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批判的双重维度与革命的_乌托邦_困境_兼论卢卡奇_物化_思想的现代性批判的意蕴

批判的双重维度与革命的_乌托邦_困境_兼论卢卡奇_物化_思想的现代性批判的意蕴

批判的双重维度与革命的_乌托邦_困境_兼论卢卡奇_物化_思想的现代性批判的意蕴
批判的双重维度与革命的_乌托邦_困境_兼论卢卡奇_物化_思想的现代性批判的意蕴

批判的双重维度与革命的

乌托邦 困境

兼论卢卡奇 物化 思想的现代性批判的意蕴

胡绪明1 韩秋红2

(1.上海理工大学社科部,上海200093;2.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长春130024)

摘 要:黑格尔对现代概念及现代性问题的阐述、马克斯 韦伯对现代性诊断的合理化思想以及马克思关于商品 拜物教 的批判,构成卢卡奇 物化 理论及其现代性批判的思想渊源。卢卡奇 物化 思想的现代性批判意蕴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物化现象和现代形而上学的双重维度的批判;二是这一批判是在现代形而上学范围内即知识论路向上展开的,其最终结果只能陷入革命的 乌托邦 的理论困境。

关键词:物化;现代性批判;现代形而上学;双重维度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07)01-0001-06

卢卡奇在 历史与阶级意识 中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商品的 物化 导致无产阶级意识的 物化 和社会结构的 物化 的激烈批判,从而奠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理论传统,学界对此已经作过大量深刻的讨论并形成共识。但是,对卢卡奇的 物化 理论的这些讨论尚未系统地追溯其理论渊源,然而这一点对整体把握与理解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 恰恰是至关重要的。实际上,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先驱,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 早在20世纪之初通过 物化 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激烈批判,在其批判过程中实质上就已经彰显其 物化 理论对现代性批判的思想意蕴。笔者以为,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思想意蕴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资本主义社会 物化 现象和对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的双重维度的批判;其二,就其理论实质而言,他是在现代形而上学范围之内即知识论路向上的展开的批判,从而无法避免其最终结果只能陷入革命的 乌托邦 的理论困境。本文愿就上述情况展开讨论。

收稿日期:2006-09-08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05BZX043)

作者简介:胡绪明(1973-),男,安徽六安人,讲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性问题研究。

一 物化 理论的思想渊源

作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卢卡奇的 物化 理论及其对现代性批判的思想意蕴,既非卢卡奇本人的理论断想,也不是后人对其随意的强加,而是有其丰厚的思想渊源。笔者以为,对卢卡奇的 物化 思想产生主要影响的至少包含三个方面:即黑格尔对现代概念及现代性问题的阐述、马克斯 韦伯有关 合理化 思想和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黑格尔认为 现代 就是时代:一是现代的时间意识,即与古代和中世纪相对的、指向未来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是不同于过去的 我们自己的时代 ;二是指自我确定的主体性,即现代性将可以不再借用其它时代提供的模式,而是从自身中创造出规范性,时代必须为自己立法,黑格尔认为,现代性自我确定的要求就是 哲学的要求 。因此,黑格尔用主体性原则作为现代性的标志,他认为, 说到底,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也就是说,精神总体性中关键的方方面面都应得到充分的发挥。 [1]20因为主体性保障的是自明性和肯定性,所以主体性 在现代世界中表现为个体主义:所有独特不群的个体都自命不凡;批判的权力:每个人都应认可的东西表明它自身是合理的;行为自由:在现代我们才原意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唯心主义哲学自身:哲学把握自我意识的理念乃是现代的事业。 [1]20-21黑格尔不仅是第一个把现代性解释置于哲学领域,而且也是第一个发现现代性危机的人。他最早意识到建立在理性和主体性基础上的现代性产生了分裂,社会无法完成统一,在他看来,绝对理性是克服现代性困难、防止社会分裂的最佳途径。这样,黑格尔借助于绝对理性在主体哲学范围内克服现代性危机从而奠定了现代性批判话语的基础。黑格尔的现代性批判话语激发了卢卡奇的灵感,在 历史与阶级意识 中他求助于 主 客体辩证法 的同一克服 物化 ,以达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的 阶级意识 的觉醒。

马克斯 韦伯在黑格尔现代性批判话语的基础上,从资本主义社会合理化及其过程的理论视角展开对现代性的诊断,认为 只有理性的行为和社会组织才能够产生理性的实证自然科学,也才能够产生理性的法律、以科层制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理性的社会劳动组织形式,而这一切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 [2]175。韦伯依据行动类型把合理性区分为 工具合理性 和 价值合理性 。 工具合理性 是基于目的的合理性,指在一个限定的、对实现的目标所凭籍的手段的评估,预测由此可能产生的合理性,并由此基础上追求预定的目的,属于客观合理性; 价值合理性 则是信仰和理想的合理性,指根据某种信仰和理想的、绝对的目标要求而引发的理性行为,实现这种信仰和理想的手段也必须是符合价值的,属于主观的合理性。韦伯在此基础上把合理性分为 形式合理性 (可导致可计算的结果,但不能保证结果的意义)和 实质合理性 (对于结果的价值判断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并断定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占据社会统治地位才使得 形式合理性 和 实质合理性 之间出现了断裂,而现代性正是起源于这种断裂:一方面,工具理性的膨胀使得传统社会的一切神圣价值 祛魅 ,导致了现代社会一切行动都变成可计算、可预测并追求功能效率的最大化, 形式合理性 消解了一切事实;另一方面,由于财富和利润的诱惑使得价值目标消退得无影无踪,形式的合理性最终成了实质的非合理性。这样,韦伯就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化的理论视角诠释了他对现代性的诊断: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化过程主要就是 形式合理性 不断增长而 实质合理性 不断减少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过程,要言之,现代性就根源于现代化运动过程中形式上合理而实质上不合理的悖论,即 形式合理性 和 实质合理性 之间的断裂。韦伯对现代性诊断的思想深深地影响到卢卡奇,他认为, 一方面,劳动过程越来越被分解为一些抽象合理的局部操作,以至于工人同作为整体的产品的联系被切断 另一方面,在这种合理化中,而且也由于这种合理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合理计算的基础,

最初是作为仅仅从经验上可把握的、平均劳动时间,后来是由于劳动过程的机械化和合理化越来越加强而作为可以按客观计算的劳动定额,都被提出来了 [3]149。

马克思在 资本论 (第一卷)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一节中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无疑成为卢卡奇 物化 理论最直接的思想资源。马克思指出,商品根本不是人们所认为的 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 ,就其性质而言, 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 [4]359。马克思揭露了商品所具有的那种 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 的秘密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采取了商品的这种形式,也就是说, 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力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最后,生产者的劳动的哪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4]359-360。在马克思看来,商品形式的抽象摧毁了存在的 原始的丰富性 而建立了一种抽象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关系。依此之故,在商品普遍抽象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条件下,存在变成了可计算的存在,一切现实的东西都变成了可计量的东西,抽象成为普遍的存在原则。马克思用 商品拜物教 范畴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作为商品之完成形态的抽象统治的秘密 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 这就叫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截然分不开的 [4]360。

