安徽省新增22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总体规划和布局,制定粮食生产核心区水稻、小麦、玉米系列化、个性化服务技术流程和不同气候区粮食生产农业气

象周年服务方案,建立省级和市、县级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开展针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性农业气象条件诊断分析和预测服务。以农业气象指标、农业气象诊断技术为核心开展农作物适宜播种期预报、土壤墒情监测预报、主要发育期预测、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分析、粮食作物产量预测、收获期预报、全生育期长势定量监测评价。并在发育期预报的基础上,开展未来天气气候条件对重要农事活动和作物发育关键期可能的影响以及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与否做出诊断与分析的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在建立粮食加工、仓储环境适宜气象指标的基础上开发粮食加工、储运环境气象预报服务产品。

(四)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分析评估系统

综合卫星遥感、天气监测、农业气象观测等多种信息,开发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技术和新一代农业气象灾害预测模型,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完善粮食作物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业务。制定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灾损调查方法,研究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价模型,实现农业气象灾害的定量化评估;发展粮食作物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灾害风险评价指标,建立风险评估系统,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评估,为粮食生产规避气象风险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

(五)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开展全省市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评价和分类农业气候区划等,建立安徽省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系统;利用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产品,开展省、市、县三级应用。做好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脆弱性和适应性分析,开展农业气象防灾减灾适用技术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辐射,为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合理开发利用,种植制度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作物熟制搭配与品种选择、优良品种引进、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对气候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高粮食生产的气候资源利用率。

重点开展小麦、水稻气候适宜性区划、水稻高温、冬小麦干旱、涝渍等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农业重大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工作。

(六)人工增雨防雹基地建设

根据安徽省新增22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总体规划和布局,以粮食生产核心区

和功能区为重点,完善淮北地区人工防雹增雨基地、江淮分水岭地区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建立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到2015年全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达到396套(门),标准化作业点200个,基本满足粮食安全保障、农业防灾减灾和为农服务的需要;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支持平台,实现省、市、县、作业点四级信息充分共享,提高安徽省人工防雹、增雨抗旱能力和水平。

(七)现代农业气象指标研究

开展种植业、林果业、设施农业的农业气象田间试验和农业气候分析,建立适应我省区域农业和气候特点的大宗农作物、经济作物与特色农业的农业气象适宜指标和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开展设施内外气象条件对比观测,进行设施农业气象指标试验,逐步建立设施农业气象适宜指标和灾害(含病虫害)指标。明确各种指标的适用条件和时空范围,开发农业气象指标管理和应用系统,建立综合性、规范化、共享性的基础农业气象指标库。包括:

1建立我省主要粮油作物气象指标。针对我省主要粮油作物(一季稻、冬小麦、玉米、油菜),根据目前种植的作物品种和生产布局开展气象指标研究,初步建立我省主要粮油作物生育期气象适宜性指标、气象灾害指标等。为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2尝试建立我省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气象指标。针对我省特色农业(茶树、梨等)、设施农业(大棚蔬菜等),尝试开展其生长发育期气象适宜指标研究和气象灾害指标研究,为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提供保障。

(八)农业气象科研开发能力建设

安徽省农用天气预报业务技术依托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和农业气象预报,以现代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业气象指标为依据,建立判识农事活动适宜程度的模型,利用模型判定农事活动适宜气象等级,分析未来天气气候条件对农事活动的影响,提出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的建议。重点开展主要农事活动的适宜气象等级预报,制作农用天气预报服务产品,指导市、县级气象部门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农区针对主要农作物及特色农作物播种、施肥、中耕、喷药、灌溉和收获等各种农事活动对天气条件的要求,设施农业针对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农业气象条件调控及防灾的需求等,制作发布短、中、长不同时效的农用天气预报。

农业气象专题情报制作与作物动态定量评价业务技术。加强不同农业区域农

业生产气象影响分析,建立适应我省区域农业和气候特点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气象影响评价模型,研发针对不同目标对象的专题农业气象情报制作技术。研发大宗农作物生长发育综合动态监测技术,开发气象条件对大宗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定量评价技术。为开展全程性、多时效、多目标、定量化的农业气象情报业务提供技术支撑。

1农业气象预测预报技术。建立农用天气预报指标库,研发融合现代天气预报、数值预报产品、气候预测技术的农用天气、气候预报业务技术。以统计、作物生长模拟、遥感、农学模型等多种产量预报技术为基础,发展大宗农作物产量动态定量预报系统。以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分析研究为基础,建立物候期气象预报动态模型。研发土壤墒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模型,建立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研发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指标,建立农林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等级预报模型。

2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及灾损定量评估技术方法。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作物生长模拟技术,结合现代农业气象指标,研究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价模型,实现农业气象灾害的定量化评估;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预估方法研究,建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和预警服务能力。

六、实施步骤

(一)现代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系统

1.全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系统

2010.01-06:编制下发《安徽省第二期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方案》,完成站址选择;启动新建站点水文常数测定工作;完成设备招标;

2010.07-08:完成观测站建设,完成设备安装;

2010.09—2011.09:完成对比观测和设备标定;

2011.10:投入业务应用。

2.农业小气候观测站和农田实景观测试验

2012年,完成农业小气候观测站试点站建设,开展试验运行;

2013年,在试点基础上完成农田、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点建设;完成合肥、宿州、宣城三个农试站农田实景观测试验;

2014年,完成果树小气候观测点建设。

3.农业气象观测信息共享系统

2010.11-12:完成农业气观测信息共享方案设计。

2011.01-06:完成农业气象观测信息共享系统开发。

2011.07-09:农业气观测信息共享系统业务试应用,修改完善;

2011.10:正式业务运行。

4.农业气象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平台

2010.10:完成农业气象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平台设备采购;

2011.06-12:制定完成农业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2011.10:完成农业气象灾害试验室建设

2012.06:完成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资料处理与传输平台建设。

5.农业卫星遥感监测平台

2011.06:完成农业卫星遥感监测平台设备采购;

2011.10:完成农业卫星遥感应用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2011.06-2012.12:开展农业卫星遥感监测方法、指标、模型等监测试验野外试验。

(二)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

2010.06-11:分别按照面向沿淮淮北一年两熟旱作区、江淮分水岭稻麦一年两熟区、沿江江南单双季稻区,开展农业气象试验、示范的要求,完成宿州、合肥(寿县)、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方案设计;

2010.06-2011.06:分别对宿州、合肥(寿县)、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业务试验任务进行调整与优化,形成调整与优化方案;

2011.06-.12:开展宿州、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

2012.06:开展合肥(寿县)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

2012.06-2014.12:建设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设备保障体系。

(三)安徽省粮食增产气象服务系统

2010.06-11:制定粮食生产农业气象周年服务方案,针对粮食生产核心区,制定完善水稻、小麦、玉米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业务流程;

2011.01-2011.06:建立市、县级各具特色的农业气象情报信息分析与诊断系

统业务平台,完善省级平台;

2011.06-.12:完善省级现代农业气象预报综合业务平台,建立市级现代农业气象预报综合业务平台。

(四)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和风险评估系统

2010.06-2011.06:制定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灾损调查方法,研究开发新一代农业气象灾害预测模型,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系统;

2010.01-2014.12:研究开发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价模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灾害风险评价指标,建立风险评估业务系统。

(五)农业气候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系统

2010.06-2011.06:建立网格化农业气候基础数据集,完成全省精细化农业气候总体区划和专项区划;提交农业气候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评估报告;

2011.12:完成气候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系统建设,

2012.01-2014.12:建设气候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六)人工增雨防雹基地建设

2010.08:完成双偏振多普勒雷达、激光雨滴谱仪、雾滴谱仪等设备选型;

2010.12:完成全省装备火箭120套、高炮76门,标准化作业点60个;完成2套双偏振多普勒雷达、4套激光雨滴谱仪、1套雾滴谱仪建设任务;

2011.12:完善全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平台建设,基本实现省、市、县、作业点四级信息充分共享;开展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研究工作;

2011.01—2014.12:每年年均增加火箭50套,新建标准化作业点35个;完成无人驾驶飞机作业系统和地面燃烧炉作业系统建设;完成2套微波辐射计、36套激光雨滴谱仪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人工增雨防雹基地建设任务。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要求和部署,贯彻落实“安徽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共同推进气象为安徽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合作协议》以及省政府召开的”气象为农业服务“会议精神。坚持气象为农服务是气象工作重点的方针不动摇,把农业气象业务作为专业气象业务发展的最优先领域,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

安徽省气象局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准确把握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强化科技支撑能力,落实相关保障措施,形成发展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强大合力。市、县气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和特点,在本方案的指导下,认真梳理本地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编制有针对性的地方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规划,进一步制定实施方案,并加强组织实施,切实把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农业气象业务管理机构和岗位建设。省气象局、市气象局设置专职农业气象业务管理岗位。加强农业气象业务实体和专业技术岗位建设。加强对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分工合理、资源集约的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体系。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迫切需要人才队伍的保障。要大力加强农业气象业务科技队伍与专业研究团队建设。强化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机构,整合农业气象科技人力资源;增设市(地区)农业气象业务机构,科学设置基层台站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岗位,在新增农业气象观测站和增加了农业气象观测项目的台站相应增加农业气象业务人员编制,大力扭转基层台站一线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人员短缺的局面,加强对农业气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分流转岗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骨干人员进行统筹调整,鼓励回归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岗位。

采用不同形式加强对全省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业务技能考评,激励农业气象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成长,形成省、市、县三级相对稳定的农业气象人员队伍。

(三)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

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是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保证。要在充分核定农业气象业务任务的基础上,核定农业气象业务单位的业务运行维持经费,纳入部门预算,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长期性,保证常规农业气象业务工作的顺利运转。

加大对农业气象业务现代化的建设力度,加强农业气象基础条件建设和农业气象业务系统建设;为农业气象业务建立稳定的经费预算和投入机制,保证农业

气象业务工作的顺利运转;加大对农业气象试验研究的投入力度,为农试站建立稳定的经费和项目安排,加大对农业气象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专项投入,推进农业气象科研和技术开发,促进农业气象科研成果转化和业务技术水平的提高。