二 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

卢卡奇从马克思对商品 拜物教 的批判汲取灵感,从 商品形式的普遍化 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的批判。他首先指出了现代社会是商品统治的时代, 我们必须明白,商品拜物教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有的问题 。在卢卡奇看来, 商品形式向整个社会的真正统治形式的这种发展只有在现代资本主义中才出现了 [3]146。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商品形式占支配地位、对所有的社会生活都起着决定性影响的社会,商品形式必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按照自己的形象来改造这些方面。

卢卡奇认为, 商品形式的普遍化 的直接结果是造成了 劳动的抽象化 ,这种抽象化的结果就导致了物化合理性原则的确立,最终使得参与劳动过程的人的活动与人自身相对立,即人的活动的物化。在卢卡奇看来,伴随着自动化机器体系和肇始于泰勒制的现代管理体系的逐渐形成、推广普及运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大生产方式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产力同时,也使得整个劳动过程分解为一些合理的局部操作抽象劳动,劳动的有机过程就被抽象劳动机械化、碎片化。当劳动变成抽象劳动的时候,工人的劳动就可以被任意分割,那么,处于合理化、机械化生产体系中的人的抽象劳动被分割的可能性是什么?在卢卡奇看来,当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劳动成为合理化、机械化的抽象劳动时,任何创造性、任何个体差异的活动都被视为错误而加以排除,劳动对人们来说不再意味着是一种通过创造性的生命活动而确证自己存在方式的活动,而是意味着把人下降为毫无差别的物来进行计算和安排。这样, 劳动时间就失去了它的质的、可变的、流动的性质:它凝固成一个精确划定界限、在量上可测定的、由在量上可测定的一些 物 (工人的物化的、机械的客体化的、同人的整个人格完全分离开的 成果 )充满的连续统一体,即凝固成一个空间 [3]153。卢卡奇指出,这其实意味着 劳动时间的空间化 ,即劳动的合理化褫夺了人们通过对时间的体验而确证人的存在方式,进而把人的存在下降为可以用数字来精确测量、可计算的物的存在。

卢卡奇进而指证,物化合理性原则作为抽象劳动普遍化的产物,其结果就导致了劳动过程的

合理化,而劳动过程的合理化直接造成了作为主体的人的 碎片化 以及人的心灵的 奴役化 状态。 随着对劳动过程的现代 心理 分析(泰罗制),这种合理的机械化一直推行到工人的 灵魂 里,甚至他的心里特性也同他的整个人格相分离,同这种人格相对立地被客体化,以便能够被结合到合理的专门系统里去,并在这里归入计算的概念。 [3]149这使得人只能采取与合理化过程相一致的直观的态度来面对劳动过程,使得劳动过程与人格相对立,劳动过程的机械化分割使得人变成了机器运转中的原子附件, 他们不再直接 有机地通过他们的劳动成果属于一个整体,相反,他们的联系越来越仅仅由他们所结合进去的机械过程的抽象规律来中介 [3]152。这样,当直观的态度物化到人的心理结构中的时候,人的物化意识就 瘟疫 般地产生了。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意识表现为人们只停留于对眼前事物的认识,只能通过直观的方法达到一些直接性经验的认识,人们无法深入下去把握真正的现实世界;人们所看到只是物的世界,只有纯粹的人与物的世界之间的无限对立,无法自觉到人与世界之间的相互生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由此只能是物化的关系,因为 在直接商品关系中隐藏的人们相互之间以及人们同满足自己现实需要的真正客体之间的关系逐渐消失得无法觉察和无法辨认了,所以这些关系必然成为物化意识的社会存在的真正代表 ,结果就使 这种商品性质 作为物化的意识 也根本不力求超出这种形式之外;相反,它力求通过 科学地加强 这里可理解的规律性来坚持这种表现形式,并使之永久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地、注定地、决定性地沉浸入人的意识里 [3]156。

这样,当卢卡奇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的批判之后,立即着手挖掘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在他看来,其思想根源就源自资产阶级的现代形而上学。(卢卡奇称之为资产阶级思想的 二律背反 )

在卢卡奇看来,理性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其根本缺陷在于理性主义体系化原则要求与非理性界限之间的矛盾。理性主义就其方法来说必然表现为要求建立体系;但当体系问题一旦被有意识地提出时,作为 这种理性主义意义上的体系,只能是各种各样形式的部分性体系的一种并列、凌驾或屈从的结合 [3]185,因此,理性主义要求建立体系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理性主义的体系化原则是由主体构造出来的,是以对 既定性的非理性 (客观存在)的遗忘为逻辑前提的,既定性的事实对于理性体系来说意味着概念的 既定性 的事实,意味着一种 偶然性 的神话,实际上, 它把握住了概念的既定内容的非理性特征,牢牢地抓住了这种特征,超越和克服这种证明,力求建立体系 [3]186。这样,任何一个理性主义体系化原则就厄运般地碰到非理性的界限或限制。卢卡奇进一步认为,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是肇始于笛卡儿以降数学和几何学的思维方法,即 即从一般对象性前提中设计、构造出对象的方法及以后的数理方法,就这样成了哲学把世界作为总体的认识的指导方针和标准 [3]178。这种方法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 把形式的和数学的、理性的认识,一方面和认识一般,另一方面和 我们的 认识简单武断地等同起来 [3]179。这样,资产阶级为其统治的合法性寻求哲学上的辩护而将思维形式和既定的事实、思维和存在、形式和内容简单等同起来,其结果直接构造了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的各种虚构学说。在卢卡奇看来,这些虚构学说集中体现在 绝对观念 体系中: 绝对观念 中的主体 客体的同一,是以数学和几何学的方法将既定的客体提炼为纯净的概念作为认识的对象为逻辑前提的,于是,主体 客体只是作为纯粹形式的主体 客体的同一,作为人的认识活动,仅仅只是纯粹形式上的直观的联系而已。 从同一的主体 客体(I dentische Sub jekt-Ob ject)出发,把每一种既定性把握为同一的主体 客体的产物,把每一个两重性把握为从这种原初统一中派生出来的特殊情况 [3]193。

在卢卡奇看来,无产阶级自由与解放的前提就取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阶级意识的觉醒,阶级

意识的觉醒则依赖于对物化意识的扬弃,而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就是无产阶级物化意识乃至全部物化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在卢卡奇看来,无产阶级物化意识的扬弃和革命的阶级意识的觉醒,当务之急就是要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或现代形而上学进行批判,批判的途径在于无产阶级的实践原则。这里,笔者所要强调的是,与作为 感性对象性活动 的马克思的实践原则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卢卡奇所主张的无产阶级 实践原则 是 创造一种具体的总体 ,即主 客体在辩证的历史的过程中得到具体统一的总体;客体不仅是实体而且作为主体,主体作为辩证过程的创造者同时又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只有克服了主体的物化的分裂和客体的 同样是物化的 僵硬和不可理解,无产阶级的实践原则就成为可能。要言之,卢卡奇的实践原则本质是一种用主体统摄客体的主体性意识活动的原则。 只有当 真理不仅被把握为实体、而且被把握为主体 ;只有当主体同时既是辩证过程的创造者又是产物;只有当主体因此在一个由它自己创造的、它本身就是其意识形式在世界中运动 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自由和必然等等对立的扬弃问题才可以被看作是解决了 [3]219。

三 现代性批判与革命的 乌托邦 困境

卢卡奇通过对物化现象和现代形而上学双重维度的现代性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物化境遇及其根源,但囿于其理论内在性的矛盾而陷入无法自拔的理论困境: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物化条件下,特别是当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已经被溶化于这种社会结构中,那么,无产阶级何以可能真正获得对物化意识的自觉并进而打碎这种物化结构呢?另一方面,即使无产阶级获得了自觉的阶级意识并以此改变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物质基础何在?卢卡奇正是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陷入了真正的理论困境。

卢卡奇力图求助于作为无产阶级的实践原则 历史的具体的主 客体辩证法 一举解决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无产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其存在是单纯的存在,即只是作为社会事件的纯粹客体而出现的,当他们想将自己确立为主体时,其社会地位将这一幻想打碎。 对资产阶级来说,历史过程和社会存在的主体和客体始终是以双重形态出现的:从意识上来讲,单个的个体作为认识的主体面对着社会事件的极其巨大的客观必然性 而在现实中,恰恰是个体的自觉行动居于过程的客体方面,而过程的主体(阶级)却不能达到自觉的意识 对无产阶级来说,它的社会存在并没有这种双重形态,它暂时是作为社会事件的纯粹客体而出现的。在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当单个工人以为自己是自己生活的主体时,他的存在的直接性立刻就把这一幻想撕得粉碎。 [3]248-249卢卡奇进而认为无产阶级仅仅认识到他们只是作为纯粹客体的存在还是不够的,他们还必须走出商品意识的抽象化倾向,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认识,即无产阶级不仅作为历史的客体,而且作为历史的主体而存在,才可能真正产生变革现实的实践的阶级意识。 如果对于每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来说,物化是必然的直接的现实的话,那么它的克服也只能采用这一点形式:不断地、一再地努力通过与具体表现出的全部发展的矛盾具体联系起来,通过认识到这些矛盾对于全部发展所具有的固有意义,从实践上打破存在的物化结构 [3]290。

尽管卢卡奇强调无产阶级通过实践的阶级意识来扬弃物化意识,然而,卢卡奇恰好忽略了这个关键问题:一方面,既然人的心理意识结构已经普遍溶蚀于整个物化的社会结构之中,那么无产阶级也就不可能产生自己的阶级意识,除非只有一种可能,即无产阶级的革命的阶级意识作为一种革命的 乌托邦 而存在;另一方面,既然作为实践原则就是 历史的具体的主 客体辩证法 ,那么 主 客体辩证法 就是同一个现实的和历史的辩证过程的环节,其实质是从抽象的可能性变为具体的现实的实践的无产阶级意识,而这个意识仅仅是一种超越直观的、单纯认识的态度,是一种 实践的理论 ,根本没有揭示出无产阶级实践的阶级意识之产生的真正的社会

物质基础,因而这种实践的阶级意识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黑格尔哲学意义上的作为自我活动的抽象、无内容的 绝对观念 。我们不难看出,卢卡奇的 历史的具体的主 客体辩证法 深深地带有黑格尔主客体辩证法的痕迹,毋宁说他是在黑格尔哲学框架内讨论问题的。关于这一点,卢卡奇本人在1967年为 历史与阶级意识 所撰新版序言时也承认 我一直是根据我自己的黑格尔主义的解释来阅读马克思的 ,对异化问题的实际讨论方式 是用纯粹黑格尔的精神进行的。尤其是,它的最终哲学基础是在历史过程中自我实现的同一的主体 客体 [3]34。因此,卢卡奇的 历史的具体的主 客体辩证法 根本不可能使无产阶级真正获得革命的阶级意识,缺乏的物质基础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阶级意识只能是革命的 乌托邦 幻想。

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的根本缺陷主要是由于在现代形而上学思维范式之内而没有在存在论的根基处展开对现代性的批判,从而丧失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资本的现代性批判)所具有的真正的原则高度,以 历史的具体的主 客体辩证法 的无产阶级 实践 去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改变无产阶级的命运,其结局注定难逃革命的 乌托邦 幻想之困境。

参考文献:

[1]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王威海.韦伯摆脱现代社会两难困境[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3][匈牙利]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The Dual D i m ension of Criti que and the Predica m ent of

R evolution U topia

On the M eani ng ofM odern ity C riti que by

Lukac s R eification Thought

HU Xu-m i ng1,HAN Q i u-hong2

(1.Dep.of S ocial Sci en ce,Shangh aiS ci en ce and T echnol ogy Un iv.,Sh angha,i200093,Ch i na;

2.C oll ege of Politics and La w s,Nort heast Nor m alU n i v.,C hangc hun,130024,C hina)

Abstrac t:T he t hought source of L ukac s reificati on t heory and his m ode rnity critique co m es fro m three aspec ts:H ege l s explana tion to m ode rn concept and proble m,M a rx W eber s reasonab l e t hought to t he j udgment of modern ity as we ll asM a rx s cr i tic i s m t o the comm odity fetishis m .T he m ean i ng of m odernity cr iti que o f Lukac s re ifi cation though t e m bod i es in t wo aspects:t he one is i n t he c riti que o f dua l di m ens i on to the re ifi ca tion phenom enon and t he m odern m etaphysics; the o t her is t hat the cr iti que w as deve loped w ith i n t he m odern m etaphysics scope wh i ch w as fi na lly led i nto t he predica m ent o f revo luti ona ry U topia .