(四)强化科技支撑

本方案的最终实现,将有赖于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主要包括(1)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及其业务应用;(2)现代农业气象指标体系的建立;(3)现代农业气象动态化、精细化预报技术方法;(4)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定量化评估和风险分析技术方法;(5)卫星遥感定量监测技术方法;(6)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评估方法与风险应对技术;(7)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环境气象监测与保障服务技术;(8)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与试验站布局和任务的科学调整与优化等。同时要进一步组织农业气象试验和观测仪器研发,加强农业气象观测试验保障,大力开发农业气象业务专用GIS系统,开发农业气象业务专用软件、各类模型软件库,加强农业气象科学数据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建设。

气象业务单位的科技力量要直接面向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发展中的核心技术,大力开展技术开发,建立一批农业气象科研业务紧密结合的部门重点实验室。省气象局在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农业气象的科研项目,加大对农业气象研究和开发的立项支持。加强市以下的农业气象技术开发支持,同时完善以业务和服务效益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快农业气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五)建立有效的开放合作机制

为了又好又快地推进我省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必须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省内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农、林、畜牧、水产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反馈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利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开展农业气象信息和技术服务,以及农业气象适用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辐射。与高校、研究院所等开展科技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合作。建立部门内部有关业务单位的技术合作和业务服务协作机制,提高业务工作效率和业务服务水平。加强部门内科研、业务单位的合作交流,鼓励业务和科研人员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充分利用天气、气候等业务的先进技术成果,提高农业气象科

研和业务水平。

(六)加强业务管理

加强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在市(地区)级气象部门业务管理机构中设置农业气象专职管理岗位,做好基层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组织管理工作。

落实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各项任务,要加强统一管理和组织协调,理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体系中预报预测、综合观测业务和服务业务的互动关系,理顺相关单位所承担的职责和业务分工,建立运行顺畅、高效的农业气象业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要建设现代农业气象业务规范与标准化体系:包括完善业务规范与技术规程,完善业务质量考核、评估体系,以及建立农业气象业务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气象业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信用管理)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方案

(信用管理)信用信息平台 建设方案

信用信息体系平台 建设方案 2017年x月x日 目录 1.平台概述 (6) 1.1. 建设背景 (6) 1.2. 建设目标 (6) 1.3. 建设原则 (7) 1.4. 建设内容 (8) 1.5. 建设依据 (9) 2.平台需求分析 (9) 2.1.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10) 2.1.1. 信用信息资源整合的需求 (10) 2.1.2. 政府部门开展信用联合奖惩的需求 (11) 2.1.3. 社会公众信用信息化需求 (11) 2.1.4. 重点领域诚信建设信息化需求 (12) 2.1.5. 重点人群诚信建设信息化需求 (12) 2.1.6. 其它个性化的信用信息使用需求 (12) 2.2. 信用数据征集范围及来源分析 (13) 2.2.1. 信用数据的征集范围 (13)

2.2.2. 信用数据的主要信源单位 (13) 2.3. 系统主要功能需求分析 (14) 2.3.1. 信用信息资源编录管理流程 (14) 2.3.2. 信用信息共享流程 (15) 2.3.3. 信用信息查询服务流程 (16) 2.3.4. 信用信息异议处理流程 (18) 2.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18) 2.4.1. 系统性能指标 (18) 2.4.2. 集群和负载均衡 (19) 2.4.3. 可扩展性 (19) 2.4.4. 可靠性 (19) 2.4.5. 安全性 (20) 2.4.6. 可用性 (21) 2.4.7. 帮助文档 (21) 3.总体设计 (22) 3.1. 总体建设思路 (22) 3.2. 系统总体架构 (22) 3.3. 数据架构 (24) 3.4. 技术路线 (25) 3.4.1. J2EE的体系架构 (25) 3.4.2. MVC处理模式 (26) 3.4.3. XML规范 (27)

安徽省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

安徽省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 安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7号),加强对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结合我省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开发)、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和相关从业人员应当遵循本实施细则。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是指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导致人员群死群伤或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分部分项工程。 我省“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以下简称“危大工程”)和“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 (以下简称“超危大工程”)范围以住房城乡建设部规定的范围为准。 第四条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本省行政区域内“危大工程”和“超危大工程” 安全管理的指导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危大工程”和“超危大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 第二章前期保障 第五条建设单位应当依法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周边环境等资料,并办理书面移交手续。 第六条勘察单位应当根据工程实际及工程周边环境资料,在勘察文件中说明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建设风险。 第七条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文件中注明涉及“危大工程”的重点部位和环节,提出保障工程周边环境安全和工程施工安全的意见。对于下列“超危大工程”,随同主体结构一并进行设计,并对相应的专项安全施工方案提出具体的、明确的施工安全要求: 深基坑工程; 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 附着式升降操作平台工程; 跨度36m及以上的钢结构安装工程,或跨度60m及以上的网架和索膜结构安装工程; 暗挖工程; 水下作业工程; 其它需要进行专项设计的工程。 第八条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勘察、设计等单位在施工招标文件中列出“危大工程”和“超危大工程”清单,要求施工单位在投标时补充完善“危大工程”和“超危大工程”清单,并提供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安徽省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实施细则【最新版】

安徽省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实施细则目次 1总则 2术语 3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 3.1 建设单位质量管理 3.2 监理单位质量管理 3.3 施工单位质量管理 3.4 建筑材料质量管理 3.5 施工过程质量管理 3.6 工程实体质量控制

4验收评定 附录A 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检查评分汇总表附录B 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检查分项评分表

1总则 1.0.1 为了促进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切实履行质量责任,规范工程质量管理活动,提高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水平,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有关标准规范,制定本实施细则。 1.0.2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施工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的创建和验收评定。 1.0.3 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除应符合本实施细则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我省现行有关规定的要求。 2术语 2.0.1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为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特性满足要求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 2.0.2 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

为科学组织工程施工和保证建筑产品质量,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人员、质量管理程序和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做出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标准化规定,以及实行的标准化管理活动。 2.0.3 质量检查标识 将工程实体部位的质量检查项目、允许偏差值、检查值、检查日期、受检人、检查人等质量检查信息标识在相应的检查部位。 2.0.4 成品保护 根据不同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性能采取的免受污染、破坏的措施和活动。 2.0.5 留样室 现场存放符合标准规范和合同约定,且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认可的材料、构配件样品的房间。 2.0.6 实物样板 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在现场制作的符合规范、工艺和质量要求,

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对12

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对12?12混凝土搅拌车交通责任事 故的处理通报 合建建管〔2013〕77号 各县市区、开发区建设(管、发)局,各混凝土生产企业:2013年12月12日下午16:42左右,合肥永建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驾驶员王景山驾驶皖A21287混凝土搅拌车,在瑶海区裕丰路行驶时与一电瓶车发生碰撞,造成电瓶车驾驶人受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据交警部门对事故的初步认定,驾驶皖A21287混凝土搅拌车驾驶员王景山对该起交通事故负同等以上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和合肥市《关于印发强化“三车”交通安全与营运综合治理的意见(试行)的通知》(合政(2010)11号)和《关于印发“三车”交通安全与营运综合治理工作五项制度(试行)的通知》(合交安联[2010]2号)、《关于做好当前“三车”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工作的紧急通知》(合整车[2011]1号)以及我委有关文件规定,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混凝土搅拌车安全运输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经研究决定,对本起事故作出如下处理: 一、责令包河区住建局督促合肥永建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立即停产整顿15天,至12月27日。 二、要求包河区住建局依据《合肥市混凝土企业安全生产考核奖惩暂行办法》规定,扣除合肥永建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考核

分30分,将扣分情况书面告知该企业。 三、责令合肥永建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依据有关规定,立即对驾驶员王景山做出解雇处理,全市其他砼企业禁止雇用;建议交警部门吊销王景山驾驶执照。 四、我委立即约谈合肥永建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葛玉平,并对其进行强制安全教育。 市城乡建委要求,全市各混凝土企业要从这起事故中吸取深刻教训,切实加强内部安全管理,切实发挥GPS系统控制功能,督促所有混凝土搅拌车严格按限速规定行驶,切实把市政府以及我委此前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市城乡建委要求,各县、区、开发区建设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属地行业监管职责,近期要对辖区内的混凝土搅拌车运输安全开展一次全面排查,坚决遏制安全事故抬头倾向,严厉打击各种混凝土搅拌车交通安全违规行为,有效控制并减少交通违章行为的发生,最大限度降低此类事故在社会产生的恶劣负面影响,保持高压态势,严管重罚发生安全死亡责任事故的企业和个人,决不手软,维护混凝土行业整体形象,为大建设营造良好交通秩序氛围,根本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3年12月16日

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方案

. 信用信息体系平台 建设案 2017年x月x日

目录 1.平台概述 (8) 1.1. 建设背景 (8) 1.2. 建设目标 (9) 1.3. 建设原则 (9) 1.4. 建设容 (11) 1.5. 建设依据 (12) 2.平台需求分析 (12) 2.1.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12) 2.1.1. 信用信息资源整合的需求 (13) 2.1.2. 政府部门开展信用联合奖惩的需求 (15) 2.1.3. 社会公众信用信息化需求 (15) 2.1.4. 重点领域诚信建设信息化需求 (16) 2.1.5. 重点人群诚信建设信息化需求 (17) 2.1.6. 其它个性化的信用信息使用需求 (17) 2.2. 信用数据征集围及来源分析 (17) 2.2.1. 信用数据的征集围 (18) 2.2.2. 信用数据的主要信源单位 (18) 2.3. 系统主要功能需求分析 (19) 2.3.1. 信用信息资源编录管理流程 (20) 2.3.2. 信用信息共享流程 (20)