K ey word s:reificati on;modern ity cr iti que;modern m etaphys i cs;dua l d i m ensi on

责任编辑 龚桂明

浅论卢卡奇物化思想

浅论卢卡奇的物化思想 【论文摘要】乔治·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鼻祖,其作《历史与阶级意识》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伟大的思想家们往往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穿越时空达到理论的惊人契合,《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发表早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问世10年,但卢卡奇在研究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上就已经提出了物化的学说,可谓殊途同归。本文主要探讨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提出的物化理论的含义、具体表现及物化的消除,并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相对比,以求对卢卡奇物化思想达到完整的把握。【关键字】物化物化表现物化消除意义 一、物化的含义 卢卡奇是通过分析马克思《资本论》中对拜物教的阐述得出物化的理论的,他引用马克思的话说:“可见, 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 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 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 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卢卡奇认为,物化 ..就是“人自己的活动, 人自己的劳动, 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 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 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 同人相对立。”因此, 物化就其本质可以分为两层含义。第一,物化就是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就是所谓的“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马克思也认为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时,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因此,物化现象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是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性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第二,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支配控制着人。在商品世界中,物与物的关系体现为商品的交换运动,尽管人们能够逐渐认识商品运动的规律,但是人在这个规律面前是无助的孱弱的。人作为劳动者只能在商品世界中无能为力的任商品规律自发的运行,即商品的交换运动完全与人相对立,并且更加无可奈何的被自己所创造的商品所支配和控制。 二、物化的具体表现 当追究物化产生的深层原因时,卢卡奇说道,物化的产生是由于商品交换及其结构性后果影响了资本主义整个外部的和内部的社会生活, 成为一个社会进行物质代谢的支配形式。商品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并进而按照自己的形象来改造这些方面,商品形式成为世界的统治形式。那么“物化”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卢卡奇先是论述了物化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进而延伸到政治和思想领域。 (一)经济领域中的物化 经济领域的物化表现为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并被数字化所取代。生产的机械化、合理化不断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进步立下悍马功劳。然而,机械化、合理化同时也为人的自由解放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迫使工人在工作中完全按照商品形式所要求的标准和方式“提供”自己的劳动力,他们逐渐

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意义

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意义 [摘要] 格奥尔格.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判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人,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主要讨论了资本主义物化现象,物化理论成了学术界讨论的重点问题,他本人也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开创者之一。 [关建词] 卢卡奇物化理论 “物化理论”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探讨的重要问题,是其进行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及基本思想的主要体现。他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属性出发,指出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物化的直接原因。得出物化不仅是经济学的中心问题,而且是囊括一切方面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结构问题的结论。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根据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得出物化概念,包括两个方面: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自然现象,是在商品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他把物化和异化等同一个概念,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产物反过来支配和主宰着人。他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分工与专门化、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等理论以后指出:商品拜物教是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有的问题。从而得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物化的直接原因是商品的交换。他认为商品交换的世界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商品结构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揭露了物化产生的实质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发展。“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原本只是人们自己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②物化既是一个经济方面的问题,也是囊括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进一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别对物化理论进行了阐述。卢卡奇说:“在主观方面­——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人的活动同人本身相对立的被客体化,变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服从社会的自然规律的异于人的客观性,它正如变为商品的任何消费品一样,必然不依赖于人而进行自己的运动,在客观方面是产生出一个由现成的物与物之间关系构成的世界,规律虽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作为无法制服的、由自身发生作用的力量同人们相对立。商品形式的普遍性在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浅谈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

浅谈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化和异化是个经常的话题。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物化和异化理论并据此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手稿》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秉承马克思的衣钵,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下简称《意识》)中再次对物化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但他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还是有着较大差别的,拟从两人对物化概念的理解、对物化产生根源的论证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浅析。 关键词:物化;卢卡奇;马克思;差异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物化和异化理论并据此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与人的关系。在《手稿》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秉承马克思的衣钵,重操物化和异化理论的利器,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从而得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合理的、畸形的、病态的社会的结论。如弗罗姆的“人性异化论”、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等。尽管上述论者的理论与马克思的物化和异化理论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或相同,但毕竟是有着重大的理论差别的。囿于浅陋,本文仅管中窥豹,就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的不同之处作些肤浅的比较。 一、对物化概念的理解迥异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现象是“物

化”。这个概念主要是在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观念的影响下提出来的。它最初出现于卢卡奇在1919年写的《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在此文中,当叙述到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拜物教特征时,他提到了“人的关系的物化”。卢卡奇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它使人屈从于狭隘的分工范围,把整个社会分解为一块块碎片。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随着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人们的职业愈专门化,他们的生活也被局限在一个越来越小的圈子中,其结果是使人们的目光留恋于周围发生的局部的事情上,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其次,它使现实(活生生的历史过程)物化、僵硬化和机械化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对物(商品)的追求使他们的目光变得愈来愈近视,他们面对的现实似乎不是历史运动的过程,而是物和一个个孤立的事实的堆积。再次,它使无产阶级在劳动过程中客体化、对象化了,从而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成了转动着的机械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世界变得机械化的时候,它的主体,人也必然地被机械化了”[1]。我们知道,物化和异化其实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但在卢卡奇的《意识》一文中,物化和异化却被置于同等的地位。在卢卡奇看来,物化就是异化,他没有对异化、物化、对象化这三个范畴进行精确的区分。因此,当卢卡奇批评异化现象时,他也就同时批评了物化和对象化。由于把物化、异化、对象化混为一谈,他也就模糊了马克思的异化观点和黑格尔的异化观点之间的本质区别。马克思没有把物化和异化混

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之比较

摘要: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现代哲学史上均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二者尽管在异化的概念、产生根源和扬弃途径上存在着差异,但二人的理论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他们所处时代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物化;异化;卢卡奇;马克思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许多哲学家都对异化理论进行自己的阐释,在众多的异化理论中,马克思和卢卡奇的理论又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行认真分析和比较。 一.关于物化和异化的定义 关于“物化”,卢卡奇的定义为:“在这里,关键问题在于,由于这种情况,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成为某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东西,成为凭借某种与人相异化的自发活动而支配人的东西。”紧接着,他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分别展示物化的内涵和基本规定性,即:“从客观方面看,物化指一个充满客体与商品的世界作为异己的力量同人对立;从主观方面看,物化指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变成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接下来,卢卡奇即:又指出了“人们对自己所创造的商品顶礼膜拜,使自己受制于物”这一物化现象。并概括了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人的符号化或抽象化、主体的客体化以及人的原子化。 关于异化,马克思的定义是这样的:“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一种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此外,马克思还概括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二.物化与异化的一致性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序言中所说,他的目标是“用马克思的思想真谛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他在1922年出版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并提出其“物化”理论时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未公开面世。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卢卡奇关于“异化”思想所说的东西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所说的竟然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有:首先,二者理论的批判对象是一致的,都把资本主义社会当作批判的靶子,具体来说,这两个理论都与资本主义商品及其拜物教相联系,都看到了人类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或商品)对人的“控制”。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得出直接依据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二人都承认,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许多社会财富,但也产生了一个“客观的、物的世界”,这一客观的世界有着自己特殊的运行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其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越来越走向人的对立面,对人的“控制和异化”越来越强烈。 再者,尽管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四个方面的表现与卢卡奇物化现象的表现并不相同,但二者的实际含义是相近的。 最后,二者都是从实践的和社会物质生产的角度出发来展开论述的,没有仅停留在思想层面的批判上。卢卡奇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重点放在商品拜物教方面,而马克思则深入到了人类历史和生产方式这一更深的层面来探讨异化问题。对此,尽管二者在论证的角度上有所