2.3.3. 信用信息查询服务流程 (21) 2.3.4. 信用信息异议处理流程 (24) 2.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5) 2.4.1. 系统性能指标 (25) 2.4.2. 集群和负载均衡 (26) 2.4.3. 可扩展性 (26) 2.4.4. 可靠性 (26) 2.4.5. 安全性 (27) 2.4.6. 可用性 (28) 2.4.7. 帮助文档 (29) 3.总体设计 (30) 3.1. 总体建设思路 (30) 3.2. 系统总体架构 (30) 3.3. 数据架构 (31) 3.4. 技术路线 (32) 3.4.1. J2EE的体系架构 (33) 3.4.2. MVC处理模式 (34) 3.4.3. XML规 (35) 3.4.4. SOA体系结构 (35) 3.4.5. ESB服务总线设计 (37) 4.平台详细设计案 (40)

安徽省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

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 安全管理的要求 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管理方针,强化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条件,杜绝事故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现就加强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工作有关要求如下: 一、实行重大危险源信息采集及公示 (一)认真梳理重大危险源信息。各监理、施工单位应当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在工程开工前,根据工程施工特点,对施工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并由施工单位填写《建筑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清单》(附件3),施工单位自查,监理、建设单位确认。 (二)实施重大危险源信息公示。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台账,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跟踪检查,分别在不同的重大危险源附近悬挂相应的《重大危险源公示牌》,及时掌握重大危险源施工进展情况。 二、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 (一)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作业前应审批。

1. 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作业前,施工单位要认真对危险源进行分析,辨识出危险因子,制定专项施工方案,需要专家论证的,必须组织专家论证。 2. 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作业前,施工单位要认真按照《工程重大危险源施工作业报批表》(附件4)对施工作业的相关准备情况进行梳理核查,对存在的问题要认真整改落实,并经企业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人和项目总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施工作业。 3.监理单位要将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列入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对重大危险源实行重点监控,并针对工程特点、周边环境和施工工艺等,制定安全监理工作流程、方法和保障措施。 (二)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作业时要做好监控。 1. 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作业时,施工单位项目部安全员要做好过程监管,如实填写《重大危险源施工作业监控表》(附件5)。发现问题要立即向相关作业班组提出整改要求,在隐患未排除前,严禁继续施工作业。遇有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应当立即组织作业人员撤离危险区域,并及时向项目经理汇报。 2.监理单位要对重大危险源实行旁站监理,做好旁站监理记录。在实施安全监理过程中,对不按专项方案实施的,应当责令

安徽省建设工程项目总监理工程师资质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建设工程项目总监理工程师资质管理暂行办法 建管[2000]195号 第一条为加强建设监理队伍建设和管理,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建设监理队伍,提高建设工程监理水平,推进全省建设工程监理事业的深入发展,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安徽省建设工 程监理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建设工程项目部监理工程师(以下简称总监理工程师)是指由监理单位法定代表人任命对建设工程项目监理全面负责的管理者,是监理单位法定代表人在该建设工程项目上的代表。 第三条凡在我省从事监理业务的监理单位均应招待本办法。 第四条建设工程项目监理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总监理工程师依据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签订的监理委托合同及本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任命书,在该建设工程项目监理过程中履行以下职责和管理权 力: (一)贯彻招待有关法律、法规文件及技术标准和规范,招待本监理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 (二)招待监理委托合同中由监理单位履行的各项条款,对工程的建设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提高 建设工程的综合效益; (三)领导建设工程项目监理班子,签署有关文件; (四)实施监理单位法定代表人授予以及法定的各项权力,承担相应责任。 第五条总监理工程师实行资格核定和持证上岗制度。 第六条总监理工程师资质分一、二、三级和临时二、三级,其任职条件如下: (一)一级总监理工程师取得建设部颁发的监理工程师岗位证书,具有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管理)专业高级以上职称,担任过一个一等工程或二个二等工程的监理项目负责人; (二)二级总监理工程师须取得建设部颁发的监理工程师注册岗位证书,或经省建设厅组织的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培训考试,并取得适应性岗位证书,具有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管理)专业高级职称,担任过一个二等工程或三个三等工程的监理项目负责人; (三)三级总监理工程师须取得建设部颁发的监理工程师注册岗位证书,或经省建设厅组织的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培训考试,并取得适应性岗位证书,具有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管理)专业中级以上职 称,担任过一个三等工程的监理项目负责人;

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系统项目建议书范本

3需求分析 3.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3.3.1项目建设必要性 3.3.1.1推进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落实科学进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明确指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进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创新和改进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对增强社会成员诚信意识,营造优良信用环境,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推进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行政、市场和社会相结合的信用奖惩制度,着力营造讲诚信、守信用的环境氛围,着力提升都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将信用制度建设作为改善公共服务环境、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手段,有力促进社会和谐有序。 3.3.1.2推进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的要求 诚信是一种软实力,更是一种竞争力。从历史经验看,一个地区的信用状况是决定其环境竞争力和要素聚拢力的决定性因

素。企业之因此到**来投资、交易,人们之因此到**来工作、生活,专门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良好的信用环境。**正处于推进“四个领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时期,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推进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金融、航运、商贸等领域的信用风险防控,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有利于深化国际合作与交往,树立国际品牌和声誉,提升**的软实力和国际阻碍力,适应全球化新形势的要求。 3.3.1.3推进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实施“创新驱动、转型进展”战略的要求 **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进展”的攻坚时期,要实现** 新一轮的经济转型,要为增长查找新的动力,现代服务经济必将唱主角。而诚信,正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以专业化、分工化、外包化为基础的现代服务经济,其有序有效的运行,必须依靠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构建牢固的诚信关系。从本质上讲,向服务经济转型本身确实是向信用经济转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推进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信用信息的征集和公布、奖励和惩戒机制,有利于形成信用文化和老实守信的良好适应,制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商务环境和投资环境,使人才、

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0-2015) 为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气发〔2010〕92号),全面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根据《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制定本方案。 一、需求与现状 (一)需求分析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职能和作用。构建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需求,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推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迫切要求开展全方位、精细化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当前,我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要求针对现代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以及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都市观光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的发展,开展全方位、精细化的农业气象保障服务。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迫切要求围绕粮食生产全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国家在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自给的发展目标,在商品粮基地建设、核心产区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后备产区生产潜力的挖掘等方面,都需要农业气象围绕增产和减灾两大目标提供决策服务和技术支撑;需要围绕农业生产的播种、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运、加工等环节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迫切要求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加大,农业气象灾害、农作物病虫害呈现增多、并发和加重的趋势,农作物产量波动加大。迫切需要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及对策研究,进一

安徽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地方规范性文件

安徽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建设工程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有关活动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本办法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 第三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及其他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有关的单位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相关责任。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配备与建设工程安全监管任务相适应的监督检查人员,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经费纳入同级财政保障范围,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鼓励开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使用先进技术。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法定职责,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水利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专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理机构等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应当按照职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第二章主体责任 第八条建设单位应当将建设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并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合同中明确双方的安全责任。 建设单位不得对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提出不符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求,不得压缩合同约定的工期。 第九条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算时,应当确定建设工程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 建设单位应当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安全文明施工费使用制度,落实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第十条建设单位在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或者办理安全监督手续时,应当提供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清单和安全管理措施。 建设单位应当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措施。 第十一条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编制、论证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组织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交底、实施、验收和监测。 勘察、设计单位应当配合施工单位制定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参与方案论证。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的要求,全面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气象为农服务不动摇,坚持把气象为农业服务作为首要任务。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构建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需求,以及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为稳定农业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二、工作目标 用3~5年的时间,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面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多时效、定量化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估的技术系统。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产量预报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综合保障能力。完成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业务。初步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

进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发展符合区域性农业生产活动特点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影响评估和预测预报的技术系统。调整农业气象观测站布局,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土壤水分观测自动化,逐步建设农田(林、牧)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农田(林、牧)实景观测试验示范。完善卫星遥感监测作物长势、种植面积和农业气象灾害等应用技术;强化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能力,完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建立气象条件对大宗作物影响评估模型,发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技术,开发农用天气、土壤墒情与灌溉量、牧区牧草产量、特色农作物产量等预报技术,发展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改进农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完善国家级、省级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建立市级和县级特色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优化观测内容,制定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布局方案,并建成80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开发完善国家级及省级农用天气预报、主要农作物适宜播种期和收获期预报、农田土壤墒情预报技术,改进产量预报技术。 (二)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开展针对不同农事季节的农用天气预报。国家级业务单位开展农用天气预报

《安徽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实施细则》

安徽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住建部令第18号)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管理工作的通知》(建办市〔2014〕34号)、《关于严格落实建筑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制的通知》(建办质〔2014〕44号),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 建造、装饰装修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以及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施工,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本细则的规定,向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发证机关)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 工程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下或者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的建筑工程,可以不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 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批准开工报告的建筑工程,不再领取施工许可证。 第三条应当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的建筑工程未取得施工许可 证的,一律不得开工。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应当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的工程项目 分解为若干限额以下的工程项目,规避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

第四条省、设区市和县(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按照职能分级负责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监督管理。 第五条建设单位可以申请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许可;也可以就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单项工程、单位工程或者按标段分别申请施工许可;建设工程项目分期建设的,建设单位可以按期分别申请施工许可。 按照前款规定,建设项目分别领取施工许可证的,各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标段工程的建设规模、工程投资额总和应当分别与建设项目的建设总规模和工程总投资额一致,并符合依法签订的施工承包合同。 第六条新建道路的地下管线工程可以连同新建道路工程领取 施工许可证;房屋附属设施工程、与房屋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可以连同房屋建筑工程领取施工许可证;新建房屋装饰装修工程可以连同房屋建筑工程领取施工许可证。 第七条建设单位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提交相应的证明资料: (一)依法应当办理用地批准手续的,已经办理该建筑工程用地批准手续。提供土地使用证书或有效期内用地批准书。 (二)在城市、镇规划区的建筑工程,已经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提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关于调整合肥市建设工程定额人工费的通知 合造价〔2013〕13号单价为68元工日(含流动施工津贴)