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捷尔吉·卢卡奇(1885-1971),是匈牙利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23年由柏林玛里克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是卢卡奇的影响最大、争论最多的一本论文集,收录了卢卡奇写于1919-1922年的8篇论文和1篇序言。其中1920年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阐释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概念直接依据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马克思的“物化”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了一种在市场上买卖的商品,人成了物,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丧失了情感和知性。卢卡奇更进一步,指出了物化概念的另一个含义,即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因为《历史与阶级意识》先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十年发表,因此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上世纪最早、最系统提出物化理论的一部著作。 一、提出物化理论的背景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非常丰富,在西方所引起的震动是强烈而广泛的。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影响如此之大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和理论原因。 (一)时代原因 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战争、危机与矛盾的交织,帝国主义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人类社会在现实和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同时,欧洲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一次又一次地斗争,胜利者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失败者则损失惨重。但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原因和自身因素,各社会主义国家既取得过巨大成就,也有重大失误,甚至是错误,这给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各自的弊端给民众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上造成的创伤,不但没有愈合,而且是旧伤痕上又添新伤。 (二)理论原因 人们开始思考现实,但深思需要理论依据。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以后仍保持乐观主义态度的科学主义思潮,如同它所依托的社会母体一样,虽然自身不断花样翻新,修修补补,也的确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总体上,它以反传统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异化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然而人们 对异化最早了解和接受则是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开始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阐述完整的 异化理论)。在二十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卢卡奇敏锐的意识到,人们所面临的根本 问题已不是马克思时代的由于具体劳动产品对人的异己统治而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困境,而是 越来越表现为技术、意识形态等普遍的文化力量而导致的文化历史困境。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从《资本论》商品拜物教这一概念得出现代人的物化现象,他指出:“商品结构的本 质常常被人们所指出。它的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虚 幻的客观性’,一种看来是非常严格地合理的和包括一切的,以致掩盖了它的根本的性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每一痕迹的自主性。” 可以说做出这一结论时卢卡奇认为,这种商品拜物教现象和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生存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所面临的特 有问题。卢卡奇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展开研究:第一,他认为物化现象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商 品越来越丰富的条件下,商品结构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结构时才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就 像人们所熟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商品的产生和交换的出现绝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有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低级阶段,原始社会以及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农业社会中,都有着零 星的商品交换和简单的小农经济商品生产,而由于那时的商品生产还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 商品的交换也只是人们为了获得更多自己生产的产品以外的生活必需品而进行的。第二,他 认为,在资本主义时代,物化现象是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 不断发展而发展。也就是说当物的关系还没有完全掩盖人的关系时,物化现象对社会的支配 作用还没有那么明显,而随着商品结构的不断完善,当物的关系替代了人的关系时,物化现 象的加剧发展就是必然的了。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意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揭示了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人从属于物、受制于物的现象, 这对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也具有警示和启迪作用。在劳动发展过程中,商品 的发展、工具理性的扩展导致和促进了人的物化和主体性的沦丧。如果任由技术理性无限制 地膨胀,加剧现代工业社会的物性化,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就完全成了空话,生产力的发展 也必将因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的丧失和社会的物化而走向增长的极限。在这种 情况下,社会面临着如何解决绝大多数人的发展与“物的依赖”关系在市场条件下居主导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就是防止人对物依赖关 系的过度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实现生产力发展和人的 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前进。 三、卢卡奇的物化意识 卢卡奇认为物化不只是作为统治人、支配人的异化力量影响着人的活动方式,而且逐渐沉淀 到人们的思想领域中,使人们自觉认同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并把它当成是外在的规 律加以遵循和服从,这使得人们缺乏超越性、批判性。他指出“物化在人的整个意识中打上了自己的印记,人性和人的能力不再成为自己人格的组成部分,他们成为一种像外部世界的各 种事务一样能‘占有’和‘处理’的东西。”正是在这里,隐藏了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关系的虚假的客观性,变成了真正的客观性;而商品关系背后的客观本质,却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 卢卡奇认为意识的物化表现为一个自觉完成的东西。一方面,对于资产阶级而言,物化的现 实只有成为人们意识并不在追究以后,才能将物化的现状维持和发展下去,因此,资产阶级 思想家努力造成这样一种情况:“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一个由人自己(作为阶级)制造的现实,在人们看来似乎这是一个与人在本质上异己的自然现象,即使当人仍在‘行动’时,根据事情 的性质,人也仍然是事物的客体,而不是主体。”也就是说,资产阶级要把这种物化的现实沉

卢卡奇物化理论

卢卡奇物化理论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物化概念,物化是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是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物化现象也就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的必然的直接现实,它渗透在人们的整个社会生活中。在资本主义社会,物化问题也不限于经济层面,而是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当下意识,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固定的、当然的东西,只是顺从地适应,而不采取批评与改造的态度,这就是物化意识的表现,它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与辩证法的总体性思想是根本对立的。 物化的具体表现,首先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劳动过程转化为狭隘、精细的分工,劳动的局部分工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越来越趋于合理化的现象,使产品不再是劳动过程的对象,而表现为一种日益合理化、专门化的商品的局部的组合。卢卡奇发现,国家机构分工越细,越合理,那么它的物化也就越严重。尽管国家管理和生产领域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就其实质而言是一致的。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不是在减弱物化的结构,而是在强化这种物化结构。 其次,人变得现实化,机械化,物质化。“劳动的过程逐渐地分化为抽象的、合理的、专门的操作过程,以致工人失去了同最终产品的接触,工人的工作被归为一个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把一切机械化、物质化和现实化,这是资产阶级的阶级需要,也是其阶级本质特定方面的体现。人们都是是一个机械系统中的一环,他们服务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的机器,都是是雇佣劳动者,是自身劳动力的出卖者。 再次,无产阶级对象化了,丧失了创造创新的能力,无产阶级丧失了主体地位。因为生产过程分工越合理、机械化程度越高,生产者不再是劳动过程的主人,他反而成了一个大的系统中的部件。无产者在劳动对象面前,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劳动对象成为了无产者的主人。 物化意识的形成及危害,社会机械化抹杀了人的创造力,对工作的热情,以及个人的理想。人们把现存的东西的不合理,都看做合理的必然的,无产阶级丧失了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无产阶级必须打碎物化意识建立自己的阶级意识。物化是对象化、客体化的,把人类的能力全部在产品中体现出来。卢卡奇认为,物化意识是一种虚假意识,因为它用表面现象掩盖了真实本质,用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克服物化意识,必须运用辩证法的总体性思想,认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透过物化现象,发现人本身。但是,这样克服物化意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思想运动,而是要通过实践对社会生活形式的实际消除中才能达到,当然,实践又不能脱离认识。