合肥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 合造价〔2013〕13号 关于调整合肥市建设工程定额人工费的通知各有关单位: 根据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调整建设工程定额人工费的通知》(建标〔2013〕155号)和安徽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关于调整执行建设工程定额人工费的实施意见》(造计〔2013〕16号)精神,现对合肥市定额人工费调整做如下规定: 一、调整范围 合肥市区、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的建筑、安装、装饰装修、市政、房屋修缮、园林绿化及仿古建筑、城市轨道交通、抗震加固等工程按现行的计价依据计算工程造价的,均按本文件要求进行定额人工费调整。 二、调整内容 1、调整后的建筑、安装、装饰装修、市政、房屋修缮、园林绿化及仿古建筑、城市轨道交通、抗震加固等工程人工工日单价为68元/工日(含流动施工津贴),具体调整按下表进行: 建设工程定额人工费调整表 计价依据 2000年《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安 徽省综合价目表合肥地区综合价格》 (第二版) 1999年《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安 徽省装饰工程综合估价表合肥地区综合

价格》(第二版) 2000年《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安 徽省估价表》 2000年《全国统一市政工程预算定额安结算系数工程类别差额调整 系数 合建办 [2001]99号 合建管 [2000]92号 合建管调整内容合肥市区 工日数量×3 6."86元 工日数量×3 6."86元县区工日数量× 38."66元工日数量× 39."95元工日数量× 38."66元工日数量× 38."66元徽省估价表》 2000年《安徽省仿古建筑及园林工程 估价表》

信用信息体系平台建设详细设计方案

信用信息体系平台建设详细设计方案 1.1.标准规范建设 1.1.1.数据规范编制 1.1.1.1.数据标准 ?元数据标准。元数据是指对数据的描述,例如数据交换频率、数据字段、共享范围等信息。元数据标准制 定是为各监管部门数据收集、整合与应用时提供统一 的指引作用,本项目元数据标准定义市场监管信息资 源的核心元数据及扩展方法,分别定义关系数据表、 文件格式数据、服务数据三类格式数据的核心元数据 定义,为市场监管目录设计与资源目录模块开发奠定 标准模板基础; ?数据元标准。数据元是指数据库中字段的格式规定。 因历史原因,各监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没有 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开发规范,当前跨部门监管数据 资源不对称、格式不统一等问题严重,本项目在整合 数据过程中,数据元标准制定统一规范了跨部门监管 数据的字段与格式要求,向各监管部门明确提供数据 的统一格式要求,也是本平台数据ETL过程的重要标 准。 ?信用信息分类规范:为加强社会信用信息资源的记录、

整合、应用,规范和指导各部门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 设,将制定信用信息分类规范。规范是在梳理市信用 信息资源基础上,参照省、国家信用信息相关标准规 范编制而成。 1.1.1. 2.目录标准 ●信息资源目录编码标准。根据资源提供部门、数据类 型等提出社会信用信息目录、资源、市场监管号、资 源目录版本的统一编码规则; ●社会信用信息共享目录。基于数据标准与信息资源目 录编码标准制定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共享目录》,通过定期更新发布方式提供各监管部门使用。 1.1. 2.技术规范编制 1.1. 2.1.开放接口接入规范 为方便第三方系统接入,以加快数据实时共享性,提供丰富的数据应用方式本期为第三方系统提供开放接口,开放接口包括第三方系统向《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平台》提供数据的接口,以及第三方系统应用《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平台》的数据接口。数据交换接入规范提出数据开放接口的提供与应用规范,为第三方接入单位提供标准的指引技术文档。 1.1. 2.2.信息资源公开技术规范

安徽省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实施细则(试行).

安徽省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实施细则(试行)

目次 1 总则 2 术语 3 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 3.1 建设单位质量管理 3.2 监理单位质量管理 3.3 施工单位质量管理 3.4 建筑材料质量管理 3.5 施工过程质量管理 3.6 工程实体质量控制 4 验收评定 附录A 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检查评分汇总表附录B 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检查分项评分表

1 总则 1.0.1 为了促进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切实履行质量责任,规范工程质量管理活动,提高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水平,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有关标准规范,制定本实施细则。 1.0.2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施工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的创建和验收评定。 1.0.3 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除应符合本实施细则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我省现行有关规定的要求。

2 术语 2.0.1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在施工过程中,为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特性满足要求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 2.0.2 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 quality standardization 为科学组织工程施工和保证建筑产品质量,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人员、质量管理程序和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做出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标准化规定,以及实行的标准化管理活动。 2.0.3 质量检查标识 quality inspection identification 将工程实体部位的质量检查项目、允许偏差值、检查值、检查日期、受检人、检查人等质量检查信息标识在相应的检查部位。 2.0.4 成品保护 protection of products 根据不同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性能采取的免受污染、破坏的措施和活动。 2.0.5 留样室 room of retention sample 现场存放符合标准规范和合同约定,且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认可的材料、构配件样品的房间。 2.0.6 实物样板 prototype of material object 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在现场制作的符合规范、工艺和质量要求,用以指导同类工程施工的实物。 2.0.7 标养室 room of standard curing 能够满足混凝土试块和砂浆试块标准养护环境的用房。混凝土试块标准养护环境是指温度为20℃±2℃、相对湿度≥95%的环境;水泥砂浆试块标准养护环境是指温度为20℃±3℃、相对湿度≥90%的环境;水泥混合砂浆试块标准养护环境是指温度为20℃±3℃、相对湿度60%-80%的环境。 2.0.8 三检制 three inspection system 指自检、互检、交接检。自检是指施工班组对自己完成的产品进行的自行检查。互检是指由施工员组织在同一工程中的有关施工班组进行的相互检查。交接检是指由质量检查员组织的前后工序班组参加的交接检查。 2.0.9 IFA系统 internet face attendance system 安徽省建筑施工现场广域网络考勤系统。 2.0.10 IMT系统 internet material test system 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全过程监管系统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106号文件)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 鄂政办发〔2010〕106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了切实做好我省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等农副产品主产省份之一。近年来,虽然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但农业对天气变化的依存度仍然很高。尤其在当今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省天气变化起伏大,突发性极端灾害天气频发多发。做好气象为农业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巩固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好形势、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服务的基础保障作用,把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部署,抓出成效。

二、深入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一)增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完善提升现有农村气象监测站网建设水平,是增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建设的基础条件。各地要完善监测功能、增加监测密度,逐步将每个乡镇的自动雨量站升级为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在暴雨和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行政村增建自动气象站,在雷电多发频发地区开展农村雷电灾害监测,推进乡乡有站、预报到乡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实现局地灾害性天气的观测和预警,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全省农村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准确率接近城市水平。今年要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组织试点市、州开展精细化到乡镇的气象预报业务试验。 (二)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要做到需求属地化、产品特色化、服务精细化。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围绕当地农业产业布局特点,选择重点基地,建立农村气象服务联系卡制度;详细分析需求,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做好做深“一县一品”农业生产气象服务,针对每个产品建立一套需求分析表、一套服务指标、一套业务流程和一个业务平台,针对不同农事季节开展精细化服务。要按照一年建一品的服务要求,到2012年,每个市、州要有3-4项重

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分类

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建设工程生产安全 事故分类处罚标准》的通知 【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建质函[2016]1017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日期】2016.06.02 【实施日期】2016.06.0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分类处罚标准》的通知 (建质函〔2016〕1017号) 各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城乡建设委),广德、宿松县住房城乡建设委(局): 现将《安徽省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分类处罚标准》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原《安徽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分类处罚标准》(建质函〔2015〕1301号)自即日起废止。同时,《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和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建法〔2015〕158号)与本《安徽省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分类处罚标准》中涉及到相同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需要实施行政处罚的,处罚标准遵照本文规定执行。 2016年6月2日

安徽省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分类处罚标准 为科学、公正、依法对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主体进行处罚,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493号)、《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397号)、《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393号)、《安徽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265号)和《安徽省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建市〔2014〕21号)等法规规章和相关规定,我厅根据生产安全事故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结合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管理状况等因素,对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主体实行分类处罚和记不良行为记录。 一、省内施工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处罚标准

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广州市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

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广州市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论证专家管理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穗建质[2012]1061号 【发布部门】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2.08.06 【实施日期】2012.09.01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修改依据】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广州市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方案论证专家管理办法的通知(2018修订) 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广州市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论证 专家管理办法》的通知 (穗建质[2012]1061号) 各有关单位: 为规范我市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论证专家管理工作,我委制定了《广州市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论证专家管理办法》(见附件),现予以印发实施,请遵照执行。 附件:《广州市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论证专家管理办法》

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二O一二年八月六日 附件 广州市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论证专家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论证专家(以下简称专家)管理,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和《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的通知》(粤建质〔2011〕13号)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市属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专家的监督管理工作。 区(县级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专家的监督管理工作。 广州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建设科技委办)负责专家库及与之相关的专家管理工作。 第三条对专家的管理,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有利于提高论证工作质量的原则。

安徽省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申报考核办法

关于印发《安徽省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 申报考核办法》的通知 各市住房城乡建委(城乡建委),广德、宿松县住房城乡建委(局):自2006年以来,我厅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质〔2005〕232号),认真组织开展了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在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广大建筑施工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全省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升了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安全监管水平,促进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为我省建筑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2010〕89号)文件精神,在总结我省近年来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经征询各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意见,我厅对原《安徽省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小区工程)申报考核办法》(建安〔2006〕221号)文件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 1、《安徽省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申报考核办法》 2、《省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申报表》 3、《省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小区工程申报表》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附件1: 安徽省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申报考核办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2010〕89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促进建筑施工企业和施工现场安全行为的规范化、安全防护的标准化和安全管理的秩序化,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我省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平稳,我厅决定在全省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特制定《安徽省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申报考核办法》。 一、申报范围 (一)申报省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的工程,省辖市单体建筑面积需达10000平方米或市政工程造价在5000万元(含)以上的在建建筑工程,其他县(市)需分别达到8000平方米或4000万元以上(使用先进技术、施工安全有特点的可适当放宽)。所谓“建筑工地”,是指一处正在发展建筑项目,进行土木工程的地点,其周边范围常设置大门门头,用围挡或围墙进行封闭,限制人员及物料、机械和车辆的进出,有施工单位安排专人值守,所有人员进入要登记、戴安全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