物化和无产阶级的意识 卢卡奇

商品经济与人的物化问题 —卢卡奇《历史和无产阶级的意识》读后感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产生 卢卡奇从《资本论》中所提出的商品拜物教这一概念得出了现代人的物化现象。他认为,物化现象使商品结构中人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物的关系。卢卡奇在做出这一结论时认为,这种商品拜物教现象和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他认为物化现象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商品越来越丰富的条件下,商品结构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结构时才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就像人们所熟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商品的产生和商品交换的出现绝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有产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低级阶段,原始社会以及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农业社会中,都有着零星的商品交换和简单的小农经济商品生产,而由于那时的商品生产还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商品的交换也只是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自己生产的产品以外的生活必需品说进行的,商品在社会中还起不到支配的地位,所以那时的社会还不是靠商品说赋予的物的关系和交换关系说支配,而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占据了整个社会结构的主要地位,使得物化现象才成为可能。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而发展。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形式占统治地位,并且渗透到人们一切日常生活方式中,对整个社会的内外生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成为该社会新陈代谢的支配形式。在这个社会中,人自己的劳动,他自己的劳动,成为客观的,独立与他的某种东西,成为借助于一种与人相对应的自发运动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这种现象既有客观的方面,也有主观的方面。在客观的方面,一个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世界产生出来了;在主观方面----在市场已经充分发展的地方-----一个人的活动变得跟他自己相疏远,人的活动变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服从于社会的自然规律的非人的客观性,他恰如任何消费品一样,必须按照独立于人的它自己的活动方式进行活动。在此基础上,商品形式的普遍性在客观和主观两方面都引起在商品中的人的劳动变成抽象的。在客观方面,就商品的形式的等价关系推动了性质不同的物品进行等价交换;在主观方面,人的劳动在其抽象中的形式的等价关系不仅是各种商品所要还原到的共同的因素,而且也成为控制着商品的实际生产的现实原则。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可以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加以度量的劳动,任何不同性质的商品进行交换都是依据着这个商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精确计算的。 二、物化理论的内容 (一)关于劳动物化 “劳动的过程逐渐地分化为抽象的、合理的、专门的操作过程,以致工人失去了同最终产品的接触,工人的工作被归为一个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但是,这种分工的专门化和具体化又因商品的完整性而形成一个整体,人们的分工被定位在生产完整商品中的某一个部件上,部件的分离使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劳动的技巧、水平、能力和劳动的主体创造性统统被生产和分工物化在某一个完整商品的其中一个部件上,从而导致了对整体破坏。劳动的局部分工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越来越趋于合理化的现象,使产品不再是劳动过程的对象,而表现为一种日益合理化、专门化的商品的局部的客观组合。过去把传统经验看作是对劳动对象的合理计算,转而被生产过程的物质对象的、可以按客观计算的劳动定额所取代。工人们屈从于自己所生产的物质对象,并一直被推进到工人的灵魂的局面:一种完全丧失自我的客体化的后果。 (二)关于人的物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当生产的客体被分成许多部分的情况下,也就同时意味着它的主体也被分成许多部分,不仅人的内在的存在被这种商品化过程分裂了,人的外在的存在也被这种专业化的过程否认了。也就是说工人完整的人格已经不复存在,它若生存就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摘要】文章解读了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论述的物化理论。卢卡奇通过分析《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得出“物化”的概念。“物化”的概念延伸,在经济领域中,物化表现为人的机械化,政治领域的物化,意识形态的物化。因此,要正确对待“物化”现象,首先,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其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对物化现象进行扬弃。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阶级意识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了“物化”这一重要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阐述。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物化是其存在的本质性特征;物化现象不仅是外在客观世界的根本性特点,也是人的内在世界的根本性特征。卢卡奇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其本质的深刻批判,试图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使其摆脱物化的困扰。 一、物化理论的形成背景 20 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各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惜发动战争,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

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照搬照抄苏联经验和模式,没有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重大失误。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两种制度自身的弊端给民众的生活和情感造成了创伤。尤其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公然在世界上进行对抗,冷战一触即发。在冷战的铁幕中各国面临着深深的社会矛盾,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分子渴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 二、物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物化”概念是卢卡奇通过分析《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得出的。他认为物化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1]在阐述物化的时候,卢卡奇先肯定马克思的观点,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力跟其他商品一样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因此人变成了物,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丧失了情感和知性,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所谓“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然后进一步指出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的活动。简单的说物化就是人的客体化和物的主体化。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是自觉而能动的,然而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条件下,人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丧失了主观能动性,金钱成为衡量人与人

最新工业设计十大经典案例

工业设计十大经典案 例

工业设计十大经典案例 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国第二届工业设计大奖——“红星奖”正在筹备中。和国外比,中国工业设计起步较晚,需要从国外的工业设计中借鉴经验。本报推出工业设计史上十大经典案例,从中可以体味出工业设计附加值的意义,何止于金钱! 案例一|ZIPPO74年火焰不灭 设计师:乔治·布雷斯代 设计时间:1933年 1932年,美国人乔治·布雷斯代在一个 酒馆外看到一个朋友笨拙地用一个廉价打 火机点烟后,便产生了设计一个简单不受气压或低温影响的打火机的想法。1933年,第一款ZIPPO打火机诞生并开始风靡全球。二战期间,由于ZIPPO 卓越的性能成为了美国军队的军需品。据说美国一名士兵因为ZIPPO挡住了子弹而保住了性命,而那个ZIPPO却依然好用。艾森豪威尔也对ZIPPO大加赞赏:“ZIPPO是我惟一在任何时候都能点得着的打火机。” 1996年4月15日,第三亿个ZIPPO打火机出厂,如果把这三亿个打火机平放,可以把一个包括射门区在内的足球场铺满128厘米厚。如今ZIPPO的日产量已经超过6.5万个,销往130个国家和地区,被喻为“打火机里的哈雷摩托”,成为雄性美感的代名词和具有高度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案例二|拉链男士“裤门看守者” 设计师:伊莱思·豪 设计时间:1851年 拉链又称拉锁,是一个可重复拉合、拉开的由两条柔性的可互相啮合的连接件。目前拉链的使用领域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服装和用品,已成为当今世界上重要的服装辅料。 从1851年美国人伊莱思·豪才申请了一项名叫“可持续、自动式扣衣工具”专利开始,拉链最终占领服装市场的时间是上世纪30年代,期间整整经历了近80年之久。当时,服装界掀起了一场童装竞赛,最终脱颖而出的是带有拉链的童装,因为人们相信,拉链服装能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 借助时装设计师的推动,拉链在1937年又有了一个新身份——男士“裤门看守者”。如今拉链已经随处可见,据上世纪30年代的统计资料,全球每年生产的拉链数高达6亿条以上。 案例三|匡威帆布鞋踏入美国篮球史 设计师:匡威公司 设计时间:1917年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异化在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很早就出现了,在1844年前后,马克思曾一再地使用异化概念来痛责资本主义制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又超出了一般的人本主义立场,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在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也有人提出了物化,他就是卢卡奇。一、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关于马克思学说的精髓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发,一种是强调马克思的学说旨在通过现实斗争解放无产者,一种是强调马克思的学说旨在破除异化(物化)关系以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这两种看法中第一类属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总体上则属于第二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西欧革命遭到了失败。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认为革命失败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丧失,而这又是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决定论所导致的。到1923年,卢卡奇、柯尔施就分别著书,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这样,就与第二国际的科学主义解释、第三国际的列宁主义解释根本不同,于是遭到了他们的猛烈批判。到了1955年,法国梅洛·庞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并首次把卢卡奇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历史和阶级意识》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圣经”。此后,这个概念才引起了较大反响。 我们可以这样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20世纪历史文化背景下,共产党党内外一批知识分子植根于时代变化并以西方哲学视野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社会现实的产物。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产生于并发展于西方的地域性限制,又有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不同的特定思想内涵;既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又批判马克思主义,宣扬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多元化,主张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来解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既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又批判现实社会主义。从总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西方社会思潮之一,又是一种具有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卢卡奇 卢卡契被公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发表意味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开始了西马的第一次浪潮,卢卡奇的思想形成了西马的学术重心,他提出的物化是西马的核心。 物化观念、批判性立场、主体性观念是卢卡奇思想的三大基石。物化概念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首先提出来的,是西马对现代资本主义本质的一种理论把握。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物化就会存在,尽管物化的具体形态有变,但物化本身不会变化。西马的物化观决定了它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必须采取批判立场。物化的概念得以成立,在于西马的两个假定,一是有一个理想的人性。正是以理想的人的本质为基础做比较,物化才显得是这种理想人性的异化。二是理想的人性可以在历史的运动中获得实现,因此批判就有了一个理论的根据。而关注人性的恢复,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地位。突出人的主观意识的能动性,通过改造人的主观意识推动历史的嬗进。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形成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性观念。

传统风格设计经典案例分析

中国工艺美术史 姓名:刘悦 学号:2013131214 班级:环艺1311 指导老师:马秀明

传统风格设计经典案例分析 —————苏州拙政园每一种环艺建筑风格的诞生都是人们对居住的思考和尝试发掘出的可能性。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在一些大的文明圈中,建筑艺术的发展呈现了异彩纷呈的态势;其中传统风格最具中国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欧陆风情演绎的洋味别墅渐渐雷同时,一股回归原味的古典中式别墅风又吹了起来。苏州人还是要住属于自己文化的屋子,由此一批古典中式别墅的出现,这种居住文化的传承正在唤起苏州人的文化情怀。 古城街巷弄格局,多进式院落住宅;照壁墙;青砖月洞门与框景;前院;天井;庭院等都是中式古典风格的重要元素。 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品中国古典园林,必先品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一朵奇葩,其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而苏州最大的园林便属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南临东北街,北接平家巷,东起道堂巷,西止萧王弄,占地约72亩,是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山清池广,竹木掩映,建筑得宜,风格独特。 拙政园的园林艺术,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

江南私家园林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园林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拙政园更是中国造园的经典之作,与故宫、长城、秦兵马涌、布达拉宫等同属国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开阔而疏朗,是江南文人园林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拙政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的明代,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山地相间,开阔疏朗,天然野趣。中部山光水影,花繁树茂,厅楼榭,曲径通幽,是全园的精华所在。西部水浪起伏庭院错落,水波倒影,清幽恬静。。 对于拙政园,可以从空间的对比,仰视与俯视,渗透与层次,堆山理水等多个造园设计原则来分析,因为拙政园符合了私家园林的众多造园手法。拙政园中的每一个建筑如果经过仔细推敲,其实做得都非常有意思。私家园林多位于市井之中,所以相对的园林面积不会太大。而在这种小的空间中展示各种空间,就必须采用对比的手法,其实从整个造园手段上来分析,又无处不用到了对比的手法。 苏州拙政园的布局特点: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段,对于园林的影响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今日的拙政园的独特的布局特点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极大利用了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质。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

广告设计及经典案例点评

广告设计及经典案例点评第1章广告设计概论 1.1广告的定义 1.2广告的形式 1.2.1按广告传播目的分类 1.2.2按广告传播媒介分类 1.2.3按产品生命周期分类 1.3广告的功能 1.3.1商业广告的功能 1.3.2公益广告的功能 1.4广告的特点 1.4.1传播性 1.4.2针对性 1.4.3可读性 1.4.4感官性 1.4.5可存在性 第2章广告设计心理学 2.1心理学在广告中的应用 2.1.1吸引注意 2.1.2激发兴趣 2.1.3诱发联想 2.1.4满足情感需要

2.2消费者心理特征分析 2.2.1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广告特征2.2.2吸引不同性别的广告特征 2.3广告中的想象与暗示 2.3.1消费者对广告的理解与联想2.3.2暗示对消费者的心理作用 2.4广告心理学在设计中的使用原则2.4.1加强色彩对比 2.4.2使用趣味图形 2.4.3使广告具有深意 2.4.4引发受众好奇心 第3章广告设计策划执行 3.1什么是广告策划 3.2广告策划原则 3.2.1统一性原则 3.2.2调适性原则 3.2.3有效性原则 3.2.4操作性原则 3.2.5针对性原则 3.3广告策划流程 第4章广告设计创意手法 4.1广告创意原则

4.1.1独创性 4.1.2震撼性 4.1.3关联性 4.1.4合理性 4.1.5实效性 4.1.6亲和性 4.1.7简明性 4.2创意思维方法 4.2.1逻辑思维 4.2.2形象思维 4.2.3综合思维 4.2.4逆向思维 4.3营造氛围的艺术手法4.3.1 提高受众的兴趣度4.3.1.1趣味手法 4.3.1.2插图手法 4.3.1.3幽默手法 4.3.1.4悬念手法 4.3.1.5对称手法 4.3.1.6渐变手法 4.3.1.7添加手法 4.3.1.8合成手法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比较论析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比较论析作者:刘恒 来源:《公关世界》2020年第04期 摘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二者都是从异化或者物化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现实,批判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二者也存在差异,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遵循的是“生产逻辑”,主要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遵循的是“观念逻辑”,主要从阶级意识、社会组织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准确把握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异化理论和物化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卢卡奇异化物化 “异化”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划为重要哲学内容,黑格尔曾经在《基督教的权威性》中使用异化思想诠释人和人的异化关系。他在《精神现象学》里使用了“异化”词汇,将其发展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概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摒弃了之前有关异化解释的条件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对异化内涵进行重新定义,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这一主题。卢卡奇依据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进行阐释。卢卡奇在1923年将自己以前所作的全部文章整理成册,合成《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更加详细地解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简言之“物化”。卢卡奇所指的物化就等同于异化,他试图恢复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本文将论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希冀给当今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为基础进行的阐述。他对黑格尔与费尔巴哈有关异化理论进行革新,将其用来评判现实资本主义所有弊端和矛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的含义是指主体在劳动关系中,因自身活动而生成自己的对立身份,其后这个对立身份对本体进行反作用。马克有关异化劳动的思考,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异化劳动具有四种形式;(2)异化劳动产生的后果;(3)异化劳动问题发生的原因;(4)由异化劳动得出的结果。 (一)异化劳动四种形式相互联系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强调四个联系和作用。其一,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意思是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与自己相对立相作用,“对象占有出现异化现象,使得工人创造越多,其被反作用的概率就越大,劳动者受对象制约就越强,这就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马克思阐释到,“劳动所得出的劳动成果变成了异己的事物,变成了独立于劳动者的独特力量,并与劳动者相对立,而且还损害劳动者的利益……此种现实情况转变为劳动者的非现实

经典案例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分享

经典案例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分享 让课堂融洽,使师生和谐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焦作市第十二中学王伟 我想我是幸运的。首先,在焦作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抽到了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是篇虽深刻却容易动人的文章,在众人的点拨下我取得了第二名这个让我惊喜的成绩;继而,省教研室慷慨扩充名额,我忝入2009年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的选手之列,在我市众多名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执教的《荷塘月色》获得一等奖;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我的名次不靠前,为此我流过眼泪,也曾深深自责,但正如党红英老师所说,我最大的幸运在于,自己历练了,收获了,成长了。 今年的比赛和往年不同,老师们都将眼光聚焦在了“新课改”三个字上,想弄明白何谓“新”,如何“新”。通过反复地备课、讲课、听课,我觉得一个完美的课堂未见得非要完全脱胎换骨,标新立异,但需要具备以下“五个一”。 一个前提——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这个基本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理论,一方面是教学技能。备课时最大的渴望是迸发灵感,独辟蹊径,但脑袋里空空如也,最终救命稻草总是隐藏于手边的教育教学杂志上,没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作指导,我只是井底之蛙。说到教学技能,我很佩服这次比赛的两位老师,侯胜兰老师《琵琶行》的配乐背诵声音圆润,感情到位,让学生和听课老师如痴如醉,张建学老师小品般幽默流畅的语言,让学生对《动物游戏之谜》这样的科技文也热情高涨,高雅的氛围自然熏陶出品位出众的学生。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目标,这其中必然出现动态生成性问题,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便难以有效地掌控课堂,而这些都绝非一时之功,需要不断积累,感悟和实践。 一种魄力——大胆取舍 抽到《荷塘月色》,着实令我沮丧,一来课文太经典,而课改求新,二来文章处处重点处处难点,一课时远远不够,而比赛时间是40分钟,一旦超时便与一等奖无缘。教案大改四次,无一不是因为追求面面俱到,导致了面面不到,处处隔靴搔痒。最终我陈旧的思想才发生了一点艰难的转变,狠下心来,依旧将其按两课时进行,此为第一课时,只讲第四、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心一意品读语言,将听、说、读、写充分融入课堂,感受意境美。这节课下来,学生对通感、炼字印象深刻,我的思路很明晰,学生不仅轻松,而且学有所得。也正因此,在最后专家点评时王娅老师对这点给予了肯定。教材只是载体,真正想学生所需,授学生以“渔”才是目的。

案例讨论乌托邦

案例讨论:《乌托邦》的世界 莫尔的名字之所以流传至今,毫无疑问要归功于他那部虚构的《乌托邦》(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在这本书中,他运用对话体裁,以游记的形式,借一位虚构的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描述了自己理想中的最完美的社会制度。 在一个名叫乌托邦的海岛上,有54座城市均匀地分布于广阔的乡村之间。这些城市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彼此密切联系,统一组织生产和消费。每个城市分成四个相同的区,居住着6 000户居民,每户居民的人口都在10到16名之间。城市所有适龄人口都要劳动,除少数被选拔专门从事科学研究者外,其余人每天工作6小时,产品交给公共仓库;由各户户主任取所需,而不必用货币或其他物品相交换。居民们按每30户一厅的规模集中用膳,最美味的食品由老年人首先食用,然后大家再平均分配。 在乡村,每户不少于40人,外加两名奴隶。这些奴隶由罪犯和自愿前来的外国人构成,从事屠宰、扫街等职业。每家农户都自给自足,没有的物品则可以到城市领取。乡村每户每年有20人返回城市,他们都是在乡村住满2年的。其空额从城市来的另20人填补。 城市之间互通有无,但是同样不需要用货币来交换。他们把大量的剩余产品运到国外,换回自己缺少的铁和大量的金银。金银的主要用途是雇用外国人为乌托邦作战。除此之外,它们就用作制造便器和惩罚罪犯的链锁了。 莫尔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描述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的基础上的。莫尔用大量篇幅揭露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圈地运动”给劳动人民带 来的深刻苦难。他这样骂道:“你们的绵羊本来是《乌托邦》一书的封面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啦。”“羊吃人”这就是莫尔对当时英国状况的形象概括。莫尔对穷苦的劳动人民予以深切的同情,他用悲愤的笔触写道:在社会底层的那些种田的、拉车的、做零活的、赶货车的、干苦工的,他们终日胼手胝足像牛马一样地劳作,可是他们的生活连牛马都不如。微薄的工资难以糊口度日,当繁重的劳动耗尽了他们的精力,老病交加穷苦潦倒的时候,国家忘恩负义地对待他们,让他们悲惨地死去。而那些高居于社会之上的贵人却像公蜂一样游手好闲,靠对穷人敲骨吸髓的重重盘剥,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莫尔认为,这种极少数人享乐、大多数人痛苦的社会是不公正的,它完全违背了人类的道德。他借乌托邦人之口针锋相对地提出,人人都有过快乐生活的权利,人类的全部或最大的幸福就是快乐。莫尔明确地把追求快乐当做社会的道德准则,他说:“我们的全部行为,甚至包括道德行为,最后都是把快乐当做目标和幸福的。”对拜金者的讽刺和批判最为精彩,其矛头直指贪得无厌的富人。莫尔写道:在金钱主宰的社会里,一些人把获得金钱看成是最大的快乐,他们完全变成了金钱的附庸。当他们获得值钱的宝物,就会忘乎所以,俨然以神仙自居。当他们遇见了富人,又会卑躬屈膝,阿谀逢迎。对金钱的崇拜使生活变得扭曲了: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他是否